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264)
公元1117年初,在众弟和各部首领拥戴下,阿骨打上尊号天圣皇帝,改年号天辅。
起兵数年的阿骨打,已经打下了大大的疆土,大金国已是幅员万里的新兴大国,如旭日初升,势不可挡。
将年号由收国改成天辅,更是充满着服膺天命、顺天应人的意味。很显然,这时的阿骨打,已不再将自己视作反叛者或抗争者,而是天命所在的大金国皇帝了。
相比之下,大辽的天祚帝,已陷入了风雨飘摇之中。
为遏制住金兵西进的步伐,天祚帝下诏令叔父耶律淳从南京、西京和渤海地区募集军队北上勤王。得令后,耶律淳从流离失所的战争难民里拼凑了一支新军。这群士兵有个共同点,多数人与女真人有血海深仇,军队因此名为怨军。
公元1117年底,被给予厚望的怨军在辽河边与金军对垒。可惜的是,这支充满怨气的军队,并没有因怨气而迸发出强大的战斗力,他们被金军杀的落花流水,辽河防线被突破。
金军顺势渡过辽河,迅速攻占辽河以西的数个州县。
金军的兵锋,已直指辽的南京。
时间来到公元1118年,迫于金人强大的军事压力,天祚帝被迫向阿骨打求和。这几乎成了大辽挽救危亡最后的机会。辽、金由此开始了持续两年的和谈。两年内,双方多次互派使节。
势如破竹的阿骨打,之所以在灭辽关键时刻接受和谈,可能与心腹谋士的进言有关。谋士声称,凡国初立,必先得到大国册封,如此方能国运昌隆。
当然,更主要的原因可能还是来自女真内部。自起兵以来,不过四年时间,女真已从边陲部落发展成了庞然大物,所聚集起的人力物力财力是此前无法想象的。由此导致的内部消化和利益重组,可能也需要时间。
尽管接受和谈,但阿骨打提出的条件非常苛刻。
前前后后,阿骨打主要提出五点要求:大辽册封阿骨打为皇帝;参照宋辽澶渊之盟的先例,天祚帝尊称阿骨打为皇兄;将众多辽国皇子、公主送到金国做人质;每年向金献上金帛岁币;割让辽上京路、中京路和兴中府地区给金。
这样的要求,哪里还是谈判?昔日的天朝上国大辽,犹如落毛的凤凰,受尽了羞辱。接到阿骨打的条件,天祚帝怒不可遏,却又无可奈何,只好反复派使协商,到最后几乎已是哀求。
人事不修,老天也添乱。公元1118年,辽政府控制的领土上,旱灾严重、赤地千里,发生了百年罕见的饥荒,吃不上饭的灾民在多处发生暴动。边境上,越来越多的辽将和军民,选择向金人投降。在内外交困之下,天祚帝已被逼到了墙角,几乎没有了转圜的空间。
这年底,在辽人的苦苦哀求下,阿骨打稍稍降低要求,纠缠许久的谈判有了些成果。天祚帝也同意有条件的册封阿骨打。
不过,在收到册封文书后,阿骨打却暴跳如雷、震怒不已。因为辽国又玩弄伎俩,只封他为东怀国国王,且诏书的语气十分傲慢乖张。
先前还苦苦哀求的辽人,转身又耍起了心眼,这事听上去匪夷所系且不合逻辑。分析来看,很可能是辽方使节在巨大的压力下,两头讨好、两头遮掩、两套说辞,才导致出现这样的问题。
不管怎样,阿骨打被彻底激怒了。后来,天祚帝又作了几番补救,双方又来回拉锯了几个回合,但终究难以弥合双方之间巨大的鸿沟。
公元1120年3月,谈判正式破裂。
辽金双方,再度兵戎相见。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1-22 06:51:28 +0800 CST  
(265)
错过了这轮谈判,大辽的命运就已注定。
如果仅从阿骨打开出的条件看,金人似乎并没有谈判的诚意,但事实上,谈判前后进行了两年时间。对于进军神速、势如摧枯拉朽的金人来说,能花费这么长时间来谈判,又很难说他们没有诚意。狮子大开口,可能只是金人的谈判策略,也可能是他们还不习惯谈判这种方式。女真人,刚从部落中走来,在政治文明上还相对落后,相比较强弓硬马的暴力解决方式,国家间的外交谈判还是显得相对稚嫩。
换个角度来说,女真人虽然势不可挡,但对存在了几百年的老大帝国,也可能还残留着些许敬畏之心。即便到了这个时候,他们也还没有一口吞下大辽的决心和勇气。
更令人遗憾的,是大辽和天祚帝在谈判中的表现。
对大辽和天祚帝来说,这轮谈判是极其难得的喘息之机,两年的时间更是难得的战略缓冲期。搞好这轮谈判,至少充分用好这两年的时间,不说反败为胜,至少维持局面还是有可能的。
可惜的是,天祚帝和他的大辽并没有抓住机会。
细究起来,这也是有原因的。
首先在于,天祚帝的首鼠两端。一方面,他畏惧金人如虎,迫切希望与阿骨打谈判,以延缓金兵进攻;另一方面,又放不下天朝上国的架子,视阿骨打为粗鄙不堪的蛮族酋长,没有真正将其作为平等的谈判对手。天祚帝这种糟糕的心态,贯穿在辽金谈判的始终,并最终彻底激怒了金人。
这就是典型的缺乏现实感。对于普通人来说,缺乏现实感,最多也就是做做白日梦而已。对于帝王来说,缺乏现实感,不能正确认识国家所处的方位,不能准确判断敌我力量对比,坚持用昨天或想象中的标准,来处理现实问题和外交关系,必会酿成巨大的灾难并将整个国家拖进深渊。
天祚帝如此认识,很可能是因为信息的阻塞。此时的辽国朝堂,萧奉先依然大权在握,他也是辽金谈判的主导者。他应该截留了许多关键信息,否则就不会出现,阿骨打要求册封皇帝,而实际上只被册封国王的巨大差距。这很可能是萧奉先在中间做了手脚,采用的是两头糊弄的拙劣手法。
当然,这些并没有确实的实证,只能是逻辑上的推理。尽管如此,谈判失利的主要责任,依然得由天祚帝来承担。且不说,作为天子,万方有罪、罪在朕躬,至少在用人上,他严重失察。
其次在于,大宋的浑水摸鱼。
这时,宋金两国正打得火热。阿骨打最终决定不再与天祚帝谈判,得到了大宋这个盟友,是重要原因之一。当然,宋人的所作所为,无异于自掘坟墓,我们在以后还会详细的讲。
令人遗憾的是,天祚帝与金人谈判的整个过程,以及谈判失利导致的惨剧,大宋君臣作为自始至终的旁观者,甚至是亲历者,却并没有汲取任何的教训。在不远的将来,他们将天祚帝所有犯过的错误,几乎原样来了一遍,而且方式更拙劣、后果更不堪。
这正是历史让人扼腕之处。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1-24 22:40:47 +0800 CST  
(266)
谈判终结,阿骨打挥军西进。
进攻目标,辽国上京城。
上京,五京之首,位于辽国腹地,是契丹人的传统牧区,更是他们祖先的发迹之地。虽然在经济地位上,上京不如东京、南京等地,但其政治地位非同小可。上京,是辽国意识形态和文化礼仪的中心,更是契丹人精神上的根。
阿骨打攻击上京,意味着他已下定决心倾覆大辽了。
获悉金军来犯,天祚帝不敢正面抵抗,早早南下避祸,将上京城留给了萧乙薛。在与董庞儿的较量里,萧乙薛取得了完胜,是天祚帝可以依赖的头号大将。可面对如潮水般的金兵,辽军早已吓破了胆,萧乙薛纵是英勇也无回天之术,连败数阵后只能率部退回城内死守。
可是,城能守得住吗?
