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历史小说:《三国本义》

第七回 袁绍建议引外兵
何进喋血殉内廷

话说何进诛除蹇硕之后,入宫去见何太后,发现妹妹郁闷不乐,脸色非常难看,一问才知道是为了董太后之事。原来董太后未能拥立自己所抚养的皇子刘协为帝,一直对何氏兄妹怀恨在心。这天何太后按照传统的礼制,到永乐宫向董太后问候起居,因为董太后毕竟是她的婆婆。在谈话中,何太后流露出傲慢不逊的口吻,董太后气愤地喊道:
“你为什么对长辈如此无礼?难道是倚仗你哥哥手握重兵吗?我要命令骠骑将军董重砍下何进的头给我送来!”
何太后听了这话,便和董太后争吵起来。
何进听她这么一说,也很气愤,便说道:
“现在军政大权都掌握在我们何家手里,还怕他们不成?我一定要设法把他们除掉!”
到了五月,何进就联合了三公和弟弟车骑将军何苗,在朝会上,由何进代表这些人,向少帝启奏道:
“孝仁皇后(董太后)指使内官联络州郡,用贱价收买珠宝货物,然后高价出售,谋取暴利,输入西省①,朝野上下无不深恶痛绝,不宜长居宫中。按照我朝之先例,蕃后不得留京师,即请迁还本国。”
原来灵帝是河间解渎侯刘苌之子,是过继给桓帝的,灵帝的母亲董太后是解渎亭侯夫人,所以称为“蕃后”。何进启奏后,少帝不能作主,看了看坐在身旁的母亲一眼,何太后说:
“准奏。即请母后迁回河间。”
过了两天,何进带兵包围了骠骑府,收扑董重入狱,免了他的官。董重感到绝望,便自杀了。董太后正忙于命人打点行装,准备回河间,听到董重的死讯,惨叫了一声,口吐鲜血,晕倒在床。从此就一病不起,医治无效,到了六月,便吐血暴亡了。朝廷把灵柩送到河间,合葬于解渎亭侯刘苌的慎陵。
在为灵帝发丧的期间,袁绍到何进的家中作客,劝告他早日诛除宦官,如果犹豫不决,就会蹈入当年大将军窦武的覆辙,唯恐反为宦官所害。还说:
“现在大行②的灵柩在前殿,将军不可轻易入宫,以免受到黄门、常侍的陷害。”
何进听信了袁绍的话,在给灵帝发丧的日子里,一直托病在家,用重兵把守府第,没有去陪灵。董太后死后10天,又为灵帝出了殡,葬在雒阳西北二里的文陵,何进也没有去送葬。
由于蹇硕的被杀,宦官们一个个都提心吊胆,惶惶不可终日。他们原来和何太后的关系比较密切,现在对她更加靠近了,用重金和大量珍宝贿赂她、她的弟弟何苗以及他们的母亲舞阳君。何太后本是一个没有主见的女人,被宦官们的谄媚取容所迷惑,再加上母亲和弟弟也常常为宦官说情,她便成为宦官的保护伞了。为灵帝出殡之后,袁绍几次督促何进早日下手,而何进优柔寡断,不敢作主,几次请示何太后以皇帝的名义诛除宦官,她总是不允许。
袁绍见事久不决,心急如焚,左思右想,苦无良策,他忽然情急生智,又建议何进赶紧征召四方的将领和豪杰火速带兵开赴京城,向太后进行兵谏,迫使她同意诛除宦官。何进采纳了袁绍的建议,而一些有识之士却对这种作法表示非议。何进的主簿③陈琳,字孔璋,广陵人,是有名的文士,他向何进进谏说:
“谚语有‘掩目扑雀’的说法。扑雀本来是一件微小的事,尚且不能用自欺欺人的办法来达到目的,何况是国家大事呢!如今将军总皇威、握兵要,龙骧虎步,高下在心④,诛除宦官好比鼓洪炉而燎毛发,是轻而易举的事。不过要速发雷霆,当机立断,必然可以成功。而将军却要放弃自己的兵权,征求外兵的援助,这是很危险的。大兵聚会,强者为雄,将军岂非倒持干戈,授人以柄吗?事情既不会成功,又会酿成一场大乱。事关国家和将军的安危,望将军三思之。”
但何进并没有采纳陈琳的意见。典军校尉曹操听说这件事,觉得很好笑,对亲近的人说:
“宦者之官,古今都有,但皇帝不应该对他们过度宠信而授与大权,以至形成现在的弊端。既然要治他们的罪,就应该诛除其中的首恶,一名狱吏也就足够了,何必纷纷攘攘地召外兵前来呢?如果想要把宦官斩尽杀绝,事情必然要泄露出去,所以我预料他是一定要失败的。”
有人希望曹操能去劝一劝何进,曹操却笑而不答。因为在他看来,何进这人“色厉而内荏”(外表刚强,内心懦弱),遇事优柔寡断,是不能成就什么大事的。就是劝他几句,也不会起什么作用,反而可能给自己带来一些不必要的误解。所以就不想去劝他了。
何进置一切异议于不顾,派人到并州征召董卓,命他带兵进入关中,驻屯在上林苑。又命骑都尉鲍信和府掾王匡,回到他们的家乡泰山郡去募兵,并命东郡太守桥瑁屯兵成皋,武猛都尉丁原率兵数千人进驻河内,火烧孟津,让他们都以诛宦官为名,以威胁太后。按照何进的本意,并不想让外兵进入雒阳,而是在外围虚张声势,但事态发展下去,他又怎么能控制局势呢!
且说董卓。他和皇甫嵩镇守三辅地区,长期领兵在外,日益表现出骄悍难制,拥兵自重的军阀习气。这年的年初,灵帝还没有逝世时,曾经下诏调董卓回京师,拜官少府,而董卓却不愿意放弃兵权,借故拒绝回朝。等到灵帝卧病不起时,对董卓的事仍然很不放心,又下诏拜董卓为并州牧,命他把军队交给皇甫嵩统领,然后到并州上任,董卓上书说:
“臣既没有什么谋略,又没有什么武功,天恩误加在臣的身上,得以掌兵十年。大小士卒,与臣相处日久,都感激臣的蓄养之恩,愿意为臣效力卖命,请求与臣共赴并州,效力边陲。”
说来说去,还是不想把兵交出来。皇甫嵩的侄儿皇甫郦(丽,lì)这时也在军中任职,认为董卓“逆命怀奸”,劝皇甫嵩以元帅的身分去讨伐他,将其诛除,以绝后患。但皇甫嵩优柔寡断,没有动手。灵帝死去,少帝即位后,董卓带军队到并州去上任,驻守在河东,以观时变。
且说董卓接到大将军何进征召外兵的命令后,心里非常高兴。他想:“现在正值朝政混乱之时,正应乘机入京,窥视朝政,找机会夺取国家的大权。”原来董卓和皇甫嵩出京时,各领兵两万人,但后来被皇甫嵩收去一万人,战争中又战死了几千人,再加上因粮饷不足而逃走了一部分,这时他手中的军队只有3000余人,便带着这些人马,立刻引兵就道。他在途中给少帝写了一道奏章,表明了他要诛除宦官的决心。奏章说:
“臣以为现在天下不断有人造反,都是因为黄门、常侍张让等人侮慢天道,操纵和专断王命,父子兄弟都窃据州郡要职,一封书信出门,便可以获得千金;京畿诸郡数百万亩肥沃良田,都属于张让等人。致使百姓怨气上升,各地妖贼蜂起。臣听说:扬汤止沸,不如釜底抽薪⑥;溃痈虽痛,胜于内食⑦;及溺呼船⑧,悔之无及。春秋时代,赵鞅发动了晋阳的兵甲以逐君主身边的奸臣,如今臣也发动了河东的兵众,鸣金鼓,入雒阳,要求收扑张让等人,以清除朝廷的奸秽。”
何进接到董卓的奏章,真是如获至宝,赶紧带上它到长乐宫去见太后。先让太后看奏章,然后对她说:
“如果马上诛除宦官,还可以命董卓带兵回河东,不然的话,董卓就要进京逼宫了。”
但不管怎么说,太后仍然不同意,何进只好怏怏而退。
不久,何进接到报告,说董卓已经带兵到了渑池,离雒阳不远了。何进本来是想让董卓在外围虚张声势,本来不想让他带兵入京的,不料他真的要带兵入京了。这时何进感到害怕了,赶紧把谏议大夫种(虫,cháng)邵召来,派他捧着诏书去迎董卓,命他在渑池驻守待命,不接到命令,不许前进一步。种邵率几名骑士,飞马到了渑池,向董卓宣读了诏书。但董卓只当没听见,也不接诏书,继续下令前进,一直进至河南城。种邵见事态严重,骑马跑上前去,拦住董卓的车子说:
“将军不要前进了,我奉天子之命向将军宣读了诏书,将军就在此驻扎吧!”
董卓把脸往下一沉说:
“我是奉天子和大将军之命进京的,你在此阻挡军队前进,动摇军心,该当何罪?”
董卓的话音刚落,就有一伙士兵走上前来,吵吵嚷嚷,把种邵拉下马,要把他捆绑起来。种邵忙从袖中把诏书亮出,大声喊道:
“我奉天子之命前来,诏书在此!”
士兵们一见诏书,都纷纷跪下。董卓见此情形,也只好下车跪下。种邵对大家说:
“天子命令并州军队暂时不要进驻京师,尔等将士为国干城,必须遵从圣命!”
士兵们听了这话,便高呼起“吾皇万岁万万岁!”种邵又走到董卓面前,谴责他说:
“前在渑池之时,我已向将军宣读了天子的明诏,将军本应在那里驻军待命,而将军却抗旨不遵,又进至河南城,纵容士兵威胁天使,不知将军要干什么?”
董卓自知理亏,又怕军心动摇,而且这时也不太清楚朝廷里的实际情况怎样,只好接过诏书,向种邵赔礼道歉,下令还军河南城之西的夕阳亭,在那里驻扎下来,窥测形势,再作打算。
楼主 天行健1927  发布于 2019-03-23 19:32:07 +0800 CST  
且说袁绍见何进对诛除宦官之事久拖不决,怕他在太后等人的影响之下变卦,便又去拜访他,表现出非常急切的神情说:
“现在将军和宦官的仇怨已结,将军图谋诛除宦官的迹象已日益显露,还要等待什么而不早下决断呢!事久生变,难道将军要作第二个窦武吗?”
袁绍的话引起了何进的深思,他意识到:事到如今,确实已经到了欲罢不能的地步,只有干一下了。但他还是没有采取雷厉风行的手段来诛除宦官,而是行动非常拖拉和迟缓。他在人事上作了一些安排,以利于与宦官进行斗争,主要是以袁绍为司隶校尉,以从事中郎王允为河南尹。又特命雒阳的一些有谋略的武吏去纠察宦官的罪恶。还派人到夕阳亭去和董卓联系,让他通过驿传驰书上奏,声称要进攻平乐观,以威胁太后。当董卓的奏章传到京师后,何进便带着奏章去见太后,故作惊讶的样子说:
“董卓来了,口口声声要诛除宦官,怎么办?”
到这时,太后才真的害怕了,她问何进应该怎么办,何进说:
“只有命司隶校尉纠察宦官们的罪恶,有罪者一律杀掉。”
太后说:
“宦官们对我们何家不薄,况且他们多年在宫中作事,辛辛苦苦,很不容易,对他们的处治,不能太苛刻了。”
于是命何进草诏,把中常侍、小黄门、中黄门等宦官一律罢免,让他们各自离宫就国,因为他们多是被封了侯的,可以到封国里去坐食租税。但诏书虽然下了,他们仍然赖在宫里不走,都在窥测时机,寻找挽回的机会。
张让的儿媳(养子之妻)是何太后的妹妹。有一天张让来见她,一进门就跪下向她叩头。儿媳大惊,忙命侍婢把老人家扶起,请他上坐。儿媳礼拜之后问道:
“不知老人家是什么意思?儿妇如何担当得起?”
张让呜咽地说:
“我罪在不赦,当与全家离朝就国。念我侍奉过三代天子⑨,累世蒙受皇恩,现在就要远离宫廷,心中实在是恋恋不舍。请儿媳代为转奏太后,老臣愿最后再入值⑩一次,得以最后瞻仰一下太后和陛下的天颜,然后退死沟壑,也就死而无恨了。”
张让的儿媳把这话向母亲舞阳君学说了一遍,老太太叹了一口气说:
“说得怪可怜的!想不到这张让倒真是一个忠心耿耿的人哩!”
于是便去见女儿何太后,把张让的话转述了一遍,少不了还要添枝加叶,把张让描绘得更加可怜了。太后想:“这几天诛除宦官的呼声已经平静一些了,应该把这些人留下,如果他们都走了,不仅生活不方便,也失去了许多耳目。这些人本来都是忠心耿耿的,为什么一定要和他们过不去呢!”于是就以少帝的名义下诏,命诸常诗和诸黄门继续入值。但这事却触怒了何进,现在他更加明白:这些宦官们诡计多端,无孔不入,如果对他们太仁慈了,是必然要吃大亏的。于是他想起了袁绍的屡次劝告,觉得袁绍是完全对的,便更加坚定了诛除宦官的决心。
八月的一天,何进来到长乐宫,入见太后,再一次要求尽诛诸常诗,黄门,恰巧被中常侍张让和段珪发现。他俩互相议论说:
“大将军突然进宫,神色不太对头,带着一股杀气。他究竟要干什么?难道窦武的事又要重演吗?”
他俩躲在门外窃听,只听何进说:
“常侍,黄门本应早日离宫,如今却玩弄伎俩,又重新入值了。外兵已经临近京师,那些将士们是不会答应的。必须当机立断,把他们完全杀掉。……”
他俩听到这里,立刻吓了一身冷汗,觉得事态非常严重,便不再继续听下去,马上召集了几十名亲信的宦官,个个手持武器,从侧门进入长乐宫,潜伏在宫门之外。何进从长乐宫一走出来,便被这些人劫持到嘉德殿。只见张让和段珪都在那里,张让板着一付阴森的面孔指责何进说:
“如今天下动乱,这也不完全是我们内官的罪过。想当年太后害死了王美人,先帝因此与太后不和,几乎要把太后处死。当时幸亏我们痛哭流涕地进行营救,还各出家资千万钱贡献给先帝,以讨取先帝的欢心,这件事才得以和解。我们所以这样作,是为了交结你们何家,在宫中做事能有一个依托。不想你恩将仇报,竟要把我们斩尽杀绝。你拍拍良心想一想,这不是太过分了吗?”
张让的话音刚落,没等何进答言,尚方监渠穆马上挥剑斩了何进,一颗血淋淋的人头登时被割了下来。张让和段珪马上以皇帝的名义起草了一道诏书,把司隶校尉袁绍和河南尹王允免官,以自己的亲信前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诏书草成后,把尚书卢植唤来,让他去办理。卢植对这道诏书表示怀疑,便说:
“要把大将军请出来商议一下。”
中黄门把何进的首级掷给卢植说:
“何进谋反,已经伏诛了!”
卢植大惊失色,赶紧跑出宫门。这时何进的部曲将吴匡和张璋正守候在宫门之外,卢植急促地向他们喊道:
“不好了!大将军被宦官杀害了!”
吴匡、张璋闻言大惊,赶紧策马驰回百郡邸,向军营中的将吏飞报这不幸的消息,然后引兵向皇宫奔来。这时袁绍和他弟弟虎贲中郎将袁术也听到了消息,马上领兵来到宫外。但南宫门已经紧闭,门内有中黄门率兵把守。袁术和吴匡等指挥士兵猛力砸撞南宫青琐门,但怎么也砸不开。已到日暮时分,袁术命人放火焚烧青琐门,想叫张让、段珪等人因为烟火而自动跑出来,但没有达到目的。
张让、段珪等人跑进永乐宫,对太后说:
“大将军造反了!正在烧宫殿,攻尚书门!”
太后听了,好像晴天里忽然打了一个霹雳,还没有弄清楚到底是怎么一回事,张让和段珪就命数十名宦官劫持了太后,又劫持了少帝和陈留王刘协。刘协原来是勃海王,是这年7月改封为陈留王的。宦官们带着他们从南宫的复道走入北宫,段珪挟持太后走在最后,在阁道窗下遇见了卢植。卢植手持着矛,眼中射出愤怒而带有杀气的光芒,不禁使段珪打了一个冷战。卢植大声地呵叱段珪说:
“你们胆敢劫持太后,真是目无王法。赶快给我滚开!”
卢植这人不仅精通经传,学识渊博,而且武艺也很高强,宦官们素来都畏惧他。段珪见他在那里横矛怒视,早已吓得魂飞天外,就丢下太后,抱头鼠窜而去。卢植就保护太后回到了长乐宫,而少帝和陈留王却被宦官们劫持到北宫德阳殿去了。
袁绍在宫门外遇见了叔父袁隗,对叔父说:
“张让等人矫诏任命前太尉樊陵为司隶校尉,少府许相为河南尹,如不除之,后患无穷。”
袁隗认为侄儿说得很对,叔侄二人便也写了一道假诏书,把樊陵、许相二人召到南宫宫门,这两个人以为皇帝在这里,便前来见驾,一到来便被袁绍斩了。
何进的部曲将吴匡、张璋等没有砸开宫门,吏士们一个个都怒气难消。吴匡等对何进之死都感到很悲痛,他们认为这件事定与何苗有关。吴匡对大家说:
“车骑将军何苗平日袒护宦官,和大将军不是一条心。现在大将军已被害死,而何苗还安然无恙,这件事定是何苗和宦官们合谋干的,是他杀了大将军,大家愿意为大将军报仇吗?”
吏士们都流着眼泪说:
“愿效死命!”
这时袁绍和何苗等引兵屯于朱雀阙,吴匡、张璋等人便率兵到朱雀阙找何苗算帐,董卓的弟弟奉车都尉董旻也率兵一同前往。到了朱雀阙,便攻打何苗,把何苗杀了。何苗虽然平时袒护宦官,但这件事却不是他与宦官合谋干的。由于人们怀疑他,便在群情激愤的混乱状态中被杀死了。正是:只为阉宦诛元舅,兴师伐罪到宫廷。欲知宦官们的下场如何,请接看下回。

