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宋朝那些人儿》三百载爱恨情仇 一千年世道轮回(300万字长篇连载)

刘承钧只有刘继恩、刘继元两个养子。刘继恩、刘继元哥俩儿的身份十分特殊,他们是同母异父的兄弟俩,他们共同的母亲就是刘崇的亲生女儿、刘承钧的亲姐姐。
说白了,刘继恩、刘继元是刘承钧的亲外甥,虽然他们的亲爹都不姓刘,但这两孩子都愿意跟她妈姓,改姓了刘,就具备了继承舅舅皇位的资格。
刘承钧虽然生不逢时,没能把北汉发扬光大,但他却识人之明,对于自己的这两个外甥,他并不放心,在皇位的继承问题上,他曾询问他认为北汉群臣中最重要的一个人,当朝宰相郭无为。刘承钧说:“长子继恩性格软弱,优柔寡断,不是济世之才,恐怕难继帝业,光大我刘氏基业啊!你意下如何?可有比继恩更合适的继承人?”
狡猾的郭无为虽然在心中极为赞同皇帝的判断,却没有直接发表意见。
他很清楚皇位继承问题是个烫手的山芋,表个态是容易,怎么说都对,怎么说都错,关键是听的人么理解了。所以,如果随便表态,不管你怎么说都其实都掉坑里了。郭无为采取的应对是:无言。做沉思状,默默的低下了头,未作任何表态。
直到驾崩归天,刘承钧也没等到郭无为的回答。
北汉的皇位继承人,悬而未决,刘承钧直到死都没给明确的交待。
那应该让谁来继承这个皇位呢?按立长立嫡的传统,长子刘继恩虽然不是呼声最高的,但历史依然选择了让他来继承皇位
刘继恩这个大外甥,从此成为北汉的第三代皇帝。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29 07:16:40 +0800 CST  
按理说,在皇帝问刘继恩能不能继承皇位这个问题上,郭无为是没帮忙也没使坏的。
但当上皇帝的刘继恩却不是这么想的。他心想:你郭无为作为当时的宰相,我平时也挺尊敬你的,我爸问你,你自然应该帮我多说几句好话啊,你沉默个鬼啊,沉默不就相当于默认父皇对我不踏实的看法吗?好你个郭无为,就是你,差点害得我差点当不成这个皇帝!你给我等着瞧!
刘继恩很想给郭无为一点颜色看看,甚至想把他逐出朝廷,但又担心自己初登帝位,羽翼未丰,害怕弄巧成拙,所以才决定暂时隐忍不发。既然你郭无为这么不尊敬我,你还指望我像父皇一样对你好吗?想的美!对郭无为心存不满的刘继恩,开始有意疏远和冷落这个把持朝政大权多年的牛鼻子道士郭无为。
他表面上对郭无为待之以礼,实际上遇到军国大事都不跟他商议,准备等时机成熟后将其一举拔掉。
刘继恩算是个有心机的聪明人,但他对自己的对手郭无为显然了解得不够深。
郭无为是青州于乘(今山东广饶)人,年轻时曾以道士的身份隐居在武当山,但他并非却不是普通道士,而是一个老奸巨猾、见多识广、颇有韬略智谋的道士。他始终将济世救国、建功立业作为自己的终身抱负。隐居山林就像诸葛亮躬耕南阳一样,不过是未逢明主。
后汉乾祐年间,一直未遇明主的郭道士终于耐不住寂寞,准备出山施展自己的雄才大略和胸襟抱负。郭道士很幸运,他很快就找到了一个既识货又有前途的明主,他的本家郭威。
当正后来后周的开国皇帝郭威准备录用这位奇才时,却被手下幕僚劝住了。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29 07:16:55 +0800 CST  
现由是如果录用这个长的尖嘴猴腮,只会夸夸其谈谈的邋遢道士,太有损郭威英明神武的形象。郭威毕竟不是神,仅凭一面之缘也看不出郭无为的真实本领,为了顾及自己的光辉形象,只好打发他走人。
吃了闭门羹的让郭无为虽然很愤懑,但不得不再次踏上寻找明主的道路。
功夫不负有心人,到后周末年,郭无为终于找到了他命中的明主,当时的北汉国主刘承钧。此时的刘承钧,刚刚登基,求贤若渴、广纳贤士,经人介绍,郭无为获得了刘承钧的青睐和器重,很快被提拔为北汉宰相。
