正儿八经说隋唐——818隋唐那些猛人(附美女评论)

作者:千遍不厌倦 回复日期:2009-10-20 15:29:52

好看 我也做个看帖元老 小时候听隋唐演义 什么13太保啦 罗成 瓦岗寨啊 都是英雄啊

----------------------------------------------------
这些人都将会出现,不过,可能会和你以前听到的不太一样,呵呵。
做好心理准备呀!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0 23:45:45 +0800 CST  
作者:卡卡西和秋刀鱼 回复日期:2009-10-20 15:50:06

记号
兰州加油哦,狗昂
------------------------------------------------------------
狗昂!又从你这里学到一个新词!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0 23:53:08 +0800 CST  
作者:楼上淫得一手好湿 回复日期:2009-10-21 07:31:11

首先感谢楼主让我了解了南北朝的事情,我对这块历史一点都不知道。
再者提个疑问:感觉楼主对称呼有点不恰当:
“这个人就是高延宗,高欢的另一个孙子,高纬的表兄,一个将要让宇文邕颤抖的人物。”
高纬和高延宗都是高欢的孙子,貌似应该是堂兄弟吧?
还有“但宇文邕没有死,不仅没有死,还和这位表兄(宇文护)相安无事地处了13年”宇文护是宇文泰的亲侄子,宇文邕是宇文泰的儿子,那他们是堂兄弟的关系呀?
------------------------------------------------------------
这里还真的是搞错了,确实是堂兄弟的关系!这位兄弟确实是非常细心啊。
不好意思,还希望你以后能多提出意见啊,呵呵!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1 22:44:25 +0800 CST  
作者:宋玉不好色 回复日期:2009-10-21 10:41:02

好贴留名,楼主加油!
--------------------------------------------------------------
多谢这位兄台捧场!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1 22:49:07 +0800 CST  
十、大决战:沁水大战

按常理来说,来到前线的高颎,首先要做的就应该是查明有没有受贿这回事。但高颎没有这么做,而是完全不去追究,不仅不追究,反而和众将领搞得跟亲兄弟一样。果然高明啊,高颎非常明白,一旦追查受贿这回事,必定搞得军中人心惶惶,势必会影响军心,现在要做的,就是要精诚合作、共同破敌。
接着,天下第一名将和天下第一谋士联合起来了。尉迟惇啊尉迟惇,你也太点背了,竟然这么荣幸,能同时跟两大绝世高人对决。
沁水还没有落下去的迹象。韦孝宽和高颎果断决定架起桥梁,渡河!
尉迟惇一看,立即命令士兵从上游放火筏(木筏上点上火),预备一举烧掉桥梁,让韦孝宽军掉进水里喂鱼。高颎早料到敌人会有这么一手,预先在桥一侧设置土狗(在水中堆起的土堆,有点像坐着的狗)来阻拦火筏。
看着即将过桥的韦孝宽军,尉迟惇突然想起了兵法上的一句话:击其半渡。于是,他果断命令军队稍稍向后退,预备趁对方半渡时发起猛烈进攻。计策是好计策,将领也不是泛泛之辈,可惜遇到的对手太强悍了。
韦孝宽一看尉迟惇撅屁股,就知道他要放什么屁,于是立刻命令全军一齐前进。尉迟惇还没有明白过来怎么回事,韦孝宽的大军已经全部渡过沁水了。更狠的是,高颎竟然把桥梁烧毁了,导演了一出实实在在的破釜沉舟。高颎啊高颎,真的是一个太可怕的对手,无论做什么事,都把自己置于一个绝境,一个不是鱼死就是网破的死局。遇到这样的对手,也该着尉迟迥父子倒霉啊。
沁水大战就此开始。
毫无悬念,尉迟惇被杀的惨败,10万大军基本上被打残了。他倒是挺机灵,一个人骑马跑到了邺城。
韦孝宽则率领大军乘胜向邺城逼来。这位71岁的老人没有被胜利冲昏头脑,而是时刻保持着绝对的清醒,他知道自己的老朋友一定在路上给自己准备了厚礼。于是,他果断命令宇文忻率领500精锐骑兵前去探路。这个曾经与一代名将宇文宪并肩作战的猛人,不负重托,一举歼灭了尉迟迥埋伏的3000士兵。从这里,我们也可以看出,尉迟迥的士兵战斗力确实一般。
韦孝宽的大军很快到达了邺城近郊,看到了早已在城外等候的尉迟迥的大军。
真正的决战开始了。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1 22:53:58 +0800 CST  
十一、大决战:最终决战

