细数近代欧洲五强争霸(1740-1945年)

(十四)叶皇治下

对于叶卡捷琳娜来说,土耳其主动宣战是再好不过的机会。

此时距离叶卡捷琳娜二世登基已经6个年头了,是时候拿出点业绩了!

好在,叶卡捷琳娜已经做好了准备。

叶卡捷琳娜登基之后,就开始大肆封赏有功之臣,除了加官进爵之外,还有大量的钱财和田地。连所有驻防圣彼得堡的士兵都得到了半年的薪水。

他的老朋友别斯图热夫被平反。不过,鉴于其年事已高,叶卡捷琳娜并没有在启用他,二是赐予了他大量的财富。

她的情夫奥尔洛夫及其四兄弟,都被封为伯爵。

此外,叶卡捷琳娜对之前的敌人也是宽宏大量!在处理了彼得三世之后,并没有再继续追究其他人的罪责,而是赦免了其他所有人,甚至包括彼得三世的情妇。连之前差点将别斯图热夫和叶卡捷琳娜一锅端了的总理大臣沃伦佐夫也依旧担任总理大臣。

叶卡捷琳娜这么做,自然是为了收买人心。

但是,即便如此,她也无法做到让所有人满意。

在加冕典礼之后不久,她就收到报告,说一些禁卫军团的军官声称要让被囚禁的伊凡六世复辟!

经过调查得知,这不过是一些军官因为自己得到的封赏太少,而奥尔洛夫的封赏却特别多,因此在一次酒后口出狂言而已。

为此她将这些罪犯先是定为死罪,后来又改为开除军籍、发配边疆。

然而,事情并没有结束。

叶卡捷琳娜登基后不久,奥尔洛夫同女皇的关系在整个国家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奥尔洛夫是一个勇敢的战士,但不是一个合格的政治家。在帮助自己的情妇叶卡捷琳娜登上皇位之后,奥尔洛夫就想得到更多,其中就包括要与叶卡捷琳娜结婚,并将他们俩的孩子取代叶卡捷琳娜与彼得三世的儿子保罗成为帝国皇位继承人。

但是,他的这种希望遭到了几乎所有人的反对。

对于很多人来说,奥尔洛夫作为一个普通的近卫军军官,现在他能够得到的封赏已经超过了他的贡献。

然而,作为一个粗人的奥尔洛夫根本不知道收敛,行事高调,到处得罪人!

最终引起了近卫军官的不满!

1763年,以基特洛夫为首的一批近卫军官密谋要除掉奥尔洛夫五兄弟。基特洛夫是在政变中立下汗马功劳的一名近卫军官。

叶卡捷琳娜在登基后曾对基特洛夫等四十人进行了表彰。但是,基特洛夫却觉得不够,因为他们冒着生命危险,却仅仅得到了一枚勋章和数千卢布的奖金,而奥尔洛夫兄弟却成为了贵族,而且得到了15万卢布的年俸。

特别是奥尔洛夫趾高气扬的做派,更让他们难以忍受。

基特洛夫自然被捕。但在审判过程中,基特洛夫受到了包括调查人员在内很多人的同情。

舆论势不可挡的导向了基特洛夫这一边。以至于连奥尔洛夫兄弟也不敢要求继续审判下去。最终基特洛夫仅仅被剥夺了军衔,并被赶回了自己的领地。

“基特洛夫”事件在俄罗斯引起了很大反响。这一事件导致叶卡捷琳娜再也不会考虑与奥尔洛夫结婚的事。虽然,此后她和奥尔洛夫继续同床共枕了九年的时间,但是他在政治上已经不再重要。作为补偿,叶卡捷琳娜将奥尔洛夫封为亲王,并赏赐了大量的地产。

“基特洛夫”事件虽然很快了解,但这一事件让叶卡捷琳娜深知自己的皇位十分的不稳定。仅仅一年的时间,已经有数起“政变”发生。

而政变的原因虽然不同,但是同一个人的名字却经常被提起——“伊凡六世”,那个十五个月大的时候就被废黜,然后关押至今的皇帝。

彼得三世登基之后,曾打算让伊凡六世过上正常人的生活。但还没来得及实施,自己就被赶下了台。

叶卡捷琳娜也曾经对伊凡六世悲惨遭遇深感同情。但是等她登基之后,她就不得不面对一个现实。那就是这个被关押了二十几年,看起来接近痴呆的年轻人,对自己的皇位依然是一个极大地威胁。

为了自保,叶卡捷琳娜下令按照以前的方式,将伊凡六世关押在吕塞尔堡要塞,实施严格的监管。为了保证伊凡六世不被人营救,叶卡捷琳娜下令,一旦营救伊凡六世的企图有望得逞,狱卒要立刻处决伊凡六世。

没想到,这一道为防万一的指令,很快就应验了。

1764年冬季,一个名叫米洛维奇的中尉军官被派驻吕塞尔堡要塞。米洛维奇出身乌克兰贵族,但是祖上的产业被彼得大帝没收了,而他又酗酒好赌,因此生活穷困潦倒。
为此他曾两次向叶卡捷琳娜申诉,要求归还他的家族产业,但都被拒绝。

对此,他自然怀恨在心,但也无可奈何。然而,来到吕塞尔堡要塞之后,他的“机会”来了。

当他得知被关押的凡人正是伊凡六世之时,他的视野被打开了。

在一番鼓动之下,米洛维奇找到了一些盟友,并在一个夜晚攻入了堡垒。然而,当他顺利攻入囚室时,却只发现了一具尸体——那就是被看守者刺死的伊凡六世。

这场政变由此失败,米洛维奇也被斩首。

伊凡六世的死,在俄罗斯国内外引起了不小的轰动。很多人都认为叶卡捷琳娜对此负有无法推卸的责任。

对于外界对她的怀疑,叶卡捷琳娜总是义愤填膺。但是,伊凡六世的死对于她来说,确实是一种解脱。从此之后,俄国再也没有其他成年的合法继承人能够直接威胁她的皇位了。

当然,这并不够。要堵住悠悠之口,要让自己的皇位稳固,必须拿出点成绩来。

不过,要想有成绩必须的有实力。

首先要解决的是外交问题。这一方面,俄罗斯凭借其地位很快获得了进展,1764年与普鲁士签订了防守同盟,同年与丹麦也建立了同盟,1766年与英国签订了商贸协定。

此外,加上扶持波兰国王,还有对瑞典的稳固控制,可以说叶卡捷琳娜已经建立一个稳固的“北方体系”,让她可以放心的南下作战。

在国家治理方面,由于深受法国启蒙思想的影响,登基之后的叶卡捷琳娜开始按照启蒙思想进行国家的治理。为此她召集了包含社会各阶层的立法委员会开展立法工作,并且亲自发布了《训令》,以此作为立法会议的指导文件。

只不过,这就相当于腓特烈大帝即位之前写了《反马基雅维利》,表达了理性、和平的治国理念一样。叶卡捷琳娜也很快知道,她的启蒙思想根本无法在当时的俄罗斯施行,最终立法委员会因为无法统一意见而取消,而《训令》也被束之高阁。

叶卡捷琳娜的成功之处在于她进行的一些技术性改革。比如军队方面,他虽然废除了彼得三世的纯普鲁士改革方案,但还是对俄罗斯军队进行了改革,提高作战效率。在经济方面,她进行了重商主义政策,保护了俄罗斯不发达的工商业和脆弱的农奴制经济,很快改善了俄罗斯的财政状况。

总而言之,等到土耳其向俄罗斯宣战时,她的国库已经充盈,军队也更加高效。

叶卡捷琳娜已经做好了准备。

只不过,战争进程的曲折却大大超出了她的想象!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5-08 10:14:33 +0800 CST  
(十五)五路进军

对于俄罗斯和土耳其的战争,欧洲各大国都是喜闻乐见的!

