血与火的祭礼——太平天国风云录(修改版)

4、 上海争夺战

忠王在苏州接到攻上海太平军失利的消息,立即调集精锐五六万大军,前来迎敌。

李秀成本部实力强大,不仅有洋枪队,还有几十名洋兄弟,帮助其出谋划策、训练洋枪队、购买与运送武器。著名的有太平军国际友人呤俐等,呤俐后根据自己的亲身经历写成了《太平天国革命亲历记》,使西方国家对太平天国起义的真面目有所了解。

四月十二日,李秀成挥师从昆山向太仓进发,与清军大战于太仓,太平军力破敌阵,击毙外国侵略军数百名,追击落水死的千余名。清军营三十多座被打破,杀清知府李庆琛,清军几乎全军覆没,缴获的大炮洋枪不计其数。李秀成部将守奉贤南桥镇的也把法国海军提督卜罗德击毙。

其后,忠王李秀成分军围攻青浦、松江等城,自攻嘉定。英法联军接嘉定告急,连忙援助,在南翔与太平军接仗,被太平军击败,英法联军兵少,不敢再战,逃回上海。太平军乘势进攻嘉定,清守军四散,嘉定再次占领。

再克嘉定后,李秀成率主力三万增援攻青浦之听王陈炳文、纳王郜永宽部。太平军大军压境,士气正旺,猛击青浦、泗泾等地清军,副将李恒嵩,参将林丛文、姚绍修、郭太平等营盘皆溃。华尔率“常胜军”来青浦救援,亦遭惨败。太平军除一部继续围攻青浦,并于三日后克之外,其前锋东进至七宝、虹桥。

围攻松江府城的战事最为激烈。太平军堵王黄文金受命进攻松江,黄文金人称“黄老虎”,作战勇敢,擅长攻坚战。李鸿章接报,连忙从上赶赴新桥,就近指挥,令程学启、郭松林等出兵牵制攻城太平军,知府贾益谦、副将李恒嵩调军驻扎南门, “常胜军”亦移驻城内,协助清军力守松江。

五月初一,太平军占领城外妙严寺土山,增筑炮台,架设大炮,猛攻松江城,守城清军开炮还击,双方战斗三日,各有伤亡。这时,宁波失陷,华尔所调的“常胜军”三百名从宁波赶到助战,于城外毁妙严寺太平军炮台。城内的守军乘势分门扑出,太平军战败。

攻松江之势受挫,李秀成决定撤松江之围,先克上海,上海一克,清军无所依托,其势自衰。五月十四日,忠王率慕王谭绍光、纳王郜永宽等部五六万太平军,分十余路进向上海。太平军先包围新桥程学启营,进至徐家汇,直逼租界与上海县城一带。次日,李鸿章亲带同知张树声、参将张遇春、郭松林等分三路驰援,与太平军大战于徐家汇、虹桥。淮军得外国支持,全副洋军装备,战斗力自然较强,太平军再次失利,程学启乘胜进占泗泾。此前,太平军也曾经占领奉贤县城,但不过几天,又被清军攻陷。南汇县城收复后由于守将刘玉林的叛降,也重新失陷。

所以,太平军虽然在克嘉定、青浦之后,大军一路向泗泾、太仓、松江扫荡,把清军大小营寨一百三十多座全部攻破,松江城外敌营也被扫清,但对于上海周围的形势却无多大改变。松江久攻不下,英法联军虽然受挫,实力影响不大,“常胜军” 副统领法尔思德虽在青浦一战里被生擒,但同样没有遭到巨大打击。反而,李鸿章率领的淮军经常化被动为主动,频频出击,对太平军形成攻势。

攻上海之路依然漫长,在中外联合势力的打击下,太平军的形势不一定乐观。不过,清军内部也有矛盾,李鸿章一到上海,就想把华尔的“常胜军”的指挥权紧紧抓到自己的手里,惧怕“常胜军”形成尾大不掉之势,对英法联军也不敢放手使用。时原道员吴煦任“督带常胜军正任”之职,却不听李鸿章指挥。外国侵略者也拒绝李鸿章全权指挥之权力,最后几经交涉,才勉强达成了以淮军为主力、英法联军、“常胜军”配合作战的战斗阵线。同样,被改任为钦差大臣办理洋务的薛焕时常插手,李鸿章的指挥并不统一。如果攻打上海持以时日,攻克上海还是比较有可能的。

但就在这段时间,天京形势再度危急,天王洪秀全严诏催逼李秀成带兵救援被湘军包围之天京。

形势使然,李秀成再次率军退出上海外围,自回苏州,商量救援天京大计策,留慕王谭绍光继续主持军事。不久,上海外围城镇相继失守,青浦、嘉定又陷,谭绍光退守昆山。

李秀成再次谋夺上海的计划未能如愿。

楼主 linjiadayuan  发布于 2010-11-19 17:10:27 +0800 CST  
3
楼主 linjiadayuan  发布于 2010-11-19 17:12:19 +0800 CST  
3
楼主 linjiadayuan  发布于 2010-11-19 17:37:11 +0800 CST  
继续
楼主 linjiadayuan  发布于 2010-11-19 18:54:31 +0800 CST  
哈哈
楼主 linjiadayuan  发布于 2010-11-19 19:28:06 +0800 CST  
再表天京方面。