尉迟迥明白,最后的成败就在此一战了,如果失败,等待着自己的就只有灭亡。但这并不会让他害怕,因为他有充分的自信赢得这场决战的胜利:对方刚刚进行了一场沁水大战,没有得到休息就赶来邺城,可以说是疲惫之师;而自己却是以逸待劳,再加上自己的“黄龙兵”,根本没有理由会失败。
这位老将领集结了邺城附近的所有士兵共计13万,由自己的几个儿子率领,在城南摆开军阵,自己则亲自带领跟随自己多年的精锐“黄龙兵”。为确保不失,他还快马要求自己的弟弟尉迟勤前来援助。尉迟勤不敢怠慢,迅速率领五万大军往邺城赶来。
这是一场真正意义的大决战。
韦孝宽方面:10万大军,且都是当初跟随宇文邕东征的精锐士兵;有宇文忻、梁士彦、杨素、宇文述等猛将;有高颎这样的绝世谋士;
尉迟迥方面:13万大军,战斗力一般,但有“黄龙兵”这支精锐;有自己的几个儿子压阵,所谓上阵父子兵,实力不可小觑;且尉迟勤正在赶来。
真的是实力相平,旗鼓相当!
韦孝宽毫不客气,当即命令大军发起了猛烈的进攻。而对方的战斗力确实很一般,很快就有点招架不住,一切似乎都很顺利。就在这时,尉迟迥指挥“黄龙兵”上场了。这是一支真正意义上的精锐,不怕死不怕累,哪里人多往哪里冲,个个以一顶十。韦孝宽傻眼了,我估计他一定特恨自己,恨自己怎么没有一个“青龙兵”、“绿龙兵”。自己的军队马上就要顶不住了,局部已经出现了溃退,似乎一切已经无法挽回。
正在这生死存亡的关键时刻,一代智将宇文忻再次出场了,虽然他已经出场了好几次,但这次绝对是他一生中最为重要的。因为他发现了一个问题,一个很有趣的问题:这次打仗除了他们,还有第三者,就在尉迟迥的大军后面。这个第三者就是邺城前来观战的民众,估计有上万。于是,他立即想到了一个损招:命令手下士兵用箭射击那些观战的民众。
这些普通老百姓也真是的,在家呆着多好,非要来看热闹,打仗又不是打架,怎么能随便来看呢(估计士兵里边有他们的亲戚),就是打架也会出现个误伤呀。这下好了,看着飞来的箭,个个吓得狂呼大喊,乱跑乱撞。而宇文忻要的就是这个效果,他马上命令手下士兵大声呼喊:“贼寇败矣!”
尉迟迥的“黄龙兵”听着自己的身后喊声震天,真的以为自己的军队失败了,于是纷纷后退。而相反的,韦孝宽的军队听到这种喊声,真的以为自己的军队胜利了,于是奋力向前。
就这样,尉迟迥大败,率领残军往邺城退去。
韦孝宽没有停留,趁着大胜,指挥全军奋力围攻邺城。让人很感意外的是,邺城就像一座不设防的城市,没费多大劲就被攻破了。
可怜的尉迟迥看着攻进城的士兵,在骂完杨坚的祖宗八代之后,悲愤的自杀了。邺城内城的士兵当时还不知道尉迟迥已死,拼命抵抗韦孝宽的军队,韦孝宽在攻陷内城后,残忍的把他们都坑杀了。
一场大决战就这样结束了。

