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民兵为主力的大食偏师全歼七万唐军,华夏文明与阿拉伯文明间的唯一碰撞

@悄然过寒暑 55楼
阿拉伯的确厉害,百年翻译运动及其武功,感觉的确比唐朝强一些。不过昙花一现~
不是唐朝弱,是周围蛮夷强了,受五胡乱华和南北朝的影响,基本没什么技术优势了。。。还是到明初时,才又雄起了一把。。。
恒罗斯之战,说实在的对唐朝而言,算不得什么。。没安史之乱,西域仍然是唐朝的西域
-----------------------------
把唐朝衰败全都归结于安史之乱,从而遮掩唐朝在八世纪时的内外交困、外强中干等窘迫,正是历史学界最大的谎言之一。
楼主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布于 2012-12-20 19:41:19 +0800 CST  
@翔雷GOD 58楼
李锦秀的野鸡文章也拿出来献宝。。。可怜连野鸡文也没看完。。。
其以西北军镇,宜加兵数,先以侧近兵人充,并精加简择。其有劳考等色,所司具以条例奏闻。
城傍转入额兵早就在进行了。。。
-----------------------------
你这蠢货也跑来献丑?

是早就在转,但天宝时期仍未转完,你脑子坏了么?
楼主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布于 2012-12-20 19:42:32 +0800 CST  
@killywen1983 61楼
我感觉数目都夸大了。
当时唐国确实能动员十几万部队,但是应当考虑到补给路线和范围。从西安到恒罗斯,5千里远,根本补给不来的。感觉还是唐朝调动自己几千部队,外加附属国万余部队,总计2万。
补给这个很需要论证的。据说民夫带着粮食,只能走几百里远。从兰州到恒罗斯,粮草都很难召集的。估计是当地屯田的粮草。
而对方在一个主要城池中,估计才几千,后面援军慢慢抵达,可能有3万了。
而且战斗力这......
-----------------------------
几百年前的汉朝,攻大宛时,尚能从中原出动六万人到西域。数百年后,运输能力大增,国力民力增加,反倒无法从西域的安西地区出动七万人到怛罗斯了?
楼主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布于 2012-12-20 19:46:09 +0800 CST  
@翔雷GOD 66楼
As-Saffah(阿布·阿拔斯)掌权3年后(751年),布哈拉爆发起义,为首的是Sharikh ibn Shaikh(舒莱克)。他率3万名阿拉伯人和其他人对Abu Muslim(阿布·穆斯林)展开报复行动,反抗他的血腥手段和滥杀无辜的行为。Abu Muslim前去镇压,派Ziyad ibn Salih(齐亚德·伊本·萨里)和阿布·达乌德·哈立德·本·伊卜拉欣·祖赫利为先锋。双方交锋,Sharikh ibn Shaikh被杀。他再次征服布哈拉和粟特,并下令构筑撒马尔罕墙,以......
-----------------------------
河中起义爆发于750年的原因很明显,就是因为大食内乱,诸国认为有机可趁。三万人就敢起事,就能让大食焦头烂额,可知此时大食在远东的驻军很少。

被迫与唐大战前,“大批将领和招募来的兵士聚集在塞义德那里”,这些“招募”的士兵都是非正规军士兵,而是当地的民兵。
楼主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布于 2012-12-20 20:30:50 +0800 CST  
@adobe_001 80楼
lz的文章还是有理有据的,至少在逻辑上基本也说得过去。
但可能是由于本人对唐朝历史知识太缺乏,有些地方似乎让人不太好理解,比如一方面说由于募兵制的兴起,兵员素质比以前有了提高,另一方面又说唐军中最有战斗力的是城旁健儿,而且他们也是唐军的中流砥柱。那么他们是否算是募兵制中的编制内成员,在平时和汉军一起进行训练的呢?还是平时训练个归个,打仗的时候再拼凑起来一起行动的呢?如果是后者,那么募兵制带......
-----------------------------

新马泰刚回来,说下自己的看法。

募兵制兴起后,唐军的战斗力可以说是脱胎换骨,职业兵和农夫不是一个意义上的东西。唐朝之前在吐蕃面前丧师失地几十万,五六十年间一败涂地,在玄宗时期却能于青海占据上风,这固然也有吐蕃下降的因素,但唐军战斗力远胜贞观、开国等时无疑。

城傍军的训练和正规军肯定不同,平日至少有大部分时间是在役为民的,临战拼凑。不过由于是由善战且主动求战者构成,利用了塞外边地居民(尤其是羁縻区中胡族)的骁勇、善骑射等因素,反倒比编制内的军队更加骁勇。


