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铺子】——香辣唐诗,清蒸宋词,凉拌元曲 字里行间全是味(连载)

032 – 一首诗引发的群殴

《枫桥夜泊》 – 张继

月落乌啼霜满天,江枫渔火对愁眠。
姑苏城外寒山寺,夜半钟声到客船。

1.
张继是典型的一首成名曲唱一辈子的那种选手。呃,不对,是唱了几辈子,直到今天。

回忆起那一年,落榜的张继同学随着一叶小舟晃晃悠悠泊在苏州城外,年轻人藏不住心事,一场失败,让他心中有上万头草泥马奔腾而过,自觉对不起组织的培养,对不起爸妈的付出和邻村小芳的热望,愁肠百转,无颜还乡,无论再听多少遍“药,药,切克闹!”也解不开他的心病。

张继的这一股洪荒之力在体内周转,难以排遣,夜里躺在船中,从喜羊羊、美羊羊、懒羊羊数到肥牛、鱼丸、金针菇……年轻小伙儿失眠了!而就在下一刻,突然被岸上寺庙传来的钟声“Kuang”地一下击中了小宇宙,打通了他的任督二脉!

张继感觉浑身颤抖,一股创作的灵感如同波涛汹涌,一个声音在体内响起来:快使用纸和笔,呵呵哈依!于是月光在那一刻凝固,顺着他的笔尖,落在纸上,结成岁月的霜。之后的二十八个字便成了千古绝唱,人们也记住了这位光荣的落榜少年,他虽然在那一届的海选就被淘汰,却成了事后最红的一位选手。

2.
这一夜天明之后,张继何去何从,我们便无从知晓了,大概是回了襄阳老家准备复读。只知道到了后来,他终究还是考取上了功名,终究是做了官的。而且官做得还不错,能文能武,羁旅途中、官场应酬之间,也写不了不少的诗,《全唐诗》中收录了他四十五首作品,但竟再也没有一首,能抵得上那一晚独坐船头的《枫桥夜泊》了。

张继最后死在了洪州盐铁判官的任上,这是一个主管盐、茶、铁、商税等财赋的职位,按照今天的官场眼光看,绝对是一个有油水可捞的肥差,但是张继为官清廉,死后家里连丧葬费都很难筹齐,可见是一个好同志。就连一向脾气各色的“五言长城”刘长卿都写诗哭他“世难愁归路,家贫缓葬期”。

3.
按说人死灯灭,随着张继的入土为安,《枫桥夜泊》作为经典往下流传就好了,但是万万没想到这首诗在后世引来了一波又一波的纠纷。

南宋有好事者声称,经他们研究,张继晚年曾重回枫桥,还做了一首《再泊枫桥》(舌头不顺溜就容易读成《再别康桥》),诗文如下:白首重来一梦中,青山不改旧时容。乌啼月落桥边寺,欹枕犹闻半夜钟。

我想这大概是那些文化骗子或经纪人所做的炒作,因为在张继的所有作品里从来没有找到这样一首诗,而或许大家潜意识里都期盼着这么流行的一首诗怎么能没有续集出现呢,或者来个《枫桥夜泊》创作团队三百年后再聚首什么的,所以当宋朝的孙觌写出这首向张继致敬的《过枫桥寺》后,马上被谣传为张继当年所作,直到今天依然有人这么认为。孙觌肯定也是哭笑不得:尊重原创好不好,有点版权精神行不行!

这还只是知识产权的纠纷,在这之前,北宋的文坛领袖欧阳修更是一语捅出了个大窟窿,他在自己的著作《六一诗话》里爆料,说张继是个大骗子,骗了我们的感情!因为寺庙在半夜三更是根本不撞钟的,又怎么能“夜半钟声到客船”呢?这个论调一出,马上引来了群殴,众多文人或者引经据典,或者以亲身经历来为被告张继做隔世的辩护律师,谴责欧阳老头儿的经验主义害死人。

这一段公案还没有定论,结果后来又出现了新的“殴”点。有人拿出诗的第一句“月落乌啼霜满天”逐词逐字分析,月落、乌啼都不应该是半夜凌晨发生的事情,而应是黎明时分。而霜应结于地,又怎么会布满天空呢?经过科学推算,只有在月亮西落之时,旭日即将东升之际,云层所反射的月光使西面天空泛出晦暗的白色,只有此时,东方和西方的天空都是朦朦的阴晦昏白,给人以霜满天的感觉。so,张继描写的根本不是半夜的情景,而是清晨天快亮的时候。

乖乖隆地咚,如果说之前还只是版权问题(孙觌的《过枫桥寺》)和风俗问题(寺庙半夜到底敲不敲钟),演变到最后,已经成为了气象领域、生物领域和天文领域的多门类交叉学科的综合性问题。一群文科生辩论起理科问题来脸红脖子粗,完全把一首经典唐诗给玩坏了。张继要是知道了,肯定也会怪自己多事,早知道当年写完这首诗就直接存到博客的隐藏功能里就好了,何苦贴出来置顶,引来这么一箩筐的官司!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8-16 13:40:49 +0800 CST  
男人就得暴脾气! | 诗词铺子033

《庆全庵桃花》 - 谢枋得

寻得桃源好避秦,桃红又是一年春。
花飞莫遣随流水,怕有渔郎来问津。

1.
谢枋得和文天祥是同一届的老同学,都是能文能武,精神属性开外挂的热血青年,两个人的人生轨迹也极其相似。

《宋史》里描写谢枋得小时候很聪明:“每观书五行俱下,一览终身不忘。”我其实不是很喜欢这种夸张的笔法,就跟描写孙悟空似的,摇身72变,一个筋斗十万八千里。但是接下来的描写就很有趣,说谢枋得“为人豪爽,性好直言,一与人论古今治乱国家事,必掀髯抵几,跳跃自奋……”这回真成了孙悟空跳上八卦炉了,一个一谈国家兴衰就吹胡子瞪眼睛燃烧小宇宙的形象跃然眼前。

2.
谢枋得的小宇宙在考大学的时候爆发过一次,当时他和文天祥同榜中举,在上殿对策时,他猛烈抨击当朝丞相董槐与宦官董宋臣。这么做自然有炒作的成分,希望借此炮火能够吸引皇上的注意,能够得中甲科。谁知皇上最终钦点了文天祥,而谢枋得只是中了乙科,任命他担任抚州司户参军,但是谢爷脾气爆发,任性卸任而去。

