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探秘】走麦城:关羽最后的日子里,发生了些什么?

一、疑问

关二爷败亡的经过在历史上的白纸黑字写得很清楚,原本是没什么好写的了,但是细细思考下,我们也会发现一些容易被错过的疑问,比如:刘封究竟该不该为关羽之死负责?孙权为什么非要杀掉关羽?刘备为何一定要兴师伐吴?
另外更重要的几点是:关羽为什么要北伐?此事与刘备、诸葛亮关系多大?最后他又是如何一步步从“威震华夏”走向麦城乃至玉泉山的?
这里有全言我的一家之言,仅供笑谈耳,欢迎指教批评。

二、事件回顾

众所周知,中国官修正史均是以纪传体的形式编写的,所以一个历史事件经常会出现在许多相关人物的传记中,而且各个传记中的记载又时常会有很大出入。不过读《三国志》,由于陈寿先生写东西过于简洁,所以我们主要不是嫌他写得乱,而是写得太少,以至于一件事情总要到几个地方看了综合起来看才能比较完整。这也是解读三国历史最头疼的一个问题(相比而言,唐宋甚至魏晋之后的历史有太多可参考的资料,真真假假鱼龙混杂)。
关羽之死的最详细记载,当然在其本人的传记当中。不过这么大一件事,肯定也是在各篇文章中“处处留情”的。下面我们以《三国志-关张马黄赵传》为中心,先浏览一遍关羽之死的全过程,然后再聊别的。

首先是败亡的前奏。
“(建安)二十四年,先主为汉中王,拜羽为前将军,假节钺。”
此时正是刘备在汉中斩杀夏侯渊、进位汉中王的时候(也是刘备集团实力最巅峰的时期,占有整个益州以及三分之一个荆州),关羽被加官进爵,在职务上当上本集团的老二(虽然之前也是)。
期间关羽和刘备的使者费诗就黄忠该不该位列后将军而发生了争执,场面弄得比较难看,关羽当中表示“大丈夫终不与老兵同列”,费诗则说将军你跟刘备是同穿裤子的交情,黄忠他们始终是打工仔,这种虚名何足挂齿,最终和稀泥成功,关羽接受了前将军的军衔。事见于《三国志-费诗传》。
“是岁,羽率众攻曹仁於樊。曹公遣于禁助仁。”
随后关羽便出兵攻打襄樊,动作很快,但是我们不能找到任何有关这次行动有受到刘备指示的记载。
“秋,大霖雨,汉水汎溢,禁所督七军皆没。禁降羽,羽又斩将军庞德。”
刘备当汉中王也是在秋天(《三国志-先主传》云:“秋,群下上先主为汉中王。”),然后同样是秋天,关羽便水淹七军,降于禁、斩庞德。按一个季度三个月算,这两件事竟然只在90天以内,何其迅速!
“梁、郏、陆浑群盗或遥受羽印号,为之支党,羽威震华夏。”
这时曹操所占领的荆州地区开始出现一大批的反政府武装,连曹操任命的荆州刺史胡修、南乡太守傅方也投降了关羽(州郡级高官投降很严重),本着“敌人的敌人就是朋友”的原则,关羽授予了他们各种名号,要他们一起攻打北方。
“曹公议徙许都以避其锐,司马宣王、蒋济以为关羽得志,孙权必不原也。可遣人劝权蹑其后,许割江南以封权,则樊围自解。曹公从之。”
因为这年春季的时候夏侯渊才被砍掉,九月的时候曹操的大本营、魏王国的首都邺城又发生了魏讽为首的数十人叛乱事件,所以这时曹操有些心虚了,打算迁都避关羽锋芒。灭袁尚后曹操的基地便已搬迁到河北邺城,所以此处所说的“徙许都”必不是迁自己,而是迁献帝。在此之前,大概觉得汉献帝已可有可无,所以曹操早没有将其留在身边,但是现在关羽势头正劲,那就必须保证汉朝皇帝不落入刘备集团手上了。
但是这时司马懿和蒋济却认为孙权不会坐视刘备发展,于是向曹操提议与孙权媾和,这便为关羽的败亡埋下了伏笔。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6-17 19:45:00 +0800 CST  
事实上呢,孙权方面的求和意愿表现得更加早。早在公元217年的时候孙权便向曹操摇出了橄榄枝,根据《三国志-吴主传》的记载,“(建安)二十二年春,权令都尉徐详诣曹公请降,公报使修好,誓重结婚”。这个“结婚”当然不是曹操和孙权两人结婚,不过我没查到双方之间有其他联姻关系——孙权的弟弟孙匡倒是娶了曹操的侄女,但那是很久以前的事情。此处的“誓重结婚”,可能就是互相扯个淡,口头约定罢了,不可当真。
