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近代欧洲五强争霸(1740-1945年)

(二十)女皇让步

1770年底,本来因为战场胜利而大受鼓舞的叶卡捷琳娜二世,却被腓特烈的来信浇了一盆冷水。

调停,既不是说和,也不是劝架。

调停实质上意味着我并没有跟你站一边,而且如果你拒绝我的调停,那么后果自负!

因为一旦自己的调停没有被接受,那将是恶狠狠的一记耳光,一般国家都接受不了。

好在,在竞技场上沉浮多年的叶卡捷琳娜不是那么容易打败的。

她自然知道,所谓调停就是讨价还价,而腓特烈想要什么她再清楚不过了!

既然是讨价还价就要沉得住气!

对于腓特烈这样的人,只要价给的高,什么都能买来。

因此,当亨利亲王来到圣彼得堡的时候,他发现叶卡捷琳娜对普奥的调停一点兴趣都没有。

深谙此道的腓特烈知道,是出价的时候了。

很快他就写信给亨利亲王,让他告知叶卡捷琳娜,如果俄罗斯一定要将普鲁士拖入一场可能会将奥地利、法国都囊括进来的全欧战争中,那么普鲁士一定要得到足够的补偿!
显然,这个补偿就是波属普鲁士。

但是,叶卡捷琳娜不会给,也不能给。

俄罗斯现在实行的政策是“北方体系”,这一体系的一个重要前提是保持波兰在俄罗斯控制下的完整而独立自主。而且既然俄罗斯能够独自控制波兰,为何要分给其他国家。

叶卡捷琳娜自然知道,普鲁士之所以敢厚颜无耻的来这里要补偿,只不过是挟奥地利自重。

因此,叶卡捷琳娜想要来个釜底抽薪,把奥地利拉入北方体系,成为自己的盟友,从而绕过普鲁士从根上解决问题。

叶卡捷琳娜想要给的条件是,继续按照盟约支持普鲁士获得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一些领土,但是可以将俄罗斯占领的土耳其领土割让一部分给奥地利。

在叶卡捷琳娜看来,这样可以一举三得。一是让普鲁士和奥地利放弃调停,自己可以继续打土耳其;二是让普鲁士和奥地利因为争夺帝国内部领土恢复敌对状态;三是让奥地利和法国因为奥地利占领土耳其的领土而心生隔阂。

不过,这是叶卡捷琳娜的底牌,显然不能第一时间就交出来。

因此,叶卡捷琳娜给出了自己的首轮谈判条件:接受普奥的调停,但是克里米亚汗国从土耳其独立,而且土耳其要赔付俄罗斯巨额补偿,而俄罗斯要占领两公国二十五年,作为土耳其赔款的抵押,等到赔款完成立马归还。

看到这个条件,腓特烈觉得都不好意思转给奥地利。别说二十五年,一年奥地利都接受不了!而且二十五年后,俄罗斯不还,谁也没办法。

腓特烈自然看出了叶卡捷琳娜的算计,但是他手中却没有什么牌可以用,他唯一能做的就是继续挟奥地利跟俄罗斯讨价还价。

然而,正当还没开始讲价,亨利亲王突然来一个封信,信中说叶卡捷琳娜对瓜分波兰亮了红灯!

这可让腓特烈喜出望外!

叶卡捷琳娜之所以会这么快转变,倒不全是因为害怕奥地利和普鲁士,而是因为俄罗斯内部对瓜分的问题产生了分歧。

北方体系的提出者是帕宁。帕宁作为一个职业外交官,自然会维护自己精心构思和打造的外教体系,因此他坚决反对瓜分波兰。

但是很多人对这一体系很不感兴趣,而且十分怀疑这一体系的有效性。

在反对者看来看来,当普鲁士联合奥地利来调停战争的时候,这就意味着北方体系失败了。因为所谓的北方体系不但没有给俄罗斯创造稳定的外部环境,还让俄罗斯陷入了可能与奥地利、法国和普鲁士三国为敌的境地!

这还只是国家大局,从个人私利角度,不喜欢北方体系的人就更多了,为首的就是叶卡捷琳娜的情夫奥尔洛夫。

这是因为他们眼看着奥地利和普鲁士占领了大片的波兰领土,十分的眼馋。

要知道,瓜分了波兰的领土之后,自然是要分给他们这些当政者和有功之臣的。

因此,在俄罗斯朝野之中形成了一股支持瓜分波兰的强大力量。而亨利亲王在鼓动这股力量上自然起到了很大的作用。

叶卡捷琳娜曾经宣称,她依然坚定地支持帕宁的北方体系,但是她必须要权衡利弊,要照顾各方的需求。

而且,获得领土不仅能够获得大批贵族的支持,对于提高叶卡捷琳娜的声誉也是很有帮助的,毕竟开疆拓土最容易让群众兴奋。

显然,在这里推动俄罗斯发生转变的重要力量还是腓特烈大帝。

因为正是腓特烈站在奥地利这一边,才使北方体系濒于失败。也正是腓特烈不断地怂恿奥地利占领波兰领土,甚至自己也派兵占领波兰领土,才让俄罗斯内部的一些人眼馋。

总之,腓特烈前期的微操产生了预期的效果!

因此,在1771年的1月8日的一个晚宴上,当在场的人再一次谈起了奥地利占领了大片波兰领土的问题时,叶卡捷琳娜说道:“为什么我们不都分点东西呢?”

大家都知道这句话的分量。

很快,俄罗斯外交大臣就找到了普鲁士驻俄罗斯大使,告知其女皇已经同意瓜分波兰。
消息很快传到了腓特烈的耳中。腓特烈非常兴奋,但是也保持了极大地克制,因为他知道这也只是个开始。

叶卡捷琳娜是只是原则上同意了瓜分波兰的计划,但是怎么分还都没有定。更重要的是她并没有同意普鲁士和奥地利的调停,而这才是能够瓜分波兰的前提条件。

不过,腓特烈还是迅速派军队继续前进占领了更多的波兰领土。先得到才能安心,如果事后靠谈判能得到的可能就要少很多了。

腓特烈的下一个重要任务是劝说奥地利接受俄罗斯提出的议和条件。

只不过,这一次腓特烈要站在俄罗斯一边。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8-23 17:11:04 +0800 CST  
(二十一)瓜分协议

1771年,奥地利与俄罗斯之间的艰难谈判开始了。由于奥地利和俄罗斯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普鲁士作为中间人担任起信使的角色。

土耳其早已经被战争折磨的痛苦不堪。因此,当奥地利和普鲁士开始调停时,他立即把关押的俄罗斯大使释放回国,希望以此释放和谈的善意。

叶卡捷琳娜自然看不上土耳其的伎俩。

但是战场的形势却让她不得不认真考虑和平的问题。

1771年,俄罗斯依然多线操作,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东线战场,第二集团军攻入了克里米亚半岛,并占领了刻赤。

之前的战争中,俄罗斯占领了亚述这个出海口。但是从亚述到黑海还要经过刻赤海峡这一狭窄的通道。土耳其可以通过控制刻赤,牢牢地将俄罗斯圈进在亚述海。只有占领了刻赤之后,俄罗斯的舰队才可以自由进入黑海。

此外,俄军的迅速推进也吓坏了克里米亚汗国的贵族阶层。他们立即废黜了亲土耳其的大汗,然后推选了新的大汗,并与俄罗斯开展谈判。

最终,克里米亚汗国宣布脱离土耳其管辖,变成俄罗斯的属国,效忠于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

这项成就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此外,在地中海战场、波兰战场,俄罗斯的进展都很顺利。然而,俄军最重要的进攻方向,鲁缅采夫率领的第一军团在这一年却几乎没有什么动作。

推进到多瑙河前线的鲁缅采夫,不得不以不多的兵力防守整条多瑙河。因为土耳其主力部队,随时可以从其中一点渡河,然后对孤军在前的第一集团军进行包围。

这就让鲁缅采夫不敢像1770年那样快速推进。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俄军总部也不敢让鲁缅采夫强渡多瑙河。因为此时已经在边境地区集结了大量兵力的奥地利,正在虎视眈眈的注视着俄罗斯的军队。

俄军不得不从前线抽调一些士兵来应对奥地利军队,这导致鲁缅采夫的前线作战力量不足。

更重要的是,一旦奥地利被逼急而发送进攻,那么俄军将被土军和奥军两面夹击。

叶卡捷琳娜明白,此时的俄土战争进程已经不是她一个人能决定的了!

