听伟哥讲《山海经》——讲那个逆天的上古世界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16-02-19 21:50:46 +0800 CST  
从上面几张图来看,四川盆地不但要接受本身面积的雨量,而且同时还要接受来自青海、西藏的青藏高原狂泻而下的洪水,而青海、青藏高原的面积则是四川盆地的十倍左右,除去这些地区往四散流开的洪水,我们仅仅只需要三到四倍于四川盆地面积的水量就足以把四川灌得“盆满钵满”了。而四川盆地向外的泄洪口只有三峡一道口子,这道口子对于整个盆地的水量而言,其泄洪能力基本可以忽略了。同时,在大禹开凿三峡之前,这道口子的宽度远远比现在窄得多。所以,即便是有三峡泄洪,但短时间内是不可能把四川盆地里的“海水”排泄干净。所以,说四川盆地就是《山海经》中的“西海”,在条件论证上是不成任何问题的。

当然,也许还没有人肯承认四川盆地就是西海,截至目前为止,从四川盆地挖掘出来的古遗址从旧石器时代到新时期时代都有,怎么可能会变成西海呢?这个不用担心,因为有后面的“招摇之山”在,有这座山来验证“西海”是不是四川盆地了。很简单,书上说“招摇之山临于西海之上”,意思就是“招摇之山”是在“西海”当中,四周被“西海”海水包围了。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16-02-19 21:53:12 +0800 CST  
那么,“招摇之山”究竟在哪里呢?自开始对《山海经》中的地名感兴趣以来,我就从没放弃四川盆地是西海的想法。最早的时候,我认为“招摇之山”在大巴山西部,或者是武陵山西部,后来发现总总行不通。无奈之际,看谭其骧先生在他的《<五藏山经>的地域范围提要》中谈到《山海经》的地理范围,他这样说:

南山经:东起今浙江舟山群岛,西抵湖南西部,南抵广东南海。不包括今广西、贵州、云南等省、广东西南部高雷一带和海南岛。

其他地方我还不知道,但“西抵湖南西部”的看法还是跟我接近。因为之前我研究过大巴山、武陵山西部,都没有结果。不过四川盆地东南部还没有了解,于是,我随手打开一张从网上下载的贵州省地图。这一看不打紧,从此引发了我奇妙的《山海经》之旅。

这里截取其中一部分,大家看看贵州西北部,四川盆地东南部边缘吧。贵州省突出的那个角,就是那块黄色的边界区域,象不象一只手或一束花在“招摇舞动”:





一只招摇的手,是不是很象?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16-02-19 21:55:04 +0800 CST  
其实人工绘制图并不是很形象,我还是截取谷歌地图吧,这样看起来将形象得多:



再走近一点看看: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16-02-19 21:56:51 +0800 CST  
原文这样说:“有草焉,其状如韭而青华”,我们来看看“韭”字早期是怎么写的:



这一丛水草一般的山,多么漂亮的“招摇之山”啊,就象果真如一把韭菜一样迎风摇曳,真是婀娜多姿,风情万种。这就是我们两千多年来寤寐求之,求之不得,寤寐思服的“招摇之山”!

多少年来,多少人为了寻找这“山海经第一山”而辗转反侧。当今天真正出现于我们眼前时,是不是幸福来得太快,有点不敢相信?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16-02-19 21:59:01 +0800 CST  
左边就是鹊山了,按照《山海经》原文表述,鹊山和招摇之山原本是一系山。所以这里只有在一起了。上面的是不是看不怎么出来?那么我们旋转180度看就明白了。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16-02-19 22:00:42 +0800 CST  
有没注意下面这张图的左上角?像不像一只雀?看不清楚?那好,我就在放大一点吧: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16-02-19 22:02:20 +0800 CST  
这是谷歌地球截图,为了让大家看得更全面一点,这里再截取必应地图和百度地图: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16-02-19 23:22:15 +0800 CST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16-02-20 07:38:55 +0800 CST  
怎么,最后这张图上的“鹊山”形象不?像不像一只展翅欲飞的麻雀或者其他什么鸟雀?看它的头部,翅膀尾部以及这“扑哧扑哧”的神态,真让人拍案叫绝:形象,太形象了!

