战国秘史之最终对决

现在还是先回到徐州相王这一年,楚国的行动给齐国提了一个醒,自从大家都认定齐国是第一强国,它就树大招风,成为了众矢之的。它的每一个行动其他国家都目不转睛地盯着,它的军队的每一次出动都会让其他国家紧张起来。齐国已经很小心了,结果它刚刚和魏国结盟,什么事都还没做,楚国的反应就这么大。在这样的密集关注下,齐国还希望能够成功地去兼并一个七雄级别的国家,这确实是一个高难度任务,不过它并不准备放弃统一天下的目标,所以也并不准备放弃它的战略计划,只不过接下来它必须更加小心翼翼,把掩人耳目这四个字做到最大程度才行。

怎样才能既把战略计划顺利地进行下去,同时又能最大程度的做到掩人耳目呢?我估计它的做法是这样的,首先,选择南守北攻的策略,对楚国只守不攻,把攻击力量都用在赵国身上。如果齐国只想防住楚国,应该是容易做到的,这和齐国本身的防御体系有关。齐国的东面是大海,无须设防。在北面是黄河与济水两条河流,“清济浊河,足以为限也。”依托这两条大的河流,齐国建立起坚固的防线。在西面和南面,齐国有意地留下一连串的缓冲国,把齐国和其他强国隔离开,这就是被统称为'泗上十二诸侯“的国家。经过长期精心营造后,齐国周边形成了一个完整的防御体系,齐国因此获得了‘十二之地’的称号,在各国中,它的易守难攻程度仅次于有‘百二之地’称号的秦国。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1-03 20:57:02 +0800 CST  
本来齐国和楚国也是被完全隔离开的,但是战国前期,尽管距离遥远,楚国却不辞辛苦的地跑来灭掉了东海岸边的莒国,齐国没有办法,只好出兵赶走楚国,把莒国土地纳入自己的统治之下。这样,齐国和楚国就有了直接边界线,不过这块边界线的正面毕竟比较短,齐国防守起来还是相当轻松的。

齐国之所以不报复楚国的攻击行为,采取被动忍让的姿态,并不是因为它缺乏足够的实力。魏国曾经在陉山反击过楚国,齐国的实力比魏国强的多,它当然也可以这么做。但是,自从齐国开始决心执行它的战略计划,它就明确了一个重要原则:自己的力量要尽量地集中使用在对计划的推进有益的地方。楚国和赵国一南一北,位置分散,中间被韩魏给彻底隔开,而韩魏和楚国一直都是尖锐对立的,在可见的未来也看不到它们改善关系的希望。楚国的实力再强,它也没法越过韩魏去援助赵国。反击楚国,打败楚国,削弱楚国,这些事对齐国来说都没有明显的意义,相当于把力量浪费在不必要的地方。只要守住楚国,它就不能对计划产生实质性干扰,这也就行了。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1-03 22:24:43 +0800 CST  
如果其他国家因为齐国的低姿态而降低对齐国实力的评价,认为齐国还没有那么强大到足以两面出击,同时攻击赵国和楚国两个国家,齐国当然也是乐意的。

同一时期在北面攻击赵国的行动,齐国必须做的很讲究。齐国的目标是削弱赵国,所以它不用去占领赵国的领土,这可以减轻其他国家对齐国扩张的担心,最初制定战略计划的时候已经考虑到了这点。齐国需要做的,只是去消灭赵国的军队。我能够想出来的,齐国当时相对合理的攻击方式是这样的:在两国的边境线上,那些较大的据点和有较多军队防守的地方都不去理会,专门找那些只有几百人,一两千人的小部队,把他们消灭后再撤回来。赵国当然不会让边境线就这么空着,又派人过来防守。齐国却转移目标,去其他地方消灭其他的小部队,过了一段时间后再回过头来消灭当地的赵军。这样周而复始,日积月累,不知不觉间赵国的损失就很可观了。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1-03 23:26:48 +0800 CST  
@barst 2015-01-04 00:33:53
@xajh2001 2015-01-03 16:44:37.0
您看的是小说吧。这是 历史 版块,您来错地方了。
—————————————
可以讨论嘛,哪个是真实的 历史 ?
-----------------------------
至少不能以小说为准。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1-04 09:48:44 +0800 CST  
这种做法需要齐赵之间的边境线比较长才好操作。齐赵的边境线长吗?稍微有点短,不过没关系,齐国的附庸中山国和赵国的边境线非常长,齐国可以利用这一点。这段时期赵国曾经攻击过中山国,可能就是在报复中山国允许齐国利用它的土地来袭击赵国。

