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已完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很抱歉,关于“山海经与人类起源大揭秘”的帖子跳票了,主要是天涯里关于山海经的贴实在太多,我就先不去凑这个热闹了。

另发个新帖,“【欢迎围观】我为天天兄弟写了部长篇古装剧本《不是鸳鸯不并头》,顺便插播对无节操辫子戏大吐槽”。

地址:http://bbs.tianya.cn/post-funinfo-6868095-1.shtml

欢迎各位新老朋友去捧场~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03-19 10:40:03 +0800 CST  
————————————————————

【通 知】

————————————————————
感谢各位一路追随,从今日起帖子开始复更。


今日是西历4月26日,在红楼梦里的农历四月二十六日是个什么日子,还记得么?


四月二十六日,在红楼梦里是个很敏感的大日子,这一天有很多大事发生,“至次日乃是四月二十六日,原来这日未时交芒种节”。

这一天是芒种节,

这一天,薛宝钗扑蝶嫁祸;

这一天,林黛玉泣血葬花;

而历史上的这一天,是史可法殉国,满清在扬州十日屠杀

……

芒种乎,还是亡种耶?

葬花乎,还是葬华耶?

张道士曾说“前日四月二十六日,我这里做遮天大王的圣诞”,遮天大王是何方神圣?

难道这遮天大王真的如周汝昌说的那样是指贾宝玉?所以贾宝玉的“圣诞”(生日)是四月二十六日芒种节?

红楼梦的作者听到这话估计会被气得再次泣血。

此外妙玉请宝玉他们喝茶,茶杯刻着的“宋元丰五年四月眉山苏轼见于秘府”中的“四月”又有什么秘密?

还有妙玉、湘云、薛蟠等等诸多人还没解读呢,咱可不能“太监”了,吴本的出现,好不容易弥补了红楼梦断三百年的遗憾,咱也得善始善终,将红楼梦已完的梦,彻底说完。


兰国沧海客

西历2016年4月26日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04-26 18:24:38 +0800 CST  
复更之后,我们依然先回到第一回。因为第一章所探讨的,其实都是《红楼梦》的写作背景,弄清了这个,我们才能更好地挖掘分析人物、故事,至于作者的问题,我们依然先不做探究。其实作者具体是谁,已经不太重要来了,但我们大体已经得知,作者、或者说红楼梦的创作班子(执笔、批书、润色、抄录、传播)的身份,他们显然是明亡后的遗臣文人集团,他们以文学的手法,隐写了那段国破人亡的血泪史。

下面我们来把整个故事背景捋一下。

【红楼梦故事背景的时间及地点】

讲故事首先得交代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可《红楼梦》明白告诉我们,此书是“朝代年纪、地舆邦国”皆失落无考。真的是“失落无考”吗?

当然不是,是不能说,说了就招来文字狱。尽管书中没有直说,但还是隐约交代了,这便是作者“用笔狡猾”之处,可叹二百多年来,没多少人看出来。在清朝时,是有不少人看出来了,但那时候看出来也不敢随便点出,就像“皇帝的新衣”一样大家都揣着明白装糊涂。然而时间久了,装糊涂成了真糊涂,慢慢地真的没多少人看得懂红楼梦背后的隐喻了,特别是到了民国及1949年后,仅有的“明白”人,如蔡元培、潘重规等,也被公然否定了,整个红学界进入了集体“糊涂”时代。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04-26 18:29:22 +0800 CST  
【时间:红楼梦里的“末世”情结】


红楼梦到底发生在什么时间? 是明朝还是清朝? 还是其他朝代?

书中就是不说,但又时不时地点醒读者,故事发生在“末世”。

“末世”一词在书中以及批语中多次出现,我们不妨将前八十回里的列举出来:

【贾雨村】这贾雨村原系胡州人氏,也是诗书仕宦之族,因他生于末世……

【贾探春】才自精明志自高, 生于末世运偏消……

【王熙凤】凡鸟偏从末世来, 都知爱慕此生才……

……

此外书中的诗词也不时地描绘出“末世”的光景:

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

三春去后诸芳尽, 各自须寻各自门;

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

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

……

至于2008年爆出的“吴氏石头记”里面说的“末世”就更多了,而且“末世”所指更加明显。

批语里面也多次提到“末世”,批书人是欲言又止,似有所指,在这也不详列,免得学究味太浓,扫了各位看官的兴致。总之红楼梦里,虽然里面口口声声说这是太平盛世、这是“太平不易之元”、良辰美景之日,可字里行间依然弥漫着浓浓的“末世”情绪。

有人说,这“末世”是指贾府的“末世”,不是指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甚至按照红学家的解读,将贾府等同于江宁织造曹家。解释得头头是道:你看曹家被抄家,“曹雪芹”从钟鸣鼎食之家沦落为“举家食粥酒常赊”,对曹家来说可不是“末世”吗?

被抄家了,对曹家来说勉强算得上是“末世”,但似乎应该叫“末日”才对。说“末日”也不对啊,曹家虽然被抄家,但没人被砍头,更没被诛九族,曹家子孙一直繁衍至今,何来“末日”?

末世,世者,时代也。末世,字面意就是“最末的时代”。【末世,应该是指整个时代整个社会的兴衰,而非一家一姓之荣枯。】

《红楼梦》虽然表面上是说贾府的“末世”,但开头就配了个女娲补天的神话。女娲之所以补天,是因为“天塌了”。水神和火神大战,导致“天掩西北、地陷东南”,这才是真正的“末世”。因此,《红楼梦》故事发生的时间就是“末世”,具体指什么朝代年纪?那还用说吗?当然是指水深火热、生灵涂炭的明末乱世。史学界有人说“宋亡之后无中国,明亡之后无华夏”,明朝是最后一个汉人王朝,对千千万万的汉人来说,明亡绝对是最大的“末世”。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04-26 18:35:38 +0800 CST  
【地点:生于富贵乡,魂归太虚境】


故事发生的时间是“末世”,那地点呢?说得很清楚,是在“石头城”,贾府就在石头城。石头城就在京城,明清的京城是指北京,但石头城是指金陵南京。前面也说了,北京也好、南京也好,都是明朝的京城,明朝行政区划是“两京十三省”。

