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诸葛亮的神坛之路》 (连载,定时更新)



作者:胡诌ABC 回复日期:2011-04-04 08:45:51

评完诸葛亮后,在来评西游记。


忙着呢。下班后天天像个向学生似的被逼着写字、画画,完成字画作业之后,才能点评一下诸葛亮。LZ此生的规划,是依次点评诸葛亮、西门庆、宋江、孙悟空、王守仁五大名人。预计耗时十年以上。鲁迅先生曾希望自己的文章“速朽”,LZ希望点评还没发出就OUT了。
楼主 梁柏梧  发布于 2011-04-11 11:56:47 +0800 CST  
刘邦创立的西汉经营约两百年时,经营权落到了王莽的手里。王莽是汉元皇后的侄子。姑姑是皇后,原本应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叔叔伯伯都封了侯,但因王莽的父亲早死,没有受封,当他的堂、表兄弟都过着钟鸣鼎食的日子的时候,他是个困难户。王莽是个有志青年,勤奋好学,恪守孝道,结交优秀青年,拍好叔叔伯伯的马屁。伯父王凤生病,殷勤侍候,亲自尝药,不洗澡、不梳头、整月不解衣带,浑身上下痒不可支,臭不可闻,这在“独尊儒术”的汉朝就是青年的光辉典范了。王莽的行为终于打动了王凤,权倾一时的大将军临死前把王莽推荐给皇帝和皇后。王莽不仅得到了官位,而且成为名人。


王莽的官位越高,为人越低调。所有的收入都用于结交王公贵族,赏赐部下和赠送同事,家中没有结余。大臣到他家拜访,看见他的老婆穿的裤子只比当代的超短裙略长,以为是女婢。真是艰苦奋斗的模范人物。


王莽在成帝时代就辅政了,不久,成帝死了,接位的哀帝继续请他辅政,后因在哀帝的祖母和生母的称号问题上,王莽有不同意见,原应判死刑,考虑到他的姑母的地位,皇帝只是让他下岗了事。但是,王莽的名气实在太大了,要求让他重新回到领导岗位上的呼声一日高过一日,皇帝没有办法,只得让他再就业。


王莽重新辅政不久,哀帝死了,汉哀帝没有后代,汉元后就找了一个九岁的皇室成员做皇帝,即汉平帝,自己虽然垂帘听政,但权力都交给了王莽。


王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总结,发现干部队伍中有反对自己的人存在,对于保持舆论一致,对于执行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于是,决定对干部队伍进行了清洗。凡是反对、可能反对或疑似反对自己的官员,一律做下岗、流放甚至杀头处理;把拥护自己或者没有胆量反对自己的人提拔到重要岗位上。同时,王莽充分认识到了作秀的重要性。作秀是一种可以制造民心的好办法。自己首次走上领导岗位,是作秀的成功;能够东山再起,更是由于作秀成功。于是,在领导岗位上,要继续作秀。听说那里遭了水灾或是旱灾,就吃素,弄得太皇太后担心他的健康问题,亲自劝他要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护好身体。但是王莽反倒建议,老百姓缺衣少食的情况比较多,太皇太后应该节俭,并表示出资百万,田三十顷捐献给贫民。消息传出,王公贵族纷纷效法。

楼主 梁柏梧  发布于 2011-04-11 21:34:28 +0800 CST  
刘邦创立的西汉经营约两百年时,经营权落到了王莽的手里。王莽是汉元皇后的侄子。姑姑是皇后,原本应该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叔叔伯伯都封了侯,但因王莽的父亲早死,没有受封,当他的堂、表兄弟都过着钟鸣鼎食的日子的时候,他是个困难户。王莽是个有志青年,勤奋好学,恪守孝道,结交优秀青年,拍好叔叔伯伯的马屁。伯父王凤生病,殷勤侍候,亲自尝药,不洗澡、不梳头、整月不解衣带,浑身上下痒不可支,臭不可闻,这在“独尊儒术”的汉朝就是青年的光辉典范了。王莽的行为终于打动了王凤,权倾一时的大将军临死前把王莽推荐给皇帝和皇后。王莽不仅得到了官位,而且成为名人。


王莽的官位越高,为人越低调。所有的收入都用于结交王公贵族,赏赐部下和赠送同事,家中没有结余。大臣到他家拜访,看见他的老婆穿的裤子只比当代的超短裙略长,以为是女婢。真是艰苦奋斗的模范人物。


王莽在成帝时代就辅政了,不久,成帝死了,接位的哀帝继续请他辅政,后因在哀帝的祖母和生母的称号问题上,王莽有不同意见,原应判死刑,考虑到他的姑母的地位,皇帝只是让他下岗了事。但是,王莽的名气实在太大了,要求让他重新回到领导岗位上的呼声一日高过一日,皇帝没有办法,只得让他再就业。


王莽重新辅政不久,哀帝死了,汉哀帝没有后代,汉元后就找了一个九岁的皇室成员做皇帝,即汉平帝,自己虽然垂帘听政,但权力都交给了王莽。


王莽对自己的职业生涯进行了总结,发现干部队伍中有反对自己的人存在,对于保持舆论一致,对于执行能力的提高,都是不利的。于是,决定对干部队伍进行了清洗。凡是反对、可能反对或疑似反对自己的官员,一律做下岗、流放甚至杀头处理;把拥护自己或者没有胆量反对自己的人提拔到重要岗位上。同时,王莽充分认识到了作秀的重要性。作秀是一种可以制造民心的好办法。自己首次走上领导岗位,是作秀的成功;能够东山再起,更是由于作秀成功。于是,在领导岗位上,要继续作秀。听说那里遭了水灾或是旱灾,就吃素,弄得太皇太后担心他的健康问题,亲自劝他要为了国家和人民的利益,保护好身体。但是王莽反倒建议,老百姓缺衣少食的情况比较多,太皇太后应该节俭,并表示出资百万,田三十顷捐献给贫民。消息传出,王公贵族纷纷效法。

楼主 梁柏梧  发布于 2011-04-11 21:34:28 +0800 CST  
由于干部队伍保持了高度的思想统一,王莽不用外请五一毛一党、标题党之类,就把自己塑造成与周公一样的圣人,儒家经典中所有用于赞美圣人的语言,都相继倾泻到了王莽的头上。王莽被推上了安汉公的位子。不久,皇帝死了。王莽选中了两岁的汉宣帝的玄孙刘婴做皇帝,当月,有大臣挖到一块石头,上面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于是,干部队伍中出现了拥戴王莽当皇帝的呼声,这种呼声立即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民心。拥有天意和民心的王莽顺势而为,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前皇帝改任太子。