于是,1771年7月,也就是俄罗斯全面占领了克里米亚的时候,俄罗斯对奥地利作出了大幅度让步,提出可以将两个公国都给奥地利,以换取奥地利的支持。

然而奥地利还是不同意。

对于奥地利来说,两个多瑙河公国就是他的生命线,是绝不能退让的。

而且拿到这两个公国是绝对会大大的得罪法国的,他可不想在局势不明时,就干出得罪法国的事,弄不好就会两手皆空。

眼看着俄罗斯还不愿意松口,奥地利也拿出了自己的终极大招。

也是在7月,奥地利和土耳其签订了盟约。条约规定,奥地利将在俄土战争中支持土耳其,而土耳其要向奥地利支付大量金钱,并且要在俄罗斯退兵之后将一部分领土割让给奥地利。

虽然奥地利在这个盟约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会与俄罗斯作战,他只是想要通过这样一个盟约吓唬一下俄罗斯。但是这个协定确实给了俄罗斯沉重的一击。

不过,叶卡捷琳娜还想在讨价还价,她提出俄罗斯可以放弃两个公国,而且俄普奥三国可以在波兰得到补偿,但是被瓜分的波兰应该得到补偿,而这个补偿就是两个公国。

叶卡捷琳娜实在是不愿意把两公国还给土耳其。

但是,奥地利依然无法接受这样的安排,因为两公国划给波兰,还是会落在俄罗斯的控制之下!

局势已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就在此时,一直稳坐钓鱼台的普鲁士军队也出动了。

虽然,普鲁士军队出动是受到俄罗斯的邀请。但是,当普鲁士军队真的出动的时候,俄罗斯也害怕了。

很明显,奥地利在两公国问题上毫不退让。

而俄罗斯却不希望与奥地利开战,这样不但会让俄土战争胜负难料,而且即便能拉上普鲁士,法国也不能坐视俄罗斯和普鲁士联手进攻奥地利。

七年战争那种多年劳师无功的阴影让此时的欧洲各国都对全欧大战望而却步!

还有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迫使叶卡捷琳娜作出让出。那就是1770年开始,一场灾难性的鼠疫降临俄罗斯。不仅如此,由于政府抗疫不力,莫斯科等地区还发生了群众暴动。

为了向群众表示抗疫决心,叶卡捷琳娜甚至派出情夫奥尔洛夫前往莫斯科主持抗疫。奥尔洛夫倒是不负众望,在莫斯科限制人口流动,建立临时医院,终于在1771年结束之前摆脱了鼠疫的威胁。但是,鼠疫造成了俄罗斯数十万人死亡,给俄罗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最终,叶卡捷琳娜接受了奥地利和普鲁士的调停,同意放弃了占领两公国,并开始与土耳其进行和谈。

作为对俄罗斯放弃两公国的补偿,俄罗斯可以从波兰划分一部分领土,而为了“感谢”普鲁士和奥地利的调停,同时更是为了平衡各方的实力,普鲁士和奥地利也各自从波兰那里得到了一部分领土。

然而,瓜分波兰在奥地利遭到了特蕾西亚女王的反对。女王一方面从感情上抵触这种强盗行为,另一方面担心瓜分波兰会影响奥地利和法国的联盟。

但是,约瑟夫二世和考尼茨一顿劝,也最终说服了特蕾西亚。显然奥地利不能眼看着普鲁士和俄罗斯获利,而自己毫无所获。

1772年2月,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分别签订了瓜分波兰的双方协议。

通过这次瓜分,普鲁士得到的土地和人口是最少的,总共3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大约60万人,但却是开发程度最高的,且有高度战略意义,实现了两部分领土的联合。虽然在俄罗斯的坚决反对下没有获得担泽港,但普鲁士依然切断了波兰的出海口,得到了80%的联邦外贸贸易。

奥地利得到了最多的人口和第二多的土地,总共83000平方千米的土地和265万人。俄罗斯在联邦东北部所得到的土地是最大的,但也是最没经济意义的,共92000平方千米的土地和130万人。

通过这次调停和瓜分,奥地利和俄罗斯都有收获,但是获利最多的还是普鲁士。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获得了普鲁士梦寐以求的波属普鲁士,腓特烈的这一次的操作确实技高一筹,让人佩服!

除了得到具有重要战略和经济价值的领土之外,普鲁士还实现了与奥地利的初步和解。因为奥地利和普鲁士在双边协定中明确,奥地利获得了波兰领土后,放弃了收复西里西亚。

这可让普鲁士彻底的卸下了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其从外交困局中走了出来。虽然,普鲁士和俄罗斯的防守同盟条约延续到了1780年,但是普鲁士已经有了外交上更多而自主权。

这将对未来的欧洲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在奥地利和普鲁士争夺巴伐利亚的时候。
当然,这还是后话。

奥地利从这场斗争中也得到了实在的收获,这让新任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得志意满。他坚定地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而且帮助奥地利一雪丢掉西里西亚的耻辱。

至于是不是真的能补偿丢失西里西亚的损失,或者见仁见智,但此后的约瑟夫将花费大量精力用来开展新占领的土地,只不过收效甚微。

这还在其次。这场外交斗争中,奥地利虽然实现了克制俄罗斯的目的,但是他不但让俄罗斯反感,也着实因为瓜分波兰而伤了法国的心。


然而,我们知道奥地利却别无选择,即使知道是被腓特烈牵着鼻子走,他也只能如此。

这着实暴露出奥地利的巨大外交困境,即奥地利很难在东西两方强国中左右逢源。

造成这个困境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所处的中间位置,客观上让他容易与多方发生冲突。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奥地利失去了神圣罗马帝国“老大”的地位,这让他缺少足够的实力应对外部影响,不得不瞻前顾后、左右掂量。

这种困境将一直困扰着奥地利,直到他灭亡。

俄罗斯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应该看作是一个失败者,但我们只能说叶卡捷琳娜尽力了。不过,俄罗斯之所以能接受这样的安排,是因为他可以从土耳其那里得到充足的补偿!
黑海出海口、克里米亚已经到手了,俄罗斯也遵从普奥调停,开始土耳其和谈了。

只不过事与愿违,和谈很快破裂,战争还要继续打下去。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9-07 09:33:41 +0800 CST  
六、女皇大帝

(二十二)议和不成

1771年的整个一年中,俄军统帅鲁缅采夫都战战兢兢。

他不得不以很少的兵力防守整个多瑙河前线。这让他十分头痛,因为土耳其军队虽然素质不高,但是人数众多,实在是不好应付。

一直到1772年初,普奥两国的调解终于“成功”,俄土双方签订了停火协议并开始谈判。

鲁缅采夫这才松了一口气。

对于普奥两国的调解,土耳其可以说是有苦说不出。

要说这调解没用吧,两国确实逼着俄罗斯放弃了两个公国,并且让俄罗斯开始停火谈判。

要说有作用吧,普奥两国在与俄罗斯达成瓜分波兰的协议后,对俄土谈判不管不问了。

现在的土耳其,虽然求来了谈判,但却没有一个帮忙的!

他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而此时的叶卡捷琳娜自然也是窝了一肚子火。

自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打下了一只又肥又大的猎物,却要跟别的猎人分享,想想就气不打一出来。

而此时她唯一可以撒气的对象就是土耳其了!

因此,叶卡捷琳娜不打算再让步了。

1772年3月,俄土双方谈判开始。

俄方在谈判桌上提出的要求是:克里米亚汗国脱离土耳其,以俄罗斯为宗主国;俄罗斯占领亚述,并可以在黑海自由航行和贸易;俄罗斯占领部分格鲁吉亚地区,并有保护高加索和格鲁吉亚地区基督教徒的权利;同时土耳其要向俄罗斯赔偿。

叶卡捷琳娜要求俄方谈判代表,一定要坚持这些条款,唯一可以让步的仅仅是土耳其的赔款数量。

叶卡捷琳娜的目标很明确,她是要让土耳其彻底失去威胁俄罗斯的能力。

这些条款中,获得亚述以及黑海的自由航行贸易权,是俄罗斯数百年来梦寐以求的。

但是,这次谈判中最核心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这个问题,而是克里米亚汗国的归属问题。

因为亚述,本质上还是一个出海口的问题,而克里米亚对于两国来说都是致命的。

对于俄罗斯来说,如果克里米亚依然在土耳其手中,那么土耳其就一直可以通过克里米亚的骑兵威胁俄罗斯的南部边疆,而这里也是俄罗斯最富庶的地区。

此外,即使俄罗斯占有了亚述,土耳其还可以通过刻赤来控制亚述。一旦两国交锋,俄罗斯的商船和舰队依然很难进入黑海,更别说进入地中海了。

因此,虽然战争开始之时,俄罗斯或许并没有奢求能够得到克里米亚,毕竟这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但一旦看到有这样的机会,叶卡捷琳娜绝对不会放过。

这可是不世之功!

