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道藏》里的玄学和科学

注意这里说的东南西北中最初对应的是虚盘,其次对应的是北斗九星二十八星宿大实盘。再然后对应的才是各个小世界的东南西北中。比如地球小世界,北半球五行对应关系是,北就是地球的北极,南是往南截至到赤道,中就是北纬45度。大陆板块未破碎前东西长度可能占北半球的一半。在南半球,五行对应关系则南北对调,东西不变。文献中还有一种“北”,这种北不是对应地球的北极,而是对应北斗的。

地球上的四季风向、洋流都是可以用五行作为自变量来描述的。
楼主 tydulong  发布于 2016-06-02 13:47:26 +0800 CST  
再细说人体中经络匹配的五行顺序,金土火水(火)木。这种顺序排列,可能是“人生于寅”的一种思路的安排。楼主将其改为木金土火水(土),并没有打乱其顺序,这是重要的一点。改顺序,把木从后移到前来是为了好计算,因为气象盘就是木开头的:木火土金水。当然,中医的朋友可能觉得原来顺序更顺手,这也是很可能的。这无关紧要。

至于三焦心包我把把他们改为土,这是有原因的。第一,三焦心包并无严格的脏腑对应的关系,是松散式的泛指,而经云,土者无形,散而化之。除了土,恐怕金木水火没这个能力。第二,几何上的美感。读者可以试着在气象盘,即木火土金水,上作图,只有三焦心包属土,这个几何才是符合逻辑,具有几何上的美感。这个图我稍后上。
楼主 tydulong  发布于 2016-06-02 13:54:24 +0800 CST  
@tydulong 2016-05-24 21:10:56
中医里的三阴三阳的定义,名字排序都显示出了与上古阴阳五行学说的背离与扭曲。
据楼主整理,
1.上古阴阳五行中,真正的三阴三阳大致上是:元阳(正北到东北)、少阳(东北到东南)、太阳(东南到西南)一路;紧接着是元阴(正南到西南),少阴(西南到西北),太阴(西北到东北)。
2.其中,太阴含元阳,太阳含元阴。
3.没有厥阴、阳明。
4.从元阳到太阳,都是渐变的过程,可以量化和函数化;类似的,从元阴到太阴,也是如此。
5.少阴到太阴变化过程中依然有阳炁,只是相对太弱,很少有命名,当然,还是有文献给出了命名。同样的。少阳到太阳过程中,依然有阴炁,也少有命名。
6.阴中无阳,阳中无阴。只是阴阳并行,且强弱不同,所以会产生阴中有阳的论述。例如:阴(如太阴)中有阳(元阳),或是阳(如太阳)中有阴(元阴),
以上,十分纷繁复杂,上面只是一个简述。后面我会细致的整理出来,不过要较长的时间。
阴中无阳,阳中无阴。这是纯正的阴阳。在岁月无情的更迭中,很多都搞扭曲了。中医的三阴三阳定义是自成体系的,以躯体前后表里等标准制定,从实际操作来讲,取名并不太影响操作。然而中医要规范化和数学化,还是需要细细考虑正名的事项。因为一旦名字扶正了,根本不用去记十二经络,因为五行、阴阳天干地支、五方都是共用一张图,记一张图就完事了。
如:足少阴肾经。一,肾属水,北方,太阴。故,应为足太阴肾经。诸如此类。
其他:手少阴心经 应为 手太阳心经;手太阴肺经 应为 手少阴肺经;手阳明大肠经 应为 手少阳大肠经 ;足厥阴肝经 应为 足少阳肝经;足太阴脾经 恐为 足太阳脾经;足太阳膀胱经 应为 足太阴膀胱经 ;足阳明胃经 恐为 足太阳胃经 等等。三焦、心包楼主暂不能确定。
再说一次重点:三阴三阳按照前后表里来排也并非不可,只是这样的话,跟气象就脱离了关系。须知,天地之炁与人之体内阴阳之炁有交通,若不理顺,则知天地气象之变化后,在推算个体阴阳之炁变化时则非常繁琐易错。反之,若扶正,则若知天地气象变化即可迅速推导出具体的个人之阴阳之炁的变化,可以容易的推导出很多东西,如疾病易发种类、时间等等。
-----------------------------
@526437596 2016-06-02 16:17:11
古人经络是怎么发现的?
-----------------------------
两个源头,一个源头不敢说;另一个源头,古代的人通过各种手段,或是天生资质,或是勤持戒律,达到一定境界后,元神返真,或返源,就能感觉到(低级点的)或者直接看到(高级点的)经络密密麻麻的各行其道的在动态式的运行。再高级点的,则有更多的内景,再高级的,接近虚空了。所谓虚空,也是一种事实,很多人误当成理论。
经络本身是一种管道,里面有炁运行,就一般人而言,不多,稀薄,而且很多节点没有通。这个原配的炁大致上主要来自肾精的挥发和喷涌,其次来自食物分解之后形成的谷炁、胃炁。身体浊气减少了之后,大体上就慢慢的感受到了炁的运行,以及穴位的开启,以及开启之后的与外在之炁的交流交通,主要是进入。浊气主要来源是肉类;谷物也有。
楼主 tydulong  发布于 2016-06-02 19:27:38 +0800 CST  
再来说脉象函数模型1.0的理论依据,即文献来源。

