华夏之凰 -- 武则天的绚丽一生

~~题外话~~

我觉得贺兰敏之的造型应该是酱紫的: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14 09:52:24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14 10:00:50
张昌龄是张昌宗他弟,乾封元年就死了,而且从没有被流放过。
-----------------------------

这个可能是重名吧?我这点儿料可都是从诸如《全唐文》作者简介这种边角里面扣出来哒。张昌龄,我记得还有一个写诗的典故呢。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14 10:23:28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14 10:14:19
另外,你怎么把刘祎之流放和贺兰敏之联系一起了?刘祎之被流放的时候,荣国夫人还没死嘛。
-----------------------------

这条好像你又对了哦 :D

新唐书上刘祎之传的原文是:“先是,姊为内官,武后遣至外家问疾,禕之因贺兰敏之私省之,坐流巂州”。

不过我记得好像是资治通鉴上罗列了几个人,说都是因为贺兰敏之犯罪受牵连的,里面有个刘祎之。等我再查查。

张昌龄是这样的:
《旧唐书》张昌龄传
张昌龄,冀州南宫人。  贞观末,翠微宫成,献颂阙下,召见,试《息兵诏》,少选成文。帝大悦,戒之曰:"昔祢衡、潘岳矜己慠物,不得死。卿才不减二人,宜鉴于前,副朕所求。"乃敕于通事舍人里供奉。俄为昆山道记室,《平龟兹露布》为士所称。贺兰敏之奏豫北门修撰,卒。

我想应该是重名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14 10:31:00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14 10:31:16
这个可能是重名吧?我这点儿料可都是从诸如《全唐文》作者简介这种边角里面扣出来哒。张昌龄,我记得还有一个写诗的典故呢。
—————————————————
《旧唐书·文苑上·张昌龄传》:“兄昌宗亦有学业,官至太子舍人、修文馆学士。”
就是“生吞活剥”这个典故里的张昌龄,冀州人,二张也是冀州人 。但年龄算不对, 除非唐书里记载根本就错了。
-----------------------------

确实是年龄不对。我都搞糊涂了。按旧唐书上的传,诗人张昌龄在贞观年间就出来了,而二张怎么也得高宗朝末期才生出来吧?不过看名字好像确实是一样的,而且兄弟俩都一样,这咋可能呢?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14 11:07:30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2015-11-14 11:59:31
我起床啦!!!!!
《旧唐书》已经很过分,把开国功臣武士彟的军功轻描淡写,可《新唐书》那是百分之百的过分,竟然把他打成外戚,武士彟可从来没有当过一天外戚哦,短短九百字的列传里头充斥着都是一堆狗血八卦,以迎合某些人的低级趣味。
-----------------------------

我在写天枢那一节哦,正在翻资料。然后我刚刚看了你新贴的那一节,好嘛,咱俩要对着干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14 12:18:19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14 11:14:09

名字一样还罢,祖籍一样就太奇怪了。 贞观年间出仕的张昌龄是冀州人,二张是是中山张氏出身,中山国本就是冀州之地,北朝才有了定州,所以二张就是冀州人,太巧了不大可能。
-----------------------------

这些历史人物的籍贯或者出身,我可搞不清楚,嘻嘻。看来这是桩悬案?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14 12:22:32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14 12:29:50
唐宰相苏味道,与张昌龄俱有名。暇日相遇,互相夸诮。昌龄曰:“某诗所以不及相公者,为无银花合故也。”苏有《观灯》诗曰:“火树银花合,星桥铁锁开。暗尘随马去,明月逐人来。”味道云:“子诗虽无银花合,还有金铜钉。”昌龄赠张昌宗诗曰:“昔日浮丘伯,今同丁令威。”遂与抚掌而笑。

按照这个,苏味道是乾封进士,出仕时候“第一个张昌龄”已经死了,那么这个故事里的张昌龄是咋回事?按照历史,苏味道本就是张五郎和张六郎的党人,这个故事里张昌宗又是谁?
-----------------------------

这个典故里的张昌龄好像就是二张的兄弟。可是那个跟贺兰敏之有交往的张昌龄又是谁?

