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品读《三国演义》中的三大主角

十九、祈禳之法的秘密



自从诸葛亮驻军五丈原,蜀、魏两国的战争形势发生了转折。魏军的压力逐渐减弱双方开始进入了僵持阶段。

诸葛亮在五丈原缓了一口气,急忙去找司马懿决战。但是自从诸葛亮不去攻打武功而是屯兵五丈原之后,全军失去了地利。也就是说这种情况下,魏军坚守不出,蜀军一点办法都没有。上方谷的大火让司马懿记忆犹新,甚至是让他蒙上了心理阴影。司马懿打定主意,绝对不再和诸葛亮交战,绝对不去!

对于司马懿拒不出战的行为,诸葛亮决定把死马当成活马医。首先是出的丞相秘籍是上门挑战。司马懿的态度坚决,就不打。

接着,诸葛亮使出丞相秘籍的惯用绝招:激将法。诸葛亮派人给司马懿送去一份包邮的快递,打开之后,里面是一套女人的衣服。这套衣服不是普通的衣服,是丧冠和素缟之服,简单说这套衣服是出殡时女人穿的丧服。并且诸葛亮还发挥了自己一项很棒的文采,给司马懿写了一封信。信上是这么说的:

汉丞相、武乡候诸葛亮,尝闻管子有云:“礼义廉耻,国之四维;四维不张,国乃灭亡!”窃闻司马仲达既为大将,统领中原之众,不思披坚执锐以决雌雄,则甘分窟守土巢而畏刀避箭,与寡妇又何异哉!今遣人送巾帼素衣,如不出战,可再拜而受之。倘有丈夫之胸襟,早与批回,依期赴敌。

简单说这封信就是告诉司马懿,出来打你还是个老爷们,龟缩不出那你就是小寡妇,是当个纯爷们还是当个小寡妇,自己看着办吧。

司马懿心中大怒,但是司马懿终归是司马懿,能忍常人所不能忍,不仅没有表现出来,还笑眯眯的接受了这份礼物。其实这时候快递员应该是很忐忑的,因为虽然说两国交战不斩来使,但是例外的情况屡有发生,完全看司马懿当时的心情。很明显司马懿收了这份快递心情不会好,万一他跟周瑜一样,讲究个斩使以立威,那快递员不久歇了么。

但是司马懿不仅没有为难快递员,还下令好好招待他。司马懿还亲切的跟快递员聊天,还问及诸葛亮的饮食起居。这位快递员受宠若惊,透露给司马懿一个军事机密,说诸葛亮罚二十军棍以上的事情都要亲自裁决,每天忙的只吃一点饭。

不要小看这句话,即使在今天,各国元首的健康状况都是每个国家的一级机密。举个例子说,出访外国的国家元首,虽然下榻在该国的国宾馆,但是这位元首不会在这个宾馆留下任何的痕迹,就连拉翔都要打包带走,生怕被对方从翔中分析出自己健康状况。

回到《三国演义》,司马懿从快递员透露的信息中,得出了一个结论:诸葛亮吃得少干的多,还能活得久吗?也就是说司马懿发现除了跟诸葛亮斗粮食多之外,可以跟诸葛亮比比谁活得长,活着就赢了。

就因为这个快递员泄露了机密,导致诸葛亮的激将法加可以气死人的书信不仅没有能刺激的司马懿出战,反而坚定了他防守的决心。要是送个快递的是李恢、邓芝这样的专业名嘴,或者诸葛亮的心血还能起到作用。可惜啊,就这一个事件宣判了整个战局的结果。等到快递员回营把这一切说给诸葛亮和诸将听完之后,诸葛亮的精神开始崩塌,他知道司马懿不会再出战了,他知道自己的身体确实累出了毛病,他知道自己的人生终点就要来了。

这时候,诸葛亮的秘书杨颙对诸葛亮说出了一番自己早就想说的话。这段话的大致意思是这样:我(杨颙)经常看到丞相您亲自校对文件,把我的活都干了。工作不能这么干,每个职位都有每个职位该干的事,这就叫制度。用一个家庭举例子说吧,奴仆就干种地的事,奴婢就干做饭的事,鸡专管打鸣,狗就管看家,牛干体力活,马干跑腿的活,这样分好工,每个职位除了干好本职工作,还有自己的私人时间可以享受。这家里的主人可以从容自在的生活,高枕无忧地过日子。如果都跟您一样,这个主人亲自把种地、做饭、打鸣、看门等等啥活都干了,那么只有一个结果,累的身心疲惫,还干不好这些事。是因为他的本事还不如一条狗吗?不是的,是因为凡事都有制度,该谁干得活谁干,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不能越级。这就是古人所说的“坐而论道谓之王公,作而行之谓之士大夫。”比如说前汉一代名相丙吉出门,在路上看见老百姓打架出了人命都不管,但他却很关心自己牛走这段路有没有气喘。别人问为啥丞相只关心自己的牛喘不喘,一点不关心打架死人的事?丙吉说了,打架斗殴这事有司法治安部门去管。要是堂堂的丞相连这事都管,那还要长安令有啥用?我之所以关心牛是不是气喘,那是为了判断今年的天气会不会大旱,这才是关系到千万黎民百姓生存的大事。再比如说前朝名相陈平,根本不知道国家有多少钱粮,说钱粮这事自有该管的人去管。再看现在,丞相您连各种小事都亲自过问,不累吗?司马懿说的话,其实是有道理的。

杨颙这番话说的是非常有道理,也道出了诸葛亮执政的一些弊端。诸葛亮扼杀了底下人的创造力,也压制了年轻一代的发展。但是诸葛亮不以为然,他说:“吾非不知。但受先帝托孤之重,惟恐他人不似吾尽心也!(原文)”这句话道出了诸葛亮的心声,意思是说我根本不相信你们。

话都说到这个份上了,那底下人心里就有数了。在诸葛丞相手下做事就是简单,该干啥不去干啥就对了,反正事都有丞相去干,自己混工资就行了。就在这个时候,又有两个打击直接把诸葛亮给击溃了。

头一件事,是关于司马懿。诸葛亮的激将法虽然对司马懿不起作用,但是魏军诸将都怒了,个个请战。司马懿也得照顾底下人的情绪,于是上表魏明帝,问问该不该出战。

魏明帝这时候在哪呢?在合淝。孙权不是答应诸葛亮一起北伐么,此时东吴的部队已经象征性的出动了。魏明帝为了控制局面,御驾亲征东吴。魏明帝接到司马懿的奏章很纳闷,战与不战你大都督不自己拿主意,问我干啥?

这时候,老臣辛毗看出了端倪。告诉魏明帝这是司马懿不想出战,但是底下战将都要出战,司马懿想借皇帝的名义约束三军。魏明帝恍然大悟,下圣旨不许司马懿出战,这回西北魏军都没话说了。

诸葛亮得到消息苦笑一声,看来司马懿是根本不想出战,要不也不会用这招了。没多久,第二个打击接踵而至。费祎传来急报,说东吴士兵水土不服,再加上孙权和陆逊作战不同步,没能在满宠手里占到便宜,收兵回国了。

诸葛亮再也撑不住了,轰然昏倒在地。本想着自己一定能胜天的诸葛亮,感到了前所未有的无力感,看来自己真的逆不了天,也就是说一切以天象为准,此战必然失败。更糟糕的是,天象还表明诸葛亮命不久矣。这才引出来诸葛亮祈禳续命的故事。这是个大家都知道故事,诸葛亮做法祈禳,只要那盏主灯亮七天,自己能多活十二年,众所周知诸葛亮续命差点就成功了,是该死的魏延不小心把灯火搞灭了。那么如果没有魏延不小心踏灭灯火,诸葛亮这个传说中的祈禳之法管用吗?在下结论之前,我们可以试着分析一下。如果祈禳管用,诸葛亮要闭关七天。那么在这七天中,诸葛亮一定要到一个僻静的地方闭关修炼。然后留下一个人代替自己执掌三军,反正魏军不敢出战。等七天之后,诸葛亮续命完成再来找司马懿算账,这才是个正常程序。但是诸葛亮居然就地搭了个帐篷,白天继续处理那些鸡毛蒜皮的琐事以及军国大事,晚上踏罡步走修炼续命。既没有委派自己的代理人在自己闭关时代掌军务,也没有下个死命令让别人谁也不能进来。他只是让姜维给外界传个话,闲杂人等不可入内。这也太儿戏了吧。而且诸葛亮祈禳了六天,自己并没有任何好转。连司马懿都从天象上看出了诸葛亮要完。为了求证这个事件的真实性,司马懿派夏侯霸佯攻蜀军,借以试探蜀军的反应。

魏军压境,要是搁魏延以前的脾气,必然会拎起大刀出去剁了丫的。但是魏延现在不敢啊,杀陈式在前,被困上方谷在后,魏延不敢轻举妄动。但是作为三十几万大军的副司令,魏延又不可能无动于衷。而且魏延不知道丞相大人夜里搞什么飞机,除了禀报军情让丞相裁决之外,换谁是魏延都没有更好办法。

诸葛亮不是说闲杂人等不得入内吗?魏延不是闲杂人等,那是堂堂的丞相司马、征西大将军,有要紧军情要去报告。而且魏延进帐没人拦着,外面四十九名守卫都没有拦截魏延。魏延禀报军情当然走得快,一步踏尽大帐,而那盏关系到诸葛亮生命的宝贵明灯居然就在门口,让魏延走路带起的风给吹灭了。这事也太奇怪了吧。为啥不保护好那盏灯?为啥不加个灯罩?为啥放在门口?为啥四十九名卫兵不拦着魏延?我认为能解开这个谜团的原因只有一个,祈禳之法根本就是蒙人。为了蒙谁?蒙姜维。

诸葛亮知道自己命不久矣。本来想坦然的接受命运的安排。可偏偏这时候姜维问他传说中的祈禳之法是否管用。诸葛亮灵机一动,计上心头,对姜维说祈禳之法不仅管用,而且自己还会。试想一下,一个人无论学会再多的技能,假如这些技能中有一招能续命,我相信这招续命一定会是这个人的压箱底绝技,不可能通过别人的提醒才能想起来。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8-16 16:22:02 +0800 CST  

接着诸葛亮开始部署这个计谋。因为他知道这招不管用,所以他白天必须坚持办公,晚上假装修炼,而这盏生命之灯就放在门口。也就是说诸葛亮故意制造了每天晚上的权力真空。在诸葛亮的军队体系中,所有将领只有在白天诸葛亮亲自指挥的时候才有所动作。晚上权力真空谁也不敢轻举妄动。而且诸葛亮不安排蜀军继续给魏军施加压力,换言之如果这期间蜀军继续挑战,司马懿断然不敢出战的。等到司马懿看出来诸葛亮要玩完,蜀军又十分的安静,肯定会派兵过来试探。魏军打过来,军情一级一级的上报,等报到二把手魏延那里,魏延一不敢做主,二不敢把责任推给上司,只要去找诸葛亮请示。这样一来,在没人拦截的情况下,魏延快步去禀报军情,如果这样还踏不灭续命灯,那才叫奇迹。

这样一搞,诸葛亮给姜维透露了两个信号。其一,北伐这事不是不能成功,只不过我快死了,这事干不完了。只要按着我的路子走,一定能成功。其二,魏延这孙子是罪魁祸首,将来要办他的时候,你一定要站在他的对立面,千万别帮他。