为了区别和西方科学,特意把自变量写在左,因变量写在右,以示形式的区别,一望即知这是基于东方思想的模型、公式。
在模型
a{[f(x1)+α1M1+β1M2+P]+[f(x2)+α2H1+β2H2+P]+[f(x3)+α3T1+β3T2+P]+[f(x4)+α4J1+β4J2+P]+[f(x5)+α5S1+β5S2+P]}=M
中,
M就是“脉”的中文拼音首字母,是因变量-“脉象”,我们将其数量化表达,拥有几何特征。
f(xn)的文献依据是:散见于《黄帝内经》各处描述不同脏器的脉象的章节,如《平人气象论篇第十》等等。
αnMn的文献依据是:一是,《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九》:“彼春之暖,为夏之暑,彼秋之忿,为冬之怒,四变之动脉与之上下,以春应中规,夏应...”,此为四季因素,本人称之为大五行因素;二一天之内的五行变化,也在但不局限于《黄帝内经》中;三,中五行,这是本人首创,利用道藏里的思维方式推导出的,没有直接文献依据,有间接文献依据。
βnMn的直接参考文献暂无,是由一些文献间接推导得到的,如“人禀天地阴阳之气而生,挺立太一...”文献名字后续补上,有不少。
P主要含地象即所处地理环境的影响、食物五味的影响、甚至脉位所处位置的影响等等,后续会给出文献出处。

这种模型,理工科的朋友一看即知,这是独立成分分析模型(ICA),而且还是理论式ICA。
楼主 tydulong  发布于 2016-06-03 12:09:38 +0800 CST  
在前面楼主说《黄帝内经》中的三阴三阳有问题,此阴阳非上古阴阳。现在细细的来谈谈它们之间的区别。
《黄帝内经》本身由不同人,不同水平不同时代的人的合集,自然是免不了一些瑕疵的。但是,《黄帝内经》里的确有篇章正确的传接了上古阴阳的段落,只是不全。所以非常遗憾的被后来的医者忽略掉了。这个残篇也在刚才提到的《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九》之中,其中论述到: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微上,阴气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微上阳气微下,阴阳时,与脉为期...”这里是和楼主整理出的上古阴阳是一致的。

依楼主的整理,上古阴阳的规律:
冬至正北,是阳炁始生的地方,是为元阳(点),其数值为0,然后数值一直增加,一直到东北;正北到东北是为元阳(区间),其在太阴(区间)但不属于太阴;阳炁其顶峰在夏至正南,是为太阳(点);东南到西南,共90度,是太阳(区间),东北到东南90度是少阳(区间);正南点是阴炁始生的地方,是为元阴(点),数值为0,其在太阳(区间)但不属于太阳,其数值一直增加,到西南为止,即正南到西南是元阴(区间)。西南到西北是少阴(区间),西北到东北是太阴(区间)。阴阳相对,即南北相对,并而行之,这是纯正的上古阴阳。

对照可知,《黄帝内经·脉要精微论篇第九》这段话应该是个残篇。我们稍微进行补全一下:得到:“是故冬至四十五日阳气(始生)微上,阴气(极而)微下;夏至四十五日阴气(始生)微上阳气(极而)微下,阴阳时,与脉为期...”

在这里,加了一共8个字,这样,就和上古阴阳对接上了。
楼主 tydulong  发布于 2016-06-03 12:30:54 +0800 CST  
上图时间:第一个,上古阴阳图




楼主 tydulong  发布于 2016-06-03 20:44:05 +0800 CST  


楼主 tydulong  发布于 2016-06-03 20:44:53 +0800 CST  
系统抽风了,重发

楼主 tydulong  发布于 2016-06-03 20:49:37 +0800 CST  


楼主 tydulong  发布于 2016-06-03 20:58:28 +0800 CST  
干货来了,十二经络运行图的五行属性转换貌似毫无规律,困扰了无数中医朋友。然而,的确是有规律的,楼主干货大派送了,先到先得。看了不忘,逻辑清楚,记忆深刻。


楼主 tydulong  发布于 2016-06-03 21:40:44 +0800 CST  
两个要点:第一,要以木火土金水的正确顺序排列;第二,心包三焦要搞对,属土。这两个不搞对,十二经络的五行属性一团浆糊。

上面的图带有顺序,几何属性不是很清晰,我们可以把数字去掉,重新作图一下,则,看到以下精美的几何图形:哇!好美啊!