同治元年二月,湘军在克安庆后,主力由江苏布政使曾国荃的率领下沿长江北路东下,连陷安徽金柱关、东梁山、芜湖等地。彭玉麟率水师策应,从安徽烈山下驶,夺江心洲、蒲包洲,进泊天京护城河口。五月,曾国荃率陆军倚附水师,驱军直入,逼扎雨花台,距南城不及四里。

太平天国领导人虽然估计湘军在夺取安庆等地后,必顺流而下,但从未想到来的如此之速,因此京中并无准备,十分惊慌。其时,太平天国的军政大权掌握在洪仁发、洪仁达手里,干王空有其名,实际已难参与大事,只是担任些主管科考的文衡正总裁之类的职务。洪秀全又提拔西王萧朝贵的儿子萧有和主持军政大事,封为传救世圣主先师天兄基督太子圣旨、九门御林宿卫右弼军正军师、天京神策右弼军正掌率、朝纲又正掌率、天父天外孙天兄天王天甥、开朝圣神雨雹英忠军师、奉天佐主顶天扶朝纲忠武幼西王。诏命全国悉听节制,如有不服的,当合朝共诛之。一个十四、五岁的孩子懂得什么?权利自然落到天王兄弟、女婿及权臣手里。天王本人又沉湎女色,半步不离开宫门。如此,天京自然朝政不明,武备不修。

却说天王接报,连忙下诏命正在上海、松江前线指挥作战的李秀成及镇守浙江金华的侍王李世贤等部火速带兵回援天京。太平天国后期将领乏人,除这二人可供逐策外,已经无兵可救了。

楼主 linjiadayuan  发布于 2010-11-19 19:39:31 +0800 CST  
5、十三王救天京

李秀成正在前线指挥作战,上海战事正在酣,如要退出,前功尽弃。李世贤驻守金华,自身压力也非常巨大。左宗棠在湖南招募的“楚军”五千人后,于同治元年一月从江西进入浙江,并代替死难的王有龄担任浙江巡抚,督办军务。此时,正在与英法等国谈判,组成中法混合军,称“常捷军”,又扩充中英混合军,先后进攻宁波、金华、绍兴等地。

前线紧急,天京也不轻松。曾国荃进天京城外后,率军三万设中军大营于雨花台,在城外挖掘长壕,构筑堡垒,采用安庆战术,作久困之计。而曾贞干率湘军十营五千人分守大胜关,阻遏太平军援军。水师彭玉麟率炮船停泊长江水面,与陆师互相策应,保护粮道。

天王派差官捧诏到松江军营,诏令一天三道,不由得李秀成不救。五月十八日,太平军从松江撤退,李秀成回苏州商量大计。随后,在苏州召集了有慕王谭绍光、孝王胡鼎文、听王陈炳文、纳王郜永宽等参加的军事会议。

李秀成首先指出:湘军从上而下,有水师的便利,我劳彼逸,水道难争;且湘军初来,其势甚锐,不可与争锋;应将苏省米粮军火等物资多多运回天京,作长期守御的准备,过了两年,敌人久顿坚城,必无斗志,然后一鼓把它打垮。

大家一致赞同。这种策略实质上是一种折中主义,天王旨意自然不好公然违抗,但与湘军对阵又是李秀成最惧怕的事情,准备等湘军久攻不下,其势衰竭时一鼓作气,解救京围。为示自己并非坐观成败,实为天国大业着想,李秀成还把老母和家眷送到了天京。
洪秀全还是不容这种坐视不救的行为,湘军大兵压境,京里人心浮动,洪秀全的性格也更加火暴,闻奏大怒,下诏严责李秀成,语气凌厉,不容推辞。诏中说:“三诏追救京城,何不启队发行?尔意欲何为?尔身受重任,而知朕法否?若不遵诏,国法难容!”
接到天王这道严诏,李修成不得不放弃会议的主张。七月十日,他又在苏州召集补王莫仕暌、堵王黄文金、襄王刘官芳、首王范汝增、来王陆顺德、奉王古隆贤开军事会议,计划调集侍王李世贤、护王陈坤书等十三王军队去救天京。当时天王采取强本弱枝政策,把陈玉成、秀成等部下大将都封了王,以分权力。李秀成指挥发生困难。因此,他在这次军事会议上,强调必须团结一致,始有胜利可望。

八月中,李秀成统率军队从苏州出发,到东坝集合,分军两路,一由秣陵关,一由板桥、善桥直向雨花台而来。

这次,李秀成可算是倾整个苏浙之兵前来,除各地镇守的兵力外,机动兵力全部集中,人数达二十多万,号称六十万。

太平天国的命运可说是决此一战。

在雨花台外,太平军连营五、六十里,扎营数百座,东至方山,西至板桥镇,旗帜遮天蔽日,刀枪如林似海,与天京城内的太平军遥相呼应。湘军相顾失色。
闰八月二十日,太平军开始总攻。李秀成督率大军对湘军的东、西两路发动进攻,西路为曾贞干的防线,曾贞干见太平军势大,不敢出击,凭着深沟高垒,坚壁固守,等太平军攻近,则突以枪炮轰击。太平军火力不足,无法掩护前进,只得炮起则伏,炮停则又冲杀,这样昼夜不停。

