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亚恩怨两千年

(九)高句丽的崛起
卫氏朝鲜灭亡后不久,汉武帝就在朝鲜北部设立了乐浪、玄莵、临屯、真番四郡,设太守统治。此后,后三郡撤销或并于乐浪郡。东汉末年,政府又在乐浪郡南部分置带方郡,隶属于乐浪郡,统辖以汉城(首尔)为中心的汉江下游地区。
汉四郡的设置对朝鲜半岛各部落的政治、经济、文化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它有力推动了这些部落的文明开化和国家的形成。然而两汉时期生活在我国东北鸭绿江流域的被称为高句丽的小部落开始崛起,趁着中原大乱,不断壮大自己的势力,发展成为东北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
楼主 春晓夏雨  发布于 2018-11-07 21:02:05 +0800 CST  
高句丽在中国史籍多半记作高丽,那么这是个什么民族,史书上关于这个民族的来源记载非常混乱,大概是作者本人也搞不清楚它的源头,但有一点毫无疑问,高句丽属于我国少数民族东夷的一个分支。《三国志》载:又有小水貊。句丽作国,依大水而居,西安平县北有小水,南流入海,句丽别种小水作国,国名之为小水貊,出好弓,所谓貊弓是也。因此高句丽当属于濊貊语族,中原史家仍把高句丽人称作貊人。濊貊其实是两个族属,一个是濊族,一个是貊族。夏商时期,貊族由北方逐步迁徙到我国辽东地区和朝鲜半岛西北部一带的。濊族原本是生活在松嫩流域,其首领为濊王,战国时代一些部族南下进入半岛,在朝鲜半岛上就生活着东濊部落。战国至秦朝,貊族由于受到匈奴的挤压被迫东迁,濊人则是向往中原文化而向东南下移,两支族群相遇后经过融合,形成了若干部落国家,这一族系在漫长的历史发展过程中分成好几支,其中与汉朝建立臣属关系的就有扶余、高句丽和东濊,而高句丽与扶余有着直接的亲缘关系。
楼主 春晓夏雨  发布于 2018-11-07 21:04:49 +0800 CST  
薛支回去后,建议类利将都城迁到国内,类利又亲自跑到那儿考察了一番,觉得此地确实是个好地方,可以长治久安。
于是在西汉平帝元始三年(公元3年)高类利就将都称从纥升骨城迁至国内城(今吉林省集安市)。就这么跑了一头猪,就换了一个都城,此后的几百年集安这块地区一直作为高句丽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
楼主 春晓夏雨  发布于 2018-11-08 17:38:52 +0800 CST  
(十)王莽的闹剧
迁都国内城后,高句丽的生存环境稍微好转了一些,但仍摆脱不了扶余国的骚扰,而面对当时汉帝国,高句丽作为一个地区小国更是得俯首贴耳,言听计从,本来两者完全是相安无事的,可偏偏这个时候出了个王莽,把形势弄得一团糟。
当时王莽篡夺西汉皇位,建立了新朝,为了树立自己的威信,王莽对周边少数民族采取高压政策,高句丽自然难逃被欺辱的厄运。
公元12年,王莽集结了三十万大军准备讨伐匈奴,并强行征发高句丽人为其助攻。高句丽人不愿和匈奴打仗,派去的兵纷纷逃亡塞外,沦为草寇,辽西太守田谭为追击这些逃兵结果自己丢了性命,朝廷的官员都害怕招惹麻烦为了自保,就把田谭的死归罪于高句丽。
王莽怒不可遏,要兴兵讨伐,当时的严尤就规劝王莽进行安抚,不要树立那么多敌人,但王莽哪能听得进去,反而下令严尤去攻击高句丽。
