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汉:英雄的时代

可是吕雉的使者一连去了三波都没有见到刘如意,使者们从赵国国相的口中得到的回复都是一样:赵王刘如意病了,不便出门。
原来刘邦对自己的这个发妻还是很了解的,当晚年改立太子的打算落空后刘邦就非常担心吕雉会在自己蹬腿之后报复戚夫人母子。为了让刘如意远离危险,刘邦早早便让年轻的刘如意之国,还派遣了大臣中脾气最硬最耿直的周昌去做赵国的国相,意在让他保护刘如意。
但即便是这样了,刘邦还是很不放心,总是想着戚夫人被吕后欺负的惨状,以致于已经到了弥留之际的刘邦听说自己的连襟樊哙已经和吕后商量好了,一旦自己咽气就马上干掉戚夫人和刘如意一干人等。对这样捕风捉影的传闻也让刘邦感到震怒,他既不思考也不审查,而是立即命令陈平去到樊哙军中就要斩了樊哙的脑袋。谁都知道樊哙是刘邦最亲信、私人关系最亲近的武将,连樊哙都要不由分说的杀掉,可见刘邦已经紧张到了什么程度。他或许已经预料到了戚夫人母子二人的下场,但这个时候的他已经再也无能为力了。
当然,陈平这种政治上的墙头草是不会为了一个马上要死的老皇帝的命令去得罪太后和新皇帝的,他到了军队里并没有执行立即处决樊哙的命令,只是把樊哙用囚车押了回来。果然和陈平预料的一样,刘邦一死吕后马上就把樊哙放出来官复原职了。
但除了陈平外还是有人忠实的执行了刘邦的命令的,这个人就是周昌。
严格意义上来讲,周昌可以说是吕雉和刘盈的恩人。在刘邦易太子打算最坚决的时候,他曾经不止一次的公开在朝廷上讨论这个事情,其中有一次刘邦的态度非常的坚决,大臣们怎么劝刘邦都没有用,刘邦看起来就已经铁了心要把刘盈换下去。大家一看劝不动刘邦也就干脆闭口不言了,说到底立谁不立谁那毕竟是刘邦自己的事,谁又愿这么不知好歹的触怒皇帝,万一真把刘邦惹急了随便给自己安个谋反大逆不道的罪名,最后落得个诛三族的下场又何必呢。
然而哪个朝代都有所谓的骨鲠之臣,周昌就是这样的人。当廷议到僵局大家都不再发言的时候,是周昌在朝廷上冒死力争才让刘邦暂时打消了易太子的决定。周昌这人有个毛病,那就是口吃,尤其在紧张的时候更是经常结巴的说不出话来。为了废立太子的事刘邦和周昌两人当场起了争执,紧张的气氛让周昌口吃的毛病又犯了,看到刘邦如此的不顾大局,周昌气愤得面红耳赤半天说不出一句整话,最后干脆摆出一副不怕死、混不吝的嘴脸对刘邦耍起流氓来:“臣就、就口吃,说、说、说不出话、话来,但臣期、期知其不、不可!如、如果陛下一、一定要、要废、废了太、太、太子,臣期、期不、不奉诏!”说完周昌跪在地上摆出一副大义凌然视死如归的表情。
刘邦也是被周昌给气乐了,只好作罢,宣布搁置争议退朝。可就在刘邦走后吕后却从东厢房里走了出来,原来吕后得到刘邦要廷议废太子的事情,紧张之下就跑到后殿来偷听,周昌和大臣们的话她可都听在耳朵里,最后听到因为周昌的力争刘邦没能废掉太子,吕后一颗悬着的心才放了下来,激动之余也顾不得什么礼数不礼数,走出来后对着周昌纳头便拜:“如果不是阁下,太子这次就保不住了。”
周昌就是这么一个人,可就是这么耿直强硬的一个人,也没能拗得过吕雉。吕雉一看周昌不让刘如意进京,就先把周昌召了回来,太后召自己回京不管自己有没有病周昌都是不敢不答应的。等周昌回到了长安吕后再派人去召刘如意,可就再也没有人敢阻拦了,这下刘如意只能乖乖的上了回京的马车。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27 22:54:46 +0800 CST  
谁都知道刘如意一旦回到长安皇宫里将会是什么结果。好在这个时候刘盈念及兄弟之情挺身而出,主动到郊外去接自己同父异母的弟弟,虽然这个弟弟一度差点让自己做不成皇帝,但年轻的刘盈并不记恨他,而是把刘如意接到了皇宫每日和自己形影不离的住在一起。以吕雉的性格可想而知刘盈横插一道让她是多么的愤怒,想来她可能也找过各种理由斥责自己的儿子,但她还不至于公开说“我要杀了刘如意,你小子长眼的快滚开。”之类的话,而刘盈一直是默默的与自己的母亲抗争着,时刻保护着刘如意,甚至刘如意每天吃的饭菜他都要先亲口尝过,这让吕雉毫无办法,只能是时时从旁窥伺等待机会。
虽然由于刘盈的保护,刘如意暂时是安全了,但刘盈毕竟年轻,警惕之心容易倦怠。在十二月的一天,刘盈早起去射猎,刘如意因为天冷赖床就没有跟刘盈一起去,这一下就给了吕雉以可乘之机。要知道刘盈是天没亮很早就起床出发,到黎明天亮的时候就返回了皇宫,和刘如意分开了这么短短几个小时的时间,可就让吕雉抓住了机会,她命人拿着见血封喉的毒药强行灌入刘如意的口中,等刘盈回到的时候刘盈已经死挺在床上了。
杀了刘如意,吕雉很得意,总算去了她的一块心病,但没了赵王这不意味着她会忘掉戚夫人。相反,刘如意的死让她更加肆无忌惮,接下来吕雉对戚夫人所做的事情简直令人发指,只有后世的武则天对王皇后的暴行方可与之匹敌。
吕雉几乎是丧心病狂的命人砍掉戚夫人的四肢,剜去她的双眼,弄聋她的耳朵,又给她灌了哑药,然后把这样一个人不像人鬼不像鬼,半死不活的戚夫人命名为“人彘”丢到厕所里。或许是出于对刘盈违抗自己的意愿保护刘如意的惩罚,或许是长期怨恨戚夫人母子所致的心理扭曲,反正猜不到吕雉到底是出于什么样的一个心态,几天后她居然叫刘盈来厕所里观看自己的作品。
当吕雉不无得意的告诉刘盈,厕所里这个“东西”就是戚夫人的时候,生性懦弱的刘盈那里受得了这样的刺激,随即当场陶陶大哭,但他又能拿自己的母亲怎么办呢?
