巍巍大汉:英雄的时代

出差回来,今晚继续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11 10:19:37 +0800 CST  
第十章 难缠的邻居
匈奴
在中国悠久的历史上,中原政权的北面一直存在着强大的游牧民族,唐朝之后他们在不同的时期名字可能不一样:有突厥、契丹、大辽、女真、蒙古、后金、满清等等。尽管叫法不一,但给中原政权带领的麻烦却是一样的,正所谓“时代在变,中原政府的烦恼不变。”
而在战国到秦末,他们存在多个分支,但可以统一的称呼为胡人或匈奴。
匈奴一族的起源似乎已不可考,参照太史公的说法也可能和中原民族出于同源,但两者的社会发展进程又完全不同。农耕民族通常在一块固定的地方劳作、生活,中原的稻米、美酒、绫罗绸缎是游牧民族没有却又向往的;而匈奴历来是以游牧为生,通常居无定所,牛马羊是主要的财产,匈奴人住的是帐篷,习的是骑射,匈奴的男子是与生俱来的战士,他们的铁蹄曾经无数次踏碎农耕民族安静的生活。匈奴对于中原来说,是来无影去如风漂泊不定的梦魇;中原对于匈奴来说,却是一块固定在那里随时可取的肥肉。
今天没吃的怎么办?
南边不是有取之不尽的美酒佳肴吗?
好的,走起!
长期以来,农耕民族聚居的城镇对匈奴人来说是无主的宝藏,是开门的粮仓,是免费劳动力的领取地。他们想来就来想走就走的,一轮席卷过后等朝廷的大军开到之时,他们早就不见了踪影。如果想要追击他们,在那个缺乏远距离侦查手段的年代,茫茫的草原到哪去找啊。所以为了减少游牧民族的骚扰,农耕民族在边境上修起了漫长的城墙,可是这也不能完全阻止匈奴铁蹄的进犯。战国时候与游牧民族比邻的国家可以说是饱受其害,大多数时候各国采取只能一种消极的防御政策,力求把每次匈奴劫掠所得降低,仅此而已,反正他们没有大型的运输工具,每次能带走的东西有限。
没办法,谁叫你摊上这么一个不友好的邻居。
当然,有时候农耕民族的政权也会暴起反抗,尽管家大业大也要有积蓄,哪能任由你一直就这么予取予夺,不然到了灾年,就是地主家也没有余粮啊。于是先有赵武灵王通过两次胡服骑射的改革,打败了林胡、娄烦,开辟了云中、雁门、代郡;后有燕国将领秦开袭破东胡,迫使胡人后退一千余里。
多说一句,这个秦开就是后来作为副手随荆轲一起入秦行刺的秦舞阳的祖父,秦舞阳临场掉链子使得荆轲的刺杀功亏一篑,将门之后如此的不济可见社会上不全是“老子英雄儿好汉”,“老子英雄儿混蛋”的时候也不在少数。
在战国末年,对匈奴打击最大的当属战国四名将之一的李牧。李牧在雁门守备多年,每次匈奴来打秋风的时候总是提前就把门关的紧紧的,从来不出去教训这帮强盗。如此这般的年复一年,让匈奴人觉得他就是胆怯,于是更加的骄扬跋扈,后来甚至发展到每次出门打劫的时候连刀都不磨。但实际上在军队内部,李牧却时刻积极的备战,终于在时机成熟的时候故意卖给匈奴一个破绽,放出数千平民做饵引诱匈奴的单于率大军来抢劫,而李牧却早已经准备好了口袋阵等匈奴往里钻。匈奴的单于哪能想到平时看起来胆怯不堪的李牧其实是给自己摆了一个偌大的局,想也没想就钻了进去,结果差点把老命都赔了进去。李牧仅一战便消灭匈奴十多万人,使得此后的十余年间赵国边境安宁,一听到李牧的名字匈奴连人带马都会肝颤。
李牧之后,对匈奴打击最大的是秦始皇嬴政。因为术士卢生一句“亡秦者胡”的鬼话,嬴政便派遣大将蒙恬率军三十万北击匈奴,赶跑了匈奴的头曼单于并夺取了富庶的河套地区,嬴政又常年在边境备以重兵,使匈奴的势力受到了压制。
秦始皇死后,三年的秦末战乱和五年的楚汉之争让大家的注意力都转向了国内,匈奴人的势力趁机得以恢复,又强大起来。这时候的匈奴单于叫冒顿单于,是被蒙恬赶跑的头曼单于的儿子。冒顿可不是一个简单的人物,他不仅为了当第一把手而杀掉了自己的父亲头曼单于,还懂得在历史中学习战争,吸取当年李牧的经验不断的麻痹当时胡人中最为强大东胡,然后对东胡发动突然袭击,消灭了东胡并趁机赶跑了月氏,兼并了娄烦、白羊等的部落,同时夺回了当年蒙恬所占领的地盘。一时间冒顿摆平了北方几乎所有的势力,使匈奴成为一个相对统一的国家。他们有战士三十余万人,个个以征战为业,以战死为荣,匈奴进入了其有史以来最为强大的时期,正磨刀霍霍的窥视在自己南边刚换了主人的邻居,随时准备过来打邻居的秋风。
这就是刘邦和他刚建立的汉朝将要面对的对手。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11 22:12:55 +0800 CST  
汉朝与匈奴的第一次亲密接触
刘邦手下的将领中有两个韩信,一个是大名鼎鼎的汉初三杰之一的楚王韩信,另一个韩信是原六国时韩国王族的苗裔,因为汉朝统一后刘邦封其为韩王,所以史书上又称其为韩王信。