对于普鲁士来说,虽然需要按照俄普互助同盟条约给俄罗斯提供资金支持,但是俄土战争能够将法国和奥地利的注意力转移到东欧,可以让腓特烈一直紧绷的神经松口气!

奥地利则是希望俄罗斯和土耳其来个两败俱伤,自己再找机会从中得利,毕竟奥地利一直觊觎土耳其在巴尔干的领土。因此,战争开始之后,考尼茨就对外宣称反对俄罗斯侵占波兰和土耳其领土的行为,但是会在战争中保持中立。

法国一直是波兰巴尔同盟的支持者,也是挑唆土耳其对俄罗斯宣战的主要力量。毕竟波兰和土耳其是法国传统的盟国,帮助这两个国家应付外敌是法国的外交传统。

不过,刚刚从七年战争中脱身的法国也没有多少力气,不会直接派兵帮助波兰和土耳其,也只能提供点资金支持,派点军事指导员啥的。

对于英国来说,情况比较复杂。英国在波兰和土耳其都没有太多直接利益。但是七年战争之后的英国跟普鲁士一样,也成了孤家寡人,而且他也害怕法国的报复。

英国自然不愿意再选择普鲁士这个四处煽风点火的家伙,那么俄罗斯就成了英国结盟的追求对象。

英俄两国之间在经济上有很强互补性,俄罗斯的木材、矿产等都是英国发展航海事业继续的材料,因此英国和俄罗斯在1766年签订商约,缓和了七年战争期间的敌对关系。

而对于俄罗斯和土耳其的战争,英国自然地会支持俄罗斯。一方面,帮助俄罗斯就是打压法国的势力,另一方面,打压土耳其有利于帮助英国扩张其在地中海的影响力。只不过,英国自然是不会出兵支持俄罗斯的。

所以,总体来看,虽然有一帮幸灾乐祸的家伙在看戏。但俄罗斯在与土耳其的战争中,处于一种比较有利国际环境。

这样,叶卡捷琳娜就可以放手开干了。

此时的俄罗斯有两个半敌人,一个是波兰的巴尔同盟,他们在法国的支持下再度集结,给俄军带来了很大麻烦;另一个自然是土耳其的大军;还有半个,是土耳其的附属国克里米亚汗国。

根据以往与土耳其的作战经验,叶卡捷琳娜制定了五路进军的计划。

第一集团军八万人,向波兰南部进军,阻止土耳其陆军主力进入波兰与巴尔同盟回合。

第二集团军四万人,出兵乌克兰地区,一方面要出兵克里米亚,夺取亚述等出海口;一方面还要防止土耳其军队进入乌克兰地区。

另外派遣一支军队进驻波兰,继续与巴尔同盟作战。

一支军队前往高加索地区,防止土耳其进入伏尔加河流域。

除此之外,叶卡捷琳娜还有一项大手笔,她打算派遣俄罗斯舰队从波罗的海出发,绕过整个欧洲到地中海与土耳其海军作战。

这是一场五路出击的全面战争!

由于土耳其宣战时间已经是冬季,因此战争在1769年才正式打响!

率先动手的是克里米亚汗国。在土耳其的催促下,克里米亚大汗齐瑞姆·格莱亲自率领4万人的部队,在1月除就越过第聂伯河进入了俄罗斯南部。

克里米亚军队也是准备不足,仓促上阵,吃的穿的都不够。为此,大汗不得不分派多支队伍去烧杀抢掠,所到之处抢了个精光。

负责这一区域的是俄罗斯的第二集团军,但是他们确实被打了个措手不及。为此,俄军不得不派出多股部队对克里米亚的军队进行骚扰。

到1月底,克里米亚很多小股部队都被俄军打败。加之天寒地冻,克里米亚军队出现了大量伤亡,连大汗都得了病。最终,齐瑞姆·格莱大汗下令返回了克里米亚半岛。

不过,这事还没结束。虽然克里米亚这次远征确实抢到了不少的奴隶和财务。齐瑞姆.格莱自己就得了好几千的奴隶,他还给土耳其苏丹600个少女。

也算是俄罗斯运气好,远征结束后不久,齐瑞姆.格莱就死了。虽然土耳其很快扶植了一个新大汗,但是汗国内部却出现了纷争。这就导致此后两年的时间里,克里米亚都没有再对俄罗斯南部作出实质性威胁。

这对于俄罗斯来说,是非常幸运的。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5-11 17:49:42 +0800 CST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5-11 17:53:45 +0800 CST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5-13 16:34:22 +0800 CST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有点出人意料。

在赶走俄罗斯第一集团军之后,土耳其开始在德涅斯特河上营建桥梁,准备渡河进入波兰。

戈利岑虽然已经得到了被撤职的消息,但是由于鲁缅采夫并未到位,所以他还是立刻帅军来到河边营建防御工事。

8月22日,土耳其军队开始渡河。

戈利岑虽然攻城不行,但是防守却是一把好手。在土耳其渡河前,他事先安排波将金(注意这个人)等率领一部分人藏在小树林里,在土耳其军队朝着俄军防御工事进攻时,波将金等人帅军冲击了土耳其军队的背后和侧翼,给土耳其造成大量伤亡。

最终土耳其不得不放弃渡河,退回了霍京。

这还没完。在土耳其退回河右岸之后,俄军开始朝着霍京不断地狂轰乱炸。而由于大量土耳其士兵的集结,小小的霍京地区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和饲料供用大军。

于是土耳其统帅在9月7日下令全军撤离霍京。就这样,戈利岑率领俄军在9月9日进入了霍京城堡。

然而,皇命已下,说什么都已经晚了。戈利岑将军妥善的安排了霍京的城防,然后命令第一集团军主力部队退回德涅斯特河,等待着他的新统帅——鲁缅采夫。

看起来,戈利岑被撤职是有点可惜。但后续的进展证明, 选择鲁缅采夫担任第一集团军统帅才是明智之举。

鲁缅采夫上任之时,将主力部队带进了冬季宿营地。然后派遣了多支小股部队,渡过德涅斯特河深入南下,在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进行不断地骚扰。

出乎俄军意料的是,土耳其的撤军撤的特别彻底,直接撤到了多瑙河沿岸,不仅清空了霍京,多瑙河以北的很多要塞也都毫无防守。

俄军抓住时机,迅速占领了普鲁特河以南的雅西,然后继续南下到了多瑙河沿岸。

俄军到来后,受到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民众的热烈欢迎。这两个地方本来是独立的公国,在15世纪沦为土耳其的藩属。而且这里的民众本来都是信奉东正教,自然跟俄罗斯也更加亲近。

