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史说

@古蜀史爱好者 2019-11-21 08:43:12
楼主,今天更新吗?
-----------------------------
您好,今天事情有点多,尽量更新哈!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19-11-21 08:45:33 +0800 CST  
杜仲篇
生卒年 公元前2100年~前2038年
帝舜二年,杜仲 生于平原北部,槐桑次子,喜游善商,其性豪放不羁。
杜仲少年时期便随着分管坊市的叔父岐来到了鸭子河畔,成长在鸭子河边,见惯了族内和其他部落来往的人员,思维开阔活跃,对人际交往和物资交换尤感兴趣,善结交朋友。
帝舜二十年,成年后的杜仲成了叔父的得力帮手,他建议叔父扩大坊市规模,并按照交换武平如粮食,手工制品,饰品,布匹,家禽做相应的区域划分,根据客观需要对坊市进行扩建。当时鸭子河发大水的时候并不多,但真要碰到发大水,也极为可怖。蚕丛部族人及古蜀土著对此感触很深,杜仲也不例外。杜仲在扩建坊市的同时特意用巨石做基,将临江一侧模拟河道形状,做成有一定倾斜角度的防洪墙。
帝舜二十五年,三星堆坊市扩建工程前后历经五年之久,最终建成的坊市相当于现在的一个大型菜市场的规模,坊市内有更完善的物品分区和排水措施。杜仲专门成立了坊市管理部和专门人员,他则做了坊市的主要管事,管理整个坊市的交换和来往人员吃住安排。三星堆坊市地处沱江要冲流域,当初洪苗选择此处的原因就是为了方便广元绵阳一带的部族沿着涪江南下,而绵竹什邡彭州以西的部族可沿着鸭子河而下,由古羌道来的羌人和西南边的玄嚣、颛顼部皆可以从都江堰(芒城)起头的蒲阳河顺河而下到广汉附近,这样南北西三个方向的都可以兼顾到。南边的玄嚣、颛顼部若想到三星堆坊市,需跨过金马河,走芒城郫都这一带才能到,路途比较遥远。因此南边的玄嚣、颛顼部自洪苗时代起,也将新津宝墩的聚落坊市进行了扩建,交换对象主要是南面的古蜀土著。后来和三星堆一样不断扩大规模,南北互相呼应互通有无,彼此间多有往来。
为方便平原南北坊市的往来和加强平原上各族的联系,杜仲和分管事结合坊市和族人地域分布情况,决定开拓商道,整理前人对成都平原的考察所得,再派专人分别对汛期和枯水期的成都平原河流支系做细致的考察,把路线理了出来。
平原南北路:大致以今天成都的人民北路和人民南路为边界线。枯水期时自广汉起,过青白江区、越新都区的凤凰山,横穿过平原中央地带,下双流进新津;汛期的时候,自新津起,借道大邑崇州,在元通古镇跨金马河,后进入都江堰郫县再取道东北,沿蒲阳河到广汉。
盆地西路:成都平原到古羌,和羌人一起拓宽都汶茂松一带的古羌道,慢慢形成了后来的冉駹羌道。川西羌人为了方便进出平原交易,越来越多的古羌人聚居在都江堰芒城。
盆地南路:共开通两条两条线路连通南北
一条沿着曾经昌意南下的路,自广汉到成都经乐山宜宾,后逆金沙江往上到朱提一带,但这条路绕的很远,而且路途崎岖难行,尤其是宜宾珙县到昭通的道(后世称僰道)很窄很险,古蜀帝时代才拓宽至可供单人行走,直到开明卢帝雄张僰僚之后,这条道才陆陆续续拓宽,此后南下这才多了一个选择,在汉武帝时代对这条道再次进行拓宽。
另一条从崇州大邑出发过邛崃,再沿着青衣江大渡河流域,经雅安过汉源石棉,借道西昌德昌,入朱提到滇北,这条道路程虽远要但比东线要好走。此后这条道一直被用做四川盆地和古滇交往主要的商贸和交通大动脉,终成为西南丝绸之路。
北路:自广汉出发、过德阳绕梓潼,越大小剑山,经广元跨潘冢入汉中,走祁山道或陈仓道出秦岭,这条道最后成了四川盆地历史上后来各种势力和文人才子来往的通道:古蜀道。
东路:此时东出的陆路此时几乎没有,古蜀先民连龙泉山都很少跨过。
入中原路:《尚书》记载曰:“西倾因桓(白龙江)是来,浮于潜(岷水),逾于沔(汉水),入于渭(渭水),乱于河(黄河)”。这个记载将川西高原视为梁州地界一部分,从川西走水陆两道入平原,再折道上宁强,借祁山道或古陈仓道入渭水,跨黄河,入中原。
杜仲后期也和其前辈一样,做了很多努力改善与羌人关系,摒弃族裔之争,促进两族的通婚和融合。在杜仲的强力推动下,有更多的羌人断断续续迁进成都平原。平原以北和以西,渐渐出现每隔十里地就可见炊烟的情形,平原中部的水道也在持续梳理和改进。
南北坊市已经是人声鼎沸,物品交换渐渐演变成了物品交易,有专门的贝壳或者信物进行交换,这些信物由坊市担保和管理。坊市里慢慢的有人常住专职物品交易,西羌因为路途漫长来回不便,会租赁一些个场所作为专用,每次用牛马把大批货物运来后,留下专人负责交易。南北坊市的使用和扩展使周边越来越多的异族人进入平原,如北上的百濮,他们以游群的形式聚居在坊市周边。古蜀地正是因为物品的交易,加快了平原人员的流动,促进了行业的分工,促使了周边部族不断迁进和融入成都平原,此时的成都平原上俨然是一个族群大杂烩的情景。
公元前2038年,豪气的杜仲,卒,终年62岁。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19-11-21 14:44:51 +0800 CST  
结篇 蚕丛隐柏氏起
杜仲一生致力于商贸的拓展,思想开明,没有门户之见,不论对族内还是周边部族都少有偏见。在他晚年的时候,为了部族更好的发展,特意推荐了他的女婿柏灌作为新族长。照理说应该杜仲的子嗣继承族长之位,但杜仲的两个儿子都志在游走行商,无意繁重家族事务的族长之位。族内综合考量之后,同意了柏灌作为新任族长。古蜀史上难道就没有为了争权夺利打死打货的情况出现吗?有争斗,但像中原一样为了土地和资源打死打活的情况还真是没有。因为此时的四川盆地已经有了“王”,它就是岷江,甚至已经有了各路“诸侯”,即盆地内和平原上的各条江河。只要汛期一到,别管你是谁,要不赶紧跑,统统都给你带走。古蜀史其实就是一部四川盆地衍化史和成都平原治理史,这部史里面有许许多多不为人知的人和事,只留下辉煌的三星堆文化和金沙文化证明他们曾经来过。
柏氏是玄嚣、颛顼派来辅助昌意部的,因为善农耕和驯养家禽,氏族发展兴旺,最终成为盆地内一个历史时段的代表。柏灌氏和蚕丛氏之间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划分,只是在不同时间段,一个时代印记罢了。此时盆地内有部族联合的原始形态,但没有形成酋邦制,有族长(或称头首)但没有王,自然也就没有王权之争。这个时代对古蜀先人来说,四川盆地内江河纵横,成都平原上湖泽遍布荆棘丛生,根本没什么好争的,唯一要做的就是想着怎么才能活下去。
蚕丛氏、柏灌氏、乃至后面的鱼凫氏划分是古蜀先人如扬雄,常璩等根据蜀内的传说而进行的认知和划分。即使到了柏灌氏一代,蚕丛氏依然是盆地内首屈一指的大家族,只是农业主要的生产方式从麻桑纺织转变为农耕家禽畜牧。蚕丛氏不仅主持着衣物,粮食和手工业品的分配和交换,同时也与盆地周边部族通婚融合,其势力和影响力依旧巨大。尤其是川西羌人几已忘却曾经和昌意之间的大战,羌戈之争也就仅存于释比口头上的代代流传了。对粮食和生活物资的需求促使川西高原的羌人不断的从松茂向茂汶靠拢,其中一部分羌人辗转迁徙进入成都平原与蚕丛氏杂居融合,彼此之间互通有无互相学习,蚕丛氏向羌人学习畜牧驯化技能,羌人也向蚕丛氏学习种桑农耕之法。随着越来越多的古羌人的进入成都平原并融合,蚕丛氏的生活习俗也渐渐有了许多羌人气息,羌人的释比传承文化也逐渐对盆地内形成影响。
这二百余年间,蚕丛氏与中原偶有联系。从古蜀地到中原来回一次短则三两年,长则十年八年。中原很多物品、技艺和习俗也偶有带入盆地,尤其在颛顼成为中原大首领的时候,来往最是频繁。颛顼的大部分同宗都在古蜀,对古蜀的开发自然十分关注,其在位期也间安排了自己的子嗣和许多族人、部从到盆地内帮助开发,这些部从里就有后来被称为柏灌氏的柏皇氏成员。这些来自齐鲁和中原的颛顼族人也带来了中原的生活习俗和当时的手工技艺。因为蚕丛氏与羌人融合后有了许多羌人习性,这些来自中原的好些人因为不习惯羌人习俗,陆续迁到了大邑新津一带与更早来盆地的玄嚣族裔一起生活栖居,少数则留在了平原北部。
此期间,蚕丛氏活动范围逐渐从鸭子河上游向东南移到鸭子河畔,居住地也逐渐从半山腰迁徙到平地上,洞穴居改为石居和棚居,吃的主要是稻、粟、稷、黍、菽等和少量禽肉。平原西南的玄嚣、颛顼族人则以大邑、崇州、双流、新津为主要活动地,住在半山或高地,房屋以石屋为主棚户为辅,吃的主要是稻、粟、稷、麦等农作物。
蚕丛氏就此结篇,下篇探究柏灌氏。看看这个为三星堆辉煌打下坚实基础的族氏,他们又为古蜀地做出了怎样的贡献。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19-11-22 11:08:03 +0800 CST  
@坤如玉2019 2019-11-22 12:41:08
感觉楼主好有才华!