这年五月,金军兵临城上京城下。据说,随军的还有刚刚赶到的大宋徽宗皇帝的特使。阿骨打并不着急召见宋使,而是邀请他们先一同观战。就在宋使的眼皮底下,大辽二百余年的圣城,号称固若金汤的上京,如狼似虎的金兵只用一个上午就轻松拿下了。萧乙薛率残部狼狈逃窜。金军之强悍,让宋使面面相觑,惊骇不已。
拿下上京后,女真人将所有能搬走的东西,都运回了东北老家。阿骨打遍览上京城,对辉煌壮丽的宫室不屑一顾,对堆积如山的金银珠宝更是视若无物,他看重的是辽国的文书典籍。相比这些身外之物,新生的大金国更需要政治制度上的学习成长。
天气渐渐炎热,女真人不耐酷暑,阿骨打主动撤军,将上京城又还给了辽人。宋使表示不解,阿骨打报以哈哈大笑。他笑宋人迂腐,且不说他不屑于守一城一池。在他眼里,别说上京城,就是整个大辽国都已是囊中物,他来去自如。
金兵的主动撤退,被辽人宣传成了巨大的胜利。
天祚帝重新任命萧乙薛为上京留守、知盐铁内省两司、东北统军司事。萧也薛不愧大辽股肱之臣,上马治军、下马牧民,振济贫困、安定人心,迅速恢复了上京的安定,军民士气有所缓和。
应该说,这是个借此图强的好机会。可惜,天祚帝早已没有了图强的锐气,也几乎丧失了与阿骨打争雄的勇气。刚到秋猎时分,他就迫不及待地行猎而去,将国事统统扔给了萧奉先。
萧奉先故伎重演,牢牢把控着天子的耳目,天天唱赞歌,只报喜不报忧。短暂而脆弱的安宁,重新变成了形势一片大好,天祚帝似乎又回到了往日的繁华盛世里。
萧奉先误国误君如此,让萧乙薛等忠直之臣忧愤不已。
他们忍耐很久了,这次终于憋出事了。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1-26 05:42:08 +0800 CST  

(267)
这回是重臣谋反。
谋反的主角叫耶律余睹。可真相却是个罗生门,有两种不同的说法,耶律余睹确实谋反和被人栽赃的谋反。
事情还得从天祚帝的儿子们说起。
到公元1121年,天祚帝在世的儿子共有五人。其中,皇长子赵王,为宫女所生,地位较低;皇次子梁王,生母元妃萧贵哥;皇三子早亡;皇四子晋王,生母文妃萧瑟瑟;皇五子秦王、皇六子许王,生母都是元妃萧贵哥。
皇后无子,皇子们都是庶出,赵王生母低贱,所以太子必将在文妃或元妃的儿子之间产生。元妃看上去更有优势,她生有三子,而文妃只有一个儿子,3:1。不过,文妃所生的晋王,饱读诗书、文武全才,虚怀若谷、礼贤下士,在朝堂内外呼声很高。
除去赵王,太子之位,如果立长,则梁王当立;如果立贤,则晋王呼声最高。
晋王不仅声望高,还有几个得力的外戚,都是母亲文妃的至亲。包括文妃的弟弟萧昱、姐夫耶律挞葛里、妹夫耶律余睹,这其中又以耶律余睹最有能耐。靠着这些外戚们的鼎力支持,晋王身边渐渐形成了一股强大的势力。
更要命的是,天祚帝多次公开在朝臣面前夸赞晋王,似乎更中意由他来做储君。这强烈的信号让一个人心忧不已。他便是元妃的哥哥,宠臣萧奉先。
多年来,靠着天祚帝的恩宠,萧奉先在大辽只手遮天、富贵之极,一人之下万万人之上。不过,他想要富贵长久,不至于因皇位更迭被人彻底清算,就必须要把亲外甥扶上皇位。这些年来,他也一直在努力布局。三个亲外甥里,他力挺的是皇五子秦王。
声望如日中天的晋王,成了萧奉先的眼中钉。而晋王和秦王的皇储之争,也就成了萧奉先和耶律余睹的正面对决。萧奉先固然有天子恩宠,耶律余睹也不是泛泛之辈。
耶律余睹,出身皇族宗室,为人慷慨豪迈,文武全才,很有英雄气。入仕后,以担任军职为主,曾任左金吾卫大将军、上京路都统,率军平灭了汉人张撒八的起义,是宗室里难得一见的厉害角色。尤其他手里握有军权,这让萧奉先感到非常不安。
这年,耶律余睹被派往前线与金军作战。在萧奉先看来,这是个危险的前奏。假以时日,若他累积战功威望更盛,将更难以压制;若其作战失败引溃兵作乱,也很难对付。
思来想去,萧奉先决定先下手为强。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1-27 05:38:47 +0800 CST  
(268)
公元1121年正月,萧奉先狠狠告了耶律余睹一状。
谋反自然是最好的理由。
他向天祚帝举报,耶律余睹联合文妃及其弟弟、姐夫共同谋反,阴谋迎立晋王登基,逼天祚帝退位为太上皇。
萧奉先处心积虑许久,自然所谓的人证物证俱在。天祚帝勃然大怒,未及细想就下诏将文妃的弟弟、姐夫砍了脑袋,文妃也被赐死,被株连者甚众。至于晋王,萧奉先竭力劝天祚帝斩草除根,只因众臣死谏才侥幸生还。萧奉先见众怒难犯,也就没再坚持,只好以后再找机会。
正在前线统兵的耶律余睹,听闻此变惊骇不已。他权衡再三,立即带领部下裹挟着当地军民,向金军占领的咸州(今辽宁开原)逃窜而去。与此同时,萧奉先也派人火速展开了追捕行动。
耶律余睹逃难时,正逢天降大雨,又带着部众老幼,行军速度很慢,眼看就要被追上时,负责追捕的几位辽将却放慢了脚步。
据说,这几位将军们临时开了个小会,大家都觉得耶律余睹是个英雄,而萧奉先则是大奸臣,把英雄交给奸臣是不祥之事,他们也于心不忍。议定之后,他们调转马头,两手空空地向皇帝和萧奉先交了差。萧奉先扼腕长叹,却也无可奈何。
听闻辽军大将耶律余睹来降,女真人觉得不可思议,以为必是辽军诈降,保持着高度戒备。直到看到他确如丧家之犬,又证实了辽国内部发生的变故,金军这才开城纳降。
耶律余睹成了漏网之鱼,固然令萧奉先有些遗憾,但在争储的大局里,他无疑已取得了决定性的优势。晋王这边,没了耶律余睹的庇护,母亲文妃及两位至亲又惨遭杀害,身边的支持势力被铲除一空,他几乎已是光杆司令,成了待宰的羔羊。
耶律余睹被诬陷谋反,这是多数人能接受的说法。
实际上,在当时,金人肆虐、江山破碎,天祚帝无道、萧奉先把持朝政,德才兼备的晋王是很多契丹人最后的希望。在这种情况下,皇族出身、手握重兵的耶律余睹,无论出于自保还是为江山社稷考虑,发动政变、拥立晋王为帝,都是完全有可能的。
在这个问题上,萧奉先未必就是诬陷。
天祚帝勃然大怒,未及细究便大开杀戒,固然可以说他昏聩无道,但是否也有另外一种可能,那就是他确实掌握了耶律余睹谋反的实锤证据?
