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民族源流史

(四)、萨非王朝
14世纪70年代在中亚兴起的帖木儿帝国到15世纪初便分裂。伊朗东部呼罗珊一带和中亚地区仍归帖木儿的后裔统治,他们经常内讧。伊朗西部和阿塞拜疆一带,则属于土库曼游牧部落贵族所建立的两个王朝。黑羊朝即卡拉科雍鲁(1375-1455年),起初领有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的二部分,以后约于以5世纪初独立,并征服格鲁吉亚、法尔斯和克尔曼诸地,1468年为白羊朝所灭。自羊朝即阿克科雍鲁,于1378年从帖木儿得到亚美尼亚的一部分和美索不达米亚作为封地,后来取代帖木儿朝在伊朗的统治,又合并黑羊朝的领土,版图大为扩张。-
在帖木儿王朝和土库曼游牧贵族分别统治东西伊朗时,阿塞拜疆的阿达比尔地区兴起了伊朗人的萨非王朝(1502-1722年)。萨非家族利用土库曼统治者的内讧和人民对外族统治的不满,逐渐扩张领土,在15世纪后期强大起来,开始与白羊朝争夺阿塞拜疆。伊朗小封建主不满土库曼游牧贵族的统洽,商人希望结束内战,也都支持萨非家族。1502_年,萨非的伊思迈尔依靠突厥部落的兵力,两次击溃白羊朝的军队,占领阿塞拜疆南部、伊朗中部和西部,白羊朝灭亡。伊思迈尔自立为伊朗国王〔1502-1524年),以大不里斯为首都,建立萨非王朝。萨非家族原奉逊尼派,但却定十叶派为国教。十叶派长期以来就流行于伊朗,影响很大,成为反对信奉逊尼派的阿拉伯和阿富汗等外族统治者的有力工具。
萨非王朝的统治初步稳定后,伊思迈尔并始向外扩张。1507年,占领亚美尼亚和库尔德斯坦;1508年,占领巴格达和整个两河流域。伊朗东部从1500年以来即处于中亚的乌兹别克汗国统治之下。1510年,伊思迈尔在莫夫附近战败乌兹别克汗,占领呼罗珊直到阿姆河流域一带。萨非王朝版图东包阿富汗,西达幼发拉底河,北抵阿姆河,南至波斯湾。
伊思迈尔向西推进,与奥斯曼帝国发生冲突。双方争夺的中心是南高加索、库尔德斯坦和伊拉克。这些地区有发达的工商业城市,是东西贸易的孔道。土耳其苏丹塞里姆一世以保护逊尼派为名,向十叶派的伊朗宣布“圣战”。进攻伊朗之前,他先在国内杀死十叶派教徒四万多人。1514年,,伊土双方在伊朗西北部的查尔地兰发生激战。土耳其拥有炮兵和火枪兵,因而暂时取得胜利。伊朗首都大不里斯一度被攻陷,土耳其合并了库尔德斯坦和阿塞拜疆的一部分。伊土之间的战争从此时断时续,达百年以上,直到1639年才结束。
16世纪30—50年代,土耳其多次侵人伊朗。1534年,苏丹苏里曼一世攻占阿塞拜疆和美索不达米亚,大不里斯和巴格达都被土耳其占领。后来土耳其放弃阿塞拜疆,但仍控制巴格达。由于外有土耳其人侵的威胁,内有阿塞拜疆人民的起义(1547年)以及大不里斯居民对国王太美斯普(1524-1576年)的不满,萨非王朝于1548年前后迁都卡兹文。1555年,伊朗与土耳其缔结和约。土耳其继续占领亚美尼亚和美索不达米亚,.伊朗则保有南高加索的全部领土。格鲁吉亚由两国瓜分,土耳其对到麦加、麦地那朝圣的伊朗人负保护的责任。
16世纪70年代,伊朗爆发人民起义。土耳其乘机于1578年发动对伊朗的战争,相持十余年。阿塞拜疆一部分封建主背叛伊朗,因之阿塞拜疆和伊朗西部一带一度为土耳其所占领。同时,乌兹别克汗又侵入呼罗珊。阿巴斯一世(1587-1629年)即位时,伊朗正处于内外交困之中。
阿巴斯在即位初期对土耳其作了让步,割让了大片领土。到1603年,伊朗内部逐渐稳固,阿巴斯重新开始对土耳其的战争,屡次获胜。1612年,双方缔结和约,伊朗收复格鲁吉亚、亚美尼亚、阿塞拜疆、库尔德斯坦,以及迪亚巴克尔、摩苏尔、巴格达等地。这个和约于1618年再次得到双方的肯定。::_
在东部,阿巴斯也取得很大胜利。1597年赫拉特城下之役,他打败乌兹别克汗,夺回呼罗珊地区,并且乘胜前进,占领坎大哈,直抵巴尔克。阿富汗西部地区尽归伊朗。
早在1514年,侵占果阿的葡萄牙总督阿尔布奎克攻占波斯湾口的忽鲁谟斯,建立城堡,设置商站。忽鲁谟斯很快成为土耳其、伊朗、阿拉伯、印度诸国贸易的中心。英国和荷兰殖民者继葡萄牙人之后也向亚洲扩张势力。他们利用阿巴斯反对土耳其,因此乐于同伊朗结好。阿巴斯也认为英国、荷兰不至威胁伊朗,对其商人抱友好态度,保护他们和伊朗通商。
17世纪初,西班牙无敌舰队已为英国所败,葡萄牙也逐渐丧失其海上霸权。阿巴斯在这时力图夺回被葡萄牙侵占的忽鲁谟斯,以便直接输出蚕丝,避免取道土耳其缴纳关税。英国为了排斥自己的对手,乘机建议和伊朗结盟。1622年,阿巴斯的军队与英国舰队攻下忽鲁谟斯。英国借口支援有功,素特权为酬。从此东印度公司在伊朗设立商站,商品免税进口。到17世纪中叶,荷兰东印度公司也获得设立商站收购蚕丝并免税输出的权利。荷兰人在伊朗的对外贸易中占据首位,排挤英国。
当萨非王朝强盛时期,阶级矛盾和民族矛盾仍在发展。国王和地方官吏的贪婪横暴,不能不激起人民的反抗。但在中央政权巩固之时,起义屡被阿巴斯残酷镇压。伊朗民族成分极为复杂,民族矛盾往往与阶级矛盾交织在一起。亚美尼亚人和格鲁吉亚人不但遭受民族压迫,还因为是基督教徒而受到宗教迫害。在伊朗与土耳共的长期战争中,南高加索地区数易其手,人民受祸更深。因此,这个地区的人民起义比其他地区更为频繁。
1571年发生饥馑和瘟疫,饿殍载道,阿塞拜疆的吉朗地方爆发了农民和城市贫民起义。1573年,大不里斯又发生手工业者和城市贫民起义。1614年,格鲁吉亚的人民起来反抗,遭到残酷镇压,十五万多人被俘。到了1823年,格鲁吉亚的卡尔特里亚又爆发新的起义。1624至1625年,阿塞拜疆和亚美尼亚也爆发了农民起义。1629年,阿巴斯死后不久,在吉朗地区爆发了一次更大规模的起义。这次起义因为规模很大,给萨非王朝的封建统治以沉重的打击。从此以后,萨非王朝逐渐走向衰落。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6-04-01 10:43:31 +0800 CST  
五、印度雅利安人

(一)、雅利安人的迁入
古印度文明是一个相对独立的文明体系。原因是由其相对封闭的地理环境造成的。印度北面是喜马拉雅山,东西两面也有山脉同外界分隔。印度,无论是在地理结构上,还是在历史的政治国家发展中,都不是一个统一的系统。在古代,复杂的地理构成把印度划分为北印度和南印度。北印度是指喜马拉雅山脉和温德亚山脉之间的印度河流域平原。温德亚山的南亚次大陆称为南印度。南北印度之间的交通极不方便。甚至在大部分的时间内,印度北部与中东、中亚之间的相互影响,远远超过了南北印度之间的相互影响。
在古代,由于生产力发展水平的低下,使印度人不能克服自然地理环境的分隔,只有西北开伯尔、兴都库什山等山口经由阿富汗通往中亚。复杂的地理环境,造成了复杂的居民状态。恰恰是这个通道,成为雅利安人进人印度的入口。
雅利安人原居住在中亚一带。约于公元前3000年间分为两支向外迁徙,一支向南迁人亚洲,一支向西进人欧洲。向南迁徙的雅利安人又分为两路,一路迁人伊朗,创造了波斯文化;另一路迁人印度,征服了当地土著人达罗毗茶人,在南亚次大陆部分地区定居后建立了国家。
雅利安人是欧洲民族的远亲。这些雅利安人与其说是征服达罗毗茶人不如说是由移民到征服。他们具有强悍的体格,残忍成性,好勇善斗,很快统治了北部印度。逐渐沿着印度河与恒河向东进发,直到控制全部北印度。
虽然雅利安人征服了印度河流域的土著人,但由于他们文化发达、先进,人数众多,所以雅利安人不能把他们灭绝和赶走,甚至不能把他们同化。相反,当雅利安人进人到印度河流域定居下来后,不得不与他们生活在一起,与他们和平相处,向他们学习经营农业,甚至相互通婚达数世纪之久,最后,经过漫长的民族冲突与民族磨合,雅利安人终于成为印度社会文化发展的主角。雅利安人向印度的迁移经历了漫长的时期,他们是分期分批迁人的。在几百年甚至上千年的时间里,雅利安人与当地土著人不断融合,演变到后来,很难说是纯粹的雅利安人了,也很难说后来的统治者还含有多少雅利安人的成分。
不同时期的雅利安人之间,雅利安人与土著人之间相互征战,约于公元前1000年,在印度河及恒河流域产生了20个左右的小型奴隶制国家,形成割据局面。这些国家之间经常进行战争,争夺霸权。
(二)、印度的种姓制度与婆罗门教
与迁居到欧洲的雅利安人不同,迁徙到印度的雅利安人并没有创造类似古希腊罗马那样的文明,而创造了等级不同的制度逐渐取代了哈拉帕文明。统治者为了保证自己的统治地位,利用雅利安人流传下来的婆罗门教,发展出来一种社会制度,即种姓制度。
雅利安人人侵印度之后,由于他们的皮肤比本地人更加白嫩,他们的鼻子比当地人高,所以称当地人是“没有鼻子”的黑色敌人,自称是“高贵的人”。这就是“雅利安人”的原意。
种族上的差别使雅利安人有了强烈的种族优越感,他们极力阻止与受自己歧视的臣民混合,这样就发展出四大世袭种姓的制度。前三种等级属于稚利安人的,第一等级是祭司(婆罗门),第二等级是贵族和武士(刹帝利),第三等级是农民(吠舍),第四等级才留给非稚利安人的达萨人,称之为首陀罗。
种姓制度是雅利安人用婆罗门教创造出来的一种社会制度,婆罗门教认为种姓是职业世袭、只能内部通婚不准外人参加的社会等级集团,从属父母,永世不能改变。各个不同种姓都有各自的社会职责和义务.包括传统的职业、生活方式和习俗等。婆罗门教把前三个种姓称为“再生族”,意为是婆罗门教使他们获得第二次生命。第四个种姓首陀罗是“一生族”,即没有来世。后来又逐渐形成一种“贱民”,被叫做“不可接触者”,处于社会的最底层。种姓制度有四大特性:一是职业原则,强调种姓的职业差别,富人和商人属于高贵的种姓,是再生种姓;二是世袭原则;三是食物限制原则,不同种姓对事物、水的接触要有种姓的讲究,认为只有高贵的人才讲究清洁卫生;四是道德原则。
后来,印度社会把猎人、捕鱼人、屠夫、挖墓人、承办丧葬者、制革工人和清道夫等不清洁的职业留给了所谓的“贱民”。从事这些职业的人,只可使用他们自己的寺院和井水。社会要求他们必须小心避免沾污其他比较高贵种姓的成员,根本不允许贱民与高贵者发生任何肉体接触,甚至不允许进人入贱民的视线。
约在公元前 800年,种姓制度在社会中的定位开始出现根本的变化。原来低等种姓制度只限于深皮肤者的种族,现在把其扩展到雅利安人。他们将种姓的差别合法化,把种姓变成世袭,还把其演变为不平等的正式学说。后来形成的古文献很可能被他们篡改过。这样做首先是为了提高和增强婆罗门的威望和权力。
古婆罗门教也叫吠陀教,是雅利安人大约于公元前2000年中叶逐渐形成的“有圣典的宗教”——《梨俱吠陀》被后来印度人视为古代印度文明的重要标志。《梨俱吠陀》是雅利安人南下定居在印度河上游五河地区的作品,内容是宗教祭司在祭祀中对所敬仰的诸神唱的祭祀赞歌和祭祀祷文,共有1070首。婆罗门教信奉梵天、毗湿奴和湿婆为三大主神,分别代表宇宙的“创造”、“护持”和“毁灭”。主张吠陀天启、祭祀万能、国家至上三大纲领。
婆罗门教有其完整的信仰体系和庞杂的经典和祭祀,崇拜自然多神、祖先和英雄人物。婆罗门教之所以是多神。原因很多。但原因之一是最初雅利安人迁人印度的时间并不一致,占据的地盘也各不相同,使印度长期未能形成统一的王国。所以他们在不同地盘于不同时间各自选择了自己的崇拜对象。这样《梨俱吠陀》中也就有了五种族之别。
到了公元1世纪前后,婆罗门教广泛传播到南亚次大陆,一直传播到斯里兰卡的北部,成为影响当时社会政治生活的巨大精神力量。
《梨俱吠陀》之前的作品只是口头传诵的“吠陀”这是关于印度一雅利安人最古老的文献材料。最早的“吠陀”文献是宗教诗歌和圣歌的汇编。这些诗歌是何人所作,何时所作,无人知道。最早的部分可能问世于公元前3000年。但最初只是口头传诵,几个世纪后才收人汇编。所以,早期的雅利安人没有文字,他们的“吠陀”是“听来的而不是从书里传来的。“吠陀”的本义是“知识”和“智慧”,被视为先知受启于神明而不是人的创作。雅利安人信仰的神越来越多。他们一有想象的机会,就能设计出一个新神,或把一位旧神改变成一个新神。每一部“吠陀”都有一篇散文的注释,叫做《梵书》,这就是婆罗门书。
《梵书》中的《奥义书》是“吠陀”的最后一部分,具有高度哲理。它不仅从知识走向智慧,而且有了伦理和灵魂的观念。其主要的思想是:第一,物质虚幻而精神实在,即世界的灵魂是叫做“梵天”的绝对存在物,是最高的实在;而物质世界是虚幻的。第二,灵魂可以轮回转世。第三,人达到与绝对存在物合为一体即“梵我同一”的程度,才能解脱轮回转世。人间的邪恶和苦难附属于物质。第四,轮回的过程不是纯粹偶然的和不可控制的,在轮回中人可能下降到兽类或昆虫,也可能上升到贵人君王和圣人。这就是因果报应。它叫人相信,个人的灵魂实际上是字宙灵魂(梵天)的一部分,虽然个人的灵魂离开了自己的本源,但仍可与其复归为一体,不过必须通过个人的努力,否则就不能复归为一体。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6-04-02 09:58:56 +0800 CST  
(三)、摩揭陀国家
早在梨俱吠陀时代后期,雅利安部落已从印度河上游向东迁徙到恒河、朱木拿河之间;至公元前一千纪上半期,逐渐移人整个恒河流域。铁器在公元前一千纪初开始使用,《阿阔婆吠陀》常常把铁和其他金属并提。农业在经济中已居主导地位。耕地使用重犁,往往用好几头牛牵引。作物已知分期播种,并知利用粪肥,防止鼠害。大麦冬种夏收,水稻雨季种秋季收,豆类和胡麻夏种冬收。还注意防旱防涝,建立灌溉系统。畜牧业仍然起着很大的作用。这时开始驯象,马的使用也更广泛了。
关于公元前一千纪最初几个世纪的印度政治史,现在尚无系统的、可靠的具体资料。传说恒河流域上游的君主属于月种王朝,它的统治范围可能曾扩大到北印度相当大的一部分地区。传说中的另一主要王朝是日种王朝,其统治范围是恒河流域中部。这些早期的奴隶制小国不断相互战争,传说留下了许多神话式的战争故事。比较系统可靠的印度政治史,从公元前6世纪开始。
摩揭陀国家的兴起公元前s世纪初,相传印度有十六国。其中最重要的是沿恒河流域的侨萨罗、迦尸、摩揭陀、弗栗恃、鸯伽,中印度摩腊婆高原上的阿槃提和印度河中游西旁遮普的键驮罗等。这些国家大多数都有国王统治,只有弗栗恃还保留部落联盟的痕迹,以梨车部族贵族为首,实行八个部族的贵族寡头统治。这一时期印度政治形势的特点是几个重要的小国都在恒河流域,各国之间进行着不断的争霸战争。在战争中摩揭陀日益强大,成为逐渐统一恒河流域以至北印度的中心。
公元前6世纪中叶,瓶沙王(约公元前543-491年)开始为摩揭陀王。他对外远交近攻,与键驮罗主通好,派医生为阿槃提王治病,并与侨萨罗等国联姻,而以全力吞并鸯伽。瓶沙主扩大了摩揭陀领土,据说在他统治下有八万个村镇。对内则厉行专制统治,严刑峻法,对违抗他的人施以监禁、鞭打、炮烙、斩首、割舌、折断肋骨等酷刑。瓶沙王的儿子阿阁世(约公元前491-459年)杀父继位,对侨萨罗进行多年战争,最后并吞了侨萨罗。阿阁世对弗栗恃也进行了长达十六年的战争,利用弗栗恃各部族的内部矛盾,最后使这个联盟陷人分裂,击溃其首要部族梨车族。阿阁世以后一百年间,统治者内部争权夺位,同时继续扩张领土。
约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出身下层的玛哈帕德马•难陀取得政权,建立了难陀王朝。他所统治的版图大概已包括整个恒河流域以及恒河以南中印度各国。
公元前6--4世纪,当恒河流域正以摩揭陀为中心形成统一国家的时候,西部印度河流域仍处于诸小国和部落的分裂局面。波斯在公元前6世纪末征服了印度河流域一部分地区,建为行省,每年掠夺黄金三百六十塔兰特。从此,印度的情况越来越多地传人西方,而流行于西亚的阿拉米亚字母也传人印度。波斯在西北印度的统治结束于何时,现在已不可考。可能波斯帝国后期统治力量已很微弱,当地各小国势力曾经重新兴起。
自从波斯侵人西北印度以后,许多关于印度富庶的传说即已流人西亚。亚历山大征服波斯帝国后,于公元前327年5月越过兴都库什山,次年侵入旁遮普。
当时旁遮普有许多小国,共中较大的咀叉始罗和波鲁互有矛盾。当亚历山大兵临旁遮普时,咀叉始罗王投降,提供补给,派兵随征。波鲁王则拒绝召降,在杰卢姆河东岸陈兵据守。亚历山大从上游偷渡,打败并俘掳波鲁王。然后向东推进到贝阿斯河,遭到奢揭罗人民的顽强抵抗。亚历山大攻陷奢揭罗后,把全城夷为平地。但是印度人民的英勇战斗,加以气候恶劣,已经使侵略军士气低沉,不敢前进。亚历山大又风闻恒河流域难陀王朝兵力强大,即使继续东侵也难以取胜,因之决定退兵。
亚历山大退兵之前,•在信德和旁遮普的杰卢姆河以西地区建立了两个省,委派总督,留军屯守。其余地区仍保留原统治者,受总督节制。公元前325年,亚历山大率主力分水陆两路撤出印度。留驻的军队在亚历山大死后被印度人赶走。

