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三国风云----------“五胡乱华”那些事儿

@云淡心远 2015-09-22 17:09:05
顶一个
-----------------------------
谢谢。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09-22 20:07:24 +0800 CST  
八王之乱——同室操戈相煎急(二十三)

没办法,只能差中选好,司马伦任命司马雅、张泓、孙辅为一路,领兵三万迎战齐王司马冏。另外又命孙会、士猗领三万兵马与成都王司马颖交战,司马伦的两个儿子京兆王司马馥和广平王司马虔则统率八千人负责接应。

公元301年3月,双方部队终于交上火了,一切如孙秀所料,司马歆,司马颙,司马乂三路人马都采取观望态势,只有司马冏和司马颖的部队与司马伦的朝廷军进行了大规模厮杀。而这两路人马初战的效果也是相当不好的,齐王司马冏先败于阳翟(今河南禹县),撤军到颍水东,随后晚上又遭到劫营,只得丢弃辎重,渡河而去。

司马颖那边情况更糟,溃兵二十余里,被斩万余人,甚至连司马颖本人都打起了退兵的念头。司马颖哪方面都好,就是那股子养尊处优的少爷做派往往会贻误战机,一遇困难就打起了退堂鼓了。试想一下,临时组建的志愿兵没有上过战场,缺乏战争经验,初次征战失利是很正常的事情,但是,倘若以此作为撤军的借口,那就是大错特错了。

好在司马颖座下的第一谋士卢志是个有脑子的人,他先是像小公子一样总结了失败的原因,然后又抛出“胜败乃兵家常事”的千古至理,最后提出自己率精兵偷偷绕到敌军后面,进行前后夹击的方法。

卢志的一番说辞打动了司马颖,司马颖随即撤销了退兵的念头,拨出一万精兵让卢志率领去绕道敌后。

而司马伦部队这边,眼看着一切都在按照孙秀的谋划节节胜利,可惜孙秀猜中了开头,却没猜中结局。初战失利的齐王和成都王并没有就此撤军,相反是稳住阵脚后进行了反击。尤其是成都王那边的前后夹击,将孙会方面军杀得全军覆没,孙会单骑逃回洛阳。随后,成都王大军渡过黄河,朝着洛阳杀来。

得知前线溃败的消息,司马伦急的是焦头烂额,连忙喊来孙秀商议对策。孙秀这时还保持着少许的冷静,对司马伦分析道:“此时出城,城外全是叛军,逃肯定是逃不了的。不过洛阳城高大坚固,城中还有数万人马,完全可以背城一战,即使和他们拼消耗也能耗到他们撤军。”

但是,此时孙秀一呼百应的时候已经过了,取而代之的是百官的众声喧哗。人心浮动之下,大家都准备各奔东西了,压根无法统一意见,不过,更要命的是在这节骨眼上,有人反水了。

叛乱者在很短的时间内便控制了洛阳城,司马伦孙秀一党被悉数抓获。孙秀、士猗、许超等人被就地斩杀,司马衷又重新复位,同时羊献容也复位,此时的她已经历了两立一废。而下台后的赵王司马伦则被关押在金墉城中,孙秀有通天的谋略也没能保住自己的脑袋,再次佐证了人心的力量啊。

关押在金墉城的赵王司马伦终究也难逃一死,当初他用毒酒整死贾南风,如今自己也是苦酒自酿啊。面对送来的毒酒,司马伦甚至连贾南风的气概都没,竟然抱着酒壶嚎啕大哭,怎么都不肯喝下。最后来使等得实在不耐烦了,便让人摁住司马伦,将金屑酒强行灌下,毒杀了司马伦。这个赵王从诛杀贾后独揽大权起,到最终被杀,不过是一年光景,如果从他篡位称帝来看,则是短短一百来天。司马伦死后,他的四个儿子也悉数被杀。

当然,别忘了还有那个当初抢玉玺的司马威,那时他可是差点掰断了司马衷的手指。对于这件事,司马衷时刻没有忘记,这次他点名要杀司马威。鉴于这还是司马衷首次下旨要处死某人,所以百官都给他这个面子,司马威被拖出大殿后杖毙。