自此之后,姜维深恨魏延。而诸葛亮剩下的时光,不会再跟司马懿较劲,对于诸葛亮来说,能不能灭掉魏国不重要了,但是能不能灭掉魏延很重要,下节再聊。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8-16 16:24:40 +0800 CST  
秋夜泪洒五丈原



随着魏延一脚踏灭诸葛亮的生命之灯,这场祈禳续命大戏完美落幕。愤怒的姜维把剑就要杀魏延,魏延一脸的茫然。诸葛亮吐了一口鲜血,大度地说不关魏延的事,命令魏延追击魏军。魏延得令,一口气杀出二十里地,让夏侯霸闻风丧胆。

就在这个时间段,诸葛亮将毕生所学著成的兵书二十四篇全部传授给姜维,一共十万多字。虽然长度上不及本文三分之一,但是这十万多字是诸葛亮毕生的心血。假如历史上真有这样一部包罗万象的二十四篇兵书传世,那绝对是中华历史上最全面的兵家百科全书。可惜历史上只有《将苑》传世,还是本伪书。

除了二十四篇兵书之外,诸葛亮又传授给了姜维自己的新发明:连弩。虽然还没来得及用,但是姜维一定用得到。诸葛亮真拿姜维当儿子来疼,所有东西都传授给了姜维,另外告诫他阴平关一定要派兵驻守。从这里也反映出了诸葛亮的亲儿子诸葛瞻真不是这块料,或者说在这个强势父亲的阴影下,诸葛瞻只能按照自己父亲规定好的路子唯唯诺诺的成长,发挥不了自己的主观能动性。诸葛亮不愧是中国式父亲的典范。

安排好姜维之后,诸葛亮叫进来冤大头杨仪,给他一个锦囊,告诉他魏延必反,到时候依锦囊办事就行。杨仪高兴坏了,丞相太看重自己了,很明显自己就是丞相的接班人哦。

等诸葛亮安排完毕,又抽空上表后主,说自己不行了。刘禅急忙派尚书仆射李福去问诸葛亮后事如何处理。等到李福到了,诸葛亮已经病入膏肓。见到皇帝的人来了,诸葛亮做出了四项安排:

1、我的制度不能改。2、我用的人不能废。3、必须重用马岱。4、军队交给姜维。

李福问完赶紧回去报告,但是走了半路又回来了,有件很重要的事情忘了问,诸葛亮死后谁当丞相啊?

诸葛亮说蒋琬。李福又问,蒋琬之后呢?诸葛亮说费祎。李福又问,费祎之后呢?诸葛亮没说话。如果我是诸葛亮,就直接来句:你大爷的!有完没完?

人都在弥留之际了,问一句就行了。蒋琬之后谁当丞相去问皇帝或者蒋琬。没完没了的问,我觉得李福是故意的。李福最后一个问题问完之后,诸葛亮溘然长逝,终年五十四岁。

到此,我们聊完了诸葛亮从初出茅庐到五丈原殒命的所有故事。但是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诸葛亮是个什么样的人?他的目标到底是什么?他为什么要做出那样的后事安排?我们最容易获取的答案就是诸葛亮是个鞠躬尽瘁死而后已的愚忠之臣,他的目标是一统天下,匡扶汉室!其实这都是表象,诸葛亮的终极目标是要建立一个制度。

其实从中国古代政治史来看,从秦朝到清朝是一部皇帝跟丞相的斗争史,或者说是皇帝的中央集权史。秦始皇设三公而让太尉出缺,实际上就是他自己干太尉的活来制约丞相。西汉相权很重,皇帝和丞相谁厉害就看性格了。东汉接受王莽的教训,设置尚书台来分丞相的权。等到东汉末年,什么大司马、大将军、司空、司徒、太尉都来分丞相的权,这样一搞,国家制度就乱了。再往后到了隋唐,丞相一片一片的,宋朝又搞了枢密院,明朝直接废丞相,清朝设军机处。导致我国的皇权一步步加强,老百姓奴性一步步加重,当然这些是诸葛亮不能预测的。

但是诸葛亮想恢复的就是西汉时期的国家制度,这套制度简单说一下就是皇帝是国家的董事长,丞相是国家CEO。皇帝你是九五至尊,但是你是世袭来的,所以质量上没法保证。丞相就不一样了,有才者居之。这样皇帝当精神领袖,丞相当国家的执政者。总比皇帝一言堂要好的多。

事实上确实是这样,中国古代出了五百多个皇帝,能数的上的明君也就那几个。中国最终发展到一个很尴尬的地步,跟中央集权制度有着紧密的关系。诸葛亮作为一个超人级别的人物,完全不在于他文章写多好、法术有多高、兵发多精通。而在于他的大局观非常好,他能从制度的角度预见一个国家的发展。在汉朝初年,丞相制度是非常严格的。比如说丞相见了皇帝要行礼,皇帝绝不能来句平身就完事,得还礼。比如当年刘邦始皇帝,但是国家的运作是由萧何全面把控,刘邦是不亲自参与其中的。等到明朝朱元璋废除丞相,自己亲自理政的时候才发现:“诸臣未起朕先起,诸臣已睡朕未睡。 何以江南富足翁,日高三丈犹披被。 ”

但是朱元璋这样皇帝还在少数,他的子孙大多数都是受不了这累而不理政,他不理政,国家还得围着他转,那还能好得了?毕竟整个明朝就一个张居正。所以明朝的经济水平都不如偏安一隅的南宋。

诸葛亮想要的就是一个可以正常运行的国家,皇帝别参政,让高级人才充当丞相之职带领国家良性发展。这样做会给整个国家带来利益,但是会大大损害皇帝的利益。因此要完成这个伟业,必须当个权臣。还是以明朝为例,国家发展最好的时期是皇帝不上朝,张居正说了算的时期。倒不是说整个明朝就出了一个张居正这样的人才,但是明朝就出了张居正这样一个敢揽权的人才。

诸葛亮的想法是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但是诸葛亮忽略了一个问题,人都是有贪欲的。皇帝也好,丞相也罢,当权力不受监管的时候,谁都能做出疯狂事情来。霍光有权而不造反不代表王莽掌权不造反。诸葛亮掌权不造反不代表司马昭掌权不造反。诸葛亮对抗皇帝集权的办法是丞相集权,而且诸葛亮集权过于猛烈,导致自己事必躬亲,没有留下接班人,没有一个可行性长远计划。随着诸葛亮的溘然长逝,这个伟大的事业后继无人。中国没能进入幕府时代,所以近代的民主革命怎么搞都不成功,几千年来,老百姓最终习惯了中央集权,都拥有了帝王思维。却失去了自我思维。这就导致了大清朝的底层贫民吃了上顿没下顿,还甩甩辫子担心锦衣玉食的皇帝下令开仓放粮会不会影响国家财政。明明自己破衣烂衫穷困潦倒,还在担心皇帝治国不易,这真是莫大的讽刺。

诸葛亮的北伐没有成功,也就导致他没有过硬的军功,能拿得出手的就是平南蛮之役。所以诸葛亮没能集权到可以制定一套制度体系的地步。再看身后这些人,没有人能完成这个事业。他放弃了,他希望以后的蜀国能和平稳健的发展。在当时那个人心思乱的时代,和平稳健的发展几乎是不可能的。这么说吧,魏国有司马氏乱政,吴国更是乱的一塌糊涂。蜀国按理说会更乱,这个国家民族多样化,派系林立,矛盾重重。只不过在诸葛亮的强势下都没有表现出来。诸葛亮死后,益州系会甘心听命于荆州系吗?团结在皇帝周围的徐州系会不会有新的政治主张?马超带来的西北系会不会有所动作?还有那个自成一系的魏延。这些事如果不处理好,诸葛亮一定会死不瞑目。

诸葛亮的把军权交给杨仪,但是只是暂时交给他。留着他只是为了逼反魏延。然后诸葛亮确保了荆州系的利益,让蒋琬、费祎、董允掌权。为了不让荆州系树敌太多,军权就交给姜维。小派系一定要拉拢,所以斩魏延这种事明明可以交给姜维,但是诸葛亮交给了西北系的新领袖马岱。另外诸葛亮嘱咐皇帝要重用马岱。这样就能掩盖蜀国内部的所有矛盾吗?不能啊。所以诸葛亮又定下了一条路子,先军政治。也就是说全国一直处于备战状态,这招今天的朝鲜还在用。只有全国处于备战状态,坚持选择和魏帝国主义对抗,才能转移国内矛盾危急,把蜀国徭役、兵役的繁重赖在魏国头上。诸葛亮指望姜维灭掉魏国吗?不指望,他只是希望姜维能一直采取对魏国的攻势,转移一下国内矛盾。也正是这种饮鸩止渴的路子,让诸葛亮死后的蜀国维稳了三十多年。但是三国之中,蜀国也是第一个被灭掉的。

诸葛亮虽然死了,但是他的故事还没有完结,在下一节中我们能看到后诸葛亮时代的一系列连锁反应,这些反应结束了一个时代。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8-22 11:03:12 +0800 CST  
@舟寂 2015-08-21 22:11:47
文章写的还马虎
但太流转于表面
也没下太多苦工
很多地方都是搞笑的
比如对爵位军制的基本常识的错误
也比如对青州军在曹军中地位
最搞笑的就是对于两荀出身所谓新贵的描述
对于东汉的士族政治完全缺乏最起码的了解
颍川荀氏这样的大牌士族领袖居然能说成是新贵
还是下点苦功再来写这些东西吧
-----------------------------
阁下的批评我接受。爵位制度确实写错了,只不过改不了了。青州军在曹军中的地位请忽略三国志的描写,东汉士族的知识也请忽略三国志的描写,这里是小说,全新的世界。还请多来批评指正。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8-22 11:05:29 +0800 CST  
@斑驳漫画 2015-08-21 16:59:04
楼主怎么更新越来越慢了。每天都过来好几次也不见更新。拜读了楼主的文章发现我白看三国了。就看个打杀
-----------------------------
速度会跟上来的,最近迫于生计,先忙工作了,不好意思。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8-22 11:07:00 +0800 CST  
后诸葛时代



诸葛亮殒命五丈原,有四个人第一时间认为自己是丞相大人的接班人。第一个是姜维,因为诸葛亮把毕生所学都传授给了他。第二个是杨仪,因为诸葛亮让他统领三军撤兵。第三个是蒋琬,因为诸葛亮点名让他当丞相。第四个是魏延,因为按照军衔,诸葛亮死了就属他官大。

但是这四个人里面,姜维和蒋琬是一伙的,杨仪认为他和姜维、蒋琬是一伙的,这仨人都憋着害魏延。虽然魏延早就落入了诸葛亮布下的姜维、蒋琬、费祎、杨仪、马岱五位一体的埋伏圈中,但是率先先出手的是大忽悠费祎。他去找魏延传令,说丞相死了,如今兵权尽归杨仪,杨仪下令撤兵,让魏延断后。魏延不知道这是个圈套,感觉这个命令很令人费解。哪国的秘书可以给副司令下令断后?没听说过啊。于是直接对费祎说出了自己的想法,既然丞相死了,那就让杨仪带回成都安葬。这场迁延十几年的战争好不容易有了现在的局面,应该继续对司马懿施压,干掉魏军在此一举,怎么能退兵呢?