后来赶上蒙古人攻打南宋,谢枋得被任命在乡里组织民兵活动,这一差事让具有战斗精神的谢爷如鱼得水。谢枋得的偶像是辛弃疾,他一心想成为辛爷那种文能写诗撩妹,武能上马杀敌的人生类型。于是变卖家产,四处奔走,一下子招募来民兵一万多人,在他的指挥下接受训练,地道战,地雷战,南征北战,一硝二磺三木炭,不见鬼子不拉弦!然而,喝茶吃米饭的南方人终究还是没法与喝奶吃牛羊肉的蒙古人相比,很快南宋朝廷就被打的支离破碎满脸桃花开。

3.
谢枋得从此隐姓埋名退隐福建建阳山区,穷山野岭之间,以卜卦算命、织卖草鞋和开坛教书为生,业务开展得非常跨界。闲暇之余,还重新整理编纂了《千家诗》,如今我们开始重视孩子的国学教育,开始启蒙时学习的《千家诗》就是谢枋得的作品。他还拿出当年民兵队长的劲头鼓励当地山民开垦荒地,因地制宜种茶树,他写过一首《觅茶》:茂绿林中三五家,短墙半露小桃花。客行马上多春日,特叩柴门觅一茶。可见在乱世之中,他的小日子虽然艰苦,但过得还挺有生活情趣。

所以他特意写了这首《庆全庵桃花》,庆全庵是他在福建的居所,希望自己能将避难一隅的桃源生活继续下去,不受干扰。

然而他的桃花源最终还是有武陵渔人闯了进来,元朝统一中国后,就开始拉拢汉族士大夫,像赵孟頫这样的名士都出仕了元廷,留梦炎等前朝同事也先后举荐他做官,元朝政府曾先后五次派人来诱降,每次来了之后都拿出一份名单,告诉他谁谁谁已经到大元帝国签到上班了,连朱时茂这样浓眉大眼的都叛变了,你一个陈小二子还坚持个什么劲啊!然而无论软硬,都被谢枋得严词拒绝了。

最后忽必烈没有了耐性,下了强迫令,在福建参政魏天祐的强逼下,谢枋得被“请”到了大都,在那里他和老同学文天祥又聚首了,不过一个关在法源寺,一个关在府学胡同的兵马司,文天祥在那里关了三年之久,而谢爷是个暴脾气,不肯合作就是不肯合作,绝食五天而死,还是那么干净利落!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8-18 16:03:19 +0800 CST  
不当大哥好多年 | 诗词铺子034

古从军行 – 李颀
白日登山望烽火,黄昏饮马傍交河。
行人刁斗风沙暗,公主琵琶幽怨多。
野云万里无城郭,雨雪纷纷连大漠。
胡雁哀鸣夜夜飞,胡儿眼泪双双落。
闻道玉门犹被遮,应将性命逐轻车。
年年战骨埋荒外,空见蒲桃入汉家。

1.
二十年前,和杨掌柜年龄相仿的同志们一定曾经“虽身在各地,但心在一处”地一起共赏过一部宇宙级的神剧《还珠格格》。剧中的二百五女主小燕子是个天不怕地不怕的熊孩子,但是一提读书识字那真是要了她的亲命了。偏偏琼瑶阿姨好虐心地说,非要设计一个桥段,让她必须满足了皇帝的要求,背下李颀的《古从军行》才能一起微服出访。

平日里说个成语四个字都能错仨的小燕子如何完成这种逆天的任务?好在她还有个暖男男盆友五阿哥,将这84个字的唐诗编成了一套剑诀,亲自示范教她。一套招式对应一句诗,这让习武成癖的小燕子无心理压力迅速上手,剑法舞得虎虎生风,很快就学会了!呃,是的,学会的是剑法,《古从军行》嘛,80多个字至少还是对了40个的……

甭管小燕子会不会,反正我是会了!有多少人是像杨掌柜一样,这首李颀的《古从军行》是通过《还珠格格》背下来的,别不好意思,请举手。

2.
其实,以诗词入剑法并不是琼瑶阿姨首创,更早一些的金庸大叔在《连城诀》中的连城剑法就是唐诗剑法,每个招式用一句唐诗来表示,一整首诗便是一系列剑法动作的套路组合。

这么好玩的方法,我猜想李颀本人没准也曾经尝试过。李颀可是个实打实的武林高手,是用剑的行家。年少时曾经上登封少林寺正儿八经地拜师学过艺。

他习武并非是生活所迫,老李家有的是钱,李颀是个富二代,吃苦受累舞枪弄棒完全是出于个人爱好和心中梦想。

李颀性格豪爽,不喜欢被世俗拘束,他的梦想是能成为一方扶危济贫的的豪杰,做大哥带领着兄弟们过上自由不羁的生活,像小燕子唱的那样“红尘作伴,活得潇潇洒洒,策马奔腾,共享人世繁华” 。为此他也是付出了一番努力的,结识了不少江湖中人和热血子弟,打打杀杀,快意恩仇,但几乎家财散尽,而他的“老大”梦依然如履薄冰。
李颀意识到这样的生活没有什么前途,世上做任何事都是需要头脑和实力的,而不是靠斗狠,而他手下的这些马仔们,在吃喝嫖赌上的战斗力显然远远高于事业开拓方面。李颀有时也很心塞地轻叹:这届小弟不行啊,看来素质教育是狠重要呐!

李颀决定金盘洗手退出江湖。散伙饭上,小弟们出于爱戴,起哄让大哥讲两句临别赠言,李颀打开PPT,演讲了三点期望:第一,多读书,读好书,不做文盲大老粗;第二,少喝酒,少抬杠,交友要找正能量;第三,培养兴趣,多听音乐,善于思考,热爱生活。小弟们听得目瞪口呆,以为自己的老大刚刚脑袋被门挤过了,这还是平日里那个天天喊着“削你,削你“争强斗狠的大哥吗!

