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真意-真实的宇宙

“渊兮似万物之宗。”
渊:回水也,从水,象形,左右岸也,中象水貌;本意是打漩涡的水。
回:转也;《说文解字注》回:古文象一气回转之形。
解读:道在天地之间作用而生万物,那道在天地之间是如何作用的?通常人们把渊解释成深渊,可古人造渊字时可不是因为要表达深渊而造,而是渊的引申之意为深渊。
古文回的字形是:平面螺旋形,外向内旋是顺时针、内向外旋是逆时针的样子。渊字之意是旋转的水(地球北半球水的漩涡是逆时针旋转,南半球是顺时针旋转)。
(道)如旋转水的样子,象是万物之尊。
道的作用轨迹象古文回字,那是顺时针旋转还是逆时针?现在科学家因宇宙红移现象,确定宇宙在膨胀。那么古文回字的正确写法是:从中心开始逆时针画螺旋渐远线,大约画两圈。至于道在宇宙中运转了多少圈?现在没人能回答。
宇宙中的所有星体、星系都是以旋转的方式作周期性的运动,万物的生存方式也同样具有周期性。因此,老子认为天地万物的运行(生存)方式都是受到道的规域,好象道是万物之尊。
结合第一章,我们能认识到,道是以有与无双螺旋的方式并按螺旋线的轨迹在宇宙中作用,作用的目的是创立天地及万物。有人会有疑问,道是按螺旋线的轨迹作用,那古文回字是单线条画出来的,并不是双螺旋,因此确定道的作用轨迹象古文回字可能有问题。可人们如果仔细看古文回字,就会发现当线延长时,线与线之间的空处也会随着延长,线里线外都是空,这表示无与有双螺旋并列运行。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28 17:49:53 +0800 CST  
“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
纷:马尾韬也。
韬:剑衣也。
解读:这句是理解《道德经》的难点,但也是精华所在。许多注释本都将句中的四个“其”字理解为道,这就意味着这些注释者认为这四个作用是道对自身的作用。老子认为常道是虚无自然的产物,是人类一切真理的源头。如果认为道会“跑偏”的话,那就误解了老子之意,这会让人对道产生误解,以为道会象人一样犯错误,所以道要时时修正自己,从而失去对道的敬畏之心。老子所说的常道是不会犯错误的,而人会犯错误,因此人要用道来修正自身,正是因为古人用道来修正自身而有了修道理论,而有了修行者。
这四个“其”字应该理解为“万物”,即这十二个字表示了道对万物的四个作用。挫其锐是挫折万物的突出;解其纷是放开对万物的束缚;和其光是和应于可见的万物的运动形态;同其尘是合会于万物的微粒。这样,就能理解为什么前面说“渊兮似万物之宗”。其中要说明对解其纷的解释,解其纷:解开万物上象马尾套一样的套子,因此将解其纷作如上解释。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28 18:33:33 +0800 CST  
“湛兮似或存。”
解读:道象物融化在水里一样存在于万物之中而不可见,又好象长久存在于万物中。
如果我们用心观察自然和人类社会,就会观察到道对万物四个作用的痕迹随处可见。现在修行者到处找道法、求道术,但因不知真法是什么,所以把合于自己心意的当作真法,即以心为道。但以此心而修此身,并不会有什么效果,还会导致有些人索隐行怪而误入歧途。这里老子明确讲道法就是“挫其锐,解其纷,和其光,同其尘。”道法就在目前,就看修行者能不能识而采之,而后步步金莲。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28 18:35:24 +0800 CST  
“吾不知谁之子,象帝之先。”
帝:谛也,王天下之号也。
解读:道不自生,也不是物所生,象是在王之前就存在了,王以道为尊而能为王。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28 18:35:54 +0800 CST  
第五章
(经文)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第四章讲了道对万物的四个作用,作用的结果是平衡和共存。万物平衡是动态的平衡,当出现不平衡时,道就以挫其锐、解其纷的作用恢复其平衡。共存是平衡基础上的共存,道就以和其光、同其尘的作用维持这种平衡基础上的共存。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29 05:55:16 +0800 CST  
“天地不仁,以万物为刍狗。”