有了克里米亚之后的俄罗斯,不仅仅拥有了安全的出海口,还将自己的边境直接延伸到了黑海沿岸,彻底消除了克里米亚骑兵的威胁。

而且,一旦俄土再次交锋,俄罗斯不需要再准备军队应付克里米亚,而是可以直接组织一支舰队,直接进攻土耳其黑海沿岸的各处,甚至直接进攻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

这次战争中,俄罗斯舰队历时一年多,绕过整个欧洲才来到了土耳其海域。而且这还是在英国的帮助下才完成的。

可见,获得克里米亚能带来多大的好处!

当然,土耳其也不傻,他绝对不会轻易放弃克里米亚。

因此,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成为这一次谈判的焦点,双方迟迟没有谈下来。

本来,俄土双方这次停战协议签了半年,也就是到9月底。但是,到了8月中旬,土耳其方面突然声称要终止谈判,并且要离开谈判地。

这可是让俄罗斯方面大吃一惊。

毕竟,此时占据上风的可是俄罗斯。因为俄罗斯声称要占领的这些地方,俄罗斯都实实在在的占领着呢!

土耳其是这次谈判的弱势一方才对。

不过,土耳其这所以这么硬气,倒不是因为自己有了什么大的进展,而是在远处的瑞典发生了一次政变。

在土耳其看来,这次政变肯定会逼迫俄罗斯在与土耳其的谈判中作出让步!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9-15 09:52:10 +0800 CST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讲过,瑞典曾经是雄霸北方的欧洲列强之一。直到彼得大帝在大北方战争中耗时20年才战胜了瑞典国王查理十七世。

此战之后,瑞典的王权衰弱,国会掌握了大权,进入了所谓的“自由时代”。

这一时期,瑞典国王无权,而国会内部形成了贵族派的“礼帽党”和平民派的“便帽党”两派争权互不相让,国家内部纷争不断。


对于瑞典的这种状况,满意的是俄罗斯、普鲁士和英国,不满意的是法国。

英国是不希望一个强大的瑞典威胁他的北方贸易线路。

普鲁士之前一直被瑞典骑在头上打,自然不希望瑞典再强大起来。

而俄罗斯现在则是控制瑞典政局的主要力量,毕竟瑞典此时的政体,本身就是彼得大帝强加给瑞典的。

而法国一直将瑞典作为远交近攻的盟友。瑞典是法国在三十年战争中战胜奥地利的重要支撑力量,那时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北方雄师”的名号一直在欧洲上空飘扬!

而这一名号自然也一直召唤者瑞典王室重振雄风。

最终,承担起这一使命的是古斯塔夫三世。

古斯塔夫三世年轻的时候是个快乐的王子,爱好文学、音乐等等,但是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受到各种打压不同,他的这种爱好受到了父母的支持,毕竟他们身上已经没有了领导国家的责任,何不逍遥自在呢?然而,这并不是古斯塔夫三世的唯一追求。

1771年2月,瑞典国王阿道夫·弗雷德里克去世。大家或许还记得,这位国王是叶卡捷琳娜的舅舅。正是由于叶卡捷琳娜的丈夫——彼得三世要去继承俄罗斯皇位,才让这位舅舅有机会继承瑞典王位。

国王去世的时候,作为第一继承人的古斯塔夫正在欧洲各国游历。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古斯塔夫沉着冷静,思考应对之策。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9-19 14:36:45 +0800 CST  
他向国内发去信息,表示自己尊重现行的国家政治体制,无意变更瑞典当前的“自由状态”。然后,他继续自己的欧洲游历,而这一游历已经变成了寻求支持的外交旅程。

他最终获得了法国的支持。法国舒瓦瑟尔公爵与他商讨了发动政变的最佳方法。在他返回瑞典之前,法国政府承诺会无条件每年给予他150万锂的大笔资助,而且还将著名外交官韦尔热纳伯爵从君士坦丁堡改驻斯德哥尔摩。

回国之后,古斯塔夫依然表面上维持自己快乐王子的生活,但在暗中在军队中争取支持者。

1772年8月,在几位弟弟和法国驻瑞典大使韦尔热纳的帮助下,古斯塔夫三世发动政变,解散国会,并驱逐了亲俄的贵族反对派,时隔半个世纪,再次恢复了瑞典的中央集权。

这可给叶卡捷琳娜迎头一击,因为这次政变很明显是朝着俄罗斯来的。叶卡捷琳娜不得不考虑召集军队应付瑞典。

这也是为什么土耳其敢于撤出谈判的重要原因。

然而,土耳其的这个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

因为,政变之后的古斯塔夫三世并没有急于与俄罗斯撕破脸,因为此时瑞典的内部问题太多,必须尽快解决。

古斯塔夫夺颁布了一部新宪法——《1772年宪法》取代了自由时代的宪法,确保了国王的最高统治权有。同时,面对长期积留下来的众多社会问题,他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虽然古斯塔夫三世没有立即发动外部战争,但是瑞典政变确实对俄罗斯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为俄罗斯的首都圣彼得堡,距离瑞典边境很近,而且瑞典海军可以轻易阻挡俄罗斯的商船和舰队离开波罗的海。

因此,叶卡捷琳娜知道,瑞典必须要解决,只是不在此时。

此时的俄罗斯无法应对与瑞典和土耳其的双线作战,而且与瑞典开战,会引发新的外交纠纷,更是此时的俄罗斯无法承受的。

叶卡捷琳娜不得不放下与瑞典的纠纷,将重心再次放在与土耳其的谈判上。

土耳其看到瑞典政变并没有按照他预想的方向发展,也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

不过,土耳其依然在克里米亚问题上毫不让步。

显然,土耳其也知道,失去克里米亚,土耳其将再也无法翻身!

谈判到了9月底依然没有结果。

双方都同意再延长半年的停火协议,换个地方继续谈判。不过,此时双方都对谈判不再抱希望。延长停火时间,只不过是为了明年的战争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罢了。

果然,双方的第二轮谈判在1773年1月彻底破裂。

随着3月底停火协议到期,俄土战火再起!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9-19 14:37:00 +0800 CST  
大家中秋快乐!!!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9-19 20:32:04 +0800 CST  
(二十三)战争泥潭

事实证明,土耳其争取的这一年停火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经过一年的部署,土耳其在多瑙河南岸部署了十几万的兵力。

鲁缅采夫这边的兵力也得到了部分恢复,不过要发起渡河战役显然还有所不足。

这一条长长的多瑙河,如果鲁缅采夫要进攻,必须集中一部分的优势兵力。

但是兵力一旦集中,其他地方的防守就会出现漏洞,从而会被具有优势兵力的土耳其军队趁虚而入。

所以,对于渡河作战,鲁缅采夫非常的抗拒。

为此,鲁缅采夫曾经在第二阶段的俄土和谈失败后,建议再延迟半年的停火协议,从而可以补充更多兵力。

鲁缅采夫的谨慎是可以理解的。此时的俄军第一集团军已经过于突出,一旦被土耳其包围,那么这几年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而且会让俄罗斯在谈判中更加不利。

然而,对于鲁缅采夫的建议,叶卡捷琳娜一概不接受。她的要求很简单,俄军必须渡过多瑙河。

战争已经到了第四个年头。与七年战争不同,俄罗斯此次是全面作战,而且几乎得不到任何帮助,本来就财力不足的俄罗斯早已经捉襟见肘,不得不四处加派税收,到处征召兵力。

战争已经不能再拖下去了!

此时的土耳其唯一的依靠就是多瑙河。只要拿下多瑙河,越过巴尔干山,兵临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一切就结束了。

因此,在叶卡捷琳娜的反复催促治下,鲁缅采夫还是在1773年4月发动了渡河战役。

鲁缅采夫的目标是多瑙河的南岸、巴尔干山脉脚下的苏曼城。拿下苏曼城之后,俄军就可以以此为依托越过巴尔干山。

不过,要拿下苏曼城,俄军必须在多瑙河沿岸站稳脚跟。

为此,鲁缅采夫选择了多瑙河沿岸锡利斯特拉要塞。

由于俄军没有优势兵力,鲁缅采夫不得不制定了复杂的作战计划,俄军在整个多瑙河一线的多处发动了牵制作战,以求打乱土军的部署。

然而,正如鲁缅采夫担心的那样,在持续作战长达两个多月后,俄军还是没有攻占锡利斯特拉要塞。

最终鲁缅采夫不得不帅军返回多瑙河北岸,仅仅保留了一个哈瓦索要塞。

渡河战役的失败,让整个俄罗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显然,土耳其在这场胜利之后,更坚定了与俄罗斯斗争到底的信心!

