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国晚秋-两宋繁华往事(第一部 最爱东京)我用心写 你认真读

(1)
如果说中国人家里的两本书,有着西方人圣经一样的存在,那可能就是《唐诗三百首》、《宋词三百首》了。
翻开《宋词三百首》,开篇便是宋徽宗的词《燕山亭•北行见杏花》。这首词是靖康之变后,赵佶在被金兵掳掠北去的路上所作。
裁剪冰绡,轻叠数重,淡著燕脂匀注。新样靓妆,艳溢香融,羞杀蕊珠宫女。易得凋零,更多少、无情风雨。愁苦。问院落凄凉,几番春暮。凭寄离恨重重,者双燕何曾,会人言语?天遥地远,万水千山,知他故宫何处?怎不思量,除梦里有时曾去。无据。和梦也新来不做。
赵佶一生填词无算,这首公认为最佳。文字上的考究无须多谈。只是这其中的味道,尤其是那屈辱之味,千年后、再千年后,依然清晰之闻。
自古,没有不死之人,也没有不亡之国。有亡国,就有亡国之君,这不足为奇。有亡国,就有亡国之辱,这也不足为奇。可是,像赵佶这般,带着二十四个儿子、二十九个女儿,数万名宗室勋贵,一同亡国被掳的却是少之又少。被掳北上之后,众人命运所经历的剧烈颠簸,那份惨烈、那份无助、那份绝望,放眼中国历史,可谓绝无仅有。
作为皇帝,赵佶子孙之盛、数量之多,终两宋三百余年无人能及,即便放在历史上所有的帝王里,也是名列前茅的。只可惜,这些富贵王孙和金枝玉叶们,一定没有想到,在千里之外的苦寒之地,有一群人将是他们命运的主宰者。这些茹毛饮血的野蛮人,将成为他们的主人,对他们随意的施以马鞭和拳头,将成为她们的主人,对她们无情的肆意蹂躏和践踏。任由他们和她们在北风中哭喊、嚎叫,再没入黄土和青草,变成一堆堆离家千万里的孤坟。那坟头无人打理、长满野花,直至被踏为平地,抹去他们在这个世界上最后的印记。
如果时间回到起点,这群曾经贵不可言的人,还愿意出生在这繁华的大宋盛世,生活在这喧嚣的东京城吗?
这些都是赵佶的家人、亲人、爱人、族人。曾经赵佶就是天,可以让他们荣华富贵、锦衣玉食,最终也是赵佶,带着他们迎着凛冽的北风,饥寒交迫地踏上了不归路。
这又是一群怎样的人呢?
我们就来说说,赵佶这一大家子吧。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3-01 07:04:43 +0800 CST  

(2)
先来说说赵佶的两位嫂子吧。
公元1100年正月,年仅23岁的哲宗驾崩,弟弟赵佶继位,是为宋徽宗。哲宗生前有两位皇后,孟皇后和刘皇后,便是徽宗的皇嫂了。
要是说命运多舛、人生传奇,那必是孟皇后。她的一生,短短几十年,两度被立为皇后,又两度被废,被迫出家多年,又两度垂帘听政,既侥幸躲过世纪浩劫,又挽狂澜于既倒、扶大厦之将倾。
当然,所有的传奇,都有个平凡的开始。
她平凡的甚至没有留下名字,我们只好称她孟氏。
孟氏,洺州(今河北永年)人,公元1073年出生在官宦世家,祖父孟元曾任眉州防御使、马军都虞侯。说是世家,从其祖父的武官官职和宦海经历来说,显然并非显赫人家。
然而命运就是这般安排的。大宋朝皇帝的后宫嫔妃,多是从中下级官员家庭选拔。如此也是祖宗成法,这样的出身,外戚很难形成庞大的势力,更难以威胁到皇权。
公元1089年,在临朝听政的太皇太后安排下,百余名官宦人家的女孩进入了皇宫,16岁的孟氏便是其中之一。这年哲宗12岁,祖母是在为他谋划婚姻大事。
16岁,如花的年纪,正是女孩一生最绽放的年纪。然而,纵是如此年华,孟氏也没有耀眼的光泽。她太普通了,无论容颜姿色、舞姿歌声,还是琴棋书画,她都毫无过人之处,在一群芳菲之中,她平凡的如同路边的野花。这样的条件,几乎注定她的皇宫生涯将是一生寂寂。
实际上,外表光鲜的皇宫生活,是压抑的、克制的,也是繁琐的,这与少女的天性是违背的,也是让人难熬的。或许正是相貌平平、心态安然,孟氏适应的非常好。加之,她生性温厚、待人宽和,禀性娴雅、知书达礼,在后宫颇有口碑,也因此幸运的得到了太皇太后和皇太后的双重赏识。
高滔滔出生名门,英宗的发妻、神宗的母亲、哲宗的祖母,此时临朝听政,有一言九鼎之尊。向太后是神宗的皇后,哲宗的嫡母,是皇宫里的二号人物。这两人的赏识,意义非凡。
凭借无上的权威和丰富的阅历,在众多的女孩里,高太后相中了平凡的孟氏。她给出了两句评语:孟氏能执行妇礼,应当正位为皇后;异日国有事变,必此人当之。
不得不说,老太后目光如炬、眼光毒辣。
她的评语和决定,不仅改变了孟氏的人生,也改变了大宋的国运,甚至可以说,替大宋延长了一百多年的国祚。
皇祖母有话,哲宗就得执行。八岁登基以来,他大大小小所有的事情都是皇祖母包办的,没有任何拒绝和腾挪的空间。如此婚姻大事,他自然也只能照办不误。
公元1092年,在皇宫文德殿,朝廷举办皇后册封大典,15岁的哲宗正式册封孟氏为皇后。这场大典,是那年皇宫里最大的盛事,也是孟氏人生最难忘的甜蜜时刻。从此,那钟鸣鼓瑟之声,便始终回荡在她的耳旁,经久不息。
这年孟氏19岁,入宫刚刚三年。回望离家时的迷茫,初入皇宫时的懵懂,仅仅三年而已,她便由普通的邻家女孩成为了大宋皇后,这又是一段灰姑娘般的人生传奇。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3-02 07:33:53 +0800 CST  

(3)
传奇,就意味着起伏。
没有起伏的命运,又哪来人生的传奇?
