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为人知的"文革"

才发现,昨天发了半截,今天赶快把下半截补上。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1-31 11:25:31 +0800 CST  
怎么回事?总发不上去,昨天有半截没发上,今天赶紧补上。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1-31 12:12:35 +0800 CST  
面对如此严峻的大饥荒,刘少奇终于坐不住了,身为当时的国家主席,他既不是暴君,更不是昏君,他的目标是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可是现在却饿死这么多人,要让后人如何评价这段历史。1961年他乘坐一辆破旧的吉普车,从广东回到了湖南老家,他要去一个叫王家湾的地方,那里有个著名的地方叫做“万头猪场”。这可是全国人民学习的榜样,一个社会主义先进典范。可刘少奇就是要看看这里为啥能有这么多猪,还能饿死那么多人。4月2日,当他从车里出来时,这里的场景把他给打击了一下,偌大个猪场,就有那么一、两头干瘦如柴的猪,被饿的动都不动。刘少奇并没有说什么,他让人在猪场的旁边搭了一间茅草屋,他想用自己的眼睛好好看看,这里的人们到底是怎么生活的。其实,当刘少奇读到新闻上万头猪场的报道时,你说他相信吗?我觉得只要是脑袋没问题,都不会信。这时的中国,别说平头老百姓了,就连毛泽东女儿也饿的出现了浮肿,你说你们一个百十号人的生产队的猪场里能有一万头猪?骗鬼去吧!既然不信,那他为啥非要来这里看看,还要搭个茅草屋住里面,要知道,他现在可是贵为国家主席,身边的秘书随便派出了一个就能了解清楚了,况且自己已经63岁了,住在这种地方,身体能挺得住吗?咱们先留个疑问,文章的最后,我会给大家一个答案。
他在这个茅草屋里一住就是6天,在这6天里,他天天都要在老百姓的田间地头里溜达,他看见了饿的身体虚脱的农民,看见了虚的弯腰弓背的百姓。他看到了,百姓们实实在在的吃了些什么,根本没有猪肉,全是糠合着黄面,不见一点油腥。好了,他彻底明白了,再多的花言巧语都是骗人的,老百姓都要饿死了才是真的。于是他在4月12日又来到了长江县广福公社的天华大队,因为这个大队在《中国妇女》杂志上,报道了天华大队和大队书记彭梅秀,报道里宣称,这个大队已经彻底摆脱贫困,一跃成为了一个共产主义先进生产单位,这里的人们每天都能载歌载舞的庆祝丰收的喜悦。可是刘少奇在路上的所见所闻,告诉他这一切又是扯淡。在到达这里的第二天,他召集大队长开会,这是在中国政坛上极为罕见的一幕,国家的最高领导人,跟国家最小的干部开会。如果国家的官僚机构不是出现了重大问题,这个国家最高领导人根本没必要为了得到一句实话,而跑过来亲自询问这个小队长问题。大会的问答形式也很有趣,首先,刘少奇对这样的会定了一个基调,不管对错、不搞批判。目的就是让大家放开说,大胆说。先进干部彭秀梅首先讲话,她对自己大队的情况可谓是了如指掌,从如何高效的组织生产,到怎样搞好食堂卫生。光捡好的说,最后落款,办大食堂很好,但是要自愿。整篇讲话翻译过来就是,三面红旗的成绩是显著的,错误是无不足道的。可是刘少奇却不打算就此结束,他问道:“要把自愿摆在前面,还是积极办好摆在前面?”彭秀梅自信的说:“当然要把积极办好放在前面了,我们所有同志都在为大食堂努力奋斗呢!”刘少奇再问:“队里有没有浮肿的病人呢?”彭秀梅扯高嗓门说道:“没有!天华大队绝对没有人得这个病。”刘少奇彻底无语,他也许此时在想,这些人说谎的自信是从哪里来的。
接着他又组织官职更小一级别的,生产大队队长问话,狮子湾生产队队长、烟竹塘生产队队长、大屋场生产队队长,都发表了自己的意见,不过还是老一套,官样文字居多,说出来的话总是夸大成绩,忽略错误。看来一个国家领导人要想听点实话得有多难。
最后,刘少奇只有找社员来谈话了,平头老百姓就什么话也敢说了,他们虽然讲不出什么大道理,也说不出谁好谁坏,但是他们知道以前的生活是什么样子,现在的生活是什么样子。以前地里什么都有,现在什么都没了,以前一家人养的猪,顶的上现在大队里所有人养的猪,以前基本没人饿死,现在到处是人饿死。实话,这才是实话,不管什么时候,老百姓都是最敢说实话得群体。
刘少奇在天华大队做完调查之后,扭头跑回了自己的老家宁乡,他来这里不是为了光宗耀祖的,也不是为了游山玩水的,他要见几个人,几个更能给他说实话得人。
