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秘史之最终对决

反而是另一边的义渠国取得了一些战绩,秦国根本没想到义渠也会加入战争,它的后方疏于防范,结果义渠一路上势如破竹的打到李帛,秦国被吓出一身冷汗。算计周密的张仪这次漏算了吗?是的。这些年来,秦国曾经多次进攻义渠,而且义渠也称臣了,屈服了,张仪认为义渠是个小国,它的实力和秦国相差悬殊,应该不敢再乱说乱动了。没想到出身戎狄的义渠和那些瞻前顾后的华夏诸侯国做事风格不一样, 它敢于孤注一掷,把全部本钱押上赌一把,也不怕这把赌输后从此落得个倾家荡产的下场。不得不承认,在义渠国的问题上,公孙衍赢了张仪一招。

函谷关战役结束后,各方都偃旗息鼓,渡过了一个很长的相安无事的休战期。联盟学乖了,三个国家的军队被秦国一个国家打的大败,它认识到自己的实力可能没有预估的那么强,所以它开始收缩防守,不再挑起事端。而秦国和齐国也没有什么后续动作,齐国的想法是,遭到攻击的秦国应该还会采取一些报复行动,它可以继续做渔翁,捡便宜。秦国当然不干,它对齐国的心思一清二楚,尽管秦国和齐国没有结盟,但是打垮新三晋联盟是齐国必须完成的任务,它理应是这场战争大戏的主角,至少也是主角之一,却一直装成是来看戏的,好像正在发生的事情和它无关一样。实际上函谷关战役期间就是齐国出兵的恰当时机,它的正确做法是在同一时刻发起进攻,让联盟两面受敌,可是它就在那里眼睁睁的看着,什么都没有做。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2-03 23:25:11 +0800 CST  
秦国感觉愤愤不平,函谷关的时候秦国是没有办法,现在齐国还在想着把秦国当做冤大头继续用下去,它的算盘打的也未免太精明了吧?本钱它想一点不出, 最后的好处它可以照单全收,天底下有这样的道理吗?齐国必须完成打垮新三晋联盟的任务,这一点秦国是知道的。秦国也必须完成打垮新三晋联盟的任务,这一点齐国却不知道,如果两国比试谁耐不住性子先出手,应该是秦国占上风才对。所以,手里握有底牌的秦国决定就这样等下去,和齐国比一比谁的耐心更好。

果然,在这场耐心比赛中输掉的是齐国,但它算是很沉的住气,一直等到了第二年,前317年,它终于得出结论,秦国比原来想象的更精明一些,没有可能再占它的便宜,只能自己动手了,这才姗姗来迟的调动军队开始攻击联盟,这就是观泽之战。在秦国先动手的情况下,齐国多半会按兵不动,但是在齐国先动手的情况下,秦国却迅速采取行动,它一点时间都不浪费,马上出动大军对联盟发起猛攻。齐国选择的攻击地点在北线的观泽,秦国则把攻击地点选择在南线的修鱼,这样可以迫使联盟同一时间在相距遥远的两个地方分散兵力迎敌。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2-04 23:29:46 +0800 CST  
秦国用自己的方式给齐国展示了什么才叫做协调一致,互相配合的军事行动,同时也用自己的方式给魏国展示了什么才叫做秦国给予对手的沉重打击,修鱼之战秦国大获全胜,斩首八万二千,俘虏韩将申差,赵公子渴和韩太子奂逃离战场。有一点请注意,通过秦国方面留下的修鱼之战的资料,我们基本上可以确定公孙衍不在修鱼。修鱼之战是一场规模很大的重要战役,联军主将却不在现场指挥,怎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比较合理的解释是,在其他的地方同时也在发生一场非常重要的战役,需要公孙衍亲自指挥,他被牵制住了,没有办法分身前往修鱼。显然,这个地方只能是观泽。