楼主 tydulong  发布于 2016-06-03 21:44:14 +0800 CST  
当然,以上的图也可以做成3D的,也很美;土也可以放在中间,但是不容易看清楚逻辑关系,所以放出来一点点。这两个虽然都是土,似乎性质略有区别:一个为聚之土(脾胃),一个为散之土(心包,三焦)。论心包为火的大有人在,我把心包三焦归于土的原因已说啦,不再重复咯。
楼主 tydulong  发布于 2016-06-03 21:49:36 +0800 CST  


楼主 tydulong  发布于 2016-06-04 11:58:47 +0800 CST  
@tydulong 2016-06-03 21:40:44
干货来了,十二经络运行图的五行属性转换貌似毫无规律,困扰了无数中医朋友。然而,的确是有规律的,楼主干货大派送了,先到先得。看了不忘,逻辑清楚,记忆深刻。

-----------------------------
@隐尘行者 2016-06-04 07:07:36
图没有看太懂,按照您的图排列了一下走位,肾不知道放到哪个位置比较好?
如果我的理解没有错,您的意思是,肝胆属木,大肠肺属金,肾膀胱属水,心属火,脾胃属收敛之土,心包三焦属发散之土。

-----------------------------

你的文字和你的图不匹配啊。你的文字应该是:肝胆属木,大肠肺属金,肾膀胱属水,心(小肠)属火,脾胃属收敛之土,心包三焦属发散之土。你的图里,应该把小肠和心放到 火,肾和膀胱 放到 水。这样就对了。

此外,我那个脉象模型可能没说清楚。我用文字表达一下,手少阴肺的脉象+时节少阴金的脉象+个人先天少阴金的脉象+其他=手太阴肺经的脉象。

也就是说,我的看法是,我们把到的脉是肺脏本身(少阴金)的脉,以及其他各种脉象的总和运算结果,只不过这个结果由于总和的脉的强度比较强,故用“太”,又因其内、里,故为“阴”。所以,这个“太阴”和上古阴阳的“太阴”没有任何直接关系,但有间接关系所以可以通过一定的公式进行转换。
楼主 tydulong  发布于 2016-06-04 12:10:05 +0800 CST  
继续说五运六气的问题。

在说这个问题前,要知道阴阳有好几种变法,一种变法就是刚刚说的上古阴阳盘,此阴阳盘主要与四季有关,按我的说法就是与大五行、中五行、小五行有关;还有一种变法,是与天干地支有关的。很多人一说起天干地支就想起 历法 的事情,认为天干地支就是根据太阳月亮的走动纪日。须知,天干地支的确可以用于历法纪日,但是天干地支的秘密却不止于此。天干地支是天炁地炁的变化规律。而天炁地炁基本上可以论定为是阳炁、阴炁的一种变法。简单的说,可以说天炁地炁是阳炁阴炁的真子集,复杂的说,则要先说清楚炁,再运用虚、实、大洞等东西方能说清楚。
楼主 tydulong  发布于 2016-06-06 14:27:34 +0800 CST  
炁是上古重要所指,不知炁,则迷惘若失。

所谓“炁”者,“一”之所变也。

已知,有“虚”有“实”,

则“虚一”幻变且不断幻变出“实一”,这些“实一”一个接一个,一个个排着队,后面的推着前面极为高速的在往外涌动,所以叫“推迁”,又犹如泉水喷薄而出,所以又叫“喷涌”。因“炁”养万物,犹如山泉河流流灌大地,故又叫“灌溉”。因“实一”从“虚一”中来,而“一”无形,故称之为“炁”从“虚无”中来,此“虚无”又若神秘的大黑洞,故为“大洞”。

“炁”的形状:初从“虚无”中来,没有分化出形状,犹如连绵不断的泡泡,难定其形,后续才分开,此时为类似于椭圆形;等到速度慢下来,此时的形状是球形粒子。到此时,我们可以称“炁”为“高速、通用、未组合粒子束/流”。这些球形粒子是我们真实世界的基本构建元素,所以又叫“基本粒子”。

“炁”的颜色:初从“虚无”中来,有形、透明而无色;后续有淡淡的颜色,是为素色。后经五行则变化出不同颜色来。

“一”有无限分化能力,是为“大一”;“一”又可以幻化出不同层次的分身,是为“小一”。据文献推导,“精神”来自“大一”,具有无限保持的能力;而“肉身”来自“小一”,具有一定的分化次数,分化次数到头,生命结束。


楼主 tydulong  发布于 2016-06-06 14:46:44 +0800 CST  
东方思想认为,“炁”养万物,“炁”消则物灭,“炁”尽则物“死”。