京城是贾宝玉,金陵是甄宝玉,明亡后,满清攻入北京,捡到了现成的江山。但满人非我族类,在天下人心里北京政权绝非正统,故曰“假宝玉”;而明亡后,在金陵南京还有朱明皇室苟延残喘,史称“南明”,在汉人心中,南明虽小,却是正统,故曰“真宝玉”(关于宝玉的隐喻前面已经说了)。

当时一僧一道便是要带石头去那“昌明隆盛之邦,诗礼簪缨之族,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去安身乐业”。大明朝可谓是“昌明隆盛之邦”,朱明皇室可谓是“诗礼簪缨之族”,北京、南京都曾是大明的“花柳繁华地,温柔富贵乡”。这些对应在书中便是指石头城里的贾府、贾府里的大观园。

《红楼梦》通篇的故事几乎都发生在贾府和大观园,贾宝玉和一干裙钗就在这“温柔富贵乡”里享受这盛世繁华,无奈好景不长,赶上了“末世”,最后是“家亡人散各奔腾”,所有人都赶往太虚幻境销号。

那太虚幻境在哪里?又有何寓意?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04-26 18:39:34 +0800 CST  
【 太虚幻境在哪里?? 】


太虚幻境是甄士隐和贾宝玉梦境中见到的场景,难道这世上真有这么个地方?太虚幻境究竟在哪?我们先看看“太虚幻境”在文中的出处:就在第一回,甄士隐当时抱着女儿英莲在街上,遇到一僧一道:

意欲问他们来历。只听道人说道:“你我不必同行,就此分手,各干营生去罢。三劫后,我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在北邙山等你,会齐了同往太虚幻境销号”!

短短一句话信息量很大:

一是指明了地点:北邙山。

二是强调“会齐了”,显然最后魂归太虚幻境的,绝不是甄士隐一个人,而是很多人。

三是去“销号”。这就有点《封神演义》的味道了,在那场封神大战中,被斩了神仙妖魔,都是一缕魂魄前往封神台销号,最后等着姜子牙封神。封神演义里有个封神榜,红楼梦里有个情榜。神仙妖魔们最后都“会齐了”入了神仙榜,看来红楼梦里的人物都是“会齐了”入了情榜(关于情榜后面再说)。

我更关注的是“北邙山”三个字,前八十回里,“北邙”一词就在这里出现一次,而在通行本后四十回里,也出现一次,不过是用在林黛玉身上,借李纨的话是林黛玉这么有才情的女子,“竟这样小小的年纪,就作了北邙乡女”。

而真正的“北邙乡女”应该指香菱,在很可能是真本的《吴氏石头记》里,这个词正是出现在香菱的故事里:在八十一回,就在香菱遇难的那个夜里,香菱在睡梦中看到:

隐隐约约面前站立一人,是个暮年道士,上去一把搂住他大哭:“我可怜的有命无运的儿啊,爹爹来看你了,儿将做北邙乡女,为父怎不痛断肝肠。”

…… 忽然一僧一道飘然而来,推开士隐,拽着香菱要带往太虚幻境销号。

(吴本第八十一回 惜昵近公子做良媒 讳笞罚丫鬟结恶党)

吴本这个情节故事安排得与第一回香菱的故事完全对应,都是“北邙山”,都是去太虚幻境销号。在吴本里第八十一回香菱就被夏金桂害死了,难怪《红楼梦》刚到八十回就断掉了,因为从八十一回开始,红楼的故事越来越不“和谐”了,越来越有碍朝廷时局了,所以才会“迷失无稿”,所以才有高鹗续写后四十回。而高鹗很可能也看过吴本,于是将“北邙乡女”这词移花接木到林黛玉身上。这种事高鹗没少干,后面我们还会谈到。但不管怎么样,还得感谢高鹗、程伟元,没有他们,恐怕连前八十回都保不住。
这北邙山到底在哪呢?又有什么玄机?中国名山大川那么多,为何要在北邙山会齐?
北邙山,在中国那是确有其山,而且那几乎就是汉家陵阙的代名词。

北邙山位于河南省洛阳市北,整个陵墓区不过方圆几十公里,但目前发现的从秦汉到两晋,从北魏东周到隋唐,单独帝王陵就24座。还有秦相吕不韦墓、唐朝诗人杜甫、大书法家颜真卿等历代名人之墓。正如唐代诗人王建的诗云:“北邙山头少闲土,尽是洛阳人旧墓”。

此外北邙山还留下了“老子炼丹”、“吕祖报恩”、“重阳作诗”、“洞天福地”等神话传说,历朝历代咏颂北邙山的诗词多不胜数。北邙山的西端有仰韶文化遗址,这是华夏民族新石器时期黄河中游地区人类文明的一个发祥地;在其南端是著名古都洛阳,先后有十三个王朝在洛阳建都。

北邙山可谓是中国最有名的风水宝地,故有“生于苏杭,葬于北邙”之说。这也难怪自东汉以来,便是汉人王朝帝王将相的陵寝所在,皇亲国胄,达官显贵,名人名流也以葬于北邙山为荣,寻常百姓可没资格魂归这里。

而红楼梦中人都要在“北邙山会齐、去太虚幻境销号”,其寓意还不明显么?红楼梦里的人物是什么身份,凭啥能去北邙山会齐?很显然,这一方面暗示了书中人物的汉人身份和非同小可的身世,另一方面也预示了红楼梦是“白骨如山”的大悲剧。

江宁织造的曹家只是满清的包衣奴才,虽祖上是汉人,但早已算是满清贵族,有何资格又有何脸面要“在北邙山会齐了去太虚幻境销号”?就连满清皇室贵族都无人安葬在北邙山,更没有记录说北邙山是曹家的祖坟地。何况曹家只是被抄家,并没有“白骨如山”的悲剧。 因此从北邙山一词就很好地驳斥了“曹学”的荒诞,同时也提示我们:

《红楼梦》是一部隐写汉人生活历史的悲剧文学。

(杨书学关于太虚幻境的画作)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04-26 18:50:51 +0800 CST  
【人物篇】红楼梦里的金势力