和观泽之战有关的资料比较缺乏,史书中记载,参战的一方是赵国和魏国的军队,另一方是齐国和宋国的军队。现在我们可以判断,观泽之战中指挥赵魏联军的很可能是公孙衍,指挥齐宋联军的是谁呢?很可能是匡章,齐宣王时代齐国的所有重要战役都是他指挥的。宋国号称“五千乘之劲宋”,在所有的千乘之国中它是最强的一个,被公认为七雄之外的第一强国,它和齐国组成的联军是一只实力雄厚的军队。可见,公孙衍在观泽面对着的敌人非常难对付,阵容非常强大,观泽之战是一场关系着联盟前途命运的大战,不容有失,赶到观泽后不久,公孙衍又听到了秦国在修鱼开战的消息,他选择继续留在观泽,全力迎战齐宋联军,而不是临时前往修鱼,这是一个合情合理的决定。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2-05 21:32:57 +0800 CST  
根据以上理由,我猜测,由于秦国采取了果断行动,在没有事先沟通的情况下,它和齐国形成了事实上的默契配合与联手出击,观泽之战和修鱼之战几乎是发生在同一时间的两场战役,观泽之战的开战时间略早一点。在修鱼,联盟遭遇惨败,承受损失的主要是韩国人,在观泽,联盟也遭遇了惨败,承受损失的是赵国人和魏国人。

史书中只记载了观泽之战的结果是联盟一方失败,凭什么我认为它失败的程度和修鱼一样惨重呢?有两个理由,一,观泽之战结束后,齐国统计了赵国在这场战役中的损失,再大致估算了一下赵国在函谷关战役中的损失,把两者加在一起,它得出一个结论,削弱赵国的任务已经完成了,现在它可以开始执行战略计划的下一个步骤。二,战后不久,魏国就完全失去了信心,它决定举手投降,解散新三晋联盟。相对秦国,联盟怎么说也拥有三比一的数量优势,如果联盟只遭受过来自秦国的两次沉重打击,而一次都没有遭受过来自齐国的沉重打击,它应该还有希望再支撑一段时间,还有机会和秦国周旋一二的,很难想象它会就此轻易的作出这样令人痛心的一个决定。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2-05 23:19:40 +0800 CST  
新三晋联盟的酝酿和筹备时间至少花了四年,它的存在时间却只有两年,而且在这短命的两年时间里联盟的经历简直是不堪回首。一直到联盟解散,魏国都没有想清楚为什么自己会失败的这么快,这么惨。其实原理很单纯,三晋国家里,韩国和魏国走在一起,秦国和齐国都不反对,甚至是乐意看到的,但是赵国和韩魏走在一起,它们就不乐意看到了。齐国想把赵国拉出来单独殴打,秦国则想在齐国打完后它再上去给赵国补几拳,韩魏却硬要把赵国接纳进来,大家团结一致,共同进退,互相援手,结果是什么呢?正如我们所看到的,结果是,韩魏和赵国一起遭到殴打。

比如观泽之战,观泽在齐国和赵国的边境线上,齐国在这里发动攻势,它的目的还是想重点打击赵国,可是魏国一定要和赵国并肩作战,结果是它也连带着受到了损失。如果魏国只和韩国结盟,而不和赵国结盟,它一点事都不会有。只因为它想多一个盟友,秦齐对它的态度就完全不同,它的命运也就完全不同了。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2-06 22:14:10 +0800 CST  
新三晋联盟成立后引发的一系列战争在历史上被称为“第一次合纵攻秦战争”,这个称呼很不准确,容易产生一些误解。例如,它会给人留下一个印象,联盟成立后,集中力量对付的唯一重要敌人是秦国,和后面几次合纵攻秦战争中秦国的对手做法一样。其实不然,从最开始联盟就有两大敌人,齐国和秦国,它们起码排在同等重要的位置,而且完全有可能大部分时间里联盟对齐国的总体重视程度还要超过秦国,最终联盟也是在这两大敌人的联手打击下宣告失败的。

这个称呼还会给人留下另一个印象,新三晋联盟成立的初衷就是为了攻打秦国,这也是和后面的几次合纵攻秦战争给人留下的印象混淆在了一起。新三晋联盟之所以历经艰辛之后能够成功的建立起来,并不是因为它们都想攻打秦国,在联盟筹建的一段时间里,它们和秦国关系很好,甚至还是盟友。真正的原因在于,那个时候的韩,赵,魏三国之间达成了一个基本共识,它们的前景都不怎么美妙,大家必须团结起来,才能更好的去求生存,求发展。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2-07 13:47:33 +0800 CST  
自从三晋联盟解体,三个国家开始独立发展以来,这几十年它们度过的都是很狼狈的日子,而在同一时期,周边的秦,齐,楚各国却呈现出相反的发展趋势,它们蒸蒸日上,成长壮大,不断的打败位于它们中间的三晋国家,压缩三晋的生存空间,以牺牲三晋的利益为基础扩大自己的影响范围。如果三晋继续各自为战,甚至还在互相攻打,进行内耗,它们的命运就只能是任人宰割,连心高气傲的魏惠王到了他的晚年也得出了这个结论。