李秀成以主力围攻东路曾国荃部,几万太平军为前部,人人背负木板,以挡湘军火器,手拿干草,以填外壕,蛇行前进,一齐对湘军发动冲锋。湘军于壕边、垒内以强大火力还击,洋枪洋炮,骤如飞蝗,尽向太平军身上倾泻,木板难以阻挡大炮的威力,大片士兵倒下,后继者又前赴后继,向前冲杀。战至二十九日,太平军已死伤上万人,但湘军亦有损失,副将倪桂节被击毙,曾国荃本人也被洋枪击中,左颊负伤。

曾国荃确为悍将,不顾血流满颊,仍然忍痛骑马,巡视各营,以安军心。

不久,侍王李世贤率部五万余人从浙江赶到助战,加入围攻东路的阵营。湘军壕垒外,太平军如蚁如蝇,往来冲突,壕垒内,湘军枪子如雨,排炮如雷,太平军终无法接近壕边。李秀成又令于壕边叠板为墙,明着是为阻挡炮火,暗地里在其下挖掘地道,以图接通湘军营盘。曾国荃针锋相对,以对挖的形式进行破坏,并熏以毒烟。太平军的地道战术失败。

九月十日,李秀成、李世贤再次并力猛攻,太平军用炸药轰塌湘军雨花台大营附近的营墙两处,数千名太平军敢死队乘机突入。湘军面临绝境,也疯狂堵截。太平军往返冲杀多次,终无法突破湘军的防线。

湘军人数虽少,却久经战火锤炼,特别是经安庆血战,早就勇不畏死,太平军每前进一步,都要付出巨大的代价。

李秀成见此法不成,又生一计,命西路军挖开长江江堤,试图破坏湘军粮道,湘军水师出动配合陆师战于江岸,西路军无法得手。

战至十月,太平军的弹药与粮食已尽,二十多万大军的粮草、弹药供应是一个巨大的数目。太平军没有水师,不像湘军可以从水上及时运输,天京附近无粮,粮食接济不上,大军开始闹起粮荒。再加时间进入十月,天气也逐渐寒冷,各军从八月出发,未带寒衣。如果拖延时日,难免有冻饿之虞。十月初五日,李秀成下令撤围,李世贤带西路军退秣陵关,李秀成率东路军绕道进入天京。


楼主 linjiadayuan  发布于 2010-11-19 19:42:42 +0800 CST  
6、进北攻南

解救京围未能成功,天王洪秀全非常不满,当着群臣之面在金殿上对李秀成予以严厉责罚,并革除王爵。命令他“遵朕旨过北,接得陈得才军,收平北岸,启奏朕闻”。

李秀成本不欲过北,在解围天京期间,天王就有此诏。这下可好,解围不成,不仅遭受严责,连王位也被革,成了另一个陈玉成,部下尽皆封王,主将反而没有王爵。

虽然没了王爵,但京围还得解决,这时候的李秀成一定会感叹独木难支,如果陈玉成在世,两人至少皆可独当一面,天国局势也不至如此危急。感叹归感叹,大事还要办。李秀成决定按照天王的旨意率军向长江北岸进攻,迫使湘军调南岸的军队去回援,以解京围,这种战略就是 “进北攻南”。

其实,这也是没有办法中的办法,深入湘军后方一直是李秀成最畏惧的事情,在他的眼里,天京上游有“稳练不摇”的曾国藩,“冲锋勇猛”的鲍超,“活变善战”的多隆阿,必难战胜。确实,湘军在长江北岸实力依然巨大,曾国藩坐镇安庆,湘军勇将鲍超在攻陷江西宁国府后留驻江西,继续收复失地,太平军叛将韦俊攻陷安徽枞阳后扼长江北岸门户。不过多隆阿已经在攻克庐州后离开江淮战场,带所部进入陕西剿陈得才去了。多隆阿在收复庐州后,曾国藩让其引兵进攻江苏浦江、浦口和九洑洲,配合曾国荃会攻金陵。但他因在安庆之战中出力最大,而赏赐却在曾国荃之下,不愿再与曾国荃协同作战,曾国藩也想让克复天京的大功让曾国荃独占,遂顺势向朝廷上奏,调多隆阿入陕。当时,陕西境内主要有三支起义武装:陈得才所率太平天国西北远征军正在逼近西安,云南李、蓝起义军在蓝大顺等率领下也经四川进入陕西,陕西回民起义军将胜保所率的清军打得难于招架。多隆阿奉命之后,率部从皖北英山、霍山进入湖北麻城,经武昌转上襄阳,于七月下抵达陕西商南。

却说李秀成勉强接受天王诏令,却又顾忌到苏南一带局势未稳,自己先回苏州处理善后事务,令章王林绍璋、对王洪春元等先行西上。十月十七日,太平军前部冒着雨雪自天京下关渡江至九洑洲,由于船少,又有湘军水师拦截,太平军只得不顾伤亡,昼夜赶渡,十月二十四,太平军过浦口、浦口陆续西上。二十七日克安徽含山县,二十八日,克巢县,十一月初一日,克安徽和州。

初看太平军渡江后似乎是势如破竹,其实不然,含山、巢县一带是湘军防守薄弱之地,太平军稍稍推入,即遇强阻。清军又坚守不战,太平军在皖北连攻数城,均告失败。
同治二年正月,李秀成在处理了苏州事务、布置了对常熟守将军骆国忠的平叛军事行动后,始行北上,不过,时间已经迁移近三月之久。他再次集中常州、丹阳等地太平军,号称二十万,渡江进入安徽。二月十三日,李秀成赶到巢县指挥进军,留来王陆顺德、戴王黄呈忠、首王范汝增、梯王练业坤等军牵制清军,自率大军打算从安徽舒城、六安、英山、霍山疾趋湖北麻城,分兵一出黄州,一出汉口,合攻武昌省城,然后进取荆州、襄阳,与远征陕西的扶王陈德才军队联成一片。