对鲁缅采夫的批评开始出现在俄罗斯宫廷,特别是女皇的情夫奥尔洛夫·格里高利。

这里就牵涉到此时俄罗斯朝廷的内部纠纷。

女皇登基是靠的很多功臣,其中的代表就是作为情夫的奥尔洛夫,还有外交大臣帕宁。
而这两个人分别代表了两派,简单来说奥尔洛夫自然是好战派,帕宁则是和平派。

帕宁的立身之本是他提出的“北方体系”。在这一体系的指导之下,帕宁从一开始就不希望俄罗斯与土耳其开展全面战争,只是有限战争即可。

因此,战争打到这个地步,已经超出了他的接受范围。

更重要的是,帕宁认为俄罗斯在土耳其那里获得太多战利品,会影响俄罗斯的对外关系。

普鲁士联合奥地利的调解,还有瑞典的政变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再加上与俄国敌对的法国,那么俄罗斯在整个欧洲几乎没有了朋友。

如果俄罗斯在俄土战争后处于一个不断恶化的外部环境,那更会影响俄罗斯以后的发展。

而在于奥尔洛夫这一好战派来讲,开疆拓土、裂土封侯就是他们的使命所在,也是这些传统贵族的利益所在。

不过,比起让鲁缅采夫担任总司令之外,他们更希望自己人担任。

因为,鲁缅采夫虽然是一个军人,但他其实是站在帕宁这一边的。作为军事统帅的他,深切的知道俄军的处境艰难,取胜更难。

与其这样冒险,不如见好就收,取得有限的战利品也就可以了。

显然,抉择权在叶卡捷琳娜手中。

是战是和,是换人还是继续任用鲁缅采夫。

他身边的两派给出的选项是,要么换人,要么议和。

然而,叶卡捷琳娜拒绝了这两个选项,给出了自己的选择。

她决定继续向多瑙河战线增兵,并继续由鲁缅采夫指挥第一集团军开展渡河战役!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9-27 09:30:42 +0800 CST  
(二十一)瓜分协议

1771年,奥地利与俄罗斯之间的艰难谈判开始了。由于奥地利和俄罗斯没有建立正式的外交关系,普鲁士作为中间人担任起信使的角色。

土耳其早已经被战争折磨的痛苦不堪。因此,当奥地利和普鲁士开始调停时,他立即把关押的俄罗斯大使释放回国,希望以此释放和谈的善意。

叶卡捷琳娜自然看不上土耳其的伎俩。

但是战场的形势却让她不得不认真考虑和平的问题。

1771年,俄罗斯依然多线操作,并且取得了不错的成绩。特别是东线战场,第二集团军攻入了克里米亚半岛,并占领了刻赤。

之前的战争中,俄罗斯占领了亚述这个出海口。但是从亚述到黑海还要经过刻赤海峡这一狭窄的通道。土耳其可以通过控制刻赤,牢牢地将俄罗斯圈进在亚述海。只有占领了刻赤之后,俄罗斯的舰队才可以自由进入黑海。

此外,俄军的迅速推进也吓坏了克里米亚汗国的贵族阶层。他们立即废黜了亲土耳其的大汗,然后推选了新的大汗,并与俄罗斯开展谈判。

最终,克里米亚汗国宣布脱离土耳其管辖,变成俄罗斯的属国,效忠于俄罗斯女皇叶卡捷琳娜。

这项成就可以说是史无前例的!

此外,在地中海战场、波兰战场,俄罗斯的进展都很顺利。然而,俄军最重要的进攻方向,鲁缅采夫率领的第一军团在这一年却几乎没有什么动作。

推进到多瑙河前线的鲁缅采夫,不得不以不多的兵力防守整条多瑙河。因为土耳其主力部队,随时可以从其中一点渡河,然后对孤军在前的第一集团军进行包围。

这就让鲁缅采夫不敢像1770年那样快速推进。

还有一个更重要的原因是,俄军总部也不敢让鲁缅采夫强渡多瑙河。因为此时已经在边境地区集结了大量兵力的奥地利,正在虎视眈眈的注视着俄罗斯的军队。

俄军不得不从前线抽调一些士兵来应对奥地利军队,这导致鲁缅采夫的前线作战力量不足。

更重要的是,一旦奥地利被逼急而发送进攻,那么俄军将被土军和奥军两面夹击。

叶卡捷琳娜明白,此时的俄土战争进程已经不是她一个人能决定的了!

于是,1771年7月,也就是俄罗斯全面占领了克里米亚的时候,俄罗斯对奥地利作出了大幅度让步,提出可以将两个公国都给奥地利,以换取奥地利的支持。

然而奥地利还是不同意。

对于奥地利来说,两个多瑙河公国就是他的生命线,是绝不能退让的。

而且拿到这两个公国是绝对会大大的得罪法国的,他可不想在局势不明时,就干出得罪法国的事,弄不好就会两手皆空。

眼看着俄罗斯还不愿意松口,奥地利也拿出了自己的终极大招。

也是在7月,奥地利和土耳其签订了盟约。条约规定,奥地利将在俄土战争中支持土耳其,而土耳其要向奥地利支付大量金钱,并且要在俄罗斯退兵之后将一部分领土割让给奥地利。

虽然奥地利在这个盟约中并没有明确的说明会与俄罗斯作战,他只是想要通过这样一个盟约吓唬一下俄罗斯。但是这个协定确实给了俄罗斯沉重的一击。

不过,叶卡捷琳娜还想在讨价还价,她提出俄罗斯可以放弃两个公国,而且俄普奥三国可以在波兰得到补偿,但是被瓜分的波兰应该得到补偿,而这个补偿就是两个公国。

叶卡捷琳娜实在是不愿意把两公国还给土耳其。

但是,奥地利依然无法接受这样的安排,因为两公国划给波兰,还是会落在俄罗斯的控制之下!

局势已到了剑拔弩张的地步。

就在此时,一直稳坐钓鱼台的普鲁士军队也出动了。

虽然,普鲁士军队出动是受到俄罗斯的邀请。但是,当普鲁士军队真的出动的时候,俄罗斯也害怕了。

很明显,奥地利在两公国问题上毫不退让。

而俄罗斯却不希望与奥地利开战,这样不但会让俄土战争胜负难料,而且即便能拉上普鲁士,法国也不能坐视俄罗斯和普鲁士联手进攻奥地利。

七年战争那种多年劳师无功的阴影让此时的欧洲各国都对全欧大战望而却步!

还有一个重要的外部因素,迫使叶卡捷琳娜作出让出。那就是1770年开始,一场灾难性的鼠疫降临俄罗斯。不仅如此,由于政府抗疫不力,莫斯科等地区还发生了群众暴动。

为了向群众表示抗疫决心,叶卡捷琳娜甚至派出情夫奥尔洛夫前往莫斯科主持抗疫。奥尔洛夫倒是不负众望,在莫斯科限制人口流动,建立临时医院,终于在1771年结束之前摆脱了鼠疫的威胁。但是,鼠疫造成了俄罗斯数十万人死亡,给俄罗斯造成了巨大的冲击。

最终,叶卡捷琳娜接受了奥地利和普鲁士的调停,同意放弃了占领两公国,并开始与土耳其进行和谈。

作为对俄罗斯放弃两公国的补偿,俄罗斯可以从波兰划分一部分领土,而为了“感谢”普鲁士和奥地利的调停,同时更是为了平衡各方的实力,普鲁士和奥地利也各自从波兰那里得到了一部分领土。

然而,瓜分波兰在奥地利遭到了特蕾西亚女王的反对。女王一方面从感情上抵触这种强盗行为,另一方面担心瓜分波兰会影响奥地利和法国的联盟。

但是,约瑟夫二世和考尼茨一顿劝,也最终说服了特蕾西亚。显然奥地利不能眼看着普鲁士和俄罗斯获利,而自己毫无所获。

1772年2月,俄罗斯、普鲁士和奥地利分别签订了瓜分波兰的双方协议。

通过这次瓜分,普鲁士得到的土地和人口是最少的,总共36000平方公里的土地和大约60万人,但却是开发程度最高的,且有高度战略意义,实现了两部分领土的联合。虽然在俄罗斯的坚决反对下没有获得担泽港,但普鲁士依然切断了波兰的出海口,得到了80%的联邦外贸贸易。

奥地利得到了最多的人口和第二多的土地,总共83000平方千米的土地和265万人。俄罗斯在联邦东北部所得到的土地是最大的,但也是最没经济意义的,共92000平方千米的土地和130万人。

通过这次调停和瓜分,奥地利和俄罗斯都有收获,但是获利最多的还是普鲁士。能够不费一兵一卒,获得了普鲁士梦寐以求的波属普鲁士,腓特烈的这一次的操作确实技高一筹,让人佩服!