他要见的第一个人,就是自己的小时的玩伴,放牛娃李桂生,李桂生马上还把刘少奇带到了大队食堂参观,这里唯一的菜就是笋叶,唯一的调味剂就是盐,除此再也没有其他东西。
他要见的第二个人就是他的姐姐刘绍德,姐姐见到他的第一句话就是指责:“老弟啊,你在中央做事,要给人饭吃咯。”这或许是一句特别刺痛人心的话,你们中央这帮人,让老百姓没饭吃就是废物。这又或许是这个世上唯一敢这么直接指责刘少奇的人。可是不管怎么样,相比这些话,他外甥女说的话,可能对他的打击更大,她告诉刘少奇,她的爸爸,也就是刘少奇的姐夫因为营养不良已经被活活饿死了。我很难想象当时作为一个满怀治国情怀的国家领导人,连自己的亲人都要被饿死,会是一个怎么样的打击。
这一年的5月15日,刘少奇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把自己的所见所闻如实的上报,从4月2日到5月15日共计44天,这44天将会是永记史册的历史。因为这44天,刘少奇决定改变经济策略,从此便和毛泽东彻底决裂,他难道不知道自己跟毛泽东对着干有多大的危险性吗?他当然懂了,党内的历次斗争他都是亲眼目睹了的,毛泽东能够成为绝对领袖也是他亲手扶上去的。他太清楚毛泽东的实力了。那他为什么还要这么做?这就是他要经历这44天的原因,他本来完全可以找几个秘书就能调查清楚下面到底是怎么回事了,但是却非要自己这么仔细的一步步的勘察,他这么做就是需要给自己一个勇气,一个敢站出来给毛泽东说“不”的勇气。我从来不相信刘少奇这种精英,能够相信当时底层官员吹牛说出来的话,他本身就是一个从基层摸扑滚打出来的人,之所以他要容忍这种谎言,就是因为他的上面还有座大神“毛泽东”。他需要这些谎言激起老百姓的热情,更好的践行毛泽东的三面红旗,可当大饥荒出现了,谁心里都知道三面红旗是错的。此时的刘少奇的心里这时已经有了一整套的拯救国家危局的方案,但是首先就是要脱离毛泽东的控制。作为一个成熟的政治家,他也有自己的一套办法,他更需要这样一个勇气,用来作为催化自己动力的信念。这44天里的所见所闻就够了,足以使他能够为了这里的人们粉身碎骨。为了自己以前那个让中国富强起来的理想,他必须试一试,即使身陷囹圄,也在所不辞。
可是就在刘少奇实地勘察的44天里,周恩来、邓小平、朱德、习仲勋等等中央高级别的领导,都跑到了农间地头,一件件落实老百姓的真实生活情况。他们都是支持刘少奇的,可是为什么最后却成为了刘少奇和毛泽东的斗争,而不是周恩来等人和毛泽东的斗争呢?这是一个极为复杂的话题,要清楚这些,就必须说明刘少奇的政治地位的由来。我们放到下一集来讲,欢迎大家到时捧场,下一集“刘少奇的软肋”。
大家可以刷下面的二维码,关注我们,可以看到更多好文。


阅读 371 举报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01 08:48:12 +0800 CST  
我先把文章发到了公众号里了,所以最后出现了个小尾巴,大家如果觉得好,可以捧场加我的公众号啊。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01 08:50:20 +0800 CST  
1961年的刘少奇有能力跟毛泽东挑战吗?没有,一点胜算都没有,那时的刘少奇随然贵为国家主席,但是毛泽东只需动动手指就能把他灭了,庐山会议上的彭德怀就是他的前车之鉴。此时的刘少奇只能寄生于毛泽东的威望才能生存下去,为什么会这样呢?这和刘少奇的成长经历有很大关系。
刘少奇最早起家于工人运动,安源铁路大罢工就是他的得意之作,纵观我党最后的发展模式,单纯的靠工人运动起家的领导人,基本上不是被打倒,就是自己隐退,如果没有军方背景,下场基本都是很惨(这个模式只是适用于建国之初的格局,文革后每个人的日子都不好过)。比如李立三、张闻天、王明等人。这些人很少能够做到国家高级领导人,更别提掌握实际权力了,但是刘少奇是个例外。在这里咱们得顺便说一下那时的罢工活动的意义。白老师给出的意义就跟三面红旗下的人民公社一样,瞎折腾。
我记得在初中时学过一篇课文,叫做《包身工》,讲的民国时期工厂里面的工人生活那叫一个惨,整天要工作15个小时以上,还要挨打、挨骂,并且工厂还不让他们回家,给他们全部安排住在一个狭小的房间里。总之就是这些人的生活怎么惨,怎来。可是随着我年龄的增长,看的书越来越多,发现这根本就和当时的社会发展对不上号啊。民国是一个有大师、有自由、有爱情的时代,这一点就不用我介绍了吧。这些例子一抓一大把。这些东西在我们的现在社会都是奢侈,如果那个时代没有人权保障、没有很好的经济基础,怎么会有这些东西呢?随后我翻阅了大量的民国史料,越发的觉得那个时代是如此的温良。虽然社会还是存在着大量的不合理,但是总体趋势是健康发展的。写完文革系列之后,我真的很有兴趣再把民国的历史写一下。