从《山海经》原文结合地图看,这里的意思大概就是这条山总共分为三个部分。最西南边那座山叫鹊山,另外两座山取单名叫招摇之山,同时,“鹊山”又是三座山的合称。大概就这意思。

好吧,《山海经》研究史上新纪元的一页今天终于翻开了!喝口水先。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16-02-20 16:26:09 +0800 CST  
那么,这个招摇之山具体位置在哪里呢?这座“招摇之山”就是指今天在今重庆市江津区、贵州省遵义赤水市、四川省泸州合江县、叙永县、古蔺县辖区内的四面山、丹山。

麗□(麂,几换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





从图上看来,这条所谓的“丽□(麂,几换旨)之水”是哪条河,我也不太清楚。其中有两条河比较适合:塘河、笋溪河。也许是其中一条吧。不过《大荒东经》也有提到“招摇之山”的,上面这么说:

有招摇山,融水出焉。

看来,这两条河也正好各分一条了。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16-02-20 16:28:47 +0800 CST  
【校订】:

南山經之首曰(昔隹)山。其首曰招搖之山,臨于西海之上,多桂,多金玉①。麗□(麂,几换旨)之水出焉,而西流注于海,其中多育沛,佩之無瘕疾。

①有草焉,其狀如韭而青華,其名曰祝餘,食之不飢。有木焉,其狀如穀而黑理,其華四照,其名曰迷穀,佩之不迷。有獸焉,其狀如禺而白耳,伏行人走,其名曰狌狌,食之善走。

【伟哥按】:这里是对《山海经》的文字做个基本的校订。因为年代的久远,《山海经》原文里已经窜入大量注解文字。对于这一点,其实前人已经有不少人持这样的观点了。但因为没有破译《山海经》的缘故,所以谁也不知道哪些地方是原文,哪些地方是窜入文字。既然我破译了《山海经》,所以自然也知道了原文跟注解文之间的差别。为了更好更方便地研究,我这里把我认为不属于《山海经》原文的部分梳理出来。以注解的形式附录在正文之后。还《山海经》原文一个清静。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16-02-20 16:29:57 +0800 CST  
@嵯峨彧 2016-02-19 23:56:03
请问上古人类怎么俯视山脉呢?
-----------------------------
这是一个很好的问题,上次回复很粗率,后来我自己觉得不满意,这里重新给你回复。

首先,我必须告诉你,因为我可是地地道道的现代人,所以古人怎么“俯视山脉”这件事其实是不知道的,不过我们可以模拟一下实际场景来推理。

我的看法是,我们看到的某些“俯视图”只不过是最后的效果,并不是说一开始建造的时候就这样。实际上,建造的时候,从天上俯视是没有任何用处的,真正能够做到的还是在地上的设计图纸。修建者按照图纸上的尺寸一步步单个部位的建造,最后合并起来就行了。其实古代很多宏大的建筑,从高空看起来是相当精致,但就算在高空也只能看看,又不能指挥下方如何做。况且,某些细致的尺寸改动高空能看得出来吗?我这里列举一个典型的例子——紫禁城:



大家看看这张图,看看如此庞大的紫禁城,难道是皇上派人到天上监工完成的?我估计肯定有人会跳出来说:那时候有飞机吗?怎么可能到天上去?这紫禁城的一砖一瓦一栋梁是那些建筑工匠完成的好不。好吧,我闭嘴。说到飞机,让我想起另外一个宏大的效果:




这是蒋介石当年送给宋美龄的“项链”,看不出蒋介石还如此浪漫。这些用作项链的树是法国梧桐,如此大面积栽种,种植的还是在地面上。至于那些持“外星人文明起源论”的观点,都是很幼稚的想法。真正让他们去重演现场的话,估计这些人都不敢了。

至于你的提问就比较有意思了。相对于那些大面积的建筑而言,既然修建有某些形状,就应该有相应的人去俯视是不。这个你错了。上古的人修建陵墓什么的,往往都会修成某些格局,比如明十三陵、紫禁城、秦陵……甚至依山傍水,依势而为。但这些建筑都在天上有个人监视或者指挥着吗?错了。这些东西修建成某些样子、格局并不是给具体的人看的,他们是给“老天”或“祖宗”看的。当然,老天或祖宗是不是真正能够看到就不好说,但只要修建者自己认为老天或祖宗看到就行了,你说是不呢?所以,这些修建的东西并不需要一个真正存在的,在天上俯视看到的人,只需要修建者认为有。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16-02-21 13:09:57 +0800 CST  
《山海经》的成书年代考证