韩王信的军事才能当然跟楚王韩信没办法比,但也还算是一个不错的将领。当年在汉中时韩王信就曾力劝刘邦尽早出来跟项羽一较高低,可见其还是有一定战略眼光,而他本身又有韩国贵族血统,因此消灭项羽后刘邦把颍川郡封给他做韩王。韩王信封王的颍川是以往出天下精锐士兵的地盘,可以看出刘邦当时对他还是蛮看重的,所以当刘邦要选择人去防备匈奴的进犯时第一个想到的就是韩王信。于是,在汉六年的春天,刘邦下令把韩王信的封地迁到太原以北的地方,意在让他去边境防守匈奴。韩王信充分领会了领导的意图,决定在领导面前表现一番,干脆主动提出因为自己新迁封国的都城晋阳离边境还是太远,担心不能及时应对匈奴来犯的突发事件,因此要求把国都改到边境上的马邑。
马邑可是离边境足够近了,那个时候空气中没有雾霾,天气好的时候韩王信从城头登高眺望搞不好都可以看到匈奴人放牧的牛群。这下韩王信是在刘邦面前大大的表现了一番,可他却高估了自己的能力,自己春天才迁的都,秋天马邑就被冒顿单于围了个水泄不通。
韩王信被围也不是第一次了,三年前项羽兵围荥阳,刘邦留下一干兵将不管自己落荒而逃,当时韩王信也在荥阳城里。城破之时周苛被项羽放锅里面煮了,韩王信却没有周苛的气节马上投降了项羽,虽然随后又逃亡跑回刘邦大营,但终究是一个有前科的人。
对于韩王信这样的人,刘邦一面调集人马救援马邑,一面不免对他产生了怀疑,担心在重围之下韩王信会再次投降敌人,于是又派人就迁都的问题斥责他乱来。事实证明刘邦的怀疑不无道理,马邑被围后韩王信就开始尝试和冒顿接触准备求和,在接到刘邦的斥责后,韩王信感到了恐慌以为自己向匈奴求和的事情败露,干脆一不做二不休直接就投降了冒顿,然后率领叛军调转枪头进攻太原。
韩王信这下可算是把刘邦惹毛了,汉七年的二月,刘邦亲率大军讨伐韩王信,在铜鞮(地名)大破韩王信的叛军,韩王信走投无路只好投奔匈奴。虽然刘邦打败了韩王信,可边境的局势却没有得到好转,一方面韩王信的残兵在赵人王黄、曼丘臣的带领下拥立赵利为赵王继续和汉朝作对,另一方面韩王信到了冒顿那就给他出主意教他如何对付汉朝,这下子情况似乎比之前更糟。
刘邦既然已经御驾亲征了,自然不能半途而废的回去,于是他又指挥汉军在晋阳大败王黄和匈奴左右贤王的联军,匈奴的一万多骑兵仓皇而逃,紧接着刘邦亲自坐镇晋阳,指挥部队在离石、娄烦等地接二连三的战胜匈奴骑兵。匈奴人越退越远,汉军也越追越远,终于汉军的先锋一直追到了代谷附近,并打探到冒顿就在代谷的消息。
接下来刘邦犹豫了。现在冒顿在代谷,自己如果能趁机把他消灭了,那这次亲征可以说是“全功”,如果仅仅是像眼下这样打败几个虾兵蟹将就班师回朝,那匈奴和韩王信又来骚扰可怎么办?
当然,刘邦也不是莽夫,对于匈奴人还是很谨慎的,而且刘邦现在面临两个难题:首先是出来的时候没预料到公元前200年的第一场雪来得比以往更早一些,当地冬天寒冷的程度超过刘邦的想象,恰巧又遇上连续多日的雨雪天气,气候更是冷得用天寒地冻来形容都不足以表达,士兵们御寒的衣物准备不足,士兵们大面积的生了冻疮,不少士兵甚至手指都冻掉了。手指都没了怎么打仗?其次是他担心之前匈奴骑兵的败退是诱敌之计,但又实在忍不住看着冒顿这个香饽饽就在眼前而不去咬上一口。尽管有许多的困难,但思来想去刘邦还是忍不住诱惑,准备要干冒顿一下。
在进攻之前为了谨慎起见,刘邦一连派了十波探子去侦查,又担心探子们侦查不到位,干脆派那个建议他建都关中的郎中刘敬去和冒顿讨论议和的事情,主要是让刘敬在近距离观察冒顿的底细。
过了几天刘敬还没回来,但探子们都回来了,每个人的回报都是说现在冒顿身边净是些老弱残兵,没什么战斗力,可以一举把他们消灭。
刘邦这下放心了,也等不得刘敬,马上调集三十二万大军出发去进攻代谷。
等等,之前不是说不少士兵冻得手指都掉了,那该怎么办,是不是要等天气好点再来?
哎呀,我们最近连续获胜,正是士气如虹的时候,大家可以说是精神都已经超脱了肉体,况且这次进攻代谷一旦成功消灭的冒顿,那可是比秦始皇驱匈奴还大的功绩,冻掉区区几个手指哪能阻挡胜利之师前进的步伐。
于是,拿定主意的刘邦兴奋不已,亲自率着骑兵、步兵、车兵混杂的三十多万人浩浩荡荡的出发向代谷。
部队走出没多远刘敬就回来了,刘邦又问他冒顿那里的情况,刘敬说:“冒顿确实是在代谷,我看他身边只有一些老弱残兵,连马匹都是一些瘦得不中用的老马。可是我不放心,冒顿的表现似乎太过了,我疑心冒顿是把精兵都藏了起来准备对付陛下,所以我认为现在不宜直接进攻,如果陛下一定要打应该设伏出奇兵制胜。”
对于刘敬的话刘邦却只听进去了前半段,马上更加坚定了立即去消灭冒顿的念头。刘敬见自己的劝说无效就干脆拉着刘邦不让他继续走,刘邦一下子就急了:俗话说眼见为实,既然你都说看到的跟探子们看到的一样,那还拦着老子去成就这番不世的战功?于是干脆直接叫人把刘敬绑了押到广武的大牢,准备取了冒顿项上人头之后回来再处理他。
既然所有亲眼见到的人都说冒顿这艘船上只有老弱病残孕及带小孩的乘客,那此时不掀翻它更待何时!可不能等冒顿反应过来。
兵贵神速!