在这场名将的对决中,韦孝宽取得了完胜。在永桥城,他通过“攻其必救”的策略,诱使尉迟迥的援军前来会战,一举将其歼灭;然后兵锋直指邺城。在邺城,他没有让士兵休息,而是迅速进行决战,以免陷入腹背受敌的窘境(尉迟勤的援军已经在路上)。在野战取得胜利后,他依然没有停留,而是趁敌人混论,全力攻城,并且一举拿下。整个过程,几乎没有什么失误。
平心而论,韦孝宽的风险也是非常大的,因为正如尉迟迥分析的那样,军队连续作战得不到休息,战斗力是会下降的,这会对最后的决战产生非常不利的影响。但是韦孝宽并没有让军队战斗力下降,方法只有一个,那就是宣传鼓动和自己巨大的威望。
而尉迟迥,却出现了几处很愚蠢的失误。首先,救援永桥城,在明知对方是韦孝宽的情况下,依然派出了不在一个级别上的尉迟惇,导致白白损失了10万生力军,更严重的是,经过此战,士兵都有畏敌之心。再次,在韦孝宽来邺城的路上,却没有进行有力的阻击,导致对方很顺利的就到了邺城。第三,邺城的防御,这是一个最为低级的失误;他是太过自信了,竟然完全疏忽了邺城的防守,导致自己在野战失利后,邺城也随之被攻陷了;如果他能坚守邺城,等待自己的弟弟尉迟勤的援军前来,结果仍未可知。
高手对决就是如此,哪怕一个小小的失误,都会令结果陡然改变。能败给天下第一名将韦孝宽和天下第一谋士高颎的组合,尉迟迥,你知足吧,也认命吧。

接下来,就该收拾剩下的一帮人了。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1 22:57:51 +0800 CST  
作者:Qio真相 回复日期:2009-10-21 20:01:49

高颎不是也没有好下场么……
--------------------------------------------------------
别着急,他还有很多事情要做呢!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1 23:43:43 +0800 CST  
作者:千遍不厌倦 回复日期:2009-10-23 22:20:03

还没更新啊急眼了

-------------------------------------------------------
这两天报名公务员,所以就没来得及上线!
隋朝的历史,我写的相当不满意,不敢发出来,还需要再细改!
如果随便发出来,怕会惹来一片骂声!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3 22:50:19 +0800 CST  
作者:猫头鹰不是猫 回复日期:2009-10-23 21:05:35

笑话,现在回头看历史,居然还把胜败责任(或者委婉地说部分责任)推给女人?立马对楼主的大作的公正性产生怀疑。

----------------------------------------------------------
可否明示?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3 22:56:27 +0800 CST  
作者:钓于濮上 回复日期:2009-10-22 15:12:47

没事别围观,小心韦孝宽。

提醒我们经常上天涯的人,不要光回复:围观。
==========================================================
不只是古人,就是咱们也是非常喜欢看热闹。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3 23:03:19 +0800 CST  
作者:小号的小号 回复日期:2009-10-21 23:55:49

终于跟上了!
叫一声好!!!
只是有点疑问,北方闹这么凶,怎么南方一点动静都没,难道没有趁火打劫么?
另外,没发一段,总有很多新名字出现,有点感觉晕晕的
---------------------------------------------------------------
南方也忙着呢,呵呵。后面会有论述。
里面的人物我已经经过了选取,基本上都是当时最牛的人物。你可以回头再看一遍。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3 23:20:46 +0800 CST  
作者:楼上淫得一手好湿 回复日期:2009-10-23 11:24:19

我偏偏好围观

作者:mikice 回复日期:2009-10-23 12:48:06

强势围观。。。。。。
===========================================================
多谢两位兄弟来捧场!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3 23:40:51 +0800 CST  
作者:炼狱火狐 回复日期:2009-10-24 00:47:18

写的挺好的!
先留个记号,改天再来看。
===============================================================
呵呵,常回来捧场!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4 22:36:00 +0800 CST  
作者:Qio真相 回复日期:2009-10-25 20:21:53

最近几天备战考试,没时间看帖子。
今天终于考完了,开始继续每天关注更新。
========================================================
考GRE?预祝兄弟考个好成绩!

我现在正在抓紧修改隋朝部分,尽量使发出来的部分让大家满意。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5 22:09:34 +0800 CST  
作者:zhangjj617 回复日期:2009-10-25 17:04:55

呵呵。。讲得不错。。。

听说“玉体横陈”讲的是高纬觉得他的小怜太美了,一个人独享简直浪费了。。就让小陈趟那里让大臣们来观赏,,不过高纬很有经济头脑,看一次要收多少钱来着。。
======================================================================
高纬倒是真有可能做出这种事情来。后来的杨广,那更是要比高纬“强”好多倍。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6 13:07:49 +0800 CST  
十二、建国大业(一):登基

