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美国 道美国----一个现代帝国的传奇崛起[连载]

令欧文想不到的是,有个最接近这7项资格的人,却与他打起了官司。这个人就是他的合伙人、美国地质之父----麦克卢尔。

麦克卢尔原先很欣赏欧文的教育理念,两人一接触才发现,彼此的教育方法相差十万八千里,因而时常争论,闹得很不愉快。

更让人麻脑的是,两人合股却没有签订任何协议,花钱也没有预算,若公社有盈余还好说,偏偏大亏,如何厘定开销、负担债务就成了糊涂账,不惜闹上法庭。

好在两人都是慷慨之人,好说话,官司遂以庭外和解结束。

欧文于1827年4月宣布实验失败,6月离开公社。“新和谐公社”全面转型,恢复私有制和市场经济,变得与外面无异。

在“新和谐公社”开展实验的同时,一群欧文心目中有文化、有道德、有钱的人,创建了另外一个公社----黄泉公社。1824年欧文在辛辛那提宣扬共产主义模范公社计划,他们被欧文的美好计划折服,遂决定试试看,一起创建了这个公社。

一开始大家非常热心,积极参加劳动。曾经的老板,放下勾心斗角的生意,前来参加农业劳动,享受人与人之间的真诚和纯朴。牧师不再叫人忏悔,而是叫猪去吃食。商人丢掉布尺,操起了犁耙和草叉。那些在家里从来不进厨房的贵气太太小姐们,放下千金之躯,走进公共食堂搞烹饪、熏油烟。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6-06 19:48:23 +0800 CST  
这些人不是为了赚钱,是为了体验欧文口中的共产主义社会,到底有多美好。他们是为了改变世界来奉献的。

辛苦了半年后,大家终于看清了欧文的共产主义是个什么东西----一个建立在农业和小工业基础上的,低水平共同生产和公平分配的社会。

它的优点是相对公平,缺点是辛苦和低效益。

于是,牧师们放弃了牧猪,还是回去牧人,因为牧人比牧猪既有味又收入高。

商人们发现,辛苦驾犁耙和舞草叉的收益,比不上用尺量布的零头,还是回去卖布去吧。

优雅的太太小姐们熏了半年油烟,发现自己的烹饪手艺提高了不少,但对人的道德提高似乎毫无作用。

美丽的共产主义公社,不过尔尔,还是散了吧。

仅仅半年,黄泉公社就成了回忆。欧文心目中有文化、有节操、很勤奋的人,根本就不屑于玩这种低级货。

欧文的粉丝们,还创建了一批公社,其名字和存在时间如下:

纳肖巴公社,3年;
哈佛斯特劳公社,短促;
考克斯萨基公社,一年;
肯达尔公社,一年;
另有4个公社,短促。

轰轰烈烈的欧文实验,全部失败。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6-06 19:49:04 +0800 CST  
四年实验,欧文损失了25万美金,是他财富的80%。他始终没有想通,这么美好的设想,为什么一到实践,就面目全非呢?

他没有死心,回到英国后,一路跑到墨西哥驻伦敦大使馆,建议墨西哥在德克萨斯实行共产主义公社制度,大使客客气气接待了他,也客客气气拒绝了他。

他还没有死心,竟然坐船,远渡重洋跑到墨西哥,见到圣塔.安那和当时的墨西哥总统,请求在德克萨斯实行共产主义公社制度。圣塔.安那一听就知道不切实际,拒绝。欧文没办法,只好辗转回归英国。

欧文的共产主义公社计划,在另一个同道眼里,如同渣渣。这位同道不是别人,就是与欧文齐名的空想主义达人----夏尔.傅立叶(charles fourier)。

傅立叶认为欧文的共产主义公社存在许多致命缺陷。

比如,公社财产不能公有。一旦财产公有,谁都不会对财产负责,必然导致生产管理松懈。

不能实行按需分配制度。不论社员劳动好坏,一律分配同等的生活用品,那些懒汉就划得来,大家就越来越懒了。

不能没有竞争…….
很多。

傅立叶认为,美好社会不是欧文所主张的强化劳动、消灭资本,而应使资本和劳动相互协作,和谐配合。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6-08 00:04:35 +0800 CST  
他认为,资本主义虽然是一种“每个人对全体,以及全体对每个人的战争”的制度,其生产的无政府状态,决定了经济危机不可避免。但是,私有制有其必要性,不宜废除。而应通过制度设计,发挥它的积极性,减少甚至消灭其剥削性。