楼主 春晓夏雨  发布于 2018-11-08 17:40:12 +0800 CST  
严尤没有办法,跑到边境,设了个鸿门宴,引诱“高句丽侯驺”到严尤驻地并斩杀了驺,将其首级一路传至长安。这里需要提一下,所谓的高句丽侯驺并非真正的高句丽王,不过是个名叫延丕边将罢了,严尤完成了任务,自然不会告诉王莽这个实情。
王莽好大喜功也不会过问这些,得知严尤大获全胜,是心情大悦,立马发了一道诏书,贬高句丽为“下句丽”,高句丽王也降格为“下句丽侯”。王莽这样做自己是出了口恶气,但这一通折腾却激化了中原王朝与高句丽之间的矛盾。
高句丽从此以后就经常组织大小不等武装力量进犯新朝边境,成为东北的一大边患。公元14年高句丽人占领了属于玄菟郡的高句丽县,这是第一次攻陷了汉朝的郡县。

楼主 春晓夏雨  发布于 2018-11-08 17:41:16 +0800 CST  
连载的文章每日都会更新,希望大家多多支持,多提宝贵意见。
楼主 春晓夏雨  发布于 2018-11-08 17:52:59 +0800 CST  
(十一)高句丽的扩张
高句丽从此以后就经常组织大小不等武装力量进犯新朝边境,成为东北的一大边患。公元14年高句丽人占领了属于玄菟郡的高句丽县,这是第一次攻陷了汉朝的郡县。
东汉建立后,朝鲜半岛北部乐浪、玄菟、带方郡仍在汉政府的掌控之中,但邻近的高句丽却始终就没消停过,对汉朝廷时而恭顺,时而叛逆。类利去世后,无恤即位,史称大武神王。高无恤击败了高句丽昔日的母国扶余国,此后扶余国随之瓦解,高句丽在无恤的带领下又收编了周边其它小国,领土扩大,国势日盛。
公元28年,光武帝建武四年,东汉辽东郡太守发兵讨伐高句丽。高无恤采取了坚壁清野的策略,退入国内城附近的丸都山城〔今集安县西之山城子〕据守。
汉军将丸都围困了三个月,眼看粮草即将消耗殆尽,高无恤就问群臣该怎么办,有个叫乙豆智的大臣就建议高无恤以犒军为名,派人给辽东太守送去了几瓶酒和捉到的几条鲤鱼,还有一封言辞谦卑的书信。
太守一看,城里粮草充足,高句丽又有了认错的诚意,再这么打下去也捞不到什么好处,于是就收兵回朝了,高句丽由此躲过了这次亡国的厄运。
东汉建武八年,公元32年,无恤遣使入汉朝贡,光武帝刘秀出于安抚边境的需要,就此机会恢复了高句丽的王号,这样王莽的当年引起持续了20年的闹剧也就彻底收尾了。 不过高句丽并未因此而停止对东汉的侵扰,公元37年高无恤向鸭绿江以南的乐浪郡发动进攻,甚至一度控制了乐浪郡。
楼主 春晓夏雨  发布于 2018-11-09 19:13:29 +0800 CST  
七年后,光武帝派兵渡海收复了乐浪,从而阻止了高句丽的扩张,并划定朝鲜半岛上的清川江以南地区归东汉直辖,以北属高句丽统领。从此时起,高句丽的触角开始伸入了朝鲜半岛。
此后高句丽与东汉中间维持了六十余年的和平。到了太祖王高宫统治时期,高句丽就频繁袭扰汉郡县。高宫不仅将分散的高句丽各部统一起来,而且多次攻打辽东,与东汉政权武力摩擦不断。
汉和帝元兴元年春(公元105年),他遣兵攻打辽东六县,太守耿夔率军击破,斩杀高句丽主将渠帅。
汉安帝元初五年(公元118年),高宫又纠集了秽貊人与高句丽联合入侵汉玄菟郡,攻打华丽城。
汉安帝建光元年春(公元121年),幽州刺史冯焕、玄菟太守姚光、辽东太守蔡讽认为高宫为长久边患,必须予以打击,便组织官兵主动出击,可高宫遣使诈降,姚光、蔡讽轻信其言,放松了警惕,结果高宫趁汉军不备,秘密调动了三千兵突袭玄菟、辽东二郡县,焚烧城郭,大获全盛,汉朝死伤2000余人。
