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秘史之最终对决

五国伐秦怎么操作呢?燕国使者是这样向齐闵王解说的:现在谁在妨碍齐国吞并宋国?是赵国和魏国。五国伐秦中的五国除了赵国和魏国之外就是齐,燕,韩三国,燕国和韩国都听齐国的,它们会和齐国共同进退。军事行动正式展开后,齐,燕,韩三国需要做的是表面上虚张声势,喊打喊杀,实际上躲在战线后面,推着赵魏两国向前冲锋,去和秦国真正交战。

齐国以前做的工作还是留下了一些正面效果的。魏国和秦国之间不用说,那是势同水火,赵国最近也遭到秦国进攻,再加上秦国称帝,赵魏和秦国的关系之紧张已经到了快爆炸的临界点,只需要往中间丢上一颗小火星,就会引发它们的激烈冲突,打的难解难分。这时,齐军再撤回来,趁机去灭掉宋国。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5-18 21:35:10 +0800 CST  
齐闵王觉得燕昭王的这个办法简直就是锦囊妙计,他立刻表示同意。紧接着燕昭王又派人去赵国,把五国伐秦的计划通知赵国。其他国家,特别是地理上位于秦齐之间的国家,最期待的就是秦齐两强互相攻打,最害怕的就是齐闵王所主张的秦齐两强互不干扰,各自扩张,那会造成它们前后两边同时遭到秦齐力量的挤压,日子会很难过。齐国不再攻打宋国,它出面组织一只联军去攻打秦国,这符合赵国的心意,赵国接受了这个计划。

燕国顺势把苏秦捞了出来,齐闵王看重苏秦,已经任命苏秦来主持此次行动,苏秦负有四处奔走串联,把伐秦的五国召集起来的任务,而且将来他还要负责指挥五国联军,赵国再囚禁他自然显得不合适。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5-19 11:37:44 +0800 CST  
苏秦是一个从未打过仗的外交人员,他怎么能做最高将领指挥五国联军呢?无所谓,齐,燕,韩三国从一开始就没准备真刀真枪的去和秦国对抗,至于赵魏两国,苏秦只需要发出命令,让它们使劲向前冲就行了,其他的不用管。在五国伐秦的发起者眼里,声势浩大的五国联军是一个用来吓唬秦国的噱头,他们的真正想法是两国伐秦,这个行动最终落得一个虎头蛇尾的结果也就不奇怪了。

虽然是被逼无奈情况下想出来的救急措施,燕昭王对于五国伐秦计划还是考虑的非常周全。孟尝君一早就认为这事恐怕没那么简单,但是,五国伐秦打着惩罚秦国称帝的高大上旗号,冠冕堂皇,大义凛然,名正言顺,秦国惹了众怒,各国对它群起而攻之,连赵国都同意参与,魏国难以找到拒绝参与的理由,它独自逆势而行的话,很容易被孤立,孟尝君的感觉是身不由己,在齐燕的狐狸尾巴露出来之前,只能任由燕昭王牵着鼻子走。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5-19 13:27:28 +0800 CST  
还有,燕国对整个外界,特别是对赵国不断宣称,五国伐秦是齐国的主意,燕国只是个跑腿的。齐国强,燕国弱,燕国不敢违背齐国命令,包括前面的出兵帮助齐国攻宋,燕国都只是听命行事而已。五国伐秦的计划是在国际政治中把赵魏两国耍的团团转,而且用的是一种公然的,直白的方式,赵魏又不是傻瓜,等到事后它们反应过来,肯定会恨的牙痒痒,并且伺机报复。燕国不希望和赵国的关系恶化到这个田地,不希望成为它们的报复对象之一,所以它一定要把责任全部推给齐国,把自己在幕后起到的作用隐藏起来。