要消灭私有制的剥削性,谈何容易。但这个问题对傅立叶来说,很简单。

他设计了一种叫做“法朗吉”社会主义组织,类似于公社,但不是共产主义的(财产不公有)。大约由1600人组成,分三级,由兴趣爱好一致的人自由组成“小组”,5个以上小组联合成一个“谢利叶”,若干“谢利叶”联合组成“法朗吉”,最佳规模是1800—2000人。

“法朗吉”内男女平等,人人劳动,事实按计划去做,实行免费教育,工农结合,没有城乡差别和脑体劳动差别,各类设施齐全,总之,傅立叶认为非常和谐。

他发挥私有制的作用,“法朗吉”实行招股组建,不像欧文的社区,靠老板出钱。有股东,就意味着有人对财产高度负责,抓管理就不会漫不经心。

傅立叶消灭剥削的办法,就是科学分配利润,不让股东们独吞。他经过考察,发现利润主要来自三个方面:

1.劳动(包括工人和老板的劳动);
2.资本(股金);
3.技能或才能。

以前资本家除了发给工人少量工资外,把利润全占了,这就是剥削,不合理。而应看投劳、投资、投智三个方面,按其贡献大小,分给相应的利润,这样才合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6-09 01:06:33 +0800 CST  
他的数学很好,经过精密计算,算定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三个方面分配的大致比例是:

十二分之五归劳动;
十二分之四归资本;
十二分之三归技能和才能。

他到底怎么算出这个比例的,不知道,反正很复杂。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比例,具体到每个“法朗吉”,比例是不一样的。

别小看这种按比例分报酬的办法,傅立叶认为,只要比列合理,就消灭了剥削。
想想,还真有道理。

说了这么多,其实“法朗吉”的特色是三个关键词:财产私有、计划经济、合理分配。
看看,资本主义和社会主义实现了有机统一,资本与劳动实现了和谐合作,多神奇哦。

傅立叶的构想正确吗?

消灭剥削,那可是几千年来劳动人民的共同愿望。傅立叶这个方法若成立,那他就立下旷世奇功。

正不正确,实践检验。可惜傅立叶去世前,据说他的粉丝在法国只开展了两次小型试验,情况不明。但他的美国粉丝,纷纷搞起了实验。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6-09 01:07:14 +0800 CST  


夏尔.傅立叶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6-09 10:55:37 +0800 CST  
1843年9月,一批傅立叶的超级粉丝,在新泽西蒙默思县选定一块土地,建立“北美法郎吉”。初始人员90多人,原始股金8000美元。

“北美法郎吉”参照傅立叶的构想,由大家按兴趣自选职业,爱好相似的组成小组,同一行业或同一企业的小组组成谢利叶,开展工农业生产,整个法郎吉以农业为主,办有小规模工业。

在报酬分配上,按照“公平比例”原理,由大家商议确定分配方案。

工资:给劳动最苦的人最高报酬,较苦的次之,轻松的最少。

比如,制砖最苦,工资每小时1角;农业劳动辛苦程度次之,每小时0.8角;医生和服务员不属于重体力劳动,每小时0.625角,等等,日日记账,每月加总后由个人领取。

利润:年末分。分给投劳(劳力)的每人13美元,分给投资(股金)的为5%的利息。

对投智(才能)的,采取额外薪金的办法给予报酬,比如负责工作计划和监督的建筑小组组长,除工资外,每天另加0.5角的额外薪金。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6-10 00:12:59 +0800 CST  
从上面的数字看可以看出两点:

一是分配主要向劳动和才能(技能)倾斜,分给资本的报酬很低。若按原始股本8000美元的5%计算,分给股东们的总利息也只有40美元。而一个普通劳力,一年工资在200—300美元之间。

二是大家报酬都不高,生活清苦。当然,那个时候物价也低。每个劳力年终分红13美元,看似极低,但当时“法郎吉”一间大房子的年租金也只有12美元。

“北美法郎吉”内的生活是清苦而又愉快的。大家职业自由选择,没人强迫做事,没有压力,劳作一天后还常常载歌载舞,寻欢作乐。相比外面残酷的竞争而言,“北美法郎吉”可以说是世外桃源。