咱接着说,为啥说当时的罢工就是瞎折腾呢?首先,民国时期就有了劳动法,里面明确规定了妇女和童工的使用问题。站在现在的角度去看这部劳动法,要比当时一般的列强要好很多,至少比日本好。况且中国当时的经济可谓是高速发展,1919年上海江南造船厂接受美国订单,制造出4艘同一类型的万吨货船。1924年中国生产出第一台重型柴油机,1929年中国第一台汽车诞生等等,这些例子太多了,没有良好的用工制度,是不可能实现这些机械化进程的,我是一个理工科毕业的学生,我太了解机械制造领域了,如果这里的工人没有受过一定的教育,没有一定的素质,这些东西是做不出来的,我们课本里的那些包身工,挖个矿、摘个棉花还行,但机械制造业需要大批的技术工人。除了制造业以外,当时部分地区的殖民统治,带来了先进的管理模式和法律制度,对私有财产保护的很好。比如当时的东北,就是在日本的统治下,大办工厂、铁路、公路。为东北成为建国后的老工业区打下了基础,要不是日本投降后,苏联从东北抢走了我们大批的物资,今天东北的发展会更好。所以说民国时期有像包身工这样的企业,肯定是有的,但绝不会是多数。比如我们现在社会的一些黑煤窑还买一些智障人士,圈禁在工厂里,哪也不让去,并且也是经常打骂。这些黑暗的东西,在哪个时代都是避免不了的。看整个民国历史,管理的环境是相当的宽松的,要不然怎么能容忍共产党天天搞罢工呢?按照这样的民国经济模式发展下去,只要工人都有饭吃,谁愿意天天跟着搞罢工呢?所以如果没有日本侵华,共产党天天就这么罢工只能死路一条。就在1933年,周恩来带领中共中央从上海跑到井冈山,这次撤退,现在的史料都把罪过归咎于顾顺章的叛变,可是我们来对照一下30年代的中国经济就不难发现,那时的中国,特别是上海经济发展相当迅猛,正是在1933年中国统一了货币,几乎停止使用银两作为流通货币,并且有了自己完善的外汇储备制度。在有良好货币作为保证下,实业企业也是蓬勃发展的。这么良好的经济环境,谁还愿意跟你一起来罢工啊。就算当时没有顾顺章的叛变,共产党在城市之间搞罢工,迟早搞不下去。
之后这些搞工人罢工比较厉害的人,要么跟着周恩来跑到井冈山,从事政治活动,要么留在国统区继续搞地下工作。刘少奇属于第二种,他先在东北搞统战,建立组织,后又跑到华北,写文章,批判时局。由于自己扎实的理论功底,和机智的生存策略,他在党内的名气也是越来越大。没办法,像瞿秋白、恽代英这类的国统区内的猛人都光荣就义了,所以在那样的环境中能活下来才是硬道理。
刘少奇真正起家是源于整风运动,在这期间他发表了自己的鸿篇巨制《论共产党员的修养》,这部著作可谓是影响深刻,毁了好几代人。他的大体意思就是,领导永远是对的,就算是对下属批评错了,那也是为了理想所要经历的事情。所以一个共产党员要有被领导误解、陷害而不反抗的精神。这就是一个共产党员的修养。现在看起来这些东西很扯淡,但是在当时可谓是心灵鸡汤中的孟婆汤,当时正是整风运动,被陷害,被冤枉都常事。一旦被冤枉,那可是轻者掉张皮,重者折磨的你生不如死。可是这些被冤枉的同志一旦读了这篇文章之后,马上就把以前的是是非非全都忘了,马上又全身心的投入到工作当中去了,可谓是整风运动的必备良药。这篇文章得到毛泽东肯定,但是刘少奇真正厉害的地方是他总结了毛泽东思想,我们以前多次说过,毛泽东思想是党内的圣经,是毛泽东走向神坛的理论基础。通过总结毛泽东思想,刘少奇彻底的走向了前台,从此成为了毛泽东重要的政治力量。
但是毛泽东这么大胆信任的用刘少奇,除了刘少奇个人能力强以外,还有个重要原因,就是他没有军方背景。早期的国家领导人中,没有军方背景的少之又少,十大元帅自不用说,周恩来那更是领导了武昌起义,并且亲自创办了中央特科,根基很是深厚。就连邓小平、习仲勋都有自己军队的根基。可是刘少奇真没有,他起家于工人运动,成才于写了一篇文章而已。也就是说刘少奇在那个战争年代,能够站在那么高的位置,全是拜毛泽东所赐,他的一切都是毛泽东给的,所以毛泽东要想要回来也是很简单。这就是刘少奇最大的软肋,也是在文化大革命,他败给毛泽东最大的原因。
