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秘史之最终对决

既然宋国察觉到了齐国的威胁,为什么它仍然给自己制造了一个越来越趋于孤立的不利环境,而不是安全起见,暂时收敛一下自己的扩张野心呢?宋王偃信奉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的思想只是一方面原因,还有另一方面原因,宋国其实是给自己准备好了一条退路的,这条退路就是赵国。

按照宋王偃的战略思路,宋国和三个邻国齐,楚,魏的关系必然很恶劣。战国七雄另外还有四个国家,其中燕国和韩国都是齐国的小弟,而且韩国和齐宋两国都不接壤。秦国和齐国关系良好,它和齐宋两国也都不接壤。最后剩下的一个国家赵国和宋国不接壤,但是它和齐国接壤。宋赵是盟友关系,如果齐国真的开始对宋国动手,赵国不能直接援助宋国,但它可以从北线攻击齐国,牵制齐军,赵国已经有二十多年时间没有和七雄级别国家发生战争,灭中山之后,它再也没有和任何国家发生战争,它的军队很空闲,可以全部投入对齐国的攻势,牵制大量齐军。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4-17 19:38:40 +0800 CST  
@blesslily 2019-04-18 08:55:31
田氏代齐之后,姜家后人怎样了?
被赶尽杀绝还是留下几个不关痛痒的人
晋国之所以被瓜分,是否六卿的家族也早有类似的计划?
-----------------------------
差不多。三晋和田氏都把以前的公族杀一批,然后剩下的傀儡软禁起来,慢慢地让它绝后。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4-18 13:02:34 +0800 CST  
看的出来,宋王偃对赵国的信赖程度非比寻常,甚至可以说他把宋国在危急时刻的一条命交给了赵国来照管。他相信为了救宋国,赵国会向强大齐国全力开战。宋王偃凭什么这么信赖赵国呢?

近年发掘出的史料清华简系年记载,前441年和前430年,赵,宋,越三国曾经两次联合起来攻打齐国。这条史料告诉我们,赵国在刚刚建国的时候,它就和宋国,越国成为了盟友。越国和赵国距离遥远,时间长了以后它和赵国的关系淡漠了。宋国则不然,它和赵国不接壤,但是它的北部边境线和赵国的南部边境线隔的并不远。这样的地理条件造成,赵宋两国之间不会因为领土争端发生严重冲击双边关系的事件,同时,只要它们稍稍想想办法,就可以克服阻碍,时不时的进行一些外交往来,所以,赵宋两国间非常热络的关系在历史长河当中一直延续下来。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4-18 15:43:40 +0800 CST  
桂陵之战开始的时候,魏国逼迫宋国去进攻赵国,宋国对此极其不满,它事先和赵国偷偷商量好,在战争开始后一个假装努力攻城,一个假装奋力守城,演了一场双簧戏来欺骗魏国。不久后魏国被孙膑用计策击败,宋国马上就和卫国一起背叛魏国,投向了齐国。

赵国和宋国的关系有点象当代俄国和印度的关系,无论国际风云如何变幻,无论各自身处哪个阵营,它们对于彼此的高度信任从未动摇过。到了丹阳-濮水之战后,它们逐渐发现,两国的相似点正在增加。它们都不约而同地进入了同一阵营,也就是在秦齐争霸的过程里秉持中立态度的阵营,而且它们的地理位置也相似,都是位于秦齐之间。处境相同,战略目标和战略利益重合,很自然地,两国关系在以往的基础上进一步升温,外交政策的步调也趋于一致。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4-18 18:22:40 +0800 CST  
我们可以把宋国和燕国的表现比较一下。燕国表面上也是处于中立阵营,但它始终不能象宋国那样和赵国踩在同一个步点上。前299年,赵国想组建联盟对抗齐国,宋国表示支持,燕国婉言谢绝。前298年,秦国加入,赵宋秦三国联盟闪亮登场,燕国仍然拒绝。前296年,齐韩魏联军攻克函谷关,秦国的两个正式盟友赵国宋国都岿然不动,燕国却舍己救人,大举攻入齐国境内。

