春秋乱局---春秋时期各国乱局

前言
你也说春秋,我也说春秋。
春秋,有四种含义。一是指历史上的春秋时期,二是指《春秋经》。三是指春季和秋季,用来表示整个一年,泛指岁月。四指人的年岁。
一:春秋时期
周朝灭亡商朝后建国,史称西周。建国之初,分封诸侯。分封,是指古代中国的“天子”将土地分给王室子弟,功臣或古代帝王的后裔,所封之地称为“诸侯国”“封国”或“藩国”等。统治封地的君主被称为“诸侯”“藩王”。周初“分封制”是指周王室把疆域土地划分为诸侯国的社会制度,在“分封制”下,国家土地不完全是周王室的,而是分别由获得封地的诸侯所有,他们拥有分封土地的所有资源和收益,需向周王室缴纳一定的进贡。周王是天下的共主。诸侯的土地理论上在其死后可由周王室收回重新分配,但一般是世袭。
西周政权还实行了著名的两都制度,也就是首都和陪都制度。首都“宗周”位于现陕西省西安市沣河两岸,又分为两部分:文王作丰邑在河西,周武王作镐京在河东,之所以名“宗周”是由于这是周族的聚居地,祖先宗庙的所在地。陪都“成周”位于今洛阳附近,又称为新邑、新邑洛。
西周后期社会矛盾包括统治集团内部矛盾日趋激化,对土地以及政权的争夺,加速了西周的灭亡。国人暴动动摇了西周统治的基础,公元前771年,周幽王被犬戎杀死,西周灭亡。
公元前770年,申国国君申侯和其它一些诸侯(晋国、郑国)立周平王(宜臼)为周王,平王将京都从宗周迁至洛邑(洛阳),历史上称东迁以后的周王朝为东周 。
东周分三个时间段。一是春秋前,从公元前770年到春秋时期。共49年。二是春秋时期,从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53年,共269年。三是战国时期,从公元前453年到公元前256年秦灭东周,共197年。共计515年。
春秋时期特指公元前722年到公元前453年这一段的中国历史。
二:《春秋经》
《春秋经》是中国古代儒家典籍“六经”之一,是我国第一部编年体史书,也是周朝时期鲁国的国史,现存版本据传由孔子修订而成。
《春秋》用于记事的语言极为简练,然而几乎每个句子都暗含褒贬之意,被后人称为“春秋笔法”、“微言大义”。后来出现了很多对《春秋》所记载的历史进行补充、解释、阐发的书,被称为“传”。代表作品是称为“春秋三传”的《左传》、《公羊传》、《谷梁传》。
孔子“作春秋”的原因,《史记。太史公自序》中是这样记载的:“余(太史公)闻董生曰:‘周道衰废,孔子为鲁司寇,诸侯害之,大夫壅之。孔子知言之不用,道之不行也,是非二百四十二年之中,以为天下仪表,贬天子,退诸侯,讨大夫,以达王事而已矣。’ 子曰:‘我欲载之空言,不如见之於行事之深切著明也。’”司马迁对《春秋》极为推崇,接着说:“夫春秋,上明三王之道,下辨人事之纪,别嫌疑,明是非,定犹豫,善善恶恶,贤贤贱不肖,存亡国,继绝世,补敝起废,王道之大者也。……故春秋者,礼义之大宗也。夫礼禁未然之前,法施已然之后;法之所为用者易见,而礼之所为禁者难知。”
杜预在《春秋左传集解•序》中说:“仲尼因鲁史策书成文,考其真伪,而志其典礼,上以遵周公之遗制,下以明将来之法。”
中国号称有五千年的文明历史,真正有系统的、有文字可考的可信的历史,是从春秋时期开始的。春秋之前的历史,只能从其他书籍如《尚书》、《诗经》等书中推断出来,并非不可信,只是缺乏系统性。《春秋经》的问世,中国才有系统的、明确的、可信的历史记录。
《春秋》的开创之功是无可争辩的。它是编年体例,为史学三大体例之一,“系日月而为次,列时岁以相续”,垂范千秋,继之者众,后来的《资治通鉴》最称出类拔萃。
《春秋经》太简单,只是一条条死板的历史记录。不但记载鲁国的事情,还记载天下各诸侯国的事情,以及与鲁国的外交往来。实际上记载了天下各国之事。
三:春秋三传
一条条的经文,自然需要有人解释事件背后的来龙去脉,这就有了春秋三传和《国语》这本书。三传指《春秋左氏传》、《春秋公羊传》、《春秋谷梁传》。三传都是解释春秋经的,《国语》是记录春秋时期的历史事件的,是对三传最好的补充。
三传解释春秋经也不完全一样。公、谷重点在阐发经文之中的微言大义,对历史事件的记录较略。《左传》则重点记录历史事件,对其中的大义也有阐发,但非重点。
《左传》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记录历史的专门书籍,意义重大,怎么形容都不为过。相传是春秋末期的史官左丘明所著。成书时间大约在战国中期(公元前4世纪中叶)。《左传》代表了先秦史学的最高成就,是研究先秦历史和春秋时期历史的重要文献,对后世的史学产生了很大影响,特别是对确立编年体史书的地位起了很大作用。而且由于它具有强烈的儒家思想倾向,强调等级秩序与宗法伦理,重视长幼尊卑之别,同时也表现出“民本”思想,因此也是研究先秦儒家思想的重要历史资料。
《左传》主要记录了周王室的衰微,诸侯争霸的历史,对各类礼仪规范、典章制度、社会风俗、民族关系、道德观念、天文地理、历法时令、古代文献、神话传说、歌谣言语均有记述和评论。西晋范宁评《春秋》三传的特色说:“《左氏》艳而富,其失也巫(指多叙鬼神之事)。《谷梁》清而婉,其失也短。《公羊》辩而裁,其失也俗。”
《左传》不仅是历史著作,也是一部非常优秀的文学著作。它表现在:长于记述战争,故有人称之为“相砍书”;又善于刻画人物,重视记录辞令。
《左传》一书按编年体记录历史,但也有一个缺点,将天下各国的事情统一写在一起,读起来感觉混乱且不连贯。当然,春秋期间的历史本来就是混乱不堪。
笔者从《左传》出发,将春秋时期最主要的大国历史分别摘录,写成:周、晋、鲁、楚、齐、郑、宋、卫、秦、陈、蔡、吴、许、莒、越诸篇,各国按年编撰,多国参与的共同事件,各自从本国角度出发叙述,有简有详。重点参考其他二传及《国语》,兼采战国、秦、汉时代诸历史著作中有关春秋时期的故事。
左传所写事件甚繁琐,且人物众多。分门别类、分各个国家整理之后,可以更加清晰的读懂春秋时期的历史。希望对史学爱好者有所帮助。
本人能力有限,编写过程中错误在所难免,敬请指正。

2020年2月28日志
楼主 牛应举2020  发布于 2020-02-28 22:27:00 +0800 CST  
春秋期间齐国世系表
称号 姓名 在位时间
齐釐公 姜禄甫 前730年—前698年 九年入春秋,在位33年
齐襄公 姜诸儿 前697年—前686年 在位12年
齐前废公 姜无知 前686年 在位2月
齐桓公 姜小白 前685年—前643年 在位43年
齐中废公 姜无诡 前643年 在位3月
齐孝公 姜昭 前642年—前633年 在位10年
齐昭公 姜潘 前632年—前613年 在位20年
齐后废公 姜舍 前613年 在位不到一年
齐懿公 姜商人 前612年—前609年 在位4年
齐惠公 姜元 前608年—前599年 在位10年
齐顷公 姜无野 前598年—前582年 在位17年
齐灵公 姜环 前581年—前554年 在位28年
齐后庄公 姜光 前553年—前548年 在位6年
齐景公 姜杵臼 前547年—前490年 在位58年
齐晏孺子 姜荼 前489年 在位1年
齐悼公 姜阳生 前488年—前485年 在位4年
齐简公 姜壬 前484年—前481年 在位4年
齐平公 姜骜 前480年—前456年 在位25年,前468年,平公13年春秋终

齐国是周朝诸侯国之一,姜姓吕氏,侯爵。齐国在今山东省东北部,面临大海,是周王朝开国功臣吕尚(姜尚、齐太公)的封国。初封于营丘(今山东昌乐东南),后迁至临淄(今山东省淄博市临淄区)。春秋末年,军政大权逐渐为大臣陈氏(即田氏)所夺。春秋后82年,姜氏齐国终被田氏齐国所取代。
楼主 牛应举2020  发布于 2020-02-28 22:36:34 +0800 CST  
齐国篇

一:齐襄公被杀
1.齐僖公小霸
公元前722年,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这一年齐国国君是齐僖公九年。齐僖公是齐国历史上的第十三任国君,他的名字叫做禄父(一说禄甫)。
公元前720年,齐僖公十一年。
这一年,《春秋》经开始记载齐国的事情。齐国开始登上春秋的舞台。
冬季,齐国国君齐僖公和郑国国君郑庄公在石门(今山东省长清县)会盟,春秋前的某一年两国在庐(今山东省长清县境)地结过盟,此次见面会盟是对上一次会盟的重温旧好。
公元前717年,齐僖公十四年。
夏季,齐僖公和鲁国国君鲁隐公在艾(今山东省新泰县)地会面结盟,齐国开始和鲁国友好往来。
公元前716年,齐僖公十五年。
夏天,齐僖公派他的同母弟弟夷仲年(夷,是谥,一说是地名,在今天山东省即墨县;仲,是他的排行,年,是他的名字)前去鲁国聘问,这是为了巩固两国上年在艾地的结盟。
夷仲年生了一个儿子叫公孙无知,深受齐僖公的宠爱,种种待遇都和太子一样。后来公孙无知作乱,派人杀死了他的堂兄弟齐襄公。
公元前715年,齐僖公十六年。
这时候,北方国家宋国、卫国两国联合,对付他们共同的敌人郑国。当时齐国在北方诸候国家中,实力比较强大,齐僖公也是一个有作为的君主,在国际上没有敌人,国内政局也非常稳定,和周边的国家郑国、鲁国、卫国的关系都很好,在国际事务中有发言权,也有公信力。看到宋、卫和郑国的关系比较紧张,三国之间经常发生战争。
齐僖公准备利用齐国的国际地位,充当和事佬,在宋、卫、郑三国之间斡旋,使三国讲和。
春天,经过齐僖公的努力调解,三国同意坐下来谈判,定下了会面的日期。
七月初三日,齐、宋、卫三国在温(今河南省温县)地会见,在离温地不远的地方瓦屋结盟。此次会面结盟,郑国国君郑庄公并没有参加,是由齐僖公全权代表,齐、郑两国关系此时比较要好。
三国放下旧怨,握手言和。齐僖公的做法深得人心,合于当时的礼法。
三方签订盟约后,郑国国君郑庄公对齐僖公比较感谢。八月,郑庄公带着齐僖公朝见周天子。当时周天子在国际间威信尚存,郑庄公在周天子的朝堂上担任卿士,能左右周王室的政策,且和周天子也比较熟悉。受到周天子的接见,对齐僖公来说也是一种荣耀。郑庄公的做法也符合当时的礼法。
冬季,齐僖公为了显摆自己的成绩,派人到鲁国,向鲁国通报宋、卫、郑三国讲和的事。
鲁国国君鲁隐公派大臣众仲回答齐国的使臣说:“齐侯使三国放弃相互侵伐、互相报复的恩怨,安定他们的百姓,这是齐侯的恩惠。我们鲁国国君已经知道这件事了,岂敢不赞美学习齐侯的美德!”
