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已完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这标题取得有点大,但为了吸引眼球,也不能免俗故作惊人之语。二则一百年来,关于红楼梦的文章都快汗牛充栋了,并孕育出了专门的学术研究类别——红学。至于天涯上关于红楼梦的帖子也近乎滥觞,令人腻歪了。虽然这么多红楼文章帖子是泥沙俱下、褒贬不一,但不乏也有珠玉其中,本不该前来献丑。 但想着《红楼梦》始终是中国人一个未了的‘梦’,正如张爱玲说的:“一恨鲥鱼多刺,二恨海棠无香,三恨红楼梦未完”。少时读红楼,觉得这不过是一个风花雪月才子佳人的梦;大学时再读红楼,感觉红楼梦确实还没完;如今再看,红楼梦不是一个梦,而是一个巨大而幽深的迷。

这么多年,红楼梦之谜一直在脑海里影影绰绰,似是而非,百思难得其解。2008年安徽阜阳藏家何莉莉突然爆出一部‘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后28回内容,这事在社会上甚至在红学界并没产生什么轰动性的影响,但作为红迷,在网上读过由刘俊俊传录到网上的28回文字后大为震撼。虽然这28回的文字稍显粗糙,但故事情节简直惊世骇俗,又偏偏与红楼梦前80回的判词、伏笔乃至脂砚斋等人的批语都十分吻合,困扰无数人的红楼之谜,几乎一下子全解开了。

这一下,我们再也没了张爱玲说的‘红楼梦未完’的人生遗憾,虽然后28回,完全是个血泪噩梦;

这一下,我们总算可以明白作者为什么写得那么草蛇灰线,那样字字泣血,原来红楼梦竟然埋藏着那样一段生命不能承受之重的斑斑血泪;
……

所以,小可不才,但也斗胆为红楼梦人物来一个影射关系大汇总,进而让更多红楼爱好者解开红楼的谜团,虽然未必就是真相,但起码也是一种新的角度和思维,否则如今一说红楼梦,马上就想到了红学家说的红楼梦,马上想到了刘心武先生的原型分析。就算你也不认可我的揭秘解读,但要是能由此有所启迪,让你能有自己的阅读心得,那也是善莫大焉。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5-12-11 06:21:00 +0800 CST  



先发一张红楼梦人物关系图,让各位看官先重温下书中的人物。




清·孙温绘全本红楼梦绘制的贾府大观园全景图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5-12-11 06:27:59 +0800 CST  
也有人说,你这厮又来玩索隐影射这一套了,早在一百年前,蔡元培大师就是索隐派的祖师,结果被胡适大师的考证派证明索隐影射是个笑话,你难道比蔡大师、胡大师还厉害?

小可自然比不了民国大师,胡适大师学贯中西,小可更是难以望其项背。但当年胡适发表考证《红楼梦》的文章时,也不过28岁,对红楼梦的研读,未必比得上如今的很多红楼爱好者,何况如今的人拥有的红学资料,远比胡适当初丰富得多、查阅也方便得多。胡适考证的方法是对的,蔡元培的索隐,确实有‘猜笨谜’之嫌。但令人啼笑皆非的是,胡适在考证作者是谁时,在缺乏权威证据的前提下,自己草率下了定论。因为按照他那科学的考证法,发现根本考证不下去,很多关键性的证据都已迷失。胡适在考证过程中,还顺便考证出《西游记》的作者是吴承恩,如今也遭到了学界的质疑。 不过《西游记》的作者是谁,并不影响对作品的解读,但《红楼梦》就不一样,按照胡适的认定,作者这江宁织造的后人曹雪芹(曹霑),那对《红楼梦》的解读,自然就落入了红学的窠臼——红楼梦是写曹家家事的—— 一个封建没落贵族大家庭的故事。 但如果不是曹霑写的呢?而且写作年代如果也不在乾隆年间呢? 那红楼梦将是另一种解读了。

对以胡适为代表的红学家的批判,天涯里早已有‘V哥掰谎’发的煌煌大贴,赢得了百万点击;民间红学研究者吴雪松也在天涯、新浪博客里批判解读文章令人拍案叫绝;还有土默热、刘俊俊、玉川子、至真斋主、且乐道人、逐风、水墨等大才都有精彩解评,我就不再凑热闹献丑,而选择在‘影射’这条路上一条道走到黑。

也可能有人看到“吴氏石头记”字样,就认定此贴不过是拾V哥牙慧,老调重弹,尤其是怀疑‘吴氏石头记(后28回)’是伪本的看官,估计看到癸酉本(吴祖本)的字眼,就侧目而过了。 本人是笃信吴氏石头记后28回故事情节的真实性,但我在做影射解读时,尽量避免用吴本后28回的文字作为证据,而是主要以前八十回的文字为依据来解读。

事实上早在晚清时,不少人视《红楼梦》为清初政治小说,旨在宣扬民族主义,吊明之亡,批评满清。1915年蔡元培撰写《石头记索隐》,总结其说,推论小说中人所影射的历史人物。 所以对‘红楼梦’的影射解读,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我所说的影射的历史人物,其中肯定有的是前人、别人说过的,我也不敢贪天之功,只要不是我自己解读出来的,我尽量署上原解读者的大名。但有的解读揭秘实在追查不到谁是第一解读人,也只能以“前人”论之了。

------------------------------------------------------------------------

【注】癸酉本(吴祖本):2008年《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传出时,传录人刘俊俊曾将其命名为‘何初本’,因为藏家姓何。但由于文本最后有一段批语“本书至此告终,癸酉腊月全书誊清。梅村夙愿得偿,吾所受之托亦完。若有不妥,俟再增删之。虽不甚好,亦是尽心,故无憾矣。” 表明此本是癸酉年誊录完成的,所以民间红学界称之为“癸酉本”。 也有人依据这段批语,认定《红楼梦》的作者是吴梅村,加之此本的书目是《吴氏石头记增删试评本》,又称此本为“吴祖本”。意思是《石头记》是源自吴梅村《风月宝鉴》的祖本,《红楼梦》是曹雪芹等人在其祖本的基础上丰富完善而来的,并有该本前面一段批语为证:“此书本系吴氏梅村旧作,共百零八回,名曰《風月宝鉴》,每回仅三四页也,故事倒也完备,只是未加润饰稍嫌枯索,吴氏临终托诸友保存,闲置几十载,有先人几番增删皆不如意,也非一时,吾受命增删此书莫使吴本空置,后回虽有流寇字眼,内容皆系汉唐黄巾赤眉史事,因不干涉朝政故抄录修之,另改名《石头记》。”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5-12-11 06:29:44 +0800 CST  
好了,现在正是开掰。

(此贴部分内容曾在凯迪上发过,但这次在天涯上发布均重新编辑修改,并更加完善。天涯上关注‘红楼’的肯定远远多于凯迪,但美中不足的是,天涯没有凯迪那么完备的编辑功能,在发这类带有学术探讨性的帖子,有时需要对引文或重要文字,用不同字体或颜色加以区分,无奈天涯没有此功能。 可能会让各位看官看起来有点视觉疲劳)



说红楼,道红楼,这‘红楼’到底是什么?

那边厦门的一位看官说:他们那儿也有个红楼。

打住,咱说的这红楼,不是红楼!不是指具体的红色的楼。再说了,《红楼梦》里楼台亭阁那么多,也没有一座叫“红楼”的!

