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呵呵,“思索一下”改为“请教一下”。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13:56:14 +0800 CST  
呵呵,明白了。不用回菊兄解释了。王朗料定后世会有一个曾外孙女婿司马炎,并且会做皇帝,因此改王严为王朗。李严料定魏国有个叫司马炎的会统一全国,因此改李严为李平。受教了!无限佩服ing!无限佩服forever!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14:17:51 +0800 CST  
在避讳的问题上,我更是一窍不通。不知道刘备的托孤重臣李严为何改名李平呢?是不是和司马炎有关系呢?还想聆听回菊兄的高见。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14:38:26 +0800 CST  
呵呵,严字要改。裴松之引《魏略》王朗原名王严;李严改名李平,是不是避司马炎之讳呢?陆逊原名陆议,改名的原因是否避讳呢?

贾逵原名贾衢;裴注《贾逵传》引《魏略》
郭汜原名郭多;裴注《董卓传》引《英雄记》
李义原名李恢;李义,魏卫尉。中书令李丰、兖州刺史李翼之父。
廖化原名廖淳;《廖化传》
荀爽原名荀谞;裴注引《虞翻别传》:颍川荀谞号为知易,臣得其注,有愈俗儒。谞,爽之别名也。
…………
这些人为何改名字?还请回菊兄指教。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14:52:04 +0800 CST  
是否也都是后人改的呢?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14:54:55 +0800 CST  


建兴八年(230),曹魏大司马曹真发兵三路伐蜀,诸葛亮准备遣军西入陇右武威击退曹魏偏师。为加强汉中防务,遂要求李严率二万人赶赴汉中阻击敌军。李严不满被调离江州,在私下传言说司马懿等已经设置了官署职位来诱降他,诸葛亮知其意,于是上表迁李严为骠骑将军,又表其子李丰接替督主江州防务,李严这才愿意北上汉中。诸葛亮命李严以中都护署丞相府事务。李严改名为李平。


李严改名为李平是否因司马炎呢?我认为与司马炎无任何关系。不知回菊兄以为然否?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14:59:54 +0800 CST  
230年,李严改名;司马炎生于236年。李严改名肯定和司马炎无关。
裴松之引《魏略》;王朗原名严,后改为朗。
王朗薨于228年。8年后,司马炎才出生。个人认为王严改为王朗时,司马炎更是连细胞还不是。改名不可能和司马炎有关。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15:10:14 +0800 CST  
如果王朗生前一直叫王严。八年后,司马炎出生。他的儿子——司马昭的岳父难道不为他的父亲王严避讳而同意给外孙取名司马炎吗?司马氏、王氏可都是儒家豪族。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15:15:04 +0800 CST  
补充一下:王朗之子王肃为司马懿的儿女亲家,司马昭的岳父,司马炎的外祖父。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15:18:37 +0800 CST  
王朗改名,并非一定是其活着的时候自己改的,而可能是死后其后代给改的。这个很好解释。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如果“严”需避“炎”讳;如果王朗生前一直叫王严。王肃听到外孙司马炎和父亲王严重字时会有何感想?个人认为王朗原名王严,生前已改为王朗。如果有误,还请回菊兄指教。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15:24:37 +0800 CST  
如果王朗生前一直叫王严;王肃的女儿王元姬会同意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祖父重字吗?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15:31:36 +0800 CST  
李严能在生前改为李平,郭汜原名郭多; 李义原名李恢;廖化原名廖淳    荀爽原名荀谞;

