正儿八经说隋唐——818隋唐那些猛人(附美女评论)

只好自己顶了!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1:17:41 +0800 CST  
看来,真的是要自娱自乐了!
不过,一定会持续更新的。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1:33:24 +0800 CST  
作者:Qio真相 回复日期:2009-10-17 21:43:05

才开帖是这样的嘛。
楼主一定不要TJ了。
-----------------------------------------------------
我时间倒是有的,正好是研三,手头资料倒也还比较丰富,所以肯定会持续更新的。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1:53:54 +0800 CST  
作者:辛唐0429 回复日期:2009-10-17 22:41:45

神贴留名
--------------------------------------------------
多谢捧场!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7 23:48:11 +0800 CST  
第二部分 大一统:隋朝篇

在这部分开始之前,依然要给大家列一个家谱:

户 名:隋
第一任户主:杨坚(隋文帝)
大儿子:杨勇
二儿子:杨广
三儿子:杨俊
四儿子:杨秀
五儿子:杨谅
老婆:独孤氏
第二任户主:杨广(隋炀帝)
家庭势力范围:北方
家庭存在时间:37年
家庭护卫:府兵制
家庭收入:均田制
家庭工作方式:战争
邻居:南陈

一、成长之路

杨坚很幸运,因为他出生在了杨家。干得好不如“生”得好啊。
杨姓在现在是一个很普通的姓,但是在北周,这却是一个高贵的象征。就如同民国时期的蒋家、宋家,就如同美国的洛克菲勒家族。他老爹叫做杨忠,一代枭雄宇文泰手下一大猛将,因功受封为隋国公,对北周可谓忠心耿耿、任劳任怨,鞠躬尽瘁、死而后已。 杨家能如此显赫,跟杨忠的个人奋斗是分不开的。
据史书记载,杨坚还有个在汉朝做太尉(兵部的头)的远祖。不过,史书也记载他头上长出过角、身上长出过鳞片、刚出生时紫气满堂,跟个外星人来到地球似的;所以,史书也不可全信。那他究竟有没有这么个远祖呢?对不起,我也没有考证。有时候我也偶尔做做白日梦,要是咱出了名,也认个有名气的远祖!
总之,杨坚的前半生可谓顺风顺水,让咱们这些穷苦老百姓只有嫉妒的份。15岁成为车骑大将军(类似于政协委员),16岁又升为骠骑大将军(政协副委员长),虽说都没啥实权,但是面子大、有威风啊,至少吃穿不愁啊。还有更让人嫉妒的,先是强强联姻娶了独孤家族(北周大家族)的女儿独孤氏,然后继承他老爹的爵位成为隋国公,接着又把女儿嫁给了宇文邕的皇太子宇文赟。人跟人就是差距大啊,不服不行。像我,都快30了,却是一事无成,甚至连养活自己都有点困难。
既然当上了皇亲国戚,不干点实事,实在说不过去。于是,宇文邕两次东征伐齐,他都去了。虽然只是一个小跟班,没有什么大的功绩,但好歹也混个脸熟,见了见大场面。后来,宇文宪威服齐境,他又跟着去了,算是跟着这位一代名将沾沾光、长长见识了。
史书上说,宇文宪和王轨都曾要求宇文邕除掉他,宇文宪的理由是:“杨坚这小子相貌非凡,我每次见到他都觉得不知所措”。王轨的理由是:“杨坚有反叛的相貌”。两个人都不约而同的说到了杨坚的相貌,难道说这两个人有算命看相的天赋?显然不是。从当时任何迹象来看,杨坚都没有表现出什么过人的天赋,充其量不过是一个比较上进的高干子弟,是一个皇亲国戚罢了。所以,史书上这段记载的真实性又让人怀疑了。
但有一点可以肯定,杨坚很会拉拢人、搞关系。也就是说,他的社交能力很强。娶独孤家的女儿、把自己的女儿嫁给宇文赟,都是具体表现。后来宇文赟登上皇位,他的女儿自然成为皇后,而他本人自然成为了皇帝的岳父了。另外,他和皇帝的亲信和宫里的人搞得关系也非常好,比如宇文赟的狐朋狗友郑译、刘昉,都是杨坚的粉丝。真的是黑道、白道都吃得开啊。这种人即使放到现在也绝对是人才,混个厅级干部没任何问题。
还有一点,他很有表演天赋。比如节俭,杨坚很节俭,但绝对不是发自内心的那种,而是做给别人看的,所以整个北周的人都知道他很节俭。后来,他的这一优势遗传给了他的二儿子杨广,长江后浪推前浪,他儿子比他还会表演。
借助这两点优势,杨坚的声望是与日俱增。
但有一个人看不下去了,这个人就是咱们的宇文赟兄。看到自己这个岳父名声这么大,这位仁兄“心眼小”的毛病又犯了。于是,他决定干掉这个岳父,反正自己杀的人多了,不在乎多杀个岳父。
但在动手之前,他决定考验一下杨坚,毕竟是自己的岳父嘛,方法很简单:找你谈话的时候看你脸色变不变,要是变,说明有问题,直接杀掉。这是一个无厘头的考验方法,对方基本上是必死无疑;原因很简单,遇到刁钻的问题,哪有不变脸色的啊,比如叛乱。但是,在整个谈话过程中,杨坚却是神情自然、镇定自若,难道他真的是神?当然不是,这是因为他擅长搞关系的优势救了他。很显然,宫里有人向他告了密,但现在已经不可能知道此人是谁了,因为史书上没有记载。
就这样,杨坚躲过了一劫,人生中最大的一劫。接下来的杨坚,将会得到命运之神越来越大的眷顾,一个天大的馅饼正在慢慢往他头上砸来。
杨坚兄,做好接馅饼的准备了吗?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8 22:30:02 +0800 CST  
二、公元580年:天降横财

