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篇连载《闲庭信步话春秋》

四、郑伯克段 5

对此郑庄公有苦难言。您这叫退而求其次?这明明是以退为进好吧。为什么这样说呢。
京城是郑国东迁寄孥,重新起航的起始点。刚迁徙过来,身处陌生之地的郑人对周遭的环境有一种强烈的不安感。加上郑桓公在战略大师太史伯指导下制定的鸠占鹊巢计划,迫使郑人玩命的进行土建,新都的城墙越高越好,城池越大越好,以防不测。最终的结果就是京城那高大雄伟的城墙长逾三百丈,与郑国国都新郑相比亦不遑多让。
此外,由于郑国东迁的起始资本由虢、郐两国提供,所得地盘位于虢、郐两国之间,在郑武公完成鸠占鹊巢计划之后,这一片属于郑国的中心地带。故京城就在郑都新郑的眼皮底下,一旦有变对新郑威胁极大。
新手上路,缺乏斗争经验的郑庄公,只得为之前把话说得太满,而将自己逼到墙角的行为付出代价。无奈之下,只得把京城交给公子段。
听到这个结果,大夫祭足跑来忧心忡忡地对郑庄公说:“国内城邑的规模,按照礼法规定,大型都邑不能超过国都的三分之一,中型都邑不能超过五分之一,小型都邑不能超过九分之一。京城的规模与礼法不合,如今您将它交给公子段,将会给国家造成严重的安全隐患。”
面对祭足的警告,郑庄公无可奈何地说:“这是母亲的意思,我有什么办法?”
祭足不以为然地说:“夫人的欲望,怎么会有尽头?您最好还是早作打算,勿使公子段的势力过度膨胀。田里的杂草一但蔓延尚且难以清除,更何况是您那受夫人宠爱的亲弟弟。”
有着武姜支持,封出的采邑不可能再次收回改封,郑庄公只能无奈地说:“多行不义必自毙,你等着瞧吧!”
这句话让祭足领悟到郑庄公并不是个政治小白,遂放心而去。
再说公子段,入住京城后,按照当时的约定俗成,又被称为“京城太叔”。身为国君母弟,外据重城,内有母亲支持,公子段名声与日俱增,野心日益膨胀。
某日,郑国西部和北部边境地区的城邑大夫,收到来自京城方面的命令,要求他们在向郑庄公上缴岁入的同时,向京城方面同样上缴一份。
对此无理要求,获信诸人无不风中凌乱。不过摄于公子段的权势,不敢直接拒绝,估计是把问题上交新郑方面,让他们两兄弟去协商、处理。
处理的结果是郑庄公没有下狠手,公子段顺利获得自己想要的结果。
对郑庄公如此的软弱做法,大夫公子吕忍不住了,愤然对郑庄公说:“天无二日、地无二主,您打算怎么办,麻烦交个底。如果打算把国家交给公子段,那请您早点走完相关手续,我也好早点去侍奉他;如果不打算把国家交给公子段,那请您早点除掉他,免得臣民们胡思乱想。”
郑庄公回答:“没必要,公子段再这么闹下去,自会有灾祸找上门去。”
公子吕无言而退。
看到郑庄公的那副窝囊相,公子段决定更进一步命令之前已经二属的城邑直接对自己负责,不需要再向新郑交税了。并且逐步将控制区延伸到北部重镇——廪延(今河南延津北)。
此时京城以北包括制邑在内的广阔土地都已经处在太叔的实际控制之下,郑国隐隐呈现出南北分治的局面。
公子吕再次进谏:“可以动手了,再任由公子段的势力继续发展,只怕会有更多的士民归附于他。”
郑庄公反过来安慰公子吕说:“不用担心。没有道义在身就得不到人心。看着实力雄厚,实则就是一堵没有根基的城墙,一旦有事立马会分崩离析。”
公子吕再次无言而退。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6 06:58:32 +0800 CST  
四、郑伯克段 6

表面势力已经能够与郑庄公不相上下,接下来公子段会干吗?对了,造他哥的反,将本来应当属于自己的东西拿回来。
仗着自己的势力和武姜的宠信,公子段把整治城郭、积聚粮草、修缮兵甲、训练军士这些事关谋反的举措做的明目张胆,似乎生怕郑庄公看不到。
前722年夏,自以为万事俱备的公子段与武姜密议里应外合攻打新郑,废掉郑庄公。毫不将郑庄公放在眼里的公子段母子两,因行事不密,起兵日期被郑庄公提前获知。
这次,被推到悬崖边郑庄公展示出了身为一个即将成为霸主所因当具有的气质,立即令公子吕率兵车两百乘,抢先攻打京城。
京城百姓见到国君发兵来攻,抢先一步造了公子段的反。被国人抛弃的公子段只得率领少部分亲信慌不择路地逃往鄢邑(今河南鄢陵县)。
郑庄公随后帅大军杀到鄢邑城下。
在郑庄公的有意放纵下,战败的公子段惶惶如丧家之犬再次跑路,寻思在国内已无容身之地,干脆掉头北上渡过黄河逃到卫国,寻求庇护。最终被安置在共邑,因此公子段又被称为共叔段。
对于这段公案,受《左传》“书曰:‘郑伯克段于鄢。’段不弟,故不言弟;如二君,故曰克;称郑伯,讥失教也:谓之郑志。不言出奔,难之也。”的影响。传统观点认为郑庄公是个阴险狡诈之辈。明知段图谋叛乱,却故意纵容他,任由他的发展下去,等他举兵谋叛时,再一举将他铲除。
但真是这样吗?郑庄公一继位,公子段就受封于京城,可以说“郑伯克段”事件从起始到结束,不是一朝一夕的事,它整整经历了二十二年。也就是说郑庄公为了彰显弟弟的罪行,让自己成为正义的化身,整整策划等待了二十二年。在那个有个头痛脑热、伤风感冒都有可能挂掉的年代,郑庄公哪来的这么大自信确定公子段一定会在自己任内造反?外一公子段甘当忍者神龟,一直忍到他郑庄公英年早逝、驾鹤西去之后对新君暴起发难呢。这样的事例《左传》中有很多,而且成功的概率更高。
再说周礼讲究“君君,臣臣”。也就是当君主的要有君主的样子,当臣下的要有臣下的规矩。当公子段“命西鄙、北鄙贰于己”时,已经属于小宗欺凌大宗,臣不为臣的行为了。郑庄公对他采取任何手段都属于正义之举,不会受到任何指责,所以公子吕才来劝他动手。但是郑庄公动手了吗?没有!
且从祭足、公子吕等屡次进谏的情况来看,郑国的政权一直掌握在郑庄公手中。
手握实权、证据确凿的情况下都没对公子段采取行动,这说明他在顾念兄弟之义,母子之情。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6 09:58:08 +0800 CST  
四、郑伯克段 7

至于郑庄公到底是阴险狡诈,还是讲究兄弟、母子之情?之后发生的事能让我们更好的理解。
郑庄公自认,自己对公子段这个嫡亲弟弟和母亲武姜已经够友够孝了,可是他们还是要联合起来造自己的反。从鄢邑班师回朝的路上,郑庄公越想越不是滋味。因此一进新郑,怒火中烧的郑庄公直接下令将武姜安置到颍地,并且发誓:“不到黄泉,不再见面!”
也就是准备跟武姜一刀两断,老死不相往来了。
过了些时候,庄公又后悔了。毕竟是母子,血脉相连自己这样做有点过。但碍于当时把话说的太绝,拉不下脸面直接去见武姜,只能暗自伤神。
守备颍谷疆界的主官颍考叔听说这事后,准备为郑庄公出出主意。怕直言相谏,触发郑庄公的逆反心理,因此决定来个迂回救国。
颍考叔以进献物品为名前来觐见郑庄公。庄公招待他吃饭。席间,颍考叔把肉放在一边不吃,这个奇怪的举动引起了郑庄公的注意。
郑庄公讶异地问他为什么不吃?
颍考叔摇了摇头说:“小人的母亲,我吃的东西她都尝过,只是从未尝过国君所赐的肉羹(估计肉上有汤汁),请让我带回去送给她尝尝。”
这话直接勾起了郑庄公的心事,往事一幕幕涌上心头,最终化成一声叹息:“人人都有个母亲可以孝敬,唉,唯独我就没有!”
颍考叔装作听到了重大新闻,连忙问郑庄公:“您这是什么意思,夫人不是健在吗?”
找到了可以倾述之人的郑庄公,噼里啪啦的将黄泉之誓的惆怅和盘托出。
颍考叔趁机献计说:“您有什么担心的!您可掘地见泉,再挖条进入的隧道,然后与夫人在内相见。如此则既能解思母之情,亦未违背您当初的誓言。”
佩服!能想出这样的办法,让人不佩服都不行。
郑庄公立刻让人依计而行。通过那条特意挖掘的隧道,郑庄公见到了他久违的母亲。母子重逢的那一刻《左传》中是这样描述的:“公入而赋:‘大隧之中,其乐也融融!’姜出而赋:‘大隧之外,其乐也泄泄!’”
“郑伯克段于鄢”后面,《左传》有一段歌颂颍考叔孝道的内容。但要是郑庄公没这个心,颍考叔即使再能言善辩也没用。
在笔者看来,在郑庄公平定叔段的叛乱一事上,古籍之所以众口一词的数落他的不是,说他阴险狡诈,对亲弟弟大玩欲擒故纵的把戏,是个大白脸级的枭雄。真实缘由还在于郑庄公是进入王权衰弱的东周后,第一个站出来挑战王权的重量级人物,且造成的后果相当严重。如此行为,不管是在传统史家眼中,还是在后世儒家眼中都是一个离经叛道的人物。因此需要大加鞭挞,以警示后来者。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6 12:17:15 +0800 CST  
四、郑伯克段 8

