城市的故事-南京的历史很好看

山越研究军事专家

古代越是豪门家族,越讲究礼仪道德,门户家风。
江东四大家族的门风也各有不同,老陆家的人忠诚,顾氏的人老实,张家的人文艺,朱家的人好打仗。
但是陆家有一个人却集合了四大家族所有的特点,他是陆逊,比孙权还要小一岁,在三国的英雄榜中算是后来者,但他的才能让那个时代所有人都折服。孙权说他是当代姜子牙,为了拉拢他,甚至把孙策的女儿嫁给他。
陆逊可以说是山越人研究专家,尤其擅长根据山越人的习惯特点,制定相应的战术战法,在他的指挥下,往往一百个江东士兵能够打败数千人的山越部队。
如果孙权能让他开设一门《山越战法研究与破解》的课程,再把东吴各地的军事长官都找来培训个把月,相信整个东吴的山越人将遭受灭顶之灾。
孙权拍了拍脑袋,既然有专家,自然要去向他讨教彻底征服皖南山越人的办法。
陆逊给孙权说了四个大字:“攻心为上!”
什么意思?汉人从骨子里一直瞧不起山越人,觉得他们是没开化的野蛮人,每次不管哪里山越人造反,都是大军开拔到那里将造反的人处死,然后班师回朝,接受赏赐。可是前脚大军刚走,后面逃跑了的山越民又聚集起来闹事。
没完没了,防不胜防!



现在的江东看上去和平,但是西边的刘备将巴蜀收的服服帖帖,势力一天比一天大,甚至敢跟曹操叫板了;曹操更不用说,天下十分之七的财富、人口都攥在他的手里,江东根本没办法和他比。
孙权将山越人看成麻烦制造者,但是在陆逊眼里,山越人就是东吴将来对抗曹操、刘备的资本。
将“镇压”改为“收编”,这是陆逊给孙权的建议。
孙权听了陆逊一席话,激动不已,山越是埋在孙权枕头下的不定时炸弹,要是不能解决,孙权觉都睡不好。
陆逊!一切都看你的啦!
到了宣城,士兵们傻眼了,漫山遍野都充斥着山越人的怒吼,至少有几万人,而陆逊带过去的队伍实在太少了。士兵们绝望了,寡不敌众,况且他们对这里复杂的地形也不熟悉。
但士兵们似乎忘记了,他们的将军可是山越军事专家,陆逊并不着急和山越人拼命,他详细的勘察了附近的山川地形。等到了晚上,陆逊让士兵漫山遍野插满军旗,让鼓手埋伏在山野四处,号角手们半夜偷偷摸到费栈大寨附近。
陆逊令下,号角手们死命的吹起号角,费栈以为陆逊大军攻击,连忙准备抵抗,但是山越人发现大寨四周的山上全都是汉人的旗帜,进攻的鼓声从四面八方传来。
山越人彻底懵了,听起来好像有几十万大军从四面八方扫荡过来,老规矩,打不赢那就撒腿跑呗。
陆逊看准了时机,集中兵力开始猛攻费栈大寨,大获全胜!
陆逊从投降的山越民中挑选了一万多青壮年,编入部队,剩下的人被分散到南方各处屯田里,成为国营农场中的“屯田客”。(强者为兵,羸着补户)
陆逊实在很高明,既补充了兵源,增加了种粮人口,又分化了山越人的组织。
这一仗基本解除了南京附近的山越威胁,为了让孙权睡上安稳觉,陆逊亲自镇守在芜湖。
和山越人的较量几乎成了东吴的家常便饭,吕范、程普、黄盖、韩当、周泰、吕蒙等等,凡是大家叫得出名字的东吴将领都在山越身上刷过经验,但始终没有给他们致命的打击,原因嘛,就是山越人打不过就跑的特点,东吴的士兵再厉害,在深山老林里也抓不绝他们。
孙权希望能给山越人致命一击,让山越从此半身不遂,动弹不了。
楼主 陈子栗  发布于 2016-07-14 16:32:02 +0800 CST  
皖南城市死心塌地跟着南京老大哥

正在这时,一个毛头小伙子自告奋勇的找到孙权,表示只要给自己三年时间,就能彻底扫平安徽南的山越民,还能带4万精兵回到建业。
小伙子来头也不小,是东吴名臣诸葛瑾的儿子,刘备军师诸葛亮的侄子。连山越陆逊都没能彻底消灭皖南山越,你诸葛恪怎么可能办到?
孙权当然不答应,诸葛恪伸长了脖子对着孙权,如果我做不到,回来接受军法审判。
孙权被他的勇气感染了,嘉禾三年(公元234年),孙权拜诸葛恪为“抚越将军”,字面上就很清楚,专门为了征服山越而设立的军衔。东汉时候各类杂牌将军层出不穷,曹操当年还封孙策为“讨逆将军”呢。
临走前,诸葛瑾痛骂着儿子:你这个大嘴巴,吹牛倒是厉害,将来肯定给我们诸葛家带来灾难。显然诸葛瑾并不相信儿子真的能办到。
诸葛恪已经到了黄山脚下,让山越头领闹不明白的是诸葛恪劳师远征,但每天都在山下无所事事,根本没有攻打自己的意思。
转眼到了仲夏,水稻该收获了,诸葛恪军旗一挥,士兵一人一把镰刀,将山区附近的山越人的农田全部收割。山越人急了,准备联合作战,这才发现诸葛恪暗地里在山头间都建立了堡垒,山越人已经被分割开了。
可怜的山越人饿着肚子在山野里躲藏着,山上的野兽全都被他们吃光了,树皮野草也被啃光了。一个字——饿!
当一个人饿肚子的时候,也就没什么尊严可讲了,山越人开始走出来,向诸葛恪投降。
恰好臼阳县令抓到一个假装投降的山越间谍,绑送给诸葛恪,想要讨赏。诸葛恪大手一挥,却让士兵当众砍了县令的头,理由是他歧视、栽赃山越老百姓。
山越人算是服了诸葛恪,原来他这么尊重我们山越人,山里的人也不躲了,纷纷走出来,投降!
三年过去了,皖南深山里竟然走出来10万多山越民,他们心悦诚服的拜倒在诸葛将军身前。诸葛恪从中挑走了四万精兵,剩下的人就地安顿到各处屯田里。
诸葛恪兵不血刃收服了皖南,让整个东吴震惊,只有那个倒霉县令到死都没明白自己稀里糊涂成了诸葛恪的宣传牺牲品。



现在黄山脚下的休宁县还有个山越风情园,有兴趣的可以去了解下当年东吴大战山越的故事。
安徽南的和平开发对南京来讲意义重大,相当于收服了一帮死心塌地的小弟。
马鞍山、宣城、芜湖、铜陵、池州等等安徽南城市:南京老大哥,弟兄们以后就跟你混了!
这个承诺一直持续到今天,当苏南、浙北追在新贵上海屁股后面时,南京一回头,安徽南的小弟们依然默默的支持自己。(持续1700年的忠诚)
从孙策开始算起,东吴对山越连续打击四十年,至少掠夺了二十万山越人口,这些人要么被收编进入军队,要么成为屯田的农户。
如果站在越人的角度来看,汉人是入侵者,让他们被迫四处流亡,成为现在云贵的少数民族,甚至逃到了越南、日本等地。
但历史总是在战争中前进,被降服的山越人逐渐汉化,成为中华的一部分。如果没有这次民族大融合,后来的南京也不会成为中国的核心,江南也不会成为大家口中的天堂之地。
仇恨终将消失,换来的将是一个繁荣的江南!
楼主 陈子栗  发布于 2016-07-14 18:46:19 +0800 CST  
第十三章、荣誉来得快,走得更快