《孟子.梁惠王上》中有这么一段话:梁惠王曰:“晋国,天下莫强焉,叟之所知也。及寡人之身,东败于齐,长子死焉(前341年,马陵之战);西丧地于秦七百里(前332-330年,河西战役);南辱于楚(前323年,五国相王)。寡人耻之,愿比死者一洒之,如之何则可?”魏惠王清晰的感受到齐,秦,楚正在轮番出击,从东,西,南三面对魏国施加压力,其中每一个国家都比魏国强,显而易见,单凭一个魏国的力量不可能去抵御这三个方面的强大压力。

韩国和赵国对于局势的感觉和魏国也差不多,韩国是谦虚的,它一直都想和魏国结盟,是因为魏惠王晚年才得出的结论它早就有了,单凭韩国的力量无法有效的维护自己的利益,面对周边强敌,它需要和魏国联手应对。赵国是骄傲的 ,但是这些年在齐国和秦国处心积虑的持续攻击下,它被打的灰头土脸,它也认识到了自己力量的局限性,不得不低下曾经高抬的头颅。韩,赵,魏都不约而同的怀念起战国前期三晋联盟还在的时候一起度过的舒坦日子,周边国家已经强大到迫使它们不得不联起手来,互相支持以增加抗压能力,所以,它们都诚心诚意的想重建三晋联盟。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2-07 18:43:25 +0800 CST  
那么为什么联盟一成立就前去攻打秦国呢?因为它没有分析出敌人的真实意图,从一开始,秦齐就把联盟视为战略进程中的重大障碍,决心用尽全力来铲除这个障碍,联盟从成立之初就处于高危环境中,它自己却不知道。同时,它也高估了自己的实力,低估了两个敌人中的一个--秦国的实力,这一进一出使得联盟对于敌我整体力量对比的判断严重偏离事实。它认为只要三晋国家联合起来,实力就足够强大,所处环境也比较安全,联盟的生存不是问题,现在需要考虑的问题只是怎么去发展,所以它决定主动的去进攻秦国。这一决定错的离谱,联盟的生存不仅是个问题,而且是个严重的问题,它应该先追求基本的生存权,然后再去追求下一步的发展权,正是这一错误决定加速了联盟的灭亡。

三晋联盟重建运动的失败标志着中间地带的彻底衰落,周边国家的霸权地位已经不可动摇。秦国和齐国完全达到了目的,现在它们可以放心的把战略计划继续推向深入。三晋各国分崩离析。韩国在逆境中苦苦坚持。赵国回到了五国相王之前的境况,而且比那个时候更糟,五国相王之前它至少还有楚国这个盟国,如今的它只能孤零零的在那里不停挨打却什么事也做不了,什么办法也想不出来,给外人的感觉是它已经认命了。魏国从自大变成自卑,对于国际形势和自己的角色,它都产生了和以前完全不同的认识,它认为三晋国家联合起来也不是周边强国的对手,还有自己的实力远不足以担当联盟老大的重任,只能换一种办法来保护自己的利益,所以历史上第一次,魏国开始全心全意的学习如何做一个其他强国的忠诚小弟,这一点上它可以参照韩国的丰富经验。魏国的新办法是张仪所希望见到的,但是魏国首次选择的老大却不是张仪所希望见到的,它选择了齐国。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2-07 23:48:03 +0800 CST  
做小弟就存在一个做谁小弟的问题,楚国显然是不可能的,只有齐国和秦国进入考虑之列。观泽之战中齐国从北线发起攻击,修鱼之战中秦国从南线发起攻击,它们都有同样的想法,在打垮新三晋联盟的过程里,尽量避免直接攻击中间的魏国,因为它们的战略中都有争取魏国这一项目,不能和魏国完全撕破脸面。齐国和秦国都没有犯错误,所以魏国知道它现在拥有两个选项,无论它选择齐国还是秦国,这个国家都应该会答应。而且它也知道这两个国家是对立的,前320年张仪曾经进攻过齐国,一旦魏国做出选择,它就可以依靠老大这一国的力量来抵消另一国的压力,魏国就会变得安全,结束被殴打的命运。