按说魏延只是发表一下自己的看法,而且这话说的没毛病,绝对称得上是公忠体国。费祎可以同意也可以不同意,把自己的理由说出来就行。但是费祎居然忽悠魏延,说他也不愿意退兵,而且看不上杨仪,还表示要听从魏延的继续进兵建议。

魏延很高兴,既然费祎都站在自己这边,那就准备好继续跟魏军作战。费祎辞别魏延,说要去找杨仪要兵符。实心眼的魏延就眼巴巴的原地等着费祎送兵符来。

结果左等右等不见人来,一打听才知道,人家大部队都退兵了,就留下魏延的本部兵马傻不啦叽的原地待命。魏延勃然大怒,这不是玩自己么。于是愤怒的魏延决定去找杨仪讨个说法。

与此同时,司马懿闻讯赶来追杀,不料被诸葛亮的木雕像下走,自此收兵回国,不再进行伐蜀的战斗。按下司马懿不表,还得说说魏延。

魏延赶在了杨仪前边阻截大军,然后做了一件出格的事,那就是把栈道给烧了。然后魏延给后主刘禅上表,说杨仪劫持丞相灵柩造反。没多久,刘禅又接到一个奏章,是杨仪说魏延造反。刘禅一琢磨,魏延是武将,杨仪是文官,算概率的话,魏延造反的可能性更大。问问群臣的意见吧,荆州系三大巨头蒋琬、费祎、董允都保持一致的观点,当然这个观点也是诸葛亮生前指定的观点:杨仪虽然不是什么好鸟,但是造反这种事干不出来,绝对是魏延造反。就这样,魏延造反就被定了性。

与此同时,魏延的部队也在偏将何平的忽悠下都散伙了,只有马岱的三百西北兵还跟着魏延。魏延一看人情冷暖,此处不留爷,自有留爷处,干脆投降魏国吧。但是马岱谨记诸葛亮生前的吩咐,极力劝魏延攻取汉中而拥兵自重。对于魏延来说,造不造反的不重要,重要的是得去找杨仪出这口恶气。毕竟魏延一直认为当初在上方谷,是杨仪要烧死他。

魏延和马岱直奔南郑而来,姜维以为魏延要攻城,于是上马提枪出来迎战。都到了这个时候了,魏延还没意识到自己是被诸葛亮阴了,也没意识到诸葛亮的嫡系都要杀他。还跟姜维说不管姜维的事,他要找杨仪解决私人恩怨。也就是在这个时候,杨仪拆开了诸葛亮生前留下的锦囊,在城头上气定神闲的看了一出马岱偷袭斩魏延的好戏。而这件事情最终的结果演变为诸葛亮早就知道魏延要造反而提前部署好一切,为蜀国除去一害,这件事基本上就这样成了定论。

但是我们纵观魏延的一生,不难看出这是个千古奇冤啊。魏延是个忠肝义胆的人,想当初刘备在逃亡的时候,魏延就因为佩服刘备的人格魅力,不惜以一人之力单挑文聘全军也要帮助刘备进襄阳城。没想到刘备很没义气的先走了,留下魏延孤军奋战。幸好魏延武功高强,杀出一条血路逃到了长沙。

后来二爷攻打长沙的时候,因为二爷跟黄忠都把战争当游戏,互相手下留情。气得长沙太守韩玄要斩黄忠,关键时刻还是魏延提刀斩了韩玄救了魏延,走了关二爷这条门路归顺了他心中的英雄刘备,这得算是不计前嫌吧。

谁知道诸葛亮一见人家就要杀他。原因是他说魏延:“食其禄而杀其主,是不忠也;居其土而献其地,是不义也。(原文)”那这个理论如果成立的话,投降刘备的川将是不是都该杀?诸葛亮的爱将王平该不该杀?其实包括什么脑后有反骨之类的说辞都是蒙人的。诸葛亮就不喜欢魏延这样的李云龙式的将领,最初要杀魏延是为了打压二爷。不要以为二爷拿下长沙有功,因为长沙是这个“久后必反”的定时炸弹魏延拿下的。后来要杀魏延是为了维护自己的政治路线安全,不管怎么说,诸葛亮和魏延始终尿不到一个壶里。只能怪诸葛亮的战略意图太超前,当时没有任何一个人能跟上他的思路。所以诸葛亮只能和没思想的为伍,玩命打压有思想的。

但是刘备是喜欢魏延的,因此刘备对魏延十分重用。无论是入川作战还是攻打汉中的战役,魏延都是重要的角色。魏延长着二爷那样的样貌,用着二爷那样的武器,有着二爷那样的性格,完全是二爷的翻版。只不过魏延不读《春秋》,不像二爷那样有道德洁癖。所以刘备觉得魏延可靠、可信、可用。

因此在刘备的眼中,他最信任的武将是关羽,故而让关羽镇守益州的东大门荆州。排第二的居然是魏延,力压张飞去镇守益州的北大门汉中。就这份殊荣,让魏延受宠若惊,对刘备死心塌地而尽忠。

想当初曹操曾经亲自招降魏延,但是魏延不为所动,还一箭射掉了曹操的两颗门牙。再后来无论是平南蛮还是北伐,魏延都英勇作战,成了蜀汉的招牌大将。可是诸葛亮想杀他的初心一直没变,甚至还想把他烧死在上方谷,要不是天降大雨,魏延就只能陪着司马懿爷仨一起上路了。原文中这样总结了魏延的结局:“原来孔明火烧木栅寨时,实欲将司马懿、魏延皆要烧死,故与魏延五百军为引诱之兵;不想天降大雨,其计不成,却诈归罪于杨仪,又痛责马岱,授以密计,只待口中之言,便斩魏延。”

马岱斩了魏延,根据约定继承了魏延的官职和爵位。而心情大好的杨仪居然私自下令灭了魏延的三族,实在狠毒至极。试想如果魏延是个早就憋着造反的人,为何没有拉帮结派?为啥连几个亲信卫兵都没有?为啥傻不啦叽的等着费祎给他送兵符?说到底魏延有个跟二爷一样的性格,敬君子而不屑小人,这样的人直来直往,玩不了诡计,造不了反。

诸葛亮死后安葬在定军山,后主刘禅给予了崇高的礼节下葬,追封诸葛亮为忠武侯(县侯)。很明显下一步刘禅要亲政。亲政归亲政,底下这帮人该怎么制约才能不出现下一个诸葛亮是刘禅要做的事。

在这里刘禅做了一个十分巧妙地安排。丞相不是说他的人不能废掉吗?那好吧,刘禅加蒋琬为丞相、大将军、录尚书事;加费袆为尚书令,同理丞相事;加吴懿为车骑将军,假节、督汉中;姜维为辅汉将军、平襄侯,总督诸处人马,同吴懿出屯汉中,以防魏兵。

这招高了,这里边蒋琬和费祎同理丞相事,谁说了算?那就不好说了。让这俩人打吧。蒋琬军衔是最高一级的大将军,但是姜维又总督各处兵马,最要命的是兵符在吴懿手里 ,他们仨到底谁能指挥军队?那也不好说,这仨人也互相制约。你别看蒋琬和费祎是一伙的,当俩人权力交叉,而费祎又是蒋琬接班人的时候,那关系就变的微妙了。更何况这四个人互相权力交叉,等于再也没有一人独大的情况出现了。那蜀汉谁说了算?当然是皇帝刘禅。而蒋琬、费祎、姜维、吴懿四个人还得说皇帝好,因为这四个人都不同程度的升了官。这个思路,源自汉武帝时期的推恩令,典型的明升暗降。

这里还有个人眼巴巴等着升官呢,这就是冤大头杨仪。诸葛亮任用杨仪就是为了逼反魏延而杀之。如今魏延死了,要杨仪还有什么用。所以不予升迁。杨仪也是死催的,居然口出狂言,说如果当时投奔魏国,也不至于向现在这样不升官。

费祎趁机参了杨仪一本。说这家伙素质太差,老说魏延坏话。其实魏延是被他逼反的,应该教训他。

看吧,话都让费祎说了。说魏延造反的是他,说魏延是被杨仪逼的也是他。后主从谏如流,下令逮捕杨仪拷问。杨仪一看完蛋了,就对屡屡出言诬告魏延的罪行供认不讳。后主刘禅接受蒋琬的建议,把杨仪贬为庶人。杨仪这才明白过来,原来自己一直都是个冤大头。自己当初阴魏延的行为其实最终阴的都是自己。杨仪觉得丢人啊,亏自己还幻想着当丞相。原来自己在老战友费祎、姜维面前就是个笑话。杨仪越想越生气,最后自刎而死。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8-22 11:08:52 +0800 CST  
在没有诸葛亮的日子里。刘禅终于过了把皇帝瘾,以领袖的身份带领着蜀汉帝国继续前进。在这个帝国中,政事由蒋琬和费祎相互掣肘,军队有蒋琬、姜维、吴懿相互制约。虽然皇帝得用他们,但是不信他们。因为他们都是诸葛亮的人。对于刘禅来说,魏延这场公案很简单。如果说当初诸葛亮留着杨仪就是为了杀魏延。那么此时刘禅定性魏延造反就是为了捧起杨仪再摔死他。

根据汉朝的传统,皇帝要想掌权,要么依靠外戚,要么依靠宦官。对于刘禅来说,依靠外戚是不可能的。徐州系早就没有能拿得出手的大人物来对抗荆州系。目前名义上的外戚益州系官员跟自己有没有实际上的血缘关系,当然也靠不住。那么刘禅能信任的,只有宦官。很明显,一个崭新的宦官专权时代即将到来。

按下蜀国不表,再说说后诸葛亮时代的吴国。吴国的孙权小日子过得滋润,从佛学的角度讲,有求必苦,无欲则刚。而孙权正好达到欲望刚刚满足的境界,幸福指数超高。所以东吴一不招惹魏国,二不去惹蜀国,仅仅是维持这个幸福的局面的不被破坏就好。再看魏国,那感觉就像一个跟病魔斗争很多年,大病初愈的病人一样,终于出院了,回家好好休养生息,补补营养。蜀国不来招惹他就不错了,他才没那闲工夫招惹蜀国。

魏明帝自从继位以来,那真是夙夜忧叹,没过一天好日子,做梦都能被诸葛亮吓醒了。因为诸葛亮不仅亲自北伐,有时候还怂恿东吴北伐。这回行了,世间再无诸葛亮,魏明帝也该好好过过帝王生活了。

这一年是曹魏青龙三年,蜀汉建兴十二年,东吴嘉禾三年。三国里的三位君主孙权、刘禅、曹叡随着诸葛亮死亡都幸福的生活在各自的国度里。这种幸福时光能维持多久?那就各人看各人的命了。