司马伦虽然被剿灭了,但是“八王之乱”却愈演愈烈起来,由最初的宫廷政变上升为大规模的军事对抗,国家正在濒临奔溃边缘。而另一方面,此战之后不久,晋王朝所发生的战争由最开始的王室内讧慢慢向内外交困转变,外来民族的势力不断渗透到争权夺利的战争之中,氐人李雄和匈奴人刘渊将在此刻开启“五胡乱华”的大幕。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09-23 08:29:29 +0800 CST  
@元豹儿 2015-09-23 11:14:23
看这一段能想明白为什么好多人不喜欢看这段动乱的 历史 ,各种司马A司马B到司马N...不熟悉的话,看的时候估计要画张图才能看明白。
-----------------------------

恩恩,为了方便读者理清人物之间关系,我在网上找了一张关系网图,这样应该可以加深点印象。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09-23 12:08:50 +0800 CST  
@元Z元ZZ 2015-09-23 17:17:21
赞一个,个人感觉写的比上一本好一些哦~
-----------------------------
嘿嘿,谢谢。欢迎持续关注哈。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09-23 18:12:22 +0800 CST  

第一章到此就更新完毕了,明天开更第二章。然后这边插一下自己写的同时代小说,感兴趣的可以转过去看一下:http://bbs.tianya.cn/post-culture-953108-1.shtml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09-23 21:12:24 +0800 CST  
胡汉交兵——鼎足之势初已成(一)

就在赵王司马伦倒台的时候,蜀中正在酝酿着一起暴动,而这股暴动将直接催生出一个新的国家。随着这个新的国家的建立,三足鼎立的局势也开始慢慢形成。

这事还得从贾南风倒台开始说,贾南风倒台后,司马伦开始大规模地清缴贾南风的党羽,其中时任益州刺史的赵廞也在被打击行列。朝廷于是下诏让老赵回京任职,另派了耿滕去接任益州刺史一职。老赵拿到这诏书和如今一些贪污官员一般忐忑,因为他知道,回京就两条路,一种是升职,一种是清算,派新人来摸你之前的黑底,很显然自己属于后者。

老赵可不想以后唱着《铁窗泪》在狱中度过自己凄惨的下半生,可是这次招自己回京的是朝廷的诏书,犹豫再三之后,老张做出一个惊人的决策——按照当年钟会的构想,割据蜀中。

但是,造反你得有人可用啊,而且这些人必须确保不是北人。因为当初钟会就是由于军中全是北人,人人思家,自己要造个反首先连底下人的支持都得不到,最终被哗变的将士所杀。那么,蜀中当地的原住民可不可以呢?答案又是否定的,因为司马昭灭蜀后,怕征服地的人民日后再起事,便将实力雄厚的大家族全部迁出了蜀中,留下来的都是些歪瓜裂枣之流。指望着他们扯旗造反?那简直是比期望一群拿着烟枪的八旗子弟和英法联军开战并取胜更加荒谬。

又不能是北人,又不能是当地人,那难不成找外星人?别急,那时候的老赵还有一拨人可以利用,不是外星人,而是外族人。想当初齐万年造反,声势浩大,一度席卷了整个关中,后来虽然被平定,可他手下的那些羌人,氐人却没有被全部消灭。失去了老大后的他们,又得不到朝廷的安置,只能拖家带口地踏上了流亡之路,当然,他们也不会敲敲什么凤阳花鼓,唱唱二人转神马的,所以生活只能是更加窘迫。

而作为天府之国的益州,由于地缘接近关中,外加上粮食储备充裕,成了流民逃荒的首选场所,先后有十多万流民进入蜀中谋生。其中,李家五兄弟格外引人注目,老大李辅,老二李特,老三李庠,老四李流,老五李骧。这五人是来自秦州(甘肃)的氐人流民团的首领,而其中李特又在兄弟五人中居于核心地位。