却不想,这战略无法实现,主要原因在于缺粮。皖北一带,遭连年战乱,已经残破不堪,人民流离失所,田地到处荒芜。太平军渡江时,携带军粮不多,一进安徽时,粮食奇缺,大军粮草供应不上。在巢县还好,可以部分半购买半劫掠的弄些谷种救济。一到六安,正逢青黄不接,没有粮食可购,只得吃草充饥,部队饿死很多。正巧天公也不作美,正是二、三月梅雨天气,大雨连绵不止,大军在泥泞的道路上艰难跋涉,饥饿又加劳累,伤寒在军中蔓延。太平军后勤保障跟不上,有病的不能医治,随即被抛弃。军中叹息、呻吟、悲声一片,军心士气已无可言,其惨状真是不堪忍睹。李秀成看了,也只能连连叹息。

正在骑虎难下之际,天王差官捧诏来到,召李秀成回京。天京因雨花台失守,天王更显惊慌,诏命李秀成回救。李秀成大喜,奉诏立即回军。

这时候正逢长江水涨,路道被水冲崩,无路行走。湘军又水陆进攻。李秀成急于回京,未等筹备完毕,即调集船只,自率领前部绵延过江,大军还未过尽,江浦、浦口、下关、九洑洲已被彭玉麟率水军占领,特别是九洑洲,为长江中一小洲,沟通长江南北岸,向有太平军重兵把守。此洲一被攻克,后路大军即被截断。江北太平军在湘军水陆夹攻之下,全部战死。过江部队只有四、五万人。

李秀成所率部队为太平军精锐,自解京围时从苏州出发,人数多达二十万人,经过雨花台一战与江北战役,竟然只剩余四、五万人。其留守苏、浙的各部又遭李鸿章的淮军与左宗棠的楚军痛击,士气从此一蹶不振。

五月上旬,李秀成回归天京,直到这时,洪秀全才认识到李秀成的作用,封他为精忠军师,恢复王位,留守天京,各王都归调遣。

可惜太平天国大势已去,江浙战场节节失利,安徽、江西太平军残余被相继荡平,杨辅清困守湖州,李世贤因大本营金华一带被左宗棠攻克,在浙江自身难保。原拟南下与李秀成军会合的陈得才部,与多隆阿在鄂、陕、豫三省交界的柳林沟、荆子关等地大战,又告失利,退回陕西。太平天国剩余的就是苟延残喘、拖延时日。

同治二年四月,曾国荃攻陷天京城南要塞雨花台和聚宝门外各垒,五月,湘军水师彭玉麟、杨载福会同浙江提督鲍超部克长江要塞九洑洲,守将贡王梁凤超率守军同湘军水师血战六昼夜,虽给湘军水师创建以来空前未有的重大伤亡,但最终寡不敌众,梁凤超与全军两万人全部壮烈牺牲。

九洑洲为天京与外界的水路通道保障。之前,天京虽然被围,长江水路也被湘军水师占领,但粮食、军火接济却无中断,主要原因在于有九洑洲守军的接应,洋人与当地商人为贪图重利,走私粮食、军火的船只来往不断,湘军对此防不胜防。曾国藩对此曾经进行评价:九洑洲不克,断不能断洋船奸民之接济。接济不断,不能克金陵。在克九洑洲后,曾国藩又对曾国荃耳提面命:“合围之道,总以断水中接济为第一义,百余里之城,数十万之贼,断非肩挑陆运所能养活。从前有红单船接济,有洋船接济,今九洑洲既克,二者皆可力禁。则克城之期,不甚远矣”。曾国藩此言道出了九洑洲的重要性。
九洑洲既克,长江北岸完全被湘军控制,天京北路被堵死。鲍超部随即南渡,扎营于神策门外沿江一带。

李秀成任精忠军师后,也曾多次组织太平军出城冲击,试图打破湘军的重围,但都效果不佳。

六月二十三,李秀成亲自督军从仪凤门、太平门出城,进攻下关的鲍超部,为鲍超所击退。

七月初七,印子山失守,太平天国佩王冯真林战死,李秀成又亲自率洋枪队与湘军争夺印子山,虽经多次反攻,还是被湘军打败,连梯王练业坤也在此战里阵亡。

正在李秀成与湘军在天京激战时,江浙的战局也在发生翻天覆地的大变化。李鸿章、左宗棠乘李秀成的主力北上之机,加强了进攻。

江苏巡抚李鸿章的淮军联合英国人戈登率领的常胜军连陷太仓、昆山、吴江,进犯苏州。浙江巡抚左宗棠的楚军与常捷军围攻富阳,迫近杭州。苏浙守将的告急文书如雪片般飞来。

李秀成终是心忧大本营,三番四次向天王奏请去救苏、杭。天京战事正急,万事还得依仗李秀成,洪秀全如何肯放。李秀成忧心如焚,恨不得把身体分为两半,一守天京,一到苏州救援。

