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蜀史说

@无颜画皮 2020-02-10 17:48:10
倒过去再看五帝篇,想起三皇了。。。有人说,伏羲和神农,是兄弟,不知这种说法靠谱吗?
请教一下楼主和各位大神~
-----------------------------
这位朋友,谢谢您的提问。刚好上线看到,我说下我的见解吧!
关于五帝,我在前面的叙述中大致说了一下我的观点,并分为五个人和五个时代做了探究,我倾向于是五个时代的代名词,推究为五个人是为了贯穿古蜀的大致的衍化时间轴。
五帝这个概念大致来自于五行学,阴阳学,图谶学等星期后提出的五色帝概念,青赤黄白黑五帝,也可以说是原始的五行概念的衍生。古之后人再倒推回去扣的一个个神话和传说,找出来的代表人物。
三皇,我认为是对应的天、地、人这三个原始人类的认知概念的意识形态的人物展现,并结合人类艰难生存过程中的重要生存技能和对自然认知能力的一种总结,找来的或者说构造的代表人物以替代。
燧人氏,伏羲氏,神农,共工,祝融等等这些概念,要么是原始时期的一些原始部落代表,要么是一个时代的一个代表,各自GET了一些技能,各自是时代或区域的代表,并不是我们理解的血缘兄弟。不得不说《帝本》《世系》等书籍构造的很多谱系都是理想化的,但是,得承认虽然谱系理想化虚拟化,但是很值得肯定,他们是客观历史的代表。
曾经有朋友问我炎黄是谁,炎帝姓姜吗?黄帝姓姬吗?
可以肯定的是炎黄是两个先后时代,或两大部落的代表。
“姜”的甲骨文就是牧羊女的意思,说明炎帝时代还具备母系氏族的特点,且与羌族存在很重要的关联。
而黄帝,是因为其功德而被后世誉为“黄帝”,具备厚重的土德。黄帝有好几个名字,姬轩辕,公孙轩辕等等,黄帝具体姓什么不得而知,只有说是有熊氏之子,母曰附宝。但说姓姬是因为黄帝生于姬水,是不太准确的,因为黄帝的姬姓,是周朝给黄帝取的。周氏先祖不窋就活动在姬水,不窋的先祖是后稷,后稷又说是黄帝之后,层层推论下来,于是周朝就是黄帝之后,这样周氏取代殷商合乎天理,周朝的政治合法性得到完美解决,于是黄帝也就有了姬姓。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2-10 18:13:38 +0800 CST  
正式更新

杜宇先祖是谁,他们打哪来?
公元前2261年,即黄帝六十三年,黄帝之子昌意到了若水。公元前2247年,昌意降居降居若水。史书里面记载的若水的区域位置大致在滇东北和黔西一带,金沙江和雅砻江的交汇地。这中间间隔14年,这里发生了什么?历史上对昌意的评价,是因为昌意能力平庸不被黄帝重视,所以被“降居”若水的,真实情况是这样吗?
我负责任的说:完全不是。情况恰恰相反,昌意是担负着黄帝的莫大期望和历史重任来到的若水,为什么?要讨论这点,就不能脱离若水这个区域这个时间段的历史客观背景。我们先来看看昌意来 “若水”之前,“若水”是个什么情况?有人吗?如果有,是些什么人?人文环境怎样?