此时的大辽,已是风雨飘摇、摇摇欲坠,很快帝国大厦倾覆,此案的所有细节就更没人关注了,任其湮没在了尘土里。
后世之人接受耶律余睹被诬陷的说法,很大程度上是出于对萧奉先的厌恶和对文妃、晋王母子的同情。
毕竟文妃,是个那么美好的女子。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1-28 06:48:45 +0800 CST  
(269)
文妃,萧瑟瑟,生年不详,国舅大父房之女。
父母生了三个女儿,萧瑟瑟排行老二。姐姐嫁给了贵族耶律挞葛里,妹妹嫁给了耶律余睹。她还有个弟弟萧昱,做了驸马。
出生在萧姓贵族之家,萧瑟瑟嫁入皇宫似乎水到渠成,实际上却并非如此,这中间还有一番曲折。
公元1101年的某日,天祚帝到耶律挞葛里家中游玩,萧瑟瑟恰好也来姐姐家做客。两人就这样偶遇了。这年天祚帝26岁,初登大宝、意气风发,萧瑟瑟正值妙龄,如花似玉、端正贤淑。
天祚帝对萧瑟瑟一见钟情、惊为天人,当即将她带回宫中。两人度过了一段缠绵悱恻、如胶似漆的好时光。
不知何故,天祚帝虽然恩宠萧瑟瑟,却只是将其藏匿宫中,并没有公开两人的关系,更没有给她名分。当时,天祚帝已有皇后和元妃萧贵哥,这姐妹俩都是萧奉先的妹妹。或许,这背后又是个后宫女人争宠的故事。也有可能是萧奉先从中作梗。换个角度看,这至少说明萧瑟瑟的绝色之美,让旁人感到了巨大的压力。
直到两年后,在宗室大臣的劝诫下,天祚帝才正式按礼册封萧瑟瑟为文妃。入宫后,她为天祚帝生下了一儿一女,晋王和蜀国公主。如果故事至此结束,那又是一段美好的童话。
可惜,真实的生活,永远是那么的残酷。
萧瑟瑟自幼攻文墨、善作诗,是个萧观音一般的大才女。她见女真人强兵压境,国事日危,天祚帝却整日田猎游幸,不恤国情民情,忠臣大多遭到疏远罢斥,便作了一首词劝诫:
勿嗟塞上兮暗红尘,勿伤多难兮畏夷人。不如塞奸邪之路兮,选取贤臣。直须卧薪尝胆兮,激壮士之捐身。可以朝清漠北兮,夕枕燕云。
言辞恳切、情真意浓。这词里既有妻子对丈夫的苦心,也有臣下对君上的谏言。此词,也足可见萧瑟瑟的见识和胸怀。
可惜的是,她的苦心不仅于事无补,还引起了天祚帝的厌恶。加之萧奉先从中恶意挑唆,天祚帝对她更加疏远了。
悲愤之下,萧瑟瑟再作词一首:
丞相来朝兮剑佩鸣,千官侧目兮寂无声。养成外患兮嗟何及,祸尽忠臣兮罚不明。亲戚并居兮藩屏位,私门潜畜兮爪牙兵。可怜往代兮秦天子,犹向宫中兮望太平!
很显然,这就是公开挑战和批判萧奉先了。
萧奉先岂能善罢甘休,使出了浑身解数来反击。结果就是天祚帝大为恼怒,从此与萧瑟瑟形同陌路。
苦闷的萧瑟瑟,将全部的精力都投入在儿子培养上,这也是她最大的希望。晋王也很争气,在皇子中鹤立鸡群,赢得了朝野上下的赞誉,甚至天祚帝也不计前嫌,对文妃和颜悦色了些许。
文妃的希望,就是萧奉先的危机。这便有了耶律余睹的谋反。
仔细想来,无论耶律余睹是被动还是主动的谋反,文妃应该都不会参与其中。是地位和才情,决定了她的悲惨结局。
从公元1101年进宫,到公元1121年被赐死,萧奉先一直视萧瑟瑟为眼中钉,处心积虑20年了,又怎会放过她呢?说起来,萧奉先所作所为,也是权臣的正常套路。
倒是天祚帝的寡情,更让人齿冷。当年的惊鸿一瞥、柔情蜜意,二十载的朝昔相伴、夫妻情分,早已消散的一干二净。看上去,天祚帝和祖父道宗皇帝,一样的冷酷无情、一样的薄情寡恩。
大辽多才女,从萧观音到萧瑟瑟,一代芳华,都惨遭命运的戏耍,凋零的异常惨烈,令人唏嘘不已。如果时间可以倒流,她们能嫁个寻常人家,或许才是更大的福分。
可命运,既没有重来的道理,也没有逃脱的出口。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1-29 07:33:54 +0800 CST  
(270)
文妃死了,晋王朝不保夕。
只有耶律余睹落荒而逃,狼狈不堪的投了女真人。
然而,他对阿骨打来说,就如同天赐之人。
耶律余睹是皇族,在契丹贵族心中有很高的威望。加之,他长期带兵,且是统军大将,他的投降也严重打击了辽军士气。
不过,对耶律余睹来降,女真内部始终有不同的看法。有人坚持认为他是诈降,担心收留他会生肘腋之变。阿骨打不愧雄才大略,他力排众议,不仅厚赏耶律余睹,令其依然统帅旧部,还利用其掌握辽军虚实、熟悉辽地山川地理的优势,让他担任攻辽的先锋大将。
关于耶律余睹降金,后人也有不同的解读。有人认为,他不是降金,而是向阿骨打借兵来帮助晋王登位,类似于明末吴三桂借清兵的说法。也许,这个想法起初是存在的,只是想法要靠实力来支撑,没有实力妄谈借兵,岂不是笑话?