不过我刚刚又去搜了《全唐文》,张昌龄的文在卷161,跟高宗朝的几个文士在一起,他的简介是:昌龄,冀州南宫人,第进士,贞观中补长安尉。出为襄州司户,后为北门修撰,乾封元年卒。

确实是乾封元年就死了,所以不会在咸亨二年流放。我得去改改我的稿子,呼呼。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14 13:39:24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2015-11-14 13:09:14
我也搞不清楚张昌龄是谁,只知道有个王昌龄,是个诗人。
-----------------------------

这个张昌龄好像当时还满有名气的,但是被后来那些盛唐诗人们压过去啦。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14 13:43:18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15 02:55:17
这个汪的表情让人浮想联翩。。。
-----------------------------

啥啥,啥联想?

今天我在艺术馆逛了一天,比较高大上哈。现在两条腿都是酸的。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15 09:50:55 +0800 CST  

@青梅煮酒1970 2015-11-15 10:21:49
的确如此呀师姐,才写了十分之一,就感觉没有 激情 了呢。
-----------------------------

要不要再重新计划一下,看看哪里可以“舍”,以便保证最终能有所“得”?

嘻嘻,其实我还没看你的正文咧,不过看那个楼一直都很热闹,感觉应该会是一篇非常有价值的文。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16 00:27:07 +0800 CST  
◇◆◇◆◇◆◇◆

~~修改一下上节的正文~~

(28)武则天的娘家人(之)贺兰敏之--02

…… ……

史书上说,武则天最后是亲自揭露了贺兰敏之的种种罪状,上表请求去掉他的“武”姓,恢复故姓,将他流放到了雷州(今广东境内)。敏之死在流放途中,享年29岁。他的死因有不同说法,有说是自杀,有说是被人用马鞭勒死。但是我们可以得出一个结论:贺兰敏之的官方定罪依然不是死罪,只是流放。贺兰敏之的案子显然有一定政治影响,正史上称数名俊才之士受到了他的牵连被流放,因为敏之与他们交好。(资治通鉴说:“朝士坐与敏之交游,流岭南者甚众。 ”)

贺兰敏之的朋友当中颇有几位大才子。在零星史料中能找到的人就有:刘祎之、张昌龄、李善。这几位都不是泛泛之辈。刘祎之是北门学士之一,后来曾得武则天重用,但又被她杀掉;李善是大学问家,为《昭明文选》作注,而《昭明文学》在唐朝极受推崇,是科举考试必读教材之一;张昌龄在当时也以诗文著称,贺兰敏之还推荐他为北门学士(“贺兰敏之奏豫北门修撰”)。

…… ……
。。。。。。。。。。。。。。。。。。。

以前那一稿说刘祎之、张昌龄等才士因为贺兰敏之的缘故在咸亨二年被流放,属于想当然的说法,与史料对不上号,所以修改了一下。谢谢豹儿的指点 :D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16 00:33:33 +0800 CST  
●◎◇◆◇◆◇◆◇◆◎●

~~继续贴正文~~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29)武则天的娘家人(之)侄子们--01

每一场婚姻都是两个家庭的结合,古代尤其如此。出嫁的女性,都要经历一场娘家与夫家相互撕扯的痛苦。对于武则天的母亲荣国夫人来说,她这种痛苦来得更为深刻,因为既不门当户对,也没生儿子--没生儿子就意味着她始终无法真正在武家站稳脚跟。后来她大概就干脆不指望武家站稳什么脚跟了,反正二女儿已经出人头地。可她分明还是武家媳妇,跟武家的关系扯不断理还乱。

