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伟哥讲《山海经》——讲那个逆天的上古世界

上面这些上古地名的指认无一例外都是汉唐以来的文人所做的注解。在上古历史都未得到完全证实的情况下,他们对这些地名所做的注解可信度实在是有限。实际上,经过秦火之后,到汉朝留下来的文献就相当有限了。很多文献典籍被秦始皇一把火给烧掉了,使得后来的人对上古的历史并不是很清楚。所以,司马迁写《史记》的时候,就面临这种窘境。实际上,别说汉朝,即便是先秦时期,上古的历史也早就混乱不堪了。我这篇文章就是考证“夏商周年表”,这份年表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存在了。而经过我前面的考证,这份年表其实根本就是残损的三份年表拼凑起来的。这个研究结果说明一点:在先秦时期,中国上古历史就已经乱了,当时的人根本不知道上古史的真实情况。

话说回来,既然在先秦时期,人们已经不知道上古历史的真实情况。那么,后来的汉唐时期的人又怎么可能知道上古的历史呢?他们当然不知道。既然不知道上古的历史,那又如何来证明他们注解的这些地名是正确的呢?

所以,在面对汉朝以来大量的上古地名注解这个问题时,我是全盘否定的态度。这些注解的地名全部都不可信,因为都是属于道听途说或者自己脑补出来的。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20-07-25 21:03:48 +0800 CST  
(二)、上古文献记载的可确证地名几乎都在湖南

既然汉朝以来注解的地名不可信,那么究竟有没可信且可供定位的地名呢?答案当然是有的,那就是文献的原文。文献原文所传达的信息远比后人重新作出的注解要可靠得多,这也是我们应该首先考虑的地方。

那么,文献原文所透露的信息究竟是哪些呢?

1、伏羲女娲

我们先从伏羲女娲的信息说起吧。上面所引用的相关信息中有这些:

《遁甲开山图》曰:“仇夷山四面绝立,太昊之治,伏羲生处。”

罗泌《路史》:“伏羲生于仇夷,长于成起(纪)。”

这两条信息说了一个地名:仇夷山。关于这个地名,之前有人考证说是甘肃西和县的仇池山。

我在这里很负责地告诉大家,这根本就是胡说八道。这两条史料上所说的“仇夷山”根本就不在甘肃,它的真实地点就是湖南永州的九嶷山。

仇夷山--九嶷山
九嶷山--仇夷山

仇夷山,九嶷山,这根本就是同一个地名,读音都是一样一样的,只不过抄写的时候,使用了同音字代替而已,这种情况,我们一般称之为“通假字”。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20-07-25 21:04:18 +0800 CST  
2、炎黄二帝

说完“仇夷山”,我们再来说炎黄二帝吧。

先说炎帝吧,炎帝的地望是有明确记载的:

《古今通系》编帝承以下,及于帝里,凡七世。
炎帝承 帝即位于长沙,六十年,帝崩,葬于茶乡之尾。
炎帝临魁 帝即位于长沙,八十年,帝崩,葬于茶乡之尾。
炎帝明 帝即位于长沙,四十有九年,帝崩,葬于茶陵之尾。
炎帝直 帝即位于长沙,四十有五年,帝崩,葬于茶乡之尾。
炎帝来 帝即位于长沙,四十有八年,帝崩,葬于茶乡之尾。
炎帝里 帝即位于长沙,四十有三年,帝崩,葬于茶乡之尾。

--《湖南阳秋·衡湘稽古卷一》p417

《衡湘传闻》曰:炎帝都长沙,凡七世,城在湘阴之滨,盖榆罔徙都空桑,一世而亡,衡湘弗传之耳。

这里关于炎帝的地望记载,不但有地名记载,而且还有谱系,这个是没问题的。炎帝一直在长沙,长沙还有个名,叫做“星城”。为什么叫“星城”呢?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20-07-25 21:04:55 +0800 CST  
唐朝人张谓《长沙风土碑记》云:“天文长沙一星,在轸四星之侧。上为辰象,下为郡县。”所谓“下为郡县”,就是指的长沙城。

