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已完 —— 《红楼梦》影射终极大揭秘

红楼梦里谁是品格最高尚的丫鬟?
——————————————————

【沧海客】:红楼梦里大小丫鬟无数,单独贾宝玉身边就有将近十来个。根据吴本里的情榜,单独入选情榜的丫鬟就有四十人(不含十二官,十二官没有入选情榜),其中又副册、三副册、四副册,共计三十六人,而在副册里有香菱、平儿、瑞珠、宝珠四人。就这四十人当中,个个都是温柔体贴、善解人意,如果单就人品论,你觉得谁会稍胜一等?

是贾府首席大丫鬟鸳鸯么?是温柔和顺的贤袭人?是敢爱敢恨的勇晴雯?是夹在两大主子中间应付自如的平儿?又或是不打牌不疯玩永远默默付出的麝月?

但要我说,她们都不如一个人,那就是林黛玉的丫鬟紫鹃。

紫鹃,原本是叫鹦哥,是贾母身边的二等丫头。林黛玉进贾府后,紫鹃才跟了她。可她对黛玉,比很多从家里带过来的贴身丫头还好。

论人情世故,她丝毫不比鸳鸯、袭人她们差,薛姨妈说让林黛玉定给贾宝玉的便宜话,紫鹃立马将她一军:“姨太太既有主意,为什么不和老太太说?”

与袭人的精明世故不同,她是一心为林黛玉着想,不掺杂个人私心杂念。

论细心机智,有几个丫鬟能出其右?在宝玉疑惑宝钗送给林黛玉的燕窝时,紫鹃立马跑到桃花底下追问:“……正是前日你和他才说了一句‘燕窝’就歇住了,总没提起,我正想着问你。” 宝玉虽然没有向紫鹃说出自己对燕窝的怀疑,但也决定将燕窝换成贾府的。

当然最经典的是情试宝玉,书中称她为慧紫鹃,吴本情榜里的封号正是“情慧”。

紫鹃纯朴、善良、聪明、真诚、无私,她与黛玉,已经超越了主仆关系,早已情同姐妹,是闺蜜知己。她对黛玉无私的爱,这种爱没有个人功利性,完全出于一种本心,同时也出于一种思想上相互深刻的理解。因此在第57回中紫鹃说:“我并不是林家的人,我也是和袭人、鸳鸯是一伙的,偏把我给林姑娘使,偏偏她又和我极好,比她苏州带来的还好十倍,一时一刻我们两个也离不开。”

她是宝黛爱情最坚定的支持者,整个贾府里除了贾母,就是她了。她费尽所有的机智和聪慧来促成“木石”前盟的实现。她眼看情势越来越不利,才有了“情辞试宝玉”,虽然将宝玉吓出了“呆病”,却换来了宝玉对黛玉的誓言:“活着,咱们一起活着,不活着,咱们一起化烟,化灰如何?”(化烟,明之化烟,即茗烟) 有了这誓言,紫鹃想趁热打铁,希望黛玉能够早点作定自己的大事:“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大事要紧。”而且明朗急切地向黛玉呼吁:“万两黄金容易,知心一个也难求。” 无奈黛玉羞于开口、犹疑不定,误了终身大事。

通行本后40回里,说黛玉死后,紫鹃被派到宝玉屋里做丫头,后跟贾惜春出家,终身服侍惜春。这样的结局,虽然令人唏嘘,也非常让人接受,但其实并不符合真实,因为不符合她的名字。紫鹃,杜鹃鸟也,暗含杜鹃啼血之隐喻,紫鹃的结局一定很凄惨。她和林黛玉情同姐妹,林妹妹玉带林中挂了,紫鹃又岂能苟活?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10-31 07:35:50 +0800 CST  
★★ 紫鹃究竟影射谁?
————————————————

【沧海客】关于紫鹃的影射之谜,极少有人探讨,小可不才,斗胆一解。

我认为,紫鹃影射的是明光宗乐安公主的驸马巩永固,也就是崇祯皇帝的妹夫。

巩永固,宛平人,与乐安公主结婚十几年,对公主既爱又敬。而敬是主要的,这源于他对大明的无比忠诚。和其他王公驸马、宗室外戚的贪生怕死、各怀心思不同,他始终坚定不移地支持崇祯帝。在国家危亡之秋,崇祯想选派王公子嗣和驸马入国子监进修,日后保家卫国。以成国公朱纯臣、定国公徐允祯为代表的贵族们纷纷找借口推脱,唯独巩永固主动报名。巩永固能文能武,擅长骑射,崇祯皇帝出行或骑马打猎时,总是让他在近旁跟随,一直到明亡的最后一天。崇祯上吊殉国,他也转身回去,将年幼的儿女绑在去世不久的公主棺椁上,举家自焚。死时年仅三十一岁,燕赵侠义人士舍身奉主的热血精神,在他身上体现得淋漓尽致。

说紫鹃影射巩永固有哪些证据呢?

1)先看名字中的“紫”。 紫鹃为何称紫鹃,为何不直接叫杜鹃?我认为这有几个原因:

其一,紫鹃与金莺的名字相对。 金莺就是黄金莺,即莺儿,是薛宝钗的丫鬟,紫鹃是黛玉的丫鬟。金色对紫色。而紫对应的是,红到极致即为紫。林黛玉是红楼梦里的“红势力”,薛宝钗代表“金势力”;紫鹃是紫,是红势力;莺儿是金,是金势力。

其二,紫,在古代喻指高官,所谓朱衣紫绶。明朝以前一到三品大员,是穿紫色官服。明朝因为迷信“恶紫夺朱”的说法,才将紫色改为大红色,但紫色一直是皇权的象征色,民间也不得使用。 在明朝,驸马爷是从一品,虽然有名无实,但也算是紫服高官。

其三,紫,暗示是皇帝身边的大红人,特别是指皇帝身边的近侍(不是指太监,而是近身侍卫)。从明正德皇帝起,近侍有穿紫花罩甲,明朝王廷相在《赭袍将军谣》描写明武宗(正德)侍从时写道“牙旗闪闪军门开,紫云罩甲如云排”。而驸马都尉,正是皇帝身边最重要的侍从。驸马的本意就是指掌副车之马,即跟在皇帝后面的陪驾到底马车。后来驸马都尉一般是由公主的丈夫担任,所以才将帝婿称之为驸马,全称是驸马都尉。巩永固是驸马都尉,时常在崇祯皇帝近旁跟随,又是崇祯晚期最信任的人,最贴心的人。

