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连载]

洛克菲勒的收买行为让亚基波多警惕。亚基波多一回到产油区,就加大了对抗力度。他在州政府礼堂组织大规模游行示威活动,坚决要求取消南方开发公司。同时实行坚壁清野,完全切断铁路原油供应。

目的:迫使铁路大联盟高举白旗。

当地媒体对南方开发公司的丑闻进行穷追猛打,挖出7名幕后主谋,洛克菲勒的名字荣登报纸版面。

南方开发公司老底被揭穿,石油大战白热化。

洛克菲勒焦头烂额,冷不防再传来一个惊人的消息:纽约组建了一个新的炼油企业联盟,取代南方开发公司,与产油区联络。

抄了洛克菲勒的老底。

洛克菲勒当时拟定12家企业时,纽约仅1家。纽约其实还有一批颇具实力的炼油企业,都没纳入南方开发公司范围。阴谋揭露后,这些企业大为震惊,干脆自组联盟,与南方开发公司对着干。

洛克菲勒最担心的就是别的企业组建联盟,与铁路和产油地连线,把洛克菲勒抛在一边。这一最不愿看到的一幕,果然发生了。

洛克菲勒腹背受敌,处境十分艰难。
可事情还在发酵,后续发展远远超出洛克菲勒的预料。

纽约的新联盟势力庞大,竟然能左右中央媒体,纽约各大报纸连篇累牍报道宾州石油大战事件,南方开发公司和洛克菲勒、斯科特等大鳄迅速名扬全国。广大群众边吃瓜边大骂这些经济骗子、窃贼,骂这些有钱人为“小偷贵族”,偷国家、偷群众、偷市场的利益。

这些报道像燎原之火,烧向全国,骂声也延展到全国。
面对舆论的强大压力,宾州议会也不能不行动。议员们组织特别调查委员会,进行调查。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11-18 22:19:55 +0800 CST  
公众到处谩骂,要求调查和处罚幕后黑手。斯科特脸皮再厚,也抵不住了。他邀请产油地和纽约联合代表,到费城谈判。

纽约同盟代表找到范德比,范德比同志怕了,赶紧投降。古尔德也投降,斯科特也向舆论投降。

古尔德甚至划清界限,说自己是被迫参加的。
铁路大联盟惨败!

次年,生产者联盟和铁路界的大佬们在古尔德的纽约办公室开会,进行谈判。斯科特、华特森、范德比、古尔德齐聚一堂。

洛克菲勒听说后,也赶来参加会议,被大会拒绝。
“我们是来与铁路界谈判的,没有必要见‘大蟒蛇’”!
洛克菲勒脸色惨白的离开了古尔德办公室。

经过谈判,订立新的协定:废除铁路公司与南方开发公司企业间的运费折扣;原产地与铁路公司订立公平公开的运费协定。
协议签订后,原产地联盟解除“大封锁”,生产运输恢复正常。

洛克菲勒一败涂地,被彻底边缘化,成为人见人骂、人见人臭的对象。

亚基波多大获全胜。他高高兴兴从纽约返回,一到克利夫兰,傻眼了。

他发现,克利夫兰的采油企业好好的,没什么变化,可炼油企业,已经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因为克利夫兰26家炼油企业,被标准石油公司合并了20家,只剩下6家无足轻重的企业。

这是怎么回事?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11-18 22:21:25 +0800 CST  
仔细一问才知道原委。

原来在“大封锁”中,没有加入南方开发公司的炼油企业,和采油企业一致行动。为了防止原油偷运给南方开发公司,炼油企业也派员巡逻。

可采油企业一停止供油,所有的炼油企业都无油可炼。在长达40多天的“大封锁”中,炼油企业停工,工人工资还得要付出,导致大部分企业银根吃紧,难以维持下去。

他们为了保生存、保运转,只好向银行贷款。可克利夫兰所有的银行都拒绝贷款。

这下天全黑了。许多炼油企业上天无路,入地无门,到了破产的边缘。

这时候,标准石油公司的人及时赶到,向他们一个一个询问:“我们合作如何?”