公元前714年,齐僖公十七年。
三国虽然签订了和平协议,但郑国并没有想真心想和宋国和好的意思。夏天,郑庄公以宋国国君宋殇公不去朝见周天子的名义,发兵攻打宋国。
郑国又拉上齐国和鲁国,密谋着一起攻打宋国。
冬季,齐僖公和鲁国国君鲁隐公在防(今山东省费县境)地会面,策划联合郑国一起攻打宋国。
公元前713年,齐僖公十八年。
正月,齐僖公在中丘(今山东省临沂市)会见鲁隐公、郑庄公,三国决定联合出兵攻打宋国。
二月二十五日,三国在邓地结盟,定下了出兵日期。
五月,鲁国大臣公子翬(字羽父)率军先行会合齐僖公、郑庄公。
六月初三日,三国国君在老桃(地阙,一说今山东济宁市东北)见面。
这次作战,三国军队攻下了宋国的菅(今山东省单县北)、郜(今山东省成武县东南)、防(今山东省金乡县西南)三个城邑。这三个城邑在鲁、宋边境,攻下后郑庄公做主全部送给了鲁国。
公元前712年,齐僖公十九年。
七月,齐僖公和郑庄公、鲁隐公带领三国军队,一起攻打许国。这次伐许之役,以郑国为主。初一日,三国军队联合攻打许国都城(今河南省许昌市)。有关伐许之役的细节,请参看郑国篇。
公元前710年,齐僖公二十一年。
这一年,宋国国内发生动乱,国君宋殇公被大臣华父督杀死,立了公子冯做国君,就是后来的宋庄公。
根据当时的礼法,一个国家内部出现动乱(如杀死国君之类的恶性事件)的时候,在国际上会引起众怒,当时的共主周天子有权力加以讨伐。只是周天子的势力越来越微弱,对这类事有点无能为力。所以春秋期间实力强大的国家挑起了主持正义的大旗,这就是后来所谓的春秋五霸。
这个时候,天下没有霸主,齐国国君齐僖公和郑国国君郑庄公,在春秋初期,是北方诸侯国家中的佼佼者,两国俨然是两个地区霸主,左冲右突,携手维持国际秩序。
针对这次宋国的内乱,两国联合鲁国、陈国出面干涉。四个国家的国君在稷(今河南省商丘市境内)地会见,商讨平定宋国的内乱。在这次会议上,宋国新上台的国君宋庄公给四国送了大量的贿赂,四个国家的国君都得了好处,接受了贿赂,结果这次打着主持正义旗号的国际会议最后不了了之,默认了宋国新国君的地位,对杀死前国君的凶手华父督也没有施加惩罚。弑君之贼消遥法外。
楼主 牛应举2020  发布于 2020-02-28 22:56:16 +0800 CST  
2.齐、鲁通婚
公元前709年,齐僖公二十二年。
正月,齐僖公和鲁国刚即位的国君鲁桓公在嬴(今山东省莱芜市)地会见,两国商量通婚事宜。
鲁国国君以前大多和宋国通婚,《左传。哀公二十四年》记载鲁国宗人(官职名称)衅夏曾说过这样的话:“周公和武公在薛国娶妻,孝公、惠公在宋国娶妻,自桓公以下在齐国娶妻。”云云,说明春秋之前齐、鲁两国没有通婚或很少通婚,鲁国国君没有在齐国娶过夫人。
齐僖公有个女儿,长得非常漂亮,齐僖公视作掌上明珠。一心想给她找一个好的归宿。当时在国际上名声最显著的年轻俊彥莫过于郑国的太子----公子忽。一开始齐僖公是看上了郑国的太子公子忽,想把这个女儿嫁给他。可公子忽不领情,拒绝了齐国。
针对太子忽的辞谢,别人问他为什么,太子忽说:“人人都有合适的配偶,齐国强大,不是我的配偶。《诗》中有诗句说:‘求于自己,多受福德。’(《诗经。大雅。文王》,原诗‘自求多福’)靠我自己就行,依靠大国干什么?”
左传的作者评论说:“太子忽善于为自己打算。”
左传的作者为什么这么说?
齐僖公的这个女儿嫁到鲁国后,后世称做文姜。文姜在娘家做闺女时不是太老实,和他的同父异母的哥哥公子诸儿通奸,公子诸儿就是后来的齐襄公。嫁给鲁桓公后和他这个哥哥旧情不断,最终害死了她的丈夫鲁桓公。所以当时的君子认为郑国的太子忽没有娶文姜是一件值得庆幸的事。
由于郑国的太子忽拒绝,齐僖公最后只好把这个女儿嫁给了鲁国国君鲁桓公,鲁桓公即位时大概十七八岁,还没有娶正式的夫人。
夏天,齐僖公和卫国国君卫宣公在蒲地(今河南省长垣县)相见。
这次相见比较特殊,《春秋》经叫“胥命”,胥命的意思是诸侯相见,约言不誓,举行会谈决定事情但不歃血结盟。
《公羊传》对这个事情的记载是这样的:
“夏天,齐僖公、卫宣公在蒲地‘胥命’。‘胥命’是什么意思?就是‘相命’。‘相命’是什么意思?就是接近正规的礼仪。这种方式为什么说接近正规的礼仪呢?因为古人不歃血盟誓,只是口头约定后就各自回国。”古人对诚信是大力赞美的。
七月,鲁国大臣公子翚到齐国迎接齐国的女儿。两国国君春天见面讨论婚事,秋季鲁国就派人去迎娶,速度倒是很快。
这次公子翬到齐国访问,重修两国的友好关系,《春秋》经称翚为“公子”,对公子翬进行表扬。鲁国的《春秋》经上记载说“公子翬如齐逆女。”
齐僖公亲自护送他这个女儿出嫁,一直把她送到了到了讙(今山东省宁阳县境内)地,这不合于当时的礼法。这个地方已经是鲁国的地盘。根据当时的礼法,一个国家出嫁女儿,娘家对她的护送是有规矩的,这些规矩就是:
“凡是本国的公室女子出嫁到同等国家,如果是国君的姐妹,就由上卿护送,以表示对前代国君的尊敬。如果是现任国君的女儿,就由下卿护送。出嫁到大国,即便是现任国君的女儿,也由上卿护送。嫁给周天子,各位大臣都去护送,但国君不亲自护送。出嫁到小国,就由上大夫护送。护送,也就是到国境线上为止,不能越过国境。”
可见,对出嫁到外国的女儿,国君是不应该亲自护送的,更不应该送出国境外。齐僖公可能太喜欢他这个宝贝女儿,连礼法规矩都不顾了。他的这种做法,遭到当时人的讽刺,说他“非礼”。
同年冬季,齐僖公又派他的亲弟弟夷仲年到鲁国聘问。
这次夷仲年到鲁国的聘问,有一个名堂,叫“致女”。当然这是站在齐国的角度说的。站在鲁国的角度,应该叫“致夫人”,实际上是一回事。
女儿出嫁三个月后,娘家派人去看望出嫁的女儿叫“致女”。
楼主 牛应举2020  发布于 2020-02-28 23:02:01 +0800 CST  
3.公子忽第二次拒婚
公元前707年,齐僖公二十四年。
夏季,齐僖公和郑国国君郑庄公去纪国访问,想要乘机袭击纪国。结果被纪国人觉察,纪国人做了防备,二国国君无趣回国。
当时郑庄公和齐僖公都是地区小霸主,两国国君屈尊去一个小国家访问,任何人一想都会觉得是别有用心,更何况是和齐国有世仇的纪国。
纪国,也是一个姜姓国家,故城在今天山东省的寿光县南。纪国和齐国是邻居,两国在历史上结过大仇。根据《公羊传。庄公四年》记载,齐国的祖先齐哀公到周天子那里去朝拜,当时纪国的国君在周天子面前说齐哀公的坏话,导致齐哀公被周天子烹杀。
《竹书纪年》周夷王篇也记载:“三年,王致诸侯,烹齐哀公于鼎。”
齐哀公的子孙们一直想报复纪国,直到齐僖公时期还一直惦记着找机会把纪国灭掉,所以这一年两国国君才不怀好意的到纪国访问。
公元前706年,齐僖公二十五年。
这一年,齐国北边的少数民族北戎(居住在今天河北、山东交界地带)攻打齐国,齐国派人到郑国求援。郑国国君郑庄公派太子忽率领军队救援齐国。
六月,太子忽率军大败戎军,俘虏了它的两个主帅大良、少良,砍了戎军三百人的脑袋,献给齐国。
齐僖公一直很欣赏郑国的太子忽,原来就很想把文姜嫁给太子忽。后来遭到太子忽的拒绝。这次他带领郑国的军队打败了戎军,齐僖公又请求把别的女子嫁给他做小妾,十年前太子忽已经娶了陈国的女儿做夫人。
这次太子忽还是坚决辞谢,别人问他为什么两次拒绝娶齐国的女儿?太子忽回答说:“我以前没有为齐国做什么事情时,尚且不敢娶他们的女儿。现在根据我国国君的命令,到齐国解救危急,最后反而娶了妻子回国,这是利用我们郑国的军事力量而成婚,我们郑国的百姓将会对我有什么议论呢?将会怎么看我呢?”
当时跟着太子忽的郑国大臣祭仲也劝他说:“您一定要娶齐国的女儿。我们的国君---您的父亲,他喜欢的姬妾很多,喜欢的儿子也很多。您将来如果没有强力的外援,继承我们郑国国君的位置将会很难。其他三位公子都有可能做国君。”太子忽不听劝告。把娶齐国女儿的事推脱给了他父亲,用他父亲郑庄公做挡箭牌,最终还是坚辞了齐国的好意。
当时,除了郑国的军队来救援外,其他诸侯国家也派出军队帮助齐国防守边境。
齐国人给各国军队馈送军需品和慰问品,让鲁国的大夫来负责分配这些物资。鲁国的大夫依照各国爵位的高低次序来分配这批物资。由于郑国是“伯爵”,在郑国的前面还有几个“公爵”、“侯爵”的国家,所以郑国的次序排在了后面。太子忽认为自己功劳最大,应该第一个分配到相关的军需物资,觉得自己受到了侮辱,对鲁国人的分配方法很恼怒。
四年之后,郑国联合齐国、卫国出兵攻打鲁国,以报复这次受到的侮辱。
公元前702年,齐僖公二十九年。
冬季,齐国军队参加了郑国对鲁国的报复行动。郑、齐、卫三国联军和鲁国军队在郎(鲁国都城曲阜近郊)地作战。这次战争的起因就是四年前鲁国人分配物资时把郑国人排在了后面。
郑国这次攻打鲁国前,请求齐国出兵。齐僖公为回报太子忽,又率领卫国军队一起帮助郑国。
《春秋》经记载这次战争,写做“齐侯、卫侯、郑伯来战于郎。”不称这次战争为“侵伐”。先记载齐国和卫国,是按照周室封爵的次序。郑国是这次战争的发动者,按规矩应该把郑国写到前面,《春秋》经以这种方法来讽刺郑国,这也是“春秋笔法”之一。
楼主 牛应举2020  发布于 2020-02-28 23:09:20 +0800 CST  
4.襄公即位
公元前698年,齐僖公三十三年。
十二月初二日,齐僖公去世。
齐僖公九年,中国历史进入春秋时期,入春秋后,齐僖公在位二十四年。春秋前期,齐国国内很安定,齐僖公积极参与国际事务,和周边国家都保持着比较友好的关系,是春秋前期不可忽视的一股力量,号称“春秋小霸。”
齐僖公去世后,由其儿子太子诸儿继任齐国国君,就是历史上的齐襄公。
齐襄公与鲁桓公夫人通奸,还屡屡杀罚不当,沉迷女色,多次欺侮大臣,最终被手下大臣杀死。
公元前697年,齐襄公元年。
四月,齐国安葬先君齐僖公。
襄公上台后,第一次的外交活动就是和其妹父、鲁国国君鲁桓公在艾(今山东省新泰县西北)地会见,二十年前其父齐僖公和鲁国国君鲁隐公曾经在这个地方举行过会盟。这次会见的目的是为了谋划安定许国。
十五年前,郑、齐、鲁三国攻打许国,攻下许国后,对许国后续的管理由郑国负责。此时郑国国内局势比较混乱,郑国一代雄主郑庄公去世,三个公子争着当国君,顾不上许国。得到齐、鲁两国国君的支持,许国前国君许庄公的弟弟许叔复国,许国从此成为正常国家。
公元前695年,齐襄公三年。
春季,鲁国国君桓公出面调停齐国和纪国的关系。三国国君在黄(今山东省淄博市淄川镇)地结盟,目的是为了促成齐、纪的和议,同时商量对付卫国。
鲁国为什么要充当和事佬?因为鲁国和纪国是婚姻之国,鲁国现国君鲁桓公的姑姑嫁给了纪国国君;和齐国也是婚姻国家,鲁桓公夫人是齐襄公的妹妹。鲁国居中调解,二国关系暂时缓和。
夏季,齐国与鲁国还发生了一次边境小摩擦。在两国边境的一个叫奚(今山东省滕州市南)的地方,齐国人入侵鲁国的边境,鲁国边境官吏到中央政府报告有敌人入侵。
鲁桓公说:“边境上的事情,谨慎地防守自己一边而且防备发生意外。尽力防守,发生了事情就毫不客气地迎战,又有什么好请示报告的呢?战后把结果报告回来就行了。”
楼主 牛应举2020  发布于 2020-02-29 09:32:36 +0800 CST  
5.襄公杀鲁桓公,和鲁桓公夫人私通
公元前694年,齐襄公四年。
鲁桓公准备和齐国国君齐国国君齐襄公相约在泺(今山东省济南市北)地见面会盟,鲁桓公夫人文姜非要跟着去。
按当时的礼法规定,女人不能在外抛头露面。《左传。僖公二十二年》说“妇人送迎不出门,见兄弟不逾阈(门槛),戎事不迩(近)女器”。《谷梁传。庄公五年》也说:“ 妇人既嫁不逾竟,逾竟,非礼也。”现在桓公夫人要跟着去参加外交活动,显然不符合当时的礼法。
鲁国大臣申繻劝阻鲁桓公说:“女人有夫家,男人有妻室,不可以互相轻慢,这就叫有礼。违反这一点必然不会有好结果。”桓公不听,带着文姜到泺地去会见齐襄公。
会见结束后,按理应该马上回国。可能是由于文姜的要求,或者是齐襄公的盛情邀请,鲁桓公和文姜到了齐国都城。
在齐国都,齐襄公和文姜旧情复萌,两人通奸。风声传到鲁桓公的耳中,桓公责怪夫人文姜,文姜把这件事告诉了齐襄公,齐襄公很生气。据《公羊传。庄公元年》传文记载:“夫人谮(诬陷)公于齐侯,公(指鲁桓公)曰:‘同(文姜和鲁桓公生的儿子,公子同)非吾子,齐侯之子也。’齐侯怒,与之饮酒”云云。
四月初十日,齐襄公设宴招待鲁桓公。在宴会中把鲁桓公灌醉,宴会后齐襄公派齐国大力士公子彭生扶之上车拉断其肋骨,鲁桓公死在车中。
鲁桓公去世后,鲁国立了文姜生的儿子太子同做了鲁国国君,就是后来的鲁庄公。
关于桓公之死,《公羊传。庄公元年》记载云:“于其出焉,使公子彭生送之。于其乘焉,胁干而杀之。”《史记。齐世家》记载云:“齐襄公与鲁君饮,醉之,使力士彭生抱上鲁君车,因拉杀鲁桓公,桓公下车则死矣。”前者说“胁干”而杀,后者说“拉杀”。意思大概是说“折断肋骨而把人杀死”或者说是“把人的脖子扭断把人杀死”。可以想像,一个大力士,面对着一个醉鬼,轻而易举的把他的脖子扭断而杀死他。
齐襄公做事狠毒,于此可见一般。
鲁国国君死在齐国,鲁国人明知有问题,但没有切实的证据,也不敢把齐国怎么样。国力没有齐国强大,只好忍气呑声,只能通过外交途径讨回一点颜面。鲁国派人对齐襄公说:“我们国君畏惧您的威严,不敢苟安,来到贵国重修旧好,礼仪完成后却没有回国。我国不知道该归罪于谁,在诸侯中造成了恶劣影响。请求杀死公子彭生来清除对我们鲁国的不良影响。”齐襄公杀死了彭生,拿他当作替罪羊,算是给鲁国一个交待。
关于齐国杀死彭生顶罪的事情,在《管子。大匡篇》中有更详细的记载。
(白话)“齐国大夫竖曼对齐襄公说:‘贤者死于忠诚以消除人的疑惑,百姓就安定了;智者深究事理而考虑长远,自身就免祸了。彭生作为公子,仅次于国君,不忠谏而阿谀逢迎以戏弄国君,使国君失了亲戚之礼;现在又为国君闯了大祸,使两国结怨,彭生岂能免罪?祸败原因,归于彭生。君上您因怒而造祸,不顾交恶于亲戚之国,宽容了昏恶的彭生,就是无耻。那就不是彭生一个人所能了事的了。鲁国若兴兵问罪,也一定用彭生作理由。’二月,鲁国果然通知齐国说:‘我们的国君由于敬畏您的威望,不敢耽在家里,而到齐国修好。完成了外交之礼但没有生还,无所归咎,请用彭生来解除这个怨恨。’齐国于是就杀了彭生,以谢罪于鲁国。”
鲁国国君鲁桓公因为夫人文姜的不守妇道,白白的送了性命。不仅如此,鲁桓公去世后,文姜和齐襄公还多次会面,给鲁国丢尽了脸面。
文姜为何胆子这么大?