而紧接着,关羽的传记里倒是说了一段关羽和孙权之间的联姻故事:
“先是,权遣使为子索羽女,羽骂辱其使,不许婚,权大怒。”
演义里还有一段什么“虎女焉嫁犬子”之类的话,估计是编的,但是“骂辱其使”这四个字的分量还是很重的。按理说关羽不肯嫁闺女也就算了,这么表态实在有些不妥。
以前我也和一些厚黑学专家们一样揣测认为这是关羽为了向刘备表忠心,但是转念一想,应该没这么复杂。参考关羽一言不和就要跟马超黄忠一较高下来看,他辱骂孙权使者的行为应该就是其骄傲自大的表现,仅此而已(作为一个从最底层摸爬滚打上来的虎将,关羽看不起官二代孙权也是很正常的,何况他的年纪足以做孙权他爸,以长者的身份训斥晚辈也不是什么了不得的事情)。
关羽傲慢的态度一直让孙权不满,于是他迅速响应了曹操的信号,“笺(写信)与曹公,乞以讨羽自效(干掉关羽献上投名状)”,然后开始了一番周密的部署,一边让鹰派份子吕蒙休假换上陆逊顶班(吕蒙这时确实病了,而且还不轻,但是完全有活动能力),一边默许陆逊没完没了地给关羽拍马屁,蒙蔽关羽(马屁原文详见于《三国志-陆逊传》,那些玩意儿我就懒得引用了),好让他将荆州地区的精锐系数抽走。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6-17 19:51:09 +0800 CST  
此时孙权方面已经可以随时白衣渡江了,但是孙权并没有急于下决定,因为傻子都知道这步棋一旦走出,就很难回头。偏偏这时候我们骄傲的关公又因为俘虏于禁的人太多,于是“擅取湘关米”(《三国志-吕蒙传》),抢了孙权一方的库存,于是碧眼儿“冲冠一怒为粮食”,终于下达了进攻荆州的命令(“权闻之,遂行”,同出自吕蒙传)。
但是在此之前,曹操却已经卖了孙权。他依董昭之计,将两家之间的盟约射给了关羽(“使曹仁以弩射示羽”),此时吕蒙还没有拿下荆州,关羽若急行军回去,可能还有的救。但是战场上的这种情报只让关羽产生的疑惑,并没有完全相信(毕竟当时孙刘两家还是盟友,所以这很可能是曹操为解襄樊之围而使用的离间计),于是犹豫间,关羽失去了一次获救的机会。
然后荆州便被端掉了。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6-17 20:01:34 +0800 CST  
导致荆州迅速失手的原因有两个,一是关羽抽走了太多精锐去北方,所以防守难免会松懈。二是荆州两个重要守将,江陵的南郡太守麋芳在江陵和公安的将军(傅)士仁(这哥们不知道是姓傅还是姓士)早就和关羽不和,襄樊之战前还因为军队补给问题和关羽闹翻了,关羽扬言“还当治之”,两人于是就被孙权给诱降了。
通过这件事我们可以得出两个结论:
①关羽的人际关系确实处理得不好,在此之前我们已经看到他对诸葛亮、马超、黄忠等人闹情绪,现在又和麋芳、(傅)士仁撕逼,大概整个集团里他就服刘备,只看得起张飞。
②关羽的地位确实很高,南郡是刘备在荆州最重要的据点,将军是很高级别的军衔,这两个人都可以被关羽随意处置,可见关羽是刘备集团名副其实的二把手。
ps:有人认为215年孙刘瓜分荆州导致关羽战略纵深缩小也是其被杀的原因,这个嘛,似乎没什么道理,因为按当年的协议,刘备丢掉的是湘水以东的领土,这些地方都在南郡以南,如果孙权夺取了南郡的话关羽也不大可能从长江越过吕蒙的地盘去南方。
回到主题。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6-17 20:06:25 +0800 CST  
关羽不肯撤军的原因可能还有一个方面,那就是想直接拿下了襄樊,因为即使南郡被丢掉了,关羽若得到相反,也可以据守此城,另图打算。而即便曹仁射过来的信是真的,关羽也不得不考虑此时撤军是否赶得上救援荆州?如果赶不上,那不白撤了?
