连载:品读《三国演义》中的三大主角

五、反复出现的桥段


这是《三国演义》出现过多次的桥段,权臣威逼皇帝,僭越至极,嚣张至极。在这里我们有幸请到几位嘉宾,让我们来采访一下他们。
主持人:首先请出场的嘉宾是山阳公刘协同志。我们知道刘协先生对于被权臣逼迫这方面有着丰富的经验,下面请刘协先生谈一谈这方面的感受。
刘协:感谢栏目组能给我这次机会给大家分享一下我的经验和感受。想当初我并不相当这个皇帝,我知道我并不是何家的对手,能安安稳稳当个活着的陈留王比什么都强。谁知道那个大胖子董卓非让我当皇帝,这才把我硬推到了龙椅上。
主持人:您觉得龙椅舒服吗?
刘协:舒服,非常舒服。尤其是看到太监宫女跪一地伺候我,连个大气都不敢喘的时候,我的内心就爽的无法用语言来形容。可是我每当看到死胖子董卓的时候,脑海里就能浮现出我哥哥刘辩被毒死的惨状。因此我内心惶恐不安,特别希望有一天死胖子能变成真正的死,胖子。而我内心又迫切的希望不仅是太监、宫女跪一地不敢仰视我,我希望朝臣们都不敢抬头看我。我很享受帝王感觉。
主持人:后了来董卓被杀,您体会到那种九五之尊的感觉了吗?
刘协:体会个毛啊。死胖子真的变成死了的胖子之后,我看到王允的眼睛就后背冒冷汗。你别看他对我毕恭毕敬,只不是给我个面子,事实上他做事从不征求我的意见,感觉他除了瘦一点之外,跟董卓没有什么两样。相比之下,我倒觉得吕布反而亲切一点,我感觉不到吕布身上能够散发出那种强烈的杀气。
主持人:王允不是最后因为保护您而牺牲了吗?
刘协:他自己搞的天怒人怨,你觉得他能到关东去投奔谁?他横竖都是个死,在我面前装一把忠臣好歹能剩下个好名声。
主持人:您怎么看待李傕、郭汜这两个人?
刘协:这俩根本不是人。董卓和王允再恐怖,好歹对我客客气气。你别看董卓杀人不眨眼,没事他还来找我聊聊天、喝喝酒、下下棋。你别看他是个臭棋篓子,我水平也不怎么样,好歹我俩也算是棋逢对手。李傕、郭汜俩畜生对我好不尊敬,经常呼来喝去,完全没有人臣之礼。我当时就想,如果能逃离他们俩的控制,我宁愿放弃皇位带来的富贵。
主持人:在您心目中,杨奉、韩暹算不算忠臣?
刘协:感觉不到他俩是忠臣,我认为是时机不到。如果天下太平,他俩掌权,会变成第二组李傕、郭汜。尤其是他们找来救驾的那些人,都什么玩意儿啊?尤其是那个李乐,我都没法说他。要让我跟着李乐混,我宁愿去找李傕、郭汜。
主持人:您也真够不容易的,曹操对您来说,是第二个董卓吧。
刘协:其实一开始我拿曹操当救星来着。因为当我第一次遇见曹操的部队,感觉就像小时候见过的西园军一样。他们对我毕恭毕敬,这支部队军机严明,训练有素,素质比西凉军强的不是一星半点。迁都许昌之后,我又过上了久违的帝王生活。跟随我逃难的公卿们也脱离了叫花子的模样。
主持人:这么说您认为曹操是个忠臣?
刘协:忠个屁!曹操对我虽然在物质上不曾有任何怠慢。但是朝中大事小情都是他说了算,每次都是他在相府决定了之后,才通知我一下,根本不征求我的意见。我可是当时合法的皇帝,他啥事都不问我的意见就决定,简直让我忍无可忍。
主持人:这么说您当时希望曹操把大权交给您?
刘协:这可不是我一个人的想法,满朝公卿都是这么想的。
主持人:您怎么知道的呢?
刘协:我岳父伏完说的。而且当时曹操开府治事,宫里是我的天下,包括御林军都是我的人,朝臣们可以随意进攻来跟我吐槽。
主持人:您当时支持这些进宫吐槽的朝臣吗?
刘协:支持啊,所以他们敢跟曹操背地里下绊子。
主持人:所以后来就有了许田围猎事件吧。
刘协:那一次我是恨透了曹操,太不像话了,分明不把我放在眼里。所以我听从了我岳父的意见,给国舅董承下了衣带诏。
主持人:您真觉得董承能扳倒曹操替你挣回大权吗?
刘协:当时我岳父说能,所以我也没多想。后来我也琢磨透了,当初董卓诛杀董氏外戚的时候,只有董承幸免于难。可见此人明哲保身的能力很强,政治立场很不坚定。指望他扳倒曹操基本没戏。当时我更看好皇叔刘备,毕竟一笔写不出俩刘字,而且皇叔这人英雄了得,我觉得他能救我。只不过没想到他后来去徐州了,剩下董承组织的那帮人,我根本不看好。
主持人:你跟曹操决裂就是因为衣带诏事件吗?
刘协:应该是吧。反正自此之后我看得出曹操看我的眼神中充满了恨意。我对曹操也惧怕到了极点,甚至每次看到他就像看到了董卓。
主持人:那您认为曹操和李傕、郭汜比,谁更可怕?
刘协:他们都不是最可怕的,曹丕才是最可怕的。尤其是曹丕的爪牙华歆、王朗、曹洪、曹休等人,他们甚至干跟我动手,这才是最可怕的。
主持人:方便透露一下曹丕逼您禅位时的心情吗?
刘协:当时只有害怕。当不当皇帝,延续不延续汉朝国祚都不重要。重要的是我怕他们杀我。我是皇帝的时候,华歆都敢对我动手,我不是皇帝了,很有可能会被灭口。更何况曹丕心狠手辣,连亲弟弟都不放过,何况我这个妹夫呢。
主持人:您退位之后过得怎么样呢?
刘协:还好吧。最起码不像当初惧怕宫里的每一个人,现在最起码生活很安逸,山东这边还是不错的,尤其是山阳郡临近大野泽,这里的水产还是挺丰富。
主持人:您现在是不是比当皇帝哪会儿过得快乐?
刘协:我当过皇帝吗?
······

当节目演到这里的时候,曹芳拍案而起!献帝没真正当过皇帝,朕当初可是正经八百的皇帝。自从司马太傅称病回家,曹爽完全是按照董卓的标准来要求自己。后来司马太傅诛灭曹爽这个奸贼,我可是举双手支持的。可惜的是司马太傅宾天之后,司马师、司马昭哥俩可比曹爽坏多了。尤其是那个司马师,我看见他眼皮上那颗肉瘤就害怕。

这就是魏国皇帝曹芳的基本生活状态。在权臣这个行业里,司马师刷新了一个新的记录。毕竟当初汉献帝再怎么不济,也不至于给董卓、曹操行礼。曹芳作为大魏皇帝,见了司马师可是要行礼的。你说司马师得专权到什么地步,曹芳得可怜到什么程度。对于曹芳这个状态,就连作者都没给予曹芳一点同情,反而明里暗里表达了另一个结论:报应!当初曹操、曹丕怎么欺负汉献帝的,如今报应在了曹芳身上。
有的时候,不怕没好事,就怕没好人。汉献帝之所以后来跟曹操翻脸,连老婆孩子都没保住。多半是因为他那个奇葩的岳父伏完瞎出主意导致的。如今曹芳也有这么一个成事不足败事有余的岳父,名字叫张辑。张辑和伏完比起来,其实有些冤枉。因为张辑的革命进取的愿望远不及伏完强烈。只不过女婿找上自己了,自己不得不接这个活。事实上曹芳是很怀念司马懿的,在他心里,司马懿是忠臣,司马师就是乌龟王八蛋。在当时有个很严重的问题,那就是天下群臣,除了曹氏宗族之外,都觉得曹爽这货死不足惜。也就是说司马懿杀被天下群臣认为是有理有据有节的合法行为,甚至说是为国除害的行为。鉴于此,司马师把持朝政,没有收到太大的阻力。曹芳坚信只要把自己现在的惨状公布于众,那天下群臣必然会云集起兵诛灭司马师,自己又能当回自己的皇帝。曹芳为什么这么自信?中书令李丰这么说的。
李丰扬言凭借自己的才气加上皇帝的信物,必然能召集天下诸侯共伐司马师。被夺了兵权的夏侯玄也在旁表示支持。还声称只要灭了司马师,那他叔叔夏侯霸就能从西蜀回来为魏国效力。这期间只有张辑没有发表意见。因为他觉得别管这事行不行,保密是最重要的。
张辑的想法是有道理的。当他们三人带着曹芳用血写成的诏书刚离开大殿,就被司马师拦住了。这仨人心理素质都不怎么样,尤其是夏侯玄,没说两句就撸胳膊挽袖子要揍司马师。结果还没到司马师面前,就被司马师的保镖打倒在地。后来这三人被司马师处死,曹芳跟司马师彻底决裂。
司马师这些年看够了曹氏家族迫害他们司马氏。他可没有司马懿那好脾气,进宫先杀了张皇后,又去找老太后商议废立之事。老太后和司马师经过博弈,最终在司马师的叔叔司马孚的调解下各退一步,太后同意废曹芳再立新君,但是司马师也同意让太后选择新君的人选。就这样,曹丕的孙子高贵乡公曹髦被推上了前台,成为了魏国第四任皇帝。
司马师的这个动作震惊国内外。姜维看到了新的机会,可以准备第三次北伐了。姜维这次出兵的理由很奇特,说司马师搞废立,他这个当邻居的都看不下去了,理应兴师问罪。
此时的司马师日子也不好过。其实原文中介绍司马师的外貌时就曾说过,这哥们眼皮上长了一颗肉瘤,上面还有毛。从医学的角度上讲,这是一个肿瘤,而且像是恶行的。司马师血性汉子,不管病理如何,他决定先做手术拿掉这个瘤子。
就在司马师刚做完手术养病,而姜维正在积极准备的这个空档中,魏国的南方出大事了,具体内容,下节再聊。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9-01 14:28:56 +0800 CST  
三伐中原

在《三国演义》中,每当有穷凶极恶的权臣出现,也总会伴随着大批站在权臣对立面的忠臣出现。在这些人中,敢于直面死亡的是真忠臣,比如当面要揍董卓的伍孚,可惜这类人的反抗没有什么作用。也有一些人远远的叫嚣,这批人主要是为了取权臣而代之,即使他们成功了,无非是做权臣第二罢了,比如十八路反董联盟。
汉朝毕竟是四百多年的老牌帝国了,所以他的遗老遗少还是不少的。魏帝国没多少年,因此忠于魏国的人那就屈指可数了。包括大部分姓曹和姓夏侯的,多数没什么实权,想对抗司马师也没那实力。尤其是姓曹的那批人,早年间被曹丕打击的都夹起尾巴做人,把手上的权利扔的干干净净,生怕被皇帝给弄死,因此才会出现曹爽这样的远枝曹氏掌权。至于曹操的直系子孙,当他们看到曹丕的子孙被人这么欺负,是高兴的包饺子呢?还是痛快的一醉方休呢?真是伤脑筋。
也正是这样,司马师废掉曹芳,改封他为齐王,非奉召不得入京。曹氏宗族对此没有任何的反应,太后选择的高贵乡公曹髦入朝为帝,司马师完成了曹操都没敢做出的事情。不知道同在山东混的山阳公刘协有没有给齐王曹芳来封贺电,上面就写俩字就行:报应!
曹髦做皇帝也好,做高贵相公也好,其实都是夹着尾巴做人,谨小慎微做事。因此曹髦刚继位就给司马师“入朝不趋,奏事不名,带剑上殿。”三大特权,随他折腾去吧。
其实司马师废立皇帝这事,客观来讲跟大多数人没有关系。老百姓该干嘛干嘛,该穷还是穷,该服役还得服役,所以老百姓不关心这个。但是这件事惹起了两个手握重兵的将军,这俩人要问司马师造反之罪,因此起兵反叛司马师,一时间淮南大乱。这俩人一个是魏国新生代名将,镇东将军毋丘(音贯秋,复姓)俭,一个是扬州刺史文钦。
曹操起兵挣的第一桶金就是从扬州出兵平定青州黄巾之乱,当时朝廷给的官职就是镇东将军,总领青、徐、兖、扬四州军务。如今公然反叛司马师的毋丘俭就是镇东将军,地地道道的实力派大将,再联合上扬州刺史文钦,绝对是军政结合,师出有名。但是要说他俩造反是为了给曹氏讨回公道,那纯属是瞎掰。真有那忠心,夏侯霸造反的时候他们就响应了。这哥俩之所以造反,完全是瞅准了一个机会。司马师废立皇帝,同党们肯定说这是效仿霍光。反对派一定会说是相仿董卓。如果毋丘俭、文钦灭了这个董卓式的国贼,那么毋丘俭和文钦的官位就很容易和当年的李傕、郭汜相当。毋丘俭和文钦联合,有实力、有借口,成功几率很大,实在是找不到不造反的理由。
为什么说他成功几率大呢?因为此时的司马师癌症发作,刚刚做了肿瘤切除手术,可谓是病入膏肓。反观朝中战将,还真没有几个人能是毋丘俭的对手。就这样,毋丘俭和文钦矫诏起兵,声讨司马师的叛逆之罪。司马师躺在病榻之上,想了想手下这帮人也只有诸葛诞能跟毋丘俭比划比划。论用兵,司马昭还逊色一筹。因此在钟会的建议下,司马师汇合诸葛诞、王基、胡遵三将,带病南征。
这票人南征毋丘俭,其实是不占优势的。都是当年的老战友,谁不知道谁啊。论带兵,毋丘俭拔了尖了。论武功,文钦、文鸯爷俩英雄无敌。尤其是小将文鸯,手艺跟《水浒传》里的孙立差不多,鞭枪双绝,在当时绝对是第一流的武将。不过我们知道毋丘俭和文钦最终败了,那么这么声势浩大的起义败在哪呢?
我认为毋丘俭之败,原因有五:
其一,司马师可谓是烈性汉子,在重伤不治,眼珠蹦出,血流不止的情况下,咬住被子不发一声,因此而稳定住了军心。
其二,诸葛诞善于用兵,及时攻取了战略要地寿春。
其三,盟友文钦是个废物,都不认道还学人家带兵打仗,结果走做了路,没能及时接应文鸯,错过了活捉司马师的大好时机。另外文钦不明时势,没能及时参透尹大目送出的情报,败得理所当然。
其四,新人邓艾异军突起,打乱了毋丘俭的战略部署。
其五,东吴趁机袭击毋丘俭的后方。
就这样,毋丘俭兵败身亡。而司马师也在这场战争中熬得油尽灯枯,死于军中。司马师临死前召来自己的弟弟司马昭,把大权全部交给司马昭后,语重心长的告诫司马昭。司马家族既得大权不得分给他人,否则就是灭族之祸。司马昭听了哥哥的话,迅速抢班夺权掌握了军队,然后再给司马师发丧。司马师的死,让很多人看到了机会。比如魏国皇帝曹髦和蜀汉卫将军姜维。
曹髦虽然年纪小,但是可不傻,完全和东吴的二代皇帝孙亮的聪明才智有一拼。这俩人如果有个孝庄那样的好老师,都是极有潜力的好君主。可是康熙这样的皇帝不多,孝庄这样的老师更少。曹髦和孙亮只能凭借自己的聪明才智去拼插上毛比猴都精的成年人,悲剧也就不可避免。曹髦一直表现的唯唯诺诺,对司马师也毕恭毕敬。但是当他知道司马师病亡之后,马上就看到了夺回大权的机会。
这头司马昭正给司马师发丧呢,皇帝的诏书突然到了。上谕是这么说的:“东南未定,暂留司马昭屯军许昌,以为外应。(原文)”司马昭接到皇帝诏书蒙圈了,这是什么意思?一向不发一言的曹髦突然给自己下旨,其中必有缘故。悲痛中的司马昭正在参悟皇帝的诏书。钟会在一旁提醒,参悟个毛啊,赶紧回京,万一这会儿出事可不是闹着玩的。
司马昭一琢磨,对啊,当初他们爷仨儿就是这么干掉的曹爽。因此司马昭整顿军队,大军兵发洛阳。曹髦一看司马昭不上当,麻溜儿的又下了一道旨意,封司马昭为大将军、录尚书事。自此朝中大权皆归司马昭,曹髦和司马昭集团的第一次过招也匆匆收场。小露锋芒的曹髦注定了要跟刘禅不一样,刘禅能忍,曹髦不能。刘禅示弱表现的是自己智商弱,而曹髦示弱表现的是自己实力弱。所以无论诸葛亮还是司马昭都觉得刘禅是个无公害人物,而曹髦更多表现出的是不得已,终究不甘于做个池中之物。
看上去魏国的局势趋于稳定,司马师到司马昭的权利结交也算是平稳。可就是这个时候,姜维按捺不住内心的悸动,再度发兵北伐。
从回目上看,这是姜维的第三次北伐。从刘禅的角度讲,这是第二次正式北伐。这次出兵姜维信心满满,没别的,就凭淮南之乱给予魏国的消耗是极大的。司马懿兵法传人司马师身亡、一代名将毋丘俭身亡、凉州屏障郭淮被姜维射死、司马昭一者用兵不如姜维,二者他就算是司马懿再生,断不敢此时离开洛阳去作战。机会主义者姜维赶紧上表,陈明此时出兵的重要性和成功几率。刘禅又不傻,一算这账干得过,于是下诏,让姜维出兵北伐。
姜维一肚子理论,缺少的就是实践。经过两次独立领兵出征,姜维总结了不少经验,这次北伐姜维算是有了长足的进步。如今的西凉没有了郭淮,新任征西大将军就是陈泰。姜维有信心跟陈泰比划一下。陈泰补得是郭淮的缺,而陈泰留下的位置,是王经补上。陈泰用兵可以说不弱于郭淮,但是王经可就差远喽。
虽然姜维信心十足,但是此时的将士们出现了厌战情绪,比如老将张翼。张翼这时候多大岁数呢?书上没说,还是简单倒推一下。刘备攻打益州,张翼绑了上司投降的时间大概是建安十八九年的样子,姜维第三次北伐是蜀汉延熙十八年。假如张翼投降刘备的时候是二十来岁,那姜维三伐中原的时候,张翼也得七十上下了。人到七十自古稀,在那个时代,七十多岁也算是风烛残年了。张翼做到了征西大将军,差不多了。别人是再不享受就老了,张翼是再不享受就死了。你让一个七十多岁当上征西大将军的人还想着拼搏再进一步吗?再往上一级时卫将军,这就是现在姜维做的位置。别管怎么说,老将张翼真的不想再打仗了,因此劝说姜维还是消停点。张翼摆出了三点很现实问题,地盘小、钱粮少、连年征战民力已疲,这种情况还打仗,有意思吗?姜维不管那个,用道德的力量来压张翼。北伐就是忠君爱国,不北伐自己想去吧。张翼一看没法沟通,军衔又没有人家大,只好默默的跟着姜维再度踏上北伐之路。
姜维出兵,活学活用教科书上的兵法。背水作战,让蜀军置之死地而后生,杀的王经人仰马翻,几乎全歼王经七万大军。纵然武侯时代,能全歼对方七万大军的战例也在少数。姜维扬威陇上,正是从此战开始。这时候,老将张翼再度提出了自己的看法。这么多年的军旅生涯,张翼没敢在武侯面前谈过自己想法。如今换了姜维领兵,张老凭借自己的资历和经验劝谏姜维,差不多得了,见好就收。再接着打就是画蛇添足,稍有差池,一战又回解放前。
姜维不管这些,胜王经不算什么,杀郭淮也不算什么。姜维想了想这些年吃亏就吃在陈泰身上,必须继续进兵。然后问题来了,继续进兵打哪?如果按照武侯的思路,一战只要能在陇上立足,下一战就得攻打关中,终极目标就是长安和洛阳。姜维出兵,完全抛弃了武侯祁山道路。或者说姜维此战并不想攻打长安,姜维没想过一次北伐就获全功,他想阶梯进兵。既然洮水大胜,那就巩固蜀汉在甘肃的势力。因此姜维出兵攻打狄道,就像在丝绸之路上扎根。
与此同时,征西大将军陈泰听闻王经大败,准备提兵与姜维决战。这时候司马昭派来帮忙的了,此人就是在平定淮南之乱战功赫赫的新人邓艾,官拜兖州刺史。邓艾年轻啊,说话又结巴,因此陈泰没把他放在眼里。不过既然是司马昭派来的,怎么也得给个面子,速速召开军事会议。你别看陈泰没把邓艾当回事,邓艾也不把陈泰放在眼里,或者说邓艾都没把整个
凉州军区放在眼里。像邓艾这种天生的将才,让他服气的人目前还没有。可就是这场关键的军事会议,让魏国两代军事奇才陈泰和邓艾精诚合作,也终止了姜维三伐中原的胜利步伐,具体内容,下节再聊。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9-04 10:29:59 +0800 CST  
英雄相惜