宋王偃的偶像是赵武灵王,他觉得赵武灵王的策略简直就是自己趁火打劫,见缝插针战略的升级版本。人人都对齐国畏之如虎,不敢招惹它,赵国却敢在长达十一年时间里不断进攻齐国的铁杆小弟中山国,一次次地招惹齐国,他的胆子比宋国大多了。他的眼光也比宋国精准的多,宋国只会在战争结果已经大白于天下之后再去打劫失败者,而赵武灵王在前307年,秦齐两轮争霸大战当中的间歇期就去进攻中山国。赵武灵王怎么就看的出来,当时的齐国被国际格局限制住了,它缚手缚脚,投鼠忌器,实际上无法救助中山国呢?宋王偃对赵武灵王钦佩之极,他相信赵武灵王的决定都是对的,跟着他走准没错,不仅在国际外交领域宋国亦步亦趋跟随赵国,在内政领域宋王偃也模仿赵武灵王,他把王位让给太子,自己坐上了一个和主父类似的太上皇位置。和赵国一样,宋国因此爆发了一场严重内乱。和赵国不一样的是,宋国内乱获得胜利的是太上皇宋王偃一方,最后失败并且遭到清洗的是太子一方。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4-20 11:32:21 +0800 CST  
宋王偃把亲密大哥赵国当做唯一退路,在赵国那里买了一份保险,所以他在齐国阴影的覆盖下仍然存有侥幸心理。但是,这条唯一退路有多可靠?这份保险能够起到多大作用?很快,上述问题就将在严酷现实的考验中得出答案。

进入前288年之后,秦国攻打魏国的战争平息下来,它又通过吕礼得知,齐闵王吞并宋国的心思正在蠢蠢欲动。秦国觉得,是时候执行五国伐齐战略的下一个步骤了,它决定推齐闵王一把,于是,它想出了一个“秦齐互帝”的主意。魏冉亲自来到齐国劝说齐闵王和秦国一起称帝,齐国称东帝,秦国称西帝。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4-20 12:51:14 +0800 CST  
魏冉详细阐述了称帝能够带来的诱人利益。中国的远古传说中,帝号比王号高一级,现在各国都普遍称王,王号已经不再新鲜,只有帝号才能体现秦齐两强超越于其他各国之上的特殊地位。如果两国能够联合起来,迫使其他国家承认它们的帝号,起码在名义上,它们晋升为其他国家的上级,今后拥有了对其他国家发号施令的合法资格,这将使得两国的国际地位和影响力大涨。

既然秦齐成为其他国家的上级,那么,其他国家当中,哪些应该是秦国的下级,哪些应该是齐国的下级?有可能划分势力范围的问题也被魏冉连带提了出来。在各自的势力范围内,秦齐都有自由行动权,另一个强国不得插手,势力范围如果不划分清楚,两强容易产生矛盾冲突。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4-20 14:48:54 +0800 CST  
我推测它们大致是这样瓜分天下的:秦国进攻魏国,齐国没有任何意见,说明齐国承认魏国属于秦国的势力范围。韩燕是齐国的小弟,显然它们属于齐国势力范围。楚国与秦国的关系类似于赵国与齐国的关系,频繁交往,相互通婚,因此,楚国属于秦国势力范围,赵国属于齐国势力范围。画龙点睛的是,最后还有一个宋国是齐国的邻国,和秦国不接壤,秦国爽快地把它划给了齐国。

