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人知的"文革"

说点自己的感受,首先我是一个坚定的自由经济论者,所以对计划经济时代有自己的看法,其次,我说的毛刘之争,不是什么新鲜事,我的父辈他们都经历过那段历史,我咨询过许多人,当时的人们都在往刘少奇身上泼脏水,包括王光美也收到影响,他们编成许多儿歌,传颂着王光美是如何的丑陋。以我个人的态度,我想客观评价这段历史,所以我选择的历史事件全是大事件,也就是说能在历史课本里找到的事情,比如朝鲜战争,三面红旗,大饥荒等等。决不搞瞎编事实。再次,这个系列里,除了事实以外,就是我自己的推论,其实许多并不是我自己的看法,而是当时许多经历过那段历史的人们的看法,这么多年随着我自己的见识增加,发现他们说的是对的,其实这个系列是我憋了好几年一直想写的东西,我在文章的开头就说过了,写这个麻烦事情太多,出力不讨好,可是人不管实际年龄多大了,总要保留点少年的激情吧!有些人可能不太认同我的观点,我也没办法,每个人都有自己思维的权利,我尊重任何独立思考的人。但是要改题目的要求,我做不到了,因为天涯不让改。最后还是想说,大家就事论事,说完以后还能和平共处。大过年的都开心一点。今天晚上我就写写林彪。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08 22:57:51 +0800 CST  
毛泽东能够发起文革,必须要满足两个条件,第一:个人无以复加的威望。第二:军队必须完全服从自己。第一条件我们前期一直在叙述,这里就不多说了。那么我们来说说军队,说起军队就必须要说林彪,毛泽东在文革期间就是利用林彪来达到对军队的控制。那么毛泽东为什么会选择林彪呢?原因就是林彪的一切都必须依附于毛泽东。
林彪这种人放到和平时代,就是一个怪人,他有五怕,一怕水,一听见有流水的声音,就拉肚子。所以他的屋子里没有水龙头,并且自己从来不洗澡,身上脏了,都是用手搓。够恶心吧?二怕风,三怕光,所以他的屋子都密封的严严实实,一般人进去都感觉压抑的受不了。四怕冷,林彪不是那种单纯的怕冷,而是对温度要求极高,室内温度必须达到21°,一度也不能多,一度也不能少。他的每件衣服上都标定着温度显示,穿上这件会增加2°,穿上那件会增加1°。五怕声音,林彪听不得一点噪音,所以他的秘书,找他时都要蹑手蹑脚,跟小偷差不多,并且他房间的地上都铺满了厚厚的地毯,东西掉下来保证不会发出响声。
从以上林彪这些怪异的习惯很难看出他当初是一个威风凛凛的将军,我们传统观念上的将军都应该是长得威武雄壮,拔剑四顾,傲视群雄。就像彭德怀那样,说话声如洪钟,做事雷厉风行。可林彪怎么看都像是个病秧子,难怪有人说林彪吸毒呢,从上面的怪异行为中,看出来他确实有吸毒的症状。可就算他没有吸毒,当他年轻时,身体也不是太好,而且从来都不跟人怎么交流,从不搞人际关系,性格非常孤僻,有点自闭情节。所以他这一辈子都没有朋友。他如果生活在我们的现代,别说当元帅了,估计混口饭吃都难。但是为啥林彪当时能够叱咤风云几十年呢?答曰:不同时期的选择。
林彪这一辈子就一直在做选择题,黄埔毕业时,由于自己表现出色,受到蒋校长的单独召见,互相述说一下双方的友谊,说了一些我很看好你的话。并且蒋校长承诺给林彪安排一个非常有前途的职业,可是政治家说的话,真不能信,蒋校长不光跟林彪这么说,跟许多人都是这么说的,并且他说完后,马上就去北伐了,把林彪这茬事儿,忘得一干二净。林彪一等就是五个月,望眼欲穿,苦苦等待校长的归来。最后实在等不了,他做了一个明智的选择,经聂荣臻之手,加入了叶挺独立团。
之后,林彪参加了武昌起义,跟着朱德混到了井冈山。在井冈山历次的反围剿时,表现突出。被毛泽东发现了他过人的天赋,并向他抛出了橄榄枝。于是林彪又一次做对了选择。抛弃朱德,选择毛泽东。从此林彪才正式走上了康庄大道。
毛泽东这时的军事合作伙伴是朱德,可是他为啥要挖朱德的墙角呢?这一切的一切都是为了实力,朱德号称红军之父,整个红军的火种是他给延续下来的,所以他是独立于毛泽东存在的一股军事力量,甚至是可以跟毛泽东抗衡的人。如果毛泽东要想在涉足于军方,必须找到自己能够培养的人才行,所以他才要放弃自己现在的合作伙伴,而选择林彪。那么选择其他人不行吗?可以,但是林彪太合适了,首先林彪的战术素养非常过关,黄埔军校毕业,并且林彪打仗特点也很有意思,这就要说到,他在黄埔军校为啥能受到蒋介石的青睐了,他们在一次军事课上时,蒋介石因为刚刚打败陈炯明,很是得意,所以亲自给大家授课,并且把其中的一场战役,作为教案给大家讲,当蒋介石对大家进行提问时,林彪站了出来,他没讲什么大道理,上去直接在黑板上画出了这场战役的地图,每条河流、每座山丘,每挺机枪,每门大炮,他们的位置摆放,他们的高度设置,全部精确无误。这种强大的记忆能力绝对可以上最强大脑了。但是这种人打仗有个致命的缺点,就是呆板,毫不客气的讲,林彪的作战风格过于呆板,他必须要有一个很正确的战术思想作为引导,才能有所发挥,而毛泽东就战术思想大师,所以林彪的胜利必须依附于毛泽东而存在。所以当蒋介石提出,林彪为当世韩信,白老师认为他跟韩信还是差很远,韩信属于创造性将领,他的明修栈道、背水一战、垓下之围,哪个不是创造性打法,之前没人敢这么干的,但是林彪太精于计算了,想的太多的人,往往都会优柔寡断。他需要有人强有力的扶持才行。毛泽东要想涉足军方势力,林彪就成了他的不二人选。首先林彪的打法,迎合了毛泽东的运动战思想,没有毛泽东对战略性的纲领,林彪就不可能有什么成就,所以林彪每一次的胜利,都伴随着毛泽东思想的提高。其次,林彪不太会做人,这点就有点要命了,对谁都从来不多说两句,说出来的话也相当的生硬,有时撅起来把毛泽东也气得不行,比如:我们现在无人不知的四渡赤水,号称毛泽东的经典战例,可是当时的林彪对此却不买账,亲自写信给毛泽东,说没必要这么跑来跑去,在军事上你还是不在行,把军事指挥给彭德怀算了,你就专门搞政工好了。毛泽东看完这封信后,气得火冒三丈。但是他始终觉得这是彭德怀怂恿林彪这么干的,所以把火气又撒到彭德怀身上,59年的庐山会议时,把这件事提了出来,不过当时林彪澄清了这个问题,说全部是自己的主意,跟彭德怀没关系。这样这件事才真相大白。从这里看出来林彪做事太过生硬,想说啥就说啥,不少得罪人。既然林彪这么孤立,想在党内斗争这么复杂的情况下生存下来,就必须依靠毛泽东。从军事上、从政治上,甚至从他怪异的性格上,他必定会成为毛泽东忠实的粉丝。毛泽东利用他达到了控制军队的目的。