同年夏,高宫卷土重来,联合鲜卑八千多人攻打辽东,结果太守蔡讽以下百余人战死。
同年秋,高宫率领马韩、秽貊数千骑兵,包围玄菟郡,情势危急,扶余王遣其子尉仇台率领两万余人前往增援,与汉朝州郡士兵合力才击退高句丽入侵,斩首500级。
汉质帝本初元年(公元146年), 袭扰汉乐浪郡,杀带方县令,掠太守妻子。也就在这一年,太祖王高宫退位,将王位传位给次大王高遂成。说来也挺奇怪的,高宫统治高句丽长达93年,退位后又活了20多年,真是个长寿的人,就算放到现在也是世间少有的。
高宫在位时间之长,而且是高句丽王国成长的关键时期,为日后的扩张奠定了基础,但高宫这种向外积极进取的战略,也为高句丽埋下了隐患,此后的中原王朝无不视高句丽为眼中钉,必欲除之而后快,这最终酿成了高句丽走向灭亡的命运。

楼主 春晓夏雨  发布于 2018-11-09 19:14:08 +0800 CST  
(十二)毋丘俭东征
公元2世纪高句丽将都城迁至丸都(在集安附近),东汉灭亡后,中原地区出现政权割据的局面,公孙度趁此机会霸占了辽东,曹魏政权为了铲除这个地方势力,与高句丽结成了联盟,当时是高句丽第11代国君在位,他的名字叫忧位居,历史上称东川王(又称东襄王),在东川王积极的配合下,曹魏攻下了辽东郡,然而高句丽又故态重演,在终止了与曹魏的合作后不久,就发兵袭击了辽东。东川王企图取代公孙氏称霸辽东,几次派兵攻打辽东郡西安平县等地,取得了一些小胜利,又见曹魏没采取什么大动作予以反击,更是沾沾自喜。
当时高句丽有位叫沛者得来的大臣比较有眼光,绝食死谏,劝国王不要惹恼魏国,招来亡国之灾,可东川王已是得意忘形,哪能听得进去。
果然不出沛者得来所料,魏正始五年,公元244年,曹魏派大将毋丘俭实施军事报复。毌丘俭带领魏军步骑万人,从玄菟郡出发,兵锋直指高句丽。 东川王亲自率领步骑2万余人迎敌至沸流水,与魏军战于梁口(今通化市江口村)。结果东川王被打得大败,魏军斩首数千级。
东川王率残军狼狈逃回,龟缩在丸都城而不敢出。毌丘俭很快就攻破了丸都城,据《三国志》所载,魏兵实施了屠城,摧毁了丸都,唯独对当初劝说国王不要侵犯魏国的沛者得来一家网开一面,不仅没有破坏沛者得来的墓地,周围的树也不砍,而且毌丘俭还把他的妻子和孩子全部放还。
毌丘俭在丸都一带坐镇,继续进剿高句丽残部,忧位居从丸都出来后带着妻子及千余骑逃奔至东沃沮。毌丘俭派玄菟郡太守王颀紧追东川王,另一路由乐浪郡太守刘茂、带方郡太守弓遵攻打依附于高句丽的秽貊部族。
楼主 春晓夏雨  发布于 2018-11-10 19:41:08 +0800 CST  
王颀追至竹岭,再度大破东川王余部。随后,魏军杀至沃沮境内,将协助高句丽的部落一并攻破,斩杀三千余人。忧位居如丧家之犬一路狂奔,逃入北沃沮境内,可魏军势头不减,仍旧紧追不舍。
王颀军主力进一步向东北行进,一直抵达北沃沮与肃慎的边境地带。而刘茂、弓遵也成功击溃了秽貊人的反抗,逼迫这些貊人部落举部投降。魏军最终在肃慎边境停止了追击,忧位居顺势躲藏起来,这才捡回了一条命。
曹魏的征剿行动至公元245年初基本结束,最终毌丘俭等人刻石纪功并于同年回师凯旋〔1904年毌丘俭刻石记功碑在吉林辑安被发现,现存于辽宁省博物馆〕。不久,东川王忧位居便在抑郁中死去。