《史记·天官书》云:“天则有列宿,地则有州域。”

《明史·天文志》也说:“长沙小星,下应长沙。”

天上有长沙星,地上有长沙城,这就是天上对应地下,以天象地。更有一条记载中有“湘阴”这个地名。湘阴县,在长沙北。

关于炎黄二帝,最权威的记载莫过于这条记载:

《国语o晋语》:昔少典氏娶于有蟜氏,生黄帝、炎帝。黄帝以姬水成,炎帝以姜水成,成而异德,故黄帝为姬,炎帝为姜。

炎黄二帝的姬水、姜水在哪里呢?两千多年来,学界一直找不到在哪里,我这里就来给大家解答疑惑。

还是上面的地图: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20-07-25 21:06:21 +0800 CST  
看清楚了,《国语》中记载的“姬水”就是图中标注的“伊水”。我估计很多人会瞬间懵逼:伊水怎么就一不小心变成了“姬水”了?

说到这个,又得涉及到发音问题了。还是前面相同的方法,在文字的读音上,有很多的声母是可以相互转换的,其中声母 y 和 j 就有这种情况。我估计着大概甲乙两地,甲地某个字声母发声 y,而同一个字,乙地的声母则发音 j。比如这条河,甲地读作“伊水”,乙地的人则读作“姬水”。要说到证据,我当然还是有的,比如

Jun:军
Yun 晕、恽、郓、運、腪
Jun:均、呁、袀、蚐
Yun:匀、韵、昀、荺
Jun:君、郡、珺、莙
Yun:涒、頵、?、?

我这里也只是随便举个例子,这种情况很多,英文中也有,比如

Jesus--耶稣
Jericho--耶利哥
Mojito--莫伊托

所以,这里的“伊水”就是《国语》中所说的“姬水”。

至于“姜水”,就是湖南省内最大的河流--湘水。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20-07-25 21:06:56 +0800 CST  
还是同样的方法,之所以会出现声母转换的情况,主要原因是相互转换的声母发声时,口型是差不多的,只是一个出气细节的不同造成了发声的不同。这个“姜水”、“湘水”也属于这种情况。我们先来看看这两个字的读音:

Jiang--姜
Xiang--湘

不同的是 ji、xi 两个两个读音。在我们读小学一年级学习拼音的时候,有好几组读音是同一口型发音的,其中这一组就是:

Ji qi xi

Ji 跟 qi 是浊辅音和清辅音的区别

而ji、qi跟xi则是出气的时候有阻力和无阻力。

所以,ji 也可以转换成xi,xi也可以转换成ji。加上前面的Y、J转换,我们可以发现这些规律:

甲地读作Xiang--湘水,
乙地就读作Yang--羊水、漾水,
丙地则读作Jiang--姜水,
丁地读作Qiang--羌水。

所以,湘水=姜水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20-07-25 21:07:34 +0800 CST  
对照上面这张图和那几条不同发音的水,大家想到什么吗?我倒是想起这么一条史料:

《初学记》卷九引《归藏·启筮》云:“蚩尤出自羊水,八肱、八趾、疏首,登九淖以伐空桑,黄帝杀之于青丘。”

史书记载,蚩尤可是姜姓。按照上面《国语》记载,既然蚩尤姜姓,那应该成长于姜水边,这里又怎么“出自羊水”呢?对照我上面的发音转换表,“姜姓”的读音应该出自丙地,而“羊水”的读音应该出自乙地了。这是两个不同方言的发音。

进一步追究的话,大家还记得黄帝蚩尤之战吗?蚩尤战败之后,有刑天跟帝战

《山海经·海外西经》载:“刑天与帝至此争神,帝断其首, 葬之常羊之山,乃以乳为目,以脐为口,操干戚以舞。”

被帝杀于“常羊之山”。嗯,这个“常羊之山”就在湘江边。而另外,还有史书记载,神农氏也出生于“常羊之山”。所以,关注湖南,关注湘江,上古真相就在眼前。

其实不但可以通过这些推理来证明黄帝出生在湖南,而且还有史料明文记载黄帝在湖南活动的证据:

