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家漫漫路∶致两千年来的汉家儿郎(连载)


到了第二年公元28年的五月,刘秀命耿弇和祭遵等人讨伐张丰,结果张丰太不经打,耿弇还没到,姓张的就已经被先到的祭遵给收拾了。
解决了张丰后,刘秀就让耿弇直接去收拾彭宠。
很遗憾,彭宠连跟耿弇交手的资格都没有,而是在耿弇还没出发的时候,就在公元29年初被自己的仆人给杀了,也包括他老婆。
他们夫妻二人的人头送到洛阳之后,彭家人也都被送去找彭宠了。
彭兄也算是个人物,本来是可以成为汉朝股东的人,非要选择自己创业,更可悲的是,死的太掉价了。
没打成彭宠,耿弇就和吴汉等人来到平原郡,打败了富平等匪军,下一个目标自然就是张步了。
因为张步的大本营就在青州,平原郡也属于青州,这都到门口了,不去看看你,就太不够意思了。
姓张的,终于轮到你了。
知道耿弇要来,张步也是早有准备,他命手下大将费邑屯驻历下(今济南),另外又派一军屯驻历下以西的祝阿县,为了保险起见,在祝阿西边的钟城还有一道防线,一定要让姓耿的有来无回。
耿弇在接到攻打张步的命令后,就直接过黄河来到了张步的防线,正常情况下,应该是先打钟城,再攻祝阿,然后是历下,从西往东,一个一个来。
按正常的打法,打的都是死仗,耿弇可是个打活仗的人。
耿兄把第一个目标定在了祝阿,结果不到半天,就拿下了,打下了之后,却出现了破绽,有残兵趁机逃跑到了钟城。
而在耿弇面前,所有的破绽都是故意的,这次也不例外,他要的就是有人到钟城报信。
结果如耿兄所料,钟城的军队听说祝阿陷落以后,就一哄而散,弃城而逃。
看看,这才是打仗,一石二鸟,省时又省力。
下一步就是历下了,然而耿兄不是一个按常理出牌的人,他直接绕过历下,把军队开到了历下以东的巨里,并放言,三天后攻打巨里。
然后又在耿兄的故技重施下,逃走了几个人,消息也顺利传到了费邑那里,费兄马上组织了三万援军,即刻前往救援,因为守巨里的是他的弟弟费敢,不去不行啦!越快越好。
等费邑大军快到巨里的时候后,却看到了等候多时的耿弇大军,他也看不到巨里了。
结果可想而知,费邑被斩。
没错,中计了,耿弇根本就没想打巨里,等的就是费邑的援军。
至于巨里,根本不用打,只需让城里的人看看费邑的人头是真是假就好,结果把费敢吓的一刻都不敢停留,逃到张步那里去了。
这又是一石二鸟,只是换了个战术,专业术语叫围点打援。整个济南郡已经被拿下了,下一个目标就是张步的都城剧县(今寿光南),要往东到剧县,就要经过两个地方:一个是西安(今临淄西,可不是今天的西安),一个是西安以东的临淄(今临淄)。
守西安的是张步的弟弟张蓝,驻有精兵两万,守临淄的是杂牌部队一万余人,两地相隔四十里。
耿兄还是老一套,他直接把大军开到了两地之间,放话出去,五天之后,全军攻打西安,结果把西安的张蓝吓得睡不着觉,日夜在那里巡逻警戒,却始终看不到汉军的影子。
这次耿兄可没有等临淄的援军,而是直接率军来到了临淄城下,准备攻城,这下自己人就有不同意见了,很多人都认为,攻打临淄,西安就会来救援,应该先攻打西安。
耿弇却自有高见:
西安知道我们要去打他们,防守都来不及,哪里还有工夫去救别人,之所以打临淄,一来临淄没有援兵,二来临淄并不知道我们要来,可以打个措手不及。
果不其然,半天时间就拿下了临淄,西安的张蓝知道后,又弃城而逃。
又一个一石二鸟,这次的玩法叫声东击西,战术这玩意,已经被耿弇玩的炉火纯青,而接下来,耿兄将使出新的一招:守株待兔。
耿兄料定,就张步那个情商,一定会来报仇,自己就在临淄养精蓄锐,并且连战利品都不拿,目的是等张步来了之后,当着他的面拿,气死他。
张步听说后,却是哈哈大笑:当初尤来和大彤(匪军)的十多万人,我都没放在眼里,耿弇算什么东西。
张某人很嚣张,但他似乎有那个资本。
不久后,张步和他的弟弟们,率领号称二十万大军来到了临淄以东,该算总账了。
此时耿弇深挖壕、筑高墙的准备工作已经就绪,就等你来了。
为了让张步快点来到城下,耿弇亲自出城充当诱饵,等对方的主力都被诱过来了之后,再亲率主力出击,最后大败张步。
每一步都是要动脑子的呀!但如果你认为耿兄只会用谋的话,那就大错特错了,当时在城下交战的时候,大腿被流箭射中,耿猛人在没让人知道的情况下,当即拔刀砍断箭杆,继续作战,尽显勇将风范。
此时的刘秀刚刚在南边解决了刘永,听说张步在欺负耿弇,二话不说就往临淄这边赶。
得知皇帝要来,跟耿弇一起的陈俊就对他说,部队应该先休整一下,等皇帝来了再说。
而我们的耿兄却认为,等皇帝一起来打太丢脸,应该是打了胜仗等皇帝来,结果耿弇越发勇猛,打得敌人找不着北。
这次张步军就惨了,死尸相连数十里,光被耿弇缴获的辎重车辆就有两千多辆,最后灰溜溜的逃回了剧县。
等刘秀到了之后,耿弇就和皇帝一起到了剧县,耿兄再次出手,张步再次逃跑,跑到苏茂那里去了。
机会来了,刘秀放话给张步和苏茂,谁能干掉对方后投降,就能封侯。
这一招有点缺德,但对付那些人,偶尔缺一点是可以的。
最后张步干掉了苏茂,刘秀很守信用,封了张步为侯,可姓张的却不守信用,后来又想搞事情,自然是被干掉了。
在耿兄的再接再厉之下,齐地全部平定,对于耿兄的平齐之功,刘秀给出了最精准的评价:韩信再世。但就此战的难度而言,耿兄是有过之而无不及。
在评价之余,刘秀又发明了一个成语,用以鼓励的方式送给了耿弇:
“兄台之前跟我说攻打张步的时候,我感觉不太现实,可今天你却实现了,可见,一个人只要有志向,迟早是可以成功的(有志者事竟成)”
有志者事竟成,适合所有有志向、有理想的人。
耿弇同志不但志向很高,业绩也很高,史书上说,兄台一生共平四十六郡,屠城三百余座,未尝败绩。
替耿兄在这里解释一下,这里所谓的屠城,只是攻陷城池,而不是三光政策,这种事,即使是吴汉这种心狠手黑的人,也只是偶尔干,耿弇也比较狠,但没那么黑。
有了这么多高手的助阵,东边和北边算是解放了,就在东边闹的很欢的同时,南边的解放工作也在如火如荼的进行,而在南征的队伍中,也是高手如云。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12-16 01:01:18 +0800 CST  

第八章:帝王的楷模

【征南大将军】

南边虽然很大,但除了公孙述占领的益州外,其余的地方,真正的大盗只有两个:一个是荆州黎丘(今湖北宜城西北)的秦丰,一个是夷陵(今湖北宜昌)的田戎。
这两位兄台也是王莽末期趁乱起家的小地主,因为没有称霸天下的理想和实力,这几年就一直在本地混,虽然没有跑太远,但几年混下来,不知不觉也混成了大地主。
相比于田戎,秦丰更有理想一点,起兵没多久就称了王,即使如此,如果平乱也要论级别的话,秦丰暂时还没有达到被讨伐的级别,因为比他们有实力的还有太多,但最终刘秀还是决定提前结账,因为一次偶然事件。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南阳刚被平定没多久,就又有人造反了,派去平叛的就是南阳人吴汉。
吴猛人出马,自然不在话下,在平叛之后也自然的抢掠了一番,可见,在吴汉眼里,抢掠是一视同仁的,老乡也不例外,只可惜他这次遇到了不该遇到的人——邓奉。
邓奉不但是南阳人,他还是刘秀的姐夫邓晨的侄子,跟刘秀算是亲戚关系,在王莽末年的时候,也拉起了队伍在淯阳起兵,入了刘氏的伙。
这还不算,刘秀在洛阳那段黑暗的日子里,跟阴丽华结婚后,怕连累了阴丽华,就让她和她哥哥阴识回到了南阳老家,回到南阳后,阴识感觉也不太安全,就带着阴丽华到邓奉的府上避难,邓兄对他们那是像亲哥亲姐一样,照顾的相当周到,这样一来,他和刘秀之间就不只是亲戚关系那么简单了。
即便如此,在邓奉的家乡情面前,这些都不值一提。
可能因为邓氏是当地的大族,加上小邓比较年轻,大部分时间都呆在家乡,所以他的家乡情结很浓厚,任何人要是破坏他那美丽的家乡,他都会翻脸,且一视同仁,不管是谁。
这也是邓奉和吴汉的不同之处,吴汉跟家乡可是没什么感情的,不过他们两个也有共同点,比如都很猛,邓兄更猛。
好巧不巧,就在吴汉平乱的时候,邓奉正好请假回老家探亲,看到家乡受到如此的蹂躏,而且蹂躏他们的还是老乡,小邓忍无可忍,迅速抄家伙,把吴汉打得大败。
打败了吴汉不说,邓兄的气还没消,竟然联络各路匪军,准备一条道走到黑,这就闹大了。
最尴尬的就是刘秀了,虽然他已经习惯了有人叛乱,但像邓奉这种关系的人叛乱,实在是让人难堪,也让人为难,可事情还得办呀!
于是任命正在荆州平乱的岑彭为征南大将军,率朱祐等将领讨伐邓奉。
不知是岑彭没准备好,还是邓奉太猛,岑兄与邓兄的第一次交锋就损失了一员大将——朱祐被俘。
好在朱祐和邓晨是老相识,邓奉没把他怎么样,反而对他还不错。
剩下的就是岑彭和邓奉的对决了,猛人和猛人对决的结果就是——僵持不下。
最后不得已超级猛人刘秀亲自出马,大败邓奉,然后小邓在朱祐的活动下,向刘秀投降。
刘秀当然是想一笑泯恩仇了,可其他的将领不想笑:这小子影响太坏了,非杀不可。
刘秀很无奈,满足了众将领的要求。
邓奉其实有点冤,这小伙子跟当初刘演的小迷弟刘稷有点像,年轻气盛,重义气,认死理,勇猛无敌,认定的事情天王老子都挡不住,他并不想跟刘秀作对,只是恨吴汉而已。
好了,汉军都已经打到这里了,那就干脆再往南走走,直接把秦丰和田戎也收了吧!这个任务非岑大将军莫属。
建武三年(公元27年)夏,刘秀在解决了邓奉后,就命岑彭率领臧宫和一个叫傅俊(云台将)的将领,南下收拾秦丰和田戎。
人家秦丰好歹也是大王级别的,可不是吃素的,主要是他有这个实力,因为此时的他并不是一个人。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12-17 20:33:32 +0800 CST  
除了南边的田戎,还有从武关逃过来的延岑,另外还有邓奉之前的残余势力,总之,在这一块,他是最强悍的,所以他在黎丘外围组织了很多防线,准备和岑彭死磕。
然而不愧为征南大将军,这些所谓的势力,在岑大将军的眼里,也只是几道小菜而已,最后在岑兄的猛烈招呼之下,秦丰磕不过,逃回了黎丘,岑彭包围了黎丘。
岑兄并不知道,他这一围,却围出了敲山震虎的效果,一不小心把南边的田戎给震到了。
田戎是个识时务的人,看到这么厉害的秦丰都不行了,自己也别玩了,准备投降,然而投降也是个技术活。
田戎是真心想投降,只可惜遇到了猪一样队友的大舅哥,不,应该是狐狸,这位狡猾的大舅哥叫辛臣。
辛臣坚决反对田戎投降,可等到田戎决定投降,已经往黎丘方向出发的时候,辛臣竟然抄小路先向岑彭投了降,走之前顺便把田戎的金银财宝都抢了个精光,这还不算,到了岑彭那里,竟然帮岑彭招降田戎。
这是人干的事?
看来田兄平时跟大舅哥的关系处的不咋地呀!
看到辛臣的来信,田戎断定,是辛臣出卖了自己,于是下令部队加速前进,目标黎丘。
当然不是去黎丘投降的,而是攻打岑彭,结果自然是鸡蛋碰石头,被岑彭碰回了夷陵。
碰回是不够的,碰碎才是必须的,田戎,你给我等着。
田戎走了,秦丰彻底的失去了希望,如今的秦兄已是强弩之末。
自打岑彭南下以来,其实就一直在与秦丰的势力交锋,到现在都有两三年了,杂七杂八的加起来共干掉了秦丰九万多人,如今城里面只剩下千把人,你说惨不惨。
建武四年(公元28年)底,可能为了给秦丰留点尊严,刘秀亲临黎丘劝降,即使你已必败无疑,但只要你投降,该给的好处一样都不会少。
哪知秦丰极为硬气,拒不投降,即使我这样了,那也会坚守到最后一刻,决不投降。
既然如此,那就别怪我不客气了,秦丰已经不足为虑,岑彭不用耗在这里了,去南边跟田戎聊聊吧!
围黎丘的任务就交给了朱祐,刘秀临走时还交代,干掉他。
秦兄确实硬气,只是没有坚持到最后,坚持了半年后,出城投降,被送往了洛阳,刘秀很守信用,干掉了他。
相比于秦丰,田戎就聪明多了,只要能逃命,什么都可以不要,守着那个破城干嘛!最后在岑彭的逼迫下,田兄先丢了夷陵,后又丢下了老婆孩子和无数将士,自己带着几个人跑到公孙述那里去了。
没办法,生命是革命的本钱,活着最重要。
赶走田戎后,岑彭就驻军战略要地津乡(今荆州),在安抚蛮夷的同时,顺便做一些收拾公孙述的准备工作。
到现在为止,秦丰那伙人,除了秦丰挂了,田戎和延岑都跑到公孙述的土匪收容所去了。
荆州虽然没有大盗了,但不代表已经平定了,各郡现在其实都处于隔离状态,虽然没说要反,但具备了反的条件,因为还没认大哥。
其实除了荆州,整个南方现在都是这种状态。
这很简单, 的事,告诉他们大哥是谁就可以了。
岑彭和交趾牧邓让是好朋友,就给他去了 ,告诉了他该如何走向光明,同时又派人给荆州各郡送去文书,告诉他们谁是真正的老大哥。
一时间各郡太守纷纷派出使者,到朝廷认大哥,荆州和交趾基本上是传檄而定,至于扬州,岑彭还在围秦丰的时候,可能是太无聊了,就派傅俊去江东把各郡都解决了。
总之,在岑彭软硬兼施的套路下,江南算是都解放了。
岑兄的征南工作虽然结束了,但他的征伐之路还没结束,开挂之路也还要继续,因为还有大西南和大西北……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12-20 22:23:24 +0800 CST  