如果说刘如意的被杀只是让刘盈对自己母亲的所作所为感到愤怒,那么吕雉所制造的“人彘”则彻底的割断了刘盈和自己内心情感的联系。从厕所出来后刘盈就大病了一场,病中的刘盈托人转告吕雉,她的所作所为实在不是人干的事,而自己有这样的母亲,身为皇帝的自己也没有脸面去治理这个天下了。
刘盈这一病就病一年多,等他病好以后就开始纵情于声色犬马再也不理朝事。虽然他生来懦弱,没有刘邦那样的豪气,没有暴起反抗的胆量,但他却没有妥协,他用自己的方式去表达对吕雉无言的抗争,或许他仍然希望终有一日能唤醒吕雉的人性和善良。
接下来的几年,面对一个百废待兴的社会,一个处于青春年少本可以大展拳脚的皇帝刘盈,他做过的可以算得上政绩的事情我们概括如下:在当皇帝的第三年征附近的农民来修长安的城墙,工程进行的还算顺利,一年时间就修了一半,接下来刘盈下诏减少征用农民工的数量,不能因为为了修城墙就耽误了老百姓的生活。于是工程速度减慢,又过了两年到了刘盈当皇帝的第六年才把城墙全都修好,然后……
然后就没有然后了。
公元前188年9月26日,才当了七年皇帝,年纪仅仅二十三岁的汉惠帝刘盈就因为长期纵情于酒色而病死于未央宫。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28 22:06:36 +0800 CST  
女主称制
在吕后炮制的“人彘”事件中,戚夫人和刘如意当然是最大的受害者,但却间接导致了惠帝刘盈的早死,这让吕后自己最终自食恶果。虽然几年的冷战下来自己跟刘盈的母子情分日渐生疏,但不管怎么说刘盈毕竟是吕后唯一的儿子,是她政治上最大的凭借,现在刘盈死了,不管吕后是否感到悲痛,她当前最最担心的却是自己的政治地位如何能够得到保证?这让吕后心思烦乱,使得她在给刘盈发丧的时候虽然也想失声痛哭,可嗓子里发出来的只是干嚎,眼泪怎么都掉不下来。
大臣们看到这种情况虽然很奇怪,可谁敢问为什么啊,只能是私底下议论纷纷。这时候张良的儿子张辟强站出来告诉当时的丞相王陵、陈平两人:“太后之所以哭不出眼泪来是因为先帝没有年纪大的儿子来继承帝位,她怕大臣们起来造反,所以太后其实是时刻准备干掉你们,各位大人必须早作打算。”
别看这些大臣们各个年纪比张辟强大上好几轮,可一提到性命攸关的事情,一时半会哪有什么打算,只能请教他“为之奈何?”
张辟强倒是早有打算,他继续说:“依我的愚见现唯一的办法就是必须让原本已经在朝中为官的太后的本家亲戚吕台、吕禄、吕产这些人来掌管都城的南北二军,再让吕家的其他人也入朝为官,这样才能让太后放心,你们这些大臣们也才能躲过一劫。”
张辟强可以说是洞察了吕后的内心世界,当王陵、陈平这些大臣按他的意思去做之后,再提到惠帝的死,吕后可以安心的悲从心来,再哭眼泪也掉下来了。
但张辟强的主意只解决了部分问题,还有一个最重要的问题没有解决,那就是这个空出来的皇帝位子该由谁来坐?
吕后是如此强势的女人,即便在和惠帝冷战期间,她依然要操控惠帝的婚姻。为了巩固自己的地位,大概在惠帝病好了以后不久,吕后居然把自己女婿张敖的女儿许配给自己的儿子做皇后。
吕后的想法很简单,如果将来张皇后生下来的是儿子,这个亲上加亲的孙子自然更能任自己摆布,甚至有可能取代自己那个不听话的儿子刘盈。
虽然我们自古以来号称礼仪之邦,可古时候近亲结婚的事情并不少见,但是能光明正大乱伦乱到这份上的也是凤毛麟角。显然刘盈不会对三代之内近亲结婚的危害有什么了解,可由于吕后的关系,刘盈并不喜欢这个太后指定张皇后。刘盈终日沉溺于酒色,和后宫其他的女人也生有五个儿子,但和他的外甥女却可能始终没有过实质性的接触,使得直到惠帝死了张皇后也没能生出一男半女来。甚至有传闻说张皇后死后入殓时仍是冰清玉洁之身,该消息不胫而走,以至于后来在民间将其奉为花神。
当然这个传闻的真实性不可考证了,但可以知道的是或许出于对母亲操控自己婚姻的反感,刘盈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既然睡女人你都要管,那我干脆睡起男人来。于是,像闳籍孺这样的佞臣便成了惠帝的枕边常客,这样一来刘盈和张皇后更睡不到一张床上,吕雉的如意算盘也就落了空。
张皇后无子,这对吕后来说一直是块心病。好在吕雉早就有打算,她把一个自己吕家的已经怀孕了的侍妾接到宫里面,等这个美人生了儿子后,吕后便把美人杀了,把刚生下来的孩子给张皇后来抚养,对外宣称这就是惠帝和张皇后爱的结晶。
满朝的大臣们不是聋子不是瞎子,当然也不是傻子,谁都知道这个孩子来的蹊跷,可见识过吕太后对付韩信、彭越、戚夫人手段的大臣们谁又敢提出质疑呢?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29 23:20:24 +0800 CST  
今天有事,请假一天,明天继续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30 22:36:55 +0800 CST  
于是当惠帝死后,这个孩子就顺理成章的成为了皇帝,史称前少帝。但小皇帝实在是太小了,生活都不能自理又如何管理朝政?吕雉便得以太皇太后的身份把持了朝政,成为了中国历史上第一位实际意义上的女皇帝,从这一年起,史书上出现了奇怪的纪年——高后元年。
时间过得飞快,到了高后四年的时候,前少帝年纪大一点了,也逐渐有了自己的思想,他从宫里大家捕风捉影的言论中开始了解了一些自己的身世。可是,小孩子不知世态险恶人心难测,只有对善恶的直观表达,在听说自己母亲的遭遇后便对身边的人童言无忌的说:“太皇太后怎么能杀了我的母亲而把我说成是太后的儿子?现在我还小,等我长大了一定要给我母亲报仇!”