古蜀吟•执愿:
一曲散,两行泪。想来三四月,谁知五六载。屋无七弦古琴,身无八两纹银。九霄犹可摘星辰,十里烟云迹难寻。百般想,千回念,万语千言话惹嫌,百折不回十世愿。
梦魂中,九陌八街华灯上。七间坊,六律五音绚华裳。归去兮,四马三檐尘飞扬。薄衾不暖,叹抚危栏,二更天里喑秋蝉。好难!一盏明月照纠缠。
楼主,若你不介意,我收藏和转载啦!
-----------------------------
承蒙抬爱!不胜荣幸!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19-11-22 15:05:40 +0800 CST  
@一弯明月2017 2019-11-22 11:32:25
楼主,你的意思是:蚕丛氏就是黄帝后裔和中原人与羌人的后裔吗?
-----------------------------
@古蜀史爱好者 2019-11-22 11:35:04
应该还有古蜀土著的融合,看楼主的行文表述,蚕丛不是一个单一种族,而是一个多部落游群混合而成的氏族。楼主是这个意思吗?
-----------------------------
确实如此!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19-11-22 15:06:02 +0800 CST  
古蜀史说 卷四•柏灌卷--三星堆文化的奠基者

柏氏悠歌
前承自蚕丛,后接启鱼凫。
叹岁月之悠悠,念柏氏之默默。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19-11-22 15:06:35 +0800 CST  
又一神作即将诞生的节奏。老朽以为这样的冷门题材对只是面和行文逻辑要求极高,楼主敢开这样的贴,看来是有信心啊!来啊!赏。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19-11-22 22:03:12 +0800 CST  
@蜀中自有美景 2019-11-23 12:27:53

古文字中“蚕”字的一些异体字写法,主要是“天虫”和“神虫”的合字

巴蜀图语中,蚕的写法是“蝉虫”,蝉表音。
以上写法都强调的是“虫”。但这些写法都看不出与“桑蚕”有关。
这个“虫”应该是无爪蛇身的神虫: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25295.jpg......
-----------------------------
远古时代人类的生产力极度低下,生存是他们唯一要努力的事,当诞生初级意识的时候,对生存能力强于自己的生物就已埋下了崇拜的根。蚕这个字,不论字面意思还是后来的考证,无不证明了一点,人类的某些部落或族群在一段时期内很依赖这种生物,养活和壮大了自己,不论是处于感恩心态还是崇拜心里,将自己赖以生存的生物也好,器物也罢上升至精神崇拜,这完全符合人类内心的发展逻辑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19-11-23 13:05:32 +0800 CST  
@蜀中自有美景 2019-11-23 12:57:31

黑水是哪里?黑水一定是地理标志很明显的大河,虽然早就消失,但古蜀很早就跟西域有贸易往来,所以黑水的地理位置也就传到西方,在大航海时期,出现在欧洲的航海地图上。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25682.jpg......
-----------------------------
我认为黑水就是嘉陵江上游,从广汉以北经汉中,徽县到宝鸡一带的流域。黑水不是水的颜色是黑的,而是古蜀先人经陈仓道入陕西这段路灌木参天,光线阴暗野兽出没而诞生出的心里映射。其由来和青水(汉江)和赤水(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其中之一)还有点区别。我坚持我个人的观点,黑水一定在四川盆地内或周边,不可能在西方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19-11-23 13:10:06 +0800 CST  
柏氏前篇
在说盆地内的柏灌氏之前,咱们先说下柏灌的先祖柏皇氏,史料可见的记载如下:
战国时期的《庄子•胠箧篇》记载曰:“昔者容成氏、大庭氏、伯皇氏、中央氏、栗陆氏、骊连氏、轩辕氏……”
《竹书纪年》中记载“帝启二年,费侯伯益出就国。……六年,伯益薨,祠之。”
《汉书•古今人表》记有:“女娲氏、共工氏、容成氏、大庭氏、柏皇氏、阴康氏、无怀氏、东扈氏、帝鸿氏……”
南朝 宋 鲍照 《喜雨》诗:“无谢 尧 为君,何用知 栢篁 。”
《陈书•后主纪》:“ 柏皇 、 大庭 ,鼓淳和於曩日, 姬王 、 嬴后 ,被浇风於末载。”
《易•系辞下》“ 包牺氏 没, 神农氏 作” 唐 孔颖达 疏:“ 女娲氏 没,次有 大庭氏 、 柏黄氏 ……凡十五世,皆习 包牺氏 之号也。”
……………
关于柏皇氏的典籍记载着实不少,我们取信柏皇氏乃至柏氏这个氏族在华夏历史上是客观存在的。
柏皇氏原为伏羲时代的一支部族,远古时代的部落游群都多以日月、山石乃至动植物为图腾。该部族则以四季常青抗严寒傲酷暑长寿而高大的“柏”木为图腾,故称“柏氏”。 柏皇氏史料可见的先祖为柏芝,因其忠诚无私聪明睿智被伏羲重用,后封其为“下相”。后来柏芝当上了东方部落的首领,成为中华民族上古时期重要领导人之一,其勤劳于天下而不居功,造福于万民而无所求,深得百姓拥戴,被尊为“柏皇”。继柏芝之后,中华东方上古历史中出现了很长一段“柏皇氏帝”的年代。
据干宝的《晋纪•论晋武帝革命》记载柏皇氏前后经历了四任帝,分别是:伏显、可塑、郁莟、佘蓄。《山海经》和《搜神记》虽为神话传说,但万事皆有缘由,神话有可能就是掩盖在荒诞不经下严肃而正式的历史映射。
柏皇氏一族自黄帝到周朝,好些柏氏后裔都做了帝师,如 颛顼帝老师柏夷亮父,帝喾老师柏招,黄帝的地官柏常,佐禹治水柏翳(伯益)等等。柏氏是上古的大族贵族,柏姓也是古姓中的贵族姓氏。伏羲时代东迁时,神农氏栖居陕甘一带,有熊氏栖居河南驻马店一带,柏氏等部族则到了华北平原和前炎帝共工氏有些许交集,后为蚩尤所扰,再后来助黄帝打败蚩尤。为接管蚩尤地界,柏氏一族奉黄帝命带着大部族人随少昊玄嚣到了山东,柏氏的柏夷亮父后来成了小颛顼的老师。
因柏皇氏一族聪明睿智,颇有学识且善训家禽,颛顼执帝位时得到其师柏夷亮父的支持后,派出柏氏一支来四川盆地辅助其蜀内族裔。玄嚣之孙高辛氏帝喾执帝位时,也断断续续派出不少柏氏一族成员入盆地。来到盆地的柏氏成员算此时成都平原上最有学识和见识的,其善于学习加上善训家禽,在辅助蚕丛部发展壮大的同时,本部族也在茁壮成长,最终成为盆地内一个历史时代的代表。
柏灌氏和蚕丛氏并没有明确的时间划分,因为两个部族紧密融合难分彼此。柏氏在中原为帝师,到盆地后蚕丛部对其亦尊崇有加,相互之间并没有如中原血与火般的所谓王朝更替。为便于后文叙述和理解,我把此时成都平原上的昌意、玄嚣和柏氏的族裔称暂理解为中原人,松茂汶一带的古羌人,称为古羌,滇东北与古彝深度融合的昌意部后裔称为古彝,川南一带的僰和獠等称百濮,嘉陵江和巴山巫山一带的统称为巫山人。其余小部落或氏族暂不标注,因为随着时间的变迁,小部落慢慢的会被这些大部落大氏族兼并融合。
柏氏时代对古蜀地的贡献主要有:桑麻分流,驯养家禽,农耕分片,治水开河道,拓柏条河,祭祀程式化,羌汉之间的语言交流,羌人入平原,进一步推动商贸交易,采用白色齿贝作为贝币,学习羌药羌医,总结四时节气和气象的认知,保持与中原地区的联系,整理出一些古彝文字作为简易的记录和商贸依据,进一步社会劳作分工和制定专门的管理部以做监督。柏氏大力开拓成都平原,连通蚕丛氏南北两部,促进北部南移,南部北进,逐渐融合,且看下文道来。
约公元前2040到公元前1760年,从柏灌到柏洪,柏氏作为盆地内杰出势力代表近300年,历任13代族长,直到鱼凫氏崛起开启古蜀新篇章为止。柏氏13代族长依次为:柏灌—柏鸷—柏岐—柏贾—柏稷—柏浚—柏成--柏康—柏力—柏先—柏翳—柏继—柏洪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19-11-23 13:12:33 +0800 CST  
蜀中自有美景 2019-11-23 12:57:31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黑水是哪里?黑水一定是地理标志很明显的大河,虽然早就消失,但古蜀很早就跟西域有贸易往来,所以黑水的地理位置也就传到西方,在大航海时期,出现在欧洲的航海地图上。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25682.jpg......