红楼梦表面上是写宝、黛、钗三角恋,实际上是写林黛玉代表的“木势力”,薛宝钗代表的“金势力”,争夺宝玉(传国玉玺)。最后的结果是,木石前盟,敌不过现实的金玉良缘。不过贾宝玉梦中的独白,表露了天下汉人的心声:

这里宝钗只刚做了两三个花瓣,忽见宝玉在梦中喊骂说:“和尚道士的话如何信得?什么是金玉姻缘,我偏说是木石姻缘!”薛宝钗听了这话,不觉怔了。

(红楼梦第三十六回)

虽然现实是明朝已经灭亡,大清已经坐拥江山,已经是“金玉姻缘”,已经是“今宵水国吟”。但千千万万的汉人心里,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因为他们心中永远怀念的是木石前盟,怀念的是大明王朝,哪怕大明朝已经是“昨夜朱楼梦”、已经是“水中月镜中花”。

以蔡元培为代表的索隐派虽然看到了红楼梦里的“清风明月”(满清、朱明)为了“宝玉”(玉玺)争斗,但只是隐隐约约体会到了书中字里行间透露出这样的情绪,并没有找出哪些人物是代表了满清(金)势力。而这一章,我们来完成这个工作。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04-26 22:30:35 +0800 CST  
薛家是最大的“金势力”

代表“金”的最主要的人物当然是薛宝钗,名字里的“钗”、判词里的“金簪”,身上戴的金锁,以及贴身丫鬟莺儿原名叫“黄金莺”等,这些都是带“金”的符号元素。薛宝钗住在蘅芜苑,诗号蘅芜君,这“苑”“君”都有皇家君主的信息暗示,蘅芜苑里各种植物,主要是“杜若蘅芜,茝兰,清葛,金簦草,玉蕗藤,紫芸,青芷”,所以一路看去是“四面出廊,绿窗油壁”。蘅芜苑绿油油的植物,是暗示了“青”字,即满清也。

总之,种种暗示隐喻表明,薛宝钗是“金势力”的头号人物。在薛宝钗那一章我们也重点分析了,薛宝钗影射的是女金首领、满清第一位皇帝皇太极。这里就不再赘述。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04-26 22:31:51 +0800 CST  
【呆霸王薛蟠之谜】

薛蟠,薛姨妈的长子,薛宝钗的哥哥,夏金桂是他的正妻,香菱是他买来的妾。因幼年丧父,寡母又纵容溺爱,终日唯有斗鸡走马,游山玩水。虽上过学,不过略识几字。为人骄横跋扈,仗势欺人,强买甄英莲(香菱)为妾,由于英莲已经先被冯渊买去,便喝令手下打死冯渊。在赖大家的酒席上,碰到“冷郎君”柳湘莲,欲与之相交,被柳湘莲打了个半死。与同伙贩货路过平安州界时,遭遇强盗,幸得柳湘莲相助,使贼人散去,货物夺回。二人终拜为生死弟兄。

1)“文龙”被改成“文起”之谜

这薛公子学名薛蟠,表字文龙。而在通行本里,却写作“文起”。显然是通行本篡改的,因为薛蟠的蟠,是跟龙相适应,所谓虎踞龙蟠。如果是文起,就跟“蟠”字对不上了,古人的名和字,是有相互对应关系的。

通行本为什么对他的表字也要改掉?难道是抄书人看误了,将“龍”看成了“起”?可这两个字差别很大,看错的可能性不大。还是说“文龙”二字又有什么不和谐的地方?
看来很可能如此。如果单独说他叫薛蟠,或者只说他叫薛文龙,都没问题,可“薛蟠,表字文龙”,那就将蟠和龙对应起来了,自然会让人联想到虎踞龙蟠。

蟠,本义就是虬龙盘旋的样子;文龙,有文理的龙,其实就是指虬龙。也就是薛蟠的名和字,暗示了他是一只蟠龙。书中没有提到“蟠龙”,但“龙蟠”两次出现。一次是在贾宝玉呈才藻那回,贾政一行人从蘅芜苑出来后经过一正殿,正面一座玉石牌坊,“上面龙蟠螭护,玲珑凿就”。第二次同样是在这一回,元宵节为迎接元春省亲,“园内各处,帐舞龙蟠,帘飞彩凤,金银焕彩,珠宝争辉”。

书中“龙”的字眼无处不在,多不胜数。除了极个别的,如“龙眼”指水果之外,其他“龙”的字眼几乎都是按时皇家帝王气象,比如秦可卿死封“龙禁尉”、贾宝玉抹额上“二龙抢珠”,潇湘馆的景象是“凤尾森森、龙吟细细”…… 而薛蟠“薛文龙”之“龙”,显然也有“皇家帝王”的暗示。比如同样有同性恋之癖好,书中说冯渊是“好男風”,而说薛蟠则是动了“龙阳之兴”。龙阳之兴则出自战国魏王与男宠龙阳的典故。

所以,薛蟠,薛文龙,这名和字,就表明了他是一条盘踞着的蟠龙。如果改为“文起”,就将蟠龙之意淡化了。显然通行本的作者高鹗,不想让读者想到“蟠龙”。那这条“盘踞着的蟠龙”,到底盘踞在什么上面呢?