这是魏国召开的一次重要的军事会议。参加会议的人员当中,有早就扬名立万的表演艺术家陈泰,也有刚刚出道就尽显大才的邓艾。陈泰虽然大器晚成,但是他的卓越才能根本不输于成名多年的郭淮,所以司马师让他镇守西凉,加封征西大将军。邓艾属于不招人待见型的,恃才傲物还结巴,夏侯霸当初就服气他的才能可没跟他结交。不过司马师、司马昭兄弟还是很看好他,平淮南毋丘俭邓艾立功,被封为兖州刺史,这次姜维再度北伐,司马昭加封邓艾为安西将军。在西北这块地盘上,邓艾的军衔仅次于陈泰。
前一篇说过,陈泰没把邓艾这个新人放在眼里,只不过他是司马昭的人,因此给邓艾一个面子。而邓艾自诩天下无敌,也没把陈泰这个上司放在眼里。邓艾多大官都见过,什么胡遵、王基、诸葛诞、毋丘俭他觉得都不过如此,因此这次会议一开始其实开的很无趣。姜维来了,王经败了,七万大军都废了,该怎么办?
西北这块地方经历了这么多年的战争,公式化的东西太多了。从武侯北伐的时代开始,魏军就有个共识,蜀军太猛,根本打不过,他们来了大家就坚守,耗死他们。
所以这次军事会议上,主流的声音认为应该坚守。但是有两个人认为不该坚守,一个是邓艾,一个是陈泰。在邓艾眼中,持坚守意见的人基本上就是sb。但是他又不提出意见,只在一旁冷笑。所以说邓艾同学人缘差是有原因的。他能一旁冷笑,陈泰作为三军主帅可不能。陈泰也没指望邓艾帮忙,于是摆下自己的观点,开始了军事部署。
陈泰对形势有个初步的估计,他跟诸将说,看上去姜维统帅大军深入重地,渴求决战,如果是这样的话,那就用坚守来避其锋芒。这要是跟他决战,那绝对是疯了。根据经验来看,姜维洮水大胜,应该兵锋直指关中地区,攻打洛阳,取周围粮仓,然后汇合羌胡攻打陇右四郡。假如这样的话,那形势危急,非坚守不可。但是姜维居然不攻打关中平原,反而攻打地势险要的狄道城,那可不是短时间能拿下的。因此在这个时候,魏军应该主动出击攻打姜维,姜维腹背受敌,必然大败。正所谓具体问题具体分析,这回这事儿,不能坚守,就得出击。要不给姜维时间拿下狄道城,陇右地区就悬了。
陈泰的话一说完,高傲的邓艾起身便拜。原来西北还真有高人,邓艾愿意听从陈泰调遣。其实多数情况下,两个同等大才很难一起共事,往往合作起来适得其反。但是这回陈泰用实力征服了邓艾,让邓艾愿意听从陈泰的调遣,那魏军的战斗力瞬间就提升了几个档次。
有的时候打仗就像玩德州扑克,双方都要互相揣测对方的想法。当初诸葛亮之所以无解,关键就在于他能料敌于先,可以十分精准的揣测到对方的想法。这门技术还真不是阅读了武侯二十四篇兵书能掌握的了的。套用周星驰的一句话:有些事看天份的。
魏、蜀多年征战,地球人都知道蜀国的战争诉求是拿下长安。姜维这次偏偏剑走偏锋,转而攻打狄道城。按说如果魏国的主帅只要不是陈泰或者邓艾,姜维可以一举控制陇右,巩固好四郡之后,下一战就可以把战线往关中地区推进。可惜的是姜维的战斗意图瞒过了整个西凉军区,偏偏被陈泰和邓艾看破。这俩人还是西凉军区的总司令和副司令。没办法,这就是姜维的命。
邓艾向陈泰献计,在狄道附近虚设伏兵。然后两路急行军打着陈泰和邓艾的旗号救援狄道城。此时的姜维正在表现着自己一口气吃掉狄道城的决心。别人围城打攻坚战,撑死围四面攻打。而姜维把狄道城围了八面,连同四个角一起攻打。狄道城里边的王经也是拼了,玩命死守。王经败军之将,又是强弩之末,眼看撑不住的时候。姜维得到线报,说陈泰、邓艾两路兵马救援。姜维吓了两跳,第一跳是没想到魏军的主力可以这么迅速的到达狄道,这不科学。第二跳是邓艾来了,一个陈泰就很难对付了,又来了个夏侯霸眼中的魏国第一人,日子没法过了。
姜维果断做出部署,令夏侯霸带人阻截陈泰,姜维亲自去会会邓艾。至于狄道城嘛,那还得张翼张老将军继续攻打。蜀国这边就是这个情况,廖化得当赵云用,张翼得当张翼德用。姜维行军不到五里地,结果四面锣鼓喧天,大炮齐鸣,军旗招展。虽然姜维没看见人山人海,但是他觉得自己已经中了邓艾的诡计。于是派出传令兵赶紧去通知夏侯霸、张翼退兵。而姜维作为三军主帅,只能亲自断后,由剑阁退入汉中。
后来一打听才知道,陈泰和邓艾根本没来,姜维见到的只不过是邓艾虚设的伏兵,。姜维后悔不已,想马上再提调诸军再回狄道。结果这帮丘八大爷们死都不去,刚回来哪有再回去的道理?姜维一看军心涣散,士气低落。干脆老老实实回汉中,上表皇帝刘禅说自己洮水大捷,不损一兵一卒安然返回汉中。刘禅大喜,加封姜维为大将军。姜维自从当了大将军,算是尝到了北伐的甜头。因此精忠报国念头爆棚,非得在外屯兵,誓死也要为刘禅打下一片完整的江山。
按下姜维大将军屯兵不表,单说狄道城的王经算是活过来了。从洮水到狄道城,简直是一场噩梦。梦醒时分,王经赶紧请来陈泰和邓艾拜谢。陈泰表奏邓艾大功,司马昭封邓艾为安西将军,假节,领护东羌校尉。等于一场大战之后,作为交战双方的魏、蜀两国都很开心。战争之后,陈泰和西凉军官一起给邓艾做贺,宴会其乐融融。那头的蜀国,诸将也很开心的祝贺姜维升为大将军,酒席宴会也很盛大。
姜维为什么要对刘禅如此尽忠呢?他不想学习司马昭掌握朝中大权。也没有像诸葛亮那样打造一个新制度的规划。他这么玩命北伐,只是单纯的希望能一统中原,让刘禅当一个货真价实的大汉皇帝。从姜维的角度讲,官拜大将军,品位已极。他没想过再录尚书事,升多大爵位。姜维和邓艾一样,单纯的军事发烧友。但是不一样是俩人站队不同。姜维在蜀国早早的当上了大将军,而邓艾在魏国也就混了个安西将军,都不如叛将毋丘俭混得好。但是从邓艾的角度讲,自己升迁的速度算很快了。所以大家就能理解姜维当这个大将军得多么的满足,而他玩命北伐尽忠的动力就在这里。
在三国的世界里,其实纯武将都是很单纯的。不仅仅是姜维、邓艾这样从基层摸爬滚打上来的行伍之人。就连当初的所谓蜀国五虎将等,魏国的夏侯渊、夏侯惇、张辽、徐晃等,吴国的甘宁、周泰、徐盛、韩当等也是很单纯的人物。他们的手艺就是打仗,想的就是在战场上建功立业。反倒是那些搞文职的比较腹黑,比如诸葛亮、司马懿、周瑜这类文职出身的所谓儒将,再比如法正、张松、华歆、王朗、费祎这类人都阴着呢。这也是为什么刘禅放心的在军职上加封姜维而制约蒋琬、费祎等人的权利,这也是为什么司马昭早早的放出邓艾建功立业而一直把钟会雪藏在自己身边。邓艾这人再骄傲无非就是表现在为人处世上,钟会这人再低调也在谋划着身边的每一个人。
在西凉为邓艾庆功的宴席上,陈泰试探性的对邓艾说姜维再不出兵了。邓艾当即反驳了这个观点,而且毫不顾忌王经的面子而说出了姜维必然出兵的五大理由。
其一,王经兵败,损失七万大军,而蜀军虽然被吓回汉中,但是没有损失。因此上一战怎么说都是人家姜维胜了,因此姜维乘胜出兵,理所当然。
其二、蜀军将士配合完美。这么几十年就俩主帅,除了诸葛亮就是姜维。再看魏军这边,从夏侯楙开始算,主帅换了无数,一人一个打法,所以魏军没有一个熟悉的阵型,这一点上绝对不如蜀军,因此这也是姜维出兵的理由。
其三,姜维现在出兵多沿水路进兵,而魏军都在旱地。因此双方劳逸不同,蜀军体力上占据优势。
其四、大国跟小国打仗,最吃亏的就是地盘太大,必须分兵把守,你不知道蜀军从哪就冒出来,因此别看魏国人多,具体到战场上,往往是蜀军人多。
其四、马上就到了收获的季节,蜀军必然出动,河西走廊的粮食再向他们招手,姜维实在没有不去抢粮食的理由。
其五,姜维是诸葛亮的弟子,其余的都不用说了,他一定会北伐。
邓艾这五点理由说到陈泰心坎里了。前者陈泰分析狄道战况折服了邓艾,此时邓艾分析姜维的动向又征服了陈泰。自此这爷儿俩结为忘年交,以后以兄弟相称。陈泰见邓艾业务精熟,于是放心的把权力下放,让邓艾负责练兵、防务等各项事宜。邓艾最爱干的就是这些事,因此做的井井有条。陈泰自此高枕无忧,再不忧心姜维。
魏国形式一片大好,对姜维来说不是个好消息。但是姜维一定会出兵,他和邓艾之间必有一战。下一节,我们来聊聊这对人杰交战的故事。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9-10 10:11:27 +0800 CST  
四伐中原



邓艾用疑兵在狄道城外吓走了姜维,朝廷给邓艾加官进爵,于是陈泰给邓艾摆下庆功宴,席间邓艾说出了姜维必然再犯中原的五大原因。与此同时,屯兵钟题的蜀军也在大摆宴席,庆贺姜维荣升大将军。很难想象会有这样一场战争,打完之后交战双方都那么的开心。

在姜维的宴会上,姜大将军再度提出了北伐的构想。这让诸将很扫兴,好端端的怎么又打仗?不仅蜀军将领厌战情绪高涨,就连跟司马氏有深仇大恨的夏侯霸都不主张继续北伐了。

姜维坦然的说出了自己出兵的五大理由,这五大理由跟邓艾预想的几乎是完全一致。假如姜维听到了邓艾席间的预判,不知道会做何感想。简直就是既生维,何生艾啊。

此时的姜维还不曾何邓艾交手,但是邓艾的大名快被夏侯霸说烂了。在夏侯霸嘴里,邓艾虽然年轻,但是厉害着呢,有他在根本不用考虑北伐的事。姜维听了这话肯定不舒服,自己堂堂蜀汉大将军,武侯亲传弟子,难道还不如一个魏国的安西将军?

姜维重整大军,出祁山而攻陇右。怎么说姜维也是天水人,不能让家乡在魏国手里啊。然后就出事了,姜维前哨部队到达祁山之后发现魏军在此下寨九座,防卫严密。姜维很诧异,从武侯时代开始,魏军从来不在祁山布防,于是大将军亲自去巡视祁山魏国大寨。

这一看不要紧,姜维心凉了半截。邓艾这九座大寨布置的十分得当,完全不输于诸葛亮的水平。还没开打,姜维意识到夏侯霸说的没错,邓艾确实是个高人,还不是一般的高人。

那这仗怎么打?姜维想了一个绝招。

在《三国演义》中,但凡用兵高手都精通疑兵之计。比如曹操和诸葛亮,虚虚实实玩的那叫一个漂亮。姜维也深得其法,这一次姜维判断邓艾布防祁山就是为了等着自己。因此姜维决定留下少量部队在祁山一带活动,这批人使用大将军仪仗,兵马调动每天都换旗帜和意甲,用以表示自己的主力在这里。而姜维却悄悄的带领主力去攻打南安郡。

想当初诸葛亮安居平五路的时候,就用的这招吓走孟获和曹真。如今姜维这用这招,可见他真的深得诸葛亮真传。但是邓艾不是孟获和曹真。当然,这还不是最关键的。关键是当年的武侯有魏延、赵云二将玩这出疑兵之计。姜维能用谁?姜维挑了挑,负责这次疑兵之计的将领是鲍素。

鲍素是谁?才能如何?咱们别看广告,看疗效。且说姜维悄悄的去打南安郡,可谓是神不知,鬼不觉。鲍素同学按照姜维的要求去演疑兵之计。他怎么做的呢?一天派出五拨哨马出哨,每次巡视不超过十五里便回去。邓艾一看不对啊,没有这么巡哨的,谁天天闲的巡哨五次,每次十几里地呢?再仔细一看,天天就这几匹马,一天跑五次,来回就得至少一百里地,很明显都累得不行了。邓艾恍然大悟,小样,换个马甲我就不认识你了?

于是邓艾赶紧报告陈泰,说姜维不在军中,军中的指挥官是个无能之辈,姜维必定就近攻打南安。因此邓艾献计让陈泰去攻打鲍素,自己带兵去打姜维。

看了吧,不是姜维无能,也不是邓艾太狡猾,实在是鲍素的演技太差,想让人不怀疑都难。

邓艾策划的妥妥的,让陈泰灭了鲍素肯定没问题,这样一搞,姜维的后路就断了。姜维如果攻打南安,必然先取武城山。所以邓艾早早的就在武城山埋伏。如果姜维攻不下武城山一定会去攻打上邽,魏军再早早的在上邽附近的段谷埋伏,那姜维只能悲剧了。

姜维还不知道祁山发生的一切,信心满满的往南安郡出发。根据夏侯霸的建议,姜维率先攻打武城山。不料想邓艾早早在此埋伏,蜀军大败。姜维亲率大军去决战,这帮人又退回到武城山上,宁死不出。就这样,魏军在武城山的驻军开始了敌进我退,敌退我进,敌驻我扰,敌疲我打,敌哭我笑,敌笑我吐。弄得姜维只能在心里骂娘,这邓艾也太讨厌了。姜维自诩作为武侯传人天下无敌,谁曾想中原出了个邓士载啊。被骚扰了这么多天,连邓艾在不在武城山都不知道。姜维实在受不了魏军没完没了的骚扰,决定放弃南安,就近去打上邽。上邽姜维熟得很,曾在那里cosplay过诸葛亮忽悠司马懿。取上邽如果魏军有准备怎么办?姜维决定两路取上邽,除了自己的主力之外,他又派了镇西大将军胡济出奇兵配合姜维。

去上邽必须经过段谷,等到姜维到了段谷之后突然发现此地的地形不对,还没来得及部署,邓艾埋伏好的三路大军杀进来。姜维这回慌了,绝对是要死的节奏。

幸好夏侯霸的后军赶到,奋力救出了姜维。姜维这才知道鲍素已经阵亡,而此时的镇西大将军胡济也失联了。

姜维没办法,只好撒丫子快跑。可是回去的路早就被陈泰给断了,也就是说姜维这回再度陷入重围,真正到了生死攸关的地步。蜀军二十几万大军损失了三分之二,眼看就要全军覆没。姜维人困马乏,演绎不出赵子龙当年的奇迹。关键时刻,一员老将杀来,此人就是被诸葛亮评价为“何其愚也”的荡寇将军张嶷。别管张嶷智力怎么样,这个人确实是很值得佩服。张嶷不在包围圈之中,他的小伙伴们随着鲍素的阵亡就都跑回汉中了,只有张嶷来救姜维。张嶷带了多少人?几百个而已。面对魏军几十万人马,张嶷在那一刻被赵云灵魂附体,奋勇杀进包围圈,硬生生把魏军包围圈撕开了一个口子,救出了被困的大将军姜维。按说此时张嶷够猛的了,表演至此结束的话,张嶷的战绩足以跟赵云救黄忠、周泰救孙权、曹仁救牛金相提并论了。但是张嶷决定站好最后一班岗,让姜维先走,他掩护。在这一刻,魏军箭如雨发,姜维逃走,张嶷阵亡!有的时候我们不得不感慨,张嶷从平南蛮时就跟着武侯南征北讨,干的都是冲锋陷阵的活,过的是刀头舔血的日子,一直兢兢业业,到死就混了个荡寇将军,属于杂号将军,中级军官。要问张嶷混的好不好,咱对比一下名不见经传的胡济,官拜镇西将军,比邓艾军衔都高。从刘备征汉中开始,到武侯六出祁山,胡济这个名字都不被提起,也就是说他没有在各个重要战役中出过力,但是他就当上了镇西将军。为啥呢,主要还是因为张嶷“何其愚也”。关键时刻,张嶷选择拼了,而胡济却颠了。要说混官场胡济赢了,但是作为一个军人,张嶷赢了。

这一战,姜维英明扫尽。从蜀国的角度讲,这一次死了这么多人,蜀国上下都恨疯了姜维。早说不去不去,姜维非得去。结果便宜没占到,还损失这么大。姜维没办法了,赶紧上表请罪,自贬为后将军,暂行大将军事。胡济说来不来,贬一级,降为安西将军。

从魏国的角度讲,姜维没啥可怕的了。以前无论是郭淮还是陈泰,都能挡得住姜维,但是制不住姜维。如今邓艾来了,不仅是能挡住姜维了,而且差点就弄死了姜维,那西蜀还有什么好怕的。姜维多厉害,别人不住道,作为魏国的实际统治者司马昭可是知道的。

当初司马昭领兵西征,差点被姜维围死在铁笼山。因此司马昭对于姜维还是很忌惮的。如今有了邓艾,司马昭可以高枕无忧,专注揽权。

司马昭以皇帝的名义下诏,给邓艾升一级,变为镇西将军,连邓艾的儿子都封为亭侯。邓艾自此荣耀一时,逐渐取代陈泰在西凉的地位。

看上去西线要太平一段时间了。但是司马昭当政的魏国,绝对是按下葫芦浮起瓢,西线是太平了,东线又出事了,下节再聊。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9-10 12:37:34 +0800 CST  
@说真话要被跨 331楼 2015-09-09 15:21
lz几天没更了,是不是跟帖少了没动力。
------------------------------
说得很有道理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9-11 12:58:33 +0800 CST  
淮南三叛