3.
然而,李颀是认真的。他不仅说到了,而且做到了。他从此开始埋头发奋读书,把以往看场子抢地盘的劲使出来用在诗文里攻城拔寨,十年磨一剑,在他45岁这一年终于一举得中进士。

李颀被任命为新乡县尉,也就是新乡的县公安局长,官虽不大,但是很能发挥他的特长。在办公和交游的过程中,李欣和众多的盛唐诗人成了朋友,比如做过汜水尉的王昌龄,做过封丘尉的高適,做过宜寿尉的綦毋潜和做过洛阳尉的刘宴等等,这些个公安局长没事就办个沙龙聚个会或者书信往来微信群聊,互相交换办案经验,谈论人生理想,切磋最新作品。

生性疏狂的人最不喜欢世俗的束缚,就像李白说的那样“安能摧眉折腰事权贵,使我不能开心颜”,李颀也是这样的性格。县一级的公安局长在官场上并没有什么地位,在坏人面前,他们是奥特曼,但在上级眼中,他们不过是些办案机器。虽然李颀曾经写信特别叮嘱过高適,在工作中注意自己的暴脾气,凡事一定要忍,但是他自己做了几年小官之后,反而受不了官场的龌龊,倒先挂印而去,开始隐居了。

李颀当年劝小弟们多读书多听音乐,培养人生乐趣,并不是随口说说的。李颀的音乐评论在盛唐是第一流的,完全是音乐权威杂志总编级的水准。无论是传统的古琴或者琵琶,还是时尚的来自西域的笳管,都有极高的欣赏造诣。

李颀是属于越活越明白的人,虽然老大不当了,公安局长不做了,但是他明白,人生在世,最重要的就是一个开心。所以他虽然以写边塞诗著名,但更多的是带有反战色彩的,这一点和其他的盛唐边塞诗人有大不同。

李颀是从追逐打打杀杀的年轻时代走过来的,他能领悟:不是纹着大花臂,戴着蛤蟆镜,围一条大金链子,天天喊信不信我弄死你才是威风。真正的威风是无惧无畏,内心宁静。虽然李颀早已不当大哥好多年,但是他也活出了自己的威风,自己的范儿。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8-20 09:46:39 +0800 CST  
035 – 论颜值对于文青的重要性

《赠妓云英》 -罗隐
钟陵醉别十余春,重见云英掌上身;
我未成名卿未嫁,可能俱是不如人。

1.
从古至今,无论中外,一为文人,颜值几乎便无足观。毕竟,从概率上讲,人生艰难,能够靠脸吃饭了,谁还偏偏非要用才华?脑袋如果不是被门挤过,真是少之又少。

高颜值的童鞋们每天忙于自拍,打扮,陶醉,应酬,社交,约会,互作(一声),分分钟没有学习的时间,而颜值比较挫的童鞋们则有大把的空闲,为了不至于让这些空闲显得太过落寞,便纷纷拿起书本来打发时光,原本只是“不做无聊之事,何以遣有生之涯”的自我安慰,但是没想到还是会有大批屌丝从中逆袭成功,甚至成为一代文豪。

2.
比如晚唐诗人罗隐,他就是“人丑就要多读书”的坚定践行者。罗隐是晚唐著名的段子手,他的很多诗句语录和犀利观点在社交平台上的阅读量都是10w+,比如“采得百花成蜜后,为谁辛苦为谁甜?”,比如“家国兴亡自有时, 吴人何苦怨西施。”,比如“时来天地皆同力,运去英雄不自由。”,再比如“今朝有酒今朝醉,明日愁来明日愁。”

他的才名天下皆知,就连皇上和宰相也了解他的才华,同样,他的颜值低到爆表也震惊了党和人民。我在以前的诗词铺子里曾提到过北宋的词人贺铸长得难看,好歹人家还有个诨名叫“贺鬼头”,但是罗隐在江湖上连个外号都没有,已经丑到无法用语言和文字形容了。

罗隐的诗文手抄本在当时被广为传播,时任宰相郑畋的女儿也是他的忠实粉丝,几乎罗隐的每一首诗都能倒背如流。这姑娘甚至春心暗动,希望有机会能跟罗才子有进一步发展的可能。郑姑娘天天在宰相老爸面前磨叽个十万八千次“嫁人就嫁罗大师,不然我就做剩女!”,郑畋为了治疗女儿的相思病,特意把罗隐请到了家中做客。脑残粉的姑娘躲在屏风后面准备留着口水偷窥,结果看到罗隐第一眼就把午饭吃的鱼香肉丝呕了一地,最后是一路狂奔吐回绣楼,仰天长叹:此生再不读罗诗!

3.
罗隐虽然才名远扬,但是他的科考之路却是异常艰辛。长的上不了台面固然是一个因素,但最大的原因其实是狂傲如他,管不住自己的嘴。下至亲朋好友,上至朝廷大臣,甚至是坐在龙椅上的皇帝,只要他看着不爽,都要张嘴就喷,言语犀利,毫不留情。

亲,长得丑不是你的错,但是到处开炮自然得不到上级的青睐咯。罗大炮前前后后参加了科考十次,次次铩羽而归。难怪熟识的歌妓会开他的玩笑:“十多年不见,老罗你怎么还是一介布衣啊?”这个以毒舌著称的才子自然反唇相讥:“是啊,十多年了,你不也还在坚守着岗位,还是没人愿意娶你哦”。

唇枪舌剑之后是掩饰不住的落寞,同是沦落人,相煎何太急,或许是我真的没别人有才华,而你没别人温柔可爱吧。

罗隐的结论自然是充满了自嘲,他在科考的道路上奔跑了35年却没有迎来撞线过关的那一刻。但是老话说的好:是金子总会花光的!呃错了,是发光的!黄巢起义之后,天下大乱,55岁的罗隐心灰意冷,断了科举的念头回到家乡,却被吴越王钱镠慧眼识中,随即出任钱塘令,从此仕途一发不可收拾,在此后的二十年里一路升迁,先后出任司勋郎中、盐铁发运使、谏议大夫、给事中等职,过足了官瘾,人生焕发出了鸟语花香的第二春。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8-22 21:17:12 +0800 CST  
“性”“情”中人欧阳修 | 诗词铺子036

《朝中措》 – 欧阳修

平山栏槛倚晴空,山色有无中。
手种堂前垂柳,别来几度春风?
文章太守,挥毫万字,一饮千钟。
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1.
欧阳修风流儒雅,一辈子都没有放弃对“性”和“情”的追求,所以是个不折不扣的“性情中人”。

二十三岁的他,小鲜肉一枚,在这一年的国子监试、国学解试和次年的礼部省试中,接连三次获得第一。殿试时,又被选为甲科进士,不久就被授予西京留守推官的官职,工作地点在当时的国际大都市洛阳。

这个职位其实是个闲职,没太多正经业务可办。每天里也就是喝茶,看报,抄党章,陪领导下下棋,打打乒乓球。欧阳修的直属领导是前吴越国末代国主钱俶的儿子——当时文坛最有影响力的“西昆体”领袖钱惟演,钱总对于体育运动不感兴趣,最喜欢的是舞文弄墨,这个就太对欧阳修的脾气了!