我们现在无法判断关羽这个决定的对错,因为他确实或许能赶得上,也或许赶不上。但是就在吕蒙偷袭荆州成功的同时,曹操向荆州派出的第二支援军徐晃通过声东击西的办法,很意外地打败了关羽,解了襄樊的围。事已至此,关羽虽然“舟船犹据沔水,襄阳隔绝不通”(《三国志-赵俨传》),但形势已经逆转,那就不得不撤退了。
此时曹操集团若是里应外合地追击关羽,恐怕他老人家就要提前拜拜了。事实上曹仁也有这个打算,但是他的搭档赵俨却认为“宜存之(关羽)以为权害”,让刘备孙权两家去撕逼即可,所以关羽得以延缓其败亡的命运。以当时的形势,关羽后勤已断,不可能再战胜曹仁。不过若是他被曹仁生擒,说不定还真可能活一命,而孙权那边几乎是眼睛都没眨地就将他给砍了,相当之野蛮,这可能是因为孙权一方常年被关羽欺负而积累的怨恨,也可能是江东民风彪悍的缘故,所以……我也不知道该说什么好了(当然,后面还有详解)。
之后关羽便开始了自己最后的征程。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6-17 20:09:09 +0800 CST  
待续……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6-17 20:20:13 +0800 CST  
实际上在回家途中关羽还是对吕蒙抱有幻想的,毕竟大家还是盟友,没有公开宣战的话一切都有回旋的余地。
有人觉得这事儿不大可能,但是孙刘两家之前也不是没有撕过逼,要是想和解的话,这次吕蒙完全可以说:“我发现关公您地盘上有人偷运大规模杀伤性武器,可是您老人家又不在家,所以就代您抓贼去了。”或者把麋芳、(傅)士仁给卖了然后说:“他俩说要投降我,我替君侯您扫清门户!”
而关羽要是想抢回荆州,可以保证自己安全了再说:“那好,你把荆州还我。”要是不想和孙权开战,也正好借坡下驴,然后说:“哪里的话,荆州本是你孙家的,这次就一并还给你吧!”
所以关羽在回荆州的途中“数使人与蒙相闻”,这说明他一开始还是希望以外交手段解决问题的。好汉不吃眼前亏,先忽悠,休整好了再找吕蒙开打也不迟。甚至,关羽可以像《三国演义》第二十一回《曹操煮酒论英雄,关公赚城斩车胄》里罗贯中所描写的那样趁吕蒙出城欢迎自己的时候把他给砍了……呃,好像把关二爷想得太邪恶了一点。
不过吕蒙是铁定了心不打算还荆州的,反而借关羽使者来访这个机会带他们去参观自己所占的荆州,结果使者看到的是“蒙旦暮使亲近存恤耆老,问所不足,疾病者给医药,饥寒者赐衣粮”,所有士兵家眷都很安好,于是一回去就告诉大家吕蒙是个好人,这次事件大概是双方出了什么误会,可以和平解决,结果关羽的军队立刻便军心溃散,毫无斗志。关羽自知大势已去,所以便做了改道回益州的决定。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6-18 14:00:41 +0800 CST  
从荆州回益州的路有两条,一条是走汉中的上庸房陵,此地当时归刘封、孟达管理,二人也因为襄樊之战而与关羽不和,不过这倒不是关羽现在要考虑的。有人说正是因为他俩的原因所以关羽才没有走此路逃回刘备处,问题是要走此路关羽就必须从曹魏的地盘上经过,这当然不现实。所以关羽讨厌刘封、孟达是真,因此而不走上庸、房陵道却应是假。
至于刘备为什么因此忿恨刘封,我也不清楚。而且这里面的逻辑很乱,按一般人的想法(主要是受演义影响),是关羽被偷袭了找刘封孟达帮忙,刘封孟达不肯帮助,结果关羽死了。刘备怪罪,刘封不肯降魏,被孟达驱逐,这样一来就能合理解释为什么刘备要杀刘封。
问题是根据刘封传记的记载,历史是“自关羽围樊城、襄阳,连呼封、达,令发兵自助。封、达辞以山郡初附,未可动摇,不承羽命”,也就是说他们只是不帮关羽打襄樊而已,至于后来关羽败亡,那是他自个儿要往南走的缘故。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6-18 14:02:50 +0800 CST  
我们现在要理清楚一下这里的逻辑:
①关羽在得知荆州被偷袭后的第一想法肯定不是立刻走上庸房陵溜回益州,他还是想通过外交或战争手段夺回荆州的,所以这才往南走。既然你自己要往南走,刘封孟达表示怪我咯?
