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第一英雄——“卧冰求鲤”王祥

晕!郦道元《水经注卷十四》:曹从滹沱北入,其下历水泽一百八十里,入鲍邱河,谓之泉州口。陈寿《魏志》曰:曹以蹋顿扰边,将征之,从泃口凿渠,迳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今无水。..、

去掉第一个曹,改为:郦道元《水经注卷十四》:从滹沱北入,其下历水泽一百八十里,入鲍邱河,谓之泉州口。陈寿《魏志》曰:曹以蹋顿扰边,将征之,从泃口凿渠,迳雍奴泉州以通河海者也。今无水。..、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9-10 17:55:16 +0800 CST  
晕!一直写通俗的小说,写严谨的太不习惯了。老是出错。

再在“数入塞为害”后加四个字“公将征之”。

《魏志·武帝纪》:三郡乌丸承天下乱,破幽州,略有汉民合十馀万户。袁绍皆立其酋豪为单于,以家人子为己女,妻焉。辽西单于蹋顿尤强,为绍所厚,故尚兄弟归之,数入塞为害.公将征之,凿渠,自呼沲入泒水,名平虐渠。又从泃河口凿入潞河,名泉州渠,以通海。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9-10 18:23:07 +0800 CST  
回菊兄,welcome back。最近由于接了一本新书,催得很紧,实在没精力继续更新,还请朋友们谅解。
Into所引很有说服力。呵呵,兵马未动,粮草先行。征乌丸前,曹已将纵贯南北的漕运打通。中原的军需可以经过水路运抵三郡乌丸的前线。具体细节大家可以参考谭其骧先生的论文:《海河水系的形成和发展》。
http://lw.china-b.com/wxwh/20090226/409874_1.html

裴松之注引《曹瞒传》:时天寒且旱,二百里无水,军又乏食,杀马数千匹以为粮,凿地入三十余丈方得水。既还,科问前谏者,众莫知其故,人人皆惧。操皆厚赏之,曰:“孤前行,乘危以徼幸,虽得之,天所佐也,顾不可以为常。诸君之谏,万安之计,是以相赏,后勿难言之。”

裴松之此举只是嘲笑曹军缺粮的谬论罢了。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9-19 17:40:39 +0800 CST  
有些朋友可能会认为:二渠非王松所建。王松何功之有?王松的功劳,通过窦融,一些朋友必定已一目了然;而一些朋友肯定还云里雾里,摸不着头脑。根据谭其骧先生的结论:平虏、泉州渠都在王松的势力范围内。在没有大大型设备前提下,凿渠的人力何来?所需的工具又何来?

王松雄踞渔阳郡的核心,地跨三郡之地,境内有鱼、盐、冶铁之利,上述物产的的背后是手工业、商业、捕鱼业、矿业、军工(相信经过秦汉都已颇具规模);王松控制着出海口,这种天然的优势似还决定了颇具规模的造船业。北方的造船业不可小视,秦始皇在统一中国南方的战争中组织过一支能运输50万石粮食的大船队。并曾派大将率领用楼船组成的舰队攻打楚国。东汉末年,裴注引《英雄记》曰:“绍在朝歌清水口,浮等从后来,船数百艘,众万余人,整兵骇鼓,过绍营,绍甚恶之。”

雄厚的经济实力必须有强大的军事实力来护航。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咿呀学语的娃娃,抱着黄金珠玉,整天在盗贼出没的大街上走来走去的下场。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9-19 18:48:59 +0800 CST  
呵呵,我是英语专业的,最早考的是英国史,暑假前还专讲英语阅读理解,因此对西方历史还粗知一二。

楼上的朋友言之有理。“英雄”的定义已逐步扩大。从与时俱进的角度来说,我的观点的确牵强。但感觉也不无道理。就好比我说三国时期的“中国”只是北方(很多区域还除外)。你说目前中国的疆域早已远远超出当年中国的区域。

我引用的是汉魏时的思想家刘劭《人物志》中的观点:“圣人为最高理想,英雄次之。”从庞统被傅异目为“半个英雄”及曹操对许劭评他为“英雄”的态度,“英雄”的评价应非同一般。“英雄”作为品评的第二级别(次于圣人)可能只存在于东汉末、魏、晋。至于南朝,不详。

西晋时,如汉末汝南郡,幽州范阳郡存在月旦评(见《祖纳传》)。西晋末、东晋初,“圣人为最高理想、英雄次之”的观点似还沿用。尚书梅陶问光禄大夫祖纳:“汉文帝故当为英雄,既除肉刑,而五六百岁无能复者。”