(四)、孔雀王朝
在西北印度人民反希腊一马其顿斗争中,起领导作用的是旃陀罗笈多。旃陀罗笈多早年在难陀王朝宫廷供职,一说以为他出身首陀罗,另一说则以为出身刹帝利。他在亚历山大人侵时曾到旁遮普,企图利用侵略者推翻难陀王朝,没有实现。此后,他在咀叉始罗得到婆罗门憍底利耶的帮助,组织了军队。约当公元前324年,旃陀罗笈多在驱逐希腊一马其顿军的同时或在此稍后,推翻难陀王朝,自立为王(约公元前324-29$年),定都于华氏城(今巴特那)。从此开始摩揭陀国孔雀王朝(约公元前324-185年)的统治,北印度大部统一。
公元前305年左右,塞琉古一世又侵人印度,但不久就被迫媾和,把今阿富汗和俾路支一带割让给旃陀罗笈多,并嫁女和亲,派使臣美伽斯蒂尼驻在华氏城。旃陀罗笈多则赠与塞琉古五百头战象。旃陀罗笈多对外政策的胜利,加强了他的统洽地位。
公元前6世纪以后,恒河流域许多国的国王已经成为专制的君主。至孔雀王朝时,君主专制比以前更为加强。根据憍底利耶所著《政事论》,国王掌握国家的军事、行政、司法等最高权力,贵族会议仅供谘询,名为“帕利沙德”。国王之下,有行政长官、军事长官和称为“普罗希多”的祭司长老。帝国内西部和南部分设若干州,州的总督常由王子担任;中部和东部地区则由国王直辖。国王有密使遍布各地,控制地方军政要务。首都因工商发达,管理机构分为六个部门,分别掌管手工业、.外族居民、为征收人头税而进行的人口生卒登记、商业与度量衡、产品销售和商品什一税等事务。乡村也设置官吏,管理河渠,丈量土地,监督河渠闸门的启闭,并向农民、牧民等征税。国家最基层的行政单位是村,村以上各级依次是十村、二十村、百村和千村。村是自治的农村公社。如遇村长不能处理的大事,即由村长逐级上报。千村长直隶国王。但西北部还有许多小“国”和原始部落,在行政上和经济上和帝国本部的联系都很松弛。
孔雀王朝拥有庞大的军事力量。据传旃陀罗笈多在战时能征集步兵六十万,骑兵三十万,.战象九千头,但由雇佣兵组成的常备兵当少于此数。陆军包括步、骑、车、象四个主要兵种,每一兵种都有其管理制度和指挥机构;战船、军需等也各有专管部门。《摩奴法典》中还说,国王应视需要在每若干村中置兵,由亲信军官统率。军队是孔雀王朝对外扩张、对内维护专制统治的重要工具。
司法一般由行政官兼理,最重要的案件由国王亲自审判。这时已编纂了法典,.由各婆罗门教派根据习惯法与宗教戒条汇集而成,但没有象汉模拉比法典那样由国王明令公布。法典内容很驳杂,除有关习惯法的部分外,还有关于政治、军事、神学方面的论述以及许多宗教生活的规定。有名的《摩奴法典》大约于公元前3世纪已开始出现,但最后编定可能是在笈多王朝的初期。
孔雀王朝在旋陀罗岌多时期已经统一北印度大部地区。这个王朝抵御了外族的侵略,建立了一套比较完备的奴隶制国家机构和军事制度,巩固了奴隶主阶级的统治。_
旃陀罗笈多死后,继位的宾头沙罗(约公元前298-273年)继续扩大领土,德千高原的大部地区大概就在这时归人版图。约在同一时期,咀叉始罗爆发起义。宾头沙罗派他的儿子阿育王为咀叉始罗总督,镇压了起义。阿育王(约公元前273-232年)继宾头沙罗为王,约在公元前261年征服南印度的羯陵伽,俘十五万人,杀十万人。到这时印度半岛除南端以外,北起喜马拉雅山,南到迈索尔,东抵阿萨姆西界,西达兴都库什山,都已并人孔雀王朝的版图,形成了印度历史上第一个幅员广大的统一帝国。
阿育王征服羯陵伽后,信奉佛教,在帝国境内很多地方或开凿岩壁,或树立石柱,上面刊刻诏令,宣称征服不应假手于战争,而应当依靠佛祛。这些诏令还规定人民必须服从官府,官吏不得贪污赎职。约在公元前253年,阿育王召集佛教僧侣,在华氏城举行佛教史上的第三次“结集”,编纂整理经、律、论三藏经典,解决各派之间的争论。阿育王不仅崇信佛教,而且利用婆罗门教和奢那教,对它们采取宽容态度。这时印度和许多邻国如缅甸、锡兰等以至叙利亚、埃及都有联系,不断派僧侣到邻近国家宣扬佛教,,锡兰的佛教就是这时传人的。阿育王在征服揭陵伽后三十年间,推行一系列社会经济措施,如扩大灌溉工程,修筑道路,建立病院等等,借以巩固和粉饰孔雀王朝在印度广阔地区上的统治。
阿育王长期维持了对庞大帝国的统治,但是他无法消除阶级间的尖锐矛盾和各地区间发展的不平衡,统治阶级内部的斗争也在他死后立即爆发。阿育王死后不久,安达罗和羯陵伽独立成为南印度的大国,西北喀布尔河等地区以后也脱离了孔雀王朝。
公元前185年前后,孔雀王朝最后一个国王被部将普沙密多罗•巽侞(约公元前185----151年)推翻,在摩揭陀建立了新的巽伽王朝(约公元前185—73年)。巽伽王朝的领土已只限于恒河的中下游。公元前2世纪初,巴克特利亚国王侵人西北印度。约公元前175年,巴克特利亚统治者内部分裂,占领西北印度的一支便另建一国。这个国家的希腊统治者很快就印度化,他们在铸币上自称为佛法的信徒。公元前2世纪中叶以后,侵人西北印度的又有帕提亚人和许多塞人部落。
约公元前73年左右,甘婆王朝(约公元前73一公元28年)代替了巽伽王朝。甘婆王朝时期的摩揭陀更加衰落,最后在公元28年为安达罗所灭。印度分崩离析的局面有利于贵霜的入侵。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6-04-03 10:39:08 +0800 CST  
(五)、笈多王朝
公元3世纪30年代以后,贵霜帝国衰落,只保持对犍驮罗和旁遮普一部分地区的统治。印度分裂成许多小国。公元4世纪前半,摩揭陀的一个小国君旃陀罗笈多一世(320--330年)渐强,建立笈多王朝。旃陀罗笈多同犁车族联姻,扩大疆土,取得华氏城和其它城市;其后又占据了整个摩揭陀和恒河流域中部地区。旃陀罗笈多一世之子三漠陀罗笈多(330-380年)继续扩张,征服恒河上游和中印度许多小国,井向南印度进行掠夺性的战争。旃陀罗笈多二世(380-414年)又征服西印度一些小国,领土包括恒河流域、中印度和旁遮普的一部分。笈多王朝至此臻于极盛。
笈多王朝在4世纪末5世纪初达到了极盛时期,但是这种局面非常短暂。从5世纪中叶起,西印度的许多部落与部族开始摆脱笈多王朝的统治。其他地区也有地方官成了独立的统治者。日益复杂的内部矛盾已经使岌多王朝无法维持共强大的政权。
到5世纪中叶,厌哒人开始侵人。起初笈多王朝还能勉强打退他们的进攻,但是国家力量在外族人侵中更加削弱。斯建陀笈多(455--467年)死后,笈多王朝就开始上崩瓦解。5世纪末,它所统治的地区只剩摩揭陀及其东南的一小部分,成为一个偏安一隅的小朝廷。印度古代奴隶社会最后一个强大的王朝到6世纪已经完全不存在了。

(六)、戒日王
厌哒人于5世纪中叶侵人北印度,其酋长头罗曼于499年进占中印度马尔瓦地区。502年,头罗曼的儿子密希拉古拉在北印度立国,以旁遮普奢羯罗城为首都。厌}哒人进人印度后不久,就接受印度的文化。新的统治者也与宗教势力结合,保护印度教,重建寺庙,把土地分配给婆罗门。北印度成为厌哒国家统治下的一省。笈多王朝则早趋衰落。未被厌哒占领的地区也分裂了,许多藩属脱离摩揭陀,形成独立的小国;只有恒河下游一带还属于笈多王朝。
厌哒人在印度的统治为时不长。528年,北部各王公以马尔瓦王公耶输达曼为首,击败厌哒人,厌哒王逃往喀什米尔。不久,厌哒国家被突厥和伊朗所灭。
厌哒国家瓦解后,印度北部各小国互争雄长。德里北方的小邦坦尼沙地当旁遮普通往恒河流域的要冲,于6世纪末年逐渐强大,战胜邻近的小国。606年,戒日王即位,国势更盛,拥有象军五千、骑兵二万、步兵五万。戒日王不断扩张领土,“练兵聚众,所向无敌,象不解鞍,人不释甲,居六载而四天竺之君皆北面以臣之。”统一北印之后,戒日王迁都恒河西岸曲女城,称为羯若鞠阇国。版图大致与岌多王朝时相等,包括印度北部,南达纳巴达河,东西都抵于海。
戒日王国家境内包括三十几个藩属。戒日王不但利用武力,还利用佛教来巩固统治。宗教大会每五年召集一次,北印度各地的藩臣、佛教徒和婆罗门都去参加。643年曲女城召集大会,请玄奘说法十八天,听者折服。印度佛教徒对玄奘极其尊敬,戒日王也给他以隆重的礼遇。
婆罗门教与佛教长期融合的结果,在中古初期产生了印度教。印度教吸取佛教不抵抗、禁欲以及作“业”获报等教义,并把释迦牟尼当作主神之一毗湿纽的化身,列人印度教诸神之内。佛教也承认印度教关于瓦尔那和阇提的划分,不许下层人民加人教团。佛教寺院的高级僧侣腐化贪利,对人民的影响已经远不如前。到9世纪时,商羯罗和佛教大师进行辩论,建立印度教寺院,组织正式的印度教修道团。统抬阶级支持印度教,夺去佛教寺院的地产和财富。一个世纪后,印度教在全国获得优势,佛教的势力衰落。.
在封建制度的发展中,大封建主的独立性逐渐加强。他们不但统治所属土地上的农民,还获得不许政府军队进人领地的特权。戒日王死后无嗣,大臣阿罗那顺夺取王位。各地领主纷纷独立,割据称雄,国内陷于混乱。在西北出现的一些封建小邦,其首领多为出身外族的侍卫,自称为“拉奇普特”。这些小邦中的外族往往保有氏族关系和军事组织,首领与一般氏族成员形成刹帝利,共同占有土地,在印度北部建立好几个王朝。其中巴利哈尔王朝在8世纪中叶据戒日王旧都曲女城,统治恒河中游大部地区;旃德尔王朝在11世纪初据西印度达哈尔。除拉奇普特所建王朝以外,在东部孟加拉地区有崇信佛教的巴拉朝,西部有安喜尔瓦拉朝,南部有遮娄其朝和与之争雄的帕拉瓦朝等。9世纪时,帕拉瓦国衰落后,注辇国在南印度兴起,直到13世纪仍为南印度的大国。分裂的局面从7世纪中叶一直延续到11世纪。
7世纪末叶,阿拉伯哈里发在占领伊朗和阿富汗后,进而侵略印度。711年,倭马亚朝大将穆罕默德。依本•卡西姆从巴斯拉率军循海道进攻印度河下游信德,占有其地。卡西姆对不信伊斯兰教者课以人头税,引起印度人民更大的仇恨。8世纪中叶,阿拉伯侵略者为安喜尔瓦拉的王公所败,退出印度。
10世纪末,印度又遭到信奉伊斯兰教的突厥人的侵略。新兴于阿富汗境内的伽色尼王朝统治者马穆德,从1001.年起,在二十六年中先后人侵印度十七次,每次都破坏城市,蹂躏乡村,掳掠居民和财富。1019年,曲女城被攻陷,几乎夷为平地。1025年,马穆德攻陷西海岸苏姆那特城,把最富有的湿婆庙抢劫一空,屠杀近五万人。苏姆那特是富庶的商业城市,传说马穆德劫去的财宝用三万只骆驼才运回伽色尼。外族相继人侵的结果,使整个印度北部的生产力遭到严重的破坏。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6-04-04 14:55:15 +0800 CST  
六、希腊人

(一)、阿卡亚人和迈锡尼文明
迈锡尼文明是以伯罗奔尼撒半岛为中心的青铜文明。它的建立者是印欧语系的希腊人。不过,在迈锡尼时代(约公元前1600一前1125年),他们还未获得这一称号,而是被称作阿卡亚人。通过对古希腊地名语源学的研究,学者们断定,在阿卡亚人到来之前,希腊本土居民并非是印欧语系的民族,而是属于黑头发的地中海类型。希腊人也一直认为,希腊本土及群岛上的原有居民不是他们的祖先,所以在文献中他们往往称为皮拉斯基人、卡里亚人和勒勒吉人。看来,古希腊人已认识到自己同这些上古原有居民的不同民族渊源了。
那么,阿卡亚人从何而来呢?学界说法不一,但一般认为他们的老家在多瑙河与顿河一带。大约在公元前2200年,这个民族便从老家来到巴尔干半岛,并不断由北向南步步入侵,最终于公元前1600年代征服了希腊本土,在迈锡尼、太林斯、派罗斯等地建立起奴隶制国家。在这一过程中,阿卡亚人与当地的原有居民混合起来,逐渐地发生了种族融合。这已经由希腊北部考古发现的墓葬得到证明。
阿卡亚人初来希腊时,还是一个原始的狩猎民族,从希腊北部原来的居民那里学会了农业。大约在公元前1600年,征服了整个伯罗奔尼撒半岛,从被征服居民那里学会了手工艺技术和航海,进人了文明的社会生活。他们通过吸收米诺斯人的文化成果而迅速成长起来。迈锡尼生产的金银工艺品和陶器很快就能与克里特的产品相竞争,甚至还超过了克里特的水平。公元前1450年前后,迈锡尼人征服克里特。随后,迈锡尼文明便迎来了它的鼎盛期。迈锡尼、梯伦斯、派罗斯、雅典等城市相继修建起坚固的城堡、华丽的宫殿、圆顶墓。文字——线形文字B也在各地得到广泛使用。英国学者文特里斯已于1952年成功译读了这种文字。它确实是希腊语的一种。迈锡尼人还继承了米诺斯人的海上霸权,成为爱琴海世界的新霸主。他们的足迹遍及爱琴海诸岛、小亚细亚、埃及,甚至还远及西部地中海的意大利南部及其附近岛屿。富有冒险精神的迈锡尼人,在他们到达的所有地区都与东地中海各大文明结合在一起,很快便融人这片文明世界之中。
迈锡尼文明的中心是迈锡尼城。它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东南部。迈锡尼人在其鼎盛时期,修筑了雄伟的卫城和宫殿。卫城周长约有一公里,墙高巧米、厚10米,城墙上还有高大的塔楼,全部用巨大的石块砌筑而成。卫城的北门是最著名迈锡尼建筑——狮子门,通过狮子门,是一条宽大的道路,通向迈锡尼王宫。宫殿里面有祭堂、储藏室、浴室、接待室等,宫殿的墙壁上还有表现战争和生活场面的美丽壁画在狮子门的附近,有用直立的石板围成的竖井墓,在这些坟墓中发现了大量的黄金饰品和用具,有金冠、金面具、金手镯、金戒指、金别针、金胸甲和金制的盟灌洗用具。难怪荷马称迈锡尼城为“金的迈锡尼”。
阿卡亚人虽然是在米诺斯文化的沐浴下成长壮大的,但是他们的文化却仍然有着自己鲜明的民族特点,米诺斯人崇尚自然与和平的生活,而阿卡亚人则崇尚武力、冒险和奢华生活。这既体现在他们的建筑、壁画等艺术作品之中,也体现在他们与周围民族的交往_之中。公元前12世纪初,阿卡亚的军事贵族发动了古代世界最惊心动魄的一场战争—特洛伊战争。
特洛伊城位于小亚细亚西部沿岸的一个城市,公元前14一—前12世纪,在其全盛时期,它不仅工商业发达,而且扼爱琴海和黑海的交通要道达达尼尔海峡,对过往的船只抽税,素有“富有黄金和青铜的城市”之美称。特洛伊的富庶,引起了阿卡亚军事贵族的垂涎。公元前1194一—前1184年,迈锡尼国王阿加美农联合许多城邦的军事贵族,组成希腊联军,渡海远征特洛伊。这就是世界古代史上最著名的特洛伊战争。这次战争的经过不仅被后世诗人荷马记录了下来,形成了不朽的《荷马史诗》,而且成为许多传说和文学作品的题材。当然,迈锡尼人远征特洛伊的目的并非荷马史诗所说,是为了抢回被拐走的海伦,而是为了转嫁希腊本土的经济和政治危机,掠夺财富。拥有神话般财富的特洛伊自然是他们远征的绝佳目标。
激烈的战争进行了10年,然而坚固的特洛伊城始终安然无恙地屹立在那里。希腊联军最后采用智取之法,巧施木马计,终于攻陷此城,并将它付之一炬。小亚细亚这座著名的城市从此成为废墟,直到19世纪末为谢里曼所发掘。
特洛伊战争是迈锡尼势力由盛而衰的转折点。迈锡尼人虽然取得了胜利,但也付出了惨重的代价。无数将士血洒疆场,无尽的财富耗费于此。此后,迈锡尼的势力开始衰落。一部分阿卡亚人涌向东方和小亚细亚。大约在特洛伊城陷落80年后,希腊北部的多利亚人南下征服了迈锡尼和其他城市,迈锡尼文明衰亡了。在其废墟之上,新的希腊文明又发展起来。

(二)、多利亚人的南下和希腊居民的重组
当迈锡尼人如同一位面容枯槁的老人在坟墓边徘徊的时候,一支充满活力的野蛮民族却已在他们的家门外窥视多时了。这个野蛮民族就是多利亚人。该民族亦是印欧语系的希腊人的一个部落。他们原居于北部的内陆山区,因受色雷斯和伊利里亚地区一些部族的排挤和压迫而南移。早在公元前1500年,便有小股的多利亚人进人希腊本土。但直到特洛伊战争之后,他们大规模南下,并最终在特洛伊战后的80年攻占了伯罗奔尼撒。新来的多利亚人占据了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东部和南部,建立了斯巴达等城邦国家,一部分多利亚人还渡海南下占领了克里特、罗得岛及小亚细亚西南海岸。
多利亚人南下之前,希腊半岛上的居民有阿卡亚人、伊奥尼亚人、爱奥尼亚人以及其他种族的居民。伊奥尼亚人可能是稍晚于阿卡亚人进人希腊的,在阿卡亚人南下伯罗奔尼撒时,他们也跟着南下,占领了希腊北部的帖撒利亚和中希腊的彼奥提亚等地,以及伯罗奔尼撒半岛西部的伊利斯和美塞尼亚。
据希罗多德说,爱奥尼亚人是阿卡亚人与皮拉斯基人混合而成的一个民族。早在迈锡尼文明时代,阿卡亚人的一部分就和皮拉斯基人混合,形成了一个新的民族爱奥尼亚人,主要居住在阿提卡和东北沿海地区以及中希腊科林斯地峡上的麦加里斯等地区。
多利亚人的南下引起了希腊地区原有的民族分布和社会组织的改变。一些伊奥尼亚人和阿卡亚人以及爱奥尼亚人居住的绝大部分地区被多利亚人所征服。在这个过程中,大部分原有居民被驱逐到偏远地区,少部分与多利亚人发生了程度不同的民族融合,还有一部分人沦为奴隶,其中一部分阿卡亚人,变成希腊世界命运最悲惨的希洛人。
但是,雅典所在的阿提卡地区和附近的尤卑亚岛却未受到多利亚人的人侵。其他地区的爱奥尼亚人便纷纷来此避难,阿提卡地区人口大增,一部分人口便向东越过爱琴海,占领了小亚细亚西部沿海的一部分,从而形成爱琴海上的爱奥尼亚方言区。
阿卡亚人、多利亚人和伊奥尼亚人、爱奥尼亚人,尽管进人希腊的时间不同,彼此的方言在发音和字的拼法上也稍有差异,但都属于印欧语系的希腊人,其语法和词汇也大致相同。所以各地区的人们彼此间能够相互沟通和认同。至公元前4世纪,各地的方言便为一种通用的希腊语所取代。不过,这些方言区及其文化的差异并未随着各地区的交往而消失。在其后的岁月中,这种差异却深深地印在了这些地区各城邦的文化和社会制度之中。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6-04-05 12:27:24 +0800 CST  
(三)、城邦的形成
在荷马时代形成的希贻各族的分布范围,以后几世纪都没有多大变化。希腊城邦便在这些范围内一个一个形成起来。在希腊半岛北部和中部的一部分、小亚细亚西岸的北部以及列斯勃斯岛等,埃奥利亚人建立了很多的城邦,其中主要的有底比斯、达尔斐等。在阿提卡半岛、优卑亚岛、西克拉底斯群岛和小亚细亚西岸的中部地区,爱奥尼亚人也建立了很多城邦,最著名的有米利都、以弗所、卡尔息斯和雅典。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大部分和科林斯海腰地带、克里特岛、罗德斯岛、小细亚西岸南部的一小块地区,多利亚人又建立了斯巴达、阿果斯、科林斯和麦加腊等。城邦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小国寡民的规模,整个希腊世界包括数以百计的独立城邦。每一城邦以城市为中心,周围有乡镇。城邦是城市和周围农村构成的整体。
公元前8—6世纪兴起的希腊城邦中,最先进的是爱奥尼亚城邦和少数多利亚城邦,其中尤以米利都、以弗所、卡尔息斯、科林斯等最称繁盛。这几个城邦工商业发达,阶级斗争也很激烈,但有关它们历史情况的资料留传下来的极少。雅典和斯巴达日后发展为两个最大的城邦,有关它们历史情况的资料又较多,因此叙述古代希腊历史一般都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主。