毌丘俭东征,是继汉武帝以后对东北地区最大也是最远的一次征讨,曹魏的势力远至今俄罗斯滨海地区,原属高句丽统辖的朝鲜半岛岭东秽貊地区,也归入了乐浪、带方二郡。高句丽遭遇了几乎亡国的灭顶之灾,由此元气大伤,之后的四十余年,似乎是吸取了教训,高句丽变得乖顺多了,不敢再入侵辽东,还频频向魏、晋示好并纳表称臣,算是过了一段太平的日子。

楼主 春晓夏雨  发布于 2018-11-10 19:42:10 +0800 CST  
(十三)慕容氏的教训
在毋丘俭东征70多年后,高句丽元气已经恢复的差不多了,又重建了丸都城,然而高句丽扩张好战的本性就是难改,趁着西晋内部混乱,无暇东顾之际,继续干着入寇辽东的勾当,大举扩张。公元313年,高句丽美川王吞并了乐浪郡,接着又占据了汉朝带方郡故地。高句丽的疆域从中国东北地区一直深入到鸭绿江以南的朝鲜半岛地区。
不过高句丽没得意多久,在故国原王高斯由在位时期,一个强大的对手――汉化的鲜卑慕容氏政权在辽西崛起了。慕容氏本为东部鲜卑三大部之一,首领慕容廆受晋朝册封,既为“持节都督幽平二州东夷诸军事、平州牧,封辽东郡公”。由此慕容氏取得了统辖辽西、辽东、玄菟、乐浪、带方五郡的合法权力。
公元333年,慕容廆死后,其第三子皝继立,337年称燕王,正式建立前燕政权。 慕容氏立国前后,与高句丽之间进行了多次战争。据记载,从293年至320年,高句丽先后七次入寇辽东、玄菟、乐浪、带方诸郡;慕容廆也还以颜色,两次进攻高句丽腹地,还掘了西川王的王陵。及慕容皝称燕王后,打算进取中原,为了确保日后与宇文氏对决无后顾之忧,慕容皝决定一劳永逸地解决后方的高句丽这个隐患。
此刻建威将军慕容翰指出:通向高句丽有南、北两道,南路险狭,北路平阔。建议佯攻北路,以精锐出南道直捣丸都。此建议为慕容皝所采纳。
楼主 春晓夏雨  发布于 2018-11-11 12:24:29 +0800 CST  
公元342年十一月,慕容皝先派遣长史王寓率兵1.5万从北道大张旗鼓地进发。高斯由果然中计,派王弟武帅精兵5万把守北道的关马山城,自己则率部分老弱军队守南道。不料慕容皝亲领精兵4万,以慕容翰、慕容霸为先锋,偃旗息鼓,从南路掩杀过来。结果不言而喻,高句丽军大败,两员大将被斩。
燕军一鼓作气,杀进了丸都城,高斯由落荒而逃。燕军还抓获了国王的母亲和王妃。慕容皝原本准备继续追击,但北路的王寓因兵力弱小而战败阵亡,遂决定班师回朝。燕军将丸都劫掠一空,虏走了高句丽百姓五万多人,还挖了高斯由的父亲美川王的墓,带走了王父的尸体。最后燕军一把火焚毁了丸都,大摇大摆地班师回国了。
高斯由返回丸都后只好重建家园,经历了这次打击,他再也不敢明目张胆地插手东北地区的事务了,还收集了各种珍宝和虎皮、人参、鹿茸等特产,派王弟到燕国称臣纳贡,但慕容皝似乎并不买账,只把国王父亲的尸体还给了高斯由。
过了十三年,慕容皝看到高句丽还算俯首听命,又收到送来的大量贡品,才把高斯由的母亲送回了高句丽,并封他为“征东大将军、营州刺史、乐浪公、高句丽王”。
又过了十几年,前燕被前秦所灭。高句丽将逃亡而来的前燕太傅慕容评执送至前秦,并向苻坚称臣。高句丽与前秦的关系比较融洽,值得一提的是372年前秦将僧人、佛像、佛经赠予高句丽,从此佛教传入高句丽。
高斯由对东北的鲜卑人是俯首帖耳,不敢随便招惹是非,但对南边的百济又动起了心思,公元369年,他率领2万人在雉壤与百济军作战,可运气就这么背,对百济的进攻也失败了,而且还和百济结下了世仇,公元371年,百济近肖古王率军反击高句丽,在战场上射死了高斯由。