本来杨坚是没有任何机会的,因为有宇文宪、王轨、宇文孝伯、宇文神举等一干猛人,随便哪一个都能把他治的服服帖帖。但有一个人让所有的不可能变成了可能。这个人就是宇文赟。
这位仁兄似乎和自己的皇朝有仇,先杀宇文宪,接着连杀王轨、宇文孝伯、宇文神举,自己倒是杀得爽了,但是却再也没有可以倚重的人了。但宇文赟可不这么认为,因为他还有两个铁杆亲信:郑译、刘昉。当然,这两个人还有另外一层身份:杨坚的粉丝。这两个人之所以得到宇文赟的绝度信任,靠着就是三个字:拍马屁;千穿万穿,马屁不穿,皇帝喜欢听啥,咱就说啥;皇帝喜欢做什么,咱都叫好。拍马屁的最高境界,可以概括为两个凡是:凡是皇帝认为对的,我们要坚决拥护;凡是皇帝做得事情,我们要坚决叫好。郑译、刘昉是这么认为的,也是这么做的,所以他们能轻易取代王轨等人,成为宇文赟的铁杆亲信。
史书上称呼这类人为“佞臣”,平时马匹拍得响,关键时刻背后捅刀子的人。还是咱们古人牛啊,用一句谚语就高度概括了:君子之交淡如水,小人之交甘若醴。宇文赟,很快你就会尝到交友不善的恶果。不过你本人是尝不到了。
由于长年累月坚持不懈、夜以继日的与众美女不停奋战,咱们的宇文赟兄终于挺不住了。在去某美女房间的路上病倒了。看来,长期剧烈的床上运动已经掏空了这位才22岁皇帝的身体。这病来得快且猛,当天就病得不能说话了。甚至都没有来得及嘱托后事,这位年轻的太上皇就一命呜呼了。色字头上一把刀啊,看来,能一下子拥有很多美女,对年轻人来说,未必是一件好事。
纵观宇文赟的一生,嫉妒心强、好玩、好色、亲近小人,是一个标准的昏君。但是抛开他皇帝身份,我看到的却只是一个有着强烈逆反心理、有着极强嫉妒心理的孩子。或许,他真的不该做皇帝;或许,他本应是一个普通人。
公元580年,太上皇宇文赟挂了,而且还是这么悄无声息的死的,留下个八岁的皇帝儿子。剩下的事情就只好交给宇文赟的铁杆亲信来办了。有良心的大臣希望拥立一位宇文家族的人,来管理朝政,来辅佐这位八岁的皇帝小孩,这是合乎情理的,我相信也绝对是宇文赟的本意。到现在为止,那个馅饼似乎还和杨坚没有任何关系。
关键时刻,郑译、刘昉出马了。作为宇文赟的铁杆中的铁杆、亲信中的亲信,他俩掌握了最为重要的一件武器:起草和发布诏书的权力。未来天下的走向就掌握在了这么两个佞臣的手里,历史真是充满了讽刺色彩。
经过权衡,他俩很快做出了自己的决定:拥立杨坚。原因如下:首先,杨坚是自己的哥们,关系铁,上台后能给自己带来很多福利;第二,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他俩清楚自己帮着宇文赟做了不少坏事,要是其他人上台,肯定没自己好果子吃。决定已下,就差最后一环了:征询一下杨坚本人的意见。我还原了历史上这段著名的谈话:
郑译、刘昉:杨兄,有份好差事,愿意干不?
杨坚(一脸茫然):不知道两位兄台说的是什么差事啊?
郑译、刘昉(故作神秘状):掌管朝政,辅佐当今皇帝。
杨坚(哆嗦了一下):这个,这个......恐怕我没这个资格啊。
郑译、刘昉(着急状):我们有起草诏书的权力,还怕什么?
杨坚:这个.....要不,我再考虑考虑?
刘昉:还考虑啥?你要是想当,就痛快点;要是不想当,我刘昉可要当了。
杨坚(略微沉默):好,我当。
三个人迅速行动起来,伪造遗诏,任命杨坚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
就这样,公元580年,杨坚掌握了朝政;就这样,一个大馅饼,从天而降,砸中了他。
如果要评选中国历史上最走运的皇帝,我首选杨坚。他的确很有能力,但是命运之神却明显倾向了他。
公元580年,对于杨坚来说,是一个要永远铭记的年份,因为这一年,发生了太多的事情,而这些事情都与他有着莫大的关联;还因为在这一年,他走了太多的狗屎运。一个人的一生要走很多路,但是紧要之处就那几步;一个人的一生要渡过好几十年,但是关键之处只有那么短短的十几个月。
万里长征刚刚开始第一步,杨坚,后面还有更为严峻的考验等着你呢。
去证明自己吧,是该你展现自己能力的时候了。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8 22:34:47 +0800 CST  
三、巩固地位

新官上任的杨坚,马上就摆正了自己的位置,好像天生就是为这个位置而活的。这个世界上有搞体育的天才、搞音乐的天才、搞艺术的天才,毫无疑问,杨坚就是搞政治的天才。他下面的这些举动,简直可以列入夺权教科书。

杨坚做的第一件事,就是掌控禁卫军。这是一个非常明智的决定。从宇文泰时代起,禁卫军就是皇帝的私家卫队,到了宇文邕、宇文赟时代,就更是成了皇帝的私人武装,整个京城的防务都由他们来完成。掌控了禁卫军,就等于掌控了整个北周王朝的命脉。既然“遗诏”上说杨坚为“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那禁卫军也就自然而然的听杨坚的话了。

杨坚做的第二件事,就是把宇文赟那个人人挨屁股的法律废除了,免除了大家的皮肉之苦。紧接着,他又废除了宇文邕的灭佛政策,恢复了宗教信仰自由(主要是佛教)。另外,他还一如既往地坚持自己的优良品质:节俭(成名绝技之一)。
杨坚以非同一般的洞察力,看到了问题的关键所在,要想争取到北周民众的支持,就要让他们看到好处,而这个好处其实很简单,只需要与自己的前任宇文赟不同就行了。可怜的宇文赟,死了还在帮着自己的敌人。

杨坚做的第三件事,是控制百官和宇文家族的人。事实很明显,杨坚这个皇亲国戚掌握大权,很多人都不服,尤其是宇文家族的人。
对付百官,杨坚用的方法很简单,先带领一批全副武装的士兵,然后把百官都喊来,对他们说:“想要大富大贵的,跟着我杨坚走”。看着杨坚后面那些凶神恶煞的士兵,百官们毫不犹豫的都跟着杨坚走了,虽然有些人很不情愿。在强权和公理面前,强权总是能够战胜公理。对付宇文家族的人,方法也很简单,全都调到京城来,直接软禁;自从宇文宪被杀之后,宇文家族确实是人才凋零了。