这与西方思想大相径庭。西方思想认为,一个石头,它产生了,若不受外力则它就会永远在。东方思想则有“节”之思想。(此“节”为错别字 guyide)。到了“节”点,则“炁”尽,一切要“化销”,重来。

刚才说到的虚空,貌似很高大上,看起来也不知道具体的坐标在哪里。其实,这也是思维方式固化所致。一旦打破这种思维,就简单了。

简单。据文献推导,虚空在宇宙任一点都存在。任意一点,往细微里推,即可见到虚空。因虚空化万物,故万物根于虚空。只不过,从不同的点推进去,到虚空的所经过的阶梯层次、数目不同而已。

楼主 tydulong  发布于 2016-06-06 15:01:03 +0800 CST  
扯深了,但是要继续推导气象,或者说五运六气的事情,还真得先说炁。好,说完炁的秘密,再来推天地炁和阴阳炁之间的关系。说完这个再先用五行推导洋流走向,完事后再用五行推导气压。

刚才已经说了,炁从虚无中来,变成了一些“高速、通用、未组合粒子流”。这是 忽略阴阳的说法。在帖子最开头就说了,阴阳是一个函数,是对“一”的变换方式。所以,同时考虑到“一”的“阴阳”变幻,则,

“一”经“阴阳”幻化且不断幻化出两种性质的粒子流,对两者的描述大概是,一种是清且升的粒子流,具有形状较小,高动能,速度快、明亮等特性;一种是浊且降的粒子流,具有形状稍大,低动能,速度较慢,昏暗等特性。这就是“阳炁”和“阴炁”。

据文献推导,“阳炁”和“阴炁”在天地未分化之前,一种情况是,似乎是不存在的;另一种情况是,“阳炁”和“阴炁”都在,只是交织在一起。无论哪种情况,到了某个时点,开始天地分化、出现,然后“阳炁”升为天,“阴炁”降为地。

出现天地之后,阳炁和阴炁并非总是呆在自己的J面。相反,它们会经常的从自己的J面出来,进入到二者的中间地段,称为空J,进行运作、计算,从而引发风云雷电等现象。好,开始定义“天炁”、“地炁”:

“天炁”:自天J/阳炁J面虚空而来,下到中J的粒子束/流,称为“天炁”。
“地炁”:自地J/阴炁J面虚空而来,升到中J的粒子束/流,称为“地炁”。

以上的定义,是因其粒子流所来源的地方而命名。

天J、地J和空J的定义:
“天J”:阳炁聚集之J面;阴炁不能或极难进入之J面。
“地J”:阴炁聚集之J面;阳炁不能或极难进入之J面。
“空J”:天J和地J之间的中空地段。

楼主 tydulong  发布于 2016-06-06 15:21:22 +0800 CST  
刚看到新闻,陕西大荔 近日 大风,冰雹,造成 农作物受损。 查找了以前的新闻,2015也有大风,但是没有冰雹。

按我在前贴的推算,今年的雨雪将波及黄淮流域,以及长江流域。长江流域已经上演了不短的时间了,看到陕西大荔的冰雹,我真有点担心降雨带已经开始北移了。中部地下水不足,估计暴雨概率不高,估计降雨带到北纬35-40度就打住返回,如果那样的话,南方长江又要遭殃,夏末秋初要重演夏初之雨灾。
初步推算,今年秋天,雨灾整体减弱。
今年冬天,全国普降雨雪,阵势比较大。农作物受到较大打击。在明年春天再上一波狠的,然后才算完事。
楼主 tydulong  发布于 2016-06-07 09:57:10 +0800 CST  
继续。

再说一些极为重要的事情。先说,

1.地球小世界在宇宙之中的坐标、定位。

初,一化三,三为玄元始,三化九炁,九炁初化九天,又续化二十七天,共计三十六天。天者,世界也。这些天比较高级。貌似这些天里没有阴阳之说。

炁出又按等级高低分为三元。上元的天最高级,中元的天中等,下元的天最低级。

依 道藏, 地球系统这个小世界,小天,位于下元,即从底往上到顶计算比例的话,小于1/3,即小于33%,具体位置不知;依 古印度 圣典博伽瓦谭,太阳系位于整个宇宙下部,从底往上到顶算,位置大约在30%左右。佛教典籍也有类似说明,但楼主不太清楚,暂不提。

两大东方经典,同时给出了相对具体的宇宙坐标。这,可能就是地球小世界的宇宙坐标。要想搞清楚地球小世界的过去未来以及各种变化规律,必须要有宇宙思维,从整个宇宙系统中来把握。
楼主 tydulong  发布于 2016-06-08 21:29:33 +0800 CST  

楼主:tydulong

字数:184795

发表时间:2016-04-21 19:2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8-03-12 19:43:25 +0800 CST

评论数:2468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