《庄子·天运》:黄帝张咸池之乐于洞庭之野。

《抱朴子》:黄帝过洞庭从容成子受自然之经。

《徐灵期南岳记》:黄帝受戒于衡山金简峰,禹王致斋,梦苍水使者南方帝群授金简玉书因而记之。

这里可是有明文记载黄帝在洞庭湖活动,洞庭湖的地理位置,一直以来都没变。作为中国古代的第一大淡水湖,有人即便想把这个地名搬到北方去,北方也没有相应的大湖来命名。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20-07-25 21:08:43 +0800 CST  
其实文献还有更铁的证据证明黄帝出生在湖南:

《玉函山房辑佚书》辑《河图稽命征》:“附宝见大电光绕北斗权星,照耀郊野,感而孕二十五月,而生黄帝轩辕于青丘。”

这个“青丘”就是《山海经·南山经》中所载的“青丘之山”了。青丘之山,一则在“南山经”中,已经属于南方了。二则跟“长沙星”一样的情况,天上也有“青丘星”,在南方朱雀翼宿中:

长沙星在轸宿,青丘星在翼宿。轸宿,翼宿对应湖南、江西地理位置。所以长沙在湖南,那你们说青丘星对应地上哪里,青丘在哪里呢?大家回头去看图十一。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20-07-25 21:21:01 +0800 CST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20-07-25 21:21:23 +0800 CST  
3、尧舜禹

说完了炎黄二帝,接下来是尧舜禹,舜帝前面说了,这里就先说一下尧帝吧。

据考古界的推测,陶寺遗址应该是尧帝的地盘,所以尧帝在北方没错。但很遗憾的是,《山海经》上很清楚地记载尧帝的葬地:

又东南一百十里,曰洞庭之山,其上多黄金,其下多银铁
又东南一百八十里,曰暴山
又东南二百里,曰即公之山
又东南一百五十里,曰尧山
……
凡夫夫之山、即公之山,尧山、阳帝之山皆冢也。

--《山海经·中山经》

尧帝埋在洞庭南边几百里的地方,这个很明确了。而经我的仔细考证,尧山就在湖南省攸县境内。

至于大禹的出生地,这么多年来,学界一直认为大禹出生在四川省北川县,他们是依据西汉扬雄的记载来认定的。我这里先不说四川情况如何,光是说大禹的父亲--鲧的资料就非常搞笑了。史料记载,鲧的封地是崇山,他的妻子是在崇山怀孕的:

《吴越春秋·越王无余外传第六》:鲧娶于有莘氏之女,名曰女嬉。年壮未孳。嬉于砥山得薏苡而吞之,意若为人所感,因而妊孕。

目前学界又认定,这个崇山在湖南省张家界市西南处。这里,搞笑的事情就来了,鲧的妻子在张家界怀了大禹,然后跑到四川的北川县一处山洞生下了禹。在这里,我很想问一句:禹的老妈有神经病吧?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20-07-25 21:24:09 +0800 CST  
这里我实在懒得说,历史是一个系统,扭曲、伪造的历史必然会产生多重矛盾。就像这个大禹出生地在四川的北川县,而他老妈怀他的地方却在张家界的“崇山”。学界到底是表演相声还是来搞学术研究的,这么离谱的事居然也能顺理成章地存在?