对于刘承钧的赏识,郭无为十分激动,他投桃报李,全力施展自己的才干,把北汉治理成了一个让赵匡胤不敢轻视的强大邻居。
有着精深的韬略和过人的智谋,加上丰富的从政经验,位高权重的郭无为自然不会把刚刚上台的新皇帝刘继恩放在眼中,刘继恩心里打的是什么算盘,他用脚指头都能猜得出来。
可刘继恩却天真地认为,自己对郭无为的疏远是一招妙计,殊不知自己才是别人算计的对象。狡猾的郭无为不会坐以待毙,等待刘继恩将自己解决,他已经想到了一个完美的计划,这个计划将决定刘继恩的生死,也会彻底改变郭无为自己的命运。
由于刘继恩还要为驾崩不久的刘承钧服丧守孝,他白天身着丧服处理政事;晚上也不回内宫休息,就睡在勤政阁。刘继恩不知道的是,就在自己服丧期间,一场阴谋上演了。
开宝元年(968年)九月的一天夜里,一个刺客悄悄潜入勤政阁。进入房间后,他反锁房门,趁刘继恩熟睡之际,一刀刺入他的胸膛。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29 07:17:17 +0800 CST  
睡梦中的刘继恩完全没有反抗,他甚至没来得及睁开眼睛大喊救命,就当场毙命,追随他驾崩不久的父皇去了。
这位刺客得意的笑了一下,可是没想到的是,刀上的血迹还没擦干,一帮士兵已从屋外冲进来围住他。
士兵们见了刺客二话不说,仗着人多势众,上去一阵乱砍乱刺,刺客当场毙命。大家定睛一看,刺客正是来自大宋叛变投奔北汉的侯霸荣。
刚刚登基的皇帝竟在戒备森严的皇宫内被刺客所杀,这个消息让北汉朝臣震惊。
更让人觉得怪异的是,按史料记载,指挥此次救驾的是宰相郭无为。按规定,宰相晚上是不能居留皇宫的。
郭无为却在皇帝被刺杀时及时出现在案发现场,英明地指挥禁卫军入阁救驾,结果救驾没成功,却成功把刺客就地咔嚓了,算是给皇帝报了仇。
让人觉得不能理解的是,既然已将刺客团团围住,郭无为为何不下令捉拿活口,顺藤摸瓜的
查出幕后真凶呢?直接把凶手就这么干脆利落的干掉,难道郭无为不想让他活着,而想直接
杀人灭口?
针对上述疑点,我们很容易得出结论,这绝不是偶然的刺杀,而是一起有计划、有组织的阴谋,幕后主使毫无疑问的指出了郭无为。
郭无为先用一招“借刀杀人”安排刺客杀死刘继恩,然后又用一式“螳螂捕蝉,黄雀在后”,以救驾的名义将刺客杀人灭口,人都死了,死无对证啊?自然也不用真去查谁是幕后真凶了,这个计划完美吗?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29 07:17:38 +0800 CST  
完美,确实太完美了,完美到让人不得不怀疑就是你郭无为干的。
怀疑归怀疑,可惜没有任何证据。
郭无为昭告天下的调查结果是:
刺客侯霸荣是一个不折不扣的双面叛徒。他原是北汉将领,后被宋军俘虏,就成为了赵匡胤成功逆转的大宋间谍,幕后真凶其实大宋的皇帝赵匡胤。
我的天,这个调查结果真是天衣无缝啊!不管是不是真的,只能相信他是真的,关键是没人能证明它是假的啊!这其实已经不重要了,重要的是接连死了两个皇帝之后,接下来谁来接班呢?
接班的新皇帝,能够坐稳这个风雨飘摇的皇位吗?
赵匡胤这只准备往南走的狼闻到了血腥味会不会往北反扑过来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天分解!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29 07:17:52 +0800 CST  
今天的内容更新完了,大家可以继续嗨了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29 07:18:30 +0800 CST  