王莽当了皇帝之后,发现光作秀,不做事,后果很严重。于是,决定做点事,搞点改革。但是,一个依靠作秀成长起来的政客,不可能制定出符合社会现实的政策;一支只会吹牛拍马而且严重腐败的干部队伍,根本不可能具有执行中央政策的行动能力。结果,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老百姓没有饭吃,不能游一行、集一会、示一威,只能下跪或者集体下跪。各级领导早就麻木不仁,下跪无济于事。不能用手投票的劳苦大众只能用脚“投票”,跑到深山老林中采摘“山珍野味”。


山上的人多了,就要闹纠纷。有纠纷,就有人调停。调停人的能力得到大家的认可,就成了群众领袖。领袖发现,山珍是有限的,饥民是无限的,以有限的山珍喂养无限的饥民,殆矣。于是,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向政府和富人要粮食。绿林、赤眉起义相继爆发。


汉朝显然是一个比秦朝仁慈的朝代,而且,汉朝公开把儒家学说钦定为官方理论,对老百姓的洗脑效果出乎当初评估,所以,农民虽然对现实政治不满,主要还是对当政的王莽集团不满,对刘氏集团还有依恋心理,加上别有用心人士的推波助浪,制造出了“刘氏真人,当更受命”的流行口号,绿林军就推选皇族成员刘玄为更始将军。


刘玄天生懦弱,在公众面前说不出话来。但是,一个高度腐败的政府,不可能训练出强大的军队。绿林军所向披靡,不几年就占领了长安。更始将军就成了更始皇帝。


刘玄年轻时是个花花公子,把脑袋悬在裤腰带上搞了几年革命,过了一点苦日子,革命成功了,岁月已暂停在青春尾巴上的最后一根毛的顶端,觉得应该抓紧时间享受,就把首都从洛阳迁到了长安,娶了赵萌的女儿,把政事全部委托给老丈人,自己日夜寻欢作乐。


赤眉军看绿林军在长安得日子非常潇洒,自己受到了冷落,就兵分两路,前往长安一游。更始皇帝派军队抵挡,挡不住,只得投降。


赤眉军拥立的皇帝叫刘盆子,比刘玄还没有用。赤眉军进入西安之后,领导们开会争功劳,说着说着就动起了刀枪,吓得刘盆子哇哇大哭。


胜利后的绿林军和赤眉军只知道要推翻一个腐朽的政府,不知道怎样建设一个新政府,内部乱作一团。刘秀乘机出来摘桃子了。



(未完待续,周三继续更新)


此文定时更新时间为每周一、周三、周五


未经作者许可,一律不得转载!
楼主 梁柏梧  发布于 2011-04-11 21:37:08 +0800 CST  
由于干部队伍保持了高度的思想统一,王莽不用外请五一毛一党、标题党之类,就把自己塑造成与周公一样的圣人,儒家经典中所有用于赞美圣人的语言,都相继倾泻到了王莽的头上。王莽被推上了安汉公的位子。不久,皇帝死了。王莽选中了两岁的汉宣帝的玄孙刘婴做皇帝,当月,有大臣挖到一块石头,上面写着:“告安汉公莽为皇帝。”于是,干部队伍中出现了拥戴王莽当皇帝的呼声,这种呼声立即成为一种势不可挡的民心。拥有天意和民心的王莽顺势而为,登上了皇帝的宝座,前皇帝改任太子。


王莽当了皇帝之后,发现光作秀,不做事,后果很严重。于是,决定做点事,搞点改革。但是,一个依靠作秀成长起来的政客,不可能制定出符合社会现实的政策;一支只会吹牛拍马而且严重腐败的干部队伍,根本不可能具有执行中央政策的行动能力。结果,发生了严重的经济危机,老百姓没有饭吃,不能游一行、集一会、示一威,只能下跪或者集体下跪。各级领导早就麻木不仁,下跪无济于事。不能用手投票的劳苦大众只能用脚“投票”,跑到深山老林中采摘“山珍野味”。


山上的人多了,就要闹纠纷。有纠纷,就有人调停。调停人的能力得到大家的认可,就成了群众领袖。领袖发现,山珍是有限的,饥民是无限的,以有限的山珍喂养无限的饥民,殆矣。于是,指出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向政府和富人要粮食。绿林、赤眉起义相继爆发。


汉朝显然是一个比秦朝仁慈的朝代,而且,汉朝公开把儒家学说钦定为官方理论,对老百姓的洗脑效果出乎当初评估,所以,农民虽然对现实政治不满,主要还是对当政的王莽集团不满,对刘氏集团还有依恋心理,加上别有用心人士的推波助浪,制造出了“刘氏真人,当更受命”的流行口号,绿林军就推选皇族成员刘玄为更始将军。


刘玄天生懦弱,在公众面前说不出话来。但是,一个高度腐败的政府,不可能训练出强大的军队。绿林军所向披靡,不几年就占领了长安。更始将军就成了更始皇帝。


刘玄年轻时是个花花公子,把脑袋悬在裤腰带上搞了几年革命,过了一点苦日子,革命成功了,岁月已暂停在青春尾巴上的最后一根毛的顶端,觉得应该抓紧时间享受,就把首都从洛阳迁到了长安,娶了赵萌的女儿,把政事全部委托给老丈人,自己日夜寻欢作乐。


赤眉军看绿林军在长安得日子非常潇洒,自己受到了冷落,就兵分两路,前往长安一游。更始皇帝派军队抵挡,挡不住,只得投降。


赤眉军拥立的皇帝叫刘盆子,比刘玄还没有用。赤眉军进入西安之后,领导们开会争功劳,说着说着就动起了刀枪,吓得刘盆子哇哇大哭。


胜利后的绿林军和赤眉军只知道要推翻一个腐朽的政府,不知道怎样建设一个新政府,内部乱作一团。刘秀乘机出来摘桃子了。



(未完待续,周三继续更新)


此文定时更新时间为每周一、周三、周五


未经作者许可,一律不得转载!
楼主 梁柏梧  发布于 2011-04-11 21:37:08 +0800 CST  
刘秀也是皇族成员,早年曾经到长安游学。绿林军起义的第二年,南阳豪族地主也乘机起事。当地豪族中的刘氏集团认为恢复刘家大业的时机到了,刘秀的族兄刘玄组织了七八千人的队伍参加起义。不久,刘秀和兄长刘縯先后参军。当刘玄在洛阳称更始皇帝的时候,刘秀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到洛阳任职,不久,又被任命为大司马持节过河,招抚河北各个州郡。