这真是大救星啊。许多小炼油企业赶紧投入标准石油公司的怀抱,互相交换股份,成为标准石油公司的下属企业,小老板大都摇身一变,成了标准石油公司下属各分厂的经理。

这些小微企业的老板,成了一家大公司的分厂经理,看上去也还可以。可这些老板们无不心生苦涩,极为难过。

因为,克利夫兰所有的银行之所以不贷款给他们,原因很简单,标准石油公司买通了银行。洛克菲勒给银行的各级总裁和董事们,派发标准石油公司的高盈利股票,同时劝银行:“目前形势混乱,贷款给小企业风险太大”。

说得在理,不贷。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11-20 00:12:06 +0800 CST  
就这样,高盈利的股票,把银行和标准石油公司紧紧绑在一起。洛克菲勒和银行中高层联手,把克利夫兰绝大部分炼油企业鲸吞了。

当石油大战结束,洛克菲勒在克利夫兰已经有精炼10000桶原有的能力,已经成为炼油界的的巨无霸。

大家可能奇怪,克利夫兰的炼油企业在“大封锁”中无油可炼,日子难过,那洛克菲勒的炼油企业不也没油可炼,又是怎么挺过来的呢?难道是因为家底厚,经得起耗?

答案是否定的。

原来在“大封锁”期间,原产地石油掮客趁夜偷偷卖给标准石油公司2万多桶石油,亚基波多发现后,把石油掮客斥为叛徒,加强巡逻。可两天后,又有5000桶原油卖给了标准石油公司。

这些原油虽然无法满足标准石油公司的全部需要,但至少帮助它挺过了“大封锁”。

洛克菲勒不择手段的竞争行为,招致社会各界的强烈批评,连他的小弟弟富兰克林都看不下去。富兰克林是个有正义感的人,参加过内战,负过伤。他看到大哥竞争手段残忍,就挺身而出反对大哥和二哥,并投身到亚基波多的生产者联盟中去了。洛克菲勒劝不住,兄弟俩反目为仇。

洛克菲勒虽然在炼油界独占鳌头,但亚基波多的生产者联盟不鸟洛克菲勒,把标准石油公司排除在外,与纽约炼油企业联盟打交道。洛克菲勒的日子还是不好过,很多人认为,他有可能支撑不下去。

艰难时刻,天在帮他。
1873年,一场世界经济危机爆发,迅速波及美国。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11-20 00:12:50 +0800 CST  
美国的铁路大战和石油大战,加剧了危机态势。以往美国石油远销欧洲,现在受阻。欧洲又出现了煤液化油,价廉物美,正逐步取代美国石油。

产油地解除“大封锁”后,采油企业无不甩开膀子采油,原油日产量由“大封锁”前的1.2万桶,提升到1.6万桶。但形势日非,市场需求大为减少,原油很快陷入供大于求的局面。

熟悉的一幕再次出现----油价迅速降低,行情暴跌,企业之间混战。“每桶4美元”已经成为一个遥不可及的梦想。

亚基波多和他的生产者同盟没办法,只好限采----决定半年之内不开采新的油井,如果半年之内还必能解决生产过剩,就再封锁30天。

即使是这样,油价依然极低,采油者辛辛苦苦劳作,利润却很微薄。
这时候,洛克菲勒出现了,他宣布:高价收购原油!

亚基波多他们追求的油价是“每桶4美元”,洛克菲勒却抛出每桶4.75美元的超高价。人们惊呆了,简直不敢相信。

大家凭直觉就怀疑:洛克菲勒可不是什么好东西,为啥以如此高的价格收购原油?他不可能有什么好心,一定是陷阱,一定是骗局!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11-20 23:07:35 +0800 CST  
但事实粉碎了人们的怀疑。洛克菲勒派人,提着现金现场收油,一手交钱,一手交货。有多少油收多少,价格就是每桶4.75美元,绝不低价,绝不少你一分钱。

哇,这可是天上掉下来的馅饼!正焦头烂额的采油老板,犹如久旱遇甘霖,纷纷与标准石油公司交易。

亚基波多到处呼吁:洛克菲勒是大蟒蛇,大家要小心;洛克菲勒是大章鱼,大家千万别上当!