【窦融是个明白人】

虽然两大地主还在那闹,但刘秀打了这么多年,是真的不想再打了,如果不是背负着恢复汉家一统天下的使命,他恨不能就此打住。
这主要还是个性格问题,刘兄平时的风格都是万事和为贵,即使在那个拳头说话的时期,他仍然希望,如果能谈就尽量谈,你不谈,我就主动找你谈,如果非打不可,那就打得你谈,反正就是要一个皆大欢喜的结果,当然也有个别像秦丰那样的人,那就免谈。
面对公孙地主和隗地主,刘秀的策略仍然是谈,只要你别老想着当皇帝,条件随便提。
这一招有时候是很有效的,比如隗嚣西边有一个地主叫窦融,那就是谈过来的。
当然,主要是人家窦兄也很想谈。
窦融,扶风人,来头可是相当大,他的组上是汉文帝的窦皇后家的人,算是外戚,自然是差不到哪里去。
可到了窦融这里时,就差了去了,老爸走的早不说,还赶上了王莽当皇帝,窦兄可没什么复汉的包袱,为了生活,他在王莽的公司干着一份薪水不高的工作。
王莽好折腾,下面的人也别想消停,窦兄的级别虽然不高,却也要跟着他们王家人到处折腾,最后还跟王邑参加了昆阳之战。
吃了败仗回到长安后没多久,更始军就入了关,窦融在打了几仗后就很识趣的投了降。
一般说来,投了降的人如果能保住原来的利益,那就是很幸运的了,而我们的窦兄不但可以保住原有的,还可以选择更多的,这是因为他遇到了一个朋友——刘玄的岳丈赵萌。
有了赵萌的撑腰,窦兄的选择很多,然而兄台却选了一个比较偏的地方——河西。
之所以选河西,首先是因为河西很有市场,天高皇帝远,天下再乱,也很难乱到那里去,只要好好干,那就是一个天堂。
还有一点也很重要,窦兄的祖上几代人都在那里做官,他对那里的风土人情都比较熟,可以说河西就是他的势力范围。
最后在赵萌的支持下,窦兄得到了一个张掖属国都尉的位置。
属国都尉,就是在边境设置的管理属国事务的行政官员,同时也负责边疆防务,级别跟郡守差不多。
窦兄到了河西之后,名义上就任的是张掖属国都尉,实际上他当的是整个河西的都尉。
可能是在河西本来就有一定的根基,也可能是能力超群,窦兄去了河西没多久,很快就得到了各郡头领们的认可,也有了一批自己的支持者。
后来更始倒台了,窦融就跟支持者们商议,说现在天下大乱,河西又是四战之地,不能各自为政,应该选一位带头大哥来统一管理河西五郡,以保护河西,静观局势的变化。
结果没有意外,窦融被一致推举为大将军,成为了河西五郡的老大哥。
窦融在这批的支持者里面,有一位铁杆支持者,就是酒泉太守梁统,此人的名气可能不大,但他的家族在整个东汉都是排的上名号的,这个以后再说,先说说梁先生这个人。
梁统是安定人,性格比较刚,精通法律,平时也比较崇尚严刑峻法,说白了就是个酷吏型的官。
酷不酷另说,梁兄也是一个能看清局势的明白人,他明白,河西想要保全就必须团结一致,也相信,窦融能保护河西,能带领他们走向光明大道。
为了方便管理,窦兄上来的第一件事就是把河西五郡的重要位置都安排了自己人。那些原来的官员,不愿意上贼船的,有的自动退出,有的被劝退,绝对不为难他们,人各有志。
这是一个好的开始,因为窦融是一个有大局观的人,并没有想占地为王,他只想好好在这呆着,等到东边哪位英雄人物能创业成功,他再去认大哥。
窦兄确实有两把刷子,在他的带领下,外面打的天翻地覆,河西这里却像个世外桃源,当官的就老老实实当官,种地的就踏踏实实种地,日子相当舒适。
当然也少不了找事的人,比如匈奴,没事过来串个门,当然是被打跑了,羌人偶尔也会过来凑个热闹,照打不误。
河西虽小,猛人却不少,不好惹呀!
窦兄在经营河西的同时,也时刻在关注着东边的变化,最后他认定,刘秀就是那个他要等的人。
可想认刘秀做大哥也不是那么容易的事,下面的人意见不一致不说,隗嚣也不断派人来拉拢他,但我们的窦兄没有受任何不良因素的影响:刘秀这位大哥我认定了。
建武三年(公元29年),窦融派使者到洛阳去见刘秀,顺便带了些礼物,还有自己的亲笔信。
可窦兄并不知道,刘秀虽然忙,却也一直在关注着河西的变化,听说窦融在那里干的不错,就派使者过去招抚,结果两边的使者在路上相遇了。
遇上了更好,窦融的使者就跟刘秀的使者一起来到了洛阳。
不知是窦融表达的不清楚,还是刘秀不敢相信这是真的,在看了窦融的信之后,认为窦融的态度是观望,于是就回了 ,大概内容就是先说一通官话,然后把窦兄和齐桓公、赵佗等一些称王称霸的人放在一起讨论了一番。
话虽然说的很客气,但听起来有点阴阳怪气,窦兄很伤心。
伤心也不影响他的执着,窦融准备再次给刘秀写信,可不巧赶上了隗嚣起兵,于是就先给隗兄弟写了 ,希望他别走歪路。
给隗嚣的信意料之中的石沉大海,你不理我,我不能不理你呀!于是再给刘秀写信,希望共同发兵讨伐隗嚣。
刘秀彻底被窦融的真诚感动了。
然而窦兄一点都不感动,因为他和刘秀约了几次会师的时间和地点,都被刘秀爽约了,但他仍然相信刘秀。
此时的刘秀也相当信任窦融,没赴约只是还没准备好。
就这样,两个通过书信相识相知的人,最终在建武八年(公元32年)刘秀亲征隗嚣的时候会师于高平。
强强联手,隗地主的好日子快到头了。
此时的隗嚣让刘秀很是头疼,其实,隗嚣同志也很难。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12-22 23:13:54 +0800 CST  

【隗嚣的选择】

与窦融的坚定和真诚截然不同的是,隗嚣就是优柔寡断,且说一套做一套。
隗嚣从刚开始起兵,到后来与刘秀翻脸,如果要用一个词来形容的话,那就是——无奈。
隗兄也是天水人,年轻的时候在本地做公务员,后来又被王莽政府召到中央去做了高级公务员,然后回到了家乡。
好不容易混到了中央,隗嚣当然是不想回的,但最后还是回来了,其中的无奈,可能只有他自己知道。
不管他的官当得如何,我们只需知道,隗兄是一个仕途不太顺的读书人。
他回到家乡没多久,汉军就起兵了,各地开始蠢蠢欲动,隗嚣没想动,但他的叔叔们很想动,最后不顾隗嚣的劝阻起了兵。
等他们起了兵,有了自己的队伍和地盘时,却豁然发现,自己的能力跟不上队伍的发展,于是就把目光放在了有文化有名气的隗嚣身上,希望他带领大家继续发展。
隗嚣很无奈,但也没有拒绝,不过有个条件:如果要我当老大,那就必须要听我的。
没问题,来吧!
就这样,隗嚣被推举为了上将军。
隗老大上任后就听了别人的建议,立了高庙,打起了汉家的旗号,队伍自然就越来越大。
一切准备就绪之后,就开始东征西讨了,最后一举拿下了包括河西在内的整个凉州(当时称雍州),即便如此,隗先生并没有当地主的想法,他现在的想法仍然是加入汉公司,也在等待那个复汉的人。
他的愿望很快就实现了。
没多久,刘玄入关,就征召隗氏到长安,隗嚣在不顾众人反对的情况下,和两个叔父屁颠屁颠的来到了熟悉的长安。
可能是感觉刘玄不怎么样,也可能是怀念山大王的快乐生活,隗嚣的两个叔叔准备反叛西归。
好不容易回到了长安,隗嚣是真不想走,但又劝不住,最后无奈的向刘玄告了密,结果两位叔父被杀,隗兄顺利的踩着叔父们的身体成为了御史大夫。
其实隗兄也是一个执着的人,坚定目标之后就绝不轻言放弃,可一旦放弃之后就绝不回头,后来他就是吃了这方面的亏。
好景不长,不久后张卯他们准备挟持刘玄东归,隗嚣很无奈的被姓张的拉上了贼船,结果因泄密被刘玄提前出击,隗兄带着几个弟兄九死一生逃回了他的地盘天水郡。
看来长安真的不适合我呀!
此时的河西已经在窦融的手里了,隗嚣之前的地盘也大大缩水,但天水郡这一带足矣。
包括天水郡在内的陇山这一带,在今天的甘肃东部和宁夏部分地区,说大不大,说小也不小,但位置很重要,从东往西,从西往东,都要经过他的地盘,除了地理位置好,地势还很高,基本上都是山,典型的易守难攻,想上去,很难,想过去,难上加难。
隗兄就准备以这个山头为根据地,继续发展壮大,当个快乐的山大王。
从刘玄这件事中,隗兄充分的吸取了教训,那就是山下的世界不管多热闹,他都不稀罕,当然,偶尔的逢场作戏是可以的,甚至出点钱和力,也是可以的,但要我离开山头,是打死都不可以的,这是底线。
光有底线是不够的,隗兄的能耐也不小,后来邓禹的手下冯愔叛乱的时候,还来串过门,被打跑了,再后来赤眉也来找过吃的,照样被轰走了。
这个时候的隗嚣可以说是风光无限,不但胜仗不停,也因为关中大乱导致来投奔的人才是络绎不绝,一时间使得隗嚣的团队成了仅次于刘秀的第二大精英团队。
其中最有代表性的就是武有鼎鼎大名的马援,文有大名鼎鼎的班彪(班固和班超他爹)。
可惜隗兄不是那块料,你没有才,再多的人才给你,你也留不住。
因为他没有意识到,这些人才之所以来投他,并不是因为他姓隗,而是因为他打着姓刘的旗号。
不过隗兄却意识到了刘秀是个人物,所以在大败冯愔后,就在名义上入了刘秀的伙,只是名义上。
后来虽然多次出钱出力协助冯异打公孙述,但他并没有真正相信过刘秀,因为他已不再相信任何人。
可他的表现却给了刘秀一个错误的信号:隗嚣是可以争取的。
所以建武三年(公元27年)起,刘秀就开始了对隗嚣的劝降之路。
在这漫长的劝降过程中,有两个人起着积极而关键的作用,一个是马援,一个是来歙。
汉明帝后来在设立云台将的时候,就有个前提:亲戚不算。
马援当时是明帝的老丈人,来歙也是刘家的亲戚,如果不是这个原因,二位仁兄不但可以入榜,排名还会靠前。
像马兄这种连小孩都知道的名人,就暂不介绍了,这位来歙同志却是黑马级的人物,得说两句。
来兄的母亲是刘秀的祖姑,跟刘秀算是老表关系,但辈分要比小刘长一辈,来兄的名气虽然没有马援大,豪情和胆色却一点都不亚于马援,绝对是一位实打实的猛人,其最大的遗憾就是露脸的时间太短。
建武三年底,刘秀问来歙有什么方法对付隗嚣和公孙述,来兄的方法却是自告奋勇,劝降隗嚣,这是来兄第一次出使隗嚣。
可能和来歙本就是熟人,隗嚣对来歙极为热情,然后还写了一封言辞恳切的信,让来歙带给了刘秀,把刘兄感动的不得了,让他更加坚定了自己的错觉:隗嚣一定可以争取。
所以刘兄的回应是,以国家的礼仪来对待隗嚣,而不是君臣之礼,可见刘秀的诚意。
刘秀当然是认真的,隗嚣却是很不认真的。
对隗嚣来讲,搞外交就是做生意,也要货比三家,就在来歙走了没多久,隗嚣就派马援出使公孙述,顺便看看那边的行情。
公孙述给马援留下的印象是耀武扬威,马援对他的评价是井底之蛙。
回来之后又让马援去刘秀那里出差,再看看刘秀那边的行情,
刘秀给马兄留下的印象是平易近人,马援对他的评价是高祖再世。
作为领导,听到下属猛夸别的领导,心里自然是不舒服的,特别是隗嚣这种人。
他当然不能容忍别人比自己优秀,因为此时他已今非昔比,实力,还有野心,称王的野心。
但又碍于面子,不能表现的太明显,毕竟读了那么多年的孔孟之道,于是就试探性的问下面的人,果不其然,反对声一片,特别是投奔过来的那些读书人。
同样都是读书人,就你那点墨水,别在我们面前玩花花肠子,最后很多读书人认为隗兄的书读得太少,跟着他没前途,准备换个地方上班,班彪就跳槽到窦融那里去了。
隗兄很无奈,称王的事就暂时缓一缓吧!可有些事是缓不了的,刘秀可是经常的写信过来,希望他表态,对于刘秀,隗兄自有他的绝技——忽悠神功。
可忽悠一次两次是没问题的,时间久了就露馅了,更何况是英明神武的刘秀同志。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12-26 11:53:58 +0800 CST  