文姜嫁到鲁国后,不但给鲁桓公生了太子同,还生了另外三个儿子,分别是公子庆父、公子叔牙和公子季友,在看重適子的古代,文姜做为嫡夫人,为鲁桓公生育了四个儿子,算得上劳苦功高。她的这四个儿子,除了太子同继任了鲁国国君外,其他三个儿子的后代,后来在鲁国,把持朝政二百多年,号称“三桓”。所以文姜有底气,谁也不敢把她怎么样,才这么明目张胆高调行事。
齐襄公杀死了鲁桓公后,这一年又做了一件残暴的的事情。
秋季,齐襄公率领军队驻扎在首止(今河南省睢县),前去干涉郑国的事情。
上一年,郑国的大臣高渠弥杀了郑国国君郑昭公(就是之前深得齐僖公看好的郑太子忽),立了太子忽的弟弟公子亹做郑国国君。齐襄公这次就是要替太子忽报仇。
齐襄公派人到郑国,要郑国新立的国君公子亹前去会见,高渠弥作为首席随员也跟着一起去了首止。
七月初三日,齐襄公在首止抓住这两个人,杀死了郑国国君公子亹,而把高渠弥用五马分尸的方法处死。此事细节见郑国篇。
公元前693年,齐襄公五年。
三月,鲁桓公夫人文姜到齐国和齐襄公幽会。
这一年周天子嫁女儿给齐襄公,鲁国作为主婚人。
按当时的礼法,周天子是天下的共主,地位最高,各诸侯国国君理论上是属于周天子的下属,双方地位不对等;周天子要娶媳妇嫁女儿,办理相关仪式、举行各种礼仪时需要和诸侯国君平起平坐,这怎么行呢?只好想出了一个变通的办法。周天子找一个同姓国家的诸侯国君代为办理一切仪式。这样双方地位相等,可以按婚礼的要求举行各种仪式。后代皇帝的女儿被称为“公主”,实际上也是这个礼法的演变。皇帝的女儿只能嫁给大臣们的儿子,但大臣和皇帝的地位不对等,举行婚礼时新郎新娘要跪拜双方父母,皇帝怎么能够和大臣站在一起接受跪拜呢?皇帝也只好委托国家重要的大臣所谓的“三公”之一代为主持婚礼,皇帝的女儿叫“公主”,是天子三公代为主婚的意思。
鲁国为了尊重周天子,特意在都城外临时建造别宫,让待嫁的周天子的女儿住到这里,这样做合于当时的礼法。
当年,周天子的女儿从鲁国嫁去齐国。
公元前692年,齐襄公六年。
冬季,文姜和齐襄公在禚(今山东省长清县境内)地相会。《春秋》记载这件事,是揭露他们的奸情。
七月,很不幸,上一年嫁过来的周天子的女儿王姬去世。
公元前691年,齐襄公七年。
齐国继续对纪国施加压力,纪国国君的弟弟纪季带着纪国的一个城邑酅(今山东省寿光县)投靠齐国,纪国从这时候开始分裂为两个国家。
纪季知道纪国最终一定会被齐国灭亡掉,齐国的扩张野心也毫不掩饰,更何况齐国灭亡纪国还有一个名正言顺的理由---那就是替祖宗报仇。纪季的做法是为了将来能够使纪国不致彻底的灭绝,能够在齐国的默许下祭祀祖宗。
公元前690年,齐襄公八年。
三月,纪国国君夫人伯姬去世。伯姬是鲁国的女儿。
夏天,齐襄公和陈国国君陈宣公、郑国国君郑厉公在垂(今山东省曹县北)地会盟,商量灭亡纪国的有关事宜。
纪国国君受不了齐国的紧逼,又不能屈从齐国,只好把国家政权让给了弟弟纪季,自己流亡国外,大去其国。纪国事实上已经灭亡。
六月二十三日,齐襄公看在鲁国的面子上,以国君夫人的礼节下葬了纪国国君夫人伯姬。
冬天,鲁国国君鲁庄公和齐襄公在禚(山东省长清县)地打猎,以此来感谢齐襄公对纪伯姬的礼遇。
公元前689年,齐襄公九年。
夏天,文姜到齐国军队中和齐襄公见面。
冬天,齐国组织鲁国、宋国、陈国、蔡国成立五国联军攻打卫国,准备把流亡在齐国的卫国国君卫惠公送回卫国。
公元前688年,齐襄公十年。
在五国联军的帮助下,夏天,卫惠公复辟成功,重新回到卫国坐上了国君的宝座。卫惠公上台后,拿出大量宝物感谢齐襄公。
冬季,齐襄公看在文姜的面子上,给鲁国送去了大量来自于卫国的宝器。文姜也向齐襄公进行了请求。
公元前687年,齐襄公十一年。
春季,文姜和齐襄公又在防(今山东省费县)地相会,这是出于齐襄公的主意。防地是鲁国的城邑,齐襄公到鲁国来,不见鲁国国君鲁庄公,而是和文姜见面,足见齐襄公的行事作风霸道无礼。
冬天,夫人文姜还在谷(今山东省东阿县)地会见了齐襄公。谷地是齐国的城邑,这次是文姜到齐国去见齐襄公。
楼主 牛应举2020  发布于 2020-02-29 18:08:49 +0800 CST  
6.襄公被杀
公元前686年,齐襄公十二年。
夏季,鲁庄公和齐襄公联合出兵攻打郕国。
郕国是一个姬姓国家,西周初年立国,始封君是周文王之子,周武王之弟郕叔武,地址在今山东省鄄城县境内。
郕国向齐军投降。鲁国大臣仲庆父(鲁庄公弟弟)年轻气盛,心中不忿,两国出兵,好处却由齐国得到,所以请求鲁庄公攻打齐军。
鲁庄公说:“不行,郕 国不向我们投降,是因为我们缺乏德行,齐军有什么罪呢?罪是由我们自己引起的。《夏书》中有话说:‘皋陶勉力培育德行,德行具备,别人就会降服。’(原文‘皋陶迈种德,德,乃降。’)我们姑且致力于修养自己的德行,以等待时机。”
秋季,两国军队退兵回国。
《左传》的作者因此赞美鲁庄公,称鲁庄公能“克己复礼”。
上一年,齐襄公派大臣连称、管至父二人驻守在葵丘(今山东省淄博市西),瓜熟的时节前去,对他们二人许诺说:“到明年瓜熟的时候派人替代你们。”驻守满一年,齐襄公没有派人替换他们,让他们回都城。连称、管至父请求派人替代,齐襄公也不同意,二人因此策划叛乱。
齐襄公父亲齐僖公的同母兄弟叫夷仲年,生了个儿子叫公孙无知,受到僖公的宠信,种种待遇都和太子一样。齐襄公上台做国君后,降低了公孙无知的待遇。连称、管至父两个人就勾结公孙无知,密谋发动叛变。
连称有个堂妹在齐襄公的后宫做小妾,不得宠,他们就让她做内奸,侦察襄公的情况,随时向他们报告。公孙无知对连称的妹妹许诺说:“如果事情成功,立你为国君夫人。”
十二月,齐襄公在姑棼(今山东省博兴县)游玩,在贝丘打猎。看到一头大野猪,随从说:“这好像是公子彭生!”齐襄公发怒说:“彭生敢来见我!”就用箭射它。野猪像人一样站起身啼叫。
齐襄公这是白日见鬼,很害怕,从车上摔下来,伤了脚,丢了鞋。回去以后,责令太监徒人费回到刚才打猎的地方去找鞋。徒人费没有找到,回到了宫中(齐国国君在这个地方建的别宫),齐襄公犹自生气,下令鞭打他,把他打得皮开肉绽。
趁着齐襄公在这个地方打猎,叛乱者准备在这里动手。
徒人费受完刑往宫外走,在宫门口遇到叛贼。叛贼把他劫持并捆起来。费说:“我不会抵抗你们,我刚刚被无缘无故的打了一顿。”解开衣服让他们看自己的后背,叛贼相信了他。费表示愿意和他们一起行动,请求先进宫去做接应。徒人费进到宫中以后赶紧把齐襄公隐藏起来,然后出宫和其他宦官一起与叛贼格斗,最后战死在宫门里,太监石之纷如(姓石,名纷如)战死在台阶下,叛贼进入到宫中。
叛乱者进入到襄公卧室,看到床上有一个人,以为是齐襄公,二话不说就将此人杀死。杀死后拉出来一看,是一个宫中太监,名字叫孟阳,躺到齐襄公床上替国君挡灾。叛乱者说:“这个人不是国君,样子不像。”
有人看到在窗帘下面露出一只脚,是齐襄公躲在了窗户下面,没藏好,把脚露了出来。叛乱者发现后,拉出来把他杀死。
齐襄公共做了十二年的国君,由于自己的行事不当,最终被杀死,成为春秋历史上齐国第一个被杀死的国君。
叛乱者拥立公孙无知继任国君。
齐国国内大乱,襄公的兄弟们纷纷出逃到外国躲避,其中,公子纠逃难到了鲁国,公子小白(齐桓公)逃难到了莒国。
补充:关于齐襄公灭纪国,《春秋公羊传。庄公四年》发了一大通议论:
“纪侯大去其国。大去者何?灭也。孰灭之?齐灭之。曷为不言齐灭之?为襄公讳也。春秋为贤讳。何贤乎襄公?复雠也。何雠尔?远祖也。哀公亨乎周,纪侯谮之。以襄公之为于此焉者,事祖祢之心尽矣。尽者何?襄公将复雠乎纪,卜之曰:‘师丧分焉。寡人死之,不为不吉也。’ 远祖者几世乎?九世矣。九世犹可以复雠乎?虽百世可也。家亦可乎?曰:不可。国何以可?国君一体也;先君之耻犹今君之耻也,今君之耻犹先君之耻也。国君何以为一体?国君以国为体,诸侯世,故国君为一体也。今纪无罪,此非怒与?曰:非也。古者有明天子,则纪侯必诛,必无纪者。纪侯之不诛,至今有纪者,犹无明天子也。古者诸侯必有会聚之事,相朝聘之道,号辞必称先君以相接,然则齐、纪无说焉,不可以并立乎天下。故将去纪侯者,不得不去纪也。有明天子,则襄公得为若行乎?曰:不得也。不得则襄公曷为为之?上无天子,下无方伯,缘恩疾者可也。”
白话为:
“纪国国君永远离开了他的国家。为什么永远离开呢?因为纪国灭亡了。谁灭了纪国?齐国灭了纪国。为什么不说齐国灭亡了纪国呢?是为了替齐襄公避讳。《春秋》只为贤良的人避讳,齐襄公有什么贤良呢?他为祖先报了仇。报什么仇?齐襄公远祖的仇。当年齐哀公被周天子煮杀了,就是纪侯进的谮言。以齐襄公现在的作为来看,他侍奉祖先的心算是尽到了。为什么说尽到了呢?齐襄公准备向纪国复仇,先去占卜,卦上说:‘军队要丧失一半。’齐襄公对占卜的人说:‘我就是战死了,也不算不吉利。’齐襄公的先祖有几世了?九世了。已过九世还可以报仇吗?即使是过了百世也可以报仇。大夫家的仇也可以吗?回答是:‘不可以!’国君的仇为什么就可以呢?因为历代国君是一个整体,先代国君的耻辱就是现在国君的耻辱,现在国君的耻辱就是先代国君的耻辱。历代国君为什么是一个整体呢?因为国君以国家为体,诸侯的爵位世代相传,所以历代国君是一个整体。现在纪国的国君并没有罪,这不是迁怒于他吗?回答说:‘不是这样。’假如古时候有贤明的天子,那么纪侯一定会被诛杀,也必然没有纪国了。纪侯之所以没有被诛杀,到现在还有纪国,就是因为没有贤明的天子。古时候,诸侯之间一定有聚会的事,有互相朝见访问的制度,打招呼或告辞的时候,一定要称颂对方先代国君的优秀品质,来相互接近。然而,齐国国君与纪国国君会面时大家都不高兴,简直不能同时存在于天底下,所以想要灭掉纪国的人,就不能不灭掉纪国了。如果有贤明的天子在,那么齐襄公能够这样行事吗?回答是:‘不可能!’既然不可能,那么齐襄公为什么能这样干呢?因为在上没有贤明的天子,在下没有主持一方的诸侯之长,只要凭着祖先的恩仇,就可以这样干了。”
