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闲庭信步话春秋》

前言

传说当年周文王在渭河之滨访到姜太公时,被要求亲自拉车载他回城。求贤如渴的周文王当即请姜太公上车,二话不说地拉起就走。前行八百步后,周文王体力不支,遂停车歇息。不成想姜太公让周文王为他拉车是在推演周室的气运,周文王拉车八百步,便有了八百年周朝天下。
传说毕竟是传说,当不得真,但周王朝绵延八百载却是确有其事。
八百年。相对于人类演进史来说不过是沧海一粟,相对于个人来说却是一段漫长的岁月,而对于五千年中华文明史来说,八百年岁月占据了其中六分之一弱的时光。如此长寿的王朝不要说在中国历史上是空前的,就是放眼全球也是极其罕见的。
由于太过长寿,以至于历代史家在做历史分期时,不得不按照定都不同,将之划分为西周、东周两个朝代,又因一部《春秋》,一部《战国策》将东周分为“春秋”、“战国”两个历史时期。于是八百载周王朝被人为划定为西周、春秋、战国(末期周室已亡,属于秦一统天下的过渡期)三个历史时期。
不同于西周、东周有平王东迁这一个明确的历史节点做分野,春秋、战国的划分由于没有明确的分野节点,历代对其的划分有多种说法,主要有:
1、以周王室的王位继承作为节点进行划分,落点在周敬王、周元王之交,即以周敬王末年的前476年作为春秋结束,以前475年作为战国的开始。这是《史记•六国年表》的分法——当然太史公时期没有春秋、战国一说,将“春秋”、“战国”两词作为历史时期的首倡者是西汉末年的经学家刘向。
2、以“三家分晋”所在的前403年为分野,此年为战国的起点,而以前770年—前404年为春秋。这是司马光主编的《资治通鉴》的说法。
3、以前453年韩魏赵三家灭智为标志,进行划分。这是当代史学大家金景芳在其著作《中国古代史分期商榷》所提出的。
此外还有以《春秋》、《左传》的止笔之年作为分野进行划分的。
包括春秋、战国在内东周,是中国由分裂走向统一,由封建走向帝国的转型期。这里有诸侯争霸、连横合纵,这里有将相交辉、荡气回肠,这里有群星璀璨、百家争鸣。诸国的刀剑争锋,百家的思想碰撞,促使中华民族有同年走向成年,近半的成语、近半的寓言诞生于此。若是将中华民族比做一个人,那春秋、战国就是他人生观、世界观的成型期。
本书写作时以《春秋》、《左传》两书为纲,以《史记》春秋部分、《国语》、《竹书纪年》为补充,并参阅了《公羊传》、《谷梁传》、《诗经》、《论语》、《管子》以及《清华简•系年》。
因为涉及到春秋最后一个霸主——越王勾践,故在春秋、战国的历史分野上采用《左传》止笔之年进行划分。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0 07:53:53 +0800 CST  
@hdg456 @沪龙 @悠闲散人duan @tendays2028abc 以及其他看帖的朋友,恕楼主任性一次,由于前几天在网上争论汉族有没有传承久远的史诗问题,楼主虽然辩嬴了,但还是深受刺激,所以决定对文章进行一定的修改,在第一章加入汉族史诗的相关内容,并且决定在之后专门开一章关于汉族史诗的章节《诗的时代》,为此不得不终止前帖,另开新帖,欢迎继续跟帖。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0 08:02:25 +0800 CST  
按惯例先贴下篇目章节名:
全书分
第一卷 洛川暮色
第二卷 尊王攘夷
第三卷 晋楚争霸
第四卷 弭兵会盟
第五卷 吴越春秋
共五部分

第一卷 洛川暮色 的章节目录为:
引言 烽火戏诸侯
一 西周往事
二 宗周草深
三 平王东迁
四 郑伯克段
五 奉王自重
六 纵横之道
七 庄公小霸
八 相煎何急
九 二子乘舟
十 前朝苗裔
十一 爱恨情仇
十二 九世之仇
十三 筚路蓝缕
十四 牧马岐丰
十五 曲沃代翼
十六 厉公逆袭
十七 庶孽之乱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0 08:55:33 +0800 CST  


西周时期诸侯分封图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0 09:15:57 +0800 CST  
引言、烽火戏诸侯