在没有诸葛亮的时代里,就连司马懿的光芒都暗淡了很多。但是三个国家并不寂寞,精彩故事还在后面。



(诸葛亮篇完结)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8-22 11:11:27 +0800 CST  
@舟寂 2015-08-21 22:11:47
文章写的还马虎
但太流转于表面
也没下太多苦工
很多地方都是搞笑的
比如对爵位军制的基本常识的错误
也比如对青州军在曹军中地位
最搞笑的就是对于两荀出身所谓新贵的描述
对于东汉的士族政治完全缺乏最起码的了解
颍川荀氏这样的大牌士族领袖居然能说成是新贵
还是下点苦功再来写这些东西吧
-----------------------------
@klingkun 2015-08-22 11:05:29
阁下的批评我接受。爵位制度确实写错了,只不过改不了了。青州军在曹军中的地位请忽略三国志的描写,东汉士族的知识也请忽略三国志的描写,这里是小说,全新的世界。还请多来批评指正。
-----------------------------
@舟寂 304楼 2015-08-22 11:39
兄弟,就是只谈小说,你也别搞上汉 寿亭候这样的笑话啊
------------------------------
还是那句话,小说是小说,历史是历史,作者就是这么写的,你不能因为别的书上不是这样来指责这部小说。正如你不能用大唐西域记来指责西游记写的不对,大唐西域记上根本没有孙悟空。你说对吧。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8-23 15:11:51 +0800 CST  
姜维篇



一、留给姜维的舞台



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乱世三国从黄巾起义到诸葛亮归天,老一辈的英雄人物所剩无几,很多耳熟能详的英雄都成为了传说。能见过曹操、刘备这一时期英雄的都算元老了。而姜维无疑是这个时期最耀眼的明星。

有人说姜维继承了武侯的遗志锐意北伐。其实从诸葛亮到姜维,虽然干的事都一样,但是这之间没有战略上的传承关系。诸葛亮建立制度的事业在他咽气那一刻就结束了,而姜维更多的是在为了北伐而北伐。在关于姜维的各种评价中,有两派的争论是十分激烈的。有人说姜维穷兵黩武虚耗国家实力,有人说姜维以攻代守保证了蜀国的稳定。其实姜维北伐跟诸葛亮不大一样的地方就在于姜维是个机会主义者,往往是看到战机才出兵。而诸葛亮不一样,管他有没有机会,攒足了粮食就出兵。

诸葛亮咽气那一年是蜀汉建兴十二年,而姜维一伐中原的时间是延十二年。这中间差了十五年。十五年间,三国的形式发生了巨大的变化,留给姜维的舞台与曹操当年的血雨腥风和诸葛亮当年的刀光剑影又有很大的不同。我们来看一下这十五年来发生的变化。

这十五年来,蜀国的形式平淡,刘禅把这个帝国的权力逐渐的集中在自己的手中。跟十五年前相比,丞相蒋琬身亡。根据诸葛亮遗命,补上这个缺口的应该是费祎。但是刘禅自此不设丞相,费祎干的是丞相的活,却依然是个尚书令,不享受丞相待遇。但是费祎同学的情绪要不要照顾?武侯的伟光正能不能否定?不能啊。所以刘禅拜费祎为大将军。我们知道大将军是当时军衔第一级,地位高于三公。但是,大将军虽然比丞相高半级,看上去差不多,但是这里边的差距非常之大。重要的区别就是丞相可以开府治事,大将军可不能。也就是说以前诸葛亮在家办公,啥事都不通知皇帝的情况在蜀国不存在了。费祎大将军老老实实在尚书台办公,顺便和姜维权力交叉一下。大将军和总督谁大?皇上都不知道,费祎和姜维能知道吗?

再看东吴这十五年,孙权垂垂老矣,紫胡子估计也变得斑白。要说孙权这命真够硬,别说周瑜、鲁肃、吕蒙了,连年轻的陆逊都没熬过孙权,早早亡故。十五年来,孙权废了两个太子,最终确定了三子孙亮为自己的继承人。东吴帝国的大权掌握在诸葛亮的亲侄子诸葛恪手里,诸葛恪的意志代表了东吴帝国将来的走势。

这十五年来,要说最热闹的还是魏国。自从诸葛亮咽气,魏明帝曹叡就跟变了一个人一样,疯狂的报复过去担惊受怕的日子。曹叡大兴土木,沉溺于酒色,把低级趣味演绎到了极致。酒色这玩意如果一过度,漫说曹叡那个体格了,吕布也受不了啊。在这期间,辽东特别行政区的特首公孙渊造反。司马懿雷厉风行的平叛,终于把曹魏的直辖领土扩张到辽东、朝鲜半岛北部地区。曹叡自此高枕无忧,继续着他那荒淫无度的生活。诸葛亮死后第三年,魏明帝也把自己作死了,终年三十六岁。曹叡死前,立曹芳为太子,任命司马懿和曹真的儿子曹爽为顾命大臣。这是司马懿第三次当顾命大臣。能得到曹操、曹丕、曹叡三代人的垂青,司马懿并没感到幸福。曹操时代的司马懿,被重用而没重赏。曹丕时代的司马懿,重信而不重用。曹叡时代的司马懿,被华歆摆了一道被罢官。后来还是老太傅钟繇捞起了司马懿,老战友曹真捧起了司马懿,让司马懿顺风顺水的进入了曹芳时代。

曹芳八岁继位,按咱们古代的说法,这叫冲龄践阼。这个岁数的皇帝即位,辅政大臣的选择就显得格外关键。本来司马懿和曹爽这俩辅政大臣合作的非常愉快。曹爽是膏粱子弟,志趣跟魏明帝相同,对于政治没有任何兴趣。司马懿他不陌生,以前老往他们家跑,跟他爹曹真关系铁着呢。要不是隔着宗室这层关系,曹爽得叫司马懿一声叔。后来魏明帝跟司马懿称兄道弟,那曹爽得叫司马懿一声大哥。别管叫什么吧,曹爽对司马懿是非常敬重的,原文中说“爽尊懿如父,一应大事必先启知。”也就是说,曹芳登基初期,朝中大事基本上都是司马懿处理的。

混不同的圈子,玩的游戏就不一样。在那个时代成为了公侯,最时髦的就是学习战国时代的名流去养士,也就是传说中的招揽门客。一般成为政治名流的标准就是有“门客三千”,当然了,这个三千是虚数。随着我国古代政治走势向中央集权的发展,养士这个行为逐渐成为了造反的苗头,因此秦朝往后一般没人敢再招揽门客,即便是有,也不敢明着来了。曹爽明着招揽门客,其实是一种附庸风雅的表现,一没政治诉求,二没政治野心。就是一种高调炫权力的表现。其实当时司马懿也在养士,与曹爽不同的是,司马懿是为了自身安全而“阴养死士”。

本着这个目的,曹爽养了五百门客。这五百人中有五个节操底下的小人,他们的名字是:何晏、邓飏、李胜、丁谧、毕轨。这五个人是政治投机者,之前都不正眼看曹爽一眼。自从曹爽当了辅政大臣,官拜大将军,这五个人拜在曹爽门下,以阿谀奉承为己任,从而换得高官厚禄。而曹魏的江山,也是毁在这五个人手中。

且说这哥五个跟着曹爽混,觉得曹爽天天玩海天盛筵不行,得抓权。曹爽权势越高,这五个人权力就越大。要不玩出格了,另一个辅政大臣司马懿会弄死他们。如果把司马懿除了,就凭曹爽那智商,大权一定会落到这五个人手中。

这五个人首先要的是离间曹爽和司马懿的关系,忽悠曹爽夺司马懿的权。曹爽断然拒绝了这个无理要求,毕竟同为辅政大臣,司马懿干活自己享乐,这个搭配挺好的。于是何晏等人杜撰了一个骗局,说当初曹真就是被司马懿气死的。地球人都知道曹真是诸葛亮气死的,但是曹爽居然相信了这个鬼话。那曹爽就不仅仅是智商低的问题了,压根没有智商。

那这个权怎么夺呢?五百门客开会研究了一下,玩了一手明升暗降,奏请曹芳封司马懿为太傅。过去司马懿是太尉,掌兵权。如今是太傅,地位尊崇,可是兵权被夺了,等于司马懿光荣退休了。

对于司马懿来说,彻彻底底明白了一个道理,只要不姓曹,在曹魏是混不下去的。这不是第一次被撸了,难道还要等着有人入侵魏国再度出山吗?司马懿对曹魏心灰意冷,曹真的儿子都坑自己,这个政权不值得效忠了,司马懿决定玩票大的,许诸葛亮、诸葛恪掌握一个国家的政权,也许他司马懿动手。

司马懿早在坑死曹休的时候其实就不断的加强自己在军队的威信。经过多年跟诸葛亮对抗,司马懿在军中的威望越来越高。高到什么地步呢?那感觉就像清末袁世凯在北洋军中的地位。也就是说司马懿混到了罢不罢官都不影响他在军中的地位。司马懿等待的就是个机会,一个曹爽出去爽而京城空虚的机会。为了这个机会,司马懿托病不出,演了一出诈病赚曹爽的好戏。

且说曹爽知道司马懿要死,于是更加肆无忌惮的骄奢淫逸。对于当时的曹魏政权来说,司马懿是不是反贼不知道,人家在家呆着呢。不过曹爽可就是个标准的反贼形象了。比如说他睡了曹叡的女人,穿了皇帝的龙袍,用了御制器皿,以皇帝的名义假传圣旨,把进贡皇帝的贡品拿到自己家去,分明不把曹芳小朋友放在眼里。这行为,不让董卓,胜似李傕、郭汜,端的是一个标准的反贼。

就这么一个货,每天醉生梦死。朝中大权就顺理成章的落入何晏等五人的手中。那朝政能搞成什么样可想而知了。其实试想假如哪一天我们穿越到三国时期当上某一国的达官显贵,其实是件很痛苦的事情。没有手机、平板、电脑、电视,没有网吧、酒吧、迪厅、真人cs,没有cd、mp3、随身听。纵使当了皇帝,连个空调都吹不上,还能干点什么呢?非要享受的话,就剩下看歌舞、喝酒、吃肉、广纳美女、出城打猎、大兴土木。所以一说谁谁谁荒淫无道,准是有这几种爱好。在古代玩不出花来。能玩的与众不同一点的,也就是唐朝皇帝打马球,南唐后主李煜、宋徽宗这仨艺术流,元顺帝、明天启皇帝俩木匠,明正德皇帝自己封自己将军玩,也就这样了。所以像曹爽这样浑身上下没有一点艺术细菌的贵族,肯定是喜欢打猎的。

这不,曹爽带着曹芳以拜谒魏明帝高平陵的借口,带着大队人马出城打猎玩。大司农桓范温馨提示,出城可以,最好留下一个亲信控制一下京城的局面。曹爽骄傲之极,号称兵权在手,谁敢闹事?曹爽没想到的是,他前脚出城,后脚司马懿就造反了。司马懿的嫡系部队都在西北雍州、凉州一带,随他造反的就是他平时暗地里收养的那些死士。看了吧,养士目的不同,结果也就不同。曹爽的门客能惹事,司马懿的门客能卖命。由于京城没有重量级人物压阵,司马懿很快就控制了洛阳城。

说是司马懿控制了洛阳,其实他就控制了一部分。比如说曹爽的家他没有打过去,毕竟人数少。就在这个时候,大司农桓范偷了大司马将印出城去见曹爽。那么曹爽现在是个什么状态呢?还记得这哥们出城时骄傲的说自己兵权在手,谁敢造反?现在司马懿反了,曹爽傻眼了,除了痛哭之外,他什么都没有做。就在这个时候,他的五百门客和周围的大臣以及司马懿渗透到曹爽周围的大臣给曹爽送去了两个建议。以桓范为首的忠臣建议曹爽带着皇帝临幸许都,以大司马印招天下兵马讨伐司马懿,以司马懿那仨瓜俩枣根本不堪一击。另一种声音表示,司马懿只要曹爽交出兵权,那么万事皆休。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8-23 15:16:25 +0800 CST  
这种事看上去不像什么艰难的抉择,但是曹爽整整想了一宿。最后,曹爽决定交出大司马印,放弃兵权,甚至可以放弃官位,能当个富豪也是极好的。桓范瞠目结舌,我去,这志向太远大了,这智商太可怕了。堂堂魏国柱石曹子丹的儿子居然是个饭桶。就这样,总领天下军权的曹爽向只带了随身死士的司马懿投了降。司马懿将曹爽兄弟三人送回家监禁。曹爽心里的石头落了地,感觉司马懿不会杀他。