当时欧阳修的同事们还有谢绛、尹洙,梅尧臣等人,这些都是后来的文学大家,不过当时都是二三十岁的小青年,在钱惟演的关爱厚待下,时不时找个理由——比如“巴浦洛夫纪念日”什么的就搞一搞团建,每逢时令佳节,就在一起喝喝花酒,赋诗联章,彻夜欢会。

2.
钱惟演对待这群文学青年好到什么程度?举个栗子吧,在某一个休息日,欧阳修和同事们去嵩山游玩,傍晚遇到了风雪,正进退维谷之际,钱惟演派来的使者到了,他带来的不是救援工具也不是赶紧催他们返程的命令,而是带了一队厨子和歌妓,厨子又带着美食,歌妓又带着乐器,使者说:“钱总让我给你们捎个话,雪景难得,反正公司也没什么活儿,你们就踏踏实实赏雪吧,晚两天再回去上班也没事!” 喵了个咪的,欧阳修竟然碰到这么逆天的“中国好领导!”

在宋朝,官妓是由官家豢养以供官场宴席应酬的歌妓。官员与官妓之间逢场作戏的调笑应酬是可以的,却不允许产生实质性相亲相爱的感情。也就是说,上班时间,你摸摸我,我亲亲你,大家都是为人民服务,但是下班之后,各回各家,各找各妈,不能再有瓜葛。在洛阳的时候,欧阳修却偏偏我行我素,与自己喜欢的一位歌妓双宿双飞,当友人和同事纷纷劝他,他还写词表示无所谓:“纵使花时常病酒,也是风流!”

在当时,这是要冒着受处分、被贬官的风险的。但是性情所至,欧阳修并不顾忌,也幸亏他此时遇见的是一位通情达理、包容善待的上司,钱惟演对风流后辈张扬任性的行为多有宽容,甚至放纵。所以两人在后来官场变故要各奔东西之时,惺惺相惜,彼此都哭得稀里哗啦。

3.
欧阳修的政治生涯并不算顺畅,屡屡被卷入到朝廷斗争的旋涡之中。年轻的时候,跟着大师兄范仲淹主张变法革新,被保守党视为眼中钉肉中刺,每每欲除之而后快;等到了晚年,他的晚辈王安石也开始主张变法运动时,他自己倒成了保守党,依然要面对党争的问题。

每当政敌们只要看欧阳修不顺眼了,想整他的时候,操作步骤非常简单,就是从他的诗词句子里找毛病。欧阳修的诗词中敢于公开讴歌男欢女爱,对于情爱的描写从不羞于启齿、遮掩吞吐,敢于公然享受醇酒美女,表现自己的爱恨情仇。政敌们屡屡从中找出蛛丝马迹,然后弹劾他私生活的不检点,生活作风有问题,最严重一次竟然是以乱伦的罪名提出公诉。虽然每一次到最后都是查无实据,但是次数多了也让欧阳修慢慢厌倦了尔虞我诈的官场生涯。

四十二岁那一年,欧阳修外放到扬州做市长,罗曼蒂克的他在瘦西湖的北岸蜀岗之上修起了一座平山堂,打点得古朴文雅。每在公务之余,便邀上三五知己,聚在堂中,把酒言欢。平山堂“文化沙龙”的座上客也一个个皆是饱学之士,他们击鼓传花,花落谁家便由谁吟诗联对,风雅度五星级!

在一次花落己手之后,欧阳修作了这阕《朝中措》,最后一句“行乐直须年少,尊前看取衰翁。” 两年前在滁洲的时候,他自称是醉翁,而两年后的扬州,已然是衰翁了。不知道宋朝人都是什么样的年龄归类方式,后来他的学生苏东坡更过分,37岁的时候就自称“老夫聊发少年狂”了。

欧阳修的晚年是在颍州终老的,颍州是今天的阜阳,这是欧阳修自己做出的选择,他前前后后八到颍州,为这里写下十首著名的《采桑子》,每首都以“西湖好”开头,但内容又不重复,把颍州描绘成一幅人间天堂的样子。

据说他终老这里是因为年轻时曾在颍州遇到一位歌妓,两情相悦,但是相处的时间不长,又要离开,于是两个人约定了某年某月某一天,再在这里重聚,长相厮守。后来欧阳修按照约定如期而至,但是那位姑娘却选择了提前离开,原因是怕风流多情的欧阳修负了她而承受不了这段感情的心伤绝望。

于是欧阳修为这位离去的姑娘写下了“柳絮已将春去远,海棠应恨我来迟”的诗句,之后决定在这里做一生的等待,只是为了兑现一个情字,因为他是欧阳修。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8-25 09:49:41 +0800 CST  
036 – 表弟你好,表弟再见!

《喜见外弟又言别》 - 李益

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
问姓惊初见,称名忆旧容。
别来沧海事,语罢暮天钟。
明日巴陵道,秋山又几重。

1.

盛唐以后,好日子开始不好好过。

李益点儿很背,算是生不逢时。安史之乱的那一年,他刚刚8岁,经过一场浩劫,16岁那年动乱终于结束了,结果边塞又起干戈,紧接着又陷入割据混战的局面。总之,李益的整个青春期就是在动荡飘零和四散逃命中度过的,荷尔蒙都带着硝烟味。

那个时期的国家、军队和人民早已没有了大唐盛世时的气场,李益后来步入职场,由于工作的关系也曾到西北边防工作了多年,参与了一些军事活动,可以说他是唐朝传统意义上的最后一名边塞诗人了,也写出了诸如“回乐峰前沙似雪,受降城下月如霜”、“几处吹笳明月夜,何人倚剑白云天”、“伏波唯愿裹尸还,定远何须入关山”这样大热的诗句,但是从气场上讲,他和盛唐时候岑参、高适、王昌龄这样的边塞诗人还是没法比的,挺多算是一个文艺干事到前线采风体验生活,意淫一番,包装一下,粉饰君威,就连李益自己都写诗嘲讽自己“莫笑关西将家子,只将诗思入凉州。”

2.