楼主 春晓夏雨  发布于 2018-11-11 12:25:16 +0800 CST  
沸流发现自己无视他人建议导致百姓受苦,自觉羞愧而自杀。沸流死后,弥邹忽的百姓纷纷搬到慰礼城,投奔温祚,温祚欣然接纳了他们,他以百姓安乐为意,又将国号改为“百济”。温祚和沸流的父亲来自扶余国,而母亲则是卒本扶余人,大概是这个原因吧,所以温祚和此后的百济王族都以扶余为姓,从这里可以看出百济开国之君与高句丽王族祖先是出自一家,但尽管如此,百济和高句丽却并不完全相同,除了一部分来自北方的扶余人和高句丽人外,百济人的主体确是三韩部落中的马韩人。
这是怎么回事呢,因为百济建立后始终遭到北方靺鞨部落的骚扰劫掠,温祚就一边训练军队与不断进犯的靺鞨作战,一边在边境要地修筑军事防御工事。然而这却引起了领近的汉朝乐浪郡官员的警觉,他们想这人频繁的修建这么多军事设施干什么,难道要准备进犯汉朝疆土?所以乐浪郡派遣使者告诉百济立马叫停。然而温祚却不理不睬,这下一下惹恼了乐浪郡的官员,便联合靺鞨一起对付百济。
旧患未除,又添新敌,长此以往也不是个事儿啊,温祚决定南迁,向马韩求援,马韩部落本是古朝鲜土著居民,受到箕子朝鲜的影响,看到百济困难,很慷慨地划出一块土地给温祚。没有了靺鞨的骚扰,温祚和他的百济子民过了一段安逸的日子,和马韩相处倒也融洽。
不过此时马韩部落已经逐渐衰落了,于是温祚又打起了马韩的心思。公元8年,温祚带着人马假借外出狩猎,在边境发动了突然袭击,马韩毫无防备,被打得一败涂地。
公元9年,百济就接管了整个马韩。温祚吞并了马韩后,又陆续征服了邻近的部落国家,从汉江流域扩展到半岛西南沿海地区,逐渐成为朝鲜西南的强国,马韩部落陆续并入百济,因此成为了这个国家的主体民族。
温祚去世后,继任者古尔王为百济制定了一套完善的官僚制度。中央设置六部,最高长官称佐平,皆为一品官阶,六部分管宣纳、府库、礼仪、卫兵、刑狱、兵马之事。佐平以下设官职15级。古尔王还仿效中国,制定严格的官服制度,低级官员穿青色朝服,十一品之上的官员服红色朝服,六品之上的穿紫色朝服,并用银花装饰。百济王则套大袖紫袍,青色锦裤,头戴金花装饰的乌罗冠,腰系素皮带,脚穿乌韦履,坐在大殿之上听政。
百济不断的壮大,与周边势力的摩擦冲突也在增加,除了先前的靺鞨外,与北方的高句丽和东边兴起的另一个国家新罗也频繁接触,而且与中国和日本的联系也日趋紧密。
公元4世纪,百济第十三代君主近肖古王,采取亲新罗与高句丽对抗的政策,百济国占领了汉朝带方郡故地并将其与马韩合并,定都汉城(今韩国首尔)。
公元371年近肖古王把高句丽军驱赶到了大同江,占领平壤城,在战斗中杀死高句丽故国原王,极大扩张了百济的版图,其疆土包括今天的西朝鲜的绝大部分(除了平安北道和平安南道)。
在外交上,百济加强与中国政权的直接交往,近肖古王向东晋朝贡,加强了专制王权。同时百济与日本紧密友好的邦交关系,百济为此获益良多,得到了日本许多物资和军事援助,为了进一步巩固联盟关系,百济王族与贵族与日本王室通婚,这一历史已得到日本人的广泛认同。
百济与日本的民间往来非常活跃,大量百济人移居日本,把百济的手工业,艺术,建筑,音乐舞蹈等传入日本。在半岛三国中,百济和日本的关系是最好的。文化上,这时期的百济开始大规模吸取中国文化和先进技术,以汉字记录国史,佛教和大陆儒学,以及工艺技术传入促使百济的社会经济文化得到迅速发展,国力到达到鼎盛。

楼主 春晓夏雨  发布于 2018-11-11 17:33:38 +0800 CST  