因此,很多民众纷纷跑到俄军这里向叶卡捷琳娜宣誓效忠。民众的支持给俄军的军事行动起到了很大的助力,特别是他们能提供很多粮食和草料。

不过,真正的作战还是要等到来年了。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5-13 16:35:08 +0800 CST  
同志们,前一段被吞了,我重新来一遍!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5-13 17:33:26 +0800 CST  
然而,事情的发展却有点出人意料。

在赶走俄罗斯第一集团军之后,土耳其开始在德涅斯特河上营建桥梁,准备渡河进入波兰。

戈利岑虽然已经得到了被撤职的消息,但是由于鲁缅采夫并未到位,所以他还是立刻帅军来到河边营建防御工事。

8月22日,土耳其军队开始渡河。

戈利岑虽然攻城不行,但是防守却是一把好手。在土耳其渡河前,他事先安排波将金(注意这个人)等率领一部分人藏在小树林里,在土耳其军队朝着俄军防御工事进攻时,波将金等人帅军冲击了土耳其军队的背后和侧翼,给土耳其造成大量伤亡。

最终土耳其不得不放弃渡河,退回了霍京。

这还没完。在土耳其退回河右岸之后,俄军开始朝着霍京不断地狂轰乱炸。而由于大量土耳其士兵的集结,小小的霍京地区根本没有足够的粮食和饲料供用大军。

于是土耳其统帅在9月7日下令全军撤离霍京。就这样,戈利岑率领俄军在9月9日进入了霍京城堡。

然而,皇命已下,说什么都已经晚了。戈利岑将军妥善的安排了霍京的城防,然后命令第一集团军主力部队退回德涅斯特河,等待着他的新统帅——鲁缅采夫。

看起来,戈利岑被撤职是有点可惜。但后续的进展证明, 选择鲁缅采夫担任第一集团军统帅才是明智之举。

鲁缅采夫上任之时,将主力部队带进了冬季宿营地。然后派遣了多支小股部队,渡过德涅斯特河深入南下,在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进行不断地骚扰。

出乎俄军意料的是,土耳其的撤军撤的特别彻底,直接撤到了多瑙河沿岸,不仅清空了霍京,多瑙河以北的很多要塞也都毫无防守。

俄军抓住时机,迅速占领了普鲁特河以南的雅西,然后继续南下到了多瑙河沿岸。

俄军到来后,受到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民众的热烈欢迎。这两个地方本来是独立的公国,在15世纪沦为土耳其的藩属。而且这里的民众本来都是信奉东正教,自然跟俄罗斯也更加亲近。

因此,很多民众纷纷跑到俄军这里向叶卡捷琳娜宣誓效忠。民众的支持给俄军的军事行动起到了很大的助力,特别是他们能提供很多粮食和草料。

不过,真正的作战还是要等到来年了。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5-13 17:36:01 +0800 CST  
说实话,我被吞的都有点郁闷了。这太烦人了!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5-13 17:36:20 +0800 CST  
到了春天,俄罗斯的大军开始出动。

第二集团军的总司令是鲁缅采夫将军。

鲁缅采夫在七年战争时期先后任旅长、师长,在1757年失望大耶格尔斯多夫战役中反败为胜,全歼普军,因此一战成名。此后,他还指挥了1761年对科尔贝格堡的围攻,使普鲁士在战略上陷入了绝境。

但是总的来说,七年战争期间的鲁缅采夫并没有太耀眼,毕竟那场战争是腓特烈大帝的舞台。

而这次俄土战争则给了他一次新的机会。

鲁缅采夫趁着克里米亚内乱之际,迅速出击。

他先是派出一路兵马并夺取了亚速港。

这个亚速港处于顿河出海口,是俄罗斯梦寐以求的黑海出海口。彼得大帝两次远征亚述,最终也没有成功占领亚述。这一次,鲁缅采夫趁机迅速占领亚述,并且在附近修建军事港口,为后续做准备。

又派一支军队进入克里米亚半岛咽喉处,将克里米亚军队禁锢在半岛内部。

而他自己率领主力部队驻扎在波兰、土耳其和俄罗斯交界处,一方面防守土耳其军队,另一方面支应第一集团军和在波兰的俄军。

第一集团目标是夺取霍京要塞。这一要塞处于土耳其和波兰边界,是土耳其在德涅斯特河畔营建的要塞基地。第一集团军夺取该要塞后,可以防止土耳其军队进入波兰,还可以作为向南进入土耳其境内的基地。

3月底,第一集团军在戈利岑将军的率领下出发了。然而到霍京后,戈利岑发现土耳其已经及时向霍京增援了2万守军,而俄军现在只有4万多人,远没有达到8万人的预定目标,而且缺乏大炮等战略物资,根本无法实施全面的围城。

于是,戈利岑退回到德涅斯特河畔左岸,等待后续部队的到来。

然而,等到7月份后援补给完成之后,戈利岑却发现,土耳其的陆军主力部队也离此不远了,而且霍京要塞的防御也经过了加强,增补了400多门火炮。

不过,夺取霍京是硬任务。戈利岑不得不硬着头皮,再次率军渡过德涅斯特河,对霍京开始了围攻。然而,经过近1个月的狂轰乱炸,霍京依然是丝毫未动。而土耳其的各路部队也对俄军第一集团军发起了攻击。

8月1号,戈利岑不得不放弃对霍京的围攻,再次率军度过德涅斯特河,返回俄罗斯境内。

霍京包围战的失败,让叶卡捷琳娜非常失望,也让俄罗斯的战略地位处于不利地位。

对于土耳其而言,能够不败就是一种胜利。但对于俄罗斯,对于叶卡捷琳娜而言,必须要获得胜利,才能够使俄罗斯在波兰站稳,才能获得梦寐以求的战利品——出海口。

此时的俄罗斯虽然已经在东线战场获得了亚述,但是如果俄军不能在西线战场获得胜利,那么他就没有什么筹码能够强迫土耳其割让亚述。

要知道,在之前的俄土战争中,俄罗斯不止一次占领过亚述,但都不得不在战后归还,就是因为俄罗斯往往无法在西线战场获得有价值的战果。

对此,叶卡捷琳娜自然心知肚明,为此她果断将戈利岑撤职,由鲁缅采夫接任第一集团军总司令,第二集团军由帕宁接任。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5-13 17:43:25 +0800 CST  
(十六)全面胜利

总的来说,俄军在第一年的进展比较顺利。东线压制住了克里米亚,获得了亚述,西线占领了霍京,并深入到了多瑙河地区。

第二年,也就是1770年,俄军的计划是继续稳扎稳打,首要目标是由帕宁率领第二集团军夺取德涅斯特河下游的宾杰里城堡。鲁缅采夫的率领第1军团为其作掩护。

这一计划的目的是通过占领宾杰里,将俄军的战线推到德涅斯特河,从而确保俄军的物资供应等能够安全的抵达德涅斯特河流域,为继续南下作战打下基础。

这一安排在当时是比较普遍且正常的。这就是18世纪比较普遍的“警戒线式战略”。说白了就是攻击要塞和城市以及偷袭补给线,迫使敌军主力因为战略围困或者补给问题而主动撤军,从而不断推进战线,占领更多的领土。

这一战略的特别之处在于,双方的主力部队往往会尽量避免不必要的战斗。

回想一下就可以知道,七年战争期间,各国尤其是俄罗斯和奥地利实施的就是这种战术。他们想要不断地推进战线,从而将普鲁士“挤死”。不过,却败在了腓特烈一次又一次的战斗胜利中!