有古玩古董经验的朋友很容易想到一样东西,那就是“蟠龙玉玺”。薛蟠,便是一条盘踞在玉玺之上的蟠龙。这寓意他已经掌控了玉玺,获得了天下。《红楼梦》里的玉玺指谁?自然是指衔玉而生的贾宝玉。当然还有金陵的甄宝玉。另外还有秦钟,也有玉玺的暗喻,前面在说秦可卿时也特别提到了“玉”的来历,是来自“秦”——未嫁先名玉,来时本姓秦。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04-27 20:39:55 +0800 CST  

乾隆御用玉玺,上面的蟠龙——注意此并非传国玉玺,乾隆一生爱玉、玩玉无数,一生拥有玺印1800多方,这只是其中一方而已。不过大多数在八国联军入侵时失散。

近年来乾隆玉玺在海内外收藏市场风起云涌。2009年11月5日,另一方乾隆玉玺“八徴耄念之宝”被伦敦苏富比拍卖行以折合人民币4000万元左右拍出。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04-27 20:51:26 +0800 CST  
2)薛蟠出身之谜

回头再看“蟠”字,一个虫,加一个番字。薛蟠,薛文龙,名字里有“虫”,又有“龙”,可见他既是一条虫,又是一条龙。而在《红楼梦》里,字眼里带“虫”字的,往往代表了作者的鄙视讽刺之意,比如风月宝鉴的风,正体字里是有个“虫”字的(風)。薛蟠的蟠,薛蝌的蝌,宝蟾的蟾,以至于苍蝇、蚊子,都是暗含贬义。薛蟠自己做歌也唱“一个蚊子哼哼哼”“两个苍蝇嗡嗡嗡”。作者鄙视薛蟠是蚊蝇之类。在吴本后面,还将蜻蜓喻指“清廷”。

薛蟠之“蟠”,里面的“番”字,直指他是番邦胡人。那这个番邦到底指谁?

他姓薛,乃“丰年好大雪”之“雪”,雪乃白色,白色属金。他们一家是从北方来的。薛蟠乃“紫微舍人薛公之后,领内库帑银行商,共八房”。这“紫微舍人”大有玄机。紫微星,在古时被称作帝星,在天空的方位同样是在北方,命宫主星是紫微的人就是帝王之相。

很明显,这北方属金的番邦,就是指大明的苦主后金,也就是后来的满清。

那这个紫微舍人到底是谁?


【紫微舍人的秘密】

那首先得搞清楚“舍人”是什么意思。明清内阁里有中书舍人,但在军队里的“舍人”,往往是指近侍武职,比如带刀散骑舍人。在明末北方,就有这样一个后来不可一世的舍人,他就是努尔哈赤。他起初便是明辽东总兵李成梁收养为麾下侍从。按照明朝制度,凡是受明朝封敕的女真首领,其子孙未承袭父职的,都谓之舍人或外郎。努尔哈赤的祖父是明朝封敕的一个女真建州左卫的首领,意外被杀之后,努尔哈赤没受到明政府敕封,于是自然而然地成了建州左卫小外郎。外郎便是舍人。所以努尔哈赤也是建州左卫舍人。他就是以建州左卫舍人的身份开始他的政治生涯,并借祖父之仇起兵,统一女真各部,成了后金的开国皇帝,可不是紫微星的“帝星”之象嘛。

薛家“领内库帑银行商,共八房”,这“八房”,也很容易让人想到努尔哈赤建立的女真“八旗”。所以紫微舍人就是指努尔哈赤,薛蟠乃紫微舍人努尔哈赤之后。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04-27 20:55:00 +0800 CST  
3)薛蟠影射之谜


我们从薛蟠薛文龙这个名字,搞清了他的身份象征,就是女金满清的一条蟠龙,一条已经盘踞在玉玺之上的蟠龙。那他到底是隐喻满清的哪一位皇帝?

显然不是努尔哈赤,因为紫微舍人是指努尔哈赤,是薛蟠的先祖。那是指皇太极?有可能,但我们前面解读了,薛宝钗主要喻指皇太极。接下来的皇帝只有顺治了。我认为薛蟠,有顺治皇帝福临的影子。

很多人难以接受,他妹妹薛宝钗是隐喻皇太极,他怎么反倒隐喻皇太极的儿子顺治帝福临?这同样要重复那句旧话:影射不代表原型写作。从生活原型来看,自然说不通,但影射时不需要那么一一对应。比如秦可卿的辈分比林黛玉还低一辈呢,但秦可卿偏偏影射崇祯的父亲朱常洛,而林黛玉则影射亡国之君崇祯。

尽管如此,薛蟠隐喻顺治皇帝福临,我也没有什么直接证据。只能从时间点上分析,宝钗和黛玉争宝玉,是喻指女金和大明争玉玺(政权),最后宝钗赢了,但“纵然是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天下人依然不服。皇太极最终也没能够进入北京,真正获得玉玺,得到天下。他当时登基称帝时,据说用的是假的玉玺,故他得到的是“假宝玉”。 而到顺治时,满清入关,进入皇宫,正式掌握传国玉玺,坐拥天下,大明只剩下在南方的南明小朝廷。这时的女金满清俨然是一条盘踞玉玺之上的蟠龙!而顺治帝名字叫福临,也是指满清入关君临天下之意。

整个顺治朝都基本在跟南明永历政权博弈。当然顺治方面占有绝对优势。这对应在小说里,便是薛蟠、夏金桂对香菱的无情虐待。前面我们说了,香菱是影射永历帝,夏金桂是影射吴三桂。那薛蟠,可不就是指顺治朝时期的满清嘛。

顺治帝福临,在他五岁时,父亲皇太极就死了。薛蟠,也是幼年丧父,父亲死时他多大?不得而知,只是书中提到“五岁上就性情奢侈,言语傲慢”。很可能也是五岁丧父,没人管教,加之母亲溺爱,养成这样的性格。他们孤儿寡母居家从北方来到京城贾府家中,大有满清入关,入主北京皇宫之寓意。薛蟠的母亲薛姨妈,自然也有顺治帝母亲孝庄太后的影子。

或许你还是觉得这种解读难以信服,毕竟顺治帝在历史上的口碑不错,在满清初期的皇帝之中,无论是他的为政举措,还是个人的品行,都算得上是个不错的皇帝,怎么能把他看作是纨绔子弟、浪荡公子、呆霸王薛蟠?