纳答曰:“诸圣制肉刑,而汉文擅除己来,无胜汉文帝者。故不能复。非圣人者无法,何足为英雄?”
南朝时,一个官员是否能得到“士”名,主要取决于琅琊王氏。即使皇帝也无权给自己的宠臣以“士”名。琅琊王氏极可能自王祥开始操控着品评士人的特权。王祥被封为雎陵公。当时封公者比比皆是,但天下只有雎陵国才置“士官”。 直到晋惠帝上台后,司徒王浑加侍中,才在京陵国置士官。

众所周知,古代设盐官、铁官来管理盐、铁(属中央大司农)。“士官”究竟是隶属于吏部还是司徒?“士官”所管之“士”是否有某种特权?不详。
但魏末,王乂担任品评士人的重要官职吏部尚书;西晋时,王戎、王衍、王澄都是品评天下士的权威,均为不争的事实。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9-19 21:43:35 +0800 CST  
更正一下上文:南朝时,一个官员是否能得到“士”名,主要取决于南朝四大侨姓之首、代代为相的琅琊王氏。还曾经出现过皇帝也无权给自己的宠臣以“士”名的奇怪现象。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9-19 21:59:35 +0800 CST  
晕!梅陶的乡里有月旦评,而非幽州范阳郡。梅陶可能即汝南人。

《晋书》(非现代版本):“晋太保公郑冲以古文授扶风苏愉,愉字休预。预授天水梁柳,字洪季,即谧之外弟也。季授城阳臧曹,字彦始。始授郡守子汝南梅赜,字仲真,又为豫章内史,遂於前晋奏上其书而施行焉。”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9-19 22:16:04 +0800 CST  
呵呵,网络就是方便/快捷。汝南梅氏为望族。梅赜、梅陶为父子。

东晋初年,太子詹事祖纳、王隐与汝南人梅陶共论月旦评:祖纳尝问梅陶曰:“君乡里立月旦评,何如?”陶曰:“善褒恶贬,则佳法也。”纳曰:“未益”。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9-19 22:39:56 +0800 CST  
我们可以列举对王松垂涎三尺的名单:黑山军、三郡乌丸、鲜卑、袁绍、辽东公孙度。

王松能割据本土,日后长期掌管魏国机密大权的涿郡办公室主任刘放等人才都倾心依附。其势力范围地跨幽州三郡,人口众多(凿渠需要人力),手工业、商业、农业、冶铁业、矿业、捕鱼业、造船业发达。因此河北北部的涿州、保定、廊坊一带、天津大部、北京一部辽阔的疆域出现了“仓库有蓄,民庶殷富(北征乌丸粮草的来源之一)”、“兵马精强(不强不足以自保)”的盛况。这和王松“习武修文,保境安民”密不可分。

建安十年(206),王松与刘放一起和曹操会面(刘放应为王松所举荐)。和谈而不是内耗非常有利于天下精兵胆核之一——幽州突骑实力的保存。

王松先告一段落。王松和王祥有何关系?一个承上启下的关键人物不得不提。对东汉忠心耿耿,被部下孙坚施计所害的荆州刺史王睿(王祥的伯父)。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9-20 12:58:54 +0800 CST  
秋意渐浓。时光真是如流水,初发帖时还是雪花飞舞,而今已跨过春夏。朋友们,国庆快乐!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09-30 14:29:21 +0800 CST  
目前版本的《三国志》,评曹操为“超世之杰“;评刘备为“英雄”。根据汉魏的思想家、学问家、政治家刘劭《人物志》的标准,圣人为最高理想,英雄次之,因此“超世之杰”与“英雄”相比还差一个档次。

众所周知,《三国志》惜墨如金。呵呵,在某些问题上,《三国志》并非惜墨如金。详见下文刘备继位。

前文说道,刘备一出场,便竭力从天命的角度为刘备造势。

《刘备传》:舍东南角篱上有桑树生高五丈馀,遥望见童童如小车盖,往来者皆怪此树非凡,或谓当出贵人。先主少时,与宗中诸小兒於树下戏,言:“吾必当乘此羽葆盖车。”

而曹丕一出场,平淡如水,气势上立即便弱了三分。

《文帝纪》:文皇帝讳丕,字子桓,武帝太子也。中平四年冬,生于谯。建安十六年,为五官中郎将、副丞相。二十二年,立为魏太子。

裴松之毫不示弱,则引《魏书》为曹丕造势:帝生时,有云气青色而圜如车盖当其上,终日,望气者以为至贵之证,非人臣之气。
细节描写:

刘备:先主不甚乐读书,喜狗马、音乐、美衣服。身长七尺五寸,垂手下膝,顾自见其耳。少语言,善下人,喜怒不形於色。好交结豪侠,年少争附之。

曹丕:无。

裴松之则引《魏书》:(曹丕)年八岁,能属文。有逸才,遂博贯古今经传诸子百家之书。善骑射,好击剑。举茂才,不行。

又引曹丕《典论》自叙,曹丕五岁学射箭,六岁知射箭。八岁能骑射。宛城一战10岁的曹丕独自骑马突围。他广拜四方名师,精通剑法。奋威将军邓展武艺高强,通晓五种兵器,素以空手入白刃而名扬天下。月华如练,曹丕手持一根甘蔗,轻描淡写地连续击中邓展,令邓展等将军们心悦诚服…………。

丝毫不令人意外的是:目前版本的《三国志》在皇后的问题也有猫腻。
穆皇后本是刘焉的儿媳、刘瑁的妻子,善相者相面后认为当大贵。刘瑁短命,在群下的劝说下,刘备纳为夫人。
《蜀志•穆皇后传》:“焉有异志,而闻善相者相后当大贵。焉时将子瑁自随,遂为瑁纳后。瑁死,后寡居。先主既定益州,而孙夫人还吴,群下劝先主聘后,先主疑与瑁同族,法正进曰:“论其亲疏,何与晋文之於子圉乎?”於是纳后为夫人”

呵呵,穆皇后“善相者相后当大贵”。而曹丕的妻子甄妃呢?
《魏志•后妃传》:武宣卞皇后,琅邪开阳人,文帝母也。本倡家,年二十,於谯纳后为妾。

对于曹丕的妻子、曹叡的母亲,目前版本的《三国志》:文昭甄皇后,中山无极人,明帝母,汉太保甄邯后也,世吏二千石。父逸,上蔡令。后三岁失父。

裴松之针锋相对,毫不示弱,则引《魏书》为卞皇后造势:相者刘良相后及诸子,良指后曰:“此女贵乃不可言。”

在继位的问题上,目前版本的《三国志》泼墨般地为刘备称帝造势(2700余字左右)。先是群臣上表(745字),接着刘备上表(576字),然后群臣再上表(697字)。其中不乏天命、符瑞、星象、河图、洛书,五经谶、纬等等等。

而曹丕继位,则仅有兼御史大夫张音持节奉玺绶禅位的册书(207字),为渲染刘备继位字数的十分之一弱。裴松之抖擞精神,一口气引《魏书》10000多字为曹丕造势,天命、符瑞、星象、河图、洛书,五经谶、纬等等等更是在气势上压倒了目前版本的《三国志》。

在曹丕与刘备去世的问题上,裴松之注引王隐《蜀记》,揭示三国鼎立,当以魏国为正。
魏明帝问权:“天下鼎立,当以何地为正?”
权对曰:“当以天文为正。往者荧惑守心而文皇帝崩,吴、蜀二主平安,此其征也。”

目前版本的《三国志》只字不提。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1 18:29:18 +0800 CST  
对于曹丕的母亲,裴松之引《魏书》:后以汉延熹三年十二月己巳生齐郡白亭,有黄气满室移日。父敬侯怪之,以问卜者王旦,旦曰:"此吉祥也。"

投降派谯周德弟子、西晋大臣陈寿竭力为蜀汉造势,魏国大臣的子孙们居然立为国史,真是咄咄怪事。

以上问题不吐不快。还是接着聊当时“名重天下”,为东汉立下赫赫功劳、忠于汉室,被目前《三国志》泼上脏水的荆州刺史王叡。

荆州刺史王叡在《三国志》中无传,名字最早出现在《刘表传》中。“(刘表)大将军掾为北军中候。灵帝崩,代王叡为荆州刺史。”

北军中候掌监北军五营,秩六百石。五营指屯骑、越骑、步兵、长水、射声五校尉所统宿卫兵。根据镇南将军刘表碑,刘表在这一位置上呆了整整十年。初平元年(190)十一月,刘表到荆州赴任。

王叡的结果如何呢?

