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事消亡首罪宁——贾府抄家探微

第五回元春画册内容有画图和判词两部分组成。“画着一张弓,弓上挂一香橼”。弓是一种武器,除了射箭外,也可以执行绞刑。我们断然不能把它当成“宫”的谐音。但是我们也不应理解成元春死于弓箭或弓弦,除了极个别宫廷兵变的例子,帝王后妃不应死于兵器,即便赐死也多以白帛或鸠毒留其全尸。不过,弓出现在元春的画册中绝对是凶恶的象征。香橼有两种含义,一是植物,二是这种植物的果实。能挂在弓上的当然是作为果实的香橼。香橼果实长圆形,黄色,果皮粗而厚。香橼不能食用,供观赏,果皮中医入药,具有理气宽中、消胀降痰的功用,但是阴虚血燥及孕妇气虚者慎用(曹雪芹对中医很有研究)。金陵十二钗画册中均有各钗的象征物,此图不应例外,香橼是元春的象征。“橼”谐“元”,供观赏说明美丽,黄色是宫廷正色,合成的意思是贾元春美貌非常,成为皇帝宠爱的妃子。香橼挂在弓上,象征元春暴死。香橼的药用功能象征含义仅从此图不能得出,我们还要联系元春判词: 二十年来辨是非,榴花开处照宫闱。 三春争及初春景,虎兔相逢大梦归。元春判词是《红楼梦》最难解的谜团,仅仅文本就有很大争议。刘心武老师认为“二十年来辨是非”应当是“辨是谁”,而且认为元春二十年来的疑惑来自秦可卿。文无确解,解读文章只要自圆其说就可以。但是从文本的角度,秦可卿的来历是清楚的,而且秦可卿去世时贾蓉才二十岁,如果十六岁左右结婚,那么秦可卿没有和元春见面的可能,因为省亲前不但元春不能回贾府,而且贾府的命妇也不能进宫。因此从文本角度贾元春没有辨别可卿来历的必要,我坚持是“辩是非”。那么,“二十年”是那一个时间段,是从元春记事开始,还是从元春入宫开始呢?贾宝玉在元春入宫前已经好几岁,读了几本书,识了几千字,如果元春在宫中生活了二十年,那么元春去世时宝玉已经二十四五岁了,明显不符合作者安排,因为第八十回宝玉才十五六岁,刚刚议亲的年龄。因此我们断定“二十年来”这个时段,应从元春开始懂事,开始理性认识世界为起点,以死亡为终点。那么什么“是非”让元春辨了二十年,并且一直辨到生命的终点?答案应当在“榴花开处照宫闱”一句中。从字面直读有两种解释:美丽的元春像一朵鲜艳的石榴花,照亮了宫闱,得到皇帝宠爱;元春在石榴花开的季节得到皇帝宠爱,册封贤德妃。可是不管怎样理解,这句话的核心都是得到皇帝宠爱。元春小时候受的是什么样的教育?贾政告诉了我们:“上沐天恩”,“征凤鸾之瑞”。翻成白话就是选进宫廷,好好表现,得皇帝宠爱,享荣华富贵,成为家族的靠山。元春确实取得了很大的成就,但是宫廷中那些女孩,那一个不美丽?那一个不优秀?有多少人寂寞地度过花样年华啊!这是一条充满荆棘的道路,竞争的对手无穷无尽,因为时时有更加鲜艳的花朵开在龙床上,胜利是暂时的,失败是永远的,除非你为皇帝生下唯一的儿子,即便年老珠黄,丧失了宠爱,也有坚实的保底。但是,概率之小,比花两圆钱中千万圆大奖还要难得多。假设宝玉是皇帝,大观园是皇宫,请问:宝钗这样优秀的孩子成功的可能有多大?皇帝的宠爱,不是你本人的优秀程度所决定的,而是有皇帝本人的审美取向和性取向所决定的,最后则是由和皇帝做爱的产品所决定。如果不选这条道路,公府大千金,嫁一个门当户对是易如反掌。但是即便嫁入侯门,比如史湘云家,也要每天晚上做针线,和皇妃的差距太大了。风险的高度和收获的高度是一样的。元春省亲,那是衣锦还乡啊!然而,整个的基调,却充满了凄凉。“看此园内外如此豪华,因默默叹息奢华过费”,对自己的荣华,也并不自傲:“田舍之家,虽齑盐布帛,终能聚天伦之乐;今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对两条人生道路的选择,她从一开始的心情矛盾发展到理性否定。但是,一旦选择了这条道路,就没有了回头的可能!既然选择了这条道路,不管你本性如何,不管你是否愿意,你都必须按照这条道路的残酷竞争法则走下去,或者成功,或者失败。我认为,“二十年来辨是非”其实就是“二十年来辨对错”。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07-27 10:44:28 +0800 CST  
元春突然去世的原因是什么?宫廷既是最繁华、最富贵的地方,也是最阴暗、最勾心斗角的地方。元春省亲时对奢华的叹惋,对天伦之乐的向往,说明她是一个良性未泯的女孩,她对宫廷生活的评价是“不得见人的去处”,“虽富贵已极,骨肉各方,然终无意趣”。现实和梦想、理智和情感,一个人悬隔在两个世界里,元春是矛盾着、犹豫着、痛苦着的人物。这样的人,在宫廷争宠的斗争中,她必然失败。在第七十二回王熙凤做了一梦:昨儿晚上忽然作了一个梦,说来也可笑,梦见一个人,虽然面善,却有不知名姓,找我。问他作什么,他说娘娘打发他来要一百匹锦。我问他是那位娘娘,他说的又不是咱们家的娘娘。我就不肯给他,他就上来夺。正夺着,就醒了。夺锦其实就是元春的宫廷争宠。元春的年龄应当小于亲嫂子李纨,明显大于贾蓉,比宝玉大十二三岁(入宫年龄当在十五六岁,时宝玉三四岁),因此在第八十回时应当在二十七八岁左右,大约和王熙凤相当。作为一个女人,特别是现代都市女性,这个年龄恰是风华正茂。但是古人结婚比今天早大约五岁到十岁,而宫廷又是美丽女孩最集中的地方。元春已经到了固宠的时候了,她已经成为争宠女孩的进攻对象。“三春争及初春景”的解释有很多。有的说法是贾府败落之后三姑娘(探春)怎么比得上元春(初春)的风光呢?有的说“三春”其实是指元春入宫的第三个春天,也已比不上刚入宫时风光了。首先我否定第一种观点,因为如果探春是“三春”,那么惜春又是什么“春”呢?但元春入宫也非三年,因此,“三春”应概括指元春青春将逝的岁月,而“初春”应指女儿春花初妍的时候。绕来绕去,其实就一个意思,元春遇到对手了。夺锦的那个人应该是太监,只有太监才能代表娘娘来贾府勒索。锦是贵重的丝织品,有时是财产和地位的象征,因此夺锦的表面现象是争夺财产,进一步则是争夺地位。王熙凤梦中争夺的不是一匹锦,争夺的是一百匹锦,如果用拆字法,“锦”字去掉“一白”匹“巾”,就剩下象征武器的金属了。锦的名贵还与“锦绣江山”这个固定用语有关,“锦”也可指皇帝。因此,从最深层次理解,夺锦也是争宠。王熙凤当然代表元春的利益,那么,那个太监是谁?凤姐口中的“面善”不是表情很良善,而是感觉很熟悉,见过面,可又想不起来。凤姐语毕,“夏爷爷”就派人来勒索银子。“夏爷爷”就是十六回出场的六宫都太监夏守忠,他就是太监的老大,应该是李莲英那个等级的,这种人往往是宠妃的哈巴狗子,但他们也更会欺凌弱小者。夏守忠确是个太监名字,其谐音为“夏寿终”,元春应当死在夏天,应当与夏守忠有密切关系。(薛蟠也应在夏天出事,因为他妻子是夏金桂,雪逢夏必败。)经济困窘的贾府最终支撑不住巨大的开支,无力应付来自宫中的需求,得罪了夏守忠,他站在元春和贾府的对立面了。关于元春之死,在省亲所点第二出戏《乞巧》处,有一段脂批:“《长生殿》中伏元妃之死”。《长生殿》是清朝初期洪昇作的传奇,内容是唐玄宗和杨贵妃的爱情悲剧。也就是说元春之死和杨玉环之死有极大的相似性。元春之死与《长生殿》中杨贵妃相类似,又与情敌争宠有关。杨贵妃是被逼自尽,难道元春也如此么?答,类似和相同是不同的。《长生殿》中折目许多,作者为何选定《乞巧》?原因是唐明皇和杨贵妃,在七月七日那一天的深夜,海誓山盟相约代代为夫妇,然而,在马嵬坡,他们的美梦像风一样飘走了。因此,我认为,作者选《乞巧》暗示元春未来,是告诉我们,她的人生美梦在最巅峰时突然破灭。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07-27 10:45:14 +0800 CST  