因此,鲁缅采夫早就对这一战略非常的不满意。

在他看来,俄军在整个七年战争前进,一直止步于奥得河,无法实现突破,主要原因就是整个俄军都以奥得河为自己的“警戒线”,不敢跨越。这就导致俄军在七年战争后期几乎毫无作为。

而这一次,俄军再一次将德涅斯特河作为了自己的“警戒线”。这显然是鲁缅采夫难以接受的。

鲁缅采夫的作战目标很简单,与其在一座座易守难攻的要赛前浪费时间和兵力,不如直接找到敌军主力决战!

说白了,这就是要歼灭敌军的有生力量。只要敌军主力部队被消灭,那么这些城池自然就唾手可得!

在这里,必须要说一下。对任何事情作出评判一定要基于时代背景。鲁缅采夫的想法,自然符合我们现在人的“审美”。

但是“警戒线式战略”也是基于当时的战争并非全民战争,各国兵力都有限、且后勤补给能力较差的情况而才产生的。其目标是在保持自己有生力量的条件下,逼迫敌人屈服。

两种战略的本质,都是为了保持自己军队有生力量处于优势地位。

不过,鲁缅采夫既然敢于想要与敌人决战,自然是以为内他看到俄军已经有这个实力。

因此,在1770年,鲁缅采夫直接修改作战计划。他要以积极行动取代了消极的防御任务,他建议直接越过德涅斯特河,兵力直指多瑙河沿岸,阻止土耳其人渡河。

他的计划得到了叶卡捷琳娜的赞同。与以往君主不同,叶卡捷琳娜有感于前线统帅被后方指挥部掣肘的现象,决定给与前线统帅更大的自主权。

而且为了实施这一战略,她还命令包围宾杰里要塞的第二集团军,分出一部分兵力南下,策应鲁缅采夫的侧翼。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5-19 17:31:18 +0800 CST  
于是,1770年春,鲁缅采夫率领军队度过了德涅斯特河,直接朝着多瑙河奔去。

鲁缅采夫最初的目标是直接赶到多瑙河沿岸,在土耳其军队渡河时予以消灭。毕竟,他在去年秋冬季节,派遣先头部队占领了雅西等不少的要塞,基本保障了行军安全。

不过,鲁缅采夫还是过于乐观了。由于在多瑙河以北还有不少的土耳其军队,行进中的俄军还是与土耳其军队在亚巴雅墓地、拉尔加战斗等地发生了战斗。

虽然俄军都取得了胜利,但却延滞了俄军的行动。当鲁缅采夫赶到多瑙河时,土耳其的主力部队已经渡过了多瑙河,而且占据了有利的高地。

1770年7月,鲁缅采夫将军指挥的俄国第1集团军4.2万人和土耳其宰相哈利勒巴夏作战图统率的土军主力7.5万人在多瑙河北岸的卡古尔河对上了。

看地图就知道,此时的鲁缅采夫已经算是孤军深入了,他现在所处环境十分不利,不但前面由占据制高点的土耳其大军营地,后面还有从克里米亚过来支援的鞑靼骑兵。

但是矛盾是双向的,土耳其的优势也会变成劣势。首先是鞑靼骑兵与本阵分离,如果两部分不能同步合作,则会造成了优势兵力的分割。

其次是土军的营地设置方面存在弊端,那就是它虽然站在制高点,但是大兵团被几个山脊分割开来,一起出击自然没问题,但是在被攻击时无法互相支援。

这一切自然无法逃脱鲁缅采夫的慧眼。他拿出1万人防守背后的鞑靼,然后对土耳其发起的主动攻击。

俄军以疏开战斗队形入阵:兵分五个方阵,在五个方阵中穿插骑兵作作为支援,集中优势兵力——三分之二的兵力攻击土耳其左翼,同时将骑兵和炮兵留作预备队以备不虞。

土耳其方面一方面被打的措手不及,另一方面各部分兵力无法及时支援,最后是发起反攻的1万土耳其精锐又被俄军后备的骑兵和炮兵打散。最终,土军战败,俄军死伤1500,土耳其损失2万人。

这就是卡古尔河战役,这场战役是俄国历史上最辉煌的胜利之一,鲁缅采夫也直接升为大元帅。

此战之后,失去外援的宾杰里城堡很快第二方面军攻占。唯一的“遗憾”之处是,担任第二方面军统帅的帕宁被解雇了,因为这场围攻战导致俄军出现了大量伤亡。这也充分证明了鲁缅采夫直接挺近莱茵河这一战术的正确性。

此外,鲁缅采夫没有闲着,他派出了多股部队攻占了土耳其在多瑙河以北的要塞,将多瑙河以北打扫干净。

这样,俄军的前线在直接移到了多瑙河畔。而多瑙河与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之间几乎无险可守,土耳其的形势岌岌可危了。

当然,这还不够。就在差不多同时,俄军还取得了另一场更有意义的胜利——切什梅海战大胜利。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5-19 17:38:41 +0800 CST  
当年,彼得大帝打通波罗的海之后,立即建立了一支舰队,这支舰队后来在与瑞典作战中发挥了积极作用。

但是,在之后的王室动乱中,舰队基本被荒废。叶卡捷琳娜登基后,她立即着手重组舰队,增加战舰、训练船员,并且招募英国船长来担任指挥官。

当土耳其向俄罗斯宣战之后,叶卡捷琳娜就准备起用这支海军。

看一下地图就知道,从波罗的海到土耳其得绕多大的弯子,要实现这一航行不能只看舰队本身水平,还得看沿线国家会不会放行。而叶卡捷琳娜之所以信心十足,是因为她的舰队远征计划得到了英国的支持。

前面也说,英国是支持俄罗斯与土耳其开展的。因此,当女皇向英国提出保护俄罗斯舰队的要求时,英国立刻就答应了。

1769年8月6日,叶卡捷琳娜亲自送首批舰队出发。俄国舰队从波罗的海的海军基地出发,进入北海,通过英吉利海峡,沿着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沿岸南行,通过直布罗陀海峡进入地中海,最后在地中海西部的英国梅诺卡岛修整过冬。

到1770年5月,第二批俄军舰队也来到地中海,两军汇合后由女皇现任情人格里高利·奥洛夫的弟弟阿列克谢任舰队总指挥。

6月,两军第一次相遇。奔波一年,绕过整个欧洲的俄军看到敌人分外眼红,立即撞向土耳其舰队,并开始了肉搏战。

这一仗打的土耳其海军有点害怕,于是躲在爱琴海中的切什梅湾里避其锋芒。

战争历史告诉我们,选择被动防守之策往往难以完全。正如三国魏军铁索连舟,自以为利于不败之地,这一次的土耳其军队躲在狭小的海湾里,自以为俄军没办法进攻。

而俄军采取了诸葛亮和周瑜一样的办法,火攻。

1770年7月7日,俄军舰队向海湾里的土耳其舰队炮击吸引其注意力,然后趁着雾气遮挡,将三艘装满爆炸物的船送进了海湾,一声巨响以后,大火“趁着东风”将土耳其舰队吞没,15艘战舰被摧毁,只有1艘侥幸逃脱,而俄军紧紧损失30名水手。