其实吧,所谓“崇山”在张家界也是胡扯,关于这个“砥山”,也就是“崇山”真正的地点在哪里,我在本文第六节已经做了详细考证,考证的结果就是这个“砥山”就是现在湖南省长沙市东边浏阳市境内的连云山:

这张图看起来才和谐,无论是伏羲女娲,还是炎黄二帝,亦或是尧舜禹,还是夏朝,都生活在这片区域,古文献也留下了不少记载。我们目前从古文献找的资料所描述的上古时代基本上都是围绕这片区域生活的。这也符合事物发展规律,既然先人在这里生活,留下了文字记载的证据,那么其后代自然也跟着在这里生活。这种记载的历史才符合我们的常识,也符合我们所认知的世界。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20-07-25 21:25:10 +0800 CST  
相反,你们看目前学界所描绘出来的上古世界是个啥鸟样:

这里主要是各位上古帝王的出生地,其中尧帝的出生地还在继续争论当中,没有哪家力压群雄,所以这里就学界认定帝尧的统治地陶寺遗址代替吧。从这张图中,你不得不感叹学界的专家脑洞大开的想象力和各省纷争后的政治协调能力。敢情上古帝王是从全国各地派来的使者,每个地区轮流统治一波,然后就让给其他地区来的人。我这里还不说鲧的封地离大禹的出生地那么远的问题如何解决。我更为感叹的是,这些上古帝王还真是屌丝逆袭、勤劳致富的楷模,他们的出生地和发家致富地都完美地避开了中华大地上最为富饶肥沃,交通便利的平原地带--华北平原、江淮平原、洞庭湖平原、鄱阳湖平原、长江中下游平原……他们专挑那些行走不便,人口稀少,鸟不拉屎的山区出生,然后一不小心就莫名其妙成了帝王。然后他们带领他们的手下专挑在环境恶劣、交通不便的山区或丘陵地带建都,奋斗。他们拥有全国性的视野,能够面对来自全国的各地精英进行政治竞争,上位者拥有统治全国的权力,但却硬是对那些水草丰茂、水源丰富的湖区、平原地带视而不见,敬而远之。作为一个拥有着栽培种植农作物传统的民族,这些祖先硬是非要在不利于种植的山区、丘陵地带生活。所以,我有充分的理由怀疑教科书上所写的这些先人都有智障,他们全都患有间接性精神分裂症,并且对有利的自然环境具有先天性选择失明症,他们具有优良的吃苦耐劳精神的同时却又属于重度偏执狂。他们拒绝一切有利于社会发展的便利条件,拒绝一切有利于生活方便的便利环境,有利于交往方便的便利地形,他们更愿意在更为困苦、艰难、缺衣少食的环境中生活。综上所述,我认为他们都具有所有智障、弱智、低能的一切症状,要不然,也不会有如此显著的脑残行为了。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20-07-25 21:26:16 +0800 CST  
4、夏朝

接下来就是夏朝的地望了。

自徐旭生先生将河南偃师二里头遗址指认为夏朝都城以来,学术界一直把二里头遗址当作夏朝早期的都城斟鄩。尽管并没有什么确切的证据来证明这是夏朝都城,尽管这个遗址其实只是个陵墓遗址,也就是埋死人的地方,但这却也影响不了一代代的考古人将这个墓葬遗址当作夏朝都城来研究。

各位看清楚了,图中标注得很清楚,上面清清楚楚在中心地带写着“宫城”,然后在这个“宫城”的区域竟然挖到几具骨骸。看标识的说明就知道,图中那几个青色的色块就是。它们稳稳地位于划定的“宫城”的区域内。然后在“宫城”的周围也挖到了一些骨骸。

这个问题我在二里头的官方抖音号里曾经说过,我再三说明,二里头遗址是个墓葬遗址,不是个都城,更不是都城的皇宫。当然,无论我怎么说,也无法动摇二里头抖音号继续宣传二里头遗址是最早的宫殿云云。这是一件很搞笑的事,皇宫是什么地方?是一个国家最高首领办公、睡觉、吃饭的地方。你们谁见过在皇宫中心位置埋上一具具的死尸的?是上古时代大量修建商品房,导致土地占用过多,使得皇家找不到墓地安葬,所以只有把先人葬在自己办公、睡觉、吃饭的地方?这样,他们每天临幸后宫的时候,还可以喊一句口号:祖先与我同在,荣光泽被大地!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20-07-25 21:27:03 +0800 CST  
中国考古界很有意思,但凡挖到一个遗址,就非要把这个遗址说成方圆十里之内的都城,我很理解挖出一个普通遗址跟挖出一个都城的价值是不同的,考古队所获得的名声和利益也是不同的。但即便你做梦都想把遗址打扮成都城,也不要太过离谱,把一个埋死人的墓葬地说成是都城就不好了。