荣国夫人与武家的矛盾非常严重地影响了武则天与自己本家的关系。我们可以看到,武则天在年轻时的感情天平完全向母亲一方倾斜,在自己的兄弟姐妹当中,也是与同父同母的姐姐最为亲近,对异母哥哥们相当冷血。可武则天又不是个普通百姓。她是皇后,而且是宠后,无限接近于最高权力的核心。当亲情跟权力搅合到一块儿之后,由于各种各样的原因,亲情变质了,悲剧产生了。

对武则天来说,这些家内纠纷尤其惨痛,武氏、杨氏、以及贺兰氏之间自相残杀,以至于酿出一件又一件人命官司。说好的亲情呢?说好的家人之间的相互照顾呢?给搞成这样,还能弥补吗?答案是:能!媚娘如果连她本家都没搞定,后来咋做成皇帝哒?

到荣国夫人去世后,杨氏与武氏之间的矛盾终于开始缓解。接着武则天又解决了贺兰敏之这个不作不死的外甥。这已是咸亨二年,武则天人到中年,做皇后也已十六年。想必是痛定思痛,她开始着手改善自己和武家的关系。首先是让侄子得到他们应该得到的东西。她把亲侄子从岭南流放地召回,让武承嗣袭了周国公的爵位。另一侄武三思不知什么时候召回的,以常理推测应该也是在贺兰敏之死后不久。

此时的武则天身为皇后,有足够的权威,在武氏家族内部以大家长的面目出现。尽管她是女人,侄子们却无人敢质疑她在家族问题上的发言权--毕竟皇权最大。武承嗣是她二哥武元爽的儿子。武三思是大哥武元庆的儿子,按理应由他来继续周国公爵位。可是武则天说谁就是谁。武承嗣本来还有个兄弟武承业,武三思有哥哥武审思、武再思,都默默无闻,推测都是早逝。

实际上武则天在家族内的立威早就开始了。初为皇后时她就撰写过《外戚戒》。后来她的一道上表就让哥哥们统统贬官。而她让姓贺兰的外甥改姓袭爵,简直又是一次女人称帝的预演--宗法制度在她眼里就是这么随便拿捏吗?

武承嗣大约是咸亨二年或者三年回到长安的,总之是贺兰敏之死后。不过按照墓志铭,他于咸亨四年才做了一个官儿“尚辇奉御”,是皇宫内部职务。后来又升为宗正卿,不久转为秘书监,也就是秘书省的最高长官,从三品,算是进入了高级官员的行列。武三思最初做了什么官儿不知道,但在高宗朝末期已经官至右卫将军。看来这两个亲侄子的官职是一文一武。武则天还有多位堂侄,要到武则天称帝之后才会在史书上露面。

(待续)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16 00:35:20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16 02:08:05
没生儿子站不稳脚跟? 不对吧?
远的不比,长孙晟的继室高氏生了儿子吧?不是老公一死,就被年纪较长的继子们敢回娘家啦!
和门不当户不对也不对,杨家虽然不是弘农杨氏,也是前朝皇室,怎么也比武家高,身份高的继母被身份低的继子压制,和生不生儿子有什么关系,关键在于年长的孩子和宗族的关系如何。
-----------------------------

这个,我确实也是有点儿想当然。不过我认为按照常理来看,没生儿子在家族里肯定没地位吧?生了儿子不一定不被欺负,比如长孙无忌小时候的情况,但是没儿子的话,家族里的人肯定会说三道四。李治当初要废掉王皇后,找的借口就是她无子。

说到杨夫人,我在正文里没写太多。我猜测她跟武家这些兄弟堂兄弟的关系极差,搞得武则天跟武家人的关系也难以处理。杨夫人大概最疼爱贺兰兄妹俩,搞得武则天也只能忍受贺兰敏之的胡作非为。武则天只有等老太太死后才能把家里关系理顺。

武承嗣和武三思死后都是葬在杨夫人的顺陵附近,我理解这是武则天后来做的努力,让侄子们与杨夫人和解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16 05:40:08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16 06:50:20

