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词铺子】——香辣唐诗,清蒸宋词,凉拌元曲 字里行间全是味(连载)

您来啦?诗词铺子今儿个开张了!杨掌柜给您请安咯~

小菜一道一道上,您呢慢慢品。觉得有味儿叫声好,觉得难吃骂声街,一切您随意!



一语成谶的夜郎自由行 | 诗词铺子001

《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李白

杨花落尽子规啼,闻道龙标过五溪。
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

1.
当李白一个人孤独寂寞感觉到冷,想找个人一起喝酒K歌取暖吹牛B的时候,他心目中的首选小伙伴肯定是王昌龄。

两个人年龄相仿,性格相近,脾气相投,都是放荡不羁,慷慨豪迈之人。在文学创作上,才高气傲、谁都不服只扶墙的李白对王昌龄始终低头退避三舍。王昌龄被称为“七绝圣手”、“诗家天子”,这么高的职称可不是自封的,那是江湖公认的,足见他的气场。

我们来看一眼数据吧:盛唐年间,七言绝句的创作共有四百七十二首,王昌龄一个人就干掉其中七十四首,几乎占了六分之一。就这好像徐凝笔下那扬州的月亮,天下三分月色中独独占了两分,只余下那一分的光华由天下共享。

2.
与王昌龄的诗情相比,李白自信的是自己的酒量和酒品。谁都知道,李白斗酒诗百篇,李白喝的越多,诗意越浓,而王昌龄就不行了,老王喝高了就满嘴跑火车,张口就骂街,从今年的流行服饰太暴露到衙门的三公消费不透明,从老头老太太摔倒了没人扶到谁谁谁哪个大官包了二奶又包三奶……从同事到领导,从政府到社会,没有他不吐槽的。

正所谓性格决定命运,王昌龄不拘小节的大嘴巴让他的职场生涯一波三折,不仅升迁缓慢,还时不时地遭到贬谪。翻开史料,我们找不到他贪赃、嗜杀或者淫邪的蛛丝马迹,没有什么重大的错误和原则性的问题,无非就是在工作中脾气大了一些,很多事情看不惯,牢骚强烈了一些,官场中人无意中得罪的多了一些。有时候连王昌龄自己都不清楚为什么又被贬官,别人问他的时候,他也莫名其妙,只好什么都不解释,托朋友带回一封自白书:洛阳亲友如相问,一片冰心在玉壶。

3.
五十一岁那年,王昌龄又一次因为“不护细行,谤议沸腾”而被朝廷从南京贬官到龙标县去做县公安局长。

龙标在今天的湖南黔阳县,在当时已经算是天高皇帝远的荒蛮之地了,李白得知这个消息后很为哥们不忿,立即写下了这首《闻王昌龄左迁龙标遥有此寄》,诗中大有“你动了我兄弟就是动了兄弟我”的任侠之气,尤其是最后两句“我寄愁心与明月,随风直到夜郎西”面对质疑王昌龄的官场人士们公开表达自己的观点:我李白与王昌龄同在,兄弟不哭,兄弟挺住,今夜我们都是王昌龄!

但是,话不是随便说的,诗自然也不是随便写的。七年之后,李白在政治上站错了队,参加了永王李璘的反革命集团,被剿灭俘虏,就在朝廷众臣集体在讨论如何发落李白的时候,有些人秋后算账想起了七年前那个春天时李白的感愤疾呼。你不是要寄愁心与明月吗?你不是希望随风直到夜郎西吗?好!我们就送你一张免费的船票,满足你夜郎自由行的愿望!于是一纸贬书,将诗仙流放夜郎。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7-13 17:01:00 +0800 CST  
不知道天上哪块云彩会下雨 | 诗词铺子002

《别董大》–高適

千里黄云白日曛,北风吹雁雪纷纷。
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识君。

1.
公元747年的第一场雪,比以往时候来得更晚一些。就在这样一个北风萧萧,雪花飘飘的午后,高適和好朋友董庭兰窝在长安城外农家乐的一角喝酒撸串。

董庭兰是大唐著名的音乐人,红色艺术家,在宰相房琯门下做清客,不过由于房琯的被双规,贬谪出朝,他也只能无奈地准备离开长安。

面对着下岗再就业的董庭兰,高適明显感觉到好友的情绪就像这阴沉的天气一样灰霾。他夹起一块烤肉放到朋友碗中,开口道:“下雪天,听说羊肉串和音乐更配哦!呐,做人呢,最重要就是开心对不对?人生就像筷子,要拿得起放得下!以你的名人效应,还愁找不到一个文工团收留你吗?”说着他筷子一挥,就吟出了那句“莫愁前路无知己,天下谁人不知君”的千古绝唱。

数九寒冬里的董庭兰被高適这全方位无死角的温暖感动得眼圈泛红,忙端起酒杯:“走一个!走一个!”高適一杯酒下肚,做了一个别忙的手势,接着又吟出了《别董大》其二(童鞋们,记住哦,《别董大》是两首诗嘞),这首《其二》的最后两句是“丈夫贫贱应未足,今日相逢无酒钱”,终于表达出了核心意思:暖人心的话,咱有;钱,没有。这顿饭还是由你来埋单吧!

2.
那个时候的高適确实穷困潦倒,确切地说,活到当时为止的高適从来就没富裕过。董庭兰人家好歹是下岗再就业,可高適从来就没上过岗。从小就不爱学习的高適从来没有像传统文人的套路那样去学习儒家经典,三十二岁之前根本就没有打算参加科举考试。没有文凭也没有工作经验的他连个临时工的机会都很难获得。

高適看不上书生们的纸笔生涯,他想要的生活是跨马横刀纵横天下。他眼高手低的性格和任侠恣意的脾气和李白很相投,所以他俩最终成了好朋友,经常在凑在一起很认真的吹牛B,从剑术、自由搏击聊到建立大东亚共荣圈,美美地喝到伶仃大醉然后引来巡捕查暂住证。

高適在35岁的时候写出了《燕歌行》,算是小有了名气,但是直到十年后他才在张九龄的弟弟张九皋的举荐下得到了第一份正式工作——封丘尉,一个县级的公安局长。他的好友,同样是边塞诗人的李颀三番两次地叮嘱他,一定要收敛脾气,要忍。可是高適还是无法适应面对上级点头哈腰迎来送往的官场生涯,于是,干了三年之后还是毅然决然地辞职了。

3.
辞职之后,高適开始了他的文化苦旅,一路西行来到河西节度使哥舒翰的地盘。巧的很,哥舒翰不喜欢之乎者也的书呆子,就欣赏高適这种又有才气又有豪气的汉子,于是留下他做掌书记。高適终于找到了用武之地!52岁时,出任左拾遗,转监察御史。安史之乱,高適站对了队,跟随玄宗入蜀,擢谏议大夫,同时期,李白则站到了永王李璘的反革命队伍中,这一年冬天,高適被封为淮南节度使,讨伐永王,直接PK老朋友李白。56岁,高適出任彭州刺史。57岁,出任蜀州刺史。60岁,出任剑南节度使。61岁,迁刑部侍郎,封渤海县侯。

从当初的一个无赖小子到最后封侯拜相,从四十五岁前的一无是处负债累累到晚年的位高权重名利双收,高適演绎了一段大器晚成的励志传奇,也应了民间百姓常说的那句话:你真的不知道天上哪块云彩会下雨!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7-13 17:04:14 +0800 CST  
孙子,你可是真孙子啊! | 诗词铺子003