士为知己者死。无论最初有什么考虑,耶律余睹投靠女真人时,穷途末路是事实,能得到阿骨打如此信任,他自是感激涕零,死心塌地为大金效力了。当然,站在私心的角度,他还有大仇要报,那就是必须杀了萧奉先。
公元1121年12月,金军以耶律余睹为先锋,向辽国发起全线攻击。有了这位好向导,原本就战斗力极强的金兵更加势不可挡,很快就把辽军杀的大败。天祚帝,又开始四处奔逃了。
逃跑的路上,眼看耶律余睹追迫甚急,萧奉先又给天祚帝献上一计。他说,余睹也是皇族,对大辽是有感情的,之所以帮助金人苦苦相逼,不是为消灭大辽,而是为拥立晋王为帝;如果此时杀了晋王,断了余睹的念想,他也就不会再为金人效力了。他力劝皇帝,为祖宗社稷考虑,当不惜一子。
如此神逻辑,居然说动了天祚帝。
可见,人在仓皇逃命之际,求生的欲望会大大拉低智商。至少,天祚帝已完全丧失了理智,没有了正常的思维能力。可怜的晋王,纵是一身才学、满腹经纶,也没能逃脱冤死的悲剧。
晋王,耶律敖卢斡,可能生于公元1103年,即母亲正式册封文妃的那年。也有人说,他在萧瑟瑟之前隐匿宫中时,就已经出生了。无论怎样,晋王当年的出生,都见证了当初天祚帝和萧瑟瑟这对神仙眷侣浓浓的爱意。
据说,最后赐死晋王时,天祚帝也多有不忍。不过,他这个做父亲的,也只是把儿子的砍头改成了绞死。
当时,有晋王的亲随听到些风声,劝他赶紧逃走,甚至有人以耶律余睹在金人那边受宠为名,劝他投降金国。二十岁的晋王,眼含热泪说,岂能因为这身小小的皮囊,而毁了大辽臣子的名节。
言罢,慷慨赴死。
如此青年俊才,一代英豪,不愧为太祖子孙。可怜啊,这位贤德闻名海内的皇子,人生就此草草收场。回头来看,晋王之死,可能也是大辽错过的最后机会。
最后的希望没了,人们伤心落泪之余,人心也更加离散了。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1-30 10:31:23 +0800 CST  
(271)
杀了爱子,天祚帝以为可以喘口气了。
可惜,他想错了。如果说之前,耶律余睹或许还存在向金人借兵、日后回归大辽的念头,晋王死后,他就彻底死心、无牵无挂了。他引导金国大军向鸳鸯泊的天祚帝行帐,发起了更加猛烈的攻击。
天祚帝抵挡不住,率领五千残部仓皇向西狂奔,一路逃入西京(今山西大同)。1122年3月,金军再陷西京,天祚帝又仓皇逃入夹山(今内蒙古土默特左旗北)。
作为大辽皇帝,天祚帝已是狼狈不堪、穷途末路了。
四下看看,跟随他的军队已经少的可怜,身边重臣也是屈指可数了。对了,有个人还在,他就是萧奉先。
看看这些年,萧奉先出的主意吧。他劝天祚帝放了阿骨打,结果阿骨打起兵了;保举弟弟萧嗣先为统帅迎战女真,输的一败涂地;保举弟弟萧保先为东京留守,激起了渤海人高永昌之乱;举报耶律余睹谋反,逼着他投降了女真人;劝天祚帝杀了晋王,可金军却逼的更紧了;劝天祚帝向西逃亡,说金军不会长途跋涉追击,结果女真人尾随攻下了西京。如今他又劝天祚帝逃到了夹山,说此处地势凶险、环境复杂,金人断不会寻到此处。那么,金人会找来吗?
想到这些桩桩件件,天祚帝实在心绪难平。不过几年时间,他就由坐拥五京、带甲百万、至高无上的大辽皇帝,变成了东躲西藏的丧家之犬。这一切,总得有人负责吧。
萧奉先难辞其咎。很多大臣看出了苗头、也等到了机会,力谏天祚帝斩杀萧奉先以谢天下,也借此重新凝聚军心民心。虽然民意汹汹,可天祚帝思虑再三,对这个从少年时就陪伴左右的人,他还是下不了手。
虽然不能杀,但也不能再留了。天祚帝唯恐留下他,大臣们会更加离心离德,军士们会更加军心涣散,激起变故连累自己。他打了个折扣,下诏将萧奉先驱赶出营。
至于萧奉先驱赶之后的命运,他管不了,也不想管了。
眼不见为净。
曾经位高权重、不可一世的萧奉先,终于成了落水狗。
他见天祚帝心意已决,断无回旋的余地,又恐遭人暗算,只好带着两个儿子,眼含热泪、惶恐不安地离开了天子军帐。
逃亡路上,父子三人两眼茫茫、惶惶不可终日。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1-31 22:38:46 +0800 CST  
(272)
天下之大,已无容身之地。
正在辗转踌躇时,他们父子被金兵俘获了。当然,也有可能萧奉先就是奔着降金而去的。对这种以掌权为生命的价值,以弄权为毕生追求的人,所谓大义是没有任何约束力的,苟且于富贵才是真理。
或许,他还曾经设想过,在女真人那里依然能高官厚禄。且不说,他自认为对阿骨打有赦免之恩,甚至就连耶律余睹都能混得风生水起,他又有何不可呢?
