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五星出东方》(近代史)


老实说,宣统皇帝溥仪能如此快退位,并非因为孙中山和他的革命党,而是由前清大臣袁世凯促成的。



武昌起义后,全国有17个省宣告独立,但其实是一个个松散的独立体,大家各自为政,孙中山和他领导的中国同盟会更多是精神上的号召和领导。



清朝当时还有袁世凯和他的北洋军,是中国军队中的精锐 ,各独立省要彻底推翻满清,就要打败北洋军,没人敢怕胸脯能打得赢。



而袁世凯做了一个高明的决定,在和革命党们谈好安置清王室的优待条件后,劝溥仪和太后退了位。



这一招,一箭三雕。



一来,作为清朝的臣子,他保全了原来主子的体面,得到了旧势力的拥护;二来,满足了革命党人的要求,顺应了潮流;三来,也是最重要的,避免了战争流血,又达到了推翻满清的目的,在全国赢得了极高的声望。



就在清帝宣布退位的第三天,孙中山让出了位置,由南京参议院正式选举袁世凯成为临时大总统。



当时的袁世凯,得到了很多人拥护的,威望超过孙中山。不过很快,他反对民主、共和的面目就露出来了。



1913年2月,依据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举行了中国历史上第一次国会选举。国民党(1912年,同盟会联合兴中会、中国同盟会、国民党、中华革命党改组为国民党)取得了大多数议席,按约法应由该党理事长宋教仁出任内阁总理。但是3月20日,宋教仁却在上海遇刺身亡了。



接着,袁世凯宣布解散国民党,后又解散国会,改内阁制为总统制,规定总统任期十年,可以连选连任。人们所期望的共和民主,不到两年就被袁世凯整成了个人独裁。



满清的时候,朝廷腐败,在帝国主义的武力胁迫下,中国被迫签订了很多不平等条约。现在是中华民国了,很多人期待会有不同,但惨遭现实打脸。



1915年1月,乘第一次世界大战之际,日本以赞助袁世凯称帝为诱饵,提出了吞噬中国主权的“二十一条”。其中的第五号条款最野蛮,居然要中国与日本合办中央政府、各地合办警察局、合办军工厂,这实际上是要把中国变成自己殖民地。



袁世凯并不像我们某些教材上片面说的卖国求荣,实际上他曾极力抵制,并派人进行了艰苦的谈判。



但日本派出军舰在渤海一带游弋,并在山东、奉天增兵,关东戒严,在5月7日发出了最后通牒。



此时的中国贫穷落后,不像今天,能有底气地说“你们没有资格站在中国的面前,说你们从实力地位的角度出发同中国说话。”



袁世凯只能尽最大的努力将主权损失降到最低,最终在争取撤销第五号条款后,向日本复文表示基本接受。



这是弱国的无奈,也是民族的耻辱。



消息传出,举国愤慨。



毛泽东写下了四句誓言:“五月七日,民国奇耻;何以报仇?在我学子!”



图片

(毛泽东手书)



1915年12月,在国会、高校、民众请愿团、筹安会和各省国民代表的推戴下,袁世凯开始改共和制为君主立宪制,并接受了皇帝的尊号,成立中华帝国。不过,他只做了83天皇帝,就在1916年6月6日,因尿毒症去世了。



1917年,袁世凯原来的手下张勋,纠结了一帮保皇派,包括康有为,发动政变,扶持清帝溥仪复辟称帝,虽然仅仅持续了12天,却让国人无比震惊。



图片

(张勋)



革命党人和新知识分子此时才明白,自己要面对的,是一个多么顽固和强大的对手,他们要改造的不是一个腐朽的政府,而是一股延续了两千多年的巨大力量。
楼主 牧阳子  发布于 2021-04-03 20:11:55 +0800 CST  
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注意力转向了思想文化领域,他们认为根源出在人们的脑袋,主张改造国民性。



