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闲庭信步话春秋》

六八、饮马黄河 4

常人只关注眼前的既得利益,而公子弃疾则会走一步看三步,柳棼之战的结果之所以让他深感忧虑,是因为他清醒地意识到,后赵盾时代的晋楚争霸格局在发生微妙的变化。
赵盾在时,凭借着他的威望与能力,号令中原莫敢不从,放眼天下莫与之争,楚庄王心腹纵有万千豪气,面对赵盾这头猛虎,也无法化身成龙,搅动风云天下动。

随着赵盾辞世,晋国内部原有的平衡被打破。

继任的郤缺虽然是他指定的接班人,但没有他那种无上威望,长期被赵盾的光芒压制的公室以及卿族内部各家族,为了各自利益已经蠢蠢欲动,胥氏被驱逐出军卿世家就是一例。紧随其后的晋成公与晋景公之间的权力交接,让晋国高层的这种心态进一步放大。

故在公子去疾看来短期内晋国必然进入内部磨合与调整状态,力量与精力都会陷入萎靡,对外关注度与支持力度都将有所削弱。

反观楚国,自平定若敖氏之乱后事权高度统一在楚庄王手中,身边又有蒍敖、虞邱子等贤人的辅佐,国力蒸蒸日上。

晋楚匹敌,雄才大略的楚庄王自认才智不下于赵盾,内心却不得不佩服这个宿命敌手,在他看来此前楚国之所以会在与晋国对抗中屡屡受挫,还在于行事老辣的赵盾的存在。可现在赵盾走了,那么试问这天下还有能挡住他登顶中原的征途?

在这一背景下,郑国地处晋楚之间,与两国皆尽接壤,地当南来北往的要道,是任何一个有志于霸业的君主都想要的之而后快的国家。

好死不死的,身为小国的郑国一而再的给楚庄王脸上涂抹颜色,必定让心高气傲的楚庄王如鲠在喉。

即使抛开郑国的地理位置对争霸的意义不说,那怕是为了他楚庄王自己的颜面,楚国也必须要压服郑国。

基于此,公子弃疾的忧虑就很容易理解了:楚庄王认为此刻正是自己扶摇直上的好机会,故一门心思的要跟晋国死磕,本来处于夹心层的郑国就是他想要征服的首要目标,在这种情况下郑国还不知收敛的去挑衅楚国,不是招祸是什么。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20-10-26 08:14:19 +0800 CST  
六八、饮马黄河 5

故在公子去疾看来,在不久的将来,郑国必会迎来新一轮来自楚国的更加狂暴的攻击。值此风云变化之际,执行双属外交政策才是郑国目下的最优解。

前599年夏,在公子去疾的这一思想主导下,郑国赶在楚国下一步打击来临前,未雨绸缪的背着晋国偷偷地与楚国展开接触,达成了盟约。

然而晋国作为此时中原当之无愧的王者,霸业的既得利者,即便内部再有纷争,再不和谐,可对维护晋国霸业就是维护自身利益这一观点是有志一同的。尤其是正值自身处于衰弱期,外部面临着楚庄王这个强劲的挑战者发起挑战的敏感期,联盟内部涉楚动向一有风吹草动皆会引来其重点关注。

于是,这边郑楚盟约刚一签订,那边由晋、宋、卫、曹四国组成的联军就已浩浩荡荡地开进郑国境内。

见此形势,郑国吓得赶紧断撕毁与楚国之间刚签订的墨迹未干的盟约,转回头来重新与晋国盟誓。

迭受羞辱的楚庄王,终于耐心耗完打算强取。当年冬,再度亲帅大军挥师北上伐郑。

谁知展示发展又进入上一轮战争的节奏。郑国谨守国门并向晋国报案,晋国接警后派上军佐范会救援,于郑国的颖水北岸将楚军击退。

战后,晋国又以诸侯之军协防新郑,以安郑国人心。

但诸侯之军不可能无限期协防,而晋国又不同与楚国,只须直面晋国这一个主要敌人就行,身周有秦、楚、狄三强环伺,随时有分心他顾的可能。

事实上晋国虽然在短期内还能压制楚国,但若是放任三大敌人共同对自己下手,必然顾此失彼,故此时的晋国,正忙着从三大强敌入手,寻求突破口,以改善自身外部环境。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20-10-28 07:36:01 +0800 CST  
六八、饮马黄河 6

这其中最佳的手段就是结盟。不过晋楚之间属于战略冲突,秦晋两国历经多年冲突几成世仇,都属于不可调和的矛盾,一时间难以解决。故放眼天下只有狄人可以成为晋国争取的目标。

等下,狄人与晋国之间的仇怨并不比秦晋之间少啊!毕竟晋国设立的最初目的就是为王藩篱,隔绝北狄各部对中原的觊觎,因此长期以来双方冲突不断。

狄人惯常在晋国后方流窜作案,经常突入晋国疆界烧杀劫掠一把带着所获财货就跑。可次数多了,也不是每一次都能全身而退,有时也会被晋国逮个正着,用关门放狗的方式将其揍得大亏而还。

而晋国也不是吃素的,隔三岔五地就会奔袭狄人老巢来一次大扫荡,对狄人杀的杀、逐的逐,随后将土地占为己有,以扩充自身实力。若是没法占领,也会把能剁的全部剁翻,能带的全部带走,既不能杀也不能带的就付之一炬,绝不留给对手。