那就怪了,那这本书怎么叫《红楼梦》啊?

*******************************************

【红楼究竟指什么?】
*******************************************


这边有位老先生说了:你们这些年轻啊,红楼是什么都不知道?红楼指的古代那些朱门大户、侯门公府人家,因为其家里的楼房啊大门啊,都刷了朱漆,是红堂堂的,所以才叫 ‘红楼’,或叫朱门。 与之对应的是那些小户人家,叫做‘绿窗’。宋代有本《绿窗新语》,明朝有部《绿窗女史》,收录的就是这些“绿窗”小家碧玉们的故事。

老先生说得实在太好了,贾府是荣国公、宁国公,两家国公,特别是荣国府,那是‘敕造荣国府’,他们家绝对是名副其实的红楼朱门。

但这依然是表面的意思。刘心武老师就反复提醒我们了:读《红楼梦》千万得留心,如果你只看到表面的意思,或者是字面上的意思,那你会觉得《红楼梦》也不过如此,无非是公侯人家的家长里短、公子小姐的儿女情长,还没有民国版的《金粉世家》好看呢,更比不得《金瓶梅》让人来劲。

如果你能独具一双慧眼,透过字面上的表意而深入几分,你才恍然发现,这表面上的意思,不过是冰山一角,巨大的真相是深淹在水面之下。

那边嚷起来了:你这厮又要扯阴谋论了是不是?

兄台稍安勿躁,并非是我一副小人心肠,实在是作者就是这么写的,不信 你看连脂砚斋等批书人也是这么提醒读者的:此书是“草蛇灰线、伏延千里”“千万不要被作书人瞒去,方是巨眼”。

好了,那 红楼 二字,到底是想代表什么呢? 当然关键在这个“红”字。

再一看,“红”字出现的地方不少,曹雪芹在“悼红轩”批删十载; 贾宝玉点名要住进怡红院,自号怡红公子,是看到红的就心旷神怡。至于绛珠仙草、赤霞宫,这‘绛’‘赤’也是红色。

或许你会说,咱们是中国人,看到中国红当然喜欢啦,红色代表富贵,代表喜庆嘛。

这倒也有理,中国人有几个人不喜欢中国红呢?但奇怪了,喜欢就喜欢好了,为啥还“悼红”呢?为啥有“千红共窟(哭)”呢?

有人说,这还不明白?这“红”就是指“红颜”,是指大观园里那些奇女子,都是贾宝玉的红颜知己,最后花落人散,当然要悼念啊,当然是 千红共哭啊。

也对,但你能看到“千红共窟(哭)”“万艳同杯(悲)”,说明你就快要看到水面以下的真相了。

《红楼梦》的“红”,当然有“红颜”的意思,这是无可置疑的,作者开篇就说了,就是想写这些奇女子——“今風尘碌碌,一事无成,忽念及当日所有之女子,一一细推了去,觉其行止见识,皆出于我之上。何堂堂之须眉,诚不若彼一干裙钗?”

但如果只是为一众奇女子做传,何必写得这般隐晦,这般谨慎,还写得那般辛苦,那般悲怆,以至于是“字字泣血”“泪逝而去”?

如果只是为奇女子做传,为何八十回后“迷失无稿”?为什么在清朝时此书长期被列为禁书?为何清朝官方要组织续写《红楼梦》80回后? 难道是因为80回后有不和谐的内容?还是少儿不宜? 《金瓶梅》全篇都少儿不宜,也没见被砍掉后面。如果有少儿不宜的内容,就删掉那些字眼段落就好,或者学贾平凹的“此处删除五百字”,何必连整个故事都砍掉?

-------------------------------------------------

狄阁老:(忍不住问)此事元芳你怎么看?

元芳:(神情肃然地)这事定有蹊跷!从批书人的批注来看,《红楼梦》是写完了的,没有理由八十回连一页稿纸都没留下,这太不正常了,一定是有人,不希望大家看到八十回以后!

狄阁老:(微微一笑)没错!那是谁能有这么大力量,能彻底封杀删毁掉80回以后的内容?

元芳:(想了想)是作者自己?

狄阁老:(白了一眼)你辛辛苦苦写出来,就是拿来撕着玩的?

元芳:(突然一震)我想到了,是朝廷,只有朝廷才有这么大的力量!

狄阁老:(捋须笑道)佛曰:不可说,不可说啊。

元芳:那我们现在怎么办?

狄阁老:再精明的人也会留下蛛丝马迹,何况写《红楼梦》的此人,明显是意有所指、心有所寄,书中定是留下了很多线索。我送你一个字,这个字便是解开《红楼梦》之谜的钥匙!

元芳:什么字?

狄阁老在元芳手里写了一字。

元芳:是个“朱”字,这个“朱”字跟《红楼梦》有什么关系?

狄阁老:(微笑道)朱,就是红;红,就是朱,怎么没有关系呢?

元芳:(心中恍然,笑道)我明白了。

--------------------------------------------------


亲, 你明白了么?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5-12-11 06:51:41 +0800 CST  
--------------------------------------------------------
【红楼梦,便是朱楼梦】
--------------------------------------------------------

红,便是朱;红楼,便是朱楼;

红楼梦,便是朱楼梦。

朱楼梦?是不是有点眼熟?

第五十二回《俏平儿情掩虾须镯》,薛宝琴说她父亲到西海沿子上买洋货,有个真真国女子,念了首诗,开头两句便是: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原来书中已经告诉了我们,红楼梦就是朱楼梦。

如果单纯看“朱楼梦”,也不觉得这个“朱”有什么不寻常。但如果下面那句“水国吟”对照起来对,是不是让你想到另外隐藏的意思?再看一遍:

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这完全是一副对仗工整的对联嘛。有人不服,下句‘水国吟’明显和‘朱楼梦’对不上。水,应该对应火,‘朱’是火吗?

朱,当然不是火,但告诉你,‘朱’属火,你信么?

我们先看这两句话是什么意思,大意是‘朱楼美梦早已是昨夜星辰,今晚高歌吟唱、嬉笑狂欢的,是水国人!’

水国? 何许国也? 稍微联想下《红楼梦》的成书年代,就不难得知:水国,乃大清国之谓也。

当年皇太极改“金”为“清”,就是因为 清 属水。而明属火德,故取“水克火”之意,大清国不就是水国,水国不就是大清国吗?

而朱,明朝皇帝姓朱,大明也叫朱明,故用朱楼 代表大明朝。 朱,从字面上是红的意思,所以朱楼梦,便是红楼梦。

自夏朝以来,历来王朝的国号,都是有五行属性,五个王朝一个轮回,而朱明朝是火德,属火,清属水。朱楼梦和水国吟,正好是火、水相对。

我们来捋一捋,红,就是朱;红楼,就是朱楼;贾宝玉怡红公子,看到“红”就喜欢,其实是看到“朱明”的就喜欢;那“千红共哭”,不就是千千万万的朱明子民在哭……

可不是嘛,明朝灭亡多惨烈啊,前有李自成张献忠作乱,后有满清大屠杀,加之天灾瘟疫,尤其是朱元璋的子孙后代,被农民军追杀了,又被满清刨根……总之各位去脑补明末清初那些悲惨画面,那场景能不“千红共哭”、“万艳同悲”?