但事实胜于口号,一个大活人不可能被眼前现场交易欺骗。
谁也不理亚基波多的喊话。

喊着喊着,亚基波多连自己都动摇了,赶紧提着自家的油桶,与标准石油公司的人交易。

标准石油公司的工作人员到处忙,告诉大家别担心,公司将每天以现金收购1.5万桶原油,绝不忽悠;谁如与标准石油公司签约,将来就优先收购谁家的。

亚基波多等联盟领导人,猜测签约有风险,呼吁大家小心,不要上当!
谁信呐!谁信谁傻逼!

人家标准石油公司与你签合同,怎么能骗人?你亚基波多不签就不签,别影响我赚钱。
大小采油老板纷纷与标准石油公司签订合约。标准石油公司毫不含糊地履行合同,依旧有多少收多少,价格坚持每桶4.75美元。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11-20 23:08:47 +0800 CST  
大家放心了。老板们只恨自己油太少,于是大举投资开采新的油井,产油地一片热火朝天。

半个月后,标准石油公司收购了20万桶原油,突然宣布停止执行合同。

老板们闻此噩耗,当场就傻了。怎么回事?怎么说停就停!标准石油公司,你要给个说法。

标准石油公司答复:供过于求已经打破了历史记录,这是你们的责任,因为你们大量抛售石油。现在我们只能出价每桶2.5美元,到下个星期,高于每桶2美元我们就不买了!

这个解释怎么听都有点牵强,大家不服,要打官司。可仔细一看合同,大家傻眼了:合同里写了购油量,但没有写明价格。也即,“每桶4.75美元”的价格没有进合同。

现在,标准石油公司不是不收购原油,只是价格剧降。这官司打了也没用!

价格降到每桶2美元,采油企业要亏死!

价格高时,老板们都倾其所能,贷款疯狂扩大产能,这时他们悲哀地发现,上当了。新的投资全部废了,老板们前功尽弃,相当一部分老板破产。

生产者联盟受到严重打击,产油地哀鸿一片。亚基波多哀叹:失败了!洛克菲勒太厉害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11-20 23:11:11 +0800 CST  
第五节 丑闻连连

亚基波多的日子不好过,远在京城的格兰特,也遇到新困难。

格兰特采取雷霆措施整肃了“三K”党,深受南方黑人欢迎,但也得罪了南方白人。

1872年又是大选年,格兰特凭着内战名将的声望和南方重建的功绩,依旧深孚人望,共和党决定再次提名格兰特竞选连任。

但格兰特的腐败激怒了一批共和党人,他们极力反对格兰特连任。眼见反对无用,他们另组政党----自由共和党,推出自己的候选人。

格兰特为此事烦恼。

不过,没多久他就不烦闷了。1872年5月1日自由共和党推举《论坛报》主编霍勒斯.格里利(Horace Greeley)总统候选人,一个报人,能有多大的竞争力?格兰特放下心来。

原以为,自由共和党会推举蔡斯或者小亚当斯的儿子、驻英大使查尔斯.F.亚当斯为候选人,这两个人政治声望良好,会对格兰特构成威胁。

报人格里利知名度也很高,但更多的是新闻娱乐的名声,在人们的心目中,政治分量还不够。

一个月后,正统共和党人推举格兰特为总统候选人、亨利.威尔逊为副总统候选人。紧接着,处于低迷的民主党召开大会,没有提出本党的候选人,宣布与自由共和党一道,共同支持格里利竞选。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11-21 23:14:34 +0800 CST  
格里利公认能力一般,政治上又没有经验,他的提名通过后,全国支持自由共和党的选民很失望,预计选不赢。民主党宣布支持他后,民主党的许多选民拿定主意,选举日不去投票。