有的时候,事情就是这么的讽刺。这次要说的是曹操的爱将乐进和曹丕的心腹贾逵。乐进不必多说,那是曹操的铁杆心腹,是第一批跟着曹操混江湖的人。
那一年曹操逃出长安到陈留,然后忽悠当地富豪卫弘出钱,曹操就地招募义兵。曹操这边刚一开张,应聘者云集。跟现在人才市场找工作的场面差不多。在万千应聘者中,曹操相中了一个小个子,这个小个子就是后来屡立战功的乐进,乐文谦。乐进跟随曹操之后,才有了夏侯惇、夏侯渊来投奔曹操。再过了几天,才有了曹仁、曹洪。所以要论资历,乐进在曹营资格最老。乐进跟着曹操南征北讨,屡立战功,一路做到了右将军,可谓是曹操的死党。
下一个说得是贾逵。贾逵也算是跟着曹操的老人,但是当初曹操帐下能人太多。论谋略,除了曹操帐下的巨头们之外,贾逵在跟刘晔、贾诩、满宠等人也不占优势。论武功,贾逵还真不见得能打得过刘晔。所以在曹操早期帐下人才济济的时候,贾逵一直默默无闻。直到曹操死后,曹丕继承魏王王位,曹彰带兵来争位。群臣大惊失色的时候,是贾逵出城用三寸不烂之舌,忽悠的曹彰不仅没有争位,还把兵权拱手相让。自此曹丕看重贾逵,用为心腹。魏明帝时代曹休被周鲂忽悠,还是贾逵一眼看出了这是个骗局。可惜好言难劝该死的鬼,不听劝的曹休夺了贾逵的兵权,被周鲂骗的身败名裂,饮恨而亡。贾逵的重要性再次闪现,后来不计前嫌的贾逵继续为国立功,一路做到了建威将军、阳里亭侯。
按理说这样的重臣兼忠臣应该世代守护魏国皇帝,演绎一出n代忠臣的好戏。但是讽刺的一幕出现了,乐进的儿子乐綝和贾逵的儿子贾充成为了司马昭的铁杆,或许铁杆都不足以表达他们的关系,乐綝和贾充简直就是司马昭的钛合金杆。
司马昭自从大权在握,出入皆带三千铁甲军。他跟诸葛亮一样,大事小情都在相府裁决,基本上不通知朝廷。司马昭一看这样都没人反对,篡位这事就可以商量了。而帮助司马昭为篡位事业操碎了心的急先锋就是贾充跟乐綝。
贾充分析了一下当时的形式。曹氏都唯唯诺诺,掀不起浪来。夏侯氏跑的跑,死的死,剩下的还是一帮唯唯诺诺,跟曹氏没区别。值得忌惮的就是那些手握雄兵的地方大将。在当时,最具实权的地方统兵大将有俩。一个是西线的陈泰,一个是东线的诸葛诞。西凉军区那都是当年司马懿的老部下,就算老将陈泰要造反,还有司马昭的心腹邓艾去制约他,所以西线不足虑。唯一值得研究的,就是这镇东将军诸葛诞。
说起诸葛诞,那是大大的有来头。诸葛诞和诸葛亮都是诸葛丰之后,论辈分是诸葛诞是诸葛亮的族弟。要说这诸葛家族真的很厉害,在三个国家都手握大权。诸葛亮在世的时候,诸葛诞一直被猜忌,所以不被重用。诸葛亮死后,诸葛诞逐渐在魏国担任要职,官至镇东将军,高平侯。很难想象曹操铁杆的儿子们都反了曹家,这个之前不断被曹家猜忌的诸葛诞居然对曹氏无比忠心。面对贾逵的试探,诸葛诞毫无保留的阐明了自己的观点:“朝廷有难,吾当以死报之,安忍使匹夫犯上耶!(原文)”匹夫指的是谁?很明显是司马昭啊。贾逵当然把这些对司马昭知无不言言无不尽。司马昭大怒,决定灭了诸葛诞。
然后问题就来了,面对这样一个手握重兵的封疆大吏,怎么个灭法?有招。司马昭以皇帝的名义下诏封诸葛诞为司空,让他入京赴任。另外当时担任扬州刺史的就是乐綝,乐綝在诸葛诞手下干活,决定给诸葛诞搞点事端。
等到给诸葛诞升官的诏书送到诸葛诞手中时,诸葛诞暴怒。小样,还来明升暗降这一手。于是诸葛诞当即扣下了传诏使者,十八般酷刑可劲的招呼这位使者。使者也很血性,当场就把乐綝给出卖了。诸葛诞决心造反,当即点起人马杀奔扬州,先拿乐綝开刀。
诸葛诞到了扬州,亮明身份之后,乐綝果然不开城门。诸葛诞达到了暴怒的程度,下令攻城。诸葛诞手下有几个高手,纵马渡过护城河,迅速爬上城墙,干掉了守城军士,打开城门放诸葛诞的大部队入城。我简单脑补了一下当时的画面,这十几个人简直都是蜘蛛侠啊。
诸葛诞入城之后,径直去找乐綝算账。乐綝还想躲个猫猫,结果还没来得及躲就被诸葛诞找到了。诸葛诞手起剑落,斩了乐綝。
事情做到了这一步,诸葛诞等于公开跟司马昭翻脸。接下来该怎么办,诸葛诞首先把儿子送到了东吴当人质,请东吴相助。另外写了一封奏章连同乐綝的人头送到了魏国朝廷。这个奏章在毛版是被删掉的内容,其大意是说乐綝诡诈,没事就胡打小报告,所以诸葛诞才斩了他。如果朝廷能明白他不得已而杀乐綝的苦心,那他还是魏国忠臣。如果朝廷不明白这份苦心,那他就当吴国的忠臣。
乐綝的人头和诸葛诞的奏折送到了朝廷。有个人动起了小心思,这人就是魏国皇帝曹髦。上一次曹髦想趁着司马师的死来搞了司马昭,结果未遂。这次对他来说又是个机会,假如司马昭去攻打诸葛诞,那空虚的洛阳城大有文章可做。
不过曹髦没算到司马昭身边有个贾充。贾充提醒司马昭。就算亲征诸葛诞,一定要把皇帝和太后带在身边,要不然可不大稳妥。司马昭从谏如流,马上去请曹髦东征。曹髦心里可是一百二十个不愿意去,但是司马昭都说了,曹髦象征性的推辞了一下,骂着街就跟司马昭去东征了。
那么此时诸葛诞准备的怎么样了?可以说准备的非常充分。不仅自己兵精粮足,东吴的援军也到位了。此时的东吴是什么情况呢?
说来话长了。东吴的孙峻自从灭了诸葛恪之后,总揽吴国大权。后来孙峻病亡,其弟孙綝把持朝政。孙綝这个人,就是东吴版的司马昭。没有错,吴国皇帝孙亮和魏国皇帝曹髦也是一类人,空有一副高出同龄人的好脑子,可惜的是在这些政治家面前还是吃不开。孙綝对北伐大业很支持,派出大将全怿、全端为主将,于诠为合后,朱异、唐咨为先锋,前魏国扬州刺史文钦为向导,起兵七万来战魏军。
以当时双方的实力来看,诸葛诞和吴国联军足以自守,出城迎战基本没戏。诸葛诞出城迎战司马昭,一站之后发现了司马昭的部队不好惹,于是坚守寿春,跟南丰的吴军互为犄角,司马昭无可奈何。
按理说照么下去,司马昭怕是白来这一趟了。不过此时三个关键人物改变了这个战局,这三个人就是钟会、孙綝、诸葛诞。
先说钟会。钟会是与邓艾齐名的魏国后起之秀。司马昭虽然不放钟会到地方上领兵,但是还总把他带在身边当参谋。钟会给司马昭提议,四面攻打寿春城事倍功半,倒不如围城三面,留着南面不打。给寿春士兵留个退路,等他们撤退的时候再伏击。至于东吴呢,见他们救援寿春就放他们过去,然后派兵攻打吴军后面,吴军必然大败。
钟会的计策一开始部署,寿春城里的云集诸葛诞和文钦两路兵马。而吴军的主力朱异被伏兵打得没了主意。关键时刻,是孙綝站了出来,他下了死命令,不解寿春之围则斩。可是朱异没那本事去解寿春之围,就算硬着头皮愣去也解决不了问题。人家钟会部署的伏兵还等着攻打吴军之后呢。结果朱异就被孙綝斩了,自此吴军军心涣散,没多久吴军的主将全端的儿子全袆就因为惧怕孙綝而投降了魏国。受到了魏国崇高待遇之后,吴军主将全怿、全端也都投降了魏国。等于在孙綝的高压之下,吴军没用魏军攻打就解体了。
说完了关左右这场战斗的关键人物钟会和孙綝之后,下面就轮到了诸葛诞的作死时间。诸葛诞在城里搞一言堂,谁反对他就杀谁。诸葛诞杀谁都行,但是他却杀了文钦。而且是在没有先抓住文鸯、文虎兄弟的情况下就杀了文钦。文鸯和文虎兄弟俩武功高强,奋勇杀出了一条血路去投降魏国。本来文家和司马家是仇敌,这一次文鸯和文虎来降,司马昭想杀他们来着。关键时刻还是钟会提出厚待他们,这样一来,寿春城里人人思变。司马昭的大仇人文鸯投降都没事,何况别人呢。
钟会探得了消息,寿春城里人人思变。魏军此时趁势攻城,寿春城里大乱,诸葛诞想跑也没跑了,被魏军斩首。继毋丘俭、文钦之后的第三次淮南叛变宣告失败。自此司马昭无敌于天下,再也不用担心任何人来反对自己。早说了魏国的形式就是按下葫芦浮起瓢,淮南出这么大事,善于找机会的姜维能错过吗?
蜀汉后将军姜维即将发动第五次出兵北伐。等待他的将是什么呢?下节再聊。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9-12 22:29:59 +0800 CST  
五伐中原



姜维大将军的位子还没做热,就成了后将军,这事摆明玩不了。其实平心而论,姜维是个善于总结的将领,可以说每一次北伐都是有进步的。这四伐中原惨败的根源在哪?不是因为对手如虎,而是因为队友像猪,姜维痛定思痛,决心在蜀国开战大型选秀活动,名字暂且称为“北伐军中人”。

这次海选姜维还是有收获的,比如他发现了蒋舒、傅佥两个人才,提拔起来委以重用。这俩人才能如何呢?傅佥是个职业军人,夏侯霸式的人物,业务精熟。蒋舒懂得审时度势,虽然和好基友傅佥一直共进退,但是再最后生死关头的时候,不想和傅佥一起去死的蒋舒选择了投降,这是后话。

总之呢,姜维有了蒋舒和傅佥两员大将腰杆硬了很多,那位放姜维鸽子的胡济还得继续重用。这个没办法,胡济再不济也是个军人,不用他真没人可用。不知道姜维此时能不能理解关二爷痛打傅士仁、糜芳之后还得重用他们的心情。反正姜维决定再度出山,会一会传说中的邓艾。

对于姜维来说,邓艾无疑是可怕的对手。他无数次的听夏侯霸说过魏国有个小将军邓艾,老厉害了。姜维四伐中原吃那么大亏,居然连邓艾的面都没看见,实在是太惨烈了。这一回姜维郑重其事的请来夏侯霸,聊一聊邓艾的故事。夏侯霸也不知道说什么了,对于邓艾他说过很多了,唯一能补充的就是告诉姜维,邓艾是个结巴。

姜维败给了个结巴,实在是忍不了。于是姜维上表后主刘禅,趁着司马昭带着主力跟诸葛诞、东吴作战,赶紧提兵北伐。

这还没出门,泼冷水的就来了。此人就是泼冷水界的魁首,说丧气话的精英,连武侯面子都不给的谯周。

老谯从跟着刘璋的时候就职业泼冷水,这次姜维还没出门,谯周就来阻止。老谯是个职业天文学家,过去敢折武侯的面子,就是因为他精通天象,能从天象中判断出准确的吉凶。都是内行人,这一点诸葛亮也不能反驳他。老谯这次阻挡姜维,都没摆出天文知识,只是讲了现实道理。

谯周琢磨,皇上现在沉溺酒色,宠信宦官黄浩,不理朝政,贪图享乐。姜维穷兵黩武,让蜀人伤亡惨重,老百姓怨声载道。这样下去国家就完蛋了。于是谯周写了一篇文章寄给姜维,此文就是传说中的《仇国论》。

简单介绍一下这篇文章,谯周举了几个例子来诠释了小国怎么战胜大国。虽然这篇文章被很多人来诟病,但是我认为这篇文章有很多现实意义,道理是很深刻的。谯周在这篇文章中主张休养生息,抚恤民力。只要小国老百姓的日子过得比大国要好,这就算是赢了。这一点其实是比较正宗的儒家思想,讲究的就是“民为邦本,本固邦宁。”所谓的爱国、治国都得要明白“国”是什么。不是官府,不是皇族,不是地盘,而是生活在这个国度里的人民。这一点上,姜子牙也曾说过:“王者之国,使民富;霸者之国,使士富;仅存之国,使大夫富;无道之国,使国家富。”姜子牙所说的民,就是老百姓,士相当于中产阶级,大夫就是公务员,国家就是国库。也就是说GDP、外汇储备、奥运会、大裤衩都不如让老百姓获得实惠重要。藏富于民的国家才是文明进步的。老玩先军政治,天天打到魏帝国主义,那蜀国成什么了?老百姓民不聊生,路人面有菜色,全国就刘禅一个胖子,你说这样的国家多可恨。

姜维看到这篇《仇国论》,那心里肯定不舒服。先军政治这条路根本不可逆,只能一条道走到黑。武侯当初能搞个人崇拜让老百姓拥护,姜维可不行。姜维又不敢直面北伐的错误,否定了北伐就得牵扯到否定武侯,那事儿可就大了。因此姜维一度之下撕碎了《仇国论》,提兵北伐。

姜维第五次北伐先打哪?跟傅佥商议后,姜维决定先打长城。长城就是一座城池的名字,那里是西凉的粮仓,囤积军粮无数。但是呢这里的守军不多,为首大将是司马昭的堂哥司马望,手下有两员副将王真和李鹏。如今魏国主力尽在淮南,西凉这边总体上采取收缩防守的战略。

姜维大兵直捣长城,司马望带领王真、李鹏出城迎战。这一战,蜀将傅佥奋起神威,轻松的活捉王真,打死李鹏。常胜将军赵云和神威天将军马超在这一刻灵魂附体。傅佥他一个人继承了蜀国五虎将悠久的历史和传统。在这一刻,他不是一个人在战斗,他不是一个人!

这一战,司马望吓得死守长城,姜维趁势攻城。到了第二天,姜维利用武侯所传火攻之法,几乎将长城拿下。眼看城破在即,魏国的援军也到了。来救援司马望的魏将自称姓邓,又是个年轻的娃娃。姜维料定这就是夏侯霸嘴里的小将军邓艾。因此姜维振奋精神,挺枪决战。俩人打了三四十回合不分胜负,关键是姓邓的这位一点破绽都没有。姜维决定,玩阴的。

姜维拨马往后走,邓将军随后就追。看上去姜维要用拖刀计!不对,姜维用的是枪。那姜维就想用回马枪!也不对,他把枪挂在马上了。难道姜维要用杀手锏?也不对,蜀将中傅佥是随身带锏的,姜维不带这玩意,挺沉的。那姜维要干嘛?原来姜维瞅着邓将军进入了自己的射程,拿出弓箭就突施冷箭!谁知道人家早就看见了,不仅瞬间躲开了,还趁机挺枪来刺手无寸铁的姜维。当然了,姜维也不是吃素的,顺势夺下了那支枪。邓将军拍马撤退,往本阵而走。那姜维能放过他?纵马就去追。这是多好的机会,当初武功不咋地的郭淮还玩命死追手无寸铁且落单的 ,何况武功高强的姜维呢。结果追着追着,又来一个使大刀的将军拦住了姜维,大喝一声:“姜维匹夫,勿赶吾儿!邓艾在此!(原文)”

姜维这才明白过来,刚才那个邓将军是邓艾的儿子,这个才是货真价实的邓艾。仇人见面,分外眼红,打还是不打?这得琢磨琢磨。刚才姜维战邓忠消耗过大,贸然交手不知实力如何的邓艾,那是典韦的行为,姜维可不这么干。而邓艾自己知道自己多粗多长,手下没多少兵,大部队都去支援淮南平叛了,自己这次的任务就是吓走姜维而解长城之围。不管怎么说,老首长司马昭的堂哥不能在自己的防区出事。

既然俩人都这么想,那还打个屁啊,互相给了对方一个面子,约定好来日决战,然后就各自收兵回营了。

到了第二天,姜维点完名,出完操,吃完饭,布完阵,从早晨四五点钟就开始等邓艾,这一等就等到了天黑,邓艾没来,姜维被放了鸽子。

姜维连夜派人去见邓艾,责问他为啥不来,不讲信用。邓艾一琢磨,废话么,自己就这仨瓜俩枣,来什么来?赶紧给司马昭写信求救是正事。但是既然姜维的使者来了,邓艾赶紧请客吃饭,声称自己病了,浑身头疼,明天再打。

第二天,蜀军在姜维的带领下,又站了整整一天的军姿,邓艾又没来。姜维也是够实心眼的,你看他师傅诸葛亮,跟人家下战书就从来没准时到过,不是早去就是晚去,肯定不准时去。结果姜维不知道什么时候被诸葛瑾灵魂附体了,居然天天去等邓艾,一等就是五六天。等于姜维天天都上当,当当都一样。邓艾天天说去,天天不去。

这时候,连蜀将傅佥都看不下去,说邓艾这是玩诡计,必须得小心。那么说姜维为什么天天这个跟邓艾干耗着呢。姜维心里跟明镜似地,他知道邓艾在等援军。那姜维为啥不趁机干掉邓艾,而是天天在太阳底下站军姿呢。原因就是姜维又犯了一伐中原时的错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就在前不久,姜维给东吴的孙綝写了一封信,约定平分天下。也正是因为如此,孙綝才下给朱异死命令攻打魏军。姜维坚信东吴倾全国之兵再加上诸葛诞的两淮之兵,合力对抗司马昭是没有问题的。姜维知道司马昭的水平,打仗这事他不灵。而且姜维觉得魏国最能打的邓艾在西凉,毌丘俭早死了,救诸葛诞厉害还反了,司马昭手下一定没有能人。他可忘了司马昭身边还一个跟邓艾齐名的钟会在侧,那可是服了“阴中阴口服液”的小阴人,心眼多着呢。

姜维等了几天,消息终于传来,说东吴兵败,诸葛诞被斩,如今魏国大部队正往长城赶来。姜维都得到信儿了,那邓艾一定也得到信儿了。因此姜维速速退兵,而且退的很有章法,举手投足都透着那么一股子专业。魏军探马看到,觉得姜维用兵太哇塞了,肯定是知道大部队来了要跑,不如赶上前去,杀他个干干净净。

邓艾不以为然,真拿姜维当实心眼了。姜维在主动退兵的情况下要是不舍埋伏,那他就不算武侯弟子。而姜维果然在骆谷准备好了柴禾,只要魏军敢追,那蜀军则会就地开展烧烤派对,谁来烧死谁。