南京已经成了所有江东百姓心目中最理想的核心,这是南京发展史上的第一个黄金时代,也是南京第一次取代苏州、绍兴成为南方的中心城市。
荣耀来的太快,当它溜走的时候也就更让人惊讶。
孙权要放弃南京!
被放弃的原因来自于孙权的野心,刘备赶走了曹操,占领了汉中,消息传来,孙权深受刺激。
当初赤壁之战时,刘备就像一条丧家狗四处乱窜,是孙权帮助了他,但现在他摇身一变,占据了益州、汉中,还有半个荆州,已经和孙权平起平坐,这让孙权无法接受。
孙权的一生都在他哥哥的巨大阴影下,不管做什么事情,像张昭这样的老臣总会把杀尽四方的孙策当做勉力孙权的榜样。
但孙策就是孙策,他的三国最快创业记录没人能破的了。
至于孙权,江东豪族对他的希望就是守住孙策的家业,开疆拓土,根本不需要!
江东豪族的部曲(私人军队)占了孙权军队的很大一部分,保护家园的赤壁之战他们视死如归,但要是北上和曹操对抗,他们就出工不出力。
赤壁之战后,孙权自信满满,几次尝试攻下曹操的军事重镇合肥,都以失败告终。
孙权的骨子里有着刚强的性格,只不过上天将扫荡江东的重任给了他哥哥,而将守护江东的责任给了他。要不然他同样也是一个能征伐四方的枭雄!
既然北上难以成功,他就将目光投向了荆州,当初赤壁大战基本上都是江东的士兵出生入死,刘备算是跟在后面的酱油党。但是战后刘备却和孙权平分了荆州,自己却还搭进去一个妹妹,这实在是不合理。
孙权要拿回本属于自己的荆州!
但这和南京的被抛弃有什么关系呢?当初之所以选择南京作为根据地,就是为了抵抗来自曹操的威胁,但现在似乎长江上游的刘备带给孙权更大的威胁感。
由南京所构成的长江防线固若金汤,但只是对北方过来的骑兵而言。占据长江上游的刘备如果同样打造一支强大的水军,顺着长江南下,江东所有的防线都瞬间崩溃。
孙权手下的智囊团研究了地图后认为只有彻底拿下荆州,在荆州部下重重防线,才能消除来自西面的威胁。
与此同时,一个智取荆州的计划已经在孙权、吕蒙、陆逊之间达成。
刘备还沉迷在刘孙联盟的幻象中,所有的注意力都集中在汉中与曹操的较量中,丝毫没有意识到昔日的盟友已经准备对自己下手了。
联盟的的实质就是利益结合,当这个利益消失,联盟不再有任何存在的必要,刘备没能搞清楚这一点。



骄傲的关觉得自己是老资格的武将,甚至天下无敌的吕布都不放在眼里,对面的陆逊只是个小丑,从来没有听说过这号人物,他甚至将后备部队调往汉中前线去给刘备使用。
只有孙权知道陆逊的恐怖之处,很快陆逊和吕蒙两路大军联合攻击关羽,关羽猝不及防,败走麦城,被擒住斩首。
这一仗,孙权拿下荆州所有土地,并且斩获关羽数万大军,战果丰硕。
这一仗,也彻底的把孙权留在了荆州,因为刘备肯定会报复,孙权得亲自压阵!
楼主 陈子栗  发布于 2016-07-15 09:27:02 +0800 CST  
孙权甘愿做曹丕“干儿子”

荆州成了重中之重,南京的军事防守意义被削弱,孙权决定搬家!
建安二十四年(公元219年),孙权命令建业城里所有的文臣武将乘坐水师战舰来到刚刚夺下来的公安(今湖北公安县西)。
南京仅仅短暂的做了九年的行政中心,就被放弃了,当初孙权要在这里“建立帝王大业”的愿望也成了空想。
但不同的是在孙权政府的科学开发下,南京已经脱胎换骨,在江东的地位超过了老牌城市苏州、绍兴。
南京要做的就是蛰伏,等待下一次爆发的机会。
从南京到湖北,对江东豪族们来讲这是一段艰辛的旅程,对于这次搬迁,江东豪族们怨声载道,没人愿意离开建业,到荆州那偏僻的地方。
至此,三方的疆域基本确定下来,刘备占据了益州、汉中;最厉害的是曹操,整个北方大部分都是他的,甚至在中亚也有大片领土;孙权的部队也一路推进到越南中南部。
其实早在孙权准备夺取荆州之前,已经秘密派人向曹操俯首称臣了,目的在于心无旁骛的解决荆州问题。甚至还给曹操写了一封密信,信中无比恭维曹操的文治武功,劝诫他赶紧称帝!
曹操不是二傻子,袁术的惨剧历历在目。
皇帝的名号是一种荣誉,更是一种沉重的负担,曹操不想冒着被刘备、孙权联合攻击的风险去称帝。一把年纪的曹操,多少对汉帝国还是有一定感情的,毕竟年轻的时候确实真心的为他奋斗过。
自己大权在握,称不称帝只是虚名。
曹操将孙权的信给自己的幕僚们看,笑着说:孙权这小子,是想把我放到火盆上烤呢!(是儿欲使吾居炉火上耶)
但他的儿子曹丕就不一样了,曹操才死,曹丕的手下逼迫倒霉皇帝禅让皇位给曹丕,曹丕封了山阳公给汉献帝,匆匆打发走了他。
延康元年(公元220年),曹丕正式在洛阳称帝,国号魏。
消息传来,天下震动,刘备在群臣的一再要求下极不情愿的称帝(当然了,极不情愿应该要加引号的),由于本身他是汉朝宗室,继续使用国号汉。



三国中已经有两家称帝了,按道理下一个轮到孙权了。江东的好多大臣甚至已经开始幻想着孙权称帝后,江东大臣都得论功行赏,一人得道,鸡犬升天呐!
出乎意料的是孙权选择继续臣服于曹丕之下,曹丕派人到武昌(今湖北鄂州)封孙权为吴王,赐九锡(天子才能有的礼器),吴国正式建立,定都武昌!
曹操是东汉老将,摸爬滚打多少年,以前孙权臣服于他,江东子弟们还能够接受,但现在毫无资历的曹丕上台,孙权仍然做他“干儿子”,江东父老们见面都不好意思提这事,脸上没面子啊。
孙权有他自己的判断,天下已经有两家皇帝,他们都说自己是正统天子,也都有各自的道理:
魏国——那是汉天子效仿尧舜,禅让给老曹家的,自然名正言顺。
蜀国——刘备可是皇室后裔(当然真的,假的,不好说,总不能滴血认亲吧),他继承的是大汉帝国。
孙权躲在角落里,希望能看到两家狗咬狗,最好双方都打个半死,自己坐收渔翁之利。
老孙家之所以能取得现在的成功,最大的原因就是能“装孙子”。袁术强大时孙坚、孙策都投靠袁术;墙倒众人推,袁术被群殴时,孙策和他决裂,投靠曹操;而孙权有时和曹操好,有时和刘备好,反正只要有利益,曹?刘?谁都无所谓!
楼主 陈子栗  发布于 2016-07-15 17:23:56 +0800 CST  
第十四章、江东人民不高兴