最后魏国的决定是无视秦国伸来的橄榄枝,投靠齐国,这个决定同时影响了秦国和齐国的战略计划,所以很重要。对于齐国而言,魏国的决定可以帮助它的战略更加顺利的往后推进,这是个很好的消息,齐国马上下令,魏国解散新三晋联盟,和韩国,赵国彻底断绝关系,从此一切行动都严格遵守齐国的指示,魏国的反应是老老实实的全部照办。齐国的真实目的当然是让魏国和赵国断绝关系,但是为了让它的目的显得不是那么明显,它把无辜的韩国也给捎带上了。

而对于秦国而言,魏国的决定和它的外交目标正好相反,它的战略进程遇到了重大挫折,这是个很不好的消息,秦惠王和张仪感到有些沮丧,因为他们觉得,秦国这些年来对魏国比齐国更好一些,而且秦国提供给魏国的条件也没有齐国那么苛刻,魏国如果愿意做秦国的小弟,它只需要和赵国断绝关系,无需和韩国断绝关系。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2-08 16:50:52 +0800 CST  
秦国和齐国都对魏国进行了十多年坚持不懈的外交争夺战,秦国付出的努力比齐国只多不少,为什么胜利者反而是齐国?秦国开始了反思。目前所知的原因是魏国清楚自己过去的行为很有忘恩负义的嫌疑,秦国在修鱼之战中大开杀戒,在魏国看来就是秦国已经愤怒了的表现,它害怕秦国的报复,所以想投靠齐国来保护自己。问题是,很长时间里秦国的态度都很友善,也没见到对魏国产生什么效果。不展示实力,魏国会轻视秦国,展示实力,魏国又会害怕秦国,那么秦国到底应该怎么做才是正确的呢?

想来想去,秦国找到了一些更深入的原因,魏国之所以拒绝秦国,不是秦国在具体的外交政策方面做得还不够好,而是几个长期起作用的背景因素在造成这一结果。一,秦国的国际形象不佳,和以经济发达,文化水平高而著称的齐国相比更是差的很远。正如信陵君所说:“秦与戎翟同俗,有虎狼之心,贪戾好利无信,不识礼义德行。茍有利焉,不顾亲戚兄弟,若禽兽耳,此天下之所识也,非有所施厚积德也。”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2-08 19:31:09 +0800 CST  
二,魏国和齐国之间有缓冲国,而魏国和秦国之间没有缓冲国,魏国感受到的秦国对它的直接威胁比齐国对它的直接威胁大的多。

三,这些年来秦国没有表现出任何的扩张倾向,但是齐国也一样,齐国是在不停的攻打赵国,但它几乎没有占领赵国的土地。

这三个背景因素里,有两个齐国明显优于秦国,一个和秦国平齐,在魏国看来,相对于齐国,秦国并没有什么值得一提的优点,如果形势发展到了魏国必须在秦国和齐国里面选一个的地步,它会更倾向于齐国一些。所以秦国无论怎么做,它都很难在和齐国的外交竞争中胜出。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2-08 22:34:52 +0800 CST  
那么,这是不是说明秦国的战略计划已经无望,打垮新三晋联盟的胜利果实全部被齐国一个国家拿走了呢?还没有悲观到这种程度。在目前的国际形势下,秦国争不过齐国,但是到了齐国真的开始发动吞并燕国战争的时候,国际形势将发生巨大变化,齐国的狼子野心将完全暴露出来,到了那个时候,秦国没有扩张倾向的优点会显得很突出,魏国对于紧迫的现实利益的考量会占据上风,它很可能就会改变主意了。

关键的地方在于,这意味着秦国需要去调整,去降低战略计划中的外交目标。原来它的目标是在齐国进攻燕国之前,秦国就已经和韩魏结盟,一旦齐国进攻燕国,秦国紧接着就和韩魏一起去进攻齐国,现在看来这种最理想的情况实现的可能性极小。现在,秦国的做法还是会和以前一样,继续尽它的全部努力去争取魏国,但是同时它也必须为另外一种最有可能出现的情况做好准备,那就是在齐国进攻燕国之后,它才开始和韩魏逐渐靠拢,开始展开互相结盟的活动。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2-09 22:29:45 +0800 CST  
@lifengphysics 2015-02-10 14:22:32
楼主好,咱是从《误解秦》的那贴追过来的。那贴还会再更吗?看你第一部分末尾销声匿迹了好久,以为这贴就这么结了呢。
提点意见哈,感觉楼主不太会起名字呢。比如这贴“秘史”两个字,就有一股浓浓的地摊小说的味道。明明是征引公开的史料,加上合情合理又非常有价值的思考,何称“秘史”呢。这名字听上去就像北京出租车司机给年讲中南海秘闻的感觉。
《误解秦》那篇也是,上来就放上一个唤起很多人防......
-----------------------------
非常感谢朋友的提醒,可能我确实不太会取名字吧。我以为秘史就是大家不知道的历史的意思。那帖不好说,我还有很多的内容没有写,现在说不定。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2-10 20:55:59 +0800 CST  
比起原来的目标,新目标的缺点在哪里?新目标下,燕国在相当长的一段时间里只能独自抵抗齐国的进攻。齐国的实力比燕国强的多,而且它会选一个对自己有利的时机去进攻燕国,燕国可能会因此遇到危险。即使没有出现燕国被齐国灭掉的最差结果,燕国的实力在这个过程中也肯定会蒙受较大的损失,导致决战阶段燕国从侧翼牵制齐国的力度被严重削弱。出现这种形势显然比原来的设想要差一些。