-----------------------------
@cdnwpu2019 2019-11-23 13:10:06
我认为黑水就是嘉陵江上游,从广汉以北经汉中,徽县到宝鸡一带的流域。黑水不是水的颜色是黑的,而是古蜀先人经陈仓道入陕西这段路灌木参天,光线阴暗野兽出没而诞生出的心里映射。其由来和青水(汉江)和赤水(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其中之一)还有点区别。我坚持我个人的观点,黑水一定在四川盆地内或周边,不可能在西方
-----------------------------
@蜀中自有美景 2019-11-23 13:25:53


你可以比较一下一些古地图,黑水一定非常长。“导黑水入南海”也是有文献记载的。如果只是嘉陵江上游那一小段,不会绘在西方地图上的。
-----------------------------
《禹贡》华阳、黑水惟梁州。岷、嶓既艺,沱、潜既 道。蔡、蒙旅平,和夷厎绩。厥土青黎,厥田惟 下上,厥赋下中,三错。厥贡璆、铁、银、镂、 砮磬、熊、罴、狐、狸、织皮,西倾因桓是来, 浮于潜,逾于沔,入于渭,乱于河。
黑水、西河惟雍州。弱水既西,泾属渭汭, 漆沮既従,沣水攸同。荆、岐既旅,终南、惇物, 至于鸟鼠。原隰厎绩,至于猪野。三危既宅,三 苗丕叙。厥土惟黄壤,厥田惟上上,厥赋中下。厥贡惟球、琳、琅玕。浮于积石,至于龙门、西 河,会于渭汭。织皮昆仑、析支、渠搜,西戎即 叙。
最早有关黑水描述且相对可以采信的应该如上所述的,你看呢?在地理上与黑水直接相关的就是两个州,梁州和雍州,这两个州现在公认的范围就是四川和陕西的大部。我不排除西方有可能出现这种称谓,但跟我们讨论的应该没有什么关系。这不论在时间上完全无痕,在空间上也对不上号,而且我坚信就算给大禹安上隐形的翅膀,他也飞不到西方考究后再来划九州。你觉得呢?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19-11-23 13:30:42 +0800 CST  
蜀中自有美景 2019-11-23 12:57:31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黑水是哪里?黑水一定是地理标志很明显的大河,虽然早就消失,但古蜀很早就跟西域有贸易往来,所以黑水的地理位置也就传到西方,在大航海时期,出现在欧洲的航海地图上。
http://static.tianyaui.com/img/static/2011/imgloading.gif


http://img3.laibafile.cn/p/m/313625682.jpg......
-----------------------------
@cdnwpu2019 2019-11-23 13:10:06
我认为黑水就是嘉陵江上游,从广汉以北经汉中,徽县到宝鸡一带的流域。黑水不是水的颜色是黑的,而是古蜀先人经陈仓道入陕西这段路灌木参天,光线阴暗野兽出没而诞生出的心里映射。其由来和青水(汉江)和赤水(金沙江、大渡河、雅砻江其中之一)还有点区别。我坚持我个人的观点,黑水一定在四川盆地内或周边,不可能在西方
-----------------------------
@蜀中自有美景 2019-11-23 13:25:53


你可以比较一下一些古地图,黑水一定非常长。“导黑水入南海”也是有文献记载的。如果只是嘉陵江上游那一小段,不会绘在西方地图上的。
-----------------------------
另外,请教一下,上面两幅图是哪里的啊!我一介匹夫,真的没有这样资料。我去三星堆和金沙遗址参观学习都花了好些门票。如果你有这样的资料,可以分享一下吗?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19-11-23 13:33:54 +0800 CST  
@一弯明月2017 2019-11-23 14:12:08
楼主你觉得是这样吗?