一场与旧社会彻底决裂的新文化运动如狂风暴雨般袭来。



1915年9月,辛亥革命时当过安徽省都督府秘书长的陈独秀,在上海创办了《青年杂志》,一年后改名《新青年》。他要用这本杂志,焕发国人的觉醒。



图片

(《新青年》)



《新青年》一出版,就吸引了大批新知识分子,为它撰稿的很多是那个时代的大师——陈独秀、李大钊、胡适、鲁迅、钱玄同(钱三强的父亲)。他们的文章如同匕首标枪,深深地刺痛国民的内心,惊醒了世人。



杨昌济当时为《新青年》撰稿,于是极力向学生推荐了这本杂志。毛泽东读后,成了《新青年》铁粉,非常钦佩胡适和陈独秀。



毛泽东说:“国人积弊甚深,思想太旧,道德太坏”,必须改变。


除了读书,毛泽东也参与了大量的社会实践,让他对国情和社会活动有初步认识。



他担任学友会(相当于学生会)总务兼教育研究部部长,组织了许多课余活动,如成绩展览会、讲演会、辩论会、运动会等。



一九一七年暑期,他邀请当时已从一师毕业、在楚怡小学教书的萧子升,各带一把雨伞、一个挎包,装着简单的换洗衣服和文房四宝,外出“游学”。湖南俗话,称为“打秋风”,指穷知识分子靠作点诗,写几个字,送给乡里的土财东,换几个钱餬口,形同乞丐。



两人没带分文,历时一个多月,走了九百多里路,游历了长沙、宁乡、安化、益阳、沅江五个县的不少乡镇。途中,结交了农民、船工、财主、县长、老翰林、劝学所所长、寺庙方丈各色人等,写了许多笔记。



第二年春天,他又和蔡和森沿洞庭湖南岸、东岸,经湘阴、岳阳、平江、浏阳几县,游历了半个多月。



他日后养成的调查研究作风,就是从这里开始的。


一师之前还办过一期工人夜校,由教员上课,但办得不成功,中途停下了。当时学友会讨论还办不办?由谁来办?大家看法不一。



毛泽东认为这是学校同社会联系的重要途径,不仅要办还要办好。



十月三十日,毛泽东写了一则《夜学招学广告》,用语是一般工人能懂得的大白话,倾吐出为失学工人分忧解难的拳拳之心。



这则广告先托警察贴到街头,没收到预期效果,只有九个工人来报名。



毛泽东召集同学们分析原因。最后弄明白,他们犯了三个错误:说上学不要钱,工人觉得不会有这样的好事;广告贴街上,不识字的人本来就不会看街上的广告;让警察去贴广告,人们害怕。



找到原因后,毛泽东和同学们带着印好的广告,分头到工人宿舍区和贫民区,边分发边宣传,细细解释。



五天后,就有一百多人报名。这件事让毛泽东体会到,做下层群众的工作,非做得周密细致不可。


1917年冬天,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等提议组织一个团体,得到很多人的响应。



1918年4月14日,毛泽东、蔡和森、萧子升、何叔衡、萧三、张昆弟、陈书农、邹鼎丞、罗章龙等十几个同在蔡和森家里成立了新民学会,由萧子升任总干事,毛泽东、陈书农为干事。因后来萧子升去了法国,会实际便由毛泽东主持。



图片

(新民学会的会员合影)



学会取名“新民”,意思是“革新学术,砥砺品行,改良人心风俗”。



一开始,学会只是强调个人修养,政治性比较含糊,但三个月后,毛泽东和蔡和森就突破了初衷。他们不满足于杨昌济老师那种潜心学术和教育的道路,也不打算回避政治了。他们有更大的志向,要“改造中国和世界”。



他们在一起探求中国出路,新民学会成为了建党前,湖南革命的发动机。



1918年,毛泽东从第一师范毕业。



此时,他二十五岁。
楼主 牧阳子  发布于 2021-04-03 20:13:25 +0800 CST  

楼主:牧阳子

字数:13285

发表时间:2021-03-27 02:02:2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04 22:22:39 +0800 CST

评论数: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