前少帝的话很快便传到了吕雉的耳朵里,然后他就再也没机会长大了。
虽然小孩子的话大多不能当真,但吕雉为了防患于未然,尽早除掉这个有可能的祸端还是必要的,而且这个时候的吕雉经过多年政治斗争的锤炼,心黑手狠已经到了一个很高的层次,不管对方是谁,只要她想把人弄死那都是轻而易举的事情,完全没有心理负担。于是,吕雉干脆把前少帝关到了之前关过戚夫人的那个永巷里,对外宣称皇帝病得很重,而且脑子还出了问题,已经没办法继承治理朝政了,然后问大臣们:现在该怎么办呢?
吕雉长期在幕后发号施令,吕家的人又在朝中把持了朝政和军权,大多数大臣们已经被驯服得服服帖帖,这时候哪里还敢有人自作聪明提建议?
这么大的事该怎么办您老还是自己拿主意吧。
既然朝中没有人反对,吕雉很快便宣布废了前少帝,然后偷偷把他弄死。小皇帝没有儿子,吕雉便把惠帝的一个儿子常山王刘弘叫来做了皇帝的位子,史称后少帝。
吕雉从这次废立皇帝的事情中了解到朝中大臣们都已经不敢公开反对她,于是她的胆子更大了,新皇帝即位后甚至都不用出来上朝做个摆设,吕雉自己直接以太皇太后的身份亲自临朝管理天下。
这时候的吕雉很是得意,她毕竟做到了前无古人的事情,可她也知道一个女人当家做主在古代是所谓牝鸡司晨,是很容易惹人非议的,而且她还是时常觉得身边会有人时刻准备着要取代自己的位置,即便现在群臣们表面上都已经对她俯首帖耳,但是她依然很担心,她觉得还要做很多的事情来巩固自己的位置。
可既然朝廷上大臣们都不敢反对了,那吕雉担心的威胁又出自哪里呢?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7-01 22:18:03 +0800 CST  
还在单位开会,今晚更新回比较晚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7-02 18:48:25 +0800 CST  
除皇子
吕雉的担心其实就在刘邦其他的儿子身上。
刘邦除了他跟吕雉的儿子刘盈外还有七个儿子,分别是齐王刘肥、赵王刘如意、代王刘恒、梁王刘恢、淮阳王刘友、淮南王刘长、燕王刘建。除了刘肥(就是刘邦跟曹家女儿的未婚生子)外,其他的儿子都比刘盈要小,作为刘邦财产继承人的排名那是要屈居于刘盈之后的,而这个年长的刘肥又是庶出,地位自然不能跟嫡出的刘盈相比。但这个天下毕竟是刘邦留下了的,又不是你吕雉留下来的,大家比不过刘盈难道还比不过刘盈的儿子么?
对于刘邦其他的儿子来说,以往刘盈在世时,吕雉以太后的身份干预朝政,其他的皇子即便不满也说不出什么不妥,那毕竟是母凭子贵的时代,儿子坐了正位母亲自然腰杆挺得笔直。可吕雉没曾想刘盈这个凭借年纪轻轻便挂掉了,凭借没有了以后吕雉还要对天下发号施令,她的地位就变得有点尴尬了。幸好吕雉早有准备,又搞出个“孙子”来要“奶凭孙贵”,但国家政治历来讲究“国赖长君”,一个年级大的成熟男人来管理国家肯定比一个小屁孩要稳妥,而且这么小的孩子掌管天下,他那些叔伯辈的诸侯王们会答应么?当然吕雉是不可能让刘邦的其他儿子来做皇帝,他们做了皇帝,那他们的母亲就自然而然就成了皇太后,这样她这个太皇太后就没有必要存在了。
正因为如此,在吕雉眼里不管这些和刘盈同父异母的兄弟们有没有当皇帝的野心,他们都是一群让她不安的存在,必然要处之而后快。
于是,刘邦生前最得宠的戚夫人和他的儿子刘如意便首当其冲做了枉死的冤鬼,追随刘邦的脚步去了。这里面除了吕雉和戚夫人之间的个人恩怨之外,最初恐怕也有为刘盈坐稳江山清除障碍的打算。
到了惠帝的二年,齐王刘肥进京,吕雉主持了一个私人宴会来欢迎刘肥。因为刘肥是自己的哥哥,身为皇帝的刘盈便把上风的位子给了刘肥坐,刘肥大大咧咧的也就坐了。刘肥的不知趣让吕雉是勃然大怒杀心立起,但表面上吕雉没有表露出不满来,只是让下人们端来两杯酒放到刘肥的面前让他给自己敬酒,其实酒里面已经放了一日丧命散之类的毒药。平日高高在上的母后居然看得起自己,刘肥受宠若惊,连忙端起一杯就要上前给太后敬酒。
也怪吕雉自己,要杀人么干嘛要放两杯酒。刘盈看大哥给母亲敬酒,自己也把剩下的一杯酒端起来,便要和刘肥一起敬母后一杯。吕雉见刘盈不明就里的便要将杯中酒一饮而尽,二话不说赶忙伸手就把刘盈手中的酒杯打落,酒一下子全泼到地上。这时候刘肥的神经就是再大条也该意识到有问题了,于是他自己手中的那杯酒也不敢喝了,赶紧装醉提前离开了宴会。
回到自己府邸的刘肥经过多方打听才知道事情的原委,自觉这次是进了鬼门关,恐怕再也没机会活着离开长安。好在这时候刘肥的手下给他出了一个主意,让刘肥主动提出将自己齐国的一个郡让出来给吕雉的女儿鲁元公主做食邑,以此来以取悦太后,这样才可能保住自己的性命。
刘肥为了保命,不仅向吕雉请求让出自己齐国的一个郡给鲁元公主,还更进一步的提出:因为自己母亲早逝,自己从来没有机会尽过做儿子的孝道,希望能尊鲁元公主为自己齐国的王太后,让他这个做儿子能体验侍奉母后的感觉。
对于刘肥这种已经不能说是卑躬屈膝,简直就是趴在地上舔脚的求饶方式,吕雉感到很满意,马上批准了刘肥的请求,让他回齐国好好过日子,刘肥这才躲过一劫。