唐军战斗力较弱,不是主要因为什么纪律性差,你对薛宗正这句话的理解有所偏差。

“lz能不能整个交战状况还可以再讲得详细些,比如前期唐朝除了扩张范围,到底在西域有个什么形象,有怎么样的影响力;开展前后当地各国对双方的态度到底如何;唐军的部署和战争的进程到底如何;战后力量的重分配情况又是如何等等。不然仅仅纠结到底谁该负责,哪支军队更能打,意义不大。”
----这个问题我会在下一篇写西域的文中表现,也算是对怛罗斯战前和战后西域态势做一个解析,也许能够解释你的疑问。至于上面某位网友引用的我写的那个西突厥的文,重心在突厥上,表达的并不如何充分。
楼主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布于 2013-01-04 17:38:04 +0800 CST  
@止于至仁 83楼
几百年前的汉朝,攻大宛时,尚能从中原出动六万人到西域。数百年后,运输能力大增,国力民力增加,反倒无法从西域的安西地区出动七万人到怛罗斯了?
————您有一个很大的误解,那就是用今天的社会发展来想像古世界。今天的世界的确经济发展很快,但是在古代并不是这样,相差几百年可能社会经济并无大的变化。
其实,从经济实力来说,唐朝真的很难说强过汉朝。至少在唐天宝年间,人口就少于汉朝。所以,您说的数......
-----------------------------
厄,这里确实是主观臆断,并无看过切实的经济后勤数据。社会的科技和技术基本还是随时间正增长的,但古代确实不大,如果因其它因素的抵消,出现倒退倒却又可能。唐朝只重军事扩张、夺占地盘,对科技经济相对漠视,中期之后又陷入战乱,比汉时发生倒退确实也不无可能。
楼主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布于 2013-01-04 17:52:15 +0800 CST  
@killywen1983 84楼
汉朝动员10万骑兵打匈奴,后勤人员就有几十万的。
出动6万到西域,怕也是够呛的。
另外,分析问题不是靠历史记录和别人的传说,而是要依据科学推理,就是补给线能否维持那么多人作战。
把科学用上来分析,我们会发现很多东西的实质。
-----------------------------
唐史对后勤的记述极少,你根本没有足够数据来做什么推理,只能依靠你看不起的什么历史记录来了解当时的战争景象。

隋时能出动两百万民夫去遥远的平壤,唐时动用几十万民夫支撑又有何不可?只为了淡化失败就盲目否认其可能,似乎并不科学。征集西域当地的人工,也能减弱后勤的压力。
楼主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布于 2013-01-04 17:56:06 +0800 CST  
@killywen1983 84楼
汉朝动员10万骑兵打匈奴,后勤人员就有几十万的。
出动6万到西域,怕也是够呛的。
另外,分析问题不是靠历史记录和别人的传说,而是要依据科学推理,就是补给线能否维持那么多人作战。
把科学用上来分析,我们会发现很多东西的实质。
-----------------------------
唐史对后勤的记述极少,你根本没有足够数据来做什么推理,只能依靠你看不起的什么历史记录来了解当时的战争景象。

隋时能出动两百万民夫去遥远的平壤,唐时动用几十万民夫支撑又有何不可?只为了淡化失败就盲目否认其可能,似乎并不科学。征集西域当地的人工,也能减弱后勤的压力。
楼主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布于 2013-01-04 17:58:11 +0800 CST  
@没学问的愤青 91楼
农耕民族,步步为营是王道。一般比较强大的农耕民族的国家疆界都是止步于不适合农耕的区域的。唐代大大的扩展了疆域,将一些不适合农耕的区域纳入版图,已经是巨大的功绩了。
-----------------------------
不根据国力强行扩张,周边内乱时尚可逞一时之快,但国力、民力疲惫,等到较强的敌人开始参与争夺,外强中干的隐患很快便爆发出来,社会矛盾被激化,最终分崩离析。

若能始终自量,谨守本土,藏富于民,不暴露军事的羸弱,才是唐朝百姓的福音。
楼主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布于 2013-01-04 19:19:24 +0800 CST  
@人生如雾亦如电 103楼
唐朝被高估是事实,更离谱的是教科书把吐蕃看成唐朝的附属。吐蕃在当时可是东压唐朝西抗大食南控北印度,控制西域河西乃至蒙古草原,这样一个超级大国,唐人都畏之,居然成了唐朝的附庸
[发自iPhone/iPad客户端: 天涯 ]
-----------------------------
意淫成性的国人什么谎言编造不出来?吐蕃的问题,我会专门为文揭破。
楼主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布于 2013-01-04 19:21:11 +0800 CST  
你这段挺长,涉及了无数内容,难得的是全都是错的,几乎没一条正确,挺不容易地。

全都是主观臆断,毫无根据得胡扯,没有论证和史料依托,全靠自己写小说般乱侃,有意义么?


看到开始的“只拿到唐朝不要的百济”,就没什么兴趣回复了,不要百济,跑去大战数场,历时多年,靡费无数干什么?在那里设置熊津都护府干什么?