齐闵王的风格和秦惠王相反,秦惠王喜欢归功于下属,齐闵王则喜欢大包大揽,把功劳都归于自己,所有的主意都是他自己独出心裁的,所有的决定都是他自己乾纲独断的,这样功劳才会集中在他身上。他不会老老实实承认,像五国伐秦这样的重大国策,是根据一个外人燕昭王的主意制定的。即便听到燕国的说法,他也不会产生怀疑,反而会觉得燕国是在细心地维护他的权威,燕昭王利用了这一点来撇清燕国的干系。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5-19 22:07:14 +0800 CST  
多达五个国家进行联合军事行动,前期的筹划和准备工作无疑很繁重,直到第二年,前287年,五国联军才组建完毕,可以向着秦国开拔了。苏秦成为五国联军的总指挥官,这是他的光辉时刻,是他一生当中权势和荣耀的顶点。战国策里面,苏秦凭借着三寸不烂之舌游说六国组建合纵联盟,身佩六国相印的故事就是源于这件事。不过,苏秦身佩六国相印应该是个夸张描述,学术界一般观点是,他身上兼有齐燕两国的相印,以便他统一指挥齐燕两军,有些学者认为当时他身上还有来自赵国的第三枚相印。我的个人观点,如果他真有第三枚相印,这枚相印更可能来自韩国,因为五国伐秦的联军内部被分为两个势力,齐燕韩三国是一伙的,赵魏两国是一伙的。


联军还没有推进到秦国边境线,在韩国的荥阳和成皋一带就出现了严重分歧,赵魏不满联军指挥部的部署,齐国是联军领袖,是实力最强的国家,而且还有燕韩两军左右护卫,它们组成的集团应该打头阵,把赵魏安排在前方冲锋陷阵,齐燕韩在后方悠哉悠哉的看热闹,这是想让赵魏做炮灰吗?苏秦也早已预备了一整套说辞,斥责赵魏不听从指挥,只顾保存自身实力,双方吵成一团乱麻,联军只好停了下来。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5-25 15:45:57 +0800 CST  
联军内部还没有吵出任何结果,秦国使者已经抵达了。五国伐秦的号角声传到秦国的时候,秦国领导人被吓的魂飞魄散,魏冉非常紧张,他的脑袋里冒出一大堆问号。这些不久前还相互敌对的国家怎么团结起来了?秦国称帝有这么招人恨?齐闵王改变了他的基本路线,准备先攻打秦国吗?还有,燕昭王真的想致秦国于死地?


魏冉感到紧张是因为他不知道秦国没有实质性危险,然而,五国伐齐战略他是知道的,他转念一想,五国伐秦明显是五国伐齐的翻版,指挥五国联军的还是燕国使臣苏秦,这事背后有玄机,燕国似乎是在向秦国传递一个明确信息:五国伐秦就是它策划的,它是幕后黑手。它既可以五国伐齐,也可以五国伐秦,既可以利用秦国来对付齐国,也可以利用齐国来对付秦国。燕国的实力是比秦国弱的多,但是,论起翻云覆雨,操纵国际形势的手腕燕国比秦国高明的多。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5-26 11:24:22 +0800 CST  
燕国是幕后黑手,说明它对五国联军和齐闵王拥有巨大影响力,它的位置很有利。反观秦国,由于称帝,秦国被五国联军围攻,由于吕礼上一年被赶回来,秦国对齐闵王的真实想法一无所知,对齐闵王毫无影响力,它的位置很不利。魏冉由此得出一个推论,不仅五国伐齐战略的成功实施必须完全依赖燕国,现在,秦国的前途,乃至小命都已经捏在燕国手里,秦国大大有求于燕国,它逃过五国伐秦这一劫的希望在燕国身上。