刍:割草也,象包束草之形。
狗:孔子曰:“狗,叩也。叩气吠以守。”
刍狗:草扎的犬用以祭祀,用后遗弃不管。
解读:这句理解起来不难。举一个“天地不仁”的例子就更容易理解了。
如果自然界出现一种生物能够称霸地球,那会怎样?恐龙就是一例。恐龙出现于三叠纪,鼎盛于侏罗纪、白垩纪中期,灭绝于6500万年前白垩纪晚期,称霸地球1.6亿年。到了白垩纪后期由于地球环境剧烈变化,也有说是1颗直径超过10公里的小行星撞击地球终结了恐龙时代,如今只剩下博物馆的恐龙化石在向人们讲述那曾经的辉煌。恐龙的出现阻碍了地球生物的更加繁荣,为天地所不容。科学研究表明,类人猿起源于约5500万年前。(《百度百科》)天地灭绝恐龙似乎是为了创造适于人类出现的环境,这是天地以挫其锐、解其纷的作用,达到“不仁”的目的。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29 07:30:58 +0800 CST  
“圣人不仁,以百姓为刍狗。”
解读:这句与上句结构相同。有些人对这句很不“感冒”,因为有些人认为人类是“上帝”的宠儿。的确,人们一直认为天地对人类是有所偏爱的,因为人类可以通过学习和实践,掌握自然科学知识去改造自然,从而改善自身的生存环境,也就是说人类具有智慧。但人类的生存却不能离开万物,人类的智慧再高,因受到自身所限,不得不平等地对待人类自身和万物。如果人类因仁爱自身而不平等对待万物,如过度开发破坏生态平衡、污染环境等等,结果会给人类自身带来了灾祸,从而接受教训而勉强“不仁”。这种事在人类历史上经常地发生,而圣人通达事理而能自然地“不仁”。
天地不仁、圣人不仁,则使人类和人类生存所依赖的环境能够保持平衡状态而持续发展。这是道应用“挫其锐、解其纷”作用造福于人类和万物。因此天地对万物的态度是生而不有、为而不恃,圣人对百姓的态度继承天地的做法,是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29 07:33:29 +0800 CST  
“天地之间其犹橐籥乎?虚而不屈,动而愈出。”
橐籥:风箱,吴澄注:“橐籥,冶铸所用嘘风炽火之器也。为函以周罩於外者,橐也;为辖以鼓扇子内者,籥也。”
解读:天地之间不就象是风箱吗?中间空虚,框架牢固而不变形,一直拉动辖(活塞)空气就越出越多。
道家修行理论认为,道是先天一气,也称为元气、祖气、真乙之气。道氤氲流行作用,也就是先天一气氤氲流行作用而万物生长。几十亿年来,虽然太阳系各行星与太阳之间的空间近乎真空,但太阳系的整体框架就象风箱的框架一样保持稳定,由于天地之间的先天一气持续不断地流行作用,地球上的生物呈现多样性。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29 07:36:46 +0800 CST  
“多言数穷,不如守中。”
中:和也。
和:相应也。
解读:通常人们将这句理解为说话多了,运气就尽了,不如守中。这样理解并不妥。
数在中国古代与理相通,如果用《说文解字》查一、二、三……九、十,就会发现这十个数字在古代是各有其理,例如:
一:惟初太始,道立于一,造分天地,化成万物。
三:天地人之道也。
十:数之具也,一(笔画横)为东西,丨(笔画竖)为南北,则四方中央备矣。
数在中国古代还代表运道。
天地之间因先天一气持续不断地流行作用,万物就越来越多,但多到泛滥成灾,必然会破坏其自身和其他生物的生存环境,而导致毁灭自身。修行者如果明白这个道理,就不会认为人得先天一气越多其道行越高。因为但凡任何一种事物多的超出环境允许的数量,其存在之理也就尽了,不如适可而止,保持平衡状态。
中是平衡的支点。第一章讲的无与有,第二章讲的无与为,都需要守中而使两者相应,才能玄之又玄。如何找到中而守中?第一章讲“同出而异名”,同出之处就是中,又讲“无,名天地之始”,因此虚无即是中。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29 07:38:14 +0800 CST  
第六章
(经文)谷神不死,是谓玄牝。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第五章提出“多言数穷,不如守中”的观点,中是虚无,也可以把天地、阴阳的平衡点看作中,同样也是虚无。从宇宙方面来理解虚无,那虚无是真空;从修道方面来理解虚无,虚无是第三章所讲的无知无欲。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29 10:07:01 +0800 CST  