按理说双方如此行事,必定会成为老死不相往来的世仇,但狄人比较特殊。

就如同后世把所以北方游牧民族通称为胡人一般,所谓的蛮、夷、戎、狄,只是中原王朝为方便辨识,对周边族群按方位进行的粗略划分。

不要说是四者之间,就是单单北狄,也不同于内部统一国君可以统御全国的中原诸国,此时的北狄还处于部落联盟时期,内部可以再次粗划为赤狄、白狄、长狄三部,这三部还可以继续细划,如赤狄内部有潞氏、皋落氏、甲氏、留吁、铎辰、廧咎如等诸多部落。

北狄各部之间都有君长,互不统属,惯常凭借武力压制欺凌他部,因此各部之间的矛盾并不比他们与晋国之间的矛盾弱,这给予了晋国分化拉拢的机会。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20-10-30 07:21:52 +0800 CST  
六八、饮马黄河 7

此时北狄之中最强的部落为赤狄潞氏,它凭借着强大的实力奴役诸多狄部,对诸狄来说,套用《史记•陈涉世家》中,陈胜发动中国有史以来第一次农民起义前的话,那就是“诸狄苦潞氏久矣”,迫切希望有人站出来充当救世主,带领他们脱离苦海。

郤缺不愧是赵盾选定的继承人,眼光独到,敏锐的察觉到这一点后,当即决定由晋国充当诸狄的救世主,通过分化、拉拢、打压等手段消除北方的威胁,以让晋国得以腾出手来专心应对越来越强势的楚国。

为显示诚意,郤缺想让晋景公亲入狄地与诸狄会盟。可数十年霸主当下来,此时晋国上下弥漫着侯伯上国的气氛,晋国诸多重臣认为如此做有失霸主身份,必须让诸狄来晋国会盟才行。

最终,诸多异议被郤缺以“我听说,若是没有足够的德行,只能以勤来弥补,缺德又无勤,那凭什么要求别人顺服己呢?既然勤能获得好结果,何不劳动一下自己,动身到狄人那里去呢!《诗》曰:‘文王既勤止。’(出自《周颂•赉》)文王尚且愿意以勤补德,何况我们这些缺少德行的人呢!”说服了朝臣。

前598年秋,晋景公与苦潞氏诸狄在欑函相会,畅想双方美好未来,共襄反潞大业。这是一次成功的会晤,这是一次和谐的会晤,会后晋国北方的压力位置一轻,而以潞氏为首的赤狄诸部的存在时间也进入倒计时。

不过有得必有失。

前598年春,就在晋国一心一意谋划和狄大计时,输红了眼的楚庄王,抓住有利时机再度北伐郑国。郑国再一次陷入风雨飘摇中。

今时不同往日,此刻晋国正忙着处理和狄事宜,估计一时间无力救援郑国。为保郑国平安,公子去疾再度建言:“晋、楚两国不讲信用,我们凭什么要守信用?既然晋、楚两国不致力于设法以德服人,反而想依靠武力争夺诸侯,那我们直接晋来降晋、楚来降楚就好了。”

自争霸大幕拉开以来,地处风暴核心的郑国所承受的苦难实是他国难以想象。数十年的夹心生活,长久的折磨,使公子去疾的这一建言瞬间成为郑国朝野的共识。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20-11-02 07:43:35 +0800 CST  
六八、饮马黄河 8

在这一思想的指导下,此次郑国连向晋国报案都懒得报,楚军前锋刚抵达郑国南境重镇栎城外,郑国就干脆利落的降了。

当年夏,心意得逞的楚成王与郑襄公、陈君夏征舒在陈国的辰陵(今河南淮阳县西)进行会盟,算是踏出了争霸中原的坚实一步。

不过楚庄王很快翻脸无情,为进一步掌控陈国,以夏征舒乃是弑君自立为由,出兵伐陈灭亡夏征舒,并一度打算化陈为县,在申叔时的规劝下才更立陈灵公之子太子午为君,是为陈成公。

夏征舒弑君自立后,陈国大乱,太子午出逃晋国,打算依仗晋国复国,晋国也将他当做与楚国争雄的一张王牌。哪成想一个不小心让楚国得了先手,而郑国在陈成公回国一事上发挥了重要作用。

先是不做抵抗背盟从楚,后又助楚得陈,凡此种种惹得晋国大为不满。故在通过外交手段解决北狄这个后顾之忧后,晋国立马龇牙咧嘴地向郑国面露凶相。

郑国见此二话不说,利索的奔到晋景公面前恭敬的奉上一张卖身契,表示前一阵子与楚国勾三搭四乃是受形势所迫,非是本意,敬请谅解。

当年晋国如日中天之时,赵盾尚且会因公子归生的一封外交书信而与郑国交质。此刻晋国威势大不如前,又有楚国这一强敌在旁窥视,若是再行因此逼迫郑国,只会将郑国推向楚国一方,让自己的处境更为不利。因此晋国也就捏着鼻子认了。

晋国能忍,楚庄王不能忍,他要的是一个对自己俯首帖耳的郑国,而不是一个三心二意、朝晋暮楚的郑国。

既然郑国不肯专心事楚,那么就继续伐郑,直到他们低头为止。

前597年春,楚庄王统率着由楚、唐等组成的联军对郑国发动了近年来规模最为庞大的一次征伐,意欲一举击溃郑国,牢牢把控中原腹心地带,以夺取争霸中原的优势。

从晋则楚来,从楚则晋来是郑国历来的真实写照,此前还能通过晋来降晋、楚来降楚的两属方针和稀泥,但此次楚庄王强硬要求郑国单独从楚的方案彻底将郑国的一切外交手段成为泡沫。若是真做如此选择,晋国必定疯狂报复,在晋楚匹敌的情况下,郑国将永无宁日。

被逼上绝路的郑国当即抛弃两属幻想,决定一意从晋,罕见地采取了殊死抵抗楚国的策略,一面向晋国求援,一面收缩兵力固守新郑以待援军。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20-11-04 08:33:35 +0800 CST  
六八、饮马黄河 9

