风云百年——中国1908-2008

《风云百年——1908-2008》同时在《榕树下》连载,这个著名文学网的编辑对此文的评价为:这种语言风格我非常喜欢,但你涉及的年代和人物太敏感,你写到后面的话,1000字中得有100字被屏蔽,你就写不下去了,而且没有编辑敢于推荐你的,是否没必要写到2008,你能否改成1840-1949啊

楼主 剑气豪情  发布于 2010-03-09 08:44:35 +0800 CST  
第十三章 袁世凯时代
面对突如其来又混乱不堪的革命形势,手握重兵却选择了单方面停火并最终促成南北议和,以不流血方式迫使清帝退位,以最小的代价最快的速度将国家从内战拉回到和平之中,黎民苍生最该感谢的是袁世凯。可接下来面对各种棘手问题,摆在了刚刚诞生的中华民国面前,摆在了刚刚上任的临时大总统面前。
首先,是维护多民族大一统国家的问题。清朝的垮台不是某一家或某几家起义军攻城略地,一城一隘的夺过来的,而是遍地开花,各自独立最终架空中央政府的,大部分地方政府的领导人虽然各怀心腹事,但还是通过各种方式进行了有效的协商,在民国政府和平取代清帝国政府之后,虽然有人提出给地方政府更多的自治权利等主张,但维护国家统一的思想上却未见差异,唯独两个地方与众不同,就是西藏和蒙古两个少数民族聚居区,他们认为自己属于清朝版图,但清廷已灭,我们没有义务和责任成为你中华民国的一员。
革命党起事之时,打出的是“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口号,我前面讲过,这么提是有道理的,而且有利于革命鼓动的,但在夺取政权后,这个口号就难免会让其他少数民族感觉不安,而各地的纷纷独立,又使得这些少数民族地区的干部们看到了自立门户的希望。所以在12年1月1日,孙中山就任临时大总统时做了如下宣言: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即合汉、满、蒙、回、藏于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武昌首义十数省先后“独立”,所谓“独立”,对于清廷为脱离,对各省为联合,蒙古、西藏意亦同此,行动既一,决无歧趋,枢机成于中央,斯经纬周于四至,是曰领土之统一。
孙先生的意思很清楚,我们现在已经夺取政权了,咱们五个民族应该平等相待,和睦相处,你们那个独立,和我们这些省的独立是一样的,现在你们也必须接受中央政府管辖。
孙中山发表了这个宣言后不久,袁世凯接下了这个烫手山芋,他没有说什么“某某自古就是我国领土”之类没用的套话,自古?自古到什么时候啊?你自古到元朝,人家还自古到唐朝呢?再说自古是你的领土的地方多了,你都要吗?其实,自古以来分分合合本是历史常态,你强这个地方就是你的,你弱,对不起,这地方是就人家的,这个世界从来是靠实力说话的,强大如狮子,它在那地方曾经撒过泡尿,就说这地方属于它了,也没见有人跟它争。所以,民国政府没说自古只说现在:你是清朝的领土,而我是清政权的合法继承者,有宣统皇帝的《退位诏书》【注12】为证,所以你就是我中华民国的领土。你如果听话,咱们好说好商量,如果不听我就打你。
期间虽有曲折,但因袁世凯为首的民国政府的强硬态度,在英俄两强的干涉之下,最终还是保证了蒙古西藏未因清帝退位而从中国版图分裂出去。至于那个扯淡的麦克马洪线,不论是当时的袁世凯政府还是之后的历届中国政府都没有承认过。
如果本书能不受干扰的写到2008年,我会更深入的讲述少数民族问题,现在先不赘述。
袁世凯执政的几年里,社会相对稳定,经济得以发展,整理和健全财政税收制度,民国三四年间(1914、1915)实现了财政收支平衡,“约计每年可余二千万”。 整顿金融秩序,收回各地乱发的纸币(如广东),统一铸造银币(袁大头),奠立了统一币制的基础。 创办或改革邮传、无线电报、招商轮船局,创办了中国第一个电灯厂,使电灯走入中国百姓生活,第一个自来水厂,第一辆电车等等。