为方便后文好叙述,先做个关于“彝”称呼由来的说明。
三四千年前古彝族就已广泛分布于西南地区,在史书中的称谓有:“越嵩夷”、“侮”、“昆明”、“劳浸”、“靡莫”、叟(人)、(百)濮等部族。
大约三千年到两千五百年前滇东北,黔西,川南的古彝人地区隶属古蜀国麾下,此期间出现严格的社会等级划分,类奴隶社会形态已现,原始部落形态晚期。
约两千五百年前到秦汉时期,彝族地区开始分化,出现一个个古国,如 “夜郎国”,“滇国”,“哀牢国”等等,社会形态慢慢具备奴隶制特点。
两汉时期,史书中对彝族地区统称为“西南夷”。此称谓一直沿用到了魏晋时期,此期间西南夷地区的社会架构由原始部落向奴隶占有制度的过渡,明码标价可贩卖的“僮仆”产生。
隋唐以来,西南地区再次开始分化,逐渐有乌蛮与白蛮的区分,同时并与其他民族融合而成,如史料称的“百濮”。彝族历史上一个重要特征是长时期保持着奴隶占有制度,“僮仆”成为常态。
注:史料上将中国西南一带社会发展水平低于中原的群体泛称为“乌蛮”,社会发展水平与中原相近的群体泛称为“白蛮”,“乌蛮”与“白蛮”不是专指哪个民族,只是特定时代对特定人群的一种泛称。
唐开元二十六年(738年),南诏国成立,统治中心在今云南西部大理一带,统治范围达到今云南东部、贵州西部与四川南部,基本上控制了彝族先民的主要分布地区。唐天复二年(902年),南诏奴隶制王朝的覆灭,意味着彝族先民地区奴隶制随之消亡。
两宋300多年间,戎(宜宾)、泸(泸县)、黎(汉原)3州的彝族先民,处在宋王朝与大理政权的相互争取之中,彝族地区出现了奴隶制经济相对繁荣的局面,僮仆再次大量产生。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后世对彝族的“倮倮”称呼就是这个时间段产生的,后来西南彝族地区建立了“土司”制度,等级分兹(统治阶级),诺伙(官员),曲伙(各行业从业者),锅庄娃子(奴隶僮仆),并一直沿用到明朝、清朝,直至民国。
解放前,彝族被称为“倮倮”或“夷人”,解放初期被称为“夷族”。解放以后,因“夷族”、“倮倮族”带有侮辱性的意思,毛 提出把“夷”改为“彝”字,毛 认为鼎彝是宫殿之物,房子下面有米有系,有吃有穿,代表日子富裕,由此“彝族”成为彝族各分支的统称。
为方便下文叙述,我将解放前的彝族,统称为“古彝”,还请读友们理解!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2-10 18:15:16 +0800 CST  
朋友们早上好,菩萨保佑!希望一切尽快好起来!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2-11 09:21:02 +0800 CST  
给大家发些参考图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2-11 12:23:25 +0800 CST  
天涯系统错误发不了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2-11 12:28:13 +0800 CST  
那算了,等可以发的时候再看,关于乌蛮 白蛮 黑彝 白彝的问题,我用手机看能不能发,只有一点点发了,还请大家多多担待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2-11 12:36:22 +0800 CST  
根据彝文文献《丧祭大经》记载:彝族将自己分布的地域划为九片,八方称之八“鲁旺”,中央部分称为“鲁补”;随着时代变迁,当地域缩为五数时,则以颜色区分,东方由沽氏君主管,其色为青,西方由额氏君主管,其色为白,北方由布氏君主管,其色为黑,南方由诺氏君主管,其色为红,中央苏舍氏君主管,其色为黄。