(十五)广开土王大显神威——北夺辽东,南逐倭奴
公元391年终究是不平静的一年,半岛形势风起云涌,动荡不安,就在日本向朝鲜半岛大举进犯的时候,新罗奈勿王为了寻求庇护,将自己的侄子实圣送入高句丽作人质,然而就在当年五月高句丽故国壤王高伊连久病逝了,年仅18岁的太子高谈德继位,他就是在中国东北和半岛历史上大名鼎鼎的好太王,又称广开土王。
这位毛头小伙子可不简单啊,不仅相貌英武身材伟岸,而且从小就胸怀大志,想建立一番功业,而如今中国东北和朝鲜半岛的混乱局面正给这位年轻的君主创立霸业,施展拳脚提供了绝好的机会。
公元392年七月,趁着百济内乱,高谈德亲率4万大军攻打百济,攻陷了石岘(今黄海道开丰境内)十余城。十月,高句丽攻打乔桐岛上的关弥城,这座城地势险要,四周都是悬崖峭壁,被海水环抱,易守难攻,高谈德分兵七路,仅仅花了20来天便拿下了关弥城。这一仗让广开土王在半岛名声大振。
同年八月,在与阿华的叛军和日本军队苦苦斗争了两年后,百济辰斯王最终兵败身死。新一代百济国主阿华企图收复石岘和关弥城,但都以失败而告终。此后数年,阿华王几次主动出击高句丽,但最后都被打得大败而归,而且阿华王是由日本人扶植上台的,所以他还处处受到日本势力的限制,整个百济呈现衰败之象。
与此同时中国的东北各割据势力也纷纷拥兵称雄;慕容氏建立的后燕政权也因内讧叠起,失去了与高句丽争雄的资本;北魏政权刚刚建立,其势力还达不到辽东,所以这给高句丽的扩张提供了时机。
楼主 春晓夏雨  发布于 2018-11-12 21:24:35 +0800 CST  
高谈德对待后燕表面上那是低眉顺眼,毕恭毕敬,一副俯首称臣的姿态,背地里却在使坏,步步蚕食辽东地区。公元396年,慕容宝登基。成为后燕皇帝之后,他竟然破天荒地封高谈德为辽东王,带方王,这样的封号过去都是赐予慕容家的,从来都轮不到高句丽,这说明一方面,后燕已经衰落,国力大不如前;另一方面,高谈德即位以来采取不过分刺激后燕的策略是成功的。现在广开土王就可以安心放开手脚,发动对百济的战争。
在他的领导下,高句丽一口气就侵吞了百济58座城池,700多个村庄,甚至直逼百济都城。阿华王终于支撑不住,出城投降,还献上奴隶1000人,细布1000匹,还要跪下,在高谈德的面前发誓永远做广开土王的奴仆,这是多大的耻辱啊。不仅如此,高谈德在接受投降后,还把阿华王的庶弟扶余洪及其大臣10人作为人质带走。这段时间高谈德频频对百济用兵,将高句丽的疆域向南扩展到了汉江北岸。
在南部,高句丽不断用兵,而对北方的后燕仍旧是讨好卖乖。398年,慕容盛即位,高谈德连续两年向后燕进贡。可是慕容盛就是不领情,认为高句丽没有以往那么恭顺了,于是399年二月,慕容盛突发奇想,竟然去掉皇帝称谓,自称“庶人大王”,以广开土王“事燕礼慢”为借口,发起进攻,慕容盛亲率3万人马前往讨伐,高句丽惨败,连失新城、南苏两邑,仅此一战,慕容氏拓地700余里,将掠得的高句丽5000余户迁往辽西。
此时高句丽还没有力量挑战强悍的后燕,所以面对慕容盛的凌辱,广开土王高谈德也只得隐忍,正巧此时,新罗奈勿王派人向高句丽求助,状告百济勾结日本侵略势力,在新罗全境为非作歹,四处劫掠。高谈德意识到,必须彻底解决半岛南部的问题,否则高句丽无法强大。
公元400年, 高谈德率领5万兵马,前往救援新罗,集中攻打日本军队集中的男居城,新罗城等地,日本人看到强悍的高句丽军队,纷纷溃逃,高谈德就一路追赶,把日本人驱赶到了任那地区,在与日本的首次交锋中,高句丽完胜,而日本的惨败,也预示着其在朝鲜半岛的殖民势力日益缩减。