姜维的五伐中原真可谓来也匆匆去也匆匆。从姜维三伐中原开始,就没捞着跟邓艾正经八百打一场,这让姜维非常的遗憾和郁闷。至于俩人谁更厉害,那只能说东吴的孙綝更厉害。因为司马昭刚停留在想想去做废立之举的时候,人家孙綝都开始付诸行动了。具体内容,下节再聊。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9-15 16:31:35 +0800 CST  
东吴事变



魏国在司马昭的掌控下,东面抵御住了吴国的进攻,西面挡住了姜维的北伐。两线战事停了之后,三个国家都消停了不少,开始把精力用在了各自的内政上。

魏国方面,司马昭权柄在握,其实是个十分尴尬的局面。要说学习王莽反了吧,司马昭还真不是很敢,毕竟刚透了个风,诸葛诞就反了。诸葛诞一反,连锁反应导致了东吴和西蜀的入寇。魏国上下还有多少不稳定因素?目前来说,司马昭心里没底。要说不反,学习霍光辅政,将来自己百年之后,大权还给皇家。那就是作死的节奏啊,皇帝必然灭了他全族。所以对于司马昭来说,吴、蜀都是疥癣之疾,国内的不稳定因素才是心腹大患。因此司马昭的主要精力就要放在如何揪出这些不稳定因素上。魏国皇帝曹髦则致力于想辙干掉司马昭。

再看蜀国就和谐多了。诸葛亮死后,二元政治格局最终没能确立。刘禅通过一系列手段逐渐大权在握,成为了名副其实的君主。刘禅也是苦出身,如今好不容易熬死了诸葛亮、蒋琬等人,成为了蜀国的至尊。那刘禅如果不好好享乐,就对不起屁股底下的龙椅。刘禅这个人,和作为二代君主,跟自己同辈份的曹丕、孙亮相比,其实是一个中间状态。曹丕一上位就是魏国至尊,先靠贾逵的三寸不烂之舌去掉了国内最不稳定的因素曹彰,然后就看到了刘备死磕孙权。等于曹丕当皇帝,既无内忧,也无外患。因此曹丕是书中出现的君主中,除了汉灵帝日子过得最潇洒的。有机会呢就撩拨一下吴、蜀,没机会呢就在家杀老婆玩。刘禅跟他没法比,一上位就接手了一个刚战败的国家,军政大权都在诸葛亮手中。因此刘禅的小日子一开始过的那是战战兢兢、如履薄冰。刘禅想过的就是曹丕的日子,有机会就撩拨一下魏、吴,没机会就在家娱乐娱乐。什么一统天下,什么光复中原,跟他没一毛钱关系。对于刘禅来说,自己的安全最重要,在中原看歌舞跟在成都看歌舞没区别。所以刘禅不管外面风吹浪打,自己的小日子一定要过滋润了。

孙亮就是另外一种状态了,从小日子就过得心惊胆战。他爹孙权那可是个恐怖的角色,连儿子都能下手,虽然最后立了孙亮为太子,可想而知孙亮当年的日子过得怎么样。如果孙亮是经过政治斗争的洗礼,自己用脑力、无力干掉了自己的哥哥成为了皇帝,那他就算活出来了。可惜的是孙亮是孙权晚年选择的,孙亮还没反应过来太子是怎么回事就成了皇帝,接着他还没反应过来皇帝是怎么回事就被诸葛恪掌握的政权。等到孙亮明白皇帝是怎么回事的时候,诸葛恪、孙峻、孙綝相继专权,没自己什么事。跟刘禅相比,权臣诸葛亮是有理想、有节操的。再看孙綝这哥们,没理想、没节操,就是个低级趣味的李傕式的人物。所以当孙綝致力于享乐的同时,孙亮想的是如何干掉孙綝。

其实曹髦、刘禅、孙亮从智力的角度讲,大概是一个档次的,都得算是聪明人。生存环境的迥异导致了这三位君主的状态大相径庭。然后就引出了下一个话题,是什么导致了傀儡君主向权臣们动手?包括汉献帝、曹芳在内,其实都只是停留在嘴上说说的状态,谁敢有所行动?关键是拿什么行动?像曹髦这样自己挽起袖子拿剑就上的可谓凤毛麟角。操纵这些事的人,多半是皇帝的老丈人。以汉献帝为例,历经董卓时代、李傕时代、李乐时代,可从没想过要实质性的对权臣下手。反倒是曹操时代汉献帝有了具体行动,原因就是他老丈人伏完忽悠他下手。曹芳也是这个情况,其实曹芳并不想依靠夏侯玄,他信任还是他的老丈人张缉。刘禅之所以消消停停的等着诸葛亮死,除了他自身的原因外,最重要的因素就是诸葛亮给他安排的老丈人张飞早死了,哪还有敢忽悠他对诸葛亮下手的?

孙亮敢向孙綝动手,根源上也是他老丈人起的作用。我们先来捋一捋这次事件的人物关系。孙亮的老丈人是太常全尚,全尚的老婆是孙綝的姐姐。也就是说孙亮要向他丈母娘的弟弟下手。这个事情得到了全尚和全尚的儿子全纪绝对支持。也就是说孙亮的大舅哥全纪要帮助孙亮杀自己的舅舅。这关系太乱了,得先消化一下。那孙亮打算怎么干呢?他让全纪控制禁军,让将军刘丞控制城门,孙亮亲自去杀孙綝。那么全纪和刘丞凭什么能控制禁军和城门?总不能让全纪到军营去说:“正式通知一下各位,现在你们都得听我的。”不现实啊。因此孙亮用了个国际通用的绝招,秘密下诏书给全纪。有诏书就合法了,去吧皮卡丘!但是还有一个要点,孙亮特别跟全纪强调,这么大的事一定要秘密,回家别跟妈妈说这事。毕竟这是要杀全纪的亲舅舅。

全纪非常的听话,回家一个字没跟他妈提,但是他把这事的细节跟他爹说了。他爹全尚高兴啊,自己出头的日子来了,赶紧把这喜讯告诉了自己媳妇,说三天内就要杀孙綝!全尚的老婆,也就是孙綝的姐姐说了,杀呗!但是目前有个家庭伦理问题摆在全尚老婆的面前,当自己的老公和儿子站在自己弟弟的生死对立面上,该帮谁?手心手背都是肉。根据中国古代的纲常伦理关系,出嫁从夫。也就是说她如果遵守古代三从四德的标准,应该帮助自己的老公和儿子。她如果遵守古代三纲五常的标准,应该帮助皇帝。但是这个抛弃三纲五常、三从四德的新时代女性,毅然决然的站在了自己的弟弟这边,把消息传递了出去。

孙綝得到消息大怒,连夜围了皇宫、全尚家、刘丞家。然后废孙亮为会稽王,斩全尚、刘丞、全纪等人。我一直在想,这种情况下,全尚的老婆作何感想呢?是为自己的机智点赞?还是为自己成为寡妇悲哀?反正此时她闺女从皇后降成了王后,这辈子别想在女婿面前抬起头来。而以聪明而著称的孙亮,内心中百万草泥马奔过。

孙綝没想谋反,按理说作为孙氏宗室,他可以篡位当皇帝。但是孙綝没这么干,他选了孙权的六儿子琅琊王孙休当皇帝。孙休是个什么样的人呢?孙休是个崇祯式的皇帝,初即位时不动声色,封孙綝为丞相、荆州牧。孙綝的兄弟都得封赏,一门五侯,掌握禁军。孙綝自此高枕无忧,继续享乐。孙綝是爽了,但是孙休可不爽了。既然孙綝能立他当皇帝,也能废了他。所以为了自己的安全,孙休必须干掉孙綝。

那么孙休要怎么做?再联合老丈人是不靠谱的。老丈人亲情虽然满满的,实力相当不够。那该联合谁?孙休选中的同党是新生代的佼佼者张布和军队活化石老将军丁奉。这三人一琢磨,弄死孙綝其实没那么复杂,控什么军队、城门的。孙綝虽然掌握天下兵马,但是他不能把天下兵马都带在身边。那就直接干掉他就行了,毕竟活生生的例子可以效仿。比如王允杀董卓,再比如孙峻杀诸葛恪。孙休拍板,就这么干!

就这样,在一次酒席宴上,张布突然发难,当场擒获了孙綝。与此同时,他那几个兄弟被丁奉分别擒获。孙綝也是个胸无大志的人,最后还在祈求孙休把他发配交州,孙休不从。接着孙綝祈求皇帝废他为官奴,孙休依然不从。最终孙休斩杀了孙綝兄弟,余者不问。自此吴国权归孙休,国势趋于平稳。

孙休为了证明自己帝位的合法性,派薛珝去给刘禅递交国书。等到薛珝回国,孙休问蜀国的情况时,薛珝痛心疾首的描述了蜀国的现状。

薛珝说蜀国现在朝中大事是刘禅的宠臣宦官黄皓说了算。黄皓这家伙不干好事,但是刘禅依然宠信他。朝中公卿大臣不仅不去制约黄皓,还争相去巴结他。朝廷之上没人说实话,个个都讲伟大、光荣、正确,没人说实话,看上去满朝和谐社会。但是到了蜀国民间一看,完全不是那么一回事,老百姓皆有菜色。也就是说老百姓已经挨饿很久了。

孙休一琢磨,自己这位盟友眼看要完蛋啊。三国鼎立之势开始发生了微妙的变化。如果蜀国一垮,东吴定然不保。那该怎么办?孙休想了个饮鸩止渴的办法,怂恿蜀国在作死的道路上越走越远。于是孙休再次给蜀国下国书,说司马昭跟曹髦的矛盾越来越深,其余的意思你们懂的。

这种国书到了蜀汉,没人当成个事。只有姜维看明白了,于是姜维再度秣马厉兵,准备北伐!这次北伐算是姜维跟邓艾之间公平对决,到底谁高谁低,下节再聊。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9-21 11:53:56 +0800 CST  
@klingkun 2015-03-17 22:55:08
首先是汉少帝继位以来没有什么过错,跟商朝太甲和汉朝的刘弗陵不一样,因此不能废。第二点是就算要废帝,轮一万圈也轮不到董卓这个地方官来办这事,更何况董卓又没有伊尹、霍光那样的本事。......
-----------------------------
@第五颗石子 2015-09-22 13:38:15
霍光废掉的是刘贺,不是刘弗陵。汉昭帝刘弗陵挂了之后,昌邑王刘贺登位27天,造恶3000条,霍光请太后旨意废掉刘贺,立刘病已为帝,史称汉宣帝。
-----------------------------
对,这个我写错了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9-24 11:48:27 +0800 CST  
六伐中原



吴主孙休劝蜀国北伐,姜维欣然答应,秣马厉兵准备攻打祁山。其实姜维北伐还有另一个原因,那就是此时的朝廷真的是难以用语言来形容。刘禅同学自从大权在握,那是在作死的道路上一骑绝尘。早就说过,一个没有大志的君主,生活就只剩下低级趣味了。眼下刘禅的生活,只剩下酒色二字了。

对于刘禅的处理上,两版《三国演义》运用了截然相反的处理方式。而毛版修改的核心就在大将刘琰身上。刘琰是山东人,再具体一点是曲阜人。作者对于这个人的出身没有描述,但是这哥们一出场就是行中军师,车骑大将军、都乡侯,官位跟张飞差不多。从这我们大概可以判断刘琰应该是早年间跟着刘备的老人,属于徐州系的人员。刘琰在跟随武侯北伐的时候,也屡屡出现在重要的场合上。对于刘琰的文武才能,作者没有描述。可偏偏着重提了一句他媳妇儿非常的漂亮,女神级别的人物,放在港姐中都能被一眼看出来。

刘禅身边的美女那是相当的多。有黄皓这个超级选美大师,刘禅的后宫可谓春光无限。就在这种情况下,忽然有一天,刘禅的皇后把刘琰的媳妇儿请进宫里住了一个月。在这一个月里,刘琰觉得自己好像有了四个艺术气息浓重的英文名字:达芬奇、拉斐尔、米开朗琪罗、多纳泰罗。简单说当时蜀国上下都觉得刘琰被后主给绿成了忍者神龟。

那么说刘禅真的绿了刘琰吗?这还真不好说。刘琰事件发生的时间两版有不同的描述。在壬午版中,刘琰事件发生在姜维六伐中原之前。而在毛版中,这个事件被推迟到了八伐中原之后。别管是什么时候了,总之刘琰事件是蜀国后期的一个缩影,简单说刘禅此时荒淫无道。君戏臣妻,比较有名的就是纣王调戏武成王黄飞虎的老婆,结果逼反了黄飞虎。那么刘琰疑似被绿之后有什么表现呢?

在中国就是这个样子,别管刘琰有没有被绿,舆论上大家普遍更愿意相信刘琰被绿。刘琰如果说坚持相信主上英明、他老婆贞烈。那么大家会说他用老婆来取悦皇上换取高官厚禄,无耻下流!这事儿太难办了,解释吧越描越黑,不解释吧老百姓自由发挥。总之刘琰气疯了,出了一个天大的昏招,把他老婆弄到军营里,一不审,二不问。弄来了五百士兵,让这五百个士兵排着队拿鞋底子抽他媳妇的脸。五百人,每人数十下,这绝对是酷刑中的酷刑,刘夫人差点给抽死。

刘琰满以为这是个出气的事儿,结果刘禅不干了。这算几个意思?劳师动众公开打老婆,那不就是对天下人说自己真的上了臣子的老婆?如果是这样,那刘琰抽的就不是刘夫人的脸,抽的那是刘禅的脸。刘禅勃然大怒,很法制的招来司法部门的官员给刘琰定罪。司法部门的同志们犯了难了,这罪怎么定?故意伤害罪?那时候没有啊。家暴?那时候没这罪啊。侮辱皇上?闭嘴,差点把实话说出来。但是这个罪一定要定下来,要不君臣矛盾这么大,刘琰又手握重兵,刘琰不死,刘禅不安。

最终司法部门经过裁定,说刘琰罪过大了,他犯了两条大罪。其一,家暴可以自己动手,让国家的士兵帮助自己打老婆,罪无可赦。其二,就算打老婆,脸上也不能用刑啊。这花容月貌给糟践了,多可惜啊。不对,不能这么说。最终形成条文的罪过就是:卒非挞妻之人,面非受刑之地!

罪名定下来了,下一步是怎么去量刑。量刑比较简单,因为刘琰案是先量刑后定罪的程序。既然找到了合理的罪名,那就判决弃市。弃市就是在闹市区斩首,你刘琰不是在军营里当中打老婆吗?那朕就在闹事当众斩了你。就这样,在蜀国军界地位仅次于姜维的车骑将军刘琰就在成都闹市口被斩首。之后刘禅下令,官员的女人不许再进入后宫。

这事儿发生之后,经过刘琰和刘禅的大规模炒作,基本上就定下了后主调戏臣下女人的舆论。朝中有的人心灰意冷,但是有的人却看到了机遇。因此很多小人就走黄皓的门路,阿谀奉承刘禅。自此蜀国朝政越来越昏暗。

姜维没工夫搭理朝政,汇和夏侯霸点起大军,出兵北伐!要说起《三国演义》中的棋逢对手,我首先想到的是曹操和袁绍。其实这哥俩的差距远没有大家想象的那么大。曹操善略,袁绍善谋。他俩都在吞并身边军阀时展现了雄才。要不是许攸和审配有仇,导致许攸投降曹操献上袁绍的一级军事机密,那失败的就是曹操。下一组对手我想到的是诸葛亮和司马懿。司马懿可能出了武功之外,哪哪都不如诸葛亮。但是这两人缠斗数年,也没分出个胜负。再往下数就算得上姜维和邓艾了。

姜维和邓艾一直没机会正面交锋,双方净玩阴的了,结果吃亏的往往是姜维。姜维肯定不服啊,毕竟是队友不济,又不是自己无能。这次姜维北伐,就是要与邓艾决一雌雄。那么姜维打哪呢?先打祁山。

自从邓艾主持西凉军务,就把防线扩大到了祁山。邓艾和姜维作战,其实很像一个人左手跟右手下棋。自从邓艾探得姜维出岐山,就知道了姜维要在哪安营。都是懂业务的,哪能安营,哪能扎寨不是胡来的。要想非主流,搞个出其不意,就不在对方能算到的地方安营,那就是马谡和于禁的下场。

邓艾和姜维都看重的安营地点,必然易守难攻。邓艾就算猜得到,也打不下来。姜维深通地理,但是不通地脉。所谓地脉就是地底下的结构,姜维虽然不懂,但是邓艾却是这方面的行家。邓艾发现姜维肯定会去扎营的一个地方,地下土质疏松。所以魏军早早就在地下挖了地道,就等姜维来安营扎寨。

姜维带领二十万大军出征,先锋是俩老头:张翼和廖化。左军是王含、蒋斌,右军是蒋舒、傅佥,姜维自领中军。屯兵在地道之上的就是左军王含和蒋斌。

王含和蒋斌驻扎之后,按部就班的扎营、立鹿角、搭寨门。唯恐魏军劫营,王含、蒋斌晚上都不敢卸甲睡觉。按说他俩够警惕的吧,工作态度够认真吧。但是就这么认真的情况下,都没能提前发现地底下钻出一队魏军来。这事要是张辽碰上,必然下令三军不许妄动,戳死这帮王八蛋在地道里。毕竟魏军从地道得一个一个的钻出来。但是王含和蒋斌不是张辽,这哥俩看见满地钻土行孙,营寨之外邓忠前来攻打。王、蒋第一反应是撒丫子撤退。跑也行,关键是作为大将,跑该怎么跑?得列好队伍,徐徐撤退,派人断后。但是这俩人把撤退带领成了马拉松,一下队形就散了,撤退变成了溃退。

中军姜维看到了左军有事,赶紧下令三军就地防御,不得妄动,魏军敢来就用长弓硬弩射击。胜利在望的魏军冲击了一夜,蜀军在姜维的带领下依旧岿然不动。邓艾叹服,姜维真厉害,于是收兵回营。

姜维派人再给邓艾下战书,约定祁山决战。以前邓艾兵少,每次都不拿战书当回事。这回邓艾有兵有将,又刚刚重新认识了姜维,因此欣然迎战,与姜维来场正面对决。姜维见邓艾这次来了,于是慢条斯理的布下了八阵图。这八阵图可是武侯当年的绝技,拿石头布阵陆逊都出不来。邓艾一见八阵图,好胜之心爆棚。不就是八阵图吗,邓艾也会。于是邓艾也布下了八阵图。姜维一琢磨,小样,可以啊。于是姜维问邓艾会不会变阵。邓艾当然说会,于是变阵成八八六十四个门户,得意洋洋的给姜维展示。

姜维心里有数了,邓艾不会变阵。八卦变六十四卦有点基础的都会,变个非主流的邓艾就不会了。于是姜维问邓艾敢不敢来打自己的八阵图。邓艾太敢了,既然能布阵,就知道这个阵法的命门所在。八门按照休、生、伤、杜、景、死、惊、开排列,出入休、生、开三门即可。于是邓艾放心的去攻打姜维的八阵图。

姜维马上变阵,八阵图变成了长蛇卷地阵。这个阵太冷门了,邓艾见都没见过。被围在阵中等死。关键时刻,当初被邓艾救了的司马望来救邓艾了,离奇的是司马望居然认得长蛇卷地阵,还轻松的救出了邓艾。