-----------------------------
大体不差的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19-11-23 14:25:44 +0800 CST  
柏灌篇
生卒年 公元前2071年~~前2001年
柏灌 生于公元前2071年,柏皇氏后裔,杜仲女婿,性谦而多识。柏皇氏一族自颛顼时代起就断断续续来到四川盆地,已在盆地呆了二百余年。柏皇氏一族因善于学 结、精于耕植和家禽驯养,如驯养野鸡、野鸭、鸿雁、野兔、野猪等等,渐渐发展成为盆地内仅次于蚕丛部的大氏族。
自三星堆坊市建立,柏氏一族在物资交换中获益良多,氏族愈发壮大。柏灌做了蚕丛部族长之后,基本沿袭了槐桑建立的家族管理制度,柏氏族人也慢慢的介入到原来蚕丛部的大管事和小管事之位。柏灌并没有对原来的蚕丛部有多少改动,只是根据情况需要,让有能力的族人介入到相关的管事位置,他把大部分精力都放在了农作物的耕种和培植上。成都平原经过经过几百年的垦荒和耕植,农耕渐渐从粗耕向精耕过渡,虽不再是野蛮耕种,但谷物种类的选种、育种、栽培和灌溉等尚不成熟。柏灌把族内事物做好相应的人员安排后,自己带头下到地里田间,观察农作物的生长特点。根据农作物在不同时节的表现,总结出相应的农作物成长规律并做相应的梳理。为了发现更多的农作物品种,柏灌带着族人一起到山里寻找植株,发现好的品种就移植到田地上进行栽培观察。不论是可以食用植物,还是可用于制作农具和搭棚建屋子的植物,都移植到田地里进行栽培和育种。若在山里碰到野物,如野鸡野兔等,则捕获回来驯化饲养。
柏灌及其后人移植回来的好些植物后来成了中药材,比如:川芎、麦冬、白芍、丹参、附子等等,他们对这些植物仔细分辨和尝试后,发现有些植物可缓解一些身体不适的症状,曾一度作为辅材直接食用。四川盆地处在亚热带和温带区间,气候湿润山林遍地,非常适合动物的生息、繁衍和活动,诸如乳齿象、双角犀、巨猿、大小熊猫、熊、鬣狗、野猪、貘等等,在蚕丛时代主要以躲避这些大型动物为主,柏灌时代则进行了有选择性的驯化。野猪就是柏灌在山里寻食材药材的时候发现的,众人合力把野猪抓回来后,经过几十年或许更长时间的驯化,慢慢成为盆地内常见的黑猪。黑猪,这个猪种直到七八十年代都是四川盆地主要的猪种。
此时盆地内的粮食作物主要有野生稻(籼稻)、大麦、苎麻、粟、黍、菽等,因为盆地气候多雨潮湿,大麦和粟在盆地内长势不好,黍的产量也不高,菽虽然品种多,有毛豆和黄豆等,但产量也比较低。柏氏族人经过多年的观察和选择,最后选了野生稻为平原主要种植的农作物。野生稻还是昌意到昭曲一带发现古彝(夷)人在种植,学习了种植之法后北传进的成都平原的。野生稻特点:植株较高,茎秆较弱,叶片淡绿且宽,耐湿耐热耐强光,但不耐寒,谷粒细长扁平,直链淀粉含量高,粘稠度低。柏灌和族人们把野生稻作为了重点培植对象,他们在今天的蒲阳河一带专门找易于灌溉耕种的地方静心培育。野生稻植株高,秆高超过1米,抗倒伏能力比较差。野生稻原始的生存环境周边是有其他杂草辅助撑着的,加之野生稻结实率低,倒伏的情况才不那么明显。在柏灌这里,野生稻成了宝贝疙瘩,他见不得杂草抢了野生稻的阳光,将其拔的干干净净。
问题来了,野生稻失去辅助支撑,且结实率高,一遇到起大风或涨大水,就易成片的倒伏。柏灌他们倒也不气馁,倒伏了就给扶起来嘛,可扶起来还会再倒下去!这可难到了柏灌及其族人们?经过长时间的对比,细心的柏灌发现野生稻倒伏少是因为旁边有辅助杂草支撑,于是他灵光凸显领着族人们在野生稻刚结子的时候找来木棍把野生稻给捆起来。这样做的效果虽还不错,不过劳动量实在是太大,刚开始还能坚持,但做了几年后发现木棍也时有折断倒伏,长久下去也不是办法。这可难住了柏灌他们,一年又一年的苦心琢磨,他们发现对野生稻影响最大的不是大水而是大风,一旦起大风,野生稻杆弱,上重下轻才会成片的倒伏。
又一个初春时节,春寒料峭,柏灌找来族人们商议,看有什么办法可以抗倒伏。
柏灌叹曰:“风起则伏,何以止风?”
族人们面面相觑,嘟嘟囔囔曰:“风神司风,尔等奈何!”
说完大眼瞪小眼,无计可施,柏灌见状,深深叹息了一声,独自出了屋,到田间地头瞎逛。
春去秋来,寒来暑往,自古以来农耕都是看天吃饭,风调雨顺收成就好,遇到天旱洪涝,收成堪忧。这边柏灌在田间地头苦思对策,头染白霜,那边三星堆坊市倒是做的有声有色,交易往来是越来越频繁。自西而来的古羌人越来越多,他们带来许多特色物资,如罽、毡、氂、毦、还有茂汶一带的羌药,如羌活、川贝母、红景天、红豆杉、黄芪、党参、甘松等等,在坊市里很是活跃。蚕丛氏也充分体现了他们的纺织优势,拿出精良的麻布匹、锦、绣等纺织品,柏氏则有各种各样的家禽和农副产品,如筐罗,还有平原上其他部族和南下北上的古彝带来很多手工制品及药材,比如汉源的花椒、天全的川牛膝、古彝部带来的三七、天麻、茯苓等等和各种生活用具、手工制品等等。
唯一不方便的就是道路艰辛,日升而出,日落难回,尽管蚕丛部一直致力于道路的整修以改善交通,但是远古时代的人力缺乏,工具几乎都是木制石制的,仅靠肩挑背抬和双手双脚,这样的客观条件决定了此时修路开道注定漫长而艰辛。要致富先修路,这个道理古蜀人也是明白的,只是他们此时唯一可以依靠的唯有双脚,只有靠双脚,一步步把路踩出来。蚕丛后期起,坊市里面越来越频繁的药材交易和使用,给成都平原的古蜀人提供了越来越多的药补食材乃至专门治愈疾病的药材。药材慢慢从食材中分离出来促进了古蜀人对药材的认识、采集和制作。
秋风徐徐,又一个收获季。柏灌整日在田间地头和山林里穿行,他渐渐发现一个现象,在开阔地风很大但入了山林风势就会小许多,山林里的花花草草虽然也有歪歪倒倒,却没倒下。柏灌顿时眼前一亮,对,大树可以阻风,要是我们在平地上种上大树这样的话,是不是也可以延缓风势呢?欣喜的柏灌赶紧回族内把这个情况给大家说。
柏灌急曰:“树可缓风之势也!”
族人们听闻,开始有点茫然,片刻后曰:“实也,然树何处寻?何以徙?”
在大家都沉默不言的压抑氛围中,柏灌曰:“徙而种之,何如?”
“何种?”
“吾族之神,柏也”
“何寻!”
“地之东北”
族人们虽觉事情麻烦,但关乎生计,于是诺诺曰:“善。”
四川柏树多是侧叶柏,幼树生长速度稍快,2年可长一米左右,成年慢一点,从幼树成长到成年树,需时长达60~70年,成活时间很长,几百年上千年的柏树都是有的,如剑阁柏已有2000多年的树龄。成年的柏木,高可达30米以上,胸径可达2米,树皮淡灰褐色,裂成窄长条片,枝细长下垂,叶呈鳞状分布。盆地内主要在海拔1600米以下,喜温暖湿润的土壤地带,尤其在石灰岩山地钙质土上生长良好。在四川北部嘉陵江流域、渠江流域及其支流两岸山地就有成片的柏木。那个时候盆地的柏树分布比较分散,但非常丰富,在绵阳中江、三台一带就有许多,这里距离柏氏一族居住地不远,比较方便移植和培育。
好歹有了个想法,柏灌和族人们也是说种就种,选苗—挖坑—填土—浇水—育苗,然后就瞅着树苗嗖嗖长?怎么会这么快!柏灌领着族人一年又一年的将移回来的小树苗栽种在开阔地上,并用树苗做田地的分割线,将开垦出的天地分成一小片一小片,这样方便天地分配和管理。一棵又一棵,一年又一年,平原北部越来越多的柏树被精心呵护着,慢慢成长着。
柏灌辛勤一生的工作结晶,就是以柏树为界的田地成片成片的分布在成都平原北部,何其漂亮!因为柏灌及族人坚持不懈的观察、努力和实践,野生稻的倒伏情况大大好转,稻谷的产量提高许多。远古时期,第一生产力曰人力,二曰人力,三还曰人力。有了粮食这种赖以为生的生存资源,氏族必会繁盛,族人数量也肯定越来越兴盛。其他氏族见到柏灌氏的做法有效的提高了粮食产量,纷纷效仿,一时间,成都平原北部和西部以柏树、桉树、灌木乃至竹林为界开荒垦田,煞是壮观!在盆地内杂交稻推广之前,四川的粮食产量一直比较低,饿肚子是常有的事儿。
历史上的“柏灌们”终其一生对野生稻培育和种植,贡献是何其的卓越,谢谢你们!