这么一段血泪史,史书没有记载,因为历史是胜利者书写的,大清国当年不会记载自己“杀人的武功”;

汉族文人也不敢写,因为那时候有史上最残酷的文字狱,乱写一个字,都能触犯满清统治者那脆弱而又敏感的神经,那就是无数个脑袋落地。

所以作者不得已,以他那如椽巨笔,隐隐约约、曲曲折折、真真假假地玩起了文字游戏。 一边写一边哭,写书人在哭,批书人在哭,观书人也在哭,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最后书写完了,眼泪也哭干了,终于将那一段被掩盖的血泪史隐藏在了《红楼梦》这部奇书里,以供后人为鉴。 谁知道八十回后,依然被朝廷封杀,使得后人更加难以发掘出《红楼梦》的真相。 及至二百年后的胡适,将《红楼梦》解读成了江宁织造曹寅孙子的身世自传说,从此,真相被彻底掩盖,一部血泪红楼竟然就这样变成了曹家红楼,甚至还被歪解成满清皇宫秘史! 呜呼哀哉,天下事竟荒诞如斯,夫复何言,唯有再斟一杯“风露清愁”,与“万艳同杯”,共“千红一哭”……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5-12-11 07:05:41 +0800 CST  
***********************************************

《红楼梦》为什么原本叫《石头记》?

***********************************************



我们知道《红楼梦》原本是叫《石头记》,书中开篇交代了书的来历。请看大屏幕(百家讲坛背景乐响起 :)

从此空空道人因空见色,由色生情,传情入色,自色悟空,遂易名为情僧,改《石头记》为《情僧录》。至吴玉峰题曰《红楼梦》。东鲁孔梅溪则题曰《風月宝鉴》。后因曹雪芹于悼红轩中披阅十载,增删五次,纂成目录,分出章回,则题曰《金陵十二钗》。

有朋友说,叫《石头记》很好理解嘛, 因为这个故事就记载那块大圆石上啊,《石头记》说的就是石头上记录的一个故事。

说得太好了,我也是这么想的! 但我依然觉得这只是字面上的意思,因为那不是一块普通的圆石,那是女娲补天剩下的石头,那是幻化成通灵宝玉,在富贵场中、温柔乡里经历了一场梦幻的石头,这个故事可以说是这块石头的自传。

除此之外,石头还有什么所指?

不急,我们在第二回就找到答案了。 请看……你的电脑屏幕:

雨村道:“去岁我到金陵地界,因欲游览六朝遗迹,那日进了石头城,〖甲戌侧批:点睛神妙。〗从他老宅门前经过。街东是宁国府,街西是荣国府,二宅相连,竟将大半条街占了。 (第二回《 冷子兴演说荣国府》)
贾雨村说他去了石头城,见到了宁国府荣国府。甲戌本的批注也很有意思,说“点睛神妙”。说“石头城”三字可谓是点睛神妙之笔,我看还不如叫“点题之笔”。

书名叫《石头记》,贾府在石头城。红楼梦的故事发生在贾府,那就等于说发生在石头城,红楼梦是贾府的故事,就等于说是石头城的故事,那《石头记》岂不指的是“发生在石头城的一段旧事”。

石头城在哪里?古代叫金陵,现在叫南京。南京的朋友们都知道,南京又叫石头城。

南京是什么地方啊?那是大明朝的开国之都,直到朱棣迁都北京,那南京也依然是与北京并列的都城地位,大明朝行政区划也称作“两京十三省”。

又有朋友说了,贾府不是在北京吗?怎么在金陵了?

问得好,贾府的的确确在京城,甄家是在金陵。可书中为什么说贾雨村是在“石头城”看到了贾府? 呵呵,这就是作者用笔狡猾的地方,书中只说贾府在石头城,但并没有说石头城是金陵,读者也可以将京城当做石头城。 但明清时候的人,谁不知道 石头城是指金陵呢?

另外警幻仙子带着贾宝玉在各个司参观的时候,明明指着金陵的册子,却对贾宝玉说“贵省”,也是把贾家当做了金陵人。所以有读者迷惑了,贾家到底在北京,还是在南京?

这就是,假作真时真亦假,这北京也好,南京(金陵)也好,不都是大明朝的京城吗?甄家在南京,贾家在北京,真真假假,那不都是一家吗?

所以,石头城,在书里是指北京,事实上,石头城是指南京,那这样看来,石头城的故事,便是“北京和南京”的故事,说到底便是‘明朝’的旧事。

***** 《石头记》乃石头城旧事,说白了乃是明朝旧事。********

别忘了,大明朝在1644年李自成攻进紫禁城后,其实还没有真正灭亡,大明的国号还在呢,就像探春说的“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大明朝廷又回到南京,又坚持了几十年。历史上称作南明。 而《石头记》,写的便是1644年前后至南明灭亡这段不为人所知的历史。

当年朱元璋在南京建国,后来朱棣迁都北京,崇祯末年,明朝又回到南京。所以,石头城,既指南京,又指北京,其实指的是“两京十三省”的大明朝。

笃信曹雪芹家世说的读者肯定不服气,你看曹家是江宁织造,在南京,后来被抄家,搬到了北京,所以在曹家人看来,石头城既指南京、又指北京,反正都是他们的家,现在在北京的家是贾家(假的家),原来南京的家是甄家(真的家)。你怎么鬼扯什么明朝、南明的?

咳咳,(没话说了吧)我不是没话说,我是口干了要喝口水。咳,接着谈下一话题!

(你别岔开话题啊)

我不是岔开话题,我是见你中“曹学”的毒太深,我现在在对你进行 话疗——谈话治疗,前面那个疗程不管用,我得换个话题,对你进行下一个“疗程”。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5-12-11 07:13:48 +0800 CST  
**************************************************

《风月宝鉴》之‘风月’之谜

**************************************************


我们又知道,红楼梦也曾叫《风月宝鉴》。甚至在《吴氏石头记》开篇有段批语,明确告知是清初大诗人吴梅村(吴伟业)写的《风月宝鉴》。 那这书名又有什么玄机?

有客官说了,这风月二字,不更加证明了《红楼梦》是部风月小说吗?可能是太容易被当做风月艳情读物,所以作者后来没用这个名字。

如果这么想,那又是中了作者的障眼法。 风月宝鉴,在书中可是明明白白出现过的,是却有其物的(不像红楼梦,书里并没有叫‘红楼’的楼)。

在第十三回《贾天祥正照風月鉴》,贾瑞中了凤姐的相思局,结果患病,跛足道人送给他一面风月宝鉴,这镜子正面是美女,背面却是白骷髅。看背面病很快就好,看正面就沉溺其中死得快。 我们不妨来回顾这一段,

贾瑞收了镜子,想道:“这道士倒有些意思,我何不照一照试试。”想毕,拿起“風月鉴”来,向反面一照,只见一个骷髅立在里面,〖庚双夹:所谓“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是也。作者好苦心思。〗 唬得贾瑞连忙掩了,骂:“道士混账,如何吓我!”“我倒再照照正面是什么。”想着,又将正面一照,只见凤姐站在里面招手叫他。贾瑞心中一喜,荡悠悠的觉得进了镜子,与凤姐云雨一番,凤姐仍送他出来。

再读红楼,最吸引我的是这条批语中的诗:

--------------------------------------------
好知青冢骷髅骨,就是红楼掩面人。
--------------------------------------------

这些红楼掩面人,很快就要变成青冢白骨了,可笑贾瑞还沉迷于 风月的假象而不能自拔,最后也丢了性命。

前面我们已经点明了“红楼”的寓意,那 红楼掩面人,当然是指朱明子孙,甚至可以指千千万万的明朝遗民,他们都曾经是红楼里的红颜,如今都成了青冢里的累累白骨。

正所谓:

白骨如山忘姓氏 无非公子与红妆。
~~~~~~~~~~~~~~~~~~~~~~~~~~~~~~~~~~~~~

那位笃信曹学的朋友, 曹家可有“白骨如山”乎?曹家可有“忘姓氏”乎?

接下来的笔墨更是奇峭了。

代儒夫妇哭的死去活来,大骂道士,“是何妖镜!若不早毁此物,〖庚双夹: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遗害于世不小。”〖庚双夹:腐儒。〗遂命架火来烧,只听镜内哭道:“谁叫你们瞧正面了!你们自己以假为真,何苦来烧我?”〖庚双夹:观者记之。〗

贾代儒要烧镜子,已是很奇怪了,批书人的话更奇怪 —— “凡野史俱可毁,独此书不可毁”。 这到底是镜子还是书? 说 野史可毁,言下之意此书是 正史,不可毁。

【注:关于镜子不可烧之解读,V哥和吴雪松都有过类似的精彩解读,而对‘风月’的解读,在吴本界早已不是秘密】

原来《风月宝鉴》不只是一块镜子,乃是一部隐写的正史!

鉴,以史为鉴,可以知更替。宝鉴,便是宝贵的历史借鉴。

那风月又当做何意解?

风月是指风花雪月吗?那依然是字面上的。风月宝鉴的本意并不是要告诫后人不要沉溺女色,而是一部隐写的历史,是充满白骨血泪的历史借鉴。

那风,究竟指什么,月,又是指什么?

旁边看过某刘姓大师在百家讲坛的讲座,脱口而出:月喻太子,月就是指康熙时期的废太子胤礽!

好吧,姑且认为你说得对,那“风”指谁?

这位愣了愣:风……我不知道,但我知道“日”是什么,“日”是指雍正,指乾隆! 日月双悬照乾坤嘛。

我 ~…… 日 勒个去!

其实,风月,在那个时代,很容易让人想到 清风明月。 但不能随便说出来,因为有人将“清风明月”入诗,结果引来杀身之祸。

那就是著名的“清风诗”案,是明末著名文人徐乾学的儿子徐骏,写了那句“清风不识字,何故乱翻书”,从他家里还查出了“明月有情还顾我,清风无意不留人”这样的反诗。徐家有当时闻名天下的藏书楼——传是楼,由于书实在太多,朝廷要从里面找“反动”书籍和文字实在太麻烦,所以雍正下令干脆一把火烧了传是楼,将徐骏斩立决,将已经死了的徐乾学平坟,差点开棺戮尸。

风月,就是清风明月,就是喻指清朝和明朝,风月宝鉴,便是指“清兴明亡的那段历史”,这样的历史,野史写得乱七八糟,正史又不记载,唯有这《风月宝鉴》记录了,当然是“烧不得”。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5-12-11 07:32:09 +0800 CST  


《贾天祥正照风月鉴,王熙凤毒设相思局》插画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5-12-11 07:34:26 +0800 CST  



至于王熙凤为何要色诱屌丝青年贾瑞,贾瑞又影射的是谁,我们后面再谈。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5-12-11 07:39:04 +0800 CST  
**************************************

开篇“女娲补天”之谜

***************************************


《红楼梦》开篇就写了个神话般的故事——女娲补天,剩下最后一块石头荒废没用,就是这块“无才补天”的石头,引发出后面一段故事来。

原来女娲氏炼石补天之时,于大荒山练成高经十二丈、方经二十四丈顽石三万六千五百零一块。娲皇氏只用了三万六千五百块,只单单的剩了一块未用,便弃在此山青埂峰下。谁知此石自经煅炼之后,灵性已通,因见众石俱得补天,独自己无材不堪入选,遂自怨自叹,日夜悲号惭愧。

女娲补天的故事大家耳熟能详,也有说《西游记》里傲来国花果山上那块灵石也是女娲补天剩下的,后面育化成了孙悟空。 《红楼梦》一部儿女风月小说,怎么也有这种神话?那块石头(后来的通灵宝玉)原本有“补天济世”之才,却造化弄人,“无力补天”,以至于哀叹悲号。 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莫非也发出过“无力补天”的哀叹么?我们并没有发现这样的证据。再说曹家要“补天”,补谁的天?曹家是满清的奴才包衣,当然不会补明朝的“天”,而大清朝如日中天,不需要他家来“补”。

我们还是简单说说女娲补天故事本身:上古时代 北方水神共工和南方火神祝融大战,水神怒触不周山,导致“天倾西北”、“地陷东南”,人民深处水深火热之中,面临灭亡的绝境。所幸女娲炼石补天,拯救了人类。尽管如此,还是引发了史前大洪水,特别是东南,一面是长江河水泛滥,一面是东面海水倒灌,整个东南一片汪洋。

而在明末清初,何尝不是“水火大战”,大明子民面临亡国亡家甚至亡种的绝境?

北方水神是谁? 当然是水国,大清国!

南方火神是谁?自然是明朝,明朝属火德。


水国清朝连年从东北杀出,李自成张献忠从陕西(西北)杀出,一路杀到北京。崇祯皇帝自杀,——对大明子民来说,不正是“天塌了”吗?明朝亡于 西北李闯之乱,不正是“天倾西北”吗?

崇祯死后,明朝在东南一带苟延残喘,很快北方水国清朝围追而至,南明有识之士只能在东南沿海一带组织抗清。这不就是“地陷东南”吗?东南之境眼看也要沦陷了,大水汹涌而至,堪比史前大洪水。 东南抗清,不就是抗击“水患”吗? 清国,水国也;清,水也。

火神、水神大战的结果是什么?跟上古时代那场战争一样,“天倾西北”、“地陷东南”。 要问证据,《红楼梦》第一回第一句便是:

----------------------------------------
当日地陷东南,这东南一隅有处曰姑苏,有城曰阊门者,最是红尘中一二等富贵風流之地。
----------------------------------------

天倾西北,天塌了,所以才有女娲补天;地陷东南,所以才水患肆虐。 但这一次,没有了大禹这样的治水英雄,中华大地彻底沦为了‘水国’(大清国),所以才说“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5-12-11 07:52:17 +0800 CST  



这是一块女娲为补天炼成的石头,
这又是一块无才补天或者说补天乏术的石头,
这是“石头记”的那块石头——石头记,是这块石头的身世传记,请记住,他本是一块该补天的石头。 问题是,在当时的历史关头,他补的又是“谁的天”?

他日夜悲叹,仅仅是因为自己无才补天吗?
还是因为如今已经‘变了天’,东南已经地陷成了‘水国’?

补天石,通灵宝玉;石头城,石头记 …… 这本书说的既是 补天石或通灵宝玉的故事,又是石头城之旧事,这块石头不简单。搞不清这块石头的深刻含义,就可能看不懂《红楼梦》。