切什梅海战是初出茅庐的俄国海军取得的巨大胜利,鼓舞了整个俄国的气势。

为了这次胜利,俄罗斯铸造了一种有土耳其舰队熊熊燃烧画面的纪念章,并在上面刻着言简意赅的词——“实况”。

海战结束之后,俄军舰队封锁了达达尼尔海峡,将土耳其首都伊斯坦布尔封锁起来。

不仅如此,俄国海军继续出兵地中海东岸和南岸的土耳其沿海城市。这就导致土耳其治下的希腊人和阿拉伯人都骚动起来,爆发了多处的起义活动。

一时间土耳其内外交困。

俄军在卡古尔河战役和切什梅海战取得胜利,使得俄罗斯在与土耳其的战争中,取得了绝对的优势地位。叶卡捷琳娜已经可以有足够的战利品,能够保证拿下亚述这一出海口能够了!

然而,我们知道,在欧洲这种列强并存的格局中,俄罗斯想要顺利摘取胜利果实是不可能的。

因为,看着俄罗斯这大好形势,欧洲各国开始干预了!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5-24 10:08:13 +0800 CST  
五、瓜分波兰

(十七)奥国变局

眼看着俄罗斯推进到多瑙河畔,一直吃瓜的奥地利坐不住了。

对于俄罗斯和土耳其这两个大国互殴,奥地利本来是喜闻乐见的。战争开始之后,考尼茨就对外宣称反对俄罗斯侵占波兰和土耳其领土的行为,但是会在战争中保持中立。

大家都知道俄罗斯打土耳其,目标就是为了黑海的出海口。因此,即使是俄罗斯能够获胜,也是在黑海北岸获得亚述等出海港口,不会对奥地利造成什么太大的威胁。

而且历次俄土战争也充分证明,俄罗斯跟土耳其大概率是两败俱伤。连彼得大帝也多次在土耳其吃亏,奥地利对于叶卡捷琳娜这样一个外来的女沙皇的能力就更不会看多了。

然而,当鲁缅采夫仅仅用了一年的时间就越过了俄国边境,直接众创土耳其主力军部队,并肃清多瑙河以北之后,奥地利感受到了巨大的威胁。

因为,此时俄罗斯已经占领了多瑙河北岸的摩尔多瓦和瓦拉几亚两个公国。

这就使得俄罗斯与奥地利之间完全没有了缓冲区,俄罗斯的兵锋已经直接插到了奥地利的背后。






要知道,奥地利一般将防卫中心放在西部和北部,也就是中欧地区。可现在却突然在东部出现了一个极具威胁的大国要做邻居,这简直就是噩梦。

众多周知,七年战争之后,俄罗斯就与奥地利断了交,并且与自己的死敌普鲁士签订了盟约。

显然,一旦有变,奥地利根本招架不住!

因此,奥地利必须阻止俄罗斯占领这两个公国。

然而,奥地利知道,要阻止俄罗斯,他最大的敌人不是俄罗斯,而是普鲁士。

由于普鲁士和俄罗斯签订了防卫同盟,奥地利一旦动手,普鲁士会直接从北方杀来,那奥地利就是噩梦成真了!

因此,奥地利首要的任务是说服普鲁士站在自己这一边!

众所周知,普鲁士,或者说是普鲁士国王腓特烈二世,是出了名的无利不起早,简直就是雁过拔毛、兽走留皮,想要让普鲁士提供帮助,那是必须要放点血的!

不过,奥地利手中有普鲁士梦寐以求的东西——放弃收复西里西亚。

普鲁士在七年战争中的获胜,有很大的偶然因素。这一点,普鲁士自己最清楚。因此,战争结束之后,普鲁士最担心的就是奥地利收拾一下心情再出发。

毕竟奥地利女王特蕾西亚还在,首相考尼茨还在,而且法国奥地利同盟依然稳固!

普鲁士之所以近乎“哀求”似的要跟俄罗斯签订了防御同盟条约,就是为了防止奥地利再次起兵时自己孤立无援。

因此,奥地利只要能够放弃夺回西里西亚,那么普鲁士将大大的舒一口气,而且也就没有必要死死地抱住俄罗斯这条大腿了。

不过,要让奥地利放弃西里西亚,这也是谈何容易。

为了西里西亚,奥地利已经打了两场打仗,耗费了大量的人力物力。

这到还在其次,最重要的是,西里西亚不仅仅是一块领地,而是事关奥地利在神圣罗马帝国的“老大”地位,事关奥地利在欧洲的大国地位!

此外,还有一个重大阻碍,那就是特蕾西亚!

特蕾西亚从心底里厌恶普鲁士,特别是他的国王腓特烈二世。

对于特蕾西亚来说,乘人之危、趁火打劫、落井下石等等词语就是专门用来形容这个“卑鄙小人”的。

比较起来,巴伐利亚选帝侯和萨克森选帝侯虽然也觊觎奥地利的领土,但他们毕竟有自己的理由。

而腓特烈的行为,则是纯粹的流氓行为,毫无道德可言,即便在那个弱肉强食的世界,也已经十分超纲了。

因此,特蕾西亚根本无法原谅腓特烈二世,自然也不会轻易放弃西里西亚了。

然而,事不由人!

此时,东欧地区势力均衡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奥地利的战略态势十分危险,奥地利必须要做出一些牺牲。

好在此时的奥地利政局也发生一些变化,让这种牺牲有了可以实施的空间。

七年战争后两年,也就是1765年,特蕾西亚的丈夫神圣罗马帝国皇帝弗朗茨一世去世了。弗朗茨一世的一生可以说是极其坎坷的一生,小的时候他就被父亲和岳父寄予了厚望,但是他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证明了自己的平凡。

不过,特蕾西亚深爱着自己的丈夫,即使是知道自己的丈夫在外面养了好几个情妇,也没有丝毫影响她对丈夫的感情。

在弗朗茨一世去世之后,特蕾西亚甚至抱着丈夫的情妇痛哭。而且,自从丈夫去世之后,特蕾西亚就一直穿着黑色的丧服,直至去世。

总得来说,皇帝弗朗茨一世是一个很有魅力的男人,却不是一个有出色的政治家,因此终其一生都生活在自己的妻子的阴影之下。

但是,弗朗茨一世还是作出了重大贡献的,那就是他和特蕾西亚生了十六个子女。这对于哈布斯堡家族来说,再怎么强调也不为过!