毛泽东待林彪也可谓是倾其所有,送他最大的一个礼物就是辽沈战役。现在大家都知道,林彪的成名之战就是平型关大捷,可是一个平型关之战,只是整个山西战场的一小部分,他只是消灭了日本军的一个运输大队而已,他并没有延缓日本占领山西的脚步。说起日本占领山西这个问题,白老师还要多说几句,山西对中国太重要了,首先他易守难攻,极易形成一方割据,比如春秋时期的晋国。一旦占领山西,日本就有了进攻中国的多种选择,他可以出山西,占河南、功湖北,然后一路南下,占领整个中国,北宋统一中国就是这么干的。他还可以出山西,占陕西,夺取四川,占领长江上游,然后一路顺江而下,攻占南京,占领整个中国。元灭南宋就是这么干的。他也可以出山西,占山东、过徐州,占领南京,进而占领整个中国。明成祖朱棣造反时就是这么干的。所以山西太重要了,当初蒋介石恨不得压上自己的老本,要去救山西,可是有个人出来阻止了,他对蒋介石说,万万不可贸然出兵救山西,我们在山西会战不占优势,日本不管是武器装备还是军人素养都远胜我们,山西是守不住的。但是日本人口比例小,他们经不起长距离作战的考验,中国幅员辽阔,所以我们应该以空间换取时间,发展自己的军队实力,等到时机成熟时才能一决雌雄。这就是国民党版的论持久战。而提出这一观点的人就是陈诚。他还说到,如果我们要想和日本开战最好的地点就是上海,除了上海的战略优势以外,最重要的一点,就是上海的外国租界特别的多,我们在这里打仗,更能引起外国人的同情,并且得到国际支持。此论点一出,这就有了以后著名的淞沪会战。那么国民党的这一套战略可行吗?当然管用,他首先改变了日本对我们由北向南的侵略路线,而变成了由东向西。这条路上大山、水滩极多,大大的限制了日本的机械化优势。也为我们往重庆转移大量的战略物资,提供了宝贵的时间,这些东西都是我们日后的反扑日本的物质基础。其次,我们利用在上海开战的影响力,获得了很多国际资助,比如美国,就通过缅甸偷偷的向我们运输了大量的武器,并且还帮助我们训练现代化的军队。孙立人将军的新一军和新六军就是美国人在印度给我们训练出来的。还有我很自豪的,我爷爷所属的七十四师,也是全美化装备。他们在后期的抗日战场上都让日本人闻风丧胆、所向披靡。所以我们真应该感谢陈诚,这个有远见,有谋略的战略家。
当我们从整个中国对日的战略布局来看,平型关大捷并不重要,他的政治意义,远远大于他的军事意义。如果林彪就是有一个平型关大捷的话,根本算不上什么名将。他之所以能被称为元帅,还是他著名的辽沈战役。可为啥白老师会说,辽沈会是毛泽东送个林彪的一个礼物呢?因为不管是彭德怀、徐向前、粟裕或是林彪等这些军事素质过硬的人去打这场战争,他们都会赢,不会输。虽然辽沈战役过程凶险,但这是一场必胜的战役。为啥白老师这么说呢?请看下集“会战辽沈”。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09 08:44:34 +0800 CST  
本来今天准备写写辽沈会战,白天过年事儿太多,又带闺女玩了一晚上,写到现在还没写完,只能往后再拖拖了,不好意思啊各位,我会尽力的。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11 00:23:05 +0800 CST  
如果我要评价当今社会,可能又有点颠覆广大愤青的世界观了。新加坡前总统李光耀说过,中国这么大的面积,这么复杂的文化差异,如果不搞一党专政社会就会乱。我很同意这句话。中国人民不是生来就喜欢被压迫的,我们更需要民主,我们也想要有多党执政,通过人民选举而达到真正的民主,但是民主是要靠挤牙膏的方式一点一点争取来的,来的太快的民主就会像文革一样癫狂。还比如法国大革命,他的过程甚至比文革还要疯狂。这也是我想写文革的一个重要原因,在以后的文章里我会具体写出来。
其实关于民主方面,也可以参考一下巴西,这个高度民主的社会,却是一个世界上公认的没有希望的国家。所以我记得好像是胡锦涛说过一句话,我们的国家一边地雷阵,一边是万丈深渊,必须小心翼翼的行走。这句话也是非常的中肯。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12 12:06:27 +0800 CST  
辽沈战役,是我们解放战争的三大战役之中最为重要的一场决战,没有他的胜利,平津战役就不会那么的轻松,也不会有淮海战役这么的潇洒。我发现要是写这些,一篇文章可是写不完的,所以最少要写三篇。中国自古以来的统一战争都是由北向南,或是由西向东取得胜利的,唯一的特例就是朱元璋明朝的建立,他是唯一一次由南向北取得天下。这种格调的形成绝非偶然,而是因为中国的地理特征决定的。日本开始也想由北向南进攻中国,可是一场淞沪战役改变他们的路线,迫使他们变为了由东向西进攻,极大的限制了他们的战略优势。所以说日本投降以后,国共两党,谁先占住东北,谁就能取得解放战争的先机。可是开始他们俩谁都没抢到,被苏联占了个大便宜,苏联是日本被美国投了第一颗原子弹之后,才宣布对关东军作战的,所以根本不费吹灰之力就把东北给占领了。本人对苏联红军感觉特别不好,因为他们在东北真的没干什么好事,日本经营东北几十年,铁路、工厂、医院、银行建立的相当的完善,苏联到这里第一件事儿就是抢,因为他们刚刚跟德国打过仗,国内消耗极为严重,物资很短缺,所以他们把东北的铁路全部扒掉,回去直接炼钢铁。他们把机械设备全拉回去,充实国内需要。甚至他们在这里烧、杀、抢掠,比日本人干的还过分。弄得差不多了,赶快给毛泽东发电报,拉国内的共党军队赶快进驻东北。
毛泽东迅速做出反应,派冀察热辽军区副司令员李运昌进驻东北,毛泽东做出这个决定不是因为当时的李运昌是个多么重要的大人物,而是因为他离的最近。可是李运昌本人可不这么认为,他到东北后,受到了苏联红军的热烈欢迎,自己也就跟着激动起来了,就这么一激动,就有了想建功立业的冲动,于是乎他向中央说了一句大话,他说东北到处都是日本人留下的武器,大家来的时候根本不需要拿任何东西,这里啥都有。中央一听这消息,高兴坏了,马上派出全国各地的精英集聚东北,这里不光有彭真、李立三、张闻天等政治型选手,更重要的还有林彪这样的战斗型选手。并且中央对各个向东北靠拢的军队发出通知,进驻东北的军队,不得带武器,把自己的武器全部留在当地。结果大批的部队就这么空着手去了。但是当时的东北真有这么多武器吗?其实是原来真是有的,只是苏联太不仗义,他们根本就没打算给中共留,他们要把这里日本武器拿回去炼铁。所以李运昌当时只是看到了表面现象,可是当苏联要国内运武器时,他也一点办法都没有。他当时说的这个大话,真是太欠考虑,把进驻东北的军队坑的可不清。但是就在所有进东北的军队中,有一个人还保持了清醒的头脑,他死活不相信东北能有这么好的条件,这个人就是黄克诚,这也是我们的老熟人了,他在庐山会议时,因为坚定的站到了彭德怀的一边而被打倒了。他所率领的73师,一共3万多人,就全副武装的来到了东北,这也为后来的林彪提供了关键的喘息机会。
国民党看见这块肥肉掉到共产党的嘴里,当然不干了。于是蒋介石派出了自己的心腹爱将杜垏明在美国的协同下准备作战。他们原计划坐船在营口登陆,这不失为一部狠招,共产党这会儿还是一穷二白呢,根本没有海军,他们这么做对共产党来说真可谓是釜底抽薪。可是这一切都是杜垏明的设想,他们忽略了一只重要的国际势力,苏联的威力,苏联红军在营口附近直接挂出了自己的国旗,布置好枪炮,杜垏明你敢登陆,我就打你。当时的苏联刚刚打败了不可一世的德国,气势正是旺盛的时候,所以国民党军就算有美国的支持,也不敢跟苏联动一指头。这样国民党只能选择从陆地进攻,最直接的办法就是通过山海关,结果就发生了国共山海关之战。这场战役开始也非常搞笑,共产党这边因为听信了李运昌的话,大部分部队都没带枪。先是跟国民党十三军、五十二军打了20多天,说实话对这对共军来说已经相当的不容易了,紧接着新一军、新六军到了,这可是国民党王牌中的王牌,这里的军人全部都是学生入伍,人员素质过硬,并且全军不光全美化装备,连编制都是按照美国来的,当初就是这两只队伍在缅甸把日本好好给揍了一顿,给中国人挣足了脸面,可惜啊,可惜,这些本来都是民族英雄的好男儿都消耗在了自己人的内部战争里。当然结果也就毫无疑问,山海关沦陷,共军全面后撤。从此东北被撕开了一个大口子。