公元前2001年,柏灌,卒,终年70岁。在其去世后,柏氏族人们为表达对他的思念,在他的石棺里放满了柏芽。直到今天,四川盆地内有老人去世,好些地方都有在木棺里放柏芽的习俗。
柏灌之子柏鸷在父亲开始去撬柏树苗的时候,柏灌就把族长之位交给他了,不过他不太乐意去撬树苗,他对鸭子河沱江流域的飞鸟和四时变化很感兴趣。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19-11-25 09:53:12 +0800 CST  
柏鸷篇
生卒年 公元前2049年~~前1984年
公元前2016年,柏灌一门心思放在野生稻的培植上,年龄也大了无暇他顾,于是把族长之位给了他的儿子柏鸷。柏灌终其一生在粮食耕种和培植上,成果颇丰,族内的粮食产量相比其他族优势明显,柏灌和蚕丛部一直都是协同关系,柏灌司农(食),蚕丛司桑(衣),此时二者皆是盆地内绝对的大氏族。虽然其他部族也渐渐兴旺,但这两大氏族在盆地内的影响力一直不减。
柏鸷接手族长位的时候刚33岁,正值壮年,有自己的想法和做法。此时粮物种类增多,产量也有所提高,但肉类产量和供给还是很少,每次坊市交易的时候,大部分肉类食品都是茂汶一带的古羌带来的牛羊肉,古羌的肉类食品独占鳌头。由于古羌是肉类供应的主宰,导致交易的时候古羌人的交易要求越来越高,一只羊最先只能换的五步布匹,后来同样重量的一只羊要换8步布匹。(步:远古长度计量单位,此时还没有重量单位,都是用经过约定的固定陶器或竹器进行量具,有时甚至用石头来称量)。漫天要价可以就地还钱嘛,问题就出在要价和还钱沟通上。坊市内经常出现争执乃至争斗,不是因为价高价低,而是因为语言不通沟通不畅。既然语言沟通有障碍,那就动手比划嘛,这更麻烦了,因为动手比划常有被理解为动手的情况,这种情况一出现,坊市管理人员就成了救火队员。
柏鸷常年管理坊市,对出现的各种情况是了如指掌,沟通不畅可以慢慢来嘛,梳理梳理语言,制定坊市交易规则等等,但他对古羌漫天要价的做法也是颇为无奈。因为古羌是肉类供给大户,古蜀先民随着生活水平的提高,对肉类又有客观需求。谈判最好的方法从来不是强迫对方降价,而是自己迎头赶上增加自己的筹码,从而让对方不得不自降价码!
由于语言的障碍,量具的不规范,语言沟通不畅出现的争斗,柏鸷成为族长后,立即采取了以下措施:
第一,成立坊市特别管事以维护秩序,加强坊市的秩序管理;
第二,规范坊市交易,对长度、重量等计量的方法做了规范,比如 “步”的长度改用一根固定长度的木棍或石圭作计量单位以代替脚量;坊市自制陶器做为重量容器,规定装满可以代表多少价值等等;
第三,成立坊市协调管事,整理坊市交流语言和交易方法,避免出现因沟通不畅出现的争斗;
第四,根据客观交易需要,扩建坊市,并修建可供往来货商休憩的驿站和提供必要的服务;
第五,开拓商贸渠道,自组货殖马队,一面在坊市内收取货物整理后,由货殖马队北上南下,进一步开拓商道。因为北上南下西进的商贸需求,此时的货物的装载器物大多是兽皮袋(装贵重物)、麻布袋(装抛货或山货)、藤条框和竹篾篮等。此处特别备注一下:藤条和竹篾这两种材质制成的器物、手工制品和生活用具在古蜀史上不仅发挥了极大的作用,而且对古蜀后世影响力极大,后面的三星堆里也有特别的体现和运用,后文详表)
第六,加强坊市内部的防洪排水措施,加固临水一侧的过水墙体;
第七,成立专门的管事负责飞禽和牲畜的驯化,以提高禽肉的供给能力,鱼凫氏自此慢慢成长。
在湔江下游的鸭子河面上,驯化管事经过观察侯鸟特性和不同侯鸟对外界的反应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野鸭、野雁和鱼鹰的诱捕上。他们在山林里,诱捕红原鸡、乌鸡、雉等禽类!此时古蜀先人对动物习性的了解还处在最初的摸索阶段,和动物交流方法不如现在手段繁多,驯化的过程是极其艰难漫长的。他们驯化的最初方法就是时间,在捕获到禽类,兽类动物后,关起来饲养,然后把主要精力放在了幼小动物的驯化上。日复一日,年复一年的观察和积累经验,当小动物们在你这里能找到食的时候,时间长了自然就不走了。
多年后春醒时,柏鸷得闲暇,找来驯化管事苼询问驯养之法。
柏鸷曰:“苼,驯何难?”
苼对曰:“禽也,人也。食生,可也!”
“驯以何法?”
“诱以食,捕而笼。果其腹,弱其欲。失其野,丧其志。威以慑,待子出,三代余,则滞也!”
柏鸷闻言,颔首抚须曰:“善”
驯化过程是漫长的,糖衣炮弹的方法也是有用的,摸清动物的脾性后,再用棍棒加胡萝卜的方法,就可以奏效,万事万物似乎都是相似相通的,驯化动物的方法后来被强大部落运用在了吞并、收编和同化小部落游群上。把动物留下后,接着的工作就是配种,杂交,摸索,总结,再摸索,再总结。远古的配种师没有今天科学的配种方法,他们完全是靠长时间的观察、试探和总结,慢慢形成原始的配种认知和经验。柏氏先贤积攒的丰富驯化经验,不是指他们会多少糖衣炮弹的诱惑之法,而是掌握了动物配种繁殖法。从小养在身边的动物比起外面带回来的完全是两个概念,掌握人工繁殖技术才是驯化最最重要的一环。
因为客观需求的紧迫性和必要性,柏鸷领着族人在飞禽走兽的驯化方面下足了功夫,此间,山林里的野猪也偶有捕获,族人们见到的第一反应是杀来吃掉,打打牙祭,不行的!只有不停的下小猪仔才会一直有肉吃。盆地内禽肉获取的异常艰辛,气候阴冷潮湿,肉食不能久放,好不容易有点肉食,坏了多可惜多舍不得。古蜀先人在长时间的摸索后,发现肉类烤熟或风干后可以储存很长时间,后来熏烤和风干成了四川盆地延续几千年储存肉食的方法,直到今天依然还在用。远古的生产生活都是遵循就地就近的原则,此时平原上到处都是柏树,他们用柏芽熏烤鸡鸭鱼猪肉以制成腊肉,闻起来特别香而且储存的时间更长。现在腊肉是盆地响当当的招牌,一提腊肉,首先想到的就是四川,这都是有历史积累的!
驯养家禽和牲畜按部就班,坊市管理和拓展循序渐进,这些生产活动给成都平原带来了几多生气,平原上人员的不断流动和物资频繁交换,使得蚕丛、柏氏名声在外。云贵北部,松茂汶乃至甘南汉中,川东等等都不断有异族跋山涉水入成都平原易货。陆路交通因为山水阻隔,跋山涉水实在是太艰难,从水上走不是更好吗,省时省力,想法是美好的,现实是不可能的!因为现在古蜀地内根本没有可以长途航行的船舶。
人类社会阶梯式进化的微观表现为在产生客观需求后,剩下的就是想办法努力实现这个客观需求。
柏鸷因为拓展商贸的行为给柏氏积攒了不少家底,蚕丛氏和柏氏的族人数量越来越多,他们与成都平原周边的其他部族游群一直保持着通婚和融合,其中来自茂汶北川的羌人大量进入成都平原生活,混居,融合,渐渐有成为平原北部第三大部族的趋势!
公元前1984年 柏鸷 卒于西南商贸通道上的邛都,终年65岁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19-11-26 09:38:15 +0800 CST  
柏岐 篇
生卒年 公元前2028年--公元前1950年
柏岐,生于公元前2028年,柏鸷长子,性温平,聪颖善思,打小体弱多病,咳嗽多喘。其祖柏灌经常从山里和羌人那里找来各种各样的药材,自己先吃吃看味道咋样,然后结合先人的认知,弄给小柏岐吃。小柏岐多半都是吃了吐,吐了吃,中药的口感是真的不太好,没有哪个小孩子说喜欢吃中药的。知道的是认为给小柏岐治病,不知道的还以为是拿小柏岐做实验,就这样一天天的,小柏岐也终究没有夭折,磕磕绊绊的长大了。从小身子弱的人似乎脑子会比较好使,不是说身体好脑子就不好,可能是身体不好的人往往脑子开发的多一些以此弥补身子的不足,也或许是生理机能的原生补偿,为了弥补生存能力的欠缺,身子弱要是脑子再不够用,那就只有被淘汰了。幼年时的柏岐不乐意翻山越岭搏击中流什么的,大多数时间都是静静的坐在柏灌身边,听祖父讲各种神话传说抑或胡编的故事,时不时的冒出两个让柏灌都不知如何回答的问题,柏灌当然是一笑而过,以免尴尬!在爷爷和家族人员的耳濡目染下,加之身体孱弱需要养身体,柏岐从小就尝遍各种药材(其中夹杂许多野草),对各种“药材”的口感和吃了后什么反应比其他人感受更直观也更有心得。俗话说久病成医,柏岐还真对药材有了兴致。
长大后,柏岐一门心思的研究药材药理,即是为自己,同时也帮帮其他人,有的时候也帮倒忙。他经常到平原南北的坊市逛,看里面的药材,也向羌人请教药材成长地和习性。人一旦潜心做一件事,似乎钻进去了就会迷上,然后不自觉的就掉里了。柏岐也是如此,见多了药材反而有更强烈的愿望了解更多,学习更多。
在盆地内的山间林地沟壑峡涧,随其父南下北上行商易货,到了一处就了解其地的药材研究其药理,再带一些回到成都平原继续研究总结,还时不时拿自己做实验对象。有一次,柏岐试一味药曰附子,因为炮制方法不对,没有炮制到位,服用后把自己搞得上吐下泻不省人事,把族人吓得不轻。
寒来暑往,冬去春来,柏鸷因常年外出,身体一年年变差,很难再履行族长职责。
公元前1988年,柏鸷把族长位传给长子柏岐,不惑之年的柏岐就这样成为了族长。几年的实践证明,柏岐实在是没有管理之能。柏岐于是把族长位给了其胞弟柏贾,潜心自己的药材药理的探究。柏贾是名副其实的生意人,和蚕丛氏杜仲一样,性豪放善结交,精通行商一道!