《扯破浣溪沙》 – 李璟

手卷真珠上玉钩,依前春恨锁重楼。风里落花谁是主?思悠悠。
青鸟不传云外信,丁香空结雨中愁。回首绿波三楚暮,接天流。

1.
李璟是南唐的第二位皇帝。南唐的历史很好记,有个开国的皇帝李弁,有个亡国的后主李煜,中间的自然就是"中主"李璟。

南唐的国都在南京。历史上的帝王们都喜欢在南京建都,不是因为爱吃那里的鸭血粉丝汤,而是觉得金陵有纯天然无污染的王霸之气。

然而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封建迷信的思想真是害死人:孙皓受降归了西晋,梁武帝被活活饿死在城中,建文帝被叔叔打得仓皇出逃,不知下落,更是出了那个可笑的陈后主,国破之日,带着妃子躲进鸡鸣寺的胭脂井里,死活不肯出来,结果成了被后世贻笑千年的笑柄。

借你借你一双慧眼吧,你会发现,这些个想依靠金陵王气统治千秋的朝廷们,竟然没有一个超过三代!在这些携手“事不过三”的悲催王朝中,多一个南唐也不算多。

2.
南京人都讲究“春游牛首,秋游栖霞”,而我在十年前的那个秋天赶到牛首山,背季而行,不是为了挑战南京人民的普世观念,只是为了去看一眼山中的那一座南唐二陵。

记得还很清楚,那天雨一直下,气氛不算不算融洽,我们一行四个人跑到新街口坐上一辆郊区的公交车,一路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哐当到了牛首山(从哐当声中可以判断这个距离),终点就是南唐二陵。南唐二陵里葬的是国主李弁和中主李璟。而有趣的是,来这里的人却十有八九是冲着后主李煜来的。而李煜的墓,则在千里之外的洛阳。

3.
实在是李煜的名声太大了,他的人气指数远远超过了他的父亲和祖父,就连陵园的管理人员也很顺应人心地在走廊的两旁,刻满了李煜的诗词。不过也没办法,谁叫他老爹李璟的诗词传到如今,只剩下区区几首了呢。

南唐有位大臣叫冯延巳,在当时的文坛,与温庭筠和韦庄齐名。他有一首《谒金门》,起首便是“风乍起,吹皱一池春水”,这句词被广为流传,一下占据了当时的百度指数头条。

据说李璟知道之后有些妒意,便在朝堂之上与冯延巳开玩笑道:“吹皱一池春水,干卿何事?”小冯一听话音,也颇为知趣,连忙鞠躬打揖装谦虚道:“其实我的这一句哪里有陛下您的‘小楼吹彻玉笙寒’更出彩呢?”说完之后,君臣二人相顾哈哈大笑。

一直对南唐这个小朝廷很感兴趣。这到底是怎样的一方水土,都是吃什么长大的?为什么从国主,到大臣,个个都是填词高手!

最心有不甘的恐怕就是南唐的开国皇帝李弁了,自己戎马一生,宦海浮沉,辛辛苦苦打拼下来的江山,谁承想交到两个文青儿孙的手里,不出四十年,就伴着孙子李煜那一句“最是仓皇辞庙日,教坊犹奏别离歌。垂泪对宫娥”而付诸东流了……

躺在顺陵里好多年的李弁一定感慨万千地想对李煜来一句发自肺腑的真情告白:孙子,你可是真孙子啊!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7-13 17:07:25 +0800 CST  
压死李煜的最后一根稻草 | 诗词铺子004

《虞美人》 –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李煜是个万人迷。史书上记载他天生异相,目生重瞳。要按照现代医学角度讲,这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瞳孔发生了粘连畸变,属于早期白内障的征兆,有病得治!但是在封建社会,这被认为是吉人天相,不是凡夫俗子。

当然,这多半也是出于吹牛逼的政治宣传需要,就像金三胖能三岁打手枪,八岁打飞机一个道理。不过退一万步说,至少能说明李煜长得浓眉大眼,看画师给他画的证件照,又白又胖又嘟嘟,跟王思聪似的。这样一个有钱,有权,有闲还有才华的“国民老公”自然受到当世和后世众多文学女青年的追捧。

2.
李煜一炮走红,成为词中千古一帝的背后,特别需要感谢一个人,这个人不是CCTV,不是MTV,不是各种TV,而是自己床边不许别人打呼噜的北宋王朝CEO赵匡胤。要不是赵总一统天下,收降南唐,李煜终其一生的角色也只能停留在一个热爱文艺的昏庸帝王之上,贪婪,腐败,近小人,远忠臣,一样也不会少。

与南唐接壤的是同样的弱小国家吴越国,当时的国主是钱俶。就在咱们这位李后主“晚妆初了明肌雪,春殿嫔娥鱼贯列”地过着锦衣玉食歌舞升平的日子的时候,百里之外的钱俶却正在身体力行地视察农桑,兴修水利,做一位明主。

历史的闪电击中了李煜,让他失去了现实的江山,却走进了长短句更为广阔的天地之中,从此词风为之一变,境界也与之前判若云泥。归为臣虏的李后主,随军北上,软禁汴梁,在开封度过属于他的违命侯时光。每当这座城市满眼“菊花开,菊花残”的时候,也正是他的故国金陵城郊栖霞山上红叶似火的时候,而他此时也只能隔着千山万水远远地回忆了。于是他写出了一系列怀念故国的词篇,凝结成为经典。

3.
赵匡胤对待文学青年十分的宽容,对待李煜也是如此,但是在他去世之后,大宋王朝的董事会发生了变动,赵光义掌权了。他远没有兄长的气度,先是霸占了李煜最心爱的小周后,接着时时事事羞辱挤兑李后主。

李煜悲愤难当,骂街骂不过,打架打不赢,只有拿起笔来抒发抑郁。他在这个时期接连写下了“无限江山,别时容易见时难”和“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等几首小宇宙爆发的词作,尤其是这首《虞美人》中“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一句传到了赵光义的耳朵里,让他顿生了杀意,终于在李煜四十二岁的生日party上赐他一壶寿酒,却设下牵机之毒,要了他的性命。

这首《虞美人》,这句“故国不堪回首明月中”成了压死李煜的最后一根稻草,而他,也成了历史上第一个用绳命在写作的词人。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7-13 17:10:58 +0800 CST  
李白也不想这么“端”着啊 | 诗词铺子005

《峨眉山月歌》 - 李白

峨眉山月半轮秋,影入平羌江水流。
夜发清溪向三峡,思君不见下渝州。

1.
李白人生第一次的自由行是一条短途线路,从峨眉山始,沿水路行舟,经平羌江、清溪驿、过三峡,终至重庆。

他哼着“我要从南走到北,还要从北走到黑。我要人们都看到我,但不知我是谁……”轻快的上路了。这首《峨眉山月歌》就像是这次旅行的微游记,没有过多的赘述,直白记叙,但朗朗上口,还有点小清新。李白那个时候还是一枚青涩的普通青年,既不装B,也不2B,内心充满了对梦和远方的憧憬。

2.
那一年他25岁,在成功完成这一实验性质的自由行之后,便开始正式的“仗剑去国,辞亲远游”。第一年去了扬州,第二年到了武汉,第三年北上长安,第四年游洛阳和开封。从行程上可以看出,李白是专挑“北上广”这样高人气高消费的大城市晃荡。

就像人们由衷感叹比尔盖茨是个商界奇才却往往忽略他的第一桶金是时任IBM董事的她妈肥水不流外人田给他的一样(这句话真特么拗口),人们在感慨李白的潇洒、任性、视金钱如粪土的时候,也常常漏掉了他那个富甲一方的老爹的身影。

其实,任何时代都是一个拼爹拼妈的时代,这没什么好抨击的。好在富二代的李白并不算个纨绔子弟,这一路上采风,住得了五星级酒店,也睡的着乡村招待所,能和高端人士听琴谈禅聊封建主义社会精神文明建设,也能和市井无赖一起喝酒撸串谈隔壁大嫂的丰乳肥臀。