可惜,李秀成并非神仙,分身乏术,只能日夜上书陈说厉害。撑到八月,江浙的战事更坏,洪秀全见李秀成心坚,而且江浙一旦失陷,天京成为孤城,必然独力难支,方允准李秀成先去救援苏州。

李秀成一出京,天京城外太平军已无力抵抗,湘军随即对天京外围发动新一轮攻势,战至十月底,上方桥、江东桥、中和桥、双桥门、七瓮桥、秣陵关、博望镇等各要塞尽皆都失陷。曾国荃移营孝陵卫,并在七瓮桥至孝陵卫之间挖掘长壕,设重兵坚守。这时,天京十门只有太平门与神策门可与外界相通,湘军包围圈已成。天京势如累卵,危在旦夕。

楼主 linjiadayuan  发布于 2010-11-19 19:45:14 +0800 CST  
作者:斯蒂芬刘 回复日期:2010-11-20 00:29:24

转百度里的一句话.
很喜欢太平天国里的李秀成,石达开,陈玉成等.我们可以歌颂他们的个人某方面的品质
但是不能歌颂太平天国这个整体

满清腐朽应该推翻,但是太平天国更是狗屎

只要不信上帝——杀
信得不是的天国的上帝——杀
信了天国的上帝,再敢拜庙,供佛,信任何的其他神话,比如牛郎织女之类的。看课外读物,别说黄色小说了,就是孔孟的仁义之言,还是这个结果————杀

就算你信了天国的上帝,夫妻不准同居(王爷们除外),自己只许留下口粮,其余全部上缴,让王爷们锦衣玉食

“不要因为对满清的不满,就歌颂一坨和满清做对的狗屎”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黑暗的国度。
楼主 linjiadayuan  发布于 2010-11-20 09:05:39 +0800 CST  
3
楼主 linjiadayuan  发布于 2010-11-20 09:42:02 +0800 CST  
继续
楼主 linjiadayuan  发布于 2010-11-20 13:18:50 +0800 CST  
3
楼主 linjiadayuan  发布于 2010-11-20 17:56:49 +0800 CST  
作者:月映长河 回复日期:2010-11-19 21:43:54

拜帖,学习。。。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关注.
楼主 linjiadayuan  发布于 2010-11-20 20:22:01 +0800 CST  
二十四章 天国灭亡

1、苏州战事

却说李秀成经再三面奏,方得天王允许以四十天为期去救苏州。辞朝后,李秀成带所部,一路快马加鞭,星夜兼程,到达苏州。

苏州一带的形势已经相当危急。

早在李秀成带主力北上,准备渡江“进北攻南”时,曾国藩的间谍已经探悉洪秀全给李秀成手谕内容,知道“进北攻南”的计划,曾国藩当即通报李鸿章,要李鸿章先发制人,牵制太平军北上。李鸿章得令后,于二月派刘铭传、潘佩新、张树珊率所部驾轮船进攻福山,“常胜军”配合作战。另遣淮军猛将程学启、弟弟李鹤章率领淮军万人攻太仓、昆山。

这时的淮军经过一年来的发展,人数已经超过五万人,其中四万以上的军队配备了最新式的西洋武器。“常胜军”人数也有三千余人,以如此庞大的军力,太平军又分散各城防守,最容易被各个击破。

刘铭传等进攻福山,双方大小十余战,太平军均告失利,福山被攻克。三月,太仓、昆山也在程学启所部的猛攻下失陷,太平军损失精锐七千。之后,淮军陆续攻下常熟、太仓、昆山、吴江等处,太平军将士虽英勇抵抗,但终寡不敌众,各城相继失陷。接着,淮军又向北攻占江阴、无锡等地,包围了苏州。

苏州是江南重镇,又是江苏省城,太平军占领苏州后,为太平天国苏福省省会,忠王李秀成长期精心经营苏州,想将其建为第二个天京,是太平军占领的最重要的城市之一。攻占苏州可算大功一件,是李鸿章梦寐以求的事。两宫太后为早日剿灭太平军,对有功之臣封赏也重,程学启仅仅因攻克昆山,就以总兵之职赏正一品官衔。

因而,李鸿章亲自督军,以程学启、戈登为先锋,进迫苏州城。程学启为淮军名将,所率也系淮军劲旅,戈登为“常胜军”第三任首领,善于披坚执锐,以此两人担任主攻,确实比较合适。

太平军方面也不简单,苏州大本营的守将为慕王谭绍光,率领十余万太平军坚守城池。谭绍光为李秀成部下爱将,地位仅次于李秀成。谭绍光作战勇敢,每有出战,必身先士卒、奋勇作战,宛如普通士兵,深得士兵爱戴。李秀成奉诏回援天京,谭绍光主持苏州留守事。可惜的是,留守苏州的还有其它四王与四天将,特别是四王,与谭绍光并无隶属关系,谭绍光名义上为主持军事,仅能指挥自己的部队。军事指挥并不统一是守城太平军的致命缺陷。

八月底,李秀成赶到,当即谋划大举恢复,太平军集中了无锡、溧阳、宜兴等处八万余人,船千余只,出运河口。而李秀成自率精锐数千,据金匮援苏州,与城内守军互相策应。常州守将护王陈坤书,率领十余万众,并力来援。