看来齐国占了一些便宜,其实秦齐的势力范围谁大点,谁小点,对秦国来说并不重要,它的如意算盘打的噼啪响,仅凭它的实力,克服阻力顺利称帝这件事它还做不到,所以它想先借用齐国的力量帮助自己成就帝业,然后又把齐国给打垮,这样秦国将是剩下来的唯一一个拥有至高无上地位的国家。魏冉认为他掐准了齐闵王的脉搏,齐闵王不像张仪和孟尝君那样主张秦齐两强直接对抗,他主张的是两强间接竞争,互不干扰,各自进行扩张。秦齐互帝的方案就是根据齐闵王的主张量身打造的,齐闵王应该很乐意接受。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4-20 16:55:21 +0800 CST  
魏冉在齐国的时候,齐闵王明确表示他接受东帝的称号,魏冉认为自己已经成功地说服了齐闵王。回秦国后,前288年十月,秦昭王前往宜阳城举行了称帝仪式,紧接着秦国就开始发号施令了,它要求魏昭王到宜阳来朝见秦昭王。从伊阙之战到前289年的六年时间里,秦国一直都在使用大棒狠狠敲打魏国,魏国受到的教训极其惨痛。现在秦齐又达成协议,共管天下,魏国的前景一片灰暗,完全看不到出头之日。只要魏昭王来秦国,就等于魏国向秦国低头认输,等于魏冉的老对手孟尝君低头认输,魏冉非常期待目睹这一场景。魏国臣服于秦国,被秦国控制,将来齐国灭宋后,秦国就可以通过魏国去进攻齐国。

接下来的形势发展如同一盆冷水当头浇过来,魏昭王和孟尝君没那么容易屈服,魏昭王拒绝了秦国傲慢无礼的要求。秦国万万没有想到,最激烈反对秦齐互帝的国家还不是魏国,而是它的盟友燕国。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4-20 18:43:28 +0800 CST  
秦齐互帝消息传到燕国的时候,燕昭王勃然大怒,一旦我承认燕国是齐国的下级,这个名分确立之后,即使将来成功复仇,那也是以下犯上,是叛逆行为,是永远不能洗刷的污点。而且秦国还强迫魏国去朝见它,燕国现在扮演的角色是齐国最忠诚小弟,那我是不是应该第一个去齐国朝见齐闵王呢?苏秦对齐闵王低声下气,点头哈腰,求媚讨好,那是一回事,我是燕国君主,代表的是整个燕国,我这样做就是另外一回事了,会使得整个国家蒙受耻辱。

称帝对秦国来说能够获得巨大利益,但是却平白牺牲了燕国的利益。这么一个重要行动之前,秦国既没有和燕国商量,没有征求燕国的意见,也没有站在燕国的立场上,认真替燕国着想。燕昭王的结论,是,秦国自恃国力强大,它内心深处看不起弱小的燕国。还有,秦国是个唯利是图的国家,五国伐齐战略符合秦国的利益,所以它采纳。其他事情它就只顾着追求自己的最大利益,完全把燕国撂在一旁。燕昭王决定,狠狠给秦国一点颜色瞧瞧,让它搞清楚藐视燕国的后果是什么。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4-20 21:30:41 +0800 CST  
燕昭王找来苏秦,通过他向齐闵王提出燕国的建议:前段时间秦国不断扩张,其他各国已经开始高度警惕它。如今它又想称帝,想爬在其他国家的头上作威作福,它这是在自己把自己树立为众矢之的,国际公敌。灭宋的时机已经成熟,跟秦国一起称帝会让其他国家防备齐国,敌视齐国,对齐国灭宋的计划不利。齐国不仅应该自己不称帝,而且应该在国际上表明坚决反对秦国称帝的态度,和秦国公开地,彻底地划清界限,这样,齐国博得了各国的好感,恶感全部归于秦国,秦国成为靶子,牢牢吸引住其他国家的敌意和注意力。趁着这些国家的猛烈反对声浪一波波向秦国涌去的机会,齐国正好出兵灭掉宋国。