就如同李白自己回忆录所写的:“不逾一年,散金三十馀万,有落魄公子,悉皆济之。此则是白之轻财好施也。” 转眼,三十万块不到一年挥霍一空,请客,埋单,送礼,发红包,买买买!抢抢抢!这一笔巨额投资让他收获了人脉和名声,“谢谢老板!”“发红包那人好帅哦”的赞美充斥着李白的朋友圈。

3.
在我看来,李白的才学自然是大唐前列,但是他个人品牌的经营能力在那个时代也是超前的。他这个大V的关注度和粉丝量直线上涨,随着名气的增加,个人价值也在不断飙升。我甚至怀疑李白的幕后有一个团队在为他做技术支持,里面包含了投资人、出版集团、市场运营和公关公司。

李白游走于大城市中,自然不纯是游山玩水或者做访问学者,他更多的是想寻求机会进入仕途。李白写了很多天才的诗篇,但也写了比这些诗篇更多的媚俗的干谒文章,献给各地的中下层官员,希望能拉兄弟小白一把。

甚至于李白的婚姻都有更多的战略投资的意味,在史上有法律效应的两次婚姻里,他都选择了入赘前任宰相的孙女。李白不缺钱,也不缺名声,缺的是身世。但是这两次联姻的回报率并没有预想的那么高,尤其是第一次的婚姻,明显是被套了,所以李白总会时不时的“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

我们应该还原并且去面对一个真实的李白,他有风神的一面,也有世俗的一面,他撸肉串也塞牙,吃黄豆也放屁,酒喝多了也尿频,看见大胸妹子也想入非非,我们不能因为阶级斗争的需要就把他化妆成一个不食人间烟火的“诗仙”,我想率真的诗人也不想总这么端着!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7-13 17:50:31 +0800 CST  
黄州出了个苏东坡 | 诗词铺子006


《定风波》 – 苏轼

莫听穿林打叶声,何妨吟啸且徐行。竹杖芒鞋轻胜马,谁怕,一蓑烟雨任平生。
料峭春风吹酒醒,微冷。山头斜照却相迎。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

1.
这是公元一零八二年三月湖北黄州的一个下午,日子很普通,与平时没有任何的区别。乍暖还寒时节,一阵突如其来的黄昏雨不约而至。转弯的山路上,走出一队匆忙行人,他们左躲右闪狼狈不堪地避着雨,惟有一位四十多岁的中年男子,气定神闲地阔步走着,任雨点密密地打在他高大的身躯之上,却似浑然不觉,转而吟出“回首向来萧瑟处,归去,也无风雨也无晴”,标准的川普,悠悠扬扬与烟雨相和…

人群响起一阵掌声,“酷毙了!”、“好潇洒啊!”、“太帅了啦!”赞美声此起彼伏,这人作了一圈罗圈揖,颌首含笑:“哪里,哪里…承让,承让…”,之后趁众人不注意,转头攥一攥胡子上雨水,尴尬地向书童摊手:“你个瓜娃子!锤子得很!下次出门好歹给老子留把备用的雨伞撒~”

2.
这人就是苏轼,我们可爱可亲可口可乐的大胡子。有好事之人钻研过大宋朝的星座学,研究发现:宋朝命运最苦、最易被黑的是摩羯座。而苏轼的生日1月8号,正是一个典型摩羯男。果然人到中年之时,遭到小人迫害,身陷莫须有的乌台诗案里,被踏上亿万只脚,险些真的不能翻身,身份一下子从国务院总理候选人跌落到乡村基层公务员。

贬谪地黄州是长江边上一个很贫苦的小镇,生活异常艰难。交通基本靠走,通讯基本靠吼,治安基本靠狗,取暖基本靠抖。但在苏轼的笔下,却依然能充满了诗情画意。

初到黄州时,他连个宿舍都没有分配,一大家子只好暂住在定惠院这个寺庙里。转年冬天,苏轼在黄州城东一块不大的废旧土坡上,亲自开荒种地,搭建草屋,并在房壁上绘上雪景,名日“东坡雪堂”,从此自号“东坡居士”。(记住哦,苏轼44岁到了黄州之后才自号‘东坡’的,如果你在影视剧中看到有人称呼年纪轻轻的苏轼为东坡先生,不妨就把他视为穿越过来的人吧)。

4.
在黄州与苏轼朝夕相处的,不再是朝堂上那些尔虞我诈的大员,也不再是追逐在身后的那些蝇营狗苟的政客,而是普普通通的农民、药师、酒监和樵夫。他们每日里聚在一起,谈论的也不是国家大事、经济世道,而是耕种的方法,烹调的技巧以及隔壁老王和豆腐西施的八卦绯闻。

平时,也会有不少讲义气的朋友冒着被朝廷小人报复的风险来东坡雪堂看望他。黄州太守徐大受来了,武昌太守朱寿昌来了,那个被他嘲讽怕老婆河东狮吼的陈季常也来了,还有闻名后世的大画家,当时只有二十二岁的米芾,也慕名来与苏轼谈诗论画。他们围坐在破旧的“雪堂”里,喝酒吃肉,嬉笑怒骂,打麻将,扎金花,天黑请闭眼,真心话大冒险,玩得好不嗨皮。

我们应该感谢黄州,甚至我们是不是应当感谢那群小人们,没有这段生活的磨砺,我们又怎么能得到一个物我两忘,超然世外的苏东坡呢。

细细数数,苏轼在黄州时期完成了一生中最闪光的作品:《定风波(莫笑穿林打叶声)》、《卜算子(缺月挂疏桐)》、《念奴娇•赤壁怀古》、《临江仙(夜饮东坡醒复醉)》、《记承天寺夜游》、《前、后赤壁赋》等等…这些作品风神潇洒,韵意深刻,照瞎了那群小人的狗眼,照亮了整个中国文学史的夜空!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7-13 22:17:35 +0800 CST  
苏学士大战拗相公 | 诗词铺子007

《次荆公韵四绝》其三 – 苏轼

骑驴渺渺入荒陂,想见先生未病时。
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1
苏轼初登庙堂之时,正赶上“拗相公”王安石轰轰烈烈的变法运动。一万年太久,只争朝夕,北宋王朝的总设计师正甩开膀子在改革爆土扬灰的道路上一路裸奔,困了累了喝红牛,不知疲倦打倒一切牛鬼蛇神。

苏轼是当时政坛的后起之秀,眼看着前辈政友们或隐或退或被双规,抑郁症跳楼的接二连三,一个个都离庙堂而去。但他血气方刚,自持才学,仍坚持与王安石针锋相对,一口气向神宗皇帝三上万言书,陈述变法之急的弊端,洋洋洒洒,据理力争,核心就是一句话:我们不会一字马,步子迈得太大容易扯着蛋!

他抓住一切可以嘲讽王安石的机会向这位“权威”挑战。比如王安石曾主编过一本《字说》,自我感觉极其良好地把这本书作为考试取材的标准教材。但事实上,他的书里确有很多地方牵强附会,甚至是谬误存在。比如在解释“波”的来源时,王安石说“波为水之皮”,而爱开玩笑的苏轼立刻当着大家的面化身慕容复,以彼之道还施彼身,做了一个借力打力的比喻,说:“那么‘滑’字一定是水之骨喽?”