尉迟迥死了,剩下的就是一群乌合之众了。
尉迟勤在赶来邺城的路上就听到了尉迟迥兵败的消息,于是二话不说,掉头就跑,他带的那些军队也就作鸟兽散了。但这个家伙的逃跑技术实在是太拙劣,竟然被韦孝宽的军队在半路给追上了,只好乖乖做了俘虏。
司马消难则干脆带领自己的军队投降了南陈,换来了个不小的官,倒也混得不错。不过,这位仁兄确实比较倒霉,没过多久就成了亡国之臣(南陈被杨坚灭了),后来被杨坚俘虏,又遭受了一番羞辱。好歹最后得了个善终,也算是个不错的结局。
席毗罗和王谦都无将帅之才,一个个被打得毫无还手之力,最后都兵败被杀。
至此,这场惊心动魄的皇权争夺战以杨坚的彻底胜利而结束。

客观的评论一下这场战争吧!
大家听得最多的或许就是马克思主义历史辩证法那一套了,什么符合历史潮流、什么符合历史发展趋势等等,有道理吗,当然有,但是已经被用的太多、太滥了,我就不再凑这个热闹了。
本质上来说,这是一场权力争夺战,无论双方谁赢,最终的输家都是宇文家族。杨坚掌握大权,按照他当时的言行,绝对没有要主动让贤的意思,所以他最终会埋葬宇文家族,除非宇文家族能出一个像宇文邕一样的猛人。而尉迟迥上台,也只会是变成另外一个宇文护,同样对宇文家族没有任何益处。
但我依然要对尉迟迥投去更多的赞同。因为他在为自己而战的同时,也在为宇文家族而战,或许最终目的并不单纯,但他的确为宇文家族喊出了反抗的声音。而这个声音,他完全可以不喊,他完全可以像其他一些北周功臣一样,乖乖的听杨坚摆布。
一个64岁的老人,一个并不单纯的动机,一声有力的呐喊,一个悲惨的结局,这是一代名将尉迟迥留给我们后人的最后一瞥。尽管后来人对他的评价并不高,但我依然要对他投一张赞成票。

内战胜利,得到最大荣誉的不是杨坚,而是我们的老英雄韦孝宽。他在71岁高龄的情况下,亲自远征,以卓越的指挥才能,赢得了辉煌的胜利。我相信他是忠于宇文家族的,我相信他是为宇文家族而战的,我相信他没有任何的私心与贪欲(这一点与尉迟迥不同,也与其他北周将领不同),因为他一直就是一个感恩的人。小时候,父母双亡,兄嫂把他抚养长大,他一生都没有忘记兄嫂的恩情。宇文家族给了他最大的荣誉,他同样也不会背弃宇文家族。不管是宇文泰时代、宇文邕时代,还是宇文赟时期,他都是宇文家族忠诚的守护者。
当年的宇文护也罢,现如今的杨坚也罢,只要皇帝还是宇文家族的,我韦孝宽就一定会忠诚到底。不管你尉迟迥是什么目的,你起兵就是不对,就应该被讨平。我相信,这是贯穿韦孝宽一生的准则。

韦孝宽,已经成为了宇文家族最后的一道防线。只要还有韦孝宽在,杨坚就绝对不敢有进一步的动作。但是,老天似乎脑袋进了水,在公元580年的年尾,又一次把一个大馅饼抛给了杨坚。见过幸运的,没见过这么幸运的。
由于年龄太大(71岁,马上就72岁,古人能活到这个年龄,算是高龄了,相当于现在的80多岁),再加上刚刚指挥过一场大战,精力耗费过多,韦孝宽终于挺不住了,在公元580年的年尾,离开了人世。毫不夸张的说,这是一个可以和诸葛亮、韩信、孙武等人相媲美的卓越军事家,一生经历战争无数,几乎百战百胜。在本文中,我只是取了他最重要的两场战役:玉璧大战和这场皇权争夺战。其实,他还指挥过与南陈的战争,与北齐的数次大战。可惜的是,他生在南北朝那样一个时代,而大家对这段历史又不太熟悉,也就对这位军事家的情况不太了解了。
功劳最大、威望最高的韦孝宽死了,捡了大便宜的杨坚便一跃而成为北周最炙手可热的人物。这个家伙先是被封为相国(全都管,跟皇帝差不多了),接着又进爵位为隋王,甚至还有了一块很大的封地(大概相当于山西省和河南省的大小)。就连自己的大儿子杨勇也被封为了军区司令,专门管理原北齐故地。更恶心的是,他竟然还封了杨勇为太子,封了老婆独孤氏为王后。(“被”应该改为主动,其实都是他自己给自己封的)
都到这个份上了,剩下的就是那出“黄袍加身”的戏了。曾经的北周大功臣李穆(宇文泰时代就已出名,后来一直镇守地方)颇为知趣的劝杨坚取代宇文家族,杨坚还假装推让了一下,便开开心心的准备登基大典了。北周小皇帝还太小,啥也不懂,也跟着自己的外公(小皇帝的母亲就是杨坚的女儿,前面有述)一起happy。
经过紧锣密鼓的准备,公元581年的春天,北周大忠臣杨忠的儿子、北周小皇帝的外公、北周皇太后的父亲、经过伪造遗诏掌握大权的杨坚,穿上黄袍,戴上礼帽,步入大殿,正式登基,建立大隋,年号开皇。这个人还有个我们更为熟悉的名字:隋文帝。