除了得到具有重要战略和经济价值的领土之外,普鲁士还实现了与奥地利的初步和解。因为奥地利和普鲁士在双边协定中明确,奥地利获得了波兰领土后,放弃了收复西里西亚。

这可让普鲁士彻底的卸下了达摩克利斯之剑,让其从外交困局中走了出来。虽然,普鲁士和俄罗斯的防守同盟条约延续到了1780年,但是普鲁士已经有了外交上更多而自主权。

这将对未来的欧洲局势产生重大影响,尤其是在奥地利和普鲁士争夺巴伐利亚的时候。
当然,这还是后话。

奥地利从这场斗争中也得到了实在的收获,这让新任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得志意满。他坚定地认为这是自己的功劳,而且帮助奥地利一雪丢掉西里西亚的耻辱。

至于是不是真的能补偿丢失西里西亚的损失,或者见仁见智,但此后的约瑟夫将花费大量精力用来开展新占领的土地,只不过收效甚微。

这还在其次。这场外交斗争中,奥地利虽然实现了克制俄罗斯的目的,但是他不但让俄罗斯反感,也着实因为瓜分波兰而伤了法国的心。

然而,我们知道奥地利却别无选择,即使知道是被腓特烈牵着鼻子走,他也只能如此。
这着实暴露出奥地利的巨大外交困境,即奥地利很难在东西两方强国中左右逢源。

造成这个困境的原因一方面是因为他所处的中间位置,客观上让他容易与多方发生冲突。

另一方面则是因为奥地利失去了神圣罗马帝国“老大”的地位,这让他缺少足够的实力应对外部影响,不得不瞻前顾后、左右掂量。

这种困境将一直困扰着奥地利,直到他灭亡。

俄罗斯在这场外交斗争中,应该看作是一个失败者,但我们只能说叶卡捷琳娜尽力了。

不过,俄罗斯之所以能接受这样的安排,是因为他可以从土耳其那里得到充足的补偿!

黑海出海口、克里米亚已经到手了,俄罗斯也遵从普奥调停,开始土耳其和谈了。

只不过事与愿违,和谈很快破裂,战争还要继续打下去。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10-11 12:08:18 +0800 CST  
突然发现,前两天更新的已经被吞了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10-22 08:21:08 +0800 CST  
六、女皇大帝

(二十二)议和不成

1771年的整个一年中,俄军统帅鲁缅采夫都战战兢兢。

他不得不以很少的兵力防守整个多瑙河前线。这让他十分头痛,因为土耳其军队虽然素质不高,但是人数众多,实在是不好应付。

一直到1772年初,普奥两国的调解终于“成功”,俄土双方签订了停火协议并开始谈判。

鲁缅采夫这才松了一口气。

对于普奥两国的调解,土耳其可以说是有苦说不出。

要说这调解没用吧,两国确实逼着俄罗斯放弃了两个公国,并且让俄罗斯开始停火谈判。

要说有作用吧,普奥两国在与俄罗斯达成瓜分波兰的协议后,对俄土谈判不管不问了。
现在的土耳其,虽然求来了谈判,但却没有一个帮忙的!

他只能硬着头皮上了。

而此时的叶卡捷琳娜自然也是窝了一肚子火。


自己费尽九牛二虎之力,打下了一只又肥又大的猎物,却要跟别的猎人分享,想想就气不打一出来。

而此时她唯一可以撒气的对象就是土耳其了!

因此,叶卡捷琳娜不打算再让步了。

1772年3月,俄土双方谈判开始。

俄方在谈判桌上提出的要求是:克里米亚汗国脱离土耳其,以俄罗斯为宗主国;俄罗斯占领亚述,并可以在黑海自由航行和贸易;俄罗斯占领部分格鲁吉亚地区,并有保护高加索和格鲁吉亚地区基督教徒的权利;同时土耳其要向俄罗斯赔偿。

叶卡捷琳娜要求俄方谈判代表,一定要坚持这些条款,唯一可以让步的仅仅是土耳其的赔款数量。

叶卡捷琳娜的目标很明确,她是要让土耳其彻底失去威胁俄罗斯的能力。

这些条款中,获得亚述以及黑海的自由航行贸易权,是俄罗斯数百年来梦寐以求的。

但是,这次谈判中最核心的问题已经不再是这个问题,而是克里米亚汗国的归属问题。

因为亚述,本质上还是一个出海口的问题,而克里米亚对于两国来说都是致命的。

对于俄罗斯来说,如果克里米亚依然在土耳其手中,那么土耳其就一直可以通过克里米亚的骑兵威胁俄罗斯的南部边疆,而这里也是俄罗斯最富庶的地区。

此外,即使俄罗斯占有了亚述,土耳其还可以通过刻赤来控制亚述。一旦两国交锋,俄罗斯的商船和舰队依然很难进入黑海,更别说进入地中海了。

因此,虽然战争开始之时,俄罗斯或许并没有奢求能够得到克里米亚,毕竟这在历史上从未发生过。但一旦看到有这样的机会,叶卡捷琳娜绝对不会放过。

这可是不世之功!

有了克里米亚之后的俄罗斯,不仅仅拥有了安全的出海口,还将自己的边境直接延伸到了黑海沿岸,彻底消除了克里米亚骑兵的威胁。

而且,一旦俄土再次交锋,俄罗斯不需要再准备军队应付克里米亚,而是可以直接组织一支舰队,直接进攻土耳其黑海沿岸的各处,甚至直接进攻土耳其的首都伊斯坦布尔。

这次战争中,俄罗斯舰队历时一年多,绕过整个欧洲才来到了土耳其海域。而且这还是在英国的帮助下才完成的。

可见,获得克里米亚能带来多大的好处!

当然,土耳其也不傻,他绝对不会轻易放弃克里米亚。

因此,克里米亚的归属问题成为这一次谈判的焦点,双方迟迟没有谈下来。

本来,俄土双方这次停战协议签了半年,也就是到9月底。但是,到了8月中旬,土耳其方面突然声称要终止谈判,并且要离开谈判地。

这可是让俄罗斯方面大吃一惊。

毕竟,此时占据上风的可是俄罗斯。因为俄罗斯声称要占领的这些地方,俄罗斯都实实在在的占领着呢!

土耳其是这次谈判的弱势一方才对。

不过,土耳其这所以这么硬气,倒不是因为自己有了什么大的进展,而是在远处的瑞典发生了一次政变。

在土耳其看来,这次政变肯定会逼迫俄罗斯在与土耳其的谈判中作出让步!

我们在前面的章节中讲过,瑞典曾经是雄霸北方的欧洲列强之一。直到彼得大帝在大北方战争中耗时20年才战胜了瑞典国王查理十七世。

此战之后,瑞典的王权衰弱,国会掌握了大权,进入了所谓的“自由时代”。

这一时期,瑞典国王无权,而国会内部形成了贵族派的“礼帽党”和平民派的“便帽党”两派争权互不相让,国家内部纷争不断。

对于瑞典的这种状况,满意的是俄罗斯、普鲁士和英国,不满意的是法国。

英国是不希望一个强大的瑞典威胁他的北方贸易线路。

普鲁士之前一直被瑞典骑在头上打,自然不希望瑞典再强大起来。

而俄罗斯现在则是控制瑞典政局的主要力量,毕竟瑞典此时的政体,本身就是彼得大帝强加给瑞典的。

而法国一直将瑞典作为远交近攻的盟友。瑞典是法国在三十年战争中战胜奥地利的重要支撑力量,那时的瑞典国王古斯塔夫二世“北方雄师”的名号一直在欧洲上空飘扬!