一个妃子,最美好的,无过怀孕,有了皇帝宠爱的结晶。元春怀孕了。石榴多子,在崇尚多子多福的中国很受喜爱,过去,中国庭院多有石榴树,来历喜其多子。元春的“榴花开”“照宫闱”,是因为怀孕了。皇帝虽有众多的妃子,却未必有众多的孩子。绝嗣的皇帝很多。贾珍只有一个儿子,虽然妻妾众多。因此,元春即将迎来最风光的时刻,当然,也到了美梦成空的时候。“虎兔相逢大梦归”亦有作“虎兕相逢”的。兕也是凶猛的动物,《论语》有“虎兕出于柙”之语。元春和她的情敌,棋逢对手、虎兕相逢。《红楼梦》之前,虎兔连用的例子极少,高鹗续书中以寅卯岁交解释“虎兔相逢”,是非常不妥的,因为元春死于榴花盛开的夏天。到底是“虎兔相逢”还是“虎兕相逢”呢?我们还是从文本中去找证据。在前八十回中,除判词外,我们找不到与“兕”相关的文字,但是我们找到一段与兔相关的文字,而作者正是通过这段文字暗示元春的死亡。第六十九回两面三刀的凤姐,折磨的尤二姐半死不活,偏偏胡庸医胡乱用药打下尤二姐的胎儿。凤姐又借刀杀人:因又叫人出去算命打卦。偏算了回来又说:“系属兔的阴人冲犯。”大家算将起来,只有秋桐一人属兔,说她冲的。高明的作者,往往同中求异,也能异中求同。王熙凤为嫁祸秋桐(求同),编造了属兔冲犯的故事。我们知道,作者特长于草灰伏线、遥相呼应。十二属相,秋桐为什么偏偏属兔?无他,作者就是用此启发我们将元春之死和尤二姐之死联系起来。胡庸医在前八十回出现了两次,也乱用了两次虎狼药。第五十一回胡庸医乱用枳实、麻黄等虎狼药医治患了伤寒的晴雯,幸被宝玉所阻,又请了王太医。第六十九回胡庸医又乱开方子打下胎儿。奇怪的是,胡庸医的名字是在第六十九回出现的,这绝然不同于《红楼梦》出场即命名的基本法则!作者目的,无非让读者疑惑,两个胡庸医是一个人吗?进而认真思考胡庸医。胡庸医个名字是胡君荣,谐读“胡君用”,意思是皇帝(君)用了这个胡乱用药的庸医,最终打下了元春的胎儿。当然,你要理解成清朝(胡)皇帝用此虎狼昏庸之徒,也不是不可以。有朋友说,贾琏不是把胡庸医打了个半死吗?皇帝怎么又用他?首先,胡君荣没被打死;其次,估计也没人叽叽歪歪地向皇帝汇报荣国府的医疗事故。一个妃子(阴人),也许是皇后(如果是皇后暗算元春,那么就成了王熙凤暗算尤二姐的升级版),比元春略小(也许属兔),一直视元春为眼中钉、肉中刺,她最痛苦的,无过元春怀孕,有了皇帝宠爱的结晶。妒忌,是一剂痛入骨髓的毒药。一个后妃,伙同或者收买夏守忠,给元春下了虎狼药。那么,这个后妃,就不怕阴谋暴露么?首先,有六宫都太监在,阴谋容易得逞而不易败露;其次,还要看用什么药。用什么药呢?由于妊娠反应,孕妇往往烦燥易怒、腹胀厌食。召太医治病是理所应当的。胡君荣,这个庸医开的药方,中有香橼。也许,药方就是阴谋的结果。香橼虽然具有理气宽中、消胀降痰的功用,但是阴虚血燥及孕妇气虚者慎用。结果就简单的很,元春被打了胎,然后薨了,在榴花开放的季节。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07-27 10:45:39 +0800 CST  
元春,是全书中最美好的女孩,她容颜美貌(当于钗黛相当)、雍容华贵(只有宝钗、宝琴相当)、温润谦和(宝钗和邢邮烟相当)、感情细腻而丰富(宝钗、黛玉相当),以皇妃之尊能容龄官的恃能违忤(宝钗有此心胸,迎春懦弱也许如此),这种完美的人格,在大观园诸艳中,宝钗差略相当(大观园以外香菱相当),更兼以机缘巧合成为皇妃(宝钗、湘云、探春对此艳羡,袭人想当宝玉姨娘,属于同类),实在令人艳羡。然而元春“痴迷的”一世,最终也“枉送了性命”(【飞鸟各投林】)难以摆脱“千红一哭”“万艳同悲”的薄命结局,正所谓“凄凉之雾,遍被华林”(鲁迅语)。贾府经济困窘,影响元春在宫廷的势力,而元春去世后,树倒猢狲散,贾府败亡,也就是说元春和贾府是互为因果的双向影响关系。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07-27 10:46:08 +0800 CST  
七、贾母之死
元春之死固然难解,但是,比之元春之死,更难索解的是贾母之死,因为书中没有明确的关于贾母的暗示,而且也很少有名家对她解读。但是,作为宁、荣二府的最高当家人,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长辈尊者,通察世事、洞悉人情的贾母,在贾府抄家中起到什么作用呢?简单地说,她死于抄家前呢?还是抄家后呢?如果死在抄家前,她是怎么死的?她的死又怎样影响大观园诸艳的命运?如果死在抄家后,她为什么不能阻挡贾府的命运?贾府抄家后,她又是怎样生活的?由于贾母身份的特殊性,年龄的特殊性,我们必须进行研究,否则,就不能弄清贾府抄家前后的许多事情。第七十一回开篇就是贾母八旬寿宴,明确告诉读者贾母年龄。虽然注重养生,保养得当,但是到了这个年龄,的确非常危险了,就是医疗条件比较先进的今天,年过八旬也是一件吉庆事。事实上,贾府早就对贾母的后事做了准备。第五十五回王熙凤和平儿谈家常就说:“老太太的事出来,一应都是全了的”。全书中最明显谈到贾母身体的是第五十七回紫鹃的话:趁早儿老太太还明白硬朗的时节,作定了大事要紧。俗语说,“老健春寒秋后热”,倘或老太太一时有个好歹,那时虽也完事,只怕耽搁了时光,还不得趁心如意呢。……若是姑娘这样的人,有老太太一日还好,若没了老太太,也只好凭人欺负罢了。《红楼梦》有个明显的特点,那就是一语成谶,这也为我们解读提供了帮助。作者给紫鹃的评语是“慧紫鹃”。在紫鹃的慧眼中,贾母真心疼爱黛玉,是宝黛爱情的唯一希望。但是,怕什么有什么,贾母还是在宝黛未确定婚姻关系前去世了。在第二十九回,宝黛因张道士说亲发生了口角,贾母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你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生不咽这口气。从第二回“自荣公死后,长子贾代善袭了官,娶的也是金陵世勋史侯家的小姐为妻”一语中“也是”,可知贾代善的父亲娶的是史家小姐为妻,也就是贾代善和史老太君(贾母)是姑表兄妹,亲上加亲结成夫妻。个人的经历,古老的传统,贾母不可能从未动过让宝黛情结连理的心事,虽然黛玉尖酸刻薄好弄小性不适合做大家族的媳妇。第五十七回薛姨妈以促成宝黛婚姻安慰黛玉,这说明和贾交往密切的薛姨妈已经看出贾母的心事。薛姨妈和紫鹃观点一致。那么,婚事为什么始终不能确定呢?二玉相较,贾母当然更疼爱宝玉 ,两人口角不断,婚后能否琴瑟相和,不能不让贾母心存疑虑,二人世界的小风波在老人看来反而成了大事情。其实全天下做老人的,遇到这种情况都会为难。黛玉的尖酸、刻薄、好弄小性,确实不招人待见,就是放在今天,也得弄个万人嫌(钟情男士例外)。如果黛玉谦和一点、温柔一点,事情可能好办的多。第三十二回王夫人说:“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原也三灾八难的”。怎么看都能明白,王夫人不喜欢黛玉。贾母不可能不考虑王夫人的感情,毕竟人家是母亲,虽然她可以硬当家。我认为,在宝玉婚姻问题上,两位女当家是有分岐的,再加上元春的态度,大家心知肚明的采取暂时搁置、逐渐协调的方案。和尚说宝玉命里不能早娶,只是贾母的缓兵之计。如果皇帝把自家妹子赐婚给宝玉,估计贾母也不敢拿和尚的话去堵皇帝。从常规来看,长期相处应该密切感情。黛玉与宝玉口角不断,在我们看来不过是花前月下的小甜蜜,但在王夫人心里恐怕就变成黛玉欺凌宝玉。宝黛历次口角,都是贾母调停,王夫人从不表态。我们中国过去家长比今天要明白事理,自己孩子和邻居孩子闹架,无论理非先揍个人的,否则就会被人讥为“护犊子”。所以,过去孩子闹架急了往往去人家告状,当然,这样孩子往往讨人厌。宝黛口角,王夫人不表态,这说明她很反感黛玉。贾母是个聪明人,她知道宝黛口角的越厉害,自己越不好说话,所以才有“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这句话。贾母“眼不见心不烦”这句话和紫鹃的话放在一起思考,我们可以确定贾母死前宝黛爱情悲剧尚未发生,贾母死在黛玉之前,也正是贾母之死,黛玉失去了保护伞,成了受人欺凌的对象。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07-28 14:15:57 +0800 CST  