五方分别打各自标志色的旗帜,穿各自标志色的服饰,骑各自标志色的马匹,如居东方者打青色的旗帜,穿青色的服饰,骑青色的马匹。古夷人部族中,因分别崇尚青、红、白、黑、黄五种色素,故有“青夷”、“红夷”、“白夷”、“黑夷”、“黄夷”之分。
汉文献记载的九夷当中,也有“青夷”、“赤夷(红夷)”、“白夷”、“玄夷(黑夷)”、“黄夷”。窃以为这些颜色划分应该是受到了蜀帝和开明时代文化的影响甚至是古蜀文化迁徙。
贴里有朋友问道隋唐时期的乌蛮、白蛮和元朝以后的黑彝、白彝社会阶层怎么就调个儿了,我做下我个人的分析,如下:
秦汉之前彝族地区的大致情况可见我后文叙述,先解决朋友关心的话题。
两汉到魏晋时代,彝族先民地区就已出现了阶层分化,奴隶制形态的开始萌芽,但不明显,主要是生计困难自愿为奴为仆的行为;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2-11 12:37:12 +0800 CST  
自隋唐以来,彝族先民地区出现乌蛮与白蛮的分化,与汉文化交集更多。
农耕经济和社会发展水平与中原相近的称白蛮,也称西爨,其活动区域大致从曲靖往西一直到洱海一带;
一直保留着古彝游牧生活习性和习俗的统称为乌蛮,也称东爨,其活动区域大致宜宾毕节和昭通一带,比如史载的乌蛮七部,还有或消失或被融合的乌蛮古族,诸如爨族、乾罗罗族、鲁机族、孟族、披沙族、披族、招服族。
注:自隋唐起,乌蛮和白蛮因为习俗和理念的差异,一直都不对付,常有争执争斗。
因为白蛮与中原接触更多,所以史料中更多的也是关于白蛮的记载。如唐贞观二十三年(公元649年),细奴逻当上蒙舍诏诏主,改国号为“大蒙国”,称“奇嘉王”。唐开元二十六年(公元738年),皮逻阁完成了统一六诏的丰功伟绩,因“破河蛮”有功,皮逻阁被唐玄宗李隆基敕封为“云南王”。
后在唐王朝的支持下,蒙舍诏先后征服了西洱河地区诸部,灭了其他五诏(蒙巂诏、越析诏、浪穹诏、邆赕诏、施浪诏),蒙舍诏统一了洱海地区,史称“南召” ,自此南召国(738年-902年)成立。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2-11 12:37:55 +0800 CST  
天复二年(902年)南召宰相郑买嗣杀南召宗室800余人,灭亡南诏,自立为王,建立“大长和”国(902年到928年)。
公元928年,大长和的东川节度使杨干贞杀郑隆亶,建立大义宁国(928到937);
公元937年,后晋通海节度使段思平联合洱海地区贵族高方、董伽罗灭大义宁国,定都羊苴咩城(今云南大理),国号“大理”,史称“前理”。
公元1253年,大理国被大蒙古国所灭,原大理国君段兴智被任命为大理世袭总管。
注:以上时间发生的地区大都是白蛮(西爨)的居住区,而东部的乌蛮(东爨)地区却是另外一番光景,乌蛮的情况从元朝开始说。
蒙古蒙哥汗三年(1253),蒙古骑兵自四川分三道进攻云南,促使处于分裂状态的各彝族地区出现比较松散的反蒙古联合,开始统一于罗罗族称之下。与之相对应,蒙古贵族加强了对各地彝族兹莫即土长的争取工作,发展为在部分边疆民族地区分封各族首领世袭官职以统治当地人民的土司制度。自1263~1287年,相继在今越西、西昌、屏山、大方、昭通、威宁等地设立彝族土司。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2-11 12:38:31 +0800 CST  
这里有几点值得探讨:
一则 蒙哥汗并不是想进攻云南,是想把四川和云南作为自己一统天下的大后方。前面已经拿下了四川,接下来就是拿下巴渝,目的是仿效秦朝借巴蜀和水道顺江而下攻襄阳,取南宋,这是忽必烈之前蒙哥汗的传统战术。
二则 蒙哥汗入了云南后遭到了强烈的抵制,统一在当时一个大族罗罗族之下,形成反蒙联盟。蒙哥汗见事不可为,采取了迂回战术,扶持此时与他们生活习性相近的乌蛮(东爨)为主事者,利用乌蛮与白蛮本身就有的意识形态差异,牵制白蛮地区。蒙哥汗于公元1259年围攻南宋潼川府路合州钓鱼城,不幸阵亡。这次蒙古对宋作战的失利间接的暂缓了欧洲的压力,因为忽必烈不得不从西线暂缓进攻态势,返回中都主持大局。