(四)、斯巴达
斯巴达是希腊最大的一个农业城邦,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肥沃的拉哥尼亚平原,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希腊人在这里开采铁矿,铁器使用的普及,给予农业生产很大的推动。斯巴达国家是在多利亚人侵人拉哥尼亚平原和征服原有居民的过程中形成的。斯巴达人把原有居民大部分变成了奴隶,称为希洛人;小部分驱逐到边远地区和原住边远地区的居民组成另一阶层,在政治上处于附属地位,称为皮里阿西人。而全体斯巴达人则成为统治者,成为斯巴达国家的全权公民。
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具有特点。国家机构由国王、长老会议、公民会议、监察官组成。国王有两人,分别由两个王族产生。国王权力受长老会议的限制,平时只有审判关于家族法的案件和主持某些祭典的权力;战时统率军队,权力较大。长老会议是斯巴达最高的政治机关,一切重大事务皆由它决定。会议成员除国王外共二十八人,形式上由公民会议选出,实际上完全由出身贵族家族的长老充任。公民会议由三十岁以上的成年男子组成,有表决而无讨论,表决时也只是简单地以鼓噪喧闹之声对提交的议案或人选表示赞成与否。监察官共有五人,一年一任,由选举产生,也是全为贵族独占。监察官监督国王,审讯国王的违法行为,左右长老会议,经常监察公民的生活。到公元前5世纪以后,监察官成为事实上的统治者。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充分说明它是一个寡头贵族专政的国家。_土地和奴隶是国有的。斯巴达全国土地被分成若干份,公民每家各得一份,不准买卖转让或分割继承。全体希洛人被固着于份地上,按规定把收获物交给份地主人,但份地主人不得私自把他们出卖,赶走,也不得私自索取超过规定的收获物。这种制度延缓了斯巴达人的内部分化。希洛人是全体斯巴达人的奴隶,斯巴达国家把压迫和剥削希洛人当作一切政策的出发点。每年新监察官上任,首先例行对希洛人的“宣战”仪式,然后派遣武装的斯巴达青年到希洛人聚居村落去侦伺、突击、搜捕和屠杀,把最强壮勇敢、有反抗嫌疑的希洛人消灭。在日常生活中,希洛人和斯巴达人的界限更是不可逾越。一些古代希腊的著述家认为希腊世界没有任何地方象希洛人那样受到极端的奴隶待遇。
斯巴达还在全体公民中实行严格的军事纪律。整个斯巴达社会无异是一个军营。只有体质好的婴孩才许抚养,儿童从七岁就受严酷锻炼。二十至三十岁的男子,每天都必须参加军事训练,三十至六十岁的男子都得服常备兵役。斯巴达利用各种制度保持一支强大的军事镇压力量,以巩固对希洛人的残酷统治。
斯巴达人对待皮里阿西人和对待希洛人不同。皮里阿西人在政治上没有公民权,但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他们拥有自己的财产和土地,可以经营手工业和商业。由于斯巴达严禁公民从事工商业,这方面的经营主要掌握在皮里阿西人手中。皮里阿西人必须纳税和服兵役。
传说斯巴达国家在多利亚人入侵后就已经建立起来。但实际斯巴达国家的形成要晚得多,约在公元前9世纪,其时斯巴达人对被征服的希洛人已经实行奴役。从公元前8世纪后期起,斯巴达开始侵略邻近地区。公元前725-705年间,斯巴达侵占麦西尼亚,把大部分麦西尼亚人变为希洛人。在斯巴达历史上,希洛人的反奴役斗争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希洛人的最大一次起义发生在公元前640年前后,史称“第二次麦西尼亚战争”。但是历史文献没有留下详细的记载,我们只知道当时麦西尼亚的希洛人在其领袖阿里斯托梅尼领导下曾取得重大进展,起义迅即扩及全部麦西尼亚,斯巴达本部的希洛人也准备响应。起义的麦西尼亚人还充分利用斯巴达和其他伯罗奔尼撒城邦的矛盾,从皮萨、阿果斯、西库昂和阿卡地亚等城邦取得帮助。起初,起义大有荡平斯巴达国家的声势,斯巴达人经过整整十九年的苦斗,最后才镇压了起义。这一次起义使斯巴达国家受到极大的震动,据说从此以后,斯巴达社会生活的军事化就更加雷厉风行,对希洛人的防范、镇压也更加严密残酷了。
在镇压希洛人起义的斗争中,斯巴达得到一些城邦的支援,也面临一些敌对的城邦。不论是对内或对外,斯巴达都有必要控制邻近城邦,其结果便是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建立。同盟是斯巴达用以控制邻邦的一种方式。
这个同盟形成于公元前s世纪末,是通过一系列的武力威胁和战争才得以实现的。在公元前8一6世纪间,斯巴达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主要竞争者是阿果斯。阿果斯人也是多利亚人的一支,在早期握有对多数多利亚城邦的控制权,成为斯巴达向外扩张的主要敌手。在公元前7世纪,斯巴达和阿果斯的几次战争都不顺利,有时遭到严重失败。在镇压了希洛人大起义并加强了对希洛人的压迫剥削之后,斯巴达终于在公元前546年击败阿果斯,确立了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霸权。一个排除阿果斯的伯罗奔尼撒同盟才建立起来。
这个同盟是军事性的。除阿果斯、阿卡地亚北部和阿卡亚以外全部伯罗奔尼撒城邦都人盟,科林斯海腰上的多利亚城邦科林斯、西库昂、麦加腊等也包括在内。古代希腊人称这个同盟为“斯巴达人及其盟友”,表明它是以斯巴达为主并依斯巴达的利害为准的。召集同盟会议之权属于斯巴达,决议必须有大多数人盟者同意才能生效。但事实上,斯巴达的军事优势往往使它的意见成为全盟的决议。入盟各邦在斯巴达遇有战争或希洛人起义时有义务提供军事援助,并受斯巴达的指挥;但各邦独自对外作战时,不通过斯巴达和大会同意便不能得到全盟的援助。斯巴达还利用这个同盟干预他国内政,支持各国的贵族寡头政治。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6-04-06 11:41:19 +0800 CST  
(三)、城邦的形成
在荷马时代形成的希贻各族的分布范围,以后几世纪都没有多大变化。希腊城邦便在这些范围内一个一个形成起来。在希腊半岛北部和中部的一部分、小亚细亚西岸的北部以及列斯勃斯岛等,埃奥利亚人建立了很多的城邦,其中主要的有底比斯、达尔斐等。在阿提卡半岛、优卑亚岛、西克拉底斯群岛和小亚细亚西岸的中部地区,爱奥尼亚人也建立了很多城邦,最著名的有米利都、以弗所、卡尔息斯和雅典。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大部分和科林斯海腰地带、克里特岛、罗德斯岛、小细亚西岸南部的一小块地区,多利亚人又建立了斯巴达、阿果斯、科林斯和麦加腊等。城邦的特点之一是它的小国寡民的规模,整个希腊世界包括数以百计的独立城邦。每一城邦以城市为中心,周围有乡镇。城邦是城市和周围农村构成的整体。
公元前8—6世纪兴起的希腊城邦中,最先进的是爱奥尼亚城邦和少数多利亚城邦,其中尤以米利都、以弗所、卡尔息斯、科林斯等最称繁盛。这几个城邦工商业发达,阶级斗争也很激烈,但有关它们历史情况的资料留传下来的极少。雅典和斯巴达日后发展为两个最大的城邦,有关它们历史情况的资料又较多,因此叙述古代希腊历史一般都以雅典和斯巴达为主。