本章中郑武公之子、郑庄公之弟公子段,有公子段、京城太叔、共叔段等数种称呼,此外还有太叔段、叔段等称呼,而在一些史籍中又称他为姬段。
但其中的“姬段”这个称呼是一种错误的用法。之所以会出现这种问题,是对中国的姓氏文化不了解的缘故。姓、氏是严格区分,是先秦时期的一大特色,两周男子称氏不称姓,“姬”为姓,不是氏,不可冠之于男子的名之前。同样的那位比赛举鼎而死的秦武王,称他为嬴荡,戏称为“淫荡”也是一种错误的用法。
姓、氏有别,是造成先秦史籍中的那些人物名字对生活在当今这个姓氏混一的时代我们看来很奇怪、难以理清人物关系的原因之一。
对于两周人物的姓、氏,自古以来多有考证。北宋郑樵所著《通志•氏族略》有“凡诸侯无氏,以国爵为氏…… 凡诸侯之子称公子,公子之子称公孙”,“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又明末清初三大家之一的顾炎武《原姓》“男子称氏,女子称姓,氏一再传而可变,姓千万年而不变。最贵者国君,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次则公子,公子无氏,不称氏称公子……最下者庶人,庶人无氏,不称氏称名。”
通过上述记载可以清楚,诸侯和公室成员是没有氏的,诸侯一般冠以国爵,如晋侯某、齐侯某、郑伯某等,公室成员以与直系国君的关系远近称公子(国君的儿子)、公孙(国君的孙子)。当诸侯及公室成员需要用到类似于氏称呼时,冠以本国国名,如《左传•定公四年》:“晋文公为践土之盟,卫成公不在,夷叔,其母弟也,犹先蔡。其载书云:王若曰,晋重、鲁申、卫武、蔡甲午、郑捷、齐潘、宋王臣、莒期”。这里的人物分别是晋文公、鲁僖公、卫公子武(卫成公弟)、蔡庄侯、郑文公、齐昭公、宋成公、莒兹丕公。国名当氏主要用于会盟、朝见周王以及外出朝聘,或者出仕他国——田齐的老祖陈国公子完出奔齐国为大夫之后,家族一直以陈为氏。
这个规则同样适用于周王以及周王室成员(王子、王孙),可因为周王室的特殊性,天子和天子家族几乎不用拿国号“周”当氏,但不代表不存在。另外周王畿内还有个周公旦的封国——周国,他家也可以拿“周”当氏用,因此周公旦在某些场合可称为周旦。
按照“国君无氏,不称氏称国”的标准,郑庄公为郑寤生、齐桓公为齐小白、晋文公为晋重耳、秦穆公为秦任好,楚庄王是楚熊侣。但这几位偏偏被后世称为姬寤生、姜小白(吕小白)、姬重耳、嬴任好,只有楚庄王逃过一劫被称为熊侣——虽如此也是对楚庄王的蔑视。
同理,战国之时七雄都当以国号冠各国国君名之前,但从太史公开始的史家偏不,秦、燕国君名前冠姓,三晋冠氏(三国国氏相同所冠正确),楚国继续冠“熊“氏,田齐冠以“田”氏(这在当时姓氏开始混乱的背景下可以接受)。这双重标准玩的非常溜,不是三个六,而是大排六,以至于余毒当下。
国君三世孙以下都会给自己取氏,冠于名前,以示自己脱离公室,成为普通贵族。“氏所以别贵贱,贵者有氏,贱者有名无氏”。先秦时期士大夫通过冠氏,以彰显自己的贵族身份,如祭足的“祭”就是氏。“氏一再传而可变”,贵族的氏是可以变的,如晋国名臣士会,其先出自畿内国杜国的公室,亡国后以杜为氏,后直系先祖奔晋出任师士转而以士为氏,本人因被封于随、范又别为随氏、范氏,而他奔秦时留下的一支别为刘氏。又同样的氏会有不同的出处,如孔子家族所在的鲁国子姓孔氏与出自郑国穆族的姬姓孔氏,出自士会后裔的祁姓刘氏和出自畿内刘国的姬姓刘氏。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7 07:22:05 +0800 CST  
四、郑伯克段 9

氏的来源有多种。其一,来自故国,如杜国、申国亡国后的杜氏、申氏;其二,源自官职,如士会家族的士氏,出自晋国荀氏的中行氏;其三,源于封地,如晋国的范氏、赵氏、魏氏、韩氏,楚国的屈氏;其四,出于先祖的字,郑国七穆驷氏、罕氏、国氏、良氏、印氏、游氏、丰氏全得氏于郑穆公七个儿子的字;其五,出自先祖的名,伍子胥名员,其后为员氏;其六,源自先祖的排行,鲁国的三桓孟氏、叔氏、季氏就是;其七,以先祖的谥号为氏,楚国显族昭氏得氏于楚昭王的谥号,齐国景氏源自齐景公的谥号。
两周人物除以氏行外,还会以排行行名。如鲁国三桓的老祖宗,公子庆父、公子牙、公子友,在《左传》中常以仲庆父、叔牙、季友出现,吴国公子札被称为季札。关于排行常用的字为伯(嫡长)或孟(庶长)、仲、叔、季四字,要说明的是伯(孟)是老大、仲是老二、季是老小,都属于专指,而叔有点特殊,自老三开始到倒数第二子都可以称叔,如周文王十个嫡子自老三管叔鲜至老九康叔封全都称“叔”——周公旦,也被称为叔旦。
另外作为对某些人物的尊敬,会在氏或排行后加“子”字。如孔丘之为孔子,孟轲之为孟子;吴公子札称为季子,加上封地连称为延陵季子。
还有一种民国及以前通用的称呼——称字。字又称表字,古代男子及冠后,为表示对其尊重,平时称呼时便不直呼其名,故另取一与本名涵义相关的别名称之为字,以表其德。如楚国的斗谷于菟字子文,成得臣字子玉,郑国公孙侨字子产,孔子字仲尼,在史籍中常以子文、子玉、仲尼出现。
读《左传》时人物的字是最头痛的。先秦人物在取字时,前一个字多为助词“子”或代表排“孟”、“伯”等,后一个字,才是与本名的涵义相关。而《左传》等先秦史料,为视对这些人物的尊重,通常在记载时用他们的字,于是这个“子”、那个“子”一大堆的“子”,没有注解会让人发疯。
同时很多人物的字相同,如郑国公子归生和鲁国公孙归父都字子家,郑国的公孙夏、楚国的斗宜生和公子申同为子西。
另先秦有将字冠名前,形成字+名的用法,如:孔父嘉、华父督、孟明视、叔梁纥等。
当贵族男子去世后,一般会得到谥号,此后又会以谥行。以谥号相称时,谥前为家族之氏,谥后会加上作为敬称的“子”字或排行。加排行的如晋国曲沃封君公子成师谥桓,后称曲沃桓叔,公孙鳝谥庄,称曲沃庄伯;又如鲁公子友谥成,称成季;晏子谥平,称晏平仲。加“子”字的如齐国的国佐谥武,号国武子;赵氏孤儿的主角赵武谥文,史称赵文子。
再有就是以官职行世的。促成第二次弭兵会盟的关键人物——向戌,曾任宋国任左师,食邑在合,世称合左师。这又引申出晚清以前,官场上以姓+官职或官职别称、雅称,称呼对方的这一不算潜规则的潜规则。顺便说下,清以前官场上是不流行称呼上司或同僚为“大人”的,“大人”两字是对父亲的敬称,只是满清时期有官员拍上司马屁称对方为“大人”,其后才开始流行。因此讲诉清代以前的历史剧中出现“大人”的称呼,只能说编剧是历史小白。
先秦男子的称谓以士会为例作总结:士会、范会、随会、士武子、范武子、随武子、士季、范季、随季、范子、武季。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7 09:11:01 +0800 CST  
四、郑伯克段 10