邓艾也很纳闷,没看出来啊,司马家族能人辈出啊。原来司马望年轻的时候有俩好朋友,一个叫崔州平,一个叫石广元。没有错,就是当年和诸葛亮是好朋友的崔州平和石广元。因此司马望略知长蛇卷地阵。既然这样,司马望决定第二天和姜维斗阵拖延时间,让邓艾去偷袭蜀军身后,大事可成矣。

当司马望的战书传到姜维手中时。姜维很纳闷,司马望是什么人,敢跟老子斗阵?必然有诈。于是答应来日斗阵,然后秘密派出廖化、张翼去后军埋伏。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9-24 12:03:01 +0800 CST  
第二天,司马望以专家学者的身份去和姜维斗阵。司马望说了,他的八阵图才是正宗的,包括诸葛亮在内用的八阵图都是山寨的。大话谁都会说,姜维问司马望此阵有几种变化?司马望绞尽脑汁,声称有八十一种变化。唐僧取经才经历九九八十一难,八十一这个数字在古代中国人心目中那是极大的。姜维差点没笑场,随便司马望吹牛逼才吹了个八十一变。姜维让司马望变个阵看看。司马望不会啊,当初跟着崔州平和石广元都没学全。于是瞎变了几个糊弄事。还大言不惭的问姜维认不认识。那姜维怎么可能认识,都是山寨的。于是姜维揭晓了答案,此阵有三百六十五种变化!这个数字太惊叹了,司马望脑洞大开也想不到。于是让姜维摆个阵看看。姜维不想陪外行玩了,当场戳穿了司马望的阴谋,然后大军出动,杀的司马望丢盔弃甲,大败而逃。

与此同时,毫不知情的邓艾和先锋郑伦正往蜀军身后行军。此时的廖化和张翼等了很久,手中的大刀早就饥渴难耐了。要说这魏军前锋郑伦如果是手持降魔杵,坐下碧眼金晶兽,哼一下就能让对方下马的哼将郑伦,这仗还有得打。但是这个郑伦实力就是遇见廖化被一刀斩掉的水平。魏军大乱,两位老将前后夹击,纵使是神一样存在的邓艾也大败而逃。

邓艾自从出道以来,还没经历过如此大败,一时间难以适应。关键时刻邓艾和司马望用了司马懿当年的计谋,派人结好黄皓,散布流言,说姜维造反。刘禅还和以前一样,赶紧下诏让姜维回成都。这时候摆在姜维面前两条路:回or不回?这是个问题。

其实姜维完全不用搭理这封诏书。将在外君命有所不受,这是其一。再一个,灭了邓艾再回去完全没有问题。那时候通讯不发啊,天知道姜维什么时候接到诏书,什么时候班师。但是姜维还是退兵了,其中的根本原因并不是刘禅的班师诏书,而是以张翼为首的将军们厌战情绪高涨。他们觉得见好就收得了,谁也不敢保证打下去会发生什么。张翼是老四川人,这些年亲眼看着连年征战苦的都是四川人。其实张翼等蜀人对这些外来户是反感的,既然皇帝降诏,那没的说,赶紧班师回朝。姜维在四川混,不可能跟四川人对着干。再让人家告个抗旨,那可不是闹着玩的。

所以这六伐中原,就在这封诏书下达后,草草收场。姜维也算是胜了邓艾两阵,双方皆大欢喜,各回各家。

姜维这次回去干啥不重要,重要的是魏国那边又出事了。在魏国这个和谐社会中,居然出现了不和谐的声音,一场文字狱即将展开。下节再聊。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09-24 12:05:08 +0800 CST  
独一无二的文字狱



其实要说起文字狱,历朝历代都是很敏感的话题。言论相对宽松的时代,还就算是不杀士大夫的宋朝和统治者特别没文化的元朝。历史上但凡有文字大狱出现,那就是一场血腥的杀戮。对于文人士大夫来说,那就是一场浩劫。但是因为文字狱而让皇帝流血牺牲的故事,还就是魏国皇帝曹髦一个。

曹髦其实是个聪明的皇帝,只不过他的对手过于强大,除了司马昭这个人精之外,他还要对付钟会、贾充等狠角色。相比之下,东吴皇帝孙休要面对的孙綝就单纯多了。孙綝的党羽也没有入流的角色。所以孙休成功了,曹髦一直都没成功。其实一开始曹髦是想学刘禅来着,作为一个十七八岁的叛逆期少年,曹髦隐忍的很不容易。但是司马昭俨然没有要死的迹象,司马昭倒也罢了,其实曹髦曾经多次找到过灭掉司马昭的机会。关键是当年那些忠臣之子贾充、钟会太难对付,总会在关键时刻提醒司马昭,让曹髦屡屡眼睁睁看着机会流失。

比如说这回吧,邓艾在祁山被姜维打得狼狈不堪。但是关键时刻,随随便便一个反间计就让刘禅召回了姜维。于是邓艾赶紧把消息告诉司马昭,蜀国君臣相疑,快完蛋了。司马昭自然不会放过这个灭国之功,当即就要放大招去灭了蜀国。假如司马昭就这么去伐蜀,就要面临着两个选择。带不带曹髦?如果带着曹髦,那姜维和夏侯霸一定会在曹髦身上大作文章。到时候司马昭会非常的被动。如果不带曹髦,那对于曹髦来说就是个机会。

但是司马昭完全没有意识到这一点。司马昭内心有个偶像,就是曹操。司马昭想重走曹操路,但是他现在只是个侯爷,离王位还远,因此司马昭迫切的希望有军功,灭蜀就是个机遇。

这时候,贾充再度站出来提醒司马昭,蜀国此时还不能灭。为啥呢?因为曹髦不老实,他敢写诗表达对和谐社会的不满。

原来魏国曾经出现过一次所谓的祥瑞,一条龙在井中出现。过去来说,一般这种祥瑞出现,都是普天同庆,全国同嗨的场面。就在百官作贺的时候,魏国皇帝曹髦给大家泼冷水,说这不是祥瑞,原因请看曹髦亲自创作的《潜龙诗》:



伤哉龙受困,不能跃深渊。



上不飞天汉,下不见于田。



蟠居于井底,鳅鳝舞其前。



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



这回事大了。心里不爽一边发泄去,瞎发朋友圈,出事了吧。司马昭一看这诗就怒了,骂他是泥鳅、鳝鱼没关系。重点是最后一句:“藏牙伏爪甲,嗟我亦如然!”这是要找机会发难的节奏。司马昭心里清楚,这事如果不杀曹髦,早晚会被曹髦所杀。但是曹髦好歹也是魏国皇帝,因为文字狱杀皇帝,闻所未闻啊。司马昭把这个关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贾充。贾充一琢磨,皇帝可不是杀着玩的。没人敢动司马昭,可敢动贾充的有的是。因此贾充把这个光荣而艰巨的任务交给了成济、成倅俩兄弟。成倅情况不明,成济可是个非常想为司马昭做出成绩的愣头青。即便是这样,总不能进宫把皇帝薅出来一刀剁了吧。因此司马昭决定往死里欺负曹髦,逼曹髦先动手。

曹髦已经二十岁了,完成了由叛逆期向青春期的过渡。叛逆期的曹髦一点都不叛逆,青春期的曹髦也一点都不青春。上朝的时候,司马昭带把剑耀武扬威的进殿找茬。曹髦一贯很乖,从他身上找茬太难了。毕竟曹髦想着“藏牙伏爪甲”,慢慢跟司马昭玩。司马昭想了半天,就来这个吧。

司马昭问了一句经典的找茬语:你瞅啥?(原文:视吾何为?)曹髦当然不敢说瞅你咋地?因此曹髦低下头默默无语。接着司马昭的同党要求封司马昭为晋公,加九锡。曹髦还是不说话。司马昭趁机继续找茬,说咋的?不同意?曹髦终于开口了,说谁敢不同意啊。接着司马昭冷笑一声,扬长而去。

这件事之后,二十岁的曹髦委屈的哭了一夜。这算哪一道?说封晋公就封晋公,下次是不是就要封王?接着就篡位?曹髦不想再隐忍了,决定跟司马昭拼了。因为他觉得,忍下去早晚皇位不保。这事搁当年的汉献帝,绝对就忍了。因为汉献帝后期内宫御林军头领是曹洪和曹休,不忍不行。而曹髦的内宫御林军统领是护尉焦伯是自己人。曹髦手里有兵,当然不把司马昭放在眼里。你看清朝的时候,康熙靠几个侍卫就放倒了鳌拜。东吴孙峻靠大内侍卫干掉了诸葛恪。所以说这些大内侍卫还是很关键的。

曹髦招来三位大臣商议对策,这三人是侍中王沈(音沉)、尚书王经、散骑常侍王业。这仨人一听曹髦要硬碰硬灭了司马昭,都吓傻了。尤其是王沈和王业,这俩人不想当忠臣陪葬。王经虽然忠心,但是他不傻,所以他不赞成曹髦这种自杀行为。曹髦对形式有着错误的估计,他认为自己跟司马昭翻脸,大不了就是被废,步曹芳后尘而已,绝对没有生命危险。因此曹髦不顾三王劝阻,入宫去找太后宣布此事。

王沈和王业觉得这事儿太突然,也太不靠谱。因为曹髦的冲动而断送自己全家性命,太不值得。到了这个时候,只要脑子没抽筋,就应该赶紧保命。保命的方式就是赶紧去找司马昭告密。没想到这时候还真有陪着曹髦发神经的人,此人就是王经。王经虽然不赞成曹髦的行动,但是也不赞成去找司马昭告密。就这样,三王的碰头会草草结束,王经原地待命,另外俩王赶紧去找司马昭告密。

这时候我们有必要盘点一下大魏皇帝曹髦的亲兵卫队了。这支部队的头是护尉焦伯,人数大概三百来人。这三百来人除了十八的就是八十的,曹髦带他们出去就不像去打仗,而是像上访。

这支部队刚出宫门,就遇上了装备精良的贾充带了三千铁甲军拦路。曹髦也是拼了,大呼一声,谁敢弑君?那谁敢啊,没人敢。贾充这时候提醒身边的成济,上吧,你不上就是全家被杀的结果。成济一心想在司马昭面前做出点成绩。不是没人敢弑君吗?老子敢!

这二杆子成济还真就冲上去杀掉了曹髦,曹髦的大军一哄而散,只有焦伯象征性的抵抗了一下,结果手艺太差,被成济秒杀。

这回算行了,司马昭的心腹大患被成济给干掉了。成济再盘算着自己这份成绩能换来多少升迁。不过接下来发生的事情就不在成济的盘算之内了。司马昭放声大哭,用头撞车来表示自己的悲痛。司马昭的叔叔,太傅司马孚进宫就抱着大腿痛哭。告密的王业和司马昭一起扶植曹操的另一个孙子,常道乡公曹奂为皇帝。然后司马昭召集大臣开会,皇帝这么死了,最起码得给朝臣们一个说法。

大臣们都来了,只有一个重量级的人物不到,此人就是当年威震西凉的陈泰。自从邓艾能独立领导西凉军务,陈泰就被召回中央,官至尚书仆射。司马昭请不动陈泰,也不敢对这样一个老臣玩硬的。于是让陈泰的舅舅荀顗去请陈泰。荀顗是地地道道司马昭的人,当他见到陈泰之后。陈泰说,世人都说咱爷俩是一样的人。其实你哪点能比得上我?

荀顗无言以对,只好回去复命。司马昭无奈,一天派好几拨人去请陈泰。陈泰身穿重孝,到曹髦灵前哭拜。司马昭也假意哭了几声,问陈泰这件公案该怎么了结?陈泰内心愤然,他要说了算就先斩了司马昭。所以陈泰退而求其次,要求斩贾充。司马昭哪舍得斩贾充啊,就说让陈泰退而求其次,换个人斩。陈泰不同意,非得斩贾充。

这时候司马昭不顾陈泰的意见,说成济弑君大逆不道,判决凌迟,灭三族!等着升官的成济惊呆了,这太离谱了吧,替你杀了人,怎么能赖我呢。所以成济当场就说司马昭让贾充指使他弑君的。这一下等于说明了弑君的主谋是司马昭,从犯是贾充,成济就是个执行者。司马昭大怒,先割了成济的舌头,然后下狱,择日凌迟。其弟成倅更冤枉,就在旁边看热闹来着,也被斩首。成济就是没想明白,奶粉毒死人抓的是养牛的,大楼倒了抓的是玩电焊的。这回行了,连累全家被杀,消停了吧。在那样的时代里,脑力绝对比体力重要的多。

曹髦已死,成济全家被杀,下一组就轮到了王经全家。一场文字狱风波,居然要了皇帝的命。等到曹奂继位,这个事情才算告一段落。

当年贾逵是帮助曹丕篡位的元勋,如今贾逵的儿子贾充也想当开国功臣,劝司马昭篡位。司马昭这时候想起了心中的偶像曹操。因此司马昭告诉贾充,曹操都不当皇帝,自己也不当。贾充多聪明,知道了司马昭有意让他儿子司马炎当皇帝。下一步该做什么,贾充心里有数了。

不过司马昭弑君这事在当时影响还是非常大的。最起码姜维即将借此机会再度北伐。这次北伐的经过,下节再聊。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10-01 18:55:58 +0800 CST  
七伐中原

作为一个普通老百姓,我实在体会不出做名人的感觉。在当下社会,有人为了出名疯狂的拉低下限,类似优衣库事件层出不穷。当我们感慨世风日下的时候,其实在古代人们为了出名往往能干出更疯狂的事情来。
古代世俗之人追求的是名利。名利名利,名在利前。比如说战国四大刺客之一的要离,那真是为了出名无所不用其极。牺牲掉自己老婆的性命和自己的一条胳膊,就为了杀掉天下闻名的庆忌。要离跟庆忌无冤无仇,而且庆忌对要离还不错。要离杀庆忌只有一个目的,那就是出名。直到要离成功之后,才发现这个feel并不是那么的爽。要离突然发现这笔买卖做赔了,因此愤然自尽。
具体到《三国演义》里,有的人面对千军万马愤然杀了上去,结果一战成名,比如赵云。有的人也面对千军万马愤然杀了上去,结果身首异处,比如刘辟。今天说的这位为了出名而拼了的,叫做王瓘。在姜维七伐中原的战争中,王瓘作为光彩熠熠的搅局者,完全掩盖住了姜维和邓艾的光芒。
且说司马昭弑君,姜维借机兴师问罪。蜀军兵分三路,活化石廖化走的是当年魏延看好的子午谷,厌战情绪高涨的张翼走骆谷,姜维亲自走斜谷。要说魏、蜀连年征战,蜀国处于攻势,魏国属于守势。蜀国六出祁山、六伐中原没能占领魏国寸土,反倒是魏国把边界推进到了祁山,这还真是莫大的讽刺。想当初邓艾神龙见首不见尾,姜维屡屡失利。真当两人正儿八经交手之后,姜维发现邓艾并没有想象中的难对付。一向心高气傲的邓艾也发现姜维不愧是武侯亲传弟子,简直是全能小超人。这样一来,姜维北伐信心日增,而邓艾对于如何防守反而没了主意。比如这次吧,明知道蜀军三路而来,邓艾却有种不知从何下手的感觉。这个时候,魏国参军王瓘闪亮登场。
王瓘是个想出名想疯了的人。一般做参军的,都善于出谋划策,比如当年的马谡。王瓘想出了一个干掉姜维一战成名的好主意。前文中我们知道有个忠于曹髦的大臣叫王经,在司马昭弑君之后,王经被司马昭灭族。王瓘就自称是王经的侄子,到姜维那里诈降。
姜维很高兴啊,与王瓘推心置腹,还交给他一个重要任务,那就是押运蜀军粮草。这回王瓘心情爽极了,蜀军的粮草在自己手中,那就等于捏住了蜀军的命门。
就没人发现王瓘是诈降吗?当然有。此人就是夏侯霸。夏侯霸找到姜维,一口咬定王瓘是诈降。虽然夏侯霸当年跟王瓘、王经都没交情,但是从来没听说过王经有王瓘这么个侄子。夏侯霸是张飞的小舅子,这么隐蔽的关系蜀国人都知道。王瓘是王经的侄子魏国的大将都不知道,可见夏侯霸判断的靠谱。
在当时蜀军阵营中,能跟上姜维思路的,也就是夏侯霸一个人。姜维对夏侯霸说,王瓘肯定是诈降。司马昭灭了王经全族,怎么可能留下一个在外带兵的侄子。之所以不戳穿他,那是为了将计就计。换句话说,王瓘在以为姜维中计而沾沾自喜的同时,他也正在姜维的计谋之中。
在王瓘的眼中,姜维就是个傻缺,这么好骗。在姜维的眼中,王瓘脑子缺弦,这么好蒙。事实上当我们觉得别人是傻逼的时候,弄不好自己就在当傻逼。还记得那时候我还在某个公司打工,干的是电子商务的活。当初那会说起来还是挺高大上的。当别人再进一步问啥叫电子商务时,只能硬着头皮告诉人家做淘宝的。逼格瞬间就蹦极了。当时公司来了个某某某负责线下业务,这位老师端的是呆而萌之。她自称最电商的理解就是打电话经商,她的电脑用360检测,安全评分永远是零分,经常因为连不上网而寻求大家帮助。当时在我们眼中,这位老师是个傻逼,鉴定完毕。
这位老师进公司干的第一件事就是印了几千册厚厚的产品宣传册。宣传册的内容是这位老师亲自下笔撰写。当时负责装潢设计的同事把文字内容拿给我看,当时就颠覆了我的人生观。那玩意要说是外国人刚学会中文写的,还有情可原。但是要说是产品宣传说明,且不说错别字连篇,语法非常的反人类,最起码得能念得过去吧。但是那篇文字根本不能通顺的阅读,就这么一个破玩意,领导大笔一挥,批量印刷。我们当时进一步确定,这位老师是个傻逼。
傻逼老师在公司是孤独的。因为跟我们代沟极大,根本没法沟通。我们坚持抗议克扣节假日的时候,她支持加班。我们抗议巧立名目扣工资的时候,她认为公司也不容易,该扣就扣,不用给她面子。我们很纳闷,世界上怎么会有这么傻逼的人呢?
再到后来,我察觉到了情况不对。印语法反人类的宣传册,费用是记在电商部的帐上,她说以为我们会放在物流箱里。拜托,这么重的宣传册,我们发货有续种,ok?当大家借此继续认定她就是个傻逼的时候。领导让这么萌蠢的人负责了所有公司印刷、宣传、做货、包装、广告等等的业务。她依然不合群,依然永远一脸憨笑,依然连不发工资都没意见,依然坚持加班。老板是永远高高在上不明所以的,公司也是不指望这块业务挣钱的。正如光绪不知道鸡蛋多少钱一样,老板也不会知道做货成本是多少,印刷市场价是多少。
后来我们明白了。当我们在嘲笑她是傻逼中的vip的时候,人家已经挣的盆满钵满,当然不会计较发不发工资。真正的傻逼居然是我们这些觉得自己挺精工资单算的倍透彻,加班费能精确到秒的聪明人。
所以说永远不要轻言别人是傻逼。因为指不定谁才是傻逼。比方说姜维和王瓘互相觉得对方是傻逼,但是事实上这俩人都在相互算计着,都觉得自己挺精。姜维为了取信王瓘,不惜把真的粮车给王瓘押运。而王瓘为了取信姜维,不惜把自己带的人马分出将近一半给姜维指挥。而接下来的事情发展就是见证奇迹的时刻,到底谁是傻逼?
姜维首先出招,派人秘密跟着王瓘,然后让蒋舒打着自己的旗号出祁山。王瓘接着出招,派人给邓艾送情报,说姜维的粮食都在自己手里,正从小路往魏军大营送去,并约定了日期。
下一个阶段,姜维派人截获了这封信,然后篡改了接应时间,诱骗邓艾去接应。邓艾以为姜维中计,于是让打着自己旗号的司马望天天去挑衅打着姜维旗号的蒋舒。等于是假姜维和假邓艾天天在斜谷对骂,就是不动手。而真邓艾和真姜维在墵山谷出没。
本来邓艾不至于中计,关键是王瓘留下大批量魏军给姜维指挥,所以邓艾认识自己人,欣然中计,被蜀军杀的人仰马翻。作为三军主帅,邓艾脱掉盔甲,跳下战马,混在乱兵堆里跑了。
邓艾虽然跑了,姜维料定王瓘跑不了,毕竟姜维知道王瓘是个傻逼,剁了丫的。人家王瓘身边好歹还有自己带来的三千魏兵。而且他也有密探打探着消息。听闻邓艾中计生死不明。按理说正常人都应该脱了盔甲,或降或跑。人家王瓘就不,当场焚烧了姜维的粮车。这一烧不要紧,王瓘错过了逃命的最佳时机。王瓘带兵王西北方向杀去。姜维判断他要突围,于是带兵阻截。不料想王瓘完了一出邪的,掉头杀向了汉中。这一回蜀军可乱了,赶紧回救汉中。再次不料想,王瓘虚晃一枪,没有真的攻打汉中,而是烧掉了栈道。最后王瓘走投无路,投水自尽。而姜维也被这个他眼中的傻逼折腾的军粮尽失,栈道被烧。那还北伐个屁啊,回家洗洗睡吧。还有那两位老同志,不用继续行军了,出了祁山也没饭吃,麻溜的回汉中吧。
在姜维七伐中原的战争中,正是因为有王瓘的搅和。邓艾狼狈不堪的跑了,姜维被两把火烧的焦头烂额。王瓘真乃西北第一搅屎棍。
不过这一次姜维的自信并没有收到打击,毕竟邓艾不是自己的对手,很快姜维就会卷土重来,我们拭目以待。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10-09 11:40:47 +0800 CST  
八伐中原