喝了一趟酒就丢了一个郡,还认了一个妈的刘肥心里的憋屈无处发泄,虽然全胳膊全腿的离开了长安,但整个人的精气神似乎全丢了,他自己也感到自己窝囊至极,回到齐国后便郁郁寡欢,在刘盈死的前一年就窝囊死了。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7-03 00:05:31 +0800 CST  
干掉了年纪最大的刘肥和最得宠的刘如意,吕雉的心里得到一丝丝的放松,在一定时期内吕雉对其他皇子的态度还保持在一个相对可以容忍的范围之内。然而随着前少帝一死,自己的健康也逐渐出现了状况,吕雉又开始紧张了起来,没了儿子又没了孙子的她现在看哪个姓刘的诸侯王都可疑,恨不得把他们都除之而后快,而且这种紧张感随着时间一天天的过去,吕雉自己身体日渐衰弱而越来越强烈。
到了高后七年正月,被吕雉打发来作赵王的刘友因为不喜欢自己的蛮横王后,便让她长期独守空闺而宠爱其他的姬妾,使得这个蛮横的王后妒火中烧。偏偏这个王后又姓吕,于是赵王后告发赵王刘友经常在背地里议论太皇太后的不是,而且还有谋反的意图,声称自己的丈夫刘友说了,准备在太皇太后百年之后干掉所有姓吕的。
刘友也是在冤枉,一个连自己老婆都搞不定的人怎么可能有胆子谋反!但王后的话正中吕雉下怀,她马上命人把刘友叫到长安来。
接到太皇太后的诏令刘友忐忑不安的上路了,一路上他小心防范着会有刺客一类的不速之客加害自己,又担心像刘如意一样被叫进宫里一去不回,就这样提心吊胆的到了长安。直到安全的进了长安城自己的赵王府邸,刘友的一颗心才稍微放了下来:看来太皇太后还是讲理的,既派了大队官兵里里外外保护府邸又没有召见自己,想来在这里住几天,等家里那个疯婆子的气消了就可以回家了。
刘友想的太简单了。
进了府邸,大半天过去精神刚刚松懈下来,饥饿感就上来了,这时候刘友才发现有些不对:怎么过了饭点还没有人把寡人的晚膳准备好?
来人啊!寡人饿了!
刘友喊了几句,没有人回应,又出来寻找,这才发现偌大的府邸就剩他一个人,厨子、保洁、侍卫、奴婢全都不见了。刘友想出门找人问问,却没有一个人回答他,府邸门口立着的全是拔刀出鞘,一脸凶神恶煞的卫兵,还不等刘友发他的王威就被架住脖子的利刃逼了回去。
一天、两天、三天……刘友才意识到吕雉这是要他的命。
一开始那些刘友进京时跟随他一起来的大臣们也有可怜他的,就偷偷的给刘友送饭,可这些人被赵王府邸外把守的卫兵们抓住一个砍死一个,之后剩下的人自觉还是保命要紧,也就再也不敢可怜刘友了。
到了正月的第十四天(丁丑日),刘友就这么叫天天不应叫地地不灵的被活活饿死在赵王的府邸里,吕雉命人把刘友的尸体拖到长安城外的乱葬岗随便刨个坑就埋了。
好歹也名分上也是母子一场,况且刘友实际上又没敢得罪吕雉,吕雉的做法对于皇子们实在过分,然而这仅仅是一个开头而已,还远不算完。
高后七年注定是一个刘邦皇子们的悲惨世界,更让他们心寒的事情还在后面。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7-03 23:03:17 +0800 CST  
正月干掉了刘友,二月吕雉便又叫梁王刘恢去做赵王。刘恢哪里敢违背太皇太后的命令,只得闷闷不乐的去赵国赴任。没想到刘恢的遭遇比起刘友来更是有过之而无不及,吕雉给他安排的王后是吕雉的亲侄子吕产的女儿,骄横跋扈更是在刘友的王后之上。她一做了王后就立马把王宫里宫外全换成自己的人,刘恢的一举一动都逃不过她的耳目,但凡赵王刘恢一旦对王宫里的哪个女子表现出一丁点兴趣,这个赵王后便会马上派人把该女子给毒杀了,再把尸体丢到刘恢面前。每次见到宫女的尸体,再联系到自己生活的处境,刘恢内心悲痛欲绝。
大家可以想一想,在这样的王宫里刘恢过的是什么样的生活,甚至可以说活着对他都是一种身心的双重折磨。在做赵王四个月后,刘恢终于因为不堪忍受这种折磨而自杀。但这又给了吕雉借口,刘恢自杀后她马上下令说因为刘恢这个人太不成器,为了几个女人就自杀了,是在不是干大事的料,父亲如此想来儿子也是不济,干脆就免去了他儿子继承王位的权利。
又过了三个月,燕王刘建大概是被兄弟的遭遇吓着惶惶不可终日,还没等吕雉出手自己就病死了。刘建死的时候已经有了儿子,本是可以继承燕王的王位的,可吕雉命人把这个庶出的孩子给杀了,然后宣布由于没有后代,燕国的封号就此取消。
仅仅一年的时间,刘友、刘恢、刘建接连死去,加上之前已经不在了的刘肥、刘如意和惠帝刘盈,刘邦的八个儿子就只剩下代王刘恒和淮南王刘长而已。
刘恒和刘长能够活下来是因为他们运气而已,并非有什么高明的手段。刘长自幼死了母亲,是吕雉一手把他带大,对于吕雉来说刘长等于自己的半个儿子,要保命自然不在话下,而刘恒则得益于他不得宠的母亲。
当时刘恢一死,赵王的位子又空了出来,于是吕雉又命代王刘恒去接任赵王。有了刘如意、刘友、刘恢的榜样,这个时候除了傻子谁还敢去接赵王这个要人命的头衔,逼得急了的刘恒便用“要为母后守边”的借口回绝赵王这个催命符。
代王刘恒在刘邦的诸多皇子中并不得宠,他的母亲薄氏仅仅侍奉过刘邦一次便生下了刘恒,之后再也没得到过刘邦的宠幸。如果说吕雉与刘邦关系的转折是因为当年吕后“年长,常留守,希见上,益疏。”(《史记.吕太后本纪》)的话,薄氏和刘邦的“希”更是远到了西伯利亚,以经历论凄惨程度比吕雉有过之而无不及。想来吕雉也是同病相怜起了恻隐之心,当年刘邦死后,吕雉让各个皇子之国,但如果皇子们的母亲还在世的,吕雉都把她们幽禁在长安不能跟随她们儿子到封国去,唯独对这个比自己还不得宠的薄氏,吕雉网开一面让她跟着儿子去了代国。这也是吕雉对刘恒相对放心的原因,况且代地不比富庶的中原地区,地方偏远贫瘠不说,临近匈奴还整日不得安宁,一旦没了代王刘恒,吕雉一时半会还真是找不到合适的人去接管代地。于是在种种因素作用之下,吕雉放了刘恒一马,刘恒得以在吕雉诛杀皇子最高潮的时候活了下来。