与氏相对,姓在先秦时期为女子专用。《通志•氏族略》“姓所以别婚姻,故有同姓、异姓、庶姓之别。氏同姓不同者,婚姻可通。姓同氏不同者,婚姻不可通。”也就是所谓的“姓别婚姻,同姓不婚”。
见于史籍的先秦女子称谓通常为两字(也有多字的但不多),如文姜、哀姜、庄姜、穆姬、王姬、赵姬、文嬴、成风、声子、褒姒、江芈等。乍见这么多姜、这么多姬,第一反应就是古人真是重男轻女,给女儿取名这么不讲究,全是同名的。第二反应则是这后一个字不会是这女子的姓吧。事实上这就是姓,先秦女子不管是如上面所举“文姜”等两字称谓的,还是因在外交场合嘲笑郤克而引发齐晋大战的“萧叔同子”这样多字称谓的,其最后一个字都是姓。先秦姓氏严格区分,常见的姓有:姬、姜、嬴、姒、芈、子、姞、妫等。
通过姓我们可以大致知道这女子来自哪国:
姬:周王室、晋、郑、卫、鲁、蔡、吴等国,属于周王室同宗,诸侯国最多。
姜:齐、申、吕、许、纪等。
嬴:秦、徐、黄、江、梁等。
姒:褒、越、杞等。
芈:楚国。
子:宋、萧。
姞:南燕。
妫:陈。
当然先秦女子的这种称呼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不同的年龄段有不同的称呼。
古代女子也有名,只是这名被称为“闺名”。闺名古已有之,《左传•僖公十七年》载:当初,晋惠公逃亡在梁国时,梁国国君把自己的女儿嫁给了晋惠公,生下一男一女。在孩子出生前请人占卜,结果卦象显示男孩将为人臣,女孩将为人妾,所以把男孩取名叫圉,女孩取名叫妾。这个“妾”字就是晋惠公女儿的闺名。
但闺名只有家中的父母长辈及出嫁后的丈夫可以称呼,其余则不足为外人道,因此只相当于小名。
在出嫁前一般会以姐妹中的排行来称呼:如秦穆公夫人秦穆姬被称为伯姬,鲁惠公夫人称为孟子,齐昭公的夫人称为叔姬等。当然这一称呼在出嫁后也可以继续使用,孟子这一称呼就用到了其终老。
由于按照伯仲叔季这样来排只有四个,若是女儿超过四个就很难如此安排——特别是叔字,到时姐妹中一堆叔姬什么的就难以理清了——所以会否如秦汉至明代时期那样用数字排行加个“娘”字来进行称呼,如唐代的剑术大家公孙大娘,《警世通言》里的杜十娘,《水浒传》里的扈三娘、孙二娘等,由于缺乏资料不得而知。
《礼记•内则》有女子:“十有五年而笄。”
《礼记•曲礼上》有:“女子许嫁,笄而字。”
也就是说古代女子十五岁时就要举行成年礼——“笄礼”:将头发盘起,用簪子束紧,以示成年,可以出嫁。
在举行笄礼后到出嫁前的这段时间称之为“待字闺中”,也就是等待夫婿来给自己一个官方的正式称呼。
所以若是在出嫁前就过世了,就只能以某某的第几女的形式留名,这一点即使是贵为公主的不例外,如《明史•公主列传》中,明太祖的十六个女儿就有两个以“十公主”、“十三公主”的形式被记载的。这还是可以被追赠爵位的公主,至于其他女子可想而知。
一但女子出嫁就会有官方承认的正式称呼,先秦时期这种称呼有好几种方式:
一是依旧依照其排行加姓的形式:,鲁惠公夫人称为孟子就是这一情况;
二是使用母国国名加姓的形式:如秦嬴(楚昭王夫人)、蔡姬(齐桓公夫人)、燕姞(郑文公妾,郑穆公之母)等,以及来自周王室的王姬;
三是在姓前冠以夫氏:如赵姬(赵朔之妻)、栾祁(栾黡之妻)、夏姬(夏御叔之妻)、棠姜(棠公之妻,后嫁崔柕)等;
四是姓前冠以夫国国名:如息妫(末代息侯及楚文王夫人),楚嬴(楚昭王夫人,也就是秦嬴,亦称伯嬴)、江芈(江国夫人,楚成王之妹)。
这其中在姓前冠夫氏的称呼方式,从先秦一直流传到民国,乃至现在的香港还在使用。看明清民国影视剧时,时常会有,张王氏、李赵氏、王杨氏之类的女性出现,其中前一个字是夫氏,后一个字是父氏。
而待其去世后,可能又会有另外的称呼:
若是丈夫的正室夫人,而丈夫死在其前面,且有谥号,则极可能被冠以夫谥:如宣姜(卫宣公夫人)、庄姜(卫庄公夫人)、文嬴(晋文公夫人)、穆姬(秦穆公夫人)等;
其次是拥有自己的谥号:如成风(鲁庄公妾,鲁僖公生母)、文姜(鲁桓公夫人)等、辰嬴(晋怀公夫人、晋文公媵妾,因此也称怀嬴)等。
总之,古代女子的称呼时多变的,但再怎么变也绝对不会出现如《康熙王朝》中,孝庄自称“我孝庄”这种自我诈尸的情况。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7 11:38:16 +0800 CST  
五、奉王自重 1


前722年,郑庄公兄弟反目,公子段政变失败前来投奔,对于原本就与郑国就有冲突的卫国来说是个不小的惊喜。
作为一个政治流亡者,公子段多年来在郑国培植的根基虽然已经被清扫一空,但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多少还会有些隐藏的漏网之鱼。如果运筹得当,里应外合推翻郑庄公,扶公子段上位,必定会让他对卫国感恩戴德,从而在处理国际事务中看卫国的眼色行事。就算事有不济,公子段无法入主郑国,也可以将他当做一张牵制郑国的大牌。端得是本小利大。
可是公子段不给力,估计是被郑庄公的凌厉攻势吓破胆了,直接跑共邑(今河南辉县市)当起了寓公。让卫国君臣气的直跳脚。
好在,同时投奔卫国的公孙滑(公子段的儿子)有找伯父一雪前耻的强烈欲望。卫国君臣想着他作为公子段的儿子也是一杆不错的旗帜,至于影响立小点就小点吧,总比没有得好。双方郎有情,妾有意,一拍即合。
就在公子段奔共的当年冬天,卫国以支持公孙滑归国的名义越过郑卫天然分界线黄河对郑国发动突然袭击,占领郑国东北部重镇——廪延,作为以公孙滑为首的郑国临时政府驻地。
廪延后世名之为“延津”,是郑国东北部的战略要地,兼黄河郑国段第一大港,属于和制邑战略地位相当、绝对不容丢失的城邑。
因此,公孙滑屁股还未在廪延坐热。身为王庭执政的郑庄公立马统帅王师、郑军、虢军(此为西虢国,东虢在东周初期已经被郑武公所灭)、邾军以及鲁军发动了声势浩大的反击。
联军势如破竹的攻下了廪延,之后趁胜追击,反攻入卫国境内,在卫国南境耀武扬威了一番才撤军。
此次军事行动中有一个特殊的细节需要说明下。当初郑国呼朋唤友一起去砍卫国时,只邀请了邾国(颛顼后裔的封国),没邀请鲁国。作为鲁国的附庸,邾国接到邀请后,感到自己国小力弱,便向鲁国大夫公子豫请示并希望鲁国一起出兵。公子豫也是个暴力分子,听到有架打欣喜异常,立刻向鲁隐公(名息姑)汇报请求一同出兵,没成想遭到鲁隐公拒绝。一看正常途径走不通,公子豫直接将代弟摄政,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的鲁隐公抛到九霄云外,擅自领兵出征。
次年冬,郑国又以卫国干预郑国内政,支持公孙滑作乱为由,再次对卫国发动惩罚性战争。
平定公子段之乱,两次出兵攻打卫国都顺畅无比,安内、囊外两者做的堪称完美,照理郑庄公的心情说应该相当舒爽。但其实不然,来自王城方面的一些政治动向,不时触动着他那敏感的政治神经。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7 19:14:15 +0800 CST  
五、奉王自重 2