①西省:指董太后居住的永乐宫。
②古人称刚死去的皇帝为“大行”。
③主簿:典领文书的属官。
④龙骧虎步:龙腾虎跃的样子,形容威风。
⑤高下在心:一切都按自己的意思去办。
⑥意为:以勺子舀起沸腾的汤水上下倾动,使之散热而停止沸腾,不如从锅底下把柴抽出来。
⑦意为:把脓疮捅破,放出脓血,虽然疼,还胜于让它腐蚀肌肉。
⑧意为:溺了水才想起找船。
⑨三代天子:指桓、灵、少三帝。
⑩入值:值班、上班。

楼主 天行健1927  发布于 2019-03-25 20:21:33 +0800 CST  

第八回 袁绍屠宫灭阉宦
董卓专朝立陈留

话说何苗被杀后,袁绍引兵攻入北宫,张让等人见形势紧迫,挟持少帝和陈留王又走入南宫,断绝了南北宫之间的复道。袁绍命人关闭北宫的宫门,带兵在宫中扑杀宦官。只要是宦官,不论老少、见了就杀,有些没有胡须的人,虽然不是宦官,也被当成宦官误杀了。有的人为了辩白自己不是宦官,脱了裤子让士兵看,才得以幸免于难。这场杀人风暴,情势非常残酷,一共杀死了两千多人,宫中到处都是尸体和血迹,袁绍总算出了胸中的这股恶气,至此宫中的大部分宦官算是被消灭了。袁绍又率兵进攻南宫,打不开宫门,便命士兵爬上端门的顶端去揭瓦,但因为宫省幽深,很多道门都在紧闭着。直到第二天,也没能攻到张让等人所躲避的地方。
到了第三天,张让、段珪等人见形势紧迫,便和宫中宦官数十人挟持少帝和陈留王潜出宫门,走出雒阳的正北门—谷门。入夜,这一行人走到黄河渡口小平津。他们走得又累又饿,实在是走不动了,便坐下休息。这时尚书卢植和河南中部掾闵贡正骑着马到处寻找少帝和陈留王的下落,走到小平津,才发现了这一伙人。两个人在夜色中隐隐约约地认出少帝和陈留王的轮廓,便赶紧下了马,跪在地上见驾。卢植流着眼泪说:
“都因为臣等无能,不能保护陛下,使陛下蒙尘①,而又护驾来迟,臣等真是罪该万死!”
二人叩拜之后,闵贡拔出宝剑,厉声地呵叱张让等人说:
“你们这些刑余的丑类!竟敢杀害重臣,劫持天子,使御驾蒙尘旷野,真是罪恶滔天,百死不足以抵罪,还不赶快投河去死!不然的话,就叫你们做剑下之鬼!”
卢植也拔出剑来,顺手斩了两名宦官。张让、段珪等人见此情景,都吓得心惊胆战,跪在地上不住地向二人叩拜,张让转过身去向少帝连连叩头说:
“臣等死后,望陛下自爱!”
段珪等诸人也连连叩头说:
“陛下自爱!”
于是以张让、段珪为首,几十名宦官便都投河而死。但滔滔黄河,怎会洗净张让、段珪等人的罪恶呢!
闵贡听说少帝和陈留王饿了,便骑马突驰而去。过了一会儿,弄回来一支羊,在河边燃起篝火,杀了羊,烤羊肉给二人吃。卢植对闵贡说:
“我先回去给公卿百官送信,让他们赶快来接驾。吃完之后,你护送陛下和殿下慢慢走着。”
说着,卢植上马疾驰而去。吃完之后,三个人便慢慢地走上了归途。这时夜色漆黑,看不清道路,闵贡让少帝和陈留王都骑在自己的马背上,他在前面拉着马,借着萤火的微光,缓缓地寻路前进。向南走了几里地,发现了几户农家,闵贡敲开了一家的门,向农家说明了情况,一个农民给他们套了一辆用牛驾的露车(没有车篷的车),由这个农民来赶车,少帝和陈留王都坐了上去,闵贡骑马跟随护送。一直走到雒舍,才在传舍(驿站)里住了下来。第二天起床之后,用过了早饭,把露车打发回去,向传舍要了一匹马,少帝独自骑着一匹马,闵贡和陈留王共同骑着一匹马,从雒舍向南走去。
再说董卓。在夕阳亭驻守了十来天,呆得很不耐烦,便不顾朝廷的诏命,急不可耐地率军向雒阳进发。走到显阳苑,天已经黑了,便停驻下来。夜里,远远地望见雒阳起了火,知道是宫中发生了变故,又连夜引兵前进。拂晓时分,走到雒阳城西,正遇到一群迎驾的公卿百官,说是天子在北方,就率军和公卿百官们共同北进。天亮以后,他们走到北芒坂,正好遇见少帝、陈留王,闵贡和一部分先到达的公卿百官,由前太尉崔烈为前导,正行进着。少帝看见有很多人马到来,不知道是怎么一回事,吓得哭了起来。崔烈喊道:
“天子在此,赶紧回避!”
董卓厉声地说:
“我率军跋涉三百里,昼夜兼程前来接驾,为什么让我回避?崔烈,你信口胡说,难道以为我的宝刀不能砍下你的脑袋吗?”
说着,便和同行的公卿百官,跪在地上叩头见驾。有一个大臣对董卓说:
“天子早就下诏命你退兵,你为什么还要引兵来雒阳?”
董卓一听这话,把脸往下一沉,斥责公卿们说:
“诸公身为国家大臣,不能匡扶王室,使天子流离在外。如果我退兵,你们这些人能保护天子吗?”
公卿们见董卓带有军队,尽管他态度傲慢无礼,也没有人再敢吭声了。董卓走上前去,向少帝询问宫中变乱的经过,17岁的少帝语无伦次,把事情叙述得一片模糊,使人感到摸不着头脑。这时陈留王刘协正偎依在闵贡的怀里。董卓走到他的面前说:
“不要害怕,我是董卓,是来保护你们的。来,我抱抱你。”
陈留王不让他抱。董卓又向陈留王询问,这个9岁的孩子却把变乱发生的原因以及前后经过等等,叙述得井井有条,连细节也没有什么遗失的地方。董卓大喜,觉得陈留王比少帝聪明多了,而且还是董太后所抚养,号称“董侯”,自己和太后又同姓一个董字。何况少帝周围已经有了一批亲信的大臣,先入为主,自己不容易控制皇帝呢!于是董卓在这里就产生了废掉少帝,拥立陈留王的念头。这天,少帝和陈留王在董卓的军队和公卿百官的簇拥之下,回到了宫中。根据公卿们的提议,宣诏大赦天下,把光熹的年号改为昭宁,取安宁无事之意。
董卓入京时,不过带来军队3000人,自己觉得兵太少,恐怕难以控制局势,便耍了一个花招:每隔4-5天,便在夜间把兵偷偷调出城外,第二天早上,又大张旗鼓,列队入城。人们都认为西方的兵又补充进来了,董卓手中的兵愈来愈多了。而雒阳竟没有人知道其中的奥秘。不久,由于何进和何苗所带过的军队无人统领,都被董卓兼并了。他看到执金吾②丁原手中的兵力不少,便又打起丁原的主意来。
丁原,字建阳。有武勇,善骑射,粗通文墨。当过并州刺史。何进谋诛宦官,任他为武猛都尉,屯兵河内。灵帝死后,带兵入雒阳,拜执金吾,参与了何进谋诛宦官的活动。董卓为了兼并丁原的军队,便暗中勾结了丁原手下最亲信的部下吕布。
吕布,字奉先,五原郡九原县人。英俊矫健,膂力③过人,弓马娴熟,号为“飞将”。坐下一匹赤兔马,这马不仅体态俊美,而且跑得很快,动作敏捷,人称“人中有吕布,马中有赤兔”。丁原作并州刺史时,吕布投入丁原手下为部曲;丁原为武猛都尉,屯兵河内时,以吕布为主薄④;丁原为执金吾,吕布辅佐他管理军队。丁原对吕布非常信任,二人的关系非常亲密。一天,董卓把吕布请到家中,置酒相待,晓以利害,引诱他杀掉丁原,把军队带过来。吕布虚有其表,是个无义之徒。在丁原和董卓之间权衡了一下,觉得还是投靠董卓,可以取得更大的荣华富贵,便答应了董卓。回去之后,乘丁原不加戒备,轻而易举地便把他杀了,向军中宣布:“丁原图谋不轨,已经伏法。”然后提着丁原的首级,率领丁原的部曲,来投靠董卓。董卓大喜,任吕布为骑都尉,甚为信任,二人恩若父子。由于董卓先后兼并了何进、何苗和丁原的军队,他的军事力量才在京师中真正居于优势地位,而无人和他抗衡了,于是他便进而窃夺三公之位。因为天气久雨不晴,出现了水涝之灾,董卓就乘机启奏少帝,说天气不好是由于司空刘弘政绩不佳,使上天发怒所致。他指使少帝罢免了刘弘,然后由自己作了司空。这时少帝已经完全处于董卓的控制之下,董卓要怎么干便怎么干,这个小皇帝是不敢说一个“不”字的。
楼主 天行健1927  发布于 2019-03-27 19:29:39 +0800 CST  
董卓为了建立自己的政治集团,同时也为收买人心,取得“招贤纳士”的美名,就想破格起用一些名士作为自己的心腹。即或不能成为心腹,也算是一种政治上的点缀。他久闻蔡邕的大名,便下令给陈留郡,征召蔡邕来雒阳。
原来这蔡邕(庸,yáng),字伯喈(接,jiē),陈留郡圉(雨,yǔ)县人。父亲早死,在青年时代事母甚孝。母亲一病3年,蔡邕整天整夜服侍在病榻之旁,未尝解衣睡过一宿好觉。母亲病重时,他一连70多个晚上没怎么合眼。母亲死后,又在墓旁构筑庐舍,守孝3年。像这样一位大孝子,在后来的戏曲中,如《赵贞女》、《小放牛》等,却被说成是背弃父母,抛弃妻子的无义之徒,实在是千古沉冤。蔡邕不仅以德行著称于世,而且学识渊博,多才多艺,对经学、诗赋、数术、天文等,都有很深的造诣,还精通音律、弹得一手好琴。早年当过司徒桥玄的幕僚,又在朝廷任郎中,在东观校书(整理考订图书)。灵帝熹平4年(公元175),蔡邕会同五官中郎将堂奚谷(溪)典,光禄大夫杨赐,谏议大夫马日磾(低,dī)等著名学者校定了五经文字,在太学的讲堂之前,立石碑46块,文字全是隶书(俗称“八分书”),是蔡邕写的,写完再由石工镌刻而成,这就是著名的《熹平石经》。这个碑林以后逐渐被毁坏,现在早已荡然无存。宋代以后,常有残石出土,保留到现在的还有8000多字,这就是我们今天还能看到的蔡邕的笔迹,对研究古代的文字,书法以及校勘经书有重要的学术价值。后来蔡邕因为上书议论朝政得失,被宦官诬陷,流放到五原郡,遇赦后又在外亡命12年。回到家乡之后,看到时局日益紊乱,就不想再出仕了,正在家中隐居,以琴书自娱,并花费了大量的精力,撰写后汉历史。接到董卓征召的命令,托病坚决不出。郡县向朝廷报告,董卓大怒,骂道:
“这个不识抬举的东西!如果不愿意和我共事,我要诛灭他的全族!”
马上下令州郡:赶快把蔡邕送到京师来,否则就拿州郡的长官问罪。于是州郡的官员便频频登门催促,又是劝说,又是威胁,软硬兼施,双管齐下。蔡邕被逼无奈,只好坐上公车,来到雒阳。董卓大喜,赶紧派人去迎接,马上接见,对蔡邕十分恭维,百般敬重,摆出一付“思贤若渴”的样子。下车伊始,就任命为祭酒⑤,又调任侍御史⑥,转治书侍御史⑦,旋又调任尚书⑧,三天调转三个部门:太常、御史台和少府,人称“三日之内,周历三台。”不久,再迁为侍中⑨。在短短的时间内,由六百石的中级官员升为二千石的高级官员,这种破格地,迅速地提拔,在历史上实为少见。
董卓打算废掉少帝,立陈留王为帝,便把司隶校尉袁绍找来商议。董卓对袁绍说:
“ 皇帝愚昧不懂事,不能作万乘之主。陈留王还强一些,我想立他为帝,不知本初以为如何?”
袁绍一听这话,心中非常反感,对董卓说:
“汉家君临天下近四百年,恩泽深厚,长期以来就受到万民的拥戴。 虽然年轻,天下人并没有听说他有不善的行为,明公想废嫡立庶,惟恐国人不服啊!”
董卓一听袁绍和自己唱反调,不禁勃然大怒,按剑喝道:
“竖子!竟敢不听我的话!难道天下事不是都取决于我吗!我这样做,谁敢不从!你以为董卓的宝刀不快吗?”
袁绍也怒气冲冲地回敬他说:
“天下的英雄,难道只有董公一人!岂有此理!”
说着,抽出佩刀,横刀长揖而去。座上的人看到这种情况,无不为袁绍捏了一把冷汗。董卓待要命人将他捉回,但稍稍冷静了一下,还是算了。这是因为自己初到京师,权威还没有完全树立起来,袁绍又是一个很有影响的人物,还不敢马上加害于他,只好由他去了。
袁绍回到家中,备上一匹快马,带上几名骑士,飞驰到东门。把符节和司隶校尉的印绶挂在城门之上,便逃奔到冀州去了
9月的一天,董卓在朝堂上大会公卿百官,宣布废立之事。董卓对大家说:
“最大莫过于天地,其次便是君臣,君明臣贤,方可为治。当今皇帝愚弱,不能奉宗庙为天下之主。我想要依照伊尹、霍光⑩的先例,废掉当今皇帝,改立陈留王为帝,不知诸公以为如何?
公卿百官们都很惧怕董卓,又见董卓背后还有吕布仗剑怒目而立,便都不敢吭声,全场一片肃静。董卓又抬高了声音说:
“当年霍光定策于禁中,杜延年按剑立于庙堂,现在有敢阻挠废立大计者,都按军法从事!”
全座之人听了这话,无不为之震动,更不敢随便搭腔了。这时尚书卢植突然站出来,声色俱厉地说:
“商王太甲即位,昏愦不明,伊尹才把他放逐到桐宫;昌邑王即位二十七天,罪过足有一千条,霍光才废掉了他。 富于春秋(年纪轻),并没有什么过失,是不能与过去的事相提并论的。”
董卓闻言大怒,从座位上霍然而起,吕布也握剑跃跃欲试。侍中蔡邕见势头不妙,赶紧站出来为卢植讲情说:
“卢尚书出言耿直,毕竟是出于公心,请明公息怒。”
议郎彭伯也向董卓进谏说:
“卢尚书是海内大儒,为众望所归,如果现在加害于他,唯恐天下震惊恐惧。”
董卓听了二人的话,才压下了火气,立即下令免了卢植的官。卢植因为得罪了董卓,马上逃离雒阳。董卓派人去追杀,但没有追上。卢植到了上谷郡,隐居在军都山,设馆讲学,有不少人还慕名从远方而来。
在这次朝会的第二天,董卓请何太后,少帝和陈留王登临崇德前殿,又召来文武百官,当场胁迫太后发布策命,废掉少帝。董卓早已把策文准备好,强迫太后在上面加印。然后由董卓宣读策文,策文上说:
“皇帝在服丧期间,没有人子之心,威仪不似人君,今废为弘农王,立陈留王协为帝。”
读策毕,太后一阵心酸,不禁流出了眼泪。在群臣之中,虽然大多数人的心情都很沉重,但没有一个人再敢吭声。殿上一片沉静,渐渐出现了大臣们的呜咽之声。还是司徒丁宫打破了全场的沉寂气氛,对大家说:
“上天加祸于汉室,天下日益混乱。春秋时,郑庄公薨(轰,hōng),郑国大夫祭(债,zhài)仲废掉姬忽而立姬突,《公羊传》称之为‘权’而加以赞许。权,是打破常规,权宜行事的意思。现在的废立,合天心,利社稷,称之为‘权’,有何不可?我们为大臣的,诸事都要为社稷着想,只要是有利于社稷的,我们都要拥护。现在让我们同呼万岁!”
丁宫带头一呼“万岁”,其他臣僚们也多数盲从地呼起“万岁”来。太傅袁隗上前解下了少帝的玺绶,给陈留王佩戴上,又扶少帝下殿,让他跪下向陈留王北面称臣。这时文武百官们也都跪下,又一次高呼“万岁”。太后见此情景,不禁泪下如雨,但又不敢哭出声来,只好欲哭又咽,不断地轻轻抽泣。群臣之中,抽泣的大有人在。董卓又说:
“太后迫害永乐宫董太后,使其忧愤而死,有逆姑妇(婆媳)之礼,请求把太后迁到永安宫。”
于是便把何太后打入冷宫,宣布大赦天下,把年号改为永汉。陈留王刘协从此即位,在历史上称为献帝。隔了一天,董卓派人持鸩酒到永安宫,毒死了何太后。根据董卓的建议,没有按照太后之礼办丧事,在城内的奉常亭停尸举哀,献帝和公卿百官不穿全孝,只是穿着白衣去祭奠,称为“白衣会”。然后出了殡,与灵帝合葬于昭陵。董卓又命人刨开何苗的坟墓,把尸体从棺中取出来,支解成许多块,抛弃于路边。又杀了何苗的母亲舞阳君,把尸体抛弃在御苑里带刺的枳(纸,zhǐ)木丛中。
献帝即位时年仅9岁,被董卓牢牢地控制在手里,成为傀儡皇帝。董卓为了加强自己的权势,以献帝的名义,把幽州牧刘虞的太尉头衔取消,改任大司马,封襄贲侯。董卓放弃了司空的职位,自任太尉,兼领前将军,继续统领自己的军队,又封为郿侯。11月,董卓升位相国。汉朝自从萧何当了相国以后,再没有人挂过这个头衔了。董卓还通过献帝,取得了“赞拜不名,入朝不趋,剑履上殿”的特殊待遇。原来在古代,臣下朝见皇帝时,司仪人要报出朝见者的姓名,“赞拜不名”就是司仪人只报官职,不直呼姓名。另外臣下在朝见皇帝时,要小步快走,称为“趋”,表示恭敬小心;还不许带剑穿鞋上殿。“入朝不趋,剑履上殿”,是可以带剑穿鞋,大摇大摆地上殿。董卓的母亲也因为儿子的权势,被封为池阳君,可以设置家令,家丞等官职。
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建议董卓矫正桓、灵时期的弊政,擢用天下的名士,以孚众望。董卓在起用蔡邕之后,也早有这个打算,于是在任太尉之后,联合司徒、司空、大司马等上书,给陈蕃、窦武和所有的“党人”平了反,完全恢复了他们过去的官职和封爵,已经死了的,派遣使者去吊祭,擢用他们的子孙作官。董卓作相国之后,又命周毖、伍琼和尚书郑泰,长史何颙(yóng)等负责整顿吏治,对一些政绩很差,名声不好的官吏予以淘汰,清廉有政绩的则予以擢升。又征召一些在野的名士出来作官。其中最知名的有荀爽、陈纪、韩融等人。荀爽,字慈明,颍川郡颍阴人。曾作过豫州从事,后来看到朝政昏暗,隐居不仕达10余年。这次董卓征召,也不想出来作官,无奈州郡的宫吏把他监视起来,一直相持了两个多月。董卓任命他为平原相,他又拖了一些日子,才被迫去赴任。走到宛陵,追拜光禄勋,跻入了九卿之列。入朝任职仅3天,又升任司空,更跻入三公之列了。荀爽从受征召之日起,直到跻身三公之位,前后经过了95天,除去犹豫拖延的时间不算,不过是几天的事。升官如此之快,实为亘古所罕见。正是:勿谓佞臣无善政,破格用人逾常规。欲知董卓起用人才的其它情况,请接看下回。