刘备的报复果然来了,无敌的陆逊火烧连营八百里,大败刘备,刚刚当上皇帝的刘备颜面全无,躲在白帝城一命呜呼。
武昌城里已经在秘密修建着豪华的皇宫,所以称帝的准备一直在进行着,只是在等待一个合适的时机。
诸葛亮趁曹丕病死的时机,开始北伐,蜀国和魏国打的不可开交。
皇帝不急大臣急!
千载难逢的机会啊,刘备和曹丕都死了,您是资格最老的啦,难道您还要向刘备的儿子,曹操的孙子称臣吗?吴国丢不起这个人啊!大臣们跪倒在孙权的宫门前,苦苦哀求着。
大臣们着急可不是为老孙家考虑,只要孙权称帝,他们就是开国功臣,名扬史册,光宗耀祖!
黄龙元年(公元229年),孙权在压力下被迫称帝了,首都自然是武昌。说孙权被迫,完全是有道理的,按照他的性格完全可以再等一等,等到魏蜀打的缺胳膊少腿,那才是登基之时。



大赦天下,加官进爵,又追封了孙坚为武烈皇帝,追封大哥孙策为长沙恒王,对老孙家祖坟开光的事总算有了交代。本来新的帝国上下应该一片欢腾,但事实上没有,江东人民不高兴!
武昌算是什么地方?乡下旮旯!
吴国的根基是在江东,苏州、湖州、绍兴这三个地方粮食产量几乎占了东吴的一大半,可以说,整个东吴就靠着江东人民的粮食过日子。凭什么要把首都放在楚人的地盘上!
孙权认真的思考了下,现在的蜀国已经没有能力攻打荆州,况且自己登基称帝,诸葛亮还派人过来道喜了,算是承认了吴国的合法性,吴蜀又成了患难与共的好兄弟,自己也就没必要亲自镇守在荆州了。
于是他留下了陆逊和太子孙登,自己收拾包袱,踏上旅程。只不过这一次不能叫“搬家”,应该是“迁都”了。
那么迁都到哪里去呢?
东吴的政坛基本上被两大势力把持,一方是追随孙策打天下的北方人,一方是给东吴提供经济支持的南方人。南方人希望迁都苏州,但遭到北方人的强烈反对。北方人有自己的小算盘,江苏南部、浙江北部的所有田地早已经被四大家族瓜分了。不是张家的、就是陆家的;不是朱家的,就是顾家的。
北方人去了,只能眼巴巴看着他们吃香的,喝辣的,自己拿着朝廷的死工资,没搞头啊!
最后大家相互妥协了下,得了,还是去南京吧!团结友好,共创辉煌嘛!
楼主 陈子栗  发布于 2016-07-16 09:48:44 +0800 CST  
南京历史上第一次成为一国之都

南京第一次成为一国都城,正式开启了绚烂的六朝之旅,此时此刻,他与无比高贵的洛阳平起平坐,长安甚至已经落到他的身后了!
春秋时代南京不过是炼铜的作坊,或者守长江的堡垒,现在摇身一变,统领东南江山。奇迹!城市史上的奇迹!
再次回到建业,孙权也是感慨万千,大臣们赶紧张罗着要修建豪华的皇宫,但却被孙权拒绝了:我这人也不讲究,以前的老房子住的挺好,我还是住那。
大臣们急了,您现在是皇上,不能再像以前那样将就了,要不然别说是您,就是我们做臣子的也脸上无光。
大臣们拗不过孙权,只好把将军府改名为太初宫,毕竟是皇帝搬家,怎么着也得整点动静,老百姓家还得杀猪请客呢!
皇家建设单位沿着进香河将太初宫的围墙加高了不少,进香河也就成为太初宫的护城河,屋子的里里外外也都重新刷了漆。看起来也是喜气洋洋,孙权觉得挺好。



一个伟大的开国皇帝就这样在大哥建的老房子里住了18年,一直到赤乌十年(公元247年),建设部的同志对太初宫进行了详细的体检,体检报告上赫然写着“危房”两个大字!
承重的梁、柱都太细,木头已经烂的不成样子,哪天风大点房子得垮,搞不好孙权就埋里面了,建设部强烈要求财务部下拨资金,重新设计建设太初宫。
孙权表态你们要重新建我不反对,当年武昌修建了皇宫,也没人住着,浪费的很,干脆你们直接把那边的皇宫拆下来,到建业组装一下,省钱省力。
中国古代的建筑都是卯榫结构,房屋上的每个构件都可以编号拆下来重新组装利用,非常环保,不像现在的混凝土砖屋,不用了只能推倒重新盖,一拆一建,倒是为地方GDP做了贡献。
有司报告武昌的皇宫已经废弃了十几年,恐怕情况也不比现在的太初宫好到哪里去,还是重新砍伐一些大树,毕竟东吴最不缺的就是原始森林。
孙权生气了:当初大禹就喜欢住在破屋子里,人家要给他盖新的,他就不乐意,我虽然比不上大禹,但劳民伤财的事情也不能做。同志们,革命还没有成功呢!可不能被糖衣炮弹打倒!
孙权的一席话深深的感染了自己的臣子,领导都把大禹先生请出来了,还能说什么呢。
楼主 陈子栗  发布于 2016-07-16 18:41:51 +0800 CST  
东吴最早的皇宫——太极宫

武昌皇宫被拆解分装到大船上,顺着长江运到了建业,一年后太初宫拼建完成,改造之后的太初宫周长300丈,相当于720米,面积大概在48亩左右,或许你觉得48亩的皇宫已经很大了。那么对比一下,现在的南京大学鼓楼校区面积在800亩左右,孙权住在多大的地方大家应该能想象出来了。
而太初宫的位置也正好在现在的南京大学和东南大学校区中间偏下,如果在地图上看,南大、东大以及太初宫正好构成一个倒过来的“品”字形。(看来孙权同志爱学习,皇宫就在南京最好的两所大学中间)


(位置示意图)
太初宫里最大的建筑是神龙殿,南面有五座宫门,差不多正好在如今的珠江路上,中间最大的那扇叫公车门,东西北三面各有一座城门,分别叫做苍龙门、白虎门、玄武门(和现在的玄武门不是一回事)。
太初宫西面是东吴的皇家花园——苑城,史料上记载能同时容纳3000名贵族子弟骑马操练,所以面积应该相当的大,东南大学应该也是皇家花园的一部分。
当时的宣明太子孙登仁义贤德,孙权非常疼爱他,在皇家花园之外特意为孙登建了一座私人花园——西苑,大致范围就是现在南京大学南园。
在西苑的南部是太子住的南宫,改建太初宫时,孙权也搬到太子家住了一年多。
太初宫、南宫加上苑城就构成了建业的皇城,四周驻扎着皇宫卫队,都是东吴精挑细选出来的精兵中的精兵,保障着皇城的安全。
皇城外面还有一个周长20里的都城,也就是最早的南京主城区,北面是玄武湖,南面覆盖了新街口,南大和东大校区全部被包括进去。
抠门的孙权连城墙都不愿意建,都城四周用竹篱笆围起来。
没办法,长江战线上的压力太大,孙权哪里有心意在家里搞装修,凑合住着呗!
孙权还引长江水进入玄武湖,使当时的玄武湖面积变得很大,估计是现在的三倍左右,而且直接和长江相通,所以湖里面碧波荡漾,非常美丽。
汉末时,南京地区的公安局长(秣陵尉)蒋子文葬在了玄武湖边,蒋子文是个酒鬼,也很好色,但是工作起来却相当拼命,一次紧追着盗贼到了紫金山脚下,被盗贼团伙给杀了。因公殉职,南京人给他建了庙宇,据说有求必应,灵验得很。孙权便将玄武湖赐名为蒋陵湖,将紫金山改名为蒋山,还封蒋子文为“钟山之神”。
玄武湖畔到太初宫之间是巨大的“仓城”,源源不断的粮食和各种珍奇异宝从苏州运到镇江,镇江装船后,船队沿着长江直接航行到玄武湖里,再将所有的粮食、财宝卸货进仓城里储藏。
老实讲,跟此时北方的魏国皇宫比起来,太初宫寒酸的很,还是旧材料改建的翻新货。但此后的几十年里,皇城一再扩建,也变得相当豪华,后面将继续讲到。
楼主 陈子栗  发布于 2016-07-16 20:54:59 +0800 CST  
第十五章、东吴时代南京附近也吃大锅饭