到了建武五年(公元29年),众将上书刘秀,希望可以去解决公孙述,刘兄也想借此机会逼隗嚣表态,于是就把这些奏书都送给隗嚣看,顺便要求,一起打公孙述。
都这个时候了,隗兄竟然还在玩忽悠,说一些什么不方便之类的专用忽悠术语。
如果忽悠也分等级,那么在刘秀面前,隗嚣还不入流,所以刘秀也看清了他的真正立场——观望。
既然给脸不要脸,那就只能走正规流程——写信。
刘秀写的内容还是那么婉转而真诚,隗嚣也没什么进步,回信还是那么客气而虚伪。
只要你来洛阳,我就相信你的诚意,而且封侯拜将一样都不会少。
哎呀!我也很想去呀!可这边实在太忙,走不开呀!
既然忙,那就派你儿子来吧!
聊天都聊到这份上了,隗嚣也不傻,赤眉、刘永和彭宠等多少猛人都是刘秀的手下败将,真要撕破脸对自己极为不利,派儿子就派儿子吧!反正我还有儿子,于是就派自己的儿子隗恂到洛阳做了人质。
隗恂此行可不是一个人,跟他一起的除了马援,还有很多士人也都借机离开了。
只要能满足自己的欲望,亲人也是可以牺牲的,因为隗嚣从来都没有放弃称王的理想。
而刘秀对隗嚣的这种病虽然不抱什么希望,却也从未放弃治疗,建武六年,刘秀做了最后的尝试,希望隗嚣出兵打公孙述,可姓隗的还是老一套——婉拒。
刘秀的忍耐也是有限度的,既然你不配合,那就打得你配合。
于是刘秀决定,先解决隗嚣,再找公孙述算账。
刘秀对隗嚣那是相当照顾,这次出兵可是精锐尽出,先后投入的除了耿弇、岑彭、吴汉和冯异等重量级外,还有祭遵、盖延和来歙等猛人,隗兄是相当有面子。
出兵之前,刘秀又写了封信让来歙送给隗嚣,算是最最后的机会了。
来歙对隗嚣的事很是费心,这是他第三次见隗嚣了,上一次是送马援回天水,然后带着隗恂回洛阳,到现在才几个月,可能是跑来跑去有点烦了,所以这次,他决定用自己的方式给此事做个了结。
看到诏书后的隗嚣依然是故作犹豫,来歙实在是恶心他这个态度,所以来兄竟然……准备当场干掉隗嚣,结果自然是没干成。
在自己的地盘差点被人干掉,隗老大可丢不起这个人,于是决定干掉来歙挽回一点尊严,可想到自己的儿子还在洛阳,加上来歙也是个名人,很多部下都劝他刀下留情,便很不情愿的留了点情面。
既然谈不拢,那就打吧!
可能是隗嚣太猛,也可能是汉军没准备好,结果各路大军刚上陇山就下来了——大败。
把汉军打下陇山之后,隗嚣的自我感觉好到了极点,准备再接再厉把汉军赶出关中,结果遇到了冯异,自己又被赶进了山。
好了,表演的时刻到了,隗兄给刘秀上书请罪,内容虽然还在忽悠的范畴之内,但可能因为打败过汉军,语调比以前硬气了不少。
刘兄倒是没啥,下面的人却不愿意了,纷纷请求杀掉隗恂。
刘秀不忍心,他决定再给隗嚣一次机会,于是又派来歙给隗嚣送去了一封带有最最最后通牒性质的信,大概意思是:
你如果不再搞事,然后再派一个儿子过来做人质,一切好处照旧,打来打去打了这么多年,我越来越讨厌战争了,更讨厌那些弯弯绕,如果你不愿意,就不用回信了。
好了,隗嚣的忽悠神功彻底失灵了,于是向公孙述称臣,正式站到了刘秀的对立面,但刘秀还是没有放弃他的劝降之路。
建武八年(公元32年)来歙率军拿下了隗嚣的战略要地略阳,拿下略阳就相当于一只脚踏进隗嚣家里了。
隗嚣当然不愿意了,迅速派军与公孙述派来的援军共数万人,将略阳团团围住,势必夺回此城,只可惜他遇到了来歙。
我说过,来歙是个猛人,猛到几个月下来,隗嚣的军队连略阳城的边都没摸到。
需要说明的是,来歙方面才两千多人,在没有援军的情况下,硬是顶住了数万人的进攻,不是援军来不了,是刘秀不让来,因为他相信,来歙能守住略阳,也能拖住隗嚣的部队。
得知拿下了略阳后,兴奋的刘秀就亲率大军西征,与窦融的部队会师,兵分数路直接摸到了隗嚣的后院。
结果隗家军是败的败,降的降,几乎被刘秀一锅端了,隗嚣绝望的带着老婆孩子逃到了西城县。
此时的隗嚣可以说是到了绝境,西城是他最后的地盘,离西城不远的还有一个上邽,公孙述的援军逃到那里去了。
虽然是绝境,但绝不绝完全在他自己,因为刘秀还准备给他一次机会。
刘秀来到上邽后,给隗嚣下了最最最最后一道诏书,这也是他最……后的机会:
如果你现在来投降,不但可以家人团聚,福利一样也不会少,如果你非要一条道走到黑,我就成全你。
刘秀算是仁至义尽了,可隗嚣是个相当有原则的人,说不投降,死也不降,最后他做到了……
建武九年(公元33年),隗兄拖着又病又饿的身体,蹒跚着来到了阎王殿。
隗嚣算是解脱了,但他的另外一个儿子隗纯却解脱不了——被隗嚣的部下拥立为王。
老隗都不是对手,小隗就更不在话下了。
建武十年(公元34年)底,来歙攻破了隗纯所在的落门,可怜的隗纯成了他的部下们投降的筹码,隗氏彻底结束了。
即便如此,刘秀并没有打算结果隗氏,而是把他们都迁到东边去了,希望他们好好过日子,可他们似乎不习惯稳定的生活,后来又因为想搞事情,被干掉了。
刘秀在隗嚣身上花了太多的心思和时间,写了多少劝降信,可能他自己都不记得了,重要的是耗了七八年的时间,最终还是要靠打解决问题,最可惜的是,还耗死了两员大将——冯异和祭遵。
虽然两位并不是直接战死的,但毕竟都死在了军中。
在与所有地主的交锋中,与隗嚣的交锋是最辛苦的,也是在这次交锋中,刘秀将他的真诚、宽容与豁达的个人品格特点发挥到了极致。
隗嚣虽然挂了,刘秀的这种特点却要继续发挥下去,因为大西南还有个大地主,也是最后的地主——公孙述。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0-12-30 01:13:19 +0800 CST  

【最后的障碍】

现在刘秀可以一心一意的来对付公孙地主了,对公孙述的策略仍然是谈为主,打为辅。
其实这些年在给隗嚣写信的同时,刘兄也没忘了公孙兄,内容也是非常的有诚意。
可过度的诚意就会让对方觉得很廉价,公孙兄就不屑一顾。
在这种情况下,就只能动手了,开始吧!
刘兄的计划是,分两路大军,从不同方向同时进军蜀地。
一路是东部的岑彭,从荆州方向进军,在打完隗嚣之后,岑彭就回到了他的根据地津乡,随时准备问候公孙述。
另一路就是北部的来歙,话说来歙同志在略阳一战成名后,就像一块破土而出的金子,简直闪到了刘秀的眼。
隗嚣死后,对隗氏的收尾工作就交给了来歙,来兄也没让刘秀失望,解决了隗纯后就顺便把天水、金城和陇西几个郡都解放了,然后就和盖延准备经武都郡南下,直接造访公孙述。
其实武都此时是公孙述的地盘,但马上就会成为来歙的地盘了。
来到武都后就直接开到了蜀军驻守的下辨与河池,在迅速拿下下辨后,来歙的人生就达到了顶点,不过,也是终点……
可能是感觉来歙太猛,如果硬碰肯定碰不过,硬的不行,那就来阴的。
于是,公孙述的人就派刺客在一个阴森森的夜晚,去刺杀来歙,可能是来兄的反应太快,刺客在行刺后,刀都没拔出来就溜走了,可这一刀刺中了要害。
来歙知道自己不行了,就迅速叫来盖延交代后事,他的所谓后事,就是用最后一口气,忍着痛拿起笔,给刘秀写了最后一道奏章。
写完之后就扔掉笔,拔出凶器,气绝身亡。
这就是来歙,勇敢、坚定、刚烈,即使剩下最后一口气,也要留给国家,真英雄也。
可英雄再猛,碰到公孙述这种无赖就歇菜了,因为暗杀这种事,他还会再接再厉的干,这么说吧!公孙兄就是一个无赖和阴暗程度仅次于王莽的人。
但公孙述和王莽也是有不同之处的,虽然他能在蜀地那么多年,是有地理位置等运气成分在里面,但兄台的地盘好歹是打下来的,这一点就比王莽高一个档。
公孙述也是扶风人,年轻时沾了老爸的光,当了清水县(今甘肃清水)的县长,但这小子的业务干的很不错,最后还干出了点小名气。
因为业绩比较好,后来又升迁到蜀地的蜀郡当太守,太守干的也很顺手,就很顺利的有了自己的粉丝群。
刘玄称帝后,各地有点实力的人都拉起了自己的队伍,有一个叫宗成的南阳人也起兵了,等他打到汉中时,规模已达数万人。
公孙述知道后,就派人去把宗成请到成都,希望他主持大局。
哪知这姓宗的到了成都后,就是土匪进村,公孙兄非常失望:怎么都是这些个玩意儿。
既然都不行,那就让我来吧!
于是公孙述就迅速组织了一支几千人的队伍,发兵成都,宗成大败,接着就被干掉了。
干掉宗成的人并不是公孙述,而是他自己的部下,部下之所以干掉他,是因为想跟公孙述混。
然后在公孙大哥的带领下,蜀地所有的来犯之敌都被轰走了。
益州正式成了他的地盘,如今对公孙述来讲,可以说是天时地利人和,至少他自己是这么认为的。
他这个人本身就没什么格局,加上一些马屁精的怂恿,结果一激动,决定过把皇帝瘾,最后于公元25年四月称帝,国号成家,年号龙兴。
当了一把手,公孙兄的毛病就出来了,他就好比现在的人做生意,自己亲力亲为的开个小店,还过得去,可如果要做大开连锁,那就要管理了,公孙述的管理方式是只认亲人,不认朋友,只认关系,不忍能力,一些重要岗位不是亲戚,就是关系户。
除了任人唯亲,他还好折腾,好在不管他怎么折腾,大问题没有,而且外面的进不来,里面的就比较太平,所以他的皇帝生涯虽然短暂,也算快活。
因为各地投奔过来的人太多,导致公孙兄的自我感觉非常好,就老想着对外拓展业务,刘秀也很烦他,但抽不出身来,就一直让他在那闹。
等到隗嚣灭亡之后,公孙兄的好日子也到头了。
建武十一年(公元35年),北路军的来歙被刺后没多久,羌人就在后面捣乱,从北路进军的计划就只能是计划了。
不要紧,我们的征南大将军、伐蜀主攻手岑彭在东边已经蓄势待发。
自从上次打败田戎后,岑彭的根据地就一直在津乡,虽然他中途去打过隗嚣,但是津乡的伐蜀准备工作却一在进行,其中最重要的工作就是造船,要从这条路进入蜀地,战船是基本装备。
为了彻底解决公孙述,除了战船,刘秀还调来了吴汉和臧宫等猛人,由岑彭统一指挥。
有了这等高手的加入,公孙述的日子可以倒数了。
建武十一年初,岑彭与臧宫先行,把一直在南郡闹事的田戎赶到了江洲(今重庆),岑兄随后来到江洲。
江洲是个山城,也是个坚城,一时半会拿不下来,岑彭可不想在这浪费时间,于是他留下一个叫冯骏的将领在这里,自己和臧宫则率军往北来到了垫江(今合川),再往前又攻占了平曲,平曲虽小,储存在这里的粮食却不少,有了吃的,岑彭的底气更足了。
成都,我来了。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1-01-01 22:54:08 +0800 CST  