魏冉不敢用打一仗的冒险方式去测试测试五国联军到底是个什么状况,他采取了保险的方式,秦国使者飞速前往联军的营寨求和,顺道摸清各国的意图,当然,最关键的是摸清燕国的意图。和苏秦一见面,秦国使者立刻诚恳地赔礼道歉,秦国当初不知道怎么被猪油蒙了心,想出一个秦齐互帝的馊主意来,秦国后悔不已,并且进行了深刻的自我反省,这事彻头彻尾是它的错,只要燕国能够出力终止五国伐秦,什么条件都好商量。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5-26 13:03:12 +0800 CST  
秦国一开口求饶,燕昭王露出了微笑,他没想到计划进行的这么顺利,自己的真正目的这么快就达成了。他推动五国伐秦的真正目的不是企图挑起赵魏和秦国的战争,赵魏没那么容易上当,追求这个目的有些脱离实际,只能当做烟雾弹糊弄一下齐闵王。他的真正目的在于,牛不吃水强按头,既然秦国不服气,那就借助五国联军的威力强逼着秦国服气,所以他提出的条件很简单,从这一刻开始,秦国不能再自作主张,它必须严格按照燕国的指令行动。换句话说,秦国正式承认它听命和服从于燕国,正式承认今后秦燕秘密联盟的领导国家是燕国。


秦国决定同意燕昭王的全部条件,同意两国相互关系和它们的实力成反比,弱小的燕国做大哥,强大的秦国做小弟,魏冉退让到这种地步,由此可见,他真的是一个身段放的很低,很谦虚的人,为了国家利益,他可以做到逆来顺受,忍辱负重,委曲求全,在秦齐争霸的结果即将水落石出的紧要关头,他的谦虚性格为秦国获得历史性胜利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5-26 14:41:47 +0800 CST  
和燕国谈好后,迫不及待的秦国当即向盟友请教它最关心的问题,接下来它应该怎么做才能让五国联军退兵?燕国的答复是这样的:齐燕韩三国退兵的事情不用担心,燕国有把握替秦国办到,剩下赵魏两国相对麻烦,秦国只能自己去和它们交涉。没有齐燕韩做后盾的赵魏底气不足,谈判时候秦国不用着急,慢慢地摆平它们就行了。但是,赵魏有可能故意兴风作浪,提出秦国难以接受的苛刻条件,在最后实在谈不拢的情况下,秦国也不妨策略性的作出部分让步,暂且给它们一些好处。等到五国联军撤退后,赵魏和齐国的关系必然再度破裂,秦国有的是机会找赵魏算账。


转过头来,燕国又这样答复齐闵王:赵魏桀骜不驯,联军总僵在原地不是个办法。而秦国很识相,还没开战它就先低头认输了。在新形势下,我们需要把原本计划做些改动才能打破僵局,我们表面上做出一副与秦国认真谈判的样子,实际上是在找各种借口拖延时间,同时,让蒙在鼓里的赵魏提出它们的苛刻条件,去和秦国斤斤计较,讨价还价。等到赵魏和秦国的谈判终于结束,我们再突然用个一点都不难为秦国的宽松条件轻轻放过它。秦燕韩的态度必须和赵魏显著区分开,这样,秦国会认识到,五国当中,齐燕韩三国对秦国的敌意不深,只有赵魏两国是坚决反秦的,想借着五国伐秦的势头致秦国于死地的国家是赵魏,这个仇恨被秦国记在心里之后,它咽不下这口气,五国联军一解散,它肯定会去大举报复赵魏,到时候齐国同样坐享渔人之利。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6-07 20:26:39 +0800 CST  
齐闵王迟疑不决,秦国的报复欲望真的这么强烈?它这么容易被我们操纵?有点悬。燕国拍着胸脯郑重担保,根据它在旁边的仔细观察,秦国和赵魏的关系极其紧张,它们之间火星四溅,几乎是一触即发,秦国发现了赵魏的险恶用心,还被逼迫着答应赵魏的屈辱条件,它绝对不可能就此善罢甘休,燕国敢打保票,如果秦国事后没有象燕国预期的那样进行报复,齐国可以拿燕国问罪。