到了如今的地步,三国之间反而消停了起来,但这不过是大战之前的宁静,有句俗话说天上没有两个太阳,但现在倒好,一下子出现三个皇帝。
吴魏蜀三家都清楚,他们之间进生死赌局,最终只有一家能够胜出。
一场军备竞赛在三国之间悄然进行着,筹码就是人口和粮食。
由于此时的长江以南大片土地仍然是郁郁葱葱的森林,孙权开始学习北方的曹魏,开展大规模的屯田工作。
屯田的制度是从曹操手上学来的,但孙权对这套制度进行了“东吴特色”的改革,南京就是改革的试验地之一。
当年孙权从镇江搬到南京时,南京附近的小县城都非常落后,人口很少,孙权撤消了江宁、栖霞、高淳、溧水等地的县政府,直接改为典农都尉来管理。
典农都尉是干什么的呢?说白了就是大型的国营农场,典农都尉对农户进行军事化管理,所有粮食必须上交政府,政府统一发放各家口粮(碰上贪官,克扣口粮就难免)。(看来“大锅饭”在中国的历史真的很久远)



为了鼓励屯田,孙权还把给自己拉车的八头牛捐献给了建业附近的典农都尉,也不知道皇帝家的牛干起活来卖不卖力。
而在南京国营农场里上班的“农民工”们,主要是各地投降的山越民和北方逃难来的汉人。
孙权的官员没事也会去长江以北走走,目的不是跟魏国人干仗,主要是忽悠北方的汉人南下到东吴去屯田。宣传口号估计是什么:到广袤的南方去,开辟自己的家园,享受美好生活之类的话语。
别说,宣传的效果相当不错,仅仅淮河流域就有10万户居民被“骗”到了东吴。
我为什么要用“骗”字呢?
因为跟东吴比起来,其实魏国的农民舒服的多。
魏国屯田的百姓和国家之间是员工和老板的关系,你从国家手里租下土地,勤劳种粮,交足国家的,剩下的全是自己的。这个很容易理解,因为现在也是这样,只不过已经没农业税了。
在整个东吴,只有大地主家(比如江东豪族),还有少部分汉人拥有自己的土地,粮食能自己收割,自己储藏,他们才是真正的农民,其他的甚至只能算“农奴”。
常州武进有全国最大的国营农场,里面的农户就有几万人。
除了这些民屯,还有一种军屯。
东吴的军队粮草供应平时都是自给自足,就像新疆建设兵团一样,打仗时抄家伙,平时就开荒种地。
石头城上的守卫经常能看到几百艘战舰运送数万名士兵到安徽南去拓荒,仅仅在皖城(今安徽潜山)前后就开辟了40万亩农田。可以说后来的安徽南也加入了鱼米之乡的行列,还是要感谢当年那些坐着战船从南京城出来的屯兵。
老实讲,次等士族出身的老孙家和江东的大地主们之间有一种相互依存关系,大地主们支持老孙家当皇帝,但孙家政府必须严格保护大地主们的财产。至于低层的屁民们,只不过是东吴用来和曹魏、蜀汉对抗的棋子。
这是一个残酷的剥削政策,但也是一个让吴国迅速强大的政策,是绝对正确的政策!
要知道在老孙家经营江东之前,南方还是野蛮人的地方,但现在,长江沿线已经相当富裕,连最为偏远的越南也得到了开发。
无数历史事实告诉我们,残酷的未必是错误的,善良的也不可能都是时代所需要的。历史上的千古大帝,哪一个身上不是血迹斑斑;历代的仁君又有多少因为善良而最终葬送了自己的性命,后人给他们的评价也不过是一声叹息。
三国的棋局一旦展开,谁敢说自己不是一枚棋子呢?!
楼主 陈子栗  发布于 2016-07-17 10:21:57 +0800 CST  
1800年前南京有个“三峡大坝”

南方的人应该都知道,水稻田“喝水”那是相当厉害。凡是种田的农村都是河道纵横,湖塘遍地,但在孙权经营江东之前,南方可不是这样的。雨水虽然多,但基本上最后都流进大江大河里导致洪水泛滥,需水的农田反而干旱的很。
在大帝孙权的安排下,全国开展了水利工程大会战,口号是“赶蜀超魏”!
大量的人工湖、人工河道被开挖出来,灌溉附近农田(或许你们村附近有些湖泊、河道也是那时开挖的)。
在南京,从秦始皇疏通秦淮河到现在已经过去了四百多年,河道已经被淤泥堵塞,污水在建业城四处流淌,一到夏天长江水涨起来,那河道两边的商户都会被水淹掉。
赤乌八年(公元245年),校尉陈勋带领3万名屯兵将秦淮河重新开挖了一遍,形成了现在秦淮河的大致样子。
军民鱼水情,南京老百姓给陈勋部队送鸡蛋、送热水、也送温暖。
陈勋部队干的更起劲了,又在南京各地挖掘了很多人工河,连通秦淮河和玄武湖,南京城内现在有部分小河就是当年陈勋开挖的。
秦淮河两岸,玄武湖畔都开辟了大量水稻田,供给着建业城庞大的粮食需求。
兴修水利在中国都是奇功一件(隋炀帝表示历史教材不要再黑我啦),但开挖秦淮河不是陈勋最大的贡献,此后在他的带领下,东吴士兵将创造人类水利工程史上的一个奇迹。
曾经看过一个日本纪录片节目,主持人亲身体验三峡大坝分级调控水位,巨大的轮船在分级水位系统下能够平稳的从上游到下游去。这套先进的水坝系统惊呆了日本主持人,三峡大坝完工于2006年。如果我们告诉日本人,在1700多年前,南京已经有一条具有相同功能,规模上比三峡更大的分级水坝工程,估计能惊掉日本人的下巴!
建业成为皇城,皇城里官员、驻军、老百姓一大堆,都张嘴等着吃饭,建业附近玩命的开荒,也喂不饱所有人。大量的粮食、各种手工艺品、珠宝首饰都要从苏南、浙北运到建业城里。
建业和太湖平原之间有汤山和茅山,全是森林峭壁,没通公路。所以货物运输只有一条线路,先用马车将物资拖到镇江,从镇江装船,顺着长江运到玄武湖边的仓城里。
但问题是古代的长江波涛汹涌,比现在要吓人的多,无数货船沉进了长江中,人死,货也没了,那时也没有保险业务,所以对东吴政府来讲损失惨重。
假如长江里打仗,那货船就得派战舰护航,要不然就不敢进长江,建业的补给线也就断了。
东吴最大的特点就是人才济济,水利专家们在地图上给孙权划出了一道线,线的起点在南京江宁的方山,终点在丹阳市延陵镇(延陵镇有河道直通太湖)。
陈勋带着他的三万建设部队来到了句容,在水利专家的指导,建设士兵充分发扬革命精神,凿开了方山、茅山丘陵等无数座山峰,挖通了一条近百公里的运河,为了纪念大家凿山的不易,运河的名字就叫“破冈渎”,“破冈”就是凿开山冈的意思。
这是除了秦始皇南征百越大军修建的灵渠外,南方第二个运河工程。
但麻烦出现了,南京和丹阳的海拔比较低,但中间全是宁镇丘陵。破冈渎两头低,中间高,河沟是挖通了,但里面根本存不住水。
水利专家早就预料到了这一点,一座巨大的水坝在南京方山被树立起来,相同的水坝一直到破冈渎终点共有14座。
14座水坝将整条破冈渎分割成一段段独立的河道,破冈渎中的河水被坝体阻拦,水位变得很深,巨型船只也能通行。
具有革命性意义的是每座水坝都设立了调节水位高度的闸门,而且还为来往船只通行专门设计了滑道。滑道安装在水坝一侧,用巨大的条石铺成,上面铺满了稀泥桨等等润滑剂。
上游的船只可以轻松的通过滑道滑到水坝下游;下游的船上去,比较麻烦,需要牛拉动巨大的绞盘,拖动船只滑向上游。(历史记载中最大的船需要22头牛来拉)