实际上,即便在册封大典上,孟氏也有一丝的不安。因为,他看到了哲宗的眼神。那眼神里,并没有多少宠爱和柔情,更多的只是漠然。是的,对哲宗来说,这只是皇祖母交代的又一件不得不做的事。
对哲宗来说,值得庆幸的是,这样的事越来越少了。在他大婚的次年,公元1093年9月,太皇太后病逝,哲宗开始亲政。
亲政的哲宗,带着少年特有的叛逆和深深的恨意,开始推翻皇祖母所做的一切。在朝廷大政上,祖母重用旧党,他便将旧党全部赶走,重新启用新党。在对待西夏上,祖母息事宁人,他就厉兵秣马,立志开疆拓土。凡是祖母定下的事,他都得翻过来,翻的越彻底越好;凡是祖母用的人,他都要赶走,赶得越远越好。
那孟皇后呢?她也是祖母定下的。
实际上,在旁人看来,孟皇后的位子已经岌岌可危了。
不过,或是少年夫妻,多少有些情分吧,哲宗并没有为难孟皇后。更加幸运的是,哲宗亲政不久,孟皇后便怀孕了。刚刚手握乾坤,上天又要降下皇子,对哲宗而言,这无疑是天大的喜讯。
就连皇太后向氏也兴奋不已,立孟氏为后,她也出力不少。高滔滔去世,向太后便成了后宫之主。不过,她只是哲宗的嫡母,哲宗的生母朱太妃尚且健在,且与她多有不和。如此微妙的关系,让向太后自然更加亲近孟皇后,不希望她有任何变故。
这样,所有人的目光都投向了皇后的肚子。只要她诞下皇子,大宋血脉有了新的传承,很多问题就会迎刃而解了。当然,最紧张的还是孟氏。她明白自己的处境,天天求神拜佛、焚香祈祷。
可惜,上天没有再次垂青她。孟氏生的是个女儿。这个结果让很多人失望,包括皇后、皇太后,也包括哲宗。尽管如此,毕竟是哲宗的第一个孩子,毕竟皇帝正青春,一切才刚刚开始,很多人也都给予了宽容。
18岁的哲宗,初为人父,给予了女儿无限的父爱,赐名福庆公主。这个寓意美好的名字,就是父爱的完美体现。有了女儿这个纽带,哲宗对孟皇后也多了几分温度,来皇后这里的次数也多了,语气也更温柔了。孟氏绷紧的心舒缓了许多。
她也因此更加相信道家所言。在她怀孕的时候,偶然见过一个道人。道长曾对她说,这孩子是她的救星,只要孩子平安无事,她就一生富贵安然。
皇后寝宫里,孟氏抱着女儿,哲宗在旁边逗乐,孩子小手乱抓、再不时做个表情,惹得两人笑个不停。这些平常的场景、欢笑的时刻,最让孟氏追忆,也是她一生最幸福的时光。
很多时候,我们对眼前的生活不满意,总是想着远方,总以为未来会更好。殊不知,等到回首一生时,那些不满意的现在,那些平淡如水、简单之极的生活,恰是一生最好的岁月。
孟皇后不奢望未来,她珍惜当下。可惜,生活从来不会因为你珍惜,就少了起伏。该来的灾祸,一样也不会少。
这就是命吧。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3-03 07:12:05 +0800 CST  
(4)
福庆公主病了,病得很重,药石罔效。
皇宫里的御医,来了一拨又一拨,换了一批又一批。可是,女儿的病没有丝毫缓解,却越发沉重了,这让做母亲的心急如焚。这时,皇后的姐姐进宫探望,还自作主张地带了道士的符咒,劝皇后烧了化水让小公主喝下,称如此就能去病康复。
见到符咒,孟皇后大吃一惊。入宫数年,她深知皇宫里最忌讳符咒之事。历朝历代这都是大忌,因符咒兴起的大狱、枉死的人命更是不知几何?她赶忙让姐姐处理掉,不能留下一丝痕迹。
事后不久,哲宗来探望女儿。心神不宁的皇后,还是将此事告诉了皇帝,再三解释姐姐的无心之失。倒是年轻的哲宗不以为然,他甚至觉得试一下也未尝不可,还安慰了皇后几句。这让孟氏内心安稳了许多。
可惜,小公主还是没能保住。
这位福庆公主,终究还是命太薄了,生在天子之家,且为嫡长女,人生开局无以复加,却既没有福气、也没有寿禄,更没有给母亲带来庆幸,相反孟皇后从此便厄运连连。
长女夭折,哲宗很难过,追封为邠国公主。当然,最伤心的莫过孟皇后,悲痛欲绝、寸断肝肠。她后悔没用姐姐的法子,如果当初尝试了,也许女儿就能活了。她又想起道长的话,更加觉得是自己做错了。
带着深深的思念和无边的悔恨,皇后在养母和姐姐等人的劝说下,在宫里给亡女做了一场法事,祈祷女儿来世福寿绵长。
这便出事了,惹了大祸。
俗话说,不怕贼偷,就怕贼惦记。
皇后之位,璀璨耀眼、万人瞩目,不知有多少双眼睛盯着,又有多少人迫不及待、跃跃欲试地想取而代之。这些人,有人苦心谋划、有人静待时机,有人蠢蠢欲动。皇后的一切,无事都能生非,何况这么大的破绽呢?
后宫更是连着朝政。孟皇后由太皇太后所选,新党上台后,作古的老太后便被疯狂的清算,朝堂上要求追夺她谥号的呼声此起彼伏。这时候,作为老太后生前扶上位的孟皇后,便成了一个牌位、一种象征、一块阵地,是新党的眼中钉、肉中刺。
也许有人或说,孟皇后待人宽厚、与人为善,并没有与任何人结怨,为何会惹祸呢?