燕国的理由阐述的不是很完善,但它的信心十足令人侧目,正是这份信心说服了齐闵王。燕国当然信心十足,秦国已经是燕国的小弟,燕国叫它打谁它就打谁,叫它什么时候开打它就什么时候开打。赵魏有可能大致猜到了齐燕的意图,它们抵达荥阳,成皋一带就不再前进,这里离秦国边境线还有很长一段距离,秦军无法攻击到赵魏军队,否则燕国现在就可以叫秦国动手,然后回去报告齐闵王,五国伐秦的任务圆满完成了。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6-08 17:57:50 +0800 CST  
赵魏没有从齐燕韩那里得到声援,只能和齐燕韩分别与秦国展开外交谈判,它们无法漫天要价,经过一番唇枪舌剑,它们迫使秦国割让了一些土地。温,轵,高平几个城池被割让给魏国,王公,符逾(纵横家书里称为三公,什清)几个城池被割让给赵国,这就是史书记载的秦国当时做出的所有让步。这个谈判结果透露出的信息是,赵魏两国在五国伐秦行动中立场很接近,而且它们的立场比齐燕韩更严厉,为了和赵魏达成协议,秦国不得不付出较多代价。像赵魏一样,韩国也是秦国的邻国,像魏国一样,伊阙之战后韩国也被秦国夺走了部分领土,但它却没有向秦国要求割地赔偿,说明五国伐秦行动中韩国确实是听齐国的,它没有自己的独立主张。


还有一个疑问,最后齐燕韩三国完全无条件的就撤军了吗?五国伐秦是有着许多国家参与的一次行动,声势浩大,万众瞩目,齐燕韩三国最后空手而归,它们回去后怎么给国人交代呢?邯郸之战的时候有人曾经出过一个主意,赵国和其他国家一起尊奉秦国称帝,以此换取秦国退兵。可是,秦国称帝为什么要赵国和其他国家首先发起?秦齐互帝的时候没有经过这个程序。前288年秦国就敢称帝,到了它统一天下的前夕,周国早已被灭掉,没有了天下共主,而且当时它已经势不可挡,足以击败剩下来的六国联合力量,为什么它一定要等到六国都灭亡后才迟迟称帝呢?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6-08 21:04:19 +0800 CST  
我认为,有可能五国伐秦的时候秦国还答应过五国另外一个条件,它从此永不称帝,在五国政府里保存着它签下的白纸黑字承诺书。有了这份承诺书,齐燕韩就可以宣称它们是取得了成果后才班师回国的,不是白忙一场。秦国只能在灭掉这五个国家,拿到所有的承诺书之后它才能称帝。

五国伐秦号称第三次合纵攻秦战争,然而我们看到,整个事件从头到尾,敌对双方连一次小规模交战都没有发生过,说它是一场战争很勉强。在五国伐齐战略执行过程中,实力弱的燕国做棋手,实力强的秦国做棋子,它们的关系违反了常规,是一种不稳定结构,不稳定结构运行时间久了以后出现问题的概率很大,这就是秦燕关系一度严重恶化的深层次原因。燕昭王精心策划五国伐秦的目的就是解决秦燕关系中出现的问题,所以,五国伐秦和五国伐齐两个历史事件看似南辕北辙,截然相反,它们却并不矛盾,燕昭王通过五国伐秦这一巧妙的反向操作,绕了一个大圈子,把正在脱轨的五国伐齐战略又扳回到顺利前进的正轨上。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6-26 20:55:00 +0800 CST  
@ty_115082062 2019-06-26 20:58:00
顶楼主,好文,期待后面更精彩的
-----------------------------

最近我在写关于商鞅变法的文章,所以这篇时间上暂时滞后,不好意思。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06-26 21:12:24 +0800 CST  
联军刚刚解散,各国军队刚刚回到本国,秦国就开始了它的反攻倒算。由于上一年秦国自作主张进攻赵国梗阳,燕昭王把秦国批了一顿,既定战略计划中已经明确规定赵国属于燕国的负责范围,秦国的做法越界了,而且赵齐之间发生对抗与既定战略计划大框架是吻合的,秦国进攻赵国除了节外生枝,能起到什么作用呢?真正挡在秦燕路上,真正有意识地在破坏五国伐齐战略的是魏国,是孟尝君,秦国不应该分散火力,应该把火力集中对准魏国。于是秦国对魏国开启新一轮猛烈攻势,一路秦军包围了河东地区的安邑,一路秦军攻占了河内地区的新垣和曲阳。