经过仔细评估后,秦惠王和张仪的结论是,燕国这颗棋子多多少少还是能够发挥一些作用,但它到时候究竟能够发挥多少作用已经不在秦国的掌控之中了,某种程度上说需要看运气。燕国的作用越小,秦国和魏国从正面进攻所付出的代价就会越大,在战略决战阶段,燕国将是一个超出预定范围的重要变数,到时候只能随机应变,尽量想办法减少和弥补这个变数对秦国带来的不利影响。但是总的来说,这种形势还不至于对战略的整体框架造成根本性的破坏,这么庞大的一个计划,事事尽如人意是一种奢望,不能因为出现某种变数就把整个计划放弃掉。如果想不出其他更好的办法,最理想的情况达不到,那就退而求其次,接受这个现实。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2-10 21:07:26 +0800 CST  
到了下一年,前316年,当秦国还沉浸在外交失利带来的低落情绪中的时候,它突然发现眼前出现了一个向南方地区扩张的好机会。原来,当时四川盆地内的几个国家,苴国,巴国和蜀国正在互相攻打,其中的苴国向秦国求援,而且愿意给秦国带路。关于这件事情,张仪和秦惠王的意见难得的出现了分歧。秦惠王赞同年轻将领司马错的观点,秦国应该抓住机会去吞并这几个国家,占领四川盆地,而张仪反对这么做。

张仪为什么反对?因为他认为,魏国倒向齐国后,秦国必须更加谨慎的行事。秦国没有扩张倾向,而齐国有着强烈的扩张倾向,只是在时机到来之前把它很好的隐藏起来了,在这一点上的鲜明对比是决定魏国能否最终把它的立场从齐国再转向秦国的最关键因素,也是决定秦齐战略博弈成败的最关键因素。所以,现在已经没有了退路的秦国一定要尽全力去保持这一光辉形象,绝对不能做哪怕是一点点可能有损它形象的事情,它不能发动对任何国家的扩张行动,包括南方的那几个国家。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2-10 22:54:21 +0800 CST  
@索嘎思达 2015-02-10 22:35:03
五国攻齐就是个屁,其它国家只是摆摆样子,真正攻齐的只有燕,打到齐国境内的也只有燕。
-----------------------------
请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2-11 22:14:59 +0800 CST  
张仪实际上是在说,燕国已经成为战略计划中的变数,要小心韩魏也成为变数,他的观点无疑是很有道理的。秦惠王又用什么理由去反驳张仪呢?秦惠王的理由是,四川盆地的情况比较特殊,它四周群山环绕,过于闭塞,外界对它的了解一向都是极为稀少的,几乎等于没有。韩魏两国中韩国离四川盆地更近一些,由于楚国占领着汉中地区,韩国和四川盆地之间也是被完全隔开的,所以韩国和四川盆地没有产生任何接触,对四川盆地内发生的事情没有任何了解,也没有任何兴趣,魏国就更不用说了。它们都把四川盆地当做一块和自己无关的,偏远的蛮荒之地,就算听到了秦国灭掉巴国,蜀国的消息,也会当做没听到,它们不会在意。楚国和巴国有过一些接触,但是楚国是预定的敌国,它的观感无须照顾。在占领四川盆地之后,可以为秦国的国力发展开辟更广阔的空间,为秦国统一天下创造更好的基础条件,也可以在地理上对楚国形成包抄之势。