齐国的想法是把每一次战斗的规模都限定在很小范围内,不去发动大规模战役。大规模的战役会让齐国在蒙受较多的损失后,消灭大量的赵军,接着赵国的边境线上会出现明显的漏洞。这个时候齐国是去占领还是不占领漏出来的空虚地带呢?不占领,又付出了一定代价,又有近在咫尺的好处,它却不去拿,别人会觉得齐国的行为太过奇怪,就有可能怀疑齐国的用心,齐国又不是傻瓜,它这样做到底是为了什么呢?如果他们长期思考,就有可能想到齐国的目的仅仅就是为了削弱赵国的实力,齐国不能让大家这么想。

反过来,齐国选择了在重创赵国之后真的去占领它的土地,别人就会认为这是典型的扩张行为了,这对齐国同样很不利。所以大规模战役一旦发生,齐国对它的收尾工作会感到两面为难。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1-04 10:22:08 +0800 CST  
但这并不等于说,齐国完全不能发动大的战役。前325年,齐国曾经和魏国联手,沉重的打击过赵国,结果魏将公孙衍打败赵将赵护,而齐国俘虏赵将韩举,占领两个赵国城池。不过请注意,据史书记载,这一次战役是由公孙衍提出的构想,而且他还提出了一些具体步骤。明摆着是魏国挑起了战争,齐国只是被动一方,这种情况下齐国大举出击,乃至占领一些赵国领土,都没有什么关系,只需要注意一点,事后记得要大肆宣传一下公孙衍的聪明才智,而对齐国的作用则只字不提。

从外在表现来看,在北面,齐赵之间只是在不停的发生一些边境摩擦,几乎没有重要战事。而在南面,齐国也只是在防守。两面加在一起,给人总的感觉是齐国害怕和楚国赵国发生伤亡惨重的全面大战,所以它退缩了,忍让了楚国,同时减轻了对赵国的压力,这离当初大家所担心的齐国扩张还差的很远,这种担心也就逐渐平息下来,连楚国都开始想自己当初是不是有些反应过度了,徐州相王那一年之后,它没有再度对齐国发动大的攻势。齐国做的足够小心翼翼,它也比较成功地做到了掩人耳目,只不过,削弱赵国的进度因此变的很慢,时间变的很长,这是不可避免的。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1-04 11:20:23 +0800 CST  
赵国的感受却是有苦说不出来。从徐州相王到五国相王这11年时间里,赵国只是在前325年被齐魏分别击败,还有此前的前328年被秦国击败,满打满算也只有这三次足以记入史册的败仗,三次败仗不能算是小损失,但是它的实际损失应该比这大的多。前325年的失败之后,赵国已经觉得有些承受不住了,这样下去赵国会被拖垮,所以它决定全面改变对外政策以扭转局势。它向魏国派出使者,表示希望和魏国改善关系,也愿意奉魏国为盟主,参加一个由魏国组建的联盟,后来,它参加了魏国所发起的五国相王行动。

这是后话,我们的目光再转到秦国身上。徐州相王之后,魏国被楚国和赵国牵制着,秦惠王认为这是一个好机会,它重用来自魏国的公孙衍,开始展开收复河西的军事行动。公孙衍表现出色,他顺利地消灭魏军,占领了河西地区,而就在这个当口,一个重要事件发生了,张仪来到了秦国。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1-04 12:56:12 +0800 CST  
张仪被楚国赶出来之后,楚国不知道它错过了一个崛起的大好机会。张仪接着度过的是一段茫然的日子,现在还能到哪里去找一个可以让他当棋手的地方呢?正好这时秦国攻占河西的消息传来,张仪突然意识到他以前犯了个大错,居然把一整个国家给漏算了,对于战略家来说,这是不可原谅的失误。别人可能认为秦国是趁魏国抽不出手来捡了个便宜,习惯于对各国实力进行严密分析的张仪不会,齐威王也不会,这个世界上没有那么多的便宜可以让人随手去捡。