《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载:“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荆州刺史王叡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

呵呵,如果只读目前版本的《三国志》,有些人肯定以为:小小的荆州刺史,居然敢得罪吴国的皇帝孙权的父亲孙坚,那还得了,真是死有无辜。该杀该杀!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1 19:14:42 +0800 CST  
史书是一个没有硝烟的战场,对于每字、每词、每句、每个观点的争夺,其惨烈程度,绝不亚于任何一场攻坚战。

王雄的遭遇充分证明了这一点。

前文说道:王雄担任天下精兵胆核之幽州突骑的最高首领,依靠其大智慧与强大的军事实力,先后令乌丸、鲜卑臣服,满清的先祖肃慎自西周以来第一次向中原乖乖纳贡;

王雄玩弄公孙渊于股掌之间,一石二鸟,一箭双雕,令其不得不吞掉孙吴的万名精兵及奇珍异宝,从而为魏国灭掉号称雄兵百万,控制带方、辽东、乐浪、玄菟四郡及扶余、高句丽等国家、盘踞辽东五十年之久的辽东燕国(公孙家族)创造良好的条件;而孙权则遭受重创,自此走下坡路;

作为副统帅,王雄闪电灭掉辽东燕国,谱写了中国军事史上极为璀璨的篇章之一。

上述旷世奇勋还仅仅是王雄功勋的冰山一角。

呵呵,关于王叡之死,裴松之注《三国志•吴书•孙破虏讨逆传》引《吴录》载:

叡先与坚共击零、桂贼,以坚武官,言颇轻之。及叡举兵欲讨卓,素与武陵太守曹寅不相能,扬言当先杀寅。寅惧,诈作案行使者光禄大夫温毅檄,移坚,说叡罪过,令收行刑讫,以状上。坚即承檄勒兵袭叡。叡闻兵至,登楼望之,遣问欲何为。坚前部答曰:‘兵久战劳苦,所得赏,不足以为衣服,诣使君更乞资直耳。’叡曰:‘刺史岂有所吝?’便开库藏,使自入视之,知有所遗不。兵进及楼下,叡见坚,惊曰:‘兵自求赏,孙府君何以在其中?’坚曰:‘被使者檄诛君。’叡曰:‘我何罪?’坚曰:‘坐无所知。’叡穷迫,刮金饮之而死。

《吴录》解释王叡被杀的原因在于王叡“以坚武官,言颇轻之”以及遭曹寅陷害。
王叡扬言当先杀武陵太守曹寅,而后者恐惧,可见王叡必定有支强大的军事力量。在平息二郡叛乱时,王叡认为孙坚是一介武夫而蔑视孙坚。二人就此结下仇隙。由《吴录》可知孙坚逼迫王叡自尽是以诈取胜。他让少许士兵以求赏为名骗得王叡开城 而自己混杂在士兵之中。

王叡的品质和能力
其一、忠
从《吴录》可知:王叡对汉忠心耿耿。董卓乱政,他毅然起兵拥护汉室而声讨董卓。
其二、信、义
从王叡“刺史岂有所吝?”的言语描写,到他自己“便开库藏,使自入视之”的行动描写,可知王叡言而有信且重义气而约身俭己,务养吏士。从王叡重义气和轻财好士分析,必定有极强的凝聚力,身边肯定围绕着一批部曲和死士;
其三、勇
王叡扬言当先杀武陵太守曹寅,而后者恐惧,言语中透着“勇”;零陵、桂阳叛乱,他前去平息,以及起兵讨伐董卓,行动中透着“勇”;
从王叡“以坚武官,言颇轻之”,可知王叡“才兼资文武”,而瞧不起只是武官的孙坚。猜测更深层次的原因还在于孙坚出身低微且轻狡,而王叡出身世家大族而对其不屑。
虽受史料所限,可我们能知王叡才兼资文武,忠于汉室,言出必行、务养吏士、轻财好士及好勇。

王叡究竟死于何时何地?又究竟有何功勋?身世又如何?孙坚杀王叡的严重后果如何呢?有时间详叙。

先告诉朋友们第一个答案。中平元年(189)十月左右,王叡死于江陵。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2 23:54:05 +0800 CST  
作者:摸一把就走 回复日期:2010-10-23 01:15:45

很想与楼主这样的渊博通达之士结伴去探求中华古迹,评点千秋,不胜其玄想。。。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呵呵,以后会有机会的。去年冬天,独自一人乘车去山西。先是见了一位未曾谋面的朋友。然后他带着我攀登海拔一千多米的悬崖峭壁(看一个魏碑)。当时天刚下过雪,到处是积雪,穿着登山鞋,零下三十多度,极其惊险。下午在山上的农家里,喝着热乎乎的南瓜汤,吃着炒土豆丝和烙饼,热气腾腾,真是难忘。