翻开那个时期的诗篇,兵荒马乱的一片尘埃。

诗人们的经历几乎是一样的,送这个,别那个,偶遇,重逢,离散,思念,怨恨,落在纸上一片唉声叹气。比如司空曙的“故人江海别,几度隔山川。乍见翻疑梦,相悲各问年”,比如戴叔伦的“还作江南会,翻疑梦里逢…羁旅长堪醉,相留畏晓钟”,比如张籍的“蕃汉断消息,死生长别离…欲祭疑君在,天涯哭此时”,都和李益这首诗的“十年离乱后,长大一相逢”有出奇地同命相怜之感。

诗人们都在忙着颠沛流离,马车的速度七十迈,但是逃难的心情无法自由自在,文艺青年平时都喜欢游山玩水,指点江山的,但是在当时的环境下也只能抬头看天,低头赶路,仰望夜空,四十五度。

李益在一次歇脚时蹲在路边邂逅了另一家“难友”,经过全方位多角度近距离观察之后,觉得有些眼熟,特别像小时候的谁家那小谁,但是又不敢肯定。寒暄之后,互通姓名,才知道真的是自己多年不见的表弟!

猿粪呐!上次见面恐怕还要追溯到战乱未起的十几年前,那时候两个人还是一起撒尿和泥的小伙伴儿。此情此景,最熟悉的陌生人蓦然重逢,一惊一喜,颇具戏剧性。两个人熊抱在一起,相谈这些年来的变迁,从家人到宠物,从保姆到邻居,思往事,忆童年,煽情处,泪下潸然,一派“艺术人生”的套路。聊着聊着就忘了时间,转眼就要从惊喜变为再次离别的伤悲,两家又要各自上路了,去面对一个前途叵测的未来。

这大概只是那段离乱时光的一个普通剪影。哦,表弟你好,表弟再见!又或许,再也不见。

跌宕起伏大开大阖的情绪,被李益用淡淡的语气HOLD住了场面。大历年间的诗人们或许都具备了这种宠辱不乱的心理素质。

3.

李益此后在仕途上虽然磕磕绊绊,但是也总算开辟出了一番天地,更成为了盛唐之后最受欢迎的诗人之一,不知道此后他有没有和这位表弟再次取得联系,上演一个小团圆的结局。

和李益同时代的晚辈蒋防后来写出了一篇传奇《霍小玉传》,里面完全对号入座地讲述了一段李益年轻时始乱终弃的故事。这桩绯闻成了李益此生最大的污点,你懂的,中国人民对于粉红色的八卦是没有免疫力的,何况爆的料还是一位当世知名的诗人,一下子引爆了营销点,《霍小玉传》顿时登上了畅销书排行榜冠军的位置,甚至被后人评为唐人传奇中的压卷之作,没有之一。

能在当事人还在世的时候就公开指名道姓地演绎,大概是有两种可能,第一是出于政治斗争的需要,采用最直接最有效的“生活作风有问题”这一招,迅速搞臭李益的名声。第二就是李益的确浪荡风流,薄情寡意,所作所为令世人发指。

不管怎样,这原本应该“如有雷同纯属意外”的剧情让李益的名誉受到了损害,致使今天我们中的很多人一听到李益这个名字,首先想到的,啊,这是一个臭流氓呀,之后才会想到,哦,还是一个才华横溢的大才子。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8-26 22:56:39 +0800 CST  

不爱美食和旅游的地主不是好诗人 | 诗词铺子038

《望洞庭湖赠张丞相》 - 孟浩然

八月湖水平,涵虚混太清。
气蒸云梦泽,波撼岳阳城。
欲济无舟楫,端居耻圣明。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

1.
严谨的历史学家在划分初唐和盛唐的临界点时是以公元712年唐玄宗即位这一事件来确定的,而诗评家们就浪漫多了,他们要参照的是诗句中的气象。

当洛阳诗人王湾驾着他那艘“潮平两岸阔,风正一帆悬”的小船晃晃悠悠驶在镇江北固山下的水面上,神经刀似的吟出那句技惊天下的“海上生残月,江春入旧年”时,诗评家们顶礼膜拜,高呼盛唐驾到!由此,王湾载着那一船的诗情,从初唐水域驶入了盛唐水域。

无论是712年的唐玄宗即位还是王湾的“海上生残月,江春入旧年”,不管以哪个标准,孟浩然都算得上盛唐知名诗人里的老大哥。他比王昌龄大了9岁,比李白和王维大了12岁,比崔颢和高适大了15岁,比杜甫大了23岁。

在孟浩然已经写出“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和“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的时候,王昌龄还在嵩山上学道,持强斗狠地和同学们打得不可开交,李白还在为出川疯狂地百度各种信息写计划书,王维还是一副小鲜肉的面孔在王府里苦练琵琶技艺和露八颗牙齿的标准微笑,期待着有一天能登上更大舞台一炮走红,崔颢和高适还是个小混混,跟在大混混屁股后面当马仔跑腿儿,杜甫更不用说了,还在奶妈怀里吃奶,或者刚刚咿呀学语,正被大人一字一句地教着背孟大大的“夜来风雨声,花落知多少”呢。

2.
老孟家是湖北襄阳城有名的土财主,城外有田有地,城里有庄园。孟浩然平时的工作就是骑着驴或者坐着小船到地里看看收成,收收租子,so easy!

孟浩然是个忠厚的人,完全不是后世影片里周扒皮南霸天那样嘴脸的地主恶霸,对待家里的长工仆人们也是关怀有加,五险一金十三薪,一样不落,为人更是仗义疏财,《新唐书》里说他“少好节义,喜振人患难”。

但是这样的直接后果就是,每天堵在门口找他的人络绎不绝,都是些推销保险的、房地产中介买卖的、拉风险投资的、借钱炒股的……孟浩然实在抵挡不住,最后只好到不远的鹿门山里隐居读书去了。

读书是孟浩然的个人爱好之一,在他的价值观里,并没有像其他人那样把读书看作是通往仕途的工具,因为他本身不愁没饭吃,所以他读的书很广很杂很随心。读书之余,孟浩然最大的爱好就是美食,荆襄是鱼米之乡,有山货也有河鲜,三不五时找几个小伙伴来一场自助烧烤party或者农家乐一锅鲜,送果盘,菊花酒管够!