其次,刘少奇在建国之初得罪了不少人,为啥呢?因为人事工作安排问题,现在许多史料都把当时的共产党分为苏区和白区,苏区就是在根据地打仗的一帮人,白区就是在国统区搞地下工作的一帮人。战争期间,苏区这帮人起到了主导地位,他们钻山洞,藏树林,用自己的小米加步枪干翻了敌人的飞机大炮。可是这帮人大都没什么文化,没受过什么教育。恰好相反,白区这些人,相对文化素质较高,他们经常游走于各个军阀高层之间,对社会的结构非常了解。建国之初,刀枪入库,马放南山,自然要大搞建设,肯定要大力启用白区的同志。苏区的人肯定不服气,这天下都是我们打下的,凭什么好处都是别人的。由此刘少奇得罪了一大批军人。高岗就是借着这股风,当初就是要把刘少奇干下去,取而代之。建国之初,刘少奇得罪人太多,导致他在文革期间,多少人想把刘少奇赶下去,落井下石。这也是他的一个很大的软肋。
那让我们再次回到大饥荒的时期,不光是刘少奇,周恩来、朱德、邓小平等人都下去实地考察了,都知道三面红旗的错误性,可是为啥就刘少奇能够站出来和毛泽东对抗呢?因为他没有了退路,其实不管是周恩来还是邓小平等人,他们都是有退路的,他们不需要为三面红旗犯下的错误承担太多的责任,而刘少奇不一样,他是国家主席,整个官僚系统的组建者,不管从三面红旗的路线错误性,还是官僚系统中存在的以权谋私性,都跟自己撇不开关系。历史要怎么评价他,难道是一个庸碌无为的国家元首?国家这时怎么办?还要在这种错误的道路上狂奔下去,直到大家一起完蛋吗?所以刘少奇必须站出来,指出三面红旗的错误性。可是他不怕得罪毛泽东吗?怕!怎么能不怕。他知道自己的软肋在哪里。但是这时的刘少奇已经是一个成熟的政治家,比起彭德怀在庐山会议时,当面指出三面红旗的不对,他需要有一套更为缜密的办法来应付这件事情,这套办法真是差一点点成功,如果成功了中国现代历史将被彻底改写,可是他的对手毛泽东太强大了,在毛泽东发动的文化大革命的碾压下,把刘少奇彻底压扁了。那么刘少奇这套缜密的办法是什么呢?请看下集“一起上船”。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02 08:39:30 +0800 CST  
昨天跟朋友一起吃饭了,快过年了,事儿比较多点,东西没更新出来,望大家见谅。今天加班补一下。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03 08:41:37 +0800 CST  
说点自己写的感受,昨天朋友还问我,写这玩意儿累吗?说实话,很累,每天晚上要把女儿哄睡了,才能动手写,每天熬到凌晨一点才能睡,但是在写作时,我真的很享受这种自虐的感觉,能把自己想说的东西写出来,是一件很幸福的事情。人这一辈子能做一件自己喜欢的事情真的很幸福,如果要能把这项爱好,作为一种事业,那真的是无比的幸福。所以我办了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希望能够得到更多人的关注,如果有一天,关注度达到了一定量,我真的可以把他当做事业来做了。
我身边的人很少相信我能够把这件事做下去,因为现在关注度也不过还不到200人,想达到能够做事业的人数还早的很,但我相信自己的毅力和能力。昨天我偶然听到旁边的人聊天,提到我写的东西时,他们争论起来也是面红耳赤,大家能够如此的抬爱,我心里真是无比的激动。你们永远都是我的动力,谢谢这些默默无闻给我动力的观众。爱你们!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03 09:08:12 +0800 CST  
人性是复杂的,分析毛泽东的性格确实很难,当时党内斗争很激烈,他需要康生这种人,对党内产生威慑力。延安整风之后,毛泽东把康生雪藏了很长一段时间,证明他知道这种人的破坏太大了,但是文革时又把他放了出来,对后世的影响确实很大。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03 15:49:31 +0800 CST  
建国之后,毛泽东的威望如日中天,他想灭掉任何一个人都非常的容易,比如彭德怀,比如林彪,这两个人在军中的威望非常高,一个人号称红军之狮,一个人号称红军之鹰。可只要毛泽东动动嘴,他们两个,一个被打倒,一个吓得直接开飞机逃跑。唯独刘少奇和毛泽东斗了4年,论党内势力,刘少奇跟这两个人没法比,他只是依附于毛泽东身上的寄生虫,而这两位可是自己能拉出来队伍,独当一面的大员。可是为啥只有刘少奇能够和毛泽东死磕4年呢?只是因为刘少奇是个政治家,那两位只是军人而已。纵观毛泽东的政敌,多数只是给他造成了麻烦,称不上给他致命打击,对毛泽东来说,真正的对手只有两个人,一个是张国焘,另一个就是刘少奇。张国焘差点灭掉毛泽东,而刘少奇差点让毛泽东退居二线。那么刘少奇的手段在哪里,能够给毛泽东这么大的打击?