那么,贾母死在贾府抄家之前呢,还是之后?笔者认为应该死在贾府抄家之前,理由是鸳鸯的命运决定了贾母的去世时间。第四十六回鸳鸯拒绝了贾赦纳妾的要求,贾赦怒起,通过鸳鸯哥哥威胁鸳鸯:“想着老太太疼他,将来自然往外聘,作正头夫妻去。叫他细想,凭他嫁到谁家,也难出我的手中。除非他死了,或是终身不嫁男人,我就服了他了。”被逼无奈的鸳鸯发了毒誓:“若有造化,我死在老太太之先;若没造化,该讨吃的命,伏侍老太太归了西,我也不跟着我老子娘、哥哥去,或是寻死,或是剪了头发当姑子去!”《红楼梦》中的女儿都归了薄命司,鸳鸯当然不能例外。按照常规,鸳鸯的年龄和身体决定了她不可能死在贾母之前,如果贾母死在抄家之后,犯了多款重罪的贾赦就无法干涉鸳鸯的生活,那就违背了“千红一哭”“万艳同悲”整体设计。所以,只有贾母在抄家之前去世,鸳鸯失去靠山,最终被贾赦逼死才符合本书的整体思路。从文章的氛围来看,虽然在八十回结束时,宁、荣二府已经逐渐萧条,而且第七十五回荣荣国府中秋夜宴明确告诉我们贾母身体不如从前。但是,如果说贾母在两、三年内去世,仍然是不正常的。那么,贾母为什么突然去世?两府抄家之前,有什么重大事情能刺激贾母突然去世?刘心武老师在续写的《红楼梦》中用赵姨娘公开史府(贾母娘家)被抄刺激贾母中风解决这个问题。对于这种处理,在下不能认同。在四大家族中,史家是最早衰落的,作品中从未透漏任何史家兄弟恶迹的线索。史湘云经济拮据,连作东请大观园诸艳的银子都没有,需要薛宝钗帮助解决。史湘云在家和婶子(侯爵夫人)亲自上灯做针线到三更。这样的家庭经济状况,完全说明史家兄弟没有什么违法行为。在四大家族的败亡中,史家不可能是引爆点,他彻底败亡的原因应该是受贾家败亡的株连。贾母是见过世面的人,面对重要的老亲戚——位阶显耀的甄家的败亡,她不过感到不快而已,该怎么过节还怎么过节;对于迎春误嫁,她虽不满意,但也未公开表态。到这个年龄,对于她,等闲事情已经见怪不怪,略不萦怀了。但是,贾母有三个心尖子,那是万万不能出事的,出事就有要她老命的可能。黛玉是贾母的第三个心尖子。从王夫人话可知,贾母极其疼爱黛玉的母亲贾敏,因此也极其疼爱黛玉。黛玉虽是外孙女,但在贾母心中,位列亲孙女迎春和探春之上。虽然黛玉久病,但如果早夭,暮年贾母也会感到打击之重。高鹗续写的《红楼梦》中,贾母对黛玉的态度异常冷淡,与前八十回形成极大反差,应该是败笔。但是从紫鹃的暗示,贾母必定死于黛玉之前,这样黛玉才无山可靠,孤苦无依。因此,贾母之死,肯定与黛玉无关。宝玉肯定是贾母的心尖子,而且是比黛玉更加珍贵。贾政对宝玉体罚,贾母就往死里护。第五十七回宝玉被紫鹃激成痰迷,贾母便气的眼中出火。如果宝玉出大事,贾母的身体未必扛得住。但是,自第七十一回贾政回家,因年纪渐老,名利心大减,和宝玉关系也较融洽,反过来,宝玉因逐渐长大,较为成熟,行为也较收敛,自和柳湘莲分别后,极少参加社会交往,出事的概率也不大。柳湘莲强梁平安州事件案发,即便连累宝玉,也不过询问柳湘莲行踪而已,别说贾府这种名门望族,便是普通百姓,也不过取保候审罢了。宝玉不是贾母去世的原因,而且宝玉也不是贾母的头号心尖子。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07-28 14:16:28 +0800 CST  
贾母的头号心肝宝贝别无选择的是元春,无论出嫁前的元春是否得贾母之意,但晋封贤德妃的元春肯定得贾母之意。元春晋妃,使逐渐没落的封建军功贵族转型为更加富贵的外戚。元春是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遮荫大树和真正的最高领导。没有元春,贾府就没有了未来,就没有了一切。元春如果为皇帝生下龙子,如果其子能够得继大统,那么,作为未来皇帝的亲舅舅,宝玉的富贵就不可限量,即便不乐仕途,也可以富贵闲人。如果元春突然去世,那么贾府不但丧失政治靠山,不但丧失额外的经济收入,也将不能保护自己合法的经济利益,因为封建时代权臣抢夺一般贵族官僚的土地、宅院都不是什么稀罕事。其实,在忠顺府看来,宝玉与蒋玉菡在紫檀堡置买房舍,就是倚仗贵妃的势力侵夺自己的利益。贾母是个明智的人,她对贾赦、贾珍的胡行乱为也不是没有察觉,她也尽可能的加以规导,但是,一个七老八十的老太太对头发胡子都白了的儿子也确实没什么好办法,总不能拉过来打一顿吧?打一顿也打不改怎么办?她总不能向皇帝建议免掉自己家的爵位吧。只有元春健在,才能保证贾府安全。元春是大树!如果元春突然去世,感情的巨大伤痛和对家族未来的重重担忧,极有可能将贾母打垮。因此,贾母的突然去世,应该是因为元春的突然去世。二人的去世,打破了贾府的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的平衡,两府表面的统一和团结将不复存在。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07-28 14:17:10 +0800 CST  
八、元春和贾母对宁、荣二府家族管理架构的影响。
两个国公府家族管理深受元春和贾母的影响,有许多不合理的地方,一旦她们祖孙去世,贾府必然发生内乱。贾府的政治架构和经济管理分工如下:
——族长贾珍管理宁国府祖产和爵禄
元春—— 贾母 ——王夫人、凤姐管理族产和荣国府祖产
| ——贾赦、邢夫人管理荣国府爵禄
鸳鸯管理私产
这个架构是一种高危平衡,政治利益和经济利益明显不协调。作为长支的继承人,贾珍理所应当的担任族长,也就理所应当的管理贾氏家族共有的家庙铁槛寺、祖坟的坟地和房产、学堂,也就理所应当的管理荣国府以及其他本家的重大事务,也就理所应当的接受荣国府以及其他本家礼仪尊重和利益馈赠。但是从文本来看,贾氏家族的共有族产却归贾政夫妇管理,逢年过节贾珍夫妇还要给贾母送礼,虽然辈分较低的贾珍,理所应当该给贾母奉送,但是根据来而不往非礼的原则,荣国府贾琏、宝玉和贾兰也应给贾珍送礼,但是全书中从未有这种记载。也就是说贾珍自觉把一部分利益和权力送给了贾政,而且贾政也视为当然地接受了。贾赦继承了荣国府的爵位,理所当然应该管理荣国府祖产,但是荣国府的当家人是贾政夫妇。贾政夫妇不但管理产业,而且以荣国府当家人的身份进行社会交往,贾赦夫妇虽然不满,却也无可奈何。贾政是一个比较清高的人,喜欢读书而不乐家庭庶务,王夫人是个敬业的人,但寡于言辞、处事拙尔不敏,更兼年纪渐高确实不能胜任繁重的管理工作。为解决这个问题,贾琏、王熙凤夫妇协助贾政夫妇管理家务。虽然王熙凤是王夫人的亲侄女,但贾琏是贾赦的亲儿子,王熙凤是邢夫人的亲儿媳,所以贾琏夫妇协助贾政夫妇处理荣国府家务是很让贾赦夫妇不爽的。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07-28 14:19:32 +0800 CST  