这样的事情发生了很多回,苏轼的网络冷笑话让极度缺乏幽默感、每天只看《人民日报》和《参考消息》的王安石非常难堪,所以对苏轼的印象也愈发的厌恶,终于一纸贬书将他外放杭州。

2
若干年后,王安石的政权被他亲自提拔的一班小人所窃取,只能落得自请罢相,归隐金陵山间。几乎同一时期,才情张扬的苏轼遭遇了著名的“乌台诗案”——为他量身定制的文化大革命,朝中宵小掀起一片“倒苏”热潮。

苏轼在严刑拷打下,自己都犯怂承认了这些莫须有的罪行,处境非常险恶,而苏轼的许多朋友对此都噤若寒蝉,当朝的官员们更是鲜有站出来说句公道话的。此时,挺身而出仗义执言的,竟然是这位当年被苏轼百般调戏的政敌——王安石!他在金陵给神宗皇帝写了一封信,核心也是一句话,他隔着千山万水高呼:“岂有圣世而杀才士乎?”我们不清楚这封信到底起了多大的作用,只知道苏轼最终免于死罪而贬谪黄州。

3
后来,苏轼在黄州被赦后,第一件事就是赶往金陵去拜访这位已隐居山林的故人。两个人以便服相见,相挽游山,这一住就是一个多月之久。昔日的奥特曼和小怪兽,成了互相倾慕的文友,王安石甚至写诗劝东坡在当地买田置地定居下来做个邻居,可无奈苏轼人在江湖,身不由己,也只能写诗抱歉“劝我试求三亩宅,从公已觉十年迟,” 我可不想有个隔壁老王!

东坡渡江北上之时,王安石渡口相送,抱一抱拳,道一声珍重,转身对人感叹道:“不知更几百年,方有如此人物!”

这一别,劫波度尽,恩怨皆泯。两年后,王安石在金陵山中去世,苏轼则有更大的灾难在前面等待着他。



感谢才女 懒相饮 授权“诗词铺子”使用她的原创美术作品。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7-14 00:32:35 +0800 CST  
@云做的风筝 2016-07-14 02:39:56
元佑间,东坡奉祠西太一宫,见介甫旧诗云:杨柳鸣啁绿暗,荷花落日红酣。三十六陂春水,白头想见江南。注目久之,曰:此老野狐精也。
-----------------------------
拗相公虽然刚愎自用一根筋,但在人品和才学上还是没得说的一等一。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7-14 09:41:14 +0800 CST  
初唐F4,各有各的梗 | 诗词铺子008

戏为六绝句·其二 – 杜甫

王杨卢骆当时体,轻薄为文哂未休。
尔曹身与名俱灭,不废江河万古流。

1.
读武侠小说,除了紧张跌宕的剧情之外,吸引我的,还有那些林林总总的小团体小帮派,功夫好不好单说,但是名字都起得特别有范儿。比如江南七怪啊、桃谷六仙啊、玄冥二老啊。这些人多半亦正亦邪,都是些有本事也有性格的主儿。

在唐朝初年,由王勃、杨炯、卢照邻、骆宾王组成的初唐四杰也是如此。他们实在算不上偶像派,但是这高矮胖瘦美丑各异的哥四个,至少集体发力,用他们的内功将唐朝的诗文进度提速了20年,没有他们的“海内存知己,天涯若比邻”,“宁为百夫长,胜作一书生”“得成比目何辞死,愿作鸳鸯不羡仙。”“昔时人已没,今日水犹寒”,我们就得继续忍受那些充满脂粉味和马屁精娘娘腔的宫阁体。

2.

虽然被冠上了初唐F4的组合,但这哥四个的过从并不算亲密,甚至彼此谁也不服谁,但他们的人生轨迹却有着惊人的一致。

首先,几个人都是少年即成名。哥靠的是天赋,不是努力。王勃幼年被专家赞为神童,而杨炯干脆直接参加一个神童的选秀节目,并且最终闯关成功。卢照邻被邓王称为“小司马相如”,骆宾王更是7岁就咏出了“鹅鹅鹅”,这让我们眼前这些七八岁还只会热衷于追剧《熊出没》的孩子们羞臊了1500年。

另外,四个人的性格都很怪癖,而且各有各的怪,各有各的癖。王勃持才傲物,往往做出出格的事,比如他先是私藏犯错的官奴,既而却又神经大条地突然把他杀掉,由此获罪。而杨炯的狂傲比王勃有过之而无不及,他甚至公开表示初唐四杰的排位,把自己排在王勃后面是他一生最大的耻辱。他在工作岗位上是一位推崇简单粗暴的酷吏,名声也不大好。卢照邻更神,自己还没死呢,就开始自掘坟墓,有事没事就跑到自己的墓室里躺一会儿思考一下人生。骆宾王更不用说了,对政事不满,直接投奔了反政府武装,向国家领导人开炮。檄文倒也写得敞亮,连被征讨的对象武则天读了之后都情不自禁地问旁边的宦官,还有木有第二季?!

3.

但是初唐四杰的结局都不是很美好。王勃在27岁的时候溺水身亡,杨炯在43岁的时候莫名其妙死在任上,据说是被仇家暗杀。卢照邻早早修好了坟墓,可是没有派上用场,晚年的他得了中风,手脚残疾,他实在等不及正常死亡而选择了跳水自杀。而骆宾王起义失败,一说死于乱军,一说跑路,后半生出家为僧再也不敢露面。

初唐四杰的时代过去之后,后世文人对他们的评价毁誉参半,认为他们四个,一个是杀人犯,一个是酷吏,一个是心理变态患者,一个是反革命分子,如何能够代表大唐风气?

中国人就喜欢在背后,尤其是死人背后说三道四,因为知道他们不会跳出来和自己辩论,这种舆论甚至有些逆转趋势,好在杜甫及时出头为初唐四杰平反。杜甫是公认的老实人,他这次也有点急了:你们这帮整天传谣信谣逛窑的主儿,有谁能像王杨卢骆那样做出诗文万古流传?老实人急了一样骂街:you can you up , no can no BB!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7-14 11:27:31 +0800 CST  
有味中药叫“王维” | 诗词铺子009

《终南别业》 – 王维

中岁颇好道,晚家南山陲。
兴来每独往,胜事空自知。
行到水穷处,坐看云起时。
偶然值林叟,谈笑无还期。

1.
古人学而优则仕,文士十年寒窗,都盼望走上仕途的道路,但是也不是每一个文学青年都是这么想滴。比如王维。

王维从当上公务员的那一天起就开始盘算着退休的事了。他在40岁的时候,就在京城的郊区买好了别墅,随时准备安排自己的“老干部退休生活”。而就在同一时期,诗仙李白想出人头地都想疯了,简历投得满天飞;杜甫忧国忧民,但是连个公务员的笔试都考不过去;才华横溢的孟浩然也一直想入官场而久久不得,“不才明主弃,多病故人疏”地絮絮叨叨吐槽了好一阵。

结果这帮人里,就只有最不想混官场的王维一直在宦海浮沉,做官做到都要吐了。唐玄宗很欣赏他,经常私下找他聊天。王维也在boss面前暗示过,我也快五十了,不如让我提前办个病退吧,非典艾滋癌,随便填一样。唐玄宗不同意,朕还想把全国人民的退休年龄延长到65岁以后呢!不然国家的社保窟窿怎么补上啊?!

2.
后来在王维54岁的时候,安史之乱爆发,皇上和政府官员们都八仙过海,各自跑路了,王维以为这下自己终于能够不再当官而实现隐居心愿了。可还没等到梦想照进现实,他就在长安街头被叛军抓到。

被掳到洛阳之后,安禄山并没有杀他,而是逼!他!做!官!王维都快崩溃了,呕麦噶!还做官?大哥直接杀了我吧!OK?安禄山说:no door!你是大唐的文艺界代表,影响力嗷嗷哒,必须给我做官!