氐人好勇斗狠,用来造反起事是最佳的人选,更何况领导他们的李家兄弟也是个个武艺高超,胸怀大志之人。尤其是李特,当时他入川的时候,途径剑阁,见蜀道峥嵘崔巍,曾经高声长叹道:“可惜啊可惜,当初刘禅坐拥如此险要的地势,却最终投降,真是可惜了。”结果和他一起流亡的人都笑了:你一个逃荒者还在这边学文人无病呻吟,真是太搞笑了,还是想想下顿吃什么吧。但是,李特对于时人的讥笑却很淡然的无视了,就差没说“燕雀安知鸿鹄之志哉”了。

李特的笑话很快传到了老赵耳中,可是在别人看来的笑话,却被老赵重视起来了:自己要想割据蜀中,要的就是这些有野心又有勇武的人,而且他们既不是北人,又不是当地人,是外来的少民,正符合自己所需要的条件。

但是,魏晋时代流行看家世的顽疾在老赵身上也是存在的,在想启用李特之前,老赵还特地查了下李特的家世,寒门子可不能乱用啊。不过,这不查不打紧,一查吓一跳!原来李特有个牛叉的爷爷和老爹,他爷爷是三国时的至将军李武,父亲是魏国大将军东羌猎将李慕,正儿八经的前朝军二代,高干子弟。

正巧,这时候,李家兄弟前来像政府寻求粮食救济,老赵就借此机会会见了李家兄弟。一番攀谈后,老赵接纳李家五兄弟为将,并开仓放粮,赈济灾民,还给流民搭建了临时帐篷居住,以此达到收买人心的地步。

而这时,耿滕这个朝廷新派的益州刺史已经到达了蜀中,同时,为了能确保顺利交接,司马伦还派了陈总领兵数万,进驻成都,以武力震慑赵廞。而此时的老赵,有氐人这一支武装力量,自然也不怕动武了,于是他开始策划起事事宜。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09-24 08:26:48 +0800 CST  
@传火尽薪 2015-09-24 10:23:20
这段不好写
-----------------------------
其实仔细梳理一下脉络也很清晰的。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09-24 12:21:51 +0800 CST  
@云淡心远 2015-09-24 18:17:45
写到成汉了啊,我都基本把它忽略掉了
-----------------------------
是的啊,既然是提中三国,自然前三极格局(成汉,前后赵以及东晋)都要写一写啊。顺带为东晋奠定开国基础的“三定江南”战役也要扩充写一写,所以和心远叔侧重点有所不同啦。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09-24 19:04:38 +0800 CST  
@元豹儿 2015-09-25 02:36:27
恭贺第二章开篇! 撒花!
忍不住想知道公子是打算让李,刘两家的故事齐头并进,还是先写李的这头,然后在写刘的,故事复杂,期待看你怎样在文中理清线路。
-----------------------------
刘李和司马家的内讧都会设计,司马家内讧仍是主线哈。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09-25 08:37:49 +0800 CST  
胡汉交兵——鼎足之势初已成(二)

老赵盗版了当年卫老对付钟会那招,发动起民众的力量。他先派人四处散播耿滕要把流民全部赶出四川的消息,造成流民中的集体惶恐,随后又让李特去做思想工作,告诉流民们跟着赵大人才有饭吃。

获得了流民的支持后,老赵决定像耿滕彻底摊牌了,他派人送信给耿滕,邀他来城中做交接手续。耿滕看完信后,喜滋滋地要去城内,但是他手下的功曹却一语道出老赵没安好心,同时还劝耿滕带着兵马入城。

只是咱们的耿大人实在是脑梗的不行,很傻很天真地说道:“我是朝廷派来接他班的,一切走的都是合法程序,他敢违抗朝廷的旨意?”于是头也不顾地单骑进城了,结果刚一进城就被李特一刀砍了脑袋。

耿滕的被杀消息很快传到了西夷校尉陈总陈司令的耳中,当初司马伦让他带兵入川就是为了防着老赵这一手,所以陈总对此毫不诧异。他平静地说:“耿滕这个二百五,害的老赵丢官,还敢去老赵那摆威风,死了也是活该啊。”随即他下令部队继续前进,手下不解问道:“我去,司令啊,耿滕这个朝廷任命的省长都死了,可见老赵是铁了心的造反了,你再去不是送死么?”