想到这里刘邦干脆撇下机动性不足的大队步兵,只带了一队骑兵匆匆往代谷方向赶去。
果然不出刘敬的预料,刘邦带着骑兵一直到了平城附近,突然就中了冒顿的埋伏。对于曾经常年经受项羽考验的刘邦来说,中埋伏并没什么稀奇的,一开始刘邦也不慌张,还想让手下们做迎敌的准备,可看着匈奴的骑兵从四面八方向潮水般涌过来,自己手下来来去去数了个遍就这么几个兵,哪里是冒顿大军的对手?好在刘邦还是比较灵活,一眼瞅见平城东面的一座似平台的山陵,名叫白登山,竟是一个易守难攻的要地,于是赶忙叫手下向白登山上撤退。
部队紧赶慢赶,终于在被匈奴骑兵撵上之前登上了白登山。山上虽然好,但退上去可就没了回旋的余地了,还好手下的士兵们拼死守住了山腰的要道,才堪堪挡住匈奴骑兵的冲击,刘邦暂时得以歇一口气。
刘邦从平台一般的山顶往下张望,四面全是匈奴的骑兵,西面是清一色的白马,东面是清一色的青马,北面是清一色的黑马,南面是清一色的黄马,每一面的匈奴骑兵都不下十万之众,哪里有什么老弱病残的士兵和瘦弱的老马?刘邦看着看着简直是羡慕嫉妒恨啊,要知道当时国内经过八年战乱,马匹已经被耗得差不多,刘邦作为皇帝自己都配不齐四匹颜色均匀的白马,手底下的很多大臣上班都得骑牛车,而匈奴人却如此的阔绰!
回去就要把那些探子们都煮了。刘邦愤愤的想。
一开始刘邦虽然被围,却也不十分紧张,毕竟自己战斗经验丰富而且还有三十万部队在后头,相信只要能坚持两天援军很快就能赶上来。刘邦认为这次自己带来的可都是经过长年战争洗礼的将士,到时候双方摆开阵势打一场,必胜不敢说,全身而退毕竟不成问题。
可是现实却狠狠的扇了刘邦一耳光,一连几天刘邦在山顶上日夜张望,却哪有援军的影子?原来冒顿早就探得刘邦的底细,一看短时间攻山不下,便只派少数人马围困白登山,大部队早就围点打援去了。虽然后队的将军们知道陛下被围是他自己冒进造成的,但如果能不及时的解围,所有人回去都是灭九族的大罪。于是汉军的大队人马各个都舍生忘死奋勇作战,但冒顿也是准备充分,死死顶住了汉军的进攻,使得汉军的大部队久久不能向白登山靠拢。
这时候山上的刘邦已经等不及了。出来的时候为了兵贵神速,刘邦自己和手下人可都是轻兵简从,身边没带多少粮食,这山上又不能打猎,过几天援军再不来刘邦一干人等饿都饿死了;即便不饿死,那白登山的地势又高又平,刮风下雨连个躲藏的地方都没有,等老天再下几场雨,刘邦他们冻也给冻死了。
在饿死与冻死之间徘徊的刘邦身边好在还跟着陈平,这个多次在生死时刻为他出谋划策的谋士给他出了一个主意:通过走夫人路线让冒顿放刘邦一马。恰巧这个时候本来说好和冒顿会合的王黄、赵利等人又迟迟不到,冒顿自己也起了疑心,生怕刘邦其实还有更大的阴谋。两相作用之下,冒顿在第七天的早晨下令将包围圈撤开一角放刘邦出去。
看到包围圈的一角被撤开,刘邦不知是否有诈,但肚子实在饿得不行了,即便有诈也只能硬着头皮上了。于是他自己在中间,命令士兵们摆成圆桶阵拉满弓瞄准四周的匈奴骑兵。因为不知道冒顿要放自己一马是真心还是假意,也不敢下令真的放箭,怕一不小心刺激了对手,刘邦带着部队只能提心吊胆的一步步退出匈奴人的包围圈。
自己就那么一丁点人马,前几天还是凭借地形优势才没让敌人把自己消灭了,现在却主动下山走到对方的阵地里,看着四周里三层外三层都是随时可能要自己命的敌人,可想而知这时刘邦是一种什么样的心情。刘邦内心如烈火焚烧,额头是冷汗直冒,但越急他就越不敢走得快,生怕四周的匈奴人会突然向自己涌过来,那样的话自己可就真玩完了。幸好匈奴的骑兵都事先得了命令,就这么任由刘邦一行人撤了出去。
终于走出包围圈的刘邦可什么都顾不上了,立即要策马狂奔,这时候他的车夫夏侯婴却坚持要队伍继续缓步慢走,摆出一副闲庭信步的样子不能给匈奴们意识到自己的胆怯,好在这个时候汉军的大部队也接近了平城,刘邦一干人才得以有惊无险的和大部队会合。走入军营的那一刻刘邦都快顶到嗓子眼的一颗心才落又落到的肚子里,想必此时他背后的衣服已经不知道湿了多少遍了。
至于陈平究竟使用了个什么样的计谋,实际情况我说不上来,不仅我说不上来,当时的人和后世的古人也没几个人知道。既然都不知道又想知道,那就只能是瞎猜。
在众多的瞎猜中流传最广的一个说法是,当时陈平的计谋大概是这样的:前一天的晚上,陈平趁着夜色偷偷下山去见了服冒顿的阏氏(相当于皇后)。当然陈平是怎么既能单独见到阏氏又不被冒顿知道的,这就说不清楚了,我们清楚的是,陈平是一个高大且白皙帅气的美男子,而帅哥在女人面前总是容易说得上话的。
陈平见到阏氏后拿出随身带着的一幅女子画像给她看,告诉阏氏这是汉朝中无双的美女,现在我们陛下被围没办法脱困,已经找人把美女带过来准备要送给单于了;而单于得了这样的美女,必然是大大的宠幸,那她可就成了阏氏,到时候您是什么可不好说了。不如趁美女还没来大家都退一步,您放我们一马,我们呢也把这女子就叫回去。