(100多年前中国某些地方仍然有此类大坝)
在今天看来,一条船想从苏州来到南京,要走破冈渎的话,需要通过十三道水坝,看起来比较麻烦,但在那个时代这套水坝分级系统却是革命性的发明。
这是人类记载中第一条能通过人力调控的河流,也是第一条能够直接让船只直接通过拦河大坝的工程!而西方人自负的以为水闸、坝体系统是16世纪初达芬奇最先发明出来。(破冈渎笑而不语~~哥甩你5个美国历史)
要知道中国人完成这项工程时,日本还处在半原始社会,那时的中国领先世界太多。
楼主 陈子栗  发布于 2016-07-17 15:51:31 +0800 CST  
第十六章、孙权大帝的生意经

破冈渎将苏南、浙北和南京连通了起来,苏南、浙北的奇珍异宝、粮食物资通过破冈渎源源不断的送到建业皇城,供皇族、大臣们享用。
南京成为真正意义上的东吴核心,众多城镇在皇城建业的辐射下发展起来,最早的“南京都市圈”就在这时产生了。
如果说之前各种“金陵王气”的故事只是看不见,摸不着的传说,如今孙权让南京拥有了实实在在雄踞东南、傲视天下的“王霸之气”。
以致于后来南宋大臣李纲对宋高宗说当今天下只有长安和建康(南京别称)最适合做首都,其它城市可以不用考虑了(北京不服)。
破冈渎成了南京的生命水道,也成为东吴的财富水道!
孙权比三国中其他英雄人物高明的地方是他一手抓军事斗争,一手抓经济建设。而且两者都做的相当不错,三国中期的时候,甚至江东已经超过关中地区,成为最富庶的地方。
比起军队建设,战争指挥来讲,搞经济脑子得活泛,思路要开阔。
东吴人在每座水坝附近都建造了饭店、旅馆,大量的商人开始聚集到各个水坝附近,很多本来要运到建业的货物直接在水坝边上就卖光了,一座水坝就形成了一座商业城市。
而在起点的江宁方山水坝,更是成为当时最大的贸易码头,商贾云集,船来船往。


楼主 陈子栗  发布于 2016-07-18 09:36:35 +0800 CST  
传奇赵夫人

在建业城里,孙权开办了很多的国营工厂,并且从东吴各地征调数千人的手工业者到建业国营工厂里“上班”。
为官府铸造铜钱的冶城规模越来越大,但最厉害的还是丝织业,南京后来成为中国丝织业的一个核心,东吴就是南京丝织业辉煌史的开端。
而说到东吴的丝织业,就要提到中国丝织历史上的一个奇女子,孙权的老婆赵夫人。
孙权希望能找到一个高明的画师将吴魏蜀三国的山川地势全部准确的描画出来,以后打仗导航就准确多了。
当时皇宫里的一个方士总算找到了拍马屁的时机,赶紧将自己有绘画天赋的妹妹推荐给了孙权,也就是后来的赵夫人。
赵夫人并没有画出地图,而是用五彩丝线将整个中国的名山大河,城镇村落全部手工绣在了一张巨大的帛布上。
整个皇宫都轰动了,大家争先恐后的跑来看这幅绣出来的地图,上面的河流走势精准无比,更重要的是整张地图就像是一件精美的艺术品,文武百官佩服的五体投地。
才女配英雄,孙权自然把赵夫人留在了身边。
太初宫就在玄武湖附近,夏天蚊虫非常多,赵夫人剪断自己的头发,用一种郁夷国进贡的胶水粘合,竟然织出一件薄如蝉翼的蚊帐。孙权睡在床上,凉风照样能吹进来,蚊子却被挡在外面。从此,即便是打仗,孙权也随身携带这件蚊帐。(这件蚊帐恐怕是世界史上最有故事的蚊帐了)
东吴的将士们在外出征打仗,血染疆场,女人们也不甘落后,赵夫人带着皇宫里一千多名宫女子在皇宫里织布绣花,日夜不停。
赵夫人的作品名扬三国,是三国所有贵族梦寐以求的。她的织锦、刺绣、丝幔被世人称为吴国的“三绝”,天下再也没有能和这三样相媲美的东西了。(吴有三绝,四海无俦其妙)
楼主 陈子栗  发布于 2016-07-18 16:34:06 +0800 CST  
罗马帝国和南京的联系

曾经有人研究过,中国人其实是世界上创造能力最强的民族,只要三十年的和平时期,立马能从一穷二白中创造出一个繁荣的新世界。历史上无数次几乎摧毁中国的战斗后,只要君王能够休养生息,三十年基本上全国都能缓过劲来(改革开放是经济奇迹吗?不是,只是中国人复兴能力的传承!)。
而从荆州争斗战之后,一直到东吴灭亡,接近60年的稳定时期让建业城里的商业非常发达,甚至超过了北方首都洛阳。
当时的南京有两条著名的商业街,“横塘”和“长干”,两个地方也是败家娘们和剁手族最爱去的地方。
横塘大致位置在中华门到水西门中间的秦淮河两岸,而从长干桥一直到雨花台都属于长干商业区。
街道上商铺林立,商客云集。最受欢迎的就数皇宫里宫女手中织出来的丝织品,或者是绍兴运过来的青瓷器,武昌运来的铜铁器。
后来在政府的规划下,秦淮河两岸共有三个大型的集市,分别为大市、东市、北市。要知道后来的大唐盛世下长安也只有东西两市,大家可以想象当时南京城里的盛况。



来到这里的商人除了本国的,还有许多是从蜀国、魏国、辽东赶过来的,所以出现了一个有趣的现象,前方各国的将士们正在殊死搏杀,后面三国的商人坐在秦淮河边的酒馆里谈着买卖,讨价还价,堪称奇景!
三国时代,东吴一直保持着对魏国、蜀国的出口优势,曹家、刘家眼睁睁的看着大量的外汇进了老孙家的腰包,却也无可奈何,谁让人家的制造业发达呢。
东吴的商品本身走的就是国际化路线,那时的南京人走在大街上看到外国人也不是稀奇事,因为来南京做生意的还有现在的日本人、朝鲜人、越南人、泰国人、印度人。
建业城的繁华让这些原本住在茅草屋里的老外们惊掉了下巴,东亚岛国第一次见识到了天朝的荣耀。
最让人吃惊的是南京城曾经还有一个东罗马帝国商人。
黄武五年(公元226年),这老外从印度来到中国,孙权对欧洲挺感兴趣,召见了他,给他取了个中国名字——秦论。
秦论在秦淮河边住了七八年后,由东吴政府安排船只将他送回。
那么为什么地球另一面的罗马帝国商人也能够来到南京城呢,这就要说起一段被中国人遗忘的航海史,也是中国最早的大航海时代。
楼主 陈子栗  发布于 2016-07-19 08:25:33 +0800 CST  
第十七章、东吴的大航海时代