吃够了本乡本土的美食,孟浩然把目光和味蕾开始伸向了远方,他开始自由行的漫游,从他的诗里我们看到他至少游历了湖湘、吴越,自然也少不了长安、洛阳这样的一线大都市。在旅途上他结识了志同道合的驴友李白、王昌龄以及王维、张九龄等人。

大都市里的田园诗还处于造作矫饰的初级阶段,而孟浩然带来的一股清新自然之风,让帝都的文青们领略到了什么叫做原生态。尤其是在诗友会现场,孟浩然的一联“微云淡河汉,疏雨滴梧桐”震住了整个太学!再加上大V李白那一阵不停地刷屏转发孟浩然的诗句,然后加上他的原创评论“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一下子让孟浩然成了大都市文学青年心目中的新网红。

3.
大概就是从那个时候开始,四十岁的孟浩然开始有了求仕之心的。先后两次参加科考,然而他属于自学成才那一类,连考试大纲都没有碰过,如何能够敌得过来自全国各地的考试机器?两次落榜之后,他便想到了采用干谒的形式投石问路,曲线救国。

干谒就是为推销自己而向达官贵人投献的诗文,类似于简历+自荐信。这首《望洞庭湖赠张丞相》就是孟浩然写给当朝丞相张九龄的。

孟浩然说自己想过河,但是没有船渡,在这样的盛世赋闲在家不出来为国立业,有点对不住天子咯?看着那些湖边热闹的钓鱼客们,自己只有羡慕嫉妒恨的份了。这话说的战战兢兢,甚至有点丢失了风骨,总之是拐弯抹角地希望同是大诗人的张丞相能够提拔关照兄弟一把。

大概张九龄收到诗后并没有立刻满足孟浩然的愿望。我们的孟夫子有些心灰意冷,所以在后来的诗中写出了“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这样怨气十足的句子。文人撒个娇,结果没想到真的惹恼了唐玄宗:“卿不求仕,而朕未尝弃卿,奈何诬我!”一句话算是让孟浩然的求仕之愿彻底灰飞烟灭了。孟浩然也就彻底放下了这段纠结,回到襄阳老家踏踏实实地过起了他的田园生活,之后日子的关键词就剩了两个字:逛,吃。逛,吃。逛吃,逛吃,逛吃逛吃……

我们是多么地值得庆幸!官场上从此并没有多了一个庸庸碌碌的官蠹,而中国诗歌史上却多了一位“田园诗派”的一代宗师。若他做了官,我们到哪里去赏那一夜“野旷天低树,江清月近人”的流光,若他做了官,我们又到哪里去赴那一场“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的恬淡之约?

所以,请允许我在这里无耻地欢呼一声“欧耶”吧!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8-30 09:34:39 +0800 CST  
最没有存在感的“大拿” | 诗词铺子039

《城南》 - 曾巩

雨过横塘水满堤,乱山高下路东西,
一番桃李花开尽,惟有青青草色齐。

1.
曾巩恐怕是“唐宋八大家”里最没有存在感的一个,就是比起苏辙来还没存在感。苏辙被逼急了还会跺脚大喊:“有种你别跑!等我叫我爹和我哥来!”,而曾巩只能孤零零地站在那里傻笑。

他没有留下像苏东坡那么多让人津津乐道的逸闻趣事,也没有流出像欧阳修在坊间那样的玫红色的绯闻,他没有做到像王安石那样位高权重的官职,甚至没有柳宗元那般悲惨曲折的遭遇供人叹息……他就这样不温不火,默默无闻地伫立在唐宋八大家的队列之中,四十五度,仰望星空。

然而这一切都只是因为我们不了解他罢了。曾巩实际上是唐宋八大家中天赋最高的人,史料上记载他“生而警敏,不类童子”,“读书数万言,脱口辄诵”。据说当年欧阳修看了曾巩的文章后,大吃一惊,感叹到曾巩的文章有“昆仑倾黄河,渺漫盈百川”的气势与内涵,并说:“过吾门者百千人,独得此生为喜!”可见欧阳修对他的欣赏。

欧阳修在做监考的时候把苏轼精彩绝伦的答卷误认为了是曾巩所作,为了避嫌,还把这篇冠军文章降到了第二名。因为在他的潜意识中,认为天下能作出如此无与伦比的文章的,只有他的学生曾巩一个人(苏轼恨死这位曾师哥了!哼~)。就连一向谁都不服只扶墙的拗相公王安石也情不自禁写诗赞叹:“曾子文章世稀有,水之江汉星之斗!”

2.
曾巩为官并没有做到很高的职位,长年背井离乡,漂泊在各个地方任父母官。但是到他晚年的时候,神宗皇帝对他赞赏有加,经常召见他来商讨国家大计,最后干脆把他留在身边,任命他为中书舍人。

有一次,宋神宗在宴请群臣时,喝得有些高了,便问文武百官都希望得到什么样的赏赐?底下一下炸开了锅,有说想升官的,有说想发财的,有说想要田的,有说想要地的,有说想要林志玲的,唯独曾巩与众不同,他说希望得到风雨。

神宗非常奇怪,就问他:“人家都要实实在在的东西,你要风雨做什么呢,难道你想唱《水手》吗(音乐起:他说~风雨中,这点痛算什么~)?”

曾巩回答的很巧妙:“风雨可是好东西啊,求得一夜秋风雨,换得满地遍黄金。”原来,当时天下正值大旱,禾苗干枯,曾巩为农户担忧,用这种方法点醒神宗。宋神宗听了很是感动,连夜批奏章,免捐税,采取一系列的措施。最后还特意赐了块“秋雨名家”的金匾给曾巩作为奖赏,至今,绝大多数的曾氏祠堂所悬挂的匾额都还是这四个字,世代流传。

3.
曾巩有一个风流成性的老师(欧阳修),有一个逗逼有趣的师弟(苏轼),两个人都是非常抢镜的文人,热衷于出席各种沙龙活动,充当各大海选赛事的毒舌评委以及各地旅游局的形象代言人,但曾巩偏偏是个宅男,一辈子就愿意踏踏实实地在书斋里研究学术问题。曾巩曾经做过集贤校理、史馆参撰等职,具体职责就是编写和整理史料与古籍,做这些事务比让他去做地方官还开心。

后世的大文豪,比如南宋的朱熹、明代的归有光、清代的方苞、姚鼐等人,都视曾巩为终身学习的榜样。

那一年,有个十六岁的年轻人,非常有才华,很好学,但也很自负,他拿着自己非常得意的文章来找曾巩,请求指点。说是指点,实际上是想听到一些夸奖和推荐。结果没想到曾巩只稍稍增删改动了几十个字,就让这篇文章又明显地提升了一个层次,看得这位少年目瞪口呆,不由心服口服,当即拜曾巩为师,研习学问,最终也成为了一代名儒。