匈奴的阏氏是个妒忌心很强的女人,生怕自己的男人被抢走了,看到小白脸陈平又像被灌了迷魂汤,就对陈平的话深信不疑,睡觉的时候一个劲的给冒顿吹枕边风,说汉朝的地方不好,拿了不能放牧自己又水土不服,就算抢来了又有什么用呢?而且汉朝的皇帝也是有神明保护的,我们不好把事情做得太绝。如是这般冒顿才同意放刘邦一马。
这个故事摊开来仔细一看,浑身上下都是破绽,但在没有更靠谱的猜测之前,也只能是这样了。
关于陈平,这个人也有点意思。陈平本人长的是非常的俊美,并且他无疑是个能人,但除此之外这个人的其他方面实在是少有值得后人学习的地方。他当官不仅收受贿赂,而且在家里还跟自己的嫂子关系也是不清不楚,他给刘邦出的计策也大多是别人连知道都不能知道的所谓“秘计”,说白了都是些不登大雅之堂的阴谋诡计。但刘邦需要的是陈平的智慧而不是德行,所以即便是陈平有这样那样的缺点,刘邦也能容忍和信任陈平,这是刘邦比项羽高明的地方。刘邦十分了解陈平这个人,所以对他的定位也是比较的模糊,如此重要的谋士似乎不在刘邦最重要的十八个功臣的名单中。陈平对自己也有准确的认识,虽然他封侯后来又当了丞相,但他晚年的时候曾说:“我以往出的都是阴谋诡计,是道家所不齿的。我们家到我这代虽然风光,但我死了之后肯定要中落,那是因为我长期出损招导致阴德缺失所致。”
陈平死了以后,他的儿子里没有出什么像样的人物,到了孙子陈何,干脆因为强行霸占别人的妻子被弃市,侯国也被没收,正如陈平自己所预料的一样。
由此可见,陈平算是一个有大聪明、大智慧的人,因为自知之明本身就是最大的聪明,而不管我们自己信或不信,一个人积德行善终是不会吃亏的。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11 22:22:44 +0800 CST  
以上是之前的内容,明天开始每日更新。
给自己加油!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11 22:24:02 +0800 CST  
和亲
刘邦回到了军营,虽然身边又有了三十几万人马,但白登山顶那几天几夜寒风把他的胆气全给吹没了,哪里还敢逗留?只好命令樊哙带领一支部队去平定代地,自己灰溜溜的跑回去了。
刘邦回了长安,可是匈奴人却没有消停的意思,汉军的撤退又助长了他们的气焰,加上韩王信做了汉奸后学会了匈奴的游击战术,更是不遗余力的表现自己,不断的率领叛军骚扰北方的边境,使得边境上愈发的不得安宁。樊哙平定了代这个地方,刘邦原本任命自己的二哥刘仲去那里做王,可刘仲和刘邦虽然是一母同胞,但哪有刘邦的本事,没几天就不堪匈奴的骚扰私自跑回了长安。
刘邦看着自己不争气的哥哥只能苦笑:也是,他刘邦自己都打不赢匈奴人,自己二哥这个老实巴交的农民又能怎么样呢?
刘邦倒也不怪罪刘仲,但代王是不能当了,就给他做个合阳侯安安分分的过日子吧。
可对刘邦来说刘仲可以不管,匈奴人可不能不管。打又打不过,守又守不住,难道要将诺大的地方弃之不理?
刘邦想到了当时劝他不要轻易进攻冒顿的刘敬,于是又把刘敬找来和他商量有什么办法能让边境上消停一点。
刘敬说办法有是有,就是陛下你办不到而已。
刘邦马上表示只要能解决边境问题,什么事情都可以商量。
刘敬说,我们刚刚经过了多年的战争,将士们都很疲劳,不好再大动干戈。想那冒顿,是一个为了当单于自己的父亲都可以杀的人,而且当了单于还霸占父亲的小老婆,对这种人是没有什么仁义可讲的,我们要算计只能算计到他的子孙后代上。
刘邦很好奇,怎么算计冒顿的子孙后代呢?
刘敬的办法就是和亲。具体的说,就是让刘邦把自己的大女儿送给冒顿做妻子,每年再多送匈奴人稀缺罕有的财物,然后派能言善辩的人去教他们礼节。这样冒顿得了汉朝皇帝的女儿,又贪图每年送来的财物,就会把皇帝的女儿立为他的阏氏,他们每年都得到自己地盘上没有的珍异宝货,自然就不用频繁的来抢劫了,这样边境就相对得到安宁。而经过我们礼仪的教化,等皇帝的女儿为单于生下儿子就会被立为太子,冒顿娶了皇帝的女儿就是皇帝的女婿,冒顿一死他的太子就是下一任的单于,那时的单于就是皇帝的外孙,哪里听过外孙敢对外公不敬的呢?这样我们就可以渐渐的解决匈奴的问题。
上次刘邦从白登山脱困后自觉愧对刘敬,回来马上把他从广武大牢里放出来并封了个两千户的关内侯,这次刘邦满以为刘敬能给自己提出个把扭转乾坤的办法,没想到刘敬却出了个这么狗屁的主意。你也知道他们是化外之邦,怎么能指望礼教能改变他们的观念,提升他们的思想境界?你也知道他们连自己的老子都杀,何况外公呼?