果然,经过吵吵闹闹的选举过程后,格兰特大获全胜,11月5日,他在北部的所有州和16个南部及边境州中的10个州里取得了胜利,获得了58%的选票,是1828年到1904年获选票比例最高的候选人。共和党在众议院中重新获得三分之二的多数,在参议院中保持了同样的多数。

格里利对于提名很意外,也知道自己声望不够,但还得努力选,期望不要输得太菜。
可无论他怎样努力,都效果有限,他很泄气。由于忙于竞选,《论坛报》被其他股东接管中,他失去了主编的位置,这是一个打击。接着竞选失败是第二个打击。紧接着久病的妻子由于疏于照顾,不久去世,这是第三个打击。

劳累过度的格里利,在三个重大打击下,倒下了,选举后三个星期去世。

命运安排他参与了一次竞选,居然因此失去了工作,失去了妻子,失去了生命,格里利可以说是美国历史上最惨的总统候选人。
续任总统的格兰特,却高兴得很。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11-21 23:15:25 +0800 CST  
到选举人团投票时,格兰特成了唯一候选人,民主党再也推不出人选,干脆直接承认格兰特当选,格兰特同志这次竞选,比第一次还轻松。

说起格里利,顺便谈谈他与一位名人的关系。

他是一位杰出的报人。格里利早年敏锐意识到,自从美国工业化开始后,社会两极分化不断加深,以前田园牧歌式的比较平等稳定的农业社会,日渐崩塌,越来越向资产阶级和工人阶级两极分化的道路上奔跑。

社会两极分化,就会积累阶级矛盾,他担心,当社会分化到一定程度,阶级矛盾积累到一定程度后,会导致社会动荡,颠覆共和政体。

对待这一潜在巨大矛盾,怎么办?

格里利一个人又无法阻止工业革命大潮,想来想去,只能在舆论上尽点力,通过宣传公平、平等、自由的思想,为工人阶级、社会底层人士争取权益,努力填平社会分化的鸿沟,防止血腥革命,保护共和政体。

于是在1841年,创办《纽约每日论坛报》(简称《论坛报》),大力宣传废奴、禁酒,呼吁推进社会平权,态度激进。不仅奴隶主、大老板们受不了,就是一般老百姓,都觉得此报观点有点偏激。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11-23 10:29:24 +0800 CST  
据说格里利一次在火车上,看见邻座在读《太阳报》,便建议对方买《论坛报》来读。不料对方说:“我也买《论坛报》,不过我买它是用来擦屁股。”格里利说:“噢,只要你坚持这样做,那么用不了多久,你的屁股会比脑袋更聪明。”

1847年,《论坛报》已经名声大噪,格里利邀请查尔斯.达纳(Charles Dana)担任驻欧特派记者。达纳在德国科隆经朋友介绍,结识《新莱茵报》主笔马克思。

达纳看过马克思的文章,觉得文风雄健,文采飞扬,很欣赏。1851年,达纳听说马克思流亡伦敦,就写信请马克思担任《论坛报》海外通讯员。

马克思接信,非常激动。要知道,此刻他正处于穷困潦倒的时刻,只要有工作,有收入,就是救了他全家的命。

当时,《新莱茵报》遭查封,马克思被驱逐出德国,先举家流亡巴黎,后移居伦敦。伦敦是世界最发达的城市,物价高昂,马克思无法承受。夫人燕妮不得不当掉了陪嫁的最后一串项链,以维持生活。达纳的邀请,真是来得太及时了。

达纳提议,马克思文章的价格为每篇一英镑。马克思非常满意。

马克思对自己的英文没信心,请恩格斯写出《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署名马克思,交给达纳,算是第一篇。