原因很简单。斗争,有时候并不因为你做错了。即便你什么都不做,斗争也依然会有。斗争的本质不是人,而是你坐的位子和手中的权力。只要你有,你就成了目标。这并不无辜。
瞄准孟皇后的,是刘婕妤。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3-04 07:38:17 +0800 CST  
哈哈哈。涯叔心情不好啊。
更贴发不上去。
晚点再试试。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3-05 07:48:12 +0800 CST  
(5)
她苦等这个机会许久了。
婕妤是身份等级,她的名字叫清菁。刘清菁,这个有着美丽名字的嫔妃,正是哲宗皇帝最宠爱的女人。
刘婕妤出生在公元1079年,出身和籍贯没有记载,只知道她很小就进宫了,从侍女开始做起。据说,刘姑娘生的非常貌美,明艳冠后庭,且多才艺。她比孟皇后小六岁,更年轻、更可人,而且能歌善舞、娇艳欲滴,是皇宫内里一朵亮丽惹眼的花。
也有可能,她自小在宫里长大,比哲宗小两岁,两人虽是主仆、也是青梅竹马的玩伴。待到祖母去世,哲宗可以按照自己的标准喜欢女人了,貌美如花、娇羞可人的刘姑娘便成了他的最爱。
加之,刘姑娘很会说话,懂得讨喜,深得向太后和朱太妃的欢心。这两位老太太素来不和,能够同时得到她们的恩宠,这实属不易,也说明了刘姑娘心机非凡。短短两年内,她便连升数级,由侍女到平昌郡君,再晋升到美人。公元1096年,17岁的她又为哲宗生下皇三女,进封为婕妤,离皇后之位不再遥远了。
如此,孟皇后痛丧爱女,失去了和皇帝之间最大的纽带。而刘婕妤却刚刚产下三公主,皇帝的宠爱日甚一日。此消彼长之下,这两人的较量几乎不可避免。
实际上,刘婕妤一直就对孟皇后不服气。这里面既有恃宠而骄的味道,还有以主欺客的意思。道理不复杂,稍想下就明白了。刘婕妤从小在宫里生活,虽只是侍女,但那也是她的地盘,与小皇帝朝夕相处,哪个侍女不梦想着成为皇后?相比之下,孟皇后就是闯入者,来了才三年,就夺走这些宫女们十多年的梦想,能不招人嫉恨?
据说,有此皇宫饮宴,众嫔妃齐聚大殿等候向太后。在孟皇后的带领下,众嫔妃们都站立迎候,唯有刘婕妤大大咧咧坐在椅子上,显示着与众不同的恩宠,直到向太后入殿才匆忙起身。
等向太后示意大家免礼就坐时,不知何人抽空了刘婕妤的椅子,她往后一坐,结果摔了个四脚朝天,惹得众人大笑,弄得颜面尽失。恼羞成怒的她,将此事牢牢记在皇后头上,决意要报复。
当然,后宫里面所有的报复,情感只是表象,最终的目标都是皇后或者太后之位。
深究起来,刘婕妤的身后,还极有可能站着宰相章惇。他是新党领袖,是清算高太后、扳倒孟皇后的积极分子。他从哲宗这里无法正面突破,借助刘婕妤迂回出击,就是自然之举。他助刘婕妤登上皇后之位,刘婕妤帮他清除旧党势力。
如此,有皇帝的恩宠,有宰相的支持,刘婕妤出手几乎就是必然了。问题是,什么样的借口,能将孟皇后一次性扳倒?
听到孟皇后在宫里为亡女办法事,刘婕妤喜上眉梢。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3-06 07:57:30 +0800 CST  
(6)
实际上,先前孟皇后姐姐带符咒入宫之事,刘婕妤早已得知。只因时机不成熟,且哲宗又有明言,她便隐忍不发了。如今,小公主夭折,孟氏没了最后的凭借,她便再无所顾虑。
她抓住机会,老账新账一起算,恶狠狠地开始揭发。
前面的符咒、后面的法事,都被说成了处心积虑、蛇蝎心肠。最要命的是,她将这事引向了哲宗,污蔑孟氏以镇魇之术来诅咒皇帝。小公主则是被误伤而死,替皇帝抵了命。甭管合不合逻辑,听上去确实耸人听闻。
哲宗一向身体不好,少年时即有咳血的情况,继位后身体也是时好时坏。刘婕妤此言,正好击中了哲宗的软肋,他勃然大怒,下令彻查。
如狼似虎的差役冲进皇后宫里,抓走了她的乳母、姐姐及宫女、宦官数十人。在刘婕妤甚至是章惇的指使下,为拿到切实的口供,这些人无所不用其极。令人诧异的是,这些弱不禁风的女子和宦官倒是铮铮铁骨,严刑拷打之下,纵是皮开肉绽、体无完肤,没有一人将此事攀扯到皇后身上,也不承认镇魇之事。孟氏平日里待人宽厚,如此攒下的功德,此时起了大作用。
无奈之下,刘婕妤等人只好伪造供词呈给哲宗。盛怒的皇帝不辨真伪,下诏将皇后乳母、姐姐及众人一并斩首示众。对于孟皇后,则夺其名位,发配到被废嫔妃居住的瑶华宫,强迫其出家,法号华阳教主、玉清妙静法师,法名冲真。
孟氏,从19岁立为皇后到23岁被废,短短四年,人生便经历了一次过山车,不仅从云端摔到了平地,还坠入了深谷。不仅失去皇帝的恩宠、皇后的名位,还失去了乳母、姐姐和最爱的女儿,这便是她做四年皇后的代价。
当然,更大的代价是余生。不出意外,她将在青灯之下,熬过无数个漫漫长夜,直到悄无声息的离开人世。
至于哲宗,他到底是不明就里,还是装糊涂,就只有天知道了。当初孟氏主动提及符咒之事,他表现的很大度,并没有怀疑。时过不久,为何态度迥然相异?纵观后世对他的评价,虽然做事操切、急于求成,但很少有人批评他昏聩的。更大的可能,他心里清楚孟皇后是被冤枉的,只不过是借题发挥罢了。
至于原因,更多还是政治上的。到公元1096年,朝堂上的旧党势力已被铲除一空,孟皇后几乎成了高太后时代唯一的旗幡。哲宗不能容忍这样的旗帜继续飘扬。他身体不好,一旦有变,孟皇后就是孟太后,如果又是一个坚定支持旧党的太后,那么他所坚定推行的新法新政又将被翻转,这是他绝不容许出现的。