“北美法郎吉”存在了12年之久。1854年碾粉厂被火灾烧毁,大家开会商量怎么重建。有个人突然提议:不要建厂子了,最好的办法是大家解散。他的提议竟然得到大家赞成,“北美法郎吉”毫无预兆地结束了生命。

在“北美法郎吉”, 大家日子过得愉快,但由于缺乏竞争,没有压力,工作也就不算勤奋,劳动成果也不多。从1843年到1852年, 10年间法郎吉的财产积累也只有8万美元。 12年里,大家只能过清贫日子。傅立叶的美好理论确实给人带来了和谐,却无法让人致富。这样的日子过久了没意思,不如散伙。

1844年,一个位于波士顿9公里处的“布鲁克农业和教育农庄协会”,更名为“布鲁克农庄法郎吉”,宣布建立傅立叶主义公社。

这个协会原本就是傅立叶的粉丝们,按照法郎吉模式建立的。其目的是“以兄弟般的合作制度,代替自私自利的竞争制度”。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6-10 00:13:45 +0800 CST  
公社的财产也按股份制构建,按能力和爱好提供职业,工作日劳动最多不超过10小时,统一劳动报酬标准。对10周岁以下的儿童、70岁以上的老人和丧失劳动能力的人,实行免费供养。对教育、医疗、洗浴、图书实行免费。

这个公社以农业为主,效益较低,还要承担那么多的免费项目,故而社员劳动辛苦,生活艰苦。但大家以高昂的热情实践傅立叶的光辉理论。业余时间跳舞、唱歌、做游戏,讨论文学艺术,还是很愉快的。

这个公社最显著的成绩是教育。集中一批优秀教师,教给学生科学和艺术,重视德智体全面发展,在美国算是走在前列的。仅仅三年教育,从中走出了3位科学家、2位小说家、1位国务卿、1位州检察长、1位南北战争英雄,成材率超高。这些人不约而同地认为,正是这个小小公社的先进教育,给了他们非凡的人生。

“布鲁克农庄法郎吉”盛期声名远播,来参观的每年达数千人,要求入社的人很多。

1846年,布鲁克农庄中心大厦被焚毁,损失惨重,这大大打击了社员的积极性,第二年夏季解散。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6-10 00:14:32 +0800 CST  
作者:@killywen 时间:2015-06-09 17:55:40
感觉西方强过中国,并不是因为民主,而是因为科学。
明末时候荷兰就开始入侵了,那时候西方根本没民主。
要说有,也是后面生活水平渐渐提高,公司渐渐增加,有人敢对皇权、王权说不,重新协调分配利益。
美国也未必真民主,也是建国者遗传。比如林肯妻子是个红三代。
------------------------------------------------------------------
英国之所以在世界上率先成批出现大科学家、大艺术家,就是因为从13世纪《大宪章》开始,贵族们开始与国王斗,后来地主们加入这个行列,经过数百年的斗争,不断削弱王权,国王无法在政治上、思想上一统天下,这就给了人民学习的自由,思考的自由,言论的自由,发财的自由,故而科学大兴,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
民主是科学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思想自由、学术自由,想要科学领先,可能性不大。