马克思很忐忑,这一篇却得到好评。于是恩格斯写了《德国的革命与反革命》系列文章,帮马克思获得成功。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11-23 10:30:13 +0800 CST  
1852年马克思开始自己用英文写,燕妮誊正,通过汽船寄到纽约,开始了十年合作的历史。马克思开始写德国和西欧,后转向东欧甚至印度,连中英鸦片战争和太平天国的文章也写过。大部分文章写得好,共有487篇文章获得稿酬(恩格斯代笔四分之一),大多数登上《论坛报》头条。可见格里利和马克思、恩格斯同气连枝、“三观”非常一致。

主题:为穷人呐喊,为工人阶级代言。

思想如此投缘,马克思与格里利合作愉快。但1861年,格里利愤怒解雇了马克思。

为什么?
一言难尽。

自从恩格斯代写的德国革命系列文章取得轰动效应,达纳正式任命马克思为驻伦敦特约通讯员,年薪200英镑。

这工资非常高,格里利和达纳对马克思寄予厚望。

但马克思同志家庭负担重,本人花钱没概念,所以还是觉得钱不够用。

1854年,燕妮致信《论坛报》,希望他们在伦敦给马克思一套房子。

格里利他们接信大吃一惊:你马克思要求也太过分了,你就一写手,一个通讯员,就要解决房子,伦敦的房价好高啊。

拒绝!

马克思一方也不舒服:我在伦敦住不安稳,还怎么写文章啊,你们帮助一下不行么?
这是第一件不愉快的事。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11-23 10:31:02 +0800 CST  
马克思写的一些历史回顾文章,达纳觉得不符合《论坛报》的文风,就自作主张进行修改,用上《论坛报》常用的词句。有的文章改动大,作为报纸的社论发表,就不会署名。马克思看到自己的文章被修改,很心痛。

文人+知识分子存在这样一个通病,总认为自己的文章是最好的,别人的嘛,不是这里没写好,就是那里有缺点,不是这里没写到位,就是那里观点不妥,总之,文章是自己的好,文笔是别人的差。

马克思就有这种心态,一则认为达纳把自己文章的精华部分改掉了,只剩下一些糟粕,很心痛;二则自己文章改成社论后,没有署名,很不满。但人在屋檐下,不得不低头,马克思不能失去这份工作,否则没经济来源,故而只能装作没看见。

有次,他发现达纳刊登了一个叫西蒙的人的文章,认为西蒙的文章很差,于是一腔怨气喷发,说达纳刊登西蒙的文章“是愚蠢的”,“达纳十分庸俗”,并扬言,他要断稿,不向《论坛报》写稿子了。

马克思不知道的是,这位“庸俗”的达纳,在1857年经济危机来临时,尽量刊登马克思的稿子,以确保他的收入。并给马克思介绍《美国新百科全书》词条撰写工作,因为每页报酬达2两美元之多。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11-23 23:13:53 +0800 CST  
可以说,达纳是马克思的贵人。

第三件事不愉快的事才是最大的分歧。格里利生活在美国,当时社会分化还不十分严重,大部分工人的生活还没有穷到要闹革命的程度,工人的力量还没有达到能搞革命的程度,所以格里利是没有无产阶级革命思想的。相反,格里利主张早一点缩小贫富差距,推进权利平等,从根本上防止出现社会革命。

马克思是激进的革命派,他看到格里利鼓吹阶级调和(harmony),防止阶级斗争(struggle),很窝火,批评格里利丧失革命理想和锐气,讥讽格里利是个“坐在扶手椅里的白头翁”,没卵用。

决不为五斗米折腰。

马克思给《论坛报》撰稿,既是使生活所迫,也是想借助这个平台,传播自己无产阶级革命学说。他相信,美国工业革命速度快,规模大,会在世界上率先成为成熟的资本主义国家。只要发生经济危机,一定会爆发无产阶级革命。