可惜,现实无比的残酷。他曾经的赫赫地位,并没有换来金兵的丝毫礼遇。他们将父子三人五花大绑,极尽凌辱之能事,甚至当着萧奉先的面杀了他的长子萧昂,任由他哭喊的撕心裂肺。
戏耍够了的金兵,再将其父子捆好,押往阿骨打的大营。
戏剧性的是,押送萧奉先的金兵,在路上遭遇辽军伏击。混乱之中,萧奉先父子又落入辽军之手。相比女真人,辽军将士更加痛恨这位蛊惑天子、擅权弄政,搞的江山倾覆的奸佞小人。事情的结局有两个版本,士卒们齐上阵将父子俩剁成了肉酱,将他们送回天子军帐、由天祚帝赐死了事。
无论哪个结局,这个天祚帝时期的大权臣,死无葬身之地。
二百年后,元人在修辽史时,因为资料匮乏,萧奉先却有了两个传记,《辽史.列传三十》的萧得里底,《辽史.列传三十二》的萧奉先。后据专家考证,这两人实为同一人,一个契丹名、一个汉名而已。仅仅二百年,曾经位高权重、不可一世的大权臣,就变得语焉不详、面目不清,这就是历史对这些弄权者的嘲讽吧。
纵观萧奉先的一生,此人身为天子近臣、皇亲国戚,却好似是阿骨打的战友。没有他连续的神助攻,女真人夺取大辽天下,即便一样能成功,时间上可能也要大大延后。
对金国来说,萧奉先至少有三次“大功”,头鱼宴上劝天祚帝放了阿骨打、将猛虎放归了深山,诬陷耶律余睹谋反、让金军有了最好的带路人,蛊惑天祚帝杀了晋王、让军民人心丧尽。至于其余小的助攻,就不胜枚举了。
萧奉先就是一面镜子。在他身上,我们可以看到一个人,为了掌权弄权固权,为了一姓、甚至一人的富贵尊荣,可以无底线到怎样的程度,所有的黑白忠奸、国家社稷、民族危亡,都可以不管不顾、抛之脑后。
当然,也不能将所有的过失都推给萧奉先,这有失公允。实际上,有的锅他不能背、也背不了。说到底,最大的锅必须由天祚帝来背。毕竞,他才是大辽皇帝,是他坐在皇帝宝座上。
可困守夹山的天祚帝,还像个皇帝吗?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2-02 06:52:54 +0800 CST  
(273)
实际上,到了这步田地,天祚帝确实徒有虚名了。
他的皇帝的宝座,也很快被人占上了。
夺了他皇位的人,正是堂叔耶律淳。这是个老熟人了。这也是个命里注定要当皇帝的人,从耶律乙辛到耶律章奴,都曾想把他扶上皇位。前两次都失败了,这次终于成功了。
这倒不是他篡位,而是时势使然。
当天祚帝逃亡夹山时,辽国大片国土已沦入金军之手。大辽帝国曾经的五京,也只有南京(今北京)独存。南京附近狭长的领土,加上天祚帝盘踞的夹山地区,就是大辽的全部了。要命的是,这两块国土之间还被金军隔开了。
夹山地区的优点是易守难攻,缺点是与外界联系不畅,加之金军不断骚扰,身处夹山的天祚帝很快便和南京失去了联系。
此时,耶律淳正坐守南京城内。
出于各种复杂的利益纠葛,还有金人随时攻城的现实考虑,南京城内的实力派入物,南府宰相张琳、参知政事李处温、宗室大臣耶律大石、奚族领袖萧幹等人,发动南京百官和万民劝进,硬生生地将耶律淳推上了皇位。
公元1122年3月,耶律淳正式登基,号天赐皇帝,改元建福,降天祚帝为湘阴王。史称北辽。
据说,耶律淳百般推辞,最后勉为其难才登上了帝位。古代皇帝登基前,都有劝进的程序,一般要数次劝进、数次推辞才能继位,这样做更合乎礼法。耶律淳不属于这种情况,他应该是真不想干。眼见国土沦丧、政事糜烂,北辽夹在金、宋之间,所有不过方寸之地,说是朝不保夕也毫不为过。
在历史上,耶律淳留下了胆小怕事、碌碌无为的庸人形象。这或许是后世在泼脏水,事实未必就是如此。他出生贵胃,祖父是辽兴宗,父亲耶律和鲁幹是辽道宗的胞弟。
据说,道宗对这位亲弟弟非常友爱,一生封赐厚赏无数。天祚帝继位后,封叔祖耶律和鲁幹为仁圣皇太叔,地位之高无以复加。公元1110年,耶律和鲁幹寿终正寝,享年69岁。这真是位幸福的王爷,活在繁华盛世之中,死在滔天巨浪之前,一生悠悠,富贵安然。
出生在这样的显赫之家,又有父亲这样的榜样,耶律淳生性淡然、举止保守似乎也是正常的。不过,他绝不会是世人想象的那般无用。且不说仅仅这样的出生,就极其遭人嫉恨。再说,皇权之下,父子兄弟至亲,但凡流露出对皇位丝毫觊觎之心都难保全,他两次与皇位擦肩而过,挺他的人死无葬身之地,他却毫发未伤,这很难说是侥幸。
至少,他守拙藏锋、审时度势的水平是超一流的。
就拿耶律章奴叛乱来说,之后天祚帝不仅没有追究他的罪名,还晋封其为秦晋国王,拜都元帅、免跪拜之礼,并许其自择将士。能够遇难呈祥、化灾成福,这是要有大智慧的。也正因为如此,在女真人掀起的战争风暴中,他才能长期镇守南京,始终偏安一隅免于战火。
换个角度想,也许,他还真是个腹有韬略的雄才之主,坚忍多年后终于登上皇位。可惜,此时的大辽天下,已成崩裂之势。
论智慧,他自保无虞。论时局,力挽狂澜,他能行吗?
天下已洪水滔天,留给他收拾河山的时间不多了。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2-02 23:55:44 +0800 CST  
(274)
乱世之中,最重要的就是抓住军队。
这点,耶律淳早就在做了,他利用天祚帝诏令组建了怨军。可惜这支军队打仗不行、扰民有术,而且是骄兵悍将,渐渐露出难以掌控之势,让耶律淳很是头疼。
借着新登皇位,他将怨军改名为常胜军,希望博个好彩头。可惜,北辽小朝廷自成立起,就处于三面环敌、险象环生的恶劣环境。北方是金国大军,随时可能越过长城扑过来;南面是童贯率领的十多万宋军,在边境虎视眈眈;西面是天祚帝,他听闻耶律淳称帝恼羞成怒,扬言要攻破南京城。改了名的常胜军,即便真有常胜之威,也不过数万人,对付三面之敌绝无胜算。
南京城内,包括耶律淳在内,大家心里都清楚靠军队是很难自保的,小朝廷唯一的生存之道就是称臣。问题是向谁称臣,天祚帝是肯定不可能了,那就只有大金或大宋了。
对此,北辽群臣有巨大分歧。
实际上,在丧失大片国土后,此刻的北辽更像个汉人国家,百姓、官员、军士都是以汉人为主。在这种情况下,以参知政事为首的李处温等汉臣,更倾向于向大宋称臣。
然而,掌握军权的耶律大石和萧幹等人,出身契丹皇族和奚人贵族,坚决反对向宋称臣。不过,他们也不愿意降金,说来说去,还是想拼死抵抗杀出条血路来,可这又有几分胜算?