是的,从人品性格来看,薛蟠和顺治帝福临相去甚远。但我要强调一点,薛蟠是影射顺治时期的满清,并非特指顺治帝福临本人。顺治帝年幼继位,但不过是名义上的皇帝,实际大权是掌握在摄政王多尔衮手里。宫廷内政“家事”掌握在孝庄太后之手。顺治朝很多大事,比如消灭南明的弘光政权、隆武政权、永历政权,剃发易服的各种大屠杀,都是多尔衮、多铎等领导实施的。但这些恶行暴政,都算在了顺治头上,因为他是皇帝。都算是顺治朝时期的恶行暴政。所以书中薛蟠打死冯渊、强抢香菱,此后虐打香菱,其嚣张跋扈的霸王秉性,便是顺治朝时满清恶行暴政嗜杀的隐喻。

这薛蟠虽然骄横霸道,但也有呆气可爱的一面,所以叫他呆霸王。比如他对柳湘莲的朋友之情,是个重义气的性情中人。与薛宝钗的冷漠无情相比,倒也不是坏得一无是处。顺治朝时期虽然满清有大量屠杀暴政,但顺治本人亲政后笼络汉族士大夫,也推出了一些利国利民的仁政。作恶的部分主要是顺治前期多尔衮掌权时期。

至于多尔衮在《红楼梦》里的影射原型,前面已经讲过。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04-27 20:56:56 +0800 CST  
奇怪,刚贴上去,显示了一会就不见了……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04-27 20:59:15 +0800 CST  
薛蟠虽然是个欺男霸女的纨绔子弟,但他的故事非常有意思,就连他写的歪诗,被称作薛蟠诗,或薛蟠体,被后世津津乐道。他身上闹的笑话不少,最有名的笑话,就是因为把春宫图的作者唐寅,认作庚黄。 关于春宫图,前面在解读薛宝钗时,揭秘绣春囊案时就特别提到了。根据吴本,那个上面绣有春宫图的绣春囊,是薛蟠买来,被薛宝钗偷偷放在园子里的石头上,被傻大姐捡到,而引发抄检风波。

所以《红楼梦》写春宫图,绝不仅仅为了表现薛蟠的荒淫,写庚黄的笑话,也不仅仅是为了表现薛蟠的不学无术,作者不尽之意似乎在文外。

“庚黄”的笑话,究竟暗含了什么秘密?

这个秘密护珠塔主吴雪松先生给了最令人信服的解读,我就直接摘录如下:

——————————————————————

《红楼梦》中薛蟠“春宫图”的秘密

(摘自 护珠塔主新浪同名博文)

《石头记》(或《红楼梦》)第二十六回 “蜂腰桥设言传心事 潇湘馆春因发幽情”有一个古怪而著名的情节,讲的是呆霸王薛蟠让小厮冒充贾政,把宝玉骗到墙角,然后一段对话,因写字画画之说,提醒了薛蟠得到的“春宫”图,文本内容如下:

【薛蟠笑道:“你提画儿,我才想起来。昨儿我看人家一张春宫,画的着实好。上面还有许多的字,也没细看,只看落的款,是‘庚黄’画的。真真的好的了不得!”宝玉听说,心下猜疑道:“古今字画也都见过些,那里有个‘庚黄’?”想了半天,不觉笑将起来,命人取过笔来,在手心里写了两个字,又问薛蟠道:“你看真了是‘庚黄’?”薛蟠道:“怎么看不真!”宝玉将手一撒,与他看道:“别是这两字罢?其实与‘庚黄’相去不远。”众人都看时,原来是“唐寅”两个字,都笑道:“想必是这两字,大爷一时眼花了也未可知。”薛蟠只觉没意思,笑道:“谁知他‘糖银’‘果银’的。”】

这段故事,很多人读至此处,只觉刻画薛蟠入骨三分,形象生动,然后心下一笑略过,并不知道作者设置这段古怪的情节,反复说这“庚黄”、“唐寅”,有着血泪的记忆,小说“字字看来皆是血”,为此情节一笑者,作践了《石头记》作者之苦心。

其实这段故事,是有着出处的,明末清初的文人褚人获,在他的《坚瓠三集·卷四·衡山图记》有着这段类似情节记载:

文字内容是:

【文衡山生年与灵均同。因取“唯庚寅吾以降”句为图书。有一守自北方来。闻知衡山善画。因问人曰:“文先生前更有善画过之者乎?”或以“唐伯虎!”对。又问:“伯虎何名?”曰:“唐寅。”守即跃起曰:“文先生屈已尊人如此!”人问何故,曰:“吾见文先生图书曰:'唯唐寅吾以降'。”闻者喷饭。】

这段话大致意思是: 文征明(1470-1559,号衡山居士)与灵均(屈原)生年(天干地支)相同,所以用“我与屈原都是庚寅年生”的句子做题字。有一北方来的太守,听说文征明善画,于是问人:“文先生之前还有更擅画的人吗?”,有人回:“唐伯虎。”以对,他又问:“伯虎名字是什么?”,回答:“唐寅。”,太守“噔”地跳起说道:“这就对了,文先生竟然屈尊与此人这般地步!”人问何故,他说:“我见文先生的画上写着‘我唯一承认比不上的是唐寅’”众人人听了,“噗~”地一声大笑,满地喷饭。

其实在明末清初的这个民间段子,被作者巧妙改装在《石头记》(《红楼梦》)中,不是为取悦读者,而是要表达,“庚寅”二字,《石头记》作者既不是要说“唐寅”,也不是要说“庚黄”,而是在组合中曲折表达与当时段子中的“庚寅”,同时,在错综的字形组合游戏里,又透露一个“廣”字。

再清朝,尤其是在明末清初,只要把“廣”与“庚寅”放在一起,没有人不联想“庚寅之劫”的廣州屠城!

这个故事与后文“芦雪广”通过艺术组合,完整表达了作者对1650年(顺治七年),清人广州屠城的血泪控诉,关于“芦雪广”一文,见本文后附录:《震撼的《红楼梦》研究》。

关于褚人获,其资料本人从《坚瓠集》中摘录整理如下:

褚人获(1635—1682),字学稼,又字稼轩,号石农、没世农夫,长洲(今江苏苏州)人,据《坚瓠六集》沈宗敬序,甲戌(康熙三十三年,1694)时60岁,知其生于崇祯八年(1635)。《坚瓠集》编讫为康熙四十二年(1703),作者已69岁。褚人获生于历代书香之家,祖、父接饱学宿儒,叔祖九皋,万历八年进士。褚人获博闻广识,尤谙稗官野史,雅好著书,为《坚瓠集》作序的毛宗刚、毛标可、顾贞观、洪昇、尤侗、涨潮等都是其结识好友。笔记小说《坚瓠集》记载了很多稗史趣闻。