齐闵王一听,燕国有心了,这个主意很不错,可以照此办理,于是齐国对外界宣称,秦国不守本分,狂妄自大,逆天而行,齐国难以容忍它的称帝行为,决定从此和秦国断绝一切外交关系。秦国使者吕礼也被赶出来,灰溜溜地回到了秦国。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4-21 09:29:18 +0800 CST  
接到吕礼的秦国发现形势很不妙,全天下没有一个国家赞同它称帝,连盟友燕国都极力反对。回过神的秦国开始意识到,自己被连串胜利冲昏了头脑,有些得意忘形了,它赶紧往回退缩,前288年的十二月,也就是举行称帝仪式后刚过两个月,它又宣布取消帝号。

秦国也有些生气,这个燕昭王未免太强悍,脾气太大,燕国就那么点实力,你燕昭王应该摆正自己的位置,秦国在大战略上听从燕国的安排,已经是很给面子了,难不成强大秦国凡事都要弱小燕国同意后才能去做?你还真当自己是秦国的领导了?秦齐互帝和五国伐齐战略并不矛盾,就算对秦国的做法不满意,你也应该按照盟友的方式来解决分歧,二话不说就采取行动,破坏秦国的称帝大计,而且还捣毁了秦国的重要情报渠道,秦国好不容易才建立起这么一个可以直接影响齐闵王,了解齐闵王动向的情报渠道,你燕昭王是不是太过分了点?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4-21 11:17:34 +0800 CST  
从秦齐互帝的发起到最后草草收场的过程中,我们可以看出一些端倪,虽然秦燕秘密联盟是真联盟,但它不是完整意义上的联盟,而是一种比较特殊的联盟,我把它称为“指向性联盟”。打倒齐国是双方的共同利益所在,它们也只是在这一个方向上进行合作,其他方向上,它们不仅没有合作,甚至有时候还相互拆台。燕昭王实际上一点都不喜欢秦国,它和秦国结盟纯粹是出于双方的共同利益而已。这个并不奇怪,秦国实行借势策略期间的三件事发生之后,估计东方各国没有一个对秦国有好感的。哪三件事?垂沙之战秦国临阵出卖楚国,还有就是孟尝君和楚怀王的绑票案。

由于贸然称帝,秦国陷入孤立境地,沸腾的国际舆论中充斥着批评和声讨它的激烈言辞。正在这时,集结完毕的齐国大军开始向宋国进军,燕国也派出两万自备粮草的军队随同作战。惊恐万分的宋国忙不迭地向赵国求援。事实证明,齐闵王寄予厚望的齐赵关系基础很薄弱,在赵国心目中的地位根本不能和赵宋关系相提并论。赵国同意和齐国搞好关系,是因为秦国的扩张已经让赵国感受到了威胁,它想稳住东线的强国齐国,集中精力应付西线的强国秦国。可是现在齐国也开始扩张,而且扩张的目标还是赵国的小弟宋国,那齐国和秦国又有什么区别呢?赵国马上就把齐赵关系弃之不顾,决心出兵同齐国开战。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4-21 13:22:09 +0800 CST  
麻烦的是,赵宋两国不接壤,赵国难以有力的支援到宋国。这个问题很快就得到了解决,因为孟尝君看准机会出手了,齐国正在一步步走进燕昭王的陷阱,孟尝君打算站在齐国的面前,把齐国给拦住。宋国的求援使者还没离开,魏国使者就来到赵国传达魏国的意图,魏国宽宏大量,不计较宋国曾经对它的冒犯,愿意和赵国一起去援助宋国。魏国的加入能够增强本方实力,而且赵魏宋三国领土连成一片,开辟了一条直达宋国的道路,赵国当然答应,于是,赵魏组成联军进入宋国境内,和齐燕联军形成对峙状态。