夏朝末年,有两条龙自天而来,盘踞在夏朝王庭之中,口吐人言对宫廷中的侍者说:“我们是褒国的二位先祖。”
夏王对此深感恐惧,便占卜询问神灵如何处置。占问杀掉它们,卦象显示不吉利;占问放走它们,显示不吉利;占问留下它们,还是不吉利。无法之下突发奇想占卜请求让龙留下唾液,用匮盒贮藏起来,估计神也闲极无聊,觉得这个主意不错,遂通过卦象告知夏王吉利。于是夏王陈列玉帛,焚香祷告,用简策将占卜结果告诉龙。龙留下唾液后自行飞走了。王宫闹龙事件自此结束,夏王马上将唾液装入匮盒,送到郊外进行隆重的祭祀,而后收藏于宫内。
装着神龙唾液的匮盒,与传国宝器九鼎一同,由夏及商,又由商到周,经历三个朝代,近千年岁月,却从没人去打开过它。
周厉王末年,这位好专利、禁民言的荒诞之主,有天穷极无聊看到藏在宫中的这只匮盒,在好奇心的驱使下,想打开看看里面装着什么。
盒子被打开后,悲剧发生了,唾液从匮盒中淌出,流到了王庭之前。厉王发现是这么恶心的东西,马上让侍者清除,但侍者忙活了半天,却怎么也清除不掉。擦不掉,不要紧,“伟大的改革先锋”周厉王自有妙招,他让宫中侍女赤身裸体的高叫呼喝。要说天生之物自有灵性,看到这阵势,唾液化成一只玄鼋,爬进了后宫。后宫之中的一个七八岁小侍女无意中与玄鼋相遇,等到十五、六岁时发现自己怀孕了,并且孕期很长,到周宣王即位之后才生下一个女婴。由于是未婚有孕,害怕之下将女婴抛弃在了荒郊野外。
周宣王时期,镐京城中流传着一则童谣:“檿弧箕服,实亡周国。”——“卖桑木弓和箕树箭袋的人,即是灭亡周国之人”。宣王听到这则童谣后,心中惊恐,下令:发现有卖桑木弓和箕树箭袋的夫妇,一律格杀勿论。
有一对卖桑木弓箕树箭袋的夫妇听到消息后,仓皇逃出都城,抄小路逃亡他方。当天晚上,行走在野外的夫妇俩听到一阵婴儿啼哭声,过去一看发现是个女婴,怜悯之下收养了她。处于逃亡状态的夫妇俩带着女婴连家也不敢回,一路逃亡到褒国,将女婴作为礼物献给褒君,以求在褒国安居。
转眼十几年过去,大周朝换成周宣王的儿子周幽王当家。这幽王是个大顽主,声色犬马样样精通,与善谀好利的虢公石父臭味相投,直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
褒国国君因言获罪于走幽王,被投入天牢。褒国群臣赶紧献出美女以求宽恕,这其中就有那个弃婴——也就是褒姒,来自褒国的姒姓女子。
周幽王见褒姒那婀娜多姿的体态,光艳照人的容颜,惊为天人,龙颜大悦,大笔一挥命令牢头释放褒君回国。
自得了褒姒,周幽王简直神魂颠倒,整日整夜地陪着褒姒骑马打猎、饮酒作乐,过上了“从此君王不早朝”的生活。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0 09:43:06 +0800 CST  
引言、烽火戏诸侯 2
次年,褒姒生了一个儿子——伯服。爱屋及乌,在褒姒的蛊惑下,他废掉原配申后和太子宜臼,立褒姒为后,伯服顺理成章的成为太子。
这褒姒虽然长得非常漂亮,却是一个不爱笑的冷美人。美人不笑终归是个缺憾。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想尽办法,都没有成功,心急之下,头发都快被挠完了。
为主分忧,向来是佞臣固宠的不二窍门,看到幽王整天摆着愁啊愁的表情,虢公石父不失时机地献上一计:“为防止戎人入侵,先王在城外设有烽火台。与诸侯约定这烽火台平时不用,一但烽火台上点起烽火,就表示京畿遭到外敌入侵,情况危急,需要诸侯起兵前来勤王。您何不点燃烽火,引诸侯统兵前来。诸侯兵至不见敌踪,必然彷徨失措。那场面!那表情!王后必会开怀大笑。”
且说这天,幽王和褒姒联袂登临靠近烽火台一侧的城楼,传令点燃告警烽火,准备来一场盛大的篝火演出。
各地诸侯见烽火连天,以为镐京有警,便按照大周紧急事态处置法的规定,纷纷点兵,兼程备道,急冲冲的前来勤王。
等诸侯们气喘吁吁跑到镐京城外一看,周幽王和褒姒正悠闲的在城门楼子上喝着小酒,听着小曲。别说是敌人,连个敌毛都没有。不禁面面相觑,满脑子问号。
这时周幽王派人传话说:诸位爱卿,今天只不过不谷想检验一下各国对大周紧急事态处置法落实情况,而举行的一次军事演练而已。诸位落实的都很好,不谷很满意,众卿辛苦了。请回吧!
一众诸侯心中骂着这败家玩意儿,竟然晃点老子。怨气冲天的诸侯率着来时急急忙忙,去时懒懒散散地大军打道回府了。
坐在城楼上的褒姒这情况,脸上荡起一缕笑意,这笑容是那么的千娇百媚、美不胜收,看得周幽王只觉得浑身通泰,筋骨酥软。
为博美人一笑,周幽王又故技重施,多次搞起这种“烽火戏诸侯”的勾当。而诸侯来时慌里慌张,退时尴尬不已,国内事务荒废,被搞得苦不堪言。数次之后,诸侯们看到狼烟心中第一个想到便是那昏君又想调戏老子,老子不伺候了。没人响应,没意思之下周幽王也收手了。
再说废立事件。申后也不是没有跟脚可以任人拿捏的人物,她娘家申国是一个实力强劲的诸侯国。对于女儿过了质保期,还被强行无理由退货,申侯非常愤怒。
正好周幽王任用的卿士虢公石父是一个对上阿谀奉承,对下蛮横无理的角色,搞得民怨四起。申侯便带着小弟——鄫国联合西方的犬戎打着清君侧的旗号,共同进攻镐京。
眼看情况危急,周幽王急忙下令点燃烽火,向各地诸侯示警,召唤他们前来救驾。但各路诸侯以为又是“狼来了” 的玩笑,没有人带兵前来勤王。烽火照映下的王师被迫孤军迎战,结果大败。幽王带着褒姒、伯服以及王室珍宝在郑桓公的保护下仓皇东逃。王师残军在骊山之下被申戎联军击溃,幽王和伯服被杀,褒姒和珍宝都被犬戎掠走。
西周亡!!!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0 09:57:59 +0800 CST  
一、西周往事 1



追本溯源,是了解历史事件发生、发展、结果之间的内在脉络的最佳手段。在正式开启春秋这段历史前,有必要先对周王朝的历史进行一番简要的追溯。
按照史籍记载周王朝的血统非常高贵,始祖是上古时代农业专家——后稷。
按《诗经•大雅•生民》与《史记•周本纪》的说法,后稷的身份非常高贵,来历非凡。他的“父亲”是五帝之一的帝喾高辛氏,母亲则是帝喾的元妃——也即是帝喾的的正室夫人——有邰氏之女姜嫄。
之所以要在父亲两字上打引号,是因为帝喾只是后稷名义上的父亲,生父另有其人。
在太史公的笔下,姜嫄这个小妇人比较皮,嫁人之后依旧童心未泯。一次外出游玩时,发现地上有个大脚怪留下的脚印,估计是想比比自己的脚和大脚怪的有多大的悬殊,就脚欠的一脚踩了上去。
谁知这脚印不知道是哪个缺德鬼设下的陷阱,姜嫄一脚下去就坏菜了。她突然察觉自己腹中有所“感应”,而后便有孕在身了。一年之后,一名男婴自姜嫄腹中降生。
生了个与自家老公没有任何关系的孩子,姜嫄自是被吓得不轻,便想把他扔了。
不成想把他丢到小巷子里,但见路过的牛马都如同遇到了障碍般的避道而走,不敢践踏;又狠下心想把他往老林子里一扔了事,结果事不凑巧,当天这林子里有一大堆人在劳作,只得抱着孩子怎么来怎么回;回去时见到路边的水渠结有厚冰,当下便把怀中婴儿置于冰上,打算做成真人冰雕,不成想神迹再次发生,居然有飞禽主动落下来用羽翼呵护这个婴儿,给他温暖。
历经三次弃婴失败,先后两次见证奇迹的姜嫄觉得这小子天赋异禀,将来必成气候,遂放弃再次弃婴的打算,将他抱回来继续抚养。由于当初打算把他遗弃,所以姜嫄简单除暴地给自己的儿子取名为“弃”。
与诸多有神迹傍身的后辈一样,弃没有辜负上天的期盼。
儿时,当其他小伙伴忙活着上山掏鸟蛋、下河摸鱼虾,激情的挥洒着童年时光时,弃却以种麻栽豆为乐,他经手的作物都长势喜人。成年后更是将自己的爱好发扬光大,不仅在农事上是一把好手,还能视土地状况选择适宜的作物进行栽种,出产颇丰,广大农民纷起效仿,将整个部落联盟的农事整治的红红火火,简直是神农再世。
靠着这个杰出才能,先是被尧帝任命为专事农事的农师,后又被舜帝赐予“后稷”尊号,并将其舅家所在的邰这个地方作为封地封赏与他,周族(或者说周部落)正式诞生。
先周时期,从始祖后稷到我们耳熟能详的周文王,周的传承谱系为:
1后稷——2不窋——3鞠——4公刘——5庆节——6皇仆——7差弗——8毁隃——9公非——10高圉——11亚圉——12公叔祖类——13公亶父(太王)——14季历——15文王。
你没有看错。自五帝时期经夏到商,这一千多年岁月中,周族只经历了15代首领。平均下来每代在位时间长达七八十年,这明显不合常理。
且按《史记•周本纪》的说法,二世祖不窋的末年“夏后氏政衰”,而后稷活跃于“陶唐、虞、夏之际”。也就是说后稷也是位彭祖似得长寿人物。但彭祖毕竟是传说中的人物,作为有血有肉的真人,后稷显然不可能如此长寿,因此三国时期的蜀汉大儒谯周认为“后稷”是官名,不是人名,弃的子孙世为后稷,只是中间失其代数,谱系不可考,勉强算是把后稷长寿的问题给圆了。
然如此依然问题重重,其二世祖不窋被认为是夏朝初年的人物。按史籍记载,与周人并行的夏朝共传14世17后,商朝共传17世30王,也即是说同时期的夏商两朝差不多已经传承了30世,而周族仅有14世,这可能吗?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0 11:40:38 +0800 CST  
一、西周往事 2