由各位皇子们的经历可知,其实刘邦的儿子脓包的不是刘盈一个人,而是兄弟们几个都差不多,跟老子刘邦比起来差得不是一星半点的远,可见刘邦对后代教育的失败。但话又说回来,有这样一个强势母后常年的打压,谁想不怂也很难。
现在问题来了,皇子们怂不怂不是他们的事,但这些刘姓的诸侯王们一个个被除掉,让人们不禁纷纷猜测:难道吕氏将代刘?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7-04 21:44:47 +0800 CST  
吕氏将代刘?
吕家是不是将要代替刘家掌管这个天下?对于这个疑问太皇太后吕雉似乎早就给出了答案。
在惠帝即位之前,吕雉的大哥吕泽被封为周吕侯,二哥吕释之被封为建成侯,两人均有军功在身,封侯也无可厚非。后来吕泽病死了,他的儿子吕台被封为郦侯,吕产被封为交侯,加上皇后吕雉,整个吕家的外戚势力差不多就仅此而已,看上去并不强大。但这只是暂时的情况,当刘盈当了皇帝,大权落到吕雉手上的时候,她便逐渐的开始要封自己吕家人为诸侯王。
汉初之时,整个朝廷上至刘邦本人下到刘邦手下的功臣们其实都十分的忌讳异姓封王的事情。这在刘邦那里很好解释:天下本来就是老子的,凭什么你要来分一块,给老子滚!大臣们的心思也可以揣测:凭什么你能封王我就封个侯?蛋糕就这么大,你切走了大头我们得到的就少了,为了我们的利益不得不干掉你。
所以尽管在建国初年分封了七个诸侯王,但在刘邦和臣子们的不懈努力下,在高祖刘邦驾崩之前真正能留下来的,也仅有偏安一隅的长沙王吴臣(吴苪的儿子)而已,可见异姓诸侯王当时生存环境的艰辛。
各方利益的冲突我认为才是影响异姓封王的根本原因,至于大臣们提出来说当年刘邦和功臣们曾经杀了一匹白马,把马血涂在嘴唇上起誓说什么“非刘氏而王,天下共击之”的所谓白马盟约未必确有其事,恐怕只是大臣们用来搪塞吕雉的借口而已。不然如此重要,甚至说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后来历史走向的这件事为什么不见于刘邦自己的传记中?当然不管怎么样,吕后要封自己家里人做王,阻力是确确实实存在的。
然而从古到今,大到一个国家,小到一个企业单位,不管哪个领导者要做什么事情,都不会一帆风顺,总会有人明里暗里反对,阻力什么时候都是存在的,可这些只是客观因素,统治者自己的主观意愿还是在其中占主导地位。比如刘邦要废太子的事情,尽管有大臣们据理力争甚至死谏,但说实话不管废太子这事对不对,如果刘邦坚持一意孤行,太子要废也就废了。之所以大臣们不怕触怒刘邦进而保住刘盈的太子地位,总归是因为刘邦在大是大非面前是一个讲道理的人。
而吕雉在这个方面是一个不讲道理的人。
当年因为张辟强的主意,吕台、吕产、吕禄这些人掌管了长安的禁军,使得吕家开始得势,也为吕雉临朝称制初步扫清了障碍。至此,吕家人开始一改以往低调的表现,而当吕雉以太皇太后的身份称制之后,吕家人的势力更是膨胀到无法制衡的地步。某种程度上说,汉初的宫廷斗争,包括后来几年间刘邦整个后代皇族的悲剧,归根结底就坏在张良那个十五岁儿子的一张嘴上,从他嘴里轻松说出的几句话到了最后差点造成汉朝初年不可逆转的政治危机,用现代人的理论来说,这就有点类似于蝴蝶效应。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7-05 22:05:31 +0800 CST  
怎么一下子出来这么多人,可惜今天更新不了了,明天继续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7-06 23:37:18 +0800 CST  
谢谢大家支持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7-06 23:37:54 +0800 CST  
权力膨胀的吕雉在高后元年初就开始打算要封自己家的人为诸侯王。起初,她对于群臣还是相对有所顾忌的,于是吕雉首先试探了右丞相王陵的态度:“吕台、吕产、吕禄这些人历年来为朝廷可谓鞠躬尽瘁,劳苦功高,晋封为王亦无不可,丞相以为如何?”。
王陵是朝中比较耿直的老臣了,以遇事直言不讳而闻名,但就是这么耿直的人不同意吕姓封王也不敢直言顶撞吕雉,只是把刘邦从棺材里拉出来当挡箭牌,用那套可能是杜撰的白马盟约来搪塞太皇太后的。
然而不是每个人都是王陵,敢于触怒吕雉的人还是少数派,像左丞相陈平这样政治上的墙头草自然是风往哪边吹他就往哪边倒,于是当吕雉在王陵那得不到自己想要的答案,就转而来问陈平时,陈平、周勃这些人哪里会不懂得吕雉的言外之意,他们自然懂得见风使舵:“当年高皇帝平定了天下,所以他可以封自己的儿子为王,现在是太皇太后您临朝称制,要封自家的子弟为王那有什么不可以呢?”