如果说贾政夫妇侵夺贾赦夫妇的权益,是由于贾母的偏爱,那么贾政夫妇侵夺贾珍族长的权益就不是贾母的态度所能决定的。贾政夫妇权力日益扩大的根本原因是元春入宫带来的利益超过了贾政夫妇权益扩大带来的损失,贾珍愉快的接受了,贾赦损失较大所以就经常给贾政夫妇添麻烦。但是,如果元春突然去世,贾母也突然去世,贾珍和贾赦又为什么不夺回本来就是自己的利益呢?这样,整个贾府都将面临权力和利益的重分配,贾琏夫妇也必将回到贾赦夫妇的膝下,早失翁婆欢心且夫妻违忤的王熙凤必定迎来凄惨的岁月,因为,没有贾母撑腰而王夫人又帮不上忙。元春的淡薄宁静、贾母的存在和操守相对清正的贾政夫妇当家,两个贾府还勉强不混蛋到极限。一旦元春和贾母去世,贾政夫妇丧失对家族和荣国府的管理权,贾赦、贾珍、贾蓉这三个家伙不把两府弄个底朝天,就对的起贾家祖宗了。从常理来看,贾政夫妇尚可控制自己这一支,但是,如果,贾赦以荣国府世袭爵禄为代价,贾环大有可能冲破父亲的桎梏而向贾赦移动。贾赦为什么要把荣国府世袭爵位许给侄儿贾环而不给儿子贾琏呢?除了幼时贾赦和贾政在祖父、父亲和贾母心中的位置不同,除了在继承其父爵位上的相互妥协,除了贾赦在血缘上与荣国府的秘幕,这些东西在《红楼梦》中若隐若现,线索时断时续,笔者在此不做展开,另行一文撰写,而且,这些因素在贾母去世后已经没有现实意义。但是,根据第七十五回“赏中秋新词得佳谶”明示贾环确实得贾赦之意。细细分析,我们还能得出符合逻辑的解释。在文本中,贾赦只有一个儿子贾琏和一个女儿迎春,这两个孩子均是庶出,和贾赦夫妇感情很疏远,贾赦不顾贾政劝说将女儿嫁给孙绍祖,尚可从择婿观念不同解释,但迎春归宁小住期间,当亲爹的竟然毫不关心就太不应该了,相较贾政最喜天伦之乐,不忍心给探春议亲,其人品高低确有云泥之别。贾赦夫妇之不喜贾琏更甚于迎春,他们对迎春态度冷漠,对贾琏则是讨厌,甚至是痛恨,尤其对凤姐是恨入骨髓。贾琏的形象不正面,但除了和贾赦、贾珍、贾蓉一样好色贪淫外,其为人颇有道德底线,当家多年他虽然花钱手大些,却也没想到中饱私囊,他对父亲贾赦强占石呆子古扇的做法当面表示不满,他对吃酒赌钱无所不为的来旺儿子很不满,虽然他对来旺儿子强娶彩霞要负责任,但是我们也必须承认贾琏屈服于王熙凤的强势压力。贾琏为人很守信誉,他受贾政委托处理家务,对贾政表现出足够的忠诚,在父母与叔母的家务斗争中坚持站在叔母一边。从受人之托忠人之事的角度来看,贾琏是正确的,但站在贾赦夫妇的角度看,贾琏夫妇就成了不顾亲情、专向旺处的孽子。也就是说,在贾赦心中,贾政不但抢夺了自己处理荣国府祖产的权益,而且成功离间了自己父子感情。在第七十五回,心胸狭窄的贾赦抛开贾琏,公开宣告自己爵位的继承人是贾环,固然与贾赦、贾政继承父亲家业的历史纠纷有关,更有离间贾政和贾环父子感情,大出一口贾琏背叛自己恶气的原因,还有堵住贾政的嫡生长孙贾兰和嫡生次子宝玉继承爵位的道路,恶心一下偏心母亲(贾母)的意图。常规道理看,承袭贾赦的荣国府爵位的继承人,排序应该是贾琏、贾兰、宝玉、贾环。贾琏是儿子,但是庶生儿子,而且凤姐未育男孩,平儿未生育。如果贾琏最终无子,即便贾琏继承了贾赦的爵位,贾赦的爵位也要经过贾琏传递到贾政的孙子们,那么,贾兰就成了贾琏的第一继承人,宝玉的儿子就是第二继承人。这种结局是贾赦比较讨厌的,而且对这个问题,不但贾府在考虑,连亲友都在考虑,所以贾琏谈到娶尤二姐为偏房时,薛蟠便很自然的说是“舍表妹(王熙凤)之过”(没有儿子)。在贾赦各种可能的继承人中,贾兰的可能最小,首先年龄最小,辈分又低,而且是贾珠的唯一儿子,是贾政的嫡长子系统的嫡长孙,隔位继承的可能极小,不存在过继给贾琏的可能,这也是李纨全力培养贾兰读书的原因之一,不读书无出路。而宝玉的儿子中一个(如果宝玉有两个以上的儿子)通过贾琏继承爵位的可能最大。从性情来看,宝玉与贾赦隔膜最深,贾兰为人最正统,贾琏与贾赦公开冲突最多,倒是贾环和贾赦趣味相投。如果贾琏最终没有儿子,荣国府爵位最终落入贾政系统不可避免,那么,选择最不可能继承且最合自己性情的贾环作为继承人,岂不是最符合自己的利益,也离间一下贾政父子的感情,更给偏心母亲添堵吗?既然爵位传入自己系统,贾政当然不好过为己甚,他再糊涂也不会做那种既得罪哥哥又得罪儿子贾环的事情。所以,作为荣国府内斗的必然结局,贾环继承贾赦爵位是必然的。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07-28 14:20:12 +0800 CST  
但是,封建继承法的常规是父死子继或者兄终弟及等等,总之,一般是拥有爵位的人去世后,继承人才可以继承,当然,贾敬离世修道,他的爵位由儿子贾珍继承。但是如果说贾赦和贾敬一样看破红尘,主动将爵位让给贾环谁也不相信,因为贾赦不可能看破红尘,最起码他也要憋着劲等贾母去世后强占鸳鸯出恶气呢!也就是说,贾赦必定在贾母去世之后、贾府彻底败亡之前逼死鸳鸯,但是,贾赦也必须在贾府彻底败亡之前把爵位让给贾环,因为贾府一旦被抄家,贾赦的罪过如果全部暴露,贾赦的爵位就会被朝廷革除,即便朝廷念及老荣国公的开国定鼎之功,再将爵位赏还,赏于权也由皇帝决定,皇帝可以在贾琏(父爵子受,当然如果贾琏能够不受贾赦过错的连累且自己夫妇罪过不暴露的话,但这种可能不大,封建时代父亲犯法一般都连累儿子)、贾政(兄爵弟受,《水浒传》中宋江死后朝廷就有让宋清继承爵位的决定;革除贾赦继承权,由贾政重新继承父亲的爵位,高鹗续写的部分就采取这种办法)、贾兰(皇帝革除贾赦爵位后,考虑贾政本已位居高官且年近花甲没有继承爵位的必要,或者比较直倔的贾政避嫌不肯继承哥哥的爵位,朝廷选择贾政的儿孙过继给贾赦继承爵位,这样贾兰替已经去世的父亲贾珠代位继承长支贾赦的爵位)、宝玉(贾兰虽小,却是贾政系统的嫡长孙,理所当然给贾政养老送终,这样就让贾政系统的嫡次子继承贾赦的爵位)这四个人中选择,但无论如何都不会选择贾环。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07-28 14:20:36 +0800 CST  
也就是说,贾赦一定要在逼死鸳鸯后,主动上书朝廷请求把爵位转继给贾环,也就是说贾赦犯了过错受到皇帝的惩戒但还未惹恼皇帝,也就是说贾赦还可以以主动引退让出政治利益换取经济权益安全,也就是说他还拥有推荐继承人的权力。细究前八十回,我们发现贾赦犯的过错只有石呆子一案正好不轻不重,可以让他担干系而又不至于判刑。贾赦是一个极其反面的角色,但是,在石呆子一案中他的责任远低于贾雨村,即便在法制比较完善的今天我们也不能判贾赦大罪。贾赦确实觊觎石呆子的古扇,但贾赦也确实派家人拿银子去石呆子家买扇子,而且任由石呆子出价,这个过程纯属经济行为。石呆子拒卖后,贾赦也没有强行夺占。扇子最后确实到了贾赦手中,对于贾雨村的手段他确实很欣赏,而且以此训斥贾琏不能办事,这也说明迫害石呆子的方法不是他想出来的。在这一案中,他的过错是明知属于石呆子的物品却接受了贾雨村的转赠,但因为贾雨村当时任职兵部大司马协理军机位阶已在贾赦之上,所以不存在指使下属勒逼人命的过错。因此,石呆子一案放在今天,主要的罪过也应当由贾雨村承担,贾赦承担的责任较轻。在封建时代,贾赦引咎辞爵确实可以抵过罪责。只有这样,贾赦才能把爵位转继给贾环。也只有这样才能回应第七十二回贾琏评价贾雨村的那句话:“将来有事,只怕未必不连累咱们。”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07-28 14:21:24 +0800 CST  