据说王维为此还吃过泻药和哑药,做了种种努力,但依然没有摆脱被受伪职的结局。动乱被平息之后,按说像王维这种接受伪职的人应该被视为乱党同谋或者失节而受到朝廷的清算(事实上,其他人确实如此),政治生涯应该基本就结束了。但是,由于王维在被虏期间写了一首《闻逆贼凝碧池奏乐》,开篇就是“万户伤心生野烟,百僚何日更朝天?”这种撕心裂肺之句,把个唐肃宗感动得不行不行的,反而回来之后王维这官做得越来越大了!安史之乱前,他还是一个五品的给事中,安史之乱后,做到了正四品的尚书右丞。

3.
王维的官运就像一场黑色幽默,也让李白杜甫孟浩然这一干人对比自己的人生历程简直无语问苍天。不过经历了这一场风波之后,王维更是无心政治,开始在他的别墅里参悟禅理,半仕半隐。在发给友人们的微信朋友圈上也总说自己“晚年惟好静,万事不关心”,只是作作画,弹弹琴,喝喝茶,泡泡妞罢了。

在我看来,王维的田园诗并非是真正意义的田园诗,他的田园诗里没有“人”气,不是人间烟火的田园,是他一个人内心的田园,充满禅静之味。

睡前读一读王维也是有好处的,他的诗能当中药用,有安神、养血、补气之功效,等同服用6g柏子养心丸。如果我是个老中医,面对着当下压力重重的疯男怨女们,开出的一张方子就是去用心读读王维的诗:山水田园50首,赠别酬唱30首,边塞军旅20首,感怀抒愤20首,每天一首,30天一疗程,4个疗程下来,保管你心平气和,妈妈再也不用担心你的抑郁症了,有兴趣的盆友不妨一试。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7-14 17:28:21 +0800 CST  
@李笙畅 2016-07-14 17:53:24
@诗词铺子杨掌柜 3楼 2016-07-13 17:10:00
压死李煜的最后一根稻草 | 诗词铺子004
《虞美人》 – 李煜
春花秋月何时了?往事知多少?
小楼昨夜又东风,故国不堪回首月明中。
雕栏玉砌应犹在,只是朱颜改。
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1.
李煜是个万人迷。史书上记载他天生异相,目生重瞳。要按照现代医学角度讲,这是一种先天性疾病,瞳孔发生了粘连畸变,属于早期......
-----------------------------
演绎,演绎…咔咔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7-14 21:37:57 +0800 CST  
不一般的贺铸 | 诗词铺子010

《鹧鸪天》 – 贺铸

重过阊门万事非,同来何事不同归?梧桐半死清霜后,头白鸳鸯失伴飞。
原上草,露初晞。旧栖新垅两依依。空床卧听南窗雨,谁复挑灯夜补衣?

1.
贺铸是个身份不一般的人。他算起来是北宋皇族的后裔,是当年宋太祖贺皇后的族孙,成分狠高。

他还拥有不一般的才华,在当世,他的诗词就被啧啧称道,到后世,更被后代文人视为苏、辛之间的过渡性人物。

这样不一般的身世和不一般的能力,按说他也应该拥有不一般的前程。但悲催的是,贺铸这人还拥有不一般的脾气!

2.
世人评他身上有一股侠气,为人刚直,不附权贵,不会察言观色,不会钻营取巧,甚至连官场上最基本的“忍气吞声”都做不到,如此这般,只有处处碰壁,事事排挤的份,做了几十年的小官,沉居下僚,最后退隐苏州,史料上记载他是“贫穷以终”,最后穷死了,真是不一般的惨!

据说贺铸的颜值也是不一般的低。身材五大三粗不说,眉毛眼睛鼻子嘴唇似乎也搭配得不太和谐,脸上应该还有青春痘吧,面如镔铁,黑中透亮,亮中透黑,海下扎里扎煞一部黑钢髯,犹如钢针,恰似铁线……

呃,对不起,跑题了,这貌似是《八扇屏》里形容张飞的。总之,长得实在是不太好看,完全颠覆了中国传统文弱书生的小白脸形象,所以世人给了他一个浑名,叫做“贺鬼头”。感谢封建社会的包办婚姻吧,新娘子只有到了洞房那一刻才有幸瞻仰到我们贺大哥的光辉形象,不然恐怕早就做了落跑新娘。

3.
但事实上,贺铸的婚姻生活还是不一般的幸福的。他的结发妻子赵氏夫人也是宗室家族的千金小姐,两个人少年夫妻,贺铸一生不曾富贵,一直奔跑在脱贫致富奔小康的路上,呼哧带喘也没见到终点站的影子,而妻子自始至终无怨无悔,甘愿与夫君贫贱相守。每每衣服破了,没有余钱购买新衣,赵氏夫人便亲自在灯下一针一线的缝补,缝上独属贺铸的Logo。就这样患难与共了二十余年,直到她在苏州去世。

贺铸是河南人,噫!可是这位捞翔却选择了后半生退隐苏州,我想肯定是因为他的妻子在这里故去的缘故。这一城的风雨,这一川的烟树,这一怀的思念,都是她的表情,都是她的心情,他都要一生相守。他晚年在这里写出了技惊四座的“凌波不过横塘路,但目送、芳尘去。锦瑟华年谁与度?月桥花院,琐窗朱户,只有春知处。”

这,也是他一生中最不一般的一阕词。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7-15 12:07:44 +0800 CST  
史上最无耻的舅舅 | 诗词铺子011

《渡汉江》 -宋之问

岭外音书断,经冬复历春。
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

1

在谈这首诗的作者宋之问之前,先谈另外一个人——刘希夷。

刘希夷是个美男子,小伙儿长的帅也就算了,还弹得一手好琵琶,精通音律,你说琵琶弹得好也就算了,他还有才华,擅长写洋洋洒洒的歌行体。但是这样一个偶像级的创作型小鲜肉不到三十岁就挂了,是被他的亲舅舅给害死的。

这么狠心的亲舅舅是谁?就是今天我们要说的宋之问。

宋之问虽然尊为舅舅,但他实际上比外甥刘希夷还要小五岁,甥舅俩在同一年中了进士,但是宋之问明显更会炒作自己,对自己的职场生涯也更有明确的规划,他明白混文坛就是混圈子,有能耐没能耐的先混个脸熟,所以经常出入高大上的文化沙龙推销自己。

他投武则天的文风所好,很快就成了武则天御用文人集团的首席文案。而刘希夷只醉心于他的创作,对其他世事不闻不问。有一天他把自己的作品《代悲白头吟》的demo小样儿交给舅舅宋之问品鉴的时候,宋之问被其中“年年岁岁花相似,岁岁年年人不同”的句子深深打动了。立即提出让外甥把这句诗转让给他,他有更广阔的舞台和经纪人资源,可以让好诗词流传更广。

刘希夷最初被宋之问的云山雾罩侃晕了,就答应了他,后来琢磨过味儿来,舍不得自己的知识产权就这样花落旁家,又开始反悔,两个人产生了摩擦,宋之问竟然联合家奴用盛满土的麻袋把刘希夷活活压死,就这样为了得到一句诗把亲外甥给做掉了。

2

这真是世上最无耻的舅舅。然而对于宋之问而言,他的人生轨迹中,没有最无耻,只有更无耻。

可以和宋之问谈诗,但不要和他谈人品,这是他身边众人与他交往的一个共识。宋之问最开始是拍武则天的马屁起家,到后来,武则天年老,宠信男宠张易之兄弟,宋之问以朝廷命官之身为兄弟二人捧夜壶伺候,面对同事们的鄙视,宋之问以超强的心理素质坦然处之。

不过政治投机也还是有风险的,武则天去世之后,张易之兄弟很快被双规,宋之问也被清算,贬到岭南去做泷州参军。不过这家伙无法忍受南方的气候和饮食,竟然擅自离岗逃回洛阳。

这首《渡汉江》便是在逃跑路上渡过汉水之时所作,“近乡情更怯,不敢问来人”,以前我还以为是因为离家乡越来越近,心情喜悦激动所致,现在想想,恐怕是怕被人认出来,扭送公安机关的成份更大一些吧。