魏国是被赵国和楚国牵制着,但它还有一个盟国齐国。齐魏对楚赵,很难说魏国这一方居于劣势,公平的说还有一点优势,而且自从齐国变的越发低调,战况也没有那么激烈,所以魏国的处境并不是很严峻,至少不比桂陵,马陵之战中被齐国击败后的那段时间更严峻。桂陵,马陵之战中,魏国在东线全力出击,挑起战争,只留下一个龙贾在西线专门负责防御,当时的魏国战况紧急,对龙贾无法提供有效援助,结果龙贾牢牢地站在那里,让商鞅多次吃瘪,只获得了微不足道的进展。最后商鞅只好用外交诡计来俘虏公子卬,以便让自己空荡荡的成绩单上有东西可写。魏惠王对龙贾的表现非常满意,对他的防御才能非常欣赏,让他担任河西主将长达30年时间。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1-05 15:32:30 +0800 CST  
现在,虽然魏国抽调不出主力来,但它完全可以给龙贾提供一些力所能及的援助。面对已经在河西经营防线这么久的防御名将龙贾,秦国却按部就班的把他消灭掉,张仪因此得出结论,这个秦国有一定实力,至少是中等,而且往上还有未知数,即使它只有中等实力,比起以前所评估的不堪一击,可以忽略,已经是一个巨大飞跃了。而现在离商鞅倒台也不过几年时间而已,这种事情怎么可能发生呢?秦国引起了张仪的极大好奇。



只有一个解释比较靠谱,秦国本来有实力,但以前的领导者不行,没有把它发挥出来。现在的领导者行,纠正了以前的错误,所以在这么短时间内秦国的表现才会出现一个本质变化。它的领导者行吗?确实行。他聪明,选择了一个适当时机发起进攻,既比较省力又不引人注目。他有识别和甄选出真正人才的眼光,在攻占河西的过程中,公孙衍证明了他的能力。他愿意破格提拔人才,包括来自外国的人才,对张仪来说,这一点非常重要,在楚国的经历让他明白了,并不是你有本事就一定可以求到理想的职位,别人愿不愿意用你是个大问题。于是他想,既然没有其他地方可去,为什么不去这个秦国试试呢?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1-05 16:24:16 +0800 CST  
张仪之所以判断秦国的实力从中等往上可能还有未知数,是因为秦国在攻占河西的时候显得不是很辛苦,一副犹有余力的样子,事实也证明了张仪的猜想,攻占河西后,秦国没有就此收手,而是继续发动对魏国的攻击。一只秦军杀出函谷关,一只秦军从河西度过黄河,它们都在向魏国纵深推进,一路上凯歌高奏,打的魏国节节败退,这是前329年的事情,这时,张仪急匆匆的赶到了秦国,并且见到了秦惠王。我估计,张仪见到秦惠王后最先说的话是以下内容:就现在,立刻下令,命令秦军停止进攻。



经过和张仪的交谈后,秦惠王接受了张仪的意见,而且很快就做出一个令人震惊的决定,放弃公孙衍,用张仪取代他。公孙衍刚刚为秦国立下显著功勋,而张仪只是空口白牙的说了一番话而已,秦惠王却认为张仪比公孙衍更强,而且他还很不给公孙衍面子,把他赶出了秦国。即便公孙衍不如张仪,以他已经表现出的能力,在秦国做个将军应该还是绰绰有余的。公孙衍把这件事视为奇耻大辱,他把剩下的时光都投入了竭尽全力反对秦国的事业中,不争馒头争口气,他就是要报复秦惠王,同时也要证明自己比张仪强。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1-05 17:38:54 +0800 CST  
公孙衍继续进攻,张仪紧急喊停,这就是他们两个人的重大区别所在,也是军事家和战略家的区别所在。河西原本是秦国领土,收复河西是必要的,可以巩固基地,增加实力,弥补防御体系的漏洞,但是收复河西后再继续进攻就没有必要了。按照公孙衍的意图,秦军应该什么时候停下来呢?大概是一直打到打不动为止,占领尽可能多的魏国领土。其他国家本来对突然冒出来的秦国不了解,对它的实力是低估的,公孙衍这么做等于在帮助它们纠正错误认识,而且给了它们一个精确估算秦国实力的机会。在张仪的眼里,被低估是秦国的一个特殊优势,可以利用起来做很多文章,自己白白地把它放弃掉不是太可惜了吗?