杨坚做的第四件事,也是最为重要的一件事,就是选拔任用一批亲信。
一朝天子一朝臣,原先的部分官员已经不能再重用了,必须要提拔任用一批新人才行,作为自己的心腹。于是,两个猛人正式登场:一个是李德林,另一个是高颎(jiong音)。
李德林,杨坚手下第二谋士,以孝顺和博学多才而闻名于世,北齐人。小时候家里非常穷,三天两头揭不开锅;长大后,母亲又开始常年生病。穷人是生不起病的,偏偏李德林又是一个极其孝顺的人,可想而知他经受着多大的煎熬,要是换做常人估计早就被逼疯了。但是生活的艰辛没有打垮这位年轻人,反而更加激起了他的斗志,除了养家糊口照顾母亲,余下的时间全部用在了学习上,经史子集,无所不通。皇天不负有心人,他的孝顺、博学和刻苦精神慢慢传扬开来,被许多当朝权贵所知,为他后来顺利当官做了铺垫。这给了我们一个重要启示:任何时候都不能放弃,任何时候都不要忘记学习。
后来,母亲的病慢慢好转,他便凭借着自己的名声和才能在北齐政府谋得了一份公务员的职位,主要是做文职工作。文章写得相当牛,很多北齐的皇亲国戚都很器重他,连北周皇帝宇文邕都非常欣赏,成为一时的传奇人物。北周灭掉北齐后,他也自然而然的成为了北周的公务员,仍然做老本行。不过,这里的文职工作可不是打杂、整理文档,而是撰写诏书,是皇帝手中的一杆笔,首席秘书。作为一个读书人,能做到这一步,已经算是到顶了。
你可能会觉得这点成就并没有什么了不起,后世的很多宰相不都是这么过来的嘛。如果你这样想,那就说明你对那个时代的人才选拔机制不了解。(这部分放在后面说科举制时再讲)
如果一直这样下去,或许李德林会安安稳稳、平平淡淡的渡过自己的余生。但是上天注定要他不平凡,注定要他承担更大的使命,因为一个人找到了他。这个人就是杨坚。李德林的回复非常干脆:“愿意以死相随。”
再来说说第二个猛人。
高颎,杨坚手下第一谋士,也是天下第一谋士。据说,他爷爷这一辈可能与北齐的皇室有点渊源(未加考证)。这位仁兄年轻的时候就非常聪明,有大志向,而且有很强的演讲天赋,是个小天才;17岁时曾在一代名将宇文宪手下当过记事员,后来还曾跟着宇文邕参加了东征伐齐的战争,估计也就是做做文职工作,没有什么很大的作为。东征回来后,做了个不大不小的官(副省级)。他的家族和独孤家族颇有渊源,而杨坚又娶了独孤家的女儿独孤氏,所以,他能跟杨坚有不错的私人关系,对杨坚非常的了解。当然,杨坚对这个朋友也是极为熟悉。
按照我们常人的思维,能做个副省级的官已经相当不错了,但高颎可不这么认为。我可以肯定,高颎对自己的状态是非常不满意的,因为他绝不是一个满足现状的人,他需要更大的舞台,去展现自己,去证明自己。所以,当杨坚找到他时,他慨然应允:“愿受驱驰,即使最终失败,我高颎也不辞灭族的祸患。”有一种勇气,叫做破釜沉舟;为了自己的梦想,为了实现自己的伟大抱负,高颎,你做到了。
为什么两大猛人会这么痛快的愿意为杨坚卖命呢?
我简单做了一下分析。首先,杨坚已经通过伪造遗诏获得了“大丞相、都督中外诸军事”的权力,是名副其实的“挟天子以令诸侯”,谁不听话,谁就是不听从天子的,谁就有可能掉脑袋。再次,宇文家族的人已经被控制住了,很难再有什么大的作为。第三,杨坚的个人魅力也是很重要的,比如说擅长搞关系。最后,也是最重要的原因:士为知己者死;英雄惜英雄,既然有人如此欣赏自己,那就豁出去,跟着你干吧;人生能有几回搏,此时不搏更待何时?

杨坚做的第五件事,就是笼络领兵诸将。
当年宇文邕领兵东征伐齐,有一部分铁杆亲信,他们是梁士彦、宇文忻等人;当然,还包括已经好久没有露面的韦孝宽、尉迟迥。这些人都手握兵权,属于军区司令级别的,随便哪一个人出来对抗自己,都会对自己极为不利。
按照杨坚的资历和威望,想让这些人乖乖听话,那是相当有难度的,而且他们也理应维护宇文家族的利益。但是,他们都选择了服从,除了一个人之外。这是为什么呢?
史书上没有说,但是我们可以推理一下。首先,杨坚有着“挟天子以令诸侯”的政治优势,名正言顺。再次,宇文家族的人都被控制了,没有人号召来“清君侧、诛奸臣”。最后,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我可以肯定,他们都得到了某种承诺;或许是高官厚禄,或许是加官进爵,不管是什么,肯定是某种很让人心动的东西;在这种利益面前,他们选择了背弃宇文家族,选择了支持杨坚。
宇文邕已经死了,宇文家族已经不再值得为它而战了。在利益与良心面前,他们毫不犹豫的选择了利益,就让宇文家族去见鬼吧。
但是,依然有一个人站了出来,向杨坚说出了那个字:不。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8 22:41:25 +0800 CST  
作者:bctoad 回复日期:2009-10-17 23:53:51

写得真好
---------------------------------------------------
抬举了!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8 22:52:00 +0800 CST  
作者:Qio真相 回复日期:2009-10-18 20:57:09

还米有更新?
----------------------------------------------------------
多谢你的关注啊。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8 22:56:22 +0800 CST  
作者:小米气 回复日期:2009-10-19 21:36:23



MS在哪见过.
---------------------------------------------------------
莫非你认识我?在发表之前总共给5个人看过。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9 23:16:26 +0800 CST  
四、挑战者