②关羽走到南方之后发现荆州被夺了,这时他的第一想法肯定也不是穿越曹魏的领地去上庸房陵,而是往西走三峡回益州,那这也跟刘封孟达没关系。
③关羽虽然与刘封孟达不和,刘封孟达也确实没有援助他打襄樊,但是如果关羽真的走上庸房陵,这二人有理由拒绝出击,难道还有理由拒绝关羽回家?这显然是说不通的。
所以所谓关羽之死要怪在刘封孟达身上,实在有点冤枉。而且事后也不是刘封被孟达赶走,而是孟达被刘封赶走(《三国志•刘封传》:“又封与达忿争不和,封寻夺达鼓吹。达既惧罪,又忿恚封,遂表辞先主,率所领降魏”),然后孟达再借助曹魏的兵力,与上庸房陵的地主申仪一起驱逐的刘封。
此时刘封也不觉得自己有犯什么错,所以很从容地跑回了干爸爸身边,最后才被杀掉——被杀的第一理由也不是关羽的缘故,因为刘备先是骂他欺负、逼反孟达,然后才说关羽的事。接着诸葛亮大概又插了几句嘴,于是刘备便挥泪斩了刘封(“先主责封之侵陵达,又不救羽。诸葛亮虑封刚猛,易世之后终难制御,劝先主因此除之。於是赐封死,使自裁……先主为之流涕”)。
由此可见,关羽之死跟刘封真没啥关系。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6-18 14:04:58 +0800 CST  
导致关羽彻底失败的原因是陆逊将三峡给夺了,《三国志-吴主传》记载吕蒙白衣渡江后“陆逊别取宜都,获秭归、枝江、夷道,还屯夷陵,守峡口以备蜀”,这时关羽走西边会遇上陆逊,走北边会遇上徐晃——徐晃在孟达被刘封驱逐后还参加了对刘封的战争,可见已经是一支机动部队,可以随时猎杀关羽。
进退不得的情况下关羽便滞留在了今湖北西部。当时他采取的策略是“还当阳,西保麦城”,这时孙权派出了使臣招降他,但骄傲的关羽岂会受此侮辱(咳咳,其实你老人家又不是没投降过)?于是他“羽伪降,立幡旗为象人於城上,因遁走,兵皆解散,尚十馀骑”,就是搞了几个假人在城头装模作样,然后自己却悄悄逃了出去。
然而正是这个决定,让关羽彻底走上了不归路。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6-18 14:05:44 +0800 CST  
待续……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6-18 14:06:05 +0800 CST  
以关羽退守麦城的情况看,他应该是知道秭归已被孙权占领了的(不然早就杀过去了)。那么此时他最好的办法就是仍然呆在麦城,坐等刘备的支援。根据记载,关羽的部队虽然在边走边散,但是如前文所说,“兵皆解散,尚十馀骑”是在“因遁走”之后,也就是说退居麦城内的关羽应该是还有一部分军队的——想也能想到,要是一个兵都没有孙权不早就生吞活剥他了?
所以这时候关羽大不了就蜗在麦城里任性即可,小城也有小城的好处,防守比较容易。此时孙权偷袭荆州的事情一定传到刘备耳朵里了,关羽只要耗上个月把,虽然未必能夺回荆州,但是刘备一表态,孙权就未必会杀关羽,礼送出境或者判个无期徒刑之类的(类似于禁在关羽、孙权处的待遇)大家都好说话。
可偏偏关羽太自负了,大概他还以为自己能够凭借个人武艺杀出重围,不然你无法解释他这时候干嘛出逃?当年中国又没有直升机什么,关羽除了硬闯秭归或者硬闯曹魏的领地,还有别的办法求得生路吗?