共军开始也是一路溃退,但是他们守住了两个地方,一个是四平、一个是本溪。简单来说吧,四平是东北粮食的集散地,有了这里就有了饭吃。本溪是东北的交通要道,咽喉之地。所以这两个地方开启了此次东北会最残酷的战争。其实林彪心里很明白这两个地方根本就守不住,因为东北的城市比较多,中共的军队以前都是在山沟里打游击的,根本就没有守卫城市的经验,加上前期许多人都没带枪,要经验没经验,要武器没武器,你拿什么防守。这里白老师给大家先解释一下,城市守卫和山沟里打游击这两种战争打法为什么相差甚远,山沟里打游击是以运动战为主,力求不和对方发生正面冲突,以单个兵种长期骚扰对方为主,待到对方筋疲力尽的时候,一口咬住对方要害,至对方于死地。所以日本人在和中共军队作战时,对八路军这套战斗方式很头疼,你想跟他们打的时候,他们就像麻雀一样,呼啦一下全跑到山里,你连个影子都找不到。你不想跟他打的时候,他又出现了,毁了你的公路,烧了你的粮食,搞得日本人及其的疲惫。所以日本人在和八路军这种麻雀战对抗时,唯一的选择就是放弃自己常规战的打法,什么阵型,什么兵种之间的配合全没了,他们只能化整为零,变成和八路军一样的单兵作战。这就是为什么日本人为什么在共产党的地盘上要修那么多的炮楼,一个炮楼上驻扎个几十个人,搞得一点都不像是军队,反而像是警察局。这就等于放弃了自己现代化军队的优势,降低到和八路军一个战斗水平线上。
但是城市之间的保卫战,跟游击战就很不一样了,这里是硬碰硬的战争,谁都不能往后退一步,大家比的是指挥官的分配兵力的计算能力,比的是军队里武器的装备水平,比的士兵的战斗意志。林彪很清楚自己打不过,所以他开始相当的犹豫,因为毛泽东一直发电报要他在四平挺住,不能往后退一步。这时的林彪就暴露出作为一个将领的弱点,因为作战风格太过细致,导致做事太犹豫了。他一方面知道自己打不赢,虽然组织了几场漂亮的反击战,但是总体上什么根本没有该表敌人对我军的攻势。另一方面,又不想得罪毛泽东,想要完成领导交给的任务。战场上的机会基本上是稍纵即逝,一个犹豫性的将领,会错过很多的机会。就在林彪来回的犹豫之间,有个人站了出来,给了林彪坚定撤退的决心,这个人的名字就叫罗荣桓。幸好林彪的身边有个罗荣桓,因为只有他说的话,林彪才能听进去。当初共军打仗部队里都有个政委,林彪跟其他政委都搞不到一起,唯独跟罗荣桓合作的亲密无间,这绝不是因为他俩脾气相投,而是罗荣桓的沟通能力不是一般的强,该向林彪低头的时候绝不逞能,该给林彪说硬话的时候也绝不含糊。古今中外的名将,不光能够运筹帷幄的脑子,更能坚定的执行自己的战略方针的决心,此时的林彪运筹帷幄的能力搓搓有余,但是在战场上总是犯犹豫,不能坚定的执行自己的战略方针。就像一个名将只有一条腿,那么林彪少的另一条腿就是罗荣桓给补上的,他总能督促林彪不要受那么多的干扰,要有一颗坚定的心。所以罗荣桓以一个政治家的身份进入十大元帅,当之无愧。此时的林彪因为守四平,伤亡极为严重,可是毛泽东却一再要求林彪决不能退,就在这两难的境地时,罗荣桓终于说服林彪往松花江撤退吧,再不走,人都打没了。林彪终于勇敢的来了一把,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先撤退,再给毛泽东发电报,来了一个先斩后奏。当林彪跑到松花江边时,清点部队人数,惨不忍睹,基本上剩下原来的十分之一。可是这是一场对共军而言必胜的战争,因为环顾整个东北的周边环境,全是红旗飘飘,跟东北接壤的苏联、朝鲜和蒙古全是共产党的天下,你说国民党怎么打?林彪队伍的伤员,全部拉倒金日成那里修养,苏联作为东北的大后方不光帮助给共军提供武器,而且还帮共军训练军队。孙立人将军的坦克开到松花江边时,蒋介石赶快喊停,千万不能再追了,因为那里就是苏联的地盘了,你再往前走一步,苏联就敢向你开火。政治家的蒋介石明白这里的凶险,可是作为军人的孙立人可不理解,于是孙立人给杜垏明写信表示不服气,杜垏明直接表态,不服气就走人,于是孙立人将军就离开了东北这块是非之地,其实这也是孙立人将军的福气,因为就算打败林彪无数次,他依然能够背靠苏联得到无数次的休整,他就像是一个打不死的小强一样,一次一次的死而复生,东北真的不是国民党的战场。东北战争孙立人将军被换掉,是孙立人将军的福气,可是却不是他手下新一军、新六军的福气,他们输的窝心啊!非常的窝囊,如果孙立人一直在东北,林彪可要难受的多了。那么靠苏联休整好的林彪下步动作是什么呢?请看下集“辽沈会战2”。

阅读 551 举报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13 09:39:06 +0800 CST  
为了确保这样的内容能够写完,我又办了个微信公众小号,如果哪篇文章被删了或是被封杀了,会在那里给大家补上。大家刷下面的二维码即可。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13 09:43:07 +0800 CST  
过年事情太多了,耽误了好几天,明天一切正常了,我也会尽快更新的。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13 09:55:22 +0800 CST  
过年就这么快结束了,天天都是拜年,朋友聚会,忙的不亦乐乎。公众号一直没看,结果好多朋友的留言没能及时回复,好多朋友真是抬爱了,特别是朋友梦回十里洋场,确实让我受宠若惊,公众号有规定,48小时以后就不能回复信息了,所以耽误时间后不能给大家一一回复了,在此,我向喜欢我的朋友道个歉,等到公众号能够再发信息的时候,我会第一时间给大家说出我的微信号,大家有任何问题,我们可以相互讨论。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13 12:28:58 +0800 CST  
由于一些原因,后天开始正常发帖,争取每天一贴,最迟两天一贴。尽我最大努力,回报支持我的人。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14 23:09:16 +0800 CST  
最近正在演少帅,文章出演张学良,白老师也在这里献个丑,斗胆谈谈张学良,这部电视剧我没看,不知道我对他的印象和电视里一样不?如果因为意见不同得罪了这部电视剧的粉丝的话,还请多多包涵。
我读了很多故事之后,发现他就是一个没长大的孩子,做事儿全凭自己的冲动,他的老师郭松龄就是一个比较激进的人,这点上张学良学的真快。张作霖死的太突然,张学良根本就没做好准备。不过当时的实权派杨宇霆压根就没想让他继承东北军,要不是张作霖的死党张作相放弃自己的位置,全力保举张学良,那么就没以后的故事了。从此张学良算是跟杨宇霆结下了梁子,酿成了以后的悲剧。其实环顾整个东北军,唯一能够支撑大局的就是杨宇霆,可是张学良根本容不下他,就在一个早上,因为一时冲动,在没有任何征兆的情况下,张学良开枪打死了杨宇霆,从此东北军失去了自己真正的主心骨。之后,张学良在蒋介石的挑唆下,跟苏联干了一架,这一架不仅败的一塌糊涂,并且使日本的关东军看清了张学良的水平,土肥圆就说过,打败张学良用把木头剑就可以了。张作霖如果还在,谁敢小看东北军,杨宇霆如果还在,日本人绝不敢如此放肆。因为他们都明白,苏联和日本之间的矛盾很大,他们都想在东北取得利益,这正是东北军可以利用的价值。这种平衡关系,在自身实力不足的情况下,千万不能打破。可张学良就在蒋介石的怂恿下,非要跟苏联叫板一下。年轻人的冲动啊!