尉迟迥,宇文泰的外甥,一代名将。年轻时就有大志向,而且很善于拉拢人,手下将士都愿意为他卖命,有一支1万人的专属于他本人的军队,号称“黄龙兵”(身穿黄衣),战斗力非常之强,其组织形式和后来的“岳家军”很像。曾跟随宇文泰南征北战,立下赫赫战功。但真正让这位仁兄威名远播的还是宇文泰时代的平蜀(四川西部)之战。
那一年的夏天非常热。占据蜀地的大地主萧家发生内讧,弟弟萧纪为夺取皇位,动员了整个四川西部(成都附近)的军队,向自己的亲哥哥萧绎发起进攻,成都地区已经完全空虚。
宇文泰凭借自己多年积累的军事经验,敏锐的洞察到了一个机会:趁机夺取四川西部。但当他把自己的这个想法告诉手下诸将时,让他非常郁闷,因为竟然没有一个人表示赞同。原因说起来也很简单,四川地势险要,很多关隘都是易守难攻,是名副其实的“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只要在一个地方被阻住,就基本上会陷入前后夹击、腹背受敌的窘境,最终落个全军覆没的结局。大家不是傻子,谁也不愿意去趟这个浑水,毕竟是打工,没必要干这么危险、毫无胜算的差事。
就在宇文泰极度郁闷时,尉迟迥挺身而出,对他说:“西蜀与中原隔绝百年,地势险要,路途遥远,不会料到我军会去攻打;若用精锐骑兵日夜兼行,出其不意,取其腹心,必可全胜。”宇文泰一听,正中下怀,而且这是自己的外甥,跟着自己打了多年的仗,也放心。
机不可失、失不再来,在得到宇文泰的授权后,尉迟迥立即率领步兵1.2万、骑兵1万人,日夜兼程,向西蜀进发。正如他出征前所预料的那样,大军进展非常顺利,先后攻占剑阁、绵阳,兵锋直指成都,基本没有遇到像样的抵抗。在经过50多天的围城打援之后,最终顺利占领成都;为北周夺得了一块重要的战略基地。
成都被攻陷,萧纪的军队也就没有了战斗力,很快被击败,而他本人也被他哥哥手下一个将领杀死。
平心而论,这次平蜀之战,规模不算很大,战况也不算激烈;但是尉迟迥那种敢于长途奔袭的勇气,依然让人敬佩不已,称其为一代名将,绝不为过。而此次追随他的将士也构成他“黄龙兵”的主体。
更狠的是,这位老兄不仅打仗厉害,当起官来也是颇有心得,把个四川治理得井井有条。大家都尊敬的称呼他为“蜀公”,由此可见其威望之高。
后来,宇文邕东征伐齐,他负责镇守陕西、甘肃,让宇文邕无任何后顾之忧。北方统一后,他又被派到原北齐故都邺城(河北邯郸附近)做军区司令,安抚原北齐民众。
公元580年,这位老将领已经64岁了。他在邺城冷静着地观察着朝廷发生的一切,看着杨坚“精彩”的表演,做着自己的数学分析题,最终却算出了一个可怕的结论:杨坚必会取代北周。应当说,他这道题算的并不准确,因为杨坚还有第二种选择,那就是做宇文护那样的权臣。
从这道题目,我们可以嗅出一点味道,一点权力的味道。作为宇文泰的亲外甥,作为一个对北周朝廷有着巨大贡献的人,作为一个元老级的功臣,尉迟迥却没有得到任何辅政的机会,而这个机会却被一个和宇文家族毫无血脉关联的皇亲国戚给抢去了。他不服,非常不服,你杨坚有什么资格坐这个位子。
所以在内心深处,他想夺回这个位子,他也想做宇文护那样的权臣。当然,这是不能对外人说的。对外人说的是:杨坚想要取代北周,将会对宇文家族不利。这位老将领的心思一点都不单纯,他所做的不仅仅是为了宇文家族。

正当杨坚在都城长安忙活的时候,尉迟迥也迅速做出了应对,开始秘密储备粮草、调遣军队,加强邺城周围的防御,并联络自己的亲信,比如自己的弟弟尉迟勤、席毗罗、司马消难等人。一旦机会来临,随时起兵靖难勤王。
而杨坚也立即获得了这一信息,信息提供者是尉迟迥的一个管家,看来,杨坚的确是个搞关系的高手;由此,我们可以推知,他一定在其他将领身边也布置了暗哨,一有异动,就会马上获取第一手的信息。杨坚心思之深,可见一斑。
得到消息的杨坚,立即感觉到了一种前所未有的威胁,他知道,真正的考验来了。要对付这个可怕的对手,必须要先下手为强。于是,他马上做出了一个人事决定:任命韦孝宽为邺城军区司令,取代尉迟迥。
两个猛人,终于在同一个舞台上同时登场了!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9 23:21:05 +0800 CST  
五、天下第一名将

韦孝宽,杰出的军事家,战略家,不世出之名将。自幼父母双亡,是个苦命的孩子,幸好有个非常好的哥哥、嫂嫂,才能有机会上几天学。从小就非常喜欢读书,尤其喜欢读兵书、史书,长年累月未曾间断,就是年老的时候眼睛不太好使,也让人读给他听。为人低调,待人和善,对兄嫂的情谊非常深。
前20年都过得比较平静,没有显示出什么过人的天赋。20岁起,开始在战场上崭露头角,屡立战功,做到了军长级别,主要负责镇守边防重镇,曾和独孤家族的创始人独孤信关系甚好。这位仁兄熟读兵书,尤其是《孙子兵法》,所以特别重视情报的作用,用兵如神、奇计迭出,往往令对手防不胜防,就是自己人有时候都搞不明白他的部署,除了一次败给北齐第一名将斛律光之外,几乎百战百胜。
但真正令他扬名天下的,还是那场惊心动魄的玉璧之战。
一切都发生在34年前的那个秋天。一代枭雄高欢调遣精锐士兵10余万,几乎是倾巢出动,预备一举解决宇文泰这个心腹之患。九月到达玉璧城(今山西稷山县西南),这是去进攻宇文泰必先攻取的一个城市。对于高欢而言,这只不过是一个普通的城市,而镇守它的将领也不过是一个小小的刺史而已,这会和他以往遇到的战斗没有什么区别,对方除了投降,就只能是灭亡。历史告诉我们,任何时候都不能掉以轻心,轻视是失败之姨母。
而此时的韦孝宽只有不过一万人。他明白自己的处境,当高欢的大军出发的时候他就已经明白了,他要面对着的是一个绝境:没有援军,只有靠自己。但是任何一项伟大的事业不都是从一个个看似不可能完成的任务中起来的吗?没错,虽然没有援军,但我却有足够的自信守住这座城市,只要守住,我就可以一举成名,再也不是一个小小的刺史,我将会成就一代伟业。(简要解释一下为什么没有援兵:当时的宇文泰实力还比较弱,如果救援,就会提早与高欢决战,这是高欢所希望的;所以为了避免过早决战,宇文泰放弃救援。)
十月份,攻城开始了。虽然整个隋唐历史有无数的攻城和守城,但我认为玉璧之战绝对可以排第二,真的是攻的有水准,守得有技术。排第一的就是唐朝“安史之乱”时的睢阳保卫战了,一个大英雄也在那次保卫战中出现。
高欢指挥大军向玉璧城发起了潮水般地进攻,但是结果却令他很惊讶,自己虽然损兵折将,但玉璧城却岿然不动。敏锐的直觉告诉他,自己眼前这个对手绝对不是一个普通角色。他迅速纠正了自己的轻敌错误,开始重视这次战斗,开始重视眼前这个对手。看来要使真功夫了。
好,那就先断绝你的水源,没水喝,看你怎么办,于是一夜之间改移汾河(流经玉璧城);然后又在城南堆起土山,要登土山入城。韦孝宽迅速做出反应,先用树木加高城楼,使城楼比土山高,然后在上面放箭,使对方难以登城,城南的进攻便被遏制了。至于水源嘛,可以挖深井解决。
高欢又马上派人在城北挖掘地道,一下子就挖了十条,并且集中兵力在城北进攻。韦孝宽则派兵挖长沟截断高欢的地道,并且挑选精锐士兵在沟上守着,当高欢的挖掘队刚挖到长沟时,就被韦孝宽的士兵干掉了,更狠的是,韦孝宽还在地道口上塞上柴草,然后点上火,再用皮制风箱往里吹火和烟,这下子地道里的兄弟可真是受了苦了。
没办法了,用绝招,高欢把自己的攻城车拉了出来。你还别说,确实管用,车所撞之处,可谓摧枯拉朽,似乎城池就要被攻破了。在这关键时刻,韦孝宽充分展现了自己的卓越才智和应变能力,他派人用布缝成幔帐,向车所攻击的方向张开,这样子攻城车就只能撞到幔帐,对城墙毫无损伤。高欢赶紧让士兵制作长杆,上面绑上柴草麻秸,浇上油点着火,用来烧幔帐。韦孝宽更绝,他让士兵制作长钩,钩刃十分锐利,专门来割长杆,高欢的长杆和攻城车都失去了作用。
最后一招,没错,的确是最后一招。高欢派士兵在城墙的四周挖了二十条地道,这次和上次不一样,这次地道挖的特别深、特别大,然后在地道里架上横梁作为支柱,挖好后,放火焚烧支柱,支柱折断,城墙就随之倒塌了;天才,真的是天才的想法啊,也只有高欢这位绝世枭雄能想的出来。这样放在其他任何一个守城的将领身上,也就该束手就擒了。当高欢的将士看到城墙倒塌蜂拥而上的时候,让他们郁闷的一幕出现了,他们还是无法进城,因为城墙倒塌的地方竖起了木栅栏,后面就是韦孝宽的军队,别说进城,就是靠近都费劲。
高欢一下子懵了,他是真的遇上克星了。连他自己都不知道,他遇上的这个人将会在以后发生多大的作用、建立多大的功勋,如果知道,我想高欢就不会这么郁闷了,可惜当时的高欢没有这种预见力,要是真有这种预见力,他可能就不会选择来攻打这个玉璧城了。
高欢彻底失败了,以前他也失败过,但是他能很快站起来,因为那是在野战中失败的,败给的是宇文泰这个老狐狸,败得心甘情愿、败得心服口服,作为一个历经磨难的卓越指挥者,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人,他输得起。可是这次不一样,因为自己败在了一个小小的城池上面,败给了一个无名的小刺史手里。
此役,高欢的士兵中战死和病死的多达七万人,史书说曾有陨星坠入高欢军营中。第二年的春天,这位曾经叱咤风云的人物就病逝了。临死之时,有幸当了一回通俗歌曲的听众,这首歌的名字叫做《敕勒歌》,而唱这个歌的人正是斛律光的老爹。
韦孝宽彻底胜利了,他以一己之力战胜了一代枭雄高欢,成了威名天下的大英雄。
从此之后,韦孝宽成了北周的钢铁长城,而玉璧城就是这个长城的中枢神经,北齐再也没有敢越过这条防线,就连北齐第一名将斛律光每次也只能到这个地方,不敢再往前一步。一个将领能做到让对手如此胆寒,可见其有多么厉害!
接下来的很多年,我们的老英雄都扮演着北周守护者的角色。宇文护伐齐,宇文邕两次东征,他都在这里默默守着,不管他们成功还是失败,他都成了最为重要的后方基地。