九月,太平军屡次主动出击,双方在城外大战几场,互有死伤。但淮军依靠猛烈炮火,在城外坚围不退。

正在这时,白齐文率部向戈登投降。白齐文为何许人也?他原为“常胜军”第二任首领,美国人。“常胜军”第一任队长为华尔,在同治元年八月进攻浙江慈溪时被太平军击毙,副统领白齐文接任队长。他与清朝官员的关系不太好,后来因殴伤道员杨坊,并劫饷四万余元,朝廷命苏抚李鸿章拿办,撤去白职位。白齐文大忿,前往北京要求复职,获得英、美公使支持,因遭李鸿章反对,未能如愿。同治二年六月,白齐文带几十个同伴,俘获“常胜军”高桥号轮船,并购得大量军火,驶往苏州,投奔太平天国慕王谭绍光。白齐文招揽了一些旧部下跟随他,又得到谭绍光拨了二千人给他训练,因人手有限,只训练了一千人。白齐文本来期望太平天国可以给他独自指挥一支军队,可是最终只被容许统领由他带来的一小撮人。白齐文为不能一展所长而失望,加上对战局不乐观,再次反复,向常胜军队长戈登投降。太平军对洋兄弟一贯友好,尽管战事紧急,谭绍光仍然准许白齐文及其部下离开苏州,并赠送很多礼物。

谭绍光的“友好”却给太平军带来重大损失,有白齐文加入,城内的虚实尽为淮军所知,常胜军的火力也更加猛烈。

十月十九日,李鸿章亲督程学启、戈登等部向苏州发动攻击。戈登用二十尊大炮向太平军城外的栅堡连续不断地轰击了三小时,太平军的防御工程大半被轰毁,无法再守,李秀成与谭绍光引军退向城内。

苏州城墙坚固,太平军凭城死守,淮军要攻克苏州,如无付出巨大代价,并非易事。
堡垒最容易从内部攻破,略有见识的人都知道这一点。

在白齐文投降后,常胜军首领戈登即通过白齐文之口了解城内虚实,知道纳王郜永宽等“四王”、“四大天将”一直不服从主帅谭绍光的指挥,纳王郜永宽还有投降之意,城内的奸细也证实了这一点。便主张诱降纳王,兵不血刃攻克苏州。戈登的建议为李鸿章采纳,而且淮军攻城主将之一程学启本是太平军降将。

经过一番秘密联络,郜永宽派康王汪安钧潜入清军大营,与戈登、程学启开始投降谈判。几天后郜永宽在苏州城外阳澄湖亲自与戈登、程学启商议降约。双方约定由四王四天将谋杀谭绍光取其首级并献苏州城以降清,淮军本想以李秀成首级作为条件,被郜永宽以不忍心下手推却,其实郜永宽不是不忍,而是不敢,淮军只得退而求其次。而淮军方面,戈登、程学启承诺保证郜永宽及部下性命,并给副将以上一定官职,赏赐郜本人二品武职。

此协议由戈登作担保人。

其实,郜永宽与淮军的秘密联络,李秀成早有察觉。李秀成召集郜永宽等告诫:“现今我主上蒙尘,我亦不能留你们。若有他心,我乃国中有名之将,有何人敢包我投乎!”郜永宽等一直为李秀成部下,又蒙李秀成提拔,可谓恩重如山,自然不敢在李秀成面前表露,纷纷表白道:“忠王宽心,我等万不能负义,自幼蒙带至今,谁敢有他心!如有他心,不与忠王共苦数年了。”这番假话,李秀成自然并不相信,但李秀成这人也有缺点,逢大事无决断,为人最讲仁义,对原太平军叛徒李昭寿如此,对敌人的阵营也是如此。因郜永宽等人跟随多年,久有战功,平时兄弟相处,手足情深,不忍诛戮。反复思虑之下,见事已至此,乃与谭绍光执手泣别,夜带所部出城而去。当然,苏州失陷后,李秀成也对自己未能严明执法颇为后悔,可惜已经嫌迟。

李秀成一去,四王四天将再无顾忌,当即密谋刺杀谭绍光献城投降。

同样,谭绍光也早已知道四王四天将欲要投降之事。之前,谭绍光截获了几封戈登写给郜永宽谈判投降的信,对事情的变化了然于胸,却又无可奈何。太平天国后期,洪秀全大封诸王,本为以分其势,防止将帅专权,却不想这样的做法是自食其果。大家同等为王,互不统属,凭什么听你指挥。谭绍光虽是苏州主帅,但各将领有独立的指挥权,谭绍光不可能指挥的动其他各将的部队。当时郜永宽等部下,共占苏州城内守军四分之三,守着六个城门中的四个门,他们的实力远在谭绍光之上。因此,谭绍光在截获四王四天将叛变的证据后,既无法派人把他们逮捕起来,也不可能用计去杀死他们,一旦主将被杀,部下极有可能内变。内变一生,城外强敌环伺,城池必失。其实,此时,苏州失陷已成定局,可谭绍光还不死心,希望以道理来说服他们。

十月二十四日上午,谭绍光召开军事会议,纳王郜永宽 、比王伍贵文 、康王汪安均 、宁王周文佳与天将范起发 、张大洲 、汪环武 、汪有为齐集慕王府。在开会时,汪安钧抽出一柄短剑,乘机刺杀,谭绍光无备,颈上中剑,被砍倒在座前的桌子上,其他人一拥上前,割下谭绍光首级。