楼主 春晓夏雨  发布于 2018-11-12 21:25:52 +0800 CST  
解决了南方的威胁,高谈德又将注意力转向东北的辽东地区,公元400年,后燕再次攻打高句丽。然而此次高谈德迅速做出反击,转守为攻,夺回了后燕占据的大部分土地。402年,高谈德主动出击后燕,给与后燕毁灭性打击。
后燕自然不会善罢甘休,眼看着高句丽坐大坐强。公元405年,后燕皇帝慕容熙渡过辽河攻打高句丽,不料被高句丽击败。次年,后燕再次征讨高句丽,但又败给了高谈德。
后燕国最终于408年灭亡,汉人将领冯跋、冯弘兄弟取代后燕国建立起北燕。高谈德就在北燕取代后燕的间隙,夺取了辽东、玄菟二郡,如愿以偿地侵吞了整个辽东,至此高谈德实现了自太祖王起300多年来十几代高句丽国王的辽东梦,除此之外,他还用武力迫使东扶余归附,对契丹发动攻势,使其臣服。
百济的阿华王死后,直支王上台,他仍然奉行与日本联合的外交政策,而新罗的实圣王则偏向高句丽,并极力排挤日本在半岛的势力,使得百济无法与日本勾结,所以百济也不敢单独向高句丽挑衅,展开对抗,由此高谈德赢得的不仅仅是辽东的领土,还有朝鲜半岛的霸权。
高谈德在位期间,是高句丽发展的黄金时代,高句丽发展成为东北亚一支不可小视的力量,疆域辽阔,北部包括今中国辽河以东的东北部分地区,南部达到半岛面积的3/4。这一时期的高句丽国力臻于鼎盛。公元412年,年仅39岁的高谈德逝世,谥号全称为“国冈上广开土境平安好太王”。
高谈德虽然短命,但他的儿子高巨连活的时间却很长,高巨连继任王位后,活了将近百岁,在位长达79年,所以史称长寿王。
公元427年,长寿王将都城从丸都迁至平壤,平壤城位于大同江流域,土地肥沃,而且地势险要,有利于据险防守,还有重要的就是平壤在地理上更接近南方的百济、新罗,以此为首都的话,就能很好地实行南侵的战略。
楼主 春晓夏雨  发布于 2018-11-12 21:27:11 +0800 CST  
附文: 百济与新罗原先都是落后的部落联盟,由土著马韩、弁韩、辰韩组成的三韩族基础上发展而来,三韩部落是现代韩民族的直系祖先。百济、新罗在语言、种族和习俗上北部高句丽都是不同的,虽然在许多汉文典籍里描述三国在服饰、生活方式上有相通之处,那也是因为不同族系在长期交往的过程中互相影响所至,但就其族源来说,南北双方有着本质区别,高句丽只是我国东北秽貉族群中扶余人的一个分支延伸到了半岛,而百济、新罗是以三韩民族为主体的古朝鲜居民,这几大拥有不同文化,操着不同语言的族群在狭小局促的半岛中交汇,各自都互不隶属,也无直接血缘和传承关系。所以说现代朝鲜民族严格的说都是新罗人的后代,与高句丽人并无直接的联系,至于现代许多韩国人喜欢谈论高句丽,拍摄了许多高句丽题材的影视剧,甚至不少韩国史学研究者把高句丽定位现代朝鲜人的祖先,提出东北吉林长白山,辽东地区是韩国人的故土,那都是一厢情愿的生拉硬扯,这些观点是经不起历史的推敲的。如果我们把某些狭隘的韩国人的逻辑反过来看,再辅以大量中国史料的记载,那么中国人是韩民族的直系祖先这种说法也毫不夸张,因为在高句丽王国里中原汉人数量非常多,是高句丽民族重要组成部分,因此高句丽国内通行汉语当是不争的事实,在加上半岛百济、新罗也有不少中国移民,而且还由此途径源源不断输入日本,这样说来中原汉民族在朝鲜民族形成中是不可获缺甚至是非常重要的来源之一,不管韩国人是否接受,这已是不争的事实.