2)黛玉紫鹃情同姐妹,崇祯、巩永固情如兄弟。

紫鹃是黛玉的好姐妹、好知己,紫鹃对黛玉的忠心、无私,处处为其着想,到了不可思议的地步。而崇祯和巩永固年龄相近,崇祯最后最信任的就是他,而巩永固完全没有辜负皇帝的这份信任,自始至终,誓死相随,对大明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特别是甲申国难的最后关头,两人的情义令人唏嘘感叹。
--------
在京城将被李自成军队攻破的前夜,崇祯皇帝召来巩永固说:“你现在能不能招募人手?我想迁都到南京去!”  巩永固说:“当初我还有把握,可以现在……人心离散,只图自保,我没有办法,一个人都招募不到啊!”  皇帝又说:“那么,你能不能带上家丁护送太子到南方去?”  巩永固说:“家丁怎么能抵挡强贼呢!再说,我一向恪守本分,从来不蓄养家丁。不要说家丁,就连我自己,一向跟在皇帝身边,为了避嫌,手里连半个武器都没有!”  君臣二人一时无言,只有相对垂泪。
巩永固猛然起身,冲出宫门,到崇文门去守内城了。  眼看内城也将不保,巩永固退身赶往家中,路上看到一个农民军,牵着一匹马,好像在等什么人。巩永固杀了他,夺了马,狂奔回家——公主还留下几个孩子。家中的奴仆全都逃走,只有一个老奴安静地坐在院子里。

巩永固说:“你怎么不走?”  老奴说:“我在等着服侍您,给您收尸!”  在满城冷兵器的撞击声中,在漫天大火中,巩永固在公主的棺木前摆下三杯酒,朝着北方端起酒杯说:“第一杯酒,还酹皇帝;第二杯酒,还酹公主;第三杯酒,给我自己。”
公主留下五个子女,大的才十二三岁。巩永固把他们叫出来,用黄绳将子女全部缚在棺木上,说:“你们是公主的孩子,皇帝的外甥,不能受辱!”(“此帝甥也,不可污贼手。”《明史》)

巩永固把全部的酒都倒在棺木上,又拿出仅存的公主遗物,以及全部字画文章,全家跟公主的尸身一起点火自焚。巩永固死时才三十一岁。 也许就在同时,崇祯皇帝也亲手砍杀自己的妃子和公主,然后到后山上吊自杀。这倒也应对了贾宝玉对紫鹃的那番心里话:“……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 巩永固自焚而死,可真是彻底化灰、化烟了。

3)崇祯、巩永固“一君一臣”自杀殉国,与吴本里黛玉、紫鹃“一主一仆”先后惨死,如出一辙。

崇祯、巩永固这“一君一臣”,在最后分开后,都选择了自杀殉国。吴本里,黛玉先将紫鹃支开,然后一个人来到柳叶渚,在老槐树下上吊自尽。紫鹃到处找不到,最后发现时,顿时被惊吓悲伤得神志不清:
----------------------
……边走边哭笑不住,又道:“这里容不下咱们,咱们是该回去的时候了。”又忽然高声喊道:“姑娘回去罢,他们不是好人啊!”走一路喊一路,声音里带着凄楚悲凉,听的人悚然惊畏,惊飞些栖鸦宿鸟,扑楞楞飞往空中去了。
……赵姨娘正和马道婆说着话儿,忽听远远有哭喊声道:“姑娘回去罢,他们不是好人啊!”声音凄惨悲怆,听的人身上发毛,忙叫了下人过来道:“这是那个不怕挨刀的乱嚷,还不教训了?”一贼笑道:“不知那府里一个丫鬟,喊了一夜。这回又喊了起来,嘴里都吐出大口血来,仍不停口,原是个疯子。”
-----
紫鹃一路啼血,一路喊“回去罢”,这正是杜鹃啼血、不如归去的典故,印合了紫鹃的名字喻意。这个结局虽然凄惨,但完全符合全书的意境和暗示。
那紫鹃喊“回去罢”又有何喻意影射?

4)“不如归去”、“回南方”实则是指巩永固的“南迁”主张。

紫鹃在情辞试宝玉时,说林黛玉要回南方老家,将贾宝玉惊出一场大病,给贾府带来了第一次大震动。贾府上下惊慌失措,林黛玉也是六神无主,大家都在责怪紫鹃多嘴惹祸。

在明末面对李自成军队的来势汹汹,朱由检再次想到了“南迁”,单独召见驸马都尉巩永固。巩永固极力鼓动皇帝“南迁”,认为如果困守京师,是坐以待毙。不久,李明睿公开上疏,建议“南迁”。都察院左都御史李邦华是支持李明睿的,他写给皇帝的秘密奏疏,提出折中方案,派遣太子“南迁”,把南京作为陪都,留下一条退路,维系民众的希望。朱由检看了他的奏疏,赞叹不已,兴奋得绕着宫殿踱步,把奏折揉烂了还不放手。
然而内阁首辅陈演反对“南迁”,示意兵科给事中光时亨,严厉谴责李明睿的“邪说”,声色俱厉地扬言:不杀李明睿,不足以安定民心。
正是有了陈演、光时亨这种沽名钓誉之徒,害怕担当骂名,同时想着皇帝南迁了,他们这些朝廷官员得到死守北京,肯定死路一条,还不如想法把皇帝留下来挡在最前面。

崇祯皇帝在南迁问题上再次表现出了他的犹疑不定和不成熟,被一帮腐儒文臣弄得六神无主,最后又逞血气之勇,觉得不能抛弃宗庙社稷,誓与京城共存亡,成就了“天子守国门、君王死社稷”的个人美名,却断绝了南明复兴的最大希望,让无数的遗民感到巨大的遗恨,这也是明末史里最大的遗憾。

林黛玉回南方老家,因为她“原籍苏州”,这跟大明朝在南方金陵立国,原籍也是南方一样。

贾母安慰宝玉说“(苏州)林家的人都死绝了,没人来接他的……”。 在南京也没有朱家的人,从朱棣时期起就迁到北京了,更没有朱家的人来接崇祯回南京!

紫鹃的“回南方”的玩笑话引发贾府第一次大混乱,巩永固、李明睿等人的“南迁”建议,也引发了明亡前朝廷里最大的风波。

贾宝玉不愿意让林黛玉回南方,因为他象征着北方政权,代表了大明的宗庙社稷(后面在宝玉篇详谈)。林黛玉去南方,就代表舍弃了北方政权和宗庙社稷,代表它已经“死”了,崇祯要是真南迁,整个北方肯定一夜之间心如死灰。书中借袭人的话描述了“死了半截”的情景:“不知紫鹃姑奶奶说了些什么话,那个呆子眼也直了,手脚也冷了,话也不说了,李妈妈掐着也不疼了,已死了大半个了!连李妈妈都说不中用了,那里放声大哭。只怕这会子都死了!”