难道我堂堂大汉竟只能把边境的安危系于一弱女子身上呼?
通常这种事情对于一个父亲而言是不可忍的,对于一个统治者的尊严而言是不可忍的,对于一个自诩为天朝上邦的大国皇帝而言同样是不可忍的。刘邦权衡利弊思量再三,最后却同意了刘敬的建议、就派刘敬主张和亲出使匈奴与冒顿讨论和亲的事宜。
刘邦毕竟是一个优秀的统治者,与国家的安危和百姓的安宁相比,尊严和个人的荣辱并不是一个优秀的统治者所要优先考虑的事情。
但刘邦有这个思想境界,他的皇后吕雉就没有了。听说要把自己唯一的女儿送到匈奴去,吕雉是整天一哭二闹三上吊的死活都不答应。吕雉毕竟是和刘邦共患难过来的夫妻,她不答应刘邦还真拿他没办法,但说都跟冒顿说好了总不能临时反悔落人口实吧?可吕雉不同意刘邦又不能就这么强行把自己的女儿鲁元公主送到匈奴去,于是和亲的事情就这么拖了下来。
等了一阵子,看刘邦这边说好的和亲没动静,准女婿冒顿可不干了,又联合王黄、赵利这些人不断地骚扰边境,汉朝的大军一来他们就退,汉朝的大军一退他们又来,让汉朝空费了好多人力物力却一无所获。
如是折腾下来,刘邦没办法,只能是继续和亲,可之前吕雉为了断刘邦的念头,干脆把女儿嫁给了赵王张耳的儿子张敖,刘邦无奈只好在宗室里另外找了一个女子冒充自己的女儿给匈奴送过去,又赔上了丰厚的嫁妆,冒顿才稍微消停了一些。
和亲的这位女子具体出身于那家宗室、生平有何事迹都不见于史册,历史甚至已经把这位伟大女性的姓名隐藏了起来,我们对她可以说是一无所知。但我们可以想象,一个弱女子几乎是只身来到异国他乡,她是“和亲”这个使命的先行者和探路人,承载着保护自己国家的责任,她不仅要适应当地的生活习俗,甚至还要在一定程度上改变枕边人的行为以减轻自己祖国人民所承受的痛苦,这需要多么大的勇气和智慧。
历史实在不应该就这么把她忘掉。
至于刘邦,我们可以肯定的说,和亲绝不是他愿意看到的事情,汉朝和匈奴和亲的内容中汉朝除了要付出女人和嫁妆外,还要每年送出大量的金银、布匹、酒食等物,并在指定地点给匈奴人开放“关市”。和亲的双方名义上约为兄弟,但谁都知道汉朝是不得已委曲求全,处处忍让低匈奴人一头。但有什么办法呢,尽管刘敬为了保全大汉朝或者说是刘邦的面子说了一大堆和亲的理由,但导致“和亲”的原因归根结底很简单,三个字就可以概括,那就是:
打不过。
打不过的责任也只在于刘邦。因为即便他自己不行,不能说别人就不行啊,比如他手下不是还有韩信,那个连天下无敌的项羽都不能战胜的楚王韩信吗?他又去哪里了?
答案是:韩信之所以没有出现在刘邦远征匈奴的大军中,是因为在此之前他已经被刘邦软禁在长安了。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12 21:47:53 +0800 CST  
第十一章 兔死狗烹——韩信与彭越的谋反案
接下来我们要说到汉朝初年最重要的两桩谋反案。
在刘邦当皇帝的那几年里,“有人谋反”是当时社会最热门的关键词之一,号称“十年之间,反者九起”,而下面这两桩谋反案之所以能从其他的谋反案中脱颖而出,是因为案犯是汉初功臣中最重要的两个武将:韩信和彭越,并且通过这两桩谋反案,我们也可以从一个侧面了解古代的皇帝是个什么东西,帝王政治又是什么玩意。

韩信谋反案
刘邦好不容易才夺得了天下,对于每一个开国之君而言最担心的事情就是如何保住自己得来不易的胜利果实。开国皇帝们是通过什么样的手段才取得的天下,他们自己自然是清楚,手下的功臣们有什么能力、有多大的能力,他们自然也是清楚。如果一个人的能力跟自己不相上下,甚至某些方面还强过自己,既然你都能做皇帝,那他为什么就不能?所以那些能力太强,特别是那些功高盖主的开国功臣们,向来为开国皇帝所忌惮。既然你能造别人的反,为什么别人就不能造你的反?你能革别人的命,为什么别人就不能革你的命?谁又能保证你们这些功臣们就没有意思也想来这金銮殿上坐坐?即便手下人很安分都不这么想,好不容易做到金字塔最顶端的那个人也很难不这么想,所以疑心病就成了每个帝王的通病。
所谓“打江山难,守江山更难”,古往今来皆是如此。
对于统治者来说要守住自己得来不易的江山,把能力和自己差不多甚至高过自己的人干掉,不管在什么时候都是非常必要的。只有当统治者认为自己手下的人都远不如自己,他才能放心的让他们活着,所以千古一帝的秦始皇嬴政在他的有生之年没有杀过一个重要的开国功臣。但又有几个人是嬴政呢?于是杀戮功臣就成了开国皇帝们的必修课。只有干掉这些能力强的人,才能让统治者感到安心,才能让统治者感到社会安定,减少可能产生动乱的不稳定因素。
当然,对于统治者的这些心思,有些头脑清醒、智慧过人的大臣也能猜到,比如说张良。当年刘邦大封功臣的时候因为张良是“帝王之师”,是刘邦身边“三个最杰出的人才之一”,是“运筹帷幄之中,决胜千里之外”的功臣,刘邦便任他在齐地挑选三万户来作为自己的封国。面对如此丰厚的封赏张良却婉言谢绝了,他只挑了第一次和刘邦相遇的留县作为自己的封地,做了个“留侯”。张良言外之意很清楚:如果陛下您一旦要清理功臣的时候,希望您能“留”我一条命来。
然而,古往今来世上又有几人面对高官厚禄会不动心呢?当大家把脑袋别在裤腰带上去做一件事情,过程中历经千辛万苦才获得成功,现在终于到了分桃子的时候,又有几人能有张良般清醒的头脑和智慧?