刘秀到了河北真定,有个卖卦的卜者王朗,诈称是汉成帝的儿子,被一帮豪强拥立为天子,附近各州郡望风响应。刘秀迫于兵微将寡,只得东逃西躲,一直度过滹沱河至信都,得到信都太守任光的支持,才结束逃亡生涯,开始组织有效的战略反攻。经过几个月的激战,攻克邯郸,彻底消灭了王朗集团。


平定王朗后,刘秀被更始政权封为萧王,并接到南归的命令。但是,刘秀以河北各地还没有完全平定为借口,拒绝执行命令。这时,更始政权土崩瓦解,割据势力纷纷拥兵自立。刘秀抓住机遇,巩固根据地,同时,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消灭和招降了河北地区的各路起义部队,使部队发展到了几十万人。


刘秀兄弟参加起义的目的,就是伺机夺取帝位。由于野心过早暴露,导致刘縯被刘玄所杀。刘秀在兄长被杀之后,不敢公开表示悲痛,以示与兄长划清界限,争取刘玄不至怀疑自己。刘秀一旦拥有河北,实力雄厚,就自称皇帝,公开与更始政权决裂。不久,赤眉军进军长安,更始政权宣告灭亡。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之后,立即调集部队扫清更始政权的残余,接着,与赤眉军展开决战。没有建立根据地的赤眉军,总是处于流动作战状态。在撤离长安东归的途中,陷入刘秀部队的重重包围之中。


从刘邦和刘秀的成功案例来看,成功要有许多条件,但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有能够争取人心的政治主张;二是拥有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三是拥有一批杰出的人才。刘邦和刘秀的根据地都是受领导的指派无意中得到的。现在,没有领导会给诸葛亮的老板一块根据地,怎么办呢?


诸葛亮想到了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孙策。


孙策的父亲孙坚,受袁术的派遣讨伐荆州,独自上山查看地形,被黄祖的部下乱箭射死。那时孙策还小,埋葬了父亲之后,就投奔了袁术。袁术一看,非常喜欢,就把孙坚的部队划归孙策指挥,还大发了一阵感慨:“要是我有孙策这样的儿子,死了也心甘情愿。”


袁术希望孙策能够为自己效力,就许愿让孙策当九江太守。孙策看到自己在袁术手下打工前途无量非常高兴。大约袁术无法摆平老干部们,任命陈纪当了九江太守。孙策虽然失望,但觉得自己有年龄优势,而且,真当上九江太守,也是无功受禄,也就不计较了。后来 ,袁术要进攻徐州,向庐江太守陆康借三万斛米。口上说借,实际是肉包子打狗,陆康拒绝了。袁术就对孙策说:“以前错用了陈纪,心里经常后悔。现在,你把陆康灭了,庐江就是你的了。”


孙策曾经去拜访过陆康,陆康没有接见,派了个主簿应付,这让孙策耿耿于怀:自己虽是袁术手下的一个普通将领,但袁术的大将桥蕤、张勋都公开表示钦佩,陆康算什么?听袁术一说,孙策马上率部攻下庐江。但是,袁术又食言了,让自己的老部下刘勋当了庐江太守。这一下,孙策彻底失望了,决定脱离袁术,自己创业。


孙策想到了前方的战事。袁术的老部下惠衢与刘繇已经打了一年多了,一直处于胶着状态。孙策的舅舅吴景也在前线协助惠衢作战。孙策就对袁术说,自己要去前线帮舅舅的忙。袁术一听年轻人愿意外出奋斗,很高心,给他批了千把号人,十来匹马。


孙策的部队一出发,就不断有人来参军,不几天,发展到了五六千人。到了前线,刘繇一听孙策的名字,扔下部队,逃命去了。各郡太守一看形势不妙,纷纷弃城保命。只有严白虎等人,各带了几万人进行抵抗。孙策不用几年时间就拥有了江东的地面。


孙策的成功,在于选择了一个群众基础较好,而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作为创业基地。


在江东,孙策的父亲孙坚是受人敬仰的英雄。孙坚是浙江富阳人,是一个少年成名的英雄。十七岁时,和父亲行船到杭州,看到一伙海盗在岸上分赃,所有行人和船只都不敢靠近,只在远处观望。孙坚操起一口大刀,跳上岸,指手画脚,仿佛指挥部队一样。海盗以为真有部队追杀过来,扔下东西就逃。孙坚追了上去,杀死一个海盗,从此成名。后来,孙坚在讨伐黄巾、驱逐韩遂、征讨董卓的战斗中都立下大功,声名显赫。而且,孙坚是提出诛杀董卓的第一人。


当年,董卓驻守边疆,凉州韩遂等作乱,董卓组织讨伐失败。朝廷任命司空张温为讨伐军总司令,张温推荐孙坚随军出征。部队到达长安,张温出示三军总部的命令召见董卓,董卓姗姗来迟。张温批评了几句,董卓更加傲慢。孙坚建议张温将董卓斩首树威。理由有三:一是不尊重领导;二是贻误战机;三是讨伐韩遂无功,今日召见迟到,而且自高自大。


张温考虑到部队刚刚出发就斩杀大将,于心不忍。后来,董卓在京城胡作非为,大家想起孙坚当年的意见,无不扼腕长叹。孙坚英年早逝,品牌仍在。就同如今,只要我们一听某名人的子孙就会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仿佛面对某名人一样。在古代,家族的品牌效应更是无法估量。江东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大家都在等待一个领袖来带领他们建功立业。因此,孙策一扯大旗,各路英雄纷纷加盟。


(未完待续,周五继续更新)


此文定时更新时间为每周一、周三、周五


未经作者许可,一律不得转载!