楼主 剑气豪情  发布于 2010-03-09 14:59:06 +0800 CST  
听你这么一说,这共和还真是好东西啊,一推翻帝制这一切都好了啊。慢着,我可没说一切都好啊,按照先礼后兵的规矩,我们先说的成绩,但是,不足也是要说,而且不足那是相当的多,多到我都不知道从哪入手了,只能想哪讲哪,听明白听不明白的,我也没办法,谁让这段历史乱成一锅粥呢。
先从民国政体开始讲吧,大家都没搞过共和,袁世凯不懂,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汪精卫也一知半解,但好在这些革命党都留过洋,孙中山更是长时间生活在国外,虽然没吃过猪肉,但大都见过猪跑,于是照着葫芦非常认真的画起瓢来,平心而论,瓢画的还是蛮像的。
南京临时政府刚成立时,章太炎、宋教仁等提倡的是责任内阁制,也就是总统为国家元首,总理为政府首脑,相互制衡,这样可以限制总统权力。但孙中山坚决反对,你们说的这套和平时期管用,而现在是革命的非常时期,你们信任我才选的我来当这个临时大总统,可又要加一个限制手段,这怎么开展工作啊。大家一想,孙先生说的也有道理,限制太多,效率必然下降,那就实行总统制吧,也就是说总统即是国家元首又是政府首脑,也就是现在美国实行的制度。
孙中山和他的战友们以前可是从来没有过从政经历啊,不光没从过政,就是手下多管几个人的管理工作都很少有人做过,以前光挑别人毛病了,你们这么干是不对的,应该这么干。如今人家不干了,让你干,才发现挑毛病实在是件轻松惬意的工作。
孙中山首先要面对的就是集结在南京的20万起义军,这些人集中在这是准备北伐的,可这么些人凑在一起,要吃饭,要发饷,钱,政府需要钱。原来孙中山等人靠募捐维持少数革命党的生活及活动费用,还是没问题的,可现在是20万啊,大家都跟着你闹革命呢,老大,你看着办。有一次,安徽都督孙毓筠派专使来,说军饷奇缺,要求拨给二十万元。孙先生一听,有道理,大笔一挥批示拨给二十万。但等拿着批条到财政部时,库中仅存十洋,这不光说明革命政府没钱,而且说明这个大总统根本没睡醒呢。
没钱不可怕,可怕的是根本没有收入来源,城中到处是骚乱的士兵,局势十分混乱,大总统的命令非但出不了南京城,连总统府都出不去。有人说革命党软弱,将胜利果实拱手相让,这纯属站着说话不腰疼,你不软弱,你坐到那位子上试试,烤不死你。所以说,南北议和已是不得不为的事情,推举袁世凯当总统,也许革命党心有不甘,但却是保存胜利果实唯一的办法。
在袁世凯就任临时大总统的前一天,南京临时政府紧急出台一个《临时约法》,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部民主共和的宪法性文件,其中一个核心内容就是施行责任内阁制,限制总统权力,咱刚才不是刚说完,孙中山力主施行总统制吗,怎么这么一会就变了,谁的主意啊?还能是谁的主意,孙中山呗。我当总统,那我是你们选出的革命领袖,你们限制我的权力那是对我的不信任,是不利于民国事业开展的,可现在我请辞了,大总统换成袁世凯了,他可不是革命党啊,对他我们一定不能掉以轻心,所以限制他的权力是必要的。好在袁大总统倒没异议,照单全收,估计这老爷子根本也没弄明白总统制和内阁制的区别。

楼主 剑气豪情  发布于 2010-03-09 22:26:15 +0800 CST  
给人说话 回复日期:2010-03-11 11:09:47
俺等,不要太监啊
————————————————————————————
起码在1949之前,我有信心写完,至于之后的嘛,因为我不喜欢喝茶,所以需要考虑