既然反对派只是少数,吕雉便心里有数了,她干脆把右丞相王陵拿掉,让他去做前少帝的太傅。王陵也是硬气,见吕雉坚持要封吕家人做诸侯王,还故意撇开自己,干脆就撂挑子不干直接告病还乡了。王陵的举动却是正中吕雉下怀,既然位置空了出来,她立即就把那些不敢反对她的人(比如陈平)和那些支持她的人(比如审食其)提拔到最重要的岗位上来,这样吕雉在朝中更是能说一不二为所欲为了。
拿掉了老刺头王陵,吕雉便一步步的开始她的计划。首先,她提出把自己已经过世的大哥吕泽封了个“悼武王”的头衔,以此来试探大臣们的意见。
大臣们哪里能有什么意见!这时候朝廷的右丞相是最会见风使舵的陈平,左丞相是自己的相好审食其,某种程度上来说这些人都只是吕雉自己的口舌、传声筒而已,他们的能有的意见就是同意吕雉的意见。
就这样吕泽便成为了吕家第一个诸侯王。吕泽就是当年彭城之战后带兵在下邑接应刘邦的将军,这对当时弱小的汉国也算是雪中送炭大功一件,尽管他英年早逝对吕雉来说确实“悼”得可惜,可现在成了诸侯王就算死后风光了。
然而悼武王吕泽产生的意义不在于他个人,而在于他对后来的影响:既然高祖身后有了第一个非刘姓的诸侯王,那就能有第二个、第三个……;既然吕家的死人能称王,活人又有何不可?果然,死人吕泽为王没过半年,吕雉便下令将惠帝的几个儿子:刘强、刘不疑封王,刘山、刘朝、刘武封侯,以此暗示拥护刘氏的大臣们。大臣们那里会不会意,既然您给足了刘家面子,大家也不能驳您的面子不是?于是大臣们纷纷请求吕后,因为悼武王以往对社稷是有大功的,现在他的儿子吕台对朝廷也是忠心耿耿,既为了表彰先人,又为了鼓励后人,应该封吕台为吕王。
吕雉对大臣们的反应很满意,大笔一挥立即同意。
吕王的分封就像是彻底捅破了吕雉要扶植本家势力的那层窗户纸,之后她更加肆无忌惮了。可以说随着吕雉的一人得道,吕家的人很多一日之间便平步青云、鸡犬升天:吕种、吕平、吕禄、吕他、吕更始、吕忿、吕嬃,只要跟吕雉沾边的吕家人都纷纷被封为列侯。
等等,也许有人注意到了,这里好像混进了奇怪的东西?嗯,是的,吕嬃是吕雉的亲妹妹,大将樊哙的妻子,却也被吕雉封了个临光侯。虽然女性封侯在女权相对较高的整个汉朝并非个例,但为了扩大吕氏在朝中的势力,把自己的妹妹都用上了,可见吕雉的作为已经到了何种不择手段的地步。
到了高后七年,因为代王刘恒不愿意接手赵王一职,吕雉索性就把自己哥哥的儿子吕禄封为了赵王,八年的十月,吕雉在燕王刘建死后派人杀掉了他的儿子,又把自己本家的吕通封做了燕王。尽管吕雉在扶持吕家这件事情已经是竭尽所能,但可惜的是吕氏一族除了吕雉自己外,其他人的资质普遍都比较平庸,政治上并没有出色的人物来继承吕雉的政治事业。这成了晚年吕雉最为揪心的事情,因为上天留给她的时间也已经不多了。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7-07 18:13:32 +0800 CST  
不好意思,对不起大家,写东西就跟便秘一样,只有通的那一下爽快,不然憋也憋不出来.......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7-08 21:48:43 +0800 CST  
高后八年的三月,吕雉在一次出游的途中突然犯了迷糊,只觉得恍惚之间被一只苍犬一类的小动物撞了一下腋下,随后撞她的东西一下子就不见了。这事让吕雉吃了一惊,回到宫里马上召来巫师问卜,巫师占卜的结论是赵王刘如意的亡魂所为,从此后吕雉便闷闷不乐一病不起。
苍犬是种什么动物我不知道,是不是赵如意的冤魂不散我也说不清楚,但这些都不重要,重要的是吕雉她病了,而且病得很重,虽然经过太医的多方诊治也不见好转,身子骨一天不如一天。
这个时候一个吕雉以往刻意回避或者不愿面对的最重要问题就不可避免的摆在了她的面前,这个问题不仅吕雉遇到过,后来的武则天也遇到过,那就是:
一旦自己百年之后,这个至高无上的统治权应该交给谁?