九、从第八十回后到贾府抄家之前,贾府为首的四大家族又发生了那些事情呢?元春和贾母去世是最重大的事件,迎春和香菱也一定要去世,湘云一定要和卫若兰结婚并且度过短暂的幸福时光,探春一定要远嫁东南和番,宝玉为避祸以送探春出嫁为名离开荣国府,被许嫁北靖王的黛玉一定要自杀殉情。贾母一旦去世,贾府一定内斗不已,“一家人象乌眼鸡,恨不得你吃了我,我吃了你”,贾政夫妇权力急遽缩小,贾赦、邢夫人权力急遽扩大,在此内斗过程中,鸳鸯一定被逼自杀,贾琏由于不可替代(贾赦的唯一儿子,宝玉、贾环、贾兰年幼)仍然协理荣国府家务。贾母去世后,王熙凤的权力将被彻底剥夺,贾琏外迫于父母压力,内源于尤二姐之死,对王熙凤态度冷淡。但是,在贾府抄家之前,无论贾赦夫妇,还是贾琏都还不会休弃王熙凤,不是不想,而是不能。贾史王薛四大家族是同气连根、休戚相关的。四大家族中,史家衰落的最快;薛家是皇商,本来是最富足的,这从薛宝钗替湘云请客和送黛玉吃燕窝便可看出,但是从五十七回薛宝钗和邢邮烟的谈话可知薛家也快速败落,在经济上已不能和贾府相比,其中原因应该是薛蟠奢侈浮夸而不善经营;全书没有对王家的正面描写,但从王熙凤的言谈中可知王家很富贵,而且王子腾还外放了九省都检点这么显赫的职务,因此,王家的力量应具第二。贾赦虽然混蛋的很,但并不糊涂,休掉凤姐就等于彻底和王家(凤姐娘家)、薛家(凤姐姑家)断绝关系,也等于和贾政夫妇彻底翻脸,这种得不偿失的事情是不能做的。在封建时代,丈夫的权力极大,但女人娘家的势力的大小也深刻影响了女人的地位。贾家如果休弃凤姐,王家是要讨说法的,而且是要打官司的。除掉王熙凤娘家的反对这条原因外,贾赦父子还要得到朝廷同意才能休弃凤姐。贾琏捐了个同知的官衔,从他多次到平安州来看,他捐的应该是知州的同知,地位在知县之上,放在今天,就是就是县级市(府相当于地级市)的二把手,古代的官员比之今天少的多,因此,贾琏是很有地位的政府官员。封建时代女人不能到政府去工作,但是,政府根据官员和贵族位阶的高低,授予他们的母亲、正妻以及重要的妾高低不等的封号,比如夫人、恭人、宜人之类,这就是“封妻荫子”中的“封妻”,政府要给受封的女人发证书。所以,政府官员是不能随便休妻的,因为必须向政府打报告说明原因,而且要承担治家不善的责任,一个连老婆都管不好的人肯定管不好老百姓,因此,休妻是影响前程的。从第五回凤姐判词“一从二令三人木”可知贾琏对凤姐态度分三个阶段,即从服从到冷淡到休弃,但贾琏休妻应在抄家之后,因为抄家之后,贾琏成为普通人,休妻不需要政府批准,而且凤姐放贷是贾府抄家的原因之一,贾琏有足够理由休妻,何况贾府抄家前后王家和薛家也将彻底败落没有能力给凤姐撑腰了。刘心武老师在其续书中安排贾琏在抄家前休弃凤姐,这有些不恰当。刘心武老师安排惜春在抄家前出家为尼也是不恰当的,在这个问题上远不如高鹗,虽然高鹗安排惜春在家带发修行也不恰当。荣国府是国公府,深宅大院、防护深严,惜春不可能深夜潜逃出府,虽然有人能潜入皇宫大内,但是惜春是一个弱到不能再弱的小女孩。出家人不事生产,不向政府纳税,因此政府严格限制出家人的数量,每座庙观的出家人都有名额限制,所以每个人出家都要由庙观发给政府备案的度牒(证书)。政府对没有度牒的出家人是严格查禁的,《水浒》中的鲁智深和武松都有度牒。抄家之前,不经过贾珍同意,惜春没有出家的可能,也没有那一个庙庵敢收留她。因此,惜春必须在抄家之后出家。在贾府抄家之前,薛家将急剧败落。和薛蟠相比,夏金桂更加奢侈享乐,更会败家。夏金桂的“夏”字应有“炎热的夏天”的意思,薛家的谐音是“雪”,“雪”逢“炎夏”必定消融,因此夏金桂必定是薛家彻底败落的主要原因。薛蟠娶了这么一个搅家星,做事更加昏暴。薛家有一个很难理解的事情,那就是薛蝌和薛宝琴的婚期。第五十七回薛宝钗对邢邮烟说:“琴儿过去了,好再商议你这事。离了这里就完了。如今不先定了他妹妹的事,也断不敢先娶亲的。如今倒是一件难事。”妹妹不结婚,哥哥就不能结婚,这在逻辑上讲不通,如果哥哥不结婚,妹妹先不能结婚到符合人情事故。既然大家都承认曹雪芹是大家,那么他就不应犯普通人都不会犯得错误,如果犯了,那就是故意犯错误让读者思考隐含的东西。作者在此告诉我们薛宝琴的婚姻也并不顺利。薛宝琴刚进贾府就得到贾母的喜欢,试探着向薛姨妈求亲,为宝玉择偶。关于宝玉的婚姻,贾母和王夫人在黛玉、宝钗之间长期僵持不下,相较宝钗,黛玉具有家庭无依、性格尖刻、身体孱弱三个明显缺点,而宝钗又过于世故。薛宝琴恰巧具备了宝钗和黛玉的优点,又没有二人的缺点,从文本来看,她是接近完美的女孩,贾母让王夫人收宝琴为干女儿,贾母求宝琴为宝玉之妻,既是为宝玉着想,也是贾母和王夫人之间达成妥协的最佳方案。宝玉和黛玉的爱情在这个时候是最危险的。作者解决这个危险的方法就是把宝琴预先许配给梅翰林的儿子。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07-31 14:54:26 +0800 CST  
但是,红楼女儿都入薄命祠,宝琴不应例外,她究竟是否嫁给了梅翰林之子并终守一生呢?薛宝琴不在十二钗正册,文本没有她的图画、判词和曲稿,因此关于她后来的命运,我们只能从八十回文本和脂砚斋批语进行推测。第五十回作《咏红梅花》诗时她分到的是“花”,“梅”字竟被李纹分得。《红楼梦》是一个充满暗示的书,“梅”对于宝琴的重要性是不言而喻的,作者不把“梅”安排给宝琴,明确告知宝琴的归宿不在梅家。诗里“闲庭曲槛无余雪,流水空山有落霞”暗示着薛氏家族最终全部瓦解(无余雪),诸艳零落之后只有湘云独存(三十八回湘云号枕霞旧友)。第七十回她吟柳絮的《西江月》词中“明月梅花一梦”也是暗示着她最后并未能如约嫁到梅家。那么,没嫁到梅家的宝琴又嫁给了谁呢?现在我们分析第五十一回宝琴的十首怀古诗。对这些诗,宝钗评价是:“前八首都是史鉴上有据的,后二首却无考,我们也不大懂得,不如另作两首为是。”但是,黛玉、探春、李纨都认为这两首诗写的很好,应该保留。这段文字除了表明宝钗很虚伪外(她完全懂得这两首诗),也告诉读者这两首诗不同于前八首,应做特别理解。现在,我们看一下作品: 蒲东寺怀古其九 小红骨践最身轻,私掖偷携强撮成。 虽被夫人时吊起,已经勾引彼同行。 梅花观怀古其十 不在梅边在柳边,个中谁拾画婵娟。 团圆莫忆春香到,一别西风又一年。蒲东寺并不是真正古迹,它存在于《西厢记》中。但是,宝琴诗中的主角不是张生和莺莺,却是红娘,而且把“红娘”改称“小红”。除此以外,笔者从未见过把“红娘”改称“小红”的。作者目的何在?我们知道《红楼梦》中宝玉有个丫头叫“小红”(原名红玉),这个丫头因言辞准确、头脑清楚得到凤姐青睐。小红和荣国府旁支贾芸私相爱慕偷订终身。如果我们把“虽被夫人时吊起”理解成小红得到当家人凤姐的提拔(吊起),那么,这首诗可以看成是歌颂小红的。反过来说,这首诗的“小红”启示读者,后两首诗直接描写红楼儿女,不同于咏叹古迹的前八首。梅花观也不是真正古迹,它存在于《牡丹亭》中。《牡丹亭》是汤显祖根据《杜丽娘慕色还魂》改编而成的戏曲。故事发生在“五岭”之一的大庾岭,因汉武帝时有庾姓将军筑路于此,取名大庾岭,又名庾岭。唐张九龄在此监督开凿新路,命道旁多植梅树,故又名梅岭。南宋时期,南安太守(驻大庾)杜宝之女杜丽娘,冲破封建礼教约束,私出游园,触景生情,困乏后梦中与书生柳梦梅幽会。从此一病不起,怀春而死。杜宝升官离任,在女儿的墓地建造了梅花观。柳生进京赴试,借宿观中。他在园内拾得杜丽娘殉葬的自画像,情有所钟,得以与画中人的阴灵幽会。柳生依其暗示掘墓开棺,杜丽娘起死回生,两人结成夫妇,同往临安。经过几番磨难,最终得成佳偶。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07-31 14:54:51 +0800 CST  