这就是春秋“大复仇”一说的来历。
楼主 牛应举2020  发布于 2020-02-29 21:16:33 +0800 CST  
第一章“齐襄公被杀”结束。
楼主 牛应举2020  发布于 2020-02-29 21:18:39 +0800 CST  
继续上传第二章。
楼主 牛应举2020  发布于 2020-03-01 09:36:33 +0800 CST  
二:齐桓称霸
齐桓公是春秋时期的第一位霸主,在历史上威名赫赫,江湖地位很高,后人对他称赞有加。齐桓公上台即位并不顺利,经历了一些风波,险些与国君位置无缘。
1.桓公即位,管仲为辅
公元前685年,公孙无知元年。这一年也是齐桓公元年。
春天,齐君无知到雍林(一说雍廪。即葵丘。另有一说,雍廪为人名。)游玩。当初,公孙无知对雍廪人很暴虐。雍林人怨恨无知,等到无知去游玩时,雍林人偷袭杀死公孙无知,向齐国大夫宣告说:“无知杀死襄公自立为君,已将他处死。请大夫们改立其他公子中有资格做国君的人,我们唯命是听。”
关于公孙无知的被杀,在154年后的传文(《左传。昭公十一年》)中,楚国大臣申无宇和楚灵王聊天对话中提到过:“齐渠丘实杀无知”云云,把渠丘作为公孙无知的采邑。由于齐僖公喜欢公孙无知,封给他一个著名的城邑----渠丘。公孙无知在这里胡作非为,最后渠丘大夫,一个名字叫雍廪的人把他杀死。
以上两说备录,请读者参考。
公孙无知做了不到半年的齐国国君就被杀死,死后没有人为他定谥号,所以历史上一直把他叫做公孙无知。也把他称做“齐前废公”。
公孙无知被杀死后,齐国国内出现了权利真空。到底拥立谁做国君,齐国国内的大臣莫衷一是。最有可能的人选有:襄公的弟弟公子纠、襄公的第二个弟弟公子小白、襄公的某个儿子。
公子纠身边有一个非常能干的手下---管仲(也叫管夷吾),还有一个人叫召忽,公子纠的母亲是鲁国人,鲁国是他依靠的后盾。
公子小白逃亡至莒国,鲍叔牙辅佐他。小白母亲是卫国之女,很得齐僖公宠幸,公子小白自小与齐国大臣高傒交好。
襄公的行事作风霸道,施政没有准则,使人不知所措,得罪过很多大臣,所以其儿子们在齐国国内不受欢迎,没什么影响力,没有人支持,不如他们的两个叔叔,在国内分别有大臣和家族势力支持。
齐国国内发生动乱后,鲁国最先行动。这年春天,鲁国国君鲁庄公和齐国国内支持公子纠的大夫在蔇地结盟,双方商定了让公子纠回国继任齐国国君这一重大事项。《春秋》经记载这件事说:“公及齐大夫盟于蔇。”这是不符合《春秋》记事的一般惯例的。国君一般是不和大夫结盟的,因为地位不对等。现代也一样,两个国家要签订协议之类的事情,最高领导人只能和对方的最高领导人一起签。当时齐国没有最高领导人,所以鲁庄公只能和齐国的大夫们一起签协议。
雍林人杀死无知后,齐国商议立君之事,齐国权贵家族高氏(高傒)、国氏抢先暗中从莒国召回公子小白回国即位。
夏季,鲁庄公派出军队护送公子纠回国即位。同时命管仲带领军队遏阻莒国通向齐国的通道,正好追上公子小白的车队。管仲向公子小白射箭,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急中生智,假装被射死,倒在车中,以此骗过管仲。公子小白险险躲过一劫,心中对管仲恨得咬牙切齿。管仲见竞争对手已被射死,派人飞报鲁国。
鲁国已经和齐国国内大臣签过协议,齐国国内有人支持,现在又把潜在的对手杀死,鲁国护送公子纠的部队行军速度就放慢了,公子纠一行人大摇大摆、慢慢腾腾地从鲁国返回齐国,六天才至齐国国都,根本想不到事情会发生变故。
公子小白当时被射中衣带勾之后,装死以迷惑管仲,然后藏在行李车中飞速行进,齐国国内有高氏、国氏二大家族为内应,秘密先行进入齐国,高傒立其为君,这就是历史上的齐桓公。
公子小白抢得先机后,立即派兵抵御鲁国军队,阻止公子纠回国。公子纠一着不慎,满盘皆输。进入不了齐国都城,只好跟着鲁国军队重新退回到鲁国。
七月二十四日,齐桓公主持下葬了他的哥哥-----齐国上任国君齐襄公,以此安定人心,并举行登基仪式,彻底稳定了齐国国内的形势。
眼看着这么一个大好的控制齐国朝堂的机会就这么从手中溜掉了,鲁国不甘心失败,秋天,鲁国派出大军攻打齐国,想趁着齐国国内尚没有彻底安定,准备以武力强行将公子纠送回齐国,妄图翻盘。齐桓公派出大军抵御,鲁军和齐军在乾时(今淄博市桓台县)作战,鲁军大败。
在这次战役中,鲁庄公乘坐的战车也被齐国人缴获,乘坐轻便马车逃了回去。鲁庄公战车上的驾驶员秦子和车右梁子二人打着庄公的旗帜,躲在小道上掩护鲁庄公逃跑,最后两人都被齐军俘虏。
齐桓公写信给鲁国,说:“子纠是我兄弟,不忍亲手杀他,请鲁国将他杀死。召忽、管仲是我仇敌,我要求活着交给我,让我把他们剁成肉酱才甘心。不然,齐国大军要围攻鲁国。”鲁国人害怕,就在笙渎(今山东省荷泽市)杀死了公子纠。召忽自杀而死,管仲要求成为囚犯,被囚禁押送到齐国。
齐桓公对管仲怀恨在心,忘不了射带钩之仇,本欲杀死管仲。鲍叔牙说:“我有幸跟从您,您终于成为国君。您的尊贵地位,我已无法再帮助您提高。您如果只想治理齐国,有高傒和我也就够了。您如果想成就霸王之业,没有管夷吾不行。夷吾所居之国,其国必强,不能失去这个人才。”于是桓公听从此言。
假装召回管仲以报仇雪恨,实际是想任他为政。管仲心里明白,所以要求返齐。鲍叔牙迎接管仲,一到齐国境内的堂阜就给管仲除去桎梏,让他斋戒沐浴而见桓公。桓公赏以厚礼任管仲为大夫,主持政务。
关于鲍叔牙和管仲二人的故事,后世形成了一个成语,叫“管鲍之交”。 形容自己与好朋友之间彼此信任的关系。 在先秦著作《列子。力命》这篇文章里,记录了二人的故事。是这样记载的:
“管夷吾、鲍叔牙两人交朋友十分亲近,都在齐国做事,管夷吾帮助公子纠,鲍叔牙帮助公子小白。当时齐国公族的公子被宠幸的很多,嫡子和庶子没有区别。大家害怕发生动乱,管仲与召忽帮助公子纠逃到了鲁国,鲍叔牙帮助公子小白逃到了莒国。后来公孙无知发动叛乱,齐国没有君主,两位公子抢着回国。管夷吾与公子小白在莒国境内作战,路上射中了公子小白的衣带钩。公子小白立为齐君以后,威胁鲁国杀死公子纠,召忽也被迫自杀,管夷吾被囚禁。鲍叔牙对桓公说:‘管夷吾很能干,可以治理国家。’桓公说:‘他是我的仇人,希望能杀了他。’鲍叔牙说:‘我听说贤明的君主没有个人怨恨,而且一个人能尽力为主人做事,也一定能尽力为国君做事,您如果想称霸为王,非管夷吾不可。请您一定赦免他!’桓公于是召管仲回国。鲁国把他送了回来,齐国鲍叔牙到郊外迎接,释放了他。桓公用厚礼对待他,地位在高氏与国氏之上,鲍叔牙也把自己置于管仲之下。桓公把国政交给管仲,称他为‘仲父’。桓公终于称霸于诸侯。管仲曾感叹说:‘我年轻穷困的时候,曾经与鲍叔一道做买卖,分配钱财时总是多给自己,鲍叔不认为是我贪婪,知道我贫穷。我曾替鲍叔出主意而非常失败,鲍叔不认为是我愚笨,知道时机有时顺利有时不顺利。我曾三次做官,三次被国君驱逐,鲍叔不认为是我不好,知道我没有碰到机会。我曾三次作战三次败逃,鲍叔不认为是我胆小,知道我有老母要人照顾。公子纠失败了,召忽自杀了,我也被囚禁而受耻辱,鲍叔不认为是我无耻,知道我不在乎小节而以不能扬名于天下为耻辱。生我的人是父母,了解我的人是鲍叔。’这是人们称道的管、鲍善于结交朋友的事,小白善于任用能人的事。”
在《史记。管晏列传》里,司马迁对管仲是这样记载的:
“管仲,名夷吾,是颍上人。他年轻的时候,常和鲍叔牙交往,鲍叔牙知道他贤明、有才干。管仲家贫,经常占鲍叔牙的便宜,但鲍叔牙始终很好地对待他,不因为这些事而有什么怨言。不久,鲍叔牙牙侍奉齐国公子小白,管仲侍奉公子纠。等到小白即位,立为齐桓公以后,桓公让鲁国杀了公子纠,管仲被囚禁。于是鲍叔牙向齐桓公推荐管仲。管仲被任用以后,在齐国执政,桓公凭借着管仲而称霸,并以霸主的身份,多次会合诸侯,使天下归正于一,这都是管仲的智谋。
管仲说:‘我当初贫困的时候,曾经和鲍叔牙经商,分财利时自己常常多拿一些,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贪财,知道我生活贫困。我曾经为鲍叔牙办事,结果使他更加穷困,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愚笨,知道时机有利和不利。我曾经多次做官,多次都被君主免职,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没有才干,知道我没有遇到好时机。我曾多次作战,多次战败逃跑,但鲍叔牙不认为我胆小,知道我还有老母的缘故。公子纠失败,召忽为我而死,我被关在深牢中受屈辱,但鲍叔牙不认为我无耻,知道我不会为小节而羞,却会因为功名不曾显耀于天下而耻。生我的是父母,了解我的是鲍叔牙啊!’