楼主 梁柏梧  发布于 2011-04-13 11:27:30 +0800 CST  
刘秀也是皇族成员,早年曾经到长安游学。绿林军起义的第二年,南阳豪族地主也乘机起事。当地豪族中的刘氏集团认为恢复刘家大业的时机到了,刘秀的族兄刘玄组织了七八千人的队伍参加起义。不久,刘秀和兄长刘縯先后参军。当刘玄在洛阳称更始皇帝的时候,刘秀被任命为司隶校尉,到洛阳任职,不久,又被任命为大司马持节过河,招抚河北各个州郡。


刘秀到了河北真定,有个卖卦的卜者王朗,诈称是汉成帝的儿子,被一帮豪强拥立为天子,附近各州郡望风响应。刘秀迫于兵微将寡,只得东逃西躲,一直度过滹沱河至信都,得到信都太守任光的支持,才结束逃亡生涯,开始组织有效的战略反攻。经过几个月的激战,攻克邯郸,彻底消灭了王朗集团。


平定王朗后,刘秀被更始政权封为萧王,并接到南归的命令。但是,刘秀以河北各地还没有完全平定为借口,拒绝执行命令。这时,更始政权土崩瓦解,割据势力纷纷拥兵自立。刘秀抓住机遇,巩固根据地,同时,采用各个击破的方法,消灭和招降了河北地区的各路起义部队,使部队发展到了几十万人。


刘秀兄弟参加起义的目的,就是伺机夺取帝位。由于野心过早暴露,导致刘縯被刘玄所杀。刘秀在兄长被杀之后,不敢公开表示悲痛,以示与兄长划清界限,争取刘玄不至怀疑自己。刘秀一旦拥有河北,实力雄厚,就自称皇帝,公开与更始政权决裂。不久,赤眉军进军长安,更始政权宣告灭亡。


刘秀建立东汉政权之后,立即调集部队扫清更始政权的残余,接着,与赤眉军展开决战。没有建立根据地的赤眉军,总是处于流动作战状态。在撤离长安东归的途中,陷入刘秀部队的重重包围之中。


从刘邦和刘秀的成功案例来看,成功要有许多条件,但最重要的有三条,一是有能够争取人心的政治主张;二是拥有进可攻退可守的根据地;三是拥有一批杰出的人才。刘邦和刘秀的根据地都是受领导的指派无意中得到的。现在,没有领导会给诸葛亮的老板一块根据地,怎么办呢?


诸葛亮想到了比他大不了几岁的孙策。


孙策的父亲孙坚,受袁术的派遣讨伐荆州,独自上山查看地形,被黄祖的部下乱箭射死。那时孙策还小,埋葬了父亲之后,就投奔了袁术。袁术一看,非常喜欢,就把孙坚的部队划归孙策指挥,还大发了一阵感慨:“要是我有孙策这样的儿子,死了也心甘情愿。”


袁术希望孙策能够为自己效力,就许愿让孙策当九江太守。孙策看到自己在袁术手下打工前途无量非常高兴。大约袁术无法摆平老干部们,任命陈纪当了九江太守。孙策虽然失望,但觉得自己有年龄优势,而且,真当上九江太守,也是无功受禄,也就不计较了。后来 ,袁术要进攻徐州,向庐江太守陆康借三万斛米。口上说借,实际是肉包子打狗,陆康拒绝了。袁术就对孙策说:“以前错用了陈纪,心里经常后悔。现在,你把陆康灭了,庐江就是你的了。”


孙策曾经去拜访过陆康,陆康没有接见,派了个主簿应付,这让孙策耿耿于怀:自己虽是袁术手下的一个普通将领,但袁术的大将桥蕤、张勋都公开表示钦佩,陆康算什么?听袁术一说,孙策马上率部攻下庐江。但是,袁术又食言了,让自己的老部下刘勋当了庐江太守。这一下,孙策彻底失望了,决定脱离袁术,自己创业。


孙策想到了前方的战事。袁术的老部下惠衢与刘繇已经打了一年多了,一直处于胶着状态。孙策的舅舅吴景也在前线协助惠衢作战。孙策就对袁术说,自己要去前线帮舅舅的忙。袁术一听年轻人愿意外出奋斗,很高心,给他批了千把号人,十来匹马。


孙策的部队一出发,就不断有人来参军,不几天,发展到了五六千人。到了前线,刘繇一听孙策的名字,扔下部队,逃命去了。各郡太守一看形势不妙,纷纷弃城保命。只有严白虎等人,各带了几万人进行抵抗。孙策不用几年时间就拥有了江东的地面。


孙策的成功,在于选择了一个群众基础较好,而敌人力量相对薄弱的地区作为创业基地。


在江东,孙策的父亲孙坚是受人敬仰的英雄。孙坚是浙江富阳人,是一个少年成名的英雄。十七岁时,和父亲行船到杭州,看到一伙海盗在岸上分赃,所有行人和船只都不敢靠近,只在远处观望。孙坚操起一口大刀,跳上岸,指手画脚,仿佛指挥部队一样。海盗以为真有部队追杀过来,扔下东西就逃。孙坚追了上去,杀死一个海盗,从此成名。后来,孙坚在讨伐黄巾、驱逐韩遂、征讨董卓的战斗中都立下大功,声名显赫。而且,孙坚是提出诛杀董卓的第一人。


当年,董卓驻守边疆,凉州韩遂等作乱,董卓组织讨伐失败。朝廷任命司空张温为讨伐军总司令,张温推荐孙坚随军出征。部队到达长安,张温出示三军总部的命令召见董卓,董卓姗姗来迟。张温批评了几句,董卓更加傲慢。孙坚建议张温将董卓斩首树威。理由有三:一是不尊重领导;二是贻误战机;三是讨伐韩遂无功,今日召见迟到,而且自高自大。


张温考虑到部队刚刚出发就斩杀大将,于心不忍。后来,董卓在京城胡作非为,大家想起孙坚当年的意见,无不扼腕长叹。孙坚英年早逝,品牌仍在。就同如今,只要我们一听某名人的子孙就会不由自主地肃然起敬,仿佛面对某名人一样。在古代,家族的品牌效应更是无法估量。江东是一个藏龙卧虎之地,大家都在等待一个领袖来带领他们建功立业。因此,孙策一扯大旗,各路英雄纷纷加盟。


(未完待续,周五继续更新)


此文定时更新时间为每周一、周三、周五


未经作者许可,一律不得转载!

楼主 梁柏梧  发布于 2011-04-13 11:27:30 +0800 CST  
作者:bigforest8286 回复日期:2011-04-14 10:05:36
回复
他却放任士兵杀了几天人,烧了三个月的秦皇宫
这是有问题的表述.什么才叫"烧了三个月的秦皇宫"

请帮助修改。
楼主 梁柏梧  发布于 2011-04-14 17:40:03 +0800 CST  
作者:bigforest8286 回复日期:2011-04-14 10:05:36
回复
他却放任士兵杀了几天人,烧了三个月的秦皇宫
这是有问题的表述.什么才叫"烧了三个月的秦皇宫"

请帮助修改。
楼主 梁柏梧  发布于 2011-04-14 17:40:03 +0800 CST  
诸葛亮通过对历史和现实正反两个方面的总结,写出了名垂史册的论文《隆中对》。


孙策是史上第一个主动寻找根据地的军事家,诸葛亮则是根据地理论的开山鼻祖。诸葛亮对根据地的选择提出了明确要求:一是敌人力量薄弱,二是地形易守难攻,三是物产丰富,四是有一定的群众基础。荆州和益州均符合这些条件。