第二天,郜永宽将谭绍光首级送达程学启处,并大开城门迎接淮军入城。

楼主 linjiadayuan  发布于 2010-11-20 23:12:53 +0800 CST  
2、李鸿章“杀降”

淮军诱降成功,终于“兵不血刃”拿下苏州。李鸿章、程学启等好不得意,亲自带兵到城内巡视。

巡视一番,问题来了,太平军将勇兵健,个个气宇轩轩,当时谭绍光虽死,亲兵反抗者也尽为所灭,但不服者大有人在,城内声势汹汹。八将见上司来巡,当然摆谱,当时八将所部兵在城中者尚有十余万人,军容严整,列队相迎。十余万人的阵营,看的淮军将领心惊肉跳。

二十六日,郜永宽(即郜云官)等赴淮军军营,以有功之臣自居,要程学启履行所约,以总兵、副将之职务相酬,然后提出要求,要把部下按湘军、淮军的建制,设置为二十营,划苏州半城作为驻扎的地方。

程学启自以相术称许,颇有曾国藩之风,见此八人,虽曰投降,却未剃发,且气焰嚣张,所提条件也超越常规,心里总有怀疑,遂细细观之,见都不是善相,特别是按照所约,划苏州半城分治,太平军势大,其后难制。所以表面相许,背后却密陈李鸿章,决计除之。看来程学启虽为太平军出身,但对太平军深恶痛绝。

李鸿章也有同感,太平军将领都是幼年入军,时正值壮年,人人气概不凡,但大字不识几个,说话粗鲁,性格卤莽,最易反复无常。深受儒家教育的李鸿章自然打从心眼里看不起这班土包子,自然欲除之而后快。但李鸿章也有一重顾虑,恐怕杀降不祥。程学启的理由是:现在贼众不下二十万,比淮军多出数倍,只因为战败畏死乞降,心里未服,如果分城而处,一旦有变,犹如在肘腋之间,以后怎么善后。李鸿章想想也是,于是答应这样处置。

这日晚,淮军请功宴设于李鸿章座舰,邀请郜永宽等八将参加,郜永宽等依然长发装束,身穿长袍,慨然赴宴,对淮军的诚意毫无怀疑。李鸿章也表现绝佳,身穿一品官服出迎,接入舰中,以大宴相待。拜上帝教义本来忌酒,待到后期,此戒律早已经成为纸上文章,太平天国上层对酗酒也已不以为异。此时,放开心来,又有高官厚禄随手可得,八将自然酒兴大开,再加程学启等殷勤相劝,尽力恭维。八将皆是粗人,见有酒肉,大口吃肉,大碗喝酒,开始大呼小叫,开坛痛饮。酒至半酣,却不想变故突生,李鸿章等借故避让,外面淮军号炮一响,百余健卒挺矛而入,四周伏兵尽起,未等八人反应过来,早已被杀身死。

杀八将后,程学启随即带兵入城,以郜永宽等首级示众,发布告示,安定军心,又杀太平军反抗者千余人,其余太平军见无首领,尽皆投降。其后,这些太平军或分遣还家,精壮者少数编入淮军。苏州随即安定,淮军也更加壮大,人数达七八万人,直可以与湘军互相争雄。

李鸿章的梦想真的达到了。湘军大将各有克复名城,胡林翼收武昌,李续宾克九江,曾国荃攻险安庆后又围天京。左宗棠不久后进杭州。这些功绩除各自努力外,还有曾国藩特意安排的因素。因定苏州,李鸿章以功加太子少保。

苏州一克,苏南其他城市已是难保,十一月,无锡陷落。次年四月,苏南重镇常州又被于淮军会同“常胜军”攻下。之前,李秀成已经退驻丹阳,见救援苏南无望,天王洪秀全给予的期限已到,遂带兵返回天京。

至此,苏南大部土地被淮军收复。

不过,杀降事件的后遗症却没有完结。作为主谋的程学启不知是出了此馊主意,真的不祥,还是巧合,于次年受命进浙江协助楚军围嘉兴时,忽一颗流弹击中其脑,身受重伤不治而亡。程学启戎马十来年,身经百战,又身系主将,一击毙命,甚是罕见。

而李鸿章不但没有履约保全投降者的性命,反而设计杀害了这八个降将以及投降的太平军,当即引起戈登等外国人的强烈不满和愤怒。

戈登可是这事件的担保人,由于价值感观的不同,他认为,这是最无耻的背信弃义,也是最无人道、违反人性的行为,对于本人来说,也是一种极大的耻辱。

其实,对于中国人这是最平常的行动,湘军将领与太平军都干过这行为,不以怪,连曾国藩也对李鸿章的杀降赞不绝口。只是,这行动产生两个不良的后果,一是太平军对淮军再不信任,如原救援苏州的常州守将护王陈坤书看太平天国大势已去,也有投降之心,见李鸿章苏州杀降,当即在常州抵抗到底,直到城破人亡,给淮军带来重创。二是戈登把李鸿章看成了仇人,一心想找李鸿章拚命。在戈登闻讯的当天,就提着洋枪要找李鸿章算账。李鸿章赶忙躲了起来,以后几天戈登一直在提枪找李,而李则躲避不见。由于左找右找都找不到李鸿章,戈登只得忿忿然留下一份最后通牒,要求李鸿章下台,不然他就率“常胜军”进攻淮军,将所攻占的城池再交还太平军。