同样,看不懂开篇‘女娲补天’神话的背后隐喻,也看不懂《红楼梦》。因为作者是借这个妇孺皆知的神话,来隐晦地告诉读者红楼梦的故事背景:明朝的‘天’已经塌了,明朝的‘地’已经陷了,朱楼(明朝)已在梦中,如今是水国天下,水国人正在饮酒高歌、浅唱低吟。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5-12-11 08:12:09 +0800 CST  
前面所探讨的,其实都是《红楼梦》的写作背景,弄清了这个,我们才能更好地挖掘分析人物、故事,至于作者的问题,我们依然先不做探究,其实作者具体是谁,已经不太重要,但我们大体已经得知,作者、或者说红楼梦的创作班子(执笔、批书、润色、抄录、传播)的身份,他们显然是明亡后的遗臣文人集团,他们以文学的手法,隐写了那段国破人亡的血泪史。

从这节开始,我们对人物进行分析,并且对人物的影射关系做大胆的探讨。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5-12-11 08:18:24 +0800 CST  



**********************************************

影射 ,不等于是原型 写作

***********************************************

再谈人物影射关系之前,我们必须要强调一点:影射,不代表原型写作。

刘心武在揭秘他的红楼梦时,大谈“红楼梦”里的生活原型,并从曹家一一对应:什么贾宝玉的原型是曹雪芹,贾母的原型是苏州织造李煦的妹妹、曹寅的妻子,什么贾政的原型是曹寅过继来的儿子、贾赦和贾母没有血缘关系…… 说的煞有其事,也算是对书中一些蹊跷的情节能自圆其说。

刘先生的原型说,是建立在作者是曹霑、红楼梦是写曹家的事 之基础上的,如果红楼梦的作者不是江宁织造曹家的子孙、故事不是写曹家的事,那刘先生对原型挖掘就成了一个笑话。

长期以来,红楼梦的作者是曹霑,几乎成了不可讨论的定论。刘心武在这个定论的基础上展开原型研究,并没有什么错。错就错在,当年年轻的胡适草率地认定作者是江宁织造曹寅的孙子曹霑,于是以后的红学家们都掉进了“曹家沟”,将好好的“红学”彻底变成了“曹学”。于是乎,《红楼梦》就被认定写曹家在金陵旧事的,是曹雪芹的家世自传小说,那小说里的人物,当然是有生活原型的。

如果 《红楼梦》的作者真的是曹寅的孙子,那这么解读没有错。尽管如此,很多朋友最受不了的就是刘心武本人最为得意的“秦学”——竟然认定秦可卿的原型是康熙废太子的女儿! 而义忠亲王老千岁的原型是废太子!

这确实让人大跌眼镜。 关于这个问题我们在谈秦可卿时再说。

我们已经隐约知道,《红楼梦》绝不是曹家子孙的自传说这么简单,很可能隐写的明亡史(风月宝鉴嘛,鉴,在古代就是指历史、史书,比如资治通鉴)。 既然不是自传小说,当然不能乱给人物找什么生活原型。

《红楼梦》很有可能是披着“风月儿女”小说的外衣、实则是一部政治历史小说。这样的话,小说里的事件、人物,很可能会有历史人物、历史事件的影子,这可以叫做 影射,或者说隐喻。 这在有鲜明时代背景下的作品很常见的。比如连金庸的武侠小说《笑傲江湖》,里面都有大量的对于当时政治人物的影射、隐喻。

作者是以风月笔墨来隐写历史,当然会有对历史人物的影射、或者历史事件的影射,或者是一些象征物的隐喻,比如 月代表明朝,風 代表清朝;朱楼代表明朝,水国隐喻清朝;还有蜻蜓寓意“清廷”、黄巾军代表李自成、黑山军代表张献忠等等。

但请再次注意:影射,不代表是原型写作。

如果将影射等同于原型写作,那待会在说人物的影射关系时,肯定有朋友觉得很别扭了:林黛玉怎么可能影射是他呢?王熙凤怎么影射他呢?王夫人怎么是他呢? 如果王夫人是他?那贾政贾琏又是谁呢?

这就犯了将“影射”等同于原型写作的错误。因为我们习惯性地按照原型写作法,找准一个原型,于是将这个角色身边的人物,与原型中的身边的人一一对号入座。

影射,往往是作者选取、放大 人物角色里最具有代表性的影像或者重大事件或者特有的象征符号,来加以隐喻,对他周边其他的事情,采取虚化、模糊掉,或者干脆不写。

举个例子,金庸的《天龙八部》里的星宿老怪、《鹿鼎记》里的洪安通,显然是有讽刺影射我dang领 袖 毛**的嫌疑。 金庸重点就突出星宿海派肉麻地大吹法螺、神龙家洗脑版地吹捧,来讽刺中国当时那个 造神时代。 这就是影射,你不能说 星宿老怪、洪安通的生活原型就是 毛**。

明白了这一点,我们再来探讨,红楼梦的人物影射的分别是谁。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5-12-11 08:35:36 +0800 CST  
第一个人物,我选取的是林黛玉。

——————————————————————————
1、绛珠草之谜
——————————————————————————

林黛玉本是绛珠仙草,对她的来历,跟贾宝玉的来历是一样奇幻。

只因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有绛珠〖甲戌侧批:点“红”字。细思“绛珠”二字岂非血泪乎。〗草一株。时有赤瑕宫神瑛侍者,日以甘露灌溉,这绛珠草便得久延岁月。后来既受天地精华,复得雨露滋养,遂得脱却草胎木质,得换人形,仅修成个女体,终日游于离恨天外,饥则食蜜青果为膳,渴则饮灌愁海水为汤。只因尚未酬报灌溉之德,故其五内便郁结着一段缠绵不尽之意。恰近日这神瑛侍者凡心偶炽,乘此昌明太平朝世,意欲下凡造历幻缘,已在警幻仙子案前挂了号。警幻亦曾问及灌溉之情未偿,趁此倒可了结的。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绛珠草,甲戌本的批注已经提醒得很明白了。 绛,红色也(又是一个红);珠,泪珠也;绛珠,乃血泪也。 如果只是为了还情债,还泪还情就好了,怎么夸张到“血泪”的地步? (其实甲戌本很多批注,都是向读者点明了作品的主旨,可惜胡适当年得到甲戌本,竟然没看出来,要是让蔡元培等人得到甲戌本,红楼之谜早已解开,也不用我等在此拾人牙慧了。)

绛珠,指‘血泪’,要不是批语提示,我等读者断然想不到,也不敢想,谁敢将“绛珠”这么美好的字眼,联想到血泪啊?

但细心点的看官,可能会由‘绛珠’想到‘红豆’。绛珠,红色的珠子,不就是红豆嘛。 贾宝玉唱过一首《红豆曲》,开头就是“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这里就告诉了我们,红豆,就是血泪;而红豆,就是绛珠,所以绛珠,就是血泪。

红豆代表相思,又叫相思豆;红豆就是绛珠草;绛珠血泪,就是相思血泪。

到底是对谁相思,以至于到了血泪如红豆一般滚落?

林黛玉当然是对贾宝玉相思,但不对啊,那时候的他们既没有分开、贾府也没有明确拆散他们,他们何来相思?还相思到流血泪的地步?