然而,有一个令人讨厌的人挡住了他们的去路——率重兵驻守广汉的延岑。
在岑彭进入蜀地后,公孙述就开始在广汉和资中一带布置防线,其中广汉的延岑更为强悍。
我们的岑彭同志打仗是动脑筋的,在正面跟延岑死磕是打死仗,从他的后面磕才是打活仗。
留下臧宫继续攻打延岑后,岑彭就悄悄的撤到了江洲,再从江洲往西绕了一大圈,昼夜急速行军两千余里,神不知鬼不觉的来到了武阳,拿下武阳后,就派骑兵来到了广都。
这下就不但绕到了延岑背后,还顺便绕到了成都门口,广都离成都只有几十里路。
看到突然出现的汉军,公孙述不禁大惊:“这是何方神圣!”
让他更加惊诧的是,臧宫把延岑赶回了成都后,也率领大军来到了成都东北方向的阳乡,也算到了成都门口了。
公孙兄,这下你该降了吧!
还没等公孙述反应过来,刘秀的劝降信已经到了,这次的信写的极有诚意,就差对天发誓了。
公孙述把信拿给众臣看,大臣们也都劝他投降,结果他憋出了一句意味深长又让人无语的话:“哪有天子投降的道理呢?”
没救了。
如果你认为公孙述已经放弃了,那就太小瞧他了,在这关键时刻,他决定使出他的独门绝技——暗杀。
刘秀是杀不了的,那就杀岑彭。
于是就派刺客去诈降岑彭,然后又在一个黑暗的夜晚将岑彭给黑掉了。
没有比卑鄙更合适的形容词了。
只是可怜了岑兄,英雄一世,面对千军万马都不曾眨过眼,如今却在一个刺客面前闭了眼。
不要紧,一个岑彭倒下了,还会有千万个岑彭站起来,下一个站起来的就是吴汉,对付那些卑鄙无耻之人,像吴汉这种喜欢用刀说话的人是再合适不过了。
吴汉兄跟了刘秀十年了,可以说是东征西讨不曾停过,赤眉、刘永、隗嚣和河北的各路匪军,他都打过,这么说吧!吴汉就是革命的一块砖,哪里需要哪里搬,不,是哪里需要就往哪里拍。
他可以不当主将,也可以不要太多赏赐,但不能没有仗打,他就是为打仗而生。
吴汉的原则是以战止战,你不惹我,我也绝不惹你,你如果要惹我,我就惹死你,让你连还手的机会都没有。
公孙述,给我等着。
岑彭遇刺后,汉军暂时由监军率领,静等吴猛人的到来。
其实在岑彭打江洲时,急性子的吴汉就跟上来了,得知岑彭遇刺,吴兄便火速进军,沿着岑彭走过的路线一路横扫千军,最后拿下广都,来到了成都门口。
此时的成都内部已经乱成了一锅粥,公孙述已经无法控制城中的局势,正在这个时候,刘秀的诏书又来了,内容简明扼要:
不要因为来歙和岑彭的事有什么顾虑,现在回头还来得及,诏书和信不是任何时候都能有的。
这是公孙述最后的救命稻草,可兄台是个极有原则的人:不为所动。
不得不佩服刘秀这个人,面对一个死一百次都不过分的对手,自己在有着绝对优势的情况下,还能保持高度的冷静,为了大局选择和解,造诣实在是高。
原因只有一个,那就是刘秀深刻明白,战争多打一天,甚至一刻,就会有牺牲,有破坏,而这种破坏可能是他以后付出再多都弥补不了的。
能达到刘秀这个水平的可能只有他自己了,至少吴汉没达到,在吴汉看来,公孙述这种人就该千刀万剐。
公孙述拒降后,吴汉就开始了他的疯狂表演,结果因为狂过了头(轻敌),又没听领导的话,差点导致前功尽弃。
好在吴兄也是个不轻易放弃的人,最后在他的勇猛与坚持下,打得公孙述无还手之力,等臧宫的部队到达后,就合兵对公孙述发动了最后的进攻,结果在阵前将公孙兄刺成了重伤。
公孙述被抬进城后,留着最后一口气,把军队交给延岑后就挂了,这是一个妥善的安排,因为第二天延岑就献城向吴汉投降了。
找吴汉投降,可真是找对人了,因为吴汉能以最快的速度送延岑去见公孙述。
终于落到我手里了,吴汉没有任何的废话,也不讲什么狗屁不杀降的原则,直接把公孙述和延岑的家族全部灭族,不分男女老少,一个不留。
这就是他的风格,杀了他们还不够解气,吴兄顿时匪性大发,竟然把整个成都烧杀抢掠一番,这就是不投降的后果。
他算是解气了,刘秀却是气到爆,我为了让别人投降,就差下跪了,你们倒好,别人都投降了,你们还要斩尽杀绝。
刘兄也得解气呀!总不能去骂吴汉吧!但有一个人可以骂——吴汉军中的宗室将领刘尚。
在象征性的责备了一下吴汉后,就给刘尚去了 ,其内容不是骂人胜骂人:
成都投降都三天了,你们还干这种缺德事,完全不讲道义。
骂完了就是替他们擦屁股了,擦完之后该奖的还得奖,该赏的还得赏,毕竟吴汉的功劳在那摆着的。
吴汉虽然平了蜀地,但他跟蜀地的缘分还没有结束,在好几年之后,蜀郡又有人反了,这就属于售后服务问题了,当然还得吴经理来解决了。
吴汉出马,一个顶俩,在平定叛乱后,吴兄的解决方法是,把带头的几个人全部干掉,然后把相关人等和有潜在叛乱的几百人全部……迁到东边去,有本事你们再反反看。
建武十二年(公元36年),陇地和蜀地在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后,终于都解放了,统一天下的最后障碍也清除了,长达十多年的统一工程也结束了。
然而,战争还在继续。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1-01-05 00:21:43 +0800 CST  

【马革裹尸还】

这几年在刘秀打得热火朝天的时候,北方的边境也很热闹,但一直没闹出很大的动静来,原因有二:
虽然匈奴被王莽折腾的死去活来,而不得已重操抢掠的旧业,但他们早已今非昔比,加上内部矛盾重重,所以只有在这个时候才敢来闹一闹。
再一个就是我们自己人的原因,在历史上的某些特殊时刻,总有那么一群特殊的人,为了趁机捞一把,不惜出卖国家和民族的利益,这些人因为实在太过厚颜无耻,所以在历史上有一个人人唾弃的响当当的名号——汉奸。
但如果一些汉奸的地盘比较特殊,他们反而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比如在边境上的汉奸,一般都会请以游牧民族为主的邻居出兵,帮助自己打内战,代价就是给钱给物资,或者股份。
北方的兄弟们当然是求之不得了,终于可以名正言顺的到南方来免费补充物资了,而且还有多样选择,既可以选择一次性补充,也可以选择每年定期以分红的形式补充。
最后的作用就是,北方的游牧民族为了顾及合作伙伴的利益,而不会肆无忌惮的大规模入侵,但其影响却更为恶劣:开了不好的头。
在当时就有两个这种汉奸级的人物:彭宠和卢芳。
这两个人在前面都提过,彭宠的罪行相对来讲轻一点,因为他只是请匈奴出兵帮忙对抗刘秀,至于给了多少好处,只有彭宠自己知道了。
相比之下,卢芳就恶劣多了,这小子靠骗术起家,在天下大乱的时候,也凑了把热闹,说自己是刘彻的后人,最后接受匈奴的邀请,到匈奴被立为了皇帝,当了匈奴的傀儡。
后来在匈奴的帮助下达到了巅峰,北边的朔方至雁门一带的地盘都是他的,再后来因为下面的人都投降了刘秀,他也降了,没多久又叛了,最后逃到匈奴就再也没回来过。
这一点就不如彭宠,彭兄虽然死的很惨很难堪,但好歹是死在自己的国土上,因为我认为,最惨的死法是客死异乡。
卢芳的后期就一直在汉朝和匈奴之间跳来跳去,所以我说他只是个跳梁小丑。
如果汉奸也分量级的话,这两位在历史中只能算是轻量级的。
鉴于在今后两千年的历史中,汉民族和文化所遭受的屈辱和磨难,都有过汉奸们卓越的贡献,加上今天的话题也聊到这了,我们就顺便聊一聊汉奸是个什么玩意儿。
“汉奸”一词最早来自哪里,已无从考证,但绝对是汉朝之后,而对“汉奸”的定义是近代才有的。
从古代到现代,有三个重量级的汉奸:石敬瑭、吴三桂和汪精卫,这三位堪称汉奸三剑客。
但后来有人说,石敬瑭是沙佗人,称不上汉奸。
此言差矣。
在后来对汉奸有了更清晰的定义之后,我们对汉奸也有了更清晰的认识。
汉奸,不仅指出卖汉人政权的汉人,而是在中原政权(包括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下,受过汉文化影响的,又出卖汉族和汉文化的人,都可称为汉奸。
也就是说,石敬瑭是一个货真价实的汉奸,按照这个标准来,溥仪和慈禧也是含金量极高的汉奸。
好了,扯远了。
在任何时候,有汉奸,就会有英雄,刘秀时期最不缺的就是英雄,但能称得上民族英雄的只有两位:一位是大明星马援同志,另一位是祭遵的堂弟祭彤。
公孙述被干掉没多久,卢芳也消停了,但是匈奴没消停,不但自己不消停,还联合乌桓和鲜卑(草原新贵,这个民族以后再讲)一起作案,实在让人头疼。
按理说刘秀此时可以集中精力来对付匈奴了,刘秀确实准备对付匈奴,他的应对方法是回避——把边境数万人都迁到塞内来,他是真心不想再打了。
然而有人想打——祭彤。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1-01-06 23:10:06 +0800 CST  

可能是祭家的家风比较好,祭彤就是他堂哥祭遵的翻版,孝顺又忠厚,祭遵在的时候,祭彤就在刘秀身边做近臣,祭遵走了之后,因为比较怀念祭兄,刘秀就准备把祭彤好好培养一下,于是就让他到基层当县令,锻炼锻炼。
这一炼可不得了,一不小心炼出了一位绝顶高手,祭彤在基层也换了几个地方,至于他的表现……这么说吧!祭兄就像一缕阳光,照到哪里,就把光明和温暖带到哪里。
当时正值北边不安宁,因为祭彤的业绩好,刘秀就把他再升一级调到辽东郡当太守,如果说当初祭彤下基层是一缕阳光的话,那他到辽东就已经是一道激光了。
草原的朋友当然不知道这位新来的太守有什么本事,祭彤却知道自己那能开三百斤弓的本领,而且兄台还很懂兵法,他到了辽东之后,就开始收集情报,厉兵秣马,基本是万事俱备,只等敌来。
敌人在来了几次都被祭彤打跑之后,并不甘心,准备来一次狠的,好好教训一下不知死活的祭大人。
建武二十一年(公元45年),鲜卑部落的一万骑兵来侵犯辽东,我们的祭同志毫无惧色:等你们很久了。
然后祭彤亲率数千人迎战,结果没有任何意外——鲜卑军落荒而逃。
打跑不是目的,打残打没才是目标,祭兄是一个执着的人,敌人在前面跑,他就在后面追,一直追到塞外。
鲜卑人因为逃得太匆忙,导致过半的人都被淹死了,那些没淹死的一看祭彤根本没有停下来的意思,为了跑的更快,他们干脆把兵器都丢了,衣服也脱了(弃兵裸身),分开四散奔逃,此乃丢盔弃甲的真实写照。
最后在斩杀三千人后,大胜而归,此战过后,北边的朋友没人敢再来找祭彤的麻烦,你们不来找他的麻烦,却不代表他不去找你们的麻烦。
祭彤不但要找他们的麻烦,还找到了对付他们的妙方,那就是请打手来对付他们,这个打手正是鲜卑。
鲜卑愿意?当然愿意,谁愿意跟钱过不去,打汉朝无非是为了抢点东西,如果替汉朝去打匈奴和乌桓,不但能抢到战利品,回头祭彤这边还有相应的赏赐,何乐而不为!
后来就形成了规矩,拿多少人头过来,就给多少赏赐,明码标价,因为这是祭彤的生意。
招降鲜卑虽然付出了不少代价,却有一举两得的效果:一是在离间敌人同盟关系的同时,还可以有效打击敌人;二来省钱,要知道给鲜卑的赏赐再多,也没有打仗的损耗大,啥都不用干,只要拿钱换人头就好。
这就是传说中以夷制夷的最高境界,总之,有祭彤在,北边太平无事,甚至到最后连屯驻在边境的部队都不用了。
北边就不用担心了,至于其它方向,交给马援好了。
马援也是扶风人,可能离边界比较近,他从小就很向往边境生活,所以在成年后就去边郡发展了,再后来又辗转来到了北地郡,在这里种起了地,放起了羊,准备扎根。
马兄是一个做事动脑筋的人,包括种地放牧都有他自己的一套,所以没几年下来,就有牛羊数千头,谷物数万斛,这些就算放在工业社会的今天,也绝对是富豪,更别说那个时候了。
然而马兄的做法让人无法理解,他竟然把这些财物都拿出去帮助了别人,然后还说了一句让今天的富豪们都很汗颜的话:“当守财奴有什么意思呢!”
看看,人家这格局。
总之,对马援这个人,两个字就可以概括:豪迈。
豪迈的人一般都比较重义气,所以即使他在边郡,也无法阻挡四面八方的人来投奔他,宾客多了,马大哥自然会说一些豪言壮语,有一次他就对宾客们说了一段相当有正能量的话:
“男人大丈夫,如果穷,就应该越穷越坚强,如果老了,就应该越老越雄壮,越有干劲。”(丈夫为志,穷当益坚,老当益壮)
真是活得通透啊!马先生用言行告诉世人,人在有钱的时候要乐于助人,没钱的时候也绝不放弃。
除了正能量,老马还说过一句相当壮烈的名言,有一次他在打完胜仗回朝后,趁着一股豪情,对朋友又脱口而出了一句豪言:
“男儿当死于边野,以马革裹尸还葬尔。”
现在应该知道马先生的性格和人生理想了吧!他有壮志雄心,也有万丈豪情,他想活到老干到老,报效祖国到老,直到战死沙场。
而这一切,他最终做到了,老当益壮,马革裹尸。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1-01-09 23:48:16 +0800 CST  