难道上述人活着的时候能改名字,偏偏就王朗不能改?非得死后才改?还请回菊兄指教!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15:34:27 +0800 CST  
呵呵,司马昭故意让自己的儿子和自己的妻爷爷、岳父的父亲重?伟大的创意!!!《魏略》;“原名严,后改为朗。”如上述名单一致,王朗生前由王严改名王朗,一目了然。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15:55:56 +0800 CST  
!!!《魏略》;“原名严,后改为朗。”
鱼先生的这句话,也没一定说是活着的时候改的吧.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呵呵,《魏略》系魏郎中鱼豢私撰,《史通·古今正史》谓“魏时京兆鱼豢私撰《魏略》,事止明帝”。然据《三国志》卷4《三少帝纪》注引《魏略》记有嘉平六年(254年)九月司马师废齐王曹芳及郭太后议立高贵乡公事甚详,则知《魏略》记事非只止于明帝,而是止于三少帝时。



《魏略·王朗传》中王朗原名严,后改名朗。这与《陆逊传》陆逊原名议,……如出一辙。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16:12:37 +0800 CST  
另回菊兄认为:泰始四年(268)年,太保王祥薨。第二年才获得谥号“元”。这是避文明王皇后王元姬“元”字之讳的原因,并认为这故意隐含和东海王氏的王元姬之间的关系。


然而,泰始二年(266),有司上奏说据以往作法,皇后之讳和帝讳一同颁下,令群臣避讳。晋武帝司马炎不赞成,下诏:“礼,内讳不出宫,而近代讳之;非也,勿下。”

可见,魏国最后一人太尉、西晋太保王祥不需避王元姬之讳,退一步说,王元姬最后一字为“姬”,又不是“元”。王祥薨后未获得谥号,是一个极大的破绽。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16:37:51 +0800 CST  
作者:回菊 回复日期:2010-10-25 16:01:57

不过在这样的事上争论有决定性意义吗.
_________
回菊兄,避讳一事,对于全文来说,具有决定性的意义。不过我采纳的是你刚才的观点。即使大臣生前未改名,死后,也必须因避皇帝讳而改名。

荆州刺史王叡与魏明帝曹叡重名,尽管他在永汉元年(189)年去世,但自226年魏明帝登基始一直到西晋禅魏(265)年,曹魏的一切材料中不能出现王叡的名字。“叡”字必须别用一字代替。

西晋陈寿写《三国志》时不必为曹叡避讳,因此《三国志》中可以写作王叡。


同样,东晋时,荆州刺史王叡与东晋开国皇帝晋元帝司马叡重名,荆州刺史王叡又需要别用一字;值得一提的是东晋避讳极为严格,连皇后都要避讳,如晋简文帝的母亲郑太后叫阿春,史书《晋春秋》不得不改为《晋阳秋》;晋成帝杜皇后名陵,宜城郡有陵阳县,为避杜皇后讳改为广阳县。

由于在曹魏、东晋须避讳的原因,王叡的别名应是王敏。荆州刺史王叡和荆州刺史王敏应为一人。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17:31:25 +0800 CST  
更正:由于在曹魏、东晋须避讳的原因,王叡的别名应是王敏。荆州刺史王叡和荆州刺史王敏应为一人。

由于“叡”字在曹魏、东晋须避讳的原因,王叡必须有一别名。而“叡”的别名极可能是“敏”字。荆州刺史王叡和荆州刺史王敏应为一人。

至于详情,且听我日后慢慢叙来。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17:43:56 +0800 CST  
作者:回菊 回复日期:2010-10-25 18:22:45
对于别的大臣来讲,也许不必要避王元姬的讳,但对于王祥来讲,可就不一定了.
另外,王祥的谥号也不一定就是死后次年给的.很可能是次次年给的.三年的孝期可是王学的一个原则.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呵呵,《尔雅•释诂》注疏“谥”字:“人死将葬,诔列其行而作之也.”
好的谥号对大臣来说是一种荣誉。并非所有大臣都有资格得到谥号。具体说来,五等列侯以上,尝为郡国太守、内史、郡尉、牙门将、骑督以上薨者,皆赐谥。"
从五等制考虑,王祥被封为五等列侯之首“公”,已有自己的封国。

从履历分析,王祥曾任魏国最后一任三公之首,兵狱的最高领导者太尉。即使王祥是王元姬的叔叔,即使泰始二年的诏书如同废纸,王元姬中间的“元”(幸亏第一个“王”字不需要避讳)需要避讳,完全可以得到其他的谥号啊!