南京虽然不是中国航海事业的发源地,但是中国史上最大的几次航海活动,南京都是起点!
中国人或许会觉得自己很了解三国时代,但对于东吴的水军,大家对他们的印象应该只是在长江里横行无敌。事实不是这样,东吴战船都是V字底,具有远洋航行能力,他们的航程曾经也遍布东亚。
由于东吴的航海史规模相当巨大,航程特别密集,我们先从东吴史上的一次叛乱说起。
黄武五年(公元226年),交趾太守的儿子士徽叛乱,广州军区海军三千人航行到越南,平定了叛乱。东南亚各国都意识到了东吴的强大,泰国、柬埔寨、南部越南等小国纷纷强烈要求向东吴进贡,承认孙权为大帝。
为了讨好孙权,柬埔寨国王专门送了一支乐队到了建业城,孙权专门在皇城附近建造了一座“扶南乐署”(扶南是当时柬埔寨王国名字),让宫女们到乐署去学习柬埔寨歌舞。
扶南乐在建业城流行开来后,从南京传到了全国,唐朝长安城里的王公贵族们都很喜欢,被列为隋唐九部乐之一。
也许是尝到了甜头,此后孙权对于航海事业特别痴迷,在众多大臣的反对下,几乎以一己之力促成了东吴大航海时代的到来。
黄龙二年(公元230年),大将卫温和诸葛带领三十艘战舰、一万名士兵组成的庞大舰队向传说中徐福求长生药的亶州 进发,最后船队到达了夷洲(今台湾)。



这次出海的目的其实是抢劫,没办法,为了跟曹魏干仗,孙权几乎什么招都用上了。
船队到了台湾岛,岛上除了野人还是野人,抢什么呢?
卫温拨弄着算盘,完蛋了,大老远的来了,不带点东西回去,恐怕孙权不给报销路费啊!
于是,他们在开始在岛上抓壮丁,几千个高山族人稀里糊涂的被这帮“天兵天将”抓上了大船,高山族人持续懵圈中。
那时候远洋航行还是很艰难的事情,船队在大海上飘零了一年多,还是没找到传说中的仙山——亶州,可是带出去的士兵已经死了90%了,只能回程。
但孙权的航海梦想并未结束,嘉禾元年(公元232年),4年前东吴海军舰队开辟了直达辽东的航线,此后建业城里的货物被源源不断运到辽东交易。
孙权决定索性一次性大赚一笔,海军部队近百艘船装满了各种货物从南京出发,出长江,一路北上直达辽东,但此时魏国的间谍已经知道了吴国海军舰队的行踪,他们在胶东半岛最顶尖上的成山重兵埋伏。
魏国太守田豫算准了东吴舰队必定会停靠在这里,补充食物、淡水后南下。
吴国的舰队在渤海遭遇大风,果然停靠在成山修整,埋伏的魏军倾巢而出,一百艘吴国军舰要么被魏国烧毁,要么触礁沉没。从辽东装满的金银财宝全被魏国人抢走了。
血本无归啊!
消息传回建业城,朝野震惊,回想一下历次的海军远征,带出去无数金银财宝、精兵良将,但回到建业城时只剩下少数侥幸活下来的士兵,战船沉没触礁无数,金银财宝不是沉到海里,就在半道上被人抢了。
航海有风险,投资要谨慎!
本来孙权已经打算暂停航海活动了,但此时传来一个好消息,振奋了孙权。
楼主 陈子栗  发布于 2016-07-19 14:39:52 +0800 CST  
高句丽人被忽悠了

就在吴国舰队覆灭的一个月后,辽东刺史公孙渊与曹魏决裂,送来大批貂皮马匹到建业城来,要求归降东吴。
孙权喜出望外,天下人都认为三家皇帝中就数孙权最不名正言顺。鬼话!连万里之外的公孙渊都承认我的皇位,谁还能说三道四!
孙权被喜讯冲昏了头脑,立马准备了大量的宝物送给公孙渊,还派了一支一万士兵组成的海军舰队去册封公孙渊为燕王,赏赐九锡。
其实有点常识的人都看得出来,辽东完全在魏国的控制下,公孙渊再有胆子也不敢明着投靠孙权,因为东吴根本没有能力保护他。



孙权的舰队到了辽东,公孙渊左右为难,把心一横,一不做、二不休直接杀死了东吴的使节,抢走了所有宝物。
又是一场残酷的打击,东吴的海军官兵在辽东四处逃命,其中有一批人竟然走到了高句丽王城附近。这批人脑筋灵活的很,立马说他们是东吴大帝派来给高句丽王送礼的。
高句丽王一看他们两手空空,礼物呢?他们说全被公孙渊的人抢了,高句丽王还真相信了,堂堂东吴皇帝竟然主动送礼给自己,有面子啊!
立马准备了船只护送这批人回到了建业城,并且向孙权称臣进贡。
后来魏国司马懿率领大军远征辽东,公孙渊傻眼了,厚着脸皮向孙权求救。孙权自然是气不打一处来,但还是在将军羊衜的建议下忽悠辽东使者:放心,你们尽管和司马懿干起来,我们吴国的海军已经整装待发,马上就会北上支援你们。
得到消息的公孙渊感激涕零,孙权以德报怨,真是好人呐!
大战开打才两个月公孙渊父子就被司马懿斩首了,东吴的舰队确实来了,但不是为了救公孙渊,孙权巴不得这老小子赶快死。
东吴舰队又干起了在夷洲干过的行当,抢劫,掳人。只不过之前一直都是亏本买卖,路费的零头都没挣回来,这一次司马懿刚刚占领辽东,一片混乱。东吴大军洗劫辽东半岛南部,掳走大量人口和财物,赚的盆钵满盈。
辽东被曹魏占领后,东吴舰队也不敢再随便北上了,他们把目光投向了南海。赤乌五年(公元242年),大将聂友率领海军三万,远征珠崖、儋耳(都在海南岛上),其实“征”字有些夸张,那时候的海南岛上的原住民的武力和东吴海军根本不在一个量级上。
海南岛从此正式成为中国领土,属于交趾刺史管辖。
楼主 陈子栗  发布于 2016-07-20 09:06:00 +0800 CST  
东吴大航海让南京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大汉帝国时,张骞意外的开通了丝绸之路,长安由此成为国际性大都市。
东吴的数次大航海活动虽然都是亏本买卖,但却成就了南京,让他成为中国历史上第一个依靠航海成就的国际性都市,以致于在东亚很多国家后来都将中国南方人称作“吴人”。
建业城里航行出去的皇家海军在东海、南海中劈波斩浪,开辟了北上、南下的新航线,东吴的商人紧跟在海军舰队后面,到访了东亚各个国家。
这是整个东亚地区第一次直接的相互交流,印度、阿拉伯(波斯)的商人都是由此时开始频繁的往来中国。源源不断的犀牛角、象牙、琉璃、玳瑁、香料、翡翠还有奇怪的动植物都被运到建业城里。
而之前说过的罗马帝国商人秦论也正是在这一股商业大潮中来到了南京。
更具有重大意义的是东吴的航海活动将台湾、海南岛、高句丽全部纳入大中华圈。(部分台湾本地派学者认为卫温到的地方是冲绳,不是台湾)
东吴的航海让中国人第一次认识了大海之外的世界,孙权曾派遣使者康泰、朱应出使东南亚,他们在六年间游历了100多个国家,足迹遍布南海群岛和中南半岛。
回国后,康泰写了一本名叫《吴时外国传》的书籍,描述了南海中各个国家的地理、风俗人情等;朱应也写了一本详细介绍柬埔寨的书——《扶南异物志》。
《太平御览》里甚至写到当时东吴的商船甚至到过大秦国(罗马帝国)。客观的讲,那时没有苏伊士运河,要想去欧洲,可得绕过好望角,所以到达罗马不可能,应该是当时的吴人误把印度半岛某处当成了传说中的罗马帝国。(原文:从加那调州,乘大海船,张七帆,时风一月余,乃入秦,大秦国也)
可惜的是,中国人还是陆上大国,北方人掌权的情况下,后来航海的事没人重视,两本书都没能留下来,只是在其它古书上能看到被引用的片段。东吴大航海时代积累的大量资料也没有被继承下来,这段历史几乎被中国人遗忘。