弗朗茨一世去世后,他的长子约瑟夫二世登基为神圣罗马帝国皇帝。此时的约瑟夫二世已经24岁了,比起母亲继位时还年长一岁。不过登基之后的约瑟夫二世,还要与其母亲共同执政,当然真正执掌政权的依然是母亲特蕾西亚。

约瑟夫出生在1741年,当他出生后,奥地利为他举行了盛大庆祝仪式,也正是在那时,奥地利军队在首战中败给腓特烈的消息传到了维也纳。

可以想象,在此后的生活中,腓特烈这个“卑鄙小人”会一直笼罩在奥地利的宫廷中,也会一直出现在约瑟夫的生活和学习中。

然而,约瑟夫二世最终没有向母亲那样厌恶腓特烈,而是将其当做了“偶像”。

要知道,腓特烈虽然在道德上却又可以指摘之处,但是作为一个君主,无论是治国还是治军,都是无可挑剔的典范。绝对说得上是文能提笔安天下、武能上马定乾坤的偶像人物!

因此,在当时腓特烈几乎全欧洲范围的偶像!哪怕是极度厌恶腓特烈的特蕾西亚,也不得不按照普鲁士的方式对军队进行改革。

我们知道,一个君主的好恶倾向,对于一个国家来说,非常重要。

虽然特蕾西亚依然掌握着大权,但是约瑟夫二世对于普鲁士的态度,也对朝局产生了很大的影响。毕竟大家都知道,约瑟夫二世未来是要独掌大权的。

比起母亲特蕾西亚来说,约瑟夫本人对于西里西亚没有那么强的执着。

因此,在他看来,放弃已经不可能夺回来的西里西亚,换的普鲁士来支持奥地利阻止俄罗斯,那可以说是空手套白狼了!

而他的这一看法,得到了首相考尼茨的支持。

考尼茨支持约瑟夫,原因自然是复杂的。

一方面考尼茨深感奥地利的处境十分艰难。

七年战争之后,奥地利虽然和法国继续结盟,而且还订了儿女亲家——特蕾西亚的女儿玛丽·安托瓦内特要嫁给法国王太子,也就是未来的路易十六。

但是,奥地利的外交态势却变得越来越差!

波兰已经被俄国完全控制,而以前奥地利是可以分一杯羹的。现在俄土战争爆发,俄罗斯已经把尖刀摆到了奥地利的家门口,而自己的盟友法国根本无法提供任何支持!

而且,由于与法国结盟,奥地利与英国的传统盟友关系也已经终结。

考尼茨发现,如果一直将奥地利置于与普鲁士的尖锐对抗中,奥地利的外交将没有任何弹性可言,未来也将越来越被动,外部环境也只能越来越差!

因此,此时的奥地利可以尝试与普鲁士和解,进而改善自己的外部环境,至于恢复奥地利在神圣罗马帝国的领导者地位,也并非只有夺回西里西亚这一条路可以走。

毕竟在欧洲这样的机会太多了。眼前就有一个,那就是巴伐利亚选帝侯马克西米利安三世没有后嗣,等他死后,必然又是一场风波。

所以,奥地利可以徐图进取。

此外,考尼茨也是一个精致的利己主义者,他必须考虑自己的前程,因此他也不愿意得约瑟夫二世。

当然,特蕾西亚也是一位成熟的政治家!她自然能够理解考尼茨的考虑,她也能看清奥地利的处境,只是不愿意与考尼茨打交道而已!

而明显仰慕腓特烈的儿子,让特蕾西亚有了一个台阶可以下。

在得到了特蕾西亚的允许后,奥地利开始与普鲁士接触。

一场外交好戏开始了。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5-30 15:59:07 +0800 CST  
(十八)大帝奇谋

就在1768年11月,也就俄土战争刚刚爆发之时,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在他写的第二本《政治遗嘱》中写道,占领波属普鲁士是普鲁士今后的主要目标。

所谓波属普鲁士就是西普鲁士,是隔在东普鲁士和勃兰登堡之间的一块波兰领土。在普鲁士和波兰的历史中,我已经反复提及这段历史。

条顿骑士团建立的普鲁士公国被波兰打败后,被分为两部分。其中东普鲁士后来由勃兰登堡的霍恒索伦家族继承,成为了现在的普鲁士王国的一部分,而西普鲁士则一直留在了波兰,称为波属普鲁士。

因此,对于普鲁士而言,获得波属普鲁士,能够让普鲁士分裂的两块国土连接起来,这在政治、军事上的意义自然不言而喻。

而波属西普鲁士本身经济也比较发达,其中还包含担泽这个重要的贸易港口,如果能够拿下,能够在很大程度上增强普鲁士的实力。

为什么腓特烈为什么要在这个时候写下这样的“遗嘱”?

应该是有感于俄土战争的爆发,腓特烈已经感受到欧洲的国际局势将要发生巨大变化,而普鲁士以及他本人是最善于从变局中捞油水的。

不过,之所以是遗嘱而不是计划,是因为腓特烈也知道,获得西里西亚经过了两次欧洲大战,再想获得波属普鲁士,更是难上加难。

欧洲各国都不会眼睁睁的看着普鲁士得到这么大的好处。他要面对的不仅仅是法国和奥地利这些敌国,还有早已经将波兰视为己有的俄罗斯这个盟友。

因此,他在“政治遗嘱”中写道,“俄罗斯似乎是阻挡普鲁士实现这个目标最大的障碍。但是当俄罗斯需要我们的帮助时,我们就可能获得我们想要的了”。

这就是问题的核心所在了。七年战争之后,一直是普鲁士需要俄罗斯的帮助,而不是相反。

不过,俄土战争的爆发,让腓特烈看到了希望。或许他可以将留给后人的任务,提前完成。

我们知道,为了在1764年和俄罗斯签订防御同盟,腓特烈大帝不知道赔了多少笑脸!
然而,还没等松口气,普鲁士发现,俄罗斯非但没有帮自己远离战争,反而要把自己拽进一场全欧大战。

俄罗斯在波兰和土耳其的战争,导致奥地利十分紧张,毕竟波兰和土耳其都是奥地利的邻国,而且也都是奥地利想要侵占的地方。

对于奥地利来说,俄罗斯在这里大动干戈,不但动了自己的奶酪,更直接威胁到了奥地利本土。

这自然是奥地利无法接受的。

这可让腓特烈非常紧张。普鲁士之所以要与俄罗斯签订盟约,就是为了防止奥地利为夺回西里西亚再次发动战争。

如果奥地利因为波兰和土耳其的问题与俄罗斯爆发冲突。根据防御盟约,普鲁士是要出兵帮助俄罗斯的。

然而,如果普鲁士参战,那么法国被迫参战的可能性极大,一场全欧大战又可能爆发,普鲁士怎么脱身还是个问题。

如果普鲁士拒绝履行盟约,那么普鲁士将会失去俄罗斯这个盟友,普鲁士很可能再度成为孤家寡人,在今后更加举步维艰。

因此,俄土战争的爆发让普鲁士陷入了两难境地。

然而,一般人也就看到这个层面了。但是腓特烈并非一般人!

在外交方面,腓特烈一直都是天真的代表。无论是奥地利王位继承战争还是七年战争,普鲁士都因为他的“天真”在外交上吃了大亏!