可上述谱系是周王室官方认证的,至于真相究竟如何已无从考证。好在这不影响我们要叙述的故事,所以暂且把它放在一边。
后稷之后的周人的活动主要有两个:农耕与迁徙。
农耕是周人的老本行自是不能放弃,而迁徙则始于二世祖不窋。
不窋末年,夏朝衰弱,朝廷不再重视农业,因此主掌农事的他失去了自己的官职。丢官后,不知是自觉“无颜再见江东父老”还是怎么地,不窋离开后稷的封地邰,跑到戎狄之间搞边疆大开发去了。不过他也不敢荒废祖业,兢兢业业的在新驻地专研、创新手艺,也算没辱没了祖宗。
等到不窋的孙子公刘在位时,再次带领族群,从戎狄之间跋山涉水,辗转多地,寻觅适宜的居住地,最终定居在关中平原西部的豳地(今陕西彬县附近)。《诗经•大雅•公刘》对此有详细记载。
待到第十三世祖公亶父时,周族再次从豳地迁徙到位于岐山之阳的“岐邑”。此后岐阳之地又被称为周原,也就是《封神演义》里所说的西岐。
对于周人的这次迁移,《史记》、《孟子》、《吕氏春秋》等都记载了一个大同小异的传奇故事:
公亶父在位时,进一步发扬后稷、公刘的事业,为人品德高尚,周人都很拥戴他。但财帛动人心,生活在周族周边的蛮夷眼红周族的优渥生活,不断的袭扰豳地。公亶父是个和平主义者,不喜欢打打杀杀这一套,于是主动将自己的财物分给他们,以求避免战祸。可这帮蛮夷却蹬鼻子上脸,臭不要脸的想将周人的命根子——土地与民人占为己有。对此豳地之人很愤怒,众志成城的表示要跟这帮蛮夷干到底。
得到万众一心的拥戴,按理该开打了吧?
结果公亶父的表现让人大跌眼镜,他说:“大伙立我为君,为得就是想要我带领大家过上好日子。如今狄人因这脚下的土地,眼前的百姓而前来攻打我族。让大伙为我而拿起武器去送命,我实在于心不忍。为避免战祸再起,还是我独自离开的好。至于你们,做谁的臣子不是做呢!”安抚完众人后,公亶父便率领族人悄然离开豳地,一路跋山涉水,迁徙到了岐山脚下。
豳地之民见古公居然为保障他们的安全而舍弃君位,被感动的不要不要的,纷纷扶老携幼的一路尾随他来到岐山。甚至连其他地方的不少百姓,听说公亶父的仁义后,也纷纷前来投奔。
但是过犹不及,把公亶父塑造的如此仁义,显然不符合那个时代的历史特征。而诞生于《诗经•大雅•緜》则隐晦的点出公亶父是受戎狄威迫而不得不背井离乡,举族迁徙到周原。至于各书所载的古公迁岐故事,估计是后世周人为美化自己的先祖而创作的。
公亶父迁岐是周人历史上一个至关重要的转折。新领地上有险峻的岐山做屏障,下有水土丰沃的周原做保障,是一块为周人量身定做的风水宝地,周人有此走向兴盛。公亶父也因此成为被周王室追封的第一代王——周太王。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0 13:07:40 +0800 CST  
一、西周往事 3

古公亶父之后的季历又被称为公季、王季。
《史记•周本纪》用“公季脩古公遗道,笃於行义,诸侯顺之。”这短短十五字叙述了季历的一生,也将他塑造成为一介谦谦君子。
可《竹书纪年》所载的季历却是另外一副面目。
《竹书纪年》称商王武乙三十五年,季历出兵讨伐“西落鬼戎”,一口气俘虏了20个西落鬼戎的部族首领。
商王文丁——《史记》、《竹书》作“太丁”,但出土的商代甲骨文卜辞显示应当作“文丁”或“文武丁”——二年,周人再次出兵讨伐“燕京之戎”。不过这次周人没落得任何好处,反而被打得一败涂地。
战败之后的季历知耻而后勇,一心整军备武。文丁四年,做足准备的周人再次出兵进攻“余无之戎”,再次获胜。“余无之戎”应该是商人的劲敌,季历凭此战功被任命为商朝牧师——此牧师非彼牧师,是商王朝对地方军事首领的一种封号。
获得商王封赏的季历再接再厉,于文丁七年、十一年,分别征伐并战胜了“始乎之戎”和“翳徒之戎”。
按《竹书纪年》所述,季历妥妥地是个暴力扩张狂,最终也因此而被文丁所忌惮。
文丁十一年,周人征伐“翳徒之戎”时,还俘获了对方的三个大夫。季历押着三人兴冲冲的前往商都献捷,结果却就此一去不复返。不是他不想回,而是被文丁囚死于狱中,有家不能回。
相对于《史记》中那个“以德服人”的季历,笔者更愿意相信《竹书纪年》中的那个“以力服人”的季历。因为这更像一个有血有肉的正常人。
季历之后,周族的领导人是我们耳熟能详的周文王昌。当然文王这个谥号也是追封的,他继位时,周国还是商王朝下面的一个方国。
《国语•周语上》周内史过论神时提到“周朝兴起时,有凤凰在岐山上鸣叫”。
《今本竹书纪年》——这是本伪书,《竹书》自西晋太康年间在汲郡出土后,由于其火爆的内容,不容于主流,在传承600余年后,与北宋年间彻底消亡,今本《竹书》是明代突然出现的伪书,虽如此但其内容也有一定的参考价值——也记载文王继位时,有凤凰集聚在岐山之上鸣叫。凤凰与龙、麒麟、龟一起被古人称为四大瑞兽,所以凤凰呈祥是种兆瑞,象征周人将兴。
这便是象征着周族将要崛起的“凤鸣岐山”传说。
就在季历死的这年,商王文丁自己的阳寿也到了头。由君臣变对手的这对商周君主就这么前脚赶后脚地先后走了。文丁成帝后,继位的商王是他的儿子帝乙。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0 14:09:22 +0800 CST  
一、西周往事 4