更可怕的是,这些国家里面也包括齐国。自从秦国在河西不断获胜,齐威王已经开始了对它的专门关注,秦国接着还能继续占领魏国本土的大片地方,齐威王对它的关注已经达到了一个很高的程度。他正在不断思考,这个凭空出现的国家到底有多少实力,对整个棋局能够产生多大影响。如果秦国把自己的全部实力暴露出来,齐威王发现一个强大到足以做棋手的国家开始插手棋局,这盘棋还能这样下吗?他肯定会重新考虑自己的战略,制定一个把秦国视为重要对手的新战略,这对秦国未来的发展实在是太不利了。还有,秦国已经识破了齐威王的战略而齐威王还不知道,张仪准备好好的利用这一点,如果齐威王有了新战略,张仪应该也能识破,但是新战略中秦国本身处于一个被严密监视和慎重对待的显眼位置,再想做什么事去利用它就很难了。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1-05 22:16:45 +0800 CST  
可见,公孙衍的做法差点给秦国的利益造成极其重大的危害,所以秦惠王认为,这个人不能留下了。而张仪从秦惠王这里了解到秦国的真正实力后,发现自己来到了地方,很好,既然是这样,那么就按照秦惠王的意思,给秦国制定一个追求最佳结果的战略。什么叫做追求最佳结果的战略呢?就是说,最后会让秦国变的一家独大,其他每一个国家都比它弱的多的战略。



不久他就拿出了这个战略。这个战略的内容是什么呢?根据史书记载,张仪自己是这样来概括它的:“以秦韩与魏之势以伐齐楚。”看上去很简单,很容易理解,秦国有两个盟友,韩国和魏国,也有两个敌人,齐国和楚国。秦国的计划是联合韩国和魏国,攻打齐国和楚国。



齐国就不用说了,它早就被秦国当做必须打倒的对手。问题在于,秦国为什么要把楚国也当成对手呢?根据常理,齐国很强,秦国应该联合尽可能多的盟友,同时尽量地孤立齐国,这对秦国才是最有利的形势。楚国现在和齐国是敌对关系,秦国逼着第三强国楚国和第一强国齐国从敌人变成盟友,联手来对抗自己,显然会增加获胜的难度,这种做法明智吗?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1-05 23:25:12 +0800 CST  
@ytsangle 2015-01-06 12:20:58
张仪的策略概括起来就是远攻近交,和昭王时期范雎的远交近攻策略是相反的,楼主说说为什么不同时期国家策略会有那么大的反差
-----------------------------张仪的战略比较复杂。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1-06 20:40:13 +0800 CST  
民间传说中,因为张仪在楚国受到过虐待,所以他要想方设法的欺骗和报复楚国。连张仪自己可能也这么说过以减少各国对秦国真实用意的关注。张仪不是公孙衍,他不会让个人恩怨来影响国家政策的制定,国家政策决定着国家利益,个人恩怨和国家利益相比又算的了什么呢?张仪之所以决定攻击楚国,理由在其他地方。



楚国的战略目标是什么?维持平衡。秦国的战略目标是什么?打倒竞争对手,由自己来独霸天下,这会严重的破坏平衡,楚国和秦国的目标因此发生了根本性的正面对撞。就凭这一点,无论秦国做什么事,都很难去化解双方的矛盾冲突。楚国重视的是结果,当它发现有平衡即将被破坏的征兆的时候,会做什么事,看看徐州相王就知道了。秦国不把楚国当做敌人,到时候楚国也会自发的成为秦国的敌人。



秦国和齐国距离很远,秦国率领联军攻打齐国的时候,背后会留下长长的交通运输线路,位于侧面的楚国一旦决定和秦国为敌,它随便选择一个地点攻击这条线路,都会是对联军的重大威胁。加强对这条线路的防守?那会需要浪费大量兵力,而且是一种很被动的做法。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1-06 21:35:12 +0800 CST  
@18970925540 2015-01-06 21:25:03
观点很新颖,但我觉得研究 历史 还是应该同时研究下当时的经济,战国时期太过遥远,这些史料基本难以找到,所以现在比较流行领导者决定一切的看法,但这种方法,要让人信服很难。
-----------------------------
确实,让人信服很难。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1-06 21:37:53 +0800 CST  
楚国也很容易选择它的参战时机。当齐国即将被打败的时候,就是平衡马上将要被打破的时候,也是战斗最激烈,双方军队最精疲力尽,最难抽出手来的时候,这时楚军以逸待劳的进入战场,从侧后进行包抄,和齐军一起夹击联军,可以把它的优势发挥到顶点,对联军来说,这将是一场灾难。



所以,秦国不仅需要打击楚国,而且还要在打击齐国之前先打击楚国,至少要打到它只剩下防御的力量,没有进攻力量的时候,才能把注意力转移到打击齐国这件事上。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1-06 22:11:11 +0800 CST  
秦国的目标是达到最佳效果,这就意味着秦国不可能放过楚国这个第三强国。还有,由于缓冲国的存在,韩魏和齐国的矛盾很小,它们对攻打齐国的兴趣不大。但是楚国和韩魏的关系是紧张的,把楚国加入敌人名单,也有利于秦国争取韩魏的外交工作。