或许,这才是他下决心废后的真正原因。
只是可怜了孟氏,她被别人贴上了政治的标签,不仅自己撕不下来,还因此备受打击、饱受颠簸。可怕的是,这才刚刚开始。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3-07 09:05:12 +0800 CST  
(7)
扳倒了孟皇后,旧党心满意足,刘婕妤称心如意。
不久后,她便进封为婉仪。皇后之位空缺,刘婉仪品级最高,已经是事实上的后宫之主。一年后,刘婉仪又生了皇四女,再进封为贤妃,离皇后之位仅一步之遥。
公元1099年8月,刘贤妃为哲宗生下皇子赵茂。在位14年、亲政6年的哲宗,在22岁时,终于等来第一个皇子。他激动的喜极而泣、欣喜若狂,他的江山终于后继有人了。哲宗嫡母向太后、生母朱太妃,更是忙不迭的焚香祈祷、告慰先祖。
要知道,此时的哲宗已重病缠身、甚至好几次病危,朝堂内外到处流言蜚语,各种势力开始暗流涌动。赵茂的出生,不仅让哲宗如释重负,也让那些蠢蠢欲动的人瞬间失去动力。
刘贤妃立下不世之功,恩宠达到了顶峰。
哲宗下旨,正式册立刘氏为皇后。
20岁的刘氏,终于登上了皇后宝座,膝下有一名皇子、两名公主。这一切,从她成为哲宗身边人算起,历时6年;从扳倒孟皇后算起,不过3年。
看看本朝历史,要论皇后之路、诞下皇子的顺利,很少有人能超过刘皇后。再回头看,她与孟氏的较量也不过是小试牛刀,并没有费太多心思。再往上看,她所期待的,便是皇太后之位了。她是皇后,又生有皇子,这是水到渠成的。不过,这也急不得,毕竟哲宗还年轻。
事实上,也未必会太久。对哲宗的病情,她非常清楚。若非有皇子巨大的精神激励,他可能早已卧床不起了。即便如此,哲宗的身体也终究难以持久。这让刘氏有些担忧。
不过,细究起来,她的太后之路并不完全取决于哲宗的健康。只要有皇子在,即便哲宗驾崩,她一样可以怀抱幼子登基。且不说中原王朝有太多这样的先例,就是隔壁的西夏,从李谅祚起连续三代都是太后辅佐幼主登基,这些刘皇后都是熟知的。
看上去,太后太位,对20岁的刘氏已经触手可及了。
这时候,她应该会想到前朝另一位刘太后,刘娥。不过,她也许看不上刘娥,且不说刘娥出生低贱,20岁的刘娥更什么都不是,而她已经生下皇子、坐稳了皇后大位。不过,刘娥的权势令人垂涎,她应该期待有朝一日比肩甚至超过刘娥。这是有可能的,毕竟相比刘娥,她起步够早、还有皇子这张王牌。假以时日,她的人生开启更大的辉煌,也未可知啊。
当然,所有这一切,都有一个根本前提,那就是她的儿子、哲宗的独子赵茂,能够安然长大。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3-08 07:05:55 +0800 CST  
(8)
可惜,赵茂是个短命的。
有多短呢?只有短短的四十六天。
赵茂,这个刘皇后人生最坚实的柱石、哲宗唯一的希望、有可能改变无数人命运的小皇子,却急匆匆地告别了人世。
可以想见,此刻已重病缠身的哲宗,听闻此噩耗,内心是多么的悲凉和绝望。身为帝王、富有四海,却连有个儿子这么卑微的愿望,都被老天无情地夺走。
可以想见,此刻刘皇后是怎样的心情,巅峰的快感和愉悦瞬间被抽去一空,所有的梦想和期待瞬间被摔得粉碎。
在万般悲痛之余,很多人会仰天长叹,甚至气急败坏、痛骂不止。老天爷,这世间万物的主宰,最让人琢磨不定,他能让你看到最美好的未来,又能在瞬间抹掉这一切。
可怕的是,噩耗还在继续。
仅仅四天后,刘皇后的小女儿,两岁的皇四女又夭折了。
姐姐招来了弟弟,弟弟却连姐姐一起带走了。
老天爷,确实够狠的。他帮你的时候,什么都会给你,多的让你受宠若惊;毁你的时候,什么都拿走,直让你怀疑人生。
连续的重击,让刘皇后几乎万念俱灰。哲宗皇帝,从此精神萎靡、重病不起了。仅仅四个月后,公元1100年正月,哲宗归天,一个时代结束。
从8月皇子出生,到9月皇子、四公主双双夭折,再到来年正月哲宗驾崩,短短半年之间,这个皇帝、皇后组成的五口之家,只剩下了刘皇后和三公主两个人。
命运的残酷,真是让人唏嘘。
唏嘘之余不禁感慨,历史确实充满了偶然性。比如赵茂的夭折。同样是夭折,活了46天是夭折,活了460天还是夭折。不过,要是后者的话,一切都将不同了。
如果哲宗离世时,赵茂依然存活,他作为哲宗唯一的独苗,即便是个婴儿,也定会登上皇位、继位为帝。如此,刘皇后便成了刘太后,向太后则升格太皇太后。这样的话,朝廷的权力格局就将大大不同。
赵茂如能撑个一年半载,即便皇位再次悬空,向太后是否还有一言九鼎的实力,刘太后是否会有自己的人选,朝廷重臣将如何站队,这些都成了未知数。还有一点,赵佶继承哲宗的皇位是兄终弟及,这无可厚非;如果他接赵茂的皇位,便成了叔叔继承侄子,这在中原王朝还是少见的。赵茂夭折,由同辈的宗室继承大统可能性更大。
如此这般,一切都变了。那时候,刘太后依然是刘太后,赵佶则只能依然是端王,那么后续的历史都要改写,也就没有了后来的很多很多事。
可历史就是这样,可以多想,却无法假设。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3-09 07:07:38 +0800 CST  
(9)
哲宗驾崩,膝下无子,弟弟赵佶继位。