“杀父之仇不共戴天”,父亲被人拘禁而死,身为人子自是不会善罢甘休。《竹书纪年》记载,商王帝乙二年“周人伐商”。
《竹书》没有叙述这次战争的结果,但从此后周文王鞍前马后的以臣侍商几十年这一结果来看,此次周人伐商显然是被商人教做人了,毕竟实力对比在那摆着。
这边厢周文王经过这次自不量力之举后,明白商周根本不是一个数量级的选手,于是开始韬光养晦。那边厢帝乙面临着来自其他方向更严重的挑战,不愿在地处偏僻的周人身上徒耗实力,遂“大度”放过了对方。于是商周双方再次恢复和平共处的局面。
《史记•周本纪》对这期间的描述为“西伯曰文王,遵后稷、公刘之业,则古公、公季之法,笃仁,敬老,慈少。礼下贤者,日中不暇食以待士,士以此多归之。伯夷、叔齐在孤竹,闻西伯 善养老,盍往归之。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大夫之徒皆往归之。”
概括的说就是周文王重视发展周人的看家本领农耕,秉承古公、公季两代先君的德行,在国内任用贤良、广施仁政。以至于不管是远在孤竹的伯夷、叔齐,还是在商王廷任职的太颠、闳夭、散宜生、鬻子、辛甲等纷纷前来投奔。
除却内政,周文王在外交上也颇有建树。周文王在位的早年有件对周人发展有重大影响的外交大事——与莘国联姻。莘国即是有莘氏,是夏王室的一个支系。夏末时,成汤娶有莘氏之女为夫人。其后作为陪嫁品的有莘氏庖正伊尹辅佐成汤夺得天下,因此有莘氏在商朝也也是地位显赫。
这位莘国夫人被周人尊称为太姒。《诗经•大雅•大明》对周文王娶太姒的过程有详细描写。
当下常有人认为汉族没有自己的史诗,甚至号称在世界四大文明古国的巴比伦、埃及、印度、中国,前三者都有自己民族的史诗,连古希腊都有自己的英雄史诗《荷马史诗》,唯独中国没有,似乎无意中又矮人一等。以至于当上世纪末《黑暗传》在湖北神农架被发现后,让人为之一振,因为中国终于补上了这一短板。
但这完全还是灯下黑。事实上汉族早就有自己的史诗,且不同于其他史诗,汉族的史诗可以说是活着的史诗,在当下依旧被普罗大众所传唱、所引用,甚至在日常生活中常能得闻其中的一二名言。这便是《诗经》。
《诗经•大雅》中有一系列追述先周历史的史诗,是研究先周时期周人历史的重要资料,《史记•周本纪》有很大一部分内容来源于此。这个系列共有九首,分别是:
《大雅•生民》:讲述姜嫄、后稷的事迹;
《大雅•公刘》:讲述公刘的事迹;
《大雅•緜》:讲述古公亶父的事迹;
《大雅•皇矣》:讲述季历、文王的事迹;
《大雅•思齐》:歌颂周室三母(太姜、太任、太姒)、文王;
《大雅•文王》:讲述文王的事迹;
《大雅•文王有声》:讲述文王的事迹;
《大雅•荡》:讲述文王的事迹;
《大雅•大明》是周人讲述先周系列史诗的最后一篇。此诗先写王季受天命、娶太任、生文王,再写文王娶太姒、生武王,最后写到武王在太公望辅佐下灭商的史实。其中:
“天监在下,有命既集。文王初载,天作之合。在洽之阳,在渭之涘。
文王嘉止,大邦有子。大邦有子,伣天之妹。文定厥祥,亲迎于渭。造舟为梁,不显其光。”
这两章是对周文王娶太姒场面的描写。诗中将莘国称为“大邦”,可见能娶到太姒,对周人来说是无疑一场重大的外交胜利。
太姒为周文王生有伯邑考、武王发、管叔鲜、周公旦、蔡叔度、曹叔振铎、郕叔武、霍叔处、康叔封、冉季载十子。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0 15:07:50 +0800 CST  
一、西周往事 5

在周文王韬光养晦的政策下,默默发展几十年后,实力大涨的周人再次进入商王的视野。此时正值被称为暴君、昏君的帝辛,也就是纣王在位。
周人的实力本已让纣王有些忌惮,再加上近臣崇侯虎在他耳边唠叨:“周昌这家伙一直行善积德,诸侯都心向于他,恐怕会对大王您不利哦!”
商纣王对此深以为然。于是动用当年他爷爷对付季历的手段,将来朝的周文王囚禁于羡里,请他品味一番当年他父亲所品尝过的滋味。
被囚禁后的周文王,不愿终日充当微型动物饲养员,便拿推演伏羲发明的八卦打发日子,不成想就此成就了一部千古奇书——《周易》。
君主被囚,臣下只是要千方百计的进行搭救。《史记•周本纪》有周人搭救文王的记载:“闳夭之徒患之,乃求有莘氏美女,骊戎之文马,有熊九驷,他奇怪物,因殷嬖臣费仲而献之纣。”
在美女、奇物的攻势下,纣王大手一挥直接将文王释放,并封周文王为西伯,赐给他象征着征杀权力的弓矢、斧钺。
当然这更像是一种为了突出纣王昏聩的小说家言,要是事情果真如此简单,周文王也用不着被囚七年(见《左传•襄公三十一年》),也不会在被释放之后立刻封为西伯了。
且按《史记》之后的叙述,更像是商纣王需要周文王为他平定地方叛乱而释放的他。
成为西伯的周文王归国后密集出兵,先后攻打犬戎、密须国、耆国(又名黎国)、邘国,以及崇侯虎的封国崇国。
甚至当周人实力再次大涨,商朝大夫祖伊为此担忧不已,劝纣王早作打算时,纣王都表现的不以为然。而攻伐邘国、崇国是在此之后的行动。
因此周文王在攻伐诸国时,虽然壮大了自身,但同时也是在为商王室平定叛乱。否者,动辄对东夷大打出手的纣王,面对周文王的如此举动,不会信心十足说出:“不有天命乎?是何能为!”这样的话。
灭崇之后,文王在关中平原中部,渭水南岸,沣水西侧营建城邑,随即将都城从岐邑迁移到此,称为“丰京”。
迁都的次年文王去世,安葬于毕原。由于嫡长子伯邑考早逝,君位由次子发继承,是为周武王。
周武王继位后,再次于沣水东岸营建新都——镐京。丰京、镐京一个在沣水之西、一个在沣水之东,两城隔水相望,距离相当近,是一对姊妹城,通常被视作一城,称为“丰镐”,自此以后周人在此定都三百载。
文王在世时的另一项重大贡献就是发掘了吕尚。不管是在小说《封神演义》中、还是《史记》里,亦或是《诗经》内,吕尚在周人灭商过程中都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被周武王尊为“尚父”。
《封神演义》、《史记》对吕尚的讲述人们已经耳熟能详。《诗经•大雅•大明》中有“维师尚父,时维鹰扬”一句,直译就是“还有太师尚父,如同展翅雄鹰”。这是赞颂吕尚辅佐周武王的功绩。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0 16:41:08 +0800 CST  
一、西周往事 6