马兄的一生大概可以分为壮志和豪言两大块,至于壮志,他已经实现了。
当初在打隗嚣的时候,他出过不少力,后来在陇西当了几年太守,把羌人是治得服服帖帖的,然后还到北边打过匈奴,当然,他的巅峰时期是以伏波将军的身份南征交趾,最远打到了今天的越南,实在是风光的很。
而他的无限风光最终却栽在了豪言上,因为豪过了火,马兄这个人比较喜欢说话,除了对部下和朋友发发感慨,还会经常对家人和年轻后辈讲些大道理,讲大道理也不要紧,要紧的是他在讲道理时还会评价别人,这就要了命了。
对自己的子侄和同僚的后辈们讲讲,问题也不大,但对那些不该说的人也说了,问题就大了。
对你来讲,是在教导别人,为别人好,可在那些心胸狭窄的人看来,你是在挖苦他,这种人里面就有一个叫梁松的人。
梁松是梁统的儿子,他还有一个特殊的身份——刘秀的女婿,因为这个特殊的身份,他就感觉自己很特殊,反正不是个好鸟。
马援曾经以前辈的身份教育过梁松,梁兄当然是不开心的,后来又发生了一件更令他不开心的事。
有一次马援生病了,梁松来看他,一进门就给马援行了个礼,然后耐心等待马大叔的回礼。
马前辈却仗着辈分高,不睬不理,这要是别人可能就算了,可特殊的梁驸马不是别人,他认为受到了轻视,这梁子算是结下了。
后来又有些误会,导致梁兄更恨马援了,马老头,你给我等着。
关键是不喜欢马援的人不止梁松一个,还有很多,之所以会这样,马援自己是有很大问题的。
天下统一后,按理说功臣们应该审时度势,注意收敛一点,马兄似乎不知道收敛是什么意思,依然讲着他的大道理,边疆要是有什么事,他也是冲在最前面,像这种人,在官场上,最不缺的就是敌人。
说好听一点是不懂得收敛,说不好听一点,就是强出头,既然是出头鸟,就有时刻被打下来的风险。
马援最后就是在这种自我感觉良好,实际上危机四伏的环境下,以一种比较悲哀的方式,实现了他毕生的夙愿——马革裹尸还。
建武二十四年(公元48年),五陵郡(今湖南地区)的蛮人反叛,刘秀派了几拨人过去都没搞定,正当他苦恼于再派谁去的时候,六十二岁的马大爷又站出来了,你这完全是不给别人留饭吃的节奏呀!
刘秀也希望马援好好的过退休生活,不要再那么拼了。
马大爷可不愿意了,为了证明他还能拼,竟然当着刘秀的面,跨上战马,左顾右盼,似乎在告诉刘秀:就让我发挥一下余热吧!
刘秀很无奈的笑道:真是个健硕的老头啊!
就这样,马援再次踏上了征伐之路,这也是他最后的出征。
此次出征注定了不太顺利,也可能是马援真的老了,在最后接近目标的时候,因为进军路线的问题,马援与人发生了分歧,跟他发生分歧的这个人也不是一般人——耿弇的弟弟耿舒。
最后两个人的方案都上报给了刘秀,由刘秀来定夺,刘老板当然是支持马援的。
然而很遗憾,耿舒的方案行不行还不知道,但马援用行动证明了自己的方案行不通,结果导致汉军进不能进,退不能退,又赶上军中发生瘟疫,最后病死的人比战死的还多。
正常情况下,在这种时候,持不同意见的人就开始反击了,但耿舒并没有向刘老板告状,而是向哥哥写信摆了马援一道。
内容无非就是自己的是正确的,马援的是错误的,最后就把马援黑了一顿,说他像个商人,总喜欢走走停停,所以才错失了良机,今天的这种局面都是他一手造成的。
耿弇可能也不太喜欢马援,看了信之后就把内容一五一十的传给了刘秀,刘老板相当生气,后果很严重:派使者过去责问马援的同时,顺便把他替下来。
马援的好运算是到头了,因为派去接替他的这位使者不是别人,正是一直对他怀恨在心的梁松,不过老天爷似乎也给马大爷留了一点最后的尊严——马援在梁松来之前就去世了。
这下梁松高兴坏了,讨厌的人挂掉了,不趁机过去踩两脚,他就不姓梁,最后在梁松的努力下,马援的爵位也被收走了。
在这种时候,我们的传统美德落井下石的节目就开始上演了,说什么马援贪污受贿等等,连马武这种分量的人都来凑热闹,最后搞得马援的葬礼都差点没办成,可见,豪情万丈的老马同志,因为太豪太积极,人缘并不是太好。
但以刘秀的性格,也不会把马家人怎么样,毕竟老马也是英雄人物,马家人倒是被吓得不轻,不过这都是暂时的,因为马家很快就出来了一位皇后。
在刘秀时期,马家最后的日子虽然不太妙,但其他功臣的日子却是妙不可言。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1-01-13 00:14:55 +0800 CST  

【柔道高手】

在那个武林争霸的混乱时代,刘秀凭着自己的实力,通过十余年的拼杀,最终成为了一统江湖的武林盟主,然而在历史众多的开山盟主中,相比于他的祖宗刘邦和后来的朱元璋,刘盟主真的不够红。
之所以不够火,有人说因为他的东汉夹在辉煌的西汉和精彩的三国之间,风头被抢了;也有说刘秀并没有太厉害,只是生在了宗室,运气比较好;更有甚者说刘盟主能笑到最后,是因为他的对手们太菜。
刘秀和他的东汉存在感没那么强,夹在西汉和三国之间也算是客观原因之一,之前也讲过一些,在这里就不废话了,但要说刘秀能得天下是因为运气好,对手差,我只能用四个字来回应——一派胡言。
刘秀能挫败众多高手一统江湖,说到底还是能耐大,因为他有着太多的独门绝技:勇敢、坚持、睿智、真诚、宽容,而这些绝技又可以用一个字来形容——柔。
性格柔,行事风格也柔,连发脾气骂人都可以用儒家经典代替。
然而,柔,只是他的手段;和,才是他的目的,柔着柔着就不知不觉的柔出了皆大欢喜的和谐局面,可见其柔的境界之高。
说到这种境界,就不得不说让刘兄名垂千古的,也是最让他自豪的对待功臣的问题,这个让所有开国皇帝头疼的问题,在刘兄这却跟玩似的。
刘秀虽然也因为各种原因处理了个把人,但整体的开国功臣基本都是善终,特别是云台将,除了战死和病死的,差不多都舒舒坦坦的混了个自然死亡。
之所以出现这种奇观,原因有很多,有说刘秀能力强,能驾驭群臣;也有说刘秀称帝时很年轻,可以把功臣们都熬死;还有说接班人培养的不错,能对付得了那些老江湖。
这些固然都是重要的原因,但最重要的还是刘秀的性格:能和睦相处,干嘛要你死我活。
老大这么想,下面的人可不一定会这么想,任何时候都不缺像韩信和蓝玉这种牛人,牛的不知道还有大哥。
这个时候就要看老大的水平了,刘老大有这个水平。
队长水平高,队员的水平自然也不会差,而且还相当的配合。
在解决公孙述和隗嚣之前,刘秀就已经表现出了厌烦战争的态度,等解决了他们之后,更是不想再打了,只要不是对方欺人太甚,如果还有人提战争的话,刘老大是会生气的。
刘队长的管理团队可绝大部分都是读书人,经过战争的洗礼后,还有什么不明白的,他们明白刘秀的想法,更明白刘老大的良苦用心,于是在邓禹、贾复和耿弇的带领下,纷纷都掌握了安度余生的绝技:交出兵权,退居二线。
虽然交出了兵权,刘老板为了让他们感觉自己还有价值,也没让他们闲着,平时都会以特进(非正式官职的一种特殊身份)的身份定期参加朝会,位次仅次于三公,当然哪里要是有人闹事了,还得请他们跑一趟,他们也都很乐意。
刘秀知道,如果要保住他们用性命换来的荣耀,就尽量不要让他们参与政事,因为政事比军事更复杂,一不小心他们之前的血可能就白流了。
刘兄虽然不要功臣参政,但也不是绝对,比如像邓禹、贾复这些全能型人才,也会破个例。
总之,刘队长对他的队员们绝对是真爱,为了让他们都有个好结果,着实费了不少心思,给他们的封地那都是基本待遇,而且是几个县几个县的封,平时他们要是犯点小错,队长也是睁只眼闭只眼,概不计较,地方上如果上贡什么好东西,也是把好的先分给他们,在这种氛围之下,功臣们要想有个不好的结局,比打天下都难。
刘盟主在用柔术解决了功臣的同时,也解决了另外一股力量:豪强。
刘秀在统一天下的时候,就是以招抚为主,所以也得到了以南阳和河北豪强为主的众多豪强们的支持,同时也保全了这些豪强们的利益,云台将里面就有很多人出自豪强。
东汉建立后,在保留西汉那些旧土豪的同时,又产生了一批新的巨豪,当然,巨豪里面有很多都是旧土豪的升级版。
这就导致豪强成了东汉的一大特色,也使得刘秀的政权形成了独特的皇权与豪强相互依存的政治格局:只要你们不闹事,我就保你们没事,而且好处大大的(要求真的很低)。
豪强们也相当够意思,他们一直陪着刘家走到了最后,甚至东汉没有了,他们有的还在,这其中最有名,对东汉影响最大的就有六大巨豪,也都是我们的老熟人:邓氏(邓禹)、耿氏(耿弇)、梁氏(梁统)、窦氏(窦融)、马氏(马援)和低调的阴氏(阴丽华家族)。
这些巨豪对东汉的影响有多大,别的不说,就说皇后,东汉的皇后基本上被这六大家族承包了。
在东汉近两百年的兴衰荣辱中,都有这几个家族的影子,其中也出了不少英雄,不过狗熊也不少,当然,不管是雄还是熊,正因为有了他们,东汉才显得格外的精彩。
刘盟主在用柔术解决了功臣和豪强之后,他也准备再接再厉,用柔术来治理他千辛万苦打下来的天下,这句话可不是我说的,而是刘秀自己说的。
有一次刘秀摆了一场酒宴,参加宴会的都是宗室的长辈们,包括那些姑姑和婶娘们也都来了,因为是家宴,就没那么多规矩,可以随便聊,七大姑八大姨们在一起自然都会聊一些往事,其中就有人说道:
“文叔(刘秀的字)这小子小时候不怎么说话,也不太会说话,平时也是温柔的像个绵羊,想不到今天能干这么大的事业。”
这可说到刘秀的心坎里去了,文叔兄听后哈哈大笑:“我以后治理天下也会推行柔道。”
他做到了。
但不管是打天下还是治天下,其实光靠老好人式的柔是没用的,所谓的柔能克刚,只是因为柔的背后有刚作为后盾,刘秀的策略正是如此:柔行其道,在迫不得已的时候,也能刚得了。
刘兄的柔术虽然天下无敌,但要让汉家长治久安,他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1-01-15 23:58:03 +0800 CST  