刘皇后成了新皇帝的皇嫂。在皇权体系中,皇后、皇太后是有法定地位的,可皇嫂呢?无疑,这是个尴尬的存在。
好在赵佶厚道,尊刘氏为元符皇后,依旧住在宫里,开支用度一切如前。元符是哲宗用过的年号。当然,此皇后已绝非彼皇后。她不仅上面有嫡母向太后、哲宗生母朱太妃,前面还有徽宗的王皇后,即使不算徽宗的那些宠妃,她也只能排名老四。这距离她曾经的巅峰和梦想,何止十万八千里。即便如此,她的排序还得再往后调。
因为,孟皇后又回来了。这还得从向太后说起。
在确立新君的御前会议上,向太后一言九鼎,把赵佶推上了皇位。登基之后,赵佶投桃报李,请她临朝听政,向太后的权势达到了顶峰。
在朝政上,向太后和婆婆高太后一样,也是支持旧党的。在她的主导下,一批旧党重臣陆续回朝。朝堂上新一轮的政治力量大轮换,看上去又要开始了。
这时候,有人想起了被废出家的孟皇后。
当初,立孟氏为后,向太后便出力不少。如今,她大权在握,又经旧党人士请命,便顺水推舟,复了孟氏的皇后之位,而且排名在元符皇后之前。当然,这一切都是以徽宗的名义进行的。赵佶新立,对向太后的旨意自然照单全收。
说起来,孟氏自从被废,在冷宫出家修行已经四年了。这四年里,她带着失去皇后之位的落寞、痛丧爱女的痛楚和被哲宗辜负的伤心,可以想见有多么的难捱。不仅如此,还要时刻提防刘皇后的穷追猛打。
担心孟氏咸鱼翻身,刘皇后一直劝哲宗赐死她。好在哲宗守住了底线,不仅明确拒绝,还下严旨确保孟氏的安全,为他们的夫妻情义留下了最后的温度。刘皇后权衡再三,终究没敢使出小动作。就这样,日子虽然难捱,孟氏毕竟活了下来。
听闻哲宗驾崩,孟氏念起曾经的一家三口,独留下她一人,不禁伤心欲绝。接到恢复皇后之位的诏书,孟氏更是感慨万千。她绝没想到,居然还能重见天日。想想吧,如果哲宗驾崩,刘皇后升格太后,她接到的可能就是赐死的诏书了。命运的翻转,就是这样天差地别。
因孟氏在哲宗元祐年间被废,徽宗尊其为元祐皇后。
元祐、元符,哲宗用过的两个年号,留下了两位皇后。
如今哲宗不在了,这元祐皇后、元符皇后再见面,不知又是怎样的沧海桑田。这年孟氏27岁,刘氏21岁,如此年纪,人生却都已然经历了过山车般的剧烈颠簸。
皮之不存毛将焉附?她们曾经争过的一切,已毫无意义。
如此,她们姐妹,能否相逢一笑泯恩仇?
估计不能。女人间的仇恨,远比男人的更浓,更难以化解。不过,也无需和解,老天留给她们并肩而立的时间并不多。
很快,局势又为之一变。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3-10 07:36:25 +0800 CST  
哈哈哈。
感谢大家支持!
借勇兄的提问,向大家做个报告。
第二卷目前已交付出版社,正在核稿。
编辑的答复,应该在6-7月可以出版。
也可能会更快一些!
再次感谢!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3-10 23:25:25 +0800 CST  

(10)
一年后,向太后病逝。
朝局再次发生逆转。
徽宗坐稳了皇位,开始重用蔡京等新党人士,旧党人员被赶出朝堂、驱逐出京,这次动静更大,牵扯的人更多。
可怜的孟氏、元祐皇后,在失去向太后的靠山后,再次因为身上的旧党标签被人攻击。徽宗随即下旨,再次废了她的皇后之位,重回瑶华宫出家,加赐为希微元通知和妙静仙师。
一年前,好运来的不期而至,一年后,霉运来的猝不及防。生活就是最好的魔术师。短短一年,孟氏又经历了一次过山车。
或许,她的内心早已波澜不惊,安之若素了。元祐皇后,原本就是虚名,换了主人的皇宫,也远不如瑶华宫清净。徽宗虽然废了孟氏的皇后之位,生活上却关怀备至,算是有情有义了。
不知,孟氏再次被废,元符皇后刘氏又会作何感想?估计,她很难再有当年的欢喜了,更多的恐怕只有悲凉。毕竟物是人非,毕竟物伤其类。
事实上,皇位易主,时代不同了,孟氏、刘氏无论是否有皇后的名位,都已是昨日黄花,成了边缘人物。若能深刻认识这个道理,清净无事,安然岁月,应该是她们的本分,也是福分。
孟氏就是这样做的,她再次出现在史书里,是二十余年后。
倒是刘氏不甘寂寞,她敏锐地观察着朝局变化,似乎总能看到新的机会,也时常弄出动静来。
公元1102年,哲宗生母朱太妃去世,被追册为皇后,谥号钦成,陪葬神宗的永裕陵。说起来,钦成皇后也是苦命人,始终被向太后死死地压制,一辈子也不得舒展。即便她生下了两个皇子、五个公主,长子便是宋哲宗,生前却没有当过一天皇后,更别提太后了。
皇宫里,随着向太后、朱太妃接连离世,孟氏再度被废,元符刘皇后的辈分就是最高了。此外,她当年和章惇等人合作扳倒孟皇后,身上也有了一层新党的色彩。如今,徽宗厉行新政、重用新党,她身上的政治标签便被放大了。
公元1103年,在新党的支持下,徽宗尊刘氏为元符太后,搬入崇恩宫居住。崇恩宫作为历代太后居所,是后宫最高权力的象征。刘氏的太后梦,终于实现了。
在刘娥之后,大宋朝有了第二位刘太后。
这年,她不过24岁。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3-11 07:35:38 +0800 CST  
(11)
同为刘太后,这会给元符太后很多的想象吧。
八十前刘娥临朝听政,手握乾坤、权倾天下,那般风光旧事,让很多人神往。或许,她也会想,相同的姓氏、相同的尊位,彼可为之,我又有何不可呢?