携势而来的楚军在郑国境内一路势如破竹所向披靡,很快兵临新郑城下,将之团团围困,对其猛攻不止。

在楚军的强大攻势下,新郑被围仅仅过去十七天,一开始抵抗顽强的郑军就已现疲态,而援军久久未至,心力憔悴的郑襄公准备就此投降了事。

不过楚国历来蛮横,动辄灭人社稷,上年陈国就差点成为楚国直属领土。因此让楚国付出相当代价后,再向楚国投降就是一场风险投资。

押中了,恭喜你,可以保全祖宗社稷;押错了,对不起,那就难免国破人亡。

古人信神,先秦特别如此,每临大事必定沐浴斋戒、占卜问卦,以求取上天旨意。

对此刻的郑国来说风险评估项目只有两个——降或战。

既然郑襄公已经打算投降,那么肯定先占问与楚国行成是否吉利,结果卦象显示为凶。
卦象出来后,郑襄公如坠冰窟,既然求和不吉,那么只能再问问做困兽斗如何,若是再不成,那他郑坚就无计可施,只能坐蜡了。好在上天还算照顾郑国,结果卦象显示为吉。

于是,新郑内城外城,墙上墙下,男女老幼皆尽持器大哭,誓要与新郑共存亡。
听着城内传来的海啸般的哭声,看着城头已成哀兵的郑军,楚庄王似乎看到新郑城中有一股莫大的军气直冲霄汉。自觉天时、地利、人和皆不在己方的楚庄王也不为己甚,当即下令撤军。

本来郑国可以就此获得喘息的机会,再度设法修复与楚国的关系,以避免再次见伐。但世上本无事庸人自扰之,自觉天命在身的郑襄公眼见卦象显灵,松了一口气后不待楚军完全撤离就迫不及待的开始抢修城墙、加固城防、补充物资,以准备迎接楚军的下一波攻势。

这种行为可以说是火上浇油。

楚军上下本就因被郑国哀声所阻不得不撤军而憋了一肚子火,现在竟然还敢嚣张的当着楚军的面表露出敌意,这是完全不把我们楚人放在眼里啊。既然这样那就一定要把这丫的办挺了,否者我堂堂楚国的脸面往哪搁。于是纷纷求战。

见军心可用,楚庄王再度挥师包围新郑。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20-11-06 08:23:59 +0800 CST  
六八、饮马黄河 10

面对卷土重来的楚军,郑军也不甘示弱,你来我往中打出了真火,双方舍生忘死的拼斗,战况十分惨烈。城上城下,每一寸土地都尸体相籍,血流成河。

鏖战三个月后,楚军终于凭借自身强大的实力攻破新郑南城门皇门,直杀到新郑逵路(街市大道)。苦等援军不至的郑襄公袒胸牵羊向楚庄王请降,郑军的抵抗宣告终结。

面对楚庄王,郑襄公把姿态放的非常低,直接表示:“孤没有承奉天意,侍奉于您,使您满怀愤怒来到敝国,这是孤的罪过,举国上下但凭您处置!即使要把孤流放到江南,流放到海滨,也听凭您安排;即使要灭亡郑国,把郑国的土地分赐给诸侯,让郑国男女为奴为婢,亦只听凭您吩咐。若是承蒙君王念及两国过去的友好关系,托厉王、宣王、桓公、武公等先君之福,而不至于亡国的话,那么请让郑国位比楚国数县重新侍君王,这就是君王赐予的天大恩惠了。这虽是孤的愿望,但也是不是孤所敢奢望的。谨陈述我的心里话,如何处置但凭您考虑。”

上到楚庄王,下到军中将佐皆知郑襄公这是在以退为进,意图保全郑国社稷。关键是楚国上下已经被郑国的朝三暮四行为搞得不胜其烦,纷纷建议趁机灭郑,以儆效尤。

楚庄王非是一般人,没有被群臣所左右,在他看来这次郑国是真的怕了,到了这个地步就此放过郑国应当能收获其心。若是强行灭郑,以郑国的战略位置及体量,楚国必定保不住,如此只会便宜了晋国。

故权衡再三,楚庄王表示:“郑国的国君能屈己居人之下,一定能得到他的百姓的信任,郑国还是有希望的吧!”

遂宣布接受郑国投诚,由潘尪与郑襄公歃血为盟,并取郑国贤良公子去疾为质。期间为表诚意楚庄王还下令全军后撤三十里,以视对郑国的尊重。

随后,楚军绕过新郑北上当年践土之盟前晋文公停驻的衡雍,意欲由此饮马黄河。

自楚武王称王制定北上战略的百余年来,楚成王、楚穆王虽都曾将楚国的势力范围扩充到黄河一线,但从未有过楚国君主驻马黄河一洗战靴。如今楚庄王若是真能实现,则可以算是圆了诸代先君殷殷期盼的黄河梦。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20-11-09 07:57:44 +0800 CST  
六九、凤舞九天 1

前597年六月,就在楚庄王收服郑国北上饮马黄河时,晋国的援郑大军才越过太行屏障,姗姗来迟。

此时晋国三军上层组织成员为:
中军将:中行林父 中军佐:先縠(先克之子) 中军大夫:赵括、赵婴齐
上军将:范会  上军佐:郤克(郤缺之子) 上军大夫:巩朔、韩穿
下军将:赵朔   下军佐:栾书(栾盾之子) 下军大夫:智首、赵同
三军司马:韩厥