但是,江山易改本性难移。眼看着普鲁士陷入了两难境地,腓特烈又开始了自我幻想了。

在他看来,俄土战争爆发之后,多线作战的俄罗斯比以往更需要普鲁士的帮助。因此,此时就出现了他在“政治遗嘱”中写到的“当俄罗斯需要我们的帮助时”的状况。

而他自然要好好利用一下这个机会。

总体上看,俄罗斯现在面临的问题是奥地利,奥地利不希望俄罗斯在土耳其大肆扩张,这是大家都知道的。而普鲁士面临的主要问题也是奥地利,因为普鲁士还占领着西里西亚,奥地利不会轻易善罢甘休。

因此,腓特烈觉得可以采取一种方式“买通”奥地利,让奥地利即可以给俄罗斯放行,也能放过普鲁士——那就是瓜分波兰。

腓特烈认为,将波兰的一大块领土划分给奥地利,这样可以弥补奥地利之前的损失。

同时,为了平衡各方势力,普鲁士也要从波兰划分一块领土,而俄罗斯自然也少不了。

也就是说,通过瓜分波兰领土,实现俄罗斯、奥地利和普鲁士三国的和解。

当然,这一谋划最大的受益者,自然是普鲁士了。不但获得了领土,还可以使奥地利放弃收复西里西亚,使自己从强大的外交压力中解脱出来。

至于被瓜分的波兰,腓特烈自然一点都不同情。毕竟在他看来,这场战争都是因为波兰内部的骚乱引起的!

要说这个“奇特”的计划是哪里来的,还得感谢法国。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6-28 16:33:23 +0800 CST  
七年战争之后,法国也想弥合奥地利和普鲁士的矛盾,让这两个国家都做自己的“小弟”。

于是,法国建议普鲁士将上西里西亚归还给奥地利。作为补偿,法国和奥地利会支持西里西亚获得一些神圣罗马帝国内部的小国,还有波兰内部的库尔兰公国。

腓特烈对法国的建议嗤之以鼻!他自然不会放弃西里西亚这块肥肉,而且库尔兰公国处在波兰和俄罗斯的边界,法国和奥地利就是想让普鲁士来抵挡俄罗斯的扩张罢了!这简直是就是要普鲁士放在火上烤!

不过这却让腓特烈看到了通过瓜分波兰实现与奥地利外交和解的可能性!

当然,现实很骨感!

1769年2月,俄土战争还没有正式开打的时候,普鲁士就通过外交途径向俄罗斯提出了瓜分波兰的计划。

可想而知,这一建议自然遭到了叶卡捷琳娜的坚决反对。此时正要大干一场的叶卡捷琳娜实在看不出任何理由,为什么要把自己家的波兰划分给普鲁士和奥地利!

因此,腓特烈的幻想很早的破灭了!

就这样,随着俄土战争开始,普鲁士面临的外交压力越来越大。

一开始,腓特烈还是非常自信的。正如他自己所说,俄罗斯与土耳其的战争是一场“独眼龙和瞎子”之间的战争。

显然,虽然腓特烈在七年战争中在俄军那里吃了几次大亏,而且还曾求着土耳其参战。但人都是好了伤疤忘了疼。

与奥地利一样,腓特烈也预计俄土战争的结果就是让人欣慰的两败俱伤。

但是这一次战争开始之后,俄罗斯的势头就很不一样。很显然,叶卡捷琳娜并没有采用之前的那种“有限战争”,而是实施了五路进军的全面战争。

在这种状态下,战争会出现什么后果,土耳其是否会招架得住,都很难说。

因此,腓特烈必须要小心谨慎。战争爆发后,普鲁士履行了条约义务,给俄罗斯送去了钱。但是,当俄罗斯要求普鲁士出兵支持平定波兰的巴尔同盟时,腓特烈拒绝了。

毕竟根据盟约,俄罗斯跟一个国家作战时,普鲁士只需要提供财务支持。

显然,腓特烈不想出兵波兰,这会给奥地利太多的压力。

此时的腓特烈只想着平安度过这一段,别出什么大差错,最后能够谁也不得罪就可以了。

然而,谁能想到,就在腓特烈战战兢兢的时候,一个意外的消息让腓特烈发现自己的幻想或许还有实现的可能。

俄土正式开战之后。奥地利也开始在与土耳其的边境修建警戒线,并且从各地调集军队向边界地区集结,一副做好准备要打仗的样子。

不仅如此,奥地利还入侵了波兰,占领了与波兰交界的齐普斯地区。

当然,奥地利也能给自己找到很好的理由。

一方面是鉴于波兰内部的动乱,影响了奥地利的边界安定,所以要过来维持秩序。

另一方面,齐普斯地区原先就属于匈牙利,在300多年前由匈牙利国王抵押给波兰的,现在也该收回来了。

说到底,这不过是奥地利为了防止俄罗斯在波兰一家独大,采取的预防性措施。同时也是为自己在俄土战争的外交斗争找点筹码。

这种做法在当时的欧洲还是比较常见的。然而,腓特烈却从中看到了一次让自己获利的机会。

因为,奥地利占领了波兰领土,给瓜分波兰开了个好头。毕竟请神容易送神难,奥地利虽然冠冕堂皇,但显然很难让他让出占领的领土。

那么既然奥地利占领了,俄罗斯为什么不占领,既然你们都占领了,我普鲁士为什么不占领呢?

这可让腓特烈二世喜出望外。毕竟,他没有想到给他提供帮助的是奥地利!

但是,腓特烈也知道,最大障碍还是俄罗斯。只要俄罗斯不同意,普鲁士还是不敢得罪。

非常任务必须有非常手段。腓特烈准备走一着险棋,联合奥地利逼迫俄罗斯就范!

正巧,此时的奥地利也有了与普鲁士进行合作的意向!

于是,普鲁士和奥地利决定进行一个会面!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6-28 16:45:01 +0800 CST  
@郭子夷 2021-06-05 13:30:57
更新是有些慢了,是比博士论文还难写的节奏
-----------------------------
说实话,我还真能从里面抠出几篇论文。
好多内容都需要深入分析,才能连续的写下去。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6-28 16:53:01 +0800 CST  
(十九)普奥合谋

1769年8月25日,神圣罗马帝国皇帝约瑟夫二世和普鲁士国王腓特烈大帝在西里西亚的尼斯会面了。

这自然是一场引起欧洲轰动的会面。

这也是奥地利和普鲁士双方想要达到的效果。不过,表面虽然红火,但作为七年战争之后的奥普双方的第一次会晤,双方都是小心谨慎!

约瑟夫二世将腓特烈视为偶像,但绝不会像沙皇彼得三世那样做一个脑残粉。

至于腓特烈,则是要好好观察一下这个未来的对手。在可预见的未来,奥地利和普鲁士还有很多矛盾点。

所以,这次会议事实上是一次约瑟夫和腓特烈之间的互相试探。

姜自然还是老的辣。在这次会议上,腓特烈很快就发现了年轻的皇帝野心勃勃,但同时年轻而冲动。

这是年轻人的典型弱点。

腓特烈立即抓住了这一点,他没有拿出长辈的姿态,而是放低身段,对年轻的帝国皇帝极尽阿谀奉承。

而这种阿谀奉承是很有效果的。

这场会议上,双方没有达成什么实质性的协议。

双方都同意不希望俄土战争战争蔓延到神圣罗马帝国内部。但是当约瑟夫要求普鲁士保证在未来的冲突中保持中立时,腓特烈拒绝了。而且还明确表示,如果萨克森(奥地利支持)还要争夺波兰王位,普鲁士也一定会反对。

腓特烈是想通过此举,向约瑟夫表明,普鲁士仍然站在俄罗斯这一边,从而迫使奥地利采取更加激进的手段来对付俄罗斯,因为奥地利没有别的选择。

同时,通过反对奥地利支持萨克森争夺波兰王位,也断掉了奥地利采取“和平手段”解决波兰问题的机会,迫使奥地利不得不回到通过占领波兰领土来对付俄罗斯的道路。

所以,不要认为两人之间即使简单聊天,实际上就是唇枪舌剑,毫无缝隙!