(四)、斯巴达
斯巴达是希腊最大的一个农业城邦,位于伯罗奔尼撒半岛南部肥沃的拉哥尼亚平原,有发展农业的良好条件。希腊人在这里开采铁矿,铁器使用的普及,给予农业生产很大的推动。斯巴达国家是在多利亚人侵人拉哥尼亚平原和征服原有居民的过程中形成的。斯巴达人把原有居民大部分变成了奴隶,称为希洛人;小部分驱逐到边远地区和原住边远地区的居民组成另一阶层,在政治上处于附属地位,称为皮里阿西人。而全体斯巴达人则成为统治者,成为斯巴达国家的全权公民。
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具有特点。国家机构由国王、长老会议、公民会议、监察官组成。国王有两人,分别由两个王族产生。国王权力受长老会议的限制,平时只有审判关于家族法的案件和主持某些祭典的权力;战时统率军队,权力较大。长老会议是斯巴达最高的政治机关,一切重大事务皆由它决定。会议成员除国王外共二十八人,形式上由公民会议选出,实际上完全由出身贵族家族的长老充任。公民会议由三十岁以上的成年男子组成,有表决而无讨论,表决时也只是简单地以鼓噪喧闹之声对提交的议案或人选表示赞成与否。监察官共有五人,一年一任,由选举产生,也是全为贵族独占。监察官监督国王,审讯国王的违法行为,左右长老会议,经常监察公民的生活。到公元前5世纪以后,监察官成为事实上的统治者。斯巴达的政治制度充分说明它是一个寡头贵族专政的国家。_土地和奴隶是国有的。斯巴达全国土地被分成若干份,公民每家各得一份,不准买卖转让或分割继承。全体希洛人被固着于份地上,按规定把收获物交给份地主人,但份地主人不得私自把他们出卖,赶走,也不得私自索取超过规定的收获物。这种制度延缓了斯巴达人的内部分化。希洛人是全体斯巴达人的奴隶,斯巴达国家把压迫和剥削希洛人当作一切政策的出发点。每年新监察官上任,首先例行对希洛人的“宣战”仪式,然后派遣武装的斯巴达青年到希洛人聚居村落去侦伺、突击、搜捕和屠杀,把最强壮勇敢、有反抗嫌疑的希洛人消灭。在日常生活中,希洛人和斯巴达人的界限更是不可逾越。一些古代希腊的著述家认为希腊世界没有任何地方象希洛人那样受到极端的奴隶待遇。
斯巴达还在全体公民中实行严格的军事纪律。整个斯巴达社会无异是一个军营。只有体质好的婴孩才许抚养,儿童从七岁就受严酷锻炼。二十至三十岁的男子,每天都必须参加军事训练,三十至六十岁的男子都得服常备兵役。斯巴达利用各种制度保持一支强大的军事镇压力量,以巩固对希洛人的残酷统治。
斯巴达人对待皮里阿西人和对待希洛人不同。皮里阿西人在政治上没有公民权,但在法律上是自由人。他们拥有自己的财产和土地,可以经营手工业和商业。由于斯巴达严禁公民从事工商业,这方面的经营主要掌握在皮里阿西人手中。皮里阿西人必须纳税和服兵役。
传说斯巴达国家在多利亚人入侵后就已经建立起来。但实际斯巴达国家的形成要晚得多,约在公元前9世纪,其时斯巴达人对被征服的希洛人已经实行奴役。从公元前8世纪后期起,斯巴达开始侵略邻近地区。公元前725-705年间,斯巴达侵占麦西尼亚,把大部分麦西尼亚人变为希洛人。在斯巴达历史上,希洛人的反奴役斗争一直占有重要的地位。希洛人的最大一次起义发生在公元前640年前后,史称“第二次麦西尼亚战争”。但是历史文献没有留下详细的记载,我们只知道当时麦西尼亚的希洛人在其领袖阿里斯托梅尼领导下曾取得重大进展,起义迅即扩及全部麦西尼亚,斯巴达本部的希洛人也准备响应。起义的麦西尼亚人还充分利用斯巴达和其他伯罗奔尼撒城邦的矛盾,从皮萨、阿果斯、西库昂和阿卡地亚等城邦取得帮助。起初,起义大有荡平斯巴达国家的声势,斯巴达人经过整整十九年的苦斗,最后才镇压了起义。这一次起义使斯巴达国家受到极大的震动,据说从此以后,斯巴达社会生活的军事化就更加雷厉风行,对希洛人的防范、镇压也更加严密残酷了。
在镇压希洛人起义的斗争中,斯巴达得到一些城邦的支援,也面临一些敌对的城邦。不论是对内或对外,斯巴达都有必要控制邻近城邦,其结果便是伯罗奔尼撒同盟的建立。同盟是斯巴达用以控制邻邦的一种方式。
这个同盟形成于公元前s世纪末,是通过一系列的武力威胁和战争才得以实现的。在公元前8一6世纪间,斯巴达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主要竞争者是阿果斯。阿果斯人也是多利亚人的一支,在早期握有对多数多利亚城邦的控制权,成为斯巴达向外扩张的主要敌手。在公元前7世纪,斯巴达和阿果斯的几次战争都不顺利,有时遭到严重失败。在镇压了希洛人大起义并加强了对希洛人的压迫剥削之后,斯巴达终于在公元前546年击败阿果斯,确立了在伯罗奔尼撒半岛的霸权。一个排除阿果斯的伯罗奔尼撒同盟才建立起来。
这个同盟是军事性的。除阿果斯、阿卡地亚北部和阿卡亚以外全部伯罗奔尼撒城邦都人盟,科林斯海腰上的多利亚城邦科林斯、西库昂、麦加腊等也包括在内。古代希腊人称这个同盟为“斯巴达人及其盟友”,表明它是以斯巴达为主并依斯巴达的利害为准的。召集同盟会议之权属于斯巴达,决议必须有大多数人盟者同意才能生效。但事实上,斯巴达的军事优势往往使它的意见成为全盟的决议。入盟各邦在斯巴达遇有战争或希洛人起义时有义务提供军事援助,并受斯巴达的指挥;但各邦独自对外作战时,不通过斯巴达和大会同意便不能得到全盟的援助。斯巴达还利用这个同盟干预他国内政,支持各国的贵族寡头政治。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6-04-06 11:49:13 +0800 CST  
(五)、雅典
雅典位于阿提卡半岛,全境多山,平地较少,粮食生产不足,橄榄和葡萄种植很早就发展起来。从公元前6世纪后,雅典工商业发达,城市人口食粮便有相当部分依靠外地输入。但雅典富有银矿、大理石和优质陶土,城西南有皮里优斯等优良海港,共地理位置又恰好处在中希腊各邦和东方联系的前缘地带,因而具有发展工商业的良好条件。
希腊古代传说以为雅典没有受到多利亚人的入侵,一直是爱奥尼亚人的定居之所,在古代国王提秀斯时代兴起了城邦。.近代史学则认为雅典国家约发生于公元前8世纪左右,远较传说中的提秀斯王为晚。但是关于提秀斯传说的某些内容,却具有真实的历史背景。中央权力机构由邻近公社的联合而建立,人民按地域区分,并已分化为三等,即贵族、农民和手工艺匠,只有贵族才能担任国家官职。这样,就出现了国家的雏型,有了在一定疆域范围内高踞于普通人民之上的公共权力。
新成立的雅典国家还保存着不少氏族制度的残余。掌握国家权力的主要是执政官和贵族会议,国王和公民会议都无实权。雅典在公元前6世纪以前还没有进人希腊各先进城邦之列,工商业发展较晚,氏族贵族专权。当时在雅典一方面是氏族贵族对农民和奴隶的压迫与剥削,另一方面则是被压迫的平民反抗贵族的斗争。平民和贵族的斗争引起雅典政治上的一系列改革和变动。
梭伦改革发生于公元前6世纪初。这时雅典工商业已开始发展,出现了新兴的工商业奴隶主阶层,他们也反对贵族专政。梭伦出身于一个家道式微的贵族,年轻时曾从事工商业,因此和一般新兴工商业奴隶主的政治观点很接近,也比较了解自由民下层的疾苦。当公元前7世纪末和6世纪初年,雅典的阶级关系已极度紧张。自由民下层正在酝酿武装起义,贵族阶级大为恐惧。公元前594年,贵族被迫同意由倾向平民的梭伦执掌政权,施行改革。梭伦改革的内容包括很多方面。他颁布解负令,取消债务,特别是农民由于欠债而负担的义务,同时废除债务奴隶制,由国家赎回因欠债而被卖到外邦为奴的人,并永远禁止以自由民人作债务抵押。他鼓励工商业和对外贸易,规定手工业者必须世代传习技艺,奖励外地工匠移居雅典,发展橄榄油输出,禁止谷物外销,并推行货币改革,用优卑亚制代替原来的厄齐那制,借以扩展雅典对外贸易。他又试图限制土地过分集中,颁布“土地最大限度法令”;还承认私有财产继承自由,消除所有制关系上的氏族制残余。在政治方面,梭伦规定按财产资格把全体雅典公民分为四个等级。又恢复公民会议和建立四百人会议通过这些政治和经济改革,雅典自由民下层的斗争取得了第一次胜利。
梭伦改革之后,贵族势力虽稍受遏制,但没受到彻底打击。平民群众的要求也没有得到满足,工商业奴隶主和农民也有尖锐的矛盾。因此雅典政治上出现了三大派别:平原派代表富有的氏族贵族奴隶主,企图恢复旧秩序;海岸派代表工商业奴隶主,拥护梭伦的立法;山地派代表贫苦农民、牧民和雇工等,人数最多,对梭伦的改革还十分不满,要求进一步的经济和政治改革。公元前560年,贵族出身的庇西特拉图依靠山地派的支持,建立了僭主政治。但他受到平原派和海岸派的反对,曾两次被逐出雅典。后来他在色雷斯经营金矿,积聚大量财富,,招募雇佣兵,和帖撒利、底比斯建立同盟,才于公元前541年重新进人雅典,夺得政权。这时庇西特拉图已是既利用山地派,也代表海岸派的利益了。在他统治时期(公元前541---527年),雅典工商业和航海事业都向前发展,小农经济也得到暂时稳定。
庇西特拉图死后,他的儿子希庇亚斯继位为偕主,骄奢日甚,雅典公民十分不满。失势的贵族乘机勾结斯巴达,准备复辟。公元前510年,希庇亚斯被逐出雅典,贵族派在斯巴达支持下夺得政权。刚刚推翻僭主统治的雅典公民,又起来和复辟的贵族斗争。他们击败贵族派和斯巴达军队,推选克利斯提尼进行政治改革。
克利斯提尼在公元前509或508年推行新的选区划分和按选区进行公民登记。原来雅典分为四个部落,选举依部落组织进行,氏族贵族依靠在部落中的传统势力,左右选举。克利斯提尼取消了原有的四个部落,把全雅典划分为十个选区,仍袭用部落的名称。每个选区包括不相毗连的内地、城区、海岸区三部分,各称为“三分之一区”,这就彻底打破原来由贵族操纵的四部落的界限,清除部落组织的残余,在一定程度上防范了山地、平原、海岸三地区因利益冲突而可能引起的混乱。新选区的各个三分之一区由村社组成。全雅典约有一百个村社,公民都在所住的村社进行登记和选举。从此地籍代替了族籍,完全摆脱了氏族关系的约束。在公民登记过程中,又吸收一批失去族籍的自由民和异邦人,因而扩大了公民民主力量。克利斯提尼的改革标志着百余年来雅典平民反抗贵族斗争的胜利结束。雅典奴隶主民主政治终于在战胜氏族贵族的基础上建立起来。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6-04-07 11:03:27 +0800 CST  
(六)、希波战争
希波战争是以雅典为核心的希腊城邦和波斯帝国之间的战争。公元前500年,米利都发动爱奥尼亚诸城邦反波斯统治的斗争是希波战争的前奏。米利都失败后,波斯于公元前492年开始进攻希腊本士,战争断续绵延了四十兰年。直到公元前449年,雅典才和波斯缔结和约。最重要的几次战役发生在公元前490年和479年之间。
波斯帝国从公元前6世纪后半期兴起后,就一意西侵,于公元前546年灭了小亚细亚的强国吕底亚。在此之前,包括米利都在内的小亚细亚沿岸爱奥尼亚城邦已受吕底亚的控制。吕底亚灭亡之后,这些希腊城邦也被征服,对波斯处于臣属地位。约公元前514年,波斯国王大流士一世渡博斯普鲁斯海峡,侵略多瑙河以北的斯基泰人。此役虽然失败,却控制了色雷斯和黑海海峡,直接威胁到希腊半岛的各城邦。黑海沿岸是希腊各邦、特别是雅典的重要粮食供给地和商品市场。波斯控制黑海通道后,不仅希腊和黑海交通发生困难,而且已归附波斯的腓尼基人也将乘机侵夺希腊人的海外商业利益。
波斯帝国对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的统治政策是扶持僭主形式的傀儡政治。公元前499年,米利都僭主阿里斯塔戈拉献计波斯,出征那克索斯岛,遭到失败。他恐因此触怒大流士,便以恢复自由为名,鼓动米利都和其他城邦起来反抗。爱奥尼亚各城邦积极响应,到处推翻波斯所扶植的傀儡政权。米利都还向希腊各城邦求援,斯巴达拒绝,雅典和爱勒特里亚则派来少数舰艇。希腊人开始曾获得胜利,攻陷波斯在小亚细亚的统治中心撒尔迪斯城。但各城邦团结不紧,在波斯集结强大的武力后终于公元前493年失败。米利都被波斯攻陷,遭到彻底破坏。
公元前5世纪初期的雅典正处于经济蓬勃发展的阶段,特别扩大了对黑海方面的贸易活动。在政治方面,克利斯提尼改革后的奴隶主民主政治已经奠定稳定的基础。当时的雅典对波斯的西侵怀恨最深。从保卫自己已获得的政治、经济成果说,固然不能忍受波斯的侵略;从进一步发展奴隶制经济和扩张政治势力说,也不能容许波斯统治着黑海海峡和小亚细亚沿岸。雅典的进一步扩张势必要求建立在爱琴海区域的霜权,控制通向黑海的门卢。为此雅典和波斯必须出于一战。这样,雅典便成为希腊一方的战争组织者和领导者。东西方两个奴隶制国家在同一地区的扩张,使希波战争成为历史上不可避免的事件。
希波战争的第一阶段是从公元前492年到公元前479年。这时波斯侵人希腊,希腊各城邦的应战带有自卫和反侵略的性质。爱奥尼亚希腊城邦的反抗被扑灭以后,波斯便借口雅典和爱勒特里亚曾出兵援助米利都,要对之进行“惩罚”。大流士一世于公元前492年和490年两次大举西侵。第一次西侵因海军在阿陀斯海角遭飓风复没,半途而退。第二次的西侵则于毁灭爱勒特里亚后进入阿提卡。雅典军奋勇应战,在城东北六十里马拉松平原以少胜多,打败了波斯军。波斯想从雅典正面登陆的企图也未能实现。
马拉松战役后,雅典发生党争,奴隶主民主派得势。民主派领袖泰米斯托克利反对贵族派的陆军政策,力主扩充雅典海军,用劳里昂银矿的收人建造了一百多艘三层桨座的大舰,征集第四级公民充海军水手。公元前480年,当波斯国王薛西斯亲率海陆大军再度侵人希腊时,雅典的实力已较过去更为加强,希腊各城邦也比较团结,共有三十多个城邦组成了反波斯同盟。斯巴达统率希腊联军,雅典则是联军的实际组织者。虽然帖撒利亚、底比斯等城邦对波斯妥协归附,但由于雅典、斯巴达、科林斯等主要城邦皆已参战,仍可说这是希腊人空前未有的抗拒外侮的大联合行动。
薛西斯统率的陆军进人中部希腊时,在温泉关(德摩比勒)一役遭到由斯巴达王李奥尼达率领的少数守军殊死抵抗。波斯军靠奸细的帮助抄小路包围了李奥尼达,守军三百力战至死,温泉关战役便成为希腊历史上爱国主义战斗的范例。波斯陆军由温泉关南下,很快攻人雅典,雅典居民已事先全部撤离。这时斯巴达主张退保科林斯海腰,泰米斯托克利则竭力反对,并计诱波斯海军进人海面狭窄的萨拉米湾,选择有利地点进行决战。此役雅典几乎全歼波斯海军,扭转了整个战局,奠定了希腊人胜利的基础。
萨拉米一役之后,薛西斯即率主力退回亚洲,但在希腊半岛上还留有一支陆军。次年,即公元前479年,这支陆军又在比奥提亚的布拉底为希腊联军击溃,残余部分被迫退出希腊。与此同时,在小亚细亚的米卡尔海角,雅典海军又歼灭波斯海军的残余,小亚细亚和附近岛屿的希腊城邦陆续获得独立。战争的第一阶段终以波斯侵略的彻底失败而结束。
在希腊世界的西部,也发生了和萨拉米之役遥相呼应的战斗。大希腊的移民城邦,以西西里岛的叙拉古为首,抗击与波斯同盟的迦太基人的进攻。传说波斯和迦太基曾相约同时攻击希腊世界的东西两面,使其首尾不能相顾。公元前480年希墨拉之役,叙拉古击败迦太基,得到八千塔兰特白银的赔款。自此以后,叙拉古便成为西部希腊世界的一大霸国。它在僭主革隆(公元前485-478年)和希伦(公元前478-466年)时期,奴隶制的经济文化都很繁盛。
希波战争第一阶段的胜利结束,对雅典等希腊城邦具有重大意义。由于雅典等城邦击退波斯的侵略,控制了整个爱琴海,其工商和航海事业得到充分发展的条件,促成公元前5世纪希腊各主要城邦的强盛。
公元前479年之后,希腊人的胜利已成定局,战争便进人第二阶段(公元前479-449年)。这时雅典大肆扩张,对波斯取攻势,战争都在海外进行。雅典不但迫使波斯不得染指爱琴海,并且乘机加强对爱琴海区大部分希腊城邦的控制,建立了海上霸权。希波战争的第二阶段同时是雅典大举对外扩张的阶段。
公元前478年,以雅典海军为首的希腊舰队进攻黑海海峡,占领了赫勒斯傍左岸的要塞塞斯托斯。约当此时,没有海外利益的斯巴达已退出联军,战争的全部领导权落在雅典手中。雅典和爱琴海各岛及小亚细亚各希腊城邦组成同盟(公元前478或477年),继续对波斯作战,先后占领和袭击波斯在爱琴海北岸和小亚细亚西南岸的据点。同盟会议的会址和金库都在提洛岛,因而称为提洛同盟,人盟城邦到后来增至二百余个。较大的盟邦须向全盟提供战舰,没有战舰的小盟邦酌纳造船费用;组织和指挥舰队之权则归雅典。处理同盟重大事务原则上须经全盟会议决定,各盟邦地位平等,每一加盟城邦各有一票表决权,雅典也不例外;但实际上最后的决定权完全操于雅典。雅典海军在全盟中占有绝对优势,兵船数目超过其它盟邦所有舰队的总和。因之绝大多数小盟邦不得不追随雅典,个别大邦也无法抗衡。同盟原由各加盟城邦自愿组合。但是后来对退盟竟视为叛变,要受雅典的讨伐;某些城邦的加盟,也是雅典武力胁迫的结果。于是同盟在实质上逐渐成为雅典对入盟各邦进行压迫剥削的工具。入盟各邦提供的盟金,后来大部分被雅典用于本城公共建设。从公元前454年起,同盟金库移至雅典,同盟会议也不再召开。所谓盟邦实际是雅典的附庸,盟金成为对雅典的贡纳。当同盟组织之初,雅典曾以共同防御波斯为号召。这个号召实际上是雅典奴隶制国家扩张政策的掩护。不仅雅典和人盟各邦关系逐渐恶化,斯巴达、科林斯等对雅典也十分戒惧。
公元前5世纪中叶,希波战争已近尾声。这时雅典和斯巴达之间已经不断发生冲突,而波斯也已无力西侵。于是雅典派富豪卡里阿斯到波斯首都苏撒,订立和约。波斯承认小亚希腊各邦独立,并放弃争夺爱琴海霸权。希波战争至此最后结束。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6-04-08 15:05:11 +0800 CST  
(七)、伯罗奔尼撒战争
伯罗奔尼撒战争是雅典和斯巴达两大城邦集团间经济和政治利益发生尖锐矛盾的结果。战争的导火线是科西拉事件、波提底亚事件和麦加腊事件。科西拉是和科林斯一向对立的城邦。科西拉建立了移民城邦埃庇丹努,科林斯在那里也从事过早期拓殖。埃庇丹努的民主派在和贵族派的斗争中因得不到母邦科西拉的支持,转而求助于科林斯。科林斯出兵,科西拉左袒埃庇丹努,立即与之发生冲突,并求援于雅典。雅典舰队于公元前433年参战,迫使科林斯海军退却。科林斯和伯罗奔尼撒同盟认为雅典破坏三十年和约,蓄意挑起战端。稍后,双方又在波提底亚发生争执。波提底亚是科林斯的移民城邦,在爱琴海北岸的卡尔息地半岛上,又是提洛同盟的成员之一。科林斯企图唆使波提底亚退盟,雅典则要求波提底亚断绝和科林斯的关系,辞退其派遣的监政官。波提底亚拒绝雅典的要求,联合邻近城邦退盟。雅典于公元前432年派军围攻,和科林斯的冲突又不可免。麦加腊原为伯罗奔尼撒同盟的盟邦,后来一度退盟,接近雅典;不久之后,又背离雅典,重入伯罗奔尼撒同盟。雅典对之极为不满。公元前432年,雅典借口麦加腊收容逃亡奴隶等事件对之实行经济封锁,禁止麦加腊商船进入雅典及其盟邦的一切港口。.科林斯在这一争执中支持麦加腊,在伯罗奔尼撒同盟中竭力主战。由于上述三个事件,伯罗奔尼撒同盟各邦便于公元前432年召开大会,决定向雅典提出它不可能同意的强硬要求。雅典拒绝,战争于公元前431年爆发。
伯罗奔尼撒战争由公元前431年进行到404年,中间曾于421年订立尼西亚和约。自公元前431至421年为战争的第一阶段。公元前414年战事复作,直至雅典最后投降,为战争的第二阶段。战争有两个主要战线:一是陆战,一是海战。陆战因斯巴达据有优势,主要在雅典近郊进行;海战则较复杂,几乎波及希腊世界的各个地区。雅典据有海上优势,所以伯里克利的战略是陆上主守,必要时放弃农村,坚壁清野;海上则保持港口与外界的通路,同时攻击伯罗奔尼撒沿岸,迫使敌人疲敝乞和。战争过程的绵长和破坏的残酷都大大超出双方预计之外。雅典在战争中损失最大。还在战争的第一阶段,雅典农村便受到斯巴达军的严重蹂躏,集中在城内的居民又遭受瘟疫,死亡极多,伯里克利也于公元前429年罹疾而死。公元前422年,雅典与斯巴达在安菲波里城发生决战,主战派克里昂和斯巴达主帅同归于尽。次年,双方订立五十年和约。但不到五年,战端又起。雅典于公元前416年以阿尔西比阿德(公元前451-404年)为统帅,倾其全力远征西西里。阿尔西比阿德因国内发生倾轧,中途投奔斯巴达。不久雅典海军全军覆没。斯巴达一面往援西西里,一面于公元前414年进兵阿提卡的狄克利亚,雅典近郊长期被占领,还发生了两万奴隶逃亡事件。到战争的最后几年,雅典已濒于山穷水尽的困境。公元前411年贵族寡头派的政变以及次年民主派的再起,说明雅典内部已极度不稳。斯巴达却依靠波斯的援助建立一支强大的海军。公元前405年,雅典海军主力在羊河被全部消灭,海港受封锁,商业和粮运路线断绝,其惨败的命运便最后决定了。公元前404年的和约规定雅典必须撤除城防,仅保留十二艘军舰,取消提洛同盟,承认斯巴达在希腊的霸权,放弃大部分属地。
伯罗奔尼撒战争的结果使希腊各大城邦无论战胜或战败都面临农民破产、贵族专权、豪富横行的局面。这种局面动摇了城邦制度的社会基础。在战争最危急的时期,雅典的手工业和商业活动几乎一度陷于停顿;小农经济受到严重破坏,农民被迫贱价卖掉土地,到城市流浪。于是雅典公民群众的大多数即农民和手工业者就陷于极为艰难的处境。但是公民上层分子却有很多人利用战争发财致富,大奴隶主阶级在政治上加强了地位,工商业大奴隶主则进行投机买卖和武器生产。他们都兼并土地,大放高利贷,加速了一般公民的没落。雅典在战败后,曾由斯巴达扶持建立了贵族寡头政权,虽然这个政权很快就被推翻,仍然恢复了民主政抬的形式,但由于广大自由公民的没落,雅典城邦始终处在动荡之中,难以复兴。雅典而外,斯巴达等也经历了类似的变化。自由民的分化和公民下层的破产都愈演愈烈,阶级斗争也日益高涨。雅典的奴隶和斯巴达的希洛人都曾在战争期间进行过大规模的逃亡和暴动。因此,在伯罗奔尼撒战争以后,希腊城邦制度开始了它的危机。各城邦在社会政治和军事方面都进人了历久不息的动荡时期。
伯罗奔尼撒战争之后,几个主要希腊城邦斯巴达、雅典、科林斯、底比斯等,都经历了程度不等的政治危机。在斯巴达,自从公民份地制度破坏、大量公民沦落以后,掌权的贵族集团便成为大奴隶主和大土地所有者的代表。他们对内维持寡头统治,对外则称霸全希腊,借此掠夺财富。斯巴达的称霸在公元前4世纪初期一再激起希腊各城邦的反抗和斗争,最后被底比斯打败。雅典自从伯罗奔尼撒战后,无论军事、经济都受到不可弥补的损失。为了救治战后的创伤,雅典政府曾大力扶助工商业。皮里优斯港的贸易及共管理和劳里昂银矿的开采,都得到恢复。但是由于奴隶制的更加发展,工商业的恢复只对大奴隶主阶级有利,许多因失地而流人城市的自由民并不能从工商业的恢复中找到出路。城市贫民和游民无产者的增加,表面上装潢了民主政治的门面。除斯巴达、雅典外,底比斯在公元前4世纪前期也经历了一段霸权兴衰的过程。底比斯民主派伊巴密浓达在公元前371年与斯巴达大战于留克特拉。斯巴达军大败,国王战死。公元前370年,底比斯军队便进人伯罗奔尼撒半岛,支持麦西尼亚和阿卡地亚脱离斯巴达独立,拆散了伯罗奔尼撒同盟。底比斯这一系列进展主要是因为拥有一支由城邦小农组成的军队,其社会内部缺少一个领导城邦民主政治的有力阶层。在战争中,小农经济不能持久,雅典又畏惧底比斯的强大而起来反对。公元前362年曼丁尼亚战役,底比斯主将伊巴密浓达战死,即不能继续其霸权。雅典在公元前378年曾组织第二次海上同盟,人盟的有七十个城邦,各邦皆处于平等地位,但到公元前355年也因各盟邦反对雅典而解散。这样,希腊各城邦在公元前4世纪中叶已处于更其加深的分崩离析状态,城邦制度无法实现当时奴隶制经济发展所要求的统一和强大的政权。因而当马其顿王国兴起时,希腊城邦的许多大奴隶主阶级的代表都想从这个王国的武力扩张中寻求出路。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6-04-09 10:51:42 +0800 CST  
(八)、马其顿兴起和亚历山大东征
马其顿是巴尔干半岛中部的一个古国,其居民主要有希腊人(即多利亚人)、伊利里亚人和马其顿人。这是一个野蛮而落后的民族。直到公元前5世纪,才步人文明国家的行列。希腊人把他们看成“蛮人”,并将之排除在希腊世界之外。但他们充满活力,好学上进。公元前4世纪中叶,腓力二世在位之时,效仿希腊人,锐意进行改革,建立起统一的马其顿王国,并乘希腊各邦混战之机,大举人侵希腊半岛,而新式的马其顿方阵成为其有力的工具。公元前338年,喀罗尼亚一役,希腊联军大败。次年,腓力二世召集希腊各邦代表,在科林斯举行大会,成立以马其顿为首的同盟会议,并决定远征波斯,从而确立了其在希腊的霸权。科林斯大会宣布了希腊城邦时代的终结。从此,马其顿,这个从希腊世界之外兴起的国家,最终带领古希腊各邦走向了帝国之路。
公元前336年夏,腓力二世遇刺身亡,其子亚历山大继位。是年,他仅仅20岁。亚历山大不仅善骑射,而且还谙熟政治,工于演说,通博物学。自13-17岁,其父聘请大哲学家亚里士多德做他的老师。虽然,他在学习上并不太专心,但是在名师的熏陶下,他还是养成了尊重知识、爱护学者和文人的良好习惯。
亚历山大以其过人的政治才能,迅速平息了马其顿贵族和希腊人的反叛,并于公元前334年春开始踏上东征的路程。他们先是征服小亚细亚,继而在叙利亚大败波斯军队,接着攻占埃及,旋即又挥师北上,在美索不达米亚彻底击溃波斯军队。至公元前300年,波斯全境尽入亚历山大东征军囊中。次年,亚历山大又率军继续东进,攻人中亚地区,并由此向印度进发,一直打到了旁遮普。因连年征战,将士苦不堪言,加上水土不服,疫病流行,亚历山大被迫班师回朝。公元前325年,他们回到新都巴比伦城。就这样,在短短的9年的时间里,一个横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便建立起来了。
亚历山大于公元前334年春率军出发,主力是马其顿的重装步兵和骑兵,此外就是希腊各城邦的雇佣兵。据估计,马其顿一希腊军队总共包括步兵三万,骑兵五千,战船一百六十艘。用这些兵力去征服庞大的波斯帝国,表面上看来是很不够的。但其时波斯帝国正处于深重的内部危机之中,濒临崩溃的前夕。帝国西部各地-----小亚细亚、叙利亚、埃及等,痛恨波斯的压迫奴役,不仅对马其顿的进攻不加抵抗,而且准备从中争取自己的独立解放。波斯国王大流士三世昏庸无能,波斯军队也腐败残弱,已经不足为新兴马其顿的敌手。
马其顿一希腊军渡过赫勒斯傍海峡后,于公元前334年在马尔马拉海南岸的格拉尼库河附近与波斯军首次交锋,波斯大败。亚历山大以解放小亚细亚希腊城市为号召,沿海一带纷纷响应。次年,亚历山大便进军叙利亚,在伊苏战役中,又大败由大流士三世亲自率领的波斯军,大流士仅以身免,他的母亲和妻女皆被俘。此后亚历山大率师南下,先攻占腓尼基,然后进犯埃及。亚历山大进入埃及后就笼络埃及祭司,装扮成埃及阿蒙神的儿子,成为新的法老。
亚历山大取得小亚、叙利亚和埃及后,对波斯已据有很大优势。公元前331年春,亚厉山大继续率师由埃及东侵,在同年9月和波斯军决战于底格里斯河东岸的高加米拉,彻底击败波斯军队,大流士逃往米底。亚历山大很顺利地进人波斯首都苏撒和巴比伦,获得极多财宝。公元前330年,又占领波斯旧都帕赛波里斯,掠得十二万塔兰特金银,并纵兵劫掠,波斯都城的辉煌建筑付之一炬。波斯帝国破灭后,在亡命中的大流士为其部下巴克特利亚总督比苏斯所杀,亚历山大取代了阿黑门尼德王朝的统治。
当亚历山大进兵至中亚细亚(公元前330年)时,本地各部落起而反抗。这些部落多半还处于原始游牧阶段,阶级分化不明显,在反抗外族侵略中,具有顽强的战斗力。因之亚历山大的攻势大受挫折,虽然占领一些据点,却无法控制成片领土。印度河之役(公元前327年),也受到强烈的抵抗。久已疲敝的马其顿一希腊军,又受到酷暑、暴雨以及热带病的袭击,死亡枕藉。最后,亚历山大终不得不从印度河退回,于公元前325年回到他的新都巴比伦。在中亚和印度除留下一些屯兵据守的城堡而外,一无所得。
亚历山大的东侵,起初只带有军事掠夺性质。波斯财富被大量劫走;推罗陷落时,居民三万人被变卖为奴隶。征服波斯之后,便在承袭阿黑门尼德王朝统治的基础上,形成一个地跨欧、亚、非三洲的大帝国。在这个帝国中,马其顿和希腊只占很小的位置,帝国中心不得不放在东方,帝国的统治也不得不在很大程度上依赖东方的奴隶主上层。因此,亚历山大的统治政策便具有以东方为中心的特点。他自居为埃及法老和波斯国王的继承者,定都巴比伦,沿袭波斯帝国的统治机构和制度,起用波斯降臣,采行东方的宫廷礼仪。但在军队和税收财务方面,则以马其顿人为骨千。.亚历山大在埃及尼罗河口建立一个大城市,命名为亚历山大里亚;还在亚洲建立了许多同名的新城,一面屯兵驻守,一面移民通商。他以身作则,要求马其顿人、希腊人和东方人通婚。他的全部统治政策都是为了在东方作久占之计。
亚历山大东侵后,大量希腊人移居东方。希腊经济、文化也在希腊人聚居的地方产生较大影响,东方各国出现希腊人建立的外族王朝,但其社会经济结构基本未变,仍然是过去历史的继续。
亚历山大从印度退军后两年病死(公元前323年),依靠军事征服建立起来的帝国迅即分裂。马其顿将领各据一方,长期混战。公元前301年伊普索斯一役之后,在亚历山大帝国的版图内形成几个各自独立的王国,即安提柯王朝统治下的马其顿,托勒密王朝统治下的埃及和塞琉古王朝统治下的叙利亚等。塞琉古王朝疆域最广,其全盛时包括西亚、伊朗、巴克特利亚,直达印度河以西一带。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6-04-10 09:16:27 +0800 CST  
(九)、“希腊化”时代
1、马其顿安提柯王朝
安提柯王朝公元前4世纪后期到2世纪初期,统治希腊地区的主要力量是马其顿。在亚历山大死后的诸将争夺中,马其顿为安提柯之子德米特里所得。德米特里出征小亚,被俘而死,他的儿子安提柯•贡那特留在马其顿,后来就建立了安提柯王朝(公元前276年)。
由亚历山大死到安提柯王朝的建立,经历了好几十年的战争和混乱时期。马其顿的社会经济在这一期间也经历了很大变化。从东方掠夺来的大批财富首先涌人马其顿,统治阶级的财富日益增加。这时,马其顿发展了大土地所有制。马其顿国王拥有大片土地和森林,为国库收入的主要来源。贵族阶级从国王获得广大的赐地,全国遍布贵族的田庄。农民内部阶级分化也较前剧烈,但还保存着小农经济。城市兴盛起来,除了都城培拉外,还出现重要的商业城市卡山德里亚和帖撒罗尼加。帖撒罗尼加集运马其顿出产的粮食和木材,输往希腊各地,和商业繁盛的罗德斯也有密切联系,成为当时马其顿的重要经济中心。这些城市中除马其顿人外,还有众多来自希腊各邦和东方各地的商人。城市按照希腊城邦的形式组成,有一定的自治权。
马其顿王国力图加强对希腊各个地区的控制,防止各重要城邦的再起,把主要注意力放在维持它在希腊的霸权。马其顿在重要的希腊城邦驻有军队,并随时淮备镇压各城邦的反马其顿运动。为了确保它在希腊和爱琴海的统治,马其顿和埃及、叙利亚经常发生战争。
雅典和科林斯希腊城邦曾经企图用侵略东方来解救自己的危机,但东侵的结果没有给城邦经济带来预期的好处。东侵虽然暂时使大量金银捅人希腊,但在东侵后形成的局面却是希腊奴隶主、商人和移民流向东方。东方的高度生产技术和丰富的资源已使它成为当时工商业的发达中心,专制集权的国家组织在适应当时奴隶制经济发展要求方面也比希腊城邦优越。因此在经济上东方在这一时期始终处于优势。这样,便不仅是东方财富流人希腊,希腊一部分的人力物力也转移到东方。希腊各主要城邦的经济地位在东侵后相对削弱,雅典就是这样。
雅典在公元前4至3世纪间,曾长期是反马其顿运动的中心。亚历山大死后不久,雅典就联合共他希腊城邦进行反马其顿战争(公元前323-322年),但是遭到失败。自公元前322年起,雅典在马其顿压力下建立了寡头政府,保存公民权的人数不过九千。后来在公元前3世纪中叶,雅典又掀起了一次较大规模的战争,结果仍归失败。雅典的几次反马其顿战争的失败,进一步表明希腊城邦力量的没落。城邦制度的社会基础已经败坏,已往甘愿为这个制度而挺身奋战的公民,这时已沦落殆尽。雅典几次借以举事的,主要是靠金钱雇佣的军队,人数既少,斗志不坚。残存的城邦团结不紧,内部富有的奴隶主又倾心马其顿。全部希腊已经不可能产生足以击败强大王国的力量。
这个时期在经济上比较发展的是科林斯。科林斯一向是爱琴海区域向西贸易的枢纽。落后的西部、西北部和南部希腊在这时的经济水平有所提高,商业贸易比前活跃,有利于科林斯的工商业发展。同时,罗马已经兴起,中部地中海和希腊的商业大增,处于希腊向西贸易枢纽的科林斯,又成为和罗马交易的中心。这些因素使科林斯的经济呈现繁荣。
属于落后地区的中希腊西部的埃陀利亚和伯罗奔尼撒半岛西北部的阿卡亚在马其顿时期发展起来。这些地区的城邦组成联盟,反对马其顿。埃陀利亚联盟形成于公元前314年,阿卡亚联盟形成于公元前280年,性质和结构大体相同。两个联盟都是按各邦联合制的原则组成的,人盟各邦完全平等,对内保持独立,在对外关系上则必须一致。两个联盟都设有全盟大会,作为共同权力机关,每年开会一次,所有入盟各邦的公民皆可参加。全盟大会选出常设会议和联盟司令官。常设会议的成员处理联盟经常事务,司令官则统率联盟军队,并有权协调各邦关系。
埃陀利亚联盟成立后,展开了反马其顿斗争,把马其顿势力排斥于希腊西部地区和帖撒利亚以外。公元前3世纪中期是这个联盟的最盛期,包括比奥提亚、弗西斯、埃陀利亚等中希腊西部地区和伯罗奔尼撒半岛的依利斯,联盟首府设在埃陀利亚的特尔蒙。阿卡亚联盟包括阿卡亚、阿卡地亚、阿果利等地区和不少城市。在公元前3世纪后期阿拉图(公元前271-213年)任司令官时,科林斯、西库昂等大城也加人联盟,并把马其顿驻军逐出科林斯。阿拉图执行贵族的保守政策。在科林斯等城加人同盟后,商业贵族起很大作用,联盟更少民主性质。阿卡亚联盟虽然也反对马其顿,但每当自身利益受到威胁,便倒向马其顿一边。当克利奥米尼(公元前235-221年)在斯巴达进行改革期间,阿拉图害伯运动的影响波及阿卡亚联盟,就勾结马其顿,出兵伯罗奔尼撒,扑灭斯巴达的改革运动。阿卡亚联盟和埃陀利亚联盟在形成之初都企图以各邦联合的方式维持城邦制,但是这个方式的本身孕育着超越城邦之上的政治组合。后来罗马东侵,两个联盟又与之联合,对罗马最后在希腊建立行省制起了铺平道路的作用。
从公元前5世纪末起,斯巴达的土地兼并和阶级分化便日益剧烈。公元前3世纪中期到2世纪初期,斯巴达发生好几次社会改革运动。最初一次改革是由国王阿基斯(公元前245-241年)发起的。阿基斯企图用取消债务、平分土地的办法来加强公民集团和国家实力。取消债务的措施虽得以实行,但平分土地则受到贵族大地主的激烈反对,终于失败。阿基斯失败后,国王克利奥米尼继起推行改革。克利奥米尼用武力镇压了大贵族反对派,然后实行重分土地,废除债务,把斯巴达公民份地恢复为四千份。斯巴达的军力加强了,改革的影响传到了其他城邦。但是克利奥米尼的改革受到阿卡亚联盟和马其顿的联合反对。他们进攻斯巴达,迫使克利奥米尼逃亡埃及,改革运动再度失败。此后不到十五年,斯巴达又掀起了由内比斯(公元前207-192年)领导的改革运动。内比斯在群众拥戴下建立了僭主政治。为了取得广大群众的支持,他驱逐了贵族和大地主,平分了他们的财产;还解放很多希洛人,分给他们土地。由拥护内比斯的群众组成的斯巴达军队极为英勇善战,因此这个运动在全希腊奴隶主阶级的殊死反对下仍坚持了十五年。后来向希腊侵略的罗马人也支持阿卡亚联盟反对内比斯,斯巴达军队才被击败。内比斯被阴谋害死,斯巴达归人阿卡亚联盟。于是斯巴达恢复公民份地制和巩固城邦秩序的企图终成泡影,与这一企图相伴随的社会改革也失败了。
这些社会改革运动之所以失败,主要原因就在于改革者的主观企图违反了当时奴隶制经济发展的趋势。斯巴达王族的个别人物想通过改革恢复古斯巴达的公社制度,是逆势而行;即使能暂时实现,仍然不能抵制奴隶制和贫富分化的发展。这些改革运动象公元前4世纪希腊各城邦的贫民起义斗争一样,是奴隶制城邦危机加深的表现。它们一再地冲击着已经过时的城邦制度,使它瓦解,从而为奴隶制关系和奴隶制国家更大范围的扩展和联合开辟了道路。到公元前2世纪中期,整个希腊世界便被归并入罗马的版图之内。