之后九一八事变,大家都再清楚不过了,张学良未做任何抵抗,就全面撤出东北。这真是帮了共产党的大忙了,共产党前期的组成大都是一些心怀理想的年轻人,他们都恨透了蒋介石这种不抵抗政策,奋而与之决裂,只身投靠共产党。我们可以设想一下,如果当时的张学良要是抵抗了呢?就算败的很惨,共产党还能发展的这么快吗?这只是个假想。大家可以自己想一想。
离开东北的张学良跟东北军,就像是进了马戏团的老虎一样,任人摆布,蒋介石时常派他去剿共,他又打不过,回头还要面对国内,对他丢失东北的质疑。这颗年轻躁动的心又开始想冲动了,就在一次学生针对他的示威游行时,他给学生回了一句话,明天给大家一个交代,于是第二天发生了西安事变。西安事变对抗战有用吗?其实我觉得很小,当时除了蒋介石谁也不能组建军队抗日,这是国家法统性的象征。可是蒋委员长之后被日本人追着满世界跑,而共产党却是在敌后进行游击战争。他还顾得上什么法统不法统吗?最终他也会在形式的逼迫下,默许共产党军队的存在,只不过就不会把他们编入八路军了,而是以游击队的名义存在。西安事变正是给了共产党走向历史前台的机会,但是对国家命运影响不大。所以西安事变对共产党是有利的,对张学良可是悲剧的,从此囚禁一生,蒋介石快恨死他了,如果没有他搞的西安事变,共产党怎么会名正言顺的走向前台。所以蒋介石临死都在给蒋经国交代,千万不能放张学良出来。可是作为忽悠张学良搞西安事变的周恩来,对张学良是心怀愧疚的,他临死时,也在交代,别忘了我们台湾还有一位朋友。这就是一个,我心中的张学良,他率性而为,毫无心机。就像一个没长大的孩子,被推到了历史舞台,与众多高手过招,可是没三下就被别人打趴下了,他做事不计较后果,经常被别人忽悠来忽悠去,一时冲动总能干出傻事。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15 00:21:37 +0800 CST  
1946年林彪仓惶的逃到了松花江,逃走时部队所剩无几,极为的狼狈,但是仅仅一年之后,也就是1947年,林彪卷土重来,总兵力达到了十万人。这就是共产党的恐怖之处,动员能力极强。其实这中间也没啥秘密,就是土地改革,我们之前已经讲过了。在东北打土豪、分田地,短短一年之内就整出了十几万人,而且这十几万人也都白给,东北自古以来就出土匪,在当地俗称“胡子”,他们的作战能力也不是一般的强,张作霖就是当胡子起家的,当地政府向来对他们向来都是束手无策。所以他们可能跑到林子里是土匪,穿上军装就是战士。林彪在东北就整编了当地大批的“胡子”,这些人能够在东北这么恶劣的环境下生存下来,自然都是战斗力极为强悍的士兵,这一年来林彪的收获可算是颇为丰厚。他忍辱负重,就是要等这一天,一雪前耻,要把以前失败的东西给捡回来。
俗话说,在哪跌倒的就在哪爬起来,四平永远是林彪心中的痛,于是他调集所有兵力主攻四平。可是战争总是残酷的,极为自负的林彪又一次在这里失败了。因为守卫四平的是他命里的克星“陈明仁”。要说陈明仁跟林彪关系也不远,都是同门师兄,他们都是黄埔军校毕业,只不过陈明仁名满天下的时候,林彪还在学校上课呢。大家还记得,蒋介石亲自给林彪他们上的那节课吗?林彪在这节课里,把蒋介石所讲的那场战役里的山川、河流和武器配备全部清晰地画了出来,而那场战役的名称就叫惠州之战,组织这场战争的指挥官就是陈明仁。拜许多的影视作品所赐,在我小时候的印象里,国名党军官在冲锋的时候,都是喊道兄弟们,给我上啊!结果自己总是跑到最后。可是真实的战场里,国名党将领里真的不缺带头冲锋的勇将。我爷爷以前就说过七十四师师长张灵甫,打起仗来相当的不要命,总是带头冲锋,全身共计27处大伤,都是给日本人打仗时留下的。陈明仁打仗也是这样的生猛,惠州城攻坚战甚是凶险,没有陈明仁的身先士卒,根本打不下来。所以蒋介石在这场战役结束后,趁着检阅军队的时节,对天鸣枪三下,高声号令三军“向陈明仁看齐”。这是何等荣誉和信任。
可还是那句话,蒋介石这样政治家说的话真不能信,老蒋这一辈子起家于权谋之术,败北也是太相信权谋之术。他这一生极为推崇曾国藩,曾国藩以相人之术擅长,所谓的相人之术,就是第一次见一个人,通过看他的一举一动,能看出这个人将来是否可以大用。蒋介石也是极为的相信这套东西。这套理论说实话有点玄乎,人是一个超级复杂的动物,第一次见面时,可能紧张、害羞等因素表现的很不自然,但是他们在以后的成长中是可以变得成熟的。就是因为一个相人之术,蒋介石错过了大批的优秀人才,比如林彪,还比如徐向前。这些表面看似腼腆,胸中激扬澎湃的人,蒋介石就没把人家当回事。林彪对于我军的作用不言而喻,他不仅仅是军事方面上的需要,还有一部分毛泽东政治方面的需要,我们前面已经讲过了,这里不再累述。但是相比林彪,徐向前的作用可就更加的威猛了,没有徐向前就不会有红四方面军,那么共军的实力将要大大折扣。
蒋介石不光忽悠共产党的人,有时连自己人都忽悠,比如陈明仁,他就是一个极为纯粹的军人,当蒋介石要所有士兵军官向陈明仁看齐时,陈明仁当真了,他以为蒋介石对自己如此的信任,发誓要效忠党国。可是蒋介石却没当真,他评价一个人最大的标准就是看你,听话不听话。比如孙立人不听话,所以不管你取得多大的成绩,一律靠边站。就在陈明仁最风光的时候,宋美龄想要把自己的干女儿介绍给陈明仁,但是陈明仁直接回复,家里有老婆,绝不再娶。当时所有人的下巴都垂到了地上,多少人争着抢着想要这门亲事呢。别说家里有老婆了,就算家里妻妾成群也得把宋美龄的干女儿抢过来啊。但是陈明仁就是这么耿直,宁愿守着自己的糟糠妻,不要你的金玉女。于是陈明仁的境遇也就可想而知了,他一直到1947年四平保卫战打完了以后才被授予中将军衔,人家卫立煌、杜聿明等人早都飞黄腾达了,他还在坚持在战斗的第一线。也就是因为这些缘故,陈明仁从来不是蒋介石的人,所以才有了在以后陈明仁驻扎湖南时,于1948年8月1日投靠共产党,湖南和平解放的故事。
不过这都是后话,此时陈明仁驻扎的四平可谓是牢不可破,以一军之力抵挡林彪的全部部队。任你林彪想破脑袋怎么打,可就是功不进来。双方打到最后,根本就没有了什么战术可言,完全拼的就是自己意志。此时的陈明仁,已经把遗书写好了,时常带头冲锋,随时有杀身成仁的冲动。说实话,国名党要是在当初对共产党进行围剿时,也能这么卖力,早就没有了现在两党这种对峙局面。一共坚守了19个昼夜,林彪实在是顶不住了,宣布撤退,明年咱再打。