那么司马懿在干什么呢?司马懿在走司法程序。他首先提审了宫里给曹爽拉皮条的太监张当。张当指认曹爽造反,同党就是何晏等五人。司马懿雷厉风行拘捕了何晏等五个人,经过审理,坐实了曹爽的造反之罪。人证、物证俱在,事实清楚无须再议。司马懿依法斩了曹爽兄弟三人、何晏等五个小人还一个倒霉催的桓范。

客观上讲,曹爽就是反贼,其罪当诛。但是曹爽毕竟不是董卓,他姓曹。搞死他,他的亲戚可都是曹姓或者夏侯氏的宗室,曹氏宗族们宁愿看到曹爽专权也不愿意看到司马懿专权。曹氏宗族为什么不站在皇帝这边呢?因为曹芳是魏明帝的养子,属于来路不正的皇帝。这样一来,曹氏、夏侯氏宗族都是紧紧的围绕在曹爽的周围。别管司马懿杀曹爽是合法还是不合法,但是这条路已经不能回头。所以司马懿只能一不做二不休,彻底跟曹氏宗族决裂。

司马懿不能斩杀所有宗室,只能找有兵权的下手。因此司马懿要干掉的下个目标就是镇守雍州的夏侯玄。司马懿下令让夏侯玄进京,夏侯玄还没反应过来,夏侯玄的叔叔夏侯霸敏锐的察觉到情况不对。夏侯霸一介武夫,战略眼光几乎没有。作为曹魏带兵的宗族,他居然冲动的带了本部三千人造反。他这样一搞,完全不占理。雍州刺史郭淮带兵平叛,夏侯霸兵败逃往蜀国。司马懿放慢了脚步,召夏侯玄进京后把兵权撸了,改封太常。自此魏国大权归于司马懿,曹氏宗族再无能够翻盘的人物。

这就是诸葛亮死后十五年间发生的大事,也是现在留给姜维的舞台。这场戏怎么唱下去?下面的表演交给姜维。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8-23 15:17:44 +0800 CST  
@舟寂 2015-08-21 22:11:47
文章写的还马虎
但太流转于表面
也没下太多苦工
很多地方都是搞笑的
比如对爵位军制的基本常识的错误
也比如对青州军在曹军中地位
最搞笑的就是对于两荀出身所谓新贵的描述
对于东汉的士族政治完全缺乏最起码的了解
颍川荀氏这样的大牌士族领袖居然能说成是新贵
还是下点苦功再来写这些东西吧
-----------------------------
@klingkun 2015-08-22 11:05:29
阁下的批评我接受。爵位制度确实写错了,只不过改不了了。青州军在曹军中的地位请忽略三国志的描写,东汉士族的知识也请忽略三国志的描写,这里是小说,全新的世界。还请多来批评指正。
-----------------------------
@舟寂 304楼 2015-08-22 11:39
兄弟 ,就是只谈小说,你也别搞上汉 寿亭候这样的笑话啊
------------------------------
@klingkun 2015-08-23 15:11:51
还是那句话,小说是小说, 历史 是 历史 ,作者就是这么写的,你不能因为别的书上不是这样来指责这部小说。正如你不能用大唐西域记来指责西游记写的不对,大唐西域记上根本没有孙悟空。你说对吧。
-----------------------------
@舟寂 308楼 2015-08-23 16:10
你确认就是小说,一些细节你真的看明白或者搞懂了吗
寿亭侯前面的汉是加上去的吗
你文笔还马虎
但是总出这种常识性的错误
你干脆说历史是历史,小说是小说,我解的小说是我解的小说算了
那样,所有的解释权都在你这里
------------------------------
请阅读了原著再来说这个问题吧,作者特意写了曹操封关羽为寿亭侯,关羽力辞不受,因此曹操又刻了一枚大印,加了一个汉。你得尊重作者的意思,不能用小说之外的东西去印证。比如关羽用偃月刀,从历史的角度讲,当时没有这种武器,但是在小说里是有的,你能说这是常识型错误吗?再比如在历史上太尉就是大司马,但是小说中太尉和大司马是两个官职,你能用历史知识去说小说错了吗?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8-24 04:07:15 +0800 CST  
。但是,大将军虽然比丞相高半级,看上去差不多,但是这里边的差距非常之大。重要的区别就是丞相可以开府治事,大将军可不能。
-------------------
@舟寂 309楼 2015-08-23 16:27
大将军不能开府吗
别说大将军,就是下面的四征四镇有时候都可以开府。大将军不能开府,那袁绍到哪里去当大将军掾。
再你真搞明白开府的意思吗。
你认为开府就是在家搞政府了吗
按你的理解,那确实是只有丞相作为行政第一人才能开府
还后面的总督和大将军谁大,三国有总督吗
又是笔误?
朋友,再说一次,你文笔还马虎
但是要么别谈深刻,谈深刻你就别出这种常识错误
------------------------------
最后说一次,还是认真看过原著再来说吧。你可能历史知识很丰富,完全超越罗贯中,但是这里不是谈历史,作者还写诸葛亮用大炮攻城呢,在你眼里也是常识错误吧。刘备活着的时候丞相也是不开府的,刘备死了之后诸葛亮才开府治事。你得具体到这部小说里面就事论事,别拿所谓的常识来衡量。因为你所有的历史知识在小说中都不适用。你得以作者写的为准。作者说辽东鲜卑族可以攻打蜀国西部重镇西平关,你就不能说根据常识辽东鲜卑跟蜀国不接壤,也不能说根本没有西平关,就事论事。还请你多阅读几个版本的三国演义,用原著的内容来指正。不是一本书没有可讨论性,总不能说西游记和封神演义里的哪吒是一个人吧。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8-24 04:23:07 +0800 CST  
@e_gun 312楼 2015-08-24 10:31
曹家从曹操开始一代不如一代。这不是基因问题,而是成长环境不同造成的。
------------------------------
是啊,长于深宫之中,养于妇人之手。魏明帝杀老婆深得曹丕真传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8-24 11:29:54 +0800 CST  
一伐中原



燕赵古称多感慨悲歌之士,这次说的这位燕赵人是张飞张三爷。在壬午版三国中记载了这么一个故事,说的是张飞在乱军中邂逅了一位小姑娘,三爷用发展的眼光看问题,料定此女长大了一定是个美女。等到这个小姑娘长成了大姑娘,张飞就娶了这个姑娘。这个故事告诉我们,屌丝追不上女神主要原因是下手晚了,早早的瞄上一个下手,既省钱又省事。女神小时候估计弄个旺旺大礼包就搞定了。

回说三爷的这个老婆可是大有来头的,这姑娘的爸爸叫夏侯渊。也就是说夏侯渊是张飞的岳父。张飞和夏侯氏生了两个女儿,统统的嫁给了刘禅,先后当了皇后。也正是因为这层关系,夏侯霸才孤身投降了蜀国。等于夏侯霸的外甥女是蜀国皇后。但是如果从张飞的角度看,夏侯霸是刘禅三婶的弟弟。这关系太乱了,蜀国上下直接称夏侯霸为国舅。

夏侯霸的投降让蜀国上下欢欣鼓舞,毕竟自姜维降蜀之后,再也没吸纳过高级人才。最高兴的莫过于姜维,因为魏国的内乱让姜维看到了北伐的机会,作为一个机会主义者,姜维隐忍了十五年,这次终于有机会北伐了。

想当初诸葛亮北伐,没人敢说个不字。现在姜维要北伐,费祎第一个站出来反对。反对归反对,得有理由啊。费祎说让姜维再等等,等到时机更成熟的时候出兵。姜维对“等”十分的反感,等个毛啊,称想当初就是因为天不与寿才功败垂成。因此姜维趁身体健康,必须马上干这事。再说了,现在魏国大乱,司马懿权势不稳,又有夏侯霸来降,此时不出兵更待何时?而且经过十五年的修炼,姜维自信已经得到了武侯真传。如今司马懿垂垂老矣,加上洛阳形式微妙,断不会亲征蜀国。只要司马懿不来,姜维自信无敌于天下。虽然夏侯霸一再提醒姜维提防魏国新秀邓艾、钟会。但是姜维不以为然,在他看来,能勉强称得上自己对手的只有郭淮。搞定郭淮就等于搞定了魏国。

说起姜维这次北伐,就不得不提后主刘禅的支持。诸葛亮在世的时候,刘禅嘴上不敢说,内心是极度反感北伐的。因为诸葛亮本事太大,成功几率太高,而且诸葛亮胃口还大,动不动就要灭了魏国,这事对自己没好处。姜维北伐就不一样了,姜维就想得到陇右,属于趁着魏国内乱而浑水摸鱼。以前诸葛亮北伐,不和任何人商议,来篇《出师表》通知一下刘禅就走了。姜维不一样,他带着夏侯霸是在朝堂上奏请出兵,然后遭到了费祎的反对。俩人在朝堂上争执了半天,最后刘禅拍板,打丫的!也就是说姜维是地地道道的奉旨出征。

姜维虽然得到了武侯真传,但是经过认真分析,诸葛亮当初的路线是有问题的。哪次都出祁山,这不科学。姜维在战略上决定两路出兵,自己引大军出川口走大路打魏国战略要地雍州。另一路则寄希望于西羌之人打陇右。姜维派人买通了羌王迷当大王,然后派出句安、李歆二将出西平关,经羌胡地盘到麹山筑城等待羌人出兵。蜀道崎岖难走,姜维和夏侯霸慢条斯理的进兵,等待着羌人先打第一枪。

姜维这次自负才能而出兵,根本没有做足情报工作。他不知道羌王根本没有出兵,而是在观望。他也不知道,在雍州地盘上,老对手郭淮不是最难缠的。大器晚成的陈泰才是姜维的劲敌。

姜维慢条斯理的出兵,羌人在家观望。可苦了句安、李歆哥俩喽。句安、李歆作为先头部队,一共带了万把来人,还分散在两个新建的城中。左等右等羌兵不来,魏军可是来了。早就得到消息的郭淮派出了先锋陈泰带了五万大军直扑麹山,句安、李歆的工程兵不能抵御,退入城中防守。本来有两座城,这一打就剩一个城了。就在这个时候,郭淮的大部队也赶来了。郭淮作为百战名将,第一时间察觉到此地的地形有问题,下令截断水源,蜀军自此断水。李歆见羌兵不来,姜维不来,水也没了,干脆玩命杀出了一条血路去找姜维求救。

知道情况危急的姜维,并没有急着去救援句安,而是抄到雍州的后路,占据牛头山,准备奇袭雍州。但是姜维没想到陈泰这哥们太有战略眼光了,早在李歆杀出重围之后。陈泰就算准了姜维的进兵路线。于是陈泰早早的在牛头山一带设伏,而郭淮的大部队去断姜维的粮道。与此同时,司马懿不放心西北战事,派出自己长子司马师带大军援助雍州。