2、埃及托勒密王朝
亚历山大死后,帝国分裂,埃及这个最富有的国家为其部将托勒密占有。公元前305年,托勒密正式称王,为托勒密一世(公元前305-283年),建立了埃及历史上的托勒密王朝(公元前305-30年)。
托勒密王朝继承埃及法老的传统,实行神权的君主专制,自居为神化的国王。托勒密一世鼓励对自己的崇拜,号为“救主”。托勒密二世即位后,首先把已死的国王尊为神,下令全国举行崇拜。国王又是整个国家的人格化,可以独断独行地处置臣民的财产、劳动以及他们的生命。国王的意旨就是法律,文武百官不过是奉行国王意旨的仆役。
托勒密王朝也全盘保留了古埃及的国家机构。全埃及分为上下两部分,每部包括若干州,州下设县,县以下为村社。中央官制也大体沿袭埃及旧制,王宫与朝廷不分,官衔中杂有马其顿和波斯的成分,如所谓“王亲国戚”、“王的同僚”之类。官员根据和国王的亲疏关系分成几品几等。他们无论大小,都夤缘攀附宫廷,以求取得国王的恩宠。
希腊式城市在托勒密王朝统治下占有特殊的地位。虽然早在希腊大移民运动的时期,希腊人便移民到埃及,并在埃及尼罗河三角洲上建立了移民据点瑙克拉梯斯,但是这种移民据点对埃及社会经济本身没有多大影响。到了托勒密时期,希腊、马其顿人聚居的城市大有发展。尼罗河口的亚历山大里亚成为王朝的首都,同时又是全国经济和文化的中心。在南部也建立了一个大城托勒密迈伊。这两个新兴的城市和原有的瑙克拉梯斯都有一定的自治权,即所谓希腊式城市。
埃及人民在托勒密王朝统治下受到外族统治和阶级剥削的双重压迫。他们反托勒密斗争的形式之一是农夫的大规模逃亡。人民起义经常发生,农夫的逃亡斗争很容易发展为武装起义。到了托勒密王朝后期,人民起义和士兵哗变便更为普遍,直接削弱了王朝的统治。
在频繁的人民起义中,托勒密的中央统治力量极不稳定,宫廷内部阴谋愈来愈甚。从公元前二世纪中叶起,争夺王位者或依附罗马,如托勒密六世和七世;或利用人民起义的机会攀登王座,如托勒密十一世。罗马人乘机渗入,使托勒密王朝越来越处于依附地位。到女王克利奥帕特拉时期(公元前51-30年),王室内部又发生争夺王位的纷争。其时罗马的恺撒、屋大维已先后侵入埃及,托勒密王朝终于公元前30年为罗马灭亡。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6-04-11 10:24:11 +0800 CST  
3、西亚塞琉古王朝
塞琉古王朝是亚历山大部将塞琉古所建,以叙利亚为统治中心,故又称叙利亚王国,中国史书称条支。早在公元前312年,塞琉古已据有巴比伦一带。共后数年,与安提柯争夺叙利亚,地位日趋强固,乃于305年称王,为塞琉古一世(公元前305-280年)。塞琉古企图囊括亚历山大帝国的旧土,称王后东侵印度。共时北印度已经在孔雀王朝下统一,国势方盛,塞琉古不得不退出过去马其顿军征服的印度河以西的土地,换取五百头战象媾和而归。公元前30I年伊普索斯之战,塞琉古与其他亚历山大旧将合力打败安提柯,以后继续扩张,至281年已控制小亚细亚西部。次年,塞琉古渡海攻马其顿,遇害而死。其子安条克一世(公元前280-261年)继位,于公元前279-275年间击退北方加拉太人对小亚细亚的侵袭,并开始和埃及争霸。这时塞琉古王朝所统治的地区,与大流土一世时期波斯帝国在亚洲的属土大致相当。
塞琉古王朝和托勒密王朝争夺东部地中海和爱琴海的霸权,从公元前276年起进行了长期的战争,史称“叙利亚战争”。当时埃及占有凯勒叙利亚、腓尼基和爱琴海的部分地区,都是塞琉古王朝的必争之地。第一次叙利亚之战(公元前276-272年)延续约四年之久,埃及在战争中占优势,但并未取得决定胜利。公元前260年,战争又起。安条克二世(公元前261-246年)联合马其顿共同对埃及作战,取得小亚细亚西岸的爱奥尼亚、凯勒叙利亚和奇里乞亚西部。马基其顿在科林斯战役中击败埃及海军,海上霸权转移到马其顿手中。这次战争称为第二次叙利亚之战,至255年结束。在此时期,帕提亚、巴克特利亚脱离塞琉古独立。公元前246年,安条克二世死,塞琉古的王位继承问题成为第三次叙利亚战争(公元前246--241年)的导火线。最初埃及因得到内应,迅即进兵叙利亚、两河流域,直达大夏。但到公元前245年,战局转对埃及不利。叙利亚、巴比伦各城市都效忠塞琉古,埃及在叙利亚战败,海军也受挫于马其顿,被迫退出新占领的广大地区,但仍据有叙利亚海岸和小亚细亚南岸一带以及爱琴海的某些据点。在安条克三世(公元前223-187年)统治时,塞琉古王国和埃及之间又因争夺凯勒叙利亚和腓尼基,再度爆发了战争,即第四次叙利亚之战(公元前221--217年)。公元前217年拉斐亚一役,塞琉古王国失败。除塞琉西亚一港外,全部叙利亚海岸都为埃及所有。但安条克三世东侵却取得胜利,约在公元前210-204年进抵米底、帕提亚、巴克特利亚,迫巴克特利亚为属国。其后又深人印度西北边境,与各小国订立“同盟”,然后退军。安条克三世在这次东侵中达到控制东西商业大道的目的,现固了与中亚、印度的贸易关系。
公元前203年,安条克三世和马其顿王腓力五世联盟,于公元前201年至195年间,利用埃及国内局势动荡不定的机会,占领凯勒叙利亚、腓尼基和巴勒斯坦,这是第五次叙利亚之战。安条克三世于战胜埃及后,西入爱琴海和希腊,引起邻国帕加马、罗德斯等的戒惧。正向东方扩张的罗马在这时出面干预。公元前190年,罗马在玛革尼西亚一役大败塞琉古军。不久,亚美尼亚、巴克特里亚皆脱离塞琉古独立。从此塞琉古王朝的地位逐渐衰落。
塞琉古王朝在玛革尼西亚一役遭遇败创之后,失地赔款,疆土日处,在经济上、政治上都处于危机状态。这时不但对东方的商路无法控制,并且在领土缩小以后,财政和物资来源也大为减少。长期战争造成的财政困难无法得到弥补,经济陷人窘境。苛捐杂税和高利贷的重负,拥有特权的外族奴隶主的压迫,使农民和城市贫民的地位急剧下降。公元前1fi8年安条克四世宜布犹太教为非法,耶路撒冷人民在绰号马卡比(意为锤子)的犹大领导下起义。虽然安条克四世对起义者采取血腥镇压,但犹太人民坚持斗争,在犹大之弟西门•马卡比的领导下于公元前142年脱离塞琉古王朝的专制统治。安条克七世在位时(公元前I39 / 138-127年),塞琉古王朝作了恢复版图的最后尝试。犹太再次被征服,但是远征帕提亚却全军覆没。安条克七世于127年战死,两河流域以东不再为塞琉古所有,剩余领土只叙利亚、凯勒叙利亚、腓尼基和奇里乞亚的一部分。即使在这样残存的疆土上,中央政府也因王朝内讧而处于完全瘫痪状态。自公元前125年底米特里二世被杀以后,宫廷篡杀连年不断,争夺王位的内战也时时爆发。公元前67年,塞琉古王朝的末君安条克十三世遇害,与之争位的腓力二世也无法进行统治。三年后,罗马的庞培侵人西亚,将叙利亚夷为罗马的行省。

4、中亚巴克特利亚王国
塞琉古王朝建立后,巴克特利亚为其统治下的一个行省。公元前3世纪中叶,总督狄奥多特乘塞琉古王朝西境有事,据地称王(约公元前250-230年)。初尚附属于塞琉古王朝,到狄奥多特二世时,遂为独立王国,占有阿姆河与锡尔河下游之间到兴都库什山麓的领土。泽拉夫善河流域的粟特与木耳加布河地区的马尔吉安那,也可能臣属于巴克特利亚。约当公元前3世纪末,粟特总督欧提德姆推翻狄奥多特二世,夺取政权,巴克特利亚的领土便包括全部粟特和现今土库曼东南之地。这些称王的总督都是希腊人,他们的独立是外族统治者的分裂活动,没有广泛的社会基础,主要是依靠希腊军队和部分地方贵族的支持。巴克特利亚王国即中国史书上所称的大夏。
公元前208年,塞琉古王朝安条克三世打败欧提德姆,双方缔和。和约规定欧提德姆保持王号,但须承认为塞琉古王朝的属国,向塞琉古提供军需给养和象队。公元前2世纪初,塞琉古王朝败于罗马,欧提德姆的继承者德米特里(公元前189-167年)乘机扩张,东伊朗、阿富汗和印度西北尽为所有。公元前2世纪上半是巴克特利亚的全盛时期。
巴克特利亚王权的基础是十分狭窄和不牢固的。当德米特里南侵印度时,留守本部的将领欧克拉提德自称为王(公元前175年),控制全部巴克特利亚本土。自是巴克特利亚分裂为两个王朝。公元前162年,欧克拉提德侵占今喀布尔河流域、帕拉帕米萨得和俾路支一带。欧提德姆王朝的德米特里则留在印度,占有杰卢姆河以东不大的地区。欧提德姆王朝以奢羯罗(今巴基斯坦北部锡亚尔科特城)为首都,到国王米南德统治时期(约公元前2世纪中),势力可能到达恒河流域。
塞人的西迁和巴克特利亚王国的衰亡巴克特利亚王国的分裂局面持续了很久。约当公元前165年前后,月氏人在匈奴的袭击下徙人伊犁河流域。原来住在这一地区的塞人有一部分向南逃入印度西北部,在克什米尔建立罽宾国,另一部分向西南迁移。不久月氏人又受到乌孙的攻击而西徙,约在公元前140--130年之间,定居于巴克特利亚阿姆河以北。这时,巴克特利亚已有塞人部落移入,正处于四分五裂的状态。据《汉书》记载,当时“大夏本无大君长,城邑往往置小长,民弱畏战,故月氏徙来,皆臣畜之。”月氏人移人巴克特利亚后,“户口殷实,安居乐业”。后分为五翎侯,以贵霜为最强。到公元1世纪初,贵霜翎侯丘就却(约公元15--45年)统一阿姆河流域到印度河上游的地区,建立了贵霜王国。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6-04-12 10:06:47 +0800 CST  
七、克尔特人