吴本紫鹃在临死时一路啼血,一路哭喊“回去罢”,“姑娘回去罢,他们不是好人啊!” 我想这也绝对是驸马巩永固临死时痛苦的心声:“陛下,您应该早点回南方啊,他们都不是好人啊”。这个“他们”当然是指反对南迁的陈演、光时亨之徒。特别是那个光时亨,反对南迁时义正词严,一副誓与大明共存亡的样子,结果李自成一到,他立马躬身投降。

“不如归去、不如归去”,这是杜宇失国,化身杜鹃后的啼血悲鸣。这又何尝不是巩永固和无数遗民的泣血遗恨?崇祯或者太子真的南迁的话,南明又岂会有此后的那么多混乱内耗?又岂会遭遇那么多屠杀惨祸?相反完全可以坐视李自成和满清虎兕相斗,坐收渔利,起码也可以学南宋苟活百余年。

综上所述,从紫鹃和黛玉的关系,以及“回南方”的玩笑话,我认为紫鹃应该影射的是驸马都尉巩永固。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10-31 07:37:23 +0800 CST  
--- 黛玉篇 ---

▍林黛玉为何说自己是草木之人?
----------------------------

在第二十八回,林黛玉受了刺激,又说赌气话了:

林黛玉昨日所恼宝玉的心事早又丢开,又顾今日的事了,因说道:“我没这么大福禁受,比不得宝姑娘,什么金什么玉的,我们不过是草木之人!”

为什么林黛玉自称是“草木之人”?

这当然有两个来源,一则林黛玉前身是一株绛珠草,故是草;二则判词里说她是柳絮才,她又姓林,双木为林,故是木。合起来便是“草木之人”。

除了这些原因,还有没有别的暗示隐喻?

当然有,以前我们也说了,林黛玉属木,是赤心木,暗示她姓朱。再结合明末皇帝兄弟朱由校、朱由检,名字里也有两个“木”,合为“林”。

那还有没有?

我认为“草木之人”其实暗示一个“明”字,不过中间绕了弯,看起来有点晦涩,不知道你是否认可。

喜欢玩字谜的朋友,肯定都知道这么个字谜:

“草木之中有个人 —— 打一字”

很简单,是个“茶”字。“茶”和“明”能有啥关系?

茶,又称 茗,“茗”和“明”谐音,所以“茶”暗示“明”,只不过这个暗示稍微绕了一点。

你可能觉得这太扯了,“茗”怎么一定会让人想到“明”了?别急,书中早有先例——
贾宝玉的贴身小厮茗烟(开始叫焙茗),这个“茗”就是暗指“明”。从名字喻意上讲,他和金荣恰好一对—— 茗之化烟、金之兴荣。 茗化烟,实指大明灭亡化烟;金兴荣,实指女金满清兴荣发达。

如果你能认可“茗烟”是指“大明之化烟”,那应该可以接受“茶”暗示“明(茗)”的解读。那林黛玉那句“我们都是草木之人”,其实是说“我们都是大明的人”,比不得宝姑娘的“金”。

如果联想到诗词化用,“草木之人”,我会想到杜甫的名篇《春望》里面那句:
“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

作者如果借“草木”来化用这句诗,就是向读者暗示书中的背景是“国破家亡”,虽然眼下还是“春天”,但很快,“一朝春尽红颜老”、“三春去后诸芳尽”。(关于“春”的解读,以后在谈贾家姐妹时详谈)。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11-08 05:49:34 +0800 CST  
--- 杂论篇 ---

▍红楼梦是如何借用、化用古诗词的?
------------------------------------

【沧海客】红楼梦里有一个特有现象,就是作者经常借用或化用古诗词来表达或暗示自己的写作意图,或者暗示人物的身份,或者暗示人物背后的隐喻。特别是在“占花名”那一节表现得最为明显,这个以后详解。如今解说到了林黛玉和紫鹃,我们就暂且看看她们的故事里,有哪些地方是化用了古诗词。

★★★ 化用古诗词之一:泪尽 ★

化用:“遗民泪尽胡尘里”。

来源:陆游的《秋夜将晓出篱门迎凉有感》

三万里河东入海,五千仞岳上摩天。
遗民泪尽胡尘里,南望王师又一年。

(台湾曾发行过一套“遗民泪尽胡尘里”的邮票,来表达光复大陆无望)

在前八十回里,书中正文并没出现“泪尽”二字,但提到了林黛玉的前世是绛珠仙子,因受灌溉之恩,就是要下界“还泪”。

那绛珠仙子道:“他是甘露之惠,我并无此水可还。他既下世为人,我也去下世为人,但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也偿还得过他了。”

“把我一生所有的眼泪还他”——那最后自然是“泪尽”,就是直到“泪尽”方才了结。

在那首《枉凝眉》中也唱道“想眼中能有多少泪珠儿,怎经得秋流到冬尽,春流到夏!” 意思是再多的眼泪,总有流尽的那一天,那一天就是林妹妹离去的那一天——暗示了林妹妹最终“泪尽而逝”。

在吴本里,“泪尽而逝”就写得很明白了,吴本第97回的回目就是“鸳鸯女谮语泄天机 绛珠仙泪尽抛全生”。

除了吴本后28回,在前面80回里,直接提到“泪尽”二字的,是在多个抄本的批语中。最有名的是第一回这段批语:

能解者方有辛酸之泪,哭成此书。壬午除夕,书未成,芹为泪尽而逝。余常哭芹,泪亦待尽。每意觅青埂峰再问石兄,奈不遇獭头和尚何!怅怅!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甲申八月泪笔。(靖本)

甲戌本、庚寅本、靖本都有这条批语,内容大同小异,唯独最后的时间充满争论。甲戌本写的是“甲午八日泪笔”,显然不太合理,应该是“八月”之误。庚寅本倒是“甲午八月泪笔”。但“甲午年”也不太对,前面才提到壬午除夕,后面如果是“甲午”的话,时间间隔也太长了。 靖本这里是可信的,写的是“甲申八月泪笔”。 甲申年与壬午年,中间才隔了一两年,所以写此条批语的才会痛苦难当,才有“泪笔”之说。同时这个甲申应该是康熙年间的甲申,也就是离大明亡国的甲申国难(1644年)刚好六十年了。批书者想着“雪芹”前两年泪尽而逝,又是一个“甲申年”,他又怎能不感世伤生? 红学家们由于认定了作者是曹家的“曹雪芹”,所以认定这里的“甲申”“甲戌”“壬午”,都是乾隆年间的。甲戌本、庚寅本故意将“甲申”抄成“甲午”,想必也是为了避开“甲申年”这个敏感年份。

在第二十二回,也有一条含有“泪尽”的批语:

庚双:问的却极是,但未必心应。若能如此,将来泪尽夭亡已化乌有,世间亦无此一部《红楼梦》矣。〗〖庚眉:神工乎,鬼工乎?文思至此尽矣。丁亥夏。畸笏。

这条批语最大的亮点是点明了林黛玉将来是“泪尽夭亡”。

所以根据绛珠草“还泪”的暗示,和批语的提示,林黛玉最后都是“泪尽夭亡”、批删者“雪芹”也是在壬午除夕“泪尽而逝”。这“泪尽”联想到古诗词,自然会想到陆游的那句“遗民泪尽胡尘里”。

陆游是南宋爱国诗人,他写了很多诗来表达北宋被金国灭亡、中原人民成为异族奴隶的痛恨。他一生最大的心愿就是有朝一日能看到王师光复中原,但结果是中原人民的眼泪都流尽了,依然没能等到王师的到来,反而连南宋都被另一个异族(蒙古人)灭亡了。

明末清初的文人们面对明朝灭亡、举国被满清异族统治,何尝不是锥心痛恨?他们在异族统治下,林妹妹泪尽夭亡了,雪芹也泪尽而逝了,批书者也自言“泪亦待尽”。大明的遗老遗少,都要“泪尽”了,可依然看不到光复汉家天下的希望,这不能不让他们感到彻底绝望,唯一放不下的就是《红楼梦》这本书,最遗憾的也是这本书,因为还没批删润色完成,“雪芹就泪尽而逝”了,唯有希望“今而后惟愿造化主再出一脂一芹,是书何本,余二人亦大快遂心于九泉矣”。

陆游在写“遗民泪尽胡尘里”这首诗时,中原地区已沦陷于金人之手六十多年了。而批书者“甲申八月泪笔”,离甲申国难(1644年大明灭亡)也刚好六十年了。在这个敏感的日子里,写“泪尽”,怎能不让人联想到陆游的这句“遗民泪尽胡尘里”?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11-08 05:56:14 +0800 CST  
★★★ 化用古诗词之二:潇湘、斑竹 ★

化用:泪痕点点寄相思,潇湘深夜月明时;还有舜帝和二妃的典故

来源:刘禹锡 《潇湘神》其二,原文: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
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

关于由林黛玉“潇湘妃子”的雅号引出舜帝及二妃的传说,这在前面解读潇湘妃子来源时已经说得明白了。而“斑竹”,一方面借“竹”谐音“朱”,一方面借用刘禹锡的“斑竹词”来喻相思。
斑竹枝,斑竹枝,泪痕点点寄相思。楚客欲听瑶琴怨,潇湘深夜月明时。

说到相思,最让“闻者伤心、见者落泪”的就是那首《红豆曲》——滴不尽相思血泪,抛红豆。

《红豆曲》当然也是借用王维的名诗《相思》:

红豆生南国,春来发几枝。愿君多采撷,此物最相思。

红豆也好,斑竹也好,都是为了表达相思,书中是说黛玉与宝玉之间相互相思,但述不尽之意于言外,作者、批书人等心中的“相思”,是指遗民对大明故国、故君的相思血泪。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11-08 05:57:45 +0800 CST  
★★★ 化用古诗词之三:黛玉与紫鹃的关系 ★

化用:望帝春心托杜鹃

出处:李商隐的《锦瑟》,全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紫鹃的故事源于杜宇失国的典故,这一点是无疑的。这首诗里的“望帝春心托杜鹃”说的也是这个典故,也就是《华阳国志》里记载的:

“杜宇称帝,号曰望帝。……其相开明,决玉垒山以除水害,帝遂委以政事,法尧舜禅授之义,遂禅位于开明。帝升西山隐焉。时适二月,子鹃鸟鸣,故蜀人悲子鹃鸟鸣也。”

子鹃就是杜鹃鸟,也叫子规。而林黛玉的丫鬟就叫“紫鹃”,不能不让人想到“子鹃”。所以吴本里紫鹃一路啼血,一路悲鸣:“姑娘,回去罢。” 这完全是符合“蜀人悲子鹃鸟鸣”的典故。那“望帝”是谁?当然是林黛玉。她是“帝”,她也像望帝杜宇失国一样,成了亡国之君,自己死后化为杜鹃悲鸣,世人也对他无限的同情。

杜宇失国的原因是为了治理水患,主动让贤给开明。大明亡国,也可以说是因为“水患”——北方属水,西北李自成造反,东北满清入关。而南明灭亡完全因为大清国“水患”——清属水嘛。

望帝春心托杜鹃,这里“春”字又出现了。昨天在分析“黛玉自称草木之人”时暗示了杜甫的那句“国破山河在,城春草木深”,一个“春”字同样引人注目。而在红楼梦里,“春”是有着非常特殊的隐喻的,贾家姐妹,都有个“春”字,多位金钗的判词里,也有“春”字——

三“春”去后诸芳尽,
三“春”事业付东风,
勘破三“春”景不长,
嫁与东风“春”不管,
……

作者很可能借用古诗词中早已让人熟知的意象、符号,将其移植到红楼梦中,这样聪明的读者一看就知道作者的隐喻用意。比如由紫鹃想到子鹃,想到“望帝春心托杜鹃”,进而想到“望帝失国”。那读者自然要反问一句:“红楼梦里谁是望帝?”只要读者能想到这一层,作者的目的就达到了。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11-09 07:18:44 +0800 CST  
★★★ 化用古诗词之四:绛珠血泪 ★

化用:沧海月明珠有泪

出处:同样是李商隐的《锦瑟》,全诗: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

沧海月明珠有泪,说的是遗珠之憾;蓝田日暖玉生烟,说的是“蓝田日暖,良玉生烟”,同样是虚无缥缈不可捉摸。再加上庄子梦蝴蝶、望帝化杜鹃,这四句诗,写的都是可望不可即的诗景,表达了诗人在爱情、事业、理想、追求的路上苦闷和迷惘。

《红楼梦》化用这首诗,同样表达了大明亡国、一切归于虚妄的痛苦及反思,如今无论怎么留恋、追忆,都已经于事无补——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啊。

具体分析,林黛玉前身是“绛珠草”,绛珠草要“还泪”,绛珠有泪,自然让人想到“珠有泪”,想到“沧海月明珠有泪”。而“绛珠”二字又暗含“血泪”二字(甲戌本批语提示),血泪,又让人想到杜鹃啼血,想到“望帝春心托杜鹃”。

如果“沧海月明珠有泪”的“珠”是指绛珠草,指林黛玉;
那“蓝田日暖玉生烟”的“玉”就是指“通灵宝玉”,指贾宝玉。

玉生烟,可以联想到贾宝玉通过紫鹃向黛玉表达爱的誓言:
“活着,咱们一处活着;不活着,咱们一处化灰化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的“情”,当然就是“木石前盟”之情,就是黛玉宝玉的姻缘,但他们的姻缘,就如同诗中提到的四种可望不可即的影像,红楼梦里说是“一个是镜中花,一个是水中月”,终究没能在一起,成了世人莫大的遗恨。

而“水中月”,同样让人想到“沧海月明”。《红楼梦》里的“水”,主要是指“水国”满清。那“沧海”也是指水国。沧海月明珠有泪,茫茫水国,明月(大明)已经成了“水中月”,再珍贵的“珠”也被沉没在水中,默默流泪。在书中“珠”有“朱”的谐音隐喻。

总之,李商隐这首《锦瑟》,有好几个与红楼梦相关的关键意象、符号、隐喻,值得好好琢磨。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11-09 07:20:55 +0800 CST  
--- 宝玉篇 ---

▍问题39: 神瑛侍者和通灵宝玉是什么关系?