柏岐,终其一生在药材药理的研究上面,拿自己做药鼎对药材药理和炮制方法进行梳理,得出药理结论并整理下来传给族人,可惜没有文字记录,只能心口相传。一直病恹恹的人似乎会长寿,怪象邪?非也,生病的人只要治理得当,合理的药物会激发和强化身体内在的免疫机能,更重要的是因为知道自己身体弱,就会小心和顾惜自己的身体,不会让身体透支,身强体壮的人反而不能清晰的认知自己的身体,不经意间就透支了身体潜能,给自己身体的免疫机能造成了不可查的累积的弱化和伤害,以致患了隐疾而不自知。或曰:“阴阳失调,盈亏不济,损有余而补不足。
公元前1950年,柏岐,寿终,终年78岁,远古时期这个年龄是绝对的高寿了,就算放到今天也算的上长寿。
系曰:柏岐略志
岐小自药鼎,采植上千仞。
凭身试机理,怎奈药不仁。
制治拟如法,服食从所宜。
梳得药理法,传于后来人。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19-11-27 09:53:23 +0800 CST  
柏贾 篇
生卒年 公元前2024年——公元前1953年
柏贾 柏鸷次子,出生于公元前2024年,性豪放善结交,尤善商。
随着三星堆坊市规模一步步扩大,来往的商贾日渐增多,坊市内渐渐出现了专门从事交易的“商户”,坊市的管理者蚕丛氏和柏氏,也开始从事着货品的收购,囤积和外销。此时的交易原则是以物易物,好处是当面交易,童叟无欺,不利的是物品的准备、携带和囤积不便对货物的周转形成很大障碍。柏鸷在囤积货物时,因为岷江发大水泛了潮,损失颇大,柏贾自然知道此事前因后果,一直在想法子怎样才能做到不囤货也可以交易,加快物品交换率和周转率。
古羌人此时是坊市的交易大户,他们拿到成都平原的货物很多,如玉(龙溪)、毡、毛皮、牛羊肉、羌药等等,柏贾发现古羌人对成都平原用贝壳做成的饰品很感兴趣,每次古羌人交交易完成后,都会再交易很多贝壳饰品带回去。货物、贝壳、货物、贝壳、货物……柏贾灵光乍现,货物与货物之间有贝壳可以作为交换媒介,何不以贝壳饰品作为临时媒介?想到此,柏贾立即召来族人和蚕丛氏族人商议对策。
是年夏至,三星堆坊市管理处石室内,柏贾见众人到齐,曰:“坊之以物易物,由来已久。然流转疲敝,何不借物为凭,以利转运?”
蚕丛族老髳玺疑惑曰:“何借?”
柏贾回道:“贝饰如何?”
坊市管事柏尉,惑曰:“贝布于四方,他族自可取之,以何为凭?”
柏贾曰:“公族与吾族为贝饰做押,以贝饰为媒,易物毕,可结。”
髳玺若有所思,问曰:“何以押?”
柏贾曰:“公族押布,吾族押粮,如何?”
髳玺沉思片刻后,曰:“似无不可。”
柏贾由此在坊市立下章程规则,蚕丛氏和柏氏拿出相应的布匹和粮食为贝饰做货值抵押(相当于背书),约定贝饰与布匹粮食及其他货物的比价关系。古羌人和其他族人来了可先于坊市管理处以货物兑换相应货值的贝饰,然后持贝饰到坊市对应的地方进行货物兑换。贝饰若有结余可带走,也可以按比价关系兑换布匹和粮食。刚开始由于语言不顺和交易习惯的原因,古羌人和其他族人对这些章程不感兴趣,甚至比较抵触,中途还出现过古羌人试图用他们的玉石(以龙溪玉最多)作为贝币的等价物,但彼时玉石的制作技法和工具都极少,操作极难,重量过重携带不便等因素,以致羌人提议搁浅。
古蜀史上虽然“玉币”的提议夭折了,但在柏氏中后期,古蜀人发挥了玉石的真正作用,玉石在鱼凫时代作为象牙、骨器的替补用来作为祭祀物,古蜀地开始了大量使用玉器取代陶器、石器的祭祀做法。
随着时间推移,许多年后古羌人发现这样交易速度快,结算快,简便又轻松,最重要的是蚕丛和柏氏两族很守信诺,于是异族慢慢的接受贝壳饰品作为中介物。因为有柏氏和蚕丛氏的粮食和布匹作背书,十几年后,贝壳饰品渐渐作为易物媒介在坊市内流通了。从滇北黔西一带来的古彝和百濮慢慢的也接受了这个便利的方式。贝壳饰品在使用过程中,柏氏和蚕丛氏不断的对其完善和细化,给贝壳做出专门的印记,如把贝壳背部磨平,形成穿孔,再用麻绳系起来,然后用石錾做上柏氏和蚕丛氏一族的专用符号作为凭证以防假冒,渐渐成为四川盆地历史上的“贝币”。
盆地历史上两次长达上亿年的海侵,在喜马拉雅山隆起之前,那时四川盆地和印度洋本就连在一起的,有许多在印度洋深海海域生存的白色齿贝自然在四川盆地内也有。盆地几亿年的沧海桑田变迁后,海水蒸发,露出盆地,因为生态环境的变化,这种白色齿贝慢慢死亡,齿贝在成都平原上到处都是。后来随着巫山浸出口子,巴蛇鲸吞,长江东流,大部分齿贝被江河带走,但仍旧有不少留下。史料上和学者们研究说贝币与“身毒国”(即古印度)有贸易关联,这个说法是没问题的。不过时代不对,蚕丛、柏灌、鱼凫这三代与古印度几无交集,真正发生关联是古蜀帝时代的古滇国兴起,西南丝绸之路的贸易触角到了古印度抑或更远,古蜀地这才慢慢与“身毒国”有了贸易关联,后文详述!