鲍叔牙推荐了管仲以后,情愿把自身置于管仲之下。他的子孙世世代代在齐国享有俸禄,得到封地的有十几代,多数是著名的大夫。因此,天下的人不称赞管仲的才干,反而赞美鲍叔牙能够识别人才。
管仲出任齐相执政以后,凭借着小小的齐国在海滨的条件,流通货物,积聚财富,使得国富兵强,与百姓同好恶。所以,他在《管子》一书中称述说:‘仓库储备充实了,百姓才懂得礼节;衣食丰足了,百姓才能分辨荣辱;国君的作为合乎法度,“六亲”才会得以稳固’‘不提倡礼义廉耻,国家就会灭亡。’‘国家下达政令就像流水的源头,顺着百姓的心意流下。’所以政令符合下情就容易推行。百姓想要得到的,就给他们;百姓所反对的,就替他们废除。
管仲执政的时候,善于把祸患化为吉祥,使失败转化为成功。他重视分别事物的轻重缓急,慎重地权衡事情的利弊得失。。。。。。。所以说:‘懂得给予正是为了取得的道理,这是治理国家的法宝。’
管仲富贵得可以跟国君相比拟,拥有设置华丽的三归台和国君的宴饮设备,齐国人却不认为他奢侈僭越。管仲去世后,齐国仍遵循他的政策,常常比其它诸侯国强大。”
以上所引为《管晏列传》的部分章节,供参考。
管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政治家,经济家。在《论语。宪问》中孔子曾经称赞管仲“微管仲,吾其被发左衽矣。”,三国时诸葛亮曾自比管仲、乐毅。先秦著作中有一本书叫《管子》,相传是管仲及其后代弟子所著,其思想全部保留在此书中。
楼主 牛应举2020  发布于 2020-03-01 09:37:58 +0800 CST  
《列子。力命》原文:
管夷吾、鲍叔牙二人相友甚戚,同处于齐,管夷吾事公子纠,鲍叔牙事公子小白。齐公族多宠,嫡庶并行。国人惧乱,管仲与召忽奉公子纠奔鲁,鲍叔奉公子小白奔莒。既而公孙无知作乱,齐无君,二公子争入。管夷吾与小白战于莒,道射中小白带钩。小白既立,胁鲁杀子纠,召忽死之,管夷吾被囚。鲍叔牙谓桓公曰:“管夷吾能,可以治国。”桓公曰:“我仇也,愿杀之。”鲍叔牙曰:“吾闻贤君无私怨,且人能为其主,亦必能为人君。如欲霸王,非夷吾其弗可。君必舍之!”遂召管仲。鲁归之,齐鲍叔牙郊迎,释其囚。桓公礼之,而位于高、国之上,鲍叔牙以身下之。任以国政,号曰仲父。桓公遂霸。管仲尝叹曰:“吾少穷困时,尝与鲍公贾,分财多自与,鲍叔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谋事而大穷困,鲍叔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北,鲍叔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叔也!”此世称管鲍善交者,小白善用能者。
楼主 牛应举2020  发布于 2020-03-01 10:15:22 +0800 CST  
《管晏列传》原文:

管仲夷吾者,颍上人也。少时常与鲍叔牙游,鲍叔牙知其贤。管仲贫困,常欺鲍叔牙,鲍叔牙终善遇之,不以为言。已而鲍叔牙事齐公子小白,管仲事公子纠。及小白立为桓公,公子纠死,管仲囚焉。鲍叔牙遂进管仲。管仲既用,任政于齐,齐桓公以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管仲之谋也。
管仲曰:“吾始困时,尝与鲍叔牙贾,分财利多自与,鲍叔牙不以我为贪,知我贫也。吾尝为鲍叔牙谋事而更穷困,鲍叔牙不以我为愚,知时有利不利也。吾尝三仕三见逐于君,鲍叔牙不以我为不肖,知我不遭时也。吾尝三战三走,鲍叔牙不以我为怯,知我有老母也。公子纠败,召忽死之,吾幽囚受辱,鲍叔牙不以我为无耻,知我不羞小节而耻功名不显于天下也。生我者父母,知我者鲍子也。”
鲍叔牙既进管仲,以身下之。子孙世禄于齐,有封邑者十余世,常为名大夫。天下不多管仲之贤而多鲍叔牙能知人也。
管仲既任政相齐,以区区之齐在海滨,通货积财,富国强兵,与俗同好恶。故其称曰:“仓廪实而知礼节,衣食足而知荣辱,上服度则六亲固。四维不张,国乃灭亡。下令如流水之原,令顺民心。”故论卑而易行。俗之所欲,因而予之;俗之所否,因而去之。
其为政也,善因祸而为福,转败而为功。贵轻重,慎权衡。桓公实怒少姬,南袭蔡,管仲因而伐楚,责包茅不入贡于周室。桓公实北征山戎,而管仲因而令燕修召公之政。于柯之会,桓公欲背曹沫之约,管仲因而信之,诸侯由是归齐。故曰:“知与之为取,政之宝也。”
管仲富拟于公室,有三归,反坫,齐人不以为侈。管仲卒,齐国遵其政,常强于诸侯。
楼主 牛应举2020  发布于 2020-03-01 10:20:04 +0800 CST  
继续上传。
楼主 牛应举2020  发布于 2020-03-01 21:12:17 +0800 CST  
2.长勺之战(曹刿论战)
公元前684年,齐桓公二年。
春季,齐桓公在国内经过一年的清理整顿,君位彻底稳固,开始对鲁国进行报复。
齐国的军队攻打鲁国,鲁庄公准备迎战。这时鲁国有一个壮士,名字叫做曹刿,请求面见鲁国国君。
曹刿是什么人?有什么资格求见国君?国君也不是谁想见就能见的。他当时应该不是鲁国的大臣,而是一个在民间有点声望的侠义之士,故能求见鲁庄公。
在《史记。刺客列传》里,记载了一个鲁国人,叫曹沫,应该就是这个曹刿。
他的同乡人说:“那些每天都吃肉的人在那里谋划(肉食者谋之),你又去参与干什么!”曹刿说:“吃肉的人鄙陋不灵活,不能作长远考虑。”于是入宫进见庄公。曹刿问庄公:“我们鲁国凭什么来和齐国一战?”庄公说:“吃的穿的,我不敢独自享受,一定分给别人。”曹刿回答说:“小恩小惠不能周遍,百姓不会服从的。”庄公说:“祭祀用的牛羊玉帛,不敢擅自增加,祝史的祷告一定反映真实情况。”曹刿回答说:“一点诚心也不能代表一切,神明不会降福的。”庄公说:“大大小小的案件,虽然不能完全探明底细,但必定合情合理去办。”曹刿回答说:“这是为百姓尽力的一种表现,凭这个可以一战。和齐国战斗时,请让我跟着去。”
庄公和曹刿同乘一辆兵车,与齐军在长勺(今山东省曲阜市北)展开战斗,庄公准备击鼓。曹刿说:“还不行。”齐国人打了三通鼓。曹刿说:“可以了。”齐军大败,庄公准备追上去。曹刿说:“还不行。”下车,细看齐军的车辙,然后登上车前横木远望,说:“行了。”就追击齐军。
战胜以后,庄公问曹刿取胜的缘故。曹刿回答说:“作战全凭勇气。一鼓作气,第二通鼓勇气就少一些,第三通鼓勇气就没有了。他们的勇气没有了,而我们的勇气刚刚振奋,所以战胜了他们。大国的情况难于捉摸,还恐怕有埋伏。我细看他们的车辙已经乱了,远望他们的旗子已经倒下,所以才追逐他们。”
实际上在这次战役中,曹刿对齐国使用了阴谋诡计。按照当时战争的礼法,双方擂鼓一起进攻。曹刿让鲁国打了个时间差欺骗了齐国人,所以鲁国此次优侥幸取胜。
长勺之战是春秋前期齐国和鲁国之间发生的一次著名战役。这一战鲁国难得的取得了一场胜利。《左传。庄公十年》记载这次战役的文章里,有两个著名的成语,一是“肉食者鄙”,一是“一鼓作气”。都是我们今天耳熟能详的成语。
六月,齐国不甘心上次的失败,又联合宋国组成联军一起攻打鲁国,双方的的军队驻扎在郎(鲁都曲阜近郊)地。鲁国采用大臣公子偃的计谋,先把宋国军队击败,齐军也只好回国。
齐侯逃亡在外的时候,经过谭国(今山东省济南东南),谭国人对他很不礼貌。等到齐桓公回国做了国君,各诸侯国都去祝贺,谭国又没有派人去。冬季,齐军就灭亡了谭国,由于谭国没有礼貌。谭国国君逃亡到莒国,谭国和莒国是同盟国。
公元前683年,齐桓公三年。
冬天,周天子又嫁了个女儿给齐桓公。十一年前,周天子曾经嫁了个女儿给齐襄公,很不幸,那个女儿在嫁过去的第二年就去世了。周天子这一次嫁女,还是请鲁国主婚。通过这一次联姻,鲁国和齐国的关系也得到了改善。
冬天,齐桓公亲自到鲁国来迎娶这个夫人----也叫王姬(周天子的女儿一般都称做王姬),也叫共姬(共字是人死后按谥法定的字)。王姬是齐桓公的三个正夫人之一,嫁到齐国后没有生儿子。
公元前682年,齐桓公四年。
春季,齐桓公和鲁、宋、陈、蔡、邾各国国君在北杏(今山东省东阿县)会见,这次会见共有六个国家的国君参加,这是齐桓公第一次以一个国家的国君身份主持国际会议,也是春秋期间的第一次。在此之前,国家间的往来会见一般都是二个国家或三个国家,超过三个以上的国家参加的国际会议都是由周天子派人主持,这次齐桓公打破常规,以一个诸侯的身份,凌驾于各国之上,霸主之态初显。
这次会议的目的是为了主持正义讨论解决宋国的动乱问题。上一年宋国发生了大臣杀死国君的事件,即宋万弑宋闵公。宋国新国君宋桓公来参加会议,等于是国际上认可了他的国君位置的合法性。六国签订盟约,齐国的领导地位得以确立。
齐桓公为什么会在这个时候组织召开这次国际会议,并在会议上高调亮相?这也是齐国君臣经过认真的分析研究国际局势后所做的决定。一个主要原因就是上年周天子周庄王去世,现在的周天子周僖王刚上台,在国际上的影响力更弱;再就是这次解决宋国的事情,参加会议的都是宋国周边的国家,鲁国和宋国有矛盾,其他三国经常受宋国的欺压,陈、蔡、邾都巴不得有人能够控制宋国。所以齐桓公能够顺理成章的成为会议的组织者和领导者。
这次会议也征召了遂国人来参加,但遂国人没有来。
遂国,是虞舜之后,和陈国同宗,姓妫,在今天山东省宁阳县西北。
六月,齐国人灭亡了遂国并派军队在遂国都城戍守。
冬天,齐桓公和鲁国国君鲁庄公在柯(今山东省阳谷县境内)地见面结盟。
《史记。刺客列传》里,记载了柯之盟中,齐桓公讲信用和鲁国英雄曹沫的故事。原文如下 :
“ 曹沫者,鲁人也,以勇力事鲁庄公。庄公好力。曹沫为鲁将,与齐战,三败北。鲁庄公惧,乃献遂邑之地以和。犹复以为将。齐桓公许与鲁会于柯而盟。桓公与庄公既盟于坛上,曹沫执匕首劫齐桓公,桓公左右莫敢动,而问曰:‘子将何欲?’曹沫曰:‘齐强鲁弱,而大国侵鲁亦甚矣。今鲁城坏即压齐境,君其图之。’桓公乃许尽归鲁之侵地。既已言,曹沫投其匕首,下坛.北面就群臣之位.颜色不变,辞令如故。桓公怒,欲倍其约。管仲曰:‘不可。夫贪小利以自快,弃信于诸侯,矢天下之援,不如与之。’于是桓公乃遂割鲁侵地,曹沫三战所亡地尽复予鲁。”
白话为:
“曹沫(应该就是三年前的那个曹刿),是鲁国人,凭勇敢和力气侍奉鲁庄公。庄公喜爱有力气的人。曹沫任鲁国的将军,和齐国作战,多次战败。鲁庄公害怕,就献出遂邑地区求和。还继续让曹沫任将军。齐桓公答应和鲁庄公在柯地会见,订立盟约。桓公和庄公在盟坛上订立盟约以后,曹沫手拿匕首胁迫齐桓公,桓公的侍卫人员没有谁敢轻举妄动,桓公问:‘您打算干什么?’曹沫回答说:‘齐国强大,鲁国弱小,而大国侵略鲁国也太过分了。如今鲁国都城一倒塌就会压到齐国的边境了,您要考虑考虑这个问题。’于是齐桓公答应全部归还鲁国被侵占的土地。说完以后,曹沫扔下匕首,走下盟坛,回到面向北的臣子的位置上,面不改色,谈吐从容如常。桓公很生气,打算背弃盟约。管仲说:‘不可以。贪图小的利益用来求得一时的快意,就会在诸侯面前丧失信用,失去天下人对您的支持,不如归还他们的失地。’于是,齐桓公就归还占领的鲁国的土地,曹沫多次打仗所丢失的土地全部回归鲁国。”