楼主 剑气豪情  发布于 2010-03-11 12:36:42 +0800 CST  
在袁世凯全票当选临时大总统的同时,黎元洪全票当选了临时副总统,都商量好了,还选什么选,这不是假民主吗?这点我不同意,因为开始商量的那些人,就是后来投票选举的那些人,而这些人的产生也是符合相关规定的,虽然没有征求诸如阿Q们的意见,但对比刚刚倒台的清廷则是民主的一大进步。
接着就是袁世凯总统提名总理人选了,同盟会两巨头孙中山、黄兴二位本是总理的当然人选,可人家老哥俩好像当政了几十天,似乎有些累了,于是都表达出了淡出政坛的想法,功成身退,冷眼旁观共和国的成长,对于这么多年奔波世界各地,矢志不渝的两位革命先驱,倒也是不错的选择。
在接着不到半年时间里,我看到了唐绍仪和陆征祥两届的组阁和倒台,唐绍仪内阁就在争吵中完成了它短暂的历史使命,北方的北洋势力和南方的革命党势力各说各的理,争来争去不亦乐乎。最后,同盟会非常大度的退出了陆征祥内阁的竞争,这么争下去,国无宁日,我们退出,请陆征祥自由组阁,不要顾及我们,加上孙中山、黄兴执意淡出政坛的举动,可以说同盟会的表现是值得称道的。当然,同盟会退出陆征祥内阁并非退出中国政坛,同盟寄希望于临时总统上任时的承诺,不久之后将进行正式选举,到那时哪个党获胜,将由哪个党组阁,岂不少了这些不必要的争执。这和宋教仁、陈其美这些少壮派领导人的雄心壮志是分不开的,激情充溢在胸中,以至于他们一个内阁部长远不能满足他们报国的冲动,特别是宋教仁,在孙黄淡出之后,他成了同盟会中当然的一把手。
其实,不管是总统制下的总统,还是责任内阁制下的总理,理应自由组阁,我上台,当然要找和我政见一致的人,听我话的人,大家心往一处想,劲往一处使,少了抬杠内耗,效率自然提高,监督我是选民和议员们的事,不是内阁成员的事。最后,袁世凯终于找到一个听自己话的代总理赵秉钧,也终于组织了一个不再以吵架为己任,凑合着能干点正事的内阁。
再说,孙中山在全国转了一圈后,应邀在北京会晤了袁世凯,这是二人唯一的一次会面,两个人携手揽腕,觥筹交错,相谈甚欢,相见恨晚,孙中山觉的这个袁世凯不像是想象中的军阀,而是很有政治头脑的,如此一来,即发了通感慨::“袁公任大总统十年,练兵百万;我则经营铁路,延伸二十万里。到那时,我们民国难道还能不富强吗?”袁世凯点头称是,你说的太棒了,说到我心坎里了,老孙,就让你去筹划全国铁路全权、组织铁路总公司,每月拨给你办公费3万元,一切行政用人之权都归你,政府概不干涉。最后,你喊我万岁,我喊你万岁,一起喊民国万岁,气氛达到高潮,两人临时大总统如此化敌为友,精诚团结,那真是和平可期,发展可期,国家幸甚,人民幸甚。
可有人不高兴了,老孙你什么意思,你凭什么说让袁世凯当大总统十年啊,下届选不选他还不一定呢。其实,人家孙先生也就面红耳热之际随便那么一说,他说造铁路二十万里,结果修了一里吗?过了将近百年的2008,我们也才有铁路7.2万公里,当时那不是醉话是什么?再说了,一言九鼎是老百姓的道德,政治家们是不用遵守的,不到一年,二人早已把互喊万岁忘到脑后,准备要对方的命了。
毫无疑问,这是一个混乱的年代,但无可否认,这又是一个朝气蓬勃的年代,也许,因为他们年轻甚至幼稚,以至于还不具备驾驭中国的能力,可正因为年轻,他们才充满了激情,他们是在为理想而不是金钱在做着不懈的努力,我钦佩他们,羡慕他们能把青春贡献在那变革的年代。