这样一搞,导致姜维联合西羌攻陇右没能成功,奇袭牛头山取雍州又没成功。倒是魏军节节胜利,困蜀军与麹山,断蜀军粮道与洮水,败姜维与阳平关外。要不是诸葛亮咽气前教给姜维制造连弩守关,司马师很有可能一口气攻下阳平关。如果阳平关丢了,那汉中也就悬了。麹山那边还一个苦苦支撑的句安,内无水源,外无救兵。百般无奈之下,句安投降了魏军。这就是姜维一伐中原的基本过程,非但没有尺寸之功,还损兵折将,灰溜溜的逃回了汉中。丢人吗?那不是一般的丢人啊。蜀汉立国以来,多大的败仗都打过。但是只要有诸葛亮参与其中,哪怕是刘备损失七十万大军的失利,诸葛亮还能用八阵图吓陆逊一身冷汗,从此不敢正觑西南。跟魏国作战,诸葛亮就算死,也能死诸葛吓走活仲达。从来没有过从出兵那一刻开始,全盘计划都在人家的掌握之中。也没有过被人追的连同伴都顾不上,一口气狼狈的跑回家。最后还得靠诸葛亮的发明才止住了颓势。姜维想了想一些英雄的前辈们,比如说周瑜、吕蒙,无计可施的时候都称病回避。如今姜维现了那么大的眼,真不知道怎么跟费祎见面。羞愧难当的姜维在汉中称病不出,思考着自己的人生。

想当初姜维刚出道的时候,文能识破武侯计,武能枪挑赵子龙。后来跟着诸葛亮六出祁山历练多年。武侯死后,姜维照着武侯兵书闭关修炼了十五年,按理说这次出关应该可以威震天下,名垂青史才对。没想到出关的姜维跟出关的丘处机差不多,越来越回去。

问题出在哪呢?问题就出在姜维这十五年来,读死书、死读书。你要弄张卷子考考他武侯兵法第三章第九行写了什么,他准知道。关键是姜维闭关修炼的这十五年中,完全不关注另外两国发生了什么样的变化。姜维知道自己在蜀国无敌,根本不知道中原之地人才辈出。且不说后起之秀邓艾、钟会他没听过,也不说驻守雍州多年的陈泰他不在乎,单说他的老对手郭淮以及比姜维年纪小的司马师、司马昭成长到什么地步他都不了解。一味的狂妄自大、眼高手低,结果出门就栽了一个大跟头。

魏国作为中原大国,这十五年来人才济济。司马懿又在努力培养着自己的俩儿子,每次征战都带着他俩,还不断制造让这哥俩独立领兵作战的机会。司马懿的人生是矛盾的。一方面他感念曹操、曹丕爷俩的恩德。一方面他原谅了曹叡当年的无情。另一方面,既然选择了正当防卫曹爽的迫害,就得一条道走到黑,跟曹氏集团彻底决裂。

比起曹操、诸葛亮二位,司马懿是最不具备革命进取精神的。曹操打下的江山迎来了汉献帝,虽然曹操一直克制着不去迈出造反的那一步,甚至嚣张程度远不及敢睡先帝女人的曹爽。但是曹操明白的说了自己相当周文王,言下之意就是让他儿子当周武王。汉朝总要被他们曹家取代。再看司马懿,他没想改朝换代,他想跟着曹家好好打工,只不过从魏明帝时代开始,同僚们都容不下他,皇上也不站在他这一边。司马懿要活命,不得不掌握安身立命的保命符:军队。还不得不干掉在他背后下刀子的人。即便是司马懿干掉了曹爽,掌握了朝政,也没有逼迫曹芳封他当什么丞相、大将军之类,还是当自己的太傅。

再对比一下诸葛亮,司马懿又显得不够坚决。诸葛亮没想造反当皇帝,但是他只是不要皇帝的头衔,皇帝的权利他还是要掌握的。他点名让蒋琬当蜀国下一任的掌舵人,只不过没想到蒋琬没玩过刘禅。蜀国二元政治格局没有延续下去,变成了刘禅中央集权。反观司马懿没能坚决的武装自己的身份,也没能制定出一个制度性的东西来限制皇权。简单说他就是在混日子,一没想让儿子造反,二不想过分限制皇权。他希望曹芳长大后会明白自己的苦心,只要曹芳不害他,他不会去主动害曹芳的。

姜维要面对的就是这样一个魏国,在这个国家内,很多人需要姜维去重新认识。姜维在汉中借口养病期间,不断思索自己失败的原因。经过自我调整,总算是自信心没有崩盘。而在下一节中,姜维又找到了北伐的机会,那他会怎么做呢?我们拭目以待。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8-26 21:37:57 +0800 CST  
@舟寂 2015-08-21 22:11:47
文章写的还马虎
但太流转于表面
也没下太多苦工
很多地方都是搞笑的
比如对爵位军制的基本常识的错误
也比如对青州军在曹军中地位
最搞笑的就是对于两荀出身所谓新贵的描述
对于东汉的士族政治完全缺乏最起码的了解
颍川荀氏这样的大牌士族领袖居然能说成是新贵
还是下点苦功再来写这些东西吧
-----------------------------
@klingkun 2015-08-22 11:05:29
阁下的批评我接受。爵位制度确实写错了,只不过改不了了。青州军在曹军中的地位请忽略三国志的描写,东汉士族的知识也请忽略三国志的描写,这里是小说,全新的世界。还请多来批评指正。
-----------------------------
@舟寂 304楼 2015-08-22 11:39
兄弟 ,就是只谈小说,你也别搞上汉 寿亭候这样的笑话啊
------------------------------
@klingkun 2015-08-23 15:11:51
还是那句话,小说是小说, 历史 是 历史 ,作者就是这么写的,你不能因为别的书上不是这样来指责这部小说。正如你不能用大唐西域记来指责西游记写的不对,大唐西域记上根本没有孙悟空。你说对吧。
-----------------------------
@舟寂 308楼 2015-08-23 16:10
你确认就是小说,一些细节你真的看明白或者搞懂了吗
寿亭侯前面的汉是加上去的吗
你文笔还马虎
但是总出这种常识性的错误
你干脆说 历史 是 历史 ,小说是小说,我解的小说是我解的小说算了
那样,所有的解释权都在你这里
------------------------------
@klingkun 2015-08-24 04:07:15
请阅读了原著再来说这个问题吧,作者特意写了曹操封关羽为寿亭侯,关羽力辞不受,因此曹操又刻了一枚大印,加了一个汉。你得尊重作者的意思,不能用小说之外的东西去印证。比如关羽用偃月刀,从 历史 的角度讲,当时没有这种武器,但是在小说里是有的,你能说这是常识型错误吗?再比如在 历史 上太尉就是大司马,但是小说中太尉和大司马是两个官职,你能用 历史 知识去说小说错了吗?
-----------------------------
@舟寂 2015-08-24 14:15:11
且说曹操见关羽斩了颜良,倍加钦敬,表奏朝廷,封云长为汉寿亭候,铸印送关公。
上面是我才百度的三国演义里的段落。
我没看到曹操加了个 汉 字。
麻烦请把你的说法在三国演义中找到出处。
再太尉是有大司马的说法,但就是在汉朝,同时出现太尉和大司马的时候也有。
请别举这个例子。
同样,在三国中,一样也提到了 何进 作为大将军是可以开府的,我想三国里有大将军掾 袁绍 吧。
-----------------------------
兄弟,你暴露了,看来你只看过毛版的三国,那是删减版,在前言里我就说了,以壬午版的内容为主。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8-26 21:39:48 +0800 CST  
@舟寂 2015-08-21 22:11:47
文章写的还马虎
但太流转于表面
也没下太多苦工
很多地方都是搞笑的
比如对爵位军制的基本常识的错误
也比如对青州军在曹军中地位
最搞笑的就是对于两荀出身所谓新贵的描述
对于东汉的士族政治完全缺乏最起码的了解
颍川荀氏这样的大牌士族领袖居然能说成是新贵
还是下点苦功再来写这些东西吧
-----------------------------
@klingkun 2015-08-22 11:05:29
阁下的批评我接受。爵位制度确实写错了,只不过改不了了。青州军在曹军中的地位请忽略三国志的描写,东汉士族的知识也请忽略三国志的描写,这里是小说,全新的世界。还请多来批评指正。
-----------------------------
@舟寂 304楼 2015-08-22 11:39
兄弟 ,就是只谈小说,你也别搞上汉 寿亭候这样的笑话啊
------------------------------
@klingkun 2015-08-23 15:11:51
还是那句话,小说是小说, 历史 是 历史 ,作者就是这么写的,你不能因为别的书上不是这样来指责这部小说。正如你不能用大唐西域记来指责西游记写的不对,大唐西域记上根本没有孙悟空。你说对吧。
-----------------------------
@舟寂 308楼 2015-08-23 16:10
你确认就是小说,一些细节你真的看明白或者搞懂了吗
寿亭侯前面的汉是加上去的吗
你文笔还马虎
但是总出这种常识性的错误
你干脆说 历史 是 历史 ,小说是小说,我解的小说是我解的小说算了
那样,所有的解释权都在你这里
------------------------------
@klingkun 2015-08-24 04:07:15
请阅读了原著再来说这个问题吧,作者特意写了曹操封关羽为寿亭侯,关羽力辞不受,因此曹操又刻了一枚大印,加了一个汉。你得尊重作者的意思,不能用小说之外的东西去印证。比如关羽用偃月刀,从 历史 的角度讲,当时没有这种武器,但是在小说里是有的,你能说这是常识型错误吗?再比如在 历史 上太尉就是大司马,但是小说中太尉和大司马是两个官职,你能用 历史 知识去说小说错了吗?
-----------------------------
@舟寂 2015-08-24 14:15:11
且说曹操见关羽斩了颜良,倍加钦敬,表奏朝廷,封云长为汉寿亭候,铸印送关公。
上面是我才百度的三国演义里的段落。
我没看到曹操加了个 汉 字。
麻烦请把你的说法在三国演义中找到出处。
再太尉是有大司马的说法,但就是在汉朝,同时出现太尉和大司马的时候也有。
请别举这个例子。
同样,在三国中,一样也提到了 何进 作为大将军是可以开府的,我想三国里有大将军掾 袁绍 吧。
-----------------------------
@klingkun 2015-08-26 21:39:48
兄弟,你暴露了,看来你只看过毛版的三国,那是删减版,在前言里我就说了,以壬午版的内容为主。
-----------------------------
@舟寂 2015-08-26 22:34:04
请贴壬午版
-----------------------------
“却说曹操为云长斩了颜良,倍加钦敬,表奏朝廷,封云长为寿亭侯,铸印送与关公。印文曰:“寿亭侯印”,使张辽赍去。关公看了,推辞不受。辽曰:“据兄之功,封侯何多?”公曰:“功微,不堪领此名爵。”再三辞却。辽赍印回见曹公,说云长推辞不受。操曰:“曾看印否?”辽曰:“云长见印来。”操曰:“吾失计较也。”遂教销印匠销去字,别铸印文六字“汉寿亭侯之印”,再使张辽送去。公视之,笑曰:“丞相知吾意也。”遂拜受之。”
这段常读三国演义的都知道,毛伦和毛宗岗在整理明朝三国手稿的时候,主要做了三方面的改动,第一是删掉对曹操有利的,第二是删掉对刘备、关羽、诸葛亮不利的,第三是修改bug。壬午版中诸葛亮用各种明朝才有的大炮攻打陈仓城,毛版也删了。关羽阴颜良也删了,诸葛亮在上方谷想烧死魏延也删了。总之明朝流行的三国演义跟清朝的在路线上差距很大。假如再算上李卓吾和乾隆的版本,差异性更大了。毛版文笔上是最好的,但是人物改的非常脸谱化,表现的都是毛家爷俩的思想。还是明代版本比较客观。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8-26 22:57:11 +0800 CST  