当初周王室东迁成周时实力弱小,迫切需要一两个与王室亲近的诸侯国提供支撑,正好与王室血缘关系最近的郑国由于“桓公寄孥”早一步迁徙到了成周的东面。而郑桓公因保护周幽王而战死,郑武公继起起兵勤王,护送王室东迁。因此郑国不管是在血缘上,还是在功绩上都属于王室最亲近的诸侯国。
同样郑国东迁后,地域狭小,只有当初虢、郐两国赠送的那点地,急需实行郑桓公制定的鸠占鹊巢计划,拓展生存空间。但这需要一个站得住脚的正当或者说表面上正当的理由,能提供这个条件的只有王室。
所以双方一拍即合。郑武公出任王庭执政——卿士,以王庭的名义讨伐、吞并虢、郐两国,壮大自身,周平王只当没看见。强大起来的郑国为王室提供武力保障,承担起王室守卫者的责任。
当王室在成周稳定下来,特别是晋文侯消灭周携王势力,周平王成为唯一的周天子被诸侯普遍承认后,需要依赖郑国保护的条件就变得没有那么迫切。作为一个以“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自命的天子,周平王需要展现自己的权威,然而长期的单卿执政,先后成为王庭卿士的郑武公、郑庄公父子两,侵占了很大一部分原本属于天子的权力。
再一个作为新晋的中原强国,郑国的发家史让周边的大小诸侯警惕不已,一个反郑诸侯联盟若隐若现,双方之间时有冲突。王庭卿士这一身份是郑国的保护罩,郑国需要通过这层皮以“奉天子以令诸侯”的形式打压敌对诸侯国,保障郑国自身的利益。
周郑双方一个要收权,一个迫于形势必须掌握这个职位,冲突是迟早的事。冲突的方式有两种,一种是武的,王室直接动用王师压服郑国;一种是文的,任命多个卿士进行分权,利用臣子之间的冲突来实现权利回收。对还需要郑国提供一定支持的王室来说,武力回收是最后的,也是最坏的选择。刚开始必定采取分权的手段。
果然,周平王利用郑庄公需要王城、新郑两头跑的情况,认为执政劳苦功高,需要给他安排个助手分担下手头事务,让他拥有多点空闲时间,以便好好保养保养身体,争取能够再为王室服务一百年。
郑庄公听说后,马不停蹄的赶到王城向周平王的体贴表示感谢。但自己这身体强壮的屠狮搏虎都没问题,不需要在安排助手了。另外听说您安排的人选是虢公忌父,这人是叛逆之后,需要多加小心呐。
周平王表示没有的事,都是谣传。
郑庄公认为无风不起浪,还是小心的好。
周平王解释了大半天,见执政同志还是不相信,脑子一热直接说:“得了,老弟。不谷也好久没见到我那大侄子了,你让公子忽来王城住段时间吧。对了,王子狐也大了,老宅在家也不是个事,你这当叔叔的辛苦下,把他领回去好好管教管教,学学你的才能,以后也好在他侄子手下谋个好差事。”
于是郑太子忽和王子狐相互交换住地,史称“周郑交质”。
“礼乐崩环”东周时代,诸侯之间为结成能够相互信任的同盟,交质应运而生,成为联姻之外的重要手段时常被使用。但周天子与诸侯交质,如此骇人听闻的事件还是开天辟地的头一遭。周郑交质,尽废君臣之义,周平王的举动事实上将周王室的身份降格到了一个普通诸侯。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8 06:40:22 +0800 CST  
五、奉王自重 3


通过交质,王室与郑国之间的小小矛盾似乎得到完美解决。郑庄公继续他那拳打南山敬老院,脚踢北海幼儿园的生涯。
天有不测风云人有旦夕祸福。前720年三月二十四日,心有不甘的周平王位归周太庙,享国51年。太子泄父早逝,他的儿子王太孙周林上位成为东周第二任天子,是为周桓王。
在祖父灵前办理完摄政仪式——周制天子七月而葬,先王未葬之前,嗣王只能摄政,不算正式天子——的周桓王转身就给自己的那位叔祖大人送上了一份大礼。他准备继承祖父的遗愿,提拔虢公忌父为卿士,正式分郑庄公之政,以慰祖父的在天之灵。
对此我们只能说周桓王太年轻,没有领悟到作为一个处于衰落期王朝的国家首脑,最佳的选择应该是隐忍,努力提升自身实力的同时利用王室残存的权威,在天下诸侯中腾挪转移,实现以诸侯制诸侯。最终坐收渔利,改变周王室四面受制的被动局面。在自身实力不足,甚至地位未固之时去挑衅一个强势诸侯,属于不负责任的行为,搞不好会被还以颜色的。
对于手中权力被分薄,郑庄公的反应异常激烈。
作为报复手段,当年四月,也就是分权之后的一个月内,郑庄公命祭足率军跨过黄河武力收取位于成周畿内诸侯国——温国境内王室直属地上的小麦;同年秋天,再一次组织武装大游行,到王城免费帮周桓王收割了王城周边的小米。
慑于郑庄公的强烈回应,周桓王最终放弃了分政的举动,但通过武力逼迫王室对郑庄公来说明显属于杀敌一千自伤八百的行为。
我们无从知晓这两次军事行动,是郑庄公一时冲动还是早有预谋。但这一行为直接将遮罩在周郑矛盾之上的面纱直接掀开,赤裸裸的把周王室与郑国之间的矛盾暴露在各国诸侯面前。
这一事件之前,郑国凭借受周王室支持的政治优势进行扩张,周边诸侯虽然对此多有不满,但谁也不愿将自己公然推到与周王室对抗的境地中去。
这一事件之后,周边诸侯普遍认识到,周王室的资源已不再是郑国随手可假,原本隐约的反郑诸侯联盟逐步浮出水面,郑国周边势态急剧恶化。
反郑先锋之一,之前被郑国暴打过的卫国就此跃跃欲试。但没等军事行动展开,卫国国内却发生了一件受国际社会重点关注的事件——卫国国君卫桓公死了,还不是寿终正寝的那种。关于他的死因需要回溯到几十年前说起。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8 10:10:29 +0800 CST  
五、奉王自重 4


前758年,与郑武公同为周王室东迁四大护法金刚之一的卫武公卫和逝世,他儿子卫扬即位,是为卫前庄公。卫前庄公的夫人庄姜取自齐国,为目前所知春秋第一位出场的美女。《诗经•卫风》中有一首专门描写齐女庄姜出嫁卫庄公的盛况和美貌的诗——《硕人》,此诗着力刻划了庄姜高贵、美丽的形象。
《硕人》全诗四章,每章七句。此诗描写细致,比喻新鲜,是中国古代文学中最早刻画女性容貌美、情态美的优美篇章,开启了后世采用博喻手段描写美人的先河,备受历代文人的推崇和青睐。
第一章“硕人其颀,衣锦褧衣。齐侯之子,卫侯之妻,东宫之妹,邢侯之姨,谭公维私。” 主要说她高贵的出身——她是齐前庄公的女儿,卫前庄公的妻子,齐国太子——此齐太子名得臣,不是齐僖公禄甫——的胞妹,邢侯、谭君的小姨子。
第二章“手如柔荑,肤如凝脂,领如蝤蛴,齿如瓠犀,螓首蛾眉,巧笑倩兮,美目盼兮。” 主要描写她的美貌。用了铺叙手法,以七个生动形象的比喻,犹如电影的特写镜头,犹如纤微毕至的工笔画,细致地刻画了她艳丽绝伦的肖像——柔软的纤手,鲜洁的肤色,修美的脖颈,匀整洁白的牙齿,直到丰满的额角和修宛的眉毛,并以“巧笑倩兮,美目盼兮”八字总写形态。通过细节到形态的描写,将一个毫发无缺憾的人间尤物形象给写活了。
第三四两章“硕人敖敖,说于农郊。四牡有骄,朱幩镳镳,翟茀以朝。大夫夙退,无使君劳。河水洋洋,北流活活。施罛濊濊,鱣鲔发发,葭菼揭揭。庶姜孽孽,庶士有朅。” 主要写婚礼的隆重和盛大,特别是第四章,七句之中,竟连续六句用了叠字。那洋洋洒洒的黄河之水,浩浩荡荡北流入海;那撒网入水的哗哗声,那鱼尾击水的唰唰声,以及河岸绵绵密密、茂茂盛盛的芦苇荻草,这些壮美鲜丽的自然景象,都意在引出“庶姜孽孽,庶士有朅”——那人数众多声势浩大的陪嫁队伍,那些男傧女侣,他们像庄姜本人一样,皆清一色地修长俊美。上述所有这一切,从华贵的身世到隆重的仪仗,从人事场面到自然景观,无不或明或暗、或隐或显、或直接或间接地衬托着庄姜的天生丽质。
全诗从庄姜身份家世写起,再写其外貌,有如一个特定镜头。最后一节在“河水洋洋”“葭菼揭揭”的优美环境中,铺写“庶姜”“庶士”的盛况,又像是一幅画面,镜头慢慢推向远方,一行人走向远方,新鲜生动,意味深长。
也许庄姜貌美到连老天都要妒忌,因此在这份美好之上出现了一丝不和谐的音符——嫁到卫国后,她一直没有子嗣。孟子说“不孝有三无后为大”,中国人历来把孕育子嗣当作人生的崇高使命。哪怕有卫前庄公的宠爱,没有生育对庄姜不能不说是一个重大缺憾。
卫前庄公又从陈国迎娶了一位称为厉妫的夫人。厉妫给卫前庄公生了个名为孝伯的儿子,但很小就夭折了。而作为厉妫媵妾一同出嫁的妹妹戴妫也育有一子——公子完。鉴于庄姜无子,卫前庄公直接将公子完过继到庄姜名下,并立他为太子。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8 11:52:41 +0800 CST  
五、奉王自重 5