一边是齐军加两万燕军,一边是赵魏联军加五千乘之劲宋的军队,这力量对比,齐闵王权衡来权衡去本方都没有什么便宜可占。紧张对峙了一段时间之后,他无奈地下令,全军撤退。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4-21 15:29:38 +0800 CST  
关于这件事,《史记.赵世家》当中有一条记载:“十一年,董叔与魏氏伐宋,得河阳于魏。秦取梗阳。”从字面上来理解,它的意思是赵魏组成联军进攻了宋国。问题是,赵国会去进攻宋国吗?匪夷所思。在赵魏联军和齐燕联军的夹击下,宋国不仅岿然不动,连它丢失部分土地的消息都没人听说,它怎么做到的呢?还是匪夷所思。此后两年,前287,286年,齐国也在展开灭宋战争,这两年赵国都主动出兵和齐国交战,赵国显然是和宋国位于同一阵线,反对齐国吞并宋国的。所以,这条记载就像前面不远处的“九年,赵梁将,与齐合军攻韩,至鲁关下。”一样,不能从字面上来理解,应该理解成赵魏联军进入宋国境内,支持宋国抵抗进犯的齐燕联军。

攻宋是齐国等待和酝酿了很久的行动,它兴冲冲的前来,没想到刚一开始就踢到铁板上,齐军没有获得任何战果,灰头土脸地又撤了回去。被孟尝君面对面硬生生逼退,齐闵王感觉自己的脸丢大发了,他气的七窍生烟,把愤怒一股脑地倾泻到燕国头上。你燕国不是吹牛说,在赵国和宋国之间做了很多挑拨离间的工作,而且取得了显著成效吗?那为什么赵国援助宋国的时候连一丝一毫的犹豫都没有?你不是说各国正在怨恨秦国,没人会管齐国吗?那为什么赵国和魏国都有闲心跑来坏齐国的好事?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4-21 17:06:22 +0800 CST  
齐闵王越想越生气,干脆下令杀掉燕军的领军将领张魁。遭此奇耻大辱的燕昭王沉默不语,赵国会反对齐国攻宋,这个他预料到了,毕竟燕国从未真正地想办法去破坏赵宋关系。但是魏国会突然间把脚插进来,燕昭王真的是一点都没预料到,魏国是秦国的最主要攻击目标,已经遭到了秦国连续六年的猛攻,最近才刚刚喘口气,谁能想到它胆子这么大,转过头来就和另一个强国齐国针锋相对?魏国的行动使得燕昭王的计策出现明显大纰漏,他找不到借口替自己辩解,只能派苏秦去给齐闵王请罪了事。

不止是燕昭王,魏国的果断行动也让天下各国都对它刮目相看。这些年来魏国给人的印象是,它是一个被动的,可怜的,不断蒙受损失却始终没有办法走出困境的国家,没想到,在完全缺乏预兆的情况下,它抓住形势转换的契机,眨眼间就和赵宋结盟,摆脱了孤立处境,并且改变了国际格局,成功迫使齐国无功而返,现在,大家的普遍印象是,魏国是一个有胆有识,敢作敢为,主动的,积极的国际政治玩家,不能小看它。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4-28 17:54:50 +0800 CST  
值得注意的是,这一次的行动是由魏国和赵国组成联军协同出击,韩国却没有参与,赵魏关系比韩魏关系更好,迄今为止的战国历史当中,这都是一件新鲜事。

秦国也没有预料到形势会演变成这样,赵,魏,宋结成三国联盟后,齐国灭宋的计划遇到了重大障碍,这也给秦燕的五国伐齐战略制造了障碍。魏国敢同时与秦齐两强为敌,这么说它肯定不怕一个秦国,秦国企图要挟魏昭王来朝见它就显得有些可笑了。是谁给魏国,给孟尝君壮了胆?秦国认为是赵国,它出兵进攻赵国,占领梗阳城,表达了它对赵国的不满。从赵庄之战到秦取梗阳,间隔长达二十五年时间,我们终于看到在赵国和一个七雄国家之间发生了战争。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4-30 21:38:09 +0800 CST  
这段时间承受着最大外部压力的人是燕昭王。齐国方面,齐闵王对燕国的极度不满溢于言表,他觉得燕国这个小弟辜负了他的期望,完全没有帮上齐国什么忙;秦国方面,秦国和燕国互不服气,都认定对方是错误的,对方的行为不能原谅,两国断绝往来,进入冷战状态;赵国方面,燕国一再怂恿齐国去灭宋,不知道赵国以前有没有耳闻过风声,但是这一次燕国出兵协助齐军作战,实打实证据就摆在眼前,燕国无法抵赖。因此,赵国也和燕国疏远,转而和新盟友魏国套近乎。燕昭王发现,燕国和它三个最重要外交目标的关系同时遭到重创,陷入停顿状态,他开始冥思苦想,用什么办法才能解开这个连环套呢?