三军大夫是各军中地位仅次于将佐的高级军官,是将佐出缺时进行替补的首要人选;而三军司马主掌三军军纪,独立性极强,地位仅次于将佐。这十三人共同组成了晋军的决策层。

这份名单中,无论是中行林父、范会、郤克,还是栾书、韩厥、智首等人都是历史上鼎鼎有名、留下过浓墨重彩的人物,此刻晋军之中可谓是将星云集、群星璀璨。

另外值得注意的是继赵盾之后,晋军统帅再度换人。

晋军之所以行动如此迟缓,正在于此前不久晋国高层刚发生更迭,升任元帅没几年的郤缺去世,被压制多年中行林父终于熬出头,按照正常轮替出任中军将。

不同于强势的赵盾以及有赵盾余威加身的郤缺,中行林父不仅性格偏软,而且因当年六卿诸浮密谋时恶了赵盾,中军佐之位虽然没变,但在赵氏执政团队中相对处于边缘,才有了赵盾之后无法按惯例接掌晋国执政的一幕。

在晋国的新一届执政团队中,明面上虽然以中行林父为首,可其中的四赵不是赵盾子侄、就是赵盾之弟;先縠、郤克、栾书诸人亦是赵盾铁杆盟友之后;只有智首是他的兄弟,为其铁杆支持者;范会、韩厥两人秉承以国为重,在一定程度上会给予他支持;巩朔、韩穿情况不明无法分析。

就此可以看出中行林父虽贵为晋国执政,然而需要下重力气、花很长时间才能协调好各方的利益,稳固自己的地位。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20-11-11 10:22:10 +0800 CST  
六九、凤舞九天 2

楚庄王正是敏锐地抓住了这一有利时机,趁晋国内部不谐的当口迅速出兵郑国,通过雷霆一击直接将郑国拿下。

晋国高层虽有纷争,但维持晋国霸业是众人一致的诉求。郑国的地理位置过于关键,属于晋国为维持霸业所必须保的前哨阵地。故中行林父不得不在粗略梳理好内部后,紧急启动援郑方案。

不过过于复杂纠缠的人脉关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晋军此次军事行动的走向。此行一切顺利还好,若事有不谐极有可能爆发内部冲突,影响军心。这一点从晋军出动时,高层将领倾巢而出,无一人留守就可以看出来。

果然,当晋军浩浩荡荡地行进到黄河岸边时,郑国已经归降楚国的消息传来。霎时,围绕下一步军事行动,特别是是否要与楚军会猎郑国这一问题,晋国高层爆发激烈争论。

身为主帅的中行林父不愿与楚军作过多纠缠,打算直接撤军回国,他说:“郑国降楚,救之已晚。再劳民伤财的上前与楚军对峙,又有何用?待楚军撤回后再出兵攻打郑国,也不算迟。”

不要惊讶,晋国劳师动众大老远地驰援郑国,结果临了听闻救援对象投敌就打算放弃救援直接回师,这绝不是中行林父在拿军国大事当儿戏,而是当时大国争霸的固有处理手法,不管是齐桓公时代,晋文公时代,还是赵盾时代多是如此。等楚军撤离,没了楚国的干扰,面对晋国这头猛虎,郑国到时必然会俯首帖耳。

如此处理也是考虑到晋国实际情况,此时晋国内部多有不谐,正面硬扛楚国,一个不好被对手抓住机会乘虚而入打个头破血流,导致晋国霸业旁落,那他中行林父就是晋国的罪人。

故既然可以用更简单、更安全的方法处理此事,何必选择行险。至于郑国的感受?只要能维护我晋国霸业不坠,其余的谁在乎!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20-11-13 07:03:37 +0800 CST  
六九、凤舞九天 3

晋国智囊、上军将范会对中行林父的提案深表赞同,他表示:“此言大善!会听闻用兵之道,以善于观察敌人的间隙、乘隙而入为要。如果一个国家在德行、刑法、政令、事务、典章、礼仪等诸多方面都没有离经叛道,便不能强行与之为敌,也不宜与之交兵。”

随后范会列举楚庄王伐郑过程中德刑皆备,多次出兵而政通人,蒍敖施政能依典而行,选拔人才以能而行,各色人等依礼而行等事例,表明楚庄王统治下的楚国德行树立,刑法实行,政治修明,国事合时,典章得行,礼仪合规,不是可以力敌之国。

最后范会总结道:“见机而进,知难而退,是用兵的最佳军事策略;兼并弱小攻打昏庸,是最正确的战略方针。您暂且整军、经武吧!这世上有的是国力弱小而又政治黑暗的国家,等着我们去施展雄风,又何必与楚国死磕呢?仲虺(商汤的左相)有言:‘取乱侮亡。’(夺取动乱之国,占领行将灭亡之国)” 说的就是兼并弱小。《酌》(出自诗经•周颂)曰‘於铄王师,遵养时晦。’(啊!英勇威武的王师,挥兵东征灭亡昏暗的国家。)说的就是进攻昏暗之国。《武》(出自诗经•周颂)曰‘无竞惟烈。’(武王的丰功伟绩无人能超越)安抚弱小而攻打昏暗之国,从而致力于武王的伟业,有什么不可以。”

范会此言可谓是深得兵法三昧。不说中国古代的诸多军事案例,就单论当今地球村的第一大流氓美国吧。

二战后,美国经济、军事实力空前增强,成为超级大国,成为资本主义世界的霸主。及至苏联解体,形成美国一家独大的局面,更是以“国际警察”自居。在这段时间里,先后有朝鲜、越南、格林纳达、巴拿马、古巴、索马里、利比亚、南斯拉夫、阿富汗、伊拉克、伊朗等大批中小国家被美国以各种理由入侵过。而被其视作头号大敌的苏联与中国,美国从未采用过热战,而是以冷战、岛链封锁、禁运等各种政治、经济手段来对付。