吕雉在这个问题的最终选择,其实就是她会不会让吕家取代刘家管理天下问题的最后答案。
吕雉是刘邦的妻子,名义上就是刘家的人,可在吕雉看来,如果把权力传给刘邦的后人吧,他们跟自己不是一个姓,而且这个权力本来就是自己从他们手里面抢来的,再传回去不是自己抽自己嘴巴么?而且因为自己这些年对刘氏一族的所作所为,刘家的后代一旦重新掌权,肯定要对吕家的人进行打击报复。可如果不传回去而是传给吕家的人,他们倒是跟自己一个姓了,可那又都是别人家的人。
该怎么办呢?
现在我们知道了,最终吕雉并没有做出让吕家取代刘家天下的事情,或者说她没有过这样的想法,她杀刘姓的皇子,立吕姓的诸侯王更多的可能是她自己随性而为造成的,在做这些事之前和做了这些事之后,可能吕雉都没有想过以后谁来继承大统的问题。
可是没想过并不代表问题就不存在,现在该杀的她也杀得差不多了,该立的也立好了,而吕雉自己也快该死了。这个时候的她可能才想到,等自己一死,自己身后这一大家子人该怎么办?
一个人再厉害,终究斗不过历史的规律,在一个父系氏族的社会里,权力继承的问题是女性统治者始终都无法解决的问题,可是她们又实实在在的不能不面对这个问题。
吕雉的胳膊终究拧不过历史规律的大腿,她解决不了这个问题,而她的病情一天比一天恶化。最后,吕雉感到自己已经快不行了,再也没有精力去应对和思考,于是她索性选择了逃避。
高后八年七月,吕雉发出自己人生最后一道重要的制书,下令任命赵王吕禄做上将军,管理当时长安禁军中的北军,又命令吕王吕产为相国,管理长安禁军的南军,并反复叮嘱他们:“如今虽然我们吕家人都称王称侯,但满朝的大臣们其实心里是不服的。现在我快要死了,我死以后你们一定要紧紧抓牢军队的控制权,并且把持住皇城内外,不要私自离开军队去给我送葬,免得为别人所制。”
就这样吧,能做的就这么多,剩下的我再也管不了了,你们好自为之吧。
从吕雉的话中,我感受到了一个表面上风光无限的统治者内心的孤独和无奈。
这,也许就是投身政治所要付出的代价吧。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7-08 21:52:36 +0800 CST  
另一个吕太后
哲学家告诉我们:“任何事物都有两面性。”,人当然也不例外。当吕雉即将病故,历史就要进入新一章的时候,还有一个问题是不得不提的:从公元前194年到公元前180年这十几年间,掌控汉朝政权的实际上是一个以“残忍”而闻名的吕雉,那为什么汉朝没有步秦朝的后尘迅速的灭亡呢?
为了回答这个问题,我们有必要重新认识一下被隐藏在历史尘埃下的另外一个吕后。
公元前195年,高皇帝刘邦病危,作为他的正妻,吕后向刘邦提出了最后一个问题,也是她最为关心的一个问题:“陛下百岁之后,如果萧相国死了,那谁能接替丞相的位置呢?”
刘邦回答说:“曹参可以。”
吕后接着问:“曹参年纪也不小了,长年征战身体也不算很好,如果他也死了,谁又能胜任?”
刘邦想了想,回答说:“王陵可以。但王陵这人有点一根筋,遇事转不过弯来,可以用陈平协助他。陈平这个人智谋是很多的,但是难以独担重任。另外周勃这个人虽然老实木讷不爱说话,但他是个在军事上靠得住的人,可以让他做太尉。”
吕后还想问在这些人之后大臣中谁可担重任,刘邦却只笑笑说:“之后恐怕你也不在了,就不要管了吧。”
正因为刘邦去世前有了这样的政治安排,而吕后也基本遵循了刘邦的安排,所以在萧何之后,曹参、王陵、陈平都做到了丞相的位子,周勃也在太尉的位子上一坐十几年。直到陈平做了右丞相,吕后才提拔自己的亲信审食其做左丞相,而且这个左丞相是不太管事的,平日里只专职监督宫里的事情。
因此,基本上汉朝开国时候由萧何定下的予民休息的政策在他去世十几年后仍然得到了很好的执行,可以说萧规不仅曹随,而且王随,陈也随,使得在刘邦去世后的十几年间百姓的生活稳定,社会生产力得到很大程度的恢复,这也不能不说有吕后的功劳在里面。
虽然吕后为人狠毒,对自己的敌人毫不留情,但与之相对的却是她对社会、百姓的宽容。在汉初的君臣里,刘邦本人是没什么文化的,丞相萧何不过是干过县政府的办公室主任,刘邦其他手下大多也是基层出身,所以汉初君臣上下整体文化素质是不高的。受当时的条件所限,在汉朝的初年,社会基本上是沿用了秦朝的律法,而秦朝的法令有些是有问题的(不然陈胜吴广就不会起义,刘邦也就不能当皇帝了),比如“三族罪”。
前面提到过了,被夷三族的不仅杀的人多,并且流程比较复杂,包括刺字、割鼻、斩脚趾、乱棍打死、枭首、制肉酱等等步骤。俗话说;“杀人不过头点地。”,如果一个人实在是罪无可恕,那一刀砍了也是个死,干嘛整的这么麻烦呢,而且人最后都制成肉酱了,哪里还看分辨得出之前是不是被刺过字,割过鼻,砍过脚趾,是被乱棍打死还是掐死、捏死抑或是淹死的?
我们知道吕后自己是用过三族罪对付过韩信和彭越的,也许是她震慑大臣们的目的已经达到了,也许是她自己也觉得这样的刑罚实在是过于残忍,吕后在称制的元年便下令废除了三族。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7-09 21:41:25 +0800 CST  
正常情况一周更五六次吧,总有那么一两天要休息或是写不出来,毕竟不是专业人士。一次也就能更新千字左右,再多实在力有不逮。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7-09 22:14:34 +0800 CST  
还有比如说“妖言令”,这其实是一个很不靠谱的法令。
所谓“妖言”就是平日里臣民们所发的一些针砭时弊或是批评皇帝的言论,一旦有人发表“妖言”被举报或是让皇帝听到了,结果只有一个,那就是弃市。既然妖言是重罪,那问题就来了:什么样的言算是“妖言”呢?