3

宋之问躲在洛阳,等待时机,通过告密出卖友人张仲之再次回到官场(张仲之要刺杀武三思)。再后来,太平公主掌权,宋之问又以诗文献媚太平,得以迁升。待太平公主式微,安乐公主势力渐强之后,他又转而写诗赞美安乐公主,竟然由此做到了中书舍人的位置。不过很快太平公主联合侄子李隆基就逆袭了,她们最终将宋之问再次流放岭南。

一个人做一件坏事不难,难的是一辈子都在做坏事。但我们的宋之问同志做到了。后来李隆基做了皇帝,马上签发圣旨就地赐死宋之问,不给他再次逃跑回来祸害别人的机会。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7-15 17:00:44 +0800 CST  
大唐最纯粹的顽主 | 诗词铺子012

《凉州词》-王翰

葡萄美酒夜光杯,欲饮琵琶马上催。
醉卧沙场君莫笑,古来征战几人回。

1

王翰是大唐开国以来最纯粹的顽主,没有之一。

他出生于山西的大富之家,晋善晋美,歌舞升平,吃饭泡妞从来不用为钱发愁。他还是文学和音乐的爱好者,家里有自己的乐队,是想听“勃拉姆斯第一交响曲”还是想听山西梆子《小寡妇上坟》,乐队哥几个的家伙什儿凑齐了,随时都可以“Music!”。

王翰自己还参与创作:写诗、写文章、写剧本、写太平歌词,写完了自己上台表演,一曲终了,深深一躬:学徒王翰下台鞠躬!台下的家奴们口哨声四起,鼓掌叫好:噫~~再来一个!

2

王翰虽然是富二代,但他不是纨绔子弟。顽主和纨绔子弟最大的区别在于精神追求。王翰一辈子追求的正经事就是玩儿,但不是玩物丧志,贪图享乐的玩,他要的是玩出花样,玩出风格,玩出品位,玩出山西,走向全国。

张嘉贞做山西省委书记的时候听说了有这么一位爷,特意登门拜访,想满足一下好奇心,结果迅速被俘获。王翰小伙子人长得英姿飒爽,谈吐也是倜傥不羁,两个人推杯换盏,相谈甚欢。聊人生,聊音乐,聊到high处,王翰抄过一把吉他自弹自唱为书记献歌“我是一个芒果~果果果果果果~ 你是一颗菠萝~罗罗罗罗罗罗~”张嘉贞听得惊为天人:卧槽!这个骚年不一般呐,这是上天赐给我大唐的逗逼吗?!

张嘉贞的继任者是张说,更是一个会玩会乐的文人。两个人虽然官阶相差天上地下,但是志同道合,有说不完的共同语言,张说对王翰的才气推崇备至。有人问他王翰的文章到底怎么样?张说打着饱嗝回答:“王翰的文章就如同在他们家喝的汾酒原浆一个味儿,玉液琼浆,65度,醇!”

张嘉贞和张说后来都入朝做了宰相,这两个老张在政坛上明争暗斗,相互龃龉,但是对待王翰的友情都是深厚一致。尤其是张说,后来成了政治局和文联的双重领袖,不忘提拔王翰出来为官。从九品芝麻官到七品的通事舍人,三年内就做到了五品的驾部员外郎。

3

顺便说一句,王翰年纪轻轻就是考取了进士的。一般人穷经皓首,把科举看的很重,拼了命的考,为了好名声,为了当官,为了捞钱,而王翰就是为了玩。因为考取功名之后,他就能约到更有趣的人一起玩,比如张说、李邕、贺知章、张九龄等等。

他中进士那年,到了放榜的时间,考场街的东边是礼部张贴的中举榜单,考场街的西边则是王翰贴的一张榜单:海内文士榜。

他把天下百余名文士分了九等,第一等的就三个人:一个是文坛领袖张说,一个是大书法家李邕,再一个就是他自己。王翰放荡不羁的这一票玩的有点大,上了当期大唐TV的《焦点访谈》,在街头采访的过程中,扮成路人甲乙丙丁的天下文士们“莫不切齿”,一个个恨得王翰不行不行的,纷纷从影响封建主义和谐社会建设的角度给予了激烈的抨击,好在当时的吏部尚书宋璟心大,为人宽宏,免了王翰的处罚。

4

王翰写《凉州词》是在担任驾部员外郎的任上,他负责后勤车马和粮草的运输,亲身随军出征大西北。王翰旷达洒脱的性格配得上这一段难忘的人生经历。后来随着张说的罢相,王翰失去了朝廷中的后援团,当初憋着一股恶气的文青们终于逮着机会群起而攻之,王翰的官职一贬再贬,也越贬越远。但这一切对王翰而言没有任何影响,每到一处,他依然随遇而安,呼朋唤友,畅饮高歌。

官蠹们不会明白,对于一个顽主来讲,没有职位,没有金钱,都不可怕,最可怕的是没有了对“玩儿”的精神追求。

王翰最后病死在了去往贬所上任的路上,而就在不久前的聚会K歌中,他还唱着“人生百年夜将半,对酒长歌莫长叹。情知白日不可私,一死一生何足算。”所以我们不必为他的死而悲伤,王翰的这半辈子活出了那些庸庸碌碌的文青们两辈子的精彩,值了!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7-15 22:23:23 +0800 CST  
打败李白的小流氓 | 诗词铺子013

《黄鹤楼》 - 崔颢

昔人已乘黄鹤去,此地空余黄鹤楼。
黄鹤一去不复返,白云千载空悠悠。
晴川历历汉阳树,芳草萋萋鹦鹉洲。
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1

在盛唐诗坛,李白一直是人气排行榜的男一号,本就才高气傲的诗仙被众星捧月之后更让他感叹这个feel 倍儿爽。

他的朋友中也不乏很多一线的诗人,他们的关系友好而微妙。李白对于贺知章更多的是尊重,对于孟浩然是欣赏,对于王昌龄和高适是意气相投。但是作为同行,他们并没有同台直接PK过。

在大唐的历史上,唯一一次在正面战场上打败李白的是崔颢,这场著名的战役叫做——黄鹤楼大捷。

2

众所周知,李白是湖北女婿,他的第一段婚姻就是入赘安陆的许氏望族。近水楼台,能一口气干掉三碗热干面的李白当然不会放过游览本乡本土的名胜古迹,黄鹤楼作为地标式的建筑,更是让他决心在娘家人面前一展身手。

登得楼来,李白深吸一口气凝聚丹田,眼观鼻,鼻观口,寻找灵感。但是观着观着眼珠子就瞪大了,原来在墙上一堆“XXX我爱你”和“到此一游”的涂鸦中,他发现了一首落款叫崔颢的人写的七律。

行家一出手,便知有没有,这诗不仅让李白叹为观止,也一下子惊煞了半个盛唐。李白拿着笔的手哆里哆嗦了老半天,最后也只好叹口气,在崔颢的《黄鹤楼》下画个桃心点个赞,留下两句评论:眼前有景道不得,崔颢题诗在上头。

3

崔颢让李白投笔服输的新闻一爆料,经各大媒体炒作之后,立刻让崔颢名声大噪。而之前崔颢的形象非常不堪,在同行和媒体的眼中就是一个有文无行的不良少年代言人。他年纪轻轻就中了进士,然而在仕途和诗文上并没有什么大的进展,相反,文青的四门功课—吃喝嫖赌却是日渐炉火纯青。凭借自身的天赋,发表小黄文,勾引漂亮妞,携手自由行,图谋一夜情,为他赢得一个浪荡轻薄的浮名。