美国为维持自身霸权所采用的这些手段,总结起来就是范会所说的“整军”、“经武”这四个字。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20-11-16 13:09:32 +0800 CST  
六九、凤舞九天 4

范会的理论,对现阶段处于优势地位的晋国来说,是最明智的选择,不过有人坚决反对就此无功而返。

晋军二号人物先縠跳出来表示:“绝对不行。晋国之所以能称霸诸侯,凭的就是将士勇武、臣子尽力。现在眼看会失去诸侯而不去争,无以谓是尽力;面对劲敌而不去迎战,无以谓是勇武。任凭历代君臣所创立的霸业由我而失,还不如战死沙场。况且整军以出,因听闻敌人强大而退,非大丈夫所为。受命担任军队统帅,却以有辱大丈夫的结果而告终,诸位能做的出,恕我做不到。”

先縠此言慷慨激昂、一腔热血,可谓是忠勇可嘉,且自有其一番道理在,毕竟晋军倾巢出动结果却闻敌而退,传出去有损晋国威名。

且实事求是的说这是决定下一步行动的战术方针的探讨会,先縠在其上畅所欲言无可厚非。毕竟他是晋国的次卿,有权力而且有必要提出自己的真实想法,以备参考。若仅仅如此,没人可以批判他先縠有错。

但问题在于,这是军中不是朝中,主帅有独断的权柄,当主帅作出最终决定后,那怕你是次卿也必须无条件服从。可当中行林父根据商议结果最终决定就此撤军后,先縠却依然不依不饶的要求渡河与楚军决战。更为不可理喻的是,眼见争不过中行林父,他竟然连招呼都不打一声,就直接率领自己所部,冒冒失失地单独渡河而去。

先縠如此不遵号令、擅自行动的行为,乍一看是公忠为国,可往深处想不无想要抢班夺权的心思在。很明显单凭先縠一支偏师,就这么贸贸然地向楚国发起冲锋,必然有去无回。此时若是中行林父不救就是丧师辱国,必然会对他本就不稳的权威造成重大打击,执政之位越发不稳。

所以中行林父的唯一选择就是统帅全军紧随去后渡河南下与楚国一决雌雄。但这样一来,一战定乾坤的首功必然属于力排众议的先縠,携此大势自可与表现进退失据的中行林父在元帅大位上一决高下。至于失败,他先縠心里没有这个选项。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20-11-18 08:35:51 +0800 CST  
六九、凤舞九天 5

这一幕仿若24年前晋襄公薨逝后,赵盾与狐射姑就拥立新君一事所爆发冲突的再现,甚至犹有过之。可惜中行林父既没有赵盾的才能、又没有赵盾的果决,一时间陷入左右为难中。

眼看形势不对,中行林父的幼弟智首(谥庄,世称智庄子)开始为兄长寻找脱罪理由:“这支军队危险了。《周易》载有这样的卦象,那就是从师卦变为临卦,爻辞说:师出以律,否臧凶。”

传言出自周文王之手的传统经典《周易》,虽是一部占卜指导大全,但其中对卦象的解读却是古人对其所观察到的自然现象与社会现象的总结,是中华民族智慧与文化的结晶,是中国传统思想文化中自然哲学与伦理实践的根源,被誉为“群经之首,大道之源”。故而被儒家视为六经之首,同时也是道家与道教的重要典籍。

先秦时期,人们常引用其中内容,来为自己观点作注解。《左传》中就用诸多引用《周易》内容的言辞。

智首在引用完《周易》内容后,开始有针对性的对此事进行解读:“行事顺其道而有所成就是臧,反之就叫否。如同流水壅塞会变成沼泽一般,军队分裂会变得虚弱。法令能使主帅指挥军队向如臂使指一般,故称为律。若行事不善,法令就形同虚设。现在有统帅而不服从,还有更严重的‘临’吗?果真和楚军相遇,必定会失败,彘子(先縠食邑于彘,又称彘縠,故称之为彘子)当承担此间罪责。即使他侥幸不死得以逃回,也定将面临大灾祸。”

眼见得众人只顾着批判先縠,推脱责任而无一人就阻止或救援中军佐所部发表自己的意见,一个不好势态将滑向不可测的深渊,关键时刻韩厥站出来一语点醒梦中人,只见他对中行林父说:“倘使彘子兵败,您的罪责就大了。”

中行林父望着范会表情讶然,明明是先縠擅自违反军纪惹的祸,他才是罪魁祸首好吗!怎么在你口里我反而变成首案犯了?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20-11-20 07:30:36 +0800 CST  
六九、凤舞九天 6

韩厥见已引来关注,遂细致的为他分析:“您作为元帅,部下不遵从法令,这是谁的过错?倘若就此退兵,必然损兵折将,丧失属国,这样重大的罪责必须要由您这位主帅承担。与其如此,到不如借此挥师向前,与楚军一决高下。即或不能取胜,也可以由大家共担责任,这不比您一个人独当此责好得多吗?”