美国的民主是真是假,早已大白于天下,没有太多的秘密可言。林肯妻子对林肯当选总统有较大的督促作用,但其红三代身份对此事几乎没有作用。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6-10 09:10:04 +0800 CST  
作者:@zheng000012
中国经过几千年的发展在明末开始突破皇权的概念(明末思想家的书籍),但是不幸的是中国的进程被打破了。不知道欧洲有没有收到这些观念的影响,我觉得是中国的这些观念传播到了欧洲,让欧洲人从封建制直接跳到了所谓民主的制度,而没有经历集权的过程。这种制度没有想象中的那么好,你看看魏晋时期,其实欧洲的很多现象与魏晋时期是很像的。
-------------------------
这个过程可能刚好相反,明末清初一大批欧洲知识分子(传教士为主)来到中国,带来了限制王权的思想。
当时的欧洲,除英国与荷兰外,其他国家大致还是按照集权方向发展,直到英国光荣革命和第一次工业革命兴起以后,其他国家的集权进程才受到影响。
民主制度好不好,丘吉尔说的比较到位,大意是:民主制度是个糟糕的制度,但又是现存制度中最好的制度。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6-10 09:33:42 +0800 CST  
作者:@killywen 时间:2015-06-10 09:37:10   作者: 时间:2015-06-09 17:55:40
感觉西方强过中国,并不是因为民主,而是因为科学。
明末时候荷兰就开始入侵了,那时候西方根本没民主。
要说有,也是后面生活水平渐渐提高,公司渐渐增加,有人敢对皇权、王权说不,重新协调分配利益。
美国也未必真民主,也是建国者遗传。比如林肯妻子是个红三代。
------------------------------------------------------------------
潇湘观渔 2015-06-10 09:10:04
英国之所以在世界上率先成批出现大科学家、大艺术家,就是因为从13世纪《大宪章》开始,贵族们开始与国王斗,后来地主们加入这个行列,经过数百年的斗争,不断削弱王权,国王无法在政治上、思想上一统天下,这就给了人民学习的自由,思考的自由,言论的自由,发财的自由,故而科学大兴,第一次工业革命发生在英国。
民主是科学的重要前提之一。没有思想自由、学术自由,想要科学领先,可能性不大。
美国的民主是真......
-----------------------------
要说思想自由,知识自由,宋朝也发生了。但没突破科学那道坎。
林肯当上总统,肯定有自身能力。但不是老婆一直催着他去做大业,恐怕他连议员提名的资格都没吧。
------------------------------------------
宋朝的自由是相对其他朝代而言的,但依然是儒家思想的天下,知识分子也以讨好王权为主流,还出现了程朱理学。
就是这种相对自由,给了民间工商业发展的机会,宋朝成为世界上最富裕的大国,这个富裕,不是指总量,而是指人均。
如果宋朝这个进程不打断,工业革命倒是有可能在中国先发生,哈哈,勉强假设一下,哈哈

正如你所言,林肯老婆的作用主要是催促和打气。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6-10 09:57:15 +0800 CST  
作者:@愚卉 时间:2015-06-10 08:13:38     他的数学很好,经过精密计算,算定在当时的生产力水平下,三个方面分配的大致比例是:
十二分之五归劳动;
十二分之四归资本;
十二分之三归技能和才能。
他到底怎么算出这个比例的,不知道,反正很复杂。当然,这只是理想状态下的比例,具体到每个“法朗吉”,比例是不一样的。
别小看这种按比例分报酬的办法,傅立叶认为,只要比列合理,就消灭了剥削。
想想,还真有道理。
说了这么多,......
-----------------------------
这个比例,是根据什么呢?很感兴趣~
---------------------------------------------
我也很感兴趣,但没查到相应资料。估计是傅大师根据当时企业生产情况,结合自己的设计方案,估算出来的。
好在这个比例不是死的,实际可以灵活调整,只要劳资各方都接受即可。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6-10 14:16:25 +0800 CST  
除以上两个著名的法郎吉外,傅立叶的粉丝们还建立了一批类似公社。如宾州7个,纽约4个,俄亥俄5个,密执安4个,衣阿华州和伊利诺州若干个,历史学家能够查证到的,就不少于41个,可见傅立叶的理论风行一时,许多群众对建设更美好的社会,有高昂额热情。

你以为这就是全部,那就错了。美国还有一类宗教公社,以宗教面目出现,实际部分实行社会主义或者共产主义措施,探索没有私有制、没有剥削、友爱团结、公正平等的理想社会。它们的规模和影响,比欧文和傅立叶公社更大。

比如美国第一个共产主义历史学家约翰.汉弗莱.诺伊斯,于1848每年,在纽约创建了一个宗教社区----奥奈达公社。

诺伊斯原本是个法学大学生,后改为钻研神学,开创出自己的宗教理论----至善论。
他认为,上帝在天国实行神政,并即将赋予物质世界(人间),地球上一个教堂升起,去迎接神政。天国教堂和人间教堂的联络手段,是神托和神交。而神交导致极度的圣洁,完全超越了罪恶,是为至善。