口令 山雨欲来风满楼抢红包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29 07:20:56 +0800 CST  

各位大位早安,非常感谢还在追大宋这个贴子的朋友们!
坚持 ,有时候是件特别简单的事,
有时候也是一件特别难的事!
不管怎样!
我想坚持下去!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30 07:01:53 +0800 CST  
090- 趁火打劫能捞到什么好处?
惊堂木一拍!
各位看官,咱们书接上回!

国不可一日无主,宋开宝元年,公元968年,北汉的新皇帝刘继恩在为老皇帝刘承钧服丧时就刺杀了。
那北汉的新皇帝应该由谁来接任呢?你猜的没错,就是刘继恩的弟弟刘继元。
刘继元被司空郭无为迎立为帝,继位后,刘继元做的第一件事就是,为了缓和与契丹辽国的的紧张关系。上书契丹皇帝耶律景,请求再次赐予“儿皇帝”的稳号,誓死效忠。
又一次把契丹皇帝搞蒙圈了,他们实在不能理解汉族人,一个堂堂的北汉皇帝也这么爱当别人的儿子,还上瘾了,他爹当一辈子没当够,他意遗传了他爹的毛病,又来抢儿子来当了。
既然这么不要脸,就封他当个儿皇帝吧,于是中国历史上第三个儿皇帝又诞生了。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30 07:06:02 +0800 CST  
北汉发生了这一切,都被赵匡胤安排的间谍秘密上报到宫中,整个北汉形势他了如指掌。刘继恩、刘继元上台后的所作所为,郭无为的阴谋行动,他洞若观火。
对赵匡胤而言,就像饿狼闻到了血味一样,是绝对不会放过这个趁火打劫的好机会的。
就当刘承钧刚驾崩时,赵匡胤在知道消息后,立即派大将李继勋率军进攻北汉,进军异常顺利,大军直逼太原城下,恰逢北汉皇帝刘继恩被刺身亡,形势一片大好。
但让赵匡胤没有想到的是,契丹辽国也不是吃素的,既然北汉的皇帝一直称自己为父皇。就算再不争气,也只能我们契丹人来教训,你大宋再牛逼也只是一个外人,你要来欺负他,还真不行,
所以契丹皇帝派几路大军前来支援,北汉的官兵见援兵来了,慢慢有了底气开始顽强抵抗,李继勋见北汉的反抗势头高涨,担心腹背受敌,不敢恋战,迫于无奈只要匆匆退兵。
李继勋的无功而返让赵匡胤像吃了苍蝇一样,很不痛快。但这次对北汉的进攻也不是一无所获,赵匡胤收获了一个卧底,名叫惠璘。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30 07:06:17 +0800 CST  
赵匡胤已经不是刚刚当上皇帝的愣头青了,在当了近十年的皇帝后,赵匡胤变得更加沉稳和成熟。他制定了两套方案同步实施,一边攻打,一边招安。
在发动军事进攻的同时,赵匡胤这个卧底惠璘以使者的名义来到北汉的都城太原,惠璘随身携带了四十多份特殊礼物,准备送给北汉皇帝和文武大臣。
这四十多份礼物不是金银财宝,而是四十多道封官许愿的诏书。
赵匡胤郑重承诺,只要刘继元主动归顺,朝廷绝不会为难他,还会授予平卢节度使之职,继续镇守一方,其他高官如宰相郭无为等也都有高官赏赐。
实际上,赵匡胤对这些封官诏书也就是抱着试一试的态度,没抱多大期望。
但说者无意,听者有心。这个有心的人就司空郭无为。见了封官诏书郭无为眼前一亮,他无为而治的心再一次起了波澜,他决定重新打一下算盘,算算账对比一下。
眼前宋军围城,太原岌岌可危,刘继元负隅顽抗,最后很可能死无葬身之地,说不定还连累他丢了性命。如果能劝刘继元归降大宋,那绝对是帮了赵匡胤大忙,这可是立下不世之功,到时候赵匡胤一高兴,说不定会赏自己个宰相或枢密使做做。
郭无为立刻行动起来,为了掩人耳目,他把卧底送来的招安诏书全都藏了起来,只把给刘继元的交了上去,然后趁宋军攻势最猛时,抓住机会向皇帝刘继元进言归降。
郭无为此时,也不想顾忌自己沉稳的形象了,充分发挥自己能言善辩的口才,摆事实讲道理,分析形势对比实力,动之以情晓之以理,使尽浑身解数,只为让刘继元听到心里去,同意主动投降大宋。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30 07:06:35 +0800 CST  
但让他想不到的是,任凭自己费尽唇舌,刘继元就是像头倔驴一样,就是吃了秤砣铁了心,发誓要跟赵匡胤对抗到底。因为他坚信契丹一定会发兵救援,自己绝不投降,誓与北汉共存亡。
郭无为无计可施,只能继续在北汉潜伏。为了向赵匡胤示好,郭无为主动帮助惠璘掩藏身份,准备让这个间谍将来做个人证,证明自己确有归顺之意,也有暗中相助之功。
消息传来,北汉的强硬态度和挑衅姿态彻底激怒了赵匡胤。
开宝二年,公元969年二月十一日,赵匡胤下诏亲征北汉。
他任命赵光义为东京留守、枢密副使沈伦为大内都部署,负责管理京城事宜;
同时任命昭义节度使李继勋为河东行营前军都部署、建雄节度使赵赞为马步军都虞候,率领先锋先赴太原。
在此之前,宣徽南院使曹彬、侍卫步军都指挥使党进已分率兵马前往太原,赵匡胤自己亲率大军主力从汴京出发,宰相赵普等人亦随军出征,辅助军务。
北伐声势之大、规模之盛、投入兵力之多,是历次征战没有过的,而御驾亲征的举动更充分证明赵匡胤的坚定决心,对北汉他是信心百倍,志在必得。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30 07:06:49 +0800 CST  
对于这次北伐行动,大臣们是持有不同意见的,一向坚决拥护皇帝决策的赵普也表示反对,他再次详细的陈述了不能攻打北汉的理由,但赵匡胤却再也不听不进去了,最终还是坚持要打。