【沧海客】关于贾宝玉的前世今生,不得不提女娲补天剩余石、神瑛侍者和通灵宝玉。那这三者与贾宝玉有什么关系? 这个关系刘心武先生解读得最为清晰。

在书中正文之前的楔子里,讲到了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有块女娲补天剩余石,又说到了在西方灵河岸边赤霞宫里有个神瑛侍者,他们俩都动了凡心,想要下界去人间历幻一番。所不同的是,补天剩余石,虽然“灵性已通”,能开口说话,但不能“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只是梦稿本的夹批写了句“自来自去可大可小”,结果在通行本里就当做正文写了进去(这种事在《红楼梦》通行本里发生多次,比如“趁着这,奈何天……”,这“趁着这”也是批语,被当做了正文)。补天石是通过茫茫大士(癞头僧)大施幻术,将一块高十二丈、周长二十四丈的巨石变成只有扇坠大小,然而携入红尘。 只有当补天石变成通灵宝玉之后,才能“自来自去、可大可小”,同时还具有三大功能:一除邪祟,二疗冤疾,三知祸福。正因为通灵宝玉能“知祸福”,在吴本后28回里,它看到贾府之败,就离开贾宝玉,去到金陵另寻主人,自己飞走找到了甄宝玉。没想到甄家比贾家更惨,甄宝玉也流落为僧,将通灵宝玉送回贾府。这就是十八回元春点戏,其中第三曲《仙缘》,列藏本、庚辰本批语说“《邯郸梦》中伏甄宝玉送玉”。 刘心武推测,是贾宝玉第一次做和尚,甄宝玉将他送了回来——他认为“甄宝玉送玉”,送的是贾宝玉。 吴本写的送玉,就是送回“逃走”的通灵宝玉,显然更合理。因为通灵宝玉能“知祸福”,能“自来自去能大能小”。

大家对神瑛侍者和通灵宝玉的关系感到一头雾水,我也一度认为是补天剩余石通了灵性而成神仙了,变成了神瑛侍者,就像绛珠草修成女体,成了绛珠仙子一样。其实补天剩余石和神瑛侍者没有什么关系,一个是在大荒山无稽崖青埂峰下,一个是在西方灵河岸边赤霞宫,两者相差多远?不知道。《西游记》里那块蹦出孙悟空的仙石东胜神洲傲来国花果山,那这块石头是不是也在东方?很有可能。

神瑛侍者在西方,警幻仙姑也在西方,太虚幻境当然也在西方。前面我们在解读太虚幻境的时候就说了,那里是所有“红楼梦中人”的最后归宿地,凡是入情榜的,都将回到太虚幻境。按照中国人的宗教观,人死了,去西天,太虚幻境当然是在西方。

那神瑛侍者又怎么和通灵宝玉扯到一起了呢?原来先是补天剩余石央求一僧一道携带他去红尘,一僧将它幻化成雀卵大的通灵宝玉。 结果在甄士隐的梦中,一道就问一僧:“你携了这蠢物,意欲何往?” 意思是你带了通灵宝玉去哪里? 一僧说:正好有一对風流冤家也要投胎转世,趁这个机会,将这个“蠢物”夹带于中。

这对風流冤家,就是神瑛侍者和绛珠仙子。刚好他们在警幻仙子那里挂了号,正排队要投胎去人间,一僧就让神瑛侍者顺便“夹带”通灵宝玉,将其也带到人间,于是就有了“贾宝玉衔玉而生”。

这样看起来,贾宝玉的前身是神瑛侍者,而通灵宝玉,在仙界它起初是补天剩余石,在仙界已经幻化成通灵宝玉,借贾宝玉之口来到人间,它还是通灵宝玉。等它历幻结束之后,再次回到青埂峰下,“还原本质”,再次变成那块大圆石,只不过上面多了一篇故事而已,这个故事就是《石头记》。

这样看起来,神瑛侍者是贾宝玉,通灵宝玉和贾宝玉没有直接对等关系。那为什么宝玉和黛玉的姻缘叫“木石前盟”? 黛玉是绛珠草转世,草木草木,说黛玉是木,说得通,何况判词说她是“柳絮才”;那神瑛侍者是“石”吗?其实“瑛”的本意,就是“像美玉一样的石头”,“瑛”似玉似石。贾宝玉的小名是“宝玉”,那他的大名呢?应该跟玉字辈的贾珍、贾珠、贾琏、贾环一样,也是一个单名。会不会就叫“贾瑛”呢?(有人认为叫贾玺) 这个问题恐怕永远没有答案。也许作者压根没想过要给贾宝玉取个单名,觉得宝玉二字虽然庸俗,但却最好,因为“有宝有玉”,宝为宝钗,玉为黛玉,两人都来争宝玉,但各得一半,谁也不能独有。

神瑛侍者只是顺便夹带通灵宝玉一同投胎人间,通灵宝玉虽然通了灵性,也有三大功能,但它本身不能幻化成人,也不能投胎转世,到了人间它依然是个雀卵大小的五彩晶莹的玉。

可在书中,经常有意无意地将通灵宝玉等同于贾宝玉,通灵宝玉被称作“蠢物”,贾宝玉也常被称作“蠢物”,而且宝玉还离不了通灵宝玉,通灵宝玉一旦不见,贾宝玉就出事(前八十回里是这样)。所以读者乃指书中的人,都将贾宝玉当做是通灵宝玉的化身。其实不是。通灵宝玉和贾宝玉是两个独立的个体,通灵宝玉也不是非得要跟贾宝玉在一起,它会“知祸福”,看到贾府大厦将倾,它也会自行“逃走”。它走后,贾宝玉身体也不会有什么异样,事实上贾宝玉动不动就拿这劳什子撒气,还将它砸在地上,贾宝玉也一点事也没有。在吴本里通灵宝玉还是离开了贾宝玉,后在雪地里被还魂回来的王熙凤遇到,告知凤姐魂魄贾府里的变故。最后贾宝玉投身大海被带往了太虚幻境销号,自然又成了神瑛侍者。而通灵宝玉还在人家流浪,最后躲在草丛中被一僧一道发现,带回了青埂峰,还了本相,再次变成大圆石。