这想当然也太过了,没生儿子在家族一定没地位? 唐高宗拿王皇后无子做理由根本站不住脚让人笑掉大牙的话,唐玄宗用无子做理由一样废不掉他的王皇后,法律上规定了继母如母,继室生不生儿子在宗族中的地位是一样的。问题明明在于爵位和财产继承,前妻之子继承爵位,按照法律父亲的财产诸子平分,在室女还必须分得嫁妆,这样的话,前妻之子怎么会对继母和小兄妹有好脸色? 宗族又怎么会得罪已经作为户主甚至继承爵位的前妻之子?
-----------------------------

这个让我再想想哈。如果照当时的法律,那武家兄弟岂不是更没有理由亏待杨夫人和三个女儿?都没有小兄弟跟他们争夺财产,就是三份嫁妆而已,那后来关系怎么会搞得这么僵呢?

按照我的理解,杨夫人嫁给武士彟后就跟他到各地任上,并没在老家生活过。等武士彟一死,她才不得不面对武家的族人。她本来就不是这个阶层的人,又没有儿子,所以无论是武氏家族对她,还是她对武家,认同感都会更低。

另外,秋华那个楼说武士彟的爵位也没传给儿子,好像他一去世这个爵位就丢了。你觉得呢?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16 10:29:41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2015-11-16 11:08:32
最后呢,杨氏没有儿子而遭受武家歧视,我也不认同。因为武家已经有香火,不但有儿子还有孙子,没必要再对继室有什么要求。杨氏入武家时已经年过四旬,安常理而言,这等女人不会有生育能力,至于日后连生三女那是奇迹一桩。
关于杨氏母女和武家兄弟之间的关系形同水火不相容,我始终认为是封建史官在恶搞八卦,说什么贬黜四位兄长,只怕有水分,说什么借助两位堂兄之手毒死外甥女更是狗血淋头之事。这等八卦,我们就少些一点,只能等到墓志铭出土啦。
-----------------------------

看来这个问题上你俩观点比较一致嘛。

关于魏国夫人这个狗血大八卦,我觉得有一点还是能确定的,就是魏国夫人是意外死亡,然后武家的两个堂兄因为这个案子被杀了,而且还被改姓,可见罪名十分严重。然后史家们就把事情说成都是武则天在捣鬼,反正不管谁出了事,能往武则天的头上安就安,呵呵。但如果不是武则天在搞鬼,那就应该是武家兄弟毒死了魏国夫人。所以我觉得他们家因为杨夫人的关系而引起的矛盾是非常之深。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16 11:24:57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16 06:50:20
嫁妆是块大头啊,三份嫁妆下来要掉人半条老命,钱,房,,奢侈品都要有,不然会被人笑话,隋唐又流行奢嫁,杨夫人自己的嫁妆就算再丰厚,分给三个女儿的话,每个人看起来也就不多了,杨夫人刚强的性格,肯定会争一争,那边又不肯放手,结果可想而知。何况后妈本来就不好当,连闺训很严的琅琊王家的闺女王婉,做了继室都免不了苛待前妻之子(王婉是唐代研究继母子关系必须的课题,因为二十四孝的王祥就出在她家)。本来就没有什么感情,还要因为财产交恶,双方一定不欢而散。

-----------------------------

学习了。说到继母,我记得好像韦承庆就遇到个继母,小时候挨了不少打。王婉的故事我再去查查。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17 11:46:53 +0800 CST  

@感秋华而泪 2015-11-17 11:26:18
战乱期间,杨家肯定跟着世人一起落魄,她的嫁妆也不会有多少。
唐朝时期的爵位有两种,一种是世袭制,另一种是终身制,后一种无法世袭,人一旦死了,就没了。武士彟的爵位也许是终身制,考虑到他原本就是寒门,后来又称为落魄的新兴贵族。去世时,武元庆是否继承爵位,史书还真是只字不提,所以我猜测他的爵位属于终身制,死后就没了。
-----------------------------