陈总哈哈大笑:“老赵杀耿滕是因为耿滕抢了他位置,该杀,我和他无冤无仇,甚至还是老朋友,他杀我作甚?更何况,我是带着部队去的,我就不信他能百万军中取我项上人头?”看完陈总的回复,小公子我只能默默望天:哎,又一个很傻很天真的人啊。

结果,陈总果然在途中遭遇了李家兄弟的埋伏,本人被活捉,不久便被送入成都城中见他老朋友老赵了。而老赵见了这位老朋友,啥都没说,直接下令杀掉祭旗。这么一来,前后两位朝廷命宫死在老赵手里了,这个反是造定了!

赵廞自封为大都督、大将军、益州牧,建国号为太平,废除了晋政府以前任命的官员,自己全部重新任命,开始了另立中央的道路。而这时,主宰北方朝廷的司马伦正在面临着五王的联合打击,压根就抽不出空来管蜀中,因而赵廞更是得意。

老赵深知自己能割据一方,全是靠了李家兄弟的功劳,可是这李家兄弟毕竟是雇佣兵性质的,压根就不能算自己的死忠。更何况李特野心勃勃,日后难免要翻脸,所以他有了除掉李家兄弟的心思。

一次阅兵会上,老赵被李痒手下部队那种“一呼百应”的气势惊呆了,会后,在一干左右的撺掇下,他更是动了要杀李痒的心。也是李痒自己找死,在一次晚宴上既然醉醺醺地劝老赵登基称帝,老赵虽然有这个心思,但是暂时还没这么做,这下李痒说的话可是给了老赵杀他的借口了。随即,就在宴会上声称李痒大逆不道,目无朝廷,当即命人将其斩杀。

结果正应验了那句老话“杀人一时爽,过后悔断肠”,得知自己三弟的死讯,李特立马提兵七千进军成都。这时老赵手中虽然有三万人马,可是和李特在绵竹一交战便立马溃败,残军逃回成都。李特和李流此时合兵成都城下,老赵没办法,只能弃城而逃,半路上被手下所杀。

不过,击败老赵之后的李特自我感觉良好,将身上那股子痞性全一股脑地发泄在了成都城里。进入成都城后的李特氐人部队宛如“鬼子进村”一般,高呼“均贫富”的口号,把成都城里的土豪统统抄家,财富全数充军。而李特手下的氐人更是沉迷在报复和仇富交织的快感中,烧杀劫掠,无恶不作,天府之国的成都城沦为了人间炼狱。

而李特攻破成都这一爆炸性的新闻,一下子传到了北方中央政府那边,晋朝朝野大为震惊。连忙委派罗尚为平西将军、益州刺史,以辛冉为广汉太守,徐俭为蜀郡太守,率兵入蜀。

李特虽然狂妄,但还是有些自知之明的,自己眼下这点兵力,对付对付陈总的地方军或者老赵那样的蠢材,可以应付。但要是面对罗尚率领的强悍的中央军,那就两说了。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09-25 09:08:21 +0800 CST  
@枫飞满天2010 2015-09-25 11:58:30
看帖顶帖!!!
————————————————————————
一次阅兵会上,老赵被李痒手下部队那种“一呼百应”的气势惊呆了,
李痒,应该是李庠。
-----------------------------
好吧,可能输入法查找的时候看花了,谢谢指正哈。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09-25 12:22:22 +0800 CST  
@元豹儿 2015-09-25 14:53:02
感觉你这两节和以前的写法不大一样啊!轻松了不少。
李氏的民族,是賨人而非氐人的说法你怎么看的呀?
-----------------------------
很奇怪老赵那智商为何一下子就能下降的这么快,才打赢一波地方军就卸磨杀驴了。不过这人很符合现代电视剧的套路——活不过三集。所以匆匆下场,把舞台留给李雄和罗尚了。

以前也穿插了很多幽默的元素的啊,可能比例不协调吧。而且八王之乱和后面的匈奴入中原都包含了很多血腥,写轻松不起来啊,但李家属于那种在夹缝中求生存的,相对来说黑暗点较少。