其实早在1947年4月,俞平伯读《红楼梦》时,写下一段随笔,内容如下:

【那太守不识画儿上的篆文,把“庚寅”误为“唐寅”,薛蟠却并不识画儿上的款字,反把“唐寅”误为“庚黄”,不敢说《红楼梦》作者用这典故,或只是碰巧偶合,但比较起来很有趣,假定二者之间有一种关联也不算鲁莽吧】

(俞平伯《红楼梦演技》·《读红楼梦随笔二则》)


可怜的俞平伯,跟着胡适在死胡同里转悠,打死也想不出《红楼梦》作者的用意,把血泪之书当做“很有趣”娱乐了,真理与谬论,只各一层纸糊的窗户,他却擦肩而去了顺着谬论越走越远。胡适的红学,本着“大胆设想,小心求证”,这俞平伯都“假定二者之间有一种关联”了,却并未去求证,所以,整个红学都一样,喊着响亮的口号,小心得不再求证而是坐啃老本,如何能在学术上取得进展。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04-28 22:30:05 +0800 CST  
4)薛蟠结局之谜


薛蟠最后的结局,通行本和吴本写得惊人的一致,都是因为喝酒时发酒疯,用酒碗砸死了人,然后打点贿赂,说是“误杀”,最后都被判了秋后问斩。不同的是,通行本里,经过贾府帮忙贿赂,薛蟠最终逃脱了死罪。在吴本里,薛蟠砸死的伙计是冷子兴的人,冷子兴将他告到贾雨村那里,并付了比薛家多几倍的贿银,贾雨村吃完被告吃原告,故作正义地翻出薛蟠当年打死冯渊之事,两桩人命,将薛蟠定了死罪,并在秋后处斩。 从薛蟠的结局也再次证明了,通行本续本的作者高鹗,显然是知道吴本的。通行本续写后四十回,并非是因为《红楼梦》80回以后“迷失无稿”,而是因为80回后有碍时局朝政,不能传世,通行本不是简单的续写,而是明白无误的改写。改掉那些“刺目”的情节,保留那些无关紧要的内容。所以关于薛蟠的结局,怎么喝酒用酒碗砸死人,怎么打官司贿赂,被判秋后问斩,这些都是沿用了吴本里的说法,但由于吴本里薛蟠此案牵扯到了冷子兴、贾雨村,此二人与前八十回相比性格命运出现了大反转,是大奸大恶之人,通行本就只好避而不谈。

有意思的是,在薛蟠打死冯渊强抢甄英莲那回,有意无意地让薛蟠“假死”了一回。门子教贾雨村撒谎,说薛蟠得了无名之症,被冯渊冤魂追索死了,只需要赔点钱给冯家,把拐子治罪就完了。

门子道:“小人已想了一个极好的主意在此:老爷明日坐堂,只管虚张声势,动文书发签拿人。原凶自然是拿不来的,原告固是定要将薛家族中及奴仆人等拿几个来拷问。小的在暗中调停,令他们报个暴病身亡,令族中及地方上共递一张保呈,老爷只说善能扶乩请仙,堂上设下乩坛,令军民人等只管来看。老爷就说:‘乩仙批了,死者冯渊与薛蟠原因夙孽相逢,今狭路既遇,原应了结。薛蟠今已得了无名之症,被冯魂追索已死。

也就是在官方的档案里,薛蟠已死,死因是无名之症。甲戌本批语也说:“‘无名之症’却是病之名,而反曰‘无’,妙极!”可巧历史上的顺治帝福临,也是感染天花而死,当时称作痘症。顺治帝年仅24岁感染天花,几天功夫就突然暴毙,死后还被火化。关于死因,清皇室一直避而不谈,可谓也是死于“无名之症”。

关于出痘之事,《红楼梦》多有记载,说到了巧姐也得过痘,凤姐供奉痘疹娘娘。吴本第87回,也提到“坎方有戎羌入侵,坤方有流寇作反。更有坎方痘疹等瘴疫流传,平民死亡愈万。”明末清初,鼠疫是是带给汉人最大灾难的瘟疫,而天花则是让满族人闻之色变。从关外来到中原的满族,对中原地区流行的死亡率相当高的天花非常缺乏免疫力,豫亲王多铎36岁时就因为出花在顺治六年去世。 因对成年人出花的恐惧,每年的冬春之交顺治都要去南苑行宫“避痘”,但顺治十七年的冬季却是个例外,顺治不仅未去避痘,反而被董鄂妃的葬礼弄得疲惫不堪。于是,天花病毒乘虚而入。

顺治得天花而死之死,虽未写入正史,但朝廷上下都是心照不宣之事,所以看似死于“无名之症”,其实是有名之症,只是不便于公示天下罢了。所以批语才会说:“‘无名之症’却是病之名,而反曰‘无’,妙极!”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04-29 19:04:58 +0800 CST  
【慈母多败儿的薛姨妈】

在弄清了薛宝钗和薛蟠的身份隐喻之后,再来看他们的母亲薛姨妈,那解读起来就容易了。如果薛宝钗是指皇太极时的女金,那薛姨妈便是指努尔哈赤;如果薛蟠是指顺治帝时的满清,那薛姨妈便是孝庄太后。

薛姨妈一个角色,同时隐喻两个历史人物,前期影射努尔哈赤,主要是薛宝钗和林黛玉争宝玉的情节里。薛姨妈是以“慈”著称,其实是藏锋不露,自始至终,为了撮合女儿和贾宝玉的金玉姻缘而处心积虑。这影射了努尔哈赤和皇太极父子俩为了争夺大明的江山而费尽心机。

后期影射孝庄太后,主要集中在香菱和夏金桂的故事情节里。她对薛蟠溺爱放纵,任由他胡作非为,打死了人也不放在心上。儿媳妇夏金桂在家中称王称霸、使性撒气,薛姨妈对这个孽障竟然无可奈何,这说起来不可思议。在薛家这样的大家族里,怎么任由一个儿媳妇撒野翻天?如果对应历史就好理解了,夏金桂乃影射吴三桂,吴三桂自投降满清之后,借追杀永历帝之名,拥兵云南,大有天高皇帝远之势,满清朝廷颇为头疼,却又无计可施。后来吴三桂在康熙朝时起兵反清,才被镇压。一直到他死之前,吴三桂都是让清政府无可奈何的“孽障”,只有不断地安抚他,封他为平西王,将公主嫁给他儿子,默认他招兵买马。当时的孝庄和顺治帝母子俩,确实拿他没有办法。

夏金桂嫁入薛家,就莫名其妙地整死了香菱,可谓是香菱的天生对头,但她也有自己的冤家对头,那就是她带来的随嫁丫鬟宝蟾!