西海就是四川盆地,这个结论无疑让四川人民很抓狂,这是要把四川历史和文化从上古历史踢出局的节奏。这意味着四川将无缘参与《山海经》所描述的历史。因为我们能追溯到的文明是从大洪水开始,一直到现在。如果说从大洪水到《山海经》成书这段时间内四川盆地是西海的话,那么那些所谓的四川无数的传说和与传说相关的“古迹”就很悲剧了。

我估计着四川人民和专家会很不服气,他们会列举出很多证据来证明四川盆地不是西海,比如文献记载,比如考古挖掘。由此证明几万年来四川盆地一直有人居住,所以不可能是西海。那好,我们就从最有说服力的证据开始:考古挖掘吧。从四川盆地的考古来看,既有旧石器时代遗址,也有新石器时代遗址。在我的研究系统中,上古大洪水事件其实就是天文学、地质学上12900年前的“新仙女木事件”。而相对于“新仙女木事件”的12900年前而言,旧石器时代太过遥远,没有讨论的必要,这里只讨论新石器时代遗址好了。

说到新石器时代遗址,四川盆地挖掘出来的大大小小总有几百处吧,这里只列举有代表性的遗址来,如下:

广元市中子铺遗址,距今约6750~6000年,推测上限可早到距今约7000年前
茂县波西遗址,距今约6000年
茂县营盘山遗址,距今约5500-6000年
茂县沙乌都遗址,距今约4500年
汶川县威州镇布瓦遗址,距今约4800年
金川县二嘎里乡刘家寨遗址,距今约5000年
成都新津宝墩村遗址,距今约4500年
宣汉县普光镇罗家坝遗址:距今约4500年
广汉市三星堆遗址,距今约4800~1000年前
都江堰市芒城遗址,距今约4000年
郫县古城遗址,距今约4000年
成都市温江区万春镇鱼凫城,距今约4000年
崇州市上元乡双河遗址,距今约4000年
绵阳边堆山遗址,距今4505--4020年
西昌礼州遗址,距今约3500年前
金沙遗址,距今约3250年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16-02-21 13:10:42 +0800 CST  



我这里就按照所得的信息在地图上找出这些遗址的地址并做上标注,通过这些标注,我们就对这些遗址的分布状况有个较为直观的了解。因为考虑到地图大小的问题,这里只抽取了其中部分遗址做个标注。通过这些遗址分布,我们可以看到这么一个现象:凡是在四川盆地中央的遗址,基本不超过5000年的历史。而盆地边缘比如北边广元市的“中子铺遗址”,就达到了7000多年的历史,西边茂县的“营盘山遗址”、“波西遗址”则达到了6000多年的历史。

那么问题来了,为什么盆地边缘的遗址可以在5000年以上,而盆地当中怎么都不超过5000年呢?原因很简单:5000年之前,盆地盛满了水,自然不适合人类居住。而只有盆地边缘地势较高的地方才适合人类居住,所以,为什么象“中子铺遗址”的上溯年代可以达到7000年前,而盆地中心却找不到相同或相近年代的遗址?

相反,如果盆地中心是一片平原的话,那么,盆地边缘的人类没道理依然居住在交通不便、种植不便的山地而舍弃这交通便利、土地肥沃的平原地带,除非他们没看见。如果说几十年间没看见还说得过去,但要说2000多年间这么多个遗址的人统统都没有发现,这就说不过去了。所以,从这方面推理,也只有可能一个答案:当时的四川盆地是一汪子水——西海。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16-02-21 13:11:42 +0800 CST  
进一步说,现在《山海经•南山经》的“招摇之山”、“鹊山”已经明白无误地告诉我们:当年“山海经南首山勘测小分队”就亲眼看到了四川盆地是一片海水,并且称之为“西海”记载下来!面对这样的铁证,各位还有什么异议吗?

那么接下来要说的是《山海经》的成书年代是什么时候。根据遗址的年代,我们知道,四川盆地大约在5000年前的海水都已经排干,适合人类居住了。而“山海经南首山勘测小分队”所看到的四川盆地是“西海”,那么,这年代肯定要早于5000年前了。那么大一个盆地,那么多的水量,要排干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海水排干的途径是哪里呢?不用多说,那就是现在的长江干流——三峡。从目前所看到三峡的宽度来看,这海水也不可能在短时间内排干。而且,5000年前海面有多宽,就更无从得知了。所以,我把这海水排干的时间往前再推500年应该没什么问题吧。通俗点说,就是四川盆地从满满的海水到海水逐渐排干,从海变成沼泽,最后变成平原适合人类居住,这个过程花了500年时间应该算是比较合理的估计。当然,我这种估计没有任何实证,如果有理工科的人对此做个计算的话就更好了。