再说“宝钗、黛玉争宝玉”,她们俩都稀罕宝玉,所不同的是,薛宝钗更稀罕的宝玉其实是“通灵宝玉”,而林黛玉稀罕的,则是贾宝玉这个人——因为贾宝玉是神瑛侍者的化身,林黛玉是转世向他“还泪”的,跟通灵宝玉没啥关系,虽然她也听说了通灵宝玉这稀罕物,但总体来说对通灵宝玉兴趣不大。她只在乎贾宝玉,贾宝玉有点风吹草动,她都胆战心惊。

而薛宝钗最感兴趣的就是贾宝玉身上的通灵宝玉,终于借机会拿来好好观赏了一番。薛家早就听说了通灵宝玉的事,从一开始就处心积虑地策划“金玉良缘”,所以将所谓的金锁上錾了两句和通灵宝玉对应的字,故借莺儿之口说“恰好是一对”。薛宝钗真正想得到的,是通灵宝玉,而未必是贾宝玉这个人。所以在吴本里,贾宝玉悬崖撒手离家出走,薛宝钗虽然伤心,但更多地是气愤,要换作黛玉早就哭死了。吴本里还说薛宝钗后来主动勾搭改嫁了贾雨村,早把贾宝玉忘到脑后了。有人认为吴本这么写实在太可恶,我倒认为是合情合理的,薛宝钗在乎的是“金玉良缘”,此“玉”乃是“通灵宝玉”,也就是隐喻的“传国玉玺”。至于贾宝玉这个人,“潦倒不通世务、顽劣怕读文章”的纨绔公子,薛宝钗压根不是真心喜欢他,她更喜欢醉心仕途经济、一心一意向上爬的贾雨村。只是因为贾宝玉身上有通灵宝玉,薛家才想法设法成就“金玉良缘”。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11-18 05:57:00 +0800 CST  
------ 袭人篇 ------

▍问题41: 袭人影射是谁?
---------------------------------

【沧海客】和楼主一样有影射八卦癖的朋友肯定要问,袭人到底是影射谁?这个历来没人解读,我虽不才,也斗胆一解,我认为袭人影射的是满清开国重臣、著名的文人“汉奸”范文程。(可能有人觉得将范文程 冠以 汉奸之名不太妥当,毕竟努尔哈赤攻占沈阳后,他就成了后金的子民了,他为后金主子效命也是理所当然的)

〖证据1〗:姓氏。

袭人姓花,根据黛玉葬花的解读,以及占花名那回,这些薄命女子都有个“花名”,甚至个个都是“花神”转世。所以“花”代表这些女子,而女子又代表是汉人,没有变节的汉人(变节了就是结了婚的妇人,是死鱼目珠子了)。黛玉葬花,葬的是被屠杀的汉家子民!

所以“花”,隐喻的是汉家子民,是华夏汉人。“花”就是“华”,是华夏。

那花袭人姓花,表明她至少原本就是个汉人,是华夏的人。至于她以后为谁服务且不论,至少她的姓氏根基是汉人。

范文程,不消说,世代都是汉人。他的先祖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名臣、大文豪范仲淹!他写的《岳阳楼记》千古流传,范氏家族从他之后诗书传家、人才辈出,到范文程这一代,依然如此。范家是汉人家族中最有代表性的姓氏家族,中国姓氏宗族组织的诞生,也是从范仲淹设立范氏义庄时开始的。范家是对中国有着深远影响的大家族之一。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11-22 06:34:01 +0800 CST  
〖证据2〗:改名。

袭人的原名叫珍珠。书中名字里带“珠”字的都很不妙,吴本在这里就有条批语:

吴本注:虚陪一个好名,隐寓深矣。凡珠名皆不祥,如贾珠夭亡,瑞珠、宝珠运薄。珠字先去,方合作者原意。

(顺道一句:吴本也是有前八十回的,不但有通行本里所没有的异文,更有其他抄本所没有的不同批语)

为什么名字带“珠”的都这么惨?吴本说“珠字先去,方合 作者原意”。“珠”其实是隐喻“朱”,可见朱家已经不妙。

不管怎么样,袭人以前叫珍珠,原本是贾母身边的小丫头,可见她原本是贾家的人。

范文程,世代汉人,远祖是大名鼎鼎的北宋名臣范仲淹!其先世于明初自江西贬往沈阳。他本人在十八岁中了秀才,十九岁为沈阳中卫学生员。二十一岁,后金攻占了抚顺,他和其兄范文采,归顺了清,从此做了满清的奴才,为满清开国立下了汗马功劳。也就是二十一岁之前,范文程还是大明的人。

珍珠,后来改名为袭人。也就是从那时开始,袭人已不再是“珍珠”,不再是“贾府的人”了,薛宝钗一进贾府,她选择了薛宝钗 (紫鹃选择了黛玉),虽然她是宝玉的丫鬟,但其实是宝钗的卧底。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11-22 06:38:12 +0800 CST  
〖证据3〗:洞察。

袭人和薛宝钗一样,有着非常敏锐的洞察力和感知力。所谓“世事洞明皆学问、人情练达即文章”,说的就是她和薛宝钗这一类人。 袭人名字的由来,贾宝玉的解释是根据前人的诗“花气袭人知昼暖”。意思是她很贤惠,是个温柔体贴、知冷知热的好丫鬟。 其实这句诗是来自陆游的《村居书喜》,原句其实是“花气袭人知骤暖”。

村居书喜
—— 作者:陆游

红桥梅市晓山横,白塔樊江春水生。
花气袭人知骤暖,鹊声穿树喜新晴。
坊场酒贱贫犹醉,原野泥深老亦耕。
最喜先期官赋足,经年无吏叩柴荆。
***********************************
“知骤暖”变成了“知昼暖”,这显然不是笔误。知昼暖表明袭人是个知冷知热的好丫鬟,是一门心思为主子着想的好奴才。如果维持原诗的“知骤暖”,那就意思变了,变成了能敏锐地感知周围空气温度的变化。其实花袭人这名字,同样有“知骤暖”的暗示在,说明袭人是个非常善于观察和把握局势的人,在宝钗和黛玉之间,她毫不犹豫地选择了宝钗。她表面上是王夫人的卧底,其实她真正的主子是薛宝钗。