相较于第九首作者对“小红”最终成功的赞扬,《梅花观怀古》的基调是哀伤的。考虑到“梅”对于宝琴的特殊含义,第一句中的“梅”应当理解成梅家。所以,这首诗大意是:薛宝琴的最终归宿不是梅家而是柳家,芸芸众生,虽然有那么多的男人,那一个象柳梦梅那样痴情于美丽女孩呢?一年又一年的等待,寂寞的人生充满了无奈。西风又起,去年相别的时刻再次来临。已经 惯了孤龛冬寒,又何必再期待春暖花香团圆恩爱呢?因此,细细品来,这首诗压根与《牡丹亭》不挂边,不过是借《牡丹亭》中“梅花观”和“柳梦梅”两个名词而已,作者用“不在梅边在柳边”告诉我们宝琴的归宿是柳家。《红楼梦》前八十回中只有一个姓柳的男性——柳湘莲。如果说宝琴最后的归宿,竟是与柳湘莲结合,确实有点奇思怪想。但是,贾府抄家前后,薛家彻底败落离散,梅家悔弃婚约,宝琴流落南国水乡(五十二回有“昨夜朱楼梦,今宵水国吟”“汉南春历历,焉得不关心”的诗句),巧遇“浪游”天下的柳湘莲也是大有可能的。当然,还有一种可能,梅翰林家也因四大家族的败落遭到株连,全家倒霉,或者全家发配,或者梅家儿子竟遭横死,宝琴无“梅”可依,流落南国巧遇柳湘莲。柳湘莲不是伤情于尤三姐之死出家了吗?难道又重回滚滚红尘了?前八十回柳湘莲出场不多,但性格很鲜明,他为人性急,有些浮燥,做事易反悔。柳湘莲出家以后,云游四方,在南国水乡遇到绝色宝琴后爱怜重生也大有可能。但是,柳湘莲为人性冷,轻易别弃,丢下宝琴再去浪游也是可能的。总起来说,贾府抄家之前,薛宝琴没有嫁入梅家,同理,邢邮烟也未能和薛蝌婚配。笔者认为,薛家命运可能和宁国府直接相关。元春和贾母去世后,在贾府抄家之前,宁国府将更加污浊不堪。贾珍、贾蓉父子除了滥淫美色外,还将大肆赌博。本就性格混暴的薛蟠,由于夏金桂的搅闹,变的更加残忍而强横,在宁国府赌博是很容易和人发生纠纷的,失手伤人致死是大有可能的。在宁国府赌博的都是大有身份的人,一旦出了人命,既不是花钱能摆平的,也不是能逃脱法律制裁的。宁国府和薛家将同时彻底完蛋。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07-31 14:55:10 +0800 CST  
十、宁国府的祠堂的火灾。那么,宁国府将在什么时候完蛋呢?第七十五回中秋节宁国府贾珍“开夜宴”,祠堂“异兆发悲音”。贾府祖宗之灵为什么发悲叹呢?从逻辑来看,幽冥世界应该提前知道家族败落,知道这是自己最后享受来自后代的祭祀才哀叹的。这样一来,如果次年初夏(石榴花开)元春和贾母相继去世,夏金桂搅闹的薛蟠没心没绪在宁国府惹下大祸,那么这个中秋的确就是贾府最后一个体面的中秋了。当然,从时间段来看,两个中秋之间还有一个春节,这是比之中秋更加隆重的节日,贾府祖宗更应该接受祭祀,那么,祖宗为什么不等到春节再哀叹呢?第五十三回宁国府除夕祭宗祠完毕后:贾母笑道:“你这里供着祖宗,忙的什么似的,那里搁得住我闹。况且每年我不吃,你们也要送去的。不如还送了去,我吃不了留着明儿再吃,岂不多吃些。”说的众人都笑了。又吩咐他:“好生派妥当人夜里看香火,不是大意得的。 ”尤氏答应了。作者为什么让贾母吩咐尤氏注意香火,应该是为宁国府发生火灾做暗示。如果孤证不立,那么,第三十九回刘姥姥讲故事又涉及了火灾:贾母道:“必定是过路的客人们冷了,见现成的柴,抽些烤火去也是有的。”……刚说到这里,忽听外面人吵嚷起来,又说:“不相干的,别唬着老太太。”贾母等听了,忙问怎么了,丫鬟回说“南院马棚里走了水,不相干,已经救下去了。”贾母最胆小的,听了这个话,忙起身扶了人出至廊上来瞧,只见东南上火光犹亮,贾母唬的口内念佛,忙命人去火神跟前烧香。王夫人等也忙都过来请安,又回说“已经下去了,老太太请进房去罢,”贾母足的看着火光息了方领众人进来。作者为什么弄这么一大段谈及荣国府火灾的文字呢?而且两件事都是都牵扯到最有管家经验的贾母?如果有朋友认为在下胡解,那么,请看第一回:不想这日三月十五,葫芦庙中炸供,那些和尚不加小心,致使油锅火逸,便烧着窗 纸.。此方人家多用竹篱木壁者,大抵也因劫数,于是接二连三,牵五挂四,将一条街烧得如火焰山一般。彼时虽有军民来救,那火已成了势,如何救得下?直烧了一夜,方渐渐的熄去,也不知烧了几家。只可怜甄家在隔壁,早已烧成一片瓦砾场了。只有他夫妇并几个家人的性命不曾伤了。急得士隐惟跌足长叹而已。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07-31 14:55:40 +0800 CST  
甄士隐家毁于一场大火(隐喻大祸),那么,根据第五回“假作真时真亦假,无为有处有还无”的整体暗示,贾府灭亡应该和甄士隐家有一定的相似性。当然,大作家最大的本领就是同中求异,甄家和贾家的败亡不可能完全相同。但是,无论金圣叹还是脂砚斋都说过,大才子的绝大本领还有异中求同,由于《红楼梦》结构的特殊性,我们有理由相信贾府的败落也与一场大火相关。只不过,苏州乡宦甄家败落的根本原因是葫芦庙大火,因为甄士隐不是官员,没有孩子没有未来,经济破产就决定了一切完蛋。宁国府贾珍是世袭贵族,贾蓉位列龙禁尉,不但有政治地位,而且有固定的俸禄,一场大火可以给宁国府造成沉重的经济打击,并且牵连荣国府经济更加紧张(大火也可能蔓延到荣国府,因为两府仅隔一道街),但不会致贾府于死地。贾府和甄家的不同在于贾府的败落的根子在于政治。宁国府祠堂的大火,聚众赌博引发的政治灾祸,翁媳私通的大逆不道,从经济、到政治、最后是伦理,致宁国府于万劫不复。这些,解释了,“家事消亡首罪宁”全部内涵。如果拘囿于阶级分析和社会更替,如果贾府为首的四大家族的败落仅仅象征封建社会的崩溃,那么视野也未免太狭窄了,更何况,用现在的尚有极大争议的社会形态的没落来解读一个中国的古代作家的作品也太牵强附会了,虽然在下也认为《红楼梦》确乎反映了封建社会的残酷的政治压迫和经济剥削。可是,出身贫苦到连家乡父母都不知道的晴雯打骂起小丫头的狠劲连王夫人也看不下去,金钏之死确乎于王夫人有关,但是念及旧情王夫人也伤心落泪,也发送银两衣服,也将金钏的月钱额外赏给玉钏,也许王夫人有些内疚,可晴雯用一丈青把偷了虾须镯的坠儿乱戳“疼的乱哭乱喊”,而且把坠儿立即撵出大观园。晴雯是美丽的,她的死是凄凉的,令人同情的,金钏也是美丽的,她的死同样是凄惨的,王夫人当然难辞其咎,问题是欺凌红玉(二十七回)、驱逐坠儿(五十二回)的晴雯又应当负什么责任呢?统治阶级的王夫人竟比被压迫者还通达人情、还有慈悲心,这确实反映了人性的复杂和社会的广角。《红楼梦》全方位地真实地艺术地反映了中国古代社会的面貌,反映了那个时代的江河日下。作者固然对所处的时代和时代的主流文化不满,但是作者也对这个时代充满了怀念和依恋。作者的心态和思想倾向是矛盾的、痛苦的,“无材可去补苍天,枉入红尘若许年”的内涵是复杂的。作者在【飞鸟各投林】中给了“好一似食尽鸟投林,落了片白茫茫大地真干净”的结尾,昭示了“忽喇喇似大厦倾,昏惨惨似灯将尽”的不可挽回。但是“漫言不肖皆荣出”的荣国府是不是毫无希望呢?一旦贾府抄没,长于管家理财的贾琏绝无出头之日,仅仅一个“国孝家孝两重在身”“违旨背亲”就会革掉所有前程了。宝玉是极讨厌仕途经济的,他能不给荣国府添乱(蒋玉菡事件)就阿弥陀佛了。至于人物萎琐的贾环根本不必讨论,他的品行尚在贾赦之下。但是,苦读经书之余竟能演 弓箭的贾兰和“志气极大”的贾菌能不能得到功名呢?李纨曲稿【晚韶华】中“气昂昂头戴簪缨,光灿灿胸悬金印,威赫赫爵禄高登”明确告知读者贾兰做了高官,母亲李纨也得到了封诰。贾兰的政治进步,不能狭窄的只理解为贾府的复兴,而是在凄惨悲凉的气氛中留下一丝亮色,还表明作者对于自己的民族、自己的时代尚保有无限的希望。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07-31 14:56:15 +0800 CST  
@cxc2011 2012-08-01 09:15:10
贾母为啥觉得秦可卿是第一得意的孙媳妇,楼主有什么见解,愿闻其详
-----------------------------
呵呵,谢谢指导。