在当时界定某句话妖还是不妖,可不是随便哪个官员可以说了算的,必须要皇帝自己亲自动手。可你要具体说这个言怎么算妖,怎么算不妖,那可就说不清楚了,法律上对此并没有一个硬性的评判标准,用现在的话说叫判断标准的主观性太强。也许同样一句话,你今天说的时候朕心情大好,骂人的话听起来也顺耳,那就不算妖,要是不巧明天朕心情不好的时候你说了同样的话,那就算你倒霉,来人,拖出去,砍了!
可世上有哪个领导能做到让所有人都满意呢,又有哪个领导能不犯错呢?难道说了几句不中听的话就该死么?
答案显然是否定的,而一贯容不得诸侯王们说自己一句不好的吕后却要废除妖言令,这其实是朝廷广开言路的一种表现。尽管到了最后,或许是因为吕后自己的身体状况出了问题,已经提到议事日程上的废除妖言令的政策没有最终落实,但终吕后一朝政府的刑事案件减少,人民安居乐业也是不争的事实。
吕后体恤民情不仅体现在对内减轻刑罚、鼓励生产,对外她也延续了刘邦后期的和亲政策,避免发动大规模的战争消耗民力。当年的白登之围在满朝文武脑袋里影响是及其深刻的,对冒顿这个人不免有些谈之色变,又赶上刘邦死后朝廷居然由吕后一个女人说了算,冒顿就更加不像话了。冒顿曾经给吕后送来了一封很长的信,信里很直白的跟吕后说,你死了男人,正好我老婆也没了,我们都孤单得很,不如用我有的来填补你缺少的,那我们不都称心如意了吗?
吕后接到言语这样粗暴直接,意图这样赤裸裸的信第一反应当然是暴跳如雷,马上开会讨论要出兵扫平匈奴,会上樊哙也站出来宣称:“太后只要给我十万人马,我就能横扫匈奴。”
“哼”,这时候一旁的将军季布冷冷的说:“樊哙应该杀头,当年高皇帝率领三十二万大军仍然在白登被围了七天七夜,樊上将军你也在军中,那时候怎么不说能扫匈奴呢!现在口气倒是大了,你这是欺君罔上!而且秦朝就是因为对匈奴用兵过度最后导致陈胜吴广起来造反,社会到现在还没有恢复过来,现在樊哙又要对匈奴用兵,这是要动摇天下的根本。”
很显然季布的直言让吕后很不高兴,冒顿的无理更是让她无法忍受,可季布说的也是事实,国家确实还处在百废待兴之中,百姓也才刚过上几天安稳日子,实在没有能力去摆平匈奴。最后,吕后这个政治上强硬的女人还是压下了心中的怒火给冒顿回了一封信,言辞十分的恭敬,大意是说我丈夫死了,现在就是个未亡人,虽然还没死可剩下的事情那也就是等死了,而且自己年老色衰,见面都恐怕会污染了单于的眼睛,您提的那个事情还是算了吧。
然后吕后派人出使匈奴,随信还附送了很多的礼物到冒顿那里。虽然不可否认在这个事情上吕后肯定有自己的考虑,但她能够不计个人荣辱避免因为一己之怒就将百姓重新带入战火之中,那也是及了不起的气度。而且这个气度还感染了冒顿,这个杀了自己老子睡了自己后妈的野蛮人收到吕后的回信居然被感动了,又给吕后回了一封信,说自己这里是化外之邦,自己就是个粗人,不懂得什么礼数,对自己之前种种不礼貌的言辞表示歉意,并希望能够继续和大汉朝继续以往的和亲政策。
于是在惠帝三年的春天,吕后又在宗室里面选了一位公主继续与匈奴和亲,并以此换来了边境数年的和平,想当年刘邦和手下三十二万大军达到的效果也不外如是!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7-10 21:00:14 +0800 CST  
除了刘邦延续以往的政策,吕后对自己家里人的管理也不放松,并没有因为自己不断的在杀刘姓王,封吕姓王而任由吕家人过于骄横跋扈。比如吕王吕台死后,他的儿子吕嘉继承了王位,可吕嘉不仅为人乖张、骄奢淫逸,行事也是肆意妄为,于是在高后六年的一开春,吕后便废黜了吕嘉的诸侯王资格,改立他的弟弟吕产为王。在那样一个时代,做为一个王朝的统治者能够做到这样也算是不易了。
不用怀疑,这也是吕后,她和那个残杀情敌、逼死皇子的吕雉确实是同一个人。尽管她把刘邦的小家搞得几近支离破碎,但对天下这个大家她也算得上是尽职尽责,在统治期间吕后始终鼓励发展生产,减轻刑罚予民休息,因此在她的治下社会安定,犯罪率逐年降低,农业生产得到了恢复和发展,这都不得不说是她不可磨灭的功绩。
高后八年七月,吕雉终于即将走完她的一生,十几年来虽然她让吕氏一族的声望地位达到了顶点,却也给整个家族埋下了极深的祸根。她知道在自己死后,自己那群平庸的侄孙辈们不可能有能力去守卫他们所拥有的一切,而刘邦的子嗣们一定会对他们进行反击,朝廷的大臣们也不会善罢甘休。
物极必反,盛极必衰,这是永恒不破的真理。我不能得知,吕雉在她最后的时间里是否因自己十几年来对刘姓皇室的所作所为而产生一丝的后悔,但能肯定的是吕雉一定意识到一场针对吕家的政治风暴正在酝酿之中,但她已经回天乏术了。
高后八年(公元前180年)农历七月的中旬,吕雉终于平静的走完了她的一生,但这种平静只是暂时的。
一场酝酿多时的暴风骤雨马上就要来临。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7-11 21:53:37 +0800 CST  
楼上的id暴露了一些信息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7-12 09:10:43 +0800 CST  

楼主:上医治国1984

字数:439768

发表时间:2018-05-31 06:35:2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21 18:32:16 +0800 CST

评论数:344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