相传当时的文坛名士北海太守李邕经常提携后辈,组织有潜力的文学青年开party。大家会以献诗的形式赢得一张李家自助餐的入场券,别人献上去的几乎都是“我们工人有力量”、“我爱北京天安门”、“毛主席的战士最听党的话~“之类的正能量作品,而崔颢竟然附了一首“十五嫁王昌,盈盈入画堂。自矜年正少,复倚婿为郎……”的《王家少妇》呈了上去,一首年轻夫妇的闺房秘事香艳地呈现在李邕这个半大老头子面前,自然让老头儿出离地愤怒,直接把诗作扭成纸团子,扔进垃圾桶里。

4

然而,崔颢人到中年之后,无论是从为人还是作文,风格都突然为之一变,史料记载他“晚节忽变常体,风骨凛然…”一下子让人刮目相看了。我们也不知道这中间具体发生了什么故事或者事故,让一个从前不务正业不知轻重的生瓜蛋子最终成为了有里有面有规矩的老炮儿。

或许,时间是唯一的融合剂吧。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7-16 21:57:46 +0800 CST  
李商隐的心事你别猜 | 诗词铺子014

《无题》 – 李商隐

锦瑟无端五十弦,一弦一柱思华年。
庄生晓梦迷蝴蝶,望帝春心托杜鹃。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此情可待成追忆,只是当时已惘然

1

李商隐的心事你别猜!你猜来猜去也猜不明白,不明白他为什么掉眼泪,不明白他为什么乐开怀~

唐朝的文青们性格各异,性格决定命运,所以他们的人生进程也就各有安排。

嗨不嗨,问李白;苦不苦,问杜甫;要说憋屈巨能忍,第一当属李商隐!李商隐这一辈子算是憋屈到了极点。他的才华不需我们这些后人来质疑了,但是他的考试才能毫无疑问是十分低能的,估计心理素质不太好,每次考试填姓名的时候填的都是:我叫不紧张!结果考了很多年无一成功。最后连他的风险投资人——做到宰相之位的令狐楚及其子令狐绹都看不下去了,凭借自己的关系疏通和施压下,才“被考取”了进士。

2

李商隐十六岁师从令狐楚学习骈文,写得一手好文章,如果不入官场,凭李商隐的一支笔写出大唐的《文化苦旅》或《山居笔记》绝对不是难事,踏踏实实做一个畅销书作家,拿版税,上节目,当评委,到处演讲,没事打打官司,优哉游哉。

然而李商隐却热衷于政治,心怀抱负,立志改革。但是他除了才华一无所有,无权无钱无势,虽然舔着脸自称是李唐皇族的后裔,但是很明显这不过是求职简历上的过度包装而已,对他的仕途没有半毛钱的帮助。又是令狐家族帮助李商隐从屌丝文青跃入到士大夫的社会阶层,扶上战马还送了一程。

进入官场也罢,厚黑学,马屁精,讲政治,站好队,一条道走到黑也有前途。结果他偏偏跟着牛党老大入了江湖,没几年却娶了李党干将王茂元的女儿为妻。这一个艰难的决定让他这一生都陷于党争的夹缝之中无法自拔。

李商隐不是韦小宝,可以Cosplay多重身份,对于官场的复杂和残酷程度,仅仅拥有情怀和梦想的他显然是图样图森破。此后任凭他用足了喝特仑苏的劲,也只是在芝麻官和幕僚的圈子里来回晃荡,只好常常感叹自己会做诗不会做人,懂文学不懂政治了。

3

此后的李商隐将憋屈之极的一腔洪荒之力都用在了文字游戏上,他写了数不清的无题诗和准无题诗,究竟是真的无题,还是佛曰:不可题,不可题?这个谜一样的男子,成了后世集体围观和窥探的对象。在他浓情酽得化不开的字里行间,人们百般揣摩着里面的低级趣味,是写给初恋女友?还是写给隔壁道姑?是写给梦中情人?还是写给小三小四?李商隐对此秘而不语,我有一个小秘密,就不告诉你,就不告诉你~

实际上,现实中的李商隐和妻子王氏的感情很好,王氏是他在风雨飘摇的职场生涯中唯一的避风港湾。李商隐后来在滞留巴蜀的时候写了一篇著名的《夜雨寄北》,又被“擅于破案”的索引派们定性为写给妻子的一封感人情书,这听上去挺美好的,但咱们总还是要科学客观一点吧,在李商隐去四川之前,他的妻子就已经故去了。他就此再也没有续弦,即便上司西川节度使柳仲郢看他孤苦,硬将小妞塞进他的房里(真特么是中国好上司啊!),也被他原封退回。

谁也想不到,一个在文字中浓情艳舞的情圣在私生活中却是一个如此检点的人,这就像今天我们身边的人中,总有那么几个,生活中一本正经,稳妥大方,在网络上却是个变态的怪蜀黍呢。文字、网络和梦都一样,全是相反的吧。

李商隐一辈子混来混去,从幕僚始,至幕僚终,他的仕途业绩很稳定,一直在夹缝之中辗转腾挪,抑郁寡欢。结果只活了45岁。

在他死后,他的一位好朋友崔珏专门为他写了一首诗,其中有两句:“虚负凌云万丈才,一生襟抱未尝开!”。据说,诗写到这的时候,崔珏已然哭得不成样子,如果让李商隐在泉下听到,一定会活过来抱着崔珏一起哭,人生得一知己多难啊!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7-18 00:43:21 +0800 CST  
写到这,突然想问一下,是不是喜欢李商隐的人要比李白杜甫更多?尤其是女生~~ :)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7-18 11:54:10 +0800 CST  
苏轼背后的那个男人 | 诗词铺子015

《渔家傲·和门人祝寿》 - 苏辙

七十馀年真一梦,朝来寿斝儿孙奉。忧患已空无复痛。心不动,此间自有千钧重。
早岁文章供世用,中年禅味疑天纵。石塔成时无一缝。谁与共,人间天上随他送。

1

中国有很多俗话俚语,往往极具民间智慧,比如我们经常听到的这句:一个成功男人的背后一定有一个默默支持他的女人。

如果这句话是真理的话,那么就不难理解为什么苏轼能够在两宋文坛呼风唤雨,功成名就了。因为在他的背后可不是一个支持他的女人,那是前仆后继的三个女人(王弗、王闰之、王朝云 - 苏轼娶媳妇只认准“老王出品”),除这之外,还有一个相当给力的男人一辈子在他后面默默地支撑着他。今天,我们就来讲讲这个男人的故事。

苏辙,提笔写下这个名字,总不免就要先为他抱一番不平。若干年来,人们一提到他,首先想到他的身份,便是苏洵的儿子、苏轼的弟弟。似乎一直以来,就只存在于他的父兄阴影之下,你们有没有算过,这个面积有多大?!