这人啊,就怕生出不切合实际的执念。
玩政治,最讲实力。有实力,再低的位子,权力也是实的;没有实力,再高的位子,权力也是虚的。
据说,自从被尊为太后,刘氏便小动作不断,常常利用时机展现影响力,还不时对朝政指指点点。更有甚者,说她在徽宗生病期间,居然串联朝臣,妄图临朝听政。很显然,这是严重越界的行为,也引起了徽宗的极度警惕和强烈不满。
据说,她还难捱寂寞春光,与外臣通奸,淫乱后宫。
作为前朝皇后,这样的操作,实在是太不理智了。果然,在忍了数年之后,早已牢牢掌握江山的徽宗出手了。
公元1113年,徽宗与近臣们商议,准备废黜刘氏太后之位。徽宗有意,众臣自然无人反对。或许,是想提前给刘氏以警示,徽宗派宦官到其宫中责问。
可以想见,这撕破脸前的责问,能有什么好话呢?更多的恐怕就是羞辱和威胁了。刘太后,或是做贼心虚,或是不堪其辱,或是内心悲凉,在宦官走后,便用帘钩自缢而死,终年34岁。
刘氏既已死,死者为大,也就没有了废黜之说。徽宗给她上谥号昭怀,史称昭怀皇后,陪葬哲宗的永泰陵。
以上就是史书,对刘氏在徽宗期间行为及死因的记载。虽然很清晰,却难免让人心生疑惑。考虑她扳倒孟皇后的操作,不排除她利欲熏心的可能,痴想重走刘娥之路、比肩刘娥之势,但终究让人觉得有些牵强。
她自幼进宫,历经两任太后、两朝天子,身处权力核心,耳濡目染之下,对权力的运作逻辑,真就一窍不通?作为前朝皇后,难道真就如此自不量力?真就不懂此一时彼一时的道理?
也许,这一切都另有隐情。
徽宗继位之后,说她不甘失去权力、留恋昔日繁华,这是有可能的,但要说她屡屡干预朝政、甚者妄图临朝听政,这或许有些过了。至于说她淫乱后宫,这在北宋皇宫里更是很少见的,这水有点太脏了。
从历史上看,过气的政治人物,就好比是落水狗,最容易成为别人的靶子,成为有些人取悦 、进身富贵的阶梯。不过,既已走上政治这条路,那这样的结局也是自然的,上路之前就该有心里准备。换句话说,你曾经有多辉煌,结局就可能有多落寞。
对刘氏来说,她张扬过、辉煌过,登上过巅峰、傲视过人间,如今即便真是被诬陷、被泼脏水,恐怕也只能认下了。也许,她只有到了阴间,见到哲宗再诉衷肠了。
回顾她这一生,真是让人感慨万千。如果她的人生是一朵花,那么她绽放的时间特别短,也就是那么5-6年的光景。花开的时候,姹紫嫣红、灿烂无比,世间有多美好,她就有多美好。可盛开之后的零落,却持续了十多年,那般凄苦和孤寂,非亲历者,又有谁人能体会?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3-12 03:31:39 +0800 CST  
晚上更新!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3-13 08:28:32 +0800 CST  
(12)
元符太后去世这年,孟氏还在出家修行。
对于刘氏的起起落落,史书没有记载孟氏的任何态度。或许,她更多的是无喜无悲吧。她既已修行,自当不问世间事。应该说,缄口不言既是她的性格,也是一种聪明的自保手段。
实际上,孟氏的沉默还要再持续13年,直到公元1126年,也就是北宋靖康元年。靖康是宋钦宗的年号,这个年号后来因为靖康之耻而被人熟知。钦宗是徽宗的儿子,徽宗此时已是太上皇。
这年初,瑶华宫突发大火。这是孟氏居住修行之所,她在这里前后住了二十多年了。瑶华宫化为灰烬,孟氏只好移居延宁宫居住。没想到的是,时隔不久延宁宫也着火烧毁,孟氏只好再度搬家。只是,两次火灾之后,宫里已无她容身之处。
这时候,金兵南下肆虐、东京危如累卵,无论徽宗还是钦宗都顾不上孟氏这个前朝废后了。她只好自行搬离皇宫。多年的冷宫修行加上火灾,已让她身无长物。据说,她是步行出宫的,独自穿过大半个东京城,来到大相国寺旁的侄子家暂住了下来。堂堂前朝皇后,沦落到如此地步,让人唏嘘。
听闻孟氏遭遇,太上皇徽宗心有不忍,他与身边人商议,想恢复孟氏的皇后之位,据说连诏书都写好了。
钦宗则无暇顾及,因为金军已经兵临东京城下了。
很快,东京城破。
金人拿着名单图册,将包括徽宗、钦宗父子在内的数万皇室宗亲,几乎一网打尽,全数押解北上。孟氏,因为是前朝废后,又住在私宅,不再名单之上,居然侥幸逃过了一劫。徽宗的九子康王赵构,也幸运地逃脱了。
山河破碎之下,孟氏和赵构,一个在京城、一个在河北,成了赵宋皇室仅有的代表人物。
就这样,清净修行二十多年的孟氏,被历史推到了风口浪尖之上。似乎之前所有的不幸遭遇,都是为了此刻的力挽狂澜。而孟氏的表现,到底没有辜负大宋皇后的身份,也到底没有辜负赵家人。
或许,这就是历史的安排吧,也是天意如此。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3-14 23:08:42 +0800 CST  
(13)
金人撤离东京前,扶持张邦昌成立伪楚政权。
张邦昌自知德不配位,在金军离开后,赶紧请出了孟氏,入住延福宫,尊为宋太后。后来,在众人的建议下,恢复了孟氏元祐皇后的尊号,并由其垂帘听政。