耶律淳被夹了在中间,左右为难。他这个天子,更多就是一种象征,根本没有乾坤独断的权威。内外交困之下,身体不佳的耶律淳很快就一病不起。熬了三个月,公元1122年6月,天赐皇帝驾崩,享年59岁,庙号宣宗,葬于南京西香山的永安陵。
满打满算,耶律淳,这位皇位旁转悠了一辈子的人,在火烧屁股的北辽皇位上只坐了三个月。不过,他到底还是个有福之人,至少死的是时候,还能保有帝王的尊严,享受帝王的陵寝。
毕竟当上了皇帝,毕竟在洪水滔天之前闭上了眼睛。
可怜那些活着的人,又将面临什么呢?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2-04 07:13:48 +0800 CST  
(275)
耶律淳驾崩,遗诏传位天祚帝之子秦王。
秦王,正是萧奉先当初力挺的亲外甥。他终于当上了皇帝,可惜只是名义上的,甚至他都未必知道这回事。这个时候,他正随着父亲在夹山地区四处躲藏。
对北辽政权来说,秦王只是名义上的皇帝,现实的权力必须要有人掌握。经过一番复杂的利益勾兑,众人推举耶律淳的德妃萧氏为皇太后并临朝称制。
从耶律淳换成了萧太后,但问题并没有解决。
到底向谁称臣,金还是宋?
耶律淳应该是倾向于宋的。据说,他在临死前,曾密授李处温为番汉马步军统帅,要他抓住军权,进而实现向宋称臣的方略,为大辽保住宗庙社稷。
可惜,李处温文人出身,又处于乱世,仅仅靠皇帝遗命,又怎能夺到兵权呢?无奈之下,李处温兵行险着,他主动联络宋军主帅童贯,欲里应外合劫持萧太后向宋称臣。
如果李处温真这么做了,无论结果如何,那么在汉家为正统的史书里,他可能会被描写成大义德然、一心向往故国的义士。可惜,他是首鼠两端、两头押宝,这边刚和童贯达成协议,转身又和金人接上了头。如此看来,李处温也不过是个投机分子,他企图苟全的也只是性命和富贵而已。
很显然,萧太后是反对向宋称臣的。李处温这样忙碌,自然逃不过她的耳目。事情败露后,萧太后赐死了李处温,并灭了他全族。忙碌的李处温终于消停了,但这件事的后续反应还在持续。
当时北辽的常胜军驻守在涿州(今河北涿州),首领郭药师是李处温的同党。听闻李处温被处死,郭药师惊惧不已,眼看自身难保,索性带兵降了大宋,涿州、易州成了见面礼。
郭药师此人,后面还有很多故事。这是个很复杂的人,在特殊的时间节点,他深深嵌入了历史,也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历史的走向。这些我们会在以后详细的讲述。
童贯收到大礼,收复故土的信心大增。他了解北辽虚实后,便令郭药师为前锋攻打南京。反水的郭药师立功心切,率军疾驰而去。当时,北辽军队在外,南京城防空虚,郭药师的军队顺利攻入了城内,并与辽军展开巷成。拿下南京,似乎就在眼前。
谁料,宋军后续部队狐疑不前,未能如约增援郭药师,白白贻误了战机。倒是萧幹领着辽军铁骑,狂奔数百里回援南京。孤军作战的郭药师部遭前后夹击,被杀的大败、伤亡惨重,郭药师从城墙上缒绳而下,侥幸捡了条命。
南京城,暂时转危为安。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2-05 07:24:17 +0800 CST  
(276)
辽、宋交手之际,女真人一直雄视在侧。
看好时机,阿骨打先是绕道攻占了蔚州(今河北蔚县),继而移师奉圣州(今属河北张家口),兵锋直指辽南京。
眼看金军逼近,萧太后君臣慌了手脚。北辽前后五次上表阿骨打,请求允立秦王,世代向金称臣、永为大金藩属,只求保住宗庙社稷。可惜,纵是辽人卑辞厚礼、好话说尽,都被阿骨打断然拒绝,他灭辽大计已定。
大宋这边,北辽也没放弃希望。萧太后派使者求见童贯,追忆百年和好的传统,痛陈唇亡齿寒的道理,希望说服童贯接受北辽称藩。童贯冷面不言,呵退辽使。据说,辽使离开宋营时,掩面痛哭继而怒骂宋人背盟,诅咒大宋必遭天谴。宋军将士闻之有愧,纷纷低头不语。
至此,萧太后已无计可施,只好在月黑风高之夜,在耶律大石和萧幹的保护下逃离了南京城。北辽群臣里,跟随逃走的多是契丹人和奚人,多数汉臣留了下来。
公元1122年隆冬时节,阿骨打兵不血刃进了南京城。
昔日大辽的五京,到此全部陷落。大辽国名存实亡,剩下的最后的象征,便是天祚帝了。关于是否投奔天祚帝,南京城内逃出来的萧太后等人意见不统一,队伍再次分裂。
萧幹作为奚人领袖,带领奚人和渤海人往北返回了辽东故地。后来,他还建立了短命的大奚王朝,但在金人的攻击下,仅仅维持了五个月就国灭身死。
耶律大石保护着萧太后,决意投奔天祚帝。他们冲破金军封锁,历经千辛万苦,终于在西夏边境的天德(今内蒙古乌拉特旗北)找到了皇帝。
君臣见面。天祚帝二话没说,就下令处死了萧太后。
这个女人真不容易。风雨飘摇中,她被推上去主持朝局,接连遭大臣暗算,被迫向金、宋屈膝,费尽周折投奔旧主却遭诛杀。
萧太后敢去见天祚帝,至少证明她心中无愧。天祚帝不容分说便下毒手,足见其心胸狭隘。国家糜烂至此,这时候他最该做的是笼络人心,团结一切可以团结的力量,他却反其道而行之。
好在,他没对大石下手。也许他也动过心思,只是大石素有知兵之名,且带来了七千将士的生力军。天祚帝虽然昏聩,但还并没有完全糊涂。
大石找到了行踪飘忽的天祚帝,金军也尾随而至。
公元1123年初夏,金军向天祚帝发起猛烈攻击,大石带兵抵抗。无奈力量悬殊,经过一番苦战,辽军惨败,大石力竭被俘。
金人俘获大石,如获至宝,自然不肯轻易杀他。大石素有大志,也不甘心就死,被迫降金充当女真人的先锋。
在大石的带路下,金军成功偷袭了天祚帝的军帐。皇子秦王、许王,还有公主、嫔妃、皇亲国戚等,几乎被一网打尽。
秦王,就是名义上的北辽皇帝,被俘时也就二十岁左右。这是他最后一次出现在史书里,从此便消失的无影无踪,没有人知道他的生死。实际上,无论生死,他的人生已经结束。
还有元妃萧贵哥,有人说她死于乱军之中;也有人说她被金人掳走,后来还嫁给了女真贵族。想来,如果让她自己来选,与其受辱,还不如死了干净吧。元妃的姐姐,天祚帝的皇后,在此之前已经病死。萧奉先当年费尽心思献给天子的姐妹花,全部黯然凋谢。至此,萧奉先的三兄弟、两姐妹,也都随风而逝。