凭心而论,亲征北汉的决定确实有些许意气用事的成分,但赵匡胤绝不是头脑发热,一时冲动。上次进攻北汉失利已是数月之前,就算当时怒不可遏,现在早该冷静下来。他之所以力排众议,主要还是基于对他对形势的判断。
所谓“先南后北,先易后难”的既定战略不是一盘僵化不变的棋局,不是一条循规蹈矩的路线,完全可以根据形势变化灵活运用。
在赵匡胤看来,北汉一年之内换了三个皇帝,政治上人心动乱、君臣貌合神离,经济上国力衰弱、百姓贫困,军事上兵微将寡、无险可守,正是北伐的最佳时机。
赵匡胤信心十足,却没有骄傲轻敌,他深知此次大举出师,契丹必定全力来援,自己一半的力气要用在对付援军上。
李继勋就是因为忌惮契丹援军才主动撤兵,当年柴荣兵临太原也是因为阻击契丹援军失利而功亏一篑,那场战争赵匡胤亲身经历,自然知晓其中利害。
根据经验判断,契丹来援一般有两个方向,一是河北方向的镇州、定州一带,一是山西方向的阳曲一带。
镇、定二州地处宋辽边境,位于开阔的平原地区,宋军无险可守,却利于骑兵奔袭,是契丹南下的必经之路,赵匡胤把阻击河北方向援军的重任交给了彰德军节度使韩重赟。
为防备契丹分兵由山西来攻,赵匡胤又任命棣州防御使何继筠为石岭关部署,屯兵阳曲(今山西省阳曲县),以防契丹。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30 07:07:16 +0800 CST  
完成阻击援军的部署后,赵匡胤得到了前军顺利进兵的好消息,李继勋所部几乎未遭任何抵抗就取得了战略要地团柏谷(今山西省祁县东南),进而直抵太原城下,与曹彬、党进所部会合,将太原城团团围住,开始大举进攻。
北汉一如既往地进行了顽强抵抗。自从上次逼退宋军,刘继元的自信心明显提升一个档次,攻城战斗进行得如火如荼时,他正在宫内大摆酒宴,招待来自契丹的使者韩知范。
按照双方协定,北汉是契丹藩属,皇帝继位要受契丹皇帝册命才有法律效力,这个韩知范就是专程赶来宣告册命的,所以刘继元对他恭敬有加,亲自设宴招待。只是宋军压境,铁壁围城,列席的文武大臣根本没有觥筹交错的心思。
郭无为看刘继元顽抗到底的样子,情急之下也顾不上体面,在宴席上公然演了一出苦肉计。
本来好好坐着的郭宰相不知为何,突然放声大哭,他一边哭一边从腰间解下佩剑,做出一副要抹脖子自杀的姿态,表情十分悲痛,艺术感染力极强。
刘继元一看这阵势,赶紧疾步跑下台阶,亲自制止了自杀惨剧的发生,然后领着郭无为坐到自己身边宽慰一番。
郭无为强忍悲痛,抹了一把眼泪,装出一副忧国忧民的表情,沉痛地说:“奈何以孤城抗百万之师乎?”
刘继元一听郭无为这套劝自己投降的陈词滥调,顿时就拉下了脸,随着一只酒杯被摔在地上,郭无为知道,自己劝刘继元弃城投降的算盘再次落空。
真不应该把这个刘继元推上皇位的,郭无为本以为可以将这个年轻人玩于股掌之中,可现在看来,这个小鬼已经完全不受自己控制了,此时的郭无为非常悔恨。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30 07:07:53 +0800 CST  
围城之战进行了半个多月,攻守双方多有伤亡。宋军兵多将广,士气高涨,把北汉守军压制得抬不起头,但让人尴尬的是,宋军只是在气势上战胜了北汉,但太原城池依然固若金汤,任凭宋军轮番轰炸,就是攻不下来。
宋军久攻不下,让赵匡胤寝食难安,他决定亲往前线指挥战斗,去会会这个刘继元。
三月,赵匡胤车驾抵达太原城南,他亲自检阅攻城部队,鼓励三军将士奋力攻城,剿灭北汉,再立战功。宋军将士倍受鼓舞,高呼万岁,声传数里。
在皇帝的亲临指挥下,宋军进攻势头更加猛烈。车驾所到之处,掀起一股进攻高潮,他们不顾城头上源源不断的滚木、礌石和漫天的箭,拼命向太原城发起攻击。
在如此强大的攻势下,北汉守军不但不没被吓到,反而被逼红了眼,这些人里有一个最猛的人多次率兵出城,偷袭骚扰宋军营寨,险些大乱北宋的军营。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30 07:08:27 +0800 CST  
这个人不是别人,他叫刘继业,也是刘承钧的养子之一。
如果你没听说过刘继业的大名也不算奇怪,因为他虽叫刘继业,原本却并不姓刘,也不叫继业。他的本名叫杨重贵,因为受到北汉皇帝刘承钧器重被赐姓刘,改名继业,跟刘继恩、刘继元是同一辈分,也就是刘承钧的儿子辈。
这种被收为养子的现象在五代十国十分普遍,是受器重的一种表现,也是皇帝收买人心的常用手段。
刘继业的本名同样不为人熟知,但若干年后他将投靠了大宋,恢复自己的本姓“杨”,另起单名一个“业”字,他将和他的后人共同拥有一个响亮的名字——杨家将。
从二月中旬算起,太原围城战已持续整整两个月,宋军铆足了劲儿进攻,北汉拼了命地防守,双方伤亡甚多,战况惨烈,却始终处于僵持状态。
这大大超出了赵匡胤能接受的心里底限。御驾亲征,是无论如何都要打胜仗的,这不仅事关一场战争的胜败,更关系到做皇帝的英名与尊严。
太原久攻不下就让赵匡胤的这次御驾亲征变得骑虎难下了?
继续打下去吗?能不能耗得起?
主动撤兵吗?岂不是成了笑话!
赵匡胤到底会做何选择呢?
欲知后事如何?请听明天分解!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30 07:08:36 +0800 CST  
今天的内容更新完了,大家可以继续嗨了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30 07:09:20 +0800 CST  