更正一下:中平六年(189)十月左右,王叡死于江陵。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3 09:59:49 +0800 CST  
楼上的朋友您好,请允许我用朋友而不是长辈来称呼您。聆听了您珍藏的音乐,找到了当年第一次看《勇敢的心》所聆听音乐的震撼感觉。您所贴出的字画,更是极其唯美。如果您明年春天有时间,我很荣幸能与您偕伴相游。另我的QQ号码是499017548,很高兴和您相识。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3 11:13:16 +0800 CST  

《三国志》中,孙坚杀害王叡的时间语焉不详。

《孙坚传》极为笼统: “灵帝崩,卓擅朝政,横恣京城。诸州郡并兴义兵,欲以讨卓。坚亦举兵。荆州刺史王叡素遇坚无礼,坚过杀之。”

《刘表传》也极为模糊,无准确时间:“灵帝崩。刘表代王叡为荆州刺史。”

王叡究竟死于何时,史家多有论述。其中占据上风的是“初平元年(190)年说”。

“初平元年说”的主要证据在于《后汉书》。

《刘表传》:“初平元年,长沙太守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诏书以表为荆州刺史。”

《后汉书•献帝纪》:(初平元年)冬十一月庚戌,镇星、荧惑、太白合于尾。是岁,……孙坚杀荆州刺史王叡,又杀南阳太守张咨。

另刘表碑文也为史家如获至宝的证据。

《刘镇南碑》:君讳表,字景升,山阳高平人也。君膺期诞生,瑰伟大度,黄中通理,博物多识。为郡功曹,千里称平。上计吏、辟大将军府,迁北军中侯,在位十旬,以贤能特选拜荆州刺史。初平元年十一月到官,清风先?丘,莫不震肃,奸轨改节,不仁引颈。君乃布恺悌,流惠和,慕唐叔之野棠,思王遵之驱?,赋政造次,德化宣行。

“初平元年(190)说”既有传世文献,又有碑文材料证明,可谓铁证如山。

而初平元年春正月(最可能是初一),后将军袁术、冀州牧韩馥、豫州刺史孔伷、兖州刺史刘岱、河内太守王匡、勃海太守袁绍、陈留太守张邈、东郡太守桥瑁、济北相鲍信已经推举袁绍为盟主,同时起兵反董卓。

看到诸军讨伐董卓,孙坚随之起兵,顺便杀掉向来对自己无礼的顶头上司荆州刺史王叡。孙坚的出发点是讨伐董卓。一切,都在情理之中。

然而,孙坚杀害王叡的时间果真是初平元年(190)吗?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3 22:57:57 +0800 CST  
然而孙坚杀害荆州刺史王叡的时间相当诡异。诡异就诡异在南阳太守张咨身上。

189年九月初一,董卓废少帝立汉献帝。

九月二十六,董卓任命豫州牧黄琬(东汉名臣黄琼的孙子)为司徒。豫州刺史空缺。
董卓信任(吏部)尚书周毖,城门校尉伍琼等,用二人所举韩馥、刘岱、孔伷、张咨、张邈等出宰州郡。其中尚书韩馥为冀州牧,侍中刘岱为兖州刺史,颍川张咨为南阳太守,陈留孔伷为豫州刺史,东郡张邈为陈留太守。上述官员到任后,都合兵将以讨卓。《董卓传》

《后汉书•郡国志》:南阳在洛阳南七百里。张咨在十月中旬左右到达南阳比较合理。

初平元年(190)正月(疑初一),联军讨董。冀州牧韩馥,兖州刺史刘岱,豫州刺史孔伷,陈留太守张邈都出现在讨董联军的名单上。为何名单中偏偏没有张咨的名字呢?

答案无外乎有二:
其一、张咨犹豫不决,还处于观望之中。
其二、张咨已被孙坚杀害。

根据《袁术传》:董卓将废帝,以袁术(字公路)为后将军;袁术担心有杀身之祸,出奔南阳(袁术最早在袁术固。《通典》:“缑氏(县)西南公路涧上有袁术固。汉末,袁术所筑,四周绝涧,迢递百仞,广四五里,有一水渊而不流,即公路涧也)。会(恰逢)长沙太守孙坚杀南阳太守张咨,术得据南阳郡(袁术传)。