由此引发开来,做人要追求尽善尽美,社会要变得尽善尽美。比如,戒酒的要戒到底,绝对不喝含酒精的饮料;反对奴隶制的要反到底,马上给奴隶自由,不能期期艾艾……
至善,至善,就是马上断绝与罪恶的联系,一点也不能迟疑。

他先发展自己的母亲、妻子、兄弟姐妹为信徒,后扩大到40多人。

他不断探索至善,越探索越发现,至善的终点是共产主义,于是,他们建立共产主义宗教社区。

财产公有、共同劳动、按需分配等等,与其他共产主义社区相似。他们的显著特点有两个:

一是共产共妻。他们坚决反对一夫一妻制。因为一旦组成家庭,就有私人利益,家庭是私有制的基本载体。有了家,就要为家赚钱,为家兴业;要置办私人物品,形成家庭私有财产;要抚育自己的孩子,无法做到对所有人同等关心,等等。反正,家庭,就是社会罪恶之源。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6-12 00:20:03 +0800 CST  
于是,他们规定,公社全体男同胞,是全体女同胞的丈夫,彼此混杂同居。当然还是要坚持两情相悦原则,若不喜欢对方,可以拒绝。

这种制度美其名曰“复合婚姻制”。

诺伊斯他们在繁育后代上也追求至善----优生优育。他们觉得,老少配生出来的孩子最好,于是极力撮合一老一少“神交”,生出符合上帝旨意的优质小孩来。

新生儿由母亲照料到断奶为止,然后送到托儿所,由专职人员抚育。

二是开展批评和自我批评。现在批评和自我批评是共产党民主生活会的标配,但在那个时候,批评人是件冒险的事情,轻则令人不快,重则老拳相向。因为人们视荣誉为生命,批评常常被误解为侵犯人的荣誉,对方没有和你决斗,就已经是皇恩浩荡了。

但诺伊斯倡导开展心平气和的批评。公共生活需要相互批评,才能相互督促和提高。这点他们做的很好,经常开会互相批评。批评者往往直言不讳,受批评的往往一身汗,这样互相帮助改正缺点。

在诺伊斯的英明领导下,公社兴盛了30多年,人数达到数百人。在公众舆论的压力下,最终他们废除了“复合婚姻制”,恢复家庭制。

没想到此举揭开了公社解体的序幕。诺伊斯们精心繁育的优质后代已经长大,他们群起反对诺伊斯,要求改革。两方争执不下,诺伊斯率领部分信徒迁往加拿大,1886年去世。

美国人还建起了一大批宗教公社,各有特色。

19世纪上半叶,美国的公社多达数百个,参加的人数达几十万人。这些人怀着梦想,追求人性之美,追求公正之美,希望消灭剥削,消灭不公,建设平等、均富、博爱的社会。他们付出了超乎想象的激情、汗水和金钱。这些公社短的几个月,长的数十年,有的几经变换,延续到20世纪。

深入探究公社的寿命,得出一个令人遗憾的结论:凡是坚持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的公社,寿命都很短。寿命长的,都是中途转型,实行市场经济和私有制的公社。

事实反复证明,社会主义或共产主义确实是空想。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6-12 00:21:31 +0800 CST  
但有的人非常不赞成这个观点,他们坚持认为,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完全不是空想,是实实在在的好制度。

他们没有说假话,他们用实验证明了自己的说法。

这些人就是德裔移民。他们也创建了共产主义公社,觉得公社很好。

他们的观点之所以与别人不同,原因很简单,他们不但是穷人,而且是穷人中的穷人。

众所周知,那个时候德意志地区四分五裂,战乱频繁,老百姓流离失所,深受其苦。这地区人均耕地少,老百姓经常食不果腹。因而德意志地区的老百姓,是世界上最苦的群体之一。很多人实在是混得很艰苦,没有出路,只好有卖命的机会也不放过----当雇佣军。

被迫卖命为生,不是极端困苦,谁愿意走到这一步去。

一部分移民美国后,发现美国社会安定,土地丰沃,农业条件非常好,几乎像理想中的天堂。他们建立共产主义公社,艰苦创业,虽然经济效益与其他共产主义公社没有显著差别,生活水平也比较清苦,但比起故乡来,好了不知多少倍。