①蒙尘:帝王流亡在外,称为蒙尘。
②执金吾:督管京师治安的长官。
③膂力:体力。
④主簿:典领文书,办理事务的属官,相当于现在的办公室主任,秘书长之类。
⑤祭酒:即博士祭酒,学官,秩禄六百石,隶属于太常。
⑥侍御史:监察官,六百石,隶属于御史台。
⑦治书侍御史:监察官,六百石,隶属于御史台。
⑧尚书:协助皇帝处理政务的官员,六百石,隶属于少府,相当于皇帝的秘书。
⑨侍中,侍从皇帝的高级官员,二千石。
⑩伊尹:商代名臣。霍光:西汉武,昭,宣时名臣。


楼主 天行健1927  发布于 2019-03-29 19:23:01 +0800 CST  
东越陆孟明2017:诸葛亮平定南疆见《三国志》、《汉晋春秋》、《华阳国志》记载。我不明白你说的是什么意思?
楼主 天行健1927  发布于 2019-03-29 20:01:41 +0800 CST  
你的心情我理解。但要求人打字,不能再快了。
楼主 天行健1927  发布于 2019-03-31 16:03:41 +0800 CST  
本楼一月有余点击3499次,顶帖回复26人,回帖115次。其中回帖较多网友的排行榜是:
1、yongjiegs:49
2、穿越天山:19
3、易水愚公:8
4、greystone2018、:6
5、平淡长江归来2017:4
(同一时间发数帖按一次计算)
向所有点击和顶帖的网友致以诚挚的谢意!
楼主 天行健1927  发布于 2019-04-01 09:05:44 +0800 CST  
第九回 释曹操中牟疏网
讨董卓东土连兵

话说被董卓破格起用的名士中,还有陈纪,字元方,颍川郡许县人。以德行闻名州郡,事奉父母最孝。董卓下令州郡,征召他入京,怕他不来,在家中就地拜五官中郎将。入京不久,又调任侍中。韩融,字元长,颍川郡舞阳县人。学识渊博,名声昭著,董卓征拜大鸿胪。
董卓又接受了周毖和伍琼的建议,提拔了一批官员为州郡长官。以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兗州刺史,孔亻由 为豫州刺史,张邈为陈留太守,张咨为南阳太守。而董卓手下最亲信的人,却不处于显要的职位上,仅仅在军中任中郎将,校尉等职。董卓这样做,是为了收买人心,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但这些被他提拔的人,后来却多数成为他的政敌了。
董卓性情残暴,专横跋扈,已经达到骇人听闻的地步。他对自己的门客说:
“我这个相国,并不是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相国,而是其贵无比的,并不是别人的臣子。”
侍御史扰龙宗向他禀报事情,走进他的屋子,没有解下佩剑,他就立刻命人把扰龙宗活活打死。雒阳的贵戚很多,豪华的宅第一所连着一所,家家都积存了很多金银珠宝,董卓纵容他的士兵,随便进去抢劫财物、奸淫妇女,使雒阳的豪门贵戚们一夕数惊,都有朝不保夕之感。
董卓放走袁绍之后,又后悔了,心中一直很不安,便要向各州郡下令,悬赏捉拿袁绍。周毖和伍琼表面上是董卓的亲信,实际上却是袒护袁绍的,他们向董卓进谏说:
“废立的大事,不是常人所能办到的;袁绍对此想不通,没有远见卓识,顶撞了明公,因而恐惧出奔,不过是避一避风头,未必有其它的意思。如果现在急于追扑,袁绍走投无路,势必情急生变。袁氏四世三公,门生故吏遍于天下,若是招收豪杰,集合徒众,天下英雄群起响应,到那时关东就不再属于明公所有了。”
董卓听了二人的一番话,问道:
“那么对袁绍应如何发落呢?”
周毖说:
“不如赦了他,让他在外面作一名郡守,袁绍喜于免罪,就不会成为祸患了。”
伍琼补充说:
“现在勃海太守出了缺,不如就拜他为勃海太守。”
董卓听从了他二人的意见,就派人持诏书到冀州,找到袁绍,拜勃海太守,封邟乡侯,而袁绍还自称兼司隶校尉。董卓又以袁术为后将军,曹操为骁(消,xiāo)骑校尉。袁术心里不托底,惟恐以后董卓会除掉他,就带领一部分亲兵,出奔到鲁阳。
曹操也不买董卓的账,认为董卓倒行逆施,以后必然要失败,不愿意接受他的官职,便骑上一匹快马,带上从骑数人,打算东归故乡。一路上隐姓埋名,惟恐被别人认出。走到成皋。天色已晚,见前面有一所庄院。曹操猛然想起,这正是父亲的老朋友吕伯奢家,少年时还随父亲在这里作过客。于是决定先在这里住上一夜,明天早上再赶路,便率领随从打马向庄院走来。庄院很大,院墙很高,墙下有一道沟堑环绕,前面有一座高大的门楼,门楼上有武装的家兵把守。这种有家兵设防的高门深院,当时称为“坞”或‘坞堡“。因为天下大乱,很多大地主都筑坞自守。曹操向门楼上喊话,说有故人来拜访。少顷,大门打开,吕伯奢的一个儿子出来迎接。吕伯奢共有5个儿子,这个儿子也恍惚认识曹操。和曹操见过礼之后,曹操说明来意,这吕公子说:
“家父外出未归,且由我来做东道主,招待几位。”
便命家奴们安置马匹,把曹操等人请到客房休息,把马背上驮着的行李也搬进了客房,然后置酒相待。这吕家是个豪强地主家庭,家中部曲,宾客和奴婢甚多。吕氏五子风闻曹操与董卓不和,料定必是弃官逃走路过这里,见他们的马匹甚好,行李沉甸甸的,估计内中定有金银珍宝等物,于是他们便起下了图财害命之心。曹操是个机灵人,也发现了他们的神色有些异常,就多加了几分小心。夜里把自己的想法告诉了几个随从,几个人都和衣而卧,身边不离武器。曹操心里很不踏实,始终也没有入睡。到了半夜,果然出了事,一群手持武器的部曲破门而入,抢走了他们的行李,又要杀害曹操等人。曹操等人赶紧和他们搏斗,从屋子里打到院中,曹操手刃数人,找到了自己的马匹,上马夺门而出。几名随从都在吕家被杀死,行李也取不回来了。吕伯奢的几个儿子率部曲骑马追了一程,没有追上,便都回去了。
这件事在古书上有不同的记载。有的记载说:吕伯奢的儿子命人在厨房里准备酒席,要款待曹操,厨房里很忙,有食器之声,曹操怀疑他们要加害自己,在夜里杀死8人而去。事后发现自己杀错了,慨叹着说:“宁我负人,毋人负我!”(宁肯我对不住别人,不能让别人对不住我!)《三国演义》上的情节,就是根据这一记载衍化出来的,还添枝加叶,说曹操出庄之后,在路上遇见了沽酒回来的吕伯奢,把吕伯奢也杀了。但无论根据哪种记载,都没有曹操杀吕伯奢这件事。
曹操单骑走出了虎牢关,到了中牟县地界。这时董卓悬赏捉拿袁术和曹操的文书已经下到县里,县令通令全县各地,对行人要严加盘查,把可疑之人送到县衙审问。有一个亭长对曹操产生了怀疑,虽然不知道他究竟是谁,但料到他定是亡命之人,便把他拘送到县。这县令并不认识曹操,而县里的功曹却认识曹操,他对县令说:
“现在政局混乱,变化无常,今日是董氏专权,明日尚不知是何人擅政。我们身为县吏,并不能左右政局,应当静观时变,做事要为自己留一条后路,不可拘扑天下英雄。”
县令听信了功曹的话,也没有深究曹操是什么人,便把他释放了。这县令和功曹,在历史上并没有留下姓名,《三国演义》说县令是陈宫,而且还弃官和曹操同行,是没有根据的,陈宫也没有当过中牟县令。
曹操回到故乡谯县,变卖了家中的资产,在陈留郡各地招募士兵,陈留人孝廉卫兹也以家财资助曹操。于是曹操便拉起了一支5000人的队伍,起兵于陈留郡的已吾县,树立了讨伐董卓的大旗,时在中平六年(公元189)十二月,曹操是第一个公开起兵讨伐董卓的人。
这时候,各地豪杰多想起兵讨伐董卓,袁绍在勃海郡积极地筹款,募兵,打造武器,练兵,也在酝酿起事。
到了下一个月,便是初平元年(公元190)的正月,关东各州郡纷纷起兵,讨伐董某的战争开始了。勃海太守袁绍和河内太守王匡屯兵河内;冀州牧韩馥屯兵邺县,负责供应军粮;豫州刺史孔伷(同胄,zhòu)屯兵颍川;兗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张邈的弟弟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济北相鲍信和曹操都屯兵酸枣;后将军袁术屯兵鲁阳。他们共推袁绍为盟主,自封官号,袁绍自号车骑将军,兼领司隶校尉
楼主 天行健1927  发布于 2019-04-01 16:36:23 +0800 CST  

董卓听说东方起了兵,不禁又怒又惊,他首先把满腔怒火发泄在被废黜的少帝——弘农王刘辩身上。董卓听说弘农王对他有怨言,对于东方的起兵,有幸灾乐祸的表现,便决定把弘农王除掉。命郎中令李儒带着几名武士,手持鸩酒入宫,把弘农王唤到楼阁之上。李儒对弘农王说:
“相国听说你身患疾病,特命我送来药酒,给你治病。”
弘农王说:
“我没有什么病,也不要喝什么药酒。”
李儒狞笑着说:
“你的气色不好,怎能说没有病?快喝下去吧,它既能除病,又能避邪,以后你就会舒舒服服、平平安安的了。”
弘农王痛哭流涕地说:
“这分明是要毒死我,我不喝!”
李儒把脸往下一沉说:
“这是相国的命令,由不得你了!”
说着便向武士们一挥手,几名武士拥上前来,举起了武器,硬逼他喝。弘农王被逼无奈,知道这场灾难是躲不过去了,凄怆地说:
“好吧,请容许我与宫人们告别。”
便命宫人摆酒,和唐姬以及诸宫人饮酒告别。唐姬和弘农王十分恩爱,这时二人都心如刀绞,相抱痛哭,然后端起酒泪交融的杯子,对斟了两杯。弘农王悲愤地作歌吟唱道:
“天道易兮运何艰,
弃万乘兮退守藩。
逆臣见迫兮命不延,
逝将去汝兮适幽玄。”
(天道变了啊,命运为什么如此悲惨。
放弃了万乘之尊啊,退而为外藩。
受到奸臣的逼迫啊,生命难以绵延,
要离你而去啊,走向黑暗的阴间。)