楼主 剑气豪情  发布于 2010-03-11 20:17:56 +0800 CST  
这两天家里有事,更新的慢些,周一恢复每天更新
楼主 剑气豪情  发布于 2010-03-13 10:43:42 +0800 CST  
第十四章 出师未捷身先死
1912年1月14日凌晨,上海,凄风冷雨,法租界广慈医院,205房间门口,两个人帽檐压的很低。
敲门、门开、枪响、凶手逃。
光复会副会长,浙江军政府总参议陶成章,倒在血泊之中。
一时间群情激奋,浙督汤寿潜悬赏3000缉凶,沪督陈其美也悬赏1000缉凶。
时任临时大总统的孙中山表现的非常气愤,下令:“严速究缉,务令凶徒就获,明正其罪,以泄天下之愤。”
并且在17日发表祭文:
“陶君抱革命宗旨十有余年,奔走运动不遗余力。光复之际,陶君实在巨功,碎遭惨祸,可为我民国前途痛悼!岂容不轨横行,戮我良士……”
不久,一个叫王竹卿的光复会会员被诛杀,有说是被上海方面抓获并旋即处死,有说是在浙江被光复会员杀死在家中,但有一点是一致的,即王竹卿是行刺陶成章的杀手之一,而当时的舆论将本次暗杀的主谋指向了沪督陈其美,就在这混乱之时,陈其美的结拜兄弟,得力干将蒋介石却离开了上海,在陈的安排下到日本学习军事去了。
蒋介石,名中正,字介石,浙江奉化人,为人豪侠,颇有江湖气,喜好结拜,他的盟兄弟很多,个顶个都是当世豪杰,能结交天下豪杰之人自然也非等闲之辈,从现在起,这个人物将进入我们的视野,并且将越来越多的占用我们的笔墨。
此时,他还只是一个二十五岁的青年,一个对陈其美佩服的五体投地的小弟,一个颇为干练的军人。九十四年以后,蒋介石的日记公之于众,因其生前从未示人,可以断定是写给自己的很私人的东西,也正因为其私密性,才使得后人对其真实性更容易认可,其中一些观点对错不论,但起码是他本人当时的真实想法。本书后面,还会多处引用他日记中的内容。
1943年7月26日,蒋介石写道:
“看总理(孙中山)致吴稚晖先生书,益愤陶成章之罪不容诛(看来孙在给吴的信中力陈其与陶之矛盾)。余之诛陶,乃出于为革命、为本党之大义,由余一人自任其责,毫无求功、求知之意。然而总理最后信我与重我者,亦未始非由此事而起,但余与总理始终未提及此事也。”
蒋介石承认他就是刺杀陶成章的两个杀手之一,并且猜想后来孙中山之所以信任和重用他,正是由于此事,尽管二人并未明确提及。