再如“南诏之战,并没有一战损兵十多万的例子,只是前后相加”,则更暴露出你这个唐粉的无知,瞪着眼睛胡扯。

754年六月,“剑南留后李宓率兵十馀万”(《新唐书》卷219)三攻南诏,据《南诏德化碑》刻载:“汉血成川,积尸壅水。三军溃衄,元师沉江”,主帅李宓“为阁罗凤所擒,举军皆没”(《旧唐书》卷9)。

“村南村北哭声哀,儿别爷娘夫别妻,皆云前后征蛮者,千万人行无一回”,身为唐朝官吏的杜甫,又有什么必要去歪曲事实,黑自己的国家。

由于太拙劣,加上满口污言秽语,其它的谬论我就不回复了。

楼主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布于 2013-01-04 19:32:47 +0800 CST  
@横冲节度使 117楼
楼猪又它妈在这里放狗屁
1,唐蕃首战于松州,以唐军歼吐蕃千余告终
2,薛仁贵带五万兵攻蕃,深入吐蕃腹地,大规模三光政策,打到最后,仍不过是带唐兵约和而归,并未全损。而吐蕃腹地遭屠戮,损失并不见得小于唐军
3,十八万唐军攻吐蕃失败一事,只是前部被歼,后部仍保存,且前部连胜数仗,杀吐蕃甚多
4,王孝杰收复安西四镇,歼吐蕃无异以万计
5,素罗汗山一战,王孝杰损失最多三万人,吐蕃......
-----------------------------

“唐蕃首战于松州,以唐军歼吐蕃千余告终”
623年四月,吐蕃攻陷唐芳州,这是唐蕃间最早的一次战争。

你这个粗鄙货不学无术,第一句就说错,可以说每句都错,还是回家奶孩子吧
楼主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布于 2013-01-05 23:08:46 +0800 CST  
@adobe_001 115楼
多谢lz的回复。我的意思是如果唐军主要依仗是训练不足的征召兵,那么只能说是表面的光鲜。因为从个人读到的经验来看,这样兵源构成的军队,就算个人战斗能力如何强大,由于缺乏纪律和配合的训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不能打硬仗。一旦战事胶着或者开始露出败迹,那么战斗力组织性就会迅速下降,造成兵败如山倒的连锁反应。这里就需要一支足够数量训练有素的部队作为定海针的存在。从lz的叙述来看,唐军败到底裤都不剩,似乎......
-----------------------------
对于唐朝的城傍军,其实并无定论,个人比较采信李锦秀等人的看法,即认为城傍军战斗力非但不差,反倒凌驾于正规军。其原因我认为,是边地半游牧或游牧的百姓,其中有大量是羁縻区百姓,与内地纯农耕地区的业余民兵大不相同,这些人和匈奴、突厥、金、蒙古等地的百姓一样,平日放牧,临战集结,但蒙古兵的战斗力并不差。
楼主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布于 2013-01-05 23:12:40 +0800 CST  
@adobe_001 116楼
lz你的有些推论有时候确实比较仓促。隋能组织起来的,唐未必能组织起来;唐前期能组织起来的,唐后期未必能组织起来。况且那次征高句丽就是在后勤上掉了链子,只能说明当时的远征是隋暂时无法支撑的。到底行不行需要对具体情况具体分析。如果没有具体纪录,就需要对这个问题相关联的问题进行讨论,看看做出的结论是否具有可能性。比如说后勤这块,其他网友的异议最多,而历史记录寥寥,那么我觉得就可以从宏观的,比如当时......
-----------------------------
因此唐军战败,不是因为临时征召的城傍军战斗力不行,拖了后腿,而是因为大食很强,比唐朝的城傍军更厉害。

我只是指出,在当时出动十万兵力的后勤保障,并非天方夜谭。缜密的论述需要论据的查找,这里就不做了,毕竟不是本文的核心。
楼主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布于 2013-01-05 23:16:16 +0800 CST  
@adobe_001 115楼
多谢lz的回复。我的意思是如果唐军主要依仗是训练不足的征召兵,那么只能说是表面的光鲜。因为从个人读到的经验来看,这样兵源构成的军队,就算个人战斗能力如何强大,由于缺乏纪律和配合的训练,有一个致命的弱点:不能打硬仗。一旦战事胶着或者开始露出败迹,那么战斗力组织性就会迅速下降,造成兵败如山倒的连锁反应。这里就需要一支足够数量训练有素的部队作为定海针的存在。从lz的叙述来看,唐军败到底裤都不剩,似乎......
-----------------------------
关于隋军是否有后勤能力的问题,我亦有不同看法。