所以袭人,不但是个温柔和顺、知冷知热的好丫鬟,也是个善于观察形势、世事洞明的好奴才。

范文程,他们范家,从范仲淹起,历朝历代都出忠臣孝子,诗书传家,然后“货与帝王家”,一心一意做忠臣良相。只是到了范文程这一代,主动做了异族的奴才,一门心思将自己的全部才智心血贡献给了后金满清。虽然有后金攻占了抚顺沈阳的大环境在,但范氏兄弟是主动归顺努尔哈赤的,是积极主动地为异族效命的。这也是与他敏锐地看清了当时的局势有关,后来他成为皇太极最重要的汉人军师,靠着他的才学和对大明知根知底的洞察力,为满清积极提供讨伐明朝的策略、策反明朝官员、进攻朝鲜、抚定蒙古、国家制度的建设等等,立下了无数功劳。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11-22 06:39:18 +0800 CST  
〖证据4〗:龙衣人。

根据拆字法,袭人即为龙衣人。前面说了,龙衣人,是指蛇衣人,即死人穿的左祍衣,又引申为戎羌夷狄(汉人是右衽衣)。 这寓意着袭人是左祍衣,已经是戎羌夷狄的人了。

袭人和死人有关,说起来让人有点瘆的慌。其实书中有个这暗示。还记得薛蟠要找珍珠做药方的事吗?那珍珠要得怪,非得是死人头上戴过的珍珠。
----------------
宝玉又道:“太太想,这不过是将就呢。正经按那方子,这珍珠宝石定要在古坟里的,有那古时富贵人家装裹的头面,拿了来才好。如今那里为这个去刨坟掘墓,所以只是活人带过的,也可以使得。”
王夫人道:“阿弥陀佛,不当家花花的!就是坟里有这个,人家死了几百年,这会子翻尸盗骨的,作了药也不灵!”
--------------------

袭人本名叫珍珠,龙衣人,即是蛇衣人,都跟“死人”有关,都跟薛家有关,其实是暗示她是戎羌的人而已。大家也不用觉得瘆的慌。 不信你看,护官符上关于薛家那句话,也出现了“珍珠”:

丰年好大雪,珍珠如土金如铁。

当然这里的“珍珠”是指“朱”家,珍珠如土,有朱家归土的喻指。“金如铁”那就不消说了,直指大金国 —— 当年女金定国号为金,其“金”的取意就是“铁”的意思,就是希望大金国金戈铁马,击败契丹、宋朝。努尔哈赤认为其部落就是女金的后人,也定国号为金,史称后金。《红楼梦》中护官符这句话,是形容薛家很有钱,珍珠堆成土山,黄金多得跟铁一样不值钱,其实暗示的“金”就是 金国、后金。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11-22 06:39:53 +0800 CST  
更多证据 明天再续。

先插播一个广告:

本人同名公众号,请各位新老朋友捧个场。

【公众号】 兰国沧海客

好书 | 美文 | 探秘 | 猎奇

古今中外,人文历史,传奇秘闻,野史轶事,算是应有尽有。涨姿势、长学问必备,饭后谈资、给孩子讲故事的好素材。 当然也少不了红楼揭秘。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6-11-22 07:04:31 +0800 CST  
袭人影射范文程【证据五】:祿蠹

红楼梦里有个很有意思的现象,贾宝玉经常对当时的社会国家大事,大放厥词,有点像我们今天的网络愤青,而且他的听众就是身边的姑娘丫鬟,特别是袭人听得最多。这种国家大事,你跟女人说个什么劲啊?再说那些丫鬟们听得懂吗?你还戏弄芳官,改名为耶鲁雄奴,别说旧社会的丫鬟,就是现在的女大学生也没多少人知道雄奴谐音匈奴,而且压根不care。因为女人们本来对这些不感兴趣啊!

但红楼梦里很奇特,这些丫鬟姑娘们,对这些社会时事、历史典故,张口就来,还能和贾宝玉辩论。这完全超脱了当时 风月儿女小说的范畴。

其实这不奇怪,红楼梦是部奇书,奇就奇在它的隐喻讽刺、诉不尽之意于言外。里面的人物事件都有喻指,里面的丫鬟姑娘,并非闺中儿女,而是影射历史上的确有其人,是历史里的男人,他们个个满腹经纶,才华了得,但都有这样那样的矛盾,作者不过借贾宝玉之口对其讽刺点评。

比如我们看看袭人与宝玉关于各种妙论的对话。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7-02-04 14:53:51 +0800 CST  
应该将 证据五 改为“国贼禄鬼”。 (继续)

袭人:……背前背后乱说那些混话,凡读书上进的人,你就起个名字叫作‘禄蠹’;又说只除‘明明德’外无书,都是前人自己不能解圣人之书,便另出己意,混编纂出来的。这些话,你怎么怨得老爷不气?不时时打你。叫别人怎么想你?” (第19回)

袭人说,读书上进,是值得表扬的,因为她自己就是这么做的啊,并且以此为傲,众人也因此赞誉她,她也得了个“大贤人”美称。

而贾宝玉偏偏说,这种人是国贼禄鬼,说这种人最可恶。他们为什么啊?因为这种人熟读四书五经,只是为了功名利禄,为了个人升官发财,哪管江山社稷危乱,哪管身后洪水滔天。甚至为了升官发财,还不惜卖主求荣,通敌卖国,这种人难道不是 国贼禄鬼??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7-02-04 14:56:02 +0800 CST  
(继续 证据五)贾宝玉为什么说除“明明德”外无书? 宝玉的意思其实是,你如果不读“明明德”,不领会它的内涵,不按照它的精髓去做,那你书看得再多也没用,你官做的再大,也只是祿蠹! “明明德”的精髓是什么?不是教你升官发财,一心钻营上进,而是教你治国安邦,是教你“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学之道!这也是我们读书的目的——为往圣继绝学,为万世开太平! 你都忘了读书的根本目的,以为只是为了科举做官,那当然书是白读了。如果你学的满腹经纶,却是卖主求荣,为敌国卖命,那不但是读书无用,而且是有害了,那就是卖国贼!用现在的话说,流氓不可怕,就怕流氓有文化!