还是后来台湾被日本人占据后,日本学者伊能嘉矩研究中国古籍时发现1700多年前,东吴的海军已经到过台湾岛。
嗟乎!悲乎!
现在的中国越来越多人意识到蓝色海洋的重要性,但我们的历史书上对东吴的航海事业仅仅提到一句卫温到过台湾而已,或许应该有更多的人了解当年东吴航海事业的艰辛,东吴海军所作出的牺牲。
中国航海事业早期发展在苏州、绍兴一带,但是第一次辉煌正是定都建业的东吴。
南京成为东吴大航海时代的起源地,而反过来东吴的大航海让南京城有了质的飞跃!
从一个地方割据政权首都一跃成为国际大都会!
楼主 陈子栗  发布于 2016-07-21 14:11:44 +0800 CST  
第十八章、西域有个康居国

有钱的地方也自然就是文化发达的地方,,作为国际都会市民的南京人对外来文化接受能力很强。
赤乌十年(公元247年),西域康居国的一个僧人来到建业城,他叫康僧会,是康居国丞相的儿子。
中国北方的白马寺已经创立180年了,当时佛教在北方的发展情况不乐观,北方汉人对念经拜佛不大感兴趣。听说南方人都好鬼神,康僧会想去碰碰运气,他渡过长江,来到了南方的中心——建业城。
康居国是个什么地方?应该没人知道,不过后来的唐玄宗痴迷一种“胡旋舞”,就是康居国的美女舞蹈团带进长安皇宫的。
安史之乱爆发后,很多大诗人痛骂胡旋舞女迷惑李隆基,导致大唐的衰败。(康居国表示这口锅请算到贵妃头上,我们实在背不下!)



康僧会在建业城里到处宣传佛教,孙权让人把他带进皇宫,和他聊了起来。康僧会立马将伟大的佛祖故事讲给孙权听,孙权是个有知识有文化的人,怎么会相信这些荒诞的故事,觉得康僧会是在胡说八道。
康僧会明白想要传教,必须要过孙权这一关,于是和孙权打了个赌,只要自己能用佛心请到佛祖舍利子,皇室就出钱在建业盖一处佛寺。
康僧会和他的弟子们沐浴斋戒,将一个铜瓶供奉在案几上,烧香拜佛,二十一天之后,铜瓶里神光乍现,出现了响动,大家过去一看,里面果然有一颗散发五彩光芒的舍利子。
很明显舍利子不可能真的是僧人凭空求来的,估计早就已经准备好了,被人偷偷放进去。不管怎样,孙权和满朝大臣算是认可了佛教。
这一年,建设部在当时的繁华的横塘商业街建立了南方第一座,也是全中国第二所官方佛寺——建初寺(今大报恩寺遗址)。
不仅仅是佛教,南京也是中国道教的发源地之一。
东汉末年南京句容人葛玄被称为道教四大天师,黄巾起义后,朝廷发布诏书将道教成为邪教,打击的很猛烈。南京人还是比较包容的,保护道教徒在山林里继续修行。
孙权亲自下命令为葛天师在方山上修建了一处道观——洞玄观,这是中国历史上第一座皇家道观,几乎成为后来道教徒的精神圣地。
现在江宁区的方山上还保留着当年洞玄观的遗址,以及天师和大帝孙权之间的传说故事。
近几年,在原来的遗址附近,复建了建初寺和洞玄观,有兴趣的可以去看看,感受下南京人最早的宗教信仰地的氛围。
楼主 陈子栗  发布于 2016-07-21 19:04:54 +0800 CST  
曹不兴画苍蝇

敦煌壁画举世闻名,壁画中丰富的想象力,各种西域绘画手法的运用让人感叹但是绘画技术的高超。
但估计很少有人知道,中国的佛教绘画其实诞生于南京。
建初寺建立后,南京城里的贵族们很推崇佛教,孙权找来当时在建业很有名气的浙江湖州画家曹不兴,让他在寺庙的墙壁上描绘佛像。
除了画佛,曹不兴还兼职了皇宫里的宫廷画师,据说有一次曹不兴给孙权画屏风,屏风布上一篮子杨梅看起来就像真的一样。
曹不兴是当时的才子名人,皇城里的宫女都在一旁花痴曹不兴。
宫女们太闹腾了,或者是太漂亮了,总之让曹不兴分心了。一个墨点滴在了屏风上,这可不得了,皇上知道了大家都要受罚,宫女们吓得要死。
曹不兴不慌不忙,顺手将墨点画成了一个苍蝇。孙权进来看画时,看到一只苍蝇叮在画布上,用手挥了一下,才发现原来是曹不兴画上去的,把宫女们都逗乐了。



但是曹不兴最厉害的还是画龙,据说后来的南齐赏画家到书房里去,昏暗的灯光中猛然看到一个龙头,走近一看原来是挂着的曹不兴的龙头画。
南京民间还有传说大旱的时候将曹不兴的龙头画拿出来,天上就能下起甘露。
曹不兴开创了中国画坛全新时代,对后来知名的顾恺之等等大画家有直接的影响。
最后一幅曹不兴真迹在明代藏画家韩存良手上彻底成了碎片,可惜,现代人已经看不到他的画作了。
楼主 陈子栗  发布于 2016-07-22 13:57:00 +0800 CST  
第十九章、男人的更年期综合征