而且他这么一任性,孙权那边也不好办了。原本我就很奇怪孙权干嘛非要杀关羽,裴松之引的《蜀记》也对此表示疑惑,所以找到了一个民间传说来解释,说是孙权原本是想留关羽一条生路的,但是下人却说这是养虎遗患,于是孙权只好杀了关羽。这种说法颇为受老百姓喜欢,所以罗贯中也将其写进了演义。
问题是,关羽虽然牛,但是现在不杀他,孙权或许还可以跟刘备好说好散;直接痛下杀手,则双方就绝无回旋余地了。且不说刘备和关羽“恩若兄弟”,就是两人关系一般,你孙权作为刘备的盟友翻脸比翻书还快,偷袭完了荆州还将刘备的人给咔嚓了,你让刘备的面子哪里搁?
以刘备的性格,其实并不是一个非要讲原则的人,何况占领荆州这档子事确实他也理亏,倘若孙权不杀关羽,双方也绝不会演变到夷陵之战的地步。所以裴松之就说什么孙权担心养虎遗患的说法完全靠不住,而是直接指出孙权当时距离关羽遇害地点距离两三百里,孙权如何可能隔这么远还和下人讨论该不该杀关羽?
对此罗贯中也没法解释,于是他设计了这么一段剧情,借张昭之口说道:“今主公损了关公父子,江东祸不远矣。此人与刘备桃园结义之时,誓同生死。今刘备已有两川之兵,更兼诸葛亮之谋,张、黄、马、赵之勇。备若知云长父子遇害,必起倾国之兵,奋力报仇,恐东吴难与敌也。”这时孙权才后悔了起来,说“孤失计较也!似此如之奈何?”然后张昭就献计说你把关羽脑袋送曹操吧,这样刘备就知道是曹操的阴谋了。
历史上孙权确实有将关羽的脑袋送到曹操处(《三国志-武帝纪》:“权击斩羽,传其首。”吴历曰:“权送羽首於曹公,以诸侯礼葬其尸骸。”),不过要说能骗过刘备,那就是扯淡了。荆州是你偷袭的,关羽人是你杀的,然后你说“是曹操叫我干的”,谁信啊?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6-19 14:27:30 +0800 CST  
关羽被杀的过程,《三国志》里孙权方面的传记都说关羽是先被擒,然后被杀。《潘璋传》的记载是“璋与朱然断羽走道,到临沮,住夹石。璋部下司马马忠禽羽,并羽子平、都督赵累等”,《朱然传》的记载是“从讨关羽,别与潘璋到临沮禽羽”,《吕蒙传》的记载是“权使朱然、潘璋断其径路,即父子俱获”,《吴主传》的记载是“璋司马马忠获羽及其子平、都督赵累等於章乡”。但是《关羽传》里却直言“权遣将逆击羽,斩羽及子平于临沮”,究竟哪个是真呢?
我觉得先擒后杀的可能性比较大,因为吴国方面毕竟是亲历者,而蜀汉方面都是传闻的消息。而且这两种记载也不冲突。即马忠擒获了关羽,然后在临沮将其处死,合情合理。
可既然是被生擒了,而我们又分析了孙权完全不必要急着杀关羽,为何最终还是杀掉了呢?
比较可能的原因是这不是他的决定,而是朱治、潘璋乃至马忠这三个缺心眼干的。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6-19 14:30:30 +0800 CST  
现在人有个很不好的思维习惯,就是将所有历史人物都想象成完全理性的,然后开上帝视角,说谁谁谁在某时候应该怎么做,那么他就必须怎么做,如果没有,就强行解释为“他这么做一定是有深意的”,不然,“难道你比历史人物还牛”?你这么牛,you can you up啊!
可实际上呢?
且不说世界上没有完美的人,就算勉强有,那也是极少数。而翻开史书我们便会发现,大部分历史人物其实并不是有多么完美,相反,却是缺点百出,只是有时候他们的优点和缺点同样突出罢了。
你比如关羽,性格是骄傲了点,但是他要是不骄傲,还是关羽吗?
一个谦虚本分的人一般不会杀人,杀了人一般也不会当逃犯,当了逃犯一般也不会跟异地的一个纨绔子弟(刘备)混,混了也未必会追随那么久(刘备集团一直都有人离开,比如徐庶就是一个比较本分的人,所以就离开了)。
但是,一个谦虚本分的人也不可能万军之中取上将首级(胆子不大敢吗),也不可能断然拒绝大集团老总(曹操)的邀请而叛逃追寻故主(刘备)——关羽要想追求利益的话,以他斩杀颜良的功劳来看,绝对可以混得风生水起,当时刘备已经是破产好几次的人了,跟他有什么价值?