根据地,创建难,巩固更难。董卓、吕布先后拥有首都,均以失败告终。


巩固根据地,首先要有根据地赖以长期存在的理由,诸葛亮高举“恢复汉室”的旗帜。诸葛亮把政治作为战争的目标又是赢得战争的手段之一。通过战争,实现政治目标;利用政治目标,尽可能地动员所有可以动员的战争资源,以实现政治目标。


根据地的人民要过上幸福指数相对较高的生活,就要建设根据地。诸葛亮主张“内修政理”。董卓进入洛阳之时,何进及弟弟何苗均已被杀,所属部队全部编入董卓麾下。董卓又派吕布杀害首都卫戍区总司令丁原,收编了首都的卫戍部队。


当时地方割据的实力并不强大,董卓不仅是具有垄断地位的庄家,也是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操作模式的师父,获得了取得成功所需要的一切客观条件。但是,董卓不善于把握历史性的机遇。他不知道历史把自己推到了这个位置上,对自己而言意味着什么,只知道随心所欲,胡作非为。当然,比起那些尸餐素位,死后没有留下任何痕迹的高官们来说,也算在历史上占了一席之地。


董卓不断提拔自己,先是担任太尉,接着废了皇帝,把汉灵帝的小儿子陈留王立为皇帝,这就是汉献帝。


十八路诸侯讨董虽然无果,但董卓害怕反对势力卷土重来,惹不起躲得起,回到发源地长安,自以为呆在城墙与长安一般高的郿坞中就能平安无事,任命自己为太师,号称“尚父”,以姜太公自居,全家老少全是公务员。大臣看见董卓,要下车谒拜,董卓却端坐车中无动于衷。给一般的官员下达指示,全叫到家中训话。这样还不过瘾,又以杀人为乐,而且杀人花样百出,令人瞠目结舌。在财政政策上,废除五铢钱,制造小钱,弄得物价飞涨,一斛粮食价值几十万。老百姓怨声载道,司徒王允看不下去了,联合吕布谋杀董卓。


董卓害怕半夜遭人暗杀,让吕布充当贴身侍卫。长夜漫漫,一代猛男吕布寂寞难忍。董府里国色天香的剩女如云。绝代英雄美剩女,火星汽油,势不可挡!吕布不想因情而死,决意因情杀人,和王允一拍即合。一介武夫董卓,未必生性风流,更没有与吕布争风吃醋,压根就没发现吕布和自己的女婢的婚外恋,但是,却成了别人保卫爱情成果的牺牲品,被认定死于情杀,真是比窦娥还怨。


吕布发动政变,刺杀了董卓之后,由王允掌握朝政。两人的基干力量不足,能力更加有限,不能安抚董卓的老部下,部队造反,王允跳楼自杀,吕布亡命他乡。


根据地的力量有限,要集中力量用在刀刃上,诸葛亮提出首先要解决谁是我们的敌人,谁是我们的朋友的问题:联合孙权,建立反曹统一战线。


根据地的人民要和各民族和平共处,诸葛亮倡导“西和诸戎,南抚夷越”。


诸葛亮还认为,人心虽然重要,但是,人才更重要,要“总揽英雄,思贤如渴”。


《孙子兵法》虽然有“道者,令民与上同意也,故可以与之生,可以与之死而不畏危”的论述,但基本上还是以“战”言“战”。《隆中对》不仅提出了根据地理论,而且,把政治、经济、外交、民族政策、人才全部作为战争资源予以考虑,这在中国的军事著作中可能尚属首次。也可能由于《隆中对》篇幅简短,内容广博,使许多后人忘了这是一篇军事论文。


《孙子兵法》是拥有“第一桶金”的老板的圣经,《隆中对》是老板挖掘“第一桶金”的绝学。


据有的专家研究,许多农民起义领袖是从三国故事中学习战争的。这个结论是否可靠,没有定论,但一些成功者从《隆中对》中吸取养料,应该是无可怀疑的。


朱元璋攻克南京后,北有刘福通,东有张士诚,西有陈友谅和徐寿辉。显然,在元朝还没有彻底覆灭之前,大家是兄弟部队,三股实力恰好就是朱元璋的三道屏障。但是,一旦元朝被消灭了,没有发明用手投票的选举制度的朱元璋们就要兵戎相见,争夺领导权。朱元璋看到自己的南面还有一些元朝的残余势力,就积极向南方发展。但是地理空间已经很有限了,比起其他三股起义部队,力量还是很小。这时,有一个叫朱升的谋士向朱元璋建议:“高筑墙,广积粮,缓称霸。”意思就是做人要低调,好好经营南京这块根据地,等待时机。元末的农民起义是以拥戴宋朝政权为号召,找了一个宋王室的后裔尊为“小明王”。同是半文盲的朱元璋显然比项羽高明,采纳了朱升的建议,苦心经营南京根据地,公开表示继续拥护大宋政权,以大宋政权的名义发布文告,争取社会各界的支持,取得了很好的政治效果。后来,西边的陈友谅吞并了徐寿辉部自称皇帝,与东边的张士诚联手夹击朱元璋。朱元璋看准了张士诚不会有所作为,率部与比自己强大的陈友谅展开决战,取得胜利之后,挥师东进消灭张士诚。半文盲朱元璋这时才想起以前一个叫做项羽的半文盲也干过的事情,派人以迎接小明王为名,在途中把小明王淹死。于是,朱元璋登上了帝位。



(未完待续,下周一继续更新)


此文定时更新时间为每周一、周三、周五


未经作者许可,一律不得转载!