虽然三次兵役和劳役动摇了国本,但在战时,却对支撑战事绰绰有余。三次远征都是如此,并未因后勤不足而中途退兵。

所谓的后勤窘迫,是指一征时前锋三十万绕道直抵平壤,围城不攻,拖至无粮。

但一征的主力在辽东城下,并无缺粮之事。
前锋本来也不会缺粮,只是杨广要行仁义之师,要迫降对方,拖延时间,才致此败。
楼主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布于 2013-01-09 11:17:27 +0800 CST  
@adobe_001 127楼
lz下结论不能过于仓促,这样只会让你严谨考证出来的其他结论都失去说服力了。如果仅仅是推论,那么不如直接说这个是推测就行了,不然像我们这样的读者会无所适从的。
另外lz对于战力的理解是否有些简单化?军队的战力并非仅仅指战士个人骑马射箭的能力,而是指军队的整体作战能力,这个古人兵书中都多有讨论。当然交战的双方总有在战力的某一方面优于对方,不然这战打不起来,或者没啥好讨论的。唐军敢于主动出击,肯定是自认为有取胜的可能,但最后为什么会败,是我这样的读者比较感兴趣的地方,希望lz在后面的文章里也能多讲一点...
-----------------------------

唐军发动怛罗斯战役,自然是认为找到了最佳的决战时机,我很快会发新文,里面会详细论述。

城傍军以边民为主,其间大量蕃胡,善骑射。和农耕民族不同,缺乏训练和纪律的农夫毫无战斗力,但边民形成战斗力需要的训练却少得多。蒙古草原上的牧民是如何天下无敌的,就说明了这一点。

因此编制外的军队,未必就弱于正编军,不要觉得那编内的两万安西唐军就一定强于五万城傍。
楼主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布于 2013-01-09 11:27:35 +0800 CST  
@廉政公寓 137楼
更谈不上,唐朝时期与大食交战有近十次之多,胜多败少。一个突厥施就当了它二十多年,何况造纸术也不是此役传过去的,仅仅是地区性的战争,此役之后大唐势力也未退出中亚,两年后,升任安西节度使的封常清于天宝十二年(753年)进攻受吐蕃控制的大勃律(今克什米尔西北的巴勒提斯坦),“大破之,受降而还。说明安西都户实力已恢复,直到安史之乱爆发。之后中亚也未迅速伊斯兰化,中亚多受汉传佛教影响,直到700年后的14世......
-----------------------------
你的理解能力好差。拿维基百科当信史献宝,更令区区啼笑皆非。

1.呼罗珊军为黑衣大食主干部队,天下皆知,主楼中也提过,不用你来献宝。然而这支主力却被调往西部打内战,镇压前朝残余势力,因此呼罗珊空虚。

2、河中诸国90万军队的能力?那早就联合起来灭了唐朝了。

此外,河中诸国不断反大食起义,这种助力是靠不上的,大食反倒还要部署力量威慑弹压,被牵制一些实力。

3、唐与大食的直接交手,就这一次。
楼主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布于 2013-01-09 11:39:27 +0800 CST  
@渔人马脚 138楼
以前看过说是4万唐军好像只有1到2万我认为1到2万靠谱毕竟当时中亚太远唐的关注点不在那地方如果真想打大仗焦点真在中亚的话也不回败了就收缩不打了 肯定要反复争夺的
-----------------------------
唐的关注点在不在那里,我下一篇文会写明白,你不必主观臆断。
楼主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布于 2013-01-09 11:40:15 +0800 CST  
@40917210 145楼
作者:横冲节度使 回复日期:2013-01-08 10:02:52
=========================================================================================================================================================不学无术,脏话连篇,断章取义,文盲一个。跟你这种人辩论,只会把我降低到你这个地痞流氓的一样的水平,你自己爱怎么yy怎么yy吧。回复你都脏了我的手和键盘。
-----------------------------
你没发现,我早就不理他了么?
楼主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布于 2013-01-09 11:42:32 +0800 CST  
@红房子红椅子 149楼
还真是这样呢,对于我这样的业余历史爱好者来说,以前对于唐朝关注不多,按照课本和日常生活,影视剧中的印象来看,还真的就觉得唐朝是当时最强大的朝代呢,甚至连安西打败这样的大事件我也没什么印象,好像从来没人提过。中国人确实喜欢意淫,从古至今都是这样,这点没说的。还好中华还有楼主这样能正视历史的人,并且详读历史文献,推理严禁,看得出是下过功夫的。而且,我隐隐之中也觉得唐军实力有限,因为他们总喜欢搞*......
-----------------------------
能让一些人走出谎言,也不枉我辛苦一场。

在一个谎言密布、诚信沦失的国度里,说句真话的压力和阻力很大,这便是大部分人选择沆瀣一气的原因。
楼主 不容青史俱成灰  发布于 2013-01-09 11:46:49 +0800 CST  

楼主:不容青史俱成灰

字数:29628

发表时间:2012-12-08 00:1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6 18:25:33 +0800 CST

评论数:36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