他们很满意这种生活。

所以,如果你愿意过清苦生活,共产主义就不是梦。

但他们的后代不同意。

在美国出生长大的新一代,没有经历故乡的苦,却看到外面的世界比公社精彩多了、富裕多了,所以对公社现状不满意,要求改革。这就导致了公社的转型或解体。

所以,你想要富裕,就不要做共产主义美梦。

还是有人不同意。

不同意的又是德国人。数量不多,只两个。他们说,欧文、傅立叶的共产主义空想,但我们也有一个共产主义,我们的不是空想,是科学,是一定能实现,而且一定很富裕、很美好的社会。

这两个德国人,就是不说大家也能猜到,他们就是伟大的马克思、恩格斯同学,他们终于正式登场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6-12 23:17:09 +0800 CST  
卡尔.海因里希.马克思(德语Karl Heinrich Marx)1818年5月5日生于德国莱茵省的一个富有的律师家庭。欧文开展新和谐公社实验时,马克思才7岁。他的学生时代,正是德国发生剧烈变化的时期。马克思小时,英法已基本完成了第一次工业革命,工人和资本家的矛盾非常尖锐,而德国的工业革命才刚刚开始,英法社会主义空想家已经大批特批可恶的资本主义制度,德国正开始歌颂资本主义制度。

但工业革命中存在的恶性竞争,让资本家勾心斗角加剧。生意上的欺诈,企业间的倾轧,老板对对穷人的剥削,迅速拉低了整个德国社会的道德水平,群众的悲惨境遇日益显现。这些现象,让马克思深深不解和厌恶,特别同情穷人。小小年纪,他就决心改变这一切。

中学毕业时填择业志愿,马克思老爸希望聪明绝顶的孩子,能子承父业当收入不错的律师。马克思的同学眼光高多了,有的要当教士和牧师,有的想当诗人、科学家和哲学家,有的想当大老板、大领导。唯有马克思什么也不想当。当马克思把他的志愿交给老师时,老师惊得目瞪口呆。

马克思的志愿是:为全人类服务。

老爸看到儿子的志愿,懵了。他曾经多次预计宝贝儿子可能志向远大,不会止于律师。但再料也无法料到,宝贝儿子的志向,竟然是这个星球最宏伟的志愿。

不过,还好,地球之外的宇宙中没发现人,否则这小子会为全宇宙服务。

他老爸很庆幸。因为这小子无论想干嘛,总还是在地球上扑腾。

不过,做父亲的庆幸的太早了。为全人类服务只是儿子中学的志愿。到了大学,他的志向还真瞄准了宇宙……等下看后面那首诗就知道了。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6-17 23:10:01 +0800 CST  
马克思的中学和大学时代,英国、法国、德国都发生革命,德国反封建斗争很激烈。原来看好的资本家们在这场斗争中表现很差,倒是工人们很勇敢。这一幕幕历史活剧,深深影响了青年马克思。

马克思眼光所及,无不是悲惨世界。所以,他的关注的不单单是德意志人民苦难,而是全世界穷人的苦难。他立志,要把这罪恶的社会推翻,还一个公平公正、人人幸福的太平世界。

“面对着整个奸诈的世界,
我会毫不留情地把战挑,
让世界这庞然大物倒塌,
它自身扑灭不了这火苗。
那时我就会象上帝一样,
在这宇宙的废墟上漫步;
我的每一句话都是行动,
我是尘世生活的造物主。”

看看这首诗,马克思的志向宏大得令人窒息:他要打碎这个罪恶的世界,按照自己的设想,像上帝(造物主)一样重建一个新世界。

等于是他进一步明确,所谓为全人类服务,不是在全球推广计划生育,而是要重建一个美好社会,让全人类都幸福。

他不是着眼于德国,而是包括所有国家;他不是想当德国国王,也不是想当联合国秘书长,而是想当上帝,边在宇宙散步,边重造人间。

他的志向,比100年多年后的“宇宙大将军”还大。估计“宇宙大将军”也只是上帝的部下。也难怪,“宇宙大将军”只是马克思的徒子徒孙,理当如此。

推翻这个旧世界,建设一个新世界,就是马克思一生的目标。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6-17 23:12:01 +0800 CST  
大学期间,德国人民反封建斗争失败。斗争转移到意识形态领域内,哲学交锋成为重点。马克思闻风而动,狠命钻研哲学,结果成为一个优秀哲学青年,奠定了辩证法的基础。由于他太过优秀,学校不经答辩就授予马克思哲学博士学位。马克思学历史也很认真。

1841年4月中旬,23岁的马克思大学毕业,开始找工作。

找工作的目的不单是为了谋生,更重要的是为了摧毁这个“奸诈的世界”!