为什么这么说?因为1235年蒙古大军开始进攻钦察、俄罗斯,攻占莫斯科等城市。1240年拔都、速不台攻占基辅。1241年,拔都率部入侵波兰、匈牙利、斯洛伐克、捷克、奥地利维也纳。1258年,蒙古帝国的西征军攻占巴格达。1259年蒙哥汗载在了钓鱼城,忽必烈不得不调整西进策略,重新集结部队改变策略,不走西路包抄,硬攻襄阳,于是有了1267年著名的“襄阳之战”,南宋抗争6年终不敌,襄阳城破,3年后南宋亡。
三则 乌蛮地区自此出现“土司”奴隶制度,乌蛮也在元朝的支持下,对白蛮进行统治和压制,自此白蛮渐渐势衰。东起西衰的时候,为了表明身份登记差异,衣服和装饰开始大变化,黑彝自此成为彝族地区的上层阶级,白彝慢慢没落。
四则 这是彝族历史上文化的一次倒退!其实中华史上还有一次文化大倒退!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2-11 12:39:11 +0800 CST  
明朝对彝族地区也是认同和沿袭了“土司”制度,几百年的时间过去以致各种形态固化。明代276年间,地跨云、贵、川三省的水西(大方),乌撤(威宁)、乌蒙(昭通)、芒部(镇雄)、东川(会泽)、永宁(叙永)、马湖(屏山)、建昌(西昌)等地各彝族土司(兹莫)连成一片,保持着基本上相同的奴隶制度,与低下的社会生产力相适应,各彝族地区基本上可以划分为土司及黑骨、白骨与家奴3个等级。在上述等级关系的基础上,明代水西、建昌、乌蒙等地彝族的土司制度仍然是奴隶制的上层建筑。
清朝 康熙、雍正年间,清王朝在彝族地区推行“改土归流”,给土司、土目、奴隶主势力以沉重打击。这是彝族地区的一次重大变革,黑彝,白彝原来的水火界限开始模糊,随着时间的推进逐渐融合。此后随着社会生产力的发展,部分地区比较迅速地由奴隶制向半奴半封建制过渡。
彝族半奴半封建的状态一直延续到了解放前。这就是本来有机会在中华文明史上大放异彩,大步向前迈的彝族文化中途折腰的大致原因,可惜了了。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2-11 12:39:40 +0800 CST  
蛮夷,乌蛮,白蛮,东爨,西爨,黑彝,白彝,还有许许多多其他称呼,抓大放小,理清脉络就好。
赞!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2-11 13:35:13 +0800 CST  
发参考图片 昌意--希慕遮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2-11 17:13:27 +0800 CST  
昌意之子,阿鲁之父 安 参考照片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2-11 17:14:45 +0800 CST  
昌意降居“若水”碰到了谁?为什么是“降居”?
据大量彝文文献记载和《武僰分支谱》可知彝族的大致经历了哎哺—尼能—什勺—米靡—举偶—六祖几大时期。“武僰”系是从其祖哎哺分支而来,后经历哎窦妥—妥阿谷—谷颖祝邹—祝邹克耶—克耶纳慕—纳慕珂俄—珂俄陀—阿尼启—启尼孺—孺阿仇,一共十代。孺阿仇生鲁武吐(男)和朵黔那(女),二者成为夫妇(可能是远亲,不可能是兄妹),合称为鲁朵,彝文里的“僰”又称“武”,故为“武僰”,鲁朵乃武僰氏的始祖,此支后又传下欧欧武——武雅僰——僰阿迤三代。从《武僰分支谱》看,僰阿迤生有五个僰氏之子,史称“五支僰”,大致如下:
1、僰阿迤嫡系一支,大致活动在后来的卢夷国、朱提国等区域,此支成为后世西爨白蛮地区的阿卓仇部,即沾扎俄勾,实力雄冠同时期的十二勾则。僰阿迤是后世阿尼阿景、阿博阿底等乌撒四大白彝的始祖。