一妻多妾属于古代中国贵族的标准配置,少有如明孝宗这般的不守规矩者。身为卫国国君的卫前庄公,为卫国贡献子嗣,壮大卫国公族属于他的天然义务。故他的宫中侍妾众多,其中一个宠妾育有一子,名为州吁。子凭母贵,公子州吁很受卫前庄公的宠爱。
公子州吁仗着老爹宠爱,从小无法无天,为人狠忌,喜欢舞刀弄枪,而卫前庄公也从不加以约束管教。身为嫡母的庄姜,碍于卫前庄公的颜面,也无法进行管束,只得将对公子州吁厌恶置于心底。
卫国重臣石碏眼见这么下去迟早要酿成大祸,便犯言直谏,希望卫前庄公审视一下自己的教育方式。他认为对下一代过于宠爱将会他们产生导致“骄、奢、淫、泆”四大恶习。如果卫前庄公准备改立公子州吁为太子,那就赶紧定下来;如果不准备改立州吁为太子,那赶紧对他棍棒相加,好好教教他怎么做人,怎么做臣子;否者以公子州吁的性格,一旦太子完上台,降低他现在的待遇——这是必然的,必定会心怀不满,肯定会祸害国家。
对于石碏的忠言,卫前庄公不予采纳,并回复:我教子无方,那你儿子石厚和州吁天天玩在一起又怎么说。
石蜡无言败退。回家之后对儿子实施棍棒教育,但这俩纨绔子弟依旧形影不离。
前740年,公子州吁长大成人,由于喜欢舞刀弄枪,卫前庄公让他在军中任职。石碏再次犯颜直谏:“庶子好兵,使将,乱自此起。”卫前庄公依旧置若罔闻。
前735年,卫前庄公逝世,太子完即位为君,是为卫桓公。而公子州吁似乎也没有意识到当年对他百般呵护的老爸已经死了,继续胡作非为,对卫桓公估计也多有冒犯。
两年后,站稳脚跟、忍无可忍的卫桓公,罢黜公子州吁的一切超规格待遇。公子州吁怕自己遭到进一步的打击,自行出国流亡。在此期间,他与政变失败的郑国公子段引为至交,并笼络了很多卫国的流亡者,聚集起一股不小的势力。
前719年三月十七日,公子州吁率领以卫国流亡者为主的反对派武装逆袭朝歌成功,弑杀卫桓公自立为君。儿时玩伴石厚也水涨船高混入卫国中枢。
弑君自立,成为一国之君,心情那是相当的舒爽。可这属于大逆不道的行为,顿时卫国国内舆情汹汹,尽数卫君州吁弑君篡位,破坏纲纪,忠义两忘,随时有火山爆发之势。感到屁股底下的这张宝座不好坐的卫君州吁,决定通过制造点国际冲突来转移国内民意焦点。
目标是现存的,身为老牌中原大国,和喜好搞大国沙文主义、走暴力扩张路线的郑国一直不对路。双方之间你来我往早就对过百八十招,并且前年冬天郑国刚来卫国地盘上逛过一圈,想必百姓对此还记忆犹新,完美的目标。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8 15:38:10 +0800 CST  
五、奉王自重 6

卫君州吁找好目标打算就此撸起袖子大干一场,旁边的石厚马上喊停。卫君州吁一脸茫然的问为啥,转移炮火十万火急,晚了估计老子要位子不保了。
石厚的意见是进攻郑国可以,但需要找几个帮手,原因有二:
其一、郑庄公是头猛虎。老虎的屁股轻易摸不得,一个不好被内外夹攻搭上小命,就不美了。
其二、你卫君州吁是考弑君上位的,有点名不正言不顺,现在急需获得国际社会承认,以巩固君位。郑国这么多年的倒行逆施,周边国家颇有怨言,正好乘此机会拉拉感情,以期获得国际社会的广泛认同。
至于合作对象宋、陈、蔡三国就不错。
宋国位于郑国的东面,是商纣王庶兄微子启的封国。当年,周武王特命奉商祀的商纣王儿子武庚参与三监之乱,被周公旦诛杀。武庚死了,可商朝的祭祀却不能灭,所以周公旦又把与商纣王关系最近的微子启封为宋君,以延续殷商的香火。宋国属于周王朝的“三恪二王后”之一,被封公爵,地位特殊,理论上是周王朝的客人,可以和周天子平起平坐。
陈国位于郑国的东南,宋国西南,是舜帝后裔的封国,始封君胡公满,始建都于株野(今河南柘城胡襄镇),后迁都于宛丘(今河南淮阳),同样是周王朝的三恪。(另一个周王朝的三恪二王后是大禹后裔封国杞国)
蔡国位于郑国的南方,是“三监”中蔡叔度的封国。因蔡叔度跟随武庚反叛,被周公放逐。蔡叔度死后,周公旦封其子蔡仲于蔡(今河南上蔡县),重建蔡国。
郑国东迁后北方有黄河、济水做屏障,河对岸是实力强大的卫国,西面为成周,东面与中原传统强国宋国接壤,属于无法扩张或者难以推进的地区,只有南方没有什么实力强大的诸侯国,因此南进是郑国的优先选择。位于南方的蔡国、陈国与郑国关系非常紧张,常有冲突。
至于宋国,对身边突然插入一个扩张欲望强烈的邻国,自有种危机感,郑、宋两国之间的气氛相当不友好。而且宋国作为中原大国,无论声望和实力都能给郑国造成压迫感,要是答应出兵,绝对够郑国喝一壶的。
问题是,石厚凭什么认定一定会同意与卫国一起出兵呢?这个就得聊聊宋国家那本难念的经。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9 07:58:28 +0800 CST  
五、奉王自重 7