没资金没技术,没军队没枪炮,拿什么去摧毁呢?
只有手中的笔。

他先是写政论文章,反对普鲁士书报检查制度,没有通过当局审查,无法公开发表。后参加《莱茵报》工作,撰文批判封建当局。并开始认真研读各种社会主义、共产主义理论,参加关于社会主义问题的讨论会,熟悉了圣西门、傅立叶、欧文、摩莱里、马布利、巴贝夫、邦纳罗蒂等社会主义理论家的著作。

报纸编辑工作,打开了马克思的视野,使他知道德国的各个方面,了解到许多书本上没有的东西,他逐步认识到:
“人们奋斗所争取的一切,都同他们的利益有关。”
天下熙熙,皆为利来;天下攘攘,皆为利往。

于是,他的研究重点由纯政治转向经济关系,从而走向社会主义。”

研究的目的:为了斗争。就是找到摧毁这个“奸诈的世界”的办法!

马克思利用《莱茵报》这个阵地,不断批评当局,结果《莱茵报》被查封。马克思辞职,然后研究费尔巴哈的唯物主义哲学。和燕妮完婚后,估计在德国难以有所作为,遂到革命中心巴黎去。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6-19 00:24:14 +0800 CST  
1843年10月底一到巴黎,就发现这里革命氛围果然不一样。巴黎工人队伍庞大,早在1835年就建立了秘密革命团体,1839年5月举行了武装起义,虽然失败,但巴黎工人仍有强烈的革命情绪。

马克思以前想打破旧世界却没有依靠力量,正是在巴黎,他终于找到了主力军----工人。

这里的工人众多,生活艰苦,对资产阶级怀有刻骨仇恨,只要好好动员,好好组织,他们就是革命的主导力量。

于是,马克思迅速与德法两国工人组织建立联系,走上与工人运动相结合的道路。

经过广泛接触和深入调查研究,马克思惊喜发现,工人一无所有,具有彻底的革命性。不像德国小资产阶级,因为稍有财产,怕革命把财产和生命都革掉,故而革命每到关键时刻,总会动摇。工人相反,因为一无所有就不怕失去,搞起革命来自然天不地不怕。
马克思断定,无产阶级就是资本主义制度的掘墓人,是人类解放即社会主义革命的领导者。

在巴黎,马克思如鱼得水。
这里是各种社会主义和共产主义理论策源地。聚集着布朗基、卡贝、蒲鲁东等社会主义学派活动家。马克思正好求之不得,可以好好研究社会主义理论。
巴黎还是德国政治流亡者集中的地方,马克思在这里可以有效地积聚反对德国专制制度的革命力量,并通过他们,把革命影响扩展到德国。

马克思系统研究了英法空想社会主义理论。他非常赞成圣西门“一切人都应当劳动”的原则和国家消亡的思想、傅立叶的未来社会劳动将由谋生手段变为乐生要素的思想、欧文消灭旧的分工制度和城乡对立的方案,以及教育必须和劳动相结合的原理。

空想社会主义者反对暴力革命。马克思对之进行了批判,说他们不懂社会发展规律和资本主义罪恶的根源,不了解无产阶级的历史作用,抹杀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宣扬阶级调和论,主张通过和平的道路实现社会主义。

他从圣西门、傅立叶、欧文等人的著作中,吸取了科学的积极因素,批判了反科学的、空想的因素,为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积聚了思想材料。

他还着重研究德国古典哲学、英国古典政治经济学,对于共产主义世界观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

楼主 潇湘观渔  发布于 2015-06-19 00:25:12 +0800 CST  

楼主:潇湘观渔

字数:1426373

发表时间:2010-05-04 00:0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5 09:03:54 +0800 CST

评论数:3648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