谥号和孝期有关系吗?据我所知,《晋书》中排在前列的大臣都有谥号,我还是第一次听说谥号和孝期有关系。还请回菊兄指教指教!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21:14:03 +0800 CST  
作者:回菊 回复日期:2010-10-25 19:16:31

楼主脑子转的真快.把死后改名避讳的事马上用在了关键的地方.
——————————————
呵呵,过奖了。其实是凑巧了。避讳和王叡的功绩密切相关。你真是雪中送炭啊!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21:17:09 +0800 CST  
楼主一直对王敦恨之入骨,因为他杀了王澄,
——————————
我的和明朝三大才子之首杨慎、陆王心学之集大成者王阳明、明朝大学问家崔铣等人的观点是一致的。王敦之乱,王导才是罪魁祸首。

慎尝反复《晋书》,目王导为叛臣,颇为世所骇异。後见崔後渠《松窗杂录》,亦同余见。近读阳明《纪梦》诗,尤为卓识真见,自信鄙说之有稽而非谬也。


其自序曰:“正德庚辰八月廿八夕,卧小阁,忽梦晋忠臣郭景纯氏以诗示予,且极言王导之奸,谓世之人徒知王敦之逆,而不知王导实阴主之。其言甚长,不能尽录,觉而书其所示诗於壁,复为诗以纪其略。嗟乎!今距景纯若干年矣,非有实恶深冤,郁结而未暴,宁有数千载之下,尚怀愤不平若是者耶!”

诗云:“秋夜卧小阁,梦游沧海滨。海上神仙不可到,金银宫阙尚嶙峋。中有仙人芙蓉巾,顾我宛若平生亲。欣然就语下烟雾,自言姓名郭景纯。携手历历诉衷曲,义愤感激难具陈。切齿尤深怨王导,深奸老猾长欺人。当年王敦觊神器,导实阴主相缘夤。不然三问三不答,胡忍使敦杀伯仁。寄书欲拔太真舌,不相为谋敢尔云。敦病已笃事已去,临哭嫁祸复卖敦。事成同享帝王贵,事败仍为顾命臣。几微隐约亦可见,世史掩覆多失真。袖出长篇再三说,觉来字字能书绅。开窗试抽晋史阅,中间事迹颇有因。因思景纯有道者,世移事往千馀春。若非精诚果有激,岂得到今犹愤嗔。不成之语以筮戒,敦实气沮竟殒身。人生生死亦不易,谁能视死如轻尘。烛微先几炳《易》道,多能馀事非所论。取义成仁忠晋室,龙逢龚胜心可伦。是非颠倒多有,吁嗟景纯终见伸。御风骑气游八垠,彼敦之徒草木粪土臭腐同沉沦。”

呵呵,“切齿尤深怨王导,深奸老猾长欺人。当年王敦觊神器,导实阴主相缘夤。”王阳明的这四句诗真是把王导的阴险毒辣概括得一览无余。

郭景纯梦中诗:“我昔明《易》道,故知未来事。时人不我识,遂传躭一技。一思王导徒,神器良久觊。诸谢岂不力,伯仁见其底。所以敦者仇,罔顾天经与地义。不然百口未负托,何忍置之於死地!我於斯时知有分,日中斩柴市。我死何足悲,我生良有以。九天一人拊膺悲,恶室诸公亦可耻。举目山河徒叹非,携手登亭空洒泪。王导真奸雄,千哉人未议。偶感君子谈中及,重与写真记。固知仓卒不成文,自今当与频谑戏。傥其为我一表扬,万世万世万万世。”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21:30:11 +0800 CST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668244

发表时间:2010-03-02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9 17:25:23 +0800 CST

评论数:45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