这位少年便是江西诗派的大家——陈师道。在曾巩死后,当时在文坛如日中天的苏东坡对陈师道也非常的欣赏,主动提出要收陈师道为徒,而小陈念及曾巩的师恩,以一句“向来一瓣香,敬为曾南丰”婉言谢绝了一代宗师抛来的橄榄枝,有情有义!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9-01 17:46:28 +0800 CST  
@777阿猫 2016-09-03 23:00:27
出门了差不多一个礼拜,去了趟皖南山里,差点不想回来了~~哈哈哈
路上还琢磨着这么多天了,掌柜的应该屯了不少菜了吧,没想到打开帖子发现,原来掌柜妥妥滴果然是懒癌症患者,哈哈哈~
-----------------------------
皖南山里?一定很好玩。我只去过一次,泾县的桃花潭,为了找找李白乘舟将欲行的赶脚,猫客官去哪了,给大伙讲讲~~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9-04 09:12:48 +0800 CST  
@实非 2016-09-05 20:18:03
老生能扯淡,小生忘吃饭。讨厌,讨厌,偏偏手不释卷。
-----------------------------
客官们都长得这么好看,还那么有才!!!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9-05 22:44:09 +0800 CST  
“雅蠛蝶”和“沙扬娜拉” | 诗词铺子系列作品040

《送日本国僧敬龙归》 - 韦庄

扶桑已在渺茫中, 家在扶桑东更东。
此去与师谁共到? 一船明月一帆风。

1

日本这个民族很有标杆性,你可以把他们看成环球各国实力排行榜的参照物。凡是他们点头哈腰装孙子拍马屁的,肯定都是比他们强大的世界强国,比如今之美利坚,彼时隋唐。

唐朝强大的时期,大批外国留学生涌入中土,相比于朝鲜越南伊朗这些留学生而言,日本的“遣唐使”的历程更加艰辛,因为其他国家至少和大唐陆路相连,无非是翻个雪山过个草地穿越个原始森林多赶几天路程,日本人则还要漂洋过海。

有前辈考据,日本人个个都是弄潮儿,划船不用桨,全靠浪催的!那个年代的航海技术完全如同走在十字路口投鞋问路,全看你运气好不好,一来一回就多了两次“绳命”危险。

虽然当时的航海技术让他们前仆后继地出师未捷身先死,却依然挡不住“遣唐使”们来学习先进文明与生产力或者体验万恶的大唐社会奢靡腐化生活的决心。

据史料记载,光是日本官方的“遣唐使”就派出了十几次之多,每一次都好几百口子,载着一船的日本学生、僧人、画家、木匠、瓦匠、江湖郎中、乐师、歌手、女优……浩浩荡荡劈波斩浪驶往中国。

2

其中有一部分人还是很有才华的,在大唐也混出了名堂。比如最著名的阿倍仲麻吕,他的中文名字叫晁衡,留学进入了全球最好的高校——大唐国子监,先学汉语,从“吃葡萄不吐葡萄皮”开始,通过陕西话八级考试之后接着苦学诸子百家的经典,毕业后成功考取了进士,拿到绿卡,还做了官,被评为“年度最受中国人欢迎的外国人”,堪称大唐的男版“福原爱”。

阿倍爱吃羊肉泡馍,喝酒只喝西凤,说一口地道的长安腔,经常是一边哼着“他大舅,他二舅,都是他舅”一边挥毫泼墨写诗作画。 他和当时在长安城人气最旺的两个大V诗人李白、王维都有着深厚的交情和频繁的诗文唱和。在阿倍回国的时候,王维特意赶写了《送秘书晁监还日该国》送他,而当从网上传来阿倍仲麻吕海上遇难的小道消息时,李白一把鼻涕一把泪地写出了《哭晁卿衡》的著名诗篇,抒发哀痛。

3

阿倍仲麻吕的事迹经常登上日本国内新闻的头条,在他的影响下,大批的日本青年都高呼着“广阔天地,大有作为”飘扬过海来追寻梦想。但是随着唐朝国力的衰落,尤其是晚唐时期的政局动荡,日本国内开始召回遣唐使,本诗作者韦庄所送的敬龙和尚也是在这种背景之下返程的。

韦庄先是描述了一下日本友人家乡的千里迢迢,“扶桑已在渺茫中,家在扶桑东更东”,强迫症的我特意去翻了翻世界地图,还以为这位日本朋友住在中途岛或者夏威夷,后来想想,不过是诗人的一种类似“已恨碧山相阻隔,碧山还被暮云遮”的笔法而已。

不过韦庄对于朋友的祝福还是很现实的,他没有写出诸如日后飞黄腾达或名利双收的祝愿,只是最简单也是最实在的一路平安,毕竟隔着海峡,在当时的条件下,生离稍有不慎就成了死别,方世玉的师叔说的对呀:人在江湖,安全第一。

遥想当年,落日余晖下,港口的码头上,两个人最后执手相别,满满都是基情,啊对不起!是温情。

敬龙和尚郑重地对韦庄说:“韦桑,在此情此景之下,我就要走了,请最后一次用我教你的日语说两句吧!”

韦庄点点头,深情地喊道:“雅蠛蝶!雅蠛蝶!”

敬龙满头黑线,一记爆栗:“笨蛋,应该是沙扬娜拉啦!”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9-06 10:04:53 +0800 CST  
@年华过客 2016-09-06 10:31:22
掌柜莫怪 借你楼小打个广告:
我搞了个电影分享帖子 各位喜欢看电影的欢迎过去批评指正!
-----------------------------
支持!我看电影太少,客官不要骗我~~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9-06 11:38:30 +0800 CST  
@诗词铺子杨掌柜 2016-08-11 15:44:51
030 – 来自未来的诗人?
《春江花月夜》 – 张若虚
春江潮水连海平,海上明月共潮生。滟滟随波千万里,何处春江无月明!
江流宛转绕芳甸,月照花林皆似霰。空里流霜不觉飞,汀上白沙看不见。
江天一色无纤尘,皎皎空中孤月轮。江畔何人初见月?江月何年初照人?
人生代代无穷已,江月年年只相似。不知江月待何人,但见长江送流水。
白云一片去悠悠,青枫浦上不胜愁。谁家今夜扁舟子?何处相思明......
-----------------------------
@777阿猫 2016-09-08 21:00:59
掌柜哒还是木有来。。。对手指,望天中。。。
好吧,窝又来传照片了,不过这次画质比较渣,因为是手机拍的。
七月十五那天,跟着同事去盐城打了个酱油,办完事顺带去了趟黄海边,到了海边正好赶上涨潮,明晃晃的月亮悬在海面上,自动脑补了这首诗的前两句~