多年来,在广袤的大辽国土上,任金军布下天罗地网,凭着高人一筹的逃跑技能,天祚帝总能成功脱险。这次,他依然逃走了。不过,这次逃的最惊险、最狼狈、也最凄凉。他失去了几乎所有的家人,随行的仅有唯一剩下的儿子梁王。
在摆脱金军之后,关于再往哪逃,父子俩发生了分歧。天祚帝主张接受西夏的邀请,进入夏境避难,梁王坚决反对。两人相持不下,最后一拍两散,父子分道扬镳。
梁王带着部众离开父亲,向北部的戈壁滩进发。后来,他被草草地立为皇帝,可惜在位五个月就驾崩了,年仅30岁,这个短命的小朝廷随之土崩瓦解。
天祚帝,成了真正的孤家寡人了。
无比凄凉的他,正苦苦等着西夏人的接应。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2-07 22:10:36 +0800 CST  
(277)
为了早日进入西夏避难,焦急万分的天祚帝使出杀手锏。
在多次派人催促无果后,他正式下诏册封西夏国主李乾顺为皇帝。算起来,契丹人和党项人交往数百年了,前者始终是主,后者始终是臣。国破身危、情势危急,天祚帝为了保命,终于承认党项人跟自己平起平坐,都是天子了。
对党项首领来说,能与大辽天子平起平坐,那是先祖们苦苦追求而不可得的荣耀。可是,这世上所有珍贵的事,都是有条件的,都有时间限制和环境要求的。就当前这个环境,天祚帝的册封,对李乾顺无异于废纸一张。
李乾顺也确实没当回事。在女真人的军事威胁下,他接受了册封,却明确拒绝天祚帝入境。时间不久,西夏正式向大金臣服。
如此一来,天祚帝被彻底晾在了一边。
那会是什么心情?悲凉、悲愤,无助、绝望等等,可能都有。
好在,还有个好消息。耶律大石回来了。
原来,机警的大石乘金军不备,居然逃了出来,而且还再次找到了天祚帝。君臣相见,天祚帝没有追究大石引金军攻打自己之过。他应该是不敢追究,也没有本钱再追究了。当然,也有可能是感动于大石的忠心。毕竟在这时候,逃离开他的人,远远多于投奔他的人。时穷节乃见,忠与不忠,小忠还是大忠,此时此刻,不言自明了。
放眼四顾,天祚帝小朝廷,已几乎陷入绝境。就连皇帝的亲随都已身无长物,开始拿衣物和邻近部落交换食物了。
下一步,该怎么办?
这是所有人都在考虑的生死存亡的大问题。
大石的计划是向北,去可墩城。
可墩城,在今内蒙古乌拉特中旗西北阴山北麓,大辽在这里设立有军镇,并且有两千余名戍军。据说,从大辽建国开始,就世世代代派兵戍守可敦城,并明确要求守军,无论国家发生任何变故都不得弃城勤王,以此作为大辽最后的根据地。
不过,可敦城远在千里之外,中间还隔着戈壁大漠。更要命的是,天祥帝的随从们,包括大石在内,谁也没去过可敦城,对那里的实际情况更是一无所知。
大石的方案,被天祚帝坚定的否决了。
那么,皇帝的计划又是什么呢?
说来令人奇怪。这个一直在逃跑的皇帝,此刻却突然迸发出英勇之气,声称要率军与女真人血战到底,收复五京,恢复故土。
皇帝的计划,听上去激动人心。可大石与金军交战多年,还曾在金营待过,对金军的战斗力非常了解,以天祥帝手里的残兵败将想要收复失地,无异于痴人说梦。
很显然,事情肯定另有玄机。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2-09 06:49:47 +0800 CST  
(278)
所谓收复失地,应该就是个幌子。
按照天祚帝的计划,首先要收复的是西京。这就露馅了。 看看地图就更清楚了,西京大同府与大宋接壤。这是关键所在。他的真实想法,应是借道进入大宋避难。既然西夏去不了,那就去大宋,毕竟是兄弟之邦,这也合情合理。
据说,他是收到了宋徽宗的亲笔信。在信中,赵佶用他那独步天下的瘦金体写的清清楚楚,只要天祚帝到了大宋,他将以皇兄之礼待之,地位在亲王之上,并赐华屋美宅、歌妓美人,让其安享余生。很显然,相比黄沙漫天的戈壁沙漠,大宋的诱惑无疑更大也更直接。
也许,大石也知道天祥帝的真实想法,只是不便点破而已。
不过,他万难接受如此安排。避祸大宋无异于投降,那就是彻底的亡国了。他心心念念的是重振契丹雄风,重整大辽江山。
君臣二人,谁也说服不了谁,只好一拍两散。
大石北去,天祚帝南下。两人的命运也就此天差地别。
北去的大石闯出了新天地,成就了伟大的传奇。
他的故事,我们留待以后再详细讲述。
南下的天祚帝,却很快走到了路的尽头。
所有的逃窜,都有最后的归宿。天祚帝纵是身形灵活、嗅觉灵敏,在女真人的天罗地网之下,也最终难逃被擒的命运。
公元1125年2月,天祚帝在离大宋边境不远的应州(今山西应县),被金国大将完颜娄室俘获。据说,此时的天祚帝随从寥寥、身无长物,已经到了以雪充饥的落魄地步。
当女真人渐渐围上来的时候,天祚帝没有再四下乱窜,他安坐马上、微闭双眼,保持着皇帝最后的尊严。完颜娄室也很给面子,在天祚帝马前单膝跪地,向他行礼如仪。
不过,这样的面子,已经没有任何实际意义了。
天祚帝被俘,时年48岁,在位前后25年。
至此,延绵二百余年的大辽亡国。
后来,天祚帝被带到了金国首都。在此之前,金太祖完颜阿骨打已于公元1123年9月驾崩。换句话说,阿骨打没有看到被俘的天祚帝。想来,若是这两人再见面,时过境迁、君臣易位,阿骨打会不会让天祚帝献舞助兴呢?天祚帝也许会舞,但雄武的阿骨打未必有兴趣看。
天祚帝见到的是金太宗。
太宗还算厚道,并没有太为难他,只是剥夺了他皇帝尊号,改封为海滨王。当年,他册封阿骨打为东怀国皇帝,如今女真人将类似的封号还给了他,从皇帝变成了王,被因禁的王。
关于天祚帝之后的事,史书记载的很少,也有不同的说法。
有说他病逝于公元1128年,那就是被俘五年后,享年53岁。还有说他活到了公元1156年,那就是81岁了。
不过,无论他的生命最终延续多久,在当初被完颜娄室搀扶下马之时,他的人生已经结束了。
繁华往事,风吹散。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2-10 07:52:47 +0800 CST  
(279)
阿果,耶律延禧,天祚帝,海滨王。
这是怎样的一个人呢?