李特是巴人的说法倒也听过,可是賨人的说法比较少见到,查了下说賨人也是巴人的一支,土家族的祖先。可是土家族有说法是从山越中分离出来的,这两者就矛盾了。其次,賨人提到了是川地土生土长的民族,可实际上李特一伙是从关陇迁移过来的。当然,也有说法賨人曾有外迁到关陇的情况,但问题是,李特家族如果真是川中的土著民族,那他们起兵的时候必然可以牵引起川中诸多少民共同举事。可从后来的情况来看,他们所依靠的武装力量还是流民阶层,仗打得很孤立也很辛苦。所以我觉得李特家族和賨人的联系不大,与氐,羌聚居地陇西倒是联系密切。


所以我还是倾向于李特是氐人的说法,正如并不是所有人都坚信先秦时代的”大肃慎国“一样哈。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09-25 15:21:52 +0800 CST  

@元豹儿 2015-09-25 15:44:51
很奇怪老赵那智商为何一下子就能下降的这么快,才打赢一波地方军就卸磨杀驴了。不过这人很符合现代电视剧的套路——活不过三集。所以匆匆下场,把舞台留给李雄和罗尚了。

—————————————————
智商下降是得意忘形的必然结果吧。
是啊,可能是前段的内容太悲哀了,几乎忘了你的搞笑功能了。
我好像最早是看万绳楠先生的魏晋南北朝文化史里提了李氏是賨人,说华阳国志里写李氏是汉末......
-----------------------------
我真心没觉得老赵有什么值得得意的地方,一枪没放,死掉的两个傻蛋是自己送上门去的。他根本就没和朝廷打过一仗,就对自己手下这支杂牌军战斗力如此高估?事实上和李特一战一触即溃就能看出来只不过是一帮乌合之众了。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09-25 17:04:19 +0800 CST  
@云淡心远 2015-09-25 18:45:49
李特据说是巴氐,老家是四川那边的,和苻坚的氐人应该不是一家
-----------------------------
和苻坚不是一家正常啊,和齐万年也不是一家啊,不过氐人应该没有异议。另外巴人和氐人在生活习惯上还是有差别的额。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09-25 19:21:17 +0800 CST  
中秋节外出云游,小公子会断更两天,诸位勿急勿躁哈。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09-25 21:39:32 +0800 CST  
@小麦2014 @元豹儿 @江湖庙堂123 @云淡心远 @一筒大师 @元Z元ZZ


已到家,祝各位中秋快乐哈。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09-27 18:38:05 +0800 CST  
@果园村夫 2015-09-27 22:00:01

就在赵王司马伦倒台的时候,蜀中正在酝酿着一起暴动,而这股暴动将直接催生出一个新的国家。随着这个新的国家的建立,三足鼎立的局势也开始慢慢形成。

-----------------------------
额,好吧,电脑打字有时候不仔细可能就出错别字了,已经被指正两次了,好吧,以后多多注意。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09-28 08:10:04 +0800 CST  
胡汉交兵——鼎足之势初已成(三)

在罗尚部队入川后,李特火速派了老五李骧带着成都劫掠来的不少赃物去进献给罗尚,希望能够得到朝廷的诏安。

罗尚本就是个贪婪之人,见李特送来的财宝立刻喜笑颜开,设宴款待了李骧,甚至上表朝廷说李特杀死反臣赵廞是忠君爱国的表现,应当予以肯定。李特得知罗尚这么好说话,立刻设宴款待老罗,当时罗尚的手下辛冉建议在宴席上趁机杀死李特,罗尚却不以为意。

宴会上,辛冉也不给李特好脸色看,弄得气氛很是尴尬。更为重要的是,罗尚还在宴席上提出了朝廷的另一个命令:流民全部遣返原籍。这个消息让李家兄弟一阵恶寒:好嘛,搞了半天还是容不下我们啊,合着你们干收钱不办事啊!这要真把咱们逼急了,到时候可是要一拍两散的啊!