-----------------------------
漂亮!漂亮!铺子终于像铺子了,客官们可以自己玩啦,哈哈。有漂亮春江花月夜的图都网上招呼哦!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9-08 22:17:25 +0800 CST  
忧郁的斜杠青年 | 诗词铺子系列作品041

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 – 柳宗元

城上高楼接大荒,海天愁思正茫茫。
惊风乱飐芙蓉水,密雨斜侵薜荔墙。
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
共来百粤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

1
小城柳州,有座祠堂。祠堂内有座石刻塑像,一个男人身材颀长,身穿朝服,头戴官帽,眼睛忧郁地望着远方。

他就是柳宗元,唐朝著名的斜杠青年 ——思想家、政治家、知名学者、中国山水游记的开山鼻祖、寓言文学的真正完成者、钓鱼协会的资深会员……

唐代的文坛从不缺乏热闹,也不缺乏焦点,时至今日,人们热衷谈论的仍是李白的洒脱,杜甫的沉郁,王维的禅静,甚至是李商隐的隐晦,而又有谁,能够读懂柳宗元那忧郁的眼神呢?

柳宗元的忧郁恐怕是从他出生的那一刻起就注定了的。

老柳家曾经无限风光,与李氏皇族关系密切,只高宗一朝,据说柳家同时为官的就达22人之多。然而这之后的岁月里,柳家就像坐上了游乐场里的“激流勇进”,水光四溅中,从皇亲国戚的特权地位滑到了一般的官僚地主阶层,等到柳宗元的曾祖和祖父时只做到了县令一类小官。而随着战乱的爆发,柳宗元的老爸更是直接拉起柳宗元的手就冲进了逃难的难民队伍之中。

2
俗话说,上帝为你关上一扇门,就会为你打开一扇窗,总之憋不死你。柳宗元的童年虽然是在兵荒马乱中度过的,几乎没有幸福可言。但是上天给了他考试的技能,就在有些人穷经皓首忙了一辈子也考不上的科举,在他20岁第一次参加的时候,就一举中了进士。几年后,又考中博学宏词科,正式踏入仕途。在这过程中,柳宗元认识了一位和自己一样具有考试天赋的同学刘禹锡,两个人成了一辈子的好基友。

后来,小刘和小柳遇到了另外一个人。他叫王叔文,是个很有政治抱负的人,早年入侍东宫,深得太子信任。就在柳宗元33岁这一年,皇太子即了皇位,王叔文执政用事,把柳宗元擢升为礼部员外郎,颇得当事者重用。

他们针对安史之乱后的社会问题推行了一系列的大动作,史称“永贞革新”,核心人物便是王叔文、王伾以及年轻的柳宗元和刘禹锡,历史上为此还有了一个专属名词:二王刘柳。

就在大家都认为柳暗花明的时候,谁也没料到,一转头便又山重水复了。

由于“永贞革新”的措施严重触犯了宦官、藩镇和官僚集团的利益,革新派遭到了气势汹汹的联合反扑,不过半年时间便宣告Game over了,“二王刘柳”的命运可想而知,柳宗元被贬为永州司马,而刘禹锡被贬为朗州司马。

在唐朝的时候,司马这个官职更多的只是个虚名而已,没有任何实权,几乎成为了朝廷贬官的代名词。仅在中唐时期,除了白居易这位著名的江州司马外,名噪一时的元稹被贬做过通州司马、王建被贬做过陕州司马、人称“五言长城”的刘长卿做过睦州司马……

我们发现,这些被贬的司马们并非什么奸佞之徒,相反,不乏谦谦君子。但是他们的正直在庙堂上得不到立足,他们的政见在朝廷里得不到重视。他们被抛弃到这荒蛮野地,任其自生自灭。

于是,这群人将他们顽强而健全的生命力,从政治领域转向了文学领域,他们妙笔生花,直抒胸臆,他们诗文唱和,苦中作乐。一千年后,翻开中国文学史,不经意间却发现,这些被贬的司马们的名字,竟然个个都历历在目,而且还占据着最显眼的位置。

3
34岁的柳宗元,就这样开始在永州的山水之中脱胎换骨。

一呆就是十年!这十年,是柳宗元生命中最旺盛的十年,也是他一生中最有思想和文学成就的十年。写诗,写散文,写游记,写社评,写寓言故事,他传世的作品共计600余篇,其中有近400篇作品是在永州完成的。

闲暇之余柳宗元游遍了永州的山山水水,于是,《永州八记》和《渔翁》水到渠成,腾空出世,照亮了中国南方这一片阴郁的天空。

永州十年,虽然寄情山水,但柳宗元时时刻刻没有放弃自己的政治抱负。他一直等待着机会要东山再起。这一天,朝廷招他回京的诏书终于被他等到了。

用欣喜若狂来形容他,恐怕不为过吧。他哼着杜甫的流行小曲“白日放歌须纵酒,青春作伴好还乡”咿咿呀呀地过了黄河,回到长安。

在长安,遇到了同样还京的老友刘禹锡。两个人规划着东山再起之后的前景,心潮澎湃。然而一个月后,朝廷的任命诏书下来了:

“任命刘禹锡为播州刺史;任命柳宗元为柳州刺史。即刻上任!”

仿佛一道霹雳在两个人的头顶炸开!播州和柳州要比原先各自贬谪的朗州和永州更偏僻,更荒蛮。这种所谓的“升迁”简直让一万只草泥马在柳宗元的心头奔腾而过!

强忍悲愤的柳宗元到了柳州,这里离家乡实在太远了。每天忙完了一天的政务,他总是独自一个人登上柳州的城楼,眺望远方。当年那些志同道合的朋友,大多都被贬谪到这岭南的荒野之地了,但是身处偏僻,没有4G,也没有wifi,彼此间要通上一封信也要等上好几个月!

每逢佳节,柳宗元的孤独感更加强烈,反反复复唱着“有钱没钱,回家过年~”,但一直没有如愿。直到元和十四年,朝廷才同意召回柳宗元。然而为时已晚,诏书还未到柳州,柳宗元便怀着一腔抑郁离开了人间,斜杠青年去世时年仅47岁。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9-09 07:29:33 +0800 CST  

楼主:诗词铺子杨掌柜

字数:59908

发表时间:2016-07-14 01: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09 21:47:04 +0800 CST

评论数:54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