公元580年,这位老英雄已经是71岁高龄了,比尉迟迥还大七岁。他从来不是一个随波逐流的人,而是对局势有着深刻的见解。首先,杨坚已经完全控制了北周朝廷,掌握了一样最为致命的武器:挟天子以令诸侯;任何人敢于反抗,都是反抗北周朝廷,都可以名正言顺的对其进行讨伐。再者,自己年龄太大了,已经经不起太多折腾了,只要现在的皇帝还姓宇文,那么自己就还是在为宇文家族效命,就没有背弃宇文泰、宇文邕。
没错,皇帝是宇文家族的人,这就是韦孝宽的底线。至于以后的事情,至于杨坚会不会取代北周,他已经没有时间与精力去管了。杨坚,我不是在听你的命令,我是在听皇帝的命令。
于是,在接到杨坚的人事任命后,韦孝宽带领几个随从立即启程,赶赴邺城。但当时的他并不知道,一个陷阱正在前方等着他。韦老英雄,你先在路上走着。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9 23:25:20 +0800 CST  
六、杨坚的困境

由一个威望不高、实权不大的皇亲国戚,到掌握全国军政大权的大丞相,杨坚只用了不到一天,简直比坐火箭升的还快,而且用了一招比较阴险的方式:伪造遗诏。所以,从一开始坐上这个位子,他的心里始终是忐忑不安的。
他知道,越容易得到的东西,就越容易失去,而且还会是加倍的失去,历史上有太多这样的例子了,最典型的就是那个同样是皇亲国戚的王莽,到最后落得个灭族的下场。因此,他很害怕,害怕有人起兵反抗,害怕有人取代自己的位子,害怕他老爹辛苦打下的基业会葬送在自己手里。虽然他已经做了很多事情,但是却无法消除掉心中的那种恐慌感。这种心态很正常,其实我们每个人都曾经有过。比如,你拿了人家一样好东西,虽然人家不知道,但是心里总是有种负罪感。所以,不是自己的东西,千万别去拿。
极端的不安令杨坚心情抑郁,晚上经常睡不着觉,于是他叫来自己的一个懂点算卦的亲信,吐露出了自己的担忧:
“我凭着平庸的才智和虚弱的地位(大实话),受此遗诏(假遗诏),根据天时和人事的形势来推测,您认为将会如何?”
他这个亲信倒也不做假,直接回答道:“天道精妙,难凭心意考察。我即使说不,您难道能退出吗?”(果然是一个牛人)
杨坚考虑了好久,才说了一句话:“确实像您说的那样。”
由此可见,此时的杨坚心里非常发虚,内心深处始终无法抹去一个阴影:这个位子是靠蒙来的,没准哪天就会被人家也蒙去。这种心理伴随着他的一生,导致了他很多让后人无法理解的行为。
此时的杨坚最需要别人的理解与支持,尤其是他最亲近的人。也就在这时,一个人挺身而出,成为他最坚强的后方支柱,成为他最有力的精神依靠。这个人是个女人,没错,她就是杨坚的老婆独孤氏。她坚定地站在杨坚这一边,鼓励他道:“大事已经如此,绝没有后退之理,自己要奋力向前。”果然女中豪杰!
我想,独孤氏一定是非常清楚这件事情的利害的,一旦失败,不仅杨坚会死,自己会死,就是自己的娘家独孤家族也会遭受灭顶之灾。但是,她依然坚定的选择了支持自己的丈夫,依然坚定的选择了陪他走这条充满危险的道路。这种坚定,来源于她对于自己丈夫的理解与信任,她相信自己的眼光,她相信自己的丈夫一定能成为人中之龙。(不过,这个强悍的老婆将在以后让杨坚兄吃不少苦头,而且还会在将来发挥更大的作用,这是后话,暂且不表。)
有自己老婆的支持,杨坚的意志更加坚定。他明白,这是一条没有退路的路,退后就意味着灭亡,必须要坚定不移的走下去,绝不能有丝毫的犹豫与彷徨,必须要比自己的敌人更厉害,比自己的敌人反应更迅速。所以,在得知尉迟迥正在调兵遣将的消息后,他立即做出了应对之策:派遣韦孝宽去取代尉迟迥。
这是一招颇为高明的计策:首先,尉迟迥威望非常高,且手握重兵,一般的将领根本镇不住;而韦孝宽的威望比尉迟迥都要高,年龄比尉迟迥都大,取而代之完全可行,别人也说不出什么。再者,也是最为重要的一点,自己的命令是以皇帝的名义发出的,属于正常的人事调动,如果你听从安排,那么你就会被削去兵权,即使威望再大也没有什么威胁;如果你不听从安排,那就是公然对抗皇帝,就可以率兵讨平你。一箭双雕,这就是杨坚此计的厉害之处。
但是杨坚还是不放心,为了彻底消除这个威胁,他决定玩一个阴招。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9 23:27:17 +0800 CST  
作者:回鹘人 回复日期:2009-10-18 23:25:38