那次宴会最后搞得是不欢而散,而事后,李特瞄准了罗尚贪财的特点,准备做最后的努力,努力无效再动刀子。李特派李骧一次次地送礼,希望罗尚能考虑到移民工程是项大任务,多宽限几天。罗尚一看这上面能做做文章捞点钱,便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地宽限时日给李家兄弟。

不过时间一久,辛冉又出来放话了:“大人啊,他们今天拖明天,明天拖后天,就是想赖着不走,你可千万别被那点小钱迷住了眼啊。”罗尚不满道:“瞧你说的,爷会在乎这点小钱?不过不要白不要,既然有人白送钱,我总不能傻乎乎的拒绝吧?”辛冉说道:“大人若果要钱,我倒有一计,只要沿途设立关卡,到时候这一路上过路费铁定少不了!”罗尚听了眉开眼笑道:“到底是辛大人,果然一肚子妙计。”

而李特这边,时时送礼也着实憋屈,罗尚还真把自己当冤大头宰了。如果说,送点钱能了事,那也没什么,关键TM到最后还是要赶自己走,这事情可无法忍了。更为重要的是,他也听说了老罗要沿途设置关卡的消息,这一下李特下决心要武装斗争到底了。

不过,蜀中的流民虽多,但要是只算氐人还真没多少万,要搞民族战争没太大市场性,于是乎李特转而考虑把这次暴动衍生为阶级斗争,这样便能号召更大的群众基础。于是,李特放出话来,说朝廷要把所有流民都驱逐出境,甚至要赶尽杀绝,尤其是流民的头头,不管是氐人还是汉人,统统都要斩首。这么一来,被逼上绝路的流民纷纷团结到了李特周围,仅在绵竹一地,就聚集到了两万多流民,李特趁机把大本营也搬到了绵竹。

罗尚看到李特要扯旗造反了,连忙派曾元、张显、刘并及田佐四将,领兵三万,突袭李特的绵竹大本营。结果突袭不成,反倒被敌军包围,三万大军大多被俘虏,只有刘并带了少许人马逃回,其他三将全部死在阵内。

既然朝廷军方面开了“第一枪”,那李特就必须进行自卫反击了。他立马领兵杀向广汉,攻克城池,赶走辛冉,随即兵锋直指成都。李特自号镇北大将军,封大哥李辅为骠骑将军,李流李骧为骁骑将军,并打开粮仓,一路上吸纳了不少百姓参军。到成都城下时,李家部队已有数万之众。

罗尚慌了神,连忙派使者去朝廷求援,自己则固守待援,好在成都城池坚固,粮草充裕。而李特这边都是些新兵蛋子,缺乏攻打坚城的经验,更缺少攻城的重武器,只能将成都城围而不打,与罗尚对峙起来。而这一对峙就是一年多,期间李特也不闲着,抓紧时间清扫蜀中其他城池。

李特先是派次子李荡攻下梓潼,然后又与其合兵进攻德阳城,斩杀了德阳太守张征,夺下德阳城。随后李特又以秋风扫落叶之势,攻下了益州大部分地区,只剩下成都城还在朝廷军的手中。

可怜的罗尚还在苦苦支撑着期待着朝廷的援军,可他压根就不知道,此时的朝廷又走马灯似的换了两位掌权人,他的老东家司马伦已经喝金屑酒死掉了。而新上台的齐王司马冏,也在掌权之后不久和盟友决裂,并最终被盟友群起而攻之,推翻下台了。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09-28 08:38:32 +0800 CST  
@元豹儿 2015-09-28 14:44:25
流民真是可怕的势力。。。
-----------------------------
看似声势浩大,其实外强中干,如果头领不能在政治场上完成转型,必然只有葛荣一样的下场。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09-28 18:20:50 +0800 CST  
胡汉交兵——鼎足之势初已成(四)

继续回转北边,司马伦倒台后,首倡义举的齐王司马冏成了朝中最为显赫的王爷。他被加封为大司马,以前授予司马伦的“九锡”也转到他的头上。鉴于成都王也出了不少力,“九锡”同样被赐予了成都王,而且他还被封为大将军。中国历史上首次出现一朝两位受封“九锡”的人,这也是一次难得啊。