这场四平保卫战,可谓是林彪军事生涯中的一个败笔,他厉兵秣马一年多,在人数、武器占绝对优势的情况下,竟然没打过只有一个军驻守的陈明仁。这其实也更能看出林彪作战的弱点“犹豫不决、意志不够坚定”。通过这场战役,此后的林彪的在东北战场上变得更加的小心谨慎,所以最后又出现了在攻打锦州和长春之间犹豫不决的局面。林彪的这种性格也影响了他在文革中的表现,他用自己极为缜密的思维,干了一些看似让人哭笑不得的事情,原因只是他想的太多了,完全可以快刀斩乱麻的事情,非要绕个大圈子,我们在以后的文章会写到。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16 08:01:55 +0800 CST  

此次四平之战,对林彪来说是不幸的,但是对陈明仁来说也是不幸的。因为杜聿明被换走了。原因是国民党在东北战场上出现了不利局面。林彪虽然在四平战上失败了,但是在其他战场上打的还是不错的。此时东北的主帅除了杜聿明以外,还有个行辕主任熊式辉,杜聿明凡事都要向他请教,这个仗该怎么打,这个城池怎么防守,都要给熊式辉讲明白。打仗这种事儿,机会都是稍纵即逝,等你汇报完了,那边的机会也就没了。这种以文制武的人事安排,宋朝也用过,可是效果大家都明白,队伍的战斗力相当的弱。但是历史上有过这种不利于打仗的人事安排,就肯定有他的优点。他的优点就是能让带兵的将领极其听话,让他们绝对没有功高盖主的可能。国民党内党派林立,谁也不服谁,蒋介石为了能够控制住这种局面,在行军打仗的时候,经常采取这种看似弱爆的人事安排。反观共产党这边,虽然前线人事安排也有什么政治部主任,但是权利远比领兵的将领要小的多,比如我们熟知的“陈粟大军”名义上的老大是陈毅,但是凡事都要听粟裕的,每次陈毅向中央汇报情况时,中央都要问一句,粟裕同志知道吗?如果知道了就按粟裕同志的意见办。搞的陈毅很郁闷。没办法,谁让你是搞政治的,而粟裕是搞军事的。东北的林彪也是一样,罗荣桓、李立三等这些政治性选手,专门搞统战,搞后勤、为林彪搞好服务。打仗的事情全是林彪一个人说了算。就是因为国名党的这种人事安排,导致了东北战局的极大的被动,这种场景还会在淮海战役上再次上演。
蒋介石前期这么安排,也是极有可能看出了共军在东北的弱势,有必胜的把握的,但是后期共产党这种顽强的生命力使他感受到了恐惧,于是下令马上换人,熊式辉和杜聿明全走开,陈诚上。陈诚我们之前也交代过了,就是他制定了中国和日本的战略路线,我们之前也称赞过,他是一名极为优秀的战略家,但是只是战略家而已。干将领这行,真不是一般人就能干的了的,也许你的智慧、眼光超群,不是干将军的这块料,就是干不成。陈诚到东北后,就干了一件不太地道的事情,要整一把陈明仁。原因很简单,他们俩互看不顺眼。其实这两个人的私德都极为让人佩服,都是一方的大员,却从不贪污,不搞女人,不赌博。可就是两个节操这么好的人,却互看不顺眼,中国因为这种不必要的内耗,自古以来不知道损失了多少。
陈诚为了整陈明仁耍了一个小花招,他带着美国顾问,参观四平战役的现场,美国顾问一看,陈明仁尽然把美国资助的面粉堆到前线当战壕,这邦美国大老爷可就气坏了,你们这不是浪费粮食吗?我们辛辛苦苦资助你们粮食容易吗?于是媒体开始大肆报道,说陈明仁在前线如何如何的不知道节约,社会上所有的愤青开始声讨陈明仁。这时辽北主席刘翰东看见了咬人的机会,于是告陈明仁“纵兵抢粮”。最后国民党只好决定免去陈明仁在东北的职务,回去好好的反省一下。如果大家要问陈明仁有没有真的“纵兵抢粮”呢?我说可能真有,为了一场战争的胜利,人吃人的事情都干出来,别说抢粮食了。这就是战争的残酷性,当时的陈明仁自己的命都不要了,手下的大兵全是杀红了眼,人到了那个份上,啥事都能干的出来。别说把美国资助的粮食当战壕了,就是把自己战友的尸体当战壕的事情也不新鲜。抢点粮食,更不是什么新鲜事儿了。所以才有了那段古话,仁不带兵,义不行贾。
陈明仁的离去,伤的不仅仅是陈明仁一个人的心,更是郑洞国、范汉杰、廖耀湘等人的心,他们都是像陈明仁一样的猛将,一样的国家栋梁,可是在这场死力相搏的战场里,他们最后都选择了投降。他们的投降宣告着国民党内最精锐的新一军、新六军被全歼,宣告着整个东北战场的失利,宣告着淮海战役失败的伏笔。所以陈诚这一步棋走的实在是臭。那他为什么要这么做呢?原因其实也很简单,就是要整合部队,还是那句话,国民党内部严重不合,陈明仁首先就不听陈诚的,就是看他不顺眼。作为一个统帅,没有绝对的权威怎么指挥人给自己卖命。但是换了陈明仁,自己又没有合适的人能顶的上,所以就在陈明仁走后的一年,四平终于被林彪给打破了,从此东北局势对国民党而言陷入了极大的被动局面。林彪对国民党军分割于二十多个城市进行包围。蒋介石没了办法,只能再换人,这次上台的可是实打实的悍将卫立煌,他是在缅甸打败日军的重要将领之一,他痛击不可一视的冈村宁次,收复郑州。他破坏日军忻口会战的作战计划,打击了日本的进攻决心。他就是一个如假包换的民族英雄。可是这个民族英雄在东北的战场上也是英雄末路。此时的东北对于国民党来说已经是回天乏术了。辽沈会战的结局就在下集,“辽沈会战3”。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16 08:03:58 +0800 CST  
年过完了,以后正常更新。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16 08:06:06 +0800 CST  