弘农王吟罢,命唐姬起舞。唐姬一边起舞,一边挥袖而歌道:
“皇天崩兮后土颓,
身为帝兮命夭摧。
生死异路兮从此乖,
奈我茕(穷,qióng)独兮心中哀。”
(天坍了啊地又陷,
身为帝王啊夭折命短。
死者和生者分道扬镳啊,从此难相见,
怎奈抛下我独自一人啊,心中悲哀凄惨。)

唐姬歌舞毕,又掩面哭了起来。在场的宫人们无不流泪,旁边的武士们也都为之酸鼻。弘农王对唐姬说:
“卿是王者之妃,今后势必不能作吏民之妻了。望自尊自爱,从此与卿永别了!”
说完,饮鸩而亡,年仅18岁。唐姬是颍川人,父亲唐瑁任会稽太守。她回家后,父亲要她出嫁,她坚决不肯。后来董卓的部将李傕(决,jué)攻破长安,派兵抄掠关东,唐姬被掠到李傕营中。李傕见她生得貌美,想要纳她为妾。她誓死相拒,但始终没有说出自己是什么人。献帝知道了这件事,感慨悲愤不已,便把她迎入宫中,封为弘农王妃,待以皇嫂之礼。
且说董卓,毒死了弘农王之后,总算是去了一块心病。他大会文武百官,商讨扩充兵力、讨伐关东之事,但群臣谁又敢吭声呢?尚书郑泰与关东群雄互通声气,恐怕董卓扩兵过多,难以制服,便发表意见说:
“为政在于明德,而不在于多兵。”
董卓听了这话,立刻变了脸,愤愤地说:
“你这样说,难道以为兵是没有用的吗?”
郑泰一见董卓变了脸,马上编了一套假话对董卓说:
“我并不是说兵没有用,而是说关东不值得动用大兵而已。如果明公不信,请听我略陈其要点”
郑泰才思敏捷,口齿伶俐,立刻便拼凑出10条理由来。只听他口若悬河,滔滔不绝地说:
“如今关东合谋,各州郡互相联结,人多势众,表面看来并非不强盛。但从光武帝以来,中国并没有发生过大规模的战争,百姓过着安逸的生活,长期以来已经忘掉战争了。孔子有言:‘不教民战,是谓弃之。’(不对百姓进行军事训练,就算是放弃了他们。)他们人数虽多,并不能为害,此其一也。明公出身于西州,少年时就在地方上当了将领,熟习军事,多次上过战场,名震当世,人们都有畏服之心,此其二也。袁本初(袁绍)是公卿子弟,生长在京师之中;张孟卓(张邈)是东平长者,坐不窥堂(端坐目不斜视);孔公绪(孔伷)清谈高论,嘘枯吹生(能把死的吹活,把活的吹死);他们都没有领兵之才和披坚执锐的本领,临锋决战,不是明公的对手;此其三也。关东的将士,素来缺乏强悍之气,没有孟贲①的勇敢和庆忌②的敏捷,也没有燕国守聊城那样的魄力③和张良、陈平④那样的谋略,不能独当一面,取得成功,此其四也。关东的将领之中,尽管有些能人,但不是由天子封授的,他们之间尊卑无序,都是拥兵自重,各立山头,坐观成败,不能同心共胆,统一进退,此其五也。关西诸郡,都很熟习军事,多年以来,经常和羌胡交战,妇女尚且能够持戟操矛,拿弓背箭,何况是用他们的壮勇之士以对付关东那些不习战阵之人呢!那是必然要取胜的。此其六也。而且天下之壮勇,最为百姓所畏服的,乃是并州和凉州之人,以及匈奴、屠各、湟中义从和西羌八种,而这些都为明公所拥有,都是明公的爪牙,和关东之人交战,好像驱使老虎和犀牛去追赶犬羊,此其七也。又:明公的将帅,都是亲戚和心腹,相处日久,恩信淳厚,忠诚可以信任,智谋可以依靠。明公以胶漆一样坚固的部下,对付散漫瓦解的敌人,犹如以疾风扫落叶。此其八也。战争有三亡:以乱攻治者亡,以邪攻正者亡,以逆攻顺者亡。如今明公掌握了国政;处事公正;讨灭了阉宦,树立了忠义;可以称之为三德。以此三德,去攻击他们的三亡,义正辞严地去讨伐他们的罪恶,谁敢抵御!此其九也。东州郑玄⑤学贯古今;北海邴原清操亮节,都是儒生所仰慕,群士的楷模。关东诸将若是向他们咨询谋略,他们二位必然知道双方的强弱,而劝其赶快罢兵,他们二位怎能赞成东方的造反阴谋,听任其长期作乱为寇呢!此其十也。如果我的陈述还有可以采纳的地方,那么明公就不必大事征兵以惊扰天下,免得民众因为害怕服役而相聚为非做歹。如果摒弃了德政而炫耀武力,那就会使自己丧失威信了。”
董卓听了郑泰的一席话,立刻转嗔为喜,马上下令:以郑泰为将军,让他统率诸军人马,讨伐关东。事后有人对董卓说:
“郑公业智谋过人,与关东诸寇又有联系,如今把兵马交给他统率,惟恐他带领兵马去投奔外敌,我私下里很为明公担心啊。”
董卓听了这话,又收夺了他的兵权,留在朝廷里作议郎。
郑泰的一番话,虽然是有意识地拼凑理由,来麻痹董卓的,但从客观上来看,他所说的话有的也是实情,特别是关东各州郡的牧守以及其他军阀,都各怀私心,拥兵自重,不少人以讨董卓为招牌,在扩充自己的兵力和地盘,彼此之间矛盾重重,勾心斗角,难以统一配合作战,后来甚至发展到互相倾轧的地步。实际上,关东群雄的起兵讨董卓,是揭开了军阀混战的序幕。
董卓看到关东各州郡的兵势甚盛,想要迁都长安,以避其锋芒。公卿百官们多数人不愿意迁都,但谁都不敢公开提出反对意见。一天,董卓在朝堂上对公卿百官说:
“高祖定都关中,共历十一世;光武定都雒阳,如今也是十一世了。按照:《石苞室谶》⑥的说法,雒阳地气已尽,应当迁都长安,以符合天意和人心。不知诸公以为然否?”
董卓讲完后,公卿百官面面相觑,多不敢和他争论。沉默了片刻,司徒杨彪提出异议说:
“迁都改制,是国家的大事,所以商朝迁都于殷⑦,百姓颇有怨言。关中在王莽时遭受破坏,宫室焚烧殆尽,百姓死亡流徒,百不存一。所以光武在即位之后,才改在雒阳建都。如今明公无故抛宗庙、弃园陵,惟恐百姓惊动,会糜沸蚁聚⑧,发生骚乱。《石苞室谶》乃是妖邪之书,岂能根据那些无稽之谈来决定国家大计?”
董卓听杨彪反对迁都,立刻变脸说:
“关中肥沃富饶,所以秦得以吞并六国。而且陇右盛产木材,取之甚易。又杜陵南山下有武帝时的砖瓦窑数千处,烧砖瓦是一朝可办的事。修复宫室,又有何难?至于百姓,用不着和他们商量,若有不愿意迁移的,我可以用大兵驱赶,就是让他们上刀山、下火海,他们也不敢不干。”
杨彪说:
“天下动荡起来很容易,安定下来却很难,希望明公能够深思熟虑才好。”
董卓见杨彪仍然在抗争,便怒不可遏地喝道:
“难道你想阻止迁都大计吗?”
太尉黄琬 (晚,wǎn)见董卓发了火,便在一旁说:
“迁都乃是国家的大事,难道杨公的话不值得考虑吗?”
董卓听了这话,便不再说什么,只是坐在那里生气。司空荀爽见董卓憋着一口恶气,恐怕杨彪和黄琬受害,便把话头拉过来说:
“难道相国愿意迁都吗?只因关东起了兵,不是一两天可以平定的,所以不得已而行迁都之计。秦、汉 (西汉)都建都在关中,能够凭恃山河的形势以控制天下,所以现在迁都西京也末为不可。”
董卓听了荀爽的话,才慢慢地消了气。
过了一些日子,董卓指使司隶校尉宣播给献帝上表,说是近来频频出现灾异,是由于司徒杨彪、太尉黄琬政绩不佳所致。董卓就以此为口实,指使献帝下诏,罢了两个人的官。然后以光禄勋赵谦为太尉、守尚书令⑨王允为司徒。王允这人很正直,也富于谋略,他虽然在内心里很嫉恨董卓,而表面上却对董卓曲意周旋,所以受到了董卓的信任。
再说城门校尉伍琼和尚书周毖,很受董卓的信任,董卓又把周毖提升为督军校尉,与闻军政。但二人明事董卓,暗通关东,内心里对董卓非常仇恨。伍琼见董卓气焰日益嚣张,便产生了伺机刺杀董卓之心。正是:韬光隐晦何时了,誓将挥刀斩元凶。欲知伍琼是否能杀董卓,请接看下回。

①孟贲(奔,bēn)战国时勇士。
②庆忌:春秋时吴王僚之子,能追赶野兽,手捉飞鸟。
③战国时,燕军坚守聊城,齐将田单一年多未能攻下。
④张良和陈平都是汉高祖刘邦手下最重要的谋士。
⑤东州:泛指东方的各州。郑玄是青州北海郡人,所以称为东州人。
⑥《石苞室谶》:一种专讲预言和隐语的书。
⑦公元前14世纪,商王盘庚迁都于殷,今河南安阳市小屯村。
⑧糜沸蚁聚:像粥开锅一样沸腾,像蚂蚁一样密密匝匝,形容百姓骚动。
⑨守,试职,守尚书令是试用尚书令之意。
楼主 天行健1927  发布于 2019-04-03 09:05:30 +0800 CST  





第一0回 董卓胁众迁长安
孙坚兼兵会鲁阳

话说有一天,伍琼内著小铠,外穿朝服,怀里藏刀,借口禀报军机大事,去见董卓。谈完话之后,伍琼辞出,董卓送到房门口,伍琼突然亮出刀,一转身便去刺董卓。董卓退后一步,没有刺中。董卓武艺高强,力气甚大,反过手来就扭住了伍琼,夺下了他的刀,忙喊:
“快来人啊!有刺客!”
吕布和几名卫士闻声赶来,立刻便把伍琼捆绑起来 董卓厉声地说:
“你想造反吗?”
伍琼冷笑了一声说:
“你不是我的君;我也不是你的臣,何反之有!!你欺君篡国,罪恶滔天。我今日拼死前来,是来诛除奸贼的,恨不能把你车裂于市中,以谢天下。”
董卓大怒,马上下令把伍琼推出去斩首。这伍琼又名伍孚,字德瑜,汝南郡汝阳县人。原来人们认为他阿媚董卓,没有气节,在官场和士林中颇有骂名。如今人们听到了他的壮烈就义的事迹,方才恍然大悟,无不为之感叹。
董卓在惊魂稍定之后,猛然想到:过去伍琼和周毖曾劝自己擢用人才,自己听了他们的话,起用了韩馥、刘岱、孔伷、张邈、张咨等人出任地方上的州牧、刺史和太守,而这些人到了州郡之后,反而起兵讨伐自已,这分明是他二人出卖了自己,而自己却一直被蒙在鼓里。他想到这里、直恨得咬牙切齿。恰值周毖向董卓进谏迁都之事,董卓冷笑一声说:
“你不同意我迁都,分明是要联结关东诸寇;使我在雒阳就擒!”
于是立刻下令;把周毖推出斩首了。
且说雒阳百姓听说关东的兵势甚盛,又不见朝廷派出大军去作战,城内外纷纷传言:关东大军就要打过来了,董卓为了安定人心,就派遣一支军队到阳城。这时正值2月社祭,社祭是祭祀土地神的庙会,成千上万的老百姓前来赶会,有拜神的,有作生意的,有歌舞、杂技等文艺演出,还有各种竞赛活动,人流熙熙攘镶,真是热闹非凡。董卓的将领率兵来到这里,硬说老百姓造反,把赶会的人包围起来,把男子完全杀死。砍下了脑袋;抢劫了所有的妇女,财物和车辆。把妇女和财物都装在牛车上,车辕上挂着首级,长长的牛车群在士兵的监押之下,浩浩荡荡地“凯旋”而归。回到雒阳,耀武扬威,招摇过市,谎称官军进攻关东的军队取得大捷。回营之后,董卓下令把首级焚烧掩埋了,把妇女赐给将士为婢妾。董卓本来是要用这种手段安定人心,而时隔不久,百姓们都知道了事情的真相,反而更加惊恐不安了。董卓和他的将领们还常常进人深宫内院,任意奸淫公主、妃嫔和宫女,皇帝和公卿们都不敢制止。
关东各州郡起兵之后,多持犹豫观望态度,雷声大,雨点稀,很少到前线去对董卓的军队发动进攻。第一个和董卓的军队接战的是泰山兵。这支军队受河内太守王匡的节制,驻扎在河阳津,准备进攻雒阳。董卓听到军情之后,便派出一支疑兵,佯装在平阴渡河,却偷偷地派出大军在小平津之北渡了河,绕到了泰山兵的背后,出其不意地将其击溃。泰山兵伤亡惨重,还有不少人被俘。董卓命人用猪油涂布,把布缠在俘虏的身上,吊起来活活烧死。先从足部烧起,惨叫之声,使人不忍卒闻。这种酷刑,后世俗称“点天灯”。
董卓感到关东的大军日益逼近,便在二月下旬,胁迫献帝西迁长安。在迁都之前,为了劫取更多的财物,便假借种种罪名,把雒阳的贵戚、富室家里的人大批收捕入狱,加以杀害,没收了他们的家产和奴婢。迁都时,把雒阳城内和附近300里以内的居民数百万口驱赶出家门,随献帝的车驾和军队一同迁往长安。浩浩荡荡的人流,在军队的驱赶弹压之下,走上了通往长安的古道。人数众多,拥挤不堪,秩序非常混乱,被马踩死的,被车子轧死的,自相践踏而死的,因饥饿、疫病而死的,以及被士兵抢劫,奸淫而害死的,真是不计其数。凡是走过之处,都出现了“积尸盈路”的惨状。
董卓没有马上随车驾西迁,他率领主力军队留驻雒阳,屯兵于毕圭苑,准备在这里阻击关东的军队。他令人把雒阳及其附近的宫室、官府、民宅等完全烧掉,使雒阳200里内成为无人区,除了军队之外已无人迹,连鸡犬也看不到了。
3月,献帝车驾进入长安。由于长安的宫室早已残破不堪,皇帝和公卿百官暂时住在京兆府里,以后才逐渐修复了宫室,陆续搬了进去。在迁都时,司徒王允把兰台、石室的藏书和重要的档案资料都妥为保护,运入长安。董卓因为自己不在长安,便把一切政务,无论事情大小,都委托司徒王允去处理。董卓并没有识破王允的本来面目,误把他视为心腹,信用不疑。王允在危难之中扶持王室,在复杂的环境中起到了特殊的作用。
董卓非常忌恨袁绍,迁都之后,就指使司隶校尉宣璠把袁绍的叔父太傅袁隗、袁绍的母亲、姐妹,袁术的同母兄太仆袁基以及袁氏宗族在京师的,包括婴儿在内,一共50多人,完全杀掉了。袁绍闻讯,万分悲痛,在河内对母亲、叔父以及被害的家属、宗族等遥祭了一番,痛哭得死去活来,顿足捶胸向上天发誓:“不杀董卓,誓不为人!”关东诸将和士兵也都非常同情袁绍,凡是起兵的,多提出为袁氏报仇的口号
楼主 天行健1927  发布于 2019-04-05 09:53:41 +0800 CST  