而这一名号自然也一直召唤者瑞典王室重振雄风。

最终,承担起这一使命的是古斯塔夫三世。

古斯塔夫三世年轻的时候是个快乐的王子,爱好文学、音乐等等,但是与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受到各种打压不同,他的这种爱好受到了父母的支持,毕竟他们身上已经没有了领导国家的责任,何不逍遥自在呢?然而,这并不是古斯塔夫三世的唯一追求。

1771年2月,瑞典国王阿道夫·弗雷德里克去世。大家或许还记得,这位国王是叶卡捷琳娜的舅舅。正是由于叶卡捷琳娜的丈夫——彼得三世要去继承俄罗斯皇位,才让这位舅舅有机会继承瑞典王位。

国王去世的时候,作为第一继承人的古斯塔夫正在欧洲各国游历。面对这一突发情况,古斯塔夫沉着冷静,思考应对之策。

他向国内发去信息,表示自己尊重现行的国家政治体制,无意变更瑞典当前的“自由状态”。然后,他继续自己的欧洲游历,而这一游历已经变成了寻求支持的外交旅程。

他最终获得了法国的支持。法国舒瓦瑟尔公爵与他商讨了发动政变的最佳方法。在他返回瑞典之前,法国政府承诺会无条件每年给予他150万锂的大笔资助,而且还将著名外交官韦尔热纳伯爵从君士坦丁堡改驻斯德哥尔摩。

回国之后,古斯塔夫依然表面上维持自己快乐王子的生活,但在暗中在军队中争取支持者。

1772年8月,在几位弟弟和法国驻瑞典大使韦尔热纳的帮助下,古斯塔夫三世发动政变,解散国会,并驱逐了亲俄的贵族反对派,时隔半个世纪,再次恢复了瑞典的中央集权。

这可给叶卡捷琳娜迎头一击,因为这次政变很明显是朝着俄罗斯来的。叶卡捷琳娜不得不考虑召集军队应付瑞典。

这也是为什么土耳其敢于撤出谈判的重要原因。

然而,土耳其的这个如意算盘还是打错了。

因为,政变之后的古斯塔夫三世并没有急于与俄罗斯撕破脸,因为此时瑞典的内部问题太多,必须尽快解决。

古斯塔夫夺颁布了一部新宪法——《1772年宪法》取代了自由时代的宪法,确保了国王的最高统治权有。同时,面对长期积留下来的众多社会问题,他开始了一系列的改革。

虽然古斯塔夫三世没有立即发动外部战争,但是瑞典政变确实对俄罗斯造成了严重的威胁。

因为俄罗斯的首都圣彼得堡,距离瑞典边境很近,而且瑞典海军可以轻易阻挡俄罗斯的商船和舰队离开波罗的海。

因此,叶卡捷琳娜知道,瑞典必须要解决,只是不在此时。

此时的俄罗斯无法应对与瑞典和土耳其的双线作战,而且与瑞典开战,会引发新的外交纠纷,更是此时的俄罗斯无法承受的。

叶卡捷琳娜不得不放下与瑞典的纠纷,将重心再次放在与土耳其的谈判上。

土耳其看到瑞典政变并没有按照他预想的方向发展,也不得不回到谈判桌上。


不过,土耳其依然在克里米亚问题上毫不让步。

显然,土耳其也知道,失去克里米亚,土耳其将再也无法翻身!

谈判到了9月底依然没有结果。

双方都同意再延长半年的停火协议,换个地方继续谈判。不过,此时双方都对谈判不再抱希望。延长停火时间,只不过是为了明年的战争争取更多的准备时间罢了。

果然,双方的第二轮谈判在1773年1月彻底破裂。

随着3月底停火协议到期,俄土战火再起!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10-22 11:18:13 +0800 CST  
只能再发一遍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10-22 11:18:27 +0800 CST  
(二十三)战争泥潭

事实证明,土耳其争取的这一年停火期,确实起到了很好的作用。

经过一年的部署,土耳其在多瑙河南岸部署了十几万的兵力。

鲁缅采夫这边的兵力也得到了部分恢复,不过要发起渡河战役显然还有所不足。

这一条长长的多瑙河,如果鲁缅采夫要进攻,必须集中一部分的优势兵力。

但是兵力一旦集中,其他地方的防守就会出现漏洞,从而会被具有优势兵力的土耳其军队趁虚而入。

所以,对于渡河作战,鲁缅采夫非常的抗拒。

为此,鲁缅采夫曾经在第二阶段的俄土和谈失败后,建议再延迟半年的停火协议,从而可以补充更多兵力。

鲁缅采夫的谨慎是可以理解的。此时的俄军第一集团军已经过于突出,一旦被土耳其包围,那么这几年的努力就会前功尽弃,而且会让俄罗斯在谈判中更加不利。

然而,对于鲁缅采夫的建议,叶卡捷琳娜一概不接受。她的要求很简单,俄军必须渡过多瑙河。

战争已经到了第四个年头。与七年战争不同,俄罗斯此次是全面作战,而且几乎得不到任何帮助,本来就财力不足的俄罗斯早已经捉襟见肘,不得不四处加派税收,到处征召兵力。

战争已经不能再拖下去了!

此时的土耳其唯一的依靠就是多瑙河。只要拿下多瑙河,越过巴尔干山,兵临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一切就结束了。

因此,在叶卡捷琳娜的反复催促治下,鲁缅采夫还是在1773年4月发动了渡河战役。

鲁缅采夫的目标是多瑙河的南岸、巴尔干山脉脚下的苏曼城。拿下苏曼城之后,俄军就可以以此为依托越过巴尔干山。

不过,要拿下苏曼城,俄军必须在多瑙河沿岸站稳脚跟。

为此,鲁缅采夫选择了多瑙河沿岸锡利斯特拉要塞。

由于俄军没有优势兵力,鲁缅采夫不得不制定了复杂的作战计划,俄军在整个多瑙河一线的多处发动了牵制作战,以求打乱土军的部署。

然而,正如鲁缅采夫担心的那样,在持续作战长达两个多月后,俄军还是没有攻占锡利斯特拉要塞。

最终鲁缅采夫不得不帅军返回多瑙河北岸,仅仅保留了一个哈瓦索要塞。

渡河战役的失败,让整个俄罗斯面临着巨大的压力。

显然,土耳其在这场胜利之后,更坚定了与俄罗斯斗争到底的信心!

对鲁缅采夫的批评开始出现在俄罗斯宫廷,特别是女皇的情夫奥尔洛夫·格里高利。

这里就牵涉到此时俄罗斯朝廷的内部纠纷。

女皇登基是靠的很多功臣,其中的代表就是作为情夫的奥尔洛夫,还有外交大臣帕宁。
而这两个人分别代表了两派,简单来说奥尔洛夫自然是好战派,帕宁则是和平派。

帕宁的立身之本是他提出的“北方体系”。在这一体系的指导之下,帕宁从一开始就不希望俄罗斯与土耳其开展全面战争,只是有限战争即可。

因此,战争打到这个地步,已经超出了他的接受范围。

更重要的是,帕宁认为俄罗斯在土耳其那里获得太多战利品,会影响俄罗斯的对外关系。

普鲁士联合奥地利的调解,还有瑞典的政变都说明了这个问题。再加上与俄国敌对的法国,那么俄罗斯在整个欧洲几乎没有了朋友。

如果俄罗斯在俄土战争后处于一个不断恶化的外部环境,那更会影响俄罗斯以后的发展。

而在于奥尔洛夫这一好战派来讲,开疆拓土、裂土封侯就是他们的使命所在,也是这些传统贵族的利益所在。

不过,比起让鲁缅采夫担任总司令之外,他们更希望自己人担任。

因为,鲁缅采夫虽然是一个军人,但他其实是站在帕宁这一边的。作为军事统帅的他,深切的知道俄军的处境艰难,取胜更难。

与其这样冒险,不如见好就收,取得有限的战利品也就可以了。

显然,抉择权在叶卡捷琳娜手中。

是战是和,是换人还是继续任用鲁缅采夫。

他身边的两派给出的选项是,要么换人,要么议和。

然而,叶卡捷琳娜拒绝了这两个选项,给出了自己的选择。

她决定继续向多瑙河战线增兵,并继续由鲁缅采夫指挥第一集团军开展渡河战役!

8月初,叶卡捷琳娜同意了鲁缅采夫的增兵计划,并签署了新一轮的征兵令。

鲁缅采夫的兵力在1774年将达到11万6千人。

这一兵力下,鲁缅采夫已经没有任何可以推迟渡河的借口。

但是,此时的叶卡捷琳娜面临着巨大的压力,正如在她给鲁缅采夫的信中所说,这一次的征兵已经是开战以来的第六次,征兵数量已经达到了30万人!