身居冷宫、出家多年的孟氏,当此国难之际,没有任何的忸怩和推辞。要知道,在这时候出来为赵宋站台、把自己置于刀枪锋嫡之下,是有极大风险的。毕竟,谁知道张邦昌葫芦里卖的是什么药?何况,金军此去不远,杀个回马枪也是有可能的。
很显然,孟氏没有考虑这些。
主政之后,孟氏立即派人持密诏找到赵构,催促其马上称帝。赵构接到诏书,不免内心狂喜。对他来说,这无异于雪中送炭,助其解决了大问题。
要知道,徽宗、钦宗被掳北上,关于皇位继承并没有明确交代,更没有留下诏书让赵构继位。国不可一日无君,作为徽宗唯一幸免于难的儿子,赵构自然有继位的合法性。问题是他的皇位继承自谁,徽宗还是钦宗、甚至是伪楚的张邦昌?这在素来讲究法统的中原王朝,是个非常严重的问题。
这个问题解决不了,赵构即便登基,天下人也不会服气。别忘了,太祖、太宗有无数子孙,他们虽血脉疏远,但天下大乱之际,依然有登高一呼的合法性。光武帝刘秀就是最好的例子。
当此关键之时,孟氏作为哲宗的皇后,徽宗册封的元祐皇后,由其来拥立赵构继位,赵构便是大宋正宗,也解决了正统的问题。
接诏后,赵构旋即于南京应天府(今河南商丘市)即皇帝位,是为宋高宗。不久,元祐皇后撤帘归政,被尊为元祐太后。之后,因元字犯其祖父孟元的名讳,遂改为隆祐太后。
毫无疑问,这是孟氏为赵宋皇家立下的不世之功。这也足可见,当年的高老太后目光如炬,慧眼识人。尽管哲宗、徽宗、钦宗,三代帝王都对孟氏有所亏欠,但孟氏终无愧于赵家人。
此后,孟太后和赵构作为赵宋皇室的代表,在金军的穷追猛打之下,历经艰难终于把南宋朝廷立了起来。其间还经历了一次兵变,赵构被乱军逼为太上皇,由年幼的太子继位,孟太后再次垂帘听政。好在孟太后识大体、明大义,在众臣帮助下,很快平息了判断,帮助赵构复了皇位。
正因为孟太后的两次再造之恩,赵构对她,这位事实上的大伯母,非常的尊敬。据说,孟太后晚年时,住在临安皇宫里,赵构每日清晨必去问安,从不间断。遇到太后身体有恙,赵构亲自端茶递药,态度极其恭敬。
公元1131年,孟太后病逝,享年58岁。此时,中原沦陷,东京已是金朝国土,她自然无法与哲宗合葬,被安葬在了杭州不远的会稽县上皇村。起初,谥号昭慈献烈皇后,后来改为昭慈圣献皇后。由献烈改为圣献,这其中的意思还是大不同的。
对孟氏的感激和尊敬,赵构应是发自内心的。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3-15 21:24:07 +0800 CST  

(14)
追忆孟氏,这又是怎样的人生呢?
总的感觉就是,她的人生是被动的,在被动中承受,在被动中煎熬、在被动中修行。不过,在她生命的暮年,虽然依旧被动,却顺势而为、敢作敢当,绽放出绚丽的光芒。
前后相比、判若两人。
少女时,进入皇宫,应该不是她自己的选择。入宫之后,周围莺莺燕燕、环肥燕瘦,以她的资质,做好份内事、不做他想,才是应有的态度。然而,命运却将其推到皇后之位上。可就连这天大的幸福,她也只能被动的接受。做了皇后、生下皇女,又被动的卷入政治纷争。旧党的标签是别人贴上的,她自己撕不下来。
她被人嫉妒、招人算计,在女儿夭折、乳母和姐姐惨死后,被废了皇后之位,贬到瑶华宫,被迫出家。这前前后后,史书没有记载她的一句怨言,她选择了静默无声,似乎这一切都是必然要承受的。不这样的话,又能如何呢?
四年后,哲宗驾崩,她这个几乎被遗忘的人,又被动的迎来命运的反转,被恢复皇后之位,又迅速地再被夺去,重新回到那冷宫里。
在这来回折腾的一路上,她就像个木偶一样,被人推出来、再被人推进去,没人在意她的态度、更没人在意她的情绪。这又是怎样的无奈和悲凉呢?
算起来,她入宫近四十年,欢乐的时光少的可怜,却饱受赵宋皇家的冷落,被陷害、被排挤,两度被立、两度罢黜,大半生都是在孤寂清冷中度过。
在山河破碎的历史关头,她依然是被动的,被重新迎立回宫,被重新尊为元祐皇后。只是,这次她不再被动,而是果断担起大宋皇后的责任,不计往日恩怨,为挽救社稷奋不顾身。
更为难得是,功成之后,在富贵和权力面前,她立刻交权,不纠结、不恋栈,那份风轻云淡,那份宽容大度,比起大男人也毫不逊色。这时候,再想起曾经和她争位的刘婕妤、后来的元符皇后、元符太后,一个为自己不择手段,一个为天下不计荣辱,两者相比,判若云泥。或许,在孟氏心里,从来就没拿刘氏当对手,刘氏也确实不配。
好在南宋立住了,好在赵构孝顺,她有个尊贵安然的晚年。
纵观孟氏的一生,不争、不闹、不恨,虽历经磨难、半生受辱,关键时被推上风口浪尖,顶得上、扛的起、放的下,这是个有大智慧的人。作为大宋皇后,一朝为后,终身为后,她用逆境时的个人修为、险境时的家国担当,诠释了何谓真正的母仪天下。
孟氏,赵宋的恩人,也是民族的恩人,值得被历史铭记。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3-17 07:06:42 +0800 CST  
哈哈哈!