《公羊传。庄公十三年》是这样记载这次柯之盟的:
“冬,公会齐侯盟于柯。何以不日?易也。其易奈何?桓之盟不日,其会不致,信之也。其不日何以始乎此?庄公将会乎桓,曹子进曰:‘君之意何如?’庄公曰:‘寡人之生则不若死矣。’曹子曰:‘然则君请当其君,臣请当其臣。’庄公曰:‘诺。’于是会乎桓。庄公升坛,曹子手剑而从之。管子进曰:‘君何求乎?’曹子曰:‘城坏压竟,君不图与?’管子曰:‘然则君将何求?’曹子曰:‘愿请汶阳之田。’管子顾曰:‘君许诺。’桓公曰:‘诺。’曹子请盟,桓公下与之盟。已盟,曹子摽剑而去之。要盟可犯,而桓公不欺;曹子可雠,而桓公不怨。桓公之信着乎天下,自柯之盟始焉。”
白话为:
“冬天,鲁庄公在柯这个地方会见齐侯并结盟。为什么不记载盟会的日期呢?因为这件事平易而可信。平易而可信又怎么样呢?齐桓公的盟会不再记载日期,他与诸侯会面也不再写归国的时间,因为相信他是讲信义的。不再记载他盟会的日期为什么是从这次开始的呢?鲁庄公将要会见齐桓公,鲁国大夫曹刿进见庄公。问:‘君王的意思怎样呢?’鲁庄公说:‘如果还被齐国欺凌,我活着还不如死。’曹刿说:‘那么就请君王去对付他们的国君,我去对付他们的大臣。’鲁庄公说:‘好!’就这样,会见了齐桓公。鲁庄公登到坛上,曹刿手持长剑跟随着他。齐国的相国管仲走上前来问:‘贵国国君有什么要求吗?’曹刿说:‘我国城邑被毁,大军压境,你们国君不想一想是什么原因吗?’管仲说:‘既然这徉,那么贵国国君有什么要求呢?’曹刿说:‘想请你们归还汶阳的土地。’管仲回过头,对齐桓公说;‘君王可以同意。’齐桓公说:‘好!’曹刿请求盟誓,齐桓公走下坛来,与曹刿定约盟誓。盟完誓,曹刿把剑一丢,离开桓公而去。要胁盟誓可以认为是侵犯,但齐桓公并没有欺骗他;曹刿可以认为是仇敌,但齐桓公并没有怨恨他。齐桓公的信义传遍天下,就是从柯这个地方的盟会开始的。”
这两本书上对柯之盟的记载大同小异,都讲了曹刿劫持齐桓公,胁迫齐国归还侵略鲁国的土地。齐桓公讲信用,会后不但没有找曹刿的麻烦,还把鲁国的土地归还。从此国际上对齐桓公的信誉称赞有加。
公元前680年,齐桓公六年。
春季,齐桓公组织陈国、曹国组成三国联军进攻宋国。这是因为宋国背判了上年春天在北杏签订的盟约,对齐国的领导地位不服。这次齐桓公把周天子抬出来,请求周朝也一起出兵讨伐宋国。
夏季,周天子派大臣单伯带兵同三国联军相会。周天子出兵只是象征性的。宋国见周天子支持齐国,迫于压力,又重新屈服,和齐国讲和,满足齐国人提出的条件,拥护齐国老大的地位,然后各国罢兵回国。
冬季,乘着宋国的屈服,齐桓公趁热打铁,组织有周天子的大臣单伯参加的诸侯大会,这次会议召来了宋国桓公、卫国惠公、郑国厉公三个国家的国君,在鄄(今山东省鄄城县)地举行,会议的主题是宋国顺服,大家再次结盟。这次有周天子的大臣在场,齐桓公做国际领导人更有底气,等于是得到了周天子的默认,齐桓公的称霸之路又朝前迈出了一步。
公元前679年,齐桓公七年。
春季,齐桓公又在鄄地召开会议,巩固上年的会议成果,除了上年参加的国家国君宋桓公、卫惠公、郑厉公外,此次又加入了一个陈国国君陈宣公。这次在鄄地的会盟,是齐国称霸的开始,齐桓公国际霸主地位自此确立。
楼主 牛应举2020  发布于 2020-03-01 21:13:45 +0800 CST  
3.桓公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
公元前678年,齐桓公八年。
夏季,齐桓公联合宋国、卫国组成三国联军攻打郑国,这是由于郑国上年无故侵略宋国,齐桓公开始行使霸主的权威,主持正义。
十二月,齐桓公组织鲁庄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惠公、郑厉公、许穆公、滑伯、滕子等八国诸侯国君在幽(今河南省兰考县)地一起结盟,这是因为郑国受到攻打后求和,齐桓公召开诸侯大会重新接纳郑国,原谅了郑国,对郑国没有进行处罚。
公元前677年,齐桓公九年。
春季,郑国服从齐国后,郑国国君郑厉公理应亲自到齐国感谢,但郑厉公不敢去,而是派了一个大臣名字叫做郑詹的人去齐国访问,齐桓公非常生气,把这个郑詹抓了起来以示惩罚。
秋天,郑詹趁齐国看守松懈,偷偷逃跑,先跑到鲁国,又从鲁国回郑国。郑詹为了个人的安危,不顾自己的形像,象一个匹夫一样仓皇逃窜,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得罪大国,遭到各国的嘲笑。
齐国在五年前灭亡了遂国,遂国国内的几个大家族不甘心失败。这年夏季的一天,这几个家族遂因氏、颌氏、工娄氏、须遂氏联合起来对付齐国的守军,用酒食招待在遂国戍守的齐军,灌醉以后杀了他们。齐国戍守者被遂因氏四族全部杀尽。齐国的守军驻扎在刚被灭亡的国家内,粗心大意,轻敌无备,最后被全歼,也是活该。当然,齐国吃了这个亏以后,对遂国遗民的报复是少不了的。
公元前674年,齐桓公十二年。
夏天,齐国都城发生了一次比较大的大灾。
冬天,齐桓公主动出击,北伐山戎。
这一年,齐桓公又得到了一个著名的贤大臣-----宁戚。据《吕氏春秋•举难》这篇文章记载:
“宁戚是卫国人,想要到齐桓公那里去求取官职,因为穷困无法接近齐桓公,于是,受雇替商人赶车到齐国去,夜晚就在城门之外住宿,齐桓公到郊外迎接客人,夜晚打开城门,所有赶车者都得回避,跟随齐桓公的人很多,而且都拿着明亮的火把。宁戚在车前给牛喂食,看到齐桓公而悲伤,敲打着牛角,唱着很悲伤的歌曲。齐桓公听见后,扶着他的仆人的手走下车说:‘奇怪啊,这个唱歌的人非是一般之人啊。’齐桓公于是命令,用后面的车子装载着他一同回朝。齐桓公回到朝廷,手下人向他请示如何处置宁戚。齐桓公说:‘赏赐给他官衣官帽,我将接见他。’宁戚见到齐桓公,游说齐桓公统一四境;第二天再见,更劝说齐桓公统一天下。齐桓公非常高兴,将重用宁戚。群臣们都纷纷劝齐桓公说:‘宁戚是卫国人,离我们齐国只有五百里路,不是很远,不如我们派人去打听打听他的情况,如果他确实是个贤能的人,再重用他也不为晚。’齐桓公说:‘不可这样,打听可能会听到一些小毛病,因为小毛病,而忘记人家的主要美德,这就是君主往往错失天下人才的原因。况且一个人很难十全十美,治政只用他的长处即可。’于是就提拔重用了宁戚,授给他卿相的大官。此举为齐桓公赢得了天下的人心,这就是他成为春秋五霸之一的原因。”
晋朝伏琛所著《三齐记佚文一卷》这本书上记载宁戚当时所唱的歌辞为:
“南山矸(通 常指煤生产过程中含在煤中的碎石。),白石烂,生不遭尧与舜禅,短布单衣适至骭(1.胫骨。2.肋骨。),从昏饭牛薄夜半,长夜漫漫何时旦。”
公元前672年,齐桓公十四年。
这一年,诸侯国中的陈国发生了大事,陈宣公杀了他的太子,太子的名字叫御寇。太子的同党公子敬仲(也叫公子完,陈完,是陈国先君陈厉公的儿子,陈国现任国君陈宣公的叔叔,此年约34岁。)和公子颛孙二人怕受到牵连,逃亡到齐国。颛孙又从齐国逃亡去了鲁国,公子敬仲就留在了齐国。
关于公子敬仲的故事,在《史记》里,有一篇文章的题目就叫做《田敬仲完世家》,他的后代颠覆了姜姓齐国,所谓“田氏代齐”。敬仲的故事亦见陈国篇。
公子敬仲在国际间很有贤名,齐桓公很欣赏他,想任命敬仲做卿位的大臣,他辞谢说:“流亡寄居在外的小臣如果有幸获得宽恕,能在宽松清明的政治环境之下生活,赦免我在陈国所做的错事,而得以免除罪过,使我能够放下思想包袱,这是君王的恩惠。我所得的已经很多了,哪里敢接受这样的高位而很快地招来其他官员们的指责?谨昧死上告。《诗经》中有诗说:‘高高的车子,招呼我用的是弓。难道我不想前去?怕的是我的友朋。’”
这是首逸诗,不见于今《诗经》三百首中。原诗“翘翘车乘,招我以弓,岂不欲往,畏我友朋。”
古代国君召唤远方的大臣,对不同身份的人所挥舞的东西是不一样的,召大夫以旗帜,召士用弓,召主管山林的官员用皮帽子。这里公子敬仲引用这首诗,是自比做士,比较谦虚的说法。
齐桓公最后就让他担任了工正,负责掌管齐国的百工,是大夫一级的官职。
有一次公子敬仲在家里面招待齐桓公饮酒,桓公喝得很高兴。天晚了,桓公说:“点上烛继续喝。”敬仲辞谢说:“臣只占卜了在白天招待君主,没有占卜晚上。不敢遵命。”齐桓公虽然没有尽兴,但也不得不打道回宫。
当时礼法,国君一般不去大臣的家里,这主要是出于安全的考虑,晚上更不能待在大臣家里。公子敬仲能够避嫌,不使国君陷于不仁不义的名声,所以《左传》的作者表扬公子敬仲说:“酒用来完成礼仪,不能没有节制,这是义;和国君饮酒遵循礼仪,不使他过度,这是仁。”
这一年,齐国和鲁国联姻。齐桓公嫁了个侄女儿给鲁国国君鲁庄公。此女应该是齐襄公的女儿,是齐桓公的侄女。
冬天,鲁庄公亲自到齐国送上聘礼。
公元前670年,齐桓公十六年。
夏天,鲁庄公到齐国迎娶齐国的女儿。这个夫人后来被称作哀姜。
公元前668年,齐桓公十八年。
秋天,齐桓公会合宋国国君宋桓公、鲁国国君鲁庄公一起攻打徐国。徐国是一个赢姓国,与秦国同宗,地址在今天安徽省泗县。
公元前667年,齐桓公十九年。
夏季,齐桓公又组织召开了一次诸侯大会。鲁庄公、宋桓公、陈宣公、郑文公四个国家的国君参加。会盟地点在幽地,十一年前齐桓公曾经在这个地方组织过一次诸侯大会。这次盟会的原因是陈国和郑国都顺服了。陈国五年前发生了杀死太子的事,公子敬仲流亡到齐国,齐桓公收留了他,所以得罪了陈国;郑国二年前曾和楚国友好,背叛了齐国。今年这两个国家又投入到了齐国的怀抱。
《谷梁传。庄公二十七年》传文中,对这次盟会有评论,对齐桓公进行了赞美:
“《春秋》经记载这次盟会用‘同’字(《春秋》经文:“夏,六月,公会齐侯、宋公、陈侯、郑伯,同盟于幽。”),表示共同的意思。齐桓公率领诸侯共同尊奉周天子。这之后得到了诸侯盟主的称号。这是为什么?齐侯得到众诸侯拥戴。桓公会盟不必祭祖,大家感到安全。桓公会盟不必记日期,大家讲诚信。相信桓公的真诚,感戴桓公的仁德。齐桓公主持的衣裳之会十一次,没有歃血结盟,因为纯粹真诚。齐桓公主持兵车之会四次,没有打过大战,因为爱百姓。”
面对齐国的强势崛起和齐桓公的巨大声望,周天子(周惠王)也不得不面对现实。
这一年,周惠王派遣大臣召伯廖到齐国给齐桓公赐命,并要求齐国攻打卫国,因为卫国曾拥立周朝的叛乱分子公子穨。
周天子给有功的诸侯国君“赐命”,是一种褒奖和肯定,也是一种巨大的的荣耀。这次周天子的做法,是默认了齐国的霸主地位,可以代周天子发号令,对不服从命令的国家以周天子的名义上的进行讨伐。
公元前666年,齐桓公二十年。
春季,齐桓公根据上年周天子的命令讨伐卫国,两军交战,卫军大败。齐桓公以周天子的名义责备卫国,最后从卫国那里得到了大量的贿赂而回。
秋天,楚国的大臣令尹子元以六百辆战车攻打郑国,准备向北方扩张。楚国军队攻打到郑国都城的郊外,情况十分紧急。郑国上上下下已经做好了弃城而逃的准备。郑国上年刚刚参加了幽之盟,承认齐国的霸主地位,现在遭受南方大国楚国的攻击,齐国作为盟主,自然要来救援。齐国组织鲁国、宋国的军队组成三国联军救援郑国。看到诸侯联军出动,楚军没有来得及攻下郑国郊外的城门,就连夜撤兵。