这时候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人,曹操、诸葛亮、司马懿、诸葛恪干的事都差不多。但是后世评价的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诸葛亮这个忠臣有人配合才保住了名声。而配合他的,就是刘禅。万一刘禅跟刘协、孙亮一样耐不住寂寞走上了反抗的道路。那诸葛亮要么被杀,要么杀掉刘禅,要么斩杀刘禅所有的心腹。无论结果怎样,只要刘禅对诸葛亮下手,诸葛亮就做不成忠臣。在《三国演义》的世界里,君主们没有子婴、崇祯、康熙这样的人物,所以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权臣。而正是因为刘禅的忍性比较大,才造就了诸葛亮这个大忠臣。司马懿该多羡慕诸葛亮啊。

理清楚这些之后,我们就可以在下一节中,探秘姜维二伐中原的隐藏密码。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8-27 22:01:52 +0800 CST  
没人配合当不了忠臣



就在姜维一伐中原惨败之后,当时的国际形势发生了巨变。曹魏嘉平三年,太傅司马懿走完了自己的一生。第二年,东吴大帝孙权驾崩。

这两件事的发生,催生了姜维的第二次北伐。也从另一个侧面解释了不同的人做了同样事,结局大不一样的原因。

司马懿是个骨子里都不想造反的人,甚至如果可以的话,他都不想擅权。司马懿当初是跟着哥哥司马朗进入了丞相府工作,给当时的大人物曹操做秘书。曹操作为丞相,府上有很多秘书(主簿),但是这些人大致分为三种。第一种是杨修,第二种是司马懿,第三种是其他,比如王必、司马朗等。也就是说,曹操府下的主簿中,只有杨修和司马懿算是另类,其他的都是埋头工作型。杨修跟着曹操做秘书,耍耍小聪明其实倒也没什么。曹操只是觉得这哥们太狂放,虽然不待见他,倒不至于要杀他。关键是杨修作的一手好死,居然参与曹丕和曹植的储位之争。曹操一不想看见杨修这样的浮华之人将来掌握国家的政权,二不想看见出手狠毒的杨修将来玩阴的弄死曹丕。所以才寻了个风流罪过斩了他。

与之相比,司马懿就低调的多。司马懿从跟着哥哥进入相府当文学掾就开始跟着神一样存在的曹操学习。虽然说司马懿是个文学掾,但是他不爱写文章,他喜欢的是研究兵法、整顿行伍、舞枪弄棒。而曹操就是个非常好的老师。如果说姜维是得了武侯真传,那司马懿就是接过了曹操的衣钵。再后来曹操任用司马懿当主簿,而司马懿在这个职位上一直干到曹操死亡。多年主簿的生涯让司马懿从个文秘成长为一个谋臣乃至军事家。曹操让司马懿参与了后半生中很多大事,并且对司马懿很满意。后来托孤,司马懿从主簿一跃成为了顾命大臣。虽然跟贾诩、曹洪、陈群比起来,司马懿的官职最小。但是司马懿很满足,这也算是坐着火箭升迁。之后的曹丕时代,司马懿一直干着本专业的事:练兵。中央的事一般不大参与,司马懿的兴趣似乎只在练兵上。魏明帝时期,司马懿再度被任命为顾命大臣。仲达同志没有参与中央的权利斗争,也不计较自己的官职别说比不上其他的顾命大臣,也比不上心眼极多的华歆、王朗。司马懿主动请求调离中央镇守雍、凉。以防守蠢蠢欲动的诸葛亮。顾命大臣低调到这个份上,还被罢了官,这哪说理去。之后司马懿一步步被形式所逼,不得不对老战友曹真的儿子下手,干掉曹爽,收了他的兵权。

客观来讲,这场高平陵之变算不得司马懿造反。因为曹爽僭越在前,早有不臣举动,司马懿干掉他有理有据。张当、何晏等人都指认曹爽谋反。谋反还能不杀吗?然后司马懿处决了首犯曹爽、奸臣五人组和跟着吃挂捞儿的桓范,其余不问,没搞腥风血雨的大洗牌。之后司马懿在中央还是当自己的太傅,没开府治事,没搞大换血。但是既然这么干了,那就得一条道走到黑。为了自身安全,司马懿开始有步骤的削减曹氏兵权,把夏侯玄改封为太常。这样一搞,夏侯霸冲动的带了三千人造反,这不作死么。真要造反,也得先请郭淮、陈泰到军中议事,干掉他俩之后尽起雍、凉之兵,进可以攻长安、洛阳,退可以学马腾自守西凉。带三千人造反绝对是下策中的下策,俗称下策的平方。

司马懿临死之前,告诫自己的儿子司马师和司马昭说:“吾事魏历年,官授太傅,人臣之位极矣。人皆以吾有异志,吾何敢焉。吾死之后,汝二人善事主人,勿生他意,负我清名。但有违者,乃大不孝之人也!(原文)”

这是司马懿临终说给儿子的话,足以表达了他内心的真实想法。再后来他的子孙不听话而谋反,后人就把这段罪过算在了司马懿的头上。司马懿这个忠臣怎么都没当上。试想一下,假如当初曹爽没有听何晏的,司马懿继续当太尉。那司马懿能当上忠臣无疑。可惜的是曹爽先出招,司马懿不想死,更不想让两个儿子陪自己一起死,因此有了高平陵之变,一个本想为国尽忠的司马懿,终于成了人们口口相传的奸臣。司马懿死后,其子司马师没听他的话。在司马师看来,司马家族在魏国劳苦功高却屡遭算计,是可忍孰不可忍。于是逼迫曹芳封他为大将军,总领尚书机密大事。自此司马师开府治事,取得了魏国的实际统治权。

说到司马懿的心路历程,就不得不说孙权死后的吴国。孙权的继承人是以聪明而著称的孙亮。孙亮继位时岁数多大,书中没有交代。但是他被废的时候是十七岁(太平三年),这样倒推一下,他继位那年(建兴元年)是十岁。一个十岁的娃娃当上了吴国的皇帝,朝中大权尽归诸葛恪。作为诸葛亮的亲侄子,诸葛恪行事风格简直是诸葛亮的翻版,只不过诸葛恪的能力比他二叔还有不小的差距。诸葛恪是东吴二代当中的佼佼者,想当初孙权制定的后世蓝图中,能辅佐自己儿子坚守东吴霸业的就是诸葛瑾的儿子诸葛恪和张昭的儿子张休。但是孙权在位期间发生了太多太多的事,废了两任太子,等到孙亮继位,辅政大臣就只能是诸葛恪和吕岱了。想当初东吴有两个老实人,一个是真老实的诸葛瑾,一个是装老实的鲁肃。所以混来混去,大家都爱开诸葛瑾的玩笑,谁也不敢招惹鲁肃。但是人家诸葛瑾的儿子完成了逆袭,超越了所有同事们的儿子。

本来按照孙权的规划,孙亮继位之后,内事不决问诸葛,外事不决问吕岱。但是诸葛恪作为诸葛亮的侄子,深得诸葛家族的基因遗传,刚上位就像诸葛亮架空李严那样架空了吕岱,集军政大权于一身。然而就在这个时候,司马师让其弟司马昭挂帅,趁着东吴易主而南征。诸葛恪刚稳定了国内的局势,就匆匆带兵北上迎敌。与之对敌的魏国大先锋是诸葛诞,按血缘讲,是诸葛恪的亲堂叔。

此时的魏军人员配置完全是新生代人员,比如胡遵、毌丘俭(音:贯秋简)等。东吴诸葛恪手下还有个活化石级别的战将,他甚至还参加过赤壁大战,端的是戎马一生,经验丰富。此人就是老将丁奉,当年追刘备和孙尚香的时候还是一员年轻将领,如今几乎成了东吴的柱石大将。这仗一打,过程没啥好说的。丁奉勇不可当,魏军上下完全被震慑住了。司马昭来也匆匆去也匆匆,没明白怎么回事呢就决定班师回朝。

到了这个时候,诸葛恪的事业达到了顶峰,可谓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如果见好就收,诸葛恪就是东吴第二个陆逊。但是诸葛恪姓诸葛,他得学他二叔锐意北伐。可是奇怪的事情发生了,怎么没人说诸葛恪北伐是一片忠心呢?

诸葛恪带兵北伐,顺道邀请姜维一同进兵。姜维一琢磨这是个机会啊,必须得出兵一雪前耻。就这样,吴蜀两国第一次团结一致,共同北伐。

这要是当初诸葛亮和陆逊都这么玩命的联手北伐,那事情还真是大有可为。可如今是姜维搭档诸葛恪,魏国那头司马懿变成了司马师和司马昭。司马师派出司马昭协助郭淮对抗姜维,派毌丘俭、胡遵抵御诸葛恪。姜维那边怎么样留到下篇说,单说诸葛恪这边北伐在新城受挫,又被人忽悠,导致大败。

诸葛恪兵败之后十分惭愧,于是使出了无数东吴前辈用过的绝招,托病不出。吴主孙亮还亲自去府上问安。诸葛恪怕别人议论自己,于是开始在东吴推行严刑峻法。诸葛恪和诸葛亮的原则是一样的,那讲究的是“宫中府中俱为一体”。因此诸葛恪先拿自己人开刀,犯了错的轻则流放,重则斩首。百官一看,嚯,对自己人都这么狠,对别人那还了得?因此百官惊惧,对诸葛恪怕到了极点。

让别人惧怕,不是件好事,因为怕的背后一定是恨。诸葛亮经营多年,做到了让人服气,只有魏延对他不是服气,而是惧怕。诸葛恪资历尚浅,北伐又失败了,因此没人服他,只是怕他。接着诸葛恪干了件大胆的事情,派自己的心腹张约、朱恩掌管御林军。这一下就把整个孙氏集团给激怒了。从皇帝孙亮的角度讲,御林军如果掌握在诸葛恪手里,那等于自己的小命就捏在了诸葛恪手里,太危险了。从前任御林军总管孙峻的角度看,这是诸葛恪再跟自己叫板。那孙峻对诸葛恪的仇恨达到了一天二里仇,三江四海恨的地步。

话又说回来了,外姓去控制皇家军队的诸葛恪不是第一个。书中还有两个人这么干,一个是曹操命曹洪总督御林军马,一个是诸葛亮让心腹向宠掌握皇家御林军。但是这俩人一个成了奸臣的代表,一个成了忠臣的楷模。诸葛恪还没来及证明自己的忠奸,就被孙峻给阴死了。