今天日子特殊
停更一天
明日继续!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3-18 08:00:00 +0800 CST  
(15)
说完徽宗的两位嫂子,再来说说他的叔叔和弟弟们。
先说说赵颢,徽宗的二叔。这是个很重要的人,他曾经距离皇位非常之近,可谓一步之遥。当年他这一步迈过去了,也就没有哲宗了,更不可能有赵佶什么事了。
话说当年,宋英宗赵曙与皇后高滔滔夫妻恩爱,两人共生育了四子四女,分别是长子神宗赵顼,次子吴王赵颢,三子润王赵颜(夭折),幼子益王赵頵和四位公主。
赵颢,初名仲纠,生于公元1050年,即宋仁宗皇佑年间。这时候,正是仁宗盛世,四海升平、天下大治,可御座上的仁宗却整日忧心忡忡,忧的是江山后继无人。他有过数名皇子,却都先后夭折,以至于颗粒无收。赵颢的父亲作为嗣君的备胎,虽然时常被大臣举荐,却都遭到了仁宗的抵制,他不甘心啊。
也就是说,赵颢出生时,父亲只是普通宗室而已,并没有储君之位,一切都在未知之间。至于他本人,这样的皇孙,东京城里一年不知降生多少。按常理,赵颢一生,莫说皇位,可能连郡王的边都摸不到。
这世间,时间才是最好的魔术师,最能化腐朽为神奇。当我们两眼茫茫、没有方向时,静观魔术师的表演,可能就是最好的选择了。
果然,12年后,公元1062年八月初四,赵颢的人生迎来天翻地覆的变化。仁宗病重,他的父亲被立为皇帝嗣子并赐名赵曙,赵颢也摇身一变,成了最高贵的正牌皇孙。次年,仁宗驾崩,父亲继位,是为宋英宗,赵颢一跃而成当今皇次子。
父亲由闲散宗室一步登天、继位为君,全家人搬入皇宫、化家为国,这样的机缘,可谓千年难遇。十三岁的少年赵颢,该是喜出望外的。
皇次子的尊贵,更是非比寻常。这份尊贵,让他从千万皇孙之中脱颖而出,如鹤立鸡群,如云端俯瞰人间。赵颢,正是英姿少年,能不踌躇满志?
当然,他心里也不免有一丝遗憾。毕竟,普天之下,还有一人在他之上,那便是他的长兄,赵仲针。要说荣耀、要说尊贵,长兄更胜一筹,一切似乎都已经注定了。
四月初一,英宗刚继位,即封长子为安州观察使,光国公,同年五年受经于东宫,九月又加封忠武军节度使、同中书门下平章事,封淮阳郡王,改名为赵顼。
在东宫学习和改名,这些都是再明显不过的信号了。尤其是改名,这在宋朝几乎是确立太子前的惯例。太祖、太宗之下,宋朝宗室多是三字名,在立为太子之前,再由皇帝改为两字名,比如,宋真宗由赵元侃改名赵恒,宋仁宗由赵受益改名赵祯,宋英宗由赵宗实改名赵曙。不过,徽宗赵佶及其诸子,均是两字名。
看上去,赵顼已提前锁定太子之位。
赵颢,十三岁的皇次子,该什么都懂了吧。懂了,就更加不会甘心,这与亲兄弟无关,这与兄弟感情无关。涉及皇位,任何人站在这个位置,活动活动心思,都是太正常不过的事。
对赵颢来说,他当然心存希望了,毕竟父皇才刚刚登基,时间还长着呢。别忘了,时间会改变一切。更重要的,他还有杀手锏,那便是母亲的宠爱。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3-19 07:46:49 +0800 CST  
(16)
母后的宠爱,威力巨大。
稍懂历史的人,很快就会想到现成的例子。
比如,隋文帝杨坚一家。当年,杨坚也是一步登天、化家为国,五位皇子也都是皇后孤独氏嫡出。他登位不久,便封长子杨勇为太子,但在独孤氏的干预下,最终登上皇位的却是次子杨广。
与之相比,英宗一家何其相似?隋去宋不过几百年,这样的前朝旧事,赵颢岂能不知?知道了,又岂能不动心?
俗话说,皇家爱长子,百姓爱幺儿。可高滔滔与独孤氏一样,不爱长、不爱幼,都偏爱老二,独孤氏爱杨广、高滔滔爱赵颢。
爱到什么程度呢?看看封爵就清楚了。
英宗继位,四月赵颢被封乐安郡公,八月封祁国公。对比兄长,时间上也就稍晚个把月;职位上,国公对郡王,一个台阶而已。转过年,赵颢便获封东阳郡王。而此前不久,兄长刚封颍王,所差仍是一级而已。
如此细微的差别,引起了朝臣的不安。这些人饱读诗书,对历史典故烂熟于胸,嫡长子的尊贵无法彰显,可不是件小事。这不仅会让他人有非分之想,假以时日、稍有不慎,更会祸起萧墙。
大臣们先后上书,反复陈述这并不复杂的道理,可惜都石沉大海,没有丝毫回应。道理,英宗应该是明白的,可明白又有什么用呢?比起杨坚畏独孤氏如虎,他畏高滔滔也差不多。一句话,没办法。
转眼,到了公元1066年,赵颢已年方16岁,按照祖宗家法,已是出阁之年,理应搬出皇宫居住。可在母亲的庇护下,他依然安居皇宫大内。而此时,朝局又到了关键节点。
这年十月,英宗病重、渐有不起之势,国家却依然没有储君。虽然长子赵顼在爵位、地位上,胜过其他皇子,但毕竟没有太子名分。也就是说,直到此时,英宗在世的三位皇子都有继位的可能。所谓嫡长子,也就是站位稍稍靠前而已。
如此紧要关头,赵颢长留宫中居住,就意味深长了。
是英宗糊涂吗?当然不是。他庙号英宗,又岂是糊涂之人?
除了他对自己身体抱有侥幸之外,或许高滔滔仍在为赵颢力争。至少,在立太子的问题上,两人还没完全达成一致意见。
也就是说,赵颢还有机会。
楼主 未央0810  发布于 2021-03-20 09:00:00 +0800 CST  

楼主:未央0810

字数:585684

发表时间:2019-08-10 21:38:5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7 22:23:22 +0800 CST

评论数:1082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