对于秦可卿的问题,还是比较复杂的,刘心武先生就搞了个“秦学”,所以我想把对秦可卿的一些认识做一个专题写出来,最近就发上来,若有兴趣,到时请捧场阅读。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08-03 16:52:42 +0800 CST  
@cxc2011 2012-08-04 14:23:37
刘心武的东西我看过,我想听听楼主的看法
-----------------------------
对刘心武《红楼梦》研究的一点看法
刘心武老师对《红楼梦》的研究还是有很大的成果的。
在他之前,广大读者的关注点集中在林黛玉和薛宝钗身上,他对秦可卿的研究,让很多一般读者将视线从主要人物林黛玉和薛宝钗扩展到秦可卿等重要人物。
刘心武老师的研究让很多读者开始关注《红楼梦》的暗线故事。《红楼梦》本身确实是“两面皆可照人”,他在明线故事之外确实有一个暗线故事,这个暗线故事应该是痛家国之变(《红楼梦》中的贾府抄家和贾宝玉通过对芳官别名耶律雄奴的作践)和揭漏清国之乱。但在清朝统治下骂清朝是不可以的,因为清朝的文字狱是最残酷的,所以就把暗线故事附着在明线故事上展开。
由于社会环境和语言的变迁,我们今天的人们可能很难读懂作者的暗线故事。
我举两个例子。
《红楼梦》十六回王熙凤谈论省亲的时候谈到“太上皇”和“皇太后”。从文本看这对老夫妻退休养老活的很快活。但放在1754年(乾隆十九年)甲戌本出现之时,这个描写就带有揶揄、嘲笑清朝统治者的含义。几乎所有看过《宰相刘罗锅》的朋友们都知道乾隆后来退位做了太上皇,但去世于1764年的曹雪芹肯定不知道自己的最高领导竟然弄这么一出。在乾隆之前,清朝没有存在公开的太上皇,所有皇帝都是在前任皇帝大行(去世)后才继位的,但顺治年间摄政王多尔衮曾经上尊号“叔父太上皇”和“皇父太上皇”,这就是清史上云遮雾绕的“太后下嫁”,随着《孝庄秘史》的热播很多观众也知道了这件事情。在乾隆未退位就任太上皇之前,熟悉清宫秘史的人们一眼看过去就知道是蔑骂“太后下嫁”。
随着这个问题,再举一个例子。
荣国府贾母有两个儿子一个女儿,两个儿子的名字一个叫贾赦,一个叫贾政。“赦”“政”联读就是“摄政”。而“贾赦”和“贾政”联读就是“假摄政”,而“假摄政”就是真皇帝。
生活在今天的人们,很难对这些东西敏感。当然,就一般读者对《红楼梦》的故事欣赏来讲,知道不知道这些暗故事也无所谓,但是作者在写《红楼梦》的时候确实有这个方面的考量,如果一点也研究这个东西,《红楼梦》确实逊色不少。
高鹗续写的后四十回就没有一丁点暗故事,他的作品只有一条线,没有布置任何谜团,所以我们明确的说后四十回一定不是曹雪芹的作品。
从引导人们解密《红楼梦》的角度看,刘心武是有贡献的。但是,刘心武对《红楼梦》暗线的探究走的太远,无限度的拓展,结果无限度的脱离文本,变成了与《红楼梦》牵连不大“秦可卿秘传”,反而让广大读者不能相信。
利用著名作品拓展创作的事情在文学史是例在先的。
一直到今天《水浒传》中潘金莲的情感世界仍然吸引着无数人们的关注。明末的兰陵笑笑生从《水浒传》中截取潘金莲的故事写出了《金瓶梅》,《金瓶梅》的文本内容并不比《水浒传》少,《金瓶梅》的影响也不比《水浒传》小。
如果我们评论《金瓶梅》和《水浒传》的关系,我们可以称《金瓶梅》是《水浒传》的外书。
同理,如果刘心武先生将《红楼梦》中秦可卿的内容、自己对秦可卿的研究两个方面有机结合写一部于《红楼梦》风马牛不相及的作品,那么他对文学史的贡献要更大。
很多朋友不喜欢刘心武是因为他对《红楼梦》的解密解得无边无沿。对于我在前面已经举了一个例子,就是“贾赦”和“贾政”联读为 “假摄政”,很多读者可能觉得有趣,会心一笑。
但是,我可以继续考证如下问题:
宁国公和荣国公是清朝开国时期的哪两位功臣?他们为清朝立下了哪些战功?在那一次战役中宁国公损失惨重?焦大又是如何九死一生弄来一碗水让主子饮用的?宁国公和荣国公在多尔衮和顺治的权力斗争中又是如何站队的?宁国公和荣国公又是如何反对摄政王的?他们又是什么时候被封为国公的?
如果,我真搞这些研究,你烦不烦?
对于《红楼梦》研究,刘心武老师的贡献是有的,但决不像他自己说的那么大。刘心武老师的研究,对于红学的研究确实有一些恶劣影响,但也不像一些人说的那么严重。刘心武老师对《红楼梦》的探究,就好像一股没有方向的旋风,来的猛烈,旋的惊人,但消逝的也迅速。
从《红楼梦》的研究来看,刘心武老师的贡献并不太大,但他续写的《红楼梦》却一定会始终产生影响,因为写评论文章的人很多,敢于并且写出续书的人非常之少。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08-06 08:49:41 +0800 CST  
@放松放松再放松 2012-08-05 01:36:09
林黛玉性格最差?这是从现代读者眼中看来的。贾母绝对不可能认为黛玉的性格差。
1、林黛玉的性格,是属于有个性、漂亮、心直口快、聪明伶俐型的,贾母喜欢的女孩子全是这种类型,如王熙凤、晴雯、鸳鸯、宝琴等。林黛玉的母亲贾敏估计也是这样的,你不能说贾母不喜欢自己的亲生女儿吧。相反,宝钗、王夫人这类中规中矩没有个性的人,贾母是不喜欢的,认为“性格不好”。
2、林黛玉是贾母长期亲自教养出来的。贾母教.....
-----------------------------
贾母心中的林黛玉
贾母当然喜欢林黛玉,第四回有段文字:“林黛玉自在荣府以来,贾母万般怜爱,寝食起居,一如宝玉,迎春,探春,惜春三个亲孙女倒且靠后”。第七十一回南安太妃要见大观园诸艳,贾母推荐的五人中也有林黛玉。
贾母对黛玉的爱源于两点:1、贾母将自己对女儿的爱转嫁给林黛玉;2、林黛玉聪明灵秀惹人爱怜。
但是,贾母对林黛玉的喜爱不能转换成支持林黛玉嫁给贾宝玉。
第29回“清虚观打醮”,贾母亮明自己为贾宝玉择偶的标准:“不管他根基富贵,只要模样配的上就好,来告诉我。便是那家子穷,不过给他几两银子罢了。只是模样性格儿难得好的。”
“模样性格”性格是硬性标准。林黛玉的“模样”当然是好的,但“性格”过于尖刻,所以婚事一直耽误下来。
为贾宝玉择偶不是贾母一个人的事情,虽然她特别爱怜林黛玉,但儿子毕竟是贾政夫妇的,何况还有贾元春的影响。
朋友们认为林黛玉对待下人比较尖刻,但在贾母眼中未必尖刻。
从林黛玉的角度看,她也许有讨贾母、王夫人等人欢心的行为,但因为林黛玉在贾府生活的时间太长,她的言辞不肯让人的刻薄必然反映到贾母那儿。
第20回史湘云就和林黛玉公开挑战,说林黛玉目中无人,嘲笑自己,但林黛玉没有资格嘲笑薛宝钗。
史湘云是贾母弟弟的女儿,那是娘家人,也许不能像林黛玉那样得宠,但娘家人的亲近也是相当厉害的。史湘云不是一个能藏得住话的人,她经常被林黛玉尖刻,那么就会忍不住说出来,在没有大观园之前史湘云每次居住的地方是贾母那儿,她对林黛玉的评价不可能反应不到贾母那儿。
林黛玉性格中的缺点是极难掩饰的,从文本中王夫人和王熙凤对她的评价可知。
第32回金钏跳井后王夫人就对薛宝钗评价林黛玉:“我想你林妹妹那个孩子素日是个有心的,况且他也三灾八难的,既说了给他过生日,这会子又给人妆裹去,岂不忌讳。”
从王夫人的话语中我们感到她对林黛玉有些“忌讳”。要说林黛玉公开顶撞王夫人,那是不可能的,但王夫人有眼有耳朵。同理,贾母也有眼有耳朵。
也许林黛玉能够在长辈面前控制一下自己的性子,但她在贾宝玉面前极为放纵,这是王夫人和贾母不可回避的事情。林黛玉和贾宝玉特别的亲近,言谈话语毫无禁忌,经常因为一些小事闹得满府风雨,就林黛玉和贾宝玉来讲,是小恋人间的求全之刻。但是,在贾母眼中就是不睦,手心手背都是肉,她也难。
第29回贾宝玉和林黛玉口角后,贾母很是烦恼。
老人家急的抱怨说:“我这老冤家是那世里的孽障,偏生遇见了这么两个不省事的小冤家,没有一天不叫我操心。真是俗语说的,‘不是冤家不聚头’。几时我闭了这眼,断了这口气,凭着这两个冤家闹上天去,我眼不见心不烦,也就罢了。偏又不咽这口气。”自己抱怨着也哭了。