第九章:延续

【最后的努力】

要创建一个公司一般是比较难的,而要把公司发展壮大甚至经久不衰,那就不是一般的难。
刘老大深刻明白,要使公司长期稳定的发展下去,就必须要先稳定老大的位置和权利,才好展开后续的工作。
在这方面,刘老大有他自己的偶像:汉武帝刘彻和汉宣帝刘询。
这两位在巩固皇权方面是下了不少工夫的,而刘秀很认可他们的做法。
前面说过,刘彻当初为了削弱以丞相为首的外朝官的权利(主要是巩固自己的权利),就另外建立了一个决策机构——尚书,为了提高和尚书之间沟通的效率,又建立了一个传话的秘书机构——中书,这样一来,显赫一时的三公们,就成了跑腿的执行机构,只需要把皇帝和尚书交代的活干好就行。
刘秀认为这样相当合理,他要做的就是将这种制度进一步合理化,规范化,而第一步就是先把三公的称呼调整一下。
都知道最初的三公是:丞相、御史大夫和太尉,后来因为“大司马”这个称呼的出现,到西汉末期就变成了大司徒(丞相)、大司空(御史大夫)和大司马(太尉)。
刘秀可能想简单一点,也可能是想跟前朝有点不一样,于是就把这些称呼的“大”字去掉了,另外把大司马还改成了太尉,那么新的称呼就是:司徒、司空和太尉。
东汉还是比较执着的,这些称呼就没再改过,一直用到没法用了(灭亡),准确的说是在快灭亡的时候,被人家强行给改了。
称呼虽然改了,但三公们的尴尬处境却一点都没改,因为刘秀把决策权正式放到了尚书台,也就是说尚书台的尚书令,权利比三公还大。
这还不算,尴尬的三公们除了继续发挥摆设和跑腿的功效,还多了一个作用——背锅。
主意是皇帝和尚书拿的,三公就负责干活,这活如果干得好,那自然是皇帝英明,尚书受累,可如果干的不好,那都是三公的不好。
堂堂的三公混到了这种程度,实在是憋屈。
其实也不用憋屈,三公虽然不是以前的三公了,但毕竟还是三公,权虽然变轻了,也只是相对而言,毕竟位置在那摆着的,仍然是士人们的最高理想。
尚书的权利虽然大,但级别比三公还不止差一个档。
有权的没位,有位的没权,有权有位的永远只属于刘老板一个人,这也是他想要的结果,位高和权重分开了,你们谁也别瞧不起谁,更别给我惹事(也没那个资本),记住,都是为我打工的。
在这里强调一下,虽然刘秀的安排在理论上没问题,但要指望级别不高的尚书长期去制约三公那些大佬们,也不太现实,所以到后来,也会找一些大佬过来兼管尚书事务,就像霍光当初的大将军录尚书事一样,在东汉兼管尚书事务的虽然不是大将军,却也是大佬——太傅(皇帝的老师)或太尉。
中央的工作完成了,该轮到地方了。
在刘彻时期,他把全国除了司隶以外的整个天下,分为了十三个州,州长官是刺史,平时不用管什么事,只需要管人——监督那些郡守和王公贵胄们,有没有什么违法行为,也就是说这十三个州只是监察州。
刺史大人们虽然只是负责监督工作,可毕竟是直接向皇帝负责,所以权利比较大,连郡守们都怕他们三分。
但因为大人们平时工作并不辛苦,比较清闲,所以工资待遇都很一般,级别也不高。
级别够不上,即使你是皇帝的亲戚,时间久了,也没人买你的帐。
到了成帝时期,就把刺史的待遇和级别提了几个档,顺便把称呼也提了一下——州牧。
州牧比刺史的级别可不只高了一丁半点,州牧的级别是两千石,而刺史的级别才六百石。
话说到这里了,那我就再啰嗦一下汉代的官秩,在我们的印象中,古代的官级大概分为九级,也就是传说中的九品,如一品大员,或九品芝麻官。
汉代的官秩还没有品,但也是有级别的,那个时候官员的工资主要是发粮食(也有钱和布帛等各种福利),比如年俸两千石粮食,而当时的官秩也是跟这个挂钩的,比如两千石官员。
汉代的俸秩大概分为十级,最高级是万石(三公),然后是两千石、千石、八百……到最低一百石(还有更多不入级),每一个级又分为正副级,两千石除外。
两千石又分为上下级——中两千石(上级)和两千石,这两级另外又分正副级,而中两千石的副级是真两千石,州牧就是这个级,现在可以算算比刺史高几个档了吧!
州牧的待遇高了,工作量自然也就大了,权利也就大了,不过没多久之后又改回了刺史,改来改去到了王莽时期还是改成了州牧。
到了王莽末期,州牧大人们就更忙了,不但要忙政务,还要忙着镇压(起义军),权利就更大了。
刘秀当了老大后,深刻的明白,如果州牧太忙,他自己就没机会忙了,所以他把州牧的工作量减少了(特别是军务方面)
,顺便把称呼也改回了刺史。
但此刺史非彼刺史,之前的刺史只负责监察,现在的刺史除了监督别人干活,自己也要干活(政务),也就是说,州,已经从之前的监察区变成了现在的行政区。
这样一来,刘老大发号施令的效率就更高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也更有效了。
除了功能不一样,数量也不一样,之前除了司隶以外是十三个州,现在精简成了十二个,州的长官是刺史,司隶的长官是司隶校尉。
州下面的辖区就不介绍了,但司隶的地盘有必要说两句,其下辖有七个郡,关中三个(京兆尹、左冯翊和右扶风,俗称“三辅”);关东有四个(河东、弘农、河内和河南)。
司隶校尉这碗饭可是没那么好吃的,这一块王公贵族胄一类的巨豪是一抓一大把,能跟这些人打交道的都不是一般人,好在司隶校尉这官也不是一般的官,之前有过介绍,在这就不说了,反正相当了不得。
好了,政治改革进行的差不多了,接下来一般都会是军事改革,这玩意可要小心一点,改的好就好,要是改不好,刘秀虽然不至于被改掉,但以后他的子孙被改掉的风险就很高。
这个其实不用担心,刘老板可是靠这个成为首富的,他知道哪里要改,也知道怎么改效果最好。
边防军和中央军是不能动的,但郡国的地方军是可以动的,而且可以不停的动。
最后在刘秀的柔术之下,不动声色地将郡国的武装力量一动再动,直到最后动弹不得(动到最少,不能没有)。
除了这些,还有一支全国性的准军事力量,就是那些老百姓,平时种地之余搞搞军训,一旦国家需要,就有机会抛头颅洒热血,这是刘彻时期就有的,是准备着打匈奴的。
刘秀认为这是定时炸弹,于是下令,农民兄弟以后就别做兼职了,还是一心一意的做好本职工作种地吧!
老百姓当然高兴,好像是谁吃饱了撑的愿意去打仗似的。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1-01-22 00:09:39 +0800 CST  

环境不一样,人的想法就不一样,欲望也不同,在太平之世,人们首先想到的是,好好工作和生活,然后报效祖国;而在乱世,人们首先要做的是保住小命,再报效……自己。
现在的环境是,谁也不敢玩幺蛾子,该种地的种地,该当地主的当地主,都给我踏踏实实的做个良民。
但有些人是做不了良民的,或者说他们的实力不允许自己做良民——豪强。
这也是刘秀在经过一系列的改革之后,必须要面对的问题。
在战争还没有结束的时候,刘秀就把农民的赋税降到了景帝时期的水平(三十税一),这就相当低了,随后又出台了一批惠民政策,然后又复原了一批军人,还让更多的奴婢获得了自由,按理说,在如此优惠的政策下,农民的积极性会提高,日子会好过一点,数据也会好看一点,可最后的结果让刘老大很失望,这都是那些豪强们在作妖。
之所以叫豪强,因为他们掌握着大量的土地(豪)和人口(强),虽然是豪强,也是要按规定向国家交税和服徭役的,他们也很配合,可到底还是豪强,他们用自己的身份,把少报瞒报的工作做到了极致。
刘盟主能成为盟主,当然是得益于豪强们的支持,所以刘盟主也一直在维护着他们的蛋糕,但有些人太不识趣,太贪,如果再维护下去,就算是给老百姓免税,他们也还是吃不饱,而豪强的蛋糕只会越来越大。
是时候动手了。
建武十五年(公元39年)刘秀下诏,在全国范围内,开始丈量土地,统计人口,是为“度田令”,这好像不是个什么特别大的事,可在当时却是一场大地震,不过不要紧,刘兄的汉朝大厦是可以抗十级地震的。
你们还是当你们的地主,但你们到底有多少土地和人口,都得给我算清楚,该交税的交税,该服徭役的服徭役,蛋糕还是你们的蛋糕,但不属于你们的那份就得切出来。
豪强毕竟是豪强,工作我们是一定会配合的,蛋糕是万万不能切的。
上有政策,下有对策,对付不了刘秀,但对付得了刘秀任命的官员,他们的方法是——行贿。
各地官员们很是厚道,收钱办事,结果没有任何意外,豪强们的土地和人口没有算出个啥,老百姓的却是多了很多,很简单,为了凑数,把老百姓的房子都给量进去了,实在太欺负人。
他娘的,到头来,吃亏的还是咱老百姓。
然而这一次他们错了,百姓是可以欺凌的,官员是可以贿赂的,刘秀是不好忽悠的。
岂有此理,忍无可忍的刘秀终于无需再忍,该出手时就出手。
结果一口气连河南尹在内的郡守级官员干掉了十几个,刘兄狠起来连他自己都不敢相信。
刘秀这次可是下定决心要给豪强一点颜色看看,而且是一视同仁,比如有一位叫刘隆的云台将,就因此而被贬为了平民(后来又恢复了爵位)。
然而因为这个事揪出来的最大老虎并非刘隆,而是司徒欧阳歙,欧阳先生并不是当司徒出的问题,而是之前做郡守时犯的错。
但欧阳先生就没刘隆那么幸运了,并非因为他不是云台将,而是因为他的问题很严重——贪了一千多万。
撞到枪口上,谁都救不了你了,但救他的人有很多——一千多人。
欧阳先生在当时那可是大儒级的人物,这是其次,重要的是他家往上七八代都是大儒的级别。学生门徒遍布天下,在得知老师犯了错之后,学生们的营救行动也开始了,他们竟然在短时间内组织了一千多人,跑到宫外开了个粉丝大会,大会的主题就是,希望能留老师一条性命,甚至有人愿意替老师去死。
但刘秀是个犟脾气,不吃这一套,最后欧阳先生死在了监狱。
虽然很可惜,但要治这个病,就得下点猛药,心软不得。
后来很多观点认为,刘秀的度田政策是雷声大雨点小,因为最后他还是向豪强们妥协了。
如果你这么认为,那说明你太不了解刘秀,兄台做事,绝不会半途而废。
从零星的记载和后来考古出土的竹简可以得出结论,度田活动不但是雷电交加,还有狂风暴雨,而且还是持续性的,要不然当初那些人岂不白死了。
该柔的时候一定要柔,该刚的时候一定不要柔,不管是打天下还是治天下,这都是刘秀的主要思想指引,其实不光是刘秀,整个汉王朝乃至古往今来,所有优秀的管理者,都是秉承的这一思想:霸王道杂之。
光靠王道,走不远,只行霸道,死得快,那王和霸的比例又该是怎样的呢!刘秀用行动告诉我们,王道多一点,霸道加一点,才是王道。
对内如此,对外亦是如此,就好比今天,和平才是王道,我们也在为王道付出着一切,但导弹也得时刻准备着,毕竟世界太霸道。
在刘秀的努力和坚持下,汉王朝在鬼门关溜了一圈之后,又活过来了,不但活过来了,还活出了不曾有过的精彩。
当然,历史也不会亏待刘秀,还给了他一个少有人能得到的荣誉称号——中兴之主。
也有人说,刘秀建立的东汉,名为中兴,实为开创,就创业的难度指数而言,刘秀确实是创业型的,但又不完全是。
刘兄虽然创业艰难,也对汉家的制度作了一些改良,但更多的是一种延续。
延续的又不仅仅是制度和王朝,而是一种精神,一种文化。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1-01-24 23:04:37 +0800 CST  

【延续】

如果说汉文化是文明果实的话,那么西汉就是一个开花的过程,而东汉就是结果的过程。
西汉很辉煌,但如果没有东汉,他也只是一朵迟早会凋谢的花,而又正是西汉的凋谢,成就了更加辉煌灿烂的东汉。
汉,之所以能有今天的成就和影响,原因很简单,时间长。
两汉四百年的寿命,只能让所有的大一统王朝望其项背,正是这四百年,将“汉”深深的烙进了华夏文明,成为了不可替代的主体。
之所以出现这种奇观,刘秀的创业班子功不可没,而他这个团队的含金量,也是所有的创业团队无法相比的,并不是因为他们最能打,而是因为他们最有文化。
都说东汉的儒风最重,文化最盛,文化是不是最盛不敢说,儒风最重却是当之无愧,这主要是刘团长的基础打得好,也可以说是西汉的基础好。
前面说过,刘秀的团队中,除了个把像吴汉这种对读书不感兴趣的人,基本上都是上马能打仗,下马能教书的全才,而在解决了各地军阀后,刘团长调整后的管理团队,可以说就是一个儒生团队,加上刘儒生带着众儒生天天在一起干活,有这种底子和氛围,儒风不重才怪。
在这方面,西汉和明朝那些粗人居多的创业团队,自然是无法和东汉相比的,唯一可以比一下的就是唐朝的创业队伍,李家的队伍里虽然也有不少文化人,但这些人都是前朝的,这也是各家队伍与刘秀队伍的最大不同,也是东汉创业团队的最大优势。
因为王莽的折腾,西汉见了阎王,中原大地也很受伤,百姓更受伤,但文化却得到了完好的继承和延续,这是以后的任何朝代都无法相比的。
正是有了这种连续性,我们的民族和文化在经过了四百年的淬炼后,开放、自信和包容的民族特性才正式定了型。
在之后的王朝中,虽然也达到过某种性质上的巅峰,却再也没有到达过这种高度,因为在以后坎坷的传承之路上,我们的民族和文化一直都在受伤和康复中度过,到今天都是如此。
族群和文化的任何一个性格特点,都需要几百甚至上千年的积累,可要失去却很容易,容易的只需一场战争。
汉朝结束之后,就进入了几百年的黑暗时期,到了唐朝好不容易找回了点自信,就高兴了那么几十年,因为安胖子捣乱,一夜回到解放前。
后来经过宋朝几百年的发展,虽然自信不够,但是可以财富和科技来凑,到了末期好不容易有点感觉了,差点被蒙古一夜打回部落时期。
等到朱皇帝千辛万苦的驱除了胡虏,恢复了中华,到了末期又有点感觉了,结果辫子军又来了,因为嫉妒和恐惧心理作祟,差点让我们回到了原始社会——直接消灭了我们部落时期就有的衣冠。
这种缺德行为,给我们留下的创伤和后遗症到现在都还在——五十六个民族都有着自己漂亮的民族衣冠,汉族除外。
因为我们现在很多人还在怀疑和吐槽汉服:这玩意咋穿,穿着多不方便呀!
我只想说出压在心底很久的两个字——可悲,说白了还是不自信。
这么说吧!汉朝在文化方面的辉煌业绩,我们从未超越过,却一直在模仿的道路上,不,在复兴的道路上。
我这么说,其他的王朝也不用伤心,更不用难过,因为在传承文化的路上,你们也都有着不可磨灭的贡献,要不然中原早就变成了草原。
总之,刘盟主延续的不仅仅只是武林,而是江湖,但铁打的江湖,流水的盟主,刘盟主武功再高,也有退出江湖的那一天。
中元二年(公元57年),叱咤江湖数十载的伟大战略家、军事家、政治家兼天下第一柔道高手刘秀,在向老天爷晒了成绩单(封禅)后不久,就去找老天爷了,谥号为汉光武帝。
刘秀在位三十多年,直接一步到位把国家从乱世带到了国泰民安,而且在那个位置上坐了那么久,即使到了容易犯错的晚年,也基本没犯过原则性的错误,实在是难得,你可以说他精通帝王之术,也可以说他是厚黑之王,但毫无疑问,他是那个时代最优秀的人。
这就够了。
如果要把开国帝王们来排个位,肯定很多人都认为刘盟主能进前三,而我是很少的那部分人——冠军非刘秀莫属。
刘秀之所以这么秀,抛开他的丰功伟绩不说,仅凭一点他就可以秒杀所有的开国帝王——接班人问题。
看着优秀的接班人,和云台将不多的那些老家伙们,还有他一手打造的太平天下,刘秀可以安心的走了。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1-01-27 00:30:54 +0800 CST  