一个伟大的、波澜壮阔的朝代,开始了。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8 21:50:53 +0800 CST  
十三、建国大业(二):大封功臣

平心而论,对于老百姓而言,杨家掌权也好、宇文家族掌权也好,对于他们并没有什么实质性的影响,关键是哪家能给他们带来更多的利益。比起宇文赟来,杨坚真的是强了N倍。所以,杨坚取代宇文家族,并没有来自下层老百姓的阻力。我想,这也是后来蒙古和清朝能够入主中原的一大原因吧。
但是,我们绝不能因此就认可杨坚的行为。我并不是一个卫道士,但是我却知道感恩图报的道理,这是我们生之为人的一个最基本的原则,如果连这个原则都丢了,那我们还算是人吗?
杨坚的父亲杨忠一生为宇文家族尽心尽力,获得了极高的荣誉,他的女儿又成为宇文赟的皇后。他本人几乎没有什么功劳,却凭借着这些关系获得极大的权力。他本应该成为宇文家族最忠诚的护卫者,但他却背弃了他父亲为之奋斗的一切、背弃了他的小外孙,成为宇文家族最大的背叛者。对于杨坚来说,权力已经高过了一切,已经成为他生命中最为重要的东西,谁想要从他手中抢夺这个东西,就只有死路一条。

对于杨坚的做法,当时就有很多人表现出了不满,其中就有杨坚的女儿、北周皇太后、小皇帝的母亲。一开始杨坚掌权的时候,这个小女生还是非常开心的,觉得有自己的父亲来主持大局,自己就可以放心了。后来,随着局势的发展,她终于发现了自己这个父亲的狼子野心,开始愤愤不平,但是却于事无补,只好整天唉声叹气。杨坚也觉得有点不好意思,就想做主让自己女儿改嫁,这个表面柔弱的小女生,却是个内心极为刚强的人,无论杨坚用什么办法,她都是誓死不从,后来只好作罢。
另外一个不满的人,也是一个女生,年龄更小,估计也就十二三岁。当这个小女孩听到杨坚登基的消息,气愤的跳到堂屋下,拍着胸脯叹息道:“恨我不是个男儿,不能解救宇文家的祸患。”她老爹对这个女儿刮目相看,把他许配给了一个李家公子。如果你够聪明的话,就应该能猜出来了,这个李家公子就是李渊。
但这些声音已经无关痛痒了,因为他们的话对于杨坚来说不会起任何作用。况且我们的杨坚兄正忙得不亦说乎呢。