周武王继位后,继续重用文王旧臣,以吕尚为太师,四弟周公旦为辅,加上毕公高、召公奭等,延续周文王在位时的执政方针,周国日益强盛。
按《史记•周本纪》说法,周武王九年观兵于孟津,不期而会的诸侯多达八百家,也就是所谓的八百诸侯会孟津;并于十一年正式起兵伐商并在牧野之战中一战而毕其功,完成以周代商的壮举,建立绵延八百载的周王朝。
可这一记载怎么想都有问题。
伐商复仇是文王、武王两代人的梦想,但即使是实力大涨的周武王时期,周人的整体实力依然弱于商朝。周人能战胜商人,靠的是情报优势,出其不意的对商朝发动突袭。纣王为抵御来犯的周人,不得不临时拼凑军队,想凭借这帮乌合之众与周人作战,这才让周人得手。这是其一。
且《逸周书•寤儆解》告诉我们,周武王伐商前,十分担忧走漏风声:
有天,周武王从噩梦中惊醒,急忙召见周公旦,告诉他说:“啊呀,伐商的计划泄露了!今天我做梦,梦见商人已经预知我们的计划,出兵前来讨伐我们。我想投降却没有机会,想进攻又无作用,就此称王又不够条件,吓死我了。”
由此可见,周武王伐商前,对商朝的实力还是非常忌惮的,周武王并没有伐商必胜的信心。就是连做梦,都怕自己伐商的计划会泄露,招致商人的提前反击。
如此状态下的周武王,又怎么会在商王幾附近先来一出 “孟津观兵”,而后不攻打商朝,直接回师,待两年后再去行伐商。这是其二。
兵者诡道。孟津观兵从军事保密的角度来说,更是早早地把自己伐商的意图完全暴露在纣王眼皮子底下。八百诸侯会孟津,王幾边上发生如此大动静,商纣王又不是瞎子聋子,不可能不知道。周武王若真如此做,不是明白这告诉商纣王我要造反,赶快向我开炮,又是什么?这是其三。
所以按常理分析武王伐商时根本没有“孟津观兵”一事,或者有其事,但与伐商是同时发生的,属于武王伐商前的聚兵行动。这两种观点,笔者更倾向于后一种,因为《左传•昭公四年》提到过“孟津之誓”。
而《史记》之所以会如此记载,问题应当出在太史公参考的史料——《尚书•泰誓》篇身上。
《泰誓》的序文为“惟十有一年,武王伐殷。一月戊午,师渡孟津,作《泰誓》三篇。”而正文则是“惟十有三年春,大会于孟津。”如此前后矛盾的内容让太史公不敢妄下结论,才将其一分为二进行叙事。
所以正确的武王伐商过程为,周武王十一年,周人正式起兵伐商。出征前周武王先在毕原隆重祭祀周文王,乞求先祖护佑此行成功。事毕竖文王神主于中军,自称太子发,率由战车三百乘、虎贲三千人组成的军队挥师东向。
十二月十六日,大军抵达孟津,周人的同盟诸侯纷纷率军前来汇合。周武王遂在孟津举行盛大的阅兵仪式,并在阅兵时做了一次重要的战前动员演说,这就是著名的《泰誓》:
“如今殷纣王竟听任妇人之言,疏远自己的同宗弟兄,抛弃他祖先传下的乐曲,去谱制霏糜之声,来扰乱雅乐,以此讨女人的欢心,以致自绝于天。所以,现在我周发要恭敬地执行上天对商纣的惩罚。努力吧战士们!我们伐商必会一举成功,绝不会有第二次,第三次!”
誓师完毕,与盟的诸侯群情振奋。随后以周人为首的伐商联军朝着东北方向的商朝陪都朝歌进发。一路上旌旗遮天蔽日。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0 18:48:13 +0800 CST  
一、西周往事 7

次年二月二十二日黎明时分,伐商联军抵达朝歌郊外的牧野,周武王在这里举行盛大的誓师仪式。
但见周武王左手持黄钺,右手拿白旄(系有牦牛尾的白色旗帜)——黄钺象征征诛,白旄象征节令,是最高权力的象征——出场,。
首先他向联军全体将士致以问候:“诸位自西方远道而来的将士们,辛苦了!”
等气氛起来后,周武王下令:“喂!各位友邦的君主,臣工将领,以及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国的勇士们,举起你们的戈,排列好你们的盾,竖立起你们的长矛,我要发布誓词了。”
在诸国国君、百官将士的关注下,周武王发布誓词:“古人说‘母鸡不司晨。母鸡司晨,这家必亡。’如今商纣王只听信妇人的话,对祖先的祭祀不闻不问,轻蔑废弃同祖兄弟而不任用,却对从四方逃亡来的罪恶多端的人,推崇尊敬,信任有加,任用他们为大夫、卿士。任由他们残害百姓,为祸于商国。今天我周太子发将要奉行天命,对他们进行惩罚!今天的决战,我们进攻的阵列的前后距离,不得超过六步、七步,要保持整齐,不得拖拉。将士们,奋勇向前啊!在交战中几次不超过四、五回合,六、七回合,就要停下来整顿阵容。奋勇向前啊,将士们!希望你们个个儿威武雄壮,如虎如貔、如熊如罴,前进吧,向商都的郊外。在战斗中,不要攻击制服从敌方奔来投降的人,要用他们为我们自己服役。奋勇前进吧,将士们!如果你们谁不努力,我定斩不饶!”
这就是武王伐商时另一篇著名的誓词——《牧誓》。
宣誓完成后,伐商联军排成庞大的军阵向朝歌逼近。
面对汹汹而来的伐商联军,朝歌城中的商纣王自然也早已得报。就在周武王宣誓布阵时,商朝的大军也抵达牧野,并在联军的对面排开阵势。虽然这支军队是零时拼凑的,但阵容也蔚为壮观,《诗经•大雅•大明》中对其的描述为“殷商之旅,其会如林”。可见总体实力不俗。
开战之初,周军中最勇猛的两员悍将——太师吕尚和一名百夫长,奉命前往尚军阵营“致师”。
古典小说、演义里描写两军对垒时,往往都是先派出猛将出阵挑战,借此来挫败敌人锋芒,鼓舞本方士气。所谓“致师”,于此有点相似,是先秦时期的一种重要心理战,对阵双方在交战前,一方派猛将以单车的形式,或是率少量精锐直接冲击敌阵。“致师”的成败,对对阵双方的士气影响极大。也因此“致师”是一个死亡率极高的活计,不是一般人所能胜任的。
商军本就战意不强,又被久经沙场的吕尚,抓住整个军阵的薄弱点猛攻,顿时出现不小的混乱。周武王见“致师”成功,立马指挥联军压上,对商军展开猛攻,以扩大战果。
本来商军的实力犹在联军之上,只要稳住阵脚还有一战之力,但一个意料之外的状况却导致商军整个防线全面溃败。
在联军发动冲击时,部分不满纣王统治的商军竟然临阵叛变,调转枪头随周军一同攻打自己往日的同袍。
但俗话说“一个好汉三个帮”。作为商王的纣王,身边自然会有一大群效忠于他的将士,否者他也不会御驾亲征前来征讨叛军。
忠于纣王的商军与伐商联军,在牧野展开激战。交战双方都表现得非常勇猛,以至于“牧野之战,血流漂杵、赤地千里”——东汉王充《论衡》引《尚书》轶文《武成》,同样的内容孟子也有引用。由于大批商军倒戈相向,处使商军一方的阵势大乱,双方的实力对比发生巨大的逆转,处于劣势的商军虽然作战勇猛,但终无力回天。自信满满前来平叛的纣王,不得不狼狈的逃回朝歌城中,以自焚于鹿台的形式落幕。
血色残阳下,原本战鼓喧天的战场,终因商军战败而重归宁静。中国历史就此翻开了新的一页篇章。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0 20:36:49 +0800 CST  
一、西周往事 8