这位外国人也是真认真,不久,他就率“常胜军”返回昆山,同时给英国驻华公使布鲁斯写信,要求英国政府干预,迫使李鸿章下台。英国驻华陆军司令也从上海赶到昆山,与戈登商定“常胜军”由其节制,不再受李鸿章及中国政府的调遣,借此从中方夺回“常胜军”的控制权。上海的外国领事馆官员代表列强及所有外国侨民签署了一项严厉谴责。

然而这反使李鸿章下决心彻底裁撤“常胜军”。他以“洋人不明事理”“ 戈登意殊颇测”上奏清庭,取得朝廷的支持。清庭正怕“常胜军”尾大不掉,日后后患无穷,决心撤消“常胜军”。 清庭决心一下,洋人也不会为这区区小事与清庭撕破面皮,出面制止了戈登的过激行为。如此,“常胜军”已经存在意义不大,不久,即被解散,其中一部分精锐部队和大部分武器装备被编为淮军,李鸿章的实力又一次得到加强。

苏州克复后,淮军乘胜而下,十一月,李鸿章率刘铭传、郭松林进攻无锡,无锡守将黄子隆父子阵亡,无锡失陷。其后,淮军兵分三路,一路由自己率领,居中策应,一路由程学启率领,进入浙江,连陷平湖、乍浦、海盐、嘉善,迫嘉兴府,配合左宗棠军作战。另一路由刘铭传、郭松林等率之,与常胜军共同进攻常州。

时护王陈坤书,带所部十余万,援苏州未成后,退据常州。陈坤书本有投降之心,见八将被杀,遂断绝投降之念,决心死守常州。

十二月,刘铭传克宜兴,太平军守将黄靖忠兵败被俘虏,郭松林进溧阳,下江阴,两城皆开城门投降。太平天国大势已去,所谓墙倒众人推,势如破竹、望风而降一如李秀成当年二下苏南之时,只是角色刚好逆转。

在常州,淮军却遭顽强抵抗。陈坤书名声传之后世虽然不佳,其护王之职即系贿赂而来,但当此危急关头,已抱必死之决心,一时智计横生,骁悍善战。
同治三年二月,陈坤书带城中精锐突击而出,另以一军直捣淮军后背。太平军人人奋勇,个个争先,大破淮军李鸿章与刘铭传于常州城外。为分淮军之势,陈坤书又出奇兵一支,迂入敌后,出没江阴、常熟、福山等县。这样的战略马上牵动李鸿章的神经,江阴、无锡等地全部戒严,苏南大震。

李鸿章迫不得已,放松了对常州的进攻,命刘铭传独当常州方面,而急召郭松林弃金坛,昼夜疾赴,归援苏州。又使李鹤章急归守无锡,杨鼎勋、张树声率别军扼江阴之青阳、焦阴,断敌归路。可惜,陈坤书的这支奇兵兵力过轻,周围又没有他部太平军策应,孤军之下,连攻常熟、无锡均无功而返。在苏州一带反遭郭松林援军攻击,大败。
三月初,淮军合围常州。三月甘二日,进迫常州城,淮军以大炮及炸药轰城,城崩数十丈。李鸿章选死士数百人,从城墙缺口突入。陈坤书亲自率太平军修补缺口、死守不退,淮军死士尽数被歼。如此相持十余日,太平军虽然损失巨大,淮军战死也是不少。李鸿章大是愤怒,传下死令,命全军力战,退后者斩。四月六日,李鸿章再次亲自督阵,淮军大将刘铭传、郭松林、刘士奇、王永胜等,身先士卒,奋战登城,战至午时,太平军阵脚大乱,淮军一拥而入,占领常州。

城墙失守,陈坤书带太平军转入巷战,终因力尽被擒,余众投降。

李鸿章自同治元年二月,李鸿章率八千人进上海开始,统领淮军、常胜军,转战各地,至此历经二年,苏南全部平定。


楼主 linjiadayuan  发布于 2010-11-20 23:20:34 +0800 CST  
3
楼主 linjiadayuan  发布于 2010-11-21 00:07:35 +0800 CST  
明天继续.
楼主 linjiadayuan  发布于 2010-11-21 00:26:38 +0800 CST  
作者:娃娃家有个李小馋 回复日期:2010-11-21 00:35:40

作者:linjiadayuan 回复日期:2010-11-17 21:44:27

作者:斯蒂芬刘 回复日期:2010-11-17 21:26:55

太平天国如果真的成功了,我看也未必比清妖好多少.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我的看法,历史要倒退几百年.
~~~~~~~~~~~~~~~~~~~~~~~~~~~~~~~~~~~~
娃娃的看法是历史要穿越近百年
楼主你懂的,嘿嘿

拜帖学习,呵呵
回头帮楼主补几张地图,没有地图理解起来太困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感谢的很.
楼主 linjiadayuan  发布于 2010-11-21 00:38:22 +0800 CST  
拜帖学习,呵呵
回头帮楼主补几张地图,没有地图理解起来太困难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是怎么找地图的啊?
楼主 linjiadayuan  发布于 2010-11-21 01:26:49 +0800 CST  
五花八门.
楼主 linjiadayuan  发布于 2010-11-21 09:21:38 +0800 CST  

楼主:linjiadayuan

字数:322781

发表时间:2010-10-13 20:3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2 17:51:24 +0800 CST

评论数:65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