没错,像其它任何一个朝代刚成立时一样,杨坚要忙的第一件事,就是大封功臣。
弟兄们跟着你风里来、雨里去,也该你老兄表示表示了。杨坚也不含糊,把在内战中表现出色的几个亲信狠狠的嘉奖了一番。
高颎被封为尚书左仆射(国务院总理,掌管吏部、礼部、兵部)。
李德林被封为内史令(相当于明朝时的内阁首辅)。
在诸将领中,一代智将宇文忻的功劳最大,被封为英国公。自从韦孝宽死后,这位仁兄在军界的威望扶摇直上,被士兵亲切的称为“英公”,已经够得上“功高震主”的级别了,换一句话说,已经够得上“狡兔死,走狗烹”的级别了。
梁士彦只被封了个刺史(省长),和原先的官职差不多大,相当于替杨坚白忙活了一阵。史书上并没有说原因,我推测,这可能与内战中那次受贿事件有关,梁士彦极有可能接受了尉迟迥的贿赂。梁士彦相当不满,在心里埋下了仇恨的种子。
我把这几个人与汉朝的几位开国功勋做了一下类比:李德林堪比萧何,高颎堪比张良,宇文忻在某种程度上和韩信很像,而梁士彦则活脱脱就是一个英布。
杨素、宇文述也被封为军区司令。
还有两位老兄不知道大家还记不记得,就是郑绎、刘昉,这两个家伙自从逃避责任(不去前线做监军)开始,就完全失去了杨坚的信任,别说升官了,就连本来的职位也没能保住,被彻底打入了冷宫。
除了这几个我们熟悉的面孔外,杨坚还破格提拔了一个特殊的功臣。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8 21:53:51 +0800 CST  
十四、建国大业(三):杀戮

虞庆则,北周时期一名普通的边防军军官,自幼学习武艺,是个纯正的武林高手。杨坚之所以要提拔他,不是因为这个家伙武艺高强,而是因为他进献了一条计策,一条可以让杨坚晚上睡觉安稳的计策。这个计策只有几个字,但是却要血流成河。这条恶毒的计策就是:尽灭宇文氏。
宇文家族只要还有一个人活着,就是对杨坚最大的威胁,就有可能会再次出现尉迟迥那样的叛乱。杨坚很明白自己的这个位置是怎么来的,所以,他最怕的就是别人的反叛,最憎恶的也是别人的反叛。已经到手的权力,怎么能被别人再抢去?任何人都不能,即使是自己的外孙。虞庆则的计策正好点中了他心中的那块疤,于是,他立即同意了这个计策。
当高颎得知这个消息时,他非常识趣的选择了沉默。
当宇文忻、梁士彦得知这个消息时,他们也选择了沉默。
当李穆得知这个消息时,也什么都没有说。
这些人都曾经是北周的臣子,都曾经为北周立下汗马功劳,都曾经与北周有着千丝万缕的关系。但是,在牵涉到自己的前途与利益的时候,他们竟然毫不犹豫的抛弃了自己的老东家,甚至不愿意为自己的老东家说一句公平的话。在这件事情上,我看到了人性最为卑劣的一面;宇文邕,你虽然有王轨、宇文孝伯、宇文神举等一帮真正的朋友,但也有宇文忻、梁士彦、李穆、高颎这样的只为个人利益着想的“朋友”。
但是,依然有人站了出来,愿意为宇文家族出头,尽管宇文家族已经成为了任人宰割的羔羊。这个人就是李德林,他义无反顾的坚决反对杨坚这么做。杨坚没办法,就威胁他说:“你只是个书生,不配来谈论这件事。”
最终,宇文家族的人全被处死,包括那个小皇帝、杨坚的亲外孙。杨坚的女儿、北周皇太后知道这一切后,整天闷闷不乐,最终抑郁而死。
当年宇文邕灭掉北齐后,曾经杀了高家全族,没想到短短4年之后,宇文家族就被诛灭了。世间究竟有没有因果报应,我不知道,但是宇文家族的下场,却又让我切实感到了冥冥之中那只命运的大手。
你信命吗?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8 22:02:06 +0800 CST  
十五、建国大业(四):建立帮规

杨坚要忙的第二件事,就是制定一套官员制度。如果你看文章够细心,就会发现,我写官职的时候,大多数都是用现代的官职来代替,现在就来告诉你原因吧:南北朝时期,官员制度非常混乱,不仅有魏晋时期的官职,还有少数民族的官职,又多又乱,很不容易区分和记忆。杨坚也察觉到了这种官员制度的弊端,于是制定了一套新的官员制度,这就是鼎鼎大名的“三省六部制”。
“三省”,就是指门下省、内史省、尚书省。其中门下省和内史省是中央的决策机关,相当于明朝的内阁。尚书省是中央的执行机关,相当于现在的国务院,下设六部:吏部、礼部、兵部、刑部、户部、工部。李德林为隋朝第一任内史令,高颎为隋朝第一任尚书左仆射。再加上御史等监察官员,一个完备的官僚体系就形成了,这个体系直接影响了整个后世,包括咱们的共和国。对于这些官职,现在记不住也没关系,以后还会经常出现。