楚军撤退后,郑国的斥候回都城报告说:“楚国人的帐篷上有乌鸦在上面。”郑国人因此推测楚国人可能已经撤兵,郑国的恐慌情绪才停止,也不再逃跑。诸侯联军看到楚国退兵,三国也撤兵回国。
公元前664年,齐桓公二十二年。
七月,齐国又灭掉一个小国家----鄣国。鄣国是纪国的一个小附庸国,齐国灭掉纪国至今已二十七年,到今年齐国才想起去灭掉这个鄣国,中间不知是什么原因。
这年冬季,齐桓公和鲁国国君鲁庄公在鲁国济水之泮非正式地会见(两国国君相见减省相关礼节,以会谈事情为主),策划攻打山戎,因为山戎危害了燕国的缘故。
公元前663年,齐桓公二十三年。
这年春天,齐桓公发兵攻打北方的少数民族----山戎。齐桓公北伐山戎的事迹,据《史记。齐太公世家》记载:
“桓公二十三年,山戎侵伐燕国,燕向齐国告急。齐桓公派兵救燕,接着讨伐山戎,到达孤竹(今河北省卢龙县)后才班师。燕庄王又送桓公进入齐国境内。桓公说:‘除了天子,诸侯之间相送不出自己国境,我不能对燕国无礼。’于是把燕君所至的齐国领土用沟分开送给燕国,让燕君重修其先祖召公之政,向周王室进贡,就象周成王、康王时代一样。诸侯闻知后,都服从齐国。”
《国语。齐语》记载:
“(齐桓公)于是又向北进攻山戎,打败令支国(今河北省迁安县),击溃孤竹国(今河北省卢龙县)然后才撤军南返,海边一带的诸侯小国没有谁敢不服从的。齐国与这些国家的诸侯缔结盟约放在刷洗干净的牛身上,以此向天地间的神灵发誓,愿永远和诸侯们并力同心。”
这年六月,齐桓公到鲁国访问,向鲁国赠送讨伐山戎的战利品。《左传》的作者认为这是不合于礼的,发表评论说:
“凡是诸侯讨伐四方夷狄有功,就要奉献给周天子,周天子用来警戒四方夷狄;在中原作战就不这样。诸侯之间不能互相赠送俘虏。”
齐桓公好心好意给邻国送上战利品,还遭到批评,齐桓公也太难了。
向鲁国赠送战利品的事,在《公羊传。庄公三十一年》的传文里说更是离谱:
“六月,齐侯来鲁国奉献攻打山戎时抓获的俘虏。齐国是大国,为什么齐侯亲自来奉献山戎俘虏呢?是为了威胁鲁国。怎样威胁鲁国?他们把军旗插在俘虏身上从鲁国经过。”
按公羊传的说法,齐国得胜回国时,特意绕道鲁国境内,押着俘虏在鲁国境内耀武扬威了一番才回国,然后齐桓公又来给鲁国赠送战利品,这是对鲁国无言的威胁。这也太小瞧齐桓公的强大了。
公元前662年,齐桓公二十四年。
春季,齐国在小穀(今山东省东阿县)筑了一座城,这是为管仲而筑的。此城做为管仲的采邑,在131年后的《左传。昭公十一年》的传文里,楚国的大臣申无宇评论说:“齐桓公城谷而置管仲焉,至于今赖之。”说明谷邑当时修筑的很坚固,是齐国的一个著名的城邑。
楼主 牛应举2020  发布于 2020-03-02 09:04:09 +0800 CST  
本人在喜马拉雅网站有专辑《春秋左传》逐名讲解,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听。
楼主 牛应举2020  发布于 2020-03-02 17:51:17 +0800 CST  
“《春秋左传》逐句讲解”。喜马拉雅网站。
楼主 牛应举2020  发布于 2020-03-02 21:23:33 +0800 CST  
5.伐楚观兵于召陵
公元前658年,齐桓公二十八年。
九月,齐桓公又组织召开了一次诸侯大会。这次大会参加的国家有宋国国君宋桓公、江国国君和黄国国君。地点在贯(今山东省曹县境内)地,这次盟会的主要目的是江、黄两国归服于齐。
江国,赢姓国,与秦国同宗。在今河南省正阳县东南。35年后(公元前623年)为楚所灭。江国被灭后,秦国国君秦穆公为之降服、出次、不举、过数。是说秦穆公对这个同宗的国家被灭,穿素服、在郊外住简陋的房子、饮食方面不杀牲吃肉、超过了一般的哀悼礼数。秦穆公对同姓的国家被灭深感愧疚。
黄国,赢姓国,与秦国同宗。在今天河南省潢川县。10年后(公元前648年)为楚所灭。
江、黄二国都是南方接近楚国的小国家,这两个国家可能受到楚国的欺压,不去和近在身边的楚国搞好关系,而是投靠北方的霸主齐国,在齐国衰落后先后被楚国所灭,这实际上是犯了战略性的错误。当时国际上视楚国为蛮夷之国,没有北方国家文化发达,且地处偏远的南方,与之打交道感觉是耻辱。但楚国从春秋时期开始已经崛起,经济、军事实力强大,所以这些小国看不清形势,一味的以传统的眼光看问题,最终被灭也是意料之中的事。
这一年,齐桓公身边宠爱的太监寺人貂开始在多鱼(今河南省虞城县)这个地方泄漏军事机密。寺人,也就是宫中的太监。他的名字叫豎貂,也叫豎刁。关于此人的故事后边再讲。这个时候齐桓公身边宠幸的人已开始有二心,向敌方出卖军事情报,齐桓公开始有骄傲自满的情绪,有人开始钻空子。
公元前657年,齐桓公二十九年。
秋季,齐桓公又在阳谷(今山东省阳谷县)召开诸侯大会,和上年一样,参加的国家还是宋桓公、江国国君、黄国国君,这次大会的目的是准备预谋攻打楚国。楚国对北方国家郑国一直都有企图,现在又有江、黄两国的鼓动,齐桓公准备对楚国用兵。
这年冬季的某一天,齐桓公和夫人蔡姬在园子里坐船游览,蔡姬故意摇动游船,使齐桓公摇来晃去。齐桓公害怕,脸色都变了,叫她别摇,蔡姬不听。齐桓公很生气,把她送回蔡国,但并不是断绝婚姻关系。蔡国人却把蔡姬改嫁了。
《左传。僖公三年》把这段故事记载的简直绝了。请看原文:“齐侯与蔡姬乘舟于囿,荡公。公惧,变色。禁之,不可。公怒,归之,未绝之也。蔡人嫁之。”《左传》文章有的地方写得生动、简洁,所谓“微而显”,在此处可见一斑。全段文章只用了三十一个字,就活灵活现的展现了一幅生动活泼的生活画面。
蔡姬,是蔡国的女儿,是齐桓公的三位正式夫人之一,嫁给齐桓公,没有给齐桓公生儿子。蔡姬肯定是年轻貌美无疑,此年齐桓公应该年纪在50岁开外,与年轻貌美的妻子在皇家园林的湖泊里荡舟游玩。此时是冬季,本来是不适合划船游玩的,但天气明媚,阳光和暖,齐桓公禁不住妻子的央求,就同意到湖中划船。蔡姬来自蔡国,谙习水性,活泼好动,在船上和老公开玩笑,打情骂俏,摇动船只,心中惬意。齐桓公生长在北方,年纪又大,对水上娱乐项目可能心中发憷,只为陪夫人散心高兴,才勉强到湖中划船。蔡姬玩得兴起,想和老公开一个玩笑,吓唬一下这个平时威风凛凛高傲自大的白胡子老公。齐桓公受不了这个玩笑,感到害怕,脸色都吓白了,喝叱这个女人赶紧停止摇晃。蔡姬耍起女人的小性子,看见老公生气,不但没有停止,反而摇得更加厉害。本来只是一个开玩笑的事,经这么一折腾,两人不欢而散。上岸后,齐桓公命令蔡姬回到娘家去反醒,可能也有怕矛盾更加激化的原因,让她回娘家暂住一段。蔡姬无缘无故受到误解,心中生气,就赌气回了娘家。本来事情到此为止,齐桓公也以为蔡姬回娘家消消气,过一段再回来,大家还是好夫妻,生活重新归于正常。并不是要把她休掉,彻底断绝关系。
事情可能坏在蔡姬的父亲身上,这一年是蔡国国君蔡穆公的十八年,自从楚国兴盛后,蔡国受不了楚国的胁迫,最早全面倒向楚国。此时正和楚国的关系打的火热。蔡姬回娘家后肯定要讲此次回来的原因,蔡穆公一听,正好,正没有理由和齐国撕破脸,看见女儿得罪了齐桓公,正好拿女儿来说事。蔡穆公做主,就逼迫这个女儿嫁给了楚国君楚成王做小妾,用女儿来讨好楚国国君。
齐桓公听到这个消息,心中怒气可想而知。就算是你蔡姬不想回到齐国,但也不能去嫁给自己的敌人呀。这不是赤裸裸的打脸么?做为一个北方的霸主,受到如此羞辱,能不报仇?
公元前657年,齐桓公三十年。
春季,齐桓公组织八国联军讨伐蔡国。除齐国外,其他七个国家分别是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穆公、曹昭公。蔡国一个小国家,怎禁得住来势汹汹的八国联军?蔡军一触即溃,自是不在话下。齐桓公就乘着胜势,接着向南进攻,准备去教训楚国。
八国联军从蔡国出发,南下攻楚,欲给楚国来个突然袭击。进军到陉(今湖北省应山县境)这个地方,大军暂时驻扎了下来。
楚国见齐国组织联军来讨伐,一边积极准备迎战,一边进行外交斡旋。楚成王派遣一名使者来到联军中,对齐桓公说:“君王住在北方,我们楚国住在南方,即使是牛马发情狂奔彼此也不会相关(唯是风马牛不相及也)。没有想到君王竟不顾路远来到我国的土地上,这是什么缘故?”
楚国使臣的诘问,里面使用了在后代人们耳熟能详的一句成语:“风马牛不相及。”牛、马雌雄发情相追逐叫做“风”。这句话形容齐、楚两国相隔辽远,纵使马、牛雌雄相逐,奔逸快速且遥远,也不至于侵入彼此的疆界内。
齐桓公派管仲出面回答说:“周朝初年,召康公命令我们的先君太公(姜子牙)说:‘五侯九伯,你们都可以征伐他们,以便辅助王室。’赐给我们的先君征伐的范围,东边到大海,西边到黄河,南边到穆陵(指河南湖北两省交界的木陵关),北边到无棣(今河北省卢龙县一带)。你们楚国不进贡王室祭祀时所使用的苞茅,使天子的祭祀缺乏应有的物资,不能漉酒请神,我们为此而来问罪。周天子周昭王南征到楚国而没有回去,我们为此而来责问。”
管仲的这段回话,其中有几个地方需做解释。一是“五候九伯”。五候指公、候、伯、子、男五等爵位的国家,九伯是指九州之内各州的诸侯之长。实际上是泛指天下诸侯。二是苞茅。苞就是包字的意思,茅指青茅,是南方楚国的特产,传说楚地产的青茅一根茅草有三脊。把一把茅草捆绑到一起成一束,叫苞茅。三是缩酒,也叫漉酒,意思是把酒倒在一束茅草上,用以滤去渣滓。祭祀神灵时,把一束茅草立起在神像前,用酒自上往下浇,其糟粕留在茅草中,酒汁渐渐渗透下流,像神灵在饮酒。当时的酒不像现在是清酒,而是混浊的米酒,所以需要过漉。这是楚国必须向周天子上交的贡品之一。四是昭王南征。周昭王是西周初年的第四任周天子,曾三次带兵南征攻打南方的少数民族政权,缴获取得了大量的财宝。第三次南征时在汉水中因遇船只失事而亡。此事离现在起码也有三百多年以上,现在齐国攻打楚国没有像样的理由,总不能说是为了把蔡姬抢回来这样真实的理由,只好拿鸡毛蒜皮的小事和几百年前的旧事作为理由,强词夺理。
楚国的使者不卑不亢,沉声回答说:“贡品没有送到,这的确是我们国君的罪过,今后岂敢不供给?至于周天子周昭王有没有回去,你们还是去问一问居住在水边上的人吧!他爱回不回,和我们楚国有什么关系”。
受到楚国使者的奚落,诸侯联军在外交上也讨了个无趣。看到楚国积极应战,突然袭击的策略行不通,齐桓公就打了退堂鼓。带着诸侯联军后撤至召陵(今河南省漯河市召陵区)这个地方继续观望形势。
这年夏季,楚成王派遣大臣屈完到诸侯联军驻地进行谈判。齐桓公把所率领的军队列成战阵,和屈完坐一辆战车检阅队伍,想以强大的武力使楚国屈服,达到不战而屈人之兵的效果。
齐桓公对屈完说:“我们出兵,难道是为了我一个人吗?为的是继续两国先君建立的友好关系。我们两国共同友好怎么样?”
屈完回答说:“君王惠临敝国求福,承蒙君王安抚我国江山社稷,这也正是我君的愿望!”这些都是些没有营养的外交客气话。
齐桓公说:“用这样的军队来作战,谁能够抵御他们?用这样的军队来攻城,哪个城不被攻破?”