再说孙坚。原来随行车骑将军张温西讨边章、韩遂,稍后调回朝廷,任议郎之职。中平四年(公元187)十月,长沙郡发生了区(欧,oū)星起义,区星自称将军,到处围攻城邑。接着周朝、观鹄(胡,hú)在零陵郡,郭石在桂阳郡起兵响应。朝廷考虑到孙坚有与“叛军”作战的经验,本身又是南方人,熟悉南方的情况,便任命他为长沙太守,到南方去镇压起义军。孙坚南下到任之后,讨平了长沙区星的起义,又越郡讨平了零陵、桂阳二郡的起义。朝廷根据孙坚前后的战功,封他为乌程侯。如今他听说关东各州郡已经纷纷起兵讨伐董卓,也在长沙起兵响应。与此同时,荆州刺史王叡(瑞,ruì)也在荆州起兵。
驻军于鲁阳的袁术,听说孙坚已经在长沙起兵,便派人和孙坚联系,邀他率军北进,在鲁阳会合,共同进攻董卓。孙坚答应了,给袁术写了一封回信,让来人带回,表示马上率兵北进。原来袁术和孙坚在朝廷任职时,二人有一些私交,同时袁术也素知孙坚是一个出色的将领,所以特邀他前来共同作战。孙坚原来不过有兵数千,这次北进以后,相继兼并了荆州刺史王叡和南阳太守张咨的军队,由此兵力大增,成为一支重要的军事力量。
原来孙坚和王叡共同镇压零陵、桂阳起义军时,王叡因为孙坚是个武官而非常轻视他,经常说孙坚是 “一介武夫”、“不学无术”等等,孙坚对他非常忌恨。王叡又和武陵太守曹寅不和,公开扬言:“先杀曹寅,后杀董卓。”这话传到曹寅的耳朵里,使他感到非常恐惧。曹寅听说王叡和孙坚不和,便假借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的名义,给在北上途中的孙坚下了一道文书,历数王叡的罪恶,命孙坚设法杀掉王叡。孙坚正想兼并王叡的军队,这命令正合心意。孙坚领兵进至荆州治所汉寿,王叡听说兵临城下,还不知这些兵是哪里来的,为什么到这里来,便登上城楼,向下面喊道:
“你们是哪里来的?要干什么?”
站在前面的士兵回答说:
“我们都是本州之兵,从军日久,非常劳苫,而所得的赏钱却太少了,连衣服也穿不上。今日大家前来拜见使君,是要求给我们发一些赏钱。”
王叡在城楼上对大家说:
“现在府库空空的,哪里有赏钱给你们发放?如果有钱的话,我是不会吝啬的,你们不信,可以进府库来看看。”
士兵们闻言,便纷纷向前涌来。王叡命人打开城门,很多士兵都进了城。王叡忽然发现人群中还有孙坚,大惊失色地问道:
“士兵们是来讨赏钱的,为什么孙府君也在其中?”
孙坚说:
“奉使者之命,前来杀你。”
王叡又说:
“我有什么罪?”
孙坚说:
“对所犯之罪一无所知;便是一项大罪!”
王叡见形势紧迫,而自己又无力抵御,便匆匆跑下城楼,回到自己的府第,刮下一些生金的末,喝了下去。等到孙坚率兵冲到他的府第时,他已经中毒而亡了。
孙坚兼并了荆州刺史的军队,一路之上又兼并了一些小股的军队,还招募了不少新兵,当他进军到南阳郡时。兵力已经发展到几万人了。孙坚把军队驻扎在南阳郡治宛县的城外,然后给南阳太守张咨写了一封信,派人送入城中,内容是要求张咨接济军粮。张咨见信,一时拿不定主意,便和主薄商量。主簿说:
“孙坚是邻郡的太守,我们和他不相统属,不应给他调拨军粮。”
张咨本来就怕孙坚的力量强大会给自己造成威胁,听了主簿的话,便不给孙坚调拨军粮,也不去看他。孙坚见张咨那里没有回音,便率士兵抬着牛酒去拜见张咨。张咨设宴热情接待,在席中说了一些欢迎的话,却闭口不谈军粮之事。过了一天,张咨也备了牛酒,带着主簿等属吏,去回访孙坚。孙坚也设宴招待,喝到酒酣耳热的时候,孙坚的主簿走了进来,对孙坚说:
“我军为了讨伐董卓,进军到南阳,而南阳郡不修治道路,也不供应军粮,请收捕南阳主簿审问。”
孙坚说:
“好的。来人!”
马上就进来几名武士,不用分说,便从席中把南阳主簿抓走了。张咨见此情形,大惊失色,想要离席逃走。四面已经被孙坚的兵围得水泄不通,逃不出去了。而孙坚却像若无其事的样子继续劝酒,张咨只好硬着头皮进行周旋。过了一会儿,孙坚的主簿又进来向孙坚报告说:
“已经审问了南阳主簿,原来罪过都在南阳太守身上。他既不进兵讨伐董卓,也不接济我们军粮,稽留我们讨伐董卓的行期,贻误了军机,其罪难赦,应按军法从事!”
孙坚听了报告,立刻便下令:
“把张咨推出去斩了!”
不大的功夫,张咨的血淋淋的人头,便出现在宴席上。然后孙坚便率兵进人宛县,兼并了张咨的军队。郡中的官员,对张咨之死无不震惊,谁也不敢违背孙坚的意旨,要什么就给什么。孙坚进一步扩大了兵力,又补充了粮草军械,率军浩浩荡荡地进到鲁阳,和袁术会合,受到热情的接待。有人对袁术说:
“孙坚在一路之上杀了荆州刺史王叡和南阳太守张咨,狼子野心,暴露无遗,不可不防。将军应早日把他除掉,否则必将贻祸无穷。”
袁术说:
“文台是应我之邀来此会师的,杀之不义。应该和他同心协力,共讨董卓。”
但袁术虽然在口头上这样说,心里却对孙坚产生了疑忌之心。由于南阳太守张咨已死,袁术便控制了南阳郡,而军队仍然驻守在鲁阳。袁术表请孙坚行破虏将军,兼领豫州刺史,从此人们就称孙坚为“孙破虏”。
董卓听说荆州刺史王叡已死,便通过献帝下诏,以北军中侯刘表为荆州刺史。刘表,字景升,山阳国高平县人。身长八尺有余(约合今184厘米左右),姿貌甚伟。少年时就出了名,为“八俊”之一。这时在荆州境内,除了袁术和孙坚已经控制了南阳郡之外,还有吴人苏代自领长沙太守,贝羽为华容县长,割据一方;各地的豪强地主,也纷纷把自己的宗族武装起来,在地方上烧杀抢劫,无恶不作,被称作“宗贼”。刘表就是在荆州四分五裂,一片混乱的形势之下前去上任的。为了不使盘踞在鲁阳一带的袁术发觉,他不加声张,不带士兵和随从,单骑进入宜城,延请中庐人蒯良、蒯越,襄阳人蔡瑁为谋士,和他们商议治理荆州的办法。刘表说:
“荆州宗贼甚盛,如果这些武力被袁术所控制,我们便在荆州站不住脚了。我打算在荆州征兵,而丁壮都控制在宗贼的手里,恐怕是征不来的。诸位可有什么好的计谋吗?”
蒯良说:
“众人不来归附,是因为仁义不足。如果能行仁义于荆州,百姓必将纷纷前来归附,就好像水由上往下倾泻一样,何患征不来兵呢!”
但蒯越却对这种意见很不以为然,他说:
“治理治世要先行仁义,治理乱世则要先讲权谋。袁术勇而无断,苏代和贝羽都是武人,都不足为虑。宗贼的首领多是贪暴之人,手下的部曲并不真心拥戴他们。我有几个门客,平素和那些宗贼的首领有些来往,可以派门客去劝说他们。只要以利诱之,他们多数人会率众归附。然后都诱而杀之,对其部曲抚而用之。全州之人,久受宗贼之害,闻使君之盛德,必褓负而至 (背着婴儿前来归附)。使君既增加了兵力,又可使荆州百姓诚心归附。然后南据江陵、北守襄阳,荆州八郡可传檄而定①。衰术虽然前来进攻,也无能为力了。”
刘表听了蒯越的一番话,甚表赞同,便命蒯越派门客去招诱宗贼的首领。门客到了那里,对他们封官许愿,还答应赏以重金,说得天花乱坠,宗族的首领们贪图高官厚赏,有55人率兵归附刘表,刘表就设下了圈套,把他们都杀掉了,又兼并了他们的部曲。苏代和贝羽等自封的太守、县长等,在刘表的震慑之下,也都自动地解下印绶而去。这样,荆州的江南诸郡便都被刘表平定了,刘表把州治从汉寿迁到襄阳。单骑上任的刘表从此便拥有了一支规模不小的军队,和驻守在荆州北部鲁阳一带的袁术,形成了对峙的局面。
再说兖州刺史刘岱、陈留太守张邈。广陵太守张超、东郡太守桥瑁、山阳太守袁遗等,各领兵驻屯在酸枣,他们准备举行一次会盟,以坚定同盟关系,协调军事行动。于是又把屯兵于颍川的豫州刺史孔伷请来会盟。本来还邀请了盟主袁绍,但袁绍对会盟不太积极,托故没有来。他们在酸枣建立了土坛,杀了牛,届时都率兵前往,土坛之下旌旗招展,华盖相映,军阵整齐,鼓乐喧天,真是热闹非凡。但在正式盟誓时,这些人都很害怕董卓,谁也不愿意主盟。左推右让,刺史和太守们没有一个人敢出头,却让到了广陵功曹臧洪的头上。这臧洪,字子源,广陵郡射阳县人。他看到董卓专权,朝政黑暗,很为社稷担忧,便说服了广陵太守张超募兵起事,又风尘仆仆地往来于各州郡之间游说,于是各州郡便相约起兵,会于酸枣。今日能形成这样的联合讨伐董卓的形势,是和臧洪的努力分不开的。他看到这时各州郡长官都不肯站出来主盟,很有结盟失败,不欢而散的危险,所以当大家推举他的时候,便当仁不让,一跃登上了土坛,端起盛牛血的盘子,让参加盟誓的人都把牛血涂在嘴上,自己的嘴上也涂上牛血,这叫“歃(煞,shà)血为盟”。他站在土坛上,宣读大家早已准备好的盟誓之辞:
“汉室不幸,皇纲失统,贼臣董卓,乘衅纵害,祸加至尊,毒流百姓。大惧沦丧社稷,剪覆四海。兖州刺史岱、豫州刺史伷、陈留太守邈、东郡太守瑁、广陵太守超等,纠合义兵,并赴国难,凡我同盟,齐心一力,以致臣节,陨首丧元,必无二志。有渝此盟,俾坠其命,无克遗育。皇天后土,祖宗明灵,实皆鉴之。”
(汉室遭到不幸;皇朝的纲纪失去了约束作用,贼臣董卓,乘机作乱,祸患加在皇帝身上,流毒播及百姓。我们非常恐惧国家会由此灭亡,天下会被篡夺。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广陵太守张超等,集合义兵,共赴国难。凡是我们同盟之人,要齐心协力,尽到作臣子的责任。就是丢掉了脑袋,也必然没有二心。如果有人违背了这盟约,上天要追魂夺命,并让他断子绝孙。望天神、地神、祖宗的在天之灵明鉴。)
臧洪在读盟誓之辞时,辞气慷慨,涕泣横下,在场之人无不激动。
酸枣会盟之后,各州郡的牧守都因畏惧董卓的兵力强盛,还是没有人敢向雒阳进军。驻守在河内的盟主袁绍,也观望不前。在酸枣诸军中,曹操的兵力只有五千,算是个小股,但他却没有畏惧董卓之心。在一次集会上,他对诸牧守说:
“各路人马举义兵以诛暴乱,现在大军已经会合,诸位还有什么可疑虑的?关东起兵之后,如果董卓依靠皇室的威势,据守二周②的险要,东向以征伐天下,尽管他的行动不是正义的,也还是足以为患的。而他却焚烧宫室,劫迁天子,致使海内震动,百姓非常失望,正是天亡董卓的时候。及时出兵征讨,一战可定天下,良机不可失啊!”
过了几天,曹操见各支军队仍然没有什么行动,便独自引兵五千西行。快到成皋时,陈留太守张邈派卫兹领一支军队前来支援,随曹操一同进军。进至荥阳西南的汴水,遇到了董卓的大将徐荣的阻击。曹操的军队被打得大败,士卒死伤甚多,曹操被流矢所中负了伤,马也受了重伤,躺在地上不能动了。这时大批敌人已经包抄过来,曹操没有马可骑,难以撤离战场,形势非常危急。正是:人仰马翻敌兵至,正是山穷水尽时。不知曹操能否脱身,请接看下回。

①传檄而定:不用动用武力,只要发出一纸文告,便可以和平解决。
②二周:古代在洛阳一带先后筑有两个城,一个是王城,在今洛阳市王城公园一带;一个是成周,在今洛阳市白马寺东。
楼主 天行健1927  发布于 2019-04-07 09:18:30 +0800 CST  
yongjiegs、穿越天山、猪队友2019、lanking705、空灵太虚2014、龙归城村民、多绮睛、谷草168、mylke2018a、印波鸿、红楼隔雨a、昨夜星辰特别美、greyseone2018:感谢顶帖
楼主 天行健1927  发布于 2019-04-07 17:02:29 +0800 CST  