战后,周武王将联军一分为二,一部分继续追亡逐北,征缴残敌、援军及亲商诸侯;另一部分则在象征着最高军事权力的大白旗指引下,簇拥着周武王浩浩荡荡地向朝歌城进发,去迎接属于他们的辉煌时刻。
在一帮等候在城外迎降的商朝贵族注视下,周武王一行进入朝歌城,直奔商王别宫而去。入宫后,周武王开始着手处理尚基本保留尸身完整的纣王及自缢而死的妲己两人的遗蜕,具体来说就是:射尸、砍头、悬旗三部曲。做完这些后便退出朝歌,回归联军大营。
次日,周武王下令清扫朝歌道路,修整商朝祭祀土地的社庙和商王宫。
待到卜定的良辰吉日,周武王再次前往朝歌城。这次仪式就相当隆重了:只见百名士兵每人扛着一面带九条飘带的九旒云罕旗在前面开道,武王的六弟叔振铎护卫在插有太常旗的仪仗车前,四弟周公旦拿着大钺,庶弟毕公高拿着小钺,夹辅武王;散宜生、太颠、闳夭等持剑护卫在侧。
进入商王宫后,护卫众臣分列左右,武王在社庙南面即天子位。另一个庶弟毛叔郑捧着净水,康叔封负责铺席,召公奭进献精美的织品,太师吕尚则牵着准备祭祀用的牲口。由负责祭祀的尹佚朗读祭天祝文:“殷商的末代子孙纣,毁弃先王的明德,侮慢鬼神,不进行祭祀,欺凌商邑的百官百族,其罪恶昭彰,皇天上帝都已经知晓。”
念完后,武王再拜稽首,说:“承受上天之命,革除殷政,接受上天圣明的旨意。”武王再次再拜稽首。
这就是所谓的“武王革命”。这里“革命”不是现在所指的指自然界、社会界或思想界发展过程中产生的重大革新之意,而是其本源意思:革除前代天命,也就是通常所说的改朝换代。
礼成后,周武王退出商王宫,返回大营。
为安抚商遗民的人心,刚正天子位的周武王按照“兴灭继绝”——复兴灭亡的国家,延续断绝的世代——的原则,将原商王畿大部和大部分商遗民交给纣王之子王子禄父(即武庚)来管理,让他继续奉守殷商的祭祀,实行以商治商,以减少商人的抵触情绪。也就是说,武王伐商之后,“商”依然存在,只不过由过去的“商王朝”降为了诸侯国“商国”。
作为制衡手段,周武王在新生的商国中又划出邶、鄘、卫三个监管区,交由三弟管叔鲜、五弟蔡叔度、八弟霍叔处管理。名义上这三人是辅佐王子禄父共同管理商遗民,实则肩负监视王子禄父和商遗民的重任。管叔、蔡叔、霍叔,就是西周初期著名的“三监”。
完成布置后,周武王班师西归,随行的还有国之重器——九鼎,及大量的玉器。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1 06:55:45 +0800 CST  
一、西周往事 9

回归镐京,祭祀完祖先后,周武王开始着手一件对后世影响巨大的事——封邦建国。封建诸侯,是西周初年的一件大事,也是周武王巩固政权的一个重要举措。
事实上早在朝歌期间就已经开始,将商王幾交给王子禄父,让他奉守商朝祭祀就是一次分封。回归镐京后,更是进行了大规模的分封。受封的主要有三类:一是需要“兴灭继绝”的上古圣王:封神农氏的后代于焦国,封尧帝的后代于祝国,封黄帝的后代于蓟国,封舜帝的后代于陈国,赐封大禹的后代于杞国;二是追随周人一起伐商的方国:如庸、蜀、羌、髳、微、卢、彭、濮等,此前是商人分封的国度,如今证照过期,需要更换新证;三是从龙功臣和周王室宗亲,这也是最主要的分封对象:如虢叔、虢仲的虢国,封三弟管叔鲜于管,封五弟蔡叔度于蔡等。
这就是西周初年的第一次大分封——武王封建诸侯。通过封建,大周天下得以初定。
封邦建国才是封建的本意,最早的封建社会是两周的专称。在笔者看来现如今中国的历史分期有点生搬硬套,两周这个真正的封建社会被归类到了奴隶社会,而被定义为封建社会的秦及以后诸代,与其说是封建社会,倒不如说是专制集权社会,这本是西方所不具有的一级社会阶段。
自即位以来,周武王殚精竭虑谋划如何伐商,以取而代之;完成商周鼎革后,又要为防止商人复辟、巩固政权,使大周江山千秋万代而日思夜虑。操劳过度之下,使他的身体严重透支。
建立周朝后不久(周武王在位年数有二—五年数种说法)周武王病逝,太子诵继位,是为周成王。
此时王朝新立,天下未经靖,周成王年幼,根本无力挑起靖安天下的重任。关键时刻,身为王叔的周公旦挺身而出自任摄政,总揽王庭大权,担起了这一重任。
应该说周公旦之所以这么做,是为了迅速稳住局面,震慑那些蠢蠢欲动的异己诸侯,防止新生的大周政权出现动荡,是在替年幼无知、毫无理政经验的侄子周成王保住这大周江山。所以他内心应当是很坦荡的。
但“主少国疑”,尤其是周公旦跳出来摄政属于没有经过广泛认证的自发行为,这不由得让人浮想联翩、疑虑重重。而有心人正好可以抓住这一点兴风作浪以达到自己的目的。
第一个跳出来质疑重量级人物是身在东方,负责监视王子禄父与商遗民的管叔鲜。管叔鲜发难固然有担心周公旦会不利于周成王的因素,但更重要的是私心作祟。
在周文王嫡裔诸子中,管叔鲜是老三,而周公旦是老四。在嫡长子伯邑考早逝,次子周武王又崩逝后,在世的兄弟中就属他年长。所以在他看来现在二哥去世,侄子年幼,兄弟中我为长,若是需要人摄政,那个位置应当属于自己的。现在你老四仗着“近水楼台先得月”自己任命自己为摄政,问过我这当哥哥的意见吗?你这样做,置我于何地?
思虑及此心中自是恨意满满。于是在管叔鲜的鼓动下,身为三监的管叔鲜、蔡叔度、霍叔处一起发力,大肆散播“周公旦自行摄政独揽大权,恐有篡逆之心,将会对孺子不利”的流言。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1 09:32:04 +0800 CST  
一、西周往事 10

于此同时,王庭中也有重量级人物对周公旦摄政表示疑虑的,这其中数召公奭为最。
召公奭的职位是三公之一的太保,本就有监护和辅佐君主的职责在,维护年幼的周成王是他应尽的义务。如今周公旦自任摄政本就有侵越他的权责所在,再加上那些不利的流言,召公奭自是会对周公旦的揽权行为表现的极为警惕和不满。
汹汹而来的流言与异样目光,让周公旦内心痛苦不堪。但事已至此只得想法一一化解。于是周公旦一面作《君奭》向召公奭解释自己摄政的不得已缘由,一面派人向远在山东的三位同胞兄弟声明自己只是临时摄政,不存在抢班夺权的想法。
结果,召公奭被说服了,而山东的那几位却变的越发变本加厉,发展到后来见流言无法动摇周公旦的地位,便打算实行兵谏。
奇葩的是,管叔鲜为首的三监不是动用自己的直属力量向镐京进军,而是联合被监护人王子禄父及徐国、奄国、蒲姑等商人支持者一同起事。
于是原本可以将自己打造成正义使者的三监,直接站到了周人的对立面,成了文王、武王事业的背叛者,等于间接地为被流言困扰的周公旦解了围。好好的一手王牌,被活生生地打成了臭牌。
面对由内争变成外患的局面,在召公奭的支持下,经过一番耐心的解释和说服,镐京方面的纷争终于平息,回归到一致对外的状态。
随后周公旦发布战前动员令——《大诰》,亲帅大军东征平叛。
题外话,对周公摄政期间有没有称王,是一个有争议的话题。《大诰》是证明周公旦没有称王的一个明证。《大诰》的题头为“王若曰:‘猷!大诰尔多邦越尔御事……’”而不是“王曰”如何如何,表明周公旦是在替周成王发布命令。这一字之差意义完全不一样,一个是自立为王,一个为摄政大臣。
另现收藏于中国国家博物馆的青铜器“禽簋”也可以证实周公旦没有称王。“禽簋”共刻有铭文23字:“王伐盖(奄)侯,周公谋禽祝,禽有脤祝,王赐金百寽。禽用作宝彝。” 这铭文记述的是周公东征讨伐奄国之事,发生在平定三监时期。从其所述内容可以看到“王”和“周公”是分列的,这也表明周公没有称王。
经过三年征讨,三监之乱以武庚、管叔被处死,蔡叔被流放,霍叔遭贬斥,大量参与叛乱方国被剿灭的方式落幕。
周公旦东征平定三监之乱,对新生的周王朝来说意义不下于武王伐商之战。
周武王凭牧野之战,毕其功于一役完成商周鼎革,但武王灭商说穿了就是一次针对商纣王的斩首行动,并没有完全摧毁商人的势力。这一点从三监与王子禄父发动叛乱,东方诸侯响者云集就可以看出。
周公东征,不仅真正摧毁了商人的根基,使商人彻底丧失复辟的能力,还犁庭扫穴的将东夷势力扫荡了一遍,使周人的触角直抵千里之外的东海之滨,将原东夷地区逐渐纳入周王朝的统治之下。
可以说周公旦对周王朝有“再造之恩”。
平定三监之乱后,鉴于东方的复杂形势,周公旦再次大行封建,将王室宗亲、开国功臣分封各地,建立方国以镇地方、拱卫中央、屏障天子,是为周王朝的第二次大封建。
期间,周公旦封长子伯禽于曲阜(鲁国)、封弟弟康叔于康(卫国)、封侄儿叔虞于唐(晋国)、封同姓宗亲召公奭于匽(北燕国)、封太师吕尚于营丘(齐国)。大批东方的重要诸侯国就此建立。
在分封的过程中,周公旦把商遗民和亲商反周诸侯国的遗民赏赐新封诸侯,作为他们的属民,将调离其世代居住的原地。如《左传•定公四年》就记载,此次分封时鲁国获得“殷民六族”,卫国获得“殷民七族”,晋国获得“怀姓九族”。这一措施,即增强了封国实力,又分散了敌对民众,可谓是一箭双雕。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1 11:11:48 +0800 CST  
一、西周往事 11