很不错,让我一口气读了下来。。。

继续继续。。
---------------------------------------------------
常回来捧场啊,呵呵。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19 23:39:46 +0800 CST  
作者:辛唐0429 回复日期:2009-10-20 00:00:12

更新喽
-------------------------------------------------------
呵呵,尽可能每天都更新。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0 12:36:44 +0800 CST  
作者:田鱼 回复日期:2009-10-20 12:34:22

写的非常好,不愧是历史的挑山工,看的人之所以不多,是因为时候未到。是金子总会发光的,我愿跟随工兄,也算此贴的“看贴元老”。
--------------------------------------------------------------
多谢这位兄弟的鼓励。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0 12:42:27 +0800 CST  
七、内战(一)

这个阴招的关键点,就是那个布置在尉迟迥身边的暗哨,那个提供信息的管家。这个管家什么时候被杨坚收买的,史书上没有说,我也不好猜测,但双方肯定在某个时间达成了一个关乎利益的协议,而这个利益足以让他出卖自己的主子尉迟迥。
杨坚的算盘是这么打的:先秘密的传信给这个管家,让他做好内应;然后派一名心腹去传达人事任免的圣旨,等这个心腹到达后,由这个管家安排一处僻静的场所,然后一举将尉迟迥干掉。
这种方法对付一些二流的将领或许管用,但这次要对付的是身经百战、比猴都精的尉迟迥,所以只能以悲剧收场。
这个阴招彻底激怒了尉迟迥。所谓山雨欲来风满楼,这位老将领知道,杨坚已经向自己动手了,取代自己的韦孝宽也已经走在路上了。不能再等下去了,否则就没有反抗的机会了。既然你已经撕破了脸,那我也就不客气了。
于是他果断召集文武官员和邺城民众,登上一处城楼,发表了一篇热情洋溢的演说,大体如下:“杨坚这小子仗着自己是皇亲国戚,挟持小皇帝来作威作福,谋反的迹象已经公开暴露。我尉迟迥作为宇文泰的外甥,又身居要职,手握大权,本就应担负起维护朝廷安危的重任。今天准备和大家一起来匡扶国家,保护民众,你们认为如何?”下面的听众纷纷叫好,紧接着一片鼓掌之声。
就这样,尉迟迥正式起兵了。
起兵后的尉迟迥没有丝毫懈怠,立即派手下一名得力干将带几百精锐骑兵去“迎候”一个人。
在纷繁复杂的局势之下,尉迟迥保持了难得的清醒,他知道,自己的最大威胁并不是远在长安的杨坚,而是正往邺城方向来的韦孝宽。作为一个身经百战的绝世名将,尉迟迥对自己有着绝对的自信,在这个世上,能让他感到害怕的已经只剩一个人了,而这个人正是韦孝宽。同朝为官这么多年,他太了解这个对手了,如果要找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可怕。
是的,这绝对是一个可怕的对手,熟读兵法、用兵如神、百战百胜。所以,不能让他活着,绝对不能。

就在杨坚与尉迟迥暗战的时候,韦孝宽还在赶往邺城的路上。他凭借着自己敏锐的洞察力和对时局的判断,已经感觉到了此次人事任免的不同寻常。所以,在路上的时候,他格外留意各个城池的动向,并且提早派出一个亲信赶赴邺城观察动静。自己则以生病为由,放慢脚步。谋定而后动,知己知彼、百战不殆,这是韦孝宽一贯的原则。
当走到河南安阳(离邺城已经非常近了)的时候,他专门去拜访了一下安阳市的市长、自己的侄子韦艺。一来联络联络感情,二来查看一下邺城的动向。自己的这个侄子倒也爽快,告诉他说:形势一片大好,您老不要担心。韦孝宽冷笑了两声,也不回答,直接命令自己的随从把韦艺捆了起来,拉出去就要砍头;韦艺哪里见过这种架势,赶紧把自己知道的全说了,包括自己被收买、尉迟迥调兵遣将等等事情。韦同学,和自己的叔叔比起来,你还差的太远了(其实韦孝宽就是吓吓他)。
韦孝宽一听,果然不出自己所料。他立即做出了一个决定:逃跑。就如同尉迟迥很了解他,他也太了解尉迟迥了,他很清楚自己的这个老朋友将会怎么“招待”自己。所以,现在要做的最重要的一件事情,就是拒绝这个老朋友的“招待”。而拒绝招待的唯一办法,就是遵循三十六计之上计:逃跑。
逃跑是一门技术活。按照韦孝宽到达安阳的时间、尉迟迥派出杀手的时间以及二地之间的距离,留给韦孝宽的时间已经不多了。更要命的是,这位老先生已经71岁了,你让他策马狂奔,恐怕还没有跑几十里,人就已经吐血身亡了。
不过,这些都难不倒韦孝宽,因为他是独一无二的,因为他是天下第一名将。还因为他在逃跑的时候,顺便干了几件事,统筹方法学的相当好。第一件事,就是把经过的桥全部拆毁;第二件事,就是每到一个驿站,就把驿站的马全部赶跑;第三件事,就是命令驿站的士兵准备美酒佳肴,招待蜀公尉迟迥的到来。高,实在是高!我估计,就是尉迟迥亲自领兵前来,也只能是徒增郁闷啊。
就这样,韦孝宽从容回到了长安,见到了已经急得想要上吊的杨坚。
杨坚确实有着急的理由。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0 22:44:03 +0800 CST  
八、内战(二)