把墓葬地说成是都城也不止这一个,比如殷墟也是。从殷墟里不是挖出了符号的骨骸吗?这具骨骸就充分说明了殷墟是个王陵,并不是什么都城。还有所谓的西周丰镐遗址也是,遗址也是出土了重要的骨骸,也同样被说成是都城。我不知道考古界开的都是什么脑洞,想都城都想疯了。挖到一个遗址,都不管这遍地的死人骨骸,张嘴就来这是都城。当初在抖音跟人辩论的时候,我要别人举例来反驳的例子,对方就举了殷墟和丰镐遗址来反驳我。听到他们的举例,我当场就笑喷了:你拿殷墟和丰镐来证明二里头,这不是用一个腐败事件来证明另一个腐败事件合理吗?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20-07-25 21:27:31 +0800 CST  
遍地死尸的地方显然不适合做宫殿,所以,二里头遗址自然也不可能是夏朝都城。那么,夏朝都城在哪里呢?我前面第六节就标识得很清楚了:目前发现的有三个地方是夏朝都城:长沙、湘阴、岳阳。那么,这又有什么史料可证呢?史料还是有的,比如:

《名义考》: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

《战国策》: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三苗之治所即是夏朝都城,这就是夏朝建都在湖南的史料证据。

看到这些,我估计所有人都会不屑一顾:三苗是三苗,夏朝是夏朝,大禹还曾经镇压过三苗呢,难道他自己对付自己不成?大禹镇压过三苗没错,不过文献上记载的赤水有多处,这凤凰山、笔架山也有多处,三苗非彼三苗,谁告诉你大禹镇压的三苗就一定这两条史料所说的三苗?

我在这里很郑重地告诉大家,史书上记载的“三苗”就是夏朝皇族,三苗的首领就是夏朝帝王。我这里再给大家复制一点资料上来:

《汲冢纪年》曰:三苗将亡,天雨血,夏有冰,地坼及泉,青龙生于庙,日夜出,昼日不出。《通监外纪》卷一注

《墨子·非攻下》:昔者三苗大乱,天命殛之。日妖宵出,雨血三朝,龙生于庙,犬哭乎市,夏冰,地坼及泉,五谷变化,民乃大振。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20-07-25 21:28:08 +0800 CST  
那么,为什么这里要写作“三苗”呢?这个主要是看记录者的角度。不同的角度,同一个人的身份也是不同的。像前面例举你从你侄女和外甥女的角度来看,你就有叔叔和舅舅的不同称呼。如果我们再增加角度的话,那称呼就更多了。比如:

爷爷、奶奶:孙子
父亲、母亲:儿子
子女:父亲
兄、姐:弟弟
弟、妹:哥哥
表侄:表叔
……

这还只是列举一部分,实际上,人在社会中还有更多的称呼和标签。那么,“三苗”这个称呼是指哪方面呢?从目前所存的史料进行分析,我觉得这个“三苗”所采用的角度大概应该是从族群方面来称呼的。这个角度跟别的称呼是不同的,记录那段历史的人不止一个。你可以从甲角度来称呼,那么别人自然也可以从乙角度来记录。那种要求所有资料都只能采用统一称呼的做法无疑是犯了僵化思想的教条主义错误。他们把历史看成一个静止的世界,好像我们之前的历史都是按照他们脑海里设定的程序按部就班发生。但凡有一个地方不符合他们的设想,他们想的不是去解决资料中所出现的矛盾,首先想到的是不能去改动,哪怕是轻微触动这个系统。至于出现的矛盾,他们再另外编造一个逻辑圈,将这个逻辑圈和资料代入这个系统,让系统再生成一个自洽的逻辑说法。于是,在不影响原有系统的情况下,矛盾就这样完美地解决了。当然,这个自洽的逻辑说法是不是历史真相,他们从来不关心的。