毫无疑问,作为末代帝王,这是个失败者。
在政治或者权力的逻辑里,从来没有对错之分,只有成败之别。他输了,而且输的干净,二百年的国祚、千万里的帝国,彻底被葬送一空。
可是,仔细翻阅史书,在他的身上,却很难找出很多末代帝王的残暴、残忍和嗜血。也很难说出,他做过多少倒行逆施、茶毒百姓、耗尽民力之事。他似乎就是这样不明不白的丢了江山。
那么,他值得同情吗?答案不言自明。
很显然,他很无知。这种无知,在于对天下大势的不察。他在位期间,正赶上了风起云涌的大时代。女真人,时代巨浪的搅动者,阿骨打更是千年难遇的一代英豪。然而,狂风起于青萍之末,作为大辽天子,他原本拥有改变时代走向的实力。可无知遮住了他的眼睛、也麻木了他的神经,让他最终被巨浪吞噬。
很显然,他很昏聩。这种昏聩,在于识人不明,从萧兀纳到萧奉先,从耶律章奴到耶律余睹,从耶律淳到耶律大石,忠奸不辨,是非不分。亲小人、远贤臣,该用的忠臣不用、该弃的小人不弃。本人虽无大恶,却将国家大政长期假手奸佞之徒,以至朝政糜烂日甚,终究不可收拾。
很显然,他很无辜。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大辽,从兴宗开始就已经在走下坡路。道宗在位几十年,历经皇太叔之乱、耶律乙辛之乱等,内政外交、军事国防等更是积弊丛生、千疮百孔。几代人积攒下来的问题,全部交到了他的手里。他接的就是这副牌,没得选、也没得躲。
心平气和地看,耶律延禧丢了祖宗江山,作为皇帝,他肯定是不合格的。但你又很难说,他是个暴君、恶君,充其量,他就是个守成之主,却不幸生在了末世。他的那点治国才华,赶上了雄才大略的阿骨打和那群如狼似虎的完颜们,赶上女真人积累数百年的集中爆发,注定是难以抵挡的。
大辽昏昏然,摇摇欲坠,无可救药。
大金灿灿然,喷薄而出,势不可挡。
这是国运使然,也是天道使然。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2-11 17:15:50 +0800 CST  
后 记

说起来,耶律延禧是个苦命人。
他很小就家庭破碎、父母双亡,在道宗被遮蔽双眼的日子里,战战兢兢地活在耶律乙辛的刀锋之下。
成年之后,他开枝散叶,有了自己的大家庭。可惜,在金军的席卷之下,他的大家庭最终也分崩离析了。皇后病逝了,文妃被赐死,元妃不知所终,除晋王被赐死外,几个儿子或死或俘、下落不明,几个女儿和宗室妇人,也都被女真贵族瓜分殆尽。
作为皇帝,是家国系于一身的人。不知道,家国破碎如此,他又作何感念?不知道,在他人生最后的时刻,是否还有家人,跪在床前送他最后一程?
也许,他会愤怒命运不公;也许,他会慨叹人生悲凉。
据说,在后来孤独的幽禁时光里,他居然还遇到了一个曾未谋面的老熟人,这便是宋徽宗赵佶。大辽天子、大宋皇帝,这两位曾经至高无上的人,窘迫地围坐在火堆旁,聊了许久又许久。
幸福源于比较。听完赵佶的讲述,他的内心平静了些许。他遭遇的苦难,和眼前这位文弱的中原男人相比,似乎要轻了很多很多。也许,他还会在内心里,生出一丝稍纵即逝的窃喜。
时代狂潮、波谲云诡。
人生反转,天翻地覆。
敬请关注《宋微宗时代》第3卷之路的尽头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2-11 17:20:39 +0800 CST  
哈哈哈
倒不是刻意
但还真是赶在除夕
完成了第二卷
一路走来
最想说的就是
感谢大家的支持!
没有你们
绝没有这第二卷的问世
今日除夕
祝大家新年愉快!
新的一年,平安幸福!

接下来
会停更15天
我们正月十六(2月27日)再见
一方面是过年想休息几天
另一方面是要从头整理下第二卷
出版社一直在催稿

最后
再次感谢各位!
过年了
真好
明年见!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2-11 17:26:27 +0800 CST  
哈哈哈
感谢各位的大力支持!
希望大家都过了个好年
祝大家新年里
心想事成
安康幸福!

按照约定
今天开始更帖!
开始本帖的第三个年头!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2-27 15:28:37 +0800 CST  
楔子

时代是一副拼图。
有的块大、有的块小,有的方形、有的圆形。有的块上浓墨重彩,有的块上轻描淡写,但每一块拼图都不可或缺。只有将这所有宽宽窄窄的拼图合在一起,才是一幅完整的图案,才是一个完整的时代。
横看成岭侧成峰。在时代的拼图里,有人活的精彩,有人过的平庸,有人万众瞩目,有人悄无声息,有人流芳百世,有人遗臭万年。凡此千人千面,恰是时代的内涵和精彩。
一个时代,即便冠以某个人或某个王朝之名,如贞观之治、康熙王朝,终究是千千万万人的时代。每个人,也都是这个时代的一块拼图。即便是那些以其来冠名时代的大人物们,他们的那块拼图也不过稍大些而已。
有意思的是,随着历史的发展,时光的流逝,这些时代的拼图还会不停的消长。有的渐渐变大,由灰暗而越发亮丽,终至于熠熠生辉;有的渐渐变小,由亮丽而渐渐灰暗,终至于暗淡无光。在这过程中,权势的魔力渐渐失效了,世道人心才是真正的主宰。
直到天荒地老,所有拼图归位,一个时代才能就此定格。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2-28 00:27:11 +0800 CST  

楼主:未央0810

字数:585684

发表时间:2019-08-10 21:38:5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7 22:23:22 +0800 CST

评论数:108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