第一一回 袁本初谋立新主
孙文台挺进旧京

话说正在曹操危急之时,在战场上不离曹操左右的堂弟曹洪,把自己的马让给曹操,曹操推辞不受,曹洪着急地说:
“天下可以没有我曹洪,却不可没有兄长。还不赶快上马!”
他见曹操不肯上马,便硬把他搀上马去。这时天色已晚,曹操骑马在前面走,曹洪在后面跑步跟随。在昏黑的夜色中,走到汴水岸边,水深渡不过去,曹洪便游到对岸,找到了一只船,把曹操摆过了汴水,这才脱离了险境。曹操收拾残兵,在汴水附近稍事休息,便率兵回到了酸枣。
这时酸枣一带共有各路大军十多万人,但将领们都想保存自己的实力,每天只是置酒高会,谁也不想主动出击。曹操目睹这种情况,心中非常忧虑。在一次宴会上,曹操离席而起,向各牧守一一敬了酒,然后对大家说:
“这里共集合大军十多万,像这样按兵不动,长据酸枣,终究不是善策。一者,坐吃军粮,终有粮尽之虑。二者,士气可鼓而不可泄,只有一鼓作气,方可战胜敌人。三者,火速出击,可以打得董卓措手不及,如果时间拖得久了,董卓就会有充分的准备,我们便会逐渐由主动变成被动了。”
各牧守们听了这话,面面相觑,谁也不说什么,倒是广陵功曹臧洪对曹操的话很感兴趣,便问道:
“不知孟德计将安出?”
曹操接下来说道:
“诸君如能听从我的计谋,可以使勃海 (袁绍)引河内之兵攻孟津;酸枣之将守成皋,据敖仓,把守轘辕,太谷诸关,完全控制雒阳外围的险要之处;使袁将军 (袁术)率南阳之军进军丹、析、入武关,以威胁三辅。各军都要高壁深垒,不要急于和敌人交战,多设疑兵,向天下人显示出围攻雒阳和长安的形势,天下人必然要积极响应和支援,董卓的内部也必然要分崩离析,然后在战机成熟时,发动全面进攻,、以顺诛逆,一战可定之。我们的起兵是正义的,如今却迟疑而不进,使天下人大失所望,我实在是替诸位感到羞耻。”
在座的牧守们都觉得曹操的谋略是正确的,但他们各怀心腹事,谁也不愿意向前推进,曹操的这个谋略也就被搁浅了。
曹操在汴水之战失利之后,士兵己经所剩不多,为了补充兵力,便和自己帐下的司马夏侯惇(敦,dūn)等到扬州去募兵。扬州刺史陈温和丹阳太守周昕(欣,xīn)给曹操拨兵4000余人,他们就带着这批士兵走上归途。走到龙亢县,由于这些士兵不愿意离开家乡到远处打仗,在夜里发生了兵变,士兵大部分逃散,只剩下500多人,在路上又招募了一批士兵,加上原来所招的,共有3000人左右。曹操就率领这些士兵,到河内去依附袁绍。
且说驻守在酸枣的10多万大军,逐渐吃光了粮食,外面的粮食又运不上来。很多士兵因为饥饿纷纷逃散,兵力日见削弱。曹操的话,果然应验了。在处境日益困难的情况下,他们内部的矛盾不断激化起来。兖州刺史刘岱和东郡太守桥瑁平时积怨甚深,本来就是水火不相容,这时更经常发生磨擦。刘岱就设法杀了桥瑁,以王肱 (宫,gōng)领东郡太守。
袁绍虽然在军事上不图进取,却在政治上搞起动作来,他和冀州牧韩馥等合谋,要废掉汉献帝,在关东另立幽州牧刘虞为帝。初平二年 (公元191)正月,袁绍和韩馥在河内大会关东诸将。袁绍在会上说:
“ (献帝)年幼不懂事,完全处于董卓的控制之下。而且我们和朝廷远隔关塞,还不知幼主究竟是死是活。另外,世间有个传言,说董侯 (献帝)不是灵帝的亲生子,与皇室并没有血缘关系。与其让董卓挟天子以令诸侯,不如由我们另立新君,以收天下人之心。”
韩馥接着说:
“幽州牧刘虞,乃是宗室之长者,为人贤俊豁达,可以拥立为帝,不知诸君以为如何?”
诸将听了二人的话,赞同者有之,盲从者也有之,只有曹操明确地表示了反对的态度。他说:
“董卓的罪恶,已经暴露于四海,天下人无不切齿痛恨。我等合大众、兴义兵,远近无不响应,是因为我们的行动是正义的。如今主上幼弱,受制于奸臣,而他本人并没有什么过失,一旦把他废掉,天下人必然不安。如果诸君北面幽州尊奉刘虞,我仍然要西向长安尊奉幼主。”
曹操说完后,袁绍和韩馥都发言予以驳斥,而曹操也不示弱,据理力争,在会上形成了争论的形势。有人提议说:
“南阳的袁将军 (袁术)没有到会,可以去信征求他的意见,再作定夺。”
会后,袁绍和韩馥便给袁术写了一封信,征求他对另立新君的意见,派人飞骑送到鲁阳。但袁术读了信,却不赞同这个计划。因为袁术有自立之心,不愿意国家有年长的君主,所以回书表示反对。但尽管有不少人反对另新君,袁绍和韩馥却坚持已见,要干到底,便派前乐浪太守张岐等人,到幽州去见刘虞。
且说刘虞在幽州作刺史多年,董卓秉政后,又加授大司马的官衔。幽州地处北部荒塞之地,赋税收入不足以供应地方财政的需要,按照惯例,每年要分割青、冀二州的赋税二亿多钱,以补幽州之不足。关东起兵后,地方上都独立起来,青、冀二州的赋税已经调不进来了,这就使幽州的财政情况更加窘迫。刘虞就在幽州实行宽惠政策,劝督农桑、鼓励开荒,开源节流,轻徭薄赋,在上谷郡开放胡市,使汉、胡人民进行贸易,互通有无,又在渔阳郡大力发展盐铁生产。经过刘虞的一番经营治理,幽州经济有了很大发展,社会安定,在财政上自给有余,人民生活大有改善。青、徐等州的百姓,到幽州来避乱的达100多万口,刘虞都对他们作了妥善的安置,使他们能够安居乐业。刘虞虽然身居上公之位,他本人的生活却一直很简朴,人称“布衣绳履,食不兼肉。”影响所及,州中各地的守、令以及富豪之家,也都以崇尚节俭为标榜。这天,刘虞正在官署中办理公务,忽报前乐浪太守张岐等人来访。乐浪郡归幽州管辖,刘虞原来和张歧的关系非常密切,刘虞闻报,不敢怠慢,赶紧走出来,把张歧等人迎入官署。坐定之后,刘虞和张歧二人少不了要互叙阔别之情,后来张岐便单刀直入,转入正题说:
“如今主上幼弱,董卓擅权,而且主上还不是皇室的血统。袁勃海和韩冀州与关东诸将商议,都认为使君乃宗室之长者,德高望重,想要拥立使君在东方为帝,与西方抗衡,诛灭董卓,平定海内,使汉室中兴。这是合天意,顺民心的事,望使君不必推辞。”
不想刘虞一听这话,反而勃然变色,怒不可遏地说:
“现在天下动乱,主上蒙尘,我身受主上重恩,未能清雪国耻,深以为恨。关东诸君各据州郡,应当同心戮力,效忠皇室,却反而横生逆谋,玷污我的清名,实在是令人愤恨!”
张歧等人鼓动三寸不烂之舌,劝说了几天,无奈始终遭到刘虞的严辞拒绝,他们只好回到河内向袁绍覆命。袁绍和韩馥等还不死心,又一次派张歧等人赴幽州,劝说刘虞:不愿意当皇帝就算了,可以兼领尚书事,假借皇帝的命令封拜官员,作关东各州郡的共主。刘虞仍然拒不接受,还表示:如果相逼太甚,他就要逃入匈奴地区去,以表示自绝之意。袁绍等人万般无奈,才打消了对刘虞的一切念头,不再和他纠缠了。刘虞是一个经验丰富的官僚,他认识到关东诸将请他当皇帝或为相,不过是要把自己当做傀儡,何苦玷污自己的清名,为他人所制呢!同时刘虞身为汉朝宗室的一个成员,他的封建正统观念也是根深蒂固的,他虽然痛恨董卓专权,却不赞成关东的起兵,认为那只会动摇社稷的根基,不会对皇家有利。
楼主 天行健1927  发布于 2019-04-09 09:17:28 +0800 CST  

再说正在河内、酸枣诸军消极观望,不肯主动地进攻董卓的时候,驻守在鲁阳的孙坚却采取了积极的行动,每日都在紧张地筹粮、练兵,准备与董卓决一死战。这年 (初平二年,公元191)二月,孙坚率军移屯梁县之东。他率一队骑兵巡视县境时,正遇上董卓派出来的徐荣、李蒙的军队在到处抢掠。孙坚一行人被优势的敌人包围,孙坚与数十骑力战突围而出,徐荣的大队骑兵在后面紧追不放。孙坚的头上系着一块毛织的红色发巾,徐荣认出了孙坚,便大喊:
“系红发巾的便是孙坚!”
孙坚在急迫之中摘下发巾,交给亲信的裨将祖茂。祖茂把发巾系在自己的头上,离开孙坚,向相反的方向跑去。大批敌骑只知追赶系着红发巾的人,便争相追赶祖茂,孙坚才得以乘机脱身。祖茂跑到一块坟地,急忙下马,把红发巾拴在一根柱子上,迅速地跑开,潜伏在深草之中。徐荣率追兵向这个柱子驰来,远远地对柱子采取了包围的形势,然后向里边收缩,走到近前方知是柱子,只好扫兴而去。
不久,孙坚又移屯于梁县西的阳人,董卓以陈郡太守胡轸为大督护,华雄 为都督,吕布为骑督,率步骑五千去进攻阳人。胡轸是个粗暴性急的人,他看到手下的将领号令不严,士兵们军容不整,便在路上发脾气说:
“这次出兵,要斩一名大将,队伍才能整齐。”
吕布和胡轸平素就不和,听到这话,心里非常生气。他想:“这回我要拆拆你的台,让你在战场上失败,看你还威风不?”众将的心里也都憋着一口气,吕布便联合了几个将领,要上演一出恶作剧。
军队走到广成关,距离阳人还有数十里。这时天色已晚,人马都非常困乏。出发时董卓就命他们在广成关休息一下,吃饭喂马,睡上一觉,然后在半夜行军,拂晓攻城。但吕布却说:
“方才接到细作的密报,阳人城中之贼已经逃走,应该马上去追,不然他们便要跑掉了。”
胡轸误信了吕布的话,便命令继续行军。到了阳人,已经是半夜。见城门紧闭,防守甚严,敌人根本就没有逃跑。这时更加人困马乏,人人都饥渴难当,胡轸只好下令:在城外就地休息,埋锅造饭。饭还没有吃到口,吕布等人又命士兵大喊:
“城里的贼军出来了!”
士兵们听到这喊声,乱成了一团,纷纷逃跑,不少人丢下了已经脱下的铠甲和鞍马、武器。跑出了10多里,才听说城里的军队没有出来。天已经亮了,胡轸又下令整顿人马,回到城外,拾取武器,准备攻城。但胡轸看到城守非常坚固,沟堑非常深,又考虑到士兵一夕数惊,连饭也没吃上,非常疲乏和沮丧,只好下令撤军。部队刚撤走不远,又听后面蹄声大作,喊声震天,原来孙坚已经率军从城中冲出,杀上来了。胡轸指挥战士仓促应战,这支疲惫不堪,士气颓靡的军队哪里经得住住一击?霎时就被孙坚的军队杀得大败,尸横遍地,都督华雄也被斩于马下。在《三国演义》中,有“温酒斩华雄”一段情节,说华雄是关羽斩的,那是与史实不符的。实际上,说华雄死于孙坚之手,还不如 说是死于吕布之手,如果不是吕布搞恶作剧,自乱阵脚,华雄怎么能丧命呢!
孙坚要乘胜进攻雒阳,因为军粮不足,便派人到鲁阳请求袁术调拨军粮。有人对袁术说:
“如果孙坚取得雒阳,将军便不能再控制他了,这是除狼而得虎啊!”
袁术本来对孙坚就有疑忌之心,这话更进一步提醒了他,便迟迟不给孙坚运送军粮。孙坚耐着性子等了几天,不见军粮运到,知道袁术心里有鬼,便带上几名骑士,连夜奔驰了100多里,天亮时到了鲁阳。也顾不得休息,径直到大帐去见袁术,一见面二话不说;单刀直入地问起军粮之事。他见袁术支支吾吾,百般推托,知道是对自己有疑忌之心,便慷慨激昂地对袁术说:
“我所以置身家性命于不顾,急于进军雒阳,是上为国家讨贼,下为将军报家门之私仇啊。我和董卓并没有骨肉的仇恨,而将军却与他有不共戴天之仇,将军为什么要听信他人离间之言呢!如果我孙坚归顺董卓,尚可不失封侯之赏,而将军却没有回头路可走了。董卓之兵,初败于阳人,士气低落,我们正应乘胜进军,直捣雒阳。大功垂成而军粮不继,岂非莫大的恨事!”
孙坚的这一番话,可谓义正辞严,合情入理,袁术无言可对,只好答应马上调运军粮。孙坚回到阳人不久,运粮车便络绎而至了。
一天,孙坚正在大帐与将吏议事,忽然有军吏进来报告,说是故人李傕求见。这李傕是北地郡人,是董卓手下最亲信的将领之一。李傕自称故人,原来是因为几年前孙坚跟随张温西征时,李傕就在董卓军中,二人有过来往。孙坚料到这次李傕前来,一定是为了董卓作说客的,但他既以“故人”的身份求见,又不得不见,只好把他请了进来。李傕进帐后,二人稍事寒喧,李傕以目示意,孙坚就摒去左右。李傕四顾无人,便对孙坚说:
“我此次前来,是为了私事,军旅之事,所不敢谈。董相国深知将军之为人,他有一爱女,天生丽质,温淑贤良,想与将军结为美眷,特请我前来作媒。将军如能答应这门亲事,自可跻于王公之位,孙氏子弟,不论亲疏,都可以出任刺史、郡守等官职……。”
李傕的话还没有说完,孙坚就把脸往下一沉,打断他的话说:
“董卓逆天无道,倾覆王室,如果不能夷平他的三族,把他的首级悬示于四海,我是死不瞑目的,怎么能与他联姻?今日本当将你正法,但念及故人的分上,且饶你不死。回去对老贼说:我即将进入雒阳,让他修整道路,跪在道旁迎接我入城!”
李催碰了一鼻子灰,只好抱头鼠窜而去。
孙坚整顿军队,张旗擂鼓,进军到太谷关。太谷关是雒阳的门户,离雒阳只有90里,地势险要,所以张衡 《东京赋》说:“盟津 (孟津)达其后,太谷通其前”。董卓听说孙坚已经进至太谷关,不禁大惊失色,忙命吕布带兵把守雒阳南面的宣阳门,他亲自率军迎击孙坚,两军便在太谷关下展开了一场激战。孙坚瞄准董卓不放,和董卓大战于陵墓群之中。董卓虽然膂力过人,武艺高强,。毕竟是年事已高,作起战来力不从心,战了几个回合,董卓就招架不住,只好引军败走,退守于渑池与陕县一带。孙坚乘胜率军向雒阳迸发,到了雒阳南面的宣阳门,又和吕布的军队展开了一场激战。孙坚的将士作战非常英勇,所向披靡,吕布抵抗不住,率军败走,孙坚就率军浩浩荡荡地进了雒阳。关东诸侯起兵之后,在雒阳外围与吕布作过战的只有孙坚,《三国演义》所着力渲染的“刘、关、张三英战吕布”,并没有那么一回事。
孙坚在一路之上,见雒阳200里之内,到处是一片萧条,看不到一点烟火,心中非常难过;及至进城之后,迎目而来的都是残垣断壁,好端端的一座帝京,如今已成瓦砾废墟,更是酸痛难忍,不禁怆然下泪。他命令军队在雒阳凭借一些残破的建筑物,暂且安营休息。第二天,便命人扫除汉室的宗庙,备了太牢(牛、羊、猪三牲),孙坚亲自前往主祭,在宗庙前叩拜己毕,痛哭流涕地说:
“臣来晚了一步,致使宗庙陵夷,帝都被毁,臣之罪也。臣誓死要诛除董卓。兴复汉室!”
在场之人看到这种情景,无不为之感动下泪。帝室的陵墓,都己被吕布挖掘,取走了珍宝,被挖掘得千疮百孔,残破不堪。孙坚命人把洞穴都填平,然后前往致祭。孙坚又分兵驻扎在新安和渑池之间,逼近函谷关。董卓在渑池,听说孙坚的别部已经逼近,日夜惊恐不安。他对长史刘艾说:
“关东诸将都惧怕我,是不会有所作为的。只有孙坚这楞小子作战英勇,并且很能用人。只要能杀了二袁、刘表和孙坚,天下人自然都要服从我了。”
董卓感到在雒阳一带已经难以立足,便命中郎将董越屯兵渑池,自己的女婿中郎将牛辅屯兵安邑,中郎将段煨 (微,wēi)屯兵华阴,其余的将领则分别屯兵于附近各县,以防御孙坚和关东之兵。然后董卓便率军退到长安。
且说孙坚,他在雒阳听到一个消息:当年张让劫持少帝夜走小平津时,宫中失去了传国玺。原来汉朝的皇帝有6个玉玺,上面所刻的文字分别是:“皇帝之玺”、“皇帝行玺”、“皇帝信玺”、“天子之玺”、“天子行玺”、“天子信玺”。这六个玺因为是在不同的场合和文书上加盖,所以文字不同。除了这六玺之外,还另有一个玺,是秦朝皇帝之玺,上面刻的文字是:“受命于天、既寿且康”八个宇。另外一种说法,是“受命于天、既寿永昌” 八个字。这个玺是汉高祖刘邦入咸阳时,从秦王子婴那里得来的,以后世世传授,称为“传国玺”。少帝被宦官劫持出奔时,由于非常仓促,没有把六玺和传国玺带走,从小平津回来一检查,六玺俱在,“传国玺”却丢失了。孙坚对这件事很重视,派人到处察访“传国玺”的下落。不久他听到了这样一个传闻:在朝廷大乱时,掌玺的官员怕“传国玺”遭劫,把它投入城南的一口井中。这个人在乱兵中被杀,“传国玺”便失去下落了。孙坚对这个传闻很发生兴趣,便命士兵在城南到处淘井,居然在一口叫做 “甄官井”的井中打捞出来了。这枚玉玺洁白细腻,方圆4寸(约合今2.8市寸),缺一个角,玺纽雕着交相盘绕的五条龙,文字也一点不错,果然就是宫中所丢失的“传国玺”。孙坚喜出望外,命令所有知情的人,谁也不许把这件事张扬出去,就把它妥善地保存起来了。
正在孙坚为得到“传国玺”而高兴的时候,忽然从后方传来了一个坏消息,使孙坚大吃一惊。正是:人间几多不平事,盖世英雄也惊心。欲知后方发生了什么事,请接看下回。
楼主 天行健1927  发布于 2019-04-11 19:18:03 +0800 CST  