我们看张辽徐晃张郃这些人,他们在追随曹操之后都混到了极高的地位,关羽的能力比他们强,资历比他们老,功劳比他们大(这些人在200年前对曹操的功劳都不及关羽),受曹操的尊重也不及关羽,可见只要关羽肯留下,何愁名利禄?
但是关羽最终还是选择了走人,他要是一个徐庶那样的性格,会这么选择吗?
关羽是如此,其他三国人物、历史人物也不例外。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6-19 14:44:18 +0800 CST  
再说了,地位不同,人考虑的事情也不同。
你比如东吴这边吧,孙权作为一方诸侯、总帅,理应想到杀死关羽后所带来的不利后果,而且通过史书我们会发现孙权确实是一个有大局观念的人,就是能力比较脱离罢了。
但是从他往下一级,朱治、潘璋二人在偷袭荆州过程中所考虑的就仅仅是如何防止关羽逃脱。再往下一级,像马忠这种级别的人大约就只会考虑抢人头建功立业之类的事情,所以我说关羽被杀是下级自作主张的结果合情合理。
就性格而言,朱然、潘璋这两人本就是俩大老粗。史载吕蒙评价朱然“胆守有余”(按中国人说话习惯,这话其实还隐藏了另一层意思,就是朱然别的地方缺了点,说难听点就是一介武夫,不用脑子),你指望他们二人临场发挥出什么高级政治觉悟可能性不是很高。
而相对来说,朱然这人比潘璋还是稍微好点,为人比较质朴,“常在战场,临急胆定,尤过绝人”(《三国志-朱然传》),而潘璋则直接是“为人粗猛”,这厮出名前便“性博荡嗜酒,居贫,好赊酤,债家至门,辄言后豪富相还”,就是经常吃喝嫖赌欠钱不还,一被追债就说“等我阔了再说”,之后也是靠不断砍人头而崛起的,你说他这么一个人遇见关羽又诈降欺骗他的感情,会是什么想法?再等他一听说他被手下捉了,会是什么想法?
或者直接就下令砍头,或者去提审一下关羽,结果双方都是暴脾气,于是潘璋一言不合关羽就被就地正法了,这不是很自然的吗?
正所谓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作为潘璋的手下,那个马忠大概也是个粗人。根据潘璋传记的记载,他的部下“吏兵富者,或杀取其财物,数不奉法”,导致孙权手下多次检举他,孙权则“惜其功而辄原不问”。这样的一群人去追骄傲的关羽,结局会是怎样呢?大家应该都懂的。
等关羽已死的消息传到两三百里外的孙权那里时孙权也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大概一边嘴上嘉奖,一边心里痛骂这两个家伙坑死人不偿命。但是事已至此,除了彻底投靠曹魏,他也再无与刘备谈判的筹码了。
帖子讲到这儿,原本可以画个句号了的,但是文首我提出的几个问题却并没有完全被解答,比如说——
关羽为什么要出征北伐?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6-19 15:01:41 +0800 CST  
待续……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6-19 15:04:29 +0800 CST  
星辰之子2016 2016-06-19 22:43:39
这个有不同看法。杀关羽这样的人物,绝不是朱治们所敢自作主张的。我的看法是关羽必须死---因为荆州是袭取的。只有杀了关羽,才能彻底安定荆州的关羽降军,断了这些人当中忠诚分子的念想。所以,我赞成易中天先生的分析,即孙权在获知关羽被擒的消息后,当即下达了死刑命令,关羽这才被斩。
-----------------------------
这个公说公有理婆说婆有理,难判断清楚。实际上关羽被害后荆州地区我们不但没有看到孙权清算荆州集团,而且夷陵之战时仍然出现了大量反孙权的叛乱,可见杀关羽并没有什么卵用。
当然,这是以结果推过程,不足为信。
至于立即下令判处死刑的话,这也算不上是易中天的观点,因为正常人读史书的第一感觉就是孙权下达的命令,这是习惯思维。但是我们也要看到习惯思维有时候带有一些鸡汤的意味,往往不深入思考一些问题。比如:
孙权当时没有在关羽遇害的地点,既然潘璋的使臣有这个时间功夫往返于两地之间,为什么不直接将关羽押回荆州?