克尔特人是公元前2000年活动在中欧的一些有着共同的文化和语言特质的有亲缘关系的民族的统称,是一个由共同语言和文化传统凝合起来的松散族群,应属古代型的民族集团。主要分布在当时的高卢、北意大利(山南高卢)、西班牙、不列颠与爱尔兰,与日耳曼人并称为蛮族。
古典作家的笔下,克尔特人往往被描述为身材魁伟、长颅白肌、金发碧眼的壮汉,俨然一副欧罗巴人种诺迪克(北方)类型的典型形象。这样的体貌特征与同属南欧地中海类型,身材相对矮小、肤色略暗、发色眼色较深的大部分希腊罗马人,极易形成鲜明的对照,因而引起他们的惊讶和关注是很自然的。
相传克尔特人是夺取金苹果的希腊勇士海格利斯的后代。有的学者认为,他们祖先是印欧人的一支,是距今4000年左右,来自俄国草原的移民。距今3200年左右,他们已经占据西欧和中欧的广大地区。
在迁徙途中,克尔特人在3000年前曾受另外一支来自俄国草原的西西亚人侵扰。西西亚人教会克尔特人驯养动物的技术和马匹装备,如马嚼和组绳,这些技术使得人们更易控制和训练马匹。西西亚人把敌人头颅作为战利品的传统也为克尔特人原封不动接受。在公元前800年,从阿尔卑斯山一—波罗的海一—亚特兰大海岸都有克尔特人活动、生息。这里被称为早期克尔特新铁器文化,自公元前800年至公元600年间这里曾是克尔特人活跃的舞台。
在漫长的历史时期,克尔特人的活动范围曾经历了一个由小到大、再渐次缩减的变动过程。
法国东部塞纳河、罗亚尔河上游、德国西南部莱茵河、多瑙河上游地区是克尔特人的发源地。约公元前十世纪初,他们首次在这些地区出现。随后的几世纪中,克尔特人以武装的部落联盟为单位,向周围地区扩散、迁徙,进行军事移民。他们是欧洲最早学会制造和使用铁器和金制装饰品的民族,他们凭借铁制武器战胜了尚处于青铜时代的部落,公元前七世纪已在法国东部、中部各地定居。从公元前5世纪起,他们开始向全欧洲渗透和扩张。
大约从公元前500年开始,克尔特人从欧洲大陆进犯并占领了不列颠诸岛,一部分克尔特人在今天的爱尔兰和苏格兰定居下来,其余的一部分占领了今天的英格兰的南部和东部。克尔特人讲克尔特语。今天居住在苏格兰北部和西部山地的盖尔人(Gales)仍使用这种语言。在英语形成之前克尔特语是在不列颠岛上所能发现的唯一具有史料依据的最早的语言。
差不多在与进犯不列颠岛的同时,一部分克尔特人越过莱茵河进入法国东北部,在塞纳河以北,阿登山区以西和以南的地区定居。公元前500年以后,法国已成为克尔特人主要的居住地区。古罗马人把居住在今天法国、比利时、瑞士、荷兰、德国南部和意大利北部的克尔特人统称为高卢人,把高卢人居住的地区称为高卢,面积约60余万平方公里。之后他们曾经一度广泛分布在欧洲大陆上,先后征服了今天的法国、西班牙、葡萄牙、意大利等地区。
公元前387年和279年,克尔特人分别入侵和洗劫了罗马和希腊,一些部落甚至曾深入到今天土耳其的安纳托利亚地区。鼎盛时期的克尔特人占据着从葡萄牙到黑海之间的大片土地,几乎可与后来的罗马帝国媲美。然而,他们最终没能形成一个统一的国家。随着罗马文明的兴起,克尔特文化开始走下坡路。面对通过严格的纪律和先进的战术组织起来的罗马军队,身材高大、作战勇敢的克尔特人渐渐处于下风。
直到罗马帝国崛起的时候他们还是一股不可低估的军事力量。在公元前385年,克尔特人洗劫了罗马城,这段惨痛历史一直被罗马人铭记,公元前59~49年尤利乌斯•恺撒大败高卢的克尔特人才得以一雪前耻。克尔特文化的中心高卢在此后成为罗马帝国的行省,据称恺撒对高卢的征服,致使100万克尔特人被斩杀,100万沦为奴隶。
英国历史上的真正的“罗马人的征服”(Roman Conquest)是在公元43年开始的。当时罗马皇帝克劳迪乌斯(Claudius)率领四万大军,用了三年时间终于征服了不列颠岛的中部和中南部。随后,整个的英格兰被罗马牢牢控制了。随着罗马军队的四处征战,克尔特文化在欧洲大陆逐渐消失,一点点并入罗马文化之中,只有在罗马人永远没能到达的爱尔兰,和罗马人永远没能真正占领的苏格兰,他们延续着自己的王国。罗马人占领不列颠长达四百年,直到公元407年,因罗马帝国内外交困,才不得不放弃在不列颠的军事存在。英格兰岛上的古老居民克尔特人,又重新建立自己的秩序。
大约在公元449年,居住在西北欧的三个日耳曼部族侵犯不列颠。他们遭到克尔特人的顽强抵抗,征服过程拖延了一个半世纪之久。这过程中的一位部落将军的英勇事迹,再结合了克尔特传说中的三个英雄人物,在欧洲传讲,终于在后世成就了那位著名的亚瑟王的传说。到了公元六世纪末,不列颠诸岛上原先的居民克尔特人几乎灭绝,幸存者或逃入山林,或沦为奴隶。这就是英国历史上发生的“日耳曼人征服”,亦称“条顿人征服”。
古克尔特人没有首都,他们是以部族的形式长期存在的,他们在欧洲的扩张可以理解为“举族迁徙”。进入中世纪之后,一些克尔特人部落逐渐融合在一起,组成了现代意义上的国家。其中,爱尔兰的克尔特人(即爱尔兰人)从维京人手中夺取了都柏林,并把它作为自己的首都,而爱丁堡则被苏格兰的克尔特人(即苏格兰人)选为自己的首都。
中世纪早期,爱尔兰岛的克尔特人仍然保持着小股群居的习俗,直到公元800年前后,岛上的伦斯特,芒斯特,康诺特和阿尔斯特这四个省才联合在一起。公元795年,维京人入侵爱尔兰岛,并从公元九世纪中叶开始在岛上建立永久定居点,其中最重要的一个定居点就是都柏林。公元1000年前后,布莱恩•博罗成为所有爱尔兰人的第一个国王,并率领爱尔兰军队于公元1014年在克朗塔夫击败都柏林的丹麦人。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6-04-13 08:27:15 +0800 CST  
当初住在苏格兰的大多是皮克特人。公元6世纪,来自爱尔兰的一个名叫“苏格兰”(Scotti)的克尔特人部落侵入苏格兰地区的南部(如今的阿盖尔地区),在那儿永久定居下来,并用自己部落的名字来为这块新夺取的土地命名。他们向南扩张,并吸收了土著的皮克特人(在此之前,皮克特人一直是南方罗马人的心腹大患)。苏格兰王国基本成型于公元十一世纪,不过,位于南方的英格兰王国很快就表现出对这块土地的浓厚兴趣。苏格兰人则以和法国人订立“古老联盟”作为对英格兰野心的回应。这个“古老联盟”也成了苏格兰人此后数个世纪外交的基础。公元1296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一世(有“长腿”和“苏格兰人铁锤”等别号)吞并了苏格兰。威廉•华莱士(请参考《勇敢的心》)领导苏格兰人奋起反抗,于公元1297年进行的斯特灵战役获胜后几乎为苏格兰赢得了独立。第二年在法尔科克战败之后,威廉•华莱士率领部下和英格兰人展开了游击战,直到公元1305年被同伴出卖并被爱德华一世处死。随后,罗伯特•布鲁斯在暗杀了自己的主要对手后,宣布自己为苏格兰国王。他在公元1314年的班诺克本战役中大获全胜,把英格兰军队从苏格兰国土上全部驱逐出去。公元1328年,英格兰国王爱德华三世被迫承认了苏格兰的独立地位。
威尔士人也应该算是古代克尔特人的后代,但是,当时的威尔士地区一直处于诸侯割据的分裂状态,从来没有一个诸侯拥有足够的实力来统一这一地区。公元13世纪,英格兰国王甚至采取了和威尔士众多二流诸侯国结盟的方法来阻止该地区成为一个强大的统一体。威尔士虽然常常处于英格兰人的势力范围之内,但一直是克尔特人的堡垒。然而在1282年卢埃林王子阵亡之后,爱德华一世发动了一场战役并取得胜利,把威尔士置于英格兰的统治之下。威尔士人的民族情绪继续高涨,15世纪初由欧文•格林德领导的起义便说明了这一点。1536年和1542年的联合法令把英格兰与威尔士在行政、政治和法律上统为一体(英国王储被称为“威尔士亲王”的原因)。
在欧洲,从东到西,从南到北,他们曾经大规模迁移,曾经无处不在。他们和古希腊人做生意,和古罗马人争战不休;他们成群结队的翻过阿尔卑斯山,把铁器的使用带往欧洲各地。
在公元前一世纪,古希腊地理学家斯特雷波曾经这样描述克尔特人:“他们整个民族,都疯狂地爱好战争。能非常英勇而且迅速的投入战斗,并且无论什么借口你招惹了他们,你都将面对危险,即使是在他们没有任何武器的情况下,但他们也会拥有力量和勇气。”现今对克尔特文化的了解,来自于当时的作家和地理学家:外加上位于巴伐利亚,波西米亚和北奥地利的部分克尔特人的埋葬仪式的遗迹。克尔特人也曾形成了一个比较松散的帝国,其版图包括欧洲中部,并且不是固定的,因为他们经常的迁徙。现今的考古学家通过对著作和遗迹的探索,发现西到不列颠群岛和西班牙南部,东至特兰西瓦尼亚和黑海都有克尔特文明留下的印迹。
克尔特语又叫克尔特语族,是印欧语系下的一族语言。古时候,曾经在西欧十分流行,但是,现在讲这种语言的人只在不列颠岛上的一些地区和法国的布列塔尼半岛上。
克尔特人以大家族,或是大部落聚居在一起,为了扩大部落他们会不断地扩张版图。通常由一个克尔特的贵族骑士或是酋长来标志性的统治整个部落,并且存在一个占三分之一人口的特权阶层,他们被称作“艺术之人”,其中人们如今了解更多的是德鲁伊教和游吟诗人,他们用诗歌和手工艺品来赞美克尔特的勇士。整个克尔特社会是靠复杂的亲缘关系和义务建立起来的,其中的贵族阶层必须靠在农业,贸易和战争的胜利中做出贡献,以此来增加自己的财富和声望,他们再用这笔财富来组成或是投资到自己所属的家庭或部落。
在十四岁时,克尔特的男孩子就可以拿起武器上阵了,而女孩子也是在此时被允许结婚生育。年轻的贵族或是自由人的后代也是在十四岁生日那天被允许去一个领主或是凯尔特骑士的家中做侍从。这样的武士随从被称为“芬尼安”。这些年轻人跟随着那些富有经验的武士们将会有更多的机会去赢得他们自己的财富和荣誉。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6-04-13 08:30:26 +0800 CST  
八、罗马人