楼主 梁柏梧  发布于 2011-04-15 20:43:00 +0800 CST  
“缓称霸”应作“缓称王”。特向网友致歉。
楼主 梁柏梧  发布于 2011-04-15 22:15:35 +0800 CST  
有的网友喜欢读脱水贴之类,误矣。有的回帖,真称得上神贴,许多议论,观点之新颖、语言之优美、手法之高超,令人叹为观止。
而且,我多次重申,不得转载。现在,凡不是刊载在《天涯论坛》的所谓转载都是侵权行为。希望真心喜欢我的网友,一起拒绝转载!
楼主 梁柏梧  发布于 2011-04-16 10:47:42 +0800 CST  
网友用谷歌或搜狗搜索《诸葛亮的神坛之路》,头条就是。
楼主 梁柏梧  发布于 2011-04-16 10:56:57 +0800 CST  
毛泽东领导的秋收起义,按照起义前的意图,要率部夺取长沙,但是起义军受到严重挫折后,毛泽东放弃攻打长沙的计划,决定起义军撤离湘东地区,进入江西,沿罗霄山脉南移。部队到达井冈山地区,得到当地武装袁文才和王佐的帮助,创建了中国第一个农村革命根据地。井冈山根据地创立的条件与《隆中对》中所阐述的原则多有暗合之处:


一、群众基础良好。中国是半殖民地半封建的国家,政治、经济发展极不平衡,井冈山地处边远的山区,经济十分落后,人民要求改变现状的愿望十分强烈。 国民大革命运动时期,在中国共产党的推动和领导下,湘、赣等省的农民运动发展迅速,湘赣边界各县曾经建立过共产党的组织和农民协会,甚至建立过县、乡各级的农民政权,广大农民群众经历过大革命的洗礼,对革命的认识和觉悟比较高。这就使中共在井冈山地区建立根据地存在着比较广泛的深厚的群众基础。有的县、乡保存有农民自卫军和几百支枪,还有袁文才、王佐率领的部队,这些武装力量愿意和毛泽东的部队结合。


二、敌人力量薄弱。井冈山地处湘赣边界,距离国民党的统治中心比较远,湘、赣两省军阀之间又存在着矛盾,对井冈山地区的控制力量相对薄弱。当时,统治阶级内部发生新的破裂,李宗仁部同唐生智部发生战争,湖南、江西两省的军阀部队大量卷入了这场混战,井冈山地区仅剩下战斗力很弱的保安团、靖卫团和挨户团,造成湘赣边界空虚。这就更为井冈山根据地的创建提供了有利条件。


三、地理优势。井冈山位居湘赣边境,属于罗霄山脉中段,地处湘江和赣江之间的狭长地段,可以两江作为天然屏障,对御敌和保存自己有利。 井冈山地处东亚季风区,气候适宜,物产丰富,资源充足,主要物产有粮食,还有竹木、花生、药材等。井冈山周围各县自给自足的农业经济,便于部队筹粮筹款。


随着红军实力的发展,井冈山的地理优势成了红军发展的短板。井冈山地区虽然地势险要,易守难攻,但“人口不满两千,产谷不满万担”,无法保障大部队对物资的大量需求。一旦国民党军队对井冈山根据地进行反复“围剿”和严密封锁,经济上的困难将更加严重,连军民的日常衣食用品也将难以保持必要的供应。而且井冈山位于湘江和赣江之间的狭长地区,两江虽然可作为天然屏障,但也限制了红军的扩展。这两条大江都宽而深,无法徒涉,向南向北都难以发展,使红军在军事上缺乏足够的回旋余地。特别是随着红军的扩大,其弱势日趋明显。1928年12月,湘、赣两省的国民党军队又以六个旅约三万人的兵力,分五路向井冈山发动进攻时,红军决定由彭德怀、滕代远指挥一小部分红军留守井冈山,毛泽东、朱德、陈毅率领红四军主力向更有利于红军发展的赣南、闽西进军。


《隆中对》中提出的“西和诸戎,南抚夷越”的民族政策,具有跨时代的意义。中国古代的少数民族问题,一直困扰着与之毗邻的国家。秦始皇统一中国后,承袭秦、赵等战国时期的民族政策,采取在边界修长城与匈奴隔离的办法。结果,几十万人长年累月奋战在工地上,财政支出急剧扩张,人民不堪重负,加剧了国内矛盾,导致政府垮台。


汉朝对匈奴的态度,完全是一副欺软怕硬的流氓嘴脸。虚弱了,就和人家“和亲”;强大了,就玩什么“虽远必诛”。汉武帝一心追杀匈奴,使西汉从盛世滑向衰败,到了汉元帝时,又上演了昭君出塞。比较成功的是刘邦对南越的和平共处政策,但刘邦也是出于无奈,北方的匈奴都摆不平,还有精神对付南越?而且,南方的赵佗是个和平主义者,活了近百岁,有一段时间自称皇帝,后来自动取消了,而且明确表示要和汉朝和平共处。诸葛亮明确、主动地提出了“和”与“抚”的政策,是前无古人的。


同《孙子兵法》一样,《隆中对》的现实意义不会局限于军事领域。


《隆中对》全文296字,不含标点符号:


自董卓已来,豪杰并起,跨州连郡者不可胜数。曹操比于袁绍,则名微而众寡,然操遂能克绍,以弱为强者,非惟天时,抑亦人谋也。今操已拥百万之众,挟天子而令诸侯,此诚不可与争锋。孙权据有江东,已历三世,国险而民附,贤能为之用,此可以为援而不可图也。荆州北据汉、沔,利尽南海,东连吴会,西通巴、蜀,此用武之国,而其主不能守,此殆天所以资将军,将军岂有意乎?益州险塞,沃野千里,天府之土,高祖因之以成帝业。刘璋暗弱,张鲁在北,民殷国富而不知存恤,智能之士思得明君。将军既帝室之胄,信义著于四海,总揽英雄,思贤如渴,若跨有荆、益,保其岩阻,西和诸戎,南抚夷越,外结好孙权,内修政理;天下有变,则命一上将将荆州之军以向宛、洛,将军身率益州之众出于秦川,百姓孰敢不箪食壶浆以迎将军者乎?诚如是,则霸业可成,汉室可兴矣。




三 弱国外交的光辉典范



本节助理推荐经典语录:


1、子贡玩了一次空手道,保存了鲁国,乱了齐国,亡了吴国,晋国强大了,而越国成了霸主。十年之间,国际格局发生了深刻的变化。


2、一个国将不“国”的外交家,运用外交手段,不仅保住即将不国之“国”,而且能够乘机发展综合国力,非诸葛亮莫属。


弱国无外交,据说是一句经典。


确实,弱国开展外交工作困难异常。当年,想先发制人的越王被吴王打得满地找牙,龟缩在会稽山上,后悔之余,问计于范蠡。绝代高人所能想出的招数,无非用“银弹”加“肉弹”的外交政策获得苟延残喘。于是,勾践就派文种办理外交事务。


文种参见吴王夫差,远远地用膝代脚行走,一边叩头,一边哀求:“只要能够保勾践一命,勾践愿做大王的属臣,勾践的老婆献给大王做小老婆。”



(未完待续,周三继续更新)


此文定时更新时间为每周一、周三、周五


未经作者许可,一律不得转载!


楼主 梁柏梧  发布于 2011-04-18 21:05:47 +0800 CST  
感谢大家对此文的关注,本文拒绝转载,谢谢合作
楼主 梁柏梧  发布于 2011-04-19 23:32:14 +0800 CST  
条件已经十分优厚了,吴王有些动心,但伍子胥看透了勾践一伙的用心,劝吴王说:“消灭了勾践,越国就是吴国的,何必计较这点蝇头小利呢?”