那么,为什么他们不关心呢?很简单,一旦触动这个系统,势必会影响到整个学界其他人的学术成果。如果修改了系统,而且这种修改是正确的话,那么,将会有一大批人的论文变成废纸,其研究成果变成笑话。这是在打人脸,后果很严重。而同在这个圈子里的人,抬头不见低头见,坏了人家的好事,以后在这个圈子里也难以混下去了。所以,在原有系统中代入一个逻辑圈,并没有修改原来的系统。既不影响别人的学术成果,自己又可以新增加一个成果,歌照唱,舞照跳,你好我好大家都好,何乐而不为呢?所以,我们听学界大佬讲掐架的事时,总会听到这么一句话:只要你的观点能自圆其说,那你就继续。大家看清楚了,他们讲究的个人的观点能够自圆其说。这简直是自欺欺人,一个背离历史真相的观点怎么可能做到自圆其说?只是大家彼此不说破罢了。看看我上面图十四那张“上古帝王出生地、活动中心图”就不难看出,如此荒诞,违背常识的现象竟然在学界大行其道。我不说别的,按照学界对鲧的封地崇山在张家界,大禹出生在北川县这两个说法进行常识上的推理。大禹的老妈,也就是鲧的老婆在张家界怀了禹。既然鲧的家在张家界,那么作为怀孕的妻子也应该就一直住在张家界等孩子出生才对。她怎么就在怀孕的情况下,如何穿越重重险阻跑到北川县一个山洞里生下了禹?她是怎么去的?是坐高铁还是顺丰包邮过去的?像这种明显的漏洞是这种荒唐观点的致命伤,但迄今为止,学界只顾着割裂两个不同的说法,从来没人尝试去解决这个明显的漏洞。各位扪心自问,他们说的能是历史真相吗?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20-07-25 21:29:42 +0800 CST  
历史是动态的,也是古人的日常生活。既然是日常生活,我们研究的历史自然要按照生活的规则来,绝对不能违背生活的基本原则。从生活的原则来看,既然张三可以记录历史,那么李四也同样可以记录历史。你张三可以写作“夏”,李四为什么不能写成“三苗”呢?你们谁又有证据证明“三苗”不是“夏”呢?

从生活的角度研究历史。
从常识的角度研究历史。
从动态的角度研究历史。
不能从脑残的角度研究历史!

“三苗”,也就史料中记载的三苗,就是对夏朝嫡系族群的称呼。或者也可以说是夏朝皇族的称呼,这是可以肯定的。至于史料中提到大禹镇压三苗的事,那是另外一桩历史事件,是夏朝皇族中的某些野心家发动叛乱,妄图夺取政权,最后让大禹给镇压下去。历史那么长的时间,发生了那么多事,仅仅因为记载的名称相同,就把这些记载的多个历史事件当作一件事来处理,可见目前的历史研究已经僵尸化到什么程度了。

关于镇压三苗这件事,我以后会著专文来披露其中的细节。不要怀疑,不是夏朝皇族血统,史书是不可能一而再再而三地着笔记录。没一定的地位,史官怎么写在史书上?你以为史书是路人甲乙丙丁都可以进的?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20-07-25 21:29:55 +0800 CST  
回到这段的主题来:

《名义考》:三苗建国在长沙,而所治则江南,荆、扬也。

《战国策》:昔者,三苗之居,左彭蠡之波,右有洞庭之水,文山在其南,而衡山在其北。

通过“三苗亡国”和“夏桀亡国”记录的场景对比,两种史料说的是同一件事。所以,三苗就是夏桀的族群,夏桀就是三苗的君主。通过《名义考》和《战国策》的记载,其文字很清楚地说明了三苗的地盘在湖南、江西。其都城在长沙。这个政权叫什么?