在席间,约瑟夫二世提到,奥地利将放弃收复西里西亚,但同时还提到,自己听说如果普鲁士能够得到波兰的担泽地区,那么普鲁士会把西里西亚归还给奥地利。

这让腓特烈一时间尴尬无比,不得不开玩笑说,自己马上就会成为波兰国王了。

其实,这是约瑟夫通过西里西亚问题,提及瓜分波兰的问题。因为此时奥地利已经事实上占领了部分的波兰领土,而且腓特烈想要占领波属普鲁士也是人尽皆知的事。

约瑟夫提及此事,是想试探一下普鲁士对奥地利占领波兰领土的态度。但是,腓特烈根本没有接招,直接打了个哈哈。

不过,不表态也是一种态度。腓特烈这是在事实上默许了奥地利的行为!再加上腓特烈对约瑟夫的阿谀奉承,这让约瑟夫在向波兰推进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显然,老辣的腓特烈技高一筹。不过,还不止这些!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7-05 11:11:03 +0800 CST  
@郭子夷 2021-07-02 21:55:34
楼煮啊,到底要哪天才更新说一声,免得我每天都跑过来翻看。
-----------------------------
就是周一吧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7-05 11:17:23 +0800 CST  
会议之后,双方发表的唯一一个共同声明是,普奥将在法国、西班牙与英国之间围绕法克兰群岛可能爆发的战争中保持中立。

法克兰群岛地处大西洋南部,属于南美洲,现在仍然是英国和阿根廷(原西班牙殖民地)之间争夺的对象。此时,英国正在与西班牙就争夺这个岛屿开始外交交锋,法国也插手支持西班牙,双方已经剑拔弩张,这一事件之后会细说。

不过,这个八竿子打不着的地方,即使爆发了战争也是海战,普奥想参与也够不着。
这个声明唯一的目的,是向全欧洲发出普奥和解的信号。

而这个信号确实起到了很好的效果。

会议结束后不久,俄罗斯这边就急匆匆的与普鲁士续签了防守同盟条约,不但在条约中降低了对普鲁士的要求,而且还明确会支持普鲁士争夺帝国内部的几个公国。

显然,普奥的和解信号让俄罗斯有点慌。

为此,俄罗斯还在防守同盟条约中煞费苦心,专门提出要支持普鲁士夺取帝国内部领土,不过就是为了在奥地利和普鲁士之间制造矛盾,因为帝国皇帝是不会轻易允许普鲁士占领帝国内部领土的。

然而,这也不过是徒劳,因为一切都在腓特烈意料之中。

他促成这次会议的一个目的,就是让俄罗斯更加重视普鲁士,让俄罗斯知道普鲁士在外交领域仍然有自主权。

同时,这次会议的另外一个更重要的目的,就是继续怂恿奥地利侵占更多的波兰领土,以此逼迫俄罗斯让步。

在会议上,腓特烈保持了克制,他绝口没有提及奥地利侵占波兰的领土的事,以此向奥地利释放一个信号:普鲁士不反对奥地利占领波兰领土的行为。

说白了,普奥双方已经对占领波兰达成了模默契!没有了普鲁士的反对,奥地利更加大胆。会议之后,奥地利继续派兵侵占了更多的波兰领土。

同时,普鲁士也在1769年底出兵占领了边境地区的部分的波兰领土。

至于占领的借口也跟奥地利大同小异。

普鲁士侵占波兰领土的行为,显然并不是与奥地利商量的结果。但是在俄罗斯看来,这是普奥两国会议协商后的共同行为!

这自然会给俄罗斯很大的压力,让俄罗斯不得不重新审视之前嗤之以鼻的瓜分波兰的计划。

总而言之,从腓特烈的角度看,尼斯会议达到了他预期的目的。而奥地利虽然表面上得到了普鲁士对其入侵波兰的支持,但却是掉进了一个圈套。

转眼进入了第二年,也就是1770年。这一年,出乎所有人的意料,在鲁缅采夫天才般得指挥下,俄军直接杀到了多瑙河畔!

这可让奥地利着急了。因为俄军占领多瑙河北岸的两个公国,确实戳到了奥地利的软肋。

随着俄军的节节胜利,奥地利也“不得不”侵占更多而波兰领土,同时更多向边境地区集结军队,边界兵力已经到了4万人!

而这也恰恰是普鲁士想要的。

不过,战争的进程还是超过了腓特烈的想象。擦枪走火的可能性越来越大,腓特烈也是越发的不安,他比奥地利更不想要战争!

这种情况下,1770年9月初,卡古尔河战役后两个月,奥地利和普鲁士在摩拉维亚的诺伊施塔特再次会晤了。

这次会议,奥地利一方更加着急,为此不仅有约瑟夫二世参加,而且还派出了我们的老朋友——帝国首相考尼茨。

因此,会议更加直截了当!考尼茨警告腓特烈,如果俄罗斯不接受调停,那么奥地利将不得不参战!

当然,这话是说给普鲁士听得。考尼茨也知道,比起俄罗斯来,普鲁士更不想爆发全面的欧洲战争!

对于入侵波兰的问题,两国在发布的共同声明中没有谈及。而仅仅提到两国将在一些小事上互相理解互相支持。

这自然指的是波兰问题。

不过,这里还是要说明一下。至此阶段,虽然奥地利和波兰都占领了部分波兰领土,但是奥地利的主要目的是以此作为与俄罗斯交锋的筹码,而普鲁士则是真的想要占领!

当然,在奥地利内部也是有分歧的。谨慎的特蕾西亚只是想要暂时占领波兰,而年轻冲动的约瑟夫二世则更想要永久占领,考尼茨则只能夹在中间试图左右逢源!

当然,对于奥地利来说,现在还不到处理这个问题的时候。

会议之后,9月中旬,腓特烈亲自写信给叶卡捷琳娜二世,提出奥地利和普鲁士要共同调停战争。

不仅如此,腓特烈派出了自己亲弟弟亨利亲王前往圣彼得堡,具体负责协调推进调停事宜。

当然,亨利还有一个重要任务,就是推动叶卡捷琳娜同意瓜分波兰!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7-07 07:53:45 +0800 CST  
同志们,最近太忙了,先停一段。
楼主 vinifera1001  发布于 2021-07-21 08:35:15 +0800 CST  

楼主:vinifera1001

字数:343570

发表时间:2019-04-16 19:15: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11-25 22:01:13 +0800 CST

评论数:20435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