他盼望美国早一点发生经济危机,因为接着就是革命,这是多么激动人心大好事呀!无产阶级会推翻美国资产阶级,建立社会主义(共产主义)国家,从此进入没有剥削、没有压迫的幸福社会。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11-23 23:14:27 +0800 CST  
盼啊盼啊,美国一直没有发生他所期盼经济危机。直到1857年,美国终于爆发危机,经济动荡,一片混乱。马克思闻讯,喜出望外,到处告诉朋友们:美国要发生革命了,美国要发生革命了。

美国革命没来,马克思重新变得一贫如洗。马克思的这段经历,在伦敦的朋友和同事中间,成为一个经久不衰的笑话。

格里利早就对马克思有意见,觉得马克思经济上欲求过高,写作不尽力,总不能按时交稿,思想上又针尖对麦芒,现在还被讥笑......格里利忍耐到极点。

1861年初,《论坛报》为了避免内战,摒弃废奴立场,支持南北双方议和,赞同美国南部继续维持奴隶制,马克思非常愤慨,公开表示抗议,不时冷嘲热讽。

道不同不相为谋。

1861年,格里利下令解雇马克思。1862年3月,达纳写信给马克思,说美国内战占据了报纸所有篇幅,让他不要再寄送文章。至此,双方合作正式结束。

大路朝天,各走各边。

马克思一生都喜欢美国,厌恶俄国,但最后他的学说在俄国产生最大影响,在美国影响很小,这是出乎他的意料的。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11-23 23:15:39 +0800 CST  
插曲讲完,还是回到主角格兰特身上,否则他老人家会有意见的。
格兰特第二个任期开始不久,就遭受飞来横祸----经济危机。

自欧美工业革命之后,铁路、钢铁、航运、通讯、纺织、制造业等产业迅猛发展。在资本主义自由竞争时代,海阔凭鱼跃,天高任鸟飞,老板勇于进取,资本狂飙突进,不可避免地产生了大量资产泡沫。

随着泡沫的不断累积,终于破裂了。1873年5月9日,因奥利地的银行深陷铁路股票泥沼,无法自拔,维也纳的债券交易突然激变,24小时内股票贬值几亿盾,接着信用全面瘫痪,有价证券交易中止。

危机很快蔓延到欧洲其他交易所,欧洲各国停止对美国资本输出,导致纽约银行不再对铁路公司和工业界拨款。9月8日,纽约仓库与证券公司先后违约。9月18日,拥有北太平洋铁路大量债券的泽依-库克金融公司宣告破产。

当库克公司破产的消息传到交易大厅时,人们极度担心的事终于发生了,“人群中爆发了一声惊叫,这声响似乎要冲垮经纪商所在的整个大楼,恐惧似乎抓住了每个人的心。”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11-24 22:21:51 +0800 CST  
一家这么大的金融公司倒下,人们十分恐惧。恐慌中纽约股市一泻千里,5000家商业公司和57家证券公司倒闭,纽约证交所关门10天,这是前所未有的。

美国、德国、英国、法国、奥地利等国家都无一幸免,全部崩溃。那些创造经济奇迹的企业家们,也造就了大量泡沫,现在,许多企业家倾家荡产。

危机起源于奥利地,但危机的中心却在美国。这个新兴的工业化国家,损失最大,形势最惨,到处听得到哭爹喊娘的声音。

最高兴的当属马克思。上次危机后没有爆发革命,很失望。这次危机比上次大多了,影响面远远超过美国,看来这次一定会爆发革命。

马克思奋笔疾书,在媒体上大喊:
看啊,革命马上要来了啊!

美国民众没想过要拿起武器革命,只是生活突然掉入深渊,心里着急,胸中积聚着一腔怨气。

怨气向谁发?怪天怪地怪华尔街?没用的!