这个政权,我们现在称之为--夏朝。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20-07-25 21:30:24 +0800 CST  
通过这段论证,我们从史料的原文中明确无误地得到一个信息:夏朝的地望在湖南。任何试图从黄河流域寻找夏朝的想法最好现在掐灭掉。将错误的想法掐灭在摇篮里,总比以后被人打脸好得多。

从上面列举的部分史料来看,上古文献中所记载的各种信息表明:包括像伏羲女娲、炎黄二帝、尧舜禹、夏朝等上古时代的信息都很清楚地显示上古文明就在湖南。这些信息都是文献的原文中所记录的,其可信度跟汉朝及以后的文人对古文献的注解根本不在同一档次。汉朝及以后的文人对古文献的地名注解就类似清朝文人给《山海经》画的插图一般,完全是另起炉灶编造出来的东西,跟原文并没有关系。他连二手货、三手货……都算不上,完全就是个赝品。而文献的原文则不同,他就是真品,货真价实的真品!

而当今学界,对这些文献的原文上所显示上古地名在湖南的原版地理信息视而不见,却反过来虚构出一套跟文献相悖,不存在的地理系统。因为这套地理系统是虚构的,所以,为什么我前面所展示的那张上古帝王的出生地和生活地方呈现出各种奇异的现象。

说到这里,从伏羲到夏朝的地望基本上都说完了。实际上,这一节中我所列举的关于上古历史活动在湖南的史料没有全部展示出来,因为文章重点不在此,所以这里只是说个大概,详细的地方我会做专文讨论。上古历史,也就是我们所寻找的夏朝,其实就在湖南,一直在湖南。无论是各种文化痕迹,还是文献典籍记载,无一不说明了华夏文明的起源在湖南。虽然这个观点目前还不招人待见,但随着我一步步的研究,我所披露的真相会越来越多,证据也越来越过得硬,终究有一天,我的观点将会成为共识。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20-07-25 21:30:35 +0800 CST  
九、"新仙女木事件"时期的夏朝

我曾经跟一个朋友聊过这么一件事。

我问他:我们是怎么知道历史上有个唐朝的?

他呆呆地看着我,不知道如何回答。于是,我代替他做了回答:我们之所以知道历史上有个唐朝,是因为史书上记载唐朝发生的事,我们通过史书了解历史上有个朝代叫唐朝。是不?

他点了点头:嗯,是这样的。

然后我继续我的话题:现在我做个假设,假设我们所有的历史资料只有二十四史,没有其他任何资料来了解历史。现在我把唐朝那部分的史书烧掉。那么,唐朝是不是就从历史上"消失"了。或者这么说,历史上不存在有这么一个唐朝了。是不?

他想了一下,然后点了点头:差不多是这样。

我又接着说:我们再进一步假设,假设从三国到明朝的史书都没了,只剩下汉朝和清朝的史书,我们所能了解的历史也只有这两个朝代。在这种情况下,会不会有人把这两个朝代的史书编在一起,变成两个先后更替的朝代?

他回答:确实有可能。

我:于是,中间那一千多年的历史就凭空消失了,等于从来没有过。

他:嗯咯。

接下来,我又问他:你说有没这么一种可能,就像我刚才说的那样,我们所知道的夏商周其实是三段不同的史料拼凑起来的。而夏朝也不在四千多年前,而是在更早的几千乃至上万年前呢?

他低头思考了一会儿:这个我不清楚,不过我差不多明白你的意思了。就是比如夏朝在一万多年前,几千年后就是商朝、周朝……但中间那段时间怎么办?

我双手一摊:中间就是一段黑暗史,没有任何史书记载,只能空在那里咯。

他静静地看着我,我继续说:就像最开始我问你的那样,我们了解的历史并不取决于它是否真实存在,而是取决于保存下来的史书。史书有记载,就有历史,没记载,就没有历史。如何记载,那历史就是如何。我们所知道的历史全是从史书中看来的,所以,史书决定历史。

他若有所思点了点头,同意我的说法。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20-07-27 23:33:24 +0800 CST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字数:288589

发表时间:2016-02-19 19:5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7 12:49:54 +0800 CST

评论数:370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