就是在民间,老百姓茶余饭后,谈论起苏家的逸闻趣事来,人们聊苏洵,聊苏轼,聊苏家的那些朋友和门人,甚至编排出了子虚乌有的苏小妹,也很少有人提到苏辙。这着实是委屈了他,而且一下子就是九百多年。

2

苏辙小苏轼两岁,但是从脾气秉性上看似乎更适合当大哥。两个人从小一起读书,互相探讨,互相追赶,既是兄弟,又是学友。苏轼狷狂,苏辙内敛,苏轼憋不住话,苏辙心里有数。每次都是苏轼在外面说了大话,惹了麻烦,最后由苏辙来充当救火队员和背锅侠。

苏辙的性格和苏轼虽然截然不同,但是人生遭遇却与兄长如出一辙。宦海浮沉,逆境时,一个身有宰相之能的才子竟然被安排去做了小小的盐酒税,相当于一个国营酒店的经理;顺境时,七年之内,八次升迁,由一个小小的绩溪令而跃居副宰相。

很多人都仰慕苏轼的洒脱,但苏轼也并非不食人间烟火,现实生活中也会有很多困难。苏轼洒脱的背后,是苏辙一如既往地默默奉献和支撑。在苏轼贬谪各地的时候,他的家属都是由苏辙来供养的,穷困潦倒之时,二苏两房大小近百余口聚居在苏辙一处。

苏辙很穷,住的大概是大宋朝的廉租房,又小又矮,而偏偏长得高大颀长,惹得苏东坡常常拿弟弟打趣,他写了一首诗给苏辙,其中有“常时低头诵经史,忽然欠伸屋打头”之句。苏辙收到后一如既往地不与哥哥逞口舌之快,只是默默地回复了三个字:呵呵哒~

两人分开在各地为官的几十年间,诗文往来一直不曾中断。无论谁到了一个新的地方,或者发生了什么新鲜事,都会马上发条微信告诉对方。在苏轼的诗集中,以子由为题的诗,诸如《示子由》、《别子由》、《和子由诗》等,就有104首,要是没有苏辙,苏轼是绝对写不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人生到处知何似,应似飞鸿踏雪泥”这样令人拍案叫绝的作品的。

3

苏辙一生经历了大风大浪,晚年在颖川过起了田园隐逸的生活,终日读书著述、默坐参禅,十几年不与外人交往。

这阙《渔家傲》是他过生日时对自己一生的回顾。生性淡泊的苏辙去世时七十四岁,是“唐宋八大家”中最后一个故去的人,历史交由他完成了那个舞台上最后一场美丽的谢幕。

至此,一个风华绝代的时代结束了。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7-18 17:06:09 +0800 CST  
在二苏兄弟互相唱和的几百首诗作中,以“夜雨对床”为话题的诗时常出现,记录着二苏共同谐隐之志。中唐诗人韦应物的《示全真元常》诗中有“宁知风雪夜,复此对床眠?”之句,苏轼往日读到这两句诗时,感受很深,曾与苏辙有偕隐之约,期盼着有一日能与弟弟苏辙早日脱离宦海俗尘,过上闲居快乐的生活。然而由于任途险恶,宦海无常,二苏兄弟的“夜雨对床”之约终究不曾实现。后来苏轼先离开了人世,葬在河南郏县小峨嵋山。苏辙命子孙在他也去世之后将遗骨安葬在兄长身边,如此,也算实现了与哥哥“夜雨对床”的约定。无论如何,这为后人留下了一段千古佳话。本来“夜雨对床”不独用于兄弟之间,自苏轼苏辙以此为约,后人便多以“夜雨对床”来形容兄弟情深了。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7-18 23:32:02 +0800 CST  
不较劲不舒服斯基 | 诗词铺子016

《再游玄都观》 - 刘禹锡

百亩庭中半是苔,桃花净尽菜花开。
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

1.
刘禹锡是诗豪,不是土豪,父亲和祖父终其一生只是个小公务员。刘禹锡小时候也是一路苦日子走过来的,所以长大以后很想把自己重新定位策划包装一番。

他翻着盗版的家谱捋了一个下午,最后决定选择和皇叔刘玄德共享同一个祖先,共用同一句台词。于是他对外的自我介绍变成了:“My name is LiuYuxi,Mr.刘我乃中山靖王之后……”,可惜这句台词刘备用起来好使,到了刘禹锡这里改朝换代了几百年,老剧情早已经没人感冒了。 刘禹锡的包装方案以失败告终,重新认识到“知识改变命运”才是王道,这才一头扎进陋室开始了苦读。

2
刘禹锡本不是一个努力的人,但他真努力起来不是人!天赋加勤奋,瞬间让他成为江南一带学霸级的人物。同时刘禹锡也是个不服输的“杠头”,最大的业余爱好就是和人抬杠。俗话说“抬杠长学问”,不仅增加知识面,还能训练超强的心理素质。

几年下来,刘禹锡成长为一名抬杠九段高手的同时,也成为一名考试高手。在唐朝的教育界有一句流行语叫“三十老明经,五十少进士”,是说进士难考,50岁的人中了进士都算是年轻的,而学霸刘禹锡童鞋在21岁的时候就中了进士!不仅如此,还在同一年里考取了博学鸿词科,两年后又再登上了吏部取士科,就好比一个大学生,在三年里不仅考了研,拿下了英语八级的证书,还通过了职称考试!

年轻的刘禹锡走入职场之后对政治的黑暗腐败有了更深入的了解,逐渐萌发的改革愿望也越来越强烈地敲击着心门,他悄悄地对自己说:Mr.刘,是时候要大干一场了! 很快他就加入了王叔文为首的政治集团,成了这个集团不可或缺的骨干,唐朝文坛的另一个大人物柳宗元则是他的黄金拍档。他们针对安史之乱后的社会问题推行了一系列的大动作,史称“永贞革新”。

然而和横行跋扈的宦官势力以及藩镇割据较劲可不像以往跟文青们抬杠那么简单,光有理论基础的刘禹锡们显然在实操上不及对手,很快就败下阵来。Mr.刘灰头土脸地被贬到湖南常德去吃米粉了。

3
米粉吃了十年,这一口气,刘禹锡也足足憋了十年,终于等到朝廷招他回京的诏书。在京城又见到了老搭档——同时从永州召回来的柳宗元,两个人合计着咱们又要东山再起啦。

用得意忘形来形容他也不为过吧,张罗着和朋友们约起来,去长安的热门景点玄都观赏花赏月赏秋香。回家的路上,刘禹锡抑制不住杠头较劲的冲动,写了一首《自朗州召至京戏赠看花诸君子》, 有“玄都观里桃千树,尽是刘郎去后栽”之句,一副过来人笑到最后的口气嘲弄着这些肤浅的当朝新权贵们。

当朝的权相武元衡首当其冲不幸躺枪。当初王叔文的政治集团极力想拉拢他,就是派的刘禹锡去实施说服工作,结果刘杠头遇到了武杠头,这个武元衡,最厌恶的就是结党,所以很坚决地拒绝了刘禹锡。两个人的梁子由此结下。

在诗人遍地爬的大唐,谁还能看不懂这首诗中的含义?以铁血著称的武元衡一怒之下以“诗语讥忿”的罪名再次将刘禹锡贬谪出京,这一次到了比湖南更远的广东,米粉换成了煲汤,虽然营养增加了,但是日子愈加难过。

4
就因为较劲的一首诗,得到一张千里之外的车票。刘禹锡这一次在外漂泊了十四年之久才等到回中央的机会。一次十年,一次十四年,二十四年的时光,当年的人和事都渐渐淡泊,不知道是否也磨平了Mr.刘倔强的性格。

来迎接他的是宰相裴度,裴度爱惜刘禹锡的才华,见面第一句话就是:“你有权保持沉默,你的每一句话都可能成为我贬你出京的呈堂证供!好好做官,别再抬杠了!”刘禹锡表面含笑答应,转身趁着裴度一不留神就再次跑到玄都观故地重游,在墙上留下了这首《再游玄都观》: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老子胡汉三又回来了!

第二天裴度看到这条新闻的时候,哭笑不得,拍着桌子骂道:这个老刘,真他娘的是不较劲不舒服斯基!但是骂归骂,终究不忍心再以言治他的罪,刘禹锡遂以主客郎中的身份回到长安,之后历任集贤殿学士、礼部郎中、苏州刺史、汝州刺吏、同州刺史,最后以太子宾客分司东都,死后被追赠户部尚书,倔老头总算是有了个不错的晚年。
楼主 诗词铺子杨掌柜  发布于 2016-07-19 14:05:49 +0800 CST  

楼主:诗词铺子杨掌柜

字数:59908

发表时间:2016-07-14 01:01: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16-09-09 21:47:04 +0800 CST

评论数:549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