楼主 剑气豪情  发布于 2010-03-13 23:07:45 +0800 CST  
对于官方把辛亥革命定义为“资产阶级革命”的说法,我不认可,参与革命的袁世凯,冯国璋,段祺瑞不是资产阶级,黎元洪,汤化龙也不是资产阶级,孙中山,黄兴,宋教仁,汪精卫更不是资产阶级,革命胜利之后,他们也没有成为资产阶级,甚至没有做成为资产阶级的努力,这次革命和资产阶级有什么关系呢?
后面,我会写道我对这次革命的评价
楼主 剑气豪情  发布于 2010-03-14 07:47:48 +0800 CST  
大家也许忘了,咱们之前提到过1905年同盟会决裂,章太炎等人退出,重组光复会,也就是从那时起光复会与同盟会的对骂就没有停止过,几成家常便饭,陶陈二人本就有敌意,此时陶又坚决反对陈补缺浙督,为陈其美所憎恨,加上陈和蒋的上下级关系,及出事后对蒋介石的袒护,学界共识陈其美是本次暗杀的主谋。然此案发生在陈其美的管辖地上海,后来不了了之。
楼主 剑气豪情  发布于 2010-03-14 21:27:01 +0800 CST  
又有敏感词了,需要一段一段往上贴。来确定敏感词是什么
楼主 剑气豪情  发布于 2010-03-14 21:32:09 +0800 CST  
陶成章遇刺後,3月2日,光復會會長章太炎將中華民國聯合會改組為統一黨,大罵同盟會是一個有嚴重暴力傾向的組織,這些人置國家利益與民族大義於不顧,在和議已成的情況下還想繼續搗亂,倘若這些人僥倖獲得了國家政權,必定要排斥異己,血流成河,搞一黨專制無疑。在章太炎的口中,孫中山、黃興、陳其美等人與“土匪”無異。
共進會與同盟會之間的矛盾衝突,只是民國初年南方派系之爭的一個縮影,與此同時,同盟會與武昌首義派,立憲派與革命黨都是矛盾重重,而此時袁世凱坐鎮的北洋派卻鐵板一塊,異常團結,應該說高下已分。

楼主 剑气豪情  发布于 2010-03-14 21:40:29 +0800 CST  
锐圆 回复日期:2010-03-14 21:34:22
换成繁体试试
————————————————————————
哈哈,多谢,繁体发送成功,又学了一招,大家看看上面这段里到底有什么不能说的话
楼主 剑气豪情  发布于 2010-03-14 21:41:25 +0800 CST  
章太炎提出“革命軍起,革命黨消”的口號得到了廣泛支持,和平是大家的普遍願望,在皇權已被推翻,民國已經建立的形勢下,革命党作為反政府時代的地下組織紛紛站回到了陽光下。大家紛紛合併重組,擴大自己的勢力,以便在之後的民國國會大選中獲得更多的席位。
辭去內閣職務的宋教仁此時也開始了他短暫的人生中最為輝煌也是最為無奈的一段歷程,他與和同盟會立場政綱相近的統一共和黨、國民公党等進行談判,接受他們的建議改進了原來同盟會比較激進的政綱,最後五党聯合,改組合併而成一個新的黨——國民黨,雖然仍尊孫中山為理事長,但因為孫黃二巨頭此時都有了淡出政界的想法,因此委託宋教仁為國民黨代理理事長。
作為當時中國最大的政黨的實際領導人,31歲的宋教仁此時真是英姿勃發,他在各處演講,其演講極富煽動性,爭取了廣大人民對國民黨的支持,做的紅紅火火。相比於長於破壞的孫中山、黃興等人,宋教仁對現代民主政體的認識更加深刻,他理想中的共和國,應該是政治的權威集中于國會,而國會要通過公平的選舉產生。如果哪個黨派獲得足夠多的議席,就可以進可以組成一黨的責任內閣;而如果達不到法定多數,也可以嚴密的監督政府,使它有所憚而不敢妄為;應該為的,也使它有所憚而不敢不為。
宋教仁為他理想中的共和國在努力著,成功似乎離他很近很近,民主氣氛日趨濃郁,大家都在努力競選,這比為了爭權動不動抄傢伙要進步很多了。可是,理想又似乎離他很遠很遠,競選中,各地各党簡直無所不用其極,根本沒有人去遵守規則,如果我光說他們的所作所為,您肯定想不到那是國會選舉,而以為是如今村長海選呢。