整个国家已经到了承受的极限,而且边境地区已经出现了多次骚乱,形势岌岌可危。

不过,叶卡捷琳娜还是坚决的支持鲁缅采夫!

她必须要全面的胜利!

到八月份,鲁缅采夫完成了新的防守部署。因为从情报看来,土耳其军队很可能也要实施渡河战役。

针对这一情况,鲁缅采夫还是发挥自己特色,准备以攻为守。这样既可以打乱对方的部署,还可以寻机再次渡河。

鲁缅采夫的计划确实起到了效果。原先土耳其打算进攻多瑙河畔的朱尔朱要塞,并从此渡河。不过由于俄军发动了进攻,导致土耳其认为俄军在朱尔朱部署了大量兵力,从而改变了进攻目标。

他们选择的目标是俄军在多瑙河南岸的唯一一个据点——哈索瓦要塞。

只不过,土耳其军队在这里遇到了他们的第二个劲敌——苏沃洛夫。

苏沃洛夫出生在一个俄罗斯贵族家庭,他的父亲在伊丽莎白一世统治时期晋升为上将,并担任陆军院委员、枢密官等职。

苏沃洛夫虽然天生身体孱弱,但是酷爱军事。他的战斗生涯开始于七年战争时期,曾经协同鲁缅采夫攻占科尔贝格。大家或许还记得,这一仗让普鲁士陷入了极大地被动。

波兰的巴尔同盟起事后,苏沃洛夫被派往波兰战场。他指挥一个旅和几个独立支队,作战勇猛,屡立战功,并被升为少将。

波兰战事结束之后,他主动要求来到土耳其战场。在上半年失败的渡河战役中,苏沃洛夫表现非常突出。

虽然只是被安置在牵制部队,但他在5月初以700人的兵力击败了图尔图卡要塞的4000土军。这一胜利,帮助俄军成功占领哈索瓦要塞。

6月份,他再次带领2000人突击图尔图卡并获得胜利。凭此战功,他获得了圣乔治二等勋章,并获得了独立指挥权。

这一次,他被派来防守俄军在多瑙河对岸唯一的据点,他不得不以4000人对抗1万人的土耳其军队。

不过,这没有难倒苏沃洛夫。土耳其军队很快就掉进了苏沃洛夫为他们设置的埋伏,遭到了前后夹击后溃败。

这一胜利鼓舞了鲁缅采夫。他立即命令苏沃洛夫与其他部队合作继续深入作战,以此支应俄军主力部队再次渡河。

苏沃洛夫很快的完成了任务,到10月底,他再下两城!

然而,就在这时,鲁缅采夫却因为疟疾病倒了,而且病得十分严重,不得不到后方去休息。

这就导致前方的各路俄军群龙无首。

随着天气逐渐寒冷,雨雪交加的天气不但让俄军行进十分困难,而且还导致伤病流行起来。进展顺利的第二次渡河尝试也就不得不再次中断。

就这样,1773年的战事也就结束了。

没有跨国多瑙河,自然让叶卡捷琳娜十分的难受。

然而,此时的叶卡捷琳娜却不仅有这一件难受的事,因为此时俄罗斯刚刚爆发了一次大规模的农民起义——普加乔夫起义。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10-26 11:12:25 +0800 CST  
已更新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10-26 11:12:38 +0800 CST  
(二十四)内忧外患

众所周知,近代俄罗斯的基本经济制度是农奴制。

之所以是农奴制,而不是奴隶制,是因为农奴制是封建制度的一种。可以说,农奴制是一种更高级别的奴隶制。

但是,这并不代表着农奴的日子要好过一点。事实上,很多农奴过得比奴隶还要惨!解放前的西藏农奴就是明证!

这在文明社会里几乎是难以接受的。

因此,近代的启蒙思想家们包括孟德斯鸠、伏尔泰等都对农奴制进行了猛烈地批判!

这种思想也影响了叶卡捷琳娜。

刚上台的叶卡捷琳娜也曾经想对农奴制度进行改革,以改善农奴的生活。

但是她很快就发现,要变动农奴制度就要得罪整个俄罗斯的贵族阶层。

很快,现实的需要让位于理论的思考。

事实上,俄罗斯的农奴制度就是在叶卡捷琳娜当政时期达到了顶峰。

叶卡捷琳娜在政变之后将多达80万国有或皇室所有的农奴赏赐给了功臣和贵族。

1765年,叶卡捷琳娜授予贵族将农奴罚作苦役、进管制所的权利。

1767年,她又规定贵族有权任意买卖、赠送、惩罚农奴,把农奴和土地分开出卖,甚至把同一家的农奴分开出卖。

这些举措,自然起到了稳定政局的作用,但是对农奴的压迫却也越来越严重!

这种情况,随着俄土战争越拖越久也变得越发严重。

因为由战争带来的巨大压力大部分都会转移到最底层的农奴身上!无论是征兵、征税,还有因为超发货币导致的物价上涨,最终埋单的肯定是农奴!

在1772年几次小规模的骚乱之后,大规模的起义最终在1773年9月爆发了。

但是,这次起义虽然被定义为农民起义,但他们的领导者却另有其人——哥萨克。

哥萨克是我们耳熟能详的,七年战争中的哥萨克骑兵也为俄军立下了汗马功劳。

但是,或许很多人不知道,哥萨克的本意是“自由自在的人”。

哥萨克不是一个民族,而是一群为了逃离压迫而聚集起来的共同体。

早在十三世纪开始,一些斯拉夫人为了逃避蒙古人的统治来到了俄罗斯南部,包括顿河流域、第聂伯河下游和伏尔加河流域。

十五到十六世纪时,俄罗斯和乌克兰的一些农奴和城市贫民,因不堪压迫,逃亡出走到了俄罗斯南部。

所以,称呼他们为“自由自在的人”,可以说恰如其分。

也正是如此,哥萨克具有与生俱来的强烈反抗性,他们往往会为追求自由而不惜牺牲生命。

俄国历史上的数次大规模农民起义,都是从哥萨克居住的顿河和伏尔加河流域发端。比如十七世纪的博洛特尼科夫起义、斯捷潘·拉辛起义等,都是如此。

当然,这一次也不例外。

这次起义的领袖是顿河哥萨克——普加乔夫。

普加乔夫生于顿河的一个贫穷的哥萨克家庭。他作为一名哥萨克骑兵先是在波兰打仗,后又作为第二集团军的一员参加了俄土战争,由于作战勇敢,被提升为少尉。

不过后来,普加乔夫却不知什么原因作了逃兵,并且又被捕两次,但是又成功逃脱。因此,普加乔夫不得不一直流窜在边境地区的伏尔加河地区的哥萨克部落中。

也正是在此期间,他了解到了伏尔加河下游人民,特别是哥萨克的真实想法,他们对以叶卡捷琳娜为代表的当权者非常不满。

因为刚刚在去年,也就是1772年,一群亚伊克哥萨克反抗他们的领袖,引起了伏尔加河和顿河哥萨克村镇的骚动。不过,这次骚乱很快被俄军压制。

共同的仇恨,给了普加乔夫机会。

于是,1773年9月17日,普加乔夫自称沙皇彼得三世,聚集一支由80名哥萨克组成的队伍发动了起义。

这里的关键就是为了普加乔夫为什么自称是彼得三世。

正如各色各样坊间传闻一样,彼得三世死后,民间传出有关他的种种猜测。

特别是在顿河一带,人们都传说彼得三世其实并没有死,而是逃了出来并隐藏在哥萨克中间,随时准备起兵夺回皇位。

这种传闻,在很大程度上说明了底层大众对叶卡捷琳娜政变并处死彼得三世的不满!

而在那个时代,一位被“罢黜”的皇帝的号召力自然是最强的!

普加乔夫正式利用了这一点。

普加乔夫率领80多名哥萨克攻打雅伊克城堡,首战告捷后便向奥伦堡进军。

不过,奥伦堡的当地的军事重镇,城池坚固,还有70门大炮,易守难攻。一群没有重兵器的哥萨克骑兵自然无法攻城。

于是普加乔夫决定采用围城打援的战略,长期围困奥伦堡,然后派兵四处劫掠。

哥萨克的起义一开始并没有太让叶卡捷琳娜担心,毕竟这也不是第一次了。1772年的哥萨克骚乱,俄军只是派了1500人就镇压了。

只不过,这一次的起义军首领居然自称是彼得三世。

这已经不仅仅是一次普通的叛乱,而是对她本人统治权的挑战。

于是她迅速调动了三支地方武装前往镇压叛乱。

只是出乎她的意料,三支队伍中有两支被打败,一支见势不妙,仓皇逃窜。

起义军的胜利极大地鼓舞了当地的哥萨克和农奴,他们纷纷投奔普加乔夫,起义军的队伍越来越壮大。截止1773年12月,普加乔夫在奥伦堡附近已拥有约2.5万人。

而且在普加乔夫的影响下,农奴起义开始大面积爆发,形成了多个起义中心。

一时间,俄罗斯帝国的西南部已是一片火海!