在“贝币”慢慢被各族接受后,柏贾差专人做这样齿贝的收集和整理,以为备用。因为“贝币”的创造性使用,柏贾和蚕丛氏更为轻松和便捷的开启了对外商贸,北上汉中陇西,西进古羌松茂,南下滇黔百濮。柏贾以前蚕丛和柏氏都很少东出,因为客观的 “生活需求”,柏贾特意开拓了一条东出路线,自平原顺着岷江南下到宜宾,再折东经泸州过重庆,到了湖北恩施宜昌一带,跑这么远,为了什么?为了盐,盐这种必须品在远古时的重要性仅次于粮。四川自贡不有的是盐吗?跑那么远干啥?在侏罗纪时代,自贡一带确有盐泉乃至盐湖,恐龙及其他动物之所以大量的聚集在自贡周边就是因为盐。但此时自贡的盐早已埋在几百上千米以下,地面上的盐湖盐泉早已蒸发干了,地面的盐早被江河水冲干净了。双流牧马山此时倒是有个小盐泉,玄嚣颛顼后裔及此时的盆地土著都以此盐泉为采盐基地,但产量很少。茂县一带也是有产盐的,但全是矿物粗盐,杂质太多,口感很不好。
随着成都平原上人口越聚越多,对盐的需求越来越大。三星堆坊市中就有来自巴地荆越盐商带来的精盐,深受古羌人古蜀人的喜爱。每次开市都翘首以盼巴荆盐商的到来,奇货可居,精盐的价格自然水涨船高。柏贾经过多方打听,获悉在渝东、鄂西一带有三处天然盐泉曰:巫溪宝源山盐泉(后称大宁盐场)、彭水郁山镇伏牛山盐泉和湖北长阳县清江盐泉。巫山人控制的宝源山盐泉是此时整个西南最大的盐泉,也是中国已知最早的盐泉,经考证距今已有5000多年的历史,此地也是春秋时期“廪君”(向阳天王)跟“盐神女”争夺厮杀的所在,此处暂略过不表。
柏贾带着马队驮着绸缎布匹毡牦等等物资一路跋山涉水到了巫溪宝源山,当看到丰沛的宝源山盐泉和巫山人采盐的轻松,不禁潸然泪下,心想要是我们有这样的盐泉就好了。利益的获取在没发展到需要你争我夺打死打活的时候,文明的易货是获取所需物资相对公平合理的渠道。于是柏贾用了大批物资才换得了几袋精盐,就物资体积的视觉差异而言,柏贾非常失落,抢吗?不一定抢的过啊!后来者“廪君”倒是真的来抢了的………。柏贾看着几袋精盐,暗自摇头叹息,好歹有了不是,给自己做了心里安慰,大手一挥,回去吧!
两年后,柏贾带着马队走了西边的商贸渠道,也是柏鸷生前走的最多的一条商道,从崇州邛崃出发经雅安汉源过邛都到滇北。这一路主要是为了矿产、农副产品、药材,后世则开发出了茶叶这种产品。和其父柏鸷一样,柏贾带着马队一生奔波在这样的商道上。柏贾在南下北上西进东出,多年行商的道路上因为实际情况的需要,柏贾和蚕丛氏商议后决定将着装服饰进行了一番改进。原来蚕丛氏和原始古蜀土著,基本都是衣左衽,披麻布,着皮袄,穿坎肩,拢胫衣,着芒鞋(草鞋),没有胯衣,不论男女,都是开裆的。因为盆地及周边荆棘丛生,到处都是蛇虫鼠蚁,在平原上还好,一旦到了山里,那是极为不便甚至不安全。而行商又必定要翻山越岭跋山涉水,开裆是极容易导致受伤的,于是柏贾及其族人们最开始用两条布带缠绕的方式护裆即穿裆布,腿裹胫衣,脚着芒鞋。芒鞋后来在材料和做工上进行改进后,曰“履”,后世有一个大名鼎鼎的手工从业者曰刘备,在从事匡扶汉室这个项目以前,做的就是这个工种。
蚕丛氏的妇人根据胯的形状,将布匹做成穿裆,再在腰两侧打结,曰“穿裆布”,后来不断改良后成为 “兜裆布”,当内衣穿。开始时是大氏族的专用,后来则慢慢普及到了庶民,成为了“兜裆裤”,四川话曰“摇裤儿”。在天热的时候,绝大多数男性平民都只穿“兜裆裤”(“摇裤儿”),方便实用也便宜。“兜裆裤”在古蜀历史上存在了极长的时间,后经古蜀人不断改进和完善成为了后来的犊鼻裈(裤)(即加长版的“兜裆裤”)。妇女的着装一般是:上身裹布带,也称“布衣”或“裹裙”,腿拢胫衣抑或不穿。要么不穿外衣,要么套上中间开孔的布匹,再后用布带系腰。妇女若没出门,在屋里,要么赤脚,要么穿木板鞋(也叫“板拖”,现在叫“人字拖”),后来有改进型曰“木屐”。注:“木屐”在一段时期内是平原上大氏族的专用,甚至是身份的象征,倒不是因为“木屐”材料多名贵,做工多细致,而是此时根本没有锋锐的手工具,多是石錾,在木屐上要钻系麻绳的孔则极为困难,制作麻烦成本就高,普通平民穿不上,且劳作穿着也不方便。
请允许我暂将国家情感民族矛盾的问题暂放一边不论,不论是秦时徐福东渡的传说,还是史料典籍、历史文物乃至日本传统生活习性的考证,都有迹象表明日本先人大概率有着古蜀人的血统,后文会有古蜀地与日本岛渊源的详细叙述。在此鄙人特向有民族情结的朋友们诚挚道歉,这只是我个人的一个推究,不作为实际论证,具体的考究和推论请参见国家权威认证。
且说柏贾,公元前1956年,年迈体衰的柏贾实在走不动了,才把重担传给自己的儿子柏稷,颐养天年!
三年后,初夏,柏贾卒于青衣,终年71岁。柏贾和古蜀先人们用血和汗踏出的东出、南下、西进、北上的贸易通道慢慢成为后来古蜀人进出成都平原的大通道。
系曰 行路难:
迩来已逾二百载,岭峰峡涧路连天。
飞栈筰桥尚不在,竹杖芒鞋越千山。
行路难!行路难!今日路,昔何在?
神桑神鸟何处来?不问神佛不问仙。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19-11-28 10:49:39 +0800 CST  
@一弯明月2017 2019-11-28 16:58:35
兜裆布不是二战日本人的标配吗?
-----------------------------
是的,兜裆布是古日本人成人礼的一种重要方式,成人之前是不穿的。日本出现尚武士道精神后,穿上兜裆布就是男子汉,意味着要承当相应的责任。日本人穿兜裆布历史可追溯到秦汉时期,现在日本勇士的象征“素舞”即相扑,一直都是这种标准着装。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19-11-28 17:13:16 +0800 CST  
二更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19-11-28 17:20:22 +0800 CST  
柏稷篇
生卒年 公元前2002年——公元前1940年
柏稷,生于公元前2002年,柏贾次子,谨而有德,心地宽厚,观四时以明节。
柏稷,在其祖父柏灌去世前一年出生,似乎他是上天安排来接柏灌班的。柏稷从小对田地山林,飞禽走兽有着好感,经常和自己家养的鸡、鸭、兔之类的小动物玩耍,也爱到田间地头玩儿,田地青黄,潺潺流水间充满了他的笑声。柏稷生活在一个相对无忧无虑的年头,除了每次岷江汛期让族人们担惊受怕,偶有齿象,熊之类的大型动物糟蹋庄稼之外,也没有多少可以忧虑的事儿。此时的成都平原不像中原,隔不多久就有部落你打我我打你,你抢我的地盘,我抢你的粮食,消停安生的时间少,倒不是因为成都平原是世外桃源,而是平原上根本没有多少可以抢的,地不用抢,谁开垦算谁的,物资粮食也不用想,因为现在拥有物资粮食的都是大族,人数最多,实力最强,异族想抢也抢不着。
帝禹后,史料记载中原似乎是一统的家天下制,但夏氏能直接辖制的范围非常有限,有很多部落氏族根本管不了,如共工、三苗、东夷等等,遑论西羌、巴蜀。后来夏朝商朝不断对异族的征伐足以表明华夏大地的统一只是后世形式上的一种美好理解。夏朝虽没有系统文字给后世留下足够的存在凭证,但二里头遗址的存在表明此时中原夏氏人数最多,地盘最宽,实力最强,政治上有一定的行政集权,表现形式是“夏社”,但夏朝还不能称为国家,只能算酋邦联盟之首。后来的殷商勉强算集权制国家,至少完成了形式上的集权,可称为半封建制国家,周朝则完成了实质性的集权,是绝对的封建制国家。现在以柏氏为代表的成都平原连酋邦制都算不上,真正要算进入酋邦制是鱼凫氏中后期,后表。