贾宝玉说这种话,是给薛宝钗听的,说给袭人听的,你薛宝钗不是贤良淑德之人吗,你袭人不是大贤人吗,宝玉讽刺她是“至贤至圣”,其实她们在宝玉心里,都是国贼禄鬼! 因为心不正啊,你的世界观错了,方法论越高明,就越有害!“明明德”的大学之道,就是教人正确的世界观,我们读书就是为了江山社稷,就是为了为万世开太平——套用星爷电影里的话,为了维护宇宙和平! 而袭人,所表现出来的“贤”,只是为了个人上进,为了私利,为了做姨太太,所以她才会做内奸,才不管因此会给贾府带来多少麻烦风波。她对贾府没有感情,对宝玉,也绝不是至死追随。不能做贾宝玉的姨太太,能退而求其次做蒋玉涵的太太也不错。这种事晴雯就绝对做不出来!晴雯宁可死也不会离开贾府,袭人却故意拿离开贾府试探宝玉。晴雯带病勇补孔雀裘,袭人眼里只有那块通灵宝玉。

这种事紫娟也做不出来,林黛玉一死,紫娟肯定也会啼血身亡,誓死追随。但袭人绝不会为了贾宝玉去死,因为她们读的都是仕途经济之书,虽然很“贤”,很“能”,但无德无义,是追求个人利益的小人!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7-02-04 14:57:00 +0800 CST  
贾宝玉借古讽今,骂那些读书人是祿蠹,是国贼禄鬼!其实就是骂薛宝钗、骂花袭人! 也许你觉得好笑,她们都是闺房女子,何德何能能做国贼禄鬼?

她们当然不能,但她们影射的对象能。薛宝钗影射是皇太极,当然是大明的国贼!袭人影射的范文程,绝对是大明朝的国贼禄鬼!

身为大明子民,身为范仲淹的子孙,身为饱读圣贤书的儒生,你范文程对得起祖上“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的教诲吗?你饱读诗书,偏偏忘了明明德的大学之道,你的书不是都白读了吗?你为敌国后金满清,殚精竭虑,对父母之邦大明朝是机关算尽,为了什么?_?还不是为了自己扬名立万、建功立业、荣华富贵!可是你这一切都是建立在大明的斑斑血泪和累累白骨之上的!在你的主子后金满清眼里,你当然是大贤人,至贤至圣的大好人,但在明朝遗民眼里,你就是国贼,你就是只为自己做王侯将相的禄鬼!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7-02-04 14:59:23 +0800 CST  
有人问 袭人和贾宝玉曾经有一腿,袭人到底有没有做成宝玉的姨太太?这些事又分别影射了什么? 在此尝试解答。

通灵宝玉和贾宝玉,一物一人,都是喻指传国玉玺,国家政权。 袭人和宝玉曾经有一腿,是指历史上范文程接触过传国玉玺,是从蒙古林丹汗那里得到的,并在他的张罗下,皇太极拿着这个假玉玺(假宝玉)登基称帝,改国号为清。

袭人做姨太太,是影射范文程做满清的宰相!袭人有没有做成宝玉的姨太太,没有,她后来嫁给蒋玉涵了。 那范文程有没有做成大清宰相?也没有,虽然皇太极活着的时候,位极人臣,相当于是宰相,但至少没有明文公布。皇太极一死,他不愿追随多尔衮,而皇太极儿子福临已经形同傀儡,他不愿夹在中间,之后称病退休。这时候他的地位更是不高了,只是个子爵。 他一生为了满清谋取江山政权,也就是传国玉玺(通灵宝玉),所以袭人对通灵宝玉最紧张,每天睡觉前要把通灵宝玉包好,藏到枕头下。她对通灵宝玉的紧张程度,都超过了贾宝玉本身。 范文程的主子皇太极最后得到了玉玺,那他自然功成身退了,玉玺也不用天天念想了,都装在玉函里了。所以 袭人表面上是王夫人的卧底,其实是薛宝钗的奴才。她一门心思凑合宝玉和宝钗好,她好做一个姨太太,要是宝玉和黛玉好了,那姨太太就轮不到她了,紫娟、晴雯肯定排在她前面。 最后但也如她愿了,金玉良缘终于凑成了,可是贾宝玉并不开心,举案齐眉,到底意难平。袭人的觉得自己的历史使命完成了,心安理得的嫁给了蒋玉涵。

这就好比范文程,他处心积虑要让自己主子皇太极得到传国玉玺,主子做了皇帝,那他就是王侯宰相,实现了人生最大抱负。然而满清得了江山,却从此没他什么事了。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7-02-04 15:00:23 +0800 CST  
【证据六】:判词

回头我们再看花袭人的判词,就好理解了。判词是:

枉自温柔和顺,空云似桂如兰。

堪羡优伶有福,谁知公子无缘。

袭人是温柔和顺,但偏偏加上“枉自”,意思是白瞎了 这温柔和顺的好性子,为什么?因为这么好的性子,却是为敌国效力,做了汉奸!

袭人的品质称得上如桂似兰,但这是假的,是“空云”。因为她不是真正的桂花兰花,她是卧底是内奸,品德是有问题的,而兰花是花中君子,无人自芳。她只是花气袭人知骤暖,能敏锐感知局势,会审时度势罢了。而她影射的对象范文程 倒也是温柔和顺,倒也是对主子像兰花一般忠贞,然而他的主子是蛮夷敌国,是大明的死对头。他的温柔和顺真是白瞎了,你一个汉奸,也不配比作桂花兰花。满清得到你是有福,大明朝无缘得到你,则是大不幸!!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7-02-04 15:01:49 +0800 CST  
袭人温柔和顺,似桂如兰,伏侍宝玉细心周到,恪尽职任,“心中眼中又只有一个宝玉”;她一心为宝玉前途忧虑,“每每规谏,宝玉不听,心中着实忧郁”(第3回)

很多人因此认为,袭人是个好丫鬟,甚至是个好老婆!娶妻就得娶这样的。 可是读者没看出来,袭人的规劝,是让宝玉做什么样的人?是让宝玉做贾雨村、薛宝钗这一路人,就是醉心仕途经济,追求功名富贵,并最终是让宝玉和宝钗在一起。袭人劝谏的是这个,她和宝钗一样,觉得宝玉和姑娘丫鬟们在一起,是不务正业,并因此向王夫人告密,其用意是要让宝玉搬出大观园,远离黛玉晴雯等人。全贾府的人都认为贾宝玉身边没了谁都可以,唯独不能没了袭人。事实上,没了袭人,贾宝玉照样自在,没了晴雯,宝玉却哭的最伤心。宝玉在梦里说“”什么金玉良缘,俺只念木石姻缘,这话虽是梦话,却显然说给就在身边的薛宝钗和袭人听的,在平时不敢说,终于在梦里发泄出来。别以为跟你袭人有过一腿,别以为喜欢你薛宝钗容貌丰美、肌肤丰腴,就代表我贾宝玉就喜欢你们,要和你们在一起。殊不知贾宝玉爱的只是你们的身体,男人是可以将性和爱截然分开的!因为你们根本不懂我宝玉的心!只有林妹妹才是最懂我的人!
楼主 兰国沧海客  发布于 2017-02-04 15:02:50 +0800 CST  

楼主:兰国沧海客

字数:302037

发表时间:2015-12-11 14:2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1-26 18:48:52 +0800 CST

评论数:664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