周王朝建立的初期,由于周武王早逝、外部环境不稳,在制度方面一直比较粗俗,主要沿用先周时期,以及商朝的那一套旧制。
正所谓“可以马上得天下,不能马上治天下”。平定三监之乱后周公旦参考夏、商两朝的旧制,结合周人自身的情况,开始为周王朝制定有周人自己特色的礼法制度。也就是古籍上所称的 “周公制礼作乐”。
《说文解字》对“礼”字的解说为:“礼,履也,所以事神致福也。” 也就是说 “礼”在最初时,是祭祀鬼神等宗教活动中举行的礼节、仪式。周公在制定礼制时,将其外延拓展,形成包含吉、凶、军、宾、嘉五礼在内的一种全新礼仪。这种新礼仪涉及到宗教、政治、生活等方方面面,形成包括宗法制度、井田制度、分封制度、婚姻制度、祭祀制度等,以及在所有这些之上形成的伦理道德的一整套体系,将人的衣食住行、生老病死,整个装了进去。
“乐”是指在具体礼仪程式中所使用的配乐,不同的礼制有各自不同的配乐。通过这些配乐,既可以潜移默化地来强化人们对他创制的这些制度的认同感,又可以调和等级差异带来的隔阂和矛盾,陶冶人的情操。
一言蔽之“礼”强调的是的尊卑,也就是所谓的“尊尊”;“乐”强调的和谐,也就是所谓的“亲亲”。用“礼”来别尊卑,用“乐”来调和彼此,是周礼维护周王朝统治的一体两面。这也是周公旦“制礼作乐”的最初目的。
“周公制礼作乐”的意义不仅限于周王朝本身,它更奠定了中华民族文化发展的基本走向和基调。春秋战国时代,“礼乐制度”的核心思想,经过孔子、曾子、孟子等大儒提炼,以“仁、义、礼、智、信、忠、孝、悌”等思想现身,成为儒家思想的核心。就此奠定、发展成为中国人的文化内核,影响至今。中国之所以称为“礼仪之邦”,与“周公制礼作乐”密不可分。
周成王七年左右,周公旦见成王成年,已经能担起统治整个王朝的重任,遂正式卸任摄政一职,将政事归还到周成王手中,也就是所谓的“归政成王”。
周成王亲政后,周公旦对自己这天子侄子依然放心不下。为此他又作《立政》、《无逸》等文,向成王讲述夏商成败的历史,劝导他要远离小人、选拔贤能之士、健全官制,要敬德保民,要虚怀若谷、接纳批评,并告诫成王不要干预司法刑狱,不要贪图荒逸。
周公旦的这些话,是讲究人治(圣人之治)的时代,臣民对君王的标准要求,可以说都是肺腑之言。但落在年轻的周成王眼中估计是不耐烦的多,虚心接受的少。毕竟连现如今的普通年轻人,都不喜欢长辈终日在自己耳边唠唠叨叨,何况是一个手握大权的年轻天子呢?
于是接下来我们可以看到叔侄疏离的一幕。因王幾太过巨大,特别是东都雒邑建成,对周王庭的统治更是提出了很高的要求。为方便统治,周成王将整个王幾以陕原为界,一分为二交由周公旦、召公奭分别治理,也就是所谓的“分陕而治”时,治理西部原统治中心宗周的是召公奭,而负责东部成周的是周公旦。这其中未尝没有周成王想要将自己这个整天爱唠叨的四叔一脚踢开的缘由在。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1 12:13:02 +0800 CST  
一、西周往事 12

周公旦逝于何时难以考证,按多数史籍的讲法是“归政成王”的三年后。临终前,周公旦留下遗言,要求把自己葬在成周。但周成王表示自己不敢拿自家四叔当“臣子”,在周公旦去世后,下诏将他安葬在文王、武王陵寝所在的“毕”地,以陪侍先王。同时下诏准许周公旦的葬礼规格按天子的标准来办,并令鲁国世代用天子礼乐祭祀周公旦。
应该说周成王虽不喜欢听周公旦唠叨,但对他的功绩还是相当肯定的。
事实上凭借辅助文王、武王,平定三监,制定周礼的功绩,周公旦与周文王、周武王一起被周人视为三圣,成为周人的精神领袖之一。而以《周礼》为源头的儒家更是将他尊为“元圣”,也就是“第一圣人”。
周公旦去世后,由于早已嫡长子代父受命成为鲁侯,王幾内的周国君位由次子陈继承,被称为君陈,他的后裔继承“周公”名号。
成王之世,王朝新兴,天下太平无事。及至周成王统治的末年四月,周成王病重。病榻之上的他因太子钊年龄尚幼,对他能否守住这大周天下,十分放心不下,于是召见召公奭、芮伯、彤伯、毕公高、康叔封、毛叔郑(此时被称为称毛公,应当是三公之一)等宗室重臣,预立遗嘱。周太史将周成王临终托孤及众臣拥立康王继位这个过程记录了下来,这就是《尚书•顾命》。受此文影响,至此以后凡是被先君临终托孤的重臣,统称为“顾命大臣”,而召公奭六人有幸成为中国历史上的第一批顾命大臣。
在召公奭等顾命大臣的辅佐下新即位的周康王,继续推行周成文时代所实行的各项国策,勤政节俭,明德慎刑,完全是一代明君。
周成王、周康王在位期间,周朝社会经济长足发展,国库充盈,百姓安居乐业,处处呈现出一派欣欣向荣地景象。《史记•周本纪》称“成康之际,天下安宁,刑错四十余年不用”,也就是说当时天下安定,人民安康,无人犯法,以致几十年间刑具闲置、监狱空虚。史家于是将成王、康王的统治期称为“成康之治”。“成康之治”是中国史籍上记载的第一个“盛世”。
国势强盛使西周能够动用较初期更为强大的实力对周边“未服王化”的方国、族群进行征讨。而周王朝前期,周人依旧保持先辈开拓进取的精神,于是我们可以看到参与缔造中国第一个盛世的周康王及其子孙,都曾大肆对周边动武。
周康王时期,东夷再次叛乱,被周康王遣卫康伯率军平定。
在周康王晚年,南宫盂奉王命征伐位于宗周北方的鬼方。此战周王师擒获鬼方酋长2人,斩首割耳4802个,俘虏13081人,缴获战车30辆。受此打击,曾经显赫一时的鬼方就此一蹶不振,并逐渐消失于中国的历史舞台,其后不知所踪。
周康王去世后,太子瑕继位,是为周昭王。周昭王也是个马上天子。
昭王十六年、十九年,周昭王两次率军南征,并最终“昭王南巡狩不复,卒于江上”以致“王道微缺”。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1 15:13:35 +0800 CST  
一、西周往事 14