卫君州吁弑君篡位的前一年,即前720年,宋穆公病入膏肓,召大司马孔父嘉进宫托孤,不过被托孤的对象不是儿子公子冯,而是侄子公子与夷。
要把这里面的来龙去脉说清楚,我们不得不继续将时间轴往前推进9年。
前729年,宋宣公病重,宋宣公舍弃自己的儿子太子与夷,要让位给弟弟公子和,说:“父死子继,兄终弟及,这是天下的通义。所以我要将君位传给公子和。”公子和再三推让之后,才肯接受。同年,宋宣公去世,公子和继任君位,是为宋穆公。
单看宋宣公传位与宋穆公这一事件,第一反应就是宋宣公被宋穆公胁迫了,迫于无奈才传位给宋穆公。可结合宋国两次君位更迭可以看出,宋宣公的让位是出于他本心的。但宋宣公让位的理由站不住脚。两周君位传承的正当途径是父死子继,兄终弟及是非主流状态,不属于天下通义。
回过来单说宋国,宋国的商代老祖在君位传承时父死子继,兄终弟及并行,因两线操作,商朝中前期多有帝室内乱,因此商朝后期兄终弟及被废止,商代后四帝都是按照父死子继的方式即位的。转过来变为诸侯国宋国之后也一直以父死子继的方式传承君位,兄终弟及同样不是宋国的通义。
2700年前发生宋宣公、宋穆公之间以兄终弟及方式进行君位传承的这一幕,由于时间久远、史籍记载简单,具体原因已经无从考证。但透过《左传》的叙述可以大致推断出:宋宣公认为东周初期这个风云激荡的年代,自己的儿子不足以挑起使宋国健康有序发展的重担,因此让位于自己那个有才能、重感情的弟弟公子和。同样的由于公子和重感情,让位之情必会回报到自己的后裔身上,让他们的人身安全和地位都有保障。
果然宋穆公是个知恩图报的人,这一点宋宣公没看错,不过他报恩的方式显然违背了宋宣公的初衷。他对孔父嘉说:“先君舍弃太子与夷而将君位传于寡人,对此寡人没齿难忘。托诸位大夫的福,使寡人得以善终。如今寡人将追随先君而去,若不立公子与夷为君,到了地下,先君要是问寡人他现在过的怎样,让寡人怎么答复?所以请您辅佐他成为宋国之君吧,这样寡人也就死而无憾了。”
司马孔父嘉谏阻道:“群臣愿奉冯也。”
宋穆公不听,强迫孔父嘉应下这一诏令,为保证公子与夷能顺利即位,事先将得群臣拥护的公子冯流放。
前720年八月十五日,宋穆公病逝,公子与夷继位为君,是为宋殇公。
而公子冯的流亡目的地为宋国的老对头郑国,显然有借助外国反动势力颠覆宋国现政权的想法。这让宋殇公如鲠在喉,对公子冯欲除之而后快。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29 11:57:40 +0800 CST  
五、奉王自重 8

卫国使者在宋殇公面前一通:“如果您想进攻郑国除去心头之患的话,我们卫国可以出钱出人与蔡国、陈国一道追随您的左右!”下来,立马将宋殇公哄的心花怒放,联络与宋国有盟约在身的陈、蔡两国协商四国出兵伐郑事宜。
前719年夏,宋、卫、陈、蔡四国合兵伐郑。郑国触不及防之下被四国联军杀到新郑城下,将新郑东门团团围住,耀武扬威了五天之后心满意足的各回各家、各找各妈。
此战之前,卫君州吁的卫君之位获得宋、陈、蔡三国承认,国际形势一片大好。想要再接再厉安定国内民心,再次找到宋殇公协商出兵伐郑。
宋殇公对卫君州吁想法非常赞同,认为应当将郑国打的生活不能自理,乖乖的低头服罪自动献出公子冯才解气。为实现这一目标,需要再拉人入伙,将声势搞得更加响亮点。目标是现成的,宋国身边的好基友鲁国就不错。鲁国摄政鲁隐公当公子时于战场上被郑国俘获过,靠贿赂守卫才得以逃脱,应当对组队一起去海扁郑国很有兴趣。
事实上,在上一次四国联军找郑国麻烦之后,鲁隐公就产生了插上一脚的想法。他问大夫众仲,卫君州吁这一票能不能干成?
众仲回答说,我听过以德服人,以文会友,却从未听过以武服人的。卫君州吁这家伙弑君自立,又不知改章易则的安定民心,反而妄图通过对外用兵这种虐民行为来获取民心,祸不久矣。
因此当宋殇公拉鲁国入伙时,被心中已有成算的鲁隐公婉言谢绝了。
不料,鲁隐公毕竟是摄政不是真正的国君,有点名不正言不顺。这不前面的公子豫擅自出兵助郑这是还没解决呢。这回公子翚这嚣张跋扈的家伙,竟然在请求领兵出征未得批准的情况下绕过鲁隐公,自行率兵出征,与卫、宋、陈、蔡四国合兵攻郑。
警讯传至新郑,郑国君臣难免都有些紧张,上次四国联军直接打到了新郑城下,这次五国来攻又会是怎样一种势态?一番君臣商议之后敏锐地发现了五国联军背后的弱点,五国各有述求,无法形成一股合力与郑国死磕。
五国之中的鲁国与郑国隔着宋国,两国没有什么深仇大恨,估计是看上次四国那势如破竹的胜利有点心痒,属于来打打酱油混点功绩的。
卫国的州吁弑君自立,国内民心未附,根基不牢,无法持续作战,收取国内民心是其第一要务,来郑国说白了就是刷声望的,绝对见好就收,不会在郑国久留。
宋国虽然怨恨郑国收容公子冯,但郑国至少表面上没有运作帮公子冯反攻宋国,搞颠覆宋国现政权的举动,宋、郑两家还没到不共戴天的地步,让宋殇公出口气也就了了。
剩下的陈、蔡两国按说处于郑国的扩张线路图上,是五国中最希望郑国倒霉的角色,不过两国实力弱小,需要仰仗宋国庇护,一但其他三国想要撤兵,两国独木难支必定一起撤离。
找准主要矛盾之后,迅速制定了一个但求一败的计划,以期让联军满意而归。待应付过这次危机后,再行想办法瓦解这越滚越大的反郑诸侯联盟。
接下来的战争中,郑军派作为辅兵的步兵与联军交锋,在损失部分兵力后,果断地撤出战场,龟缩进城池拒不出战。一年之中接连两次击败小霸王郑庄公,联军中宋、卫两方基本都比较满意。
于是,联军决定班师回朝。不过为了进一步制造轰动效应,临走前仿郑庄公割取周王室稻麦的故事,就地割取郑国恰值成熟的小米而去。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30 07:58:41 +0800 CST  
五、奉王自重 9

且说卫君州吁再次凯旋,本以为凭着两次对郑战争的胜利,迎接他的将是鲜花与掌声,结果非常沮丧地发现,国内局势未见好转,民意依旧汹汹,不买他的帐。
现实与期望的落差,让卫君州吁极其失落。所谓“国之大事,在祀在戎”,他想不通自己祭祀上面未曾缺礼,战争方面自己扬威与国外比卫完(卫桓公)那个只挨打不还手的废物点心强的不止一点两点,这民心咋还这么认死理呢。
看着卫君州吁那愁啊愁的表情,身为铁哥们的石厚也发愁。苦于没有解决办法的石厚表示:我回去请教请教我爹,看看致仕在家的老头子有何妙计。
于是,石家父子有以下对话。
石厚:“爹啊,民心未附,君上难以安寝,如何是好?”
石碏:“他的君位来路不正,国人说三道四,不是很正常的事吗。”
石厚:“那您有解决这个问题的办法吗?”
石蜡:“简单,所谓名不正言不顺,现在最重要的是赶紧正名。卫君州吁那情况正名最安全、最简便的方法莫过于直接让天子册封为君。”
石厚:“周天子家的门第太高,君上说穿了就是个暴发户,难入天子法眼,觐见无门。”
石蜡:“这好办,陈侯与周天子私交很好,又是他卫君州吁一个战壕里的战友。何不先去拜访陈国,请陈侯出面一同上王城疏通关节,以求觐见呢?”
石厚得计,立马上报。恍然大悟的卫君州吁,赶紧让人备上厚礼,带着死党石厚兴高采烈地杀奔陈国。
再说石蜡早就看这对无君无父,弑君自立的狗男女,啊不,是狗贼不顺眼了,巴不得他们早死早超生。看到俩贼子在自己亲手设计的死亡之路上飙车前进,便火速派人与陈桓公取得联系。
首先表达了他对陈桓公敬仰之情,然后陈述了卫君州吁弑兄自立的残暴事实,接着诉说了石厚助纣为虐的家门不幸,最后表示卫国国小力弱,自己已是耄耋之年,无力征讨这对贼人,恳请上国为卫国主持正义,讨此两贼。
被弑的卫桓公生母是陈女戴妫,他的存在对卫、陈两国具有非凡意义,所以要说陈桓公对弑君自立的卫君州吁没有一点芥蒂那是不可能的。如今看到石碏信中这么热情洋溢地恭维,陈桓公意识到卫君州吁在卫国国内甚不得民心。用一个根基不稳,还让自己不爽的卫君州吁换取卫国的友谊,开启陈卫关系的新篇章,怎么算都是一笔本小利大的买卖。
于是二话不说将刚到陈国的卫君州吁与石厚一并拿下,随即敦请卫国派员前来处置。
前719年九月,卫国派右宰丑(右宰是官职,丑是人名)赶赴陈国处置卫君州吁。卫君州吁被押解回卫国,于濮地被判斩立决,江湖人送外号“卫前废公”。
与右宰丑同行的还有石碏的家宰(卿大夫家的家臣头子)獳羊肩,他奉石碏之命,将石氏逆子石厚击杀于陈国。
卫君州吁死后,卫国上下共迎避难于邢国的卫前庄公之子公子晋。当年十二月,公子晋正式即位为君,是为卫宣公。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30 14:31:18 +0800 CST  
六、纵横之术 1