第一二回 遁西京元凶肆虐
得冀州盟主勃兴


话说孙坚在雒阳听到了一个消息:在他进军雒阳时,袁绍又任命周昂为豫州刺史,周昂率军夺取了孙坚的临时州治阳城,使孙坚失去了豫州刺史的头衔和后方的地盘。孙坚长长地叹了一口气说:
“我在前方浴血奋战,身为盟主的袁绍却在背后捅了我一刀。同举义兵,共救社稷,在逆贼即将被击破的紧要关头,不能同心讨贼,反而自相火并,究竟谁是真正的同盟者?我应当和谁戮力同心进行合作呢?”
因为后方出了事,又因为雒阳残破,附近又没有物资供应,军队无法常住下去,不久孙坚只好又引兵还屯鲁阳。
再说董卓。他在四月率军到了长安。在两个月之前,他已经胁迫献帝拜为太师,地位在诸侯王和诸臣之上。当他进人长安城时,旌旗招展。仪仗纷呈,真是十分荣耀,八面威风。董卓坐着青盖金华车,这是皇太子才能坐的车,青色的车盖。以金花为装饰,时人号为“竿摩车”①。董卓的车子一到,公卿们一个个都低眉屏息,迎拜于车下。坐在车上的董卓,却神色自若,不予理睬。他看到御史中丞皇甫嵩也在车前下拜,便让人停下车子,拍了拍手。对皇甫嵩说:
“义真别来无悉!当初我们共同征讨韩遂,足下是左将军,我是前将军 我还在你的节制之下。不想时至今日,你却要向我下拜了。你惧怕我吗?”
皇甫嵩说:
“明公以德辅政,天下人都为之庆幸,有什么可惧怕的!若是滥用刑罚,则天下人都要惧怕,岂独是我皇甫嵩一个人!不过,明公能有今天,确是我过去没有想到的。”
董卓说:
“鸿鹄( (天鹅)本来就有远志,不过是燕雀不知而已。”
皇甫嵩说:
“当初我们都是鸿鹄,不想明公今日变成风凰了。”
董卓听皇甫嵩的话里软中带硬,颇有一些不甘示弱的味道,便笑着说:
“你若是早日服了我,今日也可以不拜了。”
皇甫嵩回家以后,情绪很沮丧,可以说是悔恨交加。心想:如果当年听了侄儿皇甫郦的话,杀了董卓,又何至于有今天呢!
董卓入关以后,他的亲族都升官进爵,身居要职,真是“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弟弟董旻为左将军,封鄠(户,hù)侯;侄儿董璜为侍中,中军校尉,掌握兵权;另有宗族多人,在朝内外官居显位。他的侍妾怀中抱着的婴儿,也都封了侯,把金章紫绶(侯者的印绶)拿着当玩具。董卓的孙女叫董白,尚在末笄(基,jī)之年②,就被封为渭阳君。为了给她举行封侯大典,在郿县的城东修了一个土坛,长、宽各2丈有余,高5-6尺。在封侯之日,董白坐着青盖金花车,凡是参加典礼的都尉、中郎将、刺史、二千石 (太守)等官员,都要“乘轩簪笔”(坐着车子,头上插着笔,以备记事),走在前面为董白作先导,然后董白下车登坛,由侍中董璜作为皇帝的使者,把印绶授给董白,仪式搞得非常隆重和排场。
董卓在郿县城外修了一个城堡,作为自己的私宅,称为郿坞,也称为万岁坞。后一个名子,显然是暴露了董卓要当皇帝的野心。城高和长安城相同,高7丈。里边储存的粮食,可供30年之用。董卓自己说:
“事成可以雄据天下,不成也可以在其中养老了。”
有一次,董卓要离开长安到郿坞去,在长安城北的横门之外搭设帐幕,公卿百官们都在这里饮宴,为董卓饯行。董卓命人把北地郡反抗董卓的几百名义军带到这里来,这些人本来是经过诱降,事先保证饶他们不死的,而董卓却没有放过他们。有的当场被先割下舌头,有的被先砍下手脚,有的先挖下眼睛,有的用镬(货,huà,大锅)活活煮了。很多人仆倒在宴席之前,颤动着,呻吟着。公卿百官们都吓得心惊胆战,有的在席间丢掉了筷子和勺子,而董卓却泰然自若地吃着、喝着,谈笑风生,若无其事。董卓又指使司隶校尉刘嚣,以“为子不孝,为臣不忠,为吏不清,为弟不顺”等罪名,收扑了许多官员和平民,都把他们杀死。又强迫官民转相诬告,被冤死的上千人。这些人的财产都被没收,完全送入郿坞中。在这样残暴的统治之下,官民们日夜惊恐不安,谁都不敢多说一句话,在路上遇见熟人,只能以目光示意。太史观测天象,说是出现了不祥之兆,必须杀死一名大臣,才能逢凶化吉。董卓非常忌恨卫尉张温,便选定了他,指使他的亲信,诬告张温暗通袁术,把张温押到市场上活活打死。当年在西征路上,张温没有听信孙坚的话杀死董卓,如今反而为董卓所害,知情者无不为之慨叹。
且说袁绍屯兵河内,前来归附的人甚多,势力日益增强,屯兵于上党郡的南匈奴于夫罗单于也归附了他。有一天,忽然有一个将领从并州前来拜见袁绍,这人是袁绍的老相识,姓张名杨,字稚叔,原是大将军何进帐下的假司马。何进派他到并州去募兵,他招募了士兵数千人,还没有赶回雒阳,听到了何进被宦官杀害的消息,就率兵留驻在上党郡,割据一方,也是一支军阀势力。张杨对衰绍说:
“我在上党听说将军起兵讨董卓,甚表赞同,这是天灭董卓的大好时机啊!现在南匈奴于夫罗单于已经归附了将军,他的军队驻扎在上党郡长子县漳水附近;和我的驻地相邻。我们两支军队友好相处、关系很密切。我此次前来,是代表全军将士的意愿,奉将军为盟主,共讨董卓,想将军不会见弃吧!将军与关东诸将制其东、我和于夫罗制其北,董卓不难破也。”
袁绍闻言大喜,当即下令摆酒,为张扬接风洗尘。张杨在袁绍军中住了几天,袁绍每天置酒欢宴,招待甚为殷勤。张杨临行时,袁绍又举行了大规模的饯行宴会。张杨以上党郡归附袁绍,和于夫罗联兵,使董卓背部受敌,在战略上有重大的意义,董卓听到这消息,非常惊慌,命令诸将严密监视并州方面的动静
楼主 天行健1927  发布于 2019-04-13 19:50:03 +0800 CST  
yongjiegs、西胡浪子、greystone2018、谷草168、穿越天山、天开海岳1976、24k云母白、农农小资:感谢顶帖!
楼主 天行健1927  发布于 2019-04-14 12:16:47 +0800 CST  
回复穿越天山:《三国志.孙破虏讨逆传》:“引军还,住鲁阳。”
楼主 天行健1927  发布于 2019-04-14 16:46:10 +0800 CST  
回复阿拉棒2019:此书早已买不到了,准备再版。尚未联系出版社。
楼主 天行健1927  发布于 2019-04-14 17:00:34 +0800 CST  


且说冀州牧韩馥,看到天下豪杰多数归附袁绍,非常嫉妒,觉得对自己是一个很大的威胁,他在同盟军中主管调运军粮,就故意不给袁绍军粮,企图让袁绍的军队因缺粮而瓦解。果然,袁绍的士兵因为吃不饱肚子而怨声载道,军心大为动摇,袁绍每日愁眉不展,无计可施。谋士逢 (朋,péng)纪对他说:
“将军举大事,仅仅挂着勃海太守以及车骑将军、盟主等头衔是不行的,不能控制一个州,军粮和军用物资都要仰仗别人的供应,是难以自全的,为什么不从韩馥的手里把冀州夺过来呢?冀州是一个大州,人口繁庶,产粮甚多,物资丰饶,如能据有此州。则大事可成了。”
袁绍以无可奈何的口吻回答说:
“冀州的兵力很强,而我们的士兵又在挨饿,士气颓靡不振,怎能战胜韩馥?如果打败了,就更没有容身之地了。”
逢纪说:
“不必以兵戎相视,只需以计取之。可以暗中联结幽州的公孙瓒,怂恿他率兵来取冀州。韩馥是个庸才,公孙瓒到来 他必然非常恐惧。到时候,将军可以派出能言善辩之士,向韩馥陈述利害得失,韩馥必然会在困迫之中让出冀州,将军就可乘机据有他的职位了。”
袁绍采用了逢纪的计策,便派人去幽州。和公孙瓒联系。这时公孙瓒在幽州任降虏校尉,兼领辽东属国长史,他早有向冀州扩展的野心,听说袁绍邀他出兵,便以讨董卓为名,出兵冀州,以韩馥不供应军粮为借口,袭击州治邺县,在城外把冀州军队打得大败,韩馥只好闭城自守,不敢出来交战了。韩馥正在兵临城下,一筹莫展的时候,袁绍也从河内东进,兵到延津,同时派外甥高干以及韩馥原来的亲信辛评、荀谌 (陈,chén)郭图等人到邺县,劝说韩馥让出冀州。高干对韩馥说:
“公孙瓒带兵南来,各郡纷纷响应。袁车骑又引兵东向,他的用意很难说,我是很为将军担忧的。”
韩馥也正为目前的形势担忧,便问他们说:
“怎么办才好呢?”
荀谌便反问韩馥说:
“将军自料宽仁容众而为天下人所归附,能比得上袁氏吗?”
韩馥回答说:
“比不上。”
又问:
“有数世恩德,天下有许多人家受到恩惠,能比得上袁氏吗?”
回答说:
“比不上。”
又问:
“临危决策,智勇过人,能比得上袁氏吗?”
回答说:
“比不上。”
荀谌接着说:
“勃海虽然是一个郡,但地城辽阔,实际上相当于一个州。如今将军凭着三不如之势;而久处于袁本初之上,袁本初乃是一代代的豪杰、必然不会甘心居于将军之下。而且公孙瓒统率燕,代的士卒,其锋芒是不可挡的。冀州乃是天下之重地,为兵家所必争,如果袁氏和公孙瓒两军齐心合力,会师城下,冀州的危亡是指日可待的。袁本初乃是将军的故人,又是盟主,当今之计,。莫如把冀州让给他,他必然要感激将军的恩德,公孙瓒也就不会再来争冀州。将军既有让贤之名,身家性命也安如泰山了。望将军当机立断,不必迟疑。”
韩馥是一个非常怯懦的人,听他这么一说,已有让冀州之意,再加上高于、辛评、郭图等人又劝说了一番,他便拍板定案,答应把冀州让给袁绍、高干、荀谌等人便回去向袁绍覆命。
韩馥的部下听说了让冀州的消息,很多人都非常气愤。长史耿武、别驾闵纯和治中李历等人来到韩馥的帐中,向他进谏说:
“冀州虽然偏僻,而拥有甲兵百万,粮食可以用上十年。袁绍不过是孤客穷军,仰我鼻息,如同婴儿在股掌之上,如果断绝他的哺乳,他立刻便会饿死,为什么要把冀州让给他呢?”
韩馥解释说:
“我本是袁氏的故吏,而且才能不如本初,把职位让给有德之人,古人认为这是可贵的,诸君为什么要责备我呢?”
几个人据理力争,百般劝说,怎奈韩馥执意不听,他们只好愤愤地退了出去。从事赵浮和程涣率兵驻守孟津,听到让冀州的消息,急速率兵赶回邺县,见了韩馥,气愤地说:
“袁本初军无斗粮,将士们都有离散之心,旬日之间必然要土崩瓦解。不用说打仗,饿也把他们饿死了。我们愿意为将军抗击袁绍和公孙瓒,将军只可敞开门扉,高枕而卧,不必担什么心,只听我们的捷报好了。”
而韩馥却仍然不听他们的话,而且干脆就离开官府,搬到外面去住了。
袁绍率兵到了邺县,韩馥派他的儿子给袁绍送去了冀州牧的印绶。韩馥的10名从事,都弃他而去,只有长史耿武和别驾闵纯二人不走,拿着刀去杀袁绍,到了袁绍那里没有得手,反而被捉住斩首了。
袁绍进入邺城后,派人去镐赏了驻扎在邺县附近的公孙瓒的军队,并向公孙瓒通报了韩馥让冀州的情况。公孙瓒至此才恍然大悟,原来袁绍邀自己出兵冀州,不过起了一个逼迫韩馥让出冀州的作用,是让袁绍利用了。他很气愤,有心要去攻打袁绍,又慑于袁绍兵力强大,没敢轻举妄动,只好率军退回幽州。
袁绍兼并了韩馥的军队,自领冀州牧。以韩馥为奋武将军,只给了他一个空头衔,手下既没有一兵一卒,也不给他配置官属。袁绍听说韩馥手下的谋士田丰、沮(举,jǔ)授、审配等人都很有谋略 便以沮授为从事,以田丰为别驾,以审配为治中③。又以许攸、逢纪、荀谌等人为谋士。 ,
一天,袁绍召见沮授。对他说:
“如今贼臣作乱,朝廷迁移。我袁氏历世受到朝廷的宠信,自应竭尽全力,兴复汉室。然而齐桓公没有管夷吾 (管仲)不能称霸,勾践没有范蠡 (离,lí)不能保存越国。现在想和你戮力同心,共安社稷,不知你有什么高见?”
沮授说:
“将军弱冠登朝,名扬海内。在董卓废立君主之时,则忠义奋发;单骑出奔,则董卓恐惧;渡河北上,则勃海宾服。拥有一郡之卒,统摄冀州之众,威震河朔,名重天下。若是举兵东进,则黄巾可扫;还军讨伐黑山,则张燕可灭;回师北上,则公孙可擒;胁迫戎狄,则匈奴必服。纵横于大河之北,合四州④之地,收英俊之士,拥百万之兵,迎大驾 (皇帝)于长安,复宗庙于雒邑,号令天下,征讨不宾服的势力,以此与豪杰争夺天下,谁又能抵挡得住呢?过了几年之后,平定海内是不难的。”
袁绍听了,高兴地说:
“我的本心也正是如此。”
沮授的这番话,给衰绍规划了今后的行动纲领,分解一下,有三个步骤:
每一,合四州之地,也就是统一北方的大部分地区。
第二,迎大驾于长安,复宗庙于锥邑,就是把皇帝弄到手,以雒阳为政治中心,挟天子以令诸侯。
第三,争夺天下,统一全国。
但以后由于袁绍主观上的弱点与失误,以及客观环境的制约,在官渡之战失败以后,这个纲领是彻底破灭了。
都官从事朱汉原来也是韩馥手下的官属,但不被重用,一直对韩馥怀恨在心。他为了报私怨,也为了迎合袁绍,就擅自征发保卫城郭的士兵,包围了韩馥的府第。朱汉手里拿着刀,第一个冲进房门,士兵们也随着冲了进去。韩馥已经跑到楼上躲藏起来,朱汉发现韩馥的儿子在房中,便命人把他毒打一顿,两条腿都打断了。袁绍听到了消息,赶紧派人领兵前来,命令朱汉和士兵们赶紧撤走,算是解了围。这时袁绍并不想杀掉韩馥,因为他新得冀州,必须注意安抚民心,如果作得太过分了,唯恐遭到冀州官民的反对。何况现在韩馥手中没有一兵一卒,已经不能构成什么威胁,并没有杀死他的必要。袁绍为了挽回影响,安定人心,下令把朱汉斩了。朱汉本来想在袁绍面前讨好,不想却帮了个倒忙,反而送掉了性命。袁绍亲自去拜见韩馥,进行安慰和解释。韩馥已经被这件事吓得成了惊弓之鸟,无论袁绍怎么解释,他仍然是心有余悸,难以平息,恳切地对袁绍说:
“就目前的情势来看,我还是离开这里为好。我想到张孟卓那里去,不知明公以为如何?”
袁绍说:
“本想依托足下,共图大事,不料竟无端飞来如此横祸,使公子致残,足下受惊。虽然朱汉已经伏法,我仍然是余恨难消。如果愿意到孟卓那里去一游,排遣一下忧思,我看也未为不可。过一个时期,如果心情能好一些,我还是希望足下能够回来帮助我治理冀州。”
第二天,袁绍会集百官,在邺县的南门外为韩馥摆酒饯行,并派出一支骑兵,护送韩馥及其家属到酸枣去见陈留太守张邈。张邈与韩馥有旧交,对韩馥的到来甚表欢迎,对他的全家作了妥善安置。
过了一些日子,袁绍有公务去会见张邈,恰巧韩馥也在座。袁绍和张邈商量一件军机秘事,互相耳语了几句。韩馥起了疑心,以为他二人想要除掉自己,便托称更衣(上厕所),在厕所里以书刀自杀了。书刀是一种小刀,当时虽然已经出现了纸,仍然常常在竹木简上写字,如书写有误,便用书刀削去,然后改写。所以官员和士人都随身带着这种东西。
再说曹操。他虽然依附了袁绍,但和袁绍在很多方面都存在着分歧,相处得很不和谐,而且他也不愿意长久寄人篱下,只要有了条件和机会,是要脱离袁绍而独立发展的。袁绍觉察到他心存异志,派出说客对他说:
“如今袁公势盛兵强,天下群雄谁能和他相比?足下应该归心于袁公,不可自行其是。”
曹操只是笑而不答。袁绍带兵到邺城去作冀州牧,曹操仍然屯兵河内。恰逢黑山、于毒、白绕等农民军10余万人攻入东郡,东郡太守王肱无力抵御,弃官逃跑,曹操便乘机率兵进入东郡,破白绕于濮阳,黑山等军也纷纷退走。袁绍便表荐曹操为东郡太守,郡治在东武阳。曹操在东郡,招揽了不少人才,其中有一位非常重要的人物,便是荀彧(玉,yù)。此人字文若,颍川郡颍阴县人,是已故司空荀爽的侄儿,荀爽已于去年逝世了。荀彧少年时就显露出非凡的才华,长大后博学多识,曾作过县令,看到天下大乱,弃官回家。他的弟弟荀谌是冀州牧韩馥的幕僚,把荀彧推荐给韩馥,而当荀彧来到冀州,韩馥已将冀州让给了袁绍。袁绍对荀彧非常敬重,待以上宾之礼,而荀彧料到袁绍终究不能成就大事,便到东郡来投靠曹操。曹操久闻荀彧的大名,和他纵谈天下大势和军事谋略,觉得他对天下大势了如指掌,谋略过人,非常高兴地说:
“文若是我的子房(张良)啊!”
便以荀彧为奋武司马,这年荀彧29岁。
且说在黑山等农民军撤出东郡后,青州黄巾军30多万人又攻入了勃海郡。公孙瓒率步骑2万人在东光一带打败了青州黄巾军,斩杀了万余人,俘获7万余人,被公孙瓒编入自己的军队中,朝廷拜公孙瓒为奋武将军,封蓟侯。从此公孙瓒的兵力便更加强大了。他久有觊觎冀州之心,便寻找了一个借口,起兵攻打袁绍。正是:昨日冀州方易主,又有强人夺冀州。欲知公孙瓒怎样起兵,请接看下回。