尉迟迥起兵了!对这个消息,虽然杨坚早有心理准备,但当它真的摆在自己眼前的时候,他还是一时无法适应过来。
更可怕的是,连锁反应已经形成了。尉迟勤、席毗罗、司马消难,甚至四川的王谦,也都跟着闹了起来。而他们控制的地区几乎包括了原北齐整个国家,外加一个四川。
还有一个更可恶的对手,就是北方蒙古草原上的突厥。这个少数民族政权颇有点叫花子的味道,今天来要点粮食,明天来抢点牲畜,搞得北周非常狼狈。当年宇文邕就曾经想征讨它,后来病逝,也就不了了之了。现在轮到杨坚倒这个霉了。而突厥也非常聪明,一看邻居家闹得这么欢,也赶紧派兵出来,预备捞点好处,当然这里边也有尉迟迥的“恶意邀请”。
危机就是这样,要么不来,要么一来好几个。有的人经不起这样的折腾,很快就垮了;而有的人面对这样的局面,反而更加兴奋、更加激起无尽的斗志。毫无疑问,杨坚属于后者。

一开始的时候,杨坚也很慌,因为他的敌人看起来是那么的强大、那么的气势汹汹、那么的来势凶猛,光各地发来的告急文书就够烧开一壶水了;但短暂的慌乱之后,杨坚迅速镇定了下来。他知道,越是在这种危急的时刻,越不能慌张,一旦自己慌张,周围的人就会慌张,就会对自己不信任,就会助长了敌人的嚣张气焰。现在要做的,就是赶紧制定一套危机解决方案,以安定人心。
于是,他马上召集自己的亲信高颎、李德林、郑绎、刘昉等人,迅速商讨出了一套方案。
方案第一条,宣传;很简单,开动宣传机器,大骂尉迟迥背叛北周朝廷的乱臣贼子行为(其实是不服杨坚本人),估计骂遍了尉迟迥的祖宗八代,当然不包括宇文家族。号召大家拿起武器,打到邺城,平定叛乱。
方案第二条,征兵;骂完了,就该征召士兵了,宇文泰、宇文邕父子的府兵制显现了它的好处,再加上前期的宣传工作做的好,没费多大劲,大家就都踊跃参军了,一下子征召起来了10万人,而且都是当年跟着宇文邕打过东征战役的,战斗力非常强。这给了杨坚很大的震动,促使他以后更加注重府兵制。
方案第三条,选将;尉迟迥是一代名将,威望高,打仗猛,要对付他,必须要选拔一个合适的统帅。杨坚马上想到了从安阳逃回来的韦孝宽,总指挥的人选,除了他,还能有谁呢?
方案第四条,和亲,这一条是对付突厥的;杨坚用的这个方法很古老,却很实用,当年刘邦也用过。当然还有一个更猛的人也用过,这个人就是李世民。效果那是相当的好,少数民族兄弟心眼就是实诚啊,一看人家送来了这么个大美女,而且还有那么多的金银珠宝,立马就带着士兵回家享受去了。
方案第五条,战略;敌人虽然气势很猛,但真正有威胁的只有尉迟迥这一路,只要消灭尉迟迥,其它地方也就树倒猕猴散了。
一切准备就绪,以韦孝宽为总指挥的东征军出发了。这里边有很多当年跟着宇文邕东征伐齐的猛人,其中就有梁士彦、宇文忻;重走一遍熟悉的道路、重温一遍熟悉的战场,为之战斗的对象却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两位仁兄不知道作何感想啊!
还有两个将领,虽然不太重要,但在以后却会起着非常大的作用。一个是杨素,有一个比较有名气的儿子杨玄感;另一个是宇文述,有个赫赫有名(坏名)的儿子宇文化及。杨玄感还有个更有名气的好朋友李密,而李密和宇文化及在不久的将来会有一场大决战。

看着尉迟勤、席毗罗、司马消难、王谦等人纷纷起兵,尉迟迥非常高兴,他已经达到了自己的预定目的。没错,天下大乱,方能有可乘之机;而现在,正是天下大乱。但这仅仅是完成了第一步。
这位身经百战的老将领,对自己的实力有着非常清醒的认识;这么多年的战争生涯,让他对复杂的形势有着超强的洞察能力。他知道,自己这一方有着许多先天的不足。
首先,杨坚虽然有取代北周朝廷的趋势,但也仅仅是趋势而已,并没有真的施行,就如同抢银行,他只是有那种想法,但是还没有真的去抢,现在的皇帝不还是宇文家族的吗?而自己却突然发兵,没有任何名义,势必会招来北周民众的反感,也就是说会失掉民心。
再者,自己所在的邺城,镇守的时间并不长,当地的民众,尤其是原北齐的民众,对自己还不熟悉。而自己的军队,除了“黄龙兵”是嫡系之外,都是从原北齐民众中征召来的,战斗力可想而知。
第三,虽然各个地方起兵的声势非常大,但却是个人打这个人的小算盘,不能做到号令统一,无法拧成一股绳。
虽然有诸多不利,但尉迟迥不愧为一代名将,他立即制订了作战方略:全面出击,趁敌人立足未稳、准备不足,迅速夺取战略要地。
在当时的情况下,这个战略应该算是最为稳妥的方式。当时的潼关(通往长安的必经之路)已有将领把守(3000人),而北周其它地方却是准备不足,选择全面出击,确能收到奇效。但从长远来看,这个战略却有着致命的缺陷,因为它最终会导致相持阶段的到来,而相持阶段对于名不正言不顺的尉迟迥来说,几乎就意味着灭亡。所以,一切都已经注定了。
不得不承认,尉迟迥确实是老了,已经完全没有了当年长途奔袭打四川时的勇气和豪气。如果他能放手一搏,趁杨坚惊魂未定,亲率10万主力军长途西进,攻破潼关,直逼长安,最终结果真的很难预料。

但尉迟迥的开局却打得非常顺利。按照作战方略,他立即派遣将领进入河南、山西、河北抢夺战略要地,一时之间,所向披靡,几乎占据了整个河南、山西、河北,可谓超额完成作战任务,尤其是在河南,招降了永桥城(河南焦作附近)守将,占据了这块重要军事据点,以作为进攻陕西的基地。
但好日子总是短暂的,就在尉迟迥准备下一步军事行动时,韦孝宽率领10万大军逼了过来,目标正是永桥城。
决战,已经越来越近了。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0 22:46:07 +0800 CST  
九、内战(三)