前719年秋,爆发的那场五国联军伐郑之役,将郑国从长久以来的自傲状态中敲醒。郑国高层意识到之前郑国之所以能够无所顾忌的扩张,仰仗的是来自周王室的支持,一但王室收回这种支持,郑国会因为自己之前的行为而陷入周边诸国的群狼环伺之中。郑国要生存下去必须对自己的外交政策进行调整:第一,修复与王室的关系;第二,结合前几年的情况分析,王室对郑国已经展现出诸多不满,不会永远让郑国借势,因此郑国需要盟友,盟友怎么来,最好方法的是分清主次,化敌为友,两次伐郑都是卫、宋挑的头,需要动用武力将这两货打趴下,以震慑其余国家,而鲁、陈、蔡等国属于可以争取为盟友的对象。
卫国在短短数月之内,接连两个国君死于非命,必然导致着高层的人事变动和政策调整,对外呈现收缩态势,暂时无力组织诸侯联军发动对郑战争,为郑国的战略调整提供了最佳的时间差。于是一部名为《郑国在行动》的大片上映。
前718年春,周桓王估计是神经发作发兵支持晋国曲沃小宗进攻王室支柱之一的晋国大宗。郑国搭帮上船,出兵一同进攻晋国大宗,借机修复与王室的关系。
四月,趁卫宣公新立,卫国国内局势正在调整之机,郑国对卫国动武,一直侵入到朝歌近郊才返军。卫国随即联合南燕反攻郑国,想要对郑国还以颜色。
提一句,燕国有两个,一个位于河济地区,处于郑卫之间,是黄帝的后裔,为姞姓燕国,是为南燕,都城在河南省延津东北,实力不强,传承不明;另一个是位于现在北京,属于召公之后的姬姓燕国,也就是战国七雄的那个,被称为北燕。但在春秋时期,北燕属于神龙见尾不见首的角色,在《左传》中一共只有数个出场镜头,重要的出场有两次,一次是燕庄公、一次是燕惠公,两次都与齐国有关。活跃在春秋舞台上的是南燕,太史公在《史记》中将两国搞混了,把南燕的活动算到了北燕身上。两周同名诸侯国还有好几个,如虢国、邾国、州国、胡国都有两个。
郑庄公派大夫祭足、原繁、泄驾率郑军主力正面迎敌,而令太子忽(归国时间不详,估计在周郑交恶之后)和公子突率偏师潜伏于制邑。
燕军实力弱小,惧于郑军主力,一心盯着前方,对自身侧翼没有进行防备。当年六月,在虎牢关附近被郑军偏师逮住机会,打了个措手不及。损兵折将之下,燕军后撤,卫军也随之撤离郑国。
经此两战卫国摄于郑国实力,暂时不敢继续撩拨郑国。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6-30 19:45:38 +0800 CST  
六、纵横之术 2

九月,宋国进攻并占领了邾国的部分领土,邾国不甘受辱,请求郑国念及当年为郑国伐卫情份上出面干预,好好的将宋国按在地上暴揍一顿,邾国可以为王前驱,担当向导。
对此郑庄公颇有种“瞌睡了有人递枕头”的感觉,不过没急着出兵,毕竟宋国的地位和实力摆在那,一个不小心会偷鸡不成蚀把米。他决定抓住这个事件,好好运作一番,将整个事办的漂漂亮亮的让人无话可说。
各诸侯国均由周王室分封建立。封建简单言之是指周天子以爵位、土地分封诸侯,使诸侯建国于划定的疆界内。其辖境经由周王室册封后,受到王朝的法律保护,诸夏之间不得相互侵占他国领土。一国想要新土可以,拿起刀枪与外族真刀真枪的去干去抢。所以宋国掠取同属诸夏的邾国领土,看似是宋国和邾国的纠纷,但如果上纲上线的话,也可以理解为宋国对周王室权威的挑战,在西周时期必定会受到王师大兵的洗礼。
什么,你说郑国自己的屁股也不干净?我们郑国是正义之师,怎么会干这么没品的事。当年郑国是奉王令讨伐不敬王室的逆贼,将他们的国土置于郑国的统治之下是为了更好的教化万民。
以此为切入点,郑庄公就有了发挥的空间。而年头时郑国主动和解的态度,让郑庄公得以能够再次利用自己在王庭的影响力,以宋国不敬王室的名义调集王师一道伐宋。
集合王师、郑军、邾军三方势力的联军攻势十分凶猛,宋都商丘的外城很快沦陷。
遭受打击的宋国也不可能坐以待毙,立刻向盟国鲁国紧急求援。
谁知派往鲁国的使节出了点小状况。宋使抵达前鲁隐公已经通过其他渠道了解到商丘外城沦陷,联军正在攻打内城。而宋国前往告急的使者估计怕鲁国知道宋国危在旦夕而不肯出兵,在向鲁隐公汇报军情时刻意掩饰了宋国危急的状况。
为此鲁隐公大怒,直接让使者回复宋殇公:“您派使者来让寡人与您同赴社稷之难,寡人荣幸之至。然询问贵使贵国如今状况何如时,贵使回答‘敌军尚未抵达商丘外围’。贵国如此神勇,那就不需要寡人插手了。”
鲁国不仅就此打消了本已准备展开的求援行动,还为两国关系蒙上了一层阴影。
宋国境内沃野千里,一马平川,没有能假以凭借的有利防守地形,更兼身为前朝后裔,对周王室有种淡淡的不信任感,故对自家国都的城防极为重视。在宋人的玩命建设下商丘成为当时有数的雄城。
郑庄公拿商丘内城没辙,且仗打到这个地步对宋国的惩罚已经足够,耀武扬威一番后自行撤兵。
十二月,缓过神来的宋国反击郑国,兵围长葛。长葛离新郑不远,属于新郑东南门户,郑军防守严密,宋军没有得手,遂解围而去。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7-01 11:40:27 +0800 CST  
六、纵横之术 3