女人有更年期,似乎男人也该有,在帝王身上就表现的更明显了。
一代东吴大帝孙权!
为了吴国的利益能放下面子,给曹魏装孙子;
自己当了皇帝,不愿给百姓增加负担,硬是在哥哥的旧房子里住了几十年;
对待人才那是关心呵护,陆逊、诸葛恪、吕蒙都是从小职员一路被他提拔到一线领导,周瑜、鲁肃在他手下成了千古名将。
如果没有后来的事情,历史协会绝对应该给孙权颁发一个“中国古代三好帝王”奖状!
但历史没有如果,身边的大臣们发现孙权变了。
或许是年轻的时候表现的太好了,谨小慎微的过了一辈子,到老了孙权就想疯狂一把;或许是当年的老对手曹操、刘备、诸葛亮、曹丕们都死绝了,高处不胜寒,没有了对手的孙权迷茫了。
不管什么原因,孙权不再是以前的孙权!
孔子讲“五十不惑”,但对于帝王,五十岁却是一个分水岭,无数英明神武,本该被后世称颂的帝王到五十岁左右反而变得可怕,让人难以捉摸了。(证明男人也有更年期,权力越大,综合征越可怕)
首先发现皇上变化的是大将军陆逊,孙权非要安排一万海军去寻找传说中的仙山——亶州。在陆逊眼里,这不是当年暴虐的秦始皇干的事情吗?他极力劝阻,让他没想到的是孙权完全听不进去他的意见。
卫温和诸葛直死里逃生,回来了,孙权又以航海经费严重超支,海军死伤过多的理由残忍的处死他们。
陆逊有些看不懂了。
公孙渊诈降,孙权硬是信了,准备了一船船的财宝要送到辽东。满朝大臣都说这事不靠谱,老臣张昭更是撂下狠话:公孙渊肯定在耍您,您难道不怕被天下人耻笑吗?(不亦取笑於天下乎)。
孙权早就烦透了每天在自己耳边叨叨比比的张昭,我孙权就算不当皇帝,也是三国里响当当的英雄,偏偏你张昭老是在我面前摆老臣的架子。两人争得脸红脖子粗,孙权甚至拔剑出来吓唬张昭。
张昭没想到孙权竟然会对自己刀剑相向,一下子老泪纵横,孙权扔了宝剑,也抹着眼泪。
两个男人坐在大殿里,相对而泣。
但石头城外,海军大部队依旧向着辽东出发了!
楼主 陈子栗  发布于 2016-07-22 19:58:27 +0800 CST  
一代大帝孙权差点放火烧死了张昭

现在南京市地图上的长干桥,在东吴时,叫张侯桥。为什么叫张侯桥呢?
东吴时,长干商业区也是高级官员的别墅区,第一老臣张昭就住在中华门附近,他家门前的桥就被南京人叫做张侯桥。
在上节里说过孙权和张昭闹翻了,甚至拔剑要杀他,两个男人最后像孩子一样坐在地上哭了起来。
张昭是个倔脑袋,既然孙权你不相信我,那我就天天请病假不上班。
老板孙权更是火了,张昭你不来上班是吧!那你就永远别来!
孙权让人用黄泥将张昭家的大门给糊上了,张昭更厉害,反正我也打算老死在家里,永远不出门。孙权在外面糊了一层黄泥,张昭又在里面糊上了更厚的一层,大门被结结实实的封死了。
高句丽王的使者来到建业,大家才知道,送出去的钱被公孙渊抢了,使者被他杀了。辽东最后还是到了曹魏手里,自取其辱啊!
这时候的孙权更年期综合征还比较轻微,想起了当初张昭冒死劝诫,自己一意孤行,孙权很羞愧,知错就改,照样能得小红花。
张昭家大门上的黄泥早就结块了,也不允许家里人铲掉,一把年纪的张昭闹起了脾气,非要和孙权耗下去。
因为张昭家大门口就是闹市,东吴大老板和最有威望的老员工之间的拉锯心理战估计市井百姓们也都听到了一点风声,暗地里都像看戏一样关注着这件事的发展。
大凡两人间的冷战,那肯定都是见面不打招呼,非要让别人憋屈的难受,当然自己更难受。而首先开口的人,也就成了冷战的失败方。
孙权率先心软了,怎么说张昭叔叔也是看着自己长大的,怎么说当年大哥死时也拉着张昭的手,把自己托付给了他。
算了,他张昭还能活几个年头,我干嘛要跟他怄气!孙权拿定主意,拉下面子,主动去找张昭和解。到了张昭家,大门上的黄泥还在,孙权大声喊着“张公、张公”(张公是孙权对张昭的敬称)。
张昭家里人一听皇帝亲自来了,恨不得马上破开大门,出来磕头迎驾,但张昭偏偏不允许,也不出来,就在家里和孙权对嗓子:老夫一把年纪了,马上就要死的人了,就不出来迎接圣上,您还是回去吧!
皇帝登门拜访,臣子却关着大门不放他进去,这恐怕是中国历史上唯一的一次。
孙权火了,也应该发火。
你个倔老头竟然连门都不给我开,好,等我烧死你,你就永远不用开门了。
立马让手下堆起柴火,将张昭家的大门烧得噼里啪啦,大白天的一团烟雾在繁华的长干里升腾起来,估计好多南京人拎着水桶已经跑来救火了,到了才发现这把火是皇帝放的,跪在地上喊几声万岁也就被卫兵赶走了。
你们两个加起来一百多岁了,能不能别放火玩!闹得是哪样?此时,南京人的内心估计是崩溃的。



孙权只是想逼张昭出来,但没想到张昭把心一横,正好烧死,一了百了。火是越烧越大,孙权赶紧让人灭火,别真把房子给点着了,皇帝亲自放火烧死大臣,估计得上“历史周刊”封面吧?
孙权就站在张昭家大门前,也不走了,发起了呆,想想从自己继承大哥的家业开始,张昭老先生一直对自己的教诲,有时虽然很烦他,但老实讲确实也学到了不少东西,此时的孙权就像一个站在老师办公室外的学生。
圣上在臣子家大门前被“罚站”,老张的儿子们都看不下去了,拿着棍子、拐杖将张昭从床上赶了下来:爹,过头了,您别装了!
张家儿子硬生生将他架了出来,两个男人见面了,孙权一个劲的道歉:公孙渊的事自己欠考虑了,以后不会再犯糊涂了。
张家儿子将张昭扶上了孙权的牛车,两个人坐在牛车里一道进了宫城。
和好了,两个东吴最有权势的男人之间的情感大戏告一段落,建业城里的紧张气氛消失了。(怎么感觉孙权和张昭都很可爱)
故事到这里,本来应该是表现孙权明君风范的一段佳话,当年廉颇负荆请罪,但是蔺相如的职位是比廉颇要高的,孙权帝王之尊,上门请罪,中国历史中,绝无仅有!
但问题的关键是孙权嘴里说自己要吸取教训,改过自新,但后来的历史事件表明根本不是那么一回事。
孙权和张昭之间的关系也没有因为孙权这次上门道歉而变好,信任已经不存在了,感情必然会彻底冷漠。
楼主 陈子栗  发布于 2016-07-23 13:28:23 +0800 CST  
东吴大臣不理解孙权

当年汉高祖刘邦都可以做项羽的爸爸了,但在项羽面前卑躬屈膝、低声下气为的就是成就日后的天下霸业。
蜀国的使者总是吹嘘着刘备的汉室血统,魏国的使者不厌其烦的说着当年汉献帝高山的谦让风范。至于孙权这个皇帝,在他们眼里顶多算一个军阀头子!
名不正,言不顺。
孙权已经忍了大半辈子,当年将“秣陵”改名“建业”,为的不就是将来能够站在建业城,扫荡天下群雄,成为天下共主!
但现实是,东吴的这帮老地主们根本不愿意为了孙权拼命,根本不愿意帮他完成一统天下的使命。当年曹操大兵压境,敬爱的张昭老师竟然怂恿孙权投降。
老板有着开拓天下的决心,但是员工们只想保住目前的饭碗,这就是东吴的大臣们没有读懂孙权的地方。
孙权为什么不计成本的推动航海事业,因为航海是东吴对曹魏、蜀汉的绝对优势领域,只有东吴的无敌海军能让一个个海外藩王向孙权俯首称臣,甚至曹魏眼皮子底下的公孙渊都要弃魏降吴。
可以说,大航海满足了孙权君临天下的虚荣心,哪怕付出很大的代价,孙权都觉得值得。
当帝王开始自私起来,下面的大臣就要遭殃了。
楼主 陈子栗  发布于 2016-07-23 20:55:22 +0800 CST  

楼主:陈子栗

字数:234157

发表时间:2016-07-02 18:46: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12-15 21:12:57 +0800 CST

评论数:614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