勾践见文种毫无外交成果回来,就打算杀死老婆儿子,销毁所有珠宝和战略物资,和吴王决一死战。文种这时想起了吴国的腐败分子太宰伯嚭。“银弹”加“肉弹”的外交政策要取得实效,一定要有对方阵营中的腐败分子做内应。于是,文种带了一批珍宝和美女求见伯嚭,曲线救国。


伯嚭一见,果然喜欢,就为文种引见吴王。文种采用了一种软硬兼施的态度,对吴王说:“请求大王赦免勾践的罪行,越国的宝贝将全部呈送大王。如果不能得到赦免,勾践就杀死老婆儿子,销毁宝贝,五千人与大王决一死战,大王一定会付出相当的代价 。”


吴王正在考虑成本与收益的关系时,收了好处的伯嚭在旁边说:“从成本和收益的关系上考虑,如果继续开战,还会有成本付出,而且这个成本多大,不能确定。如果赦免勾践,马上停战,马上有收益,成本锁定,对吴国最有利。”


伍子胥认为:“勾践还算得上是一个贤明的君主,范蠡、文种都是当代能人,现在不灭了越国,肯定是‘短利长空’,将来付出的成本更大。”但是,吴王听从伯嚭的建议,赦免了勾践。


勾践发现“银弹”加“肉弹”的外交政策很管用,回国后继续奉行这一政策韬光养晦,为越国“十年生聚,十年教训”创造了稳定的国际环境,也为他最终击败吴王创造了条件。一些文人墨客对于这种外交政策津津乐道,演义出了“肉弹”中的精英——西施的故事。


那么,强国的外交就一定能呼风唤雨吗?


提起强国的外交,首先想到的是汉朝。汉唐盛世,是多少国人梦中的理想年代!汉朝的外交家,不能不提到张謇和苏武两位著名人物。


张謇先后两次出使西域。第一次去西域的目的,是为了与西域各国结联,夹击匈奴。但是,到了半道,被匈奴抓获并扣留。张謇在匈奴呆了十几年,并且娶妻生子。十几年间,张謇不忘神圣使命,伺机逃出了匈奴,向西走了几十天,到达了大宛。大宛王听说过汉朝的富强,渴望和汉朝建立外交关系,就按照张謇的要求,派人把张謇送到了大月氏。


大月氏当时已经打败了大夏,占领了肥沃的妫河流域。张謇劝说大月氏王与汉朝结盟,夹击匈奴。但是,大月氏王认为汉朝对于自己来说,远水解不了近渴,一旦与匈奴重新开战,汉朝政府不能及时救援,不愿意结盟。张謇待了一段时间,不得要领,只得东归。


张謇回到长安七年后,再次向汉武帝提出出使西域联络乌孙王莫本回迁河西国夹击匈奴的建议:乌孙王莫本原来臣属于匈奴,居住在祁连山、敦煌之间。后来,乌孙王莫本兵力稍微增强,就不愿再伺候匈奴,双方发生摩擦,乌孙王莫本率部远徙。匈奴经过我国的几次打击之后,力量受到严重削弱,河西已经成为无人区。我国政府刚好利用蛮夷贪小便宜的弱点,用重金收买乌孙王莫本,让他回迁故地,与我方结为兄弟,就能达到切断匈奴的右臂的目的。武帝采纳了张謇的建议。


对于君主们来说,银弹外交方便实用,外交费用的支出不需要国会之类的机构审核批准,理由冠冕堂皇。据历史学家研究,历朝对属国的赏赐,远远比属国的贡献丰厚。到了乾隆时代,面对英国开放贸易的要求,乾隆皇帝写信给英女王说:搞贸易太麻烦。你住在那个荒岛上够凄苦的,有什么需要,写信给朕,朕派人给你送去。你在岛上烦闷,就到我锦绣中华来休闲旅游,朕可以公款招待。


作为当时世界超强的汉朝,也喜欢银弹外交。汉武帝让张謇带了几万头牛羊,几千万金帛,再次出发并且顺利地达到了目的地。


乌孙在西域的北面,匈奴的西面,人口六十万,士兵十五万。但是,乌孙国的大臣们似乎从来没有听说过汉朝对匈奴的战争中取得的战绩,只知道匈奴太强大,不好惹,不愿结盟。张謇在乌孙国呆了六年,因为没有制作国家形象片之类的宣传资料,无法证明汉朝的幅员如何辽阔,人口如何众多,武器如何精良,军队如何强大,也就无法说服乌孙国大臣,只得打道回府。


张謇两次出使西域,总共用了十九年时间,毅力不可谓不坚强。但是,作为外交官,两次都没有完成历史使命。至少,作为一个外交家,张謇对于对手的了解并不充分。


第一次出使西域时,汉武帝听说大月氏遭受匈奴的迫害被赶到了现在新疆西北部,有反抗之心,而无反抗的能力,决定派人前去联络,实施夹击匈奴的战略。但是,当张謇被匈奴扣留了十多年之后到达大月氏的时候,情况已经发生了变化。大月氏拥有四十万人口,十万骑兵,已经打败了大夏,住在肥沃的妫河流域,过上了温饱的生活正在奔小康的路上,何必放弃眼前的利益回到故地和匈奴争个你死我活呢?匈奴是一伙什么人?是一伙杀了大月氏王,用大月氏王的人头当酒杯的豺狼。大月氏人不会好了伤疤忘了痛。一旦和匈奴开战,胜了,得好处的是汉朝;败了,就意味着要吃二遍苦,受二茬罪。更何况,远在天边的汉朝又帮不了自己什么忙。大月氏人已经不是十多年前的大月氏人了,张謇的思维却停留在十多年前,怎么与大月氏人对话?



(未完待续,周五继续更新)


此文定时更新时间为每周一、周三、周五


未经作者许可,一律不得转载!