当然,也可以解释为使者跑得快些,但是这就绕了两个弯子了——我们判断历史真相要尽可能简单思考,不然就真会陷入厚黑圈子去。
另外关于这点我还想了一些,明天再继续,欢迎朋友继续关注!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6-19 23:01:32 +0800 CST  
好吧,我知道各位以为今天是讲关羽为什么要北伐,不过我却灵光乍现,觉得关羽之死还有一些话可以说,so,先上这些,明天再分析关羽北伐的原因~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6-20 14:53:08 +0800 CST  
关于我推测关羽是被擅自杀死,还有两点要说,因为史书里的这段记载出现了两个奇怪现象,先来说第一个。
我们假设关羽是被孙权下令杀害的,那么只有两种可能,这两种可能都不符合逻辑:
①孙权早有下令要杀死关羽,既如此,干嘛还要生擒?
②孙权事先没有下令要杀关羽,事后得知关羽被擒了之后再做的决定。
那么问题就来了,孙权本人并没有在关羽遇害的临沮,如果他知道关羽被擒,那肯定是潘璋派人送的信。而孙权要下令杀关羽的话,使者又必须跑回去告诉潘璋。也就是说潘璋宁可让着这使者一来一回地跑两遍,也不肯将关羽直接押送给孙权,这也太奇怪了。
按理说任何人活捉了对方大将的第一想法都应该是将其交给主子,然后听其发落,然而潘璋确实就是在临沮把关羽杀了,而且连他儿子都一块杀了,这决定实在太莫名其妙。各位领导要是有这样的下属,会作何感想?
当然,我们确实可以解释为孙权得到潘璋那边来的使者的消息之后思考了一下,然后告诉使者叫他又赶回去将关羽斩杀,顺便把他儿子也斩杀,但是大家读一读这段话,想想看,是这个可能性合理呢,还是孙权直接收到消息的就是“不好意思,关羽父子已经被我砍了”的可能性合理呢?
我们判断历史真相要尽可能简单思考,不然就真会陷入厚黑圈子去。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6-20 14:54:54 +0800 CST  
第二个奇怪的事情在于,史书里到处都有写到是马忠生擒的关羽,可这个马忠在立下如此大功后却没有获得一丝奖励,随后便消失不见了,这岂不怪哉?
我们常说军功军功,军功是怎么算的?一般人很容易将其联系到指挥战争这个层次,认为只有那些运筹帷幄的人才有军功,可若如此的话,一般人如何才能加官进爵?历朝历代设置那么多等级爵位又有什么意义呢?
一般军功就这么几种情况,一是常规的,算人头(后来改成耳朵或者手指),二是非常规的。
非常规的又分为两种,一是执行特殊任务,比如黄盖诈降,可能一个人都没砍,但也要算功劳——《三国志-黄盖传》里说他在赤壁之战后立刻就“拜武锋中郎将”,而黄盖是最早跟随孙坚的人之一,混了二十年才混到中郎将的职务,也算是够衰的。
另一种是击毙或生擒敌方重要将领,比如黄忠击毙了夏侯渊,立刻就成为了与关羽并驾齐驱的人。有时候运气好的话捡的人头甚至是屁股都能立功,比如项羽自杀的时候就有五个人瓜分了他的尸体,结果这五人都封侯了。
生擒比之于击毙更加需要技巧性(废话),何况还是抓关羽这种级别的人(别的不说,光关羽的武力值至少就在90以上吧,你让全言我去追关羽,不被砍死就不错了)。可马忠立下如此功劳,居然连根毛都没有获得,倒是潘璋因功拜固陵太守、振威将军,封溧阳侯;朱然迁昭武将军,封西安乡侯——这一点都不清真。
马忠之前就潘璋的司马了,算是中级军官中的佼佼者(比如沛公左司马曹无伤属于知道刘邦核心机密然后出卖给项羽级别的人),生擒关羽不说和潘璋对半分军功,怎么着也得三七嘛!可是随后马忠便在历史上不见了踪影,这又是为何?
我前面说了,反对彻底的厚黑读史,但是并不是否认厚黑的存在。要我看,这马忠估计就真当了孙权一方的弃子,可能已经被杀了,也可能被闲置不用,随时准备被献祭给刘备。但是最终刘备没有和孙权和好,而马忠便已经病逝了,孙权觉得这厮实在烦心,于是便绝口不提他的存在了。
楼主 全言  发布于 2016-06-20 14:56:05 +0800 CST  

楼主:全言

字数:35187

发表时间:2016-06-18 03:4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10-21 18:27:10 +0800 CST

评论数:36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