显然,这相思不是因为儿女情长,这血泪不是为了爱情而流,这血泪,是民族的血泪,是国破人亡的血泪,是‘家亡人散各奔腾’的血泪,是‘白骨如山忘姓氏’的血泪,……

这不是风月儿女故事,这分别是一部

家 亡 血 史 !


是的,贾王薛史,家亡血史也 !!! 可叹作者用心之苦、用情之深啊~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5-12-11 08:54:28 +0800 CST  
----------------------------------------

2、黛玉为什么姓林?

----------------------------------------


有客官说:你问得真是稀奇,因为她爸林如海姓林,她当然也姓林。

这不废话吗? 要知道 贾宝玉姓贾、薛宝钗姓薛,这是作者的设计别有匠心的,并非随便安排的,林黛玉姓林,同样也是大有讲究的。

我要说的是,林,其实隐喻林黛玉本来姓朱。 你信么?

姓朱的朋友都知道,朱,乃赤心木也,而朱姓有四源 皆可称成赤心木传人。朱姓的朋友喜欢自称“赤心木传人”。

赤心木,就是传说中的朱木,《山海经》中都有记载,有盖山之国。有树,赤皮支干,青叶,名曰朱木。” 朱姓人都将朱木,当做自己姓氏血缘的图腾。

林黛玉,当然是“木”,贾宝玉是“石”(玉是石的一种),所以他们俩有“木石前盟”之说;薛宝钗是“金”,所以和贾宝玉属于“金玉良缘”。

作者将黛玉定为姓林,又是绛珠草(红色的草,草木也,草也属木),就是暗示林黛玉是“红色的木”,也就是赤心木,就是朱木,最终的喻指,林黛玉其实 姓朱。

不过在《红楼梦》里面跟‘木’有关的人可不止林黛玉一人呢,迎春,诨名就是二木头人;王夫人也是如“木头似的”(贾母对其评价),贾宝玉也自称过“木头”…… 那他们这个‘木’跟林黛玉的‘木’是不是有同样的隐喻呢?

这,且听n+1回分解。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5-12-11 09:06:16 +0800 CST  
-----------------------------------------

3、林黛玉结局之谜

------------------------------------------

关于林黛玉的最终结局,一直是众说纷纭。高鹗的续本虽然一直被红迷诟病,但其对林黛玉最后的死,写得非常精彩,“焚稿断痴情”,以及最后那句没说完的遗言“宝玉,你好……”,都是影视戏剧中的经典桥段,从文学上讲是非常成功的。 高鹗的续本,完全将《红楼梦》写成了梁祝 这样的爱情悲剧故事。《红楼梦》走出国门,对外宣传,也宣称是中国版的《罗密欧与朱丽叶》。

外国人这么看,没问题,但我们将《红楼梦》当做纯粹的爱情故事来看,那就辜负了作者的一腔血泪。 所以明眼人都知道通行本后40回是续本,贾母、王熙凤和王夫人姐妹,一起玩掉包计,骗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新婚夜,林黛玉得知真相愤恨交加、咳血而亡。 这样的情节也完全不符合《红楼梦》前面的设定。 因为只要 贾母活着,她是绝对不允许贾宝玉娶宝钗而抛弃林黛玉的。因为贾母最爱的两个人便是贾宝玉和林黛玉。王熙凤也一直知道林黛玉肯定是要嫁给宝玉的,还开过“吃了我们家的茶,怎么还不做我们家媳妇”的玩笑,她们不可能策划这样的掉包计。王夫人虽然更喜欢薛宝钗,但只要贾母还活着,她也无可奈何。 关于这点很多读者都很清楚,就不再赘述。

87版电视剧,编剧们没有按照高鹗的续本来拍,而进行了大胆改编。在这个版本里,说贾宝玉跟随北静王去了西海沿子,就在这时传出了宫里元春赐婚的消息——赐贾宝玉和薛宝钗成婚。林黛玉无意中听到这消息,有如晴天霹雳,还没等宝玉回来,就郁郁而终。这个设定,虽然比高鹗续本更合理些,却没了续本那种悲剧的文学之美。另外 虽然元春是更欣赏薛宝钗从赐礼物——红麝串,可以看出。但元春也不会傻到不顾贾母和弟弟的感受,就强行赐婚。再说前面因为紫鹃一句玩笑话“林姑娘要回苏州”,结果引发贾宝玉的一场疯病。王夫人也被彻底吓倒,断然不会再唆使元春直接指婚。

关于主角人物的结局,我们都知道从判词和那幅画上去找答案。


【判词】:玉带林中挂,金钗雪里埋(前者说黛玉,后者说宝钗)

【配图】: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

在百家讲坛的刘心武老师,认为是林黛玉是投水而死,认为那跟玉带,是林黛玉投水时解开带被风吹走、挂在两株枯木上的。敢情林妹妹投水前还宽衣解带?刘心武的理由看似很充分,其实没有一条站得住脚。

理由1::因为林黛玉搞过葬花,所以她有“行为艺术”的瘾,泪尽之日,她盛装打扮,缓步走入湖水。

【驳斥】完全是想当然。何况林黛玉说过为什么要葬花。贾宝玉说,把花扫起来,撂到水里就完事了,何必用丝巾袋子包起来埋葬? 林黛玉的解释是“撂在水里不好。你看这里的水干净,只一流出去,有人家的地方脏的臭的混倒,仍旧把花遭塌了”。 林黛玉知道 花落在水里尚且会遭玷污了,何况她自己?她怎么可能还会去投湖自杀,难道她不怕被脏水臭水污了?《葬花吟》里也说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强于污淖陷渠沟”。如果投水而死,谁知道会飘到哪个臭渠沟里去呢,这岂不违背了“质本洁来还洁去”的本意?

理由2:她是天界绛珠仙子投胎,所以她会选择自己离开尘世。

【驳斥】这只解释了林黛玉最后是自杀,但没说解释“沉湖自尽”。


理由3:“冷月葬花魂”,所以她选择在月夜沉湖。该日应当是中秋。

【驳斥】这只是猜测自杀的时间,何况不能因为“冷月”二字就说是中秋,事实上,黛玉葬花是发生在:“那一日正当三月中浣”。是三月中旬。三月份,天气很冷,可以称冷月。八月中秋,秋高气爽、月满人团圆,怎么能称冷月? 刘老师竟然根据“冷月”二字就联想到中秋节,不知道是出于什么样的逻辑关系。

理由4:桃花社填柳絮词,黛诗中有一句“粉堕百花洲”,粉是花粉,洲乃是水域。像花一样的她也会死在水域。

【驳斥】这个理由实在太牵强。而且完全错解了“洲”的含义。洲,并不是指水域,而是指水中的陆地。中国每条河边、湖里,都有各式各样的洲,比如长沙有橘子洲,武汉有鹦鹉洲,怎么理解成水域呢?大观园的百花洲,也不是水域。

理由5:黛玉在怡红夜宴时占花名占到芙蓉,所以黛玉就是芙蓉,芙蓉又是水中花,所以就该死在水里。

【驳斥】红楼梦里说的芙蓉,并不是指水芙蓉,而是指木芙蓉,是长在陆地上的,并非水中花。因此也不能因此说林黛玉该死在水里。

理由6:诗社里林黛玉号“潇湘妃子”,而历史上真正的潇湘妃子娥皇和女英正是泪染竹斑,殉情入水。所以黛玉也会同娥皇女英。