继周昭王之后成为西周第五代天子的是他的儿子,以一部《穆天子传》,一则“驾八骏会西王母”传说闻名于世的一代传奇天子——周穆王满。
周穆王时期主要有两件大事:
一是西征犬戎(看了“引言”后,再见到这个名字有什么感觉)。
周穆王刚继位时忙于稳定因父亲意外去世而导致的政局动荡,一时无暇他顾。待他做了十几年太平天子,随着国势恢复,觉得重振王室权威的时候到了。遂以居于周王畿西北方的犬戎未向王室进贡为由,决定对其用兵。
谁知出征前,位居三公的祭公谋父居然站出来反对。他先向周穆王大讲了一番周人的历史,表示:
自始祖后稷以来周人向来都是脚踏实地、踏实干活之辈;而先王都讲究以德服人,而不是以力压人。军队平时应当被敛藏,只有在适当的时候才会动用,寒光微敛才能起到震慑作用,锋芒毕露只会因滥用而使其丧失应有的效果。先王治理百姓时,鼓励他们端正德性和敦厚品行,广开财路以满足他们的需求,使他们有称心的器物使用,清晰利害所在;依靠礼法来教育他们,使他们能趋利避害、感怀君王的恩德而畏惧君王的威严。所以先王的基业才能得以世代相延并不断壮大。
怕只讲理论没有效果,祭公谋父接着又搬出大杀器——“先王之制”。说当年先王定下制度,把天下按离王畿远近分为“甸、侯、宾、要、荒”这“五服”——畿内甸服,畿外侯服,侯服之外的是宾服,夷蛮地区是要服,戎狄地区是荒服。并以此制定了各自的义务:甸服要每天朝见天子,侯服则是每月一祀,宾服要参与一季一次的享礼,而要服只要每年进贡一次就好,到了最末等的荒服,连进贡都不需要了,荒服诸侯的国君一生能来朝拜天子一次就行了。
只有诸侯违背礼制,天子才能对其进行惩罚。犬戎的君长一直在按照荒服的职责来朝见。而现如今天子却拿“不享”的罪名去讨伐他们,不是有违礼制又是什么?
事实上上讫季历,下至周昭王,历代周人先君、先王无一不是马上君主,一生征战不断。祭公谋父拿明显有违事实的内容来进谏,估计是怕周穆王再蹈周昭王的覆辙,又一次引发王朝动荡。所以明白其中内情的周穆王拒不受谏,依然我行我素的出兵讨伐犬戎。
以周穆王时期的周王朝国力,拿下小小的犬戎只是毫无悬念的事。不同于《史记•周本纪》所说的此次征战周穆王只得“得四白狼四白鹿以归”。《竹书纪年》称此次征战共俘获了五名犬戎酋长,并把这五部犬戎族人迁徙到“太原”(今宁夏固原)以便管理,可以说战绩显赫。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1 18:49:47 +0800 CST  
一、西周往事 14

另一件大事是作刑法——《吕刑》(《史记》称《甫刑》)。
按《史记》的说法周穆王更定刑法的初衷是因为诸侯之间多有纷争,所以周穆王命吕侯制定刑律,用以维护其统治和社会安定。
《吕刑》的版本有两个,一个是《史记》版,还有一个为《尚书•吕刑》,又被称为通行版。
综合两个版本,内容为:
周穆王说:“喂,过来!各位有国家的诸侯和有采地的大臣,我告诉你们一种完善的刑法。现在你们安抚百姓,应该选择什么呢,不是贤德的人才吗?应该严肃对待什么呢,不是刑法吗?应该怎样处置各种事务,不是使用刑罚得当吗?
在审判时,当原告和被告都到齐了,士师(即法官)要通过观察言语、脸色、气息、听话时的表情、看人时的表情来审理案件。
通过五种观察认定罪行确凿无疑得,就按照墨(即面部刺字)、劓(即割鼻)、膑(即砍腿或挖髌骨)、宫、大辟(即死刑)这“五刑”的规定来判决。如果所犯罪行够不上五刑,就按照用钱赎罪的五种惩罚来判决。如果犯罪事实够不上“五罚”,却被判“五罚”,被判者表示不服,就要核定审判过程中是否存在“五过”:依仗官势压人,乘机报恩报怨,通过宫中受宠女子进行干预,行贿受贿,受人请托。遇有这类情况,即使是高官显贵,也要查清罪状,若是情况属实,就判他们与自己所包庇犯罪同等的罪行。
凡遇该按“五刑”治罪而有疑问,不得不减等为“五罚”的讼事;凡遇该按“五罚”治罪而有疑问,不得不赦免的讼事;一定要审核清楚。取证要从众,判决要有据。如果没有充分证据便不能定罪,要知道苍天在上。
要判刺面的墨刑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六百两,但要认真核实,如果确实有罪,还应施刑。要判割鼻的劓刑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一千二百两,比墨刑加倍,但也要认真核实,如果确实有罪,还应施刑。判挖掉膝盖骨的膑刑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三千两,比劓刑加一倍半,但也要认真核实,如果确实有罪,还应施刑。判破坏生殖机能的宫刑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三千六百两,但也要认真核实,如果确实有罪,还应施行。判杀头之刑大辟而有疑点的,可以减罪,罚以黄铜六千两,但也要认真核实,如果确证有罪,还应施行。”
五刑的条文,墨刑类有一千条,劓刑类有一千条,膑刑类有五百条,宫刑类有三百条,大辟类有二百条。
对全文归纳一下就是:
一、审判的依据为:观察言语、脸色、气息、听话时的表情、看人时的表情五种。
二、司法独立,任何人不得干预司法。如果法官有执法不公、办人情案、贪赃枉法,或他人仗势威压、干预司法,则要与犯人同罪。
三、刑罚分:墨、劓、膑、宫、大辟五种。其中墨刑有一千条,劓刑有一千条,膑刑有五百条,宫刑有三百条,大辟有二百条。
四、明德慎罚:疑罪降等处置,但之后被确定有罪的(包括先被判为疑罪,后又证实有罪的)就要实施刑罚。
《吕刑》对研究中国古代法律史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通过它可以一窥西周时期的刑处措施。至于《吕刑》是成文法,还是非成文法;是周穆王时期制定的刑典,还是春秋战国时期的伪作,历来有所争议。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1 20:22:19 +0800 CST  

楼主:钱越2017

字数:744198

发表时间:2018-06-20 15:53:5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7 17:45:18 +0800 CST

评论数:146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