【优秀的继承者】

如果说刘秀是开国之君中的翘楚,那他的儿子刘庄就是守成之君中的楷模。
公元57年刘秀去世之后,太子刘庄继位,是为明帝。
刘庄之前叫刘阳,被改为太子之后,人生就发生了改变,名字自然也要改一下,是为刘庄。
之所以说是被改为的太子,因为刚开始的太子不是他。
太子不是他是很正常的,因为他是刘秀的第四个儿子,如果不出意外,太子之位轮也轮不到他,然而意外还是有的——他是刘秀的挚爱阴丽华的儿子。
说儿子之前,先说说刘秀的老婆,需要先说明的是,刘秀不是一个花心的人。
刘兄虽然出身于落魄的宗室,如果要求不高,要娶老婆的话,问题也不大,但如果要娶梦中女神(每个人心目中都有一个遥不可及的女神),那就只能是个梦。
刘秀很幸运,在昆阳成名后,就仗着英雄的名号,娶到了梦中女神阴丽华,自然是十分的珍惜,如果可以,他愿意和女神白头到老。
但在那个乱世,可不可以不是他说了算的。
因为局势的原因,新婚没多久,刘秀就把老婆送回了老家:等我混好了,一定来接你。
接着刘秀就去河北创业了,在他创业的最低谷,得到了河北豪强郭氏和背后的刘氏(真定王刘扬)的援助,前提就是要娶郭氏的千金郭圣通。
刘兄当然是不能接受的,但为了事业,出卖一下自己的色相是勉强能接受的。
表面很乐意的刘秀,心里很不乐意,但郭千金却很乐意,年轻有为人又帅……谁人不爱。
可单纯的郭千金并不知道,她投入的这段感情注定是要打水漂的,然而打水漂的仅仅只是感情,在其它方面却是飘的飞起。
比如他们郭家的政治地位,还有他跟刘秀生了好几个儿子,这又是更多的政治筹码。
如果按先来后到的顺序,郭圣通肯定在阴丽华之后,但如今郭圣通有了儿子,加上其背后的家族势力,顺序是可以倒过来的。
刘秀没有食言,在发达之后,就派人把阴丽华接去了洛阳,但阴女士很失望,当她在巍峨的皇宫看到郭氏母子时。
阴妹妹虽然很难过,但并没有挂在脸上,因为他知道刘秀创业的不容易,可越是这样,刘秀就越感到愧疚,越想补偿她,补偿的方式就是让她做皇后。
能让刘秀喜欢的人果然不一般,在这个时候,阴丽华体现出了不同常人的智慧与格局——数次拒绝了刘秀的好意。
按规矩来讲,阴丽华是可以做皇后的,但是按实际情况来讲,郭氏更合适。
首先郭圣通为刘秀生下了长子,后宫斗争中,在没有立皇后的情况下,谁生下了皇子,谁就已经把屁股挪了一半到皇后的位置上了。
更重要的是,刘秀当时的创业还没有脱离艰难期,还需要他们郭家相关势力的支持,至少不捣乱。
阴丽华知道这一点,刘秀知道她知道这一个点,所以没有勉强她。
建武二年(公元26年),封郭圣通为皇后,长子刘疆为太子。
如此一来,刘兄对阴丽华就越发愧疚,但他也有办法来补偿——情感。
对于这种补偿,郭皇后当然是在意的,因为你补了那边,我这边就没的补了,我可是投入了我的全部。
心里肯定是不平衡的,时间久了,态度就难免不平衡,刘秀准确的抓住了这个机会,于建武十七年借天象废掉了郭后,具体理由是“怀执怨怼”和“吕霍之风”,意思就是天天像个怨妇一样怨声载道,已经有了吕霍祸乱朝政的倾向。
这个理由的水份太多,但成份还是有一点。
郭女士出身名门,父母都是有德之人,家教自然不会太差,但大小姐的脾气也是差不了的,好歹我也是豪门中人,感情打了水漂还不让人抱怨啦!
说说气话,甚至上演一些宫斗类的既定节目,也不足以成为被废掉的理由,其实最重要的原因,还是因为在刘秀的内心深处,那个位置一直都是留给阴丽华的,在这种情况下,郭女士犯的任何错误,都会是阴丽华的机会。
没有感情的婚姻是不牢靠的,没有感情的后位却是危险的。
这样对郭圣通显然是不公平的,其实自打她嫁给刘秀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要承受一切的不公平。
对郭女士虽然不公平,对他们郭家倒是挺公平,她虽然下来了,她的兄弟和亲戚却都上去了:封侯的封侯,拜将的拜将。
郭后虽然不再是皇后了,那也仅仅只是变了个称呼,因为既没有被打入冷宫,也没把她怎么样,待遇也没怎么变,后来还被封为了王太后(儿子被封为了中山王),只要她能打开心结,日子还是可以很惬意。
因为此时刘秀又感觉有点亏欠郭圣通了,除了感情外,能补偿的就多补偿些吧!好在阴丽华也不是一个小心眼的人,支持老公的一切补偿,除了感情。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1-01-29 21:34:55 +0800 CST  

郭皇后下来没多久,阴皇后就上去了。
从阴女士之前的表现来看,此女子有智商有情商,主要是她身后还有一个智囊团——阴家的兄弟们。
阴家是六大家族之一,按实力来讲,排名比较靠后,但却是第一个出现皇后的大家族,而且还是个模范家族,因为他们阴家兄弟一个比一个低调。
刘秀曾经要封他们家的一个兄弟为侯,吓的大兄弟跪在地上不敢起来,坚决推辞不受,明明是封他官,不了解的还以为是要他命。
其实在阴家人看来,如果把他们放在与自己能力不对等的高位,就是要他们的命,看来阴家人都是懂历史的。
受这种环境的影响,阴丽华想高调都高调不起来。
其实皇后之名于阴丽华来讲,并没有什么太大的不同,唯一的不同就是她可以名正言顺的去经营和刘秀的感情,去经营他们的家,然后去做一个妻子该做的事,承担该承担的责任。
新皇后的表现越出色,前皇后就越尴尬。
但最尴尬的并不是前皇后,而是她的长子——太子刘疆。
可以说刘太子从出身的那一刻起,就是按皇帝接班人去培养的,被培养了十几年后,刘太子最大的感悟就是——自知之明。
自从老妈下来后,刘太子用脚趾头也算的出来,自己下来的日子也不远了,与其被退下来,还不如自动退下来,。
然而刘秀却从没想过要让他退下来,因为在他身上投入了太多,加上刘疆的表现一直都不错,而且储君就是国本,不到迫不得已,哪是说退就退的。
可如今就是迫不得已,因为刘疆实在是不想干了。
再干下去就真没意思了,不但工作干不好,还会搞得都不开心。
刘秀虽然很生气很无奈,但在刘疆的再三请求之下,还是批准了他离职。
刘秀之所以选择妥协,因为他还有别的选择,这个选择就是他众多儿子中的黑马刘庄。
建武十九年(公元47年),大哥自愿地退出了,四弟不太自愿的顶上去了。
刘庄出生的时候,他爹虽然还在外面到处跑业务,但老板的位置基本上是稳定了,所以小刘出生后,各方面也都是高配置,加上父母和谐,家庭合睦,小刘的成长环境很健康,很优越。
在优越的环境中长大的小刘,确实很优秀,除了学习好,还很善良,很孝顺,再加上可能是受了他那个天下第一高手的爹的影响,刘庄在很小的时候就展现出了卓越的政治水平。
度田令那场地震之后,很多地方又开始闹腾了,有一次刘秀和将领们正在商议如何平叛,正在他们头疼之际,一旁的刘庄给他们开了个药方——如何破敌(兼治头疼)。
结果药到病除,刘秀越发的欣赏这匹黑马了。
等黑马转正之后,刘秀决定,要用毕生的精力将此马培训成千里马。
好在刘秀活得比较久,他的培训工作竟然干了十几年,公元57年,刘秀去世,千里马刘庄正式登场。
小刘也用行动证明,老刘这些年没有白忙活。
新官上任,不管有没有用,都会先烧三把火,以表示新时代的来临,但小刘不会,对老刘时期的政策几乎没有任何的改动,足以证明他对老爸的认可。
即便如此,小刘和老刘还是有不同的地方。
如果说刘秀的原则是以柔为主,以刚为辅,那刘庄的原则就是,柔就是柔,刚就是刚,没有主次之分,我也不胡来,全都按规矩来,无论何事,无论何人。
其实就是比他老爸严一点,苛一点,面对老爸时期的一些老油条,刚上任的年轻皇帝,用严苛来显示一下自己的威严也并不过分,可严苛并不是他的手段,而是他的风格。
当领导严一点当然也没问题,该赏的赏,该罚的罚,在这方面,小刘也确实做得很到位。
但他的问题就是有时太到位——严的刹不住车。
他不但不能容忍员工在工作中犯错,也无法容忍他们在生活中犯错(管的很宽),如果犯了大错,该杀头杀头,该坐牢坐牢,如果罪不至死,他会口头警告(辱骂),也会手头警告(打屁股)。
这绝不是开玩笑,有一次一个郎官犯了错,刘老板二话不说操起手杖就招呼过去了,把人家吓得跑到床底下不敢出来,他还在外面大喝:“滚出来。”
结果还是那位兄弟凭着出色的口才,才躲过了继续被打屁股,皇帝动手打人就是从他这里开始的。
话说回来,严归严,他这个领导当的还是相当靠谱。
打铁还需自身硬,一个老板如果对员工要求很严格,那么自我要求也绝不能低,要不然服不了众,刘庄在这方面却很服众。
因为家教比较好,小刘完美的继承了节俭、孝顺、勤奋又敬业等优良传统美德,更重要的是,他还拥有优秀领导必须具备却又很难具备的一项优秀品质:听人劝。
当他准备改善一下居住环境,把房子扩大一点的时候,有人劝他:您这是浪费钱。
马上停。
当他想娱乐一下,准备出去打猎的时候,有人劝他:您这是浪费时间。
立刻停。
对员工和自己都很严格的同时,刘老板也没有忘记亲戚们,既是亲戚,待遇自然会好一点——更严。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1-02-02 00:53:26 +0800 CST  