这似表明,袁术从洛阳出奔袁术固的时间与孙坚杀害张咨的时间似相当。从联军约定正月(初一)同时起兵的时间断定必定有过一段时间的酝酿。袁术出奔袁术固的时间应在十二月之前。这也应是张咨遇害的时间。

然而,《刘镇南碑》中刘表于初平元年(190)十一月到官是推翻“初平元年说”难以逾越的屏障。

正所谓: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经过仔细阅读古籍,真相逐渐浮出水面。原来最权威的海源阁杨氏刻本《刘镇南碑》中刘表到官的时间为永汉元年(189)十一月,而非初平元年(190)十一月。

中平六年共存在四个年号,分别是:中平六年(1—4月,灵帝驾崩后二日)、光熹元年(4—8月)、昭宁元年(8—9月,仅三日)、永汉元年(9—12月)。

永汉是东汉皇帝汉献帝刘协的第一个年号。汉朝使用这个年号时间从九月开始,十二月结束,共4个月。汉献帝永汉元年(189年)十二月,“诏除光熹、昭宁、永汉三号”,复称中平六年。

既然刘表在永汉时间十一月已经到官,除去王叡遇害消息传到洛阳、朝廷任命刘表为荆州刺史、刘表单骑赶往宜城的时间,王叡遇害的准确时间必定在中平六年(189)十月左右,九月中下旬的可能性较大。而九月二十六日之后,诸路联军的首领才刚得到刺史、太守的任命。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4 18:09:56 +0800 CST  
如此看来,琅琊王氏起家的面纱就轻松的揭开了,是东海王氏造就了琅琊王氏,他们本就是一家。
————————————————
呵呵,东海王氏自王朗再往前呢?

据现有材料,荆州刺史王叡极可能是王祥(王雄)的父亲,而并非伯父。详见后文分析。

回菊兄看来对王姓族谱研究现状不熟悉啊!若族谱中出现东周灵王太子姬晋之后,真实性都要大打折扣。这已经成为研究王姓牒谱的一些学者的共识。汉朝时,王莽把祖先追溯到舜的身上。汉末、曹魏时的司空(赠)王基碑追溯到王子城父。牒谱在苏峻、租约之乱时烧毁。王导碑则把王姓追溯到东周灵王太子姬晋。王导及其后代、亲属代代为相,宋朝时《唐书·宰相世系表》沿用王导碑。

王子城父:(公元前658~?年待考),琅琊人(今山东潍坊临淄区)。著名春秋时期齐国将领。承父爵仕齐莱为城父,齐昭公十七年(公元前616年)秋,北狄鄋瞒国(兄弟四人侨如、简如、荣如、焚如)率众侵宋国,被宋军败于长丘。北狄遂入鲁国,农历10月叔孙得臣败狄于咸阳,杀之狄首之侨如。之后北狄又侵齐国,王子城父败之于周首(今山东平阴),临阵斩狄首荣如,埋其首级于北门外,并驱北狄人至经卫,复被卫军击败,杀简如,再驱迫迁河南、山西一带(焚如),鄋瞒国由是遂亡。 王子城父因有功,齐昭公拜其为齐国莱阳君大夫,并赐姓王氏。自此,王子氏始别姬姓为“王氏”,王姓自城父始,事载三国时期曹魏国的《王基碑》及唐韩愈的《王仲舒神道碑》,并见于史籍《左传•文公十一年》。

王子城父由齐国名相管仲推举。管仲在推荐王子城父为大司马时,曾高度赞扬了王子城父卓越的治军才能和军事指挥艺术,说他可以让三军将领“视死如归”,请齐桓公任命他统率三军。 原句是:“平原广牧,车不结辙,士 不旋踵,鼓之而三军之士视死如归,臣不如王子城父,请立为大司马。”《三国志》评诸葛亮

周灵王太子生卒不详,周灵王(前571年-前545年在位)。从年龄上判断,王子城父比周灵王太子的父亲还要大一甲子左右。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12:37:07 +0800 CST  
更正一下:王子城父,山东淄博市临淄区。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12:53:45 +0800 CST  
我对王朗的先人不熟悉。最近一段时间很忙,可能要到周末才能发帖。到时继续围绕王睿。回菊兄你可尽情地发帖。另外思索一下与诸葛亮共同辅政的李严改名李平的原因是否是避司马炎之讳。
楼主 wzheguilai0416  发布于 2010-10-25 13:53:39 +0800 CST  

楼主:wzheguilai0416

字数:668244

发表时间:2010-03-02 00:12: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2-29 17:25:23 +0800 CST

评论数:4556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