宝蟾又是影射谁呢?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05-03 01:24:37 +0800 CST  
【情魅宝蟾】

宝蟾,夏金桂的陪房丫头。长有三分姿色,举止轻浮。直到80回时才同夏金桂突然出场。要知道通行本红楼梦在80回之后就断掉了,也就是80回之后宝蟾的故事情节已无从考证,所幸吴本的出现解决了我们的遗憾。所以要揭秘宝蟾,不可避免地要主要要从吴本寻找证据,根据吴本,我认为宝蟾乃影射满清第三代皇帝康熙玄烨。

长期以来,红学家认定红楼梦是写江宁织造曹家的事,或者是写满清皇室的隐事,如果这样的话,那康熙,必定是红楼梦书里绕不开的角色,于是红楼梦里哪个角色是康熙呢?历来众说纷纭。有人说,贾母是康熙;有人说是王熙凤是康熙,你看名字里都有个‘熙’;也有说老太妃是康熙,老太妃薨了,贾府的人都去守国孝,是影射康熙驾崩;……

当然这些解读都不符合“风月宝鉴”的本意,而吴氏石头记里的“康熙”就是直指宝蟾。

1)宝蟾,所谓蟾者,学名蟾蜍,俗称癞蛤蟆,体大形丑,皮黑而多疣,腹内有毒腺。因此,我们可以从宝蟾的名字中看出作者的一番良苦用心,以及作者对宝蟾这个角色的鄙视。癞蛤蟆是个全身黑色长满疙瘩,相貌丑陋,又满含毒性之物。 康熙幼年因为天花而长了满脸麻子,被野史民间称作康麻子。皮肤黑不黑不知道,但康熙名字叫玄烨,玄,便是黑色的意思。书中借宝蟾的名字,讽刺康熙是个满脸麻子疙瘩黑皮的蟾蜍。

2)蟾宫折桂 VS 康熙除吴三桂。 宝蟾本来是吴三桂带来的丫鬟,在吴本里,宝蟾进了薛家之后,倒是跟薛家打成一片,处处跟夏金桂作对, 最后还是夏金桂玩火自焚的重要推手。历史上的康熙除吴三桂的故事,都知道了,吴三桂也不是康熙派人灭掉的,而是他自己在衡阳病死的。

3)智除敖小白 VS 智除鳌拜。 吴氏石头记后二十八回,还有好些新角色新人物,其中就有夏金桂的母亲,以及她母亲的干儿子,名字也很稀奇,叫敖小白。 敖小白,不能不让人想到鳌拜。更有意思的是,吴本里,在紫檀堡(薛家当时住在了蒋玉菡和袭人的家),敖小白调戏宝蟾,被宝蟾整死了。康熙智除鳌拜的事,历来是被清粉津津乐道的,这里不赘述。这影射也太直白了,难怪这样的故事不得流传。

4)情魅 VS 康麻子。 在吴本最后的情榜里,宝蟾的情号是‘情魅’,还有专门的考语,考语说‘寶蟾——情似烈火,心如蛇蠍,容若桃花,鄙如流水,因何聚於一身,實乃鬼魅之禍。’


难道被清粉列为英明神武千古一帝的康熙大帝,在作者的眼里竟然这么不堪?竟然被比作蟾蜍,被称作‘鬼魅之祸’?所谓千古一帝,乃是现代清史专家的粉饰,在当时,起码在当时的汉人心中,康熙不过是康麻子,不过是鞑子皇帝,他年纪轻轻时就大兴文字狱,搞迁界禁海,镇压台湾郑氏、消灭吴三桂势力,将汉人心中最后一点反清复明的希望彻底扑灭,汉人怎么会对他有好感,又岂会将他成为千古一帝?

宝蟾小小年纪,也是性如烈火,心如蛇蠍,烈火一词,也容易让人想到康熙名字里玄烨的“烨”字。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05-03 01:28:32 +0800 CST  
【 薛家之外的“金势力” 】

薛家是最大的“金势力”,除了薛家还有其他多个“金势力”,比如多官多姑娘,比如贾雨村、冷子兴,比如金荣。下面我们就分析下这些人物。


1. 多官、姑娘背后的秘密


多官、多姑娘是夫妻,是晴雯的远房表哥。多姑娘,后来变成了上吊自杀的鲍二媳妇;在说到晴雯故事时,多姑娘又变成了“灯姑娘”。这显然是为了避文祸。毕竟多官、多姑娘很容易让人想到他们是姓多。

汉人中,姓多的极少,而在当时的满清皇室里,倒是有多个带多字的阿哥,比如多尔衮、多铎、多罗贝勒…… 其中最符合影射关系的,显然是多尔衮。

多尔衮是摄政王,身兼多职,可谓官多(多官);

多尔衮又好色,收蓄美女无数,可谓多女人(多姑娘)。

多官,本是“荣国府内一个极不成器破烂酒头厨子”,都唤他作“多浑虫”。从这个诨名可以看出作者对他极尽讽刺鄙视。浑虫,是形容酒鬼或蛮不讲理的人,浑虫,很容易让人想到浑浊,不禁联想到贾宝玉的名言:“我见了女儿,我便清爽;见了男子,便觉浊臭逼人。”浑虫也好,浊臭也好,关键在于有了污“水”。土有了“水”,就成了泥,贾宝玉便认为男人是泥做的,浊臭逼人;落花随流水,就可能陷入臭沟渠,所以林黛玉要用丝巾收集起来埋葬;“气质美如兰,才华阜比仙”的妙玉,最后也是“可怜金玉质,终陷淖泥中”。

作者鄙视带“水”的,也鄙视带“虫”的。“浑虫”的名号,既含“水”,又有“虫”,偏偏还姓多,足见作者对这个人物十分鄙弃!更绝的是他的职业是厨子,可见平时里常拿着屠刀干的都是杀鸡宰羊的屠宰之事。

多尔衮,努尔哈赤的十四阿哥,在满清入关之后的摄政王,一生屠戮杀伐无数,在推行“剃发令”时极其野蛮,是个用屠刀讲道理的浑人,是一个沾满汉人鲜血不折不扣的大浑虫!