同年,郑国尝试与陈国握手言和。没想到陈桓公(名鲍)的态度非常坚定,毫不犹豫地一口回绝,让郑庄公碰了一鼻子的灰。
期间陈国公子佗(字五父)谏言陈桓公,陈小郑大,现在郑国主动言和,还是同意的好。
陈桓公认为按理卫、宋两国与郑国属于同一档次的大国,要和谈首先也应当与这两国和谈。现在为什么郑国不与卫、宋两国和谈,而偏偏跑来与实力不在一个档次上的陈国和谈?显然郑国惧怕的不是陈国,而是五国反郑联盟,单独与陈国和谈是出于分化离间五国联盟的目的。
若是陈国和郑国言和,一但郑国和之前同处联盟内的卫、宋等国交战,陈国何去何从?从卫、宋则郑怒,从郑则其他四国皆怒,只会让自己里外不是人。
既然鱼和熊掌不能兼得,陈国也就犯不着与郑国结盟了,省的到时惹来一身骚。
再说,自己与周天子正打得火热,郑国急于修复同王室的关系,根本不敢拿陈国开刀。
只可惜陈桓公千算万算漏算了一点,这是一个讲实力的年代,周天子的招牌也要看怎么用,陈国扛不扛的起。陈桓公自视甚高、逞一时之快遭致的后果就是,郑国无情的打击。
转过年来的五月十一日,郑庄公举兵报复,轻松搞定陈国,大获而归。此举让陈桓公清醒了不少。
既然陈国不同意言和,郑庄公只得将目光转向他处。
前717年春,发现宋、鲁之间因上年商丘之役而产生分歧的郑庄公,果断地派使者前往鲁国“更成”,即与鲁国抛却旧怨,缔结友好关系。
郑鲁两国中间隔着宋国,双方并没有什么解不开的恩怨,属于极佳的可以争取对象。
作为两国的首次接触。郑鲁两国相关人员进行了亲切友好的交谈,充分交换了意见,增进了双方的了解。最终没有签署任何官方文件,但关系有所解冻。
这年的五月十二日,齐鲁两国在位于两国边境的艾地会盟。两个同处济水以南,分列泰沂山脉两侧的大国抛弃多年旧怨,首次罢手言和。
这对想要和鲁国言和的郑国来说是一个意外之喜。
齐郑两国一个处于东海之滨,一个居于中原大地,两国间隔着宋鲁两国,彼此毫无利益冲突,又分别与处于两国之间的鲁、宋两国关系不佳,因此是传统盟友。三年前郑庄公与齐僖公就在齐国的石门有过会盟。
虽然郑齐同盟加齐鲁同盟不能等同于郑齐鲁三国同盟,但齐鲁的言和毕竟让郑国多了一条通过齐国对鲁国施加影响的途径。
当年秋末冬初,宋殇公再一次兴兵伐郑,这一次长葛在无备之下被宋国攻破。
入冬之后,成周发生饥荒。周王室有难第一个想到的就是周公嫡裔、王室第一亲藩——鲁国,而鲁国也不负所托屡屡完成王室交待的任务。这次也不例外。不过鲁国上一年刚遭过虫灾,无力独自承担向王幾输粮的重担,遂向周边的宋、卫、齐、郑四国求助。郑国正要求好与鲁国及王室,遂慷慨解囊。
借此机会,郑庄公主动觐见周桓王——这是周桓王即位四年来郑庄公第一次觐见——以期进一步改善王室和郑国的关系。
然而继位四年的周桓王依然是个政治小白。执着于四年前郑国强抢王畿禾麦的往事之外,又对今夏郑国进攻陈国一事耿耿于怀。所谓打狗还要看主人,陈桓公有他这天子罩着,郑国还敢攻打陈国,属于对他周林蹬鼻子上脸的行为,需要敲打,以示惩戒,让天下诸侯瞧瞧什么是天子威严。
因此在整个觐见过程中,周桓王对主动靠上来修补裂痕的郑庄公多有不敬。
在场的周公黑肩看在眼里,急在心里。王室与郑国可谓是一体两面,一荣俱荣,一损俱损,抛却昔日恩怨的是非不论,郑庄公能够主动前来朝见,想要重修于好的态度是个人就能看的出来。当初要分郑庄公的权,还不是因为他在王庭风头无二,大有喧宾夺主之势而采取的应对之策吗。如今郑庄公愿意伏低做小,对朝思暮想的想要罗致诸侯,恢复王室往日荣光的周桓王,就算明知道郑庄公是迫于形势不得不为,却不失为一个展现王室气度、邀买人心的机会。因此即使心里再多不满,也不争在这一时半会吧?
郑庄公走后,周公黑肩失望的直谏:“当初我王室动迁,依靠的就是郑晋两国。善待郑国,视作榜样以让其他诸侯前来觐见,还怕他们不来呢。如今就您这态度,怕连郑伯也不会再来觐见了。”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7-01 19:37:49 +0800 CST  
六、纵横之术 4

发现此路不通的郑庄公另辟蹊径。
前716年整个上半年,郑宋两国出乎意料地没有相互征伐,中原呈现出一片久违的宁静。但刚入下半年,一个劲爆的消息引爆了整个中原大地——过去三年内你来我往互殴了五次的郑宋和谈了。两国与七月十七日于宿地歃血为盟,放弃争端握手言和。这让吃瓜群众颇有种不是我不明白,只是这世界变化太快的感慨。
不过仔细想想也能理解。三年之内仅郑宋两国间已经进行了五次交战,除此之外郑卫、宋邾之间各有交战。古往今来,战争都是最耗费心力人力财力的事情,频繁的战争会将一个国家拖入破产的境地。郑宋两国旗鼓相当,短期内谁也掐不死谁,再战除了让两国徒耗国力外,得不到任何好处,既然如此那就都消停消停,歇口气再说。
“战与和,两用则成,偏用则败。”(王夫之《读通鉴论》)此次郑宋两国的媾和属于中场休息性质,双方藉由媾和,一者可以巩固在前阶段斗争中各自获取的既得利益,二者为解决各自身上的问题留出时间,争取巩固自身之后轻装上阵在下半场将对方一击毙命。
宋殇公属于叔死侄继,国内一直存在一个拥护前国君之子公子冯的拥冯政治团体。过度征战消耗国力,致使民心动摇,会让对手抓住机会威胁到自己的统治。因此急需安抚民心,打压敌对势力,以巩固自己的统治。
郑国内部和谐,但外部形势恶劣,王室方面周桓王不愿放弃旧怨和解,策反反郑诸侯联盟内部成员没有进展,活生生的被周边势力孤立。改善自身生存环境成为郑庄公的第一要务,在瓦解反郑诸侯联盟之前,他不愿再和宋国开战。
郑宋之间何时再战,就看两国之中哪一国率先完成自身资源的整合。
郑宋媾和传达的一个重要信息就是,这两个互为最大竞争对手的中原地区大国在今后相当一段时间内,将不再视对方为主要战术打击目标。中原地区诸国上空开始风云变幻。
第一个跳出来的是鲁国。在郑宋两国媾和之后不久,鲁国出兵攻打自己的附庸国邾国。邾国受到打击的原因不是因为得罪了宗主国,而是因为前年邾国伙同郑国攻击鲁国的盟友宋国。深层原因则是,前年宋国求援时鲁国没有出兵,去年郑国来和谈时又表现的欲迎还拒,郑宋两国媾和传来,鲁隐公害怕两头不讨好,故此以攻击邾国的形式向宋国表明鲁国还是宋国最忠实的盟友,最坚强的后盾。
而鉴于宋国暂时不会牵制郑国的军事行动,被郑庄公打怕了的陈国也随之改变立场,转而与郑国开展和平谈判。十二月,郑陈两国互派代表赴对方国家歃血结盟。为加深陈郑两国友谊,陈桓公主动提出与郑庄公联姻,将女儿嫁给郑太子忽为妻。
前715年四月六日,郑陈联姻进入最后阶段,郑太子忽亲赴陈国迎亲,十三日,迎亲队伍自陈都宛丘回程,陈国以大夫鍼子送亲,十六日抵达新郑。抱得美人归的郑太子忽兴奋之下先行房而后告庙,将迎亲仪式的最后两步掉了个。引起女方代表鍼子极度不满:“这是不拿陈国女公子当夫妻了,做出如此欺瞒祖宗的行为,让其子孙如何在郑国立足?”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7-02 12:34:58 +0800 CST  
六、纵横之术 5

已下一城的郑庄公再接再厉,将目标瞄准鲁国。
前715年春,齐僖公在郑、宋、卫三国之间开展外交斡旋,期希促成三国共同和解。在齐僖公的努力下,三国原则上同意会谈,获得郑庄公授权的齐僖公全权代表郑国与宋卫两国约定和谈会期。
对郑宋目前状态有清醒认识的宋殇公多了个心眼,先期派人向卫宣公赠送礼物,提出在正式会期之前双方先行会晤,构建宋卫战略同盟、协调两国对郑关系,以应对郑庄公可能采取的后续手段。得到卫宣公回应之后,双方在卫国犬丘先期进行了会前非正式会晤,商讨与郑国和谈事宜。
当年秋季,会盟发起人、郑庄公全权代表齐僖公与宋殇公、卫宣公在位于王幾的温地开展正式会谈。一番激烈的讨价还价后,七月三日,三人改换地点在瓦屋歃血为盟,表示因四年前郑国东门之役而引发的郑、宋、卫三国大乱战这一页翻篇了,以后见面还是好兄弟。
作为瓦屋之盟的回报,八月,郑庄公亲自陪同齐僖公到王城朝见周桓王。郑庄公这份不计前嫌,再赴王庭的守礼气度,获得了包括鲁国在内的诸国称赞。
齐僖公不辞辛劳地四处奔走,化解三国矛盾,有欲扩大齐国对中原事务影响力的因素在内,可以看做是“齐僖小霸”的典型动作。却在客观上为郑庄公的下一步动作扫清了障碍。
郑庄公与宋、卫媾和的意图醉翁之意不在酒,而在于交好鲁国。
齐僖公全权代表郑国开展斡旋行动,宋卫两国同意和谈的消息一出,笼罩在中原诸国头上的乌云为之一散。郑庄公抓住这一有利形势立即向鲁国施展外交攻势。
三月,郑庄公派大夫宛赴鲁协商郑鲁两国飞地置换问题。郑国在泰山山脚有一块名为祊田的飞地,而鲁国在许国边上有一块采地,称为许田。
楼主 钱越2017  发布于 2018-07-02 19:47:44 +0800 CST  

楼主:钱越2017

字数:744198

发表时间:2018-06-20 15:53:53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1-03-27 17:45:18 +0800 CST

评论数:14600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