还是回到1961年刘少奇从湖南调研结束以后,这时他已经下定决心,做政策调整,来挑战一下三面红旗,可是他面前有个巨大的难题,就是毛泽东的态度,如果毛泽东支持他,那么万事大吉,改革开放就能提前好几十年。可是以刘少奇对毛泽东的了解,这种可能性极小。不为别的,就是因为如果毛泽东支持了改革三面红旗,就要全盘否定自己,那么他的地位就要在党的历史中一落千丈,这种落差是毛泽东不能接受的。所以这件事情上,毛泽东的态度最大可能性就是反对。但是刘少奇并不这样甘心,他真的不想和毛泽东全面开战,这种伤害太大,不仅仅对自己不利,对整个国家也是不利的,所以他的计划就是试探,试探毛泽东的态度,然后就是部分拉拢,只要毛泽东能够默许自己的经济体制调整,他会给毛泽东留足面子,会尽全力保证毛泽东在我党中的地位。这些想法会在刘少奇以后的行动中表现得很充分。
刘少奇在湖南调研完以后,第一件事情就是试探,他想看看毛泽东对自己这种想法的态度,于是他在1961年的8月23日召开了一次庐山会议。建国以后,我党共举办了三次庐山会,第一次是1959年,这次会议打倒了彭德怀,第三次会议是1970年,这次会议干倒了林彪。这两次会议在现代的史料里已经没有禁区,记载详实且材料丰富。可是这第二次的庐山会议,却是神神秘秘的,现在官方对这件事的解释为第一:这是组织内部会议不便透露,第二:此次会议原本是讨论经济问题,可是由于消息走漏到了台湾,被误解为针对台湾问题的军事会议,蒋介石很紧张,派出大量特务,分批来到大陆刺探情报,毛泽东说既然已经泄露了,那就把坏事儿变成好事,把这次会议封闭起来,让台湾也紧张一下,不敢有什么异常行动。所以这次会议被保密,从此变的神神秘秘。可是白老师个人认为更为重要的一点是因为这次会议撕开了刘少奇和毛泽东关系的口子,双方从此心芥蒂,从此拉开了中国的十年动乱,这对国家,对整个民族伤害太大,不同于其他两次庐山会议,他们只是伤及到个人,或者是一个小团体,而第二次的庐山会议伤的是整个民族。所以具体内容不变透露,本篇文章也只是从这次会议中发布的纲领性的条例进行分析,没有做什么八卦类的杜撰,还是请读者放心,白老师绝不瞎掰。
此次会议发布两条非常关键的条例,分别是《工业七十条》和《农业六十条》,其中最重要的就是这个《农业六十条》,他的大体内容分为四点,第一:减少公社的管理层次,明确了各个公社的责权问题。第二:强调了自留地长期归社员所有,国家不征这部分粮食,不计统计。第三:大队占用的劳动力不能超过生产队劳动力总数的3%。第四:生产大队对生产队必须认真实行包产、包工、包成本和超产奖励,即所谓的“三包一奖”制。这些政策说白了,就是给老百姓适当的权利,不要过分的集体劳动。正是因为这些政策的出台才使得大饥荒得以缓解。
这些政策的提出也是刘少奇作为一名政治家高超政治水平的体现。他首先没有否定三面红旗,没有否定毛泽东的政策,所有的改革,都是在三面红旗的框架范围之内。第二,这些政策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改进作用,大饥荒就是在这些政策内得到了控制。这样做即改变了三面红旗部分的错误性,又证明了三面红旗的正确性,让老百姓知道,在三面红旗的领导下,还是能够吃饱饭的。这么做可谓是八面玲珑,双方都讨好。第三,试探了毛泽东的态度,虽然这次是一次经济调整,但是并未否定三面红旗。毛泽东如果默认了这次改革,就表明他是支持的,下面的事情就好办多了,但是如果毛泽东要是不同意,那只能想其他办法了。可是最后毛泽东却没有表态,到底是支持还是反对,总之不管他支持与否,这些政策算是落实到了基层。
其实这时的毛泽东就算心里一百个不同意,也说不出什么,那么多人都出去调研了,得出结果都是一样的,在三面红旗的领导下,老百姓成片成片的饿死,总要有个交代。这就是刘少奇高明之处,他不同于彭德怀,硬邦邦的把问题提出来,搞的大家都下不来台,可是自己还没有解决方案,问题一点也解决不了。可刘少奇不光顾忌到各方人员的情面,关键的是把问题都解决了,让毛泽东也是无话可说。
但是这一切只是表面现象,刘少奇做的这一套看似滴水不漏,但还是逃不过毛泽东眼睛,毛泽东虽然不能在政策调整上说什么,但是可以在另一方面做文章,那就是大饥荒责任落实方面,这三年死了这么多人,不能两句话就完事儿了,这是要落实责任的,要被历史记载的。如果三面红旗错了,那么中央就要担责任,说白了毛泽东就要负很大的责任,但是三面红旗对了,各级领导就要担责任。所以毛泽东下达了“干部教育”的指示。中共中央《关于轮训干部的决定》于9月15日作为中央文件下发。“决定对全党各级、各方面领导干部采取短期训练班的方式,普遍的进行一次轮训。”轮训的对象主要是“县委书记和相当于这一职务以上的党员干部,特别是县委以上各级党委书记和相当于县委书记以上各方面(工业、交通、财贸、农业、文教、外事等)党委书记,地委、县委的第一书记和相当于地委书记、县委书记的厂矿企业党委书记,必须参加这次轮训”。这次轮训就是中国有名的七千人大会。