贾母是怜爱林黛玉的,但她更喜欢贾宝玉,宝黛二人口角,她虽然费劲心力调和,但从潜意识里还是埋怨林黛玉。
仅仅是两个亲友口角也罢了,如果从为宝玉择偶的角度考虑,林黛玉就太弱了。
1、林黛玉身体不好,从小就“三灾八难”。身体健康是为下一代择偶的第一要素。秦可卿之死,不可能对贾母和王夫人没有影响。
2、作为老人担心宝黛口角是性格不合。从林黛玉来讲是对婚姻的担心产生的试探反映,从老人眼中就可能是性格不合。
3、因身体缘故,林黛玉不长于理家。贾宝玉不同于贾琏,他没有理家的基本能力,如果和林黛玉结合,两个不通家务的人怎么过日子?王熙凤之所以得宠,不是因为能奉承,而是因为能干活。贾琏和王熙凤是贾赦系统的管家能手。一旦贾母去世,贾赦和贾政分家,贾政系统的家务当然继续有王夫人当家,但王夫人岁数大了,需要从下一代中找帮手,因为李纨是个寡妇而且绵软,王熙凤借调归还,所以王夫人的帮手必须从贾宝玉和贾环的老婆中挑选,王夫人当然要让贾宝玉的老婆当家。所以,管理家务的能力就是贾宝玉老婆的第一要务。
第55回文本就集中反映了贾府管理人才的短缺。当时,王熙凤病了,王夫人非常繁忙,就把家务委托儿媳妇李纨,但李纨无能,王夫人又添上探春,但因“园中人多,又恐失于照管,因又特请了宝钗来,托他各处小心”。薛宝钗协理家务,是成为贾宝玉老婆的第一原因。李纨一定不能管家,探春一定出嫁,能够管理家务的薛宝钗必然是贾宝玉老婆的重要候选。
王夫人委托薛宝钗协理家务,肯定要向贾母汇报请示。大家都是老同志,心理暗示明白的很。让薛宝钗这个亲戚管理家务的背后目的,贾母一清二楚,她既不反对,也没有提出让林黛玉参与家务管理,原因就是林黛玉不适合管理家务。贾母虽然并不十分满意薛宝钗,但她也没有更好的人选。
第49回薛宝琴进入贾府,立即引起一股旋风。贾府对薛宝琴的欢迎是通过探春说出的。
探春道:“果然的话。据我看,连他姐姐并这些人总不及他。”
探春道:“老太太一见了,喜欢的无可不可,已经逼着太太认了干女儿了。老太太要养活,才刚已经定了。”
贾探春对薛宝琴的评价奇高,认为不但薛宝钗比不上薛宝琴,就是大观园中所有女儿都比不上薛宝琴,林黛玉当然也比不上。
这就是集体认识的力量。
贾母对薛宝琴“喜欢的无可不可”,就是因为薛宝琴“模样性格儿难得”,立即就有为贾宝玉求偶之意,所以让王夫人认干女儿。
对于贾母的意图,王夫人心知肚明,她喜欢的是薛宝钗,所以不情愿,但又不能公开说明,所以是被贾母“逼着”认了干女儿。
不久,贾母就暗示薛姨妈意欲为贾宝玉求婚薛宝琴,但因薛宝琴已经许配梅翰林儿子,只好作罢。
如果贾母认为林黛玉“模样性格儿”都好,估计早就订婚了,林黛玉的模样是出色的,缺点就在性格上。
在儿女一代,贾母明显偏爱贾政,贾母为贾政婚娶的是性格稳重的王夫人,以贾史王薛四大家族的交情,贾母肯定见过姑娘时代的王夫人。
贾母“重孙媳中第一个得意之人”是秦可卿,因为“素知秦氏是个极妥当的人,生的袅娜纤巧,行事又温柔和平”。 “袅娜纤巧”是“模样”难得,林黛玉可以媲美,“温柔和平”是“性格”难得,林黛玉就公道自在人心了。秦可卿的“极妥当”就是处理家务非常恰当,就13回给王熙凤托梦“祖茔附近多置田庄房舍地亩”并且“将家塾亦设于此”的建议就知道秦可卿处理家务的能力了。
贾母喜欢林黛玉是出于个人感情,但老于人情世故的老太太第40回在探春屋里一句话就表明了自己对林黛玉性格的评价:
贾母笑道:“我的这三丫头却好,只有两个玉儿可恶。回来吃醉了,咱们偏往他们屋里闹去。”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08-06 20:39:00 +0800 CST  
@祖国处在危急中 2012-08-06 23:41:00
楼主写的不错,很多地方言之有理。
不过有一点,假如说贾雨村确实垂涎于贾府某个美女的话,我觉得更可能是薛宝钗。前文有诗:“钗在奁内待时飞”。“钗”无疑是薛宝钗,而“时飞”正是贾雨村的字。薛宝钗和贾雨村其实蛮般配的~~
-----------------------------
谢谢朋友捧场和不吝指教。
“玉在匣中求善价,钗于奁内待时飞”一联出于第一回,就文本的表面含义是贾雨村渴望功名富贵。但是,《红楼梦》的文本往往有隐含意义。“匣中”的“玉”是谁?就《红楼梦》一书,“玉”有贾宝玉、林黛玉、妙玉和林红玉(小红)四人,“奁内”的“钗”则只有薛宝钗一人。从对仗的角度看,用林黛玉或者贾宝玉与薛宝钗对应均无不可。
第五回贾宝玉看林黛玉的簿册:
只见头一页上便画着两株枯木,木上悬着一围玉带,又有一堆雪,雪下一股金簪。也有四句言词,道是:
可叹停机德,堪怜咏絮才。
玉带林中挂,金簪雪里埋。
既然林黛玉是“一围玉带”,当然可以对应薛宝钗的“一股金簪”。
但是在薛宝钗的曲稿【终身误】中有“都道是金玉良姻,俺只念木石前盟”一句,文中的“金玉”当然是指薛宝钗和贾宝玉。在林黛玉曲稿 【枉凝眉】中也有“一个是阆苑仙葩,一个是美玉无瑕”一句,同时把“金玉良姻”和“木石前盟”对立,也就是说《红楼梦》语境中薛宝钗是“金”贾宝玉是“玉”(或石),而林黛玉是“仙葩”(花木)。
考虑到薛宝钗的“钗”和贾宝玉的“玉”都有实物,所以贾雨村联中的“玉”确实可以是指贾宝玉。
《红楼梦》疑案极多,朋友所指这一联我的理解还不深刻,只能表达如此。朋友所说“时飞”指“贾雨村”应该是绝对正确,颇感受教,在此谢过。朋友认为贾雨村垂涎薛宝钗,应该有此可能,对于贾雨村这种迷恋“仕途经济”的人物来讲,薛宝钗的能力和性格都远远优于林黛玉,诚如朋友所讲,如果他们两个结合,那是人间绝配。
但是贾雨村只是朝廷大臣,既非王公更不是皇帝,薛宝钗给他当填房太过于委屈。《红楼梦》中贾赦填房邢夫人和贾珍填房尤氏家境都很贫穷,贾蓉的填房胡氏的娘家情况不明,但估计也不会很好,而且封建时代填房虽然也是正妻,但地位比之结发正妻是低得多,邢夫人明显弱于王夫人,尤氏明显弱于王熙凤和李纨。在封建时代,婚姻的观念明显不同于今天,填房的地位极低。
我们家乡到今天还有一个小风俗,腌制咸鸡蛋的时候要混腌一些鹅蛋,美好的祝愿是女儿不当填房。鹅是雁驯养而成的,鹅蛋可以借指雁蛋,也就借指雁。雁是候鸟,随气候变化南北迁徙并有定时,且配偶固定,一只亡,另一只不再择偶。古人认为,雁南往北来顺乎阴阳,配偶固定合乎义礼,婚姻以雁为礼,象征一对男女的阴阳和顺,也象征婚姻的忠贞专一。古代汉族婚姻风俗有奠雁礼,男家在行纳采、问名、迎娶等婚礼活动时,必有主持者执雁前导,即为“奠雁”。
从古到今对雁的尊崇确实是人们对婚姻的美好祝愿,同时也带有不愿让自己女儿填房的忌惮。
所以,以薛家之富和姻亲之重,不到万不得已是不会让薛宝钗填房的,就是薛宝钗本人也很难接受。
当然,如果贾史王薛四大家族败落极快,薛蟠又惹了大乱子,避不住贾雨村要挟薛家。所以,朋友的观点有道理,这种可能是存在的。
另外,我还有一种理解,“求善价”的林黛玉和“待时飞”的薛宝钗进入贾府都与贾雨村有关系,尤其是林黛玉两次进入贾府都和贾雨村同行。那么,是否可以理解林黛玉和薛宝钗的婚姻都需要贾雨村为媒介?
留此一解,愿同朋友探讨。




楼主 yc雨花石  发布于 2012-08-07 10:58:46 +0800 CST  

楼主:yc雨花石

字数:90351

发表时间:2012-07-25 18:04: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4-16 15:12:05 +0800 CST

评论数:293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