高飞的鸟儿都打尽了,好的弓箭就不需要了;狡猾的兔子都死光了,用来追逐兔子的猎狗就可以煮来吃了;强大的对手灭亡了,给自己出主意的那些谋士也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了。
对刘邦来说,连项羽都不能战胜的韩信就是他刘邦的良弓、走狗、谋臣,所以韩信的结局早已经注定了。
当年刘邦从成皋只身逃出又收编了韩信停留在赵国境内的大军后,给韩信命令是让他自己组织赵国的乡勇再去攻打齐国。刘邦也没预料到韩信抓壮丁的能力这么强,他居然很快就又组建了一支军队,随后不仅攻克了齐国,还斩杀了项羽手下的大将龙且并消灭了西楚国二十万大军,而刘邦自己却屡屡受困于成皋、广武、固陵等地。当刘邦因为自己屡次打不过项羽而苦恼不已正希望韩信能来帮他一把的时候,左等右等等来的却只有韩信的一封信,信上说他刚平定的齐国,齐国这个地方的人反复无常而且又临近楚国,如果没有一个人来代理齐王这地方恐怕是不得安宁的,所以我韩信就勉为其难就想做个代理齐王为刘邦您分忧。
之前韩信待在赵地不主动救援刘邦已经让刘邦心存芥蒂,现在韩信还借机要挟,可想而知刘邦收到这样一封信是什么想法,看完信他就当着韩信使者的面拍桌子破口大骂:“混蛋!老子被困在这里,朝思暮想着韩信那小子来帮我一把,他却只想着做代理齐王!”
在刘邦身边的张良和陈平一听刘邦公开叫骂,两人不约而同的踢了下刘邦的脚,张良低声对刘邦说:“现在我们自顾不暇,命都快保不住了,哪里管得了韩信要称什么样王啊,不如做了这个顺水人情,不然韩信恐怕要生贰心。”
刘邦一听马上就醒悟过来,是啊,一旦韩信也造反起来那不是让刘邦自己更雪上加霜吗?可是骂都骂了总不能让别人当做没听见,或让导演剪掉片子重来吧?好在刘邦的应变能力也端的是了得,话锋一转,不假思索的继续骂:“王八蛋,大丈夫要做王就做真王,还代理个屁!”于是当即命令张良代替自己到齐国去任命韩信为齐王。
刘邦对韩信的感情上是很复杂的,一方面他欣赏韩信的军事才华,另一方面韩信的军事才华又令他感到担心甚至恐惧。虽然都是草根出身,但刘邦毕竟不是朱元璋,要他直接杀掉韩信他也做不出来。可不管怎样,打压韩信这样的臣子是每一个思维正常的帝王都会考虑的事情,这一次韩信得到了他想要的齐王称号,但至少从这一刻起,韩信就正式进了刘邦准备秋后算账的名单。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13 20:33:00 +0800 CST  
可怜韩信!虽然在刘邦看来他是趁机要挟,但实际上韩信却没有造反的想法。做了齐王之后韩信在面对项羽的说客武涉和自己的谋士蒯通两次劝他脱离刘邦,要么投靠项羽,要么和刘项两家三分天下的游说中都坚决的站在了刘邦这一边。韩信永远都不会忘记,当年在汉中的时候刘邦曾经让出自己的车子给韩信坐、脱下自己的衣服给韩信穿、分出自己的饭菜给韩信吃。韩信是一个没落贵族,内心根深蒂固的士人观念让他坚持认为,自己坐了刘邦的车子就要搭载起刘邦的忧患,穿了刘邦的衣服就应当怀揣着刘邦的忧虑,吃了刘邦的东西就应当为刘邦尽忠。之所以韩信要求做齐王,并不是有贰心或是趁机要挟,其实只是他单纯的想做一个王风光风光而已,韩信最大的失误是情商不足,要求提得不是时候。
刘邦可不管这么多,在消灭项羽后刘邦做的第一件事就是马上又跑到韩信的军营里收缴了他的兵权,然后把韩信由齐王改立为没有军队的楚王。楚王就楚王吧,韩信也没有抱怨,军队没了可以再招,自己好歹也还是个王啊。
可就是这么个楚王,刘邦也不准备让他当了。汉六年的十月,刘邦听说有人告韩信谋反,便拿着告密信问手下的将领该怎么办呢?韩信大概平时也觉得自己的能力远高出刘邦手下的其他将领们一等,自认为要是没有我韩某人在你们这群废物的骨头不早被项羽敲成灰了,在满朝上下他与别人既不合群又不合拍,当了王后恐怕更是两眼高高在上只用鼻孔瞧人,很多人都在暗地里想摆他一道,以至于当看到刘邦手上告发他韩信造反的信时,各位武将们的回答整齐划一得好像排练过一般:
“马上发兵,活埋了那小子!”
没有一个人站出来为韩信说话,哪怕只是质疑一下告密信的真伪。
刘邦却没那么冲动,不管怎么样,简单的数学推论他还是懂得:
∵项羽打不赢韩信
刘邦打不赢项羽
∴刘邦打不赢韩信
得出这个结论一点也不难。
刘邦注视着底下表现得义愤填膺的群臣们一言不发,心里已经不住的骂:你们这群王八蛋说得轻松,真要打起来还不知道谁活埋谁呢。
没办法,刘邦只能问陈平这件事怎么办。
这时陈平没有附和众大臣们,他站出来说:“陛下,诸位大臣说的都不对。”
“哦”刘邦一听陈平的话顿时来了精神,以为陈平会有什么不同的意见。
“陛下,有人告韩信谋反,韩信知道吗?”