中行林父豁然开窍,把心一横,下令全军渡河,汇合先期南下的先縠所部,驻军于紧邻黄河的敖、鄗二山之间,以观楚军动向。

有趣得是,就在中行林父不情不愿、提心吊胆的渡河南下时,作为对手的楚庄王也并无任何想要与晋军进行正面冲突的意图。当北上的楚军抵达离黄河仅有几十里的郔邑(今河南郑州市北)时,听闻晋军依然渡河,楚庄王连饮马黄河的想法都抛诸九霄云外,直接打算就此回师。

毕竟凡事当留余地,得意不宜再往。此次楚军北上主要的目的就是彻底收服郑国,通过一围、一撤、一抓、一放这些手段,已经基本实现定下的既定目标。至于饮马黄河只是为满足自己的虚荣心。

故志得意满的楚庄王并没有得意忘形。他深知在历经长达近四个月的新郑攻坚战后,楚军师老军疲,所谓强弩之末难穿鲁缟,即便他自认楚军实力并不输于晋军,也不认为此时还能压晋军一头。毕竟以疲老之军与实力强劲的生力军交战,是兵法大忌。

由于信息不对称,晋军临河军议时决策层爆发的冲突,包括楚庄王在内的楚军决策层并不知情。他们看到的是,晋军在中行林父统帅下整军而来,以中军佐充当先锋,充分显示出为保郑国,有与楚军不惜一战的决心。

是故,从楚庄王到令尹蒍敖,都坚决想就此撤军,以避其锋芒。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20-11-23 08:32:25 +0800 CST  
六九、凤舞九天 7

然而楚庄王的亲信大臣伍参(伍举之父)却一力主战。

在蒍敖看来伍参这家伙就是个毫无政治觉悟,只知道妖言惑众借机媚上的妄人,万一楚庄王听信他的谗言导致楚军败给晋国,势必保不住郑国,那岂不是前功尽弃?

故蒍敖厉声喝问:“去年讨伐陈国,今年又攻打郑国,战事绵延不绝,师老军疲。假使再与晋军开战而不能取胜,你伍参的肉够大家吃吗?”

伍参反诘:“假使战而胜之,那就说明你孙叔无智。假使战而不捷吗,呵呵,我伍参的肉只会落到晋军手中,哪里轮得到你们来吃?”

见伍参一副无赖相,反正军议已定,量他一嬖人也掀不起什么风浪,蒍敖也就懒得再搭理这个装“战争狂人”的奸妄小人,直接以令尹身份指挥楚军立即向南撤退。

蒍敖的帅旗一动,楚军纷纷景从,连楚庄王都随之南返。

这下伍参急了,他独自觐见楚庄王道出自己求战的缘由:“晋国执政中行林父上台未久,权势未固,号令难行,其佐先穀刚愎自用,残暴不仁,不肯听从他的命令,致使其余诸将欲专权而不得,想听令而无上司,这样的军队有什么战斗力可言?倘若交战,晋军必定失败。更何况,您以国君之尊去逃避他国之臣,传扬出去难道不是国家的耻辱吗?”

伍参分析的头头是道,对晋军的内部矛盾仿若直见。楚庄王目光为之一亮,当即命主力在管邑(今河南郑州市)就地待命,并敕令蒍敖将也已随其南撤的先头部队重新北向朝管邑集结,全军在此休整,择机而动。

于是晋楚两军在敖、鄗与管邑之间隔空对峙。

此时楚军的最高统帅是楚庄王、次帅为蒍敖,主掌中军的是沈尹筮,也就是虞邱子,左右两军的主帅为楚庄王的两个兄弟:公子婴齐(字子重)和公子侧(字子反),亦是高层尽出,主力俱在。

晋国一方本不想战,皆因受先縠影响而被动前来,求战欲望不高。楚国一方,楚庄王虽然被伍参说动,然而依然有所犹豫。若战,则是国战,其结果将成为战败一方无法承受之痛,故双方可谓是麻杆打狼两头怕。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20-11-25 09:06:59 +0800 CST  
六九、凤舞九天 8

因此,在隔空较量一番后,双方之间的紧张气氛出现缓和,有就此罢手言和的意图。

可这一局面是很多人所不愿见到的。

第一个就是在这次军事对峙中扮演着关键角色的郑国,若不是因为它,晋楚两国也不会在此时此地狭路相逢。

按理来说,郑国是最不希望两国爆发大规模冲突的国家,毕竟一但双方开战,敖管之间乃至整个郑国北境都将化作战场,双方在相互打砸的过程中,必然会伤及无辜,郑国也将成为受害者蒙受重大的损失。然而,郑国偏偏选择了成为主动鼓动双方开战的最大幕后黑手之一。

不过仔细想想很容易理解为何郑国会有这种想法。围绕着霸权,晋国与楚国已在郑国展开多轮短促而密集的较量,可双方始终无法稳固的将郑国掌控在自己手里。

包括郑国在内的各方心知肚明,这年头文无第一武无第二,晋楚要决出霸主谁属有两种方式:

一是按照传统方式来,双方你打你的,我打我的,通过这种钝刀子割肉的手段不断的消耗对手的实力,争夺诸侯的向背,直到一方被拖垮为止。

一是以快刀斩乱麻的方式,直接来一场生死对决,以暴力的手段迫使某一方阶段性地丧失争霸能力,强行给这场无休止的争斗画上一个休止符。

对实力匹敌的晋楚两国来说,虽然谁都恨不得第二天太阳升起时,听到的第一个消息就是对手已经奄奄一息无力再跟自己争斗。但理智让双方都明白,第一种方式才是最佳的备选方案。因为选择方式二虽然看着很热血,很爽,然而谁都无法保证自己会成为笑到最后的那个人,且就算是己方胜出,若是惨胜那还不如不要。

因此如非必要,双方很难做出就此决战的选择。

可对郑国来说,两国选择方式一则是不择不扣的悲剧。一但双方做出这一选择,作为关键节点的郑国将不得不时常面对来自两国的交相征伐,变得永无宁日。故趁着这个双方云集的难得机会,郑国决定设法让双方选择第二种处理方式,以让自己获得喘息机会。

至于开战的后果,反正死道友不死贫道,最好双方杀的天昏地暗、血流成河、两败俱伤,那才是对郑国最有利的局面。为此即便郑国会被风暴扫到,遭受损伤,又何足道哉!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20-11-27 07:07:10 +0800 CST  
六九、凤舞九天 9

就在这种三方勾心斗角的氛围中,郑国重臣皇戍,悄悄出现在被认为最好挑唆的晋军营中。

皇戍按照老套路在晋营慷慨陈词:“郑国屈从楚国,只是为求自保,对晋国并无二心。现在楚军因屡次获胜而骄傲轻敌,师老军疲,又不设防,倘若你们抢先攻击他们,继之以郑军为后援,楚军必败。”

皇戍这番话一出口,便让本就力主主动出击的先縠有如见到了久违的亲人。遂在军议中挺身而出,意气风发地说:“败楚服郑,尽在此中,一定答应他!”