除此之外,河间王司马颙被任命为太尉,加授“三赐”,常山王司马乂恢复了以前长沙王的爵位,同时留在京城统帅禁卫军,而新野公则由公晋升为王,负责荆州军事。

这么一来,晋朝的政局就成了两头执政了,哦不,是三头执政,如果晋惠帝司马衷还算一个的话。但很显然,司马衷的现实表现又狠狠地扇了诸位王爷的一个耳光。面对天下大旱,百姓饿殍千里的时候,司马衷竟然说出了“何不食肉糜”的名言。这么一来,支持率普遍下降,人们也算知道了,这个司马衷自己是不会走的,非得要个人搀着他走,他才能坐稳皇帝之位。

那么搀着司马衷走的人会是谁呢?很显然,不是司马冏就是司马颖。可毕竟“一山不容二虎”啊,成都王司马颖想二头执政,可是司马冏能容他么?这时,司马颖的谋士卢志再次给他出主意道:“王爷,如今的局势,是你和齐王共同执掌朝政大权,而你无论军功还是与皇帝的血缘上都要高于齐王,只怕时间久了,你俩必将起祸端。而一旦祸端开启,谁最终能笑到最后未可知啊,我看还不如交出大权给齐王,王爷你外出避祸。这样一来你能得到个好名声,二来也能避开这股子浑水,您看如何?”

这一次,司马颖依旧听从卢志的意见,以自己老母病重需要照料为由,请求回到邺城封地,而将朝政大权悉数归于朝廷。司马颖的请求很快得到了朝廷的批准,而齐王司马冏则是毫不客气地揽过朝政大权,开始了骄奢淫逸的生活。

在司马冏的授意下,他的手下在京城到处拆毁民居,将弄出来的木料给司马冏扩充官邸,百姓意见相当之大。而反观司马颖,他到达封地邺城后,用自己的俸禄打造棺木,用来安葬在战争中死亡的将士们。同时给烈士家属发放抚恤金,还上书皇帝要求开仓赈灾。这一切的一切都博得了百官对他的好感,而这好感最终给他带来了实打实的好处。

永宁二年(公元302年)三月,傻皇帝司马衷仅存的一位皇孙司马尚病故。这么一来,傻皇帝算是正儿八经地绝后了,于是百官提议由成都王司马颖以皇太弟的身份继嗣大统。但是,这么一件事情却遭到了司马冏的横插一杠子。

齐王否决了百官提议:什么皇太弟,听都没听过,洒家只听过皇太子。于是乎,齐王从司马衷的子侄辈里挑了一个年仅八岁的司马覃为皇太子。这种不道德的行为很快遭到了各地藩王的一致不满,当然,最不满的要数成都王了,因为他原本是既得利益者。不过,这次最先跳出来的不是成都王,而是那个“搅屎棍”河间王。

河间王司马颙这个“搅屎棍”是个唯恐天下不乱的主,要是少了这个挑事人,或许后来“八王之乱”也不会发展到无法控制的地步。这一次他看到司马冏明着夺了成都王的皇太弟之位,成都王铁定暗恨死他了,于是司马颙连忙致信给成都王,邀他一起起兵。

这时成都王已然是忍无可忍了,当初自己善意谦让得来的却是司马冏狠狠的一巴掌,这口鸟气怎么能咽下呢,当即响应河间王,起兵向洛阳攻去。

这下司马冏傻眼了,这都哪跟哪啊,去年自己还汇合各路诸侯攻打司马伦呢,今年自己倒成了第二个“司马伦”,于是,他召集百官商议。司马冏在会上询问大臣为何自己会落得司马伦一般的下场,尚书令王戎给出的说法是:“木秀于林,风必摧之。王爷今日的您和昔日的司马伦一样,权势滔天,令人觊觎,而这个引来的非议在道义上是不分对错的。要想活命那只能是交出权力,颐养天年,俗称——缴枪不杀。”

王戎的话差点没把司马冏气的背过气去,他刚想反驳,手下葛旗抢先说道:“一派胡言,河间王和成都王那是造反,哪有面对叛乱者自行让位的,这不是鼓励人以后多造反么!”
楼主 明轩公子  发布于 2015-09-29 10:19:59 +0800 CST  

楼主:明轩公子

字数:407698

发表时间:2015-09-01 16:2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01 16:16:49 +0800 CST

评论数:233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