楼主 剑气豪情  发布于 2010-03-14 21:43:02 +0800 CST  
宋教仁的努力很有成果,国民党在国会大选中获得了45.1%的议席,宋教仁的努力又很书生,以为藉此力量自己就可以实现组阁梦想。
1913年3月20日晚10点,携大选胜利之威,在黄兴、于右任等人的陪同下,宋教仁一行前往沪宁火车站,准备等车北上,还有很多当选议员也一同出发去北京。
在进站口,一声枪响,宋教仁痛苦倒地,他是背后中枪,子弹斜穿到腰部,肾脏、大肠均被击中,更可怕的是,这颗子弹上竟然有毒!
他先托黄兴给袁世凯发去一封电报,算是其政治遗嘱:“北京袁大总统鉴:仁本夜乘沪宁车赴京,敬谒钧座。十时四十五分,在车站突被奸人自背后施枪,弹由腰上部入腹下部,势必至死。窃思仁自受教以来,即束身自爱,虽寡过之未获,从未结怨于私人。清政不良,起任改革,亦重人道,守公理,不敢有一毫权利之见存。今国基未固,民富不增,遽尔撒手,死有余恨。伏冀大总统开诚心,布公道,竭力保障民权,俾国家得确定不拔之宪法,则虽死之日,犹生之年。临死哀言,尚祈鉴纳。宋教仁。”
接着,向于右任口授了几个请求,算是个人遗嘱:“今以三事奉告:一、所有在南京、北京及东京寄存之书籍,悉捐入南京图书馆;二、我本寒家,老母尚在,如我死后,请克强(黄兴)与公及诸故人为我照料;三、诸公皆当勉力进行,勿以我为念,而放弃责任心。我为调和南北事费尽心力,造谣者及一班人民不知原委,每多误解,我受痛苦也是应当,死亦何悔?”
一个垂死之人,忍受痛苦的同时,没有去想谁杀了自己,没有去请同志为自己复仇,他想的只是他热爱的国家、人民和老母亲,虽为国尽忠、为母尽孝二不得一,但他依然对自己民主救国的信仰矢志不渝,并寄望于大总统袁世凯和他的同志们在宪政的道路上继续前进。
在这之前,宋教仁给我的印象只是一个有激情爱国青年,但隐隐感觉到此人不够扎实,不够沉稳,过于外露而缺少城府,总而言之,我只是认为他更像一个学生会干部,更适合的工作是组织大家春游联欢会什么的,最多是组织大家上街游行撒个传单,绝对不认为他是一个内阁总理的合适人选,可是在他生命最后几十个小时中,他却向我们展示了他的坚韧、睿智和一心为公,这样的人即使有各种各样的不足,我都要投上他一票,我们国家向来不缺精明的政治家,不缺任劳任怨的实干家,唯缺纯粹的爱国者。