以上决定大家看明白了吗?这就是推责啊,要把责任推向这些县委级别的基层干部,说明你们做的不好,才让你们来学习的,你们不会,中央领导手把手的教给你怎么做。但从另一个方面,反应了毛泽东不想承认三面红旗的错误。此次会议,刘少奇并未发言,但从这刻起刘少奇是铁了心了,非要把改革进行到底。这次轮训就是一个很好契机,毛泽东既然想把责任推向这些基层干部,刘少奇就反其道而行之,要把这些责任给这些基层干部洗脱掉,要说把责任推给毛泽东,估计他是没这胆子,并且肯定会失败,因为没有这个实力。但是我们开头就交代了,这就是刘少奇的策略,部分拉拢毛泽东,既给他留足面子,又能拉拢整个官僚结构。一旦这些官僚机构能够洗脱自己的责任,自然就和刘少奇站到了同一艘船上了,大家一起站到了毛泽东的对立面。刘少奇这招也真是高,虽然他没有军方背景,虽然他现在只能依附于毛泽东的威望,但是就在七千人大会以后,刘少奇独立了出来,变成了一个足可以和毛泽东对抗的领袖。但是越是这样,刘少奇的命运就是越危险,最终导致了文革的发生。那么七千人大会到底是个什么样的大会呢?他对后世的影响又是什么?请看下集“七千人大会"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04 08:32:56 +0800 CST  
广告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04 22:34:24 +0800 CST  
毛泽东在61年庐山会议时提出中央要对全国各级官僚进行轮训,这次轮训对毛泽东来说就是要把大饥荒的责任推卸给基层官僚,而这次会议对刘少奇来说却是拉拢各级官僚,共同改革三面红旗的机会。这就是高级政治家的水平,他们从来都是顺势而为,从不强求。改革三面红旗不能像彭德怀那样空怀一腔热血,自己抛头颅、洒热血,硬是跟毛泽东顶着来,结果身败名裂,身死魂灭。所以作为政治家的刘少奇,选择趁着周恩来、朱德等人都在实地调研的时机,颁布《农业六十条》。因为大家在调研中,不约而同的发现了三面红旗的错误性,这就叫借势。从此大饥荒得到了缓解,虽说国家还是一穷二白,但是不至于那么大面积的饿死人。可是简简单单一个《农业六十条》是不够的,不可能让老百姓过上幸福生活。所以刘少奇还需要一个大的动作。而七千人大会就是一个很好的机会,这又是一个可以借的势。顺势而为才能成大事。
毛泽东在北京通知中央的干部、省里的领导,甚至县级的矿山、企业领导,在1962年的1月11日都来北京开会,共计7118人,史称七千人大会。想想当时国家整个官僚体系才这么点人,仅凭这点足可以让我们今天的政府汗颜。开会之前,所有的内容都是保密的,被通知的这些领导只知道到北京开会,其它的一概不知。但是这些领导都是人精,他们基本上都能猜得到,此次会议的内容绝对和“三年自然灾害”有关,所以他们每个人基本上都准备了两份报告,一份是歌颂三面红旗的,大家继续吹牛、继续瞎扯。另一份可就是说实话的,把自己管理的一亩三分地里发生的一切和自己想说的如实说出来。由此看来,当时绝大多数的官僚还是讨厌说谎话的,他们更多的愿意把事情做好,让老百姓过上好日子。
这次大会的筹备工作是邓小平干的,负责具体后勤工作的是杨尚昆。咱先把后勤等其他工作抛开不讲,虽然他们很辛苦,干的很不错,但是跟邓小平的工作来比,就显得没那么重要了,其实邓小平的工作何止是重要,更是凶险。因为他选择了和刘少奇站在一起,所以从此走上了一条满路荆棘的羊肠小道,最后刘少奇就在这条路上被扎的满身是伤,魂飞魄散。所幸邓小平活了下来,才给我们带来了改革开放。
会议报告是陈伯达、田家英、吴冷西、胡绳四大才子负责具体起草的,这四个人都是党内响当当的笔杆子,他们对时局的把握和毛泽东的心思都了如指掌。所以在报告的开始,他们力求四平八稳,以肯定“三面红旗”为主。这是一篇当时规范性的报告。但是刘、邓看完后不满意,让他们接着改,刘邓给他们提出了4个具体要求,1、缺点要摆开讲,有多少讲多少,不要吞吞吐吐。2、中央要负主要责任,要在报告中体现出来,政治局做自我批评,否则下面不服。3、分散主义,要举例子、讲事实,每个省都要有例子。4、党内不要搞过火斗争,要民主。
我来给大家解释一下这四个要求到底是什么意思,第一点,要使劲讲出缺点,这就是要揭开大跃进的盖子,让大家都来看看报纸上每天都在讲的那些虚假宣传下,中国真实的样子。这就是要把大跃进的裤衩脱下了下来,让大家都来看看,这是个什么样的怪物,从此任何人再也没有大跃进的可能。第二点,中央承担主要责任,这样做首先给下面各级领导起到表率的作用,大家都要勇于承认错误。但这一点起到的最重要的作用,就是给下面的官僚机构洗脱了责任。这么庞大的官僚机构,就是因为执行了中央决定,才出现了这么大的灾难。但是这次会议给他们定了性,他们不用负主要责任,中央负责,顿时所有人的心里放下了一块大石头。刘少奇就是告诉他们,只要你们继续好好干,不会追究你们的事儿。可是又有一个问题出现了,中央一旦担责,就证明了三面红旗的错误性,如果三面红旗有错误,就说明毛泽东的政策有问题。所以就在官僚机构和毛泽东面前出现了一个不可跨越的鸿沟,这个鸿沟就是大饥荒的责任,官僚机构特别害怕承担这个责任,如果他们承担了这一切,就说明他们对人民有罪,自己的身家性命都很难保。但是刘少奇大手一挥,你们不用担心了,这个责任落实清楚了,不用你们背。所以整个官僚系统马上就全部投靠了刘少奇,从此刘少奇离开了毛泽东的羽翼,变成一只展翅高飞的雄鹰。