①竿摩:是当时的俗语,犹如现在说“管闲事”,引申之义是违背礼法,享受不合身分的待遇。
②插发的簪子,古代女人15岁才能结发插笄。
③治中,别驾:都是州牧或刺史的助理,职权很大。
④四州:指冀、幽、青、并。
楼主 天行健1927  发布于 2019-04-15 10:03:43 +0800 CST  



第一三回 公孙瓒界桥败阵
太史慈平原搬兵

话说公孙瓒进攻袁绍,是以堂弟公孙越之死为借口的。事情是这样的:
幽州牧刘虞的儿子刘和,在朝廷中为侍中,献帝难以忍受董卓的暴虐,派刘和潜回幽州,让刘虞带兵前来接驾。刘和走到南阳,被袁术扣留。袁术胁迫刘和给父亲写信,让他发兵到鲁阳,与袁术合兵,共同西行接驾。袁术的目的,是要乘机吞并发来的兵。刘虞明知袁术不怀好意,但因为儿子在袁术处作了人质,为了儿子的安全,只好派出数千名骑兵到鲁阳,公孙瓒也派堂弟公孙越带领1000名骑兵前来。刘和为了使幽州之兵不受袁术控制,便率领幽州的几千名骑兵北逃。走到冀州境内,又被袁绍扣留。这且不提,单说这时孙坚起兵进攻阳城,要驱逐袁绍设置的豫州刺史周昂,夺回豫州。袁术就派公孙越率骑兵协助孙坚进攻阳城。在这次战役中,周昂被打败,弃城逃走,孙坚又夺回了阳城,而公孙越却在战场上中流矢而死。公孙瓒认为堂弟之死,祸根是起于袁绍,不是袁绍又派周昂当了豫州刺史,夺取了阳城,就不会发生这场战争,堂弟也不会死。而且袁绍身为盟主,竟在他的同盟者孙坚进攻董卓时,在后面捅了一刀,这算是什么盟主?公孙瓒愈想愈气,霍然地站了起来,发誓说:
“我不除袁绍,誓不为人!”
当然,这不过是出兵的一种借口,实质上公孙瓒的根本目的,还在于要夺取冀州这块肥肉。
公孙瓒起兵后,屯兵于磐河。他为了制造舆论,向朝廷上了一道表章,拼凑了袁绍的十大罪状。简单地说,就是:
1、向何进献策,招引董卓进京,为祸乱之始。
2、皇帝被董卓挟持,袁绍不能在朝中设计除奸,反而弃节逃亡,置皇帝于不顾。
3、在勃海起兵之前,没有事先报告父兄,致使太傅袁隗和袁氏宗族受害,不仁不孝。
4、拥兵自重,盘剥百姓。
5、胁迫韩馥,窃夺冀州,自刻印玺,私发诏书。
6、信用观星之人,攻抄郡县。
7、杀害虎牙将军刘勋。
8、杀害上谷太守高焉,甘陵相姚贡等人。
9、袁绍出身卑贱,母亲是傅婢(陪房贱妾),而他却没有虚退之心。
10、袁绍身为盟主,不给孙坚接济军粮,又派遣周昂盗居了豫州刺史的职位,使孙坚不能深入,董卓不能伏诛。
这十大罪状,有的确是事实,有的则没有什么道理。如责备袁绍不给孙坚发军粮,就是没有道理的,袁绍在取冀州之前,自己的士兵还挨着饿,怎能给孙坚发运军粮呢!另外,说因为袁绍的母亲出身卑贱,袁绍就应当低人一等,这种提法就未免太迂腐了。至于杀害刘勋等人,因为再不见其它记载,我们不太清楚事情的真相,不过在军阀混战的时代,随便杀人的事是常有的。
有关袁绍出身的隐私,是袁术透露出来的,却被公孙瓒当成口实了。袁绍和袁术都是袁逢的儿子,二人是同父异母的兄弟,袁绍过继给伯父袁成,二人才在名义上成为堂兄弟。袁术的母亲是正室,袁绍的母亲却是贱妾,因而袁术有自恃高贵的情绪。袁绍和袁术兄弟二人,原来的关系还是可以的,而在起兵讨伐董卓以后,由于各自割据一方,有着不同的意见和利害关系,二人便逐渐疏远甚至反目为仇了。彼此间的怨隙愈来愈深,各树私党,互相倾轧。袁术乘公孙瓒进攻袁绍之机,和公孙瓒联合,共同反对袁绍;而荆州刺史刘表,因为袁术占据了荆州的南阳郡,总想拔掉这颗钉子,和袁术势不两立,袁绍便乘机联合刘表,共同反对袁术和公孙瓒。这时袁绍的名气很大,天下豪杰归附他的比较多,却没有多少人归附袁术。袁术对此非常生气,对左右说:
“这帮小子们为什么不归附我,而归附我的家奴呢!”
袁术又给公孙瓒写信,说袁绍出生的来历不明,不是袁氏之子。公孙瓒就把这个内容张扬出去,袁绍听说,直气得死去活来。
冀州诸城的守、令,原来有不少人是韩馥的亲信,他们对袁绍夺取冀州多是心怀不满。公孙瓒出兵后,看到公孙瓒兵力强大,军威严整,便有许多人叛离袁绍,归附了公孙瓒。公孙瓒率兵进至广宗,就把大军驻扎在这里,又自己委派了一些州郡的官吏,任用所亲信的将帅严纲为冀州刺史,田楷为青州刺史,单经为兖州刺史。
一天,公孙瓒在帐中听到军吏传报,说有故人刘备来见。刘备和公孙瓒少年时代都在卢植门下求学,二人是同窗学友。对于老同学的到来,公孙瓒自然是不敢怠慢,赶紧亲自出帐迎接。只见刘备正立在门外,风尘满面,紧锁愁眉,表现出一种穷途潦倒的样子,后面还立着两个剽悍威武的大汉。公孙瓒把刘备请入帐中,刘备把那两个大汉——关羽和张飞向公孙瓒介绍一番,二人向公孙瓒见过礼,然后宾主双双落坐,关、张就侍立在刘备的身后,公孙瓒和刘备多年不见,见面后首先互相询问了各自的经历。原来刘备出任下密丞之后,又作了平原郡高唐县尉,后来又升任高唐县令。不久之前,高唐县城被青州黄巾军攻破,刘备在走投无路的困境之中,听说公孙瓒到了广宗,便收集残兵,带着关羽、张飞等人,投奔公孙瓒来了。公孙瓒当即摆酒,为刘备接风洗尘。过了两天,公孙瓒以刘备为别部司马,让他配合青州刺史田楷进攻袁绍。因为刘备屡建战功,又表荐为试守(代理)平原县令,不久又以别部司马领(兼任)平原相。
平原的豪强大地主刘平专横跋扈,称霸一方,从来不向官府缴纳赋税,历来的官府都畏惧他的威势,对他无可奈何。刘备为了筹措军饷和行政开支,清算了他多年来的欠赋,以武力为后盾,强制收上来一大批钱粮。刘平怀恨在心,就指使门客去投靠刘备,让他伺机把刘备刺杀了。刘备不明真相,照样以礼相待。这人在刘备处住了几天,发现刘备为人气度恢弘,礼贤下士,有些名望不高的士人,刘备也和他们同席而坐,同簋(轨,guǐ)①而食。他很受感动,终于向刘备讲明了自己来这里的使命,表示不忍心刺杀像刘备这样的英雄。刘备说:
“足下因为不知道我刘备的为人,才被他人所利用,如今迷途知返,我甚表欢迎,就请足下留下来,和我共图大事吧!”
这人说:
“不管怎么说,我是对主人不忠了。我无意留在平原,将要浪迹天涯,以观天下的风云变幻。”
说着向刘备拜了几拜,便走开了。
刘备在公孙瓒这里,还结识了赵云,这是一件最高兴的事。赵云,字子龙,常山国真定县人,身高8尺②,相貌雄伟,武艺高强。公孙瓒进入冀州后,向常山募兵。赵云受本郡的派遣,带领一批士兵来归附公孙瓒。公孙瓒喜出望外,对赵云说:
“听说贵州之人都愿意归附袁绍,贵郡为什么能迷途知返呢?”
赵云回答说:
“天下汹汹(凶,xiōng)③,不知谁是谁非,民有倒悬之苦。鄙州的舆论,既不私于袁绍,也不私于将军,而是归附于仁政。归附袁绍的,以为袁绍是仁政之所在;归附将军的,以为将军是仁政之所在,如此而已。如将军能行仁政于鄙州,则全州之人必将翻然来归,岂止常山一郡呢!”
从此赵云在公孙瓒帐下为军吏,屡立战功。刘备依附公孙瓒之后,与赵云一见如故,情谊日深。刘备借口军中缺乏主将,就请求公孙瓒,把赵云调入自己的营中,主管骑兵。刘备对待赵云和关羽、张飞一样,亲如手足,备加信任。不久传来赵云哥哥的死讯,他要回家去办理丧事。在分别的时候,刘备和关羽、张飞都对赵云依依不舍。刘备问赵云说:
“子龙此去,还能回来吗?”
赵云说:
“当初投靠公孙瓒,以为他能行仁政于冀州。如今方知他粗暴寡恩,不能成就大事。我此去不想回来了,以后有机会,我们还会在一起共图大业。请放心,我赵云是不会背信弃义的。”
于是赵云便和刘、关、张挥泪而别。
这年冬天,袁术派孙坚进攻刘表,刘表派黄祖在汉水以北的樊城和邓县一带迎击孙坚。孙坚的士卒训练有素,作战勇敢,黄祖的军队不是他们的对手,被打得大败,士卒伤亡殆尽。黄祖率残兵逃回襄阳,紧闭城门,不敢出战,孙坚就乘胜率军包围了襄阳。刘表见形势非常紧迫,便命黄祖带上几名骑兵,在黑夜偷偷出城,巧妙地绕过了敌军的营寨,到外面去搬兵。过了几天,黄祖带领几千名援军到达襄阳附近,事先被孙坚发觉,率军进行迎击,又一举把黄祖打得大败。黄祖乘黑夜率军逃入岘山中,孙坚率军紧追不放,也追到岘山中。黄祖率一支军队隐藏在山间小路旁的竹木丛中,孙坚没有发现,而黄祖和他的士兵却借着月色,透过竹木的缝隙看见了孙坚率领人马在此路过。一阵乱箭齐发,孙坚的骑士们被射死了几十人,孙坚也中箭坠马而亡,年仅37岁。由于军中丧失了主帅,他的军队便在侄儿孙贲的率领下撤离了襄阳,回到了鲁阳。
一代英杰孙坚,死于山野之中,没有人为他收尸,知情者无不为之慨叹。有一个人姓桓,名阶、字伯绪,长沙郡临湘县人。孙坚任长沙太守时,荐举他为孝廉,在朝廷任尚书郎,算是孙坚的故吏。这时桓阶因为父亲死了,正回到家乡守孝。他听说孙坚暴尸于山野,便冒着生命危险,到襄阳来见刘表,对刘表说:
“孙破虏乃一代之英杰,使君号称行仁政于荆州,却听任英雄暴尸山野,这能算是仁者之所为吗?”
刘表愤怒地说:
“足下与孙坚非亲非故,又不是他的部下,为什么要过问这件事呢?”
桓阶说:
“孙破虏在长沙举我为孝廉,从此得以入朝伴君,难道说我不是他的故吏吗?这知遇之恩,我是不能忘的。孙将军已经作了古,以使君之宽宏仁爱,何必计较生前的恩恩怨怨呢!我想为孙将军收尸,请使君以仁者之心,答应我的要求。”
刘表为桓阶的义气所感动,就答应了他。桓阶就到岘山中寻找到孙坚的尸体,用棺木盛敛起来。他穿着孝服,护送灵柩,经过长途跋涉,送到了曲阿孙坚的妻子吴夫人处,这吴夫人生有四子一女:长子孙策,字伯符,这年18岁;次子孙权,字仲谋,这年9岁;三子孙翊(意,yì),字叔弼,这年8岁;四子孙匡,字季佐;女儿在历史上没有留下名字,后来嫁给了刘备;还有一个少子孙朗,不是吴夫人所生。孙坚从长沙起兵后,孙策和母亲、弟妹们先后徙居寿春、舒县,现在又徙居到曲阿了。桓阶把孙坚的灵柩送来后,就安葬在这里,后来称为高陵。
初平三年(公元192)的春天,袁绍率兵去进攻公孙瓒,两军在广宗界桥南20里展开了激战。公孙瓒兵力强大,步兵3万余人列成了方阵,骑兵1万余人在两翼配合,左右各有5000余骑。公孙瓒的最精锐的突击队白马义从数千人持弓搭箭在中间,走在步兵的前面,分为左右两部,左部向右射,右部向左射。旌旗招展,鼓声震天,士兵们穿的铠甲,在日光下闪闪发光,使人耀眼欲眩。袁绍命大将麴义以敢死之士800人为前阵,1000名弓箭手紧随其后,袁绍亲率步兵数万人在后面结阵以待。麴义原是韩馥手下的一员勇将,他很熟悉羌人的作战特点,所统率的士兵中有很多羌人,他用羌人的作战方法训练士兵,士兵个个都非常骁勇。公孙瓒见对方前面的士兵人数很少,觉得非常好笑,心想:把我的骑兵放过去,光是用马去踩,也会把他们踩成烂泥的。于是便命骑士打马疾驰,向前冲去。麴义命令士兵都伏在盾牌下不动,当公孙瓒的骑兵离他们只有几十步的时候,麴义一声令下,只听得战鼓齐鸣,士兵们同时俱起,扬尘大叫,手持武器向前猛冲,弓箭手劲弩齐发,公孙瓒的骑兵们一个个应声而倒,军中顿时大乱。袁绍在后面率大军掩杀过来,一鼓作气,把公孙瓒的队伍杀得人仰马翻,遗尸遍地。袁绍和麴义的将士,共获得首级1000余级。公孙瓒率步骑狼狈退走, 麴义乘胜率军前进到公孙瓒的营帐,这时公孙瓒的溃兵还没有回营,只有少数老弱残兵留守, 麴义命士兵拔掉了他们的牙门④,守营寨的士兵有的被杀,有的被俘,有的四散逃走了。
楼主 天行健1927  发布于 2019-04-17 09:58:09 +0800 CST  

楼主:天行健1927

字数:644020

发表时间:2019-02-25 05:24:1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15 09:31:22 +0800 CST

评论数:364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