齐闵王非常期望秦国同时和赵魏两国发生战争,他的期望只实现了一半,秦国只和魏国发生了战争,没有和赵国发生战争。不过,这个结果已经足以让燕国在齐闵王面前蒙混过关,秦魏对立的程度超过秦赵,秦国只进攻魏国更把稳一些,它的选择可以理解。问题是,这个卡在中间的结果让齐国很难办,魏国被秦国牵制住,赵国没有被牵制住,机会显然不是特别好,齐闵王纠结了一阵子,他想不出另外的办法去创造更好机会,没有一个国家能够替齐国牵制住赵国,所以他决定不再拖延,命令齐军出动,展开第二次灭亡宋国的战争。

到了这个时候齐闵王的权力已经大到没人敢触霉头去提醒他一件事,当前国际形势和伊阙之战后实际上差不多,如果现在算是一个好机会,那伊阙之战后就可以去攻宋了,齐国在过去六年时间里的耐心等待,还有自作聪明的精心谋划,全部都毫无意义,等于白白浪费表情。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10-26 13:55:32 +0800 CST  
魏国遭到秦国的猛攻,宋国遭到齐国的猛攻,这一情景让孟尝君不由自主地联想起几十年前新三晋联盟成立时候的国际形势,和那个时候很相似,都是位于中间的三个国家结成的联盟面临着位于东西两侧的秦齐的夹击。从力量对比来看,这几十年里秦国扩张了大片领土,实力变得强多了,魏国在伊阙之战后丧师失地,实力变得弱多了;赵魏宋和秦齐的对抗,其规模毫无疑问达到了大型会战的标准,而赵国现在还不适合参加大型会战;现在的宋国,它的实力可以和那时的韩国实力相提并论吗?一番比较下来,答案不言而喻,现在的敌我力量对比相对几十年前劣势更大,连新三晋联盟的结局都是惨败,赵魏宋联盟无疑胜算渺茫。

我们设身处地替孟尝君着想,他还有什么办法增强本方实力呢?只有一个,把韩国也拉进来,组成赵魏韩宋四国联盟。魏国全力抵御秦国的进攻,与此同时,赵国和韩国去援助宋国,赵韩宋三国联军能够对齐国产生足够的阻吓力,让齐国不敢轻举妄动。


这个办法并非凭空臆想,韩国现在应该意识到了,齐国是铁了心要去灭掉宋国,因此,齐赵关系就像齐魏关系一样,在可见的未来都看不到任何希望。新大哥齐国和老大哥魏国地理位置不同,魏国是韩国的近邻,齐国却不幸地远离韩国,被赵魏隔开,远水解不了近渴,齐国的手伸不到韩国一侧,这个大哥对韩国没用,真的是白认了。赵魏韩宋四国合在一起的力量相当可观,而且四国的领土紧密相连,互相援助很方便,比起依靠齐国,依靠赵魏宋这些周边国家对韩国更具有现实意义。另外,赵魏和韩国都是三晋联盟的老盟友,还有一点残存的情分在,和它们重新结盟的提议对韩国不能说一点吸引力都没有。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10-26 20:59:58 +0800 CST  
看来,赵魏宋联盟是否有前途取决于韩国的决定。魏国都城大梁和韩国都城新郑的距离很近,两国高层之间的沟通很快就完成了,孟尝君很快就收到韩国的明确答复,它选择置身事外,拒绝加入联盟,韩国的这个答复很重要,我想,它拒绝的理由可能有两个:


一,韩国做小弟的经验非常丰富,它知道,做小弟最忌讳的就是轻易改换门庭。韩国投入新大哥齐国门下才区区几年时间,如果一听到风声不对劲就和齐国分道扬镳,那以后哪个大哥敢真心信任韩国,敢收韩国做小弟呢?它觉得这种事情不能做。


二,韩国也回忆起新三晋联盟和秦齐的那场战争,新三晋联盟的结局给它留下了一个惨痛经验,弱国凑在一起的力量是有潜在缺陷的,不宜过高估计,它们同时与当世两大强国为敌,很难有什么好下场。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10-27 12:17:02 +0800 CST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10-27 12:32:21 +0800 CST  
秦国有商於之地,其中商地在武关以西,於地在武关以东的南阳盆地中,可能是春秋末年秦国帮助楚国复国后,楚国割让给秦国的土地作为报答。秦军出武关到达於地,再往北,经过伏牛山脉中的山道,开辟出一条直达函谷关后方和周国的道路。大致如下图黑线。前329年之前秦军就是这样打到函谷关之东。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10-27 12:38:21 +0800 CST  
关于燕国的作用,韩国和孟尝君也存在较大差异。孟尝君认为,灭宋只是燕国战略计划的一个中间环节,伐齐才是它战略计划追求的真正目标,还有,燕国不愿意和赵国直接对着干,它不愿意过于得罪赵国,所以,燕国会尽量地把实力保存下来,直到伐齐的战争打响后再全力以赴,在灭宋过程中它只会虚与委蛇地做个样子给齐国看,给齐国提供的助力很有限,几乎可以忽略,赵魏宋需要对付的敌人实际上只有秦齐。韩国的观点则不同,根据它的观察,燕国是齐国一个忠诚小弟,对齐国一贯唯命是从,燕国的力量都可以被齐国拿来投入战争。


即使韩国和赵魏宋结盟,四国联盟仍然无法抗衡秦齐燕三国,韩国不能傻乎乎地跳上这条注定要沉的船。现在战火还没有烧到韩国身上,韩国的聪明做法是先在旁边坐观风云变幻,等到战局明朗化之后再选边站。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10-27 16:43:24 +0800 CST  
争取韩国的努力失败,孟尝君很不情愿地做出一个他倍感痛心的决定:魏国从此退出赵魏宋联盟。他认识到,五国伐秦之前,燕国和秦国闹矛盾,没有燕国居中协调,秦国和齐国各自发起的攻势在节奏上是错开的,秦国攻赵梗阳,齐国攻宋,以赵魏宋联盟的实力,左抵右挡,可以应付下来;在五国伐秦之后,燕国和秦国理顺了关系,有燕国居中协调,秦国和齐国同时发起凶猛攻势,以赵魏宋联盟的实力无法应付。

在把退出决定通知赵国的同时,他还用最委婉,最温和的口气劝说赵国:当前形势对我们不利,我们最好不要硬扛秦齐两强,与其在一场毫无胜算的战争中损失宝贵的国力,还不如退一步,先放弃宋国,留得青山在,不愁没柴烧,只要国力保存下来,将来随着形势的变化,我们仍然可以有所作为。

孟尝君不仅安排魏国自己退出联盟,还禁止赵国军队途经魏国去援助宋国,如果在宋国领土上赵宋联军和齐军爆发一场大型会战,孟尝君担心赵国会吃亏。而且赵国和齐国在大战中相互消耗实力,这是秦国和燕国乐于见到的,孟尝君认为,至少应该避免这种更糟糕的结果出现。

历时一年的赵魏宋三国联盟就这样解体了,它存在时间很短,很多读史书的人都没有注意到这个联盟。这个联盟实际上是宋国的唯一生机所在,当魏国放弃的时候,宋国覆亡的命运就已经注定下来。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9-10-27 21:36:23 +0800 CST  

楼主:xajh2001

字数:249773

发表时间:2014-12-31 06: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1-03 23:37:04 +0800 CST

评论数:15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