口令 笑看人间好时节抢红包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30 07:20:53 +0800 CST  

各位大侠早安!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31 08:20:33 +0800 CST  
091- 杀红了眼:水淹太原城

惊堂木一拍!
各位看官,咱们书接上回!

太原可不是一般的都城,它在中国历史上是一个神奇的存在。
太原,别称并州,古称晋阳,自古以来就被称为是“土厚水深,居之不疾”的天府之地。太原城由战国时期赵鞅建造,经过了上千年各代主人的经营,太原城城高墙厚,易守难攻。
唐高祖李渊、唐太宗李世民都曾驻守太原,因晋阳古有唐国之称,唐文化发源于太原。五代十国时期,后唐、后晋、后汉、北汉,或发迹于晋阳,或以此为国都,一时间太原名声显赫,被称为“龙城”。
赵匡胤还是把攻打太原想简单了。
就在太原城久攻不下,赵匡胤动了撤兵的念头时,另一个战场传来令人振奋的好消息。
北面都部署韩重赟率军列阵于太原北面的嘉山(今河北省定县西),跟契丹东路的援军正好打了个照面,双方刚一开战,契丹一下就知道自己遇到是的大宋的精锐部队,怎么办?撤吧。韩重赟挥师追袭,大破契丹敌军,擒其大小将领三十余人。
楼主 司马寻欢  发布于 2019-05-31 08:22:15 +0800 CST  

楼主:司马寻欢

字数:459647

发表时间:2019-01-19 00:27:18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9-09-23 10:47:09 +0800 CST

评论数:6166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