这一下子让叶卡捷琳娜感受到了巨大的压力,因为俄军主力部队几乎全部在前线,她手中并没有多余的军队。

所谓屋漏偏逢连夜雨。也正是在此时,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军团的一些年轻军官却密谋要推翻叶卡捷琳娜,扶持她的儿子保罗登基为帝。

这场政变还没有发动就被发现。但是,这并没有让叶卡捷琳娜的处境改善!

普列奥布拉任斯基近卫军团在叶卡捷琳娜的政变中是站在叶卡捷琳娜一边的,并且得到了大量的奖赏,他们怎么会发动政变反对自己呢?

这次政变背后的人是谁?难道真是自己的儿子保罗?

即使无法证明保罗参与了密谋,叶卡捷琳娜与儿子之间的隔阂也只会越来越大。

自小就被女皇伊丽莎白带走的小保罗,与母亲之间的感情十分淡薄。而且此时已经19岁的保罗对母亲“杀死”父亲一事自然不会没有意见。

因此,母子之间的隔阂一直存在,并且不断地放大甚至恶化。这一点我们以后还会谈及。

除了与儿子的关系之外,叶卡捷琳娜与自己大臣的关系也遇到了挑战。

虽然没有证据,但是她不得不怀疑自己政变的功臣、同时也是儿子保罗的老师——帕宁很可能早已经知道了这场政变。

帕宁在上一次政变成功后就曾建议叶卡捷琳娜做摄政王,让保罗登基。

这使得叶卡捷琳娜再也无法真正相信这个老朋友。

本来,她还可以信任自己的情夫格里高利·奥尔洛夫。

然而,奥尔洛夫日益嚣张跋扈的作风,加之他在外边给自己带绿帽子的行为,让叶卡捷琳娜最终也无法再接受他。

此时不但前线有战争的泥潭,后院有叛乱的战火,自己的宫闱之内也没有可以相信的人!

于是,在1773年底,叶卡捷琳娜几乎已经是孑然一身。

然而,她不会放弃!

自从1744年踏进俄罗斯境内,30年的时间里,叶卡捷琳娜已经经历了多次生死考验!

她经历过远比这时候更艰难的抉择,也经历过比此时更独孤的时光!

她知道,看似绝望的时候,往往再坚持一下,就可以看到胜利的曙光!

正如她在政变前所遇到的所有困境,只要除掉了丈夫彼得三世,都会迎刃而解。

当前她所面临的所有挑战,只要打败了土耳其,都会烟消云散!

随着冬季的冰雪再次消融,1774年的新一轮战斗开始了。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11-03 15:55:08 +0800 CST  
今天发不出去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11-08 09:38:04 +0800 CST  
(二十五)大获全胜

春天来了,鲁缅采夫的病也好了。

鲁缅采夫知道,留给他的时间不多。

女皇已经给了她能给的一切!他今年必须渡河,而且必须要成功。

1773年的渡河战役中,俄军的主要目标是夺取多瑙河南岸的鲁塞和锡利斯特拉这两个要塞,并以此为基地向苏曼进军。

同时,为了牵制土军兵力,俄军在侧面派苏沃洛夫等下层军官发动了牵制作战,不断袭扰土军要塞。

而苏沃洛夫正是在侧面战场崭露头角的。

总的来说,鲁缅采夫的这一战术安排,是基于俄土两军现实状况的正常选择。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11-08 14:49:03 +0800 CST  

毕竟鲁塞和锡利斯特拉两个要塞所在这一段多瑙河的河段很长,土耳其军队不得不拉长防守战线,俄军容易重点突破。

土军自然也认识到自己的弱点,于是在这一长河段上部署了大量兵力,防止俄军从鲁塞和锡利斯特拉两个地方渡河,而在侧面部署的兵力相对较少,而且素质也较差。

进入新一年,土军自然而然的继续加强了正面战场的防御力量,而这就给了鲁缅采夫克敌制胜的机会。

鲁缅采夫决定将计就计,他本人和萨尔特科夫各率领一支部队,分两头继续全力渡河,围攻鲁塞和锡利斯特拉。

与此同时,派遣一支更强大的部队从侧面渡河,然后来一个侧翼回旋,直接插入土耳其主力部队的后方,围攻俄罗斯的最终目标——苏曼。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11-08 14:49:12 +0800 CST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11-08 14:49:38 +0800 CST  
这一计划显然有很大的风险。

虽然政府许诺给第一集团军配备10万人,但是这种许诺一般很难完全实现。

战争开始时,除去要在各要塞部署的防守部队,鲁缅采夫手中可以直接投入作战的只有5万5千人,而且还要分兵三处。

因此,这支侧翼部队很有可能陷入土军的重重包围。

为了让侧翼进攻部队更有迷惑性,鲁缅采夫将其分成了两部分,一部分由苏沃洛夫率领1万4千人,一部分由卡缅斯基中将率领1万1千人,分两路渡河之后再伺机汇合,共同围攻苏曼。

这样,两只小股部队会让土军认为这依旧是俄军的牵制部队。

但是,即使成功的迷惑了土军,俄军的这一作战计划仍然存在巨大风险。

因为这两支侧翼部队加起来也只有2万5千人,而苏曼城里至少有5万人。

无论两军素质差多少,这样的比例打起仗来都是有难度的。

然而,鲁缅采夫能够分出来的兵力也就只有这么多了,毕竟这已经快占有俄军的一半了。

好在,虽然俄罗斯这边面临着巨大的压力,土耳其那边也不好受。

因为在1773年底,在叶卡捷琳娜孑然一身的时候,土耳其苏丹穆斯塔法三世突然间因为心脏病去世了。

一个君主的去世,对一个国家影响之大,自然不需多讲。

穆斯塔法去世后,继位的是他的弟弟阿布杜勒哈米德一世。

此时,战争已经给土耳其造成了巨大的负担,土耳其朝野对反战的呼声很大,包括土军前线统帅在内的很多人都在呼吁与俄罗斯议和。

但穆斯塔法三世一直坚持继续作战。毕竟宣战的就是他本人,打成这样不好收手。

但是新继位的君主却不需要为战争的失败担负任何责任。

因此,到1774年开局之时,随着新君主继位,土耳其这边议和派已经占了上风。他们现在需要的就是一场战败,来让自己的议和看起来更合理一些。

就在这样的情况下,俄罗斯的渡河战役再一次打响。

然而,战争的进程依然出乎了所有人的预料。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11-08 14:50:27 +0800 CST  

因为当鲁缅采夫带着部队、拖着各种重装备,在泥泞的道路上缓慢的朝着要塞进攻的时候,在萨尔特科夫拼尽全力渡河的时候,侧翼部队已经取得了决定性的胜利。

6月9日,苏沃洛夫和卡缅斯基的两支侧翼部队在完成各自的任务后汇合。次日,他们朝着下一个目标——科兹卢贾进发。

然而,就在行军途中,他们突然与4万土军遭遇了。

原来,在苏曼的土军侦察到这支人数不多的俄军之后,觉得有机可乘,于是倾巢出动发动了进攻。

然而,经过一个下午的战斗,土军完败,俄军大获全胜。

我确实没有找到这场战斗的详细资料,只是知道战斗结束后,到底是苏沃洛夫自己还是他与卡缅斯基一起指挥的战斗,两人之间高度不一致,直接导致两个人此后老死不相往来。

这一场胜利,直接为这支侧翼部队扫清了所有的障碍。6月17日,俄军将苏曼城包围起来。

这甚至比俄军围困鲁塞和锡利斯特拉还要早。

苏曼城内的土军多次尝试突围,但是都没有成功。

有了这支部队的牵制,鲁缅采夫渡河战役也更加顺利。同时萨尔特科夫也打败了1万多人的土军防守部队,率领大批俄军士兵渡过多瑙河。

随着俄军全部渡河,和谈的时候到了!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11-08 14:51:21 +0800 CST  

楼主:vinifera1001

字数:343570

发表时间:2019-04-16 19:1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11-25 22:01:13 +0800 CST

评论数:204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