老百姓一激灵:都是政府没管好,必须怪政府,特别是联邦政府。
执政的共和党,支持率刷刷地下降。

格兰特面对的,就是这么一个难局。

以前,美国老百姓关注的重点是南部重建。现在,全国百业萧条,大家水深火热,哪有时间精力挂念南方?特别是北方民众,大部分在想办法,怎样“重建”自己。

民意的转变,给了南方白人巨大的机会。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11-24 22:22:38 +0800 CST  
其实,机会在1873年以前就存在了。格兰特政府的腐败传闻损害了中央威信,各级官僚在各大产业发展过程中,暴露出许多腐败行为。1870年开始,共和党内部掀起自由派运动,反对腐败,进而与格兰特政府唱反调,连带反对格兰特的南方重建政策,提出对南方种植园主妥协,去掉军管措施,实现和平重建。

他们的主张,得到原南方种植园主、南方白人的赞赏,从此南北呼应。
中央和地方的腐败也让南方共和党人失望。

南方共和党人由来自北方的白人、黑人和南方白人小农、商人构成,这支联盟,是执行联邦政府重建政策的中坚力量。政府腐败和一些激进的政策,让南方白人小农、商人失望。中央和地方政府,耗费公款,给铁路和大工业集团补助,小农和商人则没有,他们很不舒服。

民主党人向他们宣传:看啦,国家从你们身上收税,让黑白混合学校的黑人受教育,何其不公!我们白人比黑人优秀多了,干嘛我们要负责黑鬼的教育,等等。

这么一拨弄,南方白人小农、商人离共和党而去,投入到民主党阵营。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11-27 23:17:16 +0800 CST  
南方共和党只剩下来自北方的白人和南方的黑人了,力量受到重大削弱。来自北方的白人数量不多,在实际斗争中,南方黑人只能靠自己了。

随着联盟的分裂,民主党在南方各州力量大增,逐步夺取南方的州级政权。

佐治亚州1870年州议会选举,南方民主党获得南方白人的绝对支持,同时派出“三K党”威胁黑人,结果民主党获得选举胜利,控制了州议会。然后从各方面打击共和党激进派州长,迫使他于次年辞职。1872年州长选举,民主党人获胜。

这样,民主党势力在南方复活。

在北卡,民主党用同样的手段获得议会选举胜利。当“三K党”横行时,黑人和山地白人进行抵抗,并请求联邦政府支援。格兰特担心共和党分裂,拒绝派军队前往,眼睁睁看着民主党夺取北卡州权。

自由派在1872年组建自由共和党,参加大选。他们的主要纲领就是大赦南方叛乱分子。他们认为,平定叛乱已经过去7年之久,是时候消除仇恨,抚平伤痕了,大赦一定能使全国人心安定,一切因叛乱而制定的限制,应该全部取消。

民主党当然赞同其纲领,故而也推举格里利为总统候选人。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11-27 23:17:50 +0800 CST  
看到共和党分裂。格兰特慌了,共和党主导的国会也慌了,为了防止共和党分裂,确保1872年大选胜利,国会和总统在南方重建问题上,态度被迫后退,同意实行大赦。1871年格兰特在年度咨文中提出大赦建议,1872年5月联邦众议院通过议员巴特勒提出的“大赦法案”。当法案交到参议院时,遇到共和党激进派萨姆纳的坚决抵制。

这种抵制很无力,因为一切要服务于大选。

萨姆纳很急。他估计,南方一旦实行大赦,南方叛乱分子就会活过来,进而带动整个南方白人,重新把黑人踩在脚下。

为了避免黑人重新沦为下等人,萨姆纳提出一个与“大赦法案”相对应的法案----《公民权利法案》,规定:禁止在旅馆、剧院、火车及其他公众场所歧视黑人。

这不是与大选唱对台戏吗?参议院拒绝《公民权利法案》,通过了“大赦法案”。

根据这个法案,被剥夺政治权利的叛乱分子,从16万人减少到0.05万人。

这15.95万人,是南方叛乱的精英,一经大赦,等于解开了他们身上的封印,封藏在身体内的魔性能量重新爆发了。

奴隶主的魔性复活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6-11-27 23:18:32 +0800 CST  

楼主:潇湘观渔

字数:1426373

发表时间:2010-05-04 00: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5 09:03:54 +0800 CST

评论数:364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