1948年3月13日,林彪攻下了四平,全歼了没有陈明仁的71军,同时陈诚下台,之后卫立煌来到了东北。不过这时的东北已经基本上是共产党的天下了,卫立煌来到这里基本上就是送死。摆在林彪面前的有两个幸福的选择,是攻打长春,占领大城市呢?还是攻打锦州,控制战略要地?按说长春地处国统区最北端,基本上四面都被共军包围了,属于防守最弱的环节,最好打,林彪最想先吃下这里。可是毛泽东不同意,如果吃掉长春,势必会使处于劣势的国民党撤出东北,这时的国民党内的新一军、新六军还在,他们元气并没大伤,要想将来统一天下,必须在我方处于优势的情况下,吃掉国民党的主力。所以毛泽东下令,必须攻打锦州,把国民党军困在东北,全部消灭。从这里不得不佩服毛泽东的战略眼光,高,实在是高!如果没有干掉东北的主力军,那么在华北观望的傅作义就不会投降,傅作义不投降,淮海战役我方就要受到极大的牵制,没有淮海战役,天下是谁的还真不好说,中国也真的可能划长江,一分为二,分裂的局面再次形成。
锦州这个地方太重要了,他一头在关内,另一头在关外,基本上谁控制了锦州,谁就控制了东北的门户。林彪一旦要夺了这里,那国民党军队就再也别想跑出来了。可林彪又犹豫了,共产党知道锦州的重要性,国民党自然也知道,这里都是重兵把守之地,兵家必争之地,强攻锦州能拿下吗?于是毛泽东开始像唐僧一样,每天都在对着林彪唠叨,赶快拿下锦州,光电报就发了70多封,可林彪就是下不了决心,去年的四平之战,自己在完全占优的情况下,被陈明仁打败,现在去打锦州,能打下吗?林彪就是这样,因为太精于计算,所以做事太纠结。最后毛泽东尽然用了半年的时间,终于成功说服了林彪攻打锦州。这也从侧面看出来,毛泽东用人和蒋介石用人的差别。毛泽东用人从来就是用到底,中间若不是发生最大变化,绝不换人。而蒋介石就不一样,一看你不行马上换,片刻不耽误。所以毛泽东在党内的威望无人能比,蒋介石从来就没完全整合过国民党。
攻打锦州之前,林彪还是要表演一个障眼法,虚张声势要攻打长春,并且派出四个纵队部署在锦州以北监视卫立煌,然后集结6个纵队和3个独立师全部主力攻打锦州。要攻打锦州,有一个地方也非常的关键,就是塔山,这里是锦西到锦州的必经之路,切断了这里,也就断绝了国民党增援锦州的可能,林彪的部队以迅雷之势快速的占领了这里,并形成了对锦州的包围之势。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17 08:16:27 +0800 CST  
说是包围之势,但是如果这时华北的傅作义支援锦州,那么对林彪就形成了一种反包围。可傅作义就在这里观望着,就不动手。其实我对傅作义的认知也是极为的不好,此人有点像三国时期的吕布,打仗很能打,但是气节上面有点问题,他是晋军出身,阎锡山的手下,却经常跟冯玉祥眉来眼去,最后以五十万大军的实力,未放一枪,全部投降林彪,所谓的平津战役就这么轻松的结束了。如果这些都是为了民族大义,祖国统一,那么我就来报个猛料,这个是高晓松在美国公布的蒋介石日记里找到的,信不信由你,这个日记里提到,傅作义在投降大陆后,还在跟蒋介石藕断丝连,并且保证只要蒋介石反攻大陆,他愿意做内应,这绝对是一个超级猛料,虽不是我亲眼看见的,道听途说,但是真实性我觉得挺可靠的,傅作义一贯就是这种墙边草,随时准备两边倒的人。傅作义这个人不光我太喜欢,估计连中共高层也不喜欢,他带着50万人投降,这么大的功劳,却只是做了一个小小的水利部部长,中国那时一穷二白,哪有什么实力搞水利,所以他的任务就是天天做考察,游山玩水,这期间他也多次上书表示想做大官,可是中央根本没理他。相比和他一个级别投降的张治中将军,不管在荣誉和地位方面都没法比。
此时驻守锦州的国民党将领是范汉杰,这也是一个猛人,黄埔一期毕业,不过人家原来可是德国陆军大学毕业,来黄埔军校,只不过是想在国内镀一下金罢了。结果镀金没镀好,因为站错了队伍,他站到了粤军行列,这可是蒋介石的老对头,岂能容你,所以范汉杰的仕途也是一路坎坷,虽然你打仗也是很厉害,还是靠边站,比他资历弱的胡宗南、杜聿明都爬上去了,自己还是原地踏步。所以他又是一个陈明仁的翻版,不是蒋介石的人,绝不重用。结果,他的战斗意志可想而知了,锦州之战开打之前,就多次上书表示自己不想干了,想辞职。上面都下来一样的通知,不准。最终导致,范汉杰带着六万人投降。这时的蒋介石正在全力攻打塔山,准备解锦州之围呢,可是锦州的范汉杰直接投降了,这让蒋介石情何以堪啊。所以塔山打了半截,也就别打了,锦州都没有了,塔山也就没有意义了。这时的国民党已经全部被困在了东北里面,一个也跑不了了。
但是共产党对国民党最感兴趣还是他们的新一军、新六军,这两个国民党王牌军队,如果被消灭了,那对国民党可是伤筋动骨的打击。这两个军这时统帅为廖耀湘,说实话这也是个猛人,跟日本人浴血杀出来的硬汉子。可是这时的国民党军,已经是关进牢笼里的老虎,任你有多大本事也折腾不出啥花样了。所以共产党这边的韩先楚没费多大劲就把这两个军队给灭了。这个新一军和新六军输的窝囊啊,想当年都是让日本人闻风丧胆的队伍,就这么不明不白的让人给灭了,纵观整个东北战场的后期,他们根本就没怎么发力呢,输的这叫一个窝囊啊。
可是这一切能怪谁,怪杜聿明、陈诚和卫立煌吗?他们可都是当时一等一的人才,不比任何一个共军将领差。能怪蒋介石吗?他确实有责任,频繁的干预现场指挥,任人唯亲,不是自己人就排挤。可是国民党的实力在那里摆着呢!他们拥有的都是机枪、大炮等重型武器,共产党可是小米加步枪。我有这样的实力,我就可以牛气,干预现场指挥怎么了?就算错了两场战役又怎么样?根本不至于丢掉整个东北。那怪林彪太厉害?不是我军无能,而是共军太狡猾。这也说不通,林彪在东北战场也是屡屡受挫,国民党随时有灭掉他的可能。要我说,对国民党而言这场战役的失败,谁都不能怪,还是那句话,这是一场共产党必胜的战争,因为东北背靠苏联,连接朝鲜。这时的国民党军不是在和中国共产党打仗,而是在和苏联、朝鲜加上中国共产党一起打仗,表面上是一打一,单挑。可实际上却是一打三,找死。那东北怎么办?国民党不应该去抢吗?如果让我来分析,东北真的不应该要,既然这是一场必输的战争,还不如不打,直接把中共军队封锁在山海关之内,东北的黑土地全都给你。学习明朝对抗努尔哈赤的战略,重现筑起一道关锦防线,不许你跨入中原土地半步。那么国民党虽然丢失了东北,但可以赢得整个中国剩下的土地。等到苏联解体,共产党自然就是瓮中之鳖。那么现在就没有退守台湾的问题了,该是解决东北回归的问题了。以上都是个人意见,大家可以带着怀疑的态度来看,写完这些话,我心里都有些后怕,说这些话,会不会被查水表呢?