杨坚要忙的第三件事,就是制定国家宪法和法律。南北朝时期的法律相当的严苛,只要犯个小错,就有可能掉脑袋,而执行死刑的方式,更是让人毛骨悚然,比如鞭刑,就是活活用皮鞭把人抽死,想想当时那种情形,我浑身都起鸡皮疙瘩。为了让大家过的舒服点,更为了获得广大民众的心,杨坚命高颎等人重新制定了比较宽松的法律,废除了许多惨无人道的刑罚方式,比如宫刑(我始终认为,对付强奸犯和某些既贪又色的官吏,这种方式再好不过)。

杨坚要忙的第四件事,就是在宇文泰、宇文邕父子的基础上,继续推行府兵制和均田制。内战时期,这两种制度所表现出来的巨大能量(短时间征得大量优秀士兵),给杨坚以很大震动。所以,他决定更加有效地推行这两种制度,以达到富国强兵的目的。
如前所述,均田制要想推行的好,就必须要做好统计工作,一是统计流民人数,一是统计空余土地数。这两项工作都需要强大的执行力,而负责执行的人也不负众望,将这两项基础工作做得有声有色。这个如此强的猛人,就是我们的高颎兄,他还有个助手,名字叫做苏威。若你有兴趣知道他俩是怎么做的,可以查看相关教科书。
均田制的有效推行,给隋朝带来了充足的粮食供应,达到了“富国”的目的,史称“隋氏之盛,实由于斯”。
在均田制的基础上,杨坚完善了府兵制,用一句话来概括就是:府兵制与均田制结合起来,实行兵民同籍;用更通俗的话来说就是:战时打仗,闲时种地。通过这一制度,隋朝可以一下子征召起50多万士兵,真正达到了“强兵”的目的,而这些士兵将成为未来各种战争的主角。(这两项制度我讲的比较简略,如果有人想了解更多详情,可以查阅专业书籍。)

以上是杨坚上台后干的大事,在日常的执政方面,这位老兄还有两条非常鲜明的特点:一是节俭,二是诛杀。
节俭就不用多说了,这是杨坚的成名绝技,早在北周宇文赟时期,这个家伙就靠这一条赚取了大量的点击率,获得了空前的声望。如果说他一开始时有表演的嫌疑,那他登基后的表现就是发自内心的了。在这一点上,杨坚是绝对值得钦佩的,大家别忘了,他可是名门之后,从小没受过什么苦,吃的穿的啥都不缺,如果说朱元璋的节俭是因为小时候受过苦,那杨坚的节俭就要完全靠觉悟了。而就是这么一个含着金钥匙长大的人,竟然能一生厉行节俭,的确非常不容易。更关键的是,杨坚兄不仅自己节俭,还特别讨厌不节俭的人,所谓上行下效,这倒使得整个朝廷形成了一股节俭的风气;当然,这其中有一部分人是故意节俭,是做给杨坚看的,比如杨广和杨素。
而诛杀,简单来说也就三个字:杀贪官。杨坚制定的法律以宽松为主,但那是针对普通老百姓的,朝廷的官吏可就没这么幸运了,只要被发现有罪状,必受重罚。而杨坚对贪污尤其痛恨,颇有点朱元璋的味道,为了检验下面官吏的廉洁情况,这位老兄竟然想到了一个阴招:派人偷偷给官吏送钱,只要接受,立即处死。治贪污,必须要用重典,杨坚的方式取得了很好的效果,贪污情况明显减少。

经过几年的励精图治,隋朝政治清明、民众安居乐业、经济稳步前进,GDP年均增长率超过20%,一跃而成为一个雄踞东方的强国。

就在杨坚为自己取得的成就沾沾自喜的时候,一个老邻居不请自来。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8 22:08:21 +0800 CST  
十六、北方大草原