(一)、罗马王政时代
公元前10世纪至公元前7世纪,意大利半岛处于一个多民族、多元文化交织的时期。 “古意大利人”是其中最重要的一族。大概在公元前1000年的铜器时代,他们穿越北部和东部的阿尔卑斯山和亚得里亚海到达意大利,并残暴地迫使许多当地土著部落迁徙他乡。他们起初过着游牧生活,但已经具有制作铜器、使用马匹和带轮子的大车的技能。抵达意大利之后,他们形成了以农耕为基础的生活方式。这种生活方式成为随后几个世纪其子孙后代的主要生活方式,直至罗马文明的衰落。“古意大利人”是由几个民族构成的,包括萨宾人、翁布里亚人和拉丁人。
公元前9世纪和公元前8世纪,意大利半岛上出现了两个新民族:埃特鲁斯坎人和希腊人。古人认为埃特鲁斯坎人来自东方的安纳托利亚,今天的一些考古发现也证实了这一点。从起源看,他们似乎不是古意大利人,正如他们的语言也并非印欧语系一样,他们的文明混合了来自东西方的各种因素。著名的维朗诺瓦文明代表了埃特鲁斯坎人的最初发展阶段,从中我们可以看到他们在新领土上所取得的非凡的文化进步。这片新领土位于意大利东北部及亚平宁山区和第勒尼安海之间的沿海平原地区。埃特鲁斯坎人居住在独立的、强大的城邦中,城邦之间通常结成联盟。这些城邦最初由一个君主统治,后来变成通过议会和选举出的官员施行统治的寡头政治。埃特鲁斯坎人本来是农耕部族,拥有组织严密的军队,他们用这些军队来统治周边民族,同时他们也喜欢经营商业和从事手工业。托斯卡纳和北部的拉丁姆地区应该是埃特鲁斯坎人最早的定居地。一小部分拉丁人在这片领土的南端生息繁衍,在那里最终建立了罗马城。因此,在埃特鲁斯坎文明鼎盛时期还只是村民的罗马人,与埃特鲁斯坎人的语言、思想和宗教有着紧密的联系:埃特鲁斯坎人对罗马文化向文明的转化产生了独一无二的最重要的影响。
另一方面,在公元前16世纪至公元前11世纪间的迈锡尼文明时期,希腊人在意大利南部和中部沿海地带纵横航行,随后停滞不前的时期才使得他们的航行告一段落。迫于在西方贸易线路上与腓尼基人的竞争,他们建立了新的贸易基地,接着在公元前8世纪使殖民地得到全面发展。他们最初在意大利的匹兹库萨 (在那不勒斯湾的伊斯基尔岛)建立殖民地,之后又把势力稍微地向北推进到西西里岛的库米大陆以及意大利南部沿海地区。随着与希腊人的接触,埃特鲁斯坎人很快变得更加成熟起来,他们根据希腊文字创造了字母,形成了自己的雕塑及绘画风格,发展了以希腊拟人神为基础的宗教信仰,并精心制定了一套占卜未来的仪式。所有这些后来都被罗马人继承了下来。
传说,罗马人的始祖是特洛伊战争时期特洛伊城的王子伊尼阿斯。特洛伊陷落后,伊尼阿斯背父出逃,最后渡海到意大利,并娶当地国王拉丁努斯之女拉维尼来为妻。伊尼阿斯死后,其子阿斯卡尼阿斯在拉丁姆建阿尔巴•隆加城。此后王位代代相传,当传到努米托尔的时候,王位被其弟阿穆利乌斯篡夺。阿穆利乌斯为确保王位,强迫努米托尔之女西尔维娅作维斯塔贞女。可是西尔维娅为战神所爱,生了一对孪生子。阿穆利乌斯命令将这对孪生兄弟扔入第伯河中。河水将孩子漂到了岸边。后来被一位牧人(名叫法斯图鲁斯)抚养长大。哥哥名叫罗慕路斯,弟弟则叫列莫斯。兄弟俩杀死阿穆利乌斯,并将王位归还其外祖父,自己在别处建城。在建城过程中,兄弟间发生争吵,结果兄杀其弟,并以自己的名字命名该城,罗马城由此产生。据罗马作家瓦罗推算,罗马建城的年代为公元前754——753年。
罗马建城的故事,虽然有许多纯属神话,但近代考古发掘表明,这些神话中似乎也包含着一些历史的记忆。近代来的考古表明:后来得名为罗马的那块地方,位于拉丁姆的最北部,这里土地肥沃,交通便利,是附近地区居民往海边取盐的必经之地。约当公元前10世纪初,这里的小山丘上出现了原始村落群。到公元前8——7世纪,各村联合为七丘联盟,其中以居住在帕拉丁山上的拉丁人为主。后来,又并进萨宾人的部落。到公元前5——4世纪,阿汶丁山又被合并起来,被合并地区的周围筑有城墙。因此,最早的罗马城实际上就是通过联合、归并附近村落的方式逐渐形成的。
罗马城的建立标志着王政时代的开始。罗慕路斯(在位统治37年)之后,传统上记载还有另外六位国王:奴玛•庞皮利乌斯(在位43年)、图卢斯•霍斯提利乌斯(在位32年)、安库斯•马蒂乌斯(在位44年)、塔奎尼乌斯•普里斯库斯(在位38年)、赛尔维乌斯•图里乌斯(在位44年)和塔奎尼乌斯•休珀博斯(在位 25年)。在王政时代,罗马极大地扩大了对周边领土的控制。建立王政的明确目的就是提供稳定和安全,而对周边领土的征服就是服务于这一目的的。罗马人似乎对领土和财富并不特别贪婪;他们的征服主要为了防范周边民族对自己安全的威胁。
1、托里斯•奥斯蒂吕斯王时期
在托里斯•奥斯蒂吕斯王的时代,罗马和毗连的城镇阿尔巴(Alba)经常打仗,使得老百姓饱受困苦。托里斯•奥斯蒂吕斯和阿尔巴的国王Mettius Fuffetius下决心要停止斗争,但是为了决定哪个城市的国王得到最高地位,Mettius Fuffetius提出了这样一个办法:让几个士兵搏斗,哪个城市的士兵获得胜利,那个城市的国王将成为最高君主。
恰好,罗马和阿尔巴两个地方各有一对三胞胎,而且罗马的三胞胎(他们被名为“Horatii”)和阿尔巴的三胞胎(“Curiatii”)同时出生。因此,托里斯和Mettius选了这两对三胞胎作为各自城市的代表。
比赛开始不久,两个Horatii已经死了,幸存的那个Horatius幸亏没有受伤,而Curiatii兄弟一个也没有死但各个受不同程度的伤。幸存的Horatius装作逃亡,Curiatii兄弟中了他的计追赶他,但因为他们受不同的伤,有的跑得快,有的跑得慢,他们无法同时赶上Horatius。因此Horatius不必一对三和他们斗,他分开和每一个打仗,把他们逐一杀掉。
这样,罗马获得了胜利,托里斯•奥斯蒂吕斯也成为阿尔巴的君主。
2、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时期
公元前578年到公元前前534年是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统治时期,此间,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推行改革。
公元前6世纪时,罗马平民的人数大增,如果说在最初,罗马人还可以通过把一部分平民逐渐容纳到血缘亲属的氏族和部落中来的方法解决部分平民不满的话,那么到第六王塞尔维乌斯时期,这种可能已经变得微乎其微,因为这时的平民人数即使不完全等同于罗马人民,也几乎与它相差无几了。此外,平民在经济和军事事务中所起的作用也越来越大,罗马的工商业多由平民经营,税收的很大一部分也来自平民。一切与罗马有关的战争,无论是自卫战,还是对外扩张都离不开平民的参与。广大平民对氏族贵族的门阀特权强烈不满。他们要求形成中的罗马国家机构不再是以氏族门第,而是以财产多寡来确定它管辖下居民的权利和义务。而这一点,罗马的氏族制度显然是无能为力的。塞尔维乌斯改革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进行的。
塞尔维乌斯改革的主要内容有:
第一,按财产多少划分居民等级。规定罗马居民,不论贵族和平民,按财产多少划分为五个等级。第一级,拥有相当10万阿司或更多的财产,出重装步兵80个百人队(森都里亚),另外出18个骑兵队(称骑士);第二级,拥有7.5万至10万阿司财产,出次重装步兵22个百人队;第三级,拥有5万至7.5万阿司财产,出次重装步兵20个百人队;第四级,拥有2.5万至5万阿司财产出轻装步兵22个百人队;此外,无产者(proletarii)不入级,出1个轻装步兵百人队。共计193个百人队。
第二,按百人队设立森都里亚大会(百人队大会)。凡是服兵役的都可参加。这个以财产原则建立的新机构,取代了以氏族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库里亚大会。库里亚大会的一些重要职权:如宣布战争,选举官吏,重大案件的审判等都转归了森都里亚大会。从此,库里亚大会逐渐地丧失其政治上的重要性。在森都里亚会议进行表决时,每个百人队只有一票,所以第一级的富有者还可操纵绝对多数(98票),平民的胜利还是初步的。
第三,罗马城内建立四个地域部落作为管理居民的行政单位,代替原来的三个血缘部落。它们各以所在山丘为名,即帕拉丁、埃斯奎林、苏布拉与科里纳尔;城郊农村则划分为15或16个地区部落。
“这样,在罗马也是在所谓王政被废除之前,以血缘关系为基础的古代社会制度就已经被破坏了,代之而起的是一个新的、以地区划分和财产差别为基础的真正的国家制度。”塞尔维乌斯改革使氏族制度遭到了严重的失败,基本上完成了由氏族制度到国家的过渡。
3、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时期
傲慢王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是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的女婿,但却率士兵冲入王宫杀死了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自己当了王,也是最后一位王。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当政后,暴虐无道,公元前510年被罗马平民驱逐出罗马,为首的人是卢修斯•朱尼厄斯•布鲁特斯,塞尔维乌斯•图利乌斯的儿子。
罗马人民决定不再需要王,而是选出两名最初称行政长官(Praetores),后改名执政官,任期一年。第一任执政官是卢修斯•朱尼厄斯•布鲁特斯和卢修斯•塔克文•柯拉汀。 公元前509年建立起由罗马贵族掌权的罗马共和国。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6-04-14 10:21:47 +0800 CST  
(二)、罗马共和国
公元前510年罗马人驱逐了前国王暴君卢修斯•塔克文•苏佩布(高傲者塔克文),结束了罗马王政时代,建立了罗马共和国,国家由元老院、执政官和部族会议(Comitia Tributa)三权分立。掌握国家实权的元老院由贵族组成。执政官由百人队会议从贵族中选举产生,行使最高行政权力。部族大会由平民和贵族构成。
驱逐国王之后的最初十六年,罗马陷入了长期的所谓“骚乱”之中。公元前494年,当时罗马同邻近部落发生战争,而罗马平民拒绝作战,带武器离开罗马,史称“平民运动”,在这种情况下,贵族被迫承认了平民选举保民官和召开平民大会的权力,平民所选的保民官,负责保护平民的权力不受贵族侵犯。公元前471年,平民大会获得特里布斯会议(Comitia Tributa)称号,但其决议仅对平民有效。公元前454年罗马成立一个由贵族和平民构成的十人立法委员会。前451年,十人立法委员会颁布了一部法典,并刻在10个铜表上,公元前450年,又增两表,这就是著名的《十二铜表法》 。铜表法废除了平民与贵族不能通婚的限制,这也标志着罗马法的诞生。前326年,取消了债务奴隶制。
罗马刚建国时,还是一个小国家。自公元前5世纪初开始,先后战胜拉丁同盟中的一些城市和伊特拉斯坎人等近邻,又征服了意大利半岛南部的土著和希腊人的城邦,成为地中海西部的大国。
前5世纪—前396,罗马与伊特鲁利亚城邦维爱进行了战争。最终维爱被灭,伊特鲁里亚人一蹶不振,罗马的领土却翻了一倍,成为了意大利中部强国。
前390—前331年,高卢人入侵并夷平罗马城,但后来被击败逐走。此后700多年罗马保持不被外族攻克。
前264年—前146年罗马和迦太基之间为争夺地中海沿岸霸权发生了三次战争,被称为布匿战争。前215年—前148年发动4次马其顿战争。
第一次布匿战争(前264—241年):这次战争的主要起因是为争夺西西里。公元前264年,锡拉库茨雇佣兵(马美尔提亚人)发动兵变占领西西里的墨西拿城,双方因而发生冲突,是为战争的导火线。锡拉库茨的统治者希耶罗二世想夺回城市,对马美尔提亚人展开军事行动。马美尔提亚人同时向罗马和迦太基求援。罗马军队和迦太基军队开到西西里后发生冲突,揭开战争序幕。公元前264年,罗马人挫败迦太基人,夺取墨西拿。公元前263年,锡拉库茨与罗马结盟。公元前262年,罗马人经过六个月的围攻;攻占迦太基据有的西西里重镇阿格里真托。罗马人虽在陆战中获得全胜,但对封锁西西里和意大利南部海岸的迦太墓舰队的报复行动却无能为力。罗马人在意大利南部希腊人的帮助下建立了一支舰队,其战船同迦太基人的一样,也是桨式战船。但是,罗马人在战船上使用了一种新的技术装置(乌鸦吊),从而保证了他们在以后的海战中占有优势。罗马士兵利用这种装置能够登上敌船,并在敌船上进行白刃战。公元前260年,杜伊利乌斯统领的罗马舰队(113艘战船)在米莱附近的海战中首次战胜安尼巴尔统领的迦太基舰队(140艘战船)。此后,罗马人便开始远征阿非利加,以占领迦太基本土。公元前256年,埃克诺穆斯角附近发生海战,迦太基人战败(参见埃克诺穆斯角海战),执政官雷古卢斯统率的罗马军队长驱直入在阿非利加的克利比亚城一带登陆。起初,雷古卢斯连败迦太基人,但到公元前255年,罗马人却被克桑西普指挥的迦太基军队击败,雷古卢斯被俘。从公元前254年起,战事在西西里持续进行。公元前251年,罗马人占领帕诺尔穆斯,又企图攻取德雷帕努姆和利利贝奥两城,但未得逞。哈米尔卡•巴卡统率的迦太基军队于公元前247—前241年对罗马人进行了一系列打击。公元前241年,罗马舰队在埃加迪群岛附近的交战中再获大胜(参见埃加迪群岛海战),决定战局,整订了各项条款都有利于罗马人的和约。迦太基人答允撤出西西里,交出俘虏,还向罗马偿付巨额赔款。第一次布匿战争虽以罗马的胜利而告终,但是主要问题——对地中海西部地区的政治和经济统治权问题,仍然没有解决,因为迦太基的经济和政治军事实力并没有被摧垮。
第二次布匿战争(前218—201年):第一次布匿战争结束后不久,迦太基就着手准备新的战争。哈米尔卡•巴卡详细制订的战略计划是,在公元前237年—前219年征服的伊比利亚(西班牙)境内建立一支强大的军队,越过阿尔卑斯山,从北面对罗马实施突然的猛烈突击。公元前219年,汉尼拔率迦太基军队包围与罗马结盟的西班牙城市萨贡托,围困8个月,占领该城。这便是公元前218年春天开始的第二次布匿战争的导火线。罗马元老院决定派遣执政官格奈乌斯•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率军前往伊比利亚,就地击溃迦太基军队并派兵在阿非利加登陆,以期达到对迦太基本土展开军事行动之目的。但汉尼拔先发制敌,于公元前218年秋,以前所未有的行动率军越过阿尔卑斯山,进抵到陶拉西亚一带帕杜斯河(波河)谷地。迦太基军队在五个半月的时间内行军1600余公里,沿途克服了险恶的天然障碍和许多部落的抵抗。出敌不意,在提契诺河和特雷比亚河(意大利北部)战役中击溃普布利乌斯•科尔内利乌斯(参见特雷比亚河战役),西庇阿的军队。这些胜利的取得,使汉尼拔巩固了后方和与罗马为敌的高卢诸部落订立了同盟。公元前217年春,迦太基军队侵入意大利中部,在特拉西梅诺湖畔的狭窄隘口巧妙设伏,歼灭盖约•弗拉米尼统率的罗马军队(参见特拉西梅诺湖战役)。公元前216年,在坎尼战役中罗马军队(约7万人)被汉尼拔军队(5万人)包周,被全歼。这次胜利后,意大利的很多部落和城市臣服迦太基。坎尼战役的胜利是汉尼拔的重大战绩。从公元前212年起,主动权转到罗马人手中。他们采取积极的行动夺回原在意大利、西西里、伊利里亚和马其顿的失地。公元前209年,罗马人攻占了迦太基人在伊比利亚的主要基地一新迦太基城。哈斯德鲁巴企图从伊比利亚驰援汉尼拔,但因在梅塔夫尔战役(公元前207年)中被击溃,而告失败。反罗马同盟因罗马人屡屡获胜而日趋瓦解。公元前204年,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老西庇阿,P.C.西庇阿之子)率罗马军队在迦太基附近登陆。在扎马战役(公元前202年)中,迦太基人战败。公元前201年,迦太基人同罗马人签订了条款苛刻的和约。根据和约规定,迦太基人失去阿非利加以外的一切领地,将整个舰队交给罗马,并偿付巨额战争赔款。第二次布匿战争使迦太基在地中海的统治遭到了毁灭性的打击。
第三次布匿战争(前149—146年):迦太基战败于努米底亚王国之后,罗马发动第三次布匿战争。公元前149年,罗马人围攻迦太基。迦太基居民顽强抵御三年。公元前147年,埃米利安•科尔内利乌斯•西庇阿(阿非利加的小西庇阿)接任围攻迦太基部队的司令官。他整顿军纪,严密封锁迦太基城,于公元前146年春发起总攻。罗马人冲进城内,战斗持续一个星期,最后攻下中央要塞——比尔萨。罗马元老院委员会抵达这座被占领的城市后,决定把迦太基城夷为平地。结果,城中居民被卖为奴,城市被毁。迦太基的主要领地并入罗马阿非利加省,其余部分划归努米底亚。由于在布匿战争中获胜罗马成为地中海的最大强国,这就为其进一步向希腊化的东方各国扩张准备了条件。
前215年—前204年,第一次马其顿战争罗马战败;前200年—前197年,第二次马其顿战争罗马胜利;前171年—前168年,第三次马其顿战争罗马胜;前149年—前148年,第四次马其顿战争罗马胜利。经过四次马其顿战争,罗马征服了马其顿并控制了整个希腊。又通过叙利亚战争和外交手段,控制了西亚的部分地区,建成一个横跨非洲、欧洲、亚洲,称霸地中海的大国。
第一次西西里起义(前137年):其原因是这里的奴隶主对奴隶非常苛刻,于是,恩那城和阿格里根特于前137年爆发奴隶起义,两城起义的奴隶相汇合,不久就发展为20万人,起义者建立自己的国家,转战各地打击奴隶主,并屡次打败前来镇压的罗马军队。前132年,罗马派执政官率大军才把这次镇压下去。
第二次西西里起义(前104年):其原因是总督受奴隶主贿赂,停止释放奴隶而引起的。这些因债务而沦为奴隶的自由民发动起义,起义军很快发展到3万人,也建立了自己的政权。前101年,罗马派大军镇压了这次起义。
斯巴达克大起义(前73年):斯巴达克率领的奴隶起义,是受不了奴隶的非人待遇,于是,轰轰烈烈的奴隶大起义爆发了。起义者最初战无不胜,以至罗马无人敢出来当执政官。但起义坚持了三年后,被克拉苏镇压下去了。起义所以失败,是受历史条件局限。如人数已发展到12万,行军线是直南直北,这一方面说明其力量强大,一方面也说明其斗争目标模糊。加上罗马共和国此时还比较强大,所以起义悲壮的失败了。
前90年,为了争取罗马公民权,意大利人起义,史称同盟者战争。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6-04-15 11:12:29 +0800 CST  
1、马略军事改革
前107-103年,推行以雇佣兵制取代公民兵制的改革。公元前 2世纪末,由于罗马奴隶占有制的发展、土地兼并和连年战争,小农纷纷破产,公民兵制的基础遭到破坏。公元前 111年罗马与篡夺努米底亚王位的朱古达发生战争 。因罗马军队腐败,指挥无能,以致战事旷日持久。公元前 107年马略首任执政官 (前104~前100、前86年,他又 6 次当选执政官),受权征讨朱古达,并开始推行军事改革。他于公元前 105年取得了这次战争的胜利。继而在公元前104~前103年在高卢南部和意大利北部与日耳曼人的金伯尔和条顿诸部落的战争中取得胜利,同时完成了军事改革。
将原有的征集公民兵改为募兵制,招收穷苦公民服役 。规定士兵服役期为16年。服役期间由国家供应装备、给养和支付军饷。退役士兵由国家分给土地。扩充军团人数,由4500人增至6000人;实行新编制,1个军团包括10个联队,1个联队下辖3个中队,中队下分2个森图里亚 (又译百人队);采用不同武器、兵种和训练程度为基础的战斗队形,以增进作战的灵活性和指挥效能;增加工兵和机械装备。加强军纪和训练。
马略的军事改革对罗马历史发展有深远影响。改革扩大了兵源,增强了军队战斗力,同时使军队性质逐渐发生变化,成为社会、政治斗争的重要因素。
2、苏拉的独裁
前81-79年,第一次米特里达梯战争时,统治者内部的矛盾就开始激烈起来。当时,在谁担任东征司令官的问题上,马略和苏拉的斗争颇为激烈,当苏拉的军队还未开出意大利时,保民官在马略的怂恿下免去了苏拉东征司令官的职务,苏拉立即返回进攻罗马,大肆捕杀马略党人,这是罗马历史上第一次自己的军队进攻自己国家的恶例。马略在苏拉的捕杀下只好逃往非洲,但苏拉于前 87年东征走后,马略又返回罗马进行了五昼夜的血腥报复。前86年,马略第七次任执政官,此后不久便死去,而在东方的苏拉,于前83年回到罗马后又开始了一场血腥屠杀。据史家估计,内战被杀者达10万人。前82年,苏拉在罗马独裁,这是罗马历史上第一次独裁,但这位太上皇于公元前78年病故,罗马政局再次开始动荡起来,动荡的结果是出现了前三头政治,即由克拉苏、庞培、恺撒三巨头来左右罗马政局。
3、前三头同盟
克拉苏是镇压斯巴达克起义的刽子手,他并无军事才能,镇压斯巴达克起义有侥幸成功的因素,他实际是以富豪出名,有私人消防队,但他的消防队是讹诈消防队,所以他又是罗马有名的吝啬鬼,尽管他曾以一万桌酒席搞宴请,试图洗刷自己的不好名声,但不仅未见效,还差点卷入“卡提林阴谋”中,在这种不利的情况下,他开始向庞培、恺撒靠近,以捞了取政治资本。