屈完回答说:“君王如果用德行安抚诸侯,谁敢不服?君王如果用武力,楚国有方城山作为城墙,汉水作为护城河,君王的军队即使很多,也没有什么用处。”面对齐桓公的语言威胁,屈完不遑多让,在语言上进行了有力的还击。
经过艰苦的谈判,最后屈完代表楚国与各诸侯国订立了互不侵犯盟约。
此行虽然没有在战场上让楚国屈服,但在外交上齐国也算取得了胜利,在历史上第一次破天荒地使楚国表面上低头服软,齐国对诸侯联军也算是有了个交待。盟约签订后,齐桓公带着诸侯联军准备退兵。
在《公羊传。僖公四年》的传文里,对齐桓公南下攻楚并最终和楚国结盟一事进行了大力的表扬。翻译如下:
“为什么说为楚国的屈服表示高兴呢?因为有王的时候楚国最后服从;没有王的时候,楚国就最先反叛,他们是夷狄。中原各国屡次受到侵犯,就是因为南方的夷人和北方的狄人交替为害,中原各国的生存就像还没有断绝的一根线一样。齐桓公拯救中原各国,抵御南夷北狄,终于使楚国屈服,他用这些业绩成就了王的事业。这里说“来”是什么意思?是表示赞成齐桓公成为霸主。在这以前有过这类事情,在这以后也会有这类事情,那么为什么独独在这件事上赞成齐桓公成为霸主呢?因为齐桓公多次尊王攘夷的功绩,都没有比这次使楚国屈服更大的了。”
对于撤军的路线,诸侯联军中的陈国有了想法。大军来时就路过了陈国,作为地主,面对各国大军过境,少不了征召民伕、讨要粮草等事宜,陈国肯定是对诸侯联军不胜其扰。如果撤兵时再原路返回的话,陈国还要再受到一次骚扰。郑国和陈国一样,也是处于往返行军的路线之中。
陈国的大臣辕涛涂认为郑国会和陈国一样不希望联军原路撤回,所以就找到郑国的大臣申侯说:“军队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两国供应必然发生困难。如果向东走,向东夷炫耀武力,沿着海道回国,这样就能很好地宣扬齐桓公的煌煌伟业。”
辕涛涂的意思是大军由此地沿淮河而下,由今天河南省的潢川县、安徽省的六安县东至泗县、江苏省的东海县入海北上,再进入山东省的临沂地区回国,可以顺便威胁东方的徐、莒、郯及东方的少数民族东夷等国。
申侯说:“好。我们到时一起去给齐国国君进言。”
辕涛涂就先把这个意见告诉齐桓公,齐桓公一听非常有道理,毫不犹豫的就同意了。
郑国的申侯进见齐桓公,说:“军队在外头久了,如果往东走而遇到敌人,恐怕是不能打硬仗了。如果取道陈国和郑国之间,由两国供给军队的粮食、军鞋等军用物资,这样才比较安全可靠。”
申侯转眼就把陈国的辕涛涂给出卖了。这样的猪队友在历史上有很多。
齐桓公听了申侯的话,想一想更有道理。最起码这样子是很安全的,比陈国那个姓辕的出的主意要好很多,说不定姓辕的还别有用心呢。
齐桓公一高兴,就大慷他人之慨,命令郑国国君郑文公将郑国的一个重要的城邑---虎牢(今河南省荥阳县,历史上著名的虎牢关三英战吕布的地方)赐给申侯作为奖赏。郑国国君心中有气,要奖赏你齐国为什么不拿出东西来,非要让郑国白白地拿出一个城邑出来?可也不敢违背霸主的意思,只好把虎牢封赏给申侯。
封赏完郑国的申侯以后,齐桓公马上把陈国的大臣辕涛涂抓了起来。不但如此,各国联军撤兵后,这年秋季,齐桓公又带领江国、黄国组成三国联军去攻打陈国,这是为了讨伐陈国对齐国的不忠,也有可能辕涛涂的主意就是陈国国君的意思,通过辕涛涂说出口而已。
对齐桓公抓住辕涛涂的事情,在《公羊传。僖公四年》的传文里有不同的说法。翻译如下:
“齐国人拘囚了陈国的袁涛涂。袁涛涂有什么罪呢?他改变了军队的行进路线。他怎样改变了军队的行进路线呢?袁涛涂对齐桓公说:‘国君既然已经使南夷屈服了,为什么不调转军队沿着海边向东而行,使东夷屈服了再回国呢?’齐桓公说:‘好!’于是调转军队,沿着海边向东而行,结果,大部分军队都陷入沼泽地里。齐桓公回过头,把袁涛涂抓了起来。拘捕人的为什么有时称‘侯’,有时称‘人’呢?拘捕人的称‘侯’,是属于方伯的讨伐;拘捕人的称‘人’,就不属于方伯的讨伐。这次拘捕的是有罪的人,为什么不能算方伯的讨伐呢?古代周公东征时,西边的国家就有怨言;西征时,东边的国家就有怨言。这次齐桓公向陈国借道征伐楚国,但是陈国人都不想让军队返回时从自己的国家经过,这是军队纪律不严的缘故。不整顿自己的军队而抓袁涛涂,古代方伯的征伐,就不是这样的。”
按《公羊传》的说法,齐桓公听从了辕涛涂的建议,大军果然东行,结果陷入了沼泽之中,这才想起上了辕涛涂的当,把他抓起来。当然这也是一种说法。
在这一次南下伐楚的行动中,许国国君许穆公死在军中,许国是“男爵”的国家,这次用“侯爵”的礼仪安葬他,这是合于礼法的制度的。
凡是诸侯在朝、会时死去,葬礼加一等;为天子作战而死的,加二等。用天子的礼服入殓。这些制度都是褒奖为王事而死的人。这次伐楚也可以称得上是为周天子而伐,属于王事,故将其葬礼加二等,由男爵升级按侯爵的礼仪规格下葬。
冬天,鲁国也派军队加入了讨伐陈国的战役。鲁国带兵的大臣叫叔孙戴伯(也叫公孙兹),他是公子叔牙的儿子,鲁桓公的孙子,鲁国现国君鲁僖公的叔叔。
陈国求和,齐国最后便把辕涛涂释放回国。
楼主 牛应举2020  发布于 2020-03-03 08:09:52 +0800 CST  
6.霸业衰落
公元前655年,齐桓公三十一年。
夏天,齐桓公又组织了一次诸侯大会。这次大会还是八个国家参加,和上年伐楚时的国家一样,分别是鲁僖公、宋桓公、陈宣公、卫文公、郑文公、许僖公(上年许穆公)、曹昭公。会议地点在首止(今河南省睢县),这次会议的一个最重要的内容是力挺周天子的太子郑(就是后来的周襄王),为的是安定周朝。周惠王的儿子-----太子郑也参加了会议。
此时的周天子是周惠王二十二年。周惠王在即位之初,娶了陈国的女儿为王后,被称为惠后。她生了两个儿子,大儿子就是太子郑,亦即后来的周襄王。小儿子叫王子带,亦称甘昭公。惠后喜欢小儿子王子带,想把大儿子太子郑废掉,而立小儿子王子带做太子。
这次齐桓公召开诸侯大会就是要以国际舆论阻止周天子这么做,力挺太子郑,给周天子施加国际压力。让太子郑在国际会议上和各国国君认识交朋友,逼迫惠后放弃更换太子郑的想法。
会议召开了三个月,大家在这里充分交流,给太子郑更多的时间,利用这个机会为自己拉到更多的同盟和支持者。
八月,各诸侯国举行结盟仪式。
周天子周惠王对齐桓公的这个做法显然有点不高兴。立哪个儿子为太子,这根本就是周天子内部的事务,用不着别国操心,这就是赤裸裸的干涉周王朝的内政。但周天子空有名号,一切以实力为尊,没有办法直接对付齐国,只好采用其他办法来发泄对齐桓公的不满。
周天子派大臣周公秘密会见郑国国君郑文公,对他说:“你们郑国不要再跟着齐国混了,我们周朝介绍作保,你们去跟随楚国,我们让晋国也帮助你们,这样你们郑国就可以不怕齐国了。”周天子这是迂回进攻,对齐国挖墙角,分化齐桓公的同盟,以打击齐国。
郑文公对上一年齐国强行命令封赏城邑给手下大臣的事还在耿耿于怀,对齐桓公心生不满。听到周惠王的命令自然感到高兴,但又对齐国感到惧怕,二十二年前就因为没有去齐国朝聘,郑国大臣郑詹就被齐国抓住关起来了,这次要是再背叛齐国,会有什么可怕的后果真不好说。但最后到底是没有忍住周天子的拉拢,所以打算偷偷逃走回国而不参加结盟。
郑国的大臣孔叔不让他走,说:“国君您的举动不能太轻率,轻率就会失掉和您亲近的朋友。失掉了亲近的朋友,祸患必然来到。等到国家遇到困难的时候再去乞求结盟,到时所付出的代价就大了,会失掉更多的东西。您一定会后悔的。”郑文公不听劝,带着几个身边人偷偷离开了军队潜逃回国。周天子的分化瓦解计划初步成功。
由于正在召开国际会议,齐桓公对郑国国君的这次突然背叛,虽然很生气,为不影响盟约的缔结,只能暂时咽下这口气,以后再来对郑国施以惩罚。
陈国的辕涛涂怨恨郑国的大臣申侯上年在召陵出卖了他,害得自己被齐国关押了大半年,并在国际间丢尽了脸面。所以在这次会议上故意劝导申侯,把被赐的封邑---虎牢,进行加高加固。劝导申侯说:“把城筑得美观些,在国际上名声就大些,子孙不会忘记。我帮助您向各诸侯国国家请求,让大家都来帮助您。”就为申侯向诸侯请求而筑起城墙,虎牢城筑得很是美观坚固。
虎牢城修好后,辕涛涂就在郑文公面前鼓动说:“那个人把所赐封邑的城墙修筑得那么美观,看来是准备将来用这城叛乱。”郑文公本来对这个事就一肚子火,经辕涛涂这么一说,更是气不打一处来,申侯因此在郑文公的心里被判了死刑,就只差一个机会了。
公元前654年,齐桓公三十二年。
夏季,齐桓公开始对郑国上年的背叛进行报复。齐国组织六个国家组成联军进攻郑国。诸侯联军深入到郑国境内,包围了新密(今河南省新密市)这个城邑,这个城邑是郑国刚刚修筑的城邑,就是为了防备齐国的攻打而修建,并且是在不宜动工的农忙时节修建完成的。
郑国受到诸侯联军攻打,周天子这边没有食言,鼓动楚国出兵救郑,这年秋季,楚成王出兵包围许国来救援郑国。
诸侯联军见楚国出兵,连忙从郑国出发去救援许国。
楚军不和联军正面对抗,见郑围已解,撤兵回国。
诸侯联军来回奔走,最终也没的屈服郑国。而许国见到楚国大军说到就到,而齐国的救援却来得太晚,楚国真要是全力攻打,许国是等不及齐国的救援就会灭国的,终于认识到地缘的重要性。所以联军退兵后,许国反而投降了楚国,齐桓公又失去了一个盟友。
周天子的分化瓦解计划很有成效。
公元前653年,齐桓公三十三年。
齐国对郑国的不屈服很不甘心,这年春天,齐桓公又派兵攻打郑国。这次齐国没有邀请其他国家,以一国之力来教训郑国。
面对齐国的强势逼迫,郑国的大臣孔叔对郑文公说:“俗语有这样的话:‘心志假若不坚强,怎么能又怕屈辱?’既然不能强硬,又不能软弱,因此只有死路一条。国家危险了,请您向齐国屈服以挽救国家。”
郑文公说:“我知道他们是为什么来的了,再给我一些时间。”
孔叔回答说:“情况危急,早晨到不了晚上,怎么等待君王呢?(朝不及夕,何以待君?)
夏季,郑文公杀死了申侯以讨好齐国,同时也是由于陈国辕涛涂的诬陷。郑国把一切责任都推给了申侯,总算是给齐国一个交待,齐国的面子得到维护,就退兵回国。
虽然齐国暂时放过了郑国,但齐桓公也知道,郑国内心里还是不服的。这年秋季,齐桓公又在宁母(今山东省鱼台县)这个地方召开诸侯大会,想彻底的搞定郑国。参加这次会议的共有五个国家,鲁僖公、宋桓公、陈国的太子款、郑国的太子华。其中的两个国家派太子来参加,看来部分诸侯国君对齐国频繁的召开盟会也开始心生厌烦。
管仲对齐桓公建议说:“臣听说:招抚有二心的国家,用礼;怀柔疏远的国家,用德。凡事不违背德和礼,没有人不归附的。”齐桓公就以礼对待诸侯,诸侯的官员接受了齐国赏的土特产。
郑文公这次也没敢来参加会议,而是派遣自己的儿子太子华来参加会议。太子华想除掉对自己不利的三个郑国的大臣,打算利用齐国的力量,以为齐国做内应为条件,事成之后彻底归顺齐国。齐桓公一开始准备答应,后来在管仲的劝说下拒绝了郑国的太子华。太子华因此得罪了郑国国君,七年后被杀死。
冬季,郑文公派遣使者到齐国请求订立盟约。
这年有闰月。根据左传的记载,这一年周天子周惠王去世。太子郑继任国君,就是历史上的周襄王。但周襄王害怕弟弟王子带作乱,不敢把周惠王去世的消息向各诸侯国通报,而是偷偷的把消息先报告给齐桓公,让齐国为之作主搞定弟弟王子带。
楼主 牛应举2020  发布于 2020-03-03 21:41:31 +0800 CST  

楼主:牛应举2020

字数:244479

发表时间:2020-02-29 06:27: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7-03 18:01:21 +0800 CST

评论数:33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