好了,上面对西海海水的探讨告个段落,还是继续来分析《山海经》的成书年代吧。我给四川盆地的海水设定了个500年排干的时间表,这就意味着《山海经》的成书时间最晚应该在5500年前了。通俗一点说就是《山海经》编纂成册的时间最晚不晚于5500年前。需要说明的是,5500年前还只是个时间下限,并不是说就一定是在5500年前成书的。也许6000年前,8000年前,甚至10000多年前成书也说不定。

实际上,在成书年代的推测上,我个人认为《山海经》成书年代在10000以前。请原谅我的不羁,就如此不顾众人疑惑的目光,一骑扬尘,策马直奔万年前而去。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16-02-21 13:15:01 +0800 CST  
当我说到5500年前这个数字时,估计有不少人心肌梗塞了:一直以来,我们都说中华文明史上下5000年。你这里突然蹦出来一个5500年前成书的《山海经》,那时候有文字吗?

5500年前肯定是有文字的,只要你大脑相当强劲,那么肯定会承认四川盆地上古为西海的事实,既然四川盆地上古为西海,那么《山海经》的成书时间也毋庸置疑了。再进一步,自然是有文字了。当然,还是会有不少人坚持那个时候没文字,因为考古没有挖到,所以就等于不存在。我很想说,其实很早的文字一直存在,不管是考古,还是生活中流传都有不少例证,比如现实生活中还有很古老的文字如彝族的彝文、水族的水书、纳西族的东巴文,尔苏人的尔苏文……都是鲜活的例证。

实际上,考古方面也挖出过早期的文字,但可惜的是竟然无人认识,所以也就没人当文字处理了。不要责怪祖先没有给我们留下文字,要怪就怪自己无知,有眼不识金镶玉。我给大家发个字上来看看吧:



如果你对考古感兴趣的话,那么一眼就可以看得出,这是河姆渡遗址挖出来的骨匕,上面刻的是两只双头凤。就是这双头凤,我告诉你们,这是两个字——雙雙。

我没那么多精力去顾忌你的愕然,不错,它不是图案,它就是两个字——雙雙。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16-02-21 13:16:25 +0800 CST  
“雙雙”作为一个称呼,实际上早就存在了。熟读《山海经》的就应该有此印象:

南海之外,赤水之西,流沙之东,有兽,左右有首,名曰(足术)踢。有三青兽相并,名曰双双。——《大荒南经》

很明显,这里的“雙雙”是一种称呼,称呼某种图腾之类的图案,上面画着两只“三青兽”并排立着,“三青兽”为何物我不知道,但“相并”显然跟上面的这两只鸟的形态差不多,如果我们把这两只鸟换成其他什么动物,比如两头像,两头猪什么的就差不多了,比如下面这样:



——凌家滩遗址玉器 约6000多年前

或者这样也可以:



——双墩遗址陶片 约6000多年前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16-02-21 13:18:29 +0800 CST  
当然,像苏美尔的双头鹰在时间上就很靠后了:



——不知什么年代的双头鹰石像,但不属于苏美尔产品,而是继承苏美尔文明之后的产品。

至于像罗马帝国的双头鹰就更靠后了:



——左为东罗马帝国的双头鹰标志,右为伊凡三世的印章

一路看来,从“双头凤”到“双头鹰”之间的文化传承痕迹很明显。自然还会有人不肯承认“双头鹰”是传承自“双头凤”,非要说是巧合。但我告诉你,文化这事,没有巧合。别两者相似时,外国时间靠前就说中国学习外国的,中国时间靠前就说各自起源。不要脸的话别说得那么奴颜媚骨。后面我会继续给你们举例,慢慢来证实一些不被主流所接受的历史真相。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16-02-21 13:20:41 +0800 CST  
我猜想有不少人不愿意承认上面这“双头凤”是个字,为了让大家看清楚字的传承,我们还是先来看看“雙”字是如何写的吧:






——《汉语大字典》湖北辞书出版社、四川辞书出版社 1986年10月
楼主 听伟哥讲山海经  发布于 2016-02-21 13:22:17 +0800 CST  

楼主:听伟哥讲山海经

字数:288589

发表时间:2016-02-19 19:50:00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8-07 12:49:54 +0800 CST

评论数:3707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