注: “勾则”大致可以理解为以血缘关系为纽带的父系氏族部落的统治阶层。
2、次子僰阿鲁一支,生待仇叩,待氏君长,是滇王中最强的一支。记载称:仇叩子孙贤,住大地四方,用银塑偶像,用金雕偶像,树铜柱银柱,四方放天租,五方收地税,地位尊高,权势显赫,代天把权掌,代地来保境,贵为仇叩君……。
3、三子僰雅勒一支,往下传十代,濮嫫娌依(“兹”的女儿)生支嘎阿鲁(父亲是昌意和昌仆之子安),长大后成僰雅勒支君王,是彝族历史中最有影响的真人真事,作为君王,他亲自带领部族,战天斗地,治理洪水,劝勉农耕,发展畜牧,采铜冶炼,纺织制丝绸等等,其事迹在云、贵、川大部分彝族地区家喻户晓,彝族人称其为大英雄,后世彝人把他神化了。
注:吱嘎阿鲁,也叫笃柱嘎阿鲁,笃是“始祖”之意,柱嘎是威宁县的地名马桑,鲁叫龙,阿是称呼语词。
4、四子僰红沓一支,下传十一代,生武色吞、武德本、武陀尼、武古笃等同时形成,建立了政权,史称武氏“七勾则”。
5、五子僰雅蒙一支,出现三代后,生了武益那,史称“益那武后裔,彝地一主子”,活动在后来的“夜郎国”地区,传到第二十七代多同米及莫雅邪之世亡。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2-11 19:53:56 +0800 CST  
在彝族史料里,还有许许多多的其他记载和资料,不才经过分析和筛选,取信如上的资料,因为在时间上,空间分布上,昌意南下到朱提时,遇到的古彝人大概率是此时枝繁叶茂的“武僰”系。
由此可见,西南地区最先的文化代表是古彝地区,古彝文化可能是炎黄同时期,甚至更早的文化区域。
昌意是黄帝六十三年到的若水地区,很自然的碰到了古彝的“武僰”系,直到黄帝七十七年才降居此处,中间的15年发生了两件大事。
一则:昌意僰阿迤嫡系一支的姑娘阿诗玛(女枢),后生颛顼(乾荒),昌意部族多与古彝通婚融合。当昌意将西南地区的情况报告给黄帝的时候,黄帝为了发展自身实力和地域扩张,才将昌意“降居”若水(滇东北一带),降居的原因是因为昌意不是“娶”的阿诗玛,可能是“入赘”的方式。为什么这么说?因为在彝族漫长的历史上,有许多分支,各分支之间要么是以血亲为纽带形成势力,要么不同血亲之间通过“结盟”的方式联合,称“哦痴扣”和“阿栅抠”。结盟后就是一家人,视为同姓,成为一家人后,族内禁止通婚,否则视为乱伦,为人不齿。为了在这个区域更好的呆下来,昌意部族和僰阿迤嫡系一支结盟了,结盟就是一家人,同进退共生死,这对昌意来说显然是最好的选择。由此昌意才没回中原,是为“降居”,也是他的儿子乾荒,即“颛顼”回到中原的原因,昌意做出了这么大牺牲,自然也就照顾了其后嗣。昌意由此有了彝族名字:希慕(弥,姆)遮,我估计这个名字是后来的彝人根据昌意的汉语意思给取的,见下文叙述。
喜欢彝族历史的朋友,可以深入研究一下,其他被彝族人奉为彝族始祖的如“支格阿鲁”或“阿普笃慕”等等,即使牵强也可以找到他们的谱系,唯一希慕遮找不到父亲。也有认把希慕遮牵强的理解为苴眉契的,但几无彝族史研究人员认同此点。我认为希慕遮的父亲在彝族当然是找不到的,因为希慕遮(昌意)的父亲是轩辕黄帝,在黄河中游呢。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2-11 21:00:16 +0800 CST  
二则:也是一件影响了西南地区历史的大事,随昌意一起到朱提的长子安与僰雅勒首领纣阿直的女儿濮嫫娌依相好了。问题来了,昌意部和僰阿迤嫡系一支结盟了,是为一家人,而家人是不能通婚的,僰阿迤嫡系一支和僰雅勒本来就是直系血亲。兜兜转转回来就一个意思,安和濮嫫娌依是不能相好的,不能结婚的,否则就是乱伦,为人不齿。安和濮嫫娌依显然是没有血缘关系,但是没办法,远古时期的规则是很蛮横的,不行就是不行。大约公元前2247年,在濮嫫娌依已经有了身孕的情况下,安不得不含泪与濮嫫娌依告别,带着一些部从和稻种回到古蜀地(平原北部)。前文《蚕丛卷》有叙述到,对昌意、黄帝来说,蜀地是绝对不能放弃的,作为昌意长子的安也是有责任和义务回去做族长,带领大家开发盆地。