恺撒的姑母是马略妻子,苏拉独裁后,恺撒受迫害逃亡在外,他论权势不及庞培,论财产不及克拉苏,但论政治野心,他比他们大得多。苏拉独裁结束后,恺撒返回罗马,由于他乐善好施,在罗马平民中颇有声望,但在前 61年出任西班牙总督时,恺撒已穷得无法前去就任,克拉苏于是帮他还清债务,摆脱窘境。前60年,恺撒返回罗马时虽很富有,但元老院也刁难他,于是,他与政治上不得志的克拉苏、庞培结成秘密同盟,三位同病相怜者为了更好地勾结,恺撒当了年近50岁的庞培的岳父。前59年,恺撒任执政官,前58年又出任高卢总督,在此期间,恺撒的势力日益澎涨。前56年,三巨头划分势力范围,恺撒统治高卢,庞培统治西班牙,克拉苏统治东方。前54年,恺撒女儿去世,次年,克拉苏死于帕提亚战争,这样,三头便剩下两头,庞培联合元老院要求恺撒交出兵权,否则就以公敌论处。恺撒借口逃往高卢的保民官人身权利受到侵犯,于前49年向罗马进军,庞培和元老院仓皇逃往希腊。 前48年,庞培与恺撒在法萨卢决战,庞培失败后逃往埃及,恺撒于是追到埃及,老女婿被埃及人给杀了,但小岳父在埃及有了艳遇,恺撒和托勒密王朝的女王科里奥帕特拉成了情侣。前47年,米特里达梯又起兵反罗马,恺撒前去镇压。前46年,恺撒又肃清了非洲和西班牙庞培的残部。前45年,内战以恺撒胜利暂告结束。
恺撒独裁后,进行了一系列改革,其范围之广令人吃惊,有经济和政治的,还有文化方面的。但这位著名的政治家的独裁引起了共和派的不满,前 44年3月15日,恺撒在元老院会议上被人刺杀。罗马政局又开始动荡起来,结果是安东尼、雷必达、屋大维三巨头控制了罗马的政局。
4、后三头同盟
安东尼是恺撒的心腹部将,雷必达是骑兵长官,屋大维是恺撒的养子,三人于前 43年公开结盟后,借口为恺撒报仇实行大屠杀,以摧毁敌对力量,恐怖中有300名元老和两千名骑士被杀。前40年,后三头划分势力范围,有权势的安东尼统治富裕的东方,雷必达统治非洲,屋大维统治西方和高卢,意大利由三头共管。后三头为加强政治同盟关系,也效仿前三头的联姻作法,安东尼当了屋大维的姐夫。不过,三巨头的关系不久便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5、屋大维登基
屋大维是杰出的政治家,成为三巨头时还不满 20岁,他坐镇西方后便开始了他早已胸中有数的计划。前36年,他借助雷必达的兵力消灭了西西里庞培的残余势力,接着又引诱雷必达的士兵倒戈,剥夺了雷必达的兵权。这样,三头也剩下了两头。此时,屋大维虽然在意大利得势,但安东尼在东方也巩固了统治地位,并在埃及当起了模范丈夫,屋大维又开始了他的下一步计划。前32年,屋大维带着武装随从,迫使拥护安东尼的两个执政官和300名元老逃往埃及,安东尼于是修书遗弃了屋大维的姐姐,屋大维为了报复,破坏古老的习俗,迫令神庙贞女交出安东尼的遗嘱,并向元老院宣读,结果激起罗马人的不满,元老院和公民大会于是剥夺了安东尼的一切职权,并向埃及女王宣战。
前31年,屋大维和安东尼在阿克兴海角决战,屋大维在其将军兼好友阿格里帕的帮助下逆转战局,一同前往观战的克丽欧巴特拉在其余战舰的掩护下突破罗马舰队包围撤退,安东尼紧随其后。回亚历山大之后,女王并没有公布事实,而是散播屋大维战败的消息。前30年,屋大维进兵埃及,保卫亚历山大。安东尼和克丽欧巴特拉经过阿克兴海战后实力大减,已无力与屋大维抵抗。对安东尼一往情深的克丽欧巴特拉单独与屋大维会面,希望如果自己可以说服安东尼投降那么屋大维可以饶其不死。屋大维答应了。于是克丽欧巴特拉写信给安东尼谎称自己已自杀,希望他能够投降于罗马。安东尼看到女王的亲笔信之后悲痛欲绝,拔出短剑自刎,却未立刻死去,此时他又得知女王还活着,立刻令属下把自己送到女王宫殿。而这时的克丽欧巴特拉已经遭到屋大维软禁,她在两个衷心的侍女的帮助下把奄奄一息的安东尼用绳子吊进了自己的房间。安东尼最终死在了女王的怀里,他的最后一句话是:我一个罗马人,却最终被另一个罗马人打败了。安东尼死后克丽欧巴特拉伤心欲绝,她撕毁自己身上的衣服,把安东尼身上的血涂在自己脸上,称他为“主人”“神明”,之后女王开始绝食,但是屋大维用她的孩子们的生命威胁她,使她迫不得已暂时放弃自杀。克丽欧巴特拉假意放弃自杀并且生称自己愿意跟屋大维回罗马。与此同时她秘密地命一个农夫将毒蛇藏于无花果篮里骗过罗马守卫带进王宫。她在自杀前派人给屋大维送去遗书,遗书中请求屋大维将她与安东尼合葬。盛装的女王最后用毒蛇自尽了,她的两个侍女先后也用毒蛇自杀。当屋大维得知消息并且赶到女王身边时,奄奄一息的侍女查米拉正扶正女王头上的金冠。罗马士兵气急败坏的责问道:你的女王怎么成了这样?! 查米恩回答道:这样不是很好么?许多埃及的君王都是这样走的。
托勒密王朝就这样结束了,埃及并入罗马版图。屋大维接着凯旋罗马,一个世纪之久的内战终于结束,共和国最终被帝制埋藏了。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6-04-16 10:39:04 +0800 CST  
(三)、罗马帝国
1、帝国建立
罗马共和国末期,是一个动荡的年代。前44年,恺撒遇刺身亡,遗嘱指定屋大维为其继承人。时年19岁,身在希腊阿波罗尼亚军中的屋大维得知消息后,立即行军回到罗马。此时的罗马正掌握在谋杀恺撒的共和派元老布鲁图与卡西乌斯手中。于是,屋大维设法与恺撒的同僚马克•安东尼、雷必达结盟,史称后三头同盟。接着,三人开始清理元老院异端,百余名元老和骑士被杀。
此后,安东尼与屋大维率军追击已经逃往东方的布鲁图与卡西乌斯。前42年,布鲁图与卡西乌斯兵败自杀。屋大维返回罗马,安东尼则前往埃及,在那里,他与恺撒的情人,埃及托勒密王朝女王克利奥帕特拉七世(埃及艳后)结盟。至此,罗马西属屋大维,东属安东尼。安东尼忙于东方帕提亚战事,并始终和埃及女王保持亲密关系。
于是,屋大维在罗马广结人心,巩固权力,布谣以中伤安东尼,称其反叛罗马,甘愿做一个埃及人。双方矛盾日益激烈。终于,前32年,屋大维向安东尼宣战。
前31年9月,安东尼和埃及女王的联军,在希腊的亚克兴角与屋大维交战,史称亚克兴海战。结果,安东尼惨败,与女王逃回埃及。前30年,屋大维入侵埃及,安东尼和女王先后自杀,而女王与恺撒的私生子恺撒里昂被处死,托勒密王朝灭亡。至此,埃及成为了罗马的一个行省。
前27年,屋大维巧妙运用政治手腕,一面表示卸除一切大权,恢复共和制;一面又装作迫于元老院和公民的请求,接受与共和制度完全违背的绝对权力,成为元首(或可译作“第一公民”)、最高统帅(或可译作“凯旋大将军”、“大元帅”)、最高代行执政官、终身执政官、保民官、大祭司长、第一元老等,并获得了元老院授予的“奥古斯都”和“祖国之父”的称号(以后的皇帝也有这些头衔)。屋大维的这场精彩演出宣布了罗马帝国的建立。
2、 前期帝国
(1)、朱里亚•克劳狄王朝
屋大维在位期间,建立了帝国第一支常备军团和近卫军。他不断对外征战。经过对西班牙北部部落的连年苦战,于前19年完全征服了西班牙。从前16年起,屋大维出兵阿尔卑斯山东部和多瑙河上游,设雷蒂安和诺里克两个行省,接着又出兵多瑙河中下游,设潘诺尼亚和米西亚两个行省。从前12年到5年,逐渐征服了莱茵河到易北河之间的土地。但新征服的土地不断发生暴动。9年,将领瓦鲁斯在镇压日耳曼人起义的条顿堡森林战役中遭伏击而全军覆没,以至于屋大维不得不放弃莱茵河到易北河之间的土地,从此,罗马帝国向西部日耳曼的扩张停止。之后,屋大维没有进行大的征伐,随后的百余年是一段漫长的稳定局面,称之为罗马和平时期。
14年,屋大维去世,传位养子提比略。提比略为加强皇权,取消了公民大会的立法权和选举权,将近卫军集中到罗马以保卫皇帝,并制裁一切反对皇帝或是非议皇帝的言行,要求元老院只能和他发表相同意见。由于提比略独断专行,和元老院关系紧张。他于26年隐退到卡普里岛,并在那里统治罗马近十年。37年,提比略病死于卡普里岛。
提比略死后,近卫军立卡利古拉为帝。这是罗马史上第一次军队拥立皇帝。卡利古拉患有精神病,不理国政,沉迷于娱乐活动,并喜怒无常,经常处死人或没收财产,他甚至任命自己的坐骑为执政官。40年,他在罗马演讲鼓吹个人独裁,并神化皇帝。41年,卡利古拉被近卫军杀死。
卡利古拉死后,近卫军拥立他年迈的叔叔克劳狄乌斯即位。克劳狄乌斯改革政权机关,建立了一套官僚体系。中央有三个部门,即秘书处(掌内政、军事、外交)、财务处(掌财务)及司法处(掌法律),并提高骑士地位,又将罗马公民权授予行省居民。由此,行省贵族也可以充任高级官员或是元老。克劳狄乌斯在位期间还修建了台伯河口的奥斯提亚港以及大规模的输水管道。对外扩张方面,克劳狄乌斯又新征服了不列颠南部和毛里塔尼亚。54年,克劳狄乌斯被皇后小阿格里皮娜毒死。
克劳狄乌斯死后,养子尼禄即位。尼禄在位时期,制定了多项惠及平民的政策。但同时,他也是罗马史上著名的暴君,残酷暴虐,处死母亲、杀害妻子。他热衷于艺术,以“伟大的艺人”自居。64年,罗马发生大火,全城几乎全部焚毁。尼禄在大火过后开始修建新宫,号为“金宫”。罗马于是传有流言:尼禄放火以便建造新宫。尼禄为消除流言,以基督徒为替罪羊,大肆捕杀基督徒(耶稣十二门徒之一圣彼得,便死于此事件)。[1] 66年,巴勒斯坦地区爆发了犹太战争。此时,尼禄又到希腊进行长时间的艺术巡回演出。由于尼禄暴政,各地爆发了大规模的起义。68年3月,高卢总督温代克斯与西班牙总督加尔巴起兵造反。5月,温代克斯兵败身亡。此时,元老院宣布尼禄为国家公敌并判处其死刑。尼禄在逃亡途中自杀。
(2)、四帝内乱期(四帝之年)
尼禄死后,元老院承认加尔巴为帝。由于加尔巴年老体衰,无力控制局面,导致各地将领拥兵自重。69年1月,下日耳曼总督维特里乌斯称帝,同时加尔巴被部下奥托所杀,奥托自立为帝。3月,维特里乌斯出兵与奥托争夺帝位,奥托战败自杀。7月,正在平定犹太人叛乱的将领韦帕芗称帝。10月,韦帕芗击败维特里乌斯,结束了皇位争夺战。
(3)、弗拉维王朝
69年12月,韦帕芗称帝。韦帕芗称帝后,帝国面临危机,他首先镇压各地的起义。70年,其子提图斯率兵进攻耶路撒冷,城破后,屠杀大量犹太人,并烧毁犹太神庙,犹太战争结束。为了弥补财政上的巨大赤字,韦帕芗猛增税率,提高行省的税额,使他得到了足够的钱财来整顿军事和内政。另外,在他统治时期,大力加强了行省的地位。73年,他将各行省贵族加入元老院,并授予许多行省贵族罗马公民权,使行省贵族广泛参政。
79年,韦帕芗去世,其子提图斯即位。提图斯为政温和。就任首年,维苏威火山爆发,埋没庞贝城。81年,提图斯去世,弟弟图密善即位,传言提图斯为图密善所毒死。图密善专制独裁,以“主上和神”自居,蔑视元老院。对外扩张方面,图密善在南日耳曼取得了成功,但在对达契亚的战争中两次失利,不得不送礼讲和。89年,图密善借口支持叛乱,处死了一大批元老显贵,招致众人不满。96年,图密善死于宫廷政变。
(4)、安敦尼王朝
图密善死后,元老院推举参与政变的前执政官涅尔瓦为帝。
涅尔瓦尊敬善待元老,元老院的权威得到一定恢复。但涅尔瓦相当不受军队和军事统帅的欢迎。为了争取军队的支持,涅尔瓦在即位的第二年,挑选战功卓著的日耳曼总督图拉真作为养子,成功平息了军队的不满。
98年,涅尔瓦去世,图拉真即位,他是第一个出身行省贵族的皇帝。图拉真继续执行涅尔瓦善待元老的政策,兴建公共设施,并积极对外扩张,图拉真在位时期,罗马帝国疆域达到最大。从101年起图拉真就率兵入侵达契亚,至106年完全征服,设达契亚行省。图拉真举行了盛大的凯旋式,宣布过节123天,并建造古罗马图拉真记功柱。105年,图拉真占领阿拉伯北部,设阿拉伯行省。114年,图拉真吞并亚美尼亚,设亚美尼亚行省。此后,图拉真继续东进,击败了帕提亚军队,于116年占领帕提亚首都泰西封。当年年底,图拉真兵抵波斯湾,他是唯一达到过这里的罗马统帅。117年,图拉真病重撤军,设亚述和美索不达米亚两个行省。临终前宣布哈德良为养子。
图拉真死后,哈德良即位。哈德良转攻为守,放弃了图拉真在东方征服的土地。为了抵御日耳曼人的南侵,他在现德意志南部修筑长城,把莱茵河与多瑙河上游连成一片;他又在不列颠岛北部修筑了横贯东西的“哈德良长城”,以防御苏格兰的“蛮族”侵入。哈德良将元首制过渡到绝对君主制,以自己的意志为最高法律,命令法学家编成《永久敕令》,作为帝国的法律基础。他大力加强骑士地位,使其成为一个特定的官僚阶层。他改进元首顾问会,使其直接对皇帝负责。他还加强了行省的罗马化,缩小行省城市和罗马的距离。131年,哈德良禁止犹太人举行割礼、过安息日和阅读犹太律法,此举引发了犹太人大起义,罗马军队耗时3年,屠杀58万犹太人,才把起义镇压下去。哈德良对继承人问题十分重视,他选择了一位50岁的议员安敦尼•庇护为养子,并要求这名议员收另一名18岁的议员马可•奥勒留为养子。哈德良在位期间,多次巡游,其足迹几乎遍布整个帝国。他还重新修筑了著名的万神殿。
138年,哈德良去世,养子安敦尼•庇护即位。安敦尼•庇护在位期间,对外收敛边境,大体无事;对内勤政爱民,与元老院关系良好,国库收入极多,罗马享受了20多年的太平盛世。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6-04-17 11:30:03 +0800 CST  
161年,安敦尼•庇护去世,帝位由两个养子维鲁斯和马可•奥勒留继承,这是罗马史上第一次两帝共治。马可•奥勒留是著名的“哲学家皇帝”,是斯多葛派哲学的主要阐述者,著有《沉思录》。维鲁斯则是一个平庸的人。两人登基时,帝国边境形势严峻,帕提亚在162年入侵亚美尼亚,维鲁斯经过四年苦战才击退帕提亚人,并于164年至165年间吞并美索不达米亚。167年,日耳曼人再次入侵,两位皇帝不得不率军征讨。由于财政拮据,皇帝卖掉皇冠上的珠宝以筹集军饷。169年,维鲁斯去世,帝国又恢复了一个皇帝的局面。马可•奥勒留为减轻日耳曼人对帝国的压力,允许他们定居帝国边境,为以后的蛮族入侵埋下了隐患。175年,将领阿维狄乌斯•卡西乌斯于帝国东方发动叛乱。平定叛乱后,马可•奥勒留又开始了对日耳曼人的战争,试图吞并波西米亚,180年,就在即将成功时,马可•奥勒留病死军中。
马可•奥勒留是一位比较伟大的皇帝,他在位时勤政爱民,积极处理政务,然而他在继承人问题上犯了一个巨大的错误,即指定其子康茂德为皇位继承人,并且拔苗助长,让他和自己一起处理政事,为三世纪危机埋下了伏笔。他死后,罗马帝国逐渐开始衰败了。
3、后期帝国
(1)、危机开始
马可•奥勒留死后,其子康茂德继位。
康茂德在位初期不敢放纵,对马可•奥勒留生前任命辅佐他的元老比较敬重。182年,他的姐姐鲁琪拉和一些元老试图暗杀他,事发后,他处死了参与暗杀的所有人以及许多无辜者。康茂德从此对元老不再信任,将政事都交给宠臣和近卫军长官处理。后期残暴多疑,喜爱马戏、摔跤等体育活动,自称大力神转世,常穿上角斗士服装,参加角斗。康茂德的统治引起人民不满,许多人都密谋刺杀他,这也促使他变得更加怪僻暴虐。193年元旦,当康茂德宣布要以角斗士装扮担任当年执政官时,他的情妇给他喝了杯毒酒,随后就被近卫军长官派来的摔跤手掐死。
康茂德死后,近卫军拥立城市长官佩蒂纳克斯,佩蒂纳克斯积极平息康茂德给帝国带来的负面影响,但当他想整肃军纪时,马上就被近卫军杀死。佩蒂纳克斯死后,近卫军居然宣布将皇位拍卖,出价多者就可做皇帝。经过多人之间的竞争,尤利安努斯以近卫军满意的价格买到了皇位。但尤利安努斯没有一个追随者,只不过是个傀儡,军队更是对他不屑一顾。叙利亚总督奈哲尔率先自立为帝,接着,潘诺尼亚总督、北非人塞维鲁造反,他率领部队急行军,迅速向罗马进发,近卫军士气低落,很快就溃败。元老院转而宣布塞维鲁为皇帝。近卫军为请求塞维鲁的谅解而处死了尤利安努斯。塞维鲁进入罗马后将原来的近卫军以叛国罪的罪名全部处死,并以自己的士兵组成了更为庞大的新近卫军。
(2)、塞维鲁王朝
塞维鲁称帝后,立即和已经称帝的奈哲尔开战,194年,奈哲尔在伊苏斯战败。197年,塞维鲁又在里昂击败造反的不列颠总督阿尔拜努斯,从193年起的内战由此结束。
塞维鲁是军人,习惯独断专行,不把元老院放在眼里,将众多元老撤下重要职位,以没有文化的骑士代替他们。塞维鲁的统治是以军队为后盾的,他大肆扩军,将罗马军队扩充到了前所未有的地步,其中大多是外族人;并施尽一切手段笼络军队,给军队发高饷,奖赏也毫不吝啬。塞维鲁在军事上取得了不小的成功,除了结束内战外,还于197年打败了阿尔沙克王朝,再次吞并美索不达米亚。塞维鲁将皇权提高到至高无上的地步,他的法学家称“他是不受一切法律约束的,是任何人的主宰,帝国是他的财产”。208年,塞维鲁出兵不列颠,没有取得多大进展。211年,病死于约克。临终时对两个儿子的遗言是:“愿你们兄弟和睦相处,让士兵们都发财,不要管其他人。”
塞维鲁死后,两个儿子卡拉卡拉和盖塔同时即位,次年,卡拉卡拉杀盖塔。卡拉卡拉又是一位暴君,杀了弟弟及其同党,妻子、岳父和许多有名望的人也被杀。卡拉卡拉继续施行塞维鲁优待军队的政策,为了增加收入、扩大税源,卡拉卡拉于212年颁布卡拉卡拉敕令,授予帝国境内所有自由民以罗马公民身份。217年,卡拉卡拉在出征阿尔沙克王朝时被近卫军杀死。
卡拉卡拉被杀后,近卫军长官马克里努斯自立为帝,并以其子迪亚杜门尼安为共治皇帝。马克里努斯是罗马史上第一位不是元老的皇帝。马克里努斯继位后接受了极其不利的条款,结束了与帕提亚的战争,又缩减军费,导致军队的不满。218年,塞维鲁的妻妹朱丽娅•米萨煽动了一场叛乱,马克里努斯和迪亚杜门尼安均在小亚细亚被杀。
米萨立年仅13岁的外孙埃拉伽巴路斯为帝,罗马开始女人当政的时代。埃拉伽巴路斯崇拜东方诸神,又荒淫无度、不理国政,和元老院与军队的关系极差。222年,米萨默许近卫军杀死了他,并立另一个14岁的外孙亚历山大•塞维鲁为帝。亚历山大•塞维鲁在位时,与元老院的关系有所改善。231年,亚历山大•塞维鲁前往东方与萨珊王朝作战,情况稍有好转,又赶去西方抵抗日耳曼人。235年,军队叛乱,亚历山大•塞维鲁被杀。
(3)、危机高潮
亚历山大•塞维鲁死后,军队拥立马克西米努斯为帝。马克西米努斯出身低微,遭人鄙视,故以残暴手段对待元老院和人民。238年,元老院秘密指示近卫军将其杀死。同年,元老院推出四个皇帝,全部被杀。随后即位的戈尔迪安三世不过13岁,是近卫军的傀儡。244年,军队拥立阿拉伯人菲利普。在位期间举办了罗马建国1000年的庆祝活动。249年,阿拉伯人菲利普被造反的将领德基乌斯杀死。德基乌斯又于251年与哥特人的战争中战死。即位的加卢斯在位期间又爆发了一场持久的瘟疫。加卢斯于253年死于士兵之手。即位的瓦勒良和加里恩努斯率领两支大军,一支在东部抵抗波斯人,另一支在西部抵抗日耳曼人,此举首开帝国东西分治的先河。259年,莱茵河地区的将领波斯杜穆斯自立为帝,建立高卢帝国,包括高卢、不列颠、西班牙大部分地区。260年,瓦勒良在和波斯人作战时被俘,结果不明。267年,东部的帕尔米拉独立,将部分东方行省分裂出去。此时罗马帝国的混乱达到了极点,中央政权几乎瘫痪,皇帝不但要面对外部敌人,还要镇压不时造反的军队和起义的人民。另外,军队不断拥立新帝,企盼更多的赏赐,赏赐不慷慨,皇帝就会被杀。268年,加里恩努斯改革军事,解除军人的其它职务,成为职业军,又新设立了一支后备军,驻扎在米兰,并以米兰为帝国的军事首府。改革后的军队成功击溃了东哥特人的进攻。269年,高卢地区爆发了由奴隶和隶农起义的巴高达运动,起义者自立为帝,并自铸钱币,持续至286年。
(4)、伊利里亚诸帝
加里恩努斯改革军事后不到一年就被部下杀死,克劳狄二世即位。他先是打败了阿拉曼尼人,后来又击败了一支强大的哥特人军队,有“哥特征服者”的称号。克劳狄二世于270年死于瘟疫,奥勒良即位。他在潘诺尼亚再次重创哥特人,结束了哥特人的入侵。接着又率军东征,击败帕尔米拉帝国,收复了小亚细亚和叙利亚,随后攻进了帕尔米拉城,俘虏了帕尔米拉女王齐诺比亚,于273年将帕尔米拉城夷为平地。同年,奥勒良击败了高卢帝国皇帝泰特里库斯一世,将高卢、不列颠和西班牙重新并入帝国。奥勒良重新统一帝国,故称“世界光复者”。为了加强防守,奥勒良为罗马新建了一道长20公里,高6米的城墙,并放弃了达契亚,以便利用多瑙河天险防守。275年,奥勒良在出征波斯时被杀,元老院立塔希图斯为帝,这是最后一次由元老院推举皇帝。塔希图斯在位一年就被杀害,军队拥立普罗布斯。普罗布斯粉碎了日耳曼人分三路对高卢的入侵,并将汪达尔人驱逐出巴尔干半岛。282年,普罗布斯被杀,马可•奥勒留•卡鲁斯即位。马可•奥勒留•卡鲁斯在北方再次打败日耳曼人,并进攻波斯,一度占领了泰西封。283年,马可•奥勒留•卡鲁斯暴死,其子卡里努斯继位。284年,近卫军长官戴克里先造反,在贝尔格莱德附近击败了卡里努斯,成为了帝国的统治者。
楼主 麟剑  发布于 2016-04-17 11:35:33 +0800 CST  

楼主:麟剑

字数:1267649

发表时间:2016-03-16 00:4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7-07-20 13:46:16 +0800 CST

评论数:62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