“不知道。”
“那陛下自己度量一下自己的士兵比韩信的精锐吗?”
“比不上。”
“那您手下的将领比韩信高明吗?”
“那也不如。”
“那敢问陛下,你的兵也比不上韩信,将领也比不上韩信,就这么去攻打他不是逼他造反吗,韩信一旦造起反来您不是自己找死吗?”
陈平的一番话表面上看起来是不赞成处理韩信,但这才是要逼死韩信的节奏啊,他让刘邦意识到自己的兵比不上韩信,将也比不上韩信,那这样的人还能让他留在世上么?
果然,刘邦马上坚定了要抓住韩信的决心,面对众武将的慷慨陈词都没表态的他也不说什么决定出不出兵的话了,问题从“是不是要处理韩信”直接变成了“要怎么处理韩信”。
刘邦接着问了一句:“那该怎么办呢?”
这对一肚子都是阴谋诡计的陈平还不容易,他早就成竹在胸:“听说自古以来天子都有巡狩大会诸侯的惯例,陛下可以假装宣布准备到云梦泽去巡游,并要在陈县大会各路诸侯王。陈县在楚国的西边,陛下到了他的地盘上玩他是一定出来迎接陛下的,韩信他是知道陛下喜欢到处去玩,所以必然不会有所怀疑和防备,韩信又不是项羽,只要来了要拿住他还不是一个武士就能搞定的事吗?”
刘邦深以为然,于是马上依照陈平的计策昭告天下,说大汉天子要到云梦泽去巡狩并准备在陈县大会各路诸侯。
接到刘邦即将出巡消息的韩信突然就紧张了起来,因为在此前,朝廷在三个月内接连发生了臧荼和利几谋反的事情。臧荼是项羽封的燕王,利几是项羽的旧将,这两个人的谋反很快就被刘邦御驾亲征给平定了。自己虽然没有谋反的打算和准备,但刘邦这个时候来到楚国西边的陈县会不会是有所图谋?对此韩信不能确定,万一刘邦是来抓他的呢?
也该着韩信点背,有病乱投医的他不知听信谁的鬼话出了个昏招,在刘邦就快到陈县的时候,韩信逼死了躲藏在自己身边的项羽部将、自己的朋友、朝廷的通缉犯钟离昧,拿着钟离昧的人头去见刘邦,满以为这样就能和刘邦达成某种和解。
刘邦这时候已经坚定了要拿掉他楚王韩信的决心,哪里理会韩信拿什么来,而且韩信杀了钟离昧,正好又加了条卖友求荣的罪名,刘邦抓他也自觉是伸张正义了,心里本就不多的愧疚兀自又少了几分。
韩信虽然也是长得人高马大,但显然武艺不佳,两人一见面刘邦二话不说立即命令武士一拥而上将他绑了,然后就这么随意往自己的车后一扔,云梦泽也不游了,马上就下令起驾回宫。
在车上被五花大绑的韩信还不知趣,他自嘲的说:“果然跟别人说一样,现在天下已定我也该死了。”
刘邦只冷冷的回了一句:“有人告你谋反。”便干脆车也不让韩信坐了,叫人把他从自己的马车里拉出来戴上手铐脚镣关进囚车里便一路往西,懒得再搭理他一句。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14 23:01:19 +0800 CST  
控制住了韩信,刘邦就基本达到了自己的目的,他还是不忍心就这么杀掉韩信。告韩信谋反的信件刘邦自己也知道是没什么能站得住脚的依据的,甚至告密信本身可能就是刘邦授意手下人弄出来的,于是拿住了韩信后刘邦很快就下令大赦天下,顺便也就把韩信也给赦免了。
赦免是赦免,但楚王是不能再当了,刘邦给韩信封了个淮阴侯,而且让他就呆在长安不让他之国,就让他在自己的眼皮底下,希望韩信能够就这么安安分分的过完他的一生。
韩信也不是傻子,当他逐渐平静下来之后终于想清楚了刘邦为什么这么对他,正所谓“匹夫无罪,怀璧其罪”,韩信的军事才能就是让他得到崇高地位的原因,也是他沦落到这幅境地的罪魁祸首。他知道即便自己什么都不做但只要还活着刘邦就不可能放心,于是干脆就撂挑子不干了,整天请病假窝在家里不上班。
日复一日,韩信就这么在刘邦眼皮底下生活,他很少跟人来往,也不屑于跟刘邦手下们的将领们为伍,甚至于有一次韩信路过樊哙家的时候,樊哙亲自出门跪下来送迎,说:“感谢大王肯来光临寒舍。”韩信也没搭理樊哙,出门仰天大笑:“我韩信居然落到跟樊哙这种人为伍的地步!”
樊哙是刘邦手下重要的武将,又是刘邦的连襟,韩信和樊哙同样都是列侯,你韩信和樊哙为伍又怎么了?当然,刘邦和大臣们心里也知道他的委屈和冤枉,大家也理解和容忍他的所作所为。对刘邦而言,韩信毕竟是消灭项羽的第一功臣,刘邦虽然不喜欢他,但如果他能看清形势安分守己,就让他这么得过且过的活着也好,实在是不忍心就这么把他杀掉。
“就这么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的让他混日子吧!”这也许是刘邦对韩信的真实想法,直到两人发生了那次决定韩信命运的谈话。
谈话发生在某天的皇宫里,刘邦见韩信长期请病假不来上朝,就派人请他入宫叙旧。韩信毕竟还是臣子,朝可以装病不上,但皇帝有请只要你还能动弹那还是不能不去的。两人分宾主落座,酒菜上齐后刘邦随即主动跟韩信拉起家常和往事来,韩信心里对刘邦一直心存警戒和不满,所以一开始话并不多,当刘邦回忆起战场上两人一起征战的峥嵘岁月时韩信仿佛梦回当年,不知不觉也开始畅所欲言起来。
等谈话的气氛放松下来后,刘邦突然话锋一转,开始评论起当朝的各位大臣来。首先,刘邦一一列举了好几个武将的名字,让韩信来评论下他们的军事能力。这时候韩信马上警觉起来,疑心刘邦是在试探他是否和其他人有暗中的勾结,于是韩信小心的对各个武将进行了中肯的点评,在军事上谁谁谁擅长什么,欠缺什么,能带多少人,都说得头头是道。
韩信毕竟是军事上的天才,说到专业问题那自然是句句切中要害,听得刘邦也是不住的点头称是,接着刘邦问了一句:“那你看老子我打仗能带多少人马?”