爵位这个问题我还没研究过哦,只有看你俩讨论啦。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17 11:49:44 +0800 CST  
今天很长一段时间都发不了贴,说是系统在升级。现在继续贴正文,把武家侄子这一节贴完,请豹儿和秋华继续指点。

●◎◇◆◇◆◇◆◇◆◎●

【华夏之凰--深度解读武则天】

(29)武则天的娘家人(之)侄子们--02

也许武则天已经从外甥、外甥女的身上吸取了足够的教训,后来对待武家侄子们便理性得多,恩威并施,把亲情牢牢地关在了尊卑秩序的笼子里。终高宗一朝,武家诸侄都默默无闻,也许都在闷声发财,反正没谁再给姑姑惹过任何麻烦。到了武则天独立执政时期,这些侄子成了她可以倚靠的一支重要力量。武则天在文臣武将中始终没有可以称得上“嫡系”的人,而武家诸侄却毫无疑问是她的嫡系。

武承嗣和武三思在武则天称帝的过程中都出了大力,当然说起来不甚光彩。这哥俩主要是替她称帝营造声势,包括制造各种祥瑞,此外便是帮助酷吏铲除反对派。他们在武周朝的待遇也是诸侄中最高的,武承嗣是魏王,武三思是梁王,都是亲王。另一些堂侄获封郡王,史书上能查到的有:建昌王武攸宁、九江王武攸归、会稽王武攸望、恒安王武攸止(唐玄宗武惠妃的老爸)、建安王武攸宜 、安平王武攸绪、河内王武懿宗、高平王武重规等。还有一位武攸暨,是太平公主的第二任丈夫,封为定王。

这些侄子中有的拜相,有的拜将,更多的是出任各级官职。武家诸侄中,一流人物确实不多,但也不全是平庸之辈。比如武三思就既有文采,也有权谋,只不过属于历史上的失败者,只得任由史官们指指戳戳了;建安王武攸宜数次带兵征讨叛乱的契丹,后来又掌握禁军。武攸宜不是杰出的将才,但尚能带兵,并且深得女皇信任;安平王武攸绪在武周朝时跑到嵩山上做了隐士,避过了武、李两家各种内斗,所以后来很得中宗、睿宗、玄宗优待。

武家子弟中也有各种丑闻流传,比如说武承嗣霸占乔知之的美妾,武攸宁是贪官,而武懿宗又蠢又坏长相还不好看,让他带兵他不会打仗,让他审案子他倒是个十足的酷吏。不过武懿宗更像是脑子里少根弦的浑人,而非阴狠刻毒之辈。

想当初,武则天和哥哥、堂哥们的关系那么糟糕,甚至可以说有血仇,后来却能把众多侄辈团结在自己身边,并非易事。固然这在利益上是双赢的,但仅靠利益并不足以维系如此和谐的局面。特别是,武则天能够把禁军交给武攸宜,把女儿太平公主嫁个武攸暨,而这两人都是她伯父武士让的孙子,也就是武惟良、武怀运的儿子或侄子。武惟良、武怀运因为魏国夫人之死而被判死罪,还累及家属统统流放岭南,不管他们是冤枉的,还是罪有应得,无疑都是武则天与他们的子侄辈之间的一道坎,可是这两人的子侄在后来都对武则天忠心耿耿,这是怎么做到的?在我看来,这就是武则天一手树立君主之威,另一手又大打亲情牌,双管齐下的结果。

武承嗣是武则天的亲侄子,是她异母兄武元爽的儿子。按照正史上的说法,武元爽也被武则天整得很惨,最后流放振州(今海南三亚)而死。不过在武周朝,武承嗣是助武则天登上皇位出力最多的一个,也是武家子弟中最为风光的一个,封爵魏王,几度拜相。就算他一心谋求大周太子之位,而武则天始终没有松口,可武承嗣直到郁郁而终,从未对武则天表现出任何恶意。这一点与贺兰敏之对比一下,区别就太明显了。又按武承嗣的墓志铭,他病逝后,武则天罢朝七日(一般元老重臣的待遇是得皇帝废朝三日),将其隆重安葬,而下葬地点居然是顺陵。顺陵是武则天母亲杨夫人的墓,武则天选择让武承嗣陪葬顺陵,固然是又一次抬高家族内女性身份的举动,但也显示了武家与杨家的和解。武承嗣和武三思与杨老夫人虽然没有血缘关系,但名份上仍是她的孙子。武承嗣最终是陪葬顺陵,而武三思则为杨氏夫人撰写了墓志铭--《大周无上孝明高皇后碑铭》。他们终究还是一家人。