这是个令人悲伤的故事。眼看着姜维就能大破魏兵,干掉邓艾。谁想得到魏将王瓘是个疯子,为了一战成名,王瓘置自己的性命与手下三千将士的性命于不顾,焚烧军粮,佯攻西北,诈攻汉中,火烧栈道。虽然王瓘全军覆没,但是这一战王瓘功劳盖过了邓艾,更是一手把姜维送回了老家。当时两大名将完全让王瓘给搞疯癫了。
邓艾撤回西凉惊魂甫定,那头姜维当了把包工头,重修栈道,卷土重来。姜维毕竟不是诸葛亮,出征前得征求皇帝的意见。刘禅腐化堕落的速度是惊人的,要不说绝对的权利带来绝对的腐败。此时的刘禅一心享乐,他对北伐的态度是这样的:谁爱去谁去,关我啥事?
就在姜维准备出发的时候,谯周再一次站出来提出了反对意见。希望姜维不要北伐,蜀国上下不要老想着在国际上争霸,踏踏实实的关起门来过好自己的小日子多好。况且天象说了,此行不利。
刘禅讨厌做选择,让不让姜维去?这是个难题。刘禅选择了一个看上去两不得罪的高招。先让姜维去,眼看不行再把他叫回来。就这样,姜维兴高采烈的去北伐,谯周唉声叹气的回家。
在谯周眼中,皇上腐化堕落不理朝政,臣下强欲立名穷兵黩武。国家即将完蛋,情况越来越不可逆转。其实不光谯周对北伐不看好。就连当初最积极的北伐大先锋廖化这回都产生了厌战情绪。想想也难怪,从大约建安五年廖化杀杜远认识了关羽,到姜维八伐中原的蜀汉景耀五年,这中间是六十二年。假如廖化杀杜远那年是二十岁,那到了姜维八伐中原的时候,老将廖化已经八十多岁了。
八十多岁还没退休,干的还是全武行,给廖化一个积极向上的理由先。八十多岁的廖化官拜车骑将军,再往上升取代姜维的可能性根本没有。所以当姜维为廖化这仗该怎么打的时候,廖化说了句大实话:蜀国连年征战,军民疲敝。魏国大将邓艾足智多谋。所以打哪都没戏,问我也白搭。
姜维勃然大怒,纳下廖化的先锋大印,让他驻守汉中。其实按说姜维没必要这样处罚廖化,毕竟厌战的又不是他一个,张翼早就表示对北伐不满了,也没见姜维处罚。关键就是廖化没明白上司是什么意思。你想啊,姜维是什么人?那是诸葛武侯的弟子。所以姜维举手投足都以武侯为榜样。姜维之所以这么问,绝不是为了征求廖化的意见,而是等着廖化随便说个答案。按照姜维的剧本,廖化随便说个地名,祁山也好,子午谷也好,哪都行。因为廖化不是战略家,绝不会有什么高见。这样一来,等到廖化说完。姜维就可以捻着胡子说非也非也,我认为应该攻打洮阳。洮阳是个尿不拉屎的小城,一没兵二没粮。大家肯定会纳闷为啥打洮阳?这时候咱大将军姜维再把原因一说,大家肯定会叹服,大将军真乃神人也!
谁想得到一向积极的老将廖化不上道,把张翼的台词抢着说了。姜维当然怒不可遏,重罚了老将军。但是廖化心里应该高兴,在汉中呆着,也比去前线刀头舔血强。
姜维尽起二十万,攻打洮阳。果然在蜀军中引起了不小的反响。夏侯霸率先去找姜维问问为啥走这么非主流的路线。姜维说这个城虽然啥也没有,但是打下来一可以出其不意,二可以囤积从汉中运来的粮食,三来这个城可以守得住,不像以前那样失败了就丧失所有已经占领的土地。四来此地可以连接羌胡,必要的时候羌胡或许是一支奇兵。
夏侯霸一琢磨,在理!不是先锋廖化摁在汉中了吗?夏侯霸自告奋勇当了先锋,攻打看似一碰就破的洮阳城。姜维反人类的战略路线把魏军也给蒙了。司马望料定姜维这是在佯攻,蜀军主力一定会攻打祁山。但是魏军中还有一个邓艾。邓艾和姜维作战,就像一个人左手跟右手下棋。互相的战略意图都摸得透透的。所以当司马望觉得姜维会攻打祁山的时候,邓艾忽然发现小小的洮阳城对魏国用处不大,对蜀国来说战略意义太重大了。于是邓艾留下师纂带着少量兵马镇守祁山,魏军主力全部调往洮阳布防。司马望负责镇守洮阳,邓艾负责埋伏在侯河城截断姜维的退路。
魏军的一系列动作蜀军毫不知情,所以当夏侯霸到达洮阳城的时候,看到的是一座大门敞开的空城。想当初司马懿面对空城的时候,选择了掉头就走,所以一直遭人耻笑。夏侯霸面对空城的时候,选择了闷头就进,所以丢掉了性命。
夏侯霸中了司马望的埋伏,被乱箭射成了海胆。等到姜维杀到战退司马望,蜀军的士气低落到了极点。夏侯霸对于蜀国来说,那意义仅次于姜维。且不说夏侯霸智勇双全,是蜀军的二号人物。但说夏侯霸的身份就够唬人的。那是张飞的小舅子,皇后的舅舅,当然也是皇上的舅舅。就这样一位皇亲国戚阵亡,蜀军军心浮动,信心大减。当晚邓艾的伏兵杀出,蜀军又大败一场。姜维迅速激励士气,说魏军主力都在这,干掉他们就是最终的胜利。于是姜维重整旗鼓,再度与魏军作战。
这时候老将张翼献计,说魏军主力都在这,祁山一定空虚。于是张翼和姜维商议,姜维继续和邓艾周旋,张翼趁机偷袭祁山。
邓艾对姜维的反常举动开始了思索。按说刚刚经历一场大败,没理由继续进攻。不对,蜀军肯定要偷袭祁山。假如是那样的话,师纂无论是兵力还是智力都不堪蜀军一击。于是邓艾亲自耀武扬威的巡视蜀军大营周围,然后让邓忠把守大寨,自己偷偷带兵溜去了祁山。
邓艾巡视蜀军大营的行为被姜维读懂了。于是派傅佥把守大寨,自己带兵去支援祁山。祁山这回可热闹了,师纂好好呆着,忽然收到了张翼的猛烈攻击。张翼算是老兵油子了,抽师纂这样的新人还不在话下,眼看师纂要完蛋的时候。邓艾的大军赶到,张翼变成了腹背受敌,情况急转直下。正当张翼到了最危险的时刻,姜维带兵杀到,邓艾又变成了腹背受敌。而师纂被摁回去乖乖挨揍。邓艾大败,带着残兵退到师纂的大寨死守。
这一战就好比师纂在祁山睡觉,结果张翼过来就是一顿暴打。突然间邓艾杀到,和师纂又把张翼摁在地上暴打。这时候姜维杀到,从邓艾背后猛踹了两脚。张翼爬起来摁着师纂接着打。最后师纂和邓艾战败,躲起来不敢见人。
这一回邓艾可玩大了,邓忠和司马望能不能打败傅佥是个未知数。毕竟双方僵持着,谁也不敢轻举妄动。而祁山这边师纂和邓艾带的这仨瓜俩枣,肯定不是姜维和张翼的对手。
这要是真玩起命来,邓艾阵亡的可能性极大。如若是这样,关中震动,姜维至少可以把战线推进到咸阳。到时候魏国能与姜维比划比划的,只有司马昭的秘密武器钟会。
钟会带兵的时间被黄皓给往后推迟了。因为成都那边,黄皓发现姜维立功太容易了,看来魏国不怎么样嘛。满朝文武当中,出了回家养病的,各大政要基本上都是黄皓的人。因此黄皓认定能对自己进行威胁的只有这位大将军姜维。现在姜维是没空搭理他,万一姜维立了不世之功,封个丞相也是很有可能的嘛。到时候手握重兵的姜维要是和黄皓叫板,黄皓必死无疑,毕竟黄皓不是十常侍,手里没兵。
既然没兵,黄皓就想掌兵。在黄皓门下,有一个叫阎宇的人。这个人官拜右将军,是黄皓的铁杆。阎宇会不会骑马不得而知,但是可以肯定的是他很会拍马。所以能在一没出身,二没战功的情况下一路做到了右将军。黄皓判断魏军不堪一击,就劝刘禅废掉姜维,让阎宇代替姜维立功,哦不,是北伐。
刘禅觉得无所谓,谁北伐不是北伐啊。于是下诏召回姜维。姜维正准备灭了邓艾,结果朝廷一天发来了三道诏书召回姜维。虽然比不上岳飞一天十二道金牌,但是姜维判断成都出大事了。是有人造反?吴国入寇?皇上病重?姜维不知道,但是他知道不能怠慢。因此姜维放弃了祁山阵地,快速撤回成都。
这一仗差点吓死了邓艾。所以直到姜维撤走,邓艾都不敢出去象征性的追一下。但是这时候成都那边又有变化了。
阎宇和黄皓这时候打听到魏国的邓艾是个智勇双全的猛将,除了姜维谁也制不住他。就算是姜维,也不能轻松的制住他。黄皓一盘算,要不这事就算了吧。所以姜维被召回之后就没下文了。
到底姜维被召回之后暗含了哪些玄机?下节再聊。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10-12 11:02:08 +0800 CST  
九伐中原



告状,当然这里指的是非法律诉讼的告状,其实是非常有技巧的。做得好好呢,会被称为打小报告。生活中打小报告是我们不可避免的一种经历。或者是兄弟姐妹在父母面前告状,或者是同学在老师那里打小报告,再或者是同事在上司面前告黑状。虽然这种行为让人不齿,但是我们发现家庭中擅长此道的兄弟姐妹是家长最宠爱的孩子,学校里这事干的漂亮的能当班干部,职场上精于此道的能升职加薪推卸责任。可见这个事情不容易做,能干好的没几个。

显然在蜀汉朝廷上,玩这个黄皓能甩出姜维十八条街。姜维火急火燎的从前线回到成都,结果发现皇上一连十日不朝,也不召见他。姜维很费解,知道碰见了郤正,这才知道了是黄皓搞的鬼。

姜维怒不可遏,眼看就要灭了邓艾,居然被黄皓搅合了。谁也不能理解姜维是怎么顶住夏侯霸阵亡的压力,如何沉着冷静的分析到位邓艾的意图,还得亲冒矢石击败魏军。眼看就要干掉邓艾,结果镜花水月一场空。比我们打游戏不存档而停电,我写帖子没保存而电脑蓝屏还让人悲愤。诸葛亮在他那二十四篇兵书中没写怎么搞政治斗争,因此用兵如神的姜维在政治斗争方面非常的小白。听完郤正的话,姜维当即就要进宫杀黄皓。郤正赶紧拦住他,疯了吗难道?这样进攻去杀皇帝近侍,那就是谋反啊。姜维谋反就要被处斩,假如是这样,那蜀国真的就完蛋了。姜维一琢磨也是这么个事,于是打道回府,从长计议。

对于诛杀宦官,姜维可参考的例子还真不多。同样是大将军,窦武、何进都是失败的典型,不足以参考。往近了说,杀太监最雷厉风行的就是姜维的师傅诸葛亮。但是诸葛亮的手段不可复制,因为他老人家杀尽了刘禅身边的大太监,刘禅连个屁都不敢放。万一姜维这么做,且不说成功不了,就算他带兵这么干了,那他也死到临头了。在大将军府思考多时的姜维,只好硬着头皮用自己最不擅长的技能去对付黄皓,那就是去告状。

告状这事对于姜维来说,显然比打仗难多了。姜维联合了几个反对黄皓的人,进宫去告状。那么对于刘禅来说,姜维和黄皓谁更重要呢?刘禅又不傻,当然知道姜维更重要,所以刘禅封姜维当大将军。黄皓就是他手下的一条狗,犯不着因为一条狗来跟姜维翻脸。然而姜维从入宫那一刻起,就显出了自己在政治斗争方面的稚嫩和黄皓的老道。

听说姜维进宫,黄皓先在刘禅面前表现的自己非常惧怕姜维,吓得在假山后边躲起来。事实上黄皓不怕姜维,姜维又不是诸葛亮,怎么着都不会在皇帝面前对自己下手。黄皓的做法无非是博取刘禅的同情,凸显姜维的霸道而已。姜维见了刘禅,哭诉自己在前线拼命,险些就成功了,请问皇帝陛下为啥把自己召回来。刘禅这回也没话说,因此选择了沉默。接着,姜维就在作死的道路上撩开腿奔跑了起来。他竟然对皇帝说:“黄皓奸巧专权,乃灵帝时十常侍也。陛下远则鉴于赵高,近则审于张让。陛下早将此人杀之,天下自然清平,中原方可恢复矣。(原文)”

姜维说的对吗?对啊,黄皓确实是十常侍、赵高那样的小人。但是姜大将军啊,打狗也得看主人呐。你骂黄皓是张让、赵高,那不就等于说刘禅是无道昏君汉灵帝、秦二世吗?

其实刘禅是个随时可以舍掉周围的人来保住自己的主。日后刘禅就这样在司马昭面前出卖了郤正,而让自己平安。假如真的到了必须让他在姜维和黄皓之间做选择一个情况下,刘禅一定会把责任都推到黄皓头上。毕竟姜维就一个,狗有的是。当初诸葛亮“尽诛宦官”,不还是有黄皓这样的漏网之狗么。可就是姜维这番话让刘禅非常的不舒服。越是贪官越愿意让别人说他伟大光荣正确,越是昏君就越愿意让别人说他圣明。秦二世是出了名的暴君、昏君、sb,汉灵帝又是被誉为汉朝灭亡的罪魁祸首。那这俩典型来比作刘禅,姜维这场官司已经宣告失败。

刘禅微微一笑,对姜维说。黄皓不过是一个碎催,就算他想擅权,又能擅到哪去?当初董允就跟他过不去,我老批评董允。你就别往心里去了。

董允那可是后诸葛亮时代,朝廷中仅次于蒋琬、费祎的三号人物,荆州系的元老。刘禅的话就是在告诉姜维,我当初就因为这事烦董允,现在你看着办。

姜维没有后招,也没想到皇上来这一招。只好说如果不杀黄皓,就会大祸临头。

这话就太没水平了。这句话的无力感直逼“放开我”、“冤枉啊”、“真没有”、“雅蠛蝶”。你凭什么说不杀黄皓就大祸临头呢?对吧,凡事得讲理。

这时候刘禅很“大度”的谆谆教导姜维了一个做人的道理,喜欢一个人就不希望他死,不喜欢一个人就希望他死。但是无论是希望喜欢的人不死,还是希望不喜欢的人赶紧死,都是不科学的。你堂堂一个大将军,怎么会容不下一个宦官呢。

接着,刘禅派人叫来躲起来的黄皓,快给大将军道歉。你看人家黄皓,当场跪下就给姜维道歉。这一番下来,姜维倒觉得是自己小肚鸡肠,满面羞愧而退。

等到姜维再次遇见郤正的时候,这才意识到自己大祸临头了。经过和郤正的紧急磋商,姜维决定去沓中屯田避祸。

但是姜维的沓中屯田,绝对不是避祸那么简单。这一次姜维要出大招了,这个大招能让整个魏国朝廷为之恐慌。想当初武侯六出祁山,姜维八伐中原,其实大战略都是一样的。一脚踏入关中,干掉魏军主力,然后一举端了魏国的老窝长安和洛阳。这样的战略执行了十四次,换了无数的路线,最终都没有成功。魏国自从司马懿为将之后,那绝对是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防守。几十年如一日,让蜀军不能得逞。因此姜维这回在沓中屯田,决定放弃歼灭魏军主力的战略,改为蚕食魏国的土地。以前无论是诸葛亮还是姜维,出兵就得二三十万,这次姜维只带了八万人去沓中,开始一点点吃掉魏国。

姜维这么搞,邓艾可慌了神。过去是姜维主动出击,还得陪他玩玩。这次姜维地面推进,邓艾没有主动出击战胜姜维的把握。于是画好姜维布阵的图本送到洛阳,让司马昭亲自裁决。

司马昭接到邓艾的奏报,再一琢磨姜维的计划,顿时后背直冒冷汗。这可不是闹着玩的,谁能制的住姜维呢?司马昭的心腹贾充分析,得找个职业特工去刺杀姜维,这样才能高枕无忧。话虽这么说,关键是上哪找这样的人。怎么接近姜维?怎么取信姜维?怎么偷袭?怎么下毒?等等都是问题。纵使战国四大刺客复生,谁敢说能成功的干掉姜维?就在这时候,大臣荀勖建议,找刺客不如直接伐蜀,别忘了,朝中还藏着一个大杀器钟会呢。司马昭一琢磨,是这个道理,该让钟会出手了。

钟会是司马昭的秘密武器,属于司马昭压箱底的大招。司马昭知道钟会这个人心眼多,野心大,不如邓艾单纯。所以这么多年来,邓艾有机会驰骋疆场,而钟会一直在朝中混饭吃。这次姜维屯田沓中九伐中原,司马昭不得不让钟会出山。为了安全,司马昭让钟会当邓艾的副将。

钟会断然不会愿意在邓艾手下当个副将。因此钟会耍了个花招,他先是献上伐蜀进兵图本打动司马昭,然后说伐蜀不能只走一路。这样一来,司马昭只好让钟会和邓艾兵分两路,对蜀国进行毁灭性打击。