“谷神不死,是谓玄牝。”
谷:泉出通川为谷;从水半见,出于口。
神:天神,引出万物者也。
死:澌也;《说文解字注》澌:澌、索也,郭注云,尽也。
牝:畜母也;雌性的禽兽。
解读:虚灵不尽,才能称为阴阳或是天地。
谷为两山之间的空处,山不可屈服,因此“谷”可以理解为第四章讲的“器之虚处”,也可以理解为上章的“风箱之中”。神为神灵,为引出万物者,从第一章所讲“有,名万物之母”可知,神为有。虚而神之神,就是虚无中的先天一气。
第一章讲的玄是无有一体,本章的牝是指万物的生育、繁殖能力。按照第一章讲的有对无的遵循,那牝遵循玄,为阴阳一体。虽然人们常把大地比喻为母亲,但大地上却也有人们认为的阴阳。因此第一章的无有,是人所看不见的阴阳,即玄;牝是人能看见的阴阳,于人来说为男女,于动物来说是雌雄。牝为有,也要遵循无。因此虽然人们一般认为男为阳、女为阴,但道家修行理论认为,男子四大(地风水火)一身皆属阴,只有通过修道,得先天一气才能超脱为阳。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29 10:08:54 +0800 CST  
“玄牝之门,是谓天地根。”
解读:阴阳平衡,才能称为天地的本源。第一章讲过门从二户,二户对称,分左右而同于一门。门的作用是互通内外,可以理解为内外之“中”。先天一气创立天地,而后入于天地,为“天地根”。
有的注释本将玄牝之门理解为鼻和口。认为人以口饮食,食物生长于地,因此口与地通;人以鼻呼吸,空气存在于天,因此鼻与天通。如果人呼吸以鼻,饮食以口,鼻口“各司其职”,这样对一般人来说对身体健康有帮助。但如果修行者也这么理解“玄牝之门”,那就很容易弄出“搬弄呼吸”的事情来,修道中时时琢磨在何时、何处、如何呼吸可以得道。这样的修道,不但没好处,反而有害处。作为天地根的先天一气,无论如何也不会从鼻口进入人体内。否则,人只凭呼吸、吃饭就能得道成仙、长生不老,那神仙就多的满大街都是了。
现在修道、修佛的人不少,道家、佛家的修行目标是成仙、成佛。眼见为实,耳听为虚,人们对成仙佛的事只是听说过,没有亲眼见过,又因为科学道理不支持修成仙佛的理论。因此现在绝大多数的人认为长生不老就是一个笑话,认为相信长生不老的人是“迷信”。因此很多修道、修佛的人都调低了自身的修行目标。
许多修道的人都自动降低修行目标,把原来修道长生不老的目标降低为长寿,因而修行也就变成了养生,认为吃的合适,作息时间合理,适当的锻炼就能健康的长寿。从迷信道调整为迷信知识与物质。
许多修佛的人也是一样,降低修行目标。从佛降到阿罗汉,又从阿罗汉降到做一个善人,从而做一些旁人感觉很奇怪的“善事”:花钱买活物放生,花钱烧香求福,遇事忍让退避等等。还有些人认为只要开悟,就自然修成了。从迷信佛调整为迷信自心与“善事”。
科学的发展也逐渐把人类在宇宙的地位“边缘化”。从“上帝按自己的样子造人”到“地心说”、到“日心说”,再从“日心说”到“银河系的外围”。这是因为科学的发展,人类掌握了越来越多、越来越正确的宇宙真理。
人类的科学发展到今天,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但还没有完全理解这个宇宙,如果人们现在就迷信科学,那也是不可取的。科学是人类征服自然、改造自然地工具,能改善人类的生存环境,但科学还没发展到解决人类生存根本问题的程度。
如果说人类的“边缘化”是趋向于“无”,那人类“掌握真理”是趋向于“为”。或者说人类的“边缘化”是使人类“虚其心”,那人类“掌握真理”就是“实其腹”。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29 10:09:27 +0800 CST  
“绵绵若存,用之不勤。”
绵:联微也。
勤:劳也。
解读:人出生后开始成长,但成长的有点“慢”,一般用肉眼难以看出一个婴儿是在成长。但这个婴儿的确在成长,不用劳心费力,十八年就能成长为小伙子或大姑娘了。人的这个成长过程,与先天一气的作用方式,即“绵绵若存,用之不勤”是相同的。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29 10:10:00 +0800 CST  
第七章
(经文)天长地久。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天长地久。”
解读:相对于人的寿命而言,天地的确可称为长久。第一章讲“无名天地之始,有名万物之母。”即天地万物都是先天一气所生,那所有生物也不例外。可为什么天地能长生,而所有的生物却不能长生呢?