楼主 梁柏梧  发布于 2011-04-20 20:59:21 +0800 CST  
“张謇”系“张骞”之误。致歉。
楼主 梁柏梧  发布于 2011-04-21 18:22:34 +0800 CST  


作者:亲愛的懦 回复日期:2011-04-22 01:40:03
回复
《诸葛亮的神坛之路》

贴群 整理版:http://www.tiequn.info/art-5000.html

手机阅读:http://wap.tiequn.info/art-5000.html


我多次重申,拒绝转载。整理版的广告居然做到这里来了。简直是抢了我的东西,还公开并告诉别人赃款放在什么地方的超级强盗的行为。
楼主 梁柏梧  发布于 2011-04-22 11:34:44 +0800 CST  
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时候,汉朝的卫青、霍去病等名将已经多次打败匈奴,打出了国际声望,乌孙的故乡已经成为无人区。这时的汉朝,不能说不强大,对于出使西域的客观条件不能说不好,但是,张骞就是办不成事。张骞在乌孙折腾了六年,带着乌孙的使者回到长安。乌孙使者一看汉朝地广人众,国力雄厚,马上回报乌孙王,乌孙王立即指示与汉朝和亲。这个折磨了张骞六年的难题,一夜间解决了。当初,张骞一到乌孙,发现凭自己的口才无法说服乌孙王,又没有办法在乌孙人面前展示汉朝的真实实力,如果马上请人家组织访问团来走一走,看一看,所有费用由汉朝政府从公款中报销,效率不知要提高多少倍。


张骞名垂史册,是因为他首先打开了与西域交往的通道。与其说他是一个外交家,不如说是一个探险家。


苏武的任务比张骞简单,护送一批被扣留的使者回匈奴,顺便带了份厚礼给单于,感谢单于送回以前扣留的使者。


正当苏武准备回国时,意外发生了。几个被匈奴俘虏的西汉将领密谋劫持单于的母亲回归祖国。


汉朝的法律规定,将军不成功必须成仁,当俘虏更是不能容忍的行为。几个战俘天真地以为劫持了单于的母亲就能将功抵罪。他们把计划告诉了苏武的副手张胜,张胜表示支持。后来密谋泄露,叛徒供出张胜参与密谋。单于非常恼火,想杀尽汉使,后来听从臣下的建议,命令降臣卫律胁迫苏武投降。


苏武一看自己办外交,办出了外交纠纷,负有领导责任,无脸回国,就引佩刀自刺。卫律连忙抱起身负重伤的苏武,招来医生治疗。苏武昏迷了半天之后,才苏醒过来。


苏武康复后,仍然不肯投降。单于就把他关在盛放粮食的空窖里,断粮断水。适逢天降雨雪,苏武饥则吞毡,渴则饮雪,数日不死。匈奴人叹为神奇,就把他迁到西伯利亚贝加尔湖放公羊。告诉他,等到这些公羊会产奶了,才放他回家。苏武放羊,没有人送粮食,就挖掘野鼠所藏的草食作为口粮。


过了一段时间,可能是苏武的坚毅行感动了匈奴人,苏武的处境有所改善,苏武就在匈奴的领地上娶妻生子。


十九年后,汉朝政府获悉苏武在西伯利亚放羊,就向匈奴当局提出交涉。苏武回到长安。汉昭帝任命他为典属国,这是一个管理少数民族事务的职务。因为没有封侯,常有后人表示不满。唐末的温庭筠赋诗云:“苏武魂销汉使前,古寺高庙两茫然。云边雁断胡边月,陇上羊归塞草烟。回日楼台非甲帐,去时冠剑是丁年。茂陵不见封侯印,空向秋波哭逝川。”


如果以外交成果而论,苏武实在微不足道。张胜作为外交使团的副团长,卷入劫持单于之母的阴谋之中,苏武虽然事先不知情,但是,确实负有领导责任。在当时匈奴释放出和平信息的时候,外交使团的任务是维持和平,而苏武作为使团的最高领导人,没有能够使使团成员的思想认识统一到这个高度上,使团的高层领导参与了破坏和平的活动,后果十分严重。但是,苏武是一个敢于负责的领导。不像今日的领导们,属下发生错误一副事不关己的样子。我们看见原上海市委书记陈良宇犯罪了,看见原最高院副院长黄松有犯罪了,可是,我们从来没有看到提拔、管理、监察陈良宇、黄松有的领导表示自己要承当领导责任,更没有看见有领导闹自杀,甚至像某些恐怖组织放了颗炸弹随即发表对此事负责的声明都没有。而且,苏武坚贞不屈,这些才是他名垂史册的根本原因。


外交,是一件非常复杂的事情,与外交官的能力具有很大的关系。班超出使西域,就是另一番景象。


班超出使西域时的形势与张骞第二次出使西域差不多。汉明帝派遣窦固等分兵四路讨伐匈奴,取得了重大胜利。投笔从戎的班超,因在战斗中崭露头角,受窦固派遣,出使西域。


班固首先到了鄯善,鄯善王对班超毕恭毕敬。时隔不久,鄯善王突然对班超冷淡起来。班超判断,一定是匈奴派使者来了,使鄯善王狐疑不决。


西域的三十多个国家中,人口稀少。最大的龟兹八万人,有的只几百人。鄯善万把人,几千士兵,夹在汉朝和匈奴两个强者之间,常常左右为难。班超当然理解这一点,决心要鄯善王断了其他念头。在弄清情况之后,带领随行的三十六人乘着月黑风高,包围了匈奴人的驻地。


班超顺风纵火,前后鼓噪,匈奴人惊恐万状。班超率兵乘乱杀向匈奴人,亲手杀死三人。匈奴外交使团的团长、副团长等三十多人被杀,其余随行的约百人被烧死。班超的玩法,让鄯善王看到了汉朝的实力,马上表示愿与汉朝结盟,并且派儿子到长安做人质。从此,班超在西域各国名声大震,附近十三个国家表示愿与汉朝结盟。


班超以强大的汉朝为后盾,以杰出的才干为手段,经营西域二十二年,流芳百世,与张骞、苏武的外交业绩不可同日而语。从个人能力而言,张骞、苏武远不如班超。


张骞第一次出使西域回来后,随卫青出征匈奴,由于熟悉地形,了解沙漠地区的水草地,由他当向导,汉军能及时找到水源,凯旋后,论功行赏,被封为博望侯。但是,在后来的战争中,李广率四千余骑为前锋,他领万余骑殿后,由于他行动迟缓,不能按规定时间到达目的地,导致李广部队陷入匈奴的重围,损失惨重,按法律规定应当判处死刑,后来允许他出钱赎罪,才免去职务,当个老百姓。



(未完待续,下周一继续更新)


此文定时更新时间为每周一、周三、周五


未经作者许可,一律不得转载!
楼主 梁柏梧  发布于 2011-04-22 17:56:32 +0800 CST  
“班固”应作“班超”。特此更正。
楼主 梁柏梧  发布于 2011-04-23 08:43:36 +0800 CST  

楼主:梁柏梧

字数:199767

发表时间:2011-03-18 04:2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5 03:42:38 +0800 CST

评论数:4673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