就这样,钟会顶上了镇西将军的头衔,而邓艾变成了征西大将军。钟会走马上任,第一件事就是在长江沿岸督造大船。司马昭不解其意,钟会说督造大船是要造出伐吴的假象。这样即便是蜀国向吴国告急,吴国也不敢轻举妄动。而且只要拿下蜀国,从高往低顺流而下,到时候大船也造好了,灭吴轻而易举。

司马昭一看,钟会还真有两下子,就放心的让他去伐蜀。虽然朝中还有人提醒司马昭,当心终会叛变。但是司马昭不以为然,打仗钟会行,玩政治,还是司马昭比较行。

就在钟会威风凛凛的带兵去平蜀的时候,善于洞察人心的参军刘实留下了预言:钟会、邓艾必能灭蜀,但是谁也回不来。那么钟会到了前线有什么举动呢?下节再聊。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10-12 19:05:03 +0800 CST  
大将军的秘密



大将军这个职位,其实是汉朝权臣专权的产物。位列三公之上,手握天下兵权。在《三国演义》中,出现了很多类型的大将军。比如像窦武、何进这样的外戚专权大将军。当然也有黄巾贼张纯这样自封的大将军。手段最狠的呢算是郭汜、曹操、孙峻、孙綝、司马师、司马昭等自封的大将军。也有跟着伪皇帝袁术的伪大将军张勋。还有隔空顶着虚名的大将军袁绍。也有像夏侯惇、丁奉靠熬资历熬上来的大将军。皇帝玩花样弄出来的大将军要数蒋琬和费祎。二代类的大将军要说曹爽。死后被封大将军大代表是赵云。真正靠实力打仗拼出来的,也就是曹真和姜维两个大将军。

这么一归类,我们不难看出正宗的大将军要数外戚专权型,实力派要数自封型,其余的也就不过尔尔了。姜维这个大将军对军队的实际掌控能力并不是非常的高,比起以往那些大将军,姜维对军队的实际掌控能力并不比曹爽强。

蜀国其实是个派系林立的政权,这样的政权如果没有铁腕君主,内斗的可能性极大。简单来分析一下蜀国的前世今生,我们就能理清一些问题。

蜀国上一届老板是刘焉、刘璋爷俩。这爷俩是外地人,空降到益州执政。因此他们执政依靠的就是益州本土士族,所以他们拉拢的、重用的就是益州的实力派,比如李恢、黄权、严颜、王累等人。这批人加上刘家爷俩提拔上来的心腹吴懿、许靖、刘巴等等人物成为了益州的上流社会,属于益州的核心权力中心。这帮人关系网错综复杂,谁也没有压倒谁的优势。所以老爷子刘焉在益州搞出了权力平衡,因此即便是他儿子刘璋暗弱,这帮人也不会造反,反而会保着刘璋,谁也不打破这种平衡。

也正是因为如此,有野心、有能力的中下级益州士族想要出人头地,开始了背叛益州,寻找新的主子。以张松、法正、孟达为首的带路党先找曹操,后找刘备,就是为了有翻身农奴把歌唱的一天。只不过张松死的早,孟达没想到刘备是个高手。坐定益州之后的刘备并没有进行大洗牌,以前中下级带路党中获得好处的也就是法正。刘备遵循刘焉的道路,先重用益州本土士族,比如严颜、吴懿、黄权、刘巴等。然后扶植自己带来的徐州系和荆州系的人士。也就是说,刘备之所以能迅速稳定益州形式,原因是之前益州贵族现在还是益州贵族,带路党们有野心的除了法正都表现出了不满。但是这些人过去没实力,现在也没实力,因此翻不出多大浪来。他们没想到刘备过河拆桥,没想到在益州吆五喝六的还是以前那帮人。因此才会出现孟达降魏,彭羕劝马超造反的事件。

刘备死后,诸葛亮在蜀国只手遮天。诸葛亮带出来的荆州系抢占了益州的权力核心,益州的老人开始遭到了排挤。比如李严、吴懿等人都被排挤出了权力中心,张翼、张嶷等军官倒向了诸葛亮。益州系敢怒不敢言,徐州系、西北系依附于诸葛亮。所以诸葛亮时代敢于跟他唱反调的就是益州系的谯周,背地里使绊子的就是益州系的领袖李严,以及勾结孟获反叛的雍闿等人。

诸葛亮死后,刘禅逐渐提拔的就是益州系。玩命打击的就是权柄日盛的荆州系。在这种背景下,姜维才当上了大将军。

姜维算是荆州系,但是他是天水人,属于荆州系的外来户。所以论资排辈,荆州系不服他管。再看姜维的副将们,地位仅次于姜维的两位车骑将军,一个是廖化,一个是张翼。论资历,这俩人是姜维的前辈。张翼是益州系的老人。廖化属于关羽的人,介于徐州系和荆州系之间,俗称没派系。这俩人在军队的声望要高于姜维这个天水人。益州人对张翼更有亲切感,所以说每当军队出现极其困难的局面,比如狄道城大败,张翼不想去再战,姜维控制不了。再比如洮阳大败,张翼出头去打祁山,士卒们就跟着拼命。假如这时候张翼提出回家,那姜维依然控制不了。这也就是为什么姜维敢罚廖化而不敢罚张翼的原因之一。

八伐中原之后,姜维亲自带八万大军进驻沓中,逐步推进,其余的部队已经不受姜维掌控。最起码姜维得罪的廖化和早就不服姜维的张翼已经不受姜维掌控。甚至是他亲手提拔的蒋舒都不受他掌控。理清楚这一点,我们就能明白。之所以钟会、邓艾伐蜀能够成功,不仅仅是刘禅昏庸、邓艾敢玩命,主要是姜维对军队的掌控除了问题,这才让钟会、邓艾钻了空子。

其实蜀国的地势易守难攻。早在钟会刚刚拜将的时候,姜维就得到了消息。姜维敏锐的发现蜀国防守体系只有两个薄弱环节,一个是阴平关,一个是阳安关。按理说姜维发现了漏洞,派人去驻守就是了,他是大将军,直接下令即可。但是我们说了,姜维对军队的掌控出了问题。因此姜维想让张翼和廖化分别守关,可是他指挥不动这俩老将。所以危急时刻,姜维只能曲线下令,派人把奏章送到成都,让刘禅再把圣旨送到汉中下令让张翼、廖化去分别守关。

然后问题来了,姜维和黄皓有仇啊。所以黄皓忽悠刘禅别搭理姜维,然后扣下了所有的边关告急文书。这样一来,等于是蜀国边境并没有像样的抵抗,防守懈怠的等待魏军来攻。

蜀军懈怠到什么程度呢?我们知道在这部书中,魏、蜀两国的边界在祁山一带。汉中属于蜀军的大后方,粮草辎重都在汉中。诸葛亮出祁山,魏军是在祁山脚下的箕谷、斜谷布防。姜维北伐,邓艾直接在祁山布防。换到钟会南征,蜀军在边界居然没有任何防备,让魏军从从容容地到达了汉中的门户南郑。

当然了,钟会之所以一帆风顺,跟他心眼多也有关系。要说中钟会,就不得不说说他的同事邓艾。邓艾真的是个很单纯的人,他一生的技能就是打仗,他的爱好和自我价值实现都在打仗上。而钟会不一样,他的终极目标是做司马昭第二。因此打仗对他来说只不过是实现理想的一种手段而已。因此在行军之前,钟会给邓艾去了一封信,让他攻打沓中牵制姜维。

很明显整个蜀国能挡住钟会的只有姜维。只要姜维被邓艾拖住,钟会一路就可以势如破竹,坐享灭国之功。那么说邓艾会配合钟会吗?会。因为邓艾是个单纯的战争机器,从大战略上看,钟会的建议确实是取得战争胜利的好办法。此时的邓艾没想抢功,因此积极配合钟会调集自己治下各部分军队围攻沓中。

邓艾和姜维这对冤家对头交手多次,每次都是姜维进攻邓艾防守。这次终于轮到邓艾进攻,姜维防守。姜维在沓中的兵力有八万多人,此时的邓艾调集了九万多人围攻姜维。雍州刺史诸葛绪,带兵一万五千人,先断姜维归路;天水太守王颀,带兵一万五千人,从左攻沓中;陇西太守牵弘,带兵一万五千人,从右攻沓中;金城太守杨欣,带兵一万五千人,专门等着姜维出兵后袭击蜀军大后方。邓艾带兵三万,随后接应。

这么强大的阵容,根本瞒不过蜀军的斥候兵。所以说这几路人马一出动,姜维就得到信儿了。姜维第一时间通知张翼和廖化help him。但是张翼和廖化没有来。姜维只能自己应付这几路人马的围攻。

此时的姜维憋了一肚子火。皇上不省心,黄皓不省心。自己的部下廖化、张翼不省心。对手邓艾、钟会不省心。日子真没法过了。

就这样,姜维憋着火亲自提枪上马,拿王颀、牵弘这些不以武力见长的魏将出气。王颀、牵弘肯定不是姜维的对手,非要硬打这俩人就是被秒杀的下场。姜维杀得兴起,正所谓姜维会武术,谁也挡不住。邓艾自然不能坐视不理,亲自出马跟姜维单挑。此时的姜维已经战退王颀、牵弘两路人马,再硬碰邓艾的生力军,蜀军打得有些力不从心。当然这都不是姜维这次干不过邓艾的理由。核心问题是姜维打着打着听的线报,大本营让金城太守杨欣把蜀军的大本营给抄了。姜维怒上加怒,调转马头就去救援大本营。路上正好遇见金城太守杨欣。当时姜维已经知道了汉中被钟会攻破,所以他恨不得把杨欣一枪捅死,于是姜维奋勇力战杨欣。杨欣不敢接招,吓得赶紧跑路。姜维盛怒之下连续三箭没有射中杨欣。当场掰断了随身长弓,挺枪就去杀杨欣。可惜的是姜维马失前蹄,姜维只能杀死了杨欣的马。

姜维准备带兵去救援汉中,但是邓艾早就料到了姜维的动向,早就派诸葛绪切断了姜维的归路。姜维上天无路入地无门,被逼在山脚下安营扎寨。

到底姜维如何脱困,汉中又是怎么被钟会攻破的?下节再聊。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10-13 12:10:49 +0800 CST  
@释蝶幽舞 2015-10-14 11:48:37
汉朝二十级爵位中最低级的一个。亲王的儿子就由第一级降到了第二十级?????
-----------------------------
那个写错了,可惜改不了了,是降到侯爵最低一级了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10-14 11:58:04 +0800 CST  
十八、钟会的死穴



钟会自从无限荣光的离开洛阳,就有不少有识之士断定钟会有去无回。这里面就包括对钟会有知遇之恩的司马昭。那么钟会到底是怎样的一个人?怎么会有那么多人在他刚刚拜将就准确的判断出他的下场呢?我们来正式认识一下钟会这个人。

钟会是太傅钟繇的儿子,钟氏和司马氏也算是世交。当初司马懿还没成气候的时候,也就曹真和钟繇顶住华歆、王朗这些人的压力替司马懿说句公道话。司马懿能再度出山为将,正是因为钟繇在魏明帝面前极力推荐。所以钟会跟司马师、司马昭哥俩交厚,算是心腹死党。

毌丘俭、文钦在淮南叛变时,是钟会提醒司马师亲征淮南。司马师死后,魏国皇帝曹髦下旨让司马昭驻扎许昌。是钟会提醒司马昭这里面有诈,成功的帮助司马昭抢班夺权。诸葛诞叛变时,钟会帮助司马昭出谋划策,成功的镇压了诸葛诞的叛乱。这一次钟会被司马昭誉为张良。

在司马昭的心腹死党中,钟会的能力堪称第一。但是司马昭更为信任的贾充,始终不把钟会当成自己人。这里面的原因就是,大家同为官二代,贾充死心塌地跟着司马昭混,而钟会一直想取司马昭而代之。钟会是有野心的。论能力,他觉得他比司马昭强多了。论家世,他和司马昭都是前朝太傅的儿子。论地位,简直是云泥之别,凭什么?所以钟会虽然一直隐忍,但是内心一直琢磨着事。他要不鸣则已,一鸣惊人。不飞则已,一飞冲天。这一次他当了镇西将军出征,那就是等于鹰击长空、龙游大海,还能不为自己这么多年的隐忍做些什么?一定会的。

那么说钟会的小心思是怎么暴露的呢?那是因为钟会不懂得韬光养晦,在日常生活中做事表面上虽然隐忍,但是行事作风锋芒毕露。举个简单的例子来说,司马昭想让钟会去灭蜀,找来钟会故意说要伐吴。这事要换作邓艾,邓艾要么说说该怎么去伐吴,或者说说伐吴为什么不如伐蜀。这都没问题,不出一个将领的职能范围。但是钟会是怎么说的呢?他说:“主公之意本不伐吴,而实欲伐蜀也。(原文)”

他说的是实话吗?是实话。但是道上有句话,叫瞎说啥实话?实话可不能乱说。钟会这话等于是一下就看穿了司马昭的心思,说出了是司马昭不想伐吴,而是想伐蜀。此言一出,会让司马昭有种光腚站在钟会面前的感觉,自己的想法都被对方看穿。

曹操当初杀杨修,跟司马昭想杀钟会,道理上是一样的。司马昭活着是能控制钟会,但是他不能保证司马炎也能控制钟会,于是笑着对钟会说:“子诚然识我心也。既然如此高明,肯效力乎?(原文)”既然如此高明,这就是有点嘲弄的意思了。接着钟会在作死的道路上把油门踩到了底,献上了平蜀作战地图。

这张地图说明了什么?说明了钟会这些年一直在谋划着大事。司马昭拿到这张图就能清晰的看出平蜀之后的钟会要干什么。接着司马昭做出了最后的试探,让他给邓艾当副将。钟会当然不会同意,说出一堆理由要和邓艾分头行动。司马昭同意了,但是也在内心宣布了钟会的死刑。因为钟会给不给邓艾当副将,都不影响收川的成功,只会影响钟会的大事。于是司马昭在同意钟会的请求后,也像钟会动手了。

司马昭任命邓艾为征西大将军,节制雍州、凉州精兵。钟会为镇西将军,节制青、徐、兖、豫、荆、扬等处兵马。从官阶上看,镇西将军是地方武官第一级。征西将军属于卫将军之下,中央任命到地方的高级武官。征西将军地位略高于镇西将军。当然这都不是最重要 的,重要的是钟会这个镇西将军节制的都是镇东将军麾下青、徐、兖、豫、荆、扬等处的部队。这意味着什么呢?这就意味着这支部队在平蜀作战时归钟会指挥,战后可就不受钟会这个镇西将军节制了。

钟会无暇想这些,带着大部队就出征了。对于邓艾来说,钟会是自己人。对于钟会来说,自己要对付的目标之一就是这手握重兵的征西将军邓艾。论地位,邓艾略高。论人马,钟会更多。况且理论上邓艾手下的雍州、凉州雄兵应该归钟会统领。钟会信心满满,觉得自己的大事一定能够完成,他完全都没察觉到自己已经在司马昭的算计当中。

邓艾对钟会的配合让钟会更加的膨胀。上回说到邓艾为了配合钟会,全力进攻沓中的姜维,把姜维逼在山脚下仰天长叹。姜维如何暂且不提,先说说邓艾大战姜维期间钟会干了些什么。

其实说实在的,人家邓艾和姜维这些年一直在前线拼命,钟会干的都是幕后工作。即便是钟会兵强马壮、能力过人,但是毫无战争经验的钟会表现的其实跟马谡也差不了多少。只不过当初马谡带兵少,钟会这次带兵多。马谡没有再来一次的机会,钟会可以随时调整和学习。

有的时候,一个将领的人格魅力其实比军衔更能掌控一支军队。比如诸葛亮,哪怕连降三级,也撼动不了他在军队的权威。钟会差的就是这点,他出马的第一战就败光了人品,让自己的部将对自己有了极大的意见。

这次钟会派出的先锋将是虎将许褚的儿子许仪。许仪是个什么样的人呢?是不是一个纨绔官二代呢?不是。许仪本领高强,在诸将中深得人心。一提起许仪大家都佩服,可见许仪是有真本事的。

许仪带了一万五千人兵分三路往汉中进发。由于姜维的主力在沓中被邓艾羁绊,而张翼和廖化俩车骑将军又不配合姜维守关,朝廷中央在黄皓的把持下也不发兵救援,所以许仪这一路没有收到任何抵抗就到了汉中的门户南郑关。南郑关的守将叫卢逊。听名字卢逊像是山寨的陆逊,论能力,卢逊比起陆逊也确实够山寨。但是许仪没能攻破南郑关,原因是南郑关上装备了大量的连弩。没错,就是诸葛武侯发明的连弩。这玩意一发射,跟喀秋莎火箭炮差不多,许仪一看人家有秘密武器,于是赶紧向钟会汇报。

按说许仪作为先锋将,行军遇到困难,不冲动,不撤退,而是按住阵脚去跟主讲汇报,绝对是有理有据有节。但是钟会不相信会有这样的神奇武器,亲自带铁甲军到关下观察。南郑关之下是条河,河上有座桥。钟会到桥上仰头看关,结果箭如飞蝗,让钟会知道了连弩的厉害,赶紧跑吧。关上卢逊看到了钟会的旗号,居然作死到带了五百人去捉钟会。钟会也是倒霉,马蹄子一脚没踏准,陷到桥板里边了。眼见卢逊就杀了钟会变成陆逊,钟会的副将荀恺眼疾手快射死了卢逊。就这一箭,卢逊没能变成陆逊,还丢了南郑关。关上见主帅死了,关下还有五百自己人,因此不敢发射连弩,魏军趁势上关,杀散蜀军。

这一战让钟会很不爽,主帅马失前蹄,这多丢人。钟会找人撒气,找到了许仪。钟会说了,他命令许仪逢山开路,遇水搭桥,这怎么还让自己马失前蹄?斩!众将觉得不可思议,一来许仪是名将世家,二来这事不至于斩首,三来谁能在连弩底下修桥?绿巨人?金刚狼?也就是钢铁侠可以吧。

所以诸将都来求情,让许仪将功折罪。按理说一般主帅发火,众将一求情,主帅顺台阶往下走,这事就算齐了。谁想得到钟会一意孤行,真的斩了许仪。这件事的结果就是:“诸将无不骇然(原文)”、“人心终是不安(原文)”

也就是说诸将对钟会是怕,而不是服。服的背后是敬,而怕的背后是恨。日后魏军哗变,杀许仪事件就是根源。

钟会继续前进,挡在他面前的是乐城、汉城、阳安关三处地方。

这三处城池关隘,守军不多,因此钟会轻而易举的为了乐城、汉城,主力进攻阳安关。阳安关的守将就是被姜维一手提拔起来蒋舒和傅佥。面对气势汹汹的魏军,蒋舒和傅佥产生了巨大的分歧。蒋舒不愿意为刘禅这样的二胖卖命,因此准备当带路党。他试探性的问傅佥坚守行不行,没想到傅佥不仅不坚守,还要下关决战。蒋舒不再说话,等到傅佥带兵下关决战,蒋舒悄悄的换了魏国旗号,成为了带路党。而傅佥选择了殊死搏斗,作为一个军人,傅佥在力尽前横刀自刎,也算是个好归宿。蒋舒选择了投降,乐城和汉城的守将王含、蒋斌也接连投降。蜀国人心涣散,可见一斑。