道家修道理论认为:所有生物因受先天一气而出生,也因这先天一气而成长,成长到可以生育、繁殖后代时,就开始消耗先天一气,随着先天一气逐渐地消耗,生物就会从“成年”逐渐“衰老”,先天一气耗尽生物死亡。于人来说,因学习、生活、工作而费心、费力,会使先天一气消耗得更快,因此即使人不发生意外也往往活不到人的标准寿命(通常认为是120岁)。心思单纯的人在学习、生活、工作中精神专一,能比其他人活的更健康、更长寿。但这样的人也不能长生,因为人成年之后就会一直消耗先天一气。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29 16:32:49 +0800 CST  
“天地之所以能长且久者,以其不自生,故能长生。”
解读:天地能长生的原因是天地之中虚无自然,自身不会生长,故而能长生。如果我们观察周围,不能自身生长之物,都比生物存在的时间长。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29 17:33:35 +0800 CST  
“是以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
解读: 显然老子认为圣人通过修行可以长生,修行方法是根据天地不自生而“后其身”和“外其身”。人们知道人的意识没有死亡之说,只有当人的身体死亡后,人的意识因无依托而随之消散。因此老子在本章不说心而说身,认为圣人如果能象天地一样“不自生”,在生活中从不考虑为身体而做特别的事,只是正常的呼吸和饮食,该做什么就做什么,做事时认真专一,休息时放下心,即“后其身”和“外其身”,这样就可以达到“身先”和“身存”的目的。
长生就这么简单?老子认为对于圣人来说,长生的方法就是这么简单,因为圣人是已通达天地真理之人。对于一般人来说,通达天地的真理是非常困难的事,毕竟地球已经存在了五十多亿年,谁能了解到五十多亿年间发生的所有事情呢?如果科学家能解开宇宙之谜,或许能让一般人通达天地的真理。
那是不是科学家解不开宇宙之谜,人们就不能实现长生了呢?应该不是,老子写《道德经》的目的就是为了传下长生之法。估计是圣人的长生之法和一般人的不一样,本章讲的是圣人的长生之法。或许前章的“不尚贤,使民不争。不贵难得之货,使民不为盗。不见可欲,使民心不乱”而“虚其心,实其腹;弱其志,强其骨”是一般人的长生之道。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29 18:06:36 +0800 CST  
“非以其无私邪?故能成其私。”
解读:人们读这一句时,会感觉圣人有些虚伪,认为圣人为了“身先”而故意“后其身”,为了“身存”而故意“外其身”,为了“成其私”而行欲擒故纵之事。这样的认为是误解无为造成的,千万别忘了圣人是通达宇宙真理之人,深知无为奥妙,其无是为了为,为是为了无,无与为并行而不偏废。如果不是真心而故意去无为,那就不自然,则达不到身先和身存的目的。
再者说,我们选择一下,是因无私而成其私好呢?还是因其私而害其私好呢?如果仅仅是这两个选择,那不难。但太多的人不相信老子的理论,因为大多数人在现实生活中的经验是因其私努力而成其私,如第三章所讲的“敢为之智者”。这是人们用取得身外利益的成功经验,来印证老子提出的圣人修身长生之法,自然不会相信老子的长生理论。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29 18:07:43 +0800 CST  
第八章
(经文)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居,善地;心,善渊;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动,善时。夫唯不争,故无尤。
上章讲“圣人后其身而身先,外其身而身存。”怎样才能做到后其身、外其身呢?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30 05:42:00 +0800 CST  
“上善若水。”
解读:“上善”如水一样。人们都能理解什么是善。这里的“上善”与“善”有什么不同?从字面上理解,上善比善还要善。人怎样的行为才是比善还要善的“上善”?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30 05:43:52 +0800 CST  
“水善利万物而不争,处众人之所恶,故几于道。”
解读:水善于利益万物而不争,处于众人所厌恶的情形,故而与道相近。
水善于利益万物的性质不需多说,现在所有的工农业生产都离不开水,这只是善,还不是上善。众所周知,世上各种人们认为“好”的事物的数量,就象金字塔一样,越“好”其数量越少,如果大家都向高处走,必然会引起竞争。俗话说:人向高处走,水向低处流。水则善利万物之后并不争取万物,反而是流向众人所厌恶的低处,这就是比善还要善的“上善”。善于利益万物,这是有作为;不争而处众人之所恶,这是虚其心。因此上善之水是无为的一种表现形式,故而与道相近。
水不争而流向众人所厌恶的低处,不是说水会永远留在低处,那样水就无法“善利万物”了。在自然界,太阳照射水面,水会以人看不见的形式—水蒸汽—上升,在高空遇冷变为一颗颗的小水珠,小水珠聚集在一起,就形成我们所看见的云,云随风而动,化为雨雪落回地面,然后再“善利万物而不争”。这是水依其本性而自然为之,没有一丝勉强。善利而不争是水的一种自然表现形式。
楼主 九天05  发布于 2020-01-30 05:51:46 +0800 CST  

楼主:九天05

字数:18033

发表时间:2020-01-27 23:40:31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1-31 13:04:03 +0800 CST

评论数: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