武家诸侄不但都力挺这位姑姑,而且各房兄弟之间并没有多少内斗,看起来都颇识大体,比较团结。《朝野俭载》里有个很搞笑的小故事,不知真假,但能让人管窥武家内部的一个场面。故事说武则天有一次召开家宴,诸侄都到场了。大家正吃得高兴,忽然河内王武懿宗站起来向女皇奏事--又是这个没头没脑的武懿宗。他很夸张地对姑姑说:“臣急告君,子急告父。”武则天给吓了一跳,忙问怎么回事。武懿宗说:“臣的封地,以前是自己家征收租赋,现在陛下敕令改为地方政府代为征收,臣的损失太大了。”

武则天一听,气得“大怒”,然后抬起头四十五度角仰望房椽,半天才说:“朕与各位亲戚喝得正开心,你是个亲王,就为了二三百户封,差点没把我吓死。你就不是个当王的料。(朕诸亲饮正乐,汝是亲王,为三二百户封几惊杀我。不堪作王。)”说完让人把武懿宗拉下去。武懿宗赶紧跪地谢罪。这时其他武家兄弟都来说好话:“懿宗愚钝,无意之失。”武则天才释怀了。

这个故事可以告诉我们两点:第一,武家诸侄虽然是女皇的亲戚,但首先是把她视为君,把自己视为臣,先君臣,后姑侄,这种定位绝不含糊。武懿宗说:“臣急告君,子急告父。”或许这正是武则天能和侄子们和谐相处的最关键一点。相反,贺兰兄妹只是把她当成姨母,就会出问题。第二,在君臣关系之下,亲情还是要讲的。武则天责备武懿宗,是典型的自己人之间的责备,而且也就是骂几句了事。实际上武则天对这个笨蛋侄子非常维护,任由让他拉低武家团队平均分。

顺便要说一点,这个故事似乎表明武则天当时出台了一项政策,限制这些皇亲国戚的利益,让地方州县来征收他们封地上的税赋,以至引起诸王利益受损。

武则天的武家亲戚,不但有侄子和堂侄,还有表外甥。宗楚客、宗秦客、宗晋卿三兄弟,都是武则天的堂姐的儿子。这几人虽然结局不好,但也都曾风光一时。宗秦客是武周新字的实际创造者,包括大名鼎鼎的“曌”字。宗楚客与弟弟宗晋卿在武周朝起家,到了中宗朝反而更为活跃,权倾一时。

尽管开局不好,但武则天终究能够笼络住武家诸侄,让他们为己所用。可是对于李家子弟--她的亲儿子和庶子们,这母子关系又是另一番腥风血雨了。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17 11:54:27 +0800 CST  

@青梅煮酒1970 2015-11-16 22:55:56
哈,禀师姐,还在“楔子”阶段,没到正题呢。
-----------------------------

哈哈,你咋给自己布置了这么重的一份作业啊。主要也是这些战争离我们太近了,所以材料太多。不过我看有人评论说你前面写的这些都很重要哦。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17 12:06:37 +0800 CST  
@元豹儿 2015-11-17 12:18:42
王婉就是韦承庆后妈。
-----------------------------

哈哈,原来如此!
楼主 枫昀  发布于 2015-11-17 12:31:27 +0800 CST  

楼主:枫昀

字数:588296

发表时间:2015-07-11 13: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4-08 17:03:13 +0800 CST

评论数:492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