最后我们来说一下长春,说长春之战,是因为这场战役的结果太过惨烈了,不是因为打仗的士兵死了多少,而是因为战争死了大批的老百姓,他们不是被乱枪打死的,而是被困在长春活活饿死的。这时的长春已经被共产党层层包围,但是林彪为了节约兵力,就是守在外面,不往里强攻,生生的要耗死你。守在长春的郑洞国,按说也是一条硬汉,之前跟着蒋介石打过东征、北伐,后来跟日本人在缅甸死磕过很长时间。按说这都是国家的栋梁之才,可就是这样,都白白的消耗在了内战的漩涡里。长春看似是一个大城市,可是城市不能生产粮食啊,就在林彪的围困下,长春的粮食供应不上了,物价开始飞涨。成批成批的人开始饿死,甚至有人吃人的现象。现在饿死的人数尚存在争议,有人说15万,有人说30万,更有人说60万。但是从这些数字看出,长春之围死的人数,不亚于南京大屠杀被杀的同胞人数。这是我们民族的悲哀。
其实如果不想死这么多人也很容易,就是林彪放出一个缺口,让老百姓出城,这样大家就都有一口饭吃。可是战争期间,无法甄别出城的是老百姓还是当兵的。所以一律困在里面不准出来。最后郑洞国实在顶不住了,出城投降。
我说的上面这些都是现代人对长春之围的普遍观点。可我想说想说一点自己的观点,其实还有一种办法,能够解决长春老百姓吃饭问题。就是强攻长春城,速战速决。这时的长春已经是一个绝地。四面都是共产党。只要我们强攻,定然可以拿下。可是这么做,对林彪而言就会损兵折将,会削弱共党军队的实力。林彪打仗从来都是小心谨慎,他在东北战场里,吃了太多攻城战的亏了。所以他才要出此下策,围而不打,消耗长春内粮食,最后不战而胜。我这么解释确实又把林彪给黑了一把,他这么做太过残忍了。但这就是战争,只是不惜一切代价的追求胜利。我们建国以后,特别是文革期间,许多人还保留着这种军队作风,他们不讲友谊,不计后果只为取得自己认为的胜利。如果战场期间他们的这种思维模式可以原谅,但是和平时期,还有这种思维的人就是罪人。所以军人执政在很大程度上就会导致国家的动乱。可是建国之初的中国,上至国家领导人,下到市委书记,哪个领导没打过仗,哪个领导没有见过战争。所以才会出现他们那些在文革期间残暴的做法,其实都是他们在战场上保留下来的习惯而已。他们不仅仅自己那么做,还要感染年轻人那么做,因为他们都是战斗英雄,热血沸腾的年轻人谁不崇拜英雄,谁不向往战场。就是这种军人的习惯和年轻人的盲目崇拜,才导致了文革的一发而不可收拾。
通过这些战争,也解释了中国初期为什么要实行三面红旗了,因为战争期间就是要人们保持整齐划一,不能有个性思维的存在,大家一起种地、一起吃饭,一起鼓足干劲,这招在战争期间可是屡试不爽的,难道这不好吗?习惯了战争,习惯了军队的人们,不会意识到这对经济发展是毁灭性的打击的。所以毛泽东从来不认为三面红旗的错误性,可能重来就没意识到吧。七千人大会上,林彪全面的支持毛泽东,把毛泽东激动的起立为林彪鼓掌。刘少奇突然背着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上这么搞,弄得毛泽东极为的被动,可是毛泽东可不是一个容易糊弄的人,他是不可能就此罢休的,那么毛泽东随后要有什么样的动作。请看下集“斗争的开始”。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17 08:17:57 +0800 CST  
非常同意您的看法,丢失东北的责任蒋介石原来是想推给卫立煌的。可结果却是把卫立煌推给了共产党。我总觉得蒋介石在许多方面真不如毛泽东,但是蒋经国的能力和魄力绝对比他老子强,如果毛泽东的对手不是蒋介石而是蒋经国,那么历史要怎么发展,就更有意思了。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17 13:00:04 +0800 CST  
七千人大会中,刘少奇违背毛泽东的意思,突然来了这么一手,让毛泽东变得很被动,但是就在毛泽东感到孤立无援的情况下林彪力挺毛泽东,发表了长篇赞颂毛泽东思想的讲话。这对林彪可是不容易,他身上带了这么多的病,使原本就不爱说话的他,变得更加的沉默寡言。基本上一天都不说两句话。可是这次却说了一大堆,不是为了毛泽东绝不会这么拼命的,讲话结束后,毛泽东马上起身鼓掌。可见他当时多么的需要林彪的支持。
毛泽东的性格绝对不是一个软柿子,你想捏就能捏的,他的屁股从来没人敢摸一摸,对于刘少奇的突然袭击,他必须做出自己的反击。首先,他提议延长会议时间,本来在30日之前会议就结束了,大家都要回家过年了,可是他建议大家一起过年,当时人们的思想可不跟现代人一样都想回家过年,能和伟大领袖一起过年,对所有人来说,都是莫大的荣誉。所以大家都欢天喜地的待在了北京。毛泽东提议这个延时的会议是为了让大家出气,所以又叫做“出气会”。并且,大家白天出气,晚上看戏,两干一稀,大家满意。什么叫做出气,就是让大家发泄一下呗,毛泽东带头作检讨,然后让各个省级干部做检讨,大家对他们进行检举揭发,这对基层官员可是有仇报仇、有怨报怨的好机会。安徽的李井泉,开始也想蒙混过关,然后毛泽东问安徽的基层同志满意吗?大家齐声回答不满意,于是李井泉成了众矢之的,大家对他口诛笔伐,把他生生就从安徽省委书记位置给骂了下来。
那么毛泽东是怎么进行自我检讨的呢?由于这个篇幅比较长,并且很枯燥,大家可能看着会睡着,所以这里就不在赘述了,我们把他的大概意思解释一下,毛泽东的检讨主要集中在民主集中制的问题上,提倡大家要搞民主,不能由个别一把手独断专行,应该少数服从多数,并且说明,自己在经济建设问题上有许多的事情自己不懂,工业、农业、商业,就没有刘少奇、邓小平懂的多,出了问题,我是要担第一责任的。
看完这些,大家可能迷惑了,这能叫做毛泽东的反击吗?这明明就是自己承认了错误,可是如果他是真的承认错误,就不会在随后的一系列活动中,那么的抵制刘少奇了。那他为什么还要作检讨呢?这就是毛泽东的厉害之处,他是一个相当成熟和稳健的政治家,毫不夸张的讲,他的政治水平,古今中外罕有敌手。他这么做的原因叫做顺势而为,当刘少奇发表那边有悖于自己想法的讲话时,大家反映的情绪是相当的高昂,甚至有哭的、有骂娘的,还有反映比较大的像彭真这样的,直接指出毛泽东就是有错的。虽然林彪站出来力挺毛泽东,但靠的是林彪的个人威望,当时台下许多领导就曾经在林彪的队伍待过,虽然大家这种兴奋的情绪被压了下来,但是这样做绝对不能服众。毛泽东如果再次来硬的,大家肯定会变的一片沉默,最终不欢而散。所以毛泽东选择了让大家出气,把心里的怨气发泄出来,并且带头做检讨,你彭真不是说我有错吗?我就承认错误给大家,看你们还有话说吗?况且毛泽东的这份检讨,没有涉及到经济政策的调整,从后面他的态度看出,这检讨是一份提倡民主自由的检讨,而不是改革三面红旗的检讨。通过这一系列动作以后,大家的情绪变得稳定,毛泽东成功的化解了刘少奇给自己造成的被动局面。可是他做完检讨后,一个人的表现是相当奇怪的,这个人就是陈云,当时毛泽东承认自己不懂经济,要让当时共产党里最懂经济的陈云讲话,可陈云就是一言不发,不管毛泽东怎么催促,陈云就是默不作声。说起陈云,咱还有多说两句,改革开放邓小平是总设计师,但是陈云是总参谋。他在延安时期的职位是西北财经办事处副主任兼政治部主任。所以建国初期的米粮之战,毛泽东首先想到的就是陈云,因为他是当时共产党里唯一懂点经济的人。
我们国家建立之初,许多人才都不缺,搞政治的、军事的一大把,科学家里还有钱学森、邓稼先。唯独少的人才就是经济学家。我说的经济学家不是我们现代社会中那些用屁股说话的砖家。而是真正的经济学家,德国能在二战后,从一穷二白的地步,迅速崛起为世界超级大国,这和他们有一批像艾哈德这样的经济学家是分不开的。陈云虽然懂经济,但是和这些经济学大师还是没法比。所以他可能知道三面红旗不对,却也跳不出这个理论,我们在稍后的西楼会议里会讲到。当时人们真的很难突破三面红旗的局限性。直到改革开放以后,邓小平提出不管黑猫白猫,抓住老鼠就是好猫。等这些思想以后,才彻底摆脱了三面红旗的影响。但这是一种唯结果论的说法,他规避了经济学的许多构成问题,所以在改革开放给我带来了极大的福利的同时,又产生了许多的矛盾。看看德国经济,一直到现在还是世界上最健康的经济模式,可是像艾哈德这样的人才又是可遇而不可得人,我们除了羡慕嫉妒恨以外,只能长叹,时也命也!