邓艾围困姜维,钟会势如破竹。看上去魏军一帆风顺,然而在下一节中,没等姜维跟钟会动手。钟会又冒三军之大不韪,站在了三军的对立面上。钟会还想拥兵自重,还总败坏人品。到底发生了什么,下节再聊。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10-14 12:04:08 +0800 CST  
十九、三个人的三国

自从魏国伐蜀以来,钟会一路高歌猛进,几乎是兵不血刃的拿下了汉中。邓艾经过层层埋伏,击败了沓中的姜维。
姜维依山屯兵,危难时刻姜维接受了副将宁随的建议,声东击西佯攻雍州。雍州那可是魏国的汉中,那可是丢不得滴。负责在阴平桥阻截姜维归路的诸葛绪是雍州刺史,他绝对不敢怠慢,点起大军就去救援雍州。姜维一看诸葛绪上当了,ok,后队改前队,掉头就杀过了阴平桥,直奔剑阁杀过去。
就这样,姜维镇守剑阁,钟会拿下汉中,邓艾攻破沓中。三个人代表的三方势力在剑阁以北形成了鼎足之势。三个人的三国,就此上演。
对于钟会来说,忽悠邓艾大战姜维,自己钻了空子攻下汉中。这是自刘备当年攻破汉中之后,魏国第一次突破蜀国的北部防线,占领当时所谓的东川地区。功劳之大,盖过了魏国历代名将。毕竟在汉中地区魏军和蜀军对阵,张郃屡战屡败、曹洪畏首畏尾、徐晃背水折戟、夏侯渊身首异处、曹操折却门牙、曹彰无力回天。
再若干年后,无论是曹真、郭淮还是司马懿、孙礼,再或者是陈泰、邓艾、司马望。这些名声在外的猛将兄们连汉中的城墙都没见过。而钟会做到了,这种感觉的奇妙,或许只有一千年后“收复幽州”的童贯能够体会。
钟会骄傲已极,邓艾、姜维他都不放在眼里。不过这事巧了,姜维虽然这仗打得灰头土脸,但是他依然不把钟会、邓艾放在眼里。为啥呢?李白说得好:“剑阁峥嵘而崔嵬。一夫当关,万夫莫开。”姜维驻守在剑阁,据对是易守难攻。他就等着魏国奋力攻关,打上个一个月、半个月的,等到魏军士气低落,军力疲惫的时候,蜀军下关掩杀,无有不胜。再一个当初无论是武侯还是姜维,都面临着军粮难以运过祁山的大问题。如今这个问题丢给魏国了,姜维谅他们南下运量更为不便,毕竟他们没有木牛流马。
与此同时,跟姜维意见相左的张翼和廖化也带着大部队过来了。这俩人很尴尬,因为自己跟姜维不对付,结果汉中都丢了。见了姜维说啥?这俩人跟一个师傅教出来的一样,都说是黄皓不发兵。黄皓不发兵跟你们不带自己本部兵马协同作战有什么关系?眼下形势危急,姜维顾不得和他俩计较,姑且都赖黄皓吧。
钟会唱着小曲准备攻打剑阁,姜维哼着小调防守剑阁。就在这俩骄傲的人互相对峙时,巧了,邓艾同样不把他俩放在眼里。邓艾忽然回过味来,自己冲杀了的半天,结果为钟会做了嫁衣。现在可好,出力的是自己。立功的是钟会。而且在邓艾眼中,玩命攻打剑阁就是脑子秀逗了。剑阁那是能凭武力打破的吗?就算守关的不是姜维,谁能从这条道杀进益州?要是这么简单的话,若干年前的大德鲁伊张鲁早就把刘璋给灭了,还等得到刘备玩花样?于是邓艾发挥自己深明地理的优势,潜心研究当地地形,打算另辟蹊径攻打蜀国。
也正是在这种形势下,钟会、姜维、邓艾三个人的三国鼎足而立,形式趋于稳定,画面非常和谐。
这么和谐的画面,很快就被打破了。首先起来打破局面的是魏国雍州刺史诸葛绪。
前面我们说过,诸葛绪是邓艾的部下。在邓艾围攻沓中的战役中,诸葛绪的作战任务是守住阴平桥,截断姜维的退路。姜维接受副将宁随的建议,佯攻雍州,骗的诸葛绪放弃阴平桥而救援雍州。结果姜维掉头就去了剑阁,等于诸葛绪被耍了一通。诸葛绪不爽啊,带兵就第一个跳出来攻打剑阁。早说了剑阁不容易打,人家钟会还没来打呢,诸葛绪先开了第一枪,结果自然是一败涂地。后撤的诸葛绪正好遇见了钟会的部队,从军衔的角度讲,诸葛绪这个雍州刺史应该受镇西将军钟会节制。于是诸葛绪就去找钟会聊聊姜维这点事。不料想钟会又犯了脾气,当即下令将诸葛绪斩首。
这一次比杀许仪还要离谱。监军卫瓘出来劝劝钟会,事不能这么干。杀许仪也就杀了,毕竟许褚早死了。诸葛绪是邓艾的人,就算该杀,上头有征西将军呢,也轮不到镇西将军去杀。现在是灭蜀的重要时刻,怎么能和友军制造摩擦呢?
这道理钟会都懂,但是他就是故意的。钟会扬言,别说是诸葛绪了,就算是邓艾犯到他手里,该杀的也得杀。至于诸葛绪,监禁起来,送到洛阳由晋公发落。至于诸葛绪的部队,钟会就笑纳了。
诸葛绪郁闷的不行,坐着囚车就去了洛阳。堂堂的雍州刺史,说给撸了就给撸了。但是时间长了之后,诸葛绪会感慨自己能够幸运的坐着囚车去洛阳,躲过了一次大乱子。可见福祸所依的道理,在哪都适用。
且说钟会的所作所为被邓艾知道后,征西将军邓艾非常的愤怒。但是邓艾爷儿俩真有蔺相如的精神,为了国家大事,把私仇先放到一边。邓艾琢磨先忍了,等到灭蜀之后,再跟钟会计较。要能盖过钟会攻下汉中的大功,邓艾必须想办法拿下成都。
邓艾亲自去找了一趟钟会。俩人的这次会晤,并没有剑拔弩张,而是一场互相吹捧的无聊酒会,散会之后俩人都笑的腮帮子疼。在这场酒会中,邓艾言明了自己要偷渡阴平,奇袭涪陵。等到姜维得信回救的时候,让钟会奋力攻打剑阁。钟会说好啊,我在此静候佳音。
散会之后,钟会和邓艾互相认为对方是sb。邓艾觉得钟会居然瞧不起他惊世骇俗的偷渡计划,还一心想着从剑阁进入益州,分明是疯而颠之了。钟会则认为邓艾居然能想的出从阴平小路偷渡,绝对是间歇性精神障碍发作了。作为绘制过平蜀战略图的镇西将军钟会,对益州地理的了解一点也不比邓艾少。阴平那地方,根本不是人走的路。钟会判断,只要在这条路上能有一百人防守,邓艾必定有去无回。蜀军都不用去打邓艾,截断邓艾归路,饿都能饿死他。要入益州,还得走剑阁,不走剑阁才sb。钟会这一路算是明白了,蜀国在刘禅的折腾下已经没有了凝聚力,要不是姜维坚持,蜀国遍地都是带路党。
就这样,钟会继续研究攻打剑阁。而邓艾,真的像疯了一样带着工程兵就上了满是悬崖绝壁的阴平小路。与此同时,姜维的注意力全放在了钟会身上,用心的防守剑阁。
钟会出身世家,做事风格像极了当时的世家子弟。阴狠毒辣,善于算计。这一点跟当年刚出道的曹操、袁绍非常相似。这样的人自认为出生就是干大事的,因此绝不会弄险去玩命。钟会这辈子再不济,再没有追求,当个官二代飙飙车、把把妹、喝喝酒还是没问题的。出事就喊“我爸是钟繇。”即便是杀了人也算在犯了间歇性精神障碍的时候激情杀人。所以这样的人做事不会、也没必要去玩命。这也就是为什么曹操不会真的豁出命去刺杀董卓,袁绍为什么不当场跟董卓拼了。既得利益者毕竟算是穿鞋的,还真怕光脚的。
邓艾就不一样了,他没有一个人大常委级别的爹给他庇护。邓艾所拥有的一切都是自己一刀一枪拼出来的,相对于钟会来说,邓艾更像是个无产者。所以邓艾不会坐享其成,敢于拿命去拼,去搏,去争取自己的利益。所以再给钟会一千次机会,他也不会偷渡阴平。而邓艾一定会去玩命。
回头再看姜维,跟他俩又不一样。姜维比起钟会、邓艾来说,属于成功的太容易了。姜维在蜀国,论资历不如张翼,论战功不如魏延,论背景不如马岱。但是就是因为诸葛亮相中姜维了,所以姜维成了武侯的接班人。后来又赶上刘禅打击荆州帮,没有根基的姜维顺理成章的当了大将军。这职位是钟会、邓艾到死都没摸到边的。所以到了这个时候,邓艾想的是自己还可以努力得到更多,因此继续争取。钟会想的是自己得到的太少,心里不平衡。姜维想的是自己得到的过于多了,应该对得起自己的职位。
此时的姜维没想过有人回去偷渡阴平。而邓艾就是这样带上了自己的部队踏上了这条看上去是条不归路的道路。邓艾这一路,历尽千辛万苦。甚至是下摩天岭的时候三军都是裹着毡布滚下山崖。也就是说这样一支部队,就算是度过了阴平小路,也基本上成了丐帮的弟兄。不仅破衣烂衫,丢盔弃甲。当初扔下山崖的兵器能不能找到还两说。最最要命的是滚下山崖的部队,怎么可能带着粮食呢?所以说这样的部队不堪一击。这也是为什么姜维不把注意力放在阴平,而钟会认为邓艾走阴平是脑子生锈。
不过我们知道邓艾最终成功了。那么他是怎么靠一队类似叫花子的人取得灭国之功的呢?下节再聊。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10-15 17:47:18 +0800 CST  
二十、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


邓艾偷渡阴平的战略,其实是个任性的决定。按理说魏军突然来到剑阁的大后方江油城,绝对是能给蜀军致命一击。问题的关键是邓艾部队不是伞兵部队,这票人绝对是跋山涉水、翻山越岭而来的探险队。

我们来看一下任性的邓艾是怎么翻越阴平的。邓艾首先要做的是给司马昭写密函,声称自己要翻越阴平。然后选了三万工程兵,每走一百多离地就留下三千人扎营,三万人作长蛇之势进发。没有错,这招姜维用过。不过邓艾走着走着发现问题了,这个问题是他事先没有料到的。走着走着,邓艾发现没有路了。挡在他面前的是座大山,名叫摩天岭。这座山端的是鬼斧神工,一点缓冲都没有,南坡像是一斧子劈出来的一样,恨不得跟地面成直角。这地形有李白的诗《蜀道难》为证:

黄鹤之飞尚不得过,猿猱欲度愁攀援。

青泥何盘盘,百步九折萦岩峦。

扪参历井仰胁息,以手抚膺坐长叹。

邓艾的工程队走到这还剩两千来人。一看这奇特的地貌,将士们纷纷傻了眼。马匹到了这里可以歇了,邓艾带着部队步行上了摩天岭。然后一个哲学问题接踵而至:这tm的怎么下去?

其实邓艾也犯愁,但是牛逼已经吹到司马昭那里了,钟会在汉中抱着功劳簿看笑话。这时候邓艾要是掉头回去?那他这一辈子也别想再抬起头来,太丢人了。要不跳崖死吧,死还不如跟蜀军拼了呢。正所谓富贵险中求,邓艾带着这两千人马,居然裹上毡布从山上滚下去。

这个事件是邓艾从一个任性走向了更大一个任性的表现。这两千来人还真就这么偷渡了阴平,但是这不代表他们成功了。因为对于邓艾来说,难题才刚刚开始。邓艾的部队用了非主流的方式翻过了摩天岭,接下来他们要做的是满地找散落的武器。也就是说这支部队现在除了伤病号,活着的也疲惫已极。能找到的武器也就是随身携带的简单武器,刀、枪、剑、戟之类。或许能找到一些弓,至于散落的箭该怎么捡,那就不得而知了。就算是随身装备齐全,这票人肯定带不来投石机、大炮、云梯、工程车等重型武器。而他们接下来要面对的任务是攻下来一座大城市:江油。

江油的太守名字叫马邈。虽然前线刀光剑影,马邈的小日子过的非常滋润。为啥呢,凡事都有姜维呢。姜维在,剑阁就在。剑阁在,江油就安全。姜维不在,剑阁可能也就不在了。剑阁不在,江油就暴露了。那也没事,马邈打定主意,只要魏军能突破剑阁,自己一定投降,到时候还是没事。你想啊,强如姜维占据地势险要的剑阁都挡不住魏军的话,马邈何德何能可以挡住魏军呢。再一个马邈实在不愿为为了刘禅和黄皓的淫乱生活而搭上自己的性命。所以马邈日子过的优哉游哉,城门都不关。

马邈的老婆李氏是个心怀领袖的脑子很干净的女人。假如有一天领袖刘禅如果接见李氏,我相信李氏看见刘禅的大肚子一定会激动的飙泪三千里。所以当李氏知道马邈要当带路党之后,居然当场一口唾沫吐在自己老公脸上,恨不得弄死马邈再踏上一万只脚。马邈很有唾面自干的精神,没理这泼娘们。这时候马邈得到线报,说不知道哪来了一伙魏军,领头的是邓艾,现在都进城了。马邈赶紧组织文工团,高喊:欢迎欢迎,热烈欢迎。

邓艾也纳闷,战争时期,进城门都不用过安检,太从容了吧。很快马邈就到了,像邓艾表述了自己要当带路党的决心。肯定有人会说马邈是个小人,啊呸!其实客观来讲,马邈的行为比起那些英雄前辈严颜、张翼等人相比性质是差不多的。从蜀国的角度讲,马邈属于变节行为。从魏国的角度讲马邈的行为属于投诚、起义。

本来邓艾悲壮的走上了有去无回的道路。裹着毡布能滚下摩天岭,肯定是不能滚上摩天岭的。又没有重型武器,还没有一粒粮食。正是因为有了马邈,邓艾起死回生,带领两千残军驻扎在江油。然后派人翻山越岭的去通知自己的人马,当年围攻沓中的部队除了诸葛绪的人马给了钟会之外,其余的都在江油集结。等到邓艾集结了几万部队,收了江油的钱粮,又有马邈当带路党,底气足了很多。不过这并不代表他的任性就成功了,因为攻克江油不代表就能攻克成都。如果姜维得到消息回师救援,则不管钟会把仗打成什么样,姜维都能灭了邓艾。

所以邓艾不敢停留,马上带兵往成都进发。

此时的成都大乱,邓艾都拿下江油了,成都没有人能站出来与邓艾一战。还记得张翼和廖化耍性格导致丢了汉中,老哥俩都异口同声的赖黄皓不发兵。就算黄皓发兵就能掩盖这俩人消极怠工带来的严重后果吗?且说黄皓这厮平日里耀武扬威,还想染指军队。这回机会来了,黄皓这次不敢出声了。最后朝会一致决定,让皇帝的弟弟兼女婿出战。

弟弟兼女婿,这辈分可够乱的。此人就是名垂宇宙的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当初刘备让刘禅称诸葛亮为相父,从这个角度讲,诸葛瞻是刘禅的弟弟。不过后来刘禅又把女儿嫁给了诸葛瞻,从这个角度讲,诸葛瞻成了刘禅的女婿。朝臣们为啥让诸葛瞻出战呢?是因为诸葛瞻有过人的才能吗?完全不是。诸葛瞻的军事素养连个发烧友都不如,不如就不如吧,他还非常的狂妄自大。那为什么让他出战呢?仅仅是因为他是诸葛亮的儿子,朝廷希望诸葛瞻能继承诸葛亮一点半点的军事基因,解决眼下危局即可。

那么此时邓艾真的有必胜的把握吗?没有,邓艾依然在死亡线上挣扎。因为从江油到成都要经过涪城,此地险要,易守难攻,类似于第二个剑阁。如果蜀军在此集结,邓艾断然不能打破关隘。如果是这样,姜维就有足够的时间回师反扑,邓艾危在旦夕。这一切不是我瞎猜的,是邓艾拿到带路党马邈献上的西蜀地形图发现的。邓艾看到涪城一带的地形,冷汗都下来了,弄不好这次就要当钟会的垫背了。因此邓艾不敢怠慢,马上派出亲儿子邓忠和心腹爱将师纂迅速突破涪城进攻绵竹,不成功则斩首。对于邓艾来说,成败在此一举,突破涪城就是胜利,突破不了就是死亡。

与此同时,顶着武侯之子光环的诸葛瞻还在成都整军备战。同样是官二代,黄权的儿子黄崇提醒诸葛瞻别磨蹭了,赶紧固守涪城,如果邓艾突破涪城杀到绵竹,那蜀国就完蛋了。诸葛瞻这边勃然大怒,断然拒绝了黄崇的提示。他的理由是:“吾受先人遗书,岂不知用兵之道?汝勿多言!(原文)”这意思是:我爸爸是诸葛亮,你爸爸是降了魏的黄权,用得着你指手画脚?

黄崇一看这哥们作的一手好死,也不再劝谏,随他去吧。其实在《三国演义》中,军事将领大概归为两大类,分别是科班出身和草根出身。像曹操、司马懿、钟会、姜维、诸葛瞻都算是受过良好军事教育的科班出身将领。草根出身的也大概归为两类:一类是经验型,如曹仁、夏侯渊、关羽、张飞等,他们没受过军事教育,完全是在战争中学习战争。一类是天赋性,比如诸葛亮、邓艾,生来就会打仗,对战争很有感觉。

这些人物当中,科班出身的水平良莠不齐。学的好的就像曹操这样,教授级别的,上马能打仗,下马能出书。次一点的像司马望那样,啥都学过,没一样能学好的,好在上了战场遇不上名将还能凑合。再次一点的像马谡那样,弄张卷子考试绝对无敌,真正上了战场完全被经验打败。再次一点的就是夏侯楙、诸葛瞻这类人,不仅是饱读兵书,甚至读书都读撑着了。上了战场完全不是有没有经验的问题,那是根本就找不到北。

邓忠和师纂率领急行军星夜赶路,终于突破了涪城到达了绵竹。而诸葛瞻不慌不忙、慢慢悠悠的也到达了绵竹。邓忠和师纂和诸葛瞻的部队一照面,结果邓忠、师纂被诸葛亮的雕像给吓跑了。可见死诸葛不仅能退活仲达,还能退邓忠。诸葛亮是魏军心中的阴影,别管死的、活的、真的、假的、木头的、石头的、牌位上的、还是梦里的,都能吓得魏军心惊而胆裂。邓艾是个另类,因为他的任性,摩天岭都翻过来了。别说前面是诸葛亮,就算是复仇者联盟,那也得抡刀就上。更何况带路党已经带来了消息,站在邓艾对立面的根本不是诸葛亮,而是诸葛亮的儿子诸葛瞻。

诸葛瞻按理说应该算是姜维的同学,俩人都是读着诸葛亮二十四篇兵书成长的。而邓艾注定要与武侯传人为敌。邓艾任性而疯狂的举动,恰恰印证了那句人有多大胆地有多大产。至于诸葛瞻和邓艾交战的玄机,下节再聊。
楼主 klingkun  发布于 2015-10-16 19:58:05 +0800 CST  

楼主:klingkun

字数:437384

发表时间:2015-03-12 16:5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01 10:01:15 +0800 CST

评论数:70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