楼主 春晓夏雨  发布于 2018-11-12 21:28:08 +0800 CST  
朴赫居世统治的时代,新罗国王并不称王,而是叫居西干,到了他的儿子朴南解继位后改称次次雄,后来又改为尼师今。朴赫居世应当算是朝鲜民族朴姓的始祖。实际上新罗人主体来自于三韩中的辰韩部落,此外还有弁韩夹杂少量的百济人、高句丽人和部分中原汉人移民。上面故事中提到的6个村庄其实就是辰韩的12个部落。
早期的新罗还不能算是真正意义上的国家,最多也就是部落联盟或者是城邦国家,所以新罗的文明程度没有高句丽、百济高。新罗立国之初,王位也不是完全世袭的,而是由朴氏、昔氏、金氏轮流执政。公元2世纪,新罗在朝鲜半岛东南逐渐壮大起来,对周边辰韩部落的影响也不断增大。3世纪,新罗成为辰韩最强大的城邦国家。
公元356年,出自金氏家族的奈勿继位,确立了世袭君主制,从此金氏家族独占王位,结束了三大家族轮流掌权的局面。公元377年,新罗与中国的前秦、东晋和高句丽建立了外交关系,新罗的势力不断成长。503年,就是智证王金智大路统治的时代,正式启用新罗这个国号,并且不再用尼师今、麻立干这样的称号,而正式称王。智证王死后,长子金原宗继位,是为法兴王,他对内改革,对外扩充领土,新罗在朝鲜半岛迅速崛起。
新罗和其他两国相比,离中原较远,交通不便,所以受到汉文化的影响比较少,社会发展滞后。面对这样的情况,法兴王对内首先就是学习中国的制度,在本国设置兵部;其次将中原引进的佛教定为国教。对外他开始向南开疆拓土。当时在新罗和百济的南部,还有三韩之中弁韩部落建立的许多小国,历史上把这块位于洛东江流域的肥沃土地统称为伽倻(中国史书上称加罗,日本人则称之为任那)。
楼主 春晓夏雨  发布于 2018-11-13 20:36:45 +0800 CST  
伽倻地区主要有金官伽倻,大伽倻,星山伽倻,阿罗伽倻,古宁伽倻和小伽倻等10多个伽倻小国。其中金官伽倻最为强大,新罗、百济很早就想占据这块富饶之地,对马海峡对岸的日本更是对此地垂涎欲滴,甚至不惜使用武力,在伽倻南部建立了自己的殖民据点——任那,以图长期霸占。
为了能得到伽倻,法兴王把重点放在了金官伽倻上面。金官伽倻国的创建者名字叫金首露,历史上称作首露王,到新罗法兴王时期,已经传承到第十代国主金仇衡手上。可惜这个金仇衡没能保住家业,公元532年,在新罗的强大攻势下,金仇衡再也支持不住了,于是率领全家向新罗投降,还献上了国库宝物。法兴王当然很满意,对金仇衡一家也比较客气,不仅礼遇有加,而且金首露还是以金官伽倻本国为食邑,他的三个儿子奴武、武德、武力都被授予上等爵位,特别是金武力官至新罗的至角干。至此金官伽倻收入新罗囊中,为后来吞并伽倻的大部分地区奠定了基础。
楼主 春晓夏雨  发布于 2018-11-13 20:37:37 +0800 CST  
公元536年,法兴王又学习中国朝廷,开始使用年号,建号建元元年,此后新罗国势是蒸蒸日上,向新罗的统一大业迈出了坚实的第一步。半岛三国鼎立的局面已经形成,三国的冲突也有愈演愈烈的趋势,光从实力来看高句丽最强,拥有统一半岛的能力,百济拥有优越的自然地理条件,经济文化发达,但军事实力太弱,与日本的关系也最为亲密,因而成为大陆先进文明向日本输入的中转站,但是百济缺少统一的条件,结果是原来名不见经传,似乎并不被人看好的新罗完成了统一大业,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相比这两个国家,新罗则是文明开化最晚的国家,而且从地理上看东面是一海之隔,虎视眈眈的日本,西面是百济,北部又是强邻高句丽,新罗的地缘政治环境也是最复杂和最险恶的。然而正所谓生于忧患,死于安乐,这种不利环境中成长起来的新罗,却能够从一个不起眼的小国,发展成为决定半岛乃至东北亚政治格局一支关键力量。
高句丽在半岛北部长期处于压倒性优势,经常以霸主自居,新罗和百济就经常结成联盟,来抵制高句丽的南下,但是南部的这两个国家也经常为了争夺利益,互相防范,甚至反目转而投靠高句丽来对付彼此,况且日本还时不时渡过对马海峡,骚扰一下百济和新罗,实施武力侵犯,插手两国内政。新罗、百济就需要高句丽军事上的保护与协助,驱逐日本的侵略势力。
因此半岛国家的关系是及其脆弱和多变的,西方有一句名言:没有永远的朋友,只有永远的利益。用在这里是最恰当不过的了。
不过中国也有句古话:合久必分,分久必合。半岛统一趋势是不可阻挡的。按道理讲,高句丽原本具备统一的诸多优势,但是551年发生的战争却成为整个半岛历史的重要转折点,当时百济和新罗联合攻打高句丽,高句丽丢失了汉江流域的大片领土,这一地区不仅土地肥沃而且是朝鲜半岛南北交通的咽喉要冲,战略地位很重要。
楼主 春晓夏雨  发布于 2018-11-13 20:39:53 +0800 CST  

楼主:春晓夏雨

字数:219662

发表时间:2018-11-04 02:23:2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5-24 06:23:42 +0800 CST

评论数:56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