最有意思的是第三条要求,要分散主义,要每个省都要有大饥荒的实例。不是说好的在大饥荒问题上,中央要负主要责任吗?怎么还让各个省都要饿死人的事例呢?这就是刘少奇对待毛泽东的态度上决定的,他虽然不指望毛泽东能够完全支持他,但是他期待的是毛泽东的默许,真的不想和毛泽东全面撕裂,那样对整个国家来说都是灾难。所以他要给毛泽东留足面子,要全力维护毛泽东的党内地位。大饥荒的责任虽说中央要负主要责任,但是不能这么直白的说出去,那怎么办?只能搞出一个分散主义,大家都来分担责任,所谓法不责众,如果大家都有错,虽说从侧面证明了就是中央政策的错误,但是相比直白的指出毛泽东的错误来说,就柔和的多了。真服了当时的刘少奇,为了说明一个问题,绕这么大的圈子。
最好理解的就是第四点了,当时的人们动不动就被扣上个大帽子,彭德怀就是因为在庐山会议上说了实话,被扣上一个“叛党”的大帽子,所以这次会议刘少奇给大家订了个基调,就是不搞党内斗争,要民主,鼓励大家说实话。
也是难为这四个党内的大才子了,他们在这么复杂的要求下,完成了此次会议报告,报告共分为三部分,分别送给毛泽东查阅,毛泽东看完以后说些意味深长的话,他说自己看了前两部分,觉得好,但是还没细想,提不出不同意见,必须看第三遍,才有可能想一下。第三部分还没有看,因此建议,推迟三天报告。
麻烦了,彻底麻烦了,从毛泽东的话语中看出来,毛泽东不同意刘少奇这么干,为啥这么说呢?毛泽东不是说了觉得好吗?怎么白老师却说这时毛泽东的态度是不同意呢?我给出的最直接的理由,就是从这次会议后毛泽东对刘少奇的气愤中看出来的。虽说这样讲理由很充分,但是不能信服于人,大家读到这里,肯定要有很多人不服气。所以我们用事后诸葛亮的态度,从毛泽东这简简单单的几句话里,来分析一把这时毛泽东为啥是反对的态度。其实这和毛泽东处理问题的习惯有关系,他从来不轻易发表自己的观点,刘少奇或是周恩来递上来的文件就算他不同意,也从不反驳,到底是啥意思只能让你猜。所谓君心难测,这是一种极其高超的,奴驾下面人的方法。虽然这次毛泽东说了这个报告很好,但是他要说看第二遍,并且报告的第三部分看都不看,这就充分说明,他对报告不满意,然后推迟三天开会,说明他想让刘少奇再考虑一段时间,再重来写份报告。当时的刘少奇怎么可能不了解毛泽东的心思呢?他和毛泽东一起合作了几十年,比江青都要了解毛泽东的一切习惯。可是刘少奇这次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就要这么干了,报告坚决不改。
1月11日,七千人大会经过了这么长时间的酝酿终于开始了,在这次会议之初,还有个小插曲,就是大家都在主席台上找彭德怀,彭德怀如果坐到了主席台,就说明他被平反了,说明中央承认了三面红旗的错误,因为彭德怀是因为批评三面红旗而被打倒的,所以如果彭德怀出现,这次大会就是一次承认错误的大会。那他们就敢拿出那份写满实话的报告。可是他们举目环绕,没有发现彭德怀,所有的人心里顿时凉了半截,看来三面红旗还要继续执行下去了。不过超出他们想象的就是刘少奇的态度,他就是要在这里实行经济改革,纠正三面红旗的错误。可为啥既然要纠正错误,不给彭德怀平反呢?因为刘少奇还在给毛泽东留足面子,彭德怀的案子,是毛泽东亲自给定性的。你让他给彭德怀平反,这不就是打毛泽东的脸吗?刘少奇真的不想和毛泽东彻底决裂。除了这个,还有就是彭德怀写的那份报告是冲着刘少奇来的,他从来看刘少奇就不怎么顺眼,高岗进京那会儿,他也是全面支持高岗跟刘少奇对着干的。所以彭德怀跟刘少奇之间还是有个人恩怨的。其实这都是因为刘少奇在建国之初得罪了不少人,特别是军人的缘故,这点我们之前都讲过了。于是于公于私,刘少奇都不能给彭德怀平反。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05 08:27:22 +0800 CST  
大会一开始,大家拿到了报告一看,顿时炸开了锅,这份报告犹如一颗重磅炸弹一样,把每个人的隔阂都炸干净了,可算能有机会说出心里话了,于是马上有人开始大哭、大喊。大家都要把压在心中的委屈给释放出来。谁家的孩子浮肿还没消退呢,谁家的人饿死了几个等等这些问题一股脑的全部说出来了。由此看出,当时的干部大多还是愿意干实事的,他们和老百姓一样挨饿,家里一样饿死人。有这些干部和老百姓同甘共苦,才能在大饥荒时期保证国家没有出现动乱。这也是中国历史上的一个奇迹。
在众多提意见的人里面,我认为最生猛的就是彭真,因为他提出了毛泽东的错误,虽然他说的相当的委婉,说毛泽东的威望就像泰山,刨出点土,不会影响泰山的高度。但是在当时的大环境下,这可是胆大包天,说谁也不敢谁毛泽东的不是,一丁点都不行。于是彭真的嘴瘾过完了之后,下场也是比较惨的。我们在以后会讲到。