小柏稷跟他的弟弟妹妹堂兄弟堂姐妹一样,无忧无虑的长大,虽然也饿着肚子,好歹不用担心被异族夺地盘,虽说偶有他族游群来抢东西,但是氏族和坊市都有专门的护卫队,构不成多大威胁。柏氏族人性子谦和,很少与异族计较,在有粮食结余的情况下,异族游群甚至不用来抢,还会直接给他们衣物和吃食,以致越来越多的异族游群来到了成都平原。在那个以不饿死为最高生存目的的时代,不就为了一口吃食吗?长大后的柏稷,跟着族人们一起下地下田耕植种五谷,渔猎蚕桑和驯养家禽,同时学习了叔父柏岐梳理的药材药理,族老通过口口相传的方式亲身点滴传授。
随着古蜀地农耕水平的提高,古蜀人活动范围不断加宽,平原上的农用工具也不断增多和完善,斧、矛、鋤、石锄、石锛、石锹、木锄、圭形凿、精制纺轮等等,手工制品也逐渐提高,罐、瓶、盆、钵、壶、缸等等复杂形状的器皿逐渐增多。此时的灰铸陶水平已经达到比较高的水准,纺织则出现了陶轮和纺轮,玉器、骨器、蚌器也是逐渐多了起来。有史以来,岷江一直是成都平原上古蜀人永远绕不过去的主题,偶尔的发大水就会让古蜀人忍饥挨饿,从蚕丛到柏贾乃至后世,没有哪一年古蜀人停下了对河道的加固和整理。因柏贾善营商,加之蚕丛柏氏先祖的努力,两大氏族逐渐变得殷实,人丁兴旺,随着农耕水平和各种器械的革新和改善,这才有了人力物力进行大规模的河道梳理。远古时代人力即生产力,随着人口数量的增加,生产力的提高,是时候开垦新的田地了。首先需要开河道导江水,于是第二条河道,即后来的柏条河上游的整理就是在柏稷和其子柏浚两个时代共同完成的。
公元前1963年,40来岁的柏稷已经是个种植能手了。结合前人的经验总结,他渐渐发现四时变化和五谷播种秋收与蝉虫鸣叫,飞鸟啼鸣似乎有着某种联系。冬去春来,天气变暖,百花齐放,不多久雨水纷纷,虫豸鸣叫,青蛙呱呱叫;而后天气转暖,布谷鸟叫,江水高涨,则到了播种时令,播种后几十日天气就热了,蝉虫齐鸣;待秋收后,江水渐退,天气变凉,树叶枯黄,该储备粮食布衣过冬了;冬天到来,白雪皑皑,整个盆地阴冷潮湿,一片寂静。柏稷和族人根据这些自然现象的变化和四时五谷的关系梳理出来做以标识,以作为农耕水利的一个参考。从柏灌算起到柏稷已经100多年了,善于学习和总结的柏氏人在耕植、驯养、药材、商贸等方面已有丰富的经验积累。当坊市规模逐渐扩大,人口数量增多,交易逐渐频繁的时候,现有的管理方法已经愈发的捉襟见肘,尤其是在坊市列章程、传达管理指令和需要做交易记录的时候,没有什么东西可以用来记录。原来可以指着一堆一堆的东西和数一串一串的贝币来做简易区分,一旦货物繁杂之后,管理就显得异常凌乱,以标识符号抑或文字作为记录凭证的需求变得越来越强烈。
关于“文字”的解释,汉•许慎《〈说文解字〉叙》对文字的解释曰:“盖依类象形,故谓之文;其後形声相益,即谓之字,”按,依类象形,即独体,为文;形声相益,即合体,为字。文字的产生条件,历史学家和社会学家的分析有两个:一个是语言的产生,另一个是人类已具有生产和使用工具的能力。然而做出这样的分析稍显局限性,因为语言是人类区别其他动物最原始的一种行为,这是一种能够表达人类主观意识和情绪的口头表现,具有多样性和复杂性。在人类历史上,语言有成百上千种,但文字却没几种,因为文字是语言形象再现的书面体现,这不仅需要长时间对语言及自然现象进行思考和总结,还需要辅助工具的支持。任何一个认知的产生和技能的提升都需要长时间的积累,如从旧石器算起,距离诞生最原始的蝌蚪文(乃文符),中间至少相隔了十几万年。许慎对文字的解释是跨过了笔画、图符、文符等文字产生的前期过程,仅就文字形成的特点进行分析,后人更是在文字特点的研究上下足了功夫,但是对文字的产生条件、原因和历程没有相对清晰的逻辑认知。
不才以为:“文”是人类对自然现象及人类活动认知后的一种口头表述,“字”是人类对口头表述进行的基于载体的形象记录和整理,二者有时间先后,且含义有异,后来学者合二为一是为“文字”。文字的产生需要经历三个阶段:
第一阶段,火的发现和运用促使人类大脑进化,人类对自然现象和人类之间的交往有了初步认知后,简单的口头发音已不能满足日渐复杂的主观意识和情绪表达的需要,这才有了对“文”的需求,此时的“文”表现为口头简易的表述能力;
第二阶段,经过漫长的人类活动和对自然的探索,人类制作辅助工具促使了生产力的提高,人类生产关系逐渐复杂到需要彼此交流和物资交换时,对“字”才有了需要;
第三阶段,随着生产力的提高,人口数量的增长,活动区域的叠加,生产关系变得复杂,社会分工愈发明确,交流交易更加频繁,语言的多样性则成为了阻碍生产关系改善的羁绊,此时纳“文”为“字”的需求才变得异常强烈。
“文字”的衍变历史何其漫长,人类从最开始认知自然现象和自身活动,会画简单的笔画做为原始认知记录,而后随着认知的深入和多样,这才产生了复杂的图符。人类认知的复杂和活动的频繁,图符数量渐多且复杂,简化图符为文符则变得必要,文符是文字的前身。现在我们能看到的远古人留下的文符是他们对自然现象和人类活动认知总结的一种符号表达,比如“仓颉”造字,仓颉借鉴了九黎蚩尤部落的文符(疑似蝌蚪文)制作之法,而九黎部落的文符是图符向文符转变的一种中间体。仓颉氏在创字过程中也是借鉴了九黎文符,不断优化和整理以形成相对合理和更易理解的文符制作法,是为“仓颉文字”。注:造字非仓颉一人所为也,仓颉仅是黄帝乃至更早时期从事文符制作那些人的代表而已,我称之为仓颉氏。“仓颉们”的文符制作法经过五帝时代的“契”及其仆从和“夏朝文符制作者”不断的优化改善,慢慢才有了殷商时的“甲骨文”。古彝(夷)文符同样也经历了这样的过程,古彝(夷)文符或许和九黎文符同时期诞生,抑或更早时期!后来居上的轩辕黄帝是集华夏文化之大成者,其不朽的历史功绩为历史所铭记,但同样为中华文化做出杰出贡献的九黎、古彝乃至东夷等远古部族不应被随意抛弃和忽视。
综上所述,窃以为文字的诞生过程是:原始的认知笔画---简易图符---复杂图符---简化文符---文字雏形---文字。文字的意义:人类的认知和传承有了保障,每一个字诞生的都异常艰辛,都是古人的智慧结晶。今天的我们珍惜、学好、写好每一个字就是对古人,对历史乃至对中华文化最好的尊重和继承。
系曰:文字歌
一思一念一笔画,一繁一简一符文。
一步一叹一留印,一天一地一点痕。
关于文字描述的笔墨颇多,文字是我们传统文化的智慧结晶和人文展现,今人应多多珍惜。
咱们回头看看柏稷的困惑,其曾祖柏灌和前人的耕种灌溉总结,祖父的商贸管理,叔父的药材和药理,父亲和前辈的驯养经验和坊市管理方法等等,靠有限的人力和简易制度已经不能满足日益复杂的管理要求,尤其是贝币上的凭证符号,做的过于简易容易被模仿,做复杂了制作又困难。要是能把这些符号优化一下,做个简易的表述留给后人该多好!看着祖上传下来的有限的记录符号,柏稷决定在记录符号方面做下改进,至少要能制定出满足家族管理和坊市管理的简易条文。俗话说:没有规矩不成方圆,柏稷准备先给家族和坊市立规矩,但立规矩就得有条文。
自公元前1963年至公元前1948年,由于生存的要求,柏稷把大部分时间都放在了柏条河的梳理和耕桑渔猎上,随着年龄变大,体力不支。两年后,柏稷把族长之位传给其子柏浚,立即组织家族里面善画善学的族人进行了长时间的符号整理,他把余生精力大都放在了图符的整理上,可惜终其一生,都没能有效的完成图符整理和家族坊市条文制定。图符对此时的古蜀先人来说几无用处,图符的整理一度中断了很长时间。
公元前1940年,晚秋,柏稷,卒于平原北,终年62岁。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19-11-28 17:20:31 +0800 CST  

楼主:cdnwpu2019

字数:435842

发表时间:2019-11-13 01:10:1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23 09:43:33 +0800 CST

评论数:4168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