先縠这种目无尊长,骄狂无比的作态,让中行林父很是不满。

而下军佐栾书(谥武,世称栾武子)亦对先縠的话很不以为然,他直接针对皇戍之言逐条批驳,首言“骄傲说”道:“楚国自从战胜庸国以来,他们的国君没有一天不用‘百姓生活还很艰难、战祸随时会降临、不可以放松警惕和戒备’之言来教育和训诫国人。在军队中,没有一天不用‘没有谁能永保胜利,商纣王曾经百战百胜,最后却亡国取辱’的历史来教育和再三告诫军队官兵,用‘楚国草创时,历代先君筚路蓝缕以启山林’的艰苦创业事迹来教育他们。并告诫他们:‘民生在勤,勤则不匮。’有此忧患意识,不能说他们骄傲。”

随即话锋一转,移到“师老军疲”上:“理直才能气壮,先大夫子犯(狐偃)说过:‘师出有名就气壮,理曲就气衰。’我们的行为不合德行,又与楚国结怨,我们理屈而楚国理直,因此不能说楚军已士气衰落。”

最后针对“不设防”之说言道:“楚国国君的亲卫分为左右两部,称两广,每广有三十乘战车,称一卒,每卒又分左右两偏。右广先行驾车守卫,直到中午,再由左广接替,直到黄昏。左右近臣轮流值夜班,以防意外。如此怎能说他们没有防备。”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20-11-30 08:29:47 +0800 CST  
六九、凤舞九天 10

驳完皇戍鼓动的言辞后,栾书又点出郑国的目的:“子良是郑国的杰出人才,师叔广受楚人敬重。此前师叔前往郑国结盟,并以子良作为人质,楚国和郑国关系已经相当密切。现在郑国派人来劝我们出战,我们胜了,他们就来归服,不胜,他们就会投奔楚国。常人以龟甲为占卜工具,而郑国这是在以我们的胜负进行占卜啊!郑国的用心如此险恶,其建议绝不可从!”

栾书言之凿凿,大部分参与军议的晋军高层都表示信服。

眼看以和平方式解决晋楚对峙即将成为决议,哪成想赵括、赵同两兄弟同时跳出来反对道:“我们率军前来,就是寻求与敌人作战。战胜敌人、降服属国,就在眼前,还有什么可犹豫的?必须采纳彘子的建议。”

连两个不在六卿之列的军大夫都敢犯上作乱,可见先縠挑起的争端对中行林父的权威有多大的打击。

智首当即诅骂道:“原(指赵同,食邑于原)、屏(指赵括,食邑于屏),就是两个自取灾祸的混蛋。”

不仅智首,连两人的侄子,赵盾之子下军将赵朔都看不过去。碍于礼制,他以赞扬自己副手的方式,表达了自己的不满:“栾伯之言大善!如果照他说的去做,必定能保晋国霸业长存不衰。”

军议过后主和依然是晋军主流,皇戍的挑拨离间暂时被压制。

而楚军方面虽然楚庄王在伍参的建议下暂时驻跸于管邑与晋军展开对峙,不过和平解决依然是他心中的第一选择。

数日后,楚庄王遣少宰出使晋营,语气谦恭的说:“寡君自幼逢难,故言辞直接不善辞令。寡君听闻敝国两代先君曾多次出入于此,故才循迹而来,且我们此行只为教训和安定郑国,又岂敢得罪贵国呢?诸位还是不要在此久留为好。”

此话虽有外交锋机,但意思很明白,楚国只是想教训教训郑国,压根就没打算要冒犯晋国,请晋国也不要与楚国为敌,期待双方和平解决,请晋国先退一步早点回家安歇,以成全君臣之礼。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20-12-03 06:57:21 +0800 CST  
六九、凤舞九天 11

既然楚国前来缓和紧张气氛,中行林父也求之不得,遂命范会出面应对。

范会的回话软中带硬:“当年周平王令我先君文侯说:‘与郑国一起辅佐周王室,不要背弃天子的命令。’现在郑国不遵循天子命令,因此寡君派群臣前来质问郑国。又怎么敢劳驾您前来呢?谨此拜谢贵国国君的命令。”

个人认为范会之言恰到好处,既用周天子之命驳斥了楚国征讨郑国的由头,彰显了晋国的高贵身份,并借机同样要求先行楚军撤军的意图,又表达了和平解决的意愿。

可一项主张强硬的先縠并不这么认为。他觉得范会的话过于偏软,与向楚国谄媚没什么区别。于是,派与自己持相同观点的中军大夫赵括,追上已在归途的楚军使者,私自更改前言道:“刚才行人——负责外交的官员,一般为专职,也可以因特殊需要而临时兼职,此指范会——的话不太恰当。寡君遣群臣前来的目的,是要帮助楚国迁移在郑国的踪迹,他说:‘不要躲避敌人。’故群臣不得不执行这一命令。”