不论哪个层面都表明,安必须回到古蜀地,濮嫫娌依难道不能和安一起到蜀地吗?不能,因为濮嫫娌依的身份决定了,她肯定是不能离开的。其行为已经让其家族蒙羞了,怎么可能一走了之,濮嫫娌依必须留下来“赎罪”,向毕摩忏悔。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2-11 22:05:13 +0800 CST  
关于古蜀定位的可能:四川盆地北部(不是成都平原)最早的定位可能是中原首领黄帝为了与古彝地区保持联系的一个中间纽带,不论是玄嚣还是昌意,都是黄帝放在四川盆地的楔子。逐鹿之战后,因为接管蚩尤地盘和治理“东夷”的需要,玄嚣(少昊)回去了。昌意欲留在盆地的岷江上游,无奈被古羌所驱,回到平原北部,奈何盆地条件艰辛,不好呆,不得已南下到古彝地区,情况回到前文所述。黄帝的百年大计随着时间的推移和历史的演变,古蜀地正如盆地之形一样接纳来自各个地方的人,最终形成了具有古蜀地特有气质的古蜀人(羌人,中原人,古彝人,异族人等的融合体),创造了四川盆地历史乃至中华历史上独一无二的辉煌曾经,正如前文所述。
禹贡九州图


古蜀人生活照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2-12 12:40:38 +0800 CST  
朋友们和老师们,谢谢你们的建议和见解,尤其是ID为“无颜画皮”的朋友,谢谢您的建议,配上图片和做相应的说明!另外也希望朋友们有什么好的想法,请一定提出来。
从《蜀帝卷》开始,我尽量把每个细节考量周全,并配上图片,说明等供你们参阅,进度可能有点慢,还望理解!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2-12 12:48:47 +0800 CST  
公元前2246年,安之子支嘎阿鲁在贵州毕节市一带出生了。支嘎,也叫柱嘎,是威宁县的一个地名(马桑),鲁,彝语意思是龙,阿鲁也叫阿龙。阿鲁的祖父是昌意,父亲是安,这样算下来,高阳氏颛顼是阿鲁的亲叔叔,跟高辛氏帝喾算同辈。支嘎阿鲁不同于古彝父子连名的命名方式,而是以出生地和称呼为名。虽也有把支嘎阿鲁的谱系归在僰雅勒这一支下,谱牒为僰雅勒-勒叟吾-叟吾爵-爵阿纣-纣阿直-直支嘎-支嘎阿鲁-阿鲁洪吐(长子),不过这种说法至今极少为彝族学界接受。本文倾向于支嘎阿鲁为以地名为姓,以由来为名的说法,即出生于支嘎(柱嘎),阿鲁曰阿龙(中原系图腾)。
阿鲁为什么叫阿龙?龙的图腾自伏羲炎黄起就已经有了雏形,在夏朝的孔甲时代,就有“刘累饲龙”的故事传说,关于龙是什么生物至今没个定论,但龙图腾是多种生物的聚合体乃至意识形态的集合,已有公论,本文取信后者的说法。此时昌意部族对古彝地区来说就是北来的“龙”,参加过逐鹿之战,斗过蚩尤,也打过羌戈大战的昌意一支自然算得骁勇。后来支格阿鲁凭借微弱之力逆流而上,冲破古彝的阶层藩篱,救出母亲并战胜古彝的老牌力量武僰系,自然悍勇!世界上任何一个有人类的角落都有着崇尚强者的传统,古彝自然也不例外,于是阿鲁成了古彝历史上悍勇的代表,其图腾“龙”自然也就成了勇敢的象征。
支格阿鲁画像和塑像





楼主 cdnwpu2019  发布于 2020-02-12 16:16:35 +0800 CST  

楼主:cdnwpu2019

字数:435842

发表时间:2019-11-13 01:10:1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4-23 09:43:33 +0800 CST

评论数:41682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