可见,张仪把楚国当做敌人有着充足的理由,是他对战略前景进行冷静思考的结果,这和他的个人恩怨一点关系都没有。

关于敌人的部分讲完了,下面再来讲讲盟友的部分,这部分比较容易理解。韩魏的位置位于天下的中央,是四通八达的交通中枢地带,秦国和齐国遥相对峙,被远远隔开,它必须在韩魏的帮助下,通过韩魏的领土才能打的着齐国,所以秦国必须争取韩魏成为它的盟友。楚国和秦国是接壤的,秦国可以打的着它,但是有了韩魏的帮助,通过它们的领土,秦国可以更方便的去打击楚国。另外,秦国一个国家对付不了齐楚两国,它也需要借重韩魏的军事力量,加强本方的实力。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1-07 16:32:15 +0800 CST  
张仪的战略就这样结束了?从已经介绍的内容来看,如果张仪的计划顺利进行下去,最后的大战将形成秦韩魏对齐楚,三对二的局面,秦国这一方在国家数量上占有优势,但是韩魏都是中等国家,楚国则是比较强的国家,秦国一方的优势应该是不明显的,这只是一个中规中矩的战略,那秦惠王把张仪请来干什么呢?这样的战略,秦惠王自己都制定的出来。



还没有结束,战国七雄一共有七个国家,上面的计划中只提到了五个国家,还有两个国家,燕国和赵国没有涉及,作为一个战略家,张仪会把两个七雄中的国家给遗忘了吗?显然不会。上面的内容只是张仪能够公开说出来的部分,还有不能公开说出来的部分。请注意,即使是能够公开说出来的部分,张仪也不是一开始就把它们说出来了,而是等到后来才说出来的,至少也要等到齐威王去世之后才能说,不能给齐威王提供猜测秦国意图的任何线索。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1-07 17:08:20 +0800 CST  
为什么不能提到燕国和赵国?因为这两个国家是齐国的最主要战略目标,如果秦国的战略公开的把它们也包括进去,那将和齐国的战略发生明显的重叠,这将立刻引起齐国的注意和警觉,然后去仔细的考察秦国的计划有没有可能和自己的计划发生利害冲突。这种做法当然是不行的。

对已经提到的国家,齐楚韩魏,或敌人或盟友,张仪都给它们安排了一个明确的角色定位,那么,对于燕国和赵国,张仪有没有给它们安排一个明确的定位呢?有。对于燕国,是盟友,不过这个盟友比较特殊,直到最后的大战来临之前,秦国都不能透露出任何要和它结盟的意图,也不能做任何准备要和它结盟的动作。秦国已经提醒过燕国,已经和它通过婚,这就足够了,已经给双方结盟打下了基础。燕国是齐国紧盯着的猎物,和它接触太多会引发齐国的猜疑。等到齐国终于决定向燕国发起进攻之后,秦国再带着韩魏向齐国发起进攻,燕国将自动成为秦国的盟友。张仪嘴上说的是三对二,心里想的却是四对二,只要在选定的时机出击,他就能做到四对二。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1-07 18:11:06 +0800 CST  
修改:




关于赵国,则比较复杂。按照通常的观点来看,齐国正在不间断的攻击赵国,和赵国结怨很深,已经成为赵国一个最大敌人,赵国应该很愿意和秦国结盟,不用秦国多费心思多费力,赵国就可以成为秦国的盟友。大战爆发后,秦国带着赵国和韩魏一起去攻击齐楚,这样可以增加获胜的把握。如果有人这样想,张仪的决定将令他吃惊,恰恰相反,张仪的决定是:秦国将攻击赵国,帮助齐国去削弱赵国的实力。

赵国已经被齐国打的遍体鳞伤,秦国却又上来多捅几刀,为什么张仪对待赵国如此之残酷?

说来话长,其实,根本的原因不在决战时刻,而在最开始。河西战役之后,秦国暴露出它的部分实力,从隐形变成显形,齐威王开始注意到秦国的存在,同时,他也注意到,秦国占领河西地区后,已经和赵国之间有了共同边界线,这就使得齐威王想到一个很严重的问题,这个秦国有没有可能通过赵国去援助燕国?自己的战略出现漏洞了吗?

楼主 xajh2001  发布于 2015-01-07 19:21:08 +0800 CST  

楼主:xajh2001

字数:249773

发表时间:2014-12-31 06:03: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11-03 23:37:04 +0800 CST

评论数:15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