就在大家都对三面红旗的反对声中,有一个人站了出来,他提出了最强悍的不同意见,此人一出,下面顿时安静了许多。并且就是因为他的出现,也为后来的文革提供了强有力的保障。可以说没有他站出来,毛泽东发动文革基本上不可能的,因为他的名字叫做林彪。这个既传奇又神秘的元首,他可是当时中国所有军人里最有实权的一个,因为这时中国的四个野战军的格局变化很大,第一野战军,因为彭德怀的问题,被大大削弱,第二和第三野战军,因为粟裕和刘伯承被打倒的关系,实力也大为减弱。唯有林彪手下的四野,发展到了极致,他们的人也步入了海陆空不同领域的要害部门。这时七千人大会里面的许多人,就曾经是军人,他们甚至有许多人曾经就是林彪的手下。所以当林彪发出了不同声音时,其他人就得认认真真的听着。关于林彪的一生就是一个非常奇怪的一生,正如他的性格一样,非常的古怪,如果他是你的同事,你一定会非常不喜欢他,因为他的毛病太多了。那为啥一个这么古怪的人能够成为我们党内的战神呢?我们下一集就来讲一下林彪,这个战功赫赫的元帅,后来处事神秘的大人物。白老师对林彪的看法,可能跟其他人的都不太一样,那么林彪在我心里到底是个什么样的人呢?请看下集“林彪的选择”。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05 08:29:10 +0800 CST  
说写林彪,难度确实大,作为党内争议最大的英雄,想说的太多了,想讲他的平型关大捷,想讲他的辽沈战役,想说和他相关的陈诚,杜垏明,陈明仁。想起了新一军,新六军。想起孙立人将军,想起许多许多烽火连天的故事。我一直说要把我爷爷写到里面,可总找不到契机,如果他还在,肯定能从一个老兵的观点,给我讲更多的抗战故事。但是他的故事,只能安排到文革期间了。说真的,为了写林彪,我已经失眠了,昨天一点多才睡,六点准时起的,一直到现在脑子根本停不下来,林彪啊,林彪,要有如何的一支笔来写你呢?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05 16:46:27 +0800 CST  
我觉得拿林彪比韩信,不太恰当,林彪的作战风格属于,算无遗策的类型。而韩信属于创新性的将领。蒋介石就曾经说过,林彪是当代韩信,对此我提出自己的看法,林彪还没有达到韩信的境界。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06 00:39:43 +0800 CST  
那边微信公众号被封了一篇文章,七千人大会的内容,有谁知道被封几篇文章,可能导致公众号被封?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06 15:48:56 +0800 CST  
过年事儿比较多,停几天更新,过年后正常。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07 08:27:29 +0800 CST  
在此楼主给大家拜年了,祝大家新年快乐,身体健康,多福多寿,谢谢大家长期来的支持,本来写这个题材就是争议大,容易被封杀,但既然选择了,就要走到底吧。是大家对我的鼓励,才让我有如此的动力,我会好好努力的,写出更好的东西来。谢谢大家,我爱你们!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07 08:59:08 +0800 CST  
谢谢捧场,最近过年事儿确实太多了,我会努力的,赶快更新。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07 14:20:14 +0800 CST  
谢谢捧场,这里各抒己见,发表不同意见是件好事,在59年的庐山会议,毛泽东首先定了基调,对三面红旗的成绩和错误,就是九根指头跟一根指头的关系,他并不承认三面红旗的错误性,然而,大跃进就是三面红旗的组成部分。我并不是全面否定毛泽东,他制定三面红旗的本意是好的,但是对经济的破坏是巨大的。您说的那种文件,中央每天都在发,里面的说真话,要搞节约等等这些问题,都是嘴上的老生常谈,每次开会都在说,可关键的政策不调整,就避免不了大跃进,所以刘少奇颁布的农业六十条,才起到了缓解大饥荒的作用。对此您可以理解为基层官员扭曲上层意图,国家的本意是好的,只不过下面人没有认真执行罢了。可是我比较固执的认为,从来没有执行问题,只有政策导向问题。虽然,我们有不同意见,但是我还是要向您的这种认真精神学习。谢谢参与。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07 17:30:42 +0800 CST  
大年初一,先给大家拜个年,然后回答一下大家的问题,我真没有歪曲毛泽东的意思,他在新中国的成立和党内建设方面,确实起到巨大作用。但是在经济建设方面,犯了严重错误,并且很错误的发动了文革,这些政策是他们一代领导人的探索,摸着石头过河,从当时的世界环境中很难看出来,民主和专制哪个更利于国家建设。我们这个国家也是刚刚跨入现代化社会进程,对内,对外,都没有经验可寻。出现错误很正常。我只是用自己的眼睛,来看待这段历史,大家都可以发表自己的观点。
楼主 白色的小强  发布于 2016-02-08 07:46:00 +0800 CST  

楼主:白色的小强

字数:70750

发表时间:2016-01-22 16:5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2-18 11:57:28 +0800 CST

评论数:1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