说起陈云在这次会议上的表现很是怪异,好多人都在追问,为什么陈云在毛泽东一再要求的情况下,就是不说话。他自己回应毛泽东说,自己对现代的局势把握不准。这明显就是一句搪塞,七千人大会之前,大家都在调研,陈云更是跑遍了河南、安徽、天津、上海等地,各种机械厂、农间地头都去了,他怎么能不了解呢。随后的西楼会议,陈云可是侃侃而谈,讲出了6条著名的经济措施。所以你说他对局势把握不准,又是胡说。那为啥他当时不吭气呢?当有人采访到陈云的秘书周太和时,问到了这个问题,可周太和的回答,我当时不在他的身边,不清楚,看来大家对此事都是讳莫如深。所以一切对陈云这个态度的谜团都是猜测,那么白老师也大着胆子来猜测一下。第一:他不敢说,这时的彭德怀还被戴着高帽子呢,他要提出的观点肯定跟毛泽东的三面红旗相左,所以不敢说。第二:他不能说,因为说了也没有,这时的毛泽东虽然承认自己不懂经济,但对于了解毛泽东的身边人,都知道这是谦虚的说法,你要顺着毛泽东的话,往下说试试,不被脱层皮才见鬼。所以他的观点只能给刘少奇说,此后的西楼会议就证明了这点。第三:不想说,这个世界上,越是知识丰富的人越知道自己的不足,越是什么都不懂的人,越是觉得自己什么都会。陈云虽然没有受过经济学系统的教育,但是不得不承认,他在这方面天赋极高,以他只当过几年店铺小伙计的经历,去管理整个西北的财经问题,而且做的非常出色,这已经很难了。况且上海的米粮之战,他还能快速成功的击败了投机倒把分子,稳定住了上海物价,这就需要在经济上极高的天分了。所以陈云在进行经济管理的这几年,肯定也知道了自己身上的一些不足,他虽然提不出比三面红旗更好的理论政策,但是已经知道了自己的缺陷,所以他不想拿自己完全没有把握的理论,跟三面红旗抗衡。这也解释了,他跟邓小平为什么在改革开放时,为什么没有提出具体的经济措施,而是提出一些唯结果论的政治政策。他这是在规避自己的弱点,而发挥自己的长处,聪明之极。
就是因为陈云的这种低调的性格,加上他这种对经济的能力,才使得他能在文革期间安然度过。后期的毛泽东是不是也意识到了经济对一个国家的重要性,认识到了陈云这种人才的重要性,才力保陈云不被批斗呢?这些我们就不得而知了。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18 08:35:56 +0800 CST  
毛泽东在七千人大会的后期可谓是给足了大家面子,自己陪大家一起过年,并且亲自检讨自身问题,大家除了感动还能怎么样!但事实远没有这么简单,斗争才刚刚开始。
我们前期交代过,七千人大会之前的那份报告,毛泽东是不同意的,可是刘少奇铁了心了,非要读出来。虽然毛泽东在大会上做了检讨,虽然他承认了自己的错误。但是毛泽东和刘少奇的关系从此撕裂。如果把他们两个人的争斗说成简简单单的个人之间的恩怨,这样太肤浅,也污蔑了这两位伟人。他们的争斗更多是层面上的是理念之争。
没有一个国家领导人,不想把国家治理好的,谁想让后人骂自己无能呢?但是选择什么样的政体,选择什么样经济方式,更或者选择什么样的信仰,每个国家都是不同的。我们自己国家再熟悉不过了,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国家,我们选择了社会主义经济方式,更选择了马克思主义作为信仰。可是马克思主义思想在中国,还有个代名词,叫做毛泽东思想。我多次说过,三面红旗就是毛泽东思想在经济建设方面的延伸,否定了三面红旗,就否定了毛泽东思想。我们在讲辽沈战役里讲过,三面红旗就是按军事化标准来要求大家,我们一起吃饭,一起耕田,一起大炼钢铁,这看起来有错吗?这在战争年代没有错,可这对一个国家的经济建设却是致命性的打击。每个人都要整齐划一,每个人都要做螺丝钉,导致根本激发不出个人的能力。而以刘少奇为代表的这些人,就是解散大食堂,实行以家庭为单位的土地承包经营。大家各过各的,谁也别招谁。虽然他还没有突破三面红旗的局限,但是已经使原来毛泽东的设想变得面目全非。我问过许多那个时期的老人,他们都清晰地记得,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大家根本就没有在家过过年,大家要么在田间地头耕地,要么在大炼钢铁。况且家里连个碗都没有,还回家过个什么年啊!想吃饭必须只能去大食堂。只有在遣散大食堂之后,人们才能过上吃饱饭的日子。这本来是一种来之不易的局面,可毛泽东为什么却还要拼命的维护三面红旗呢?他其实还是停留在战争年代的思维,看辽沈战役,前期是多么的凶险,可是就因为共产党坚持了自己的方针,不就打赢了吗?如果把经济建设看作是一场战役,那么为什么就不能在坚持一下呢?只要我们挺过这段时间,说不定就过上好日子了呢!内战时期的上海,到处是商人投机倒把,把物价搞得乱七八糟,连蒋经国都束手无策,可是共产党就是用大量的国营商店,把上海的物价给稳定住了啊!这不就证明了,国家对经济统一规划是对的吗?这一切一切的事例摆在当时所有人面前,你怎么能说服当时的人们搞市场经济建设呢?也可能大家要问,我们为什么就不能从国外引进一些经济型人才呢?当时以美苏之间正在搞冷战,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正在为谁是谁非争的头破血流。社会主义的老大哥苏联的经济大家也是有目共睹,也没什么经济人才,你让中国从哪里引进呢?只有在冷战结束后,我们对外搞起了对外开放,才有可能引进各种人才。所以我们当时谁也靠不上,只能靠自己,我们那时的封闭状态,也是冷战时期的牺牲品。
可是就算当时人们没有跳出三面红旗,国家还要向前走,就在七千人大会结束后,刘少奇等人又开了一个,此会上陈云带头发言,把七千人大会上没说的全说了,并且制定了6条能够解决当前问题的办法,对当时中国农业的发展起到了很好稳定作用。但是毛泽东知道这个会以后很生气,因为这6条措施的出台,让毛泽东和刘少奇之间变得不再为了信仰而争执的问题,而变成了一个建国理念之争。也就是因为建国理念的不同,才让他们之间出了这么大裂痕,最后因为这个裂痕,而发生如此大的浩劫。但是他们俩个治国理念之间都有问题。我这么说,是不是又要挨骂了?竟然以一个屌丝的身份,去挑伟人的毛病,胆大包天,可我想试试,用我自己的分析来论证一下他们之间的毛病。这个会议的名称叫做“西楼会议”,他们的治国观念毛病在哪?那么请看下集“西楼会议”。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18 08:37:24 +0800 CST  

楼主:白色的小强

字数:70750

发表时间:2016-01-22 16:5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2-18 11:57:28 +0800 CST

评论数:1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