茫茫蒙古大草原,豪放粗犷的游牧民族,生活在这里的人们,从小就要接受严格的骑射训练,以适应严酷的自然环境,可以说他们是天生的战士,而且是战斗力最强的战士:骑兵。在他们的血液里,有一种永不服输、永远战斗、永远征服的精神。
两汉时期,这块土地的主人叫做匈奴。汉民族与其展开了生死大搏斗,最终以汉民族的大胜而告结束,涌现出了李广、卫青、霍去病等一批超级英雄,匈奴被彻底赶出了蒙古大草原。被赶跑的匈奴兄弟们并没有闲着,而是快马加鞭跑到了欧洲,把个西方搞得一团浆糊,西方人“亲切的”的称呼他们为“上帝之鞭”。
匈奴离开后,经过近500年的征服与反征服,到北周时期,突厥兴起了。这是一个以“狼”为图腾的民族,几乎控制了整个蒙古大草原,兵力达到了40多万,注意,这里的40多万全都是骑兵,足以顶步兵100万。不管是当时的北周,还是北齐,都极力巴结这个邻居,经常送点礼、送个美女什么的,搞得是相当的被动。
突厥也非常懂得利用自己的优势,经常来勒索点东西,从牛马到粮食、到美女,什么都要。

北周内战前夕,这个邻居又来勒索杨坚了。为了全力对付尉迟迥,杨坚使出了一招古老的招数“和亲”,将一位皇室公主送给了突厥可汗(突厥的老大),并派遣了一位普通的军官长孙晟(“成”音)负责护送任务。或许连杨坚自己都没有想到,这个普通的将领将会起到多大的作用。
估计是这位突厥老大没怎么见过美女,对这个美女临幸太多,导致耗费精力过大,结果第二年就得病死了。老大死了,就要再选一个老大。大草原的制度比较原始,还保留着古老的部落选举制度,可大家选来选去谁也不服谁,于是干脆不选了,个人干个人的,大草原一下子出现了三个可汗,分别是:沙钵略可汗、阿波可汗、达头可汗。三个可汗都不是好惹的主,尤以沙钵略最为彪悍。
杨坚登基后,国力渐渐强大起来。有钱好办事,于是便开始在北部边境修筑长城,加强防备,并且任命虞庆则为军区司令,专门防备突厥。
对于杨坚的不友好举动,三位新上任的可汗非常的不满,于是决定出兵教训教训这个不老实的家伙。
突厥来犯,那可不是闹着玩的。三个可汗又是第一次领兵出来,所以都下了血本,一下子带来了近40万骑兵,几乎是整个突厥的兵力。其中沙钵略、阿波、达头兵力差不多,都在10万左右。

先来看一下双方的实力对比:
突厥:骑兵40万,战斗力虽比不上原先的匈奴,但也低不了哪里去,毕竟都是从小骑射长大的。有广袤的蒙古大草原为后方,即使打不过也可以一溜烟儿逃跑。三个可汗都是骁勇善战的杰出首领。缺陷:家里比较穷,无法打持久战和攻坚战。
隋朝:有兵50余万,真正的机动兵力也就40万左右,而骑兵也就10万左右。士兵刚刚经历东征伐齐之战和内战,战斗力非常强。将领都是身经百战,有丰富的指挥经验。占据中原的富庶地区,家庭情况属于小康。缺陷:骑兵太少,无法打野战。
总结:双发实力基本上扯平;突厥略微占优势,因为它的野战能力比隋朝强太多;隋朝防守有余,进攻则明显不足。

对于刚刚成立的隋朝来说,这是一场关乎未来命运的战争,如果失败,就会走上后来宋朝那样的老路:纳贡称臣。
这是杨坚绝对不愿意看到的,于是他赶紧召开了一个御前会议,可大家议论来议论去,最终也没议出一个特别好的计策。正在杨坚心急上火时,那个普通的军官长孙晟发言了。这个名字你可能不太熟悉,但有几个名字,你一定非常熟悉:他有个儿子,叫做长孙无忌,他有个女儿嫁给了一个叫做李世民的人;李世民搞玄武门之变,长孙无忌是主要谋臣;李世民登基后,封他的妻子为长孙皇后。武则天在夺取李家天下时,所要对付的主要人物就是长孙无忌。

自东汉班超之后,最为杰出的外交家登场了。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8 22:10:17 +0800 CST  

楼主:历史挑山工

字数:109812

发表时间:2009-10-18 04:0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3-03 18:11:13 +0800 CST

评论数:495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