最开始他没有想出什么好办法,但是齐闵王在那里盯着,燕国必须迅速采取实际行动表明它在尽心尽力的替齐国解决问题。他又不想请秦国出手帮忙,那是向秦国示弱,剩下能做的事情就只有在赵国身上尝试着寻找一下突破口了。燕昭王派苏秦去游说赵国,希望赵国听听燕国的理由。苏秦的这个任务冒了不小风险,还在气头上的赵国把苏秦扣留下来,扔进了监狱。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5-01 11:11:38 +0800 CST  
赵世家说这一年魏国把河阳送给了赵国,战国策说魏国把葛薛,阴成两个地方作为养邑送给了赵王,河阳,姑密两个地方作为养邑送给了赵国相国李兑的儿子。送养邑的意思不是把这些地方割让给赵国,而是当地每年的税收不上交国库,被转给领有养邑的权贵,成为这个权贵固定的额外收入。看起来魏国的目的是想讨好赵国,进一步巩固赵魏关系。可是,魏国加入联盟后帮了赵国一个大忙,赵国需要魏国,至少它和魏国是相互需要,魏国应该不用这么努力地单方面去讨赵国欢心。我猜测,孟尝君这么做的目的在于,他想趁此机会诱使赵国当权者杀掉苏秦,清除齐闵王身边的破坏分子,并且使得赵国和燕国彻底闹翻,这对魏国非常有利。囚禁苏秦的人通常认为是李兑,如果战国策当中魏国特意交好李兑的记载符合史实,那这个猜测的把握度就更高了。

听说消息的燕昭王赶紧给赵国去信,使出浑身解数劝说赵国刀下留人。赵国反复衡量后,它的决定还是不和燕国彻底闹翻,避免两国关系走上没有挽回余地的绝路,苏秦保住了他的一条命。这个事件说明,当时的魏国和燕国正在展开对赵国影响力的激烈竞争。魏国期待的最理想结果就是赵国杀掉苏秦,这样燕国对赵国的影响力将下降到零,魏国将获得完胜,只不过魏国的企图最终没能得逞。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5-01 12:20:57 +0800 CST  
不经意间,赵国成为了国际外交和游说活动的中心,邯郸城人来人往,很是热闹。除了燕国和魏国,这时还有韩国派成阳君来赵国进行游说。韩国又是为了什么事呢?和齐国对立的赵魏宋三国联盟象一道屏障把韩国和齐国完全隔离开,如果秦国进攻韩国,齐国无法给予任何支援,所以韩国非常着急,这个大哥等于白认了。韩国别无选择,不管希望多么渺茫,它都必须死马当作活马医,尽全力在赵国和齐国之间斡旋讲和。

燕国奋力救下了苏秦,但是赵国对燕国的不满没那么容易平息,它继续扣留着苏秦不准离开。也许正是在这个时候,燕昭王急中生智,想出了一个解套的办法,这个办法就是著名的五国伐秦。五国伐秦应该是燕昭王从自己的五国伐齐战略当中获得的灵感,只需要把五国伐齐战略中秦国和齐国的角色互换一下,把攻击方向调转个头就行。和五国伐齐相比,五国伐秦不是一个长期性战略,它是一个以解决当前具体问题为目标的短期策略。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5-18 17:42:18 +0800 CST  

楼主:xajh2001

字数:249773

发表时间:2014-12-31 06: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1-03 23:37:04 +0800 CST

评论数:15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