经过一番激烈的政策辩论,最终占据上风的是秦惠王的意见,张仪没有固执己见,他也和司马错一起,指挥了对巴国,蜀国的军事行动。后来的事实证明,秦惠王是对的,秦国在南方灭掉几个国家,扩张了大片土地,但是一点也没有影响到秦国在魏国心目中的形象。身处局势正趋于严峻的紧张时刻,秦惠王却依然放眼未来,保持着非常冷静,客观,准确的判断力,这令人钦佩。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2-11 23:01:24 +0800 CST  
@索嘎思达 2015-02-10 22:35:03
五国攻齐就是个屁,其它国家只是摆摆样子,真正攻齐的只有燕,打到齐国境内的也只有燕。
-----------------------------
@xajh2001 2015-02-11 22:14:59
请问,你是怎么知道的呢?
-----------------------------
@索嘎思达 2015-02-11 23:10:22
打到齐国境内的只有燕,是个人都知道。
-----------------------------
济西之战,临淄之战难道不是在齐国境内?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2-12 16:51:25 +0800 CST  
不过,这块新领土为秦国带来收益那是几十年之后的事了,现在,秦国还有许多近在眼前的重要事情需要马上去做。在出兵巴蜀的同一年,前316年,秦国攻占赵国的中都、西阳,下一年,前315年,秦国打败一个名叫英的将军率领的赵国军队。观泽之战后,齐国已经放过了赵国,秦国却开始对赵国连年发动攻击,这是因为秦国的要求比齐国更高一些。齐国的目标是把赵国打倒在地,让它爬不起来就行了,秦国的目标是让躺在地上的赵国动都不能动一下。而且秦国这样做,也是在不厌其烦的告诉齐国,我们和赵国的关系非常糟糕,根本不可能通过赵国去援助燕国,你就放心的去攻打燕国吧。有一点需要提醒,易王后应该还在,易王后嫁到燕国的时候只有几岁大,现在也不过二十几岁,只要不出现特殊事故,她应该还在,秦国和燕国之间的外交联系仍然醒目,所以不断做出这样的重申是有必要的。

从这个时候一直到前313年的赵庄之战,是赵武灵王一生中政治生涯的最低点,也是他一生中最为痛苦和迷茫的时期。他能有什么办法呢?打?早就证明打不过,赵国只是挨打,同时他再也找不到一个愿意帮助他走出困境的国家。有一段时间魏国曾经想保护赵国,赵国加入了新三晋联盟,它也曾经获得过一段时间的安全,但是这个联盟很快就被敌人打的一败涂地,魏国可耻的决定投降,而且它投降的对象还是赵国的最大敌人齐国,为了自保,它彻底抛弃了赵国。其他的周边国家里,燕国从来就是自顾自,齐国和秦国正是造成赵国目前困境的元凶,赵武灵王还能指望谁呢?回去找远方的楚国吗?没用的。所以他绝望了,只能无能为力的眼看着敌人闯进来把他的最后一点家当砸的粉碎。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2-12 21:43:35 +0800 CST  
从最深的绝望之中又诞生了希望,从没有办法之中又找到了办法,赵国人永远是顽强不屈的,赵武灵王也一样,应该也是在这个时期,他想到,既然一切都没有了,那就从头开始,以全新的方式重建他的武装力量,更好的保卫他的国家,胡服骑射的构想正在他的心中萌芽。后世的游牧民族依靠它们的骑兵称雄世界,但是直到赵武灵王生活的年代,骑兵作战方式还没有发展到成熟的境界,华夏诸侯国在和游牧民族的战争中基本都是占上风的,没人欣赏游牧民族的作战方式。为什么赵武灵王会这么早就发现了骑兵这一兵种的潜力呢?

因为赵武灵王的步兵已经被齐国加上秦国给消灭殆尽了,他确认,他把步兵军团再次组建起来,也不可能是齐国或者秦国的对手。骑兵冲击力强,杀伤力大,而且速度快,想打就打,想走就走,一只骑兵组成的部队可以让他在战场上掌握极大主动权,除非他遇到的对手也是骑兵。而齐国和秦国的军队是以步兵为主的,和它们作战,就算打不赢,赵军也可以迅速撤退,不至于被追上并且消灭掉。齐国和秦国的战略目标都是消灭赵国的实力,可以想象,它们以前经常对赵军这么做,所以,这不失为一个解决问题的有效办法。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2-13 22:15:31 +0800 CST  

楼主:xajh2001

字数:249773

发表时间:2014-12-31 06: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1-03 23:37:04 +0800 CST

评论数:15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