【驳斥】这是唯一能勉强说得通的理由。但林黛玉之所以被称作潇湘妃子,一则是因为她住在潇湘馆;二则是因为她爱哭,这个别号还是探春给她取的。探春说:“当日娥皇女英洒泪在竹上成斑,故今斑竹又名湘妃竹。如今他住的是潇湘馆,他又爱哭,将来他想林姐夫,那些竹子也是要变成斑竹的。以后都叫他作‘潇湘妃子’就完了。”大家听说,都拍手叫妙。林黛玉低了头方不言语。”

所以潇湘妃子的别号,主要是说林黛玉爱哭,重点是说到“斑竹”上,而不是暗示她投水而死。

而“斑竹”大有考究,竹,谐音为朱。前面我们说了,林黛玉的林,其实就是影射她姓朱(明亡后却有朱明皇家后人改姓林的)。斑竹,泪痕斑斑的竹子,其实哭的是朱家王朝。说起来,那时候朱家王朝,可谓是血泪斑斑。斑竹,斑朱也。 与绛珠草有着类似的寓意。绛珠草,血泪草 也。也就是潇湘妃子这个别号,重点是说林黛玉常流眼泪这事,而且是“血泪”。贾宝玉在做女儿悲愁喜乐打油诗时,唱了《红豆曲》,开头一句便是“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眼中血泪,像红豆一样滚落,令人何等不忍卒听。

一直以来,刘心武的“黛玉投水”说很有市场,所以在此费了一番笔墨来驳斥。除了“投水说”,还有“病死说”,在此也不多说了。

那林黛玉究竟是怎么死的?

前面说了,根据判词和那幅画,林黛玉是“在林中上吊自杀的”。

很多读者不愿相信,林妹妹神仙般的人物,怎么会选择上吊死?这太惨烈了。但作者就是这么设计的。

判词和那幅画已经清楚地揭示了林黛玉的结局。那吴祖本(癸酉本)里的林黛玉到底是怎样的结局?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5-12-11 09:24:16 +0800 CST  

没人响应?

是默认小可的说法,还是?

我就当是默认吧,这样能增加我更贴的动力~

晚上再接着更……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5-12-11 09:42:44 +0800 CST  
@灬彩虹泡泡oO 19楼 2015-12-11 14:27
楼主大才!写的很好,千万别太监啊。我会一直追下去 为了你我才注册的天涯号
-------------
感谢支持,为了你一人,我也更下去!
-----------------------------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5-12-11 15:06:05 +0800 CST  
*****************************************

4、吴祖本(癸酉本)里林黛玉的结局

*****************************************

或许有人说,你不是说不拿癸酉本里的文字当证据吗?为什么要扯癸酉本里林黛玉的结局?

我是这么考虑的,既然对林黛玉的结局有多种猜测,那多一种不多,为何不可以看看癸酉本里是怎么写的?

嘿,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癸酉本里“黛玉之死”可谓惊天动地、令人痛彻心扉,而且与二百年来人们的种种猜测都大不相同,剧情反转之大,令人瞠目结舌,但又不得不承认其言之有理。 这样的‘结局’,难道不值得一看吗?


“黛玉之死”发生在吴祖本的第九十七回《鸳鸯女谮语泄天机 绛珠仙泪尽抛全生》。

这一回大体说的是贾府已经被贾蓉贾蔷带领的“戎羌”势力所包围,但有小红(林红玉)组织抗敌,贾蓉他们一时打不进来,于是让潘又安和司棋夫妻潜进园子里,说服鸳鸯,一起跟着他们干。鸳鸯按照他们的意思,污蔑小红是贾蓉的内奸(谮语,就是谗言、诽谤的意思),林黛玉中了反间计,让家丁将小红活活打死。结果贾蓉一干人趁势攻进院子,点明要抓林黛玉。 林黛玉想着清白身子不能被这些人污了,“质本洁来还洁去”,心里已经有了死意。刚好又吃了贾菖贾菱配的虎狼药,生不如死,于是撒谎支开紫鹃她们,一人跑到一片树林,吊死在老槐树下。 试摘几段文字:

-----------------------------------------------------------
紫鹃偎着含泪笑道:“我同姑娘想的一样,想咱们都是女儿清洁之身,未曾沾染了男人气味,我决意以死全节。”只见雪雁过来急切说道:“姑娘快想想法子罢,园门怕是被强盗守严了,出不去了。咱们再叫坏人抓住侮辱了可怎么是好?”黛玉听到侮辱二字,神色一惊,又转而笑道:“那里到这个利害份上了,你们到外头看看,有没有山洞可以躲起来,我想起来宝姑娘院子里有假山石,雪雁快收拾了东西,备些吃的,咱们都趁夜藏在里头。”

雪雁点点头,嗯了一声去里间找吃的去了。黛玉又对紫鹃道:“你快给我找根绳子,我把诗稿、书本捆了藏山洞里。万一叫他们看见了,也是烧毁。”紫鹃应了一声到屋里屋外找了半天,找来一根绳子,说:“用衣服一包不一样吗?”黛玉夺了绳子道:“快到里面收拾去,找些吃的,咱们到山洞里藏几天,再趁他们不留意跑了。这绳子可用的地方多,岂能少了?”紫鹃到里间去找诗稿书本。黛玉因被菖菱下了虎狼药,浑身难受,欲死不能,欲活受罪,拿了绳子就跑了出去。紫鹃翻找多时才抱着书本、诗稿出来,却见黛玉已不见了,吓的急忙到门外去找。又不敢呼喊,怕被贼寇知觉,只是偷偷的寻找,却见外头虽有朗月,只是比不得白天易瞧,故找了好几处,都没有找到,心里如火烧油浇一般。

且说黛玉趁着明月高照在园中急走,只见到处都是尸骨堆积,全是自己的人,心里虽悲愤交加,只是因长年哭啼,眼中已经泪尽,哭不出一滴泪来,知道大势已去,加上药劲攻发,浑身辛苦,又怕被贼人侮辱,污了清白,不如一死倒也干净。不觉来至柳叶渚边,只见槐柳成阵,月泻树林,四周树影纷纷,花影丛丛。正是:

红粉佳人林黛玉,才比道韫貌绝伦。

呜咽沐月出绣闺,匆踏落花嗟怨深。

可怜离人遥双看,今夜相思孤月轮。

山河恨重情何极,举国缟素泣万门。

天运舛乱馆苑灭,满目凄惨鬼声吟。

只恨世人呲目凶,妙龄奈何泉路寻。

哀声何处诉知心,生未挽手死独人。

心知君心重缘份,亡家今夕愧思君。

诚叹世乱非汝罪,请速消念回转身。

污浊天地谁清洁,权錢世界虎狼蹲。

孤身决守生死念,却是众心又何忍。

无奈卿意实难挽,唯见树影落满身。

黛玉靠在一棵柳树上喘了口气,不禁仰天悲望,想道:我今之罪可算罄竹难书,错杀小红,致使贾家败于我手,众人也受我连累丢了性命,如今我死有余辜,怪只怪苍天无情,包容贼人恶行,轻纵他们肆意作乱,我亦似嫦娥悔意甚深,欲赴广寒宫,真真恨入骨髓。我此刻虽然死了,又怕别人发现不知名姓。虽得了个全尸,却未必有人肯埋。