孙峻得说是东吴闷骚界的奇葩。表面上看孙峻是因为诸葛恪要夺他的兵权而算计诸葛恪,实际上他是为了借诸葛恪事件来算计吴国皇帝孙亮,从而达到自己专权的目的。

孙峻问皇帝能不能干掉诸葛恪。孙亮一个十几岁的孩子,再聪明也缺乏政治经验。把自己对诸葛恪的不满和盘托出,表示自己见了诸葛恪感到十分惧怕。孙峻一看这是奉召讨贼,于是安排下鸿门宴,席间斩了诸葛恪。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8-29 12:36:27 +0800 CST  
孙峻斩了诸葛恪,接着当自己的御林军总管不就行了?那不行,这千载难逢的机会,孙峻趁机让皇帝封他大将军、丞相、富春侯。总揽吴国军政大权于一身,从安保部门主任一跃成为了吴帝国的实际掌舵人。

这时候我们再来看看这几个人,曹操、诸葛亮、司马懿、诸葛恪干的事都差不多。但是后世评价的结果却大相径庭。究其原因,诸葛亮这个忠臣有人配合才保住了名声。而配合他的,就是刘禅。万一刘禅跟刘协、孙亮一样耐不住寂寞走上了反抗的道路。那诸葛亮要么被杀,要么杀掉刘禅,要么斩杀刘禅所有的心腹。无论结果怎样,只要刘禅对诸葛亮下手,诸葛亮就做不成忠臣。在《三国演义》的世界里,君主们没有子婴、崇祯、康熙这样的人物,所以造就了一个又一个的权臣。而正是因为刘禅的忍性比较大,才造就了诸葛亮这个大忠臣。司马懿该多羡慕诸葛亮啊。

理清楚这些之后,我们就可以在下一节中,探秘姜维二伐中原的隐藏密码。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8-29 12:37:14 +0800 CST  
二伐中原



从标题的角度讲,壬午版的三国其实很有意思。壬午版的文字水平要比毛版逊一筹,但是很多字眼用的很关键,表达了作者对一些事物的认识和定位。比如姜维九伐中原,壬午版把“伐”多写作“犯”,这意思就差多了。等于作者认为姜维对魏国的战争属于是侵略战争,也没有给姜维冠以“汉将”的名号。

回说这姜维的二伐中原,或者叫二犯中原,其实是第一次北伐的延续。因为从姜维的的角度讲,第一次北伐并没有宣布结束,而是因为自己身体不舒服,暂回汉中养病。如今姜维接到诸葛恪的召唤,那没啥可说的,北伐!诸葛恪北伐面对的是胡遵、毌丘俭。而姜维北伐遭遇的是魏国名将郭淮、陈泰,还有闻讯赶来的司马昭。

姜维在汉中“养病”期间,积极总结了首次北伐的经验教训。课本上的知识跟实际情况总是相差很远,如果步步都按课本走,那姜维跟马谡还有什么区别。所以这一次北伐,姜维决定一切从实际出发,抛弃公式化的战斗模式。姜维在总结经验时,有一点总结的不够准确。那就是他认识上次的失利,主要是赖羌王说来不来,口碑太差。这一次呢一定要让羌王先出兵,然后蜀军再出动。姜维看了看手下这群人,稍微善于耍嘴皮子的就剩下郤正了。郤正去见羌王迷当,献上礼物之后,迷当大王乐得合不拢嘴。当即派出羌族名将俄何烧戈带五万铁骑攻打陇右,而姜维汇合夏侯霸带兵二十万直捣南安。

这样一来,魏国方面除了东线要抵抗诸葛恪之外,西线也不得不兵分两路。郭淮、陈泰守住要地防御西羌,司马昭用徐质为先锋对抗姜维。

徐质是魏国新生代战将的佼佼者,善用一柄开山大斧。要不是行军布阵练兵方面的技能不行,徐质简直就是小徐晃。姜维这次北伐的第一战就要面对武功高强的徐质和司马懿的传人司马昭。

说起司马昭,就不得不提他的哥哥司马师。单从表象上来看,司马师深得司马懿的真传,善于用兵,精通兵法。单论打仗这项业务,司马昭还真不如司马师。不过司马懿却对司马昭青眼有加,称之为“麒麟儿”。原因是司马昭虽然没有完全继承司马懿的战斗基因,但是政治敏感度和政治斗争的天分完全超越了司马懿,所以司马懿觉得将来能够光大门楣的就是司马昭。

人家魏国都到了徐质做先锋的时代了,姜维能派出的大先锋是比自己岁数还大很多的廖化和张翼。我从小说中简单推算了一下,廖化杀大哥杜远而跟关羽的时候大概是汉朝建安五年,这次当先锋出征是蜀汉延熙十六年,这中间差了五十多年。也就是说,如果当初廖化跟关羽的时候算二十岁,这会儿当先锋是七十多岁。都这把年纪了,真的该叫他一声廖老。在《三国演义》中,能在七十多岁还保持相当强战斗力的人物怕是只有黄忠和赵云。其他人别说到七十岁还保持战斗力了,能活到七十就不易。

姜维靠着这些人撑起北伐的摊子这还不容易。年轻一点的就是姜维自己了,但是姜维此时也是奔五张的人了。再看什么张翼、张嶷之流,都这把年纪了,且不说能力怎样,最起码进取心比当年跟随武侯时差远了。

这不嘛,人家徐质耍耍斧子,轻而易举的打跑了廖老和张老两大先锋。想当初魏国新生代猛将王双耀武扬威的时候,武侯还能安排魏延斩了丫的。现在徐质英勇无敌,姜维看了看自己手里的牌面,甭挑了,自己来吧。

姜维果断的抛弃了夏侯霸诱敌斩将的课本套路,而是假装在铁笼山一带用木牛流马运粮。司马昭从街亭之战开始就跟着司马懿对抗蜀国,深知蜀国的命门就在粮道上。因此司马昭派徐质去铁笼山劫粮,结果正中姜维之计。姜维一枪刺死徐质,夏侯霸活捉一半魏军。趁着这个消息还没在微博上散布出去,蜀军穿上魏军的军服,直接杀奔魏军大营而来。司马昭惊慌失措,兵退铁笼山,被姜维团团围住。与此同时,郭淮听说司马昭被困,急得要马上带兵去救。这时候又是陈泰站出来说,这会儿去救司马昭,不仅救不了,老窝还得被羌兵端了。那咋整呢?陈泰建议用计。

陈泰这个同学其实是非常阴的。这要是早些年被诸葛武侯发现,要不招过来当徒弟,要不就得弄死他。陈泰带人去投降了迷当大王。诉说郭淮这孙子不是东西,表明了自己要和迷当大王一起帮助蜀国的决心。迷当大王是个实诚人,哪想得到魏国人如此狡猾。于是答应了和陈泰里应外合攻打郭淮的计划。当天夜里,俄何烧戈一马当先杀进魏营。他坚信陈泰会来接应他。没想到俄何烧戈一进门就掉进了陷坑之中。其余羌兵发现老大没了,接着就遭到了郭淮和陈泰的夹击。羌兵大败,迷当被擒,俄何烧戈坐井观天不堪其辱,横刀自刎。

郭淮好言抚慰迷当大王,少不了封官许愿给钱给物。估计是迷当大王觉得魏国开出的加码更高,于是欣然加入了魏国大军的队伍。调转枪口攻打姜维。

姜维还以为是迷当的援军到了,于是和夏侯霸下马迎接。不料郭淮和陈泰突然发难,杀姜维了一个措手不及。蜀军都响应一个号召,大难临头各自飞。上至卫将军姜维,下至炊事班的厨子,看谁跑得快。郭淮眼睛一直盯着姜维,他知道只要除掉姜维,那魏国的西线就太平了。于是快马加鞭,死死追着姜维。姜维本想回头干掉郭淮再走,结果发现自己没有任何的武器,只有随身一张弓,没有一支箭。姜维很聪明,虚拽弓弦,吓唬郭淮。郭淮躲了几次,发现姜维没有箭忽悠人呢。于是站住马、带住枪,一箭射向姜维。要说论带兵,郭淮尚且可以和姜维比划比划。论武功,那郭淮可就差远了。只见姜维单手接过那支箭,转身又射了回去,郭淮应声下马,一代名将死于非命。

郭淮自从张飞瓦口战张郃的时候崭露头角,一路走来从跟随曹洪到追随曹真、司马懿,逐渐成长为一代名将镇守雍、凉,除了诸葛亮谁也难以在他手下讨到便宜。万万没想到郭淮居然这样死了,这件事足以给我们一个启示,专业的人干专业的事,是元帅就别干小兵的活。本来就不是战将,非得学人家挺枪跃马追赶最不好惹的姜维,这不就悲剧了么。就算是想当裁缝的厨子真的成了好司机,但是也只能在专业司机面前秀厨艺,在专业厨子面前做衣服,,在真正裁缝面前玩车技,要不准得露怯。

这回姜维可以说又是一场大败,队伍都给打散了。刚刚假装魏军围了司马昭,就被魏军假装羌兵打散了队伍。不过这次姜维可以昂着首回到汉中,给刘禅上表宣布战争结束。姜维总结的战争结果是这样,虽然姜维作战失利,没能占领魏国寸土,但是姜维亲手干掉了魏军大先锋徐质和名将郭淮,挫动魏国国威。功过相抵,不算丢人。

姜维这回算明白了。人生在世,做任何事都要把主动权牢牢抓在自己手里,断不可指望别人能给自己带来实惠,除非这个人是自己亲爹。羌王指望不上,诸葛恪也指望不上。就跟现在做生意一样,指望股东帮你挣钱,那是极其不靠谱的,凡事靠自己才是王道。

姜维眼下正在等机会,只要魏国一有风吹草动,就是自己再度出兵北伐的好时机。下一次北伐,姜维绝不会再指望别人能帮自己多大忙,还是要靠自身实力才行。

比起当年诸葛武侯的意气风发,姜维看着手下这批白头将军,只能当一个机会主义者。所以他天天盼着魏国出事。魏国呢,当然也不会太平。司马师在魏国只手遮天,骄横程度丝毫不低于当年的董卓、李傕、郭汜。司马懿在的时候,曹芳还是个皇帝。司马懿死后,曹芳混的连汉献帝都不如。按理说不至于,毕竟曹操留下了一个庞大的曹氏宗族。可司马懿诛灭曹爽之后,整个曹氏家族(包括夏侯氏)只有一个夏侯霸造了反。其余曹氏子孙都在干嘛?比如曹仁、曹洪、夏侯惇、夏侯渊四大家族的子孙都在干嘛?再比如夏侯霸的弟弟夏侯威、夏侯惠、夏侯和都在干嘛?书中没做任何交代。但是从书中出现的根正苗红的曹氏宗族人士来看,这帮人腐化懦弱,自身都难保,更别提保卫皇帝。这是一批堕落掉的“八旗子弟”,上不得马,拉不开弓。也难怪曹氏家族被司马氏这么欺负都没人做出具体的反抗动作。他们仿佛默认了司马师僭越专权的合法化。就在曹氏宗族集体失声,默认司马师专权的时候。魏国皇帝曹芳可不干了,在下一节中我们将看到,曹芳走出了反抗的道路,同时也给了姜维三伐中原的契机。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8-29 12:39:09 +0800 CST  

楼主:klingkun

字数:437384

发表时间:2015-03-12 16:5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01 10:01:15 +0800 CST

评论数:7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