多姑娘,本是多浑虫的媳妇,这个媳妇美貌异常,又轻浮无比,众人都呼他作“多姑娘儿”。这个媳妇水性杨花,前八十回里勾搭贾琏,在吴本后28回里更不像话,成了薛蟠一帮人马的公共情妇,又在紫檀堡勾引宝玉。其实早在晴雯临死前,当着晴雯的面,就非礼宝玉。

多尔衮贪财好色,一生女人无数,还与自己的嫂子孝庄太后有不伦之恋,以至于死后被顺治帝掘坟鞭尸。多姑娘儿在和贾琏偷情时,就有多尔衮和孝庄风流案的影子。

那媳妇故作浪语,在下说道:“你家女儿出花儿,供着娘娘,你也该忌两日,倒为我脏了身子。快离了我这里罢。”贾琏一面大动,一面喘吁吁答道:“你就是娘娘!我那里管什么娘娘!”那媳妇越浪,贾琏越丑态毕露。

贾琏的女儿还在出天花,家里还供着痘疹娘娘呢,结果和多姑娘厮混在一起了。可巧,孝庄的儿子顺治帝也是得天花而死。前面在解读贾琏时,我们认为贾琏是影射东林党人为首的明朝官员,那贾琏和多姑娘没廉耻的苟且厮混,也有明朝官员向满清投降苟且的影射嫌疑。有人还认为是影射孝庄为劝降洪承畴而使美人计的那段隐晦野史。

多姑娘勾引贾宝玉,也很好理解,宝玉是传国玉玺,代表皇权。染指宝玉,就是想染指皇位,是影射多尔衮在皇太极死后完全有机会染指皇位登基,最后虽然没有当皇帝,但作为摄政王,是满清当时的实际当权者。

书中为什么要安排多官多姑娘夫妇是晴雯的远房表哥表嫂呢?晴雯不是个连自己父母家乡都不知道的孤儿吗?怎么还会记得一个远方表兄?显然作者是有意安排晴雯和多浑虫夫妻有关系的。还记得晴雯影射的对象吗?乃大明辽东经略熊延弼。熊经略在辽东与女金交战十几年,可以说是生死冤家。所以晴雯和多浑虫有远房关系,也就是上辈就已经结下了冤渊。晴雯的死,也与多姑娘冷漠无情甚至虐待也大有关系,熊延弼的死,也是因为与女金交战“广宁惨败”有直接关系。

吴本101回说“多姑娘得了素婴風疾”而死。“素婴風疾”不知道是个什么病,可能就是农村里说的,像婴儿一样是个“寒饽饽”,见不得风寒。关键“风疾”二字十分扎眼,因为历史上的多尔衮就明确记载有“风疾”史载: 多尔衮身材细瘦,素患风疾,入关后病情日重,常常头昏目眩。用豪格诅咒他的话说,他是个“有病无福”之人。加之纵欲无度,终于猝死。 吴本对多姑娘的死是这样描写的:

“且说多姑娘几次上山闲逛,看薛蟠不理他,又打起薛蝌及下人的主意来,宝钗、宝蟾、金桂都屡次斥骂逐撵,然多姑娘乃厚颜油滑之人,脸上堆着笑脸儿,嘴里也是花腔花调,弄的人不好当面与他生起气来,况当初攻打贾府,他也出了不少力,帮了不少忙,只得随他而为,忽不久,多姑娘得了素婴風疾,不愈而死,大家才松了口气,少了一个障孽。”

多尔衮一生杀戮无数,对汉人来说,他是个不讲理的浑虫恶魔; 对孝庄太后和顺治皇帝来说,他也是个难缠的障孽,幸亏他死得早,否则顺治母子还要受更多屈辱。 请注意,在说夏金桂的故事时,薛宝钗薛姨妈,不再是影射皇太极,更像是影射顺治帝和孝庄太后了。

可悲的是现在影视剧,先有《孝庄秘史》,后有于妈的《美人无泪》,大肆为多尔衮翻案,将杀头无算、淫乱无耻的魔王多尔衮,粉饰成一个天下第一情种,女粉丝们竟然喊出“嫁人要嫁多尔衮”的无耻口号。 本来觉得在21世纪了,还研究《红楼梦》、纠缠明清那段民族斗争史,没有多大意义,但每次看到这些颠倒历史黑白的影视剧,我陡然又觉得挖掘“红楼梦背后的故事”是大有必要的。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05-03 01:45:55 +0800 CST  
感谢各位捧场,今年来回奔波忙于孩子上学的事,对帖子甚少打理,未能及时回应各位的问题甚是抱歉。还有朋友慷慨打赏,更令我不胜惶恐。

有需要电子档的朋友,我尽可能找出来一一发送,但可能也有遗漏的,也请见谅。

另外打个小广,我有个小小的公众号开放了,叫【古今探秘】(在小微里面搜索“古今探秘”即可)。 把二维码也放到下面,不知道会不会被涯叔屏了。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09-12 14:54:52 +0800 CST  
--------------------------
★★★ 楼主通告 ★★★
-------------------------------------

各位新朋旧友,由于各种原因此贴已经弃更了,现在重新整理完善推了一新帖,以一问一答的形式来解读红楼,更便于大家阅读、讨论,请移步到此,给你带来的不便还请原谅则个。

http://bbs.tianya.cn/post-no05-437649-1.shtml

【沧海客】另解红楼:红楼揭秘之一千零一问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10-15 12:55:35 +0800 CST  

楼主:兰国沧海客

字数:302037

发表时间:2015-12-11 14: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6 18:48:52 +0800 CST

评论数:664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