永桥城,在今天河南焦作附近,旁边就靠着郑州,几乎就处在当时中原地区的中心,战略位置非常重要。不管是东征还是西征,只要占据这个地方,就能占据很大的地理优势。
面对如此重要的战略据点,宇文忻、梁士彦等众将领一致请求攻占此城,作为进攻邺城的基地(双方观点相同)。韦孝宽却果断的拒绝了这一请求,他对众人说:“永桥城作为战略据点,防守严密;倘若进攻失利,必然会挫我军威。我现在围而不打,尉迟迥必会派遣援军,等击败其援军,此城还能有什么作为?”果然是只老狐狸,他很明白当年的一代枭雄高欢为什么会败在自己手里,这样血的教训,他是绝对会吸取的,他怎么会做第二个高欢呢?更厉害的是,这个老狐狸已经把战争上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参悟到了其中更深的内涵:避免攻城,歼敌主力。
于是,他迅速率领大军来到了永桥城附近的武陟,驻扎在沁水(黄河支流,流经武陟)西岸,等待尉迟迥领军前来。
他没有等多久,敌人就来了,而且一下子来了10万(果然是神算,兵法上叫做攻其必救),不过来的将领却不是尉迟迥,而是他的儿子尉迟惇(“吨”音)。写到这里,我始终没有弄明白,尉迟迥为什么派自己儿子前来,而不是自己亲自领兵前来?要知道,这次的对手可是韦孝宽,天下第一名将,派自己儿子来,不是明摆着要送死吗?难道这位老将领真的觉得自己已经太老了?难道他觉得自己的儿子已经猛到了可以和韦孝宽抗衡?
不过,将门虎子,尉迟惇确实也不是吃素的。他迅速将军队驻扎在沁水东岸,与韦孝宽隔水相望。就在将要决战的关键时刻,大自然发威了,沁水突然暴涨。没办法,双方只好隔着沁水骂骂架、射射箭,倒也相安无事。

前线无战事,但杨坚却有事了,因为他得到了一个消息:军中很多将领都受了尉迟迥的贿赂,怕会出事。
给他送消息的人,就是他安排在韦孝宽身边的暗哨。就连比猴都精的韦孝宽都被他算计了,可见杨坚已经精到了什么地步。
得到消息的杨坚大吃一惊,立即着手替换掉这几个将领。
就在这时,一个人挺身而出,对杨坚说到:“您与诸将都是国家贵臣,没有上下服从关系,现在正是凭借挟天子以令诸侯的办法来驾驭他们。如若怀疑前面派出的人,又怎么知道后面派出的人就是心腹呢?再说接受贿赂的事,实在难以查明;一旦替换他们,或许就会惧罪潜逃;如果要收捕他们,众将领就会人人自危。况且临阵换将,本就是兵家大忌。依我之见,只要派遣一位有胆略、平素被诸将信服的心腹要员去做监军,让他观察军中动静,万一有将领有阴谋企图,也可将其制服。”真可谓有理有据,句句要害;对局势的把握简直到了炉火纯青的地步;提出的应对之策又是如此简单、如此实用。说这些话的人,正是李德林。
自从立誓跟着杨坚的那一天起,这位仁兄就已经决定与杨坚共进退了。出谋划策,尽心竭力,几乎所有方案的出台都有他的功劳。战争开始后,他更成了杨坚的左膀右臂,成了杨坚的一半大脑,如果把杨坚比喻成刘邦的话,那么李德林就是萧何。而杨坚也对这个贫苦人家出身的人极为倚重,几乎所有的事情都和他商议。

听完李德林的话,杨坚恍然大悟,感叹的说道:“若公不发此言,几败大事!”于是立刻命令自己的心腹郑绎、刘昉去监军。应该说,杨坚对这两个家伙是寄予了绝对的信任的,原因很简单,正是他们两个帮助自己登上了这个位子;没有他们两个,就没有杨坚的今天。于情于理,都应该把他们作为自己的铁杆亲信。当然,这次去做监军,是有很大危险的,一旦真有将领背叛,首先被砍头的人就是监军,按当时的情况来看,这种可能性非常大。
靠拍马屁生存的人,终究是靠不住的。关键时刻,这两个曾经把宇文家族出卖的人,再次表现出了佞臣的一面:只可同甘,不可共苦。郑绎推说家有老母在堂,搞得好像他母亲一天都离不开他一样。刘昉的理由更是无厘头,说他没干过这个职业;那你老兄都干过什么职业啊。
杨坚很失望,非常的失望,见过恶搞的,没见过关键时刻还这么恶搞的。正郁闷时,一个人却主动请求前去。这个人就是高颎,此时的他已经39岁了,还只是杨坚手下一个不太重要的小参谋。
也该我们的猛人登场了。
这位仁兄已经在角落里生活了太长时间,默默无闻,毫无成就,就像一棵柔弱的小草。他不是没有能力,而是缺少证明自己能力的机会。大丈夫难道要这么平庸的活一辈子吗?39年的等待,39年的磨剑,已经太久了。(有时候我也在想,如果我39岁的时候,我会在做什么呢?)有的人天生就是为创一番伟大事业而活的,比如开拓西域的班超,他们毫不犹豫的放弃舒适的生活,为了心中那个英雄的梦想而剖头颅、洒热血。对于他们来说,缺少的就只是一个机会,或许来的有点晚,但终究会来。
现在,这个机会终于来了。此时不发,更待何时?不管前方的路有多么艰险,都要无畏的走下去,不为别的,只为去实现自己胸中的伟大抱负!高颎,属于你的时代终于到来了。
杨坚没有犹豫,果断的把这个任务交给了他,他完全相信自己的这个朋友。历史将会证明,这是一个多么英明的决定。
接到任命的高颎,甚至没有来得及回家向自己的家人告别,就出发了。战场的形势已经不容许他再有丝毫磨蹭了。
传奇,就此开始!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0 22:49:01 +0800 CST  
作者:3jingfan 回复日期:2009-10-20 16:11:39

还有好多牛人呢,史万岁呢。也是牛人,怎么媒体到呢,还有匈奴的关系也很复杂的,也不准备说了么

--------------------------------------------------------------
现在的史万岁所起的作用还太小,只是梁士彦手下的一个普通军官。
等他起到大作用时,这个人自然就会出现了。
不过,离他出场已经不远了。
楼主 历史挑山工  发布于 2009-10-20 23:42:01 +0800 CST  

楼主:历史挑山工

字数:109812

发表时间:2009-10-18 04:0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3-03 18:11:13 +0800 CST

评论数:4956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