韩信久疏战阵,好容易逮住个纸上谈兵的机会过瘾正过得爽快,一时嘴滑想也没想就回答刘邦:“陛下你也就能带个十万人差不多了。”
刘邦不置可否,紧接着又问了一句:“那你呢?”
韩信谈论了好多人都得到了刘邦的赞同,自是有点飘飘然起来,很是得意的说:“我带兵当然是越多越好,多少我都能带。”
好,等的就是你这句话!刘邦心里暗自发狠:敲打了你这么久居然还不知悔改,多多益善是吧?刘邦面带嘲讽的一笑:“既然是越多越好那你怎么被我抓住了?”
从刘邦的笑中韩信猛然觉醒自觉失语,忙尴尬的打圆场:“陛下你虽然不善于带兵,但善于带将,所以我这种只能带兵的人才被陛下抓住了。陛下这是天授的神技,我们做臣子的是想学都学不来的。”
呸,神技,老子的神技是把你们这些诸侯王都灭了,你还没真正领教过呢!
这时候再说什么都没有用了,韩信的马屁拍到了马腿上,只好找了个理由讪讪的回家。
或许从这一刻起,韩信和刘邦的关系就已经到了不可挽回的地步,刘邦不再试图挽留韩信,而韩信也意识到自己可以浑浑噩噩混日子的时光到头了,再往后的日子里刘邦随时可能拿自己开刀,他必须为自己的活路打算,哪怕是做鱼死网破的挣扎。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15 22:13:48 +0800 CST  
又过了一段时间,因为二哥刘仲私自跑路,刘邦只能派信任的手下陈豨做巨鹿郡的郡守去守卫代地。在陈豨临出发前曾去跟韩信告辞,韩信一反以往对其他将军们的冷漠,遣退了身边的随从主动握住陈豨的手把他拉到自家的庭院里问道:“我有话跟你说,你愿意听吗?”
韩信在汉军中毕竟是军神一般的存在,能得到他的指点对于自己肯定是大有裨益,于是陈豨马上虚心受教:“将军有话请讲。”
韩信低声对陈豨说:“你要去的地方,是天下出精兵的地方,而你是陛下最信任的人。但即便是这样,你到了外面一定会有人不断的在背后告你谋反。第一次陛下可能不信,第二次陛下可能就会怀疑了,而到了第三次,我们的陛下一定会亲自带兵去打你。但如果你有别的意思,到了那边就可以早作准备,一旦你要起兵,我韩信可以给你做内应,你我联手天下还有摆不平的事情吗?”
当时手握重兵独自在外的诸侯往往没有好下场,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事情,他韩信就是活生生的例子,所以韩信的一番话也不由得陈豨不信,于是两人暗地里结下了攻守同盟。
到了汉十年,陈豨果然就在代地发动反叛,自称代王,叛军声势搞得很大,一度拿下了常山郡五分之四的地盘,刘邦迫不得已只能自己御驾亲征。出发之前刘邦曾要求韩信陪同自己一起去出征,韩信又继续诈病不去,等刘邦出发后韩信便派人到陈豨家中给陈豨通消息,准备和陈豨来个里应外合一举做掉刘邦。
当时韩信的计划是这样的:他准备伪造刘邦的诏书把长安城里的囚徒、犯人等等从牢里放出来,和他韩信的家臣一起组成一支部队,然后杀掉还在长安的吕后和太子发动政变,再劫持汉朝的军队和陈豨一起夹击刘邦。
甚至据说为了准备这次谋反,韩信还发明了风筝,准备用来测算某地与未央宫之间的距离,具体方法过程我不得而知,但想来是利用了类似勾股定理之类的原理。韩信打算计算好距离之后直接一个地道打到刘邦的床底下,然后伏兵从地道进入皇宫出其不意的干掉吕后和太子。当然这事见于野史,真实性不得而知,但至少说明韩信为了谋反已经是绞尽脑汁了。
陈豨曾经是刘邦的心腹,此人仰慕战国时期的信陵君,也学信陵君养士,手下有门客数以千计,据说在回家省亲的时候曾经路过邯郸城,他的门客把城里的客房都住满了。如此众多的手下有三五能人异士并不稀奇,所以陈豨本身就是一股不可忽略的力量;韩信则是名动天下的将军,论军事能力汉朝之中更是无出其右者,可以想见如果两人一旦联合起来要撼动刚刚成立的汉朝政权也不是难事。由此看来,一旦韩信的计划得逞,刘邦似乎岌岌可危。
然而天佑大汉,就在计划送出等待陈豨回复的时候,韩信手下的一个舍人得罪了韩信,韩信把他关了起来准备杀掉,这时舍人的弟弟就把韩信谋反的计划全盘透露给了吕后。吕后和丞相萧何一合计,当机决定由萧何出面去请韩信入宫赴宴,借机除掉韩信。赴宴的理由是前线刘邦打了胜仗,反贼陈豨已经授首,群臣们正在宫里大