所谓“帮助楚国迁移在郑国的踪迹”,是用外交辞令,将誓把楚军驱逐出郑国这一目的,加以包装而以。赵括这话相当强硬,硬到说是交战宣言都不为过。

不过楚庄王显然没把区区一个赵括放在眼里,该怎样依然怎样。又过数日,第二名楚国使者再度驾临晋军大营。这一次,楚使更进一步,开门见山地提出了楚国想要与晋国缔结和约的意愿。

眼见召陵之盟的情景可以在自己手中再现,让晋国众卿皆尽十分欢喜,连先縠这位主战派大佬都大有消停之势。中行林父遂积极响应楚国的号召,并当场与之约定了盟期。

到了这一步,原本彤云密布的敖、鄗与管邑之间,呈现出一片和风细雨。春秋时期虽然呈现礼崩乐坏,但长期受周礼影响,大家大致都还比较讲究,很少有约定盟期后,再行在背后捅刀子的事情发生。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20-12-04 07:22:52 +0800 CST  
六九、凤舞九天 12

在这一思想的影响下,那怕背地里再是不堪,明面上依然会装的道貌岸然,以便让自己站住大义,对想要从晋国手中抢夺霸主之位的楚庄王来说,尤为需要如此。有晋国这个庞让大物在,若是楚庄王不顾约期趁机偷袭,即便赢了战争,也会让他在战略上大输特输。

一片和谐氛围中,唯一感到受伤的只有郑国。

不过大概老天都在垂怜苦难的郑国,事情很快便有了转机。

不仅晋国有主战派,楚国也有。

就在楚国第二名使者回营不久,三名主战军官羞愤于高层态度软弱,受到赵括羞辱后,依然不改初衷的想要与晋国和谈,竟然秘密策划了一个惊人的军事行动——致师。
三人逮着机会驾乘一辆战车,出其不意的向晋军大营袭去。

关于致师,前文已经说过,这是一种勇敢者的游戏,对参与者有着非常高的要求。《左传》通过此次致师的参与者之口,道出了致师的最高境界。

负责驾车的许伯说:“吾闻致师者,御靡旌摩垒而还。”——我听说致师,要让战车疾驰以致旌旗倾向一侧,迅速迫近敌人营垒,擦着其边缘而返。

负责远攻的车左乐伯说:“吾闻致师者,左射以菆,代御执辔,御下两马,掉鞅而还。”——我听说致师,车左当用利箭射击敌人,而后代替御者执掌马缰绳,以让御者下车整理马匹和马脖子上的鞅带,事毕从容而回。

负责近攻的车右摄叔说:“吾闻致师者,右入垒,折馘,执俘而还。”——我听说致师,车右要攻入敌人营垒,杀死敌人,割取左耳,生擒俘虏而回。

这三位都是能人。战车在许伯的控制下飞速逼近晋军大营,在此过程中乐伯执箭飞射,迅速为摄叔打开一个可供突入的缺口,得到机会的摄叔干净利落得杀进晋营,杀人取耳,又生俘一人而返。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20-12-07 08:32:28 +0800 CST  
六九、凤舞九天 13

堂堂晋军大营竟然被人如入无人之地般的致师成功,这下算是捅了马蜂窝,晋军上下彻底炸了。晋将鲍癸迅速率军从后追赶,为保反杀成功他还分兵让人从左右进行夹攻。

好个乐伯,面对三面追兵毫不示弱,但见他弯弓搭箭左射马、右射人,使两边夹攻的晋军无法抵近与后方之敌构成包围圈。可人有时穷,激烈的对抗中,箭支消耗极大,等他再一次摸向箭壶时,发觉壶中箭矢仅余一支独苗。

眼看着缺乏压制的左右两支晋军急速迫近,三人心想这下完了!

正在此时,恰巧有一头麋鹿闯入到乐伯他们的逃亡路线上。乐伯心下一乐,这救星来的还真是时候。但见他抽箭弯弓,一箭射出,正中麋鹿背部,从腹部直贯而出,将麋鹿射翻在地。

许伯见状立马停下战车,摄叔手脚利索地跳下车将麋鹿扛起。

我说这种时候,不是逃命要紧吗,您三位怎么还有闲情逸致玩打猎?

这不,就这么一耽搁,鲍癸就已经追了上来。

摄叔却表示急什么,小样,看我如何脱身!

只见他三步并两步的来到鲍癸车前,放下麋鹿,拱手施礼道:“如今时令没到,应当奉献的禽兽还没有出现,谨以此作为您随从的佳肴吧!”

等下,您这是几个意思,疆场上如此作为有用吗?

还真有用!

鲍癸当即下令停止追击,且盛赞道:“车左善于射箭,车右善于辞令,所作所为都依礼而行,都是君子啊。”

追击的鲍癸收到礼物后,不仅下令停止追击,又称他们为君子,是不是在因私废公啊?
事实上鲍癸没做错,也说没错。所谓君子在先秦时代一般是贵族,而平民则被称为小人,后世的君子、小人说法都是在这一基础上的转意。

乐伯献麋鹿是有说辞的,叫做“顾献”。所谓顾献,是指当遇到敌人追击时,射取猎物回身献给对方。按照礼仪,追击的一方收下礼物后也要以礼相待,不得再行追逐。这是一种既体现能自己实力,又能彰显贵族风范的礼仪,在尚崇尚礼制、交锋不如后世激烈的春秋时代还比较流行。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20-12-09 07:08:18 +0800 CST  

楼主:钱越2017

字数:744198

发表时间:2018-06-20 15:53:5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7 17:45:18 +0800 CST

评论数:146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