楼主 剑气豪情  发布于 2010-03-15 09:33:50 +0800 CST  
宋教仁之死,振动朝野,破案速度很是神速,三日后,同盟会会员、青帮人物应桂馨和杀手武士英相继落网,应桂馨家中发现了大量其与内务部秘书洪述祖,以及通过洪述祖与内务部总长赵秉钧(此时代理内阁总理)的电报,证明赵有“毁宋”之意。武士英被捕后,先供认是应买凶杀宋,一周后又当庭翻供说,和应毫无关系,是自己出于为北京政府除害的目的,刺杀宋教仁。再之后,武士英在狱中突然死亡,应桂馨二次革命期间趁乱逃脱,最后在前往天津的火车上被人乱刀砍死,一个月后,赵秉钧病故,所有的线索都断了,幕后主使从此成迷。
后人有三种猜测:
1.孙中山为幕后主使,理由是应桂馨是同盟会的人,和陈其美过从甚密,且后来孙借此成为了国民党真正的领导人,且以此为理由发动了针对袁世凯的二次革命。笔者认为,这种说法有很多漏洞:一、同盟会人数众多,出一两个叛徒本不足为奇,何况应还是帮会人物,也就是黑社会,这样的人的道德品行本就不值得信任。二、孙中山本就是国民党的名义领导人,只是醉心他的大铁路事业,而淡出政坛而已,根本没必要实施暗杀。三、二次革命本就是头脑发热之举,孙中山断然不会用先杀自己人的方法去制造一个挑战强敌的借口。
2.袁世凯幕后主使,洪述祖、应桂馨有电报往来,其中有“毁宋”字样,洪述祖是赵秉钧手下,赵秉钧是袁世凯心腹,宋教仁坚持责任内阁的构想,已经威胁到了袁世凯,因此应桂馨有杀人嫌疑而袁世凯有杀人动机,二者人托人的关系,将最终的幕后主使指向了袁世凯,孙中山是这一观点的坚定支持者,鉴于孙先生因此而发动了二次革命,后来又在国共两党中都拥有至高无上的地位,加上袁世凯的称帝彻底成为了“坏蛋”,所以不管是北洋之后的民国政府还是后来的人民共和国政府在正史中都采纳了孙先生的意见,如不采纳,孙先生的二次革命就成了彻头彻尾的内乱。可笔者认为,在事情已经过了百年的今天,我们完全可以用平和的心态来分析这桩民国悬案,笔者认为此说的漏洞比孙中山杀人说漏洞更多:一、从往来电文中,赵秉钧的“毁宋”有可能是“毁誉”而非“毁人”,因为当时实行的是各地的民主选举,因此毁誉可以达到影响选举结果的目的。二、即使赵秉钧想“毁人”,也不能证明袁世凯知悉此事,宋教仁遇难后,袁世凯一方面高度赞赏了宋教仁的功绩,另一方面电令江苏都督程德全全力缉凶,而事实证明这不是道假命令,三日后,应桂馨和武士英落网。三、可能有人会认为之所以那么短的时间就抓获歹徒,并非袁世凯本意,只不过地处南方势力范围,袁世凯鞭长莫及,可是以原始开的聪明他为什么会选择上海下手呢?宋教仁是准备乘车北上的,如果袁世凯真想杀宋,何苦不在北京呢,那样的话,凶手就没那么容易抓住了呀。四、杀宋有用吗?国民党还有一二号人物孙中山和黄兴,即使他们二人真的不从政了,还有曾和宋教仁同时入选了首任内阁名单的四号人物陈其美呢,国民党既然已经在国会选举中胜出,那么杀掉一个宋教仁有什么用呢?五、武士英是在被捕一周后才翻供说此事非应桂馨指派,且是为北京政府除害,然后他就突然非正常死亡,袁世凯不可能指使武士英将矛头指向自己,他也没有能力在上海这个国民党势力范围下手暗杀武士英。六、赵秉钧的死,从各方面看都更象病死而非被人毒杀,且赵时任内阁代总理,历来被灭口的都是小人物,而大人物通常是订立攻守同盟的。

楼主 剑气豪情  发布于 2010-03-15 10:46:42 +0800 CST  
蒋介石什么时候回忆过孙让他杀陶啊,他只是在日记中说:“看总理(孙中山)致吴稚晖先生书,益愤陶成章之罪不容诛(看来孙在给吴的信中力陈其与陶之矛盾)。余之诛陶,乃出于为革命、为本党之大义,由余一人自任其责,毫无求功、求知之意。然而总理最后信我与重我者,亦未始非由此事而起,但余与总理始终未提及此事也。”
本书写作过程中,有一个原则,就是观点可以不同,但史料要尽可能详实,对于实在无法搞清楚的事件,可以存疑,但要写清楚,不要把假说当成事实来写,就宋教仁之死来说,实际是一个罗生门,谁都像凶手,谁都有动机,甚至谁都有作案的可能,但又都没足够的证据证明,因此这里就会出现“以我之心,揣彼之腹”的猜测,这里,我会写出我的猜测,但要清楚的告诉大家,是“我”的“猜测”,而非缜密的推理。
楼主 剑气豪情  发布于 2010-03-15 15:50:48 +0800 CST  
我说陈其美是国民党中的四号人物,并非指他党内职务,而是其政界军界能量,因为国民党是五党联合重组而来,照顾各方席位的结果,陈其美被排除在了核心领导层外,但他和宋教仁一样,属于国民党(同盟会)中的少壮实力派,早在首届内阁时就已被任命为工商总长,现在作为沪军都督,手握兵权
楼主 剑气豪情  发布于 2010-03-15 17:18:21 +0800 CST  
infeliz 回复日期:2010-03-15 17:54:44
LZ 对宋教仁的看法过于简单了吧?