亲戚有外戚和宗亲,在这方面,刘老板是一视同仁的,因为在他当老板的时期,就是他家亲戚的黑暗时期,不分内外。
他对亲戚的定位非常清晰:如果没有特别特别的能耐,就别掺和工作的事情,老老实实地享受土豪生活就可以了,记住了,千万别惹事。
但总有耐不住寂寞的人:比如窦家和阴家的某些人。
到了刘庄这一代,这两家和刘家都有姻亲关系了,但因为他们把刘庄的话当耳旁风,姻亲也救不了他们,某些人。
最后窦融的儿子和孙子等好几个人,因为问题很严重,都被干掉了,还有刘庄的舅舅阴就的儿子,这个更干脆一点,因为犯了罪,自己把自己给干掉了。
你们继续闹吧!
再比如他的一个妃子的兄弟,是个普通公务员,工作干的也不错,干得不错就继续好好干,至于升官,嘿嘿!等我死了再说吧!
外戚中虽然有个别不听话的,但整体还是比较安分的,因为刘庄有个好老婆。
老刘家可能是烧了高香了,在继第一代模范皇后阴丽华之后,他们家又迎来了第二代模范皇后——马皇后。
六大家族之一的马家正式出场了。
马皇后是马援的女儿,因为马家曾经遭过变故,加上马姑娘性格的原因,在入了宫之后,低调得似乎不存在,但她在一个人的眼里存在感极强——阴丽华,最后由阴太后钦点为皇后
马皇后的表现确实不差,可她穿的却很差,难得的是她还挺有文化,更重要的是,马家人都被她管的死死的。
模范不模范,你们说了算。
外戚不好过,宗室也强不到哪里去,但他对兄弟却是少有的宽容,因为他极为重视兄弟情,平时对他们的关怀也是无微不至,特别是大哥刘疆。
把太子之位让出来之后,刘疆就被封为了东海王,他爸为了表示歉疚,大大提高了他的待遇,这么说吧!他和刘庄之间,除了称呼不同,其它方面基本没什么区别,最关键的是刘庄很乐意。
再一个就是东平王刘苍,兄台是宗室中少有能居高位者,因为他有能耐,在宗室里面也是位忠实分子,所享受的荣宠更是少有人及,后来回到封国去了,每次到京,刘庄都舍不得让他走,到了非走不可的时候,刘兄才眼泪汪汪的亲自送行,实在是够夸张。
有忠实的就有不忠实的,广陵王刘荆和楚王刘英就是典型,可能是因为太闲,就总想惹点事出来,丰富一下除了钱啥都没有的无聊生活,刘庄自然是原谅了,但他们又反复的惹,特别是刘英,最后跟着他倒霉的人是以千为单位。
刘庄很重视兄弟情,也就很讨厌不重视兄弟情的人,那两位兄台可能也实在不好意思,最后都无法原谅自己——自杀。
如果说刘兄对兄弟们是能多给就多给的话,那他对儿子们就是能少给的就尽量少给,封地都是象征性的几个县,连马皇后都感觉拿不出手,刘兄却说:
“我的儿子有什么资格和我的兄弟相比,每年有个一两千万的收入,他们就该阿弥陀佛了。”
表面上看,刘庄只是对亲人很严,实际上是他明白了一个更深层的道理:在权力面前,亲人是机会最多的一个群体,也是废物最多的群体,如果让这些人过度的沾上权利,害了别人,也害了他们自己。
这样的领导,严就严一点吧!
内部的氛围虽然被刘兄弄的比较紧张,但是整体很顺畅,内部顺畅了,外部也就顺畅了,顺畅得他老爹都有所不及。
此时的匈奴又分成了两家,一家成为了我们的打手,一家想成为我们的打手,但我们不同意(只能有一家)。
至于鲜卑和乌桓,那从来都不是安分的主,但因为边疆有猛人在,他们不得不安分。
再就是羌人,从西汉到东汉结束,就没消停过,但现在很消停,打的。
相比于这些邻居,更难得的是,我们找回了一位失散已久的亲人——西域。
因为王莽的折腾,西域变成了三不管地带,等刘秀当家了,西域想回家,刘秀嫌麻烦,没同意。
对这些事情,刘庄却不嫌麻烦,结果西域再次回到了祖国的怀抱。
我一直认为,只要我们内部不折腾,外面就没人敢折腾我们,在这种情况下,老百姓的日子要是再过不好,那就没天理了。
当时的百姓过的怎么样,事实来说话:户口翻番,粮食丰收,牛羊成群。
够了。
一般情况下,天下太平了,日子好过了,文化项目就开始火起来了。
儒家文化因为底子厚,加上刘庄也是位儒家高手,在刘庄的组织下,儒家更是今非昔比,热闹非凡。
然而刘庄还嫌不够热闹,他认为要想让文化更热闹,更灿烂,就该开发一些文化新品种,这个时候,他听说在国外有一种学问叫做“佛”,于是派人不远万里到天竺(印度)把佛引进了回来,顺便把佛学老师也一并请了过来。
从此以后,外来户佛家正式在华夏大地安了家,既是安家,就得有个家——白马寺,这也是佛教在中国的第一个家。
如果说释加牟尼是世界佛教的佛祖,那么刘庄毫无疑问就是中国特色佛教的佛祖。
忙里又忙外,忙了儒家又忙佛家,按理说刘庄的生活应该是快乐的,充实的,然而事实并非如此,他并不快乐,也不充实,甚至有几分空虚,因为想爸妈了。
日有所思,夜有所梦,有一天晚上刘兄就梦到了和爸妈在一起,等他半夜醒来之后,回想起和家人在一起的快乐时光,突然有些伤感,然后就失眠了,等到第二天,看到父母用过的物品时,他就失态了——痛苦。
可见刘兄是一个重情的人,特别是亲情,但他又是一个重情却不为情(包括亲情)所困的人——明白人。
总之,在明白人刘庄当家时期,家里的一切大小事务都安排的妥妥当当,家里人也是各司其职,专人做专事,该拿笔(文臣)的就拿笔,该玩刀(武将)的就玩刀,该打杂(宦官)就打杂,至于关系户(亲戚),那就看在关系的面子上,包吃包住但不包工作。
虽然他的影响力和功绩不能和他爹相比,但他却是绝大部分帝王所不能相比的。
正当刘庄准备好好享受一下自己的战果时,却没时间了。
公元75年,四十八岁的刘庄去找他爹去了,谥号为明帝。
明,虽不至于英明神武,但至少也是明明白白。
刘秀是幸运的,因为他有一个好的继承人,自己辛辛苦苦攒的那点家业,不但得到了完好的继承,还被发扬光大。
刘庄是幸运的,因为他也有一位不错的继承人,但不是全盘继承,而是选择性的。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1-02-05 00:29:49 +0800 CST  
【选择性继承】

刘庄的继承者是他的儿子刘炟,也就是汉章帝。
刘炟当家以后,马皇后就成了马太后,刘庄是刘炟他亲爹,但马太后并不是他亲妈,而是养母。
刘庄和马太后虽然很相爱,但他们一直都没有爱的结晶(儿子),刘庄就安慰她说:“有亲儿子就最好了,如果没有,就抱养一个当亲儿子养不就可以了。”
当然,有资格被抱养的还是刘庄的儿子——其他的妃子所生。
其他妃子也不是谁都具备抱养资格的,最后中奖的是贾氏,她的儿子就是刘炟。
贾氏被选中并不是运气好,而是关系好,她是马太后的异母姐姐的女儿,肥水当然不能流到了外人田里。
马太后也没让刘庄失望,她真的是把刘炟当亲儿子养的。
在贤淑老妈和贤明老爸的精心培养下,培养出来的孩子自然就是精品,刘炟也没有让爹妈失望。
马太后对刘炟是真心的,刘炟对马太后也是诚意的,小刘在后来即位后,就只认马太后。
马太后的故事告诉我们,如果没有爱的结晶,作为婚姻的保障,有爱也是可以的。
至于贾氏,那只是血缘上的母亲,可到底也是生母,所以后来除了名号,能给她的,小刘都尽量给她,比如房、车和佣人之类的都是基本配置。
毕竟是皇帝,娘是不能随便认的。
当然,当谁的儿子那是你的私事,咱管不了也没必要管,你只要干好你的领导工作就好。
而刘炟用事实证明,他的爷爷是英雄,老爸是好汉,他虽然达不到他们那样的高度,但也绝对是条汉子。
他老爹全盘继承了他爷爷时期的惠民政策,他又完全继承了他爹的包括政策在内的所有遗产,但有一点他忘了继承,这一点也是他和他爹最大的区别——他爹偏刚,他偏柔。
看似和他爷爷的风格很像,其实也是有区别的——没有最柔,只有更柔。
刘炟如果不当领导,他应该就是一个孝顺又善良的老实人。
按理说这些都是人身上最可贵的品质,但如果放在领导身上,依然可贵,也很可惜,刘炟就是一个活生生的例子。
绝大部分人在有了权力之后,就会仗着权利去做一些对自己有利的事,很显然,我们的小刘属于绝小部分人,因为他会仗着权利去做一些对别人有利的事。
他最想帮助的人,当然是老百姓了,在这么严肃的事情上,硬是找不到一点他的瑕疵。
为了深入的了解百姓到底能不能吃饱饭,他会经常下基层,每次到地方,他都会嘱咐地方官:不要把我当领导,搞得兴师动众,影响了百姓的生活,要把我当成是旅游的人,是来拉动地方经济的。
为了鼓励老百姓种田的热情,而让他们都能吃饱饭,小刘会经常带头去耕地(籍田礼),以告诉天下人:别忘本,农民就是我们的爹妈,是爹妈给了我们生命(粮食)。
除了以上这些,减税减刑都是基本操作,特殊情况下,除了减,还可以免。
为了鼓励生育,刘炟规定,谁家老婆要是怀了孕,会有安胎补贴,等到生了小宝宝,还可以免三年的人头税,看来只要政策到位,不管是计划生育还是鼓励生育,没有办不到的事情。
只要管理者愿意,政策就可以到位,老百姓就没有过不好的道理。
总之,如何爱民如子,只有你想不到的,没有刘炟做不到的。
除了对自己人好,对外人也不差。
此时的匈奴还是维持着南北两家,南匈奴成为了我们的固定打手后,北匈奴对自己就没有了准确的定位,想当我们的打手当不了,就时而当我们的敌人,时而当我们的朋友。
此时北匈奴在名义上就和我们是朋友关系,跟南匈奴却是水火关系。
有一次,因为南匈奴挑事,两个匈奴干了一架,结果南匈奴挑战成功,大败北匈奴,顺便抢了很多东西。
北匈奴很受伤,也很生气。
这个时候有人给刘炟提议:南匈奴是我们的老朋友,北匈奴是我们的新朋友,如今北匈奴被南匈奴抢了,一定会认为我们有问题,迟早就会来抢我们,与其让他们来抢,还不如让南匈奴把抢的东西还回去。
刘炟就把这个提议交给大臣们去讨论,最后讨论的结果是没有结果——赞成票和反对票一样一半。
没办法,小刘只能用他自己的那一票,做出了最后的决定:
花数倍的价钱,把南匈奴抢的东西都买过来(兄弟,你别多想,我们还是兄弟),然后再不收一分钱的都给了北匈奴(朋友,一场误会,东西都给你,我们还是朋友)。
用这种方式解决问题的人虽然稀有,但还是有,我身边就有几个,我只想说,实在人啦!
要用这种方式,得具备一个前提——钱,钱虽然不能解决所有问题,但能解决绝大部分问题,至少刘炟就是这么认为的。
如果我不能给你财富,那我就给你创造拥有财富的机会,在这一思想指引下,当刘炟的生命快到尽头的时候,原本充盈的国库也快到了尽头。
然而刘炟真正的问题并不是国库没钱,但国库没钱能证明他真正的问题——好人好过了头。
当好人当然没错,但如果好得没有原则,那就是犯错,特别是身处高位的人。
一个好人当领导,下面那些好人的日子自然会好过,但弊端就是,坏人也可以出人头地。
虽然因为刘炟无底线的好,导致很多妖魔鬼怪逃出生天,但更多的英雄人物也是层出不穷。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1-02-10 17:34:55 +0800 CST  

第十章:汉家精神

【西域这些年】

当初在王莽的不懈努力下,西域成功地脱离了组织,可西域的伙伴们,是人在西域心在汉,他们时刻都期盼着有朝一日能再次回归组织。
这并不能说明他们有多讲感情, 他们也只是为了活着。
前面说过,西域想要活下去,就只能选中原或草原当靠山。
在两位大哥之间,西域的角色注定了只是一个喽啰,至于跟哪个大哥混,不是喽啰说了算的,而是看哪位大哥混的好。
中原的大哥行了就跟中原混,不行了就跟草原混,这是他们不二的生存法则,怪不得他们。
王莽时期,中原都自身难保,自然就养不起小弟了,西域就只能换码头,到草原认大哥了,其实不用他们去,中原一有事,草原的朋友就会自动上门。
结果没有任何意外,西域朋友圈的群主变成了匈奴,但意外也是有的——莎车拒不入群。
西域诸国的人虽然都很现实,也不怎么讲感情,但也有不现实的人,就是莎车王延,延的眼里只有汉朝一位老大哥。
其实也不意外,延当初可是作为人质在长安长大的,因为中了汉文化的毒,不知不觉就成为了汉朝的粉丝,这么说吧!延就是一位有着西域血统和莎车国籍的汉人。
最后延大王不仅带着莎车人民抗匈,还带着整个西域人民一起抗匈,把西域的抗匈事业进行的有声有色。
等到他的儿子康继位后,事业更是得到了发展壮大,可等到他的另外一个儿子、康的弟弟贤继位的时候,事业也在继续壮大,朝着另外一个方向。
因为他壮大的并不是西域,而是莎车——刚上台就开始搞扩张工作。
他虽然把西域搞得不和谐,但他还是希望能跟汉朝保持和谐,只可惜他遇到了刘秀。
贤继位的时候,刘秀已经当家九年了,也就是建武九年,那个时候还在收拾隗嚣他们,刘秀是没心思搭理西域的,等到所有的地方都解决了,他就更没心思了。
看到前大哥这边没动静,到了建武十四年,莎车和鄯善(前身是楼兰)就都派使者到洛阳,希望再认回汉朝老大哥(设西域都护)。
这个时候找刘秀干这种事,真不是时候,结果没有任何惊喜,刘老大拒绝了。
莎车不甘心,过了没多久,又派人过来了,还是那个事,还是被拒绝。
你们既然不管,那就我来管。
谁管?莎车管。
老虎不进山,猴子就是山大王,贤开始以西域老大哥的身份欺凌弱小。
那些弱小们又开始向前任大哥求救,连人质都派过去了,希望大哥再帮小弟们一把,刘秀也不嫌麻烦,继续拒绝。
最后他们迫不得已的亮出了底牌:如果你不派人过来,我们就只能认匈奴当大哥了。
刘秀也亮出了他的底牌:对不住了兄弟,我实在管不了那么远,想认谁做大哥,你们开心就好。
对当时的刘秀来讲,他的这个态度是可以理解的,但不能认同。
你不管,匈奴就会管,他把西域管好了,就更方便来串门了,到时候我们的代价更大。
当然,匈奴并没有开心多久,因为刘秀不想管不代表他的儿子不想管。
楼主 我非扶苏  发布于 2021-02-15 00:19:10 +0800 CST  

楼主:我非扶苏

字数:439867

发表时间:2020-01-16 07:39:02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01 02:26:26 +0800 CST

评论数:105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