不觉灵机一动,从袖子里掏出两个旧帕来,乃当年宝玉病时赠与他的,又想:日日当着人面拿它擦泪,人人都知是我之物,且上面还有字迹,下人会看的出来。寻了个柳树洞,放在里头。仰首见上面枝繁叶茂,可以挡的些風雨,莫淋坏了帕子,倘若有人见了,俯首即拾。又在柳树旁边的槐树下站了,将绳子往高处一投,穿过枝桠过来打了一个死结,望着远处连呼三声宝玉,将头儿望绳里一伸,足儿一蹬,忽然眼前漆黑,辨不出方向。

忽然听见阵阵音乐之声,只见一群仙女抱着各种乐器奏乐跟从着一女飞来,心中正自恍惚,仔细一瞧,竟是秦氏飘飘荡荡而来,对他作个揖道:“我等奉警幻仙姑之命来接绛珠妹子回太虚幻境。”黛玉愕然道:“此话怎讲?”可卿道:“我本警幻之妹可卿是也,因妹子生前是西方灵河岸上三生石畔之绛珠草,受赤瑕宫神瑛侍者日日以甘露灌溉,欲酬报他甘露之惠,故下世为人用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今已还尽,故请妹子到太虚幻境司掌朝啼司、夜怨司、春感司、秋悲司几处,妹子快随我前去销号。”黛玉听了,恍然大悟,道:“谢谢姐姐指点,不然妹子一生不得明白。”可卿携了其手,飘飘荡荡飞往仙界去了。

话说紫鹃四处寻找不到黛玉踪迹,忽在柳叶渚边看见黛玉吊死在槐树上,吓的大哭。不知后事如何,且听下回分解。
--------------------------------------------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5-12-11 16:38:50 +0800 CST  
很多善良的读者无法接受林妹妹这样的结局,尤其无法接受‘首席大丫鬟’鸳鸯竟然是个泄密者 这样的剧情大反转。 同时藏家何莉莉对这段那首诗有擅改,更增加此为伪作的口实。

但如果抛开这些,仔细看这短短几百字,会惊奇地发现,竟然完全照应了前面诸多伏笔。

【(1)玉带林中挂】 —— 玉带林,倒过来是林黛玉,意思是林黛玉在林中上吊,用的是绳子,并非玉带。这话是形容林黛玉上吊后,衣袂翩飞、玉带飘飘的情景。

【(2)贾菖贾菱暗中下毒】 —— 在第六回,贾母道:“正好,我这里正配丸药呢。叫他们多配一料就是了。”〖甲侧:为后菖菱伏脉。〗这个批注提示读者,后面有贾菖贾菱配药的重大情节。

【(3)冷月葬花魂】 —— 前面黛玉葬花,我们知道时间是三月中浣,也就是刚过了三月十五后几天,天气很冷,当然可以叫“冷月”。而林黛玉是死于哪一天呢?吴祖本没有明写,但写到了几天前,就是鸳鸯被司棋说服去使“反间计”的那个晚上,鸳鸯心想:“前儿是三月十五,月又大又亮,今儿十七月还是这么圆,直照的地上明晃晃的……”也就是林黛玉死的日子跟她葬花的日子很可能一样,都是三月十几日(三月十五日后)。当然是“冷月”。死后一缕诗魂被秦可卿带走了,自然是“冷月葬花魂”。

林黛玉究竟死于哪一天?我大胆推测,是 三月十九日。

大家可能都知道了,崇祯十七年(1644年)三月十九日,正是明朝崇祯皇帝上吊自杀的日子。

【(4)紫鹃啼血 】—— 黛玉死了,紫鹃自然不会苟活,高鹗的续本和87版电视剧的设计都不合理。在 吴祖本里,紫鹃发现黛玉上吊身亡,将黛玉放下之后,紫鹃自己也疯疯癫癫了,一路走一路喊:“姑娘,回去吧”,声音凄楚悲凉,喊得乌鹊惊飞、叫人毛骨悚然。最后吐了一路的血 而亡。

贾环皱眉道:“那个疯子是姓林的丫头名唤紫鹃的。咱们喝了一天,他也嚎了一天,尽是什么不如归去,讨厌的很!快把他扔湖里淹死算了。”一贼笑道:“刚派人过去瞧了,那丫头吐了一路的血,已经死了。明日也带着扔城外罢。”贾环疑惑道:“怎么姓林的没听说他在那里,死活也不知。”众贼都笑道:“白天埋了这么多尸骨,不是男人就是女人,也许里面就有也未可知。”

紫鹃之死,真正印证了她的名字——杜鹃啼血,杜鹃不断啼叫“不如归去、不如归去”。

【(5)白骨如山忘姓氏,无非公子与红妆 】—— 善良的读者不愿相信贾府后来白骨如山,林黛玉临死前看到的情景,便是尸骨堆积、全是自己的人。又担心“又怕别人发现不知名姓”(白骨如山忘姓氏),所以才丢下两块旧手帕。 这个旧手帕说贾宝玉送给她表明自己的“念旧”。后来贾宝玉正是根据这两块旧手帕才找到了林黛玉的一堆白骨。

【(6)昨日黄土陇头送白骨,〖甲戌侧批:黛玉、晴雯一干人。〗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 这是甄士隐为《好了歌》做的注解诗,甲戌本批语就说 这句话是揭示了“黛玉、晴雯一干人”的结局。 在吴祖本里,贾宝玉在林黛玉死后好几个月后,才偷偷来到贾府,却在槐树下看到了林黛玉的白骨,他和薛宝钗将白骨安葬。 也因为这宝玉对宝钗心生好感,终究抵不过宝钗肌肤的诱惑,在红灯帐里同房了,这就是紧接着的那句“今宵红灯帐底卧鸳鸯。”。甲戌本批语是“甲戌眉批:一段妻妾迎新送死,倏恩倏爱,倏痛倏悲,缠绵不了。” 是说宝玉刚埋了黛玉的白骨(送死),就迎了新人(迎新),突然恩爱,突然悲痛,这种恩爱与悲痛,始终在折磨着贾宝玉,缠绵不去。

【(7)未若锦囊收艳骨,一抔净土掩风流】 —— 这是黛玉的《葬花吟》一句,其实是暗示了黛玉的结局。 在吴祖本里,宝钗和宝玉,将黛玉的白骨收起来放进袋子里,暗合“锦囊收艳骨”。然后带到青枫浦里,埋葬了。

【(8)白杨村里人呜咽,青枫林下鬼吟哦】。——这出自惜春的判词,吴祖本也写埋葬黛玉时也写了这种场景。 “两人(宝玉宝钗)来到城外,却见黄土垄上荒草萋萋,青枫白杨,遮掩座座坟冢,乃是贾氏祖茔所在。” 原来白杨村青枫林下是贾家的祖坟所在地。

【(9)前有《芙蓉洡》,后有“祭妻文”】—— 红学家早就考证出,晴雯是黛玉之副,贾宝玉为晴雯写《芙蓉洡》,那林黛玉要是死了,贾宝玉定会浓墨重彩地写一篇更悲痛的洡文。 在吴祖本里,我们有幸看到了悼念林黛玉的洡文:

“吾妻林氏黛玉自临人世,迄今凡十有九载……赤子黼黻,愿以众命换取玉容仙质………血污游魂惊心,草舞腥風溅泪。……虎兕争兮咸京晦,狼蝎侵兮旧邦堕。………犬戎为患,自尧舜侵扰中华。……带剑挟弓兮,以破戎羌;……天何如是之无情兮,龙战于野血玄黄。”

整篇诔文有1720余字,有兴趣的朋友可以去网上找(搜索癸酉本)。有人说癸酉本是伪本,是后人续写的,且不说各种伏笔如何对应得严丝合缝,就是这篇洡文,又有几人 续得出来?高鹗的续本从文笔来说,已经算是精品了,但里面的诗文与前八十回以及癸酉本后28回比起来,还差有不少差距。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5-12-11 16:50:31 +0800 CST  

楼主:兰国沧海客

字数:302037

发表时间:2015-12-11 14: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6 18:48:52 +0800 CST

评论数:664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