——————————————————————
愿闻其详

楼主 剑气豪情  发布于 2010-03-15 21:50:00 +0800 CST  
3.陈其美,理由如下:一、虽然因为国民党是五党联合重组而来,照顾各方席位的结果,致使陈其美被排除在了党的核心领导层之外,但作为国民党(同盟会)中的少壮实力派,早在首届内阁时就已被任命为工商总长,现在作为沪军都督,手握兵权,此人果敢坚毅,自信自负,我很难相信他会甘心居于宋教仁之下。二、应桂馨是陈其美介绍入同盟会的,而同时陈其美也加入了应桂馨所属的青帮,二人过从甚密,革命时期,应桂馨的家几乎成了陈其美的秘密据点,陈其美很多时候就住他家里,革命成功后,陈其美也未忘旧情,很是提拔重用应桂馨,甚至推荐他去做了孙中山的保卫。三、陈其美策划和实施了清末民初众多的暗杀事件,属于有案底的人。四、是什么人有能力接触到武士英,并促使他翻供?答案当然是控制着上海军政两届的陈其美。武士英撤销了对应桂馨的指控,是谁想救他?似乎除了陈其美没人和他有这个交情。和应桂馨有交情就要保他吗?除非不想给宋教仁报仇。五、二次革命时,应桂馨趁乱逃走,二次革命本就是因宋教仁而起,为给宋教仁报仇而讨伐袁世凯,怎么可能放走应桂馨呢,可他确实走了,放他走的人只能是陈其美。
从上面的分析来看,似乎如下可能漏洞最少,陈其美为争夺党内领导权,派“双料间谍”应桂馨(他还同时是北京赵秉钧的线人)收买武士英枪杀宋教仁,二人因由陈其美的保护,心下泰然,因此并没有逃走,而是继续在上海滩鬼混,可江苏都督程德全在接到袁世凯电令后直接督办此案,加上国民党方面的巨额悬赏,致使三日后此案即告破,应、武二人被捕。陈其美发现自己棋错一招,在惊慌之余,得知应桂馨还在百般抵赖使审讯陷入僵局,于是迅速搞定了已经痛快招供的武士英,令其翻供使应桂馨脱罪,并将矛头指向北京袁世凯。然后再将武士英暗杀,令此案死无对证。他一方面怂恿孙中山起兵讨袁并积极参与,另一方面销毁了所有证据,将自己的恶行掩盖,因为有了起兵讨袁的二次革命,以至于不论是孙中山还是后来的蒋介石都无法再继续彻查此案,因为一旦发现杀人者另有其人,那么无端挑起内战的罪名是任何人都无法承受的。 这个故事编的还算比较圆吧,可这仅仅是一个漏洞较少的故事,我们能够论证这种可能性的存在,却没有办法证明这些可能性真的发生过,只是笔者“以我之心度彼之腹”的猜测而已。
哎,出师未捷身先死,长使英雄泪满襟。

楼主 剑气豪情  发布于 2010-03-15 22:41:01 +0800 CST  
本文同时在著名文学网站《榕树下》强力推荐,目前排在强力推荐榜第三,同类阅读榜第一,感谢大家的支持
楼主 剑气豪情  发布于 2010-03-16 08:38:05 +0800 CST  

楼主:剑气豪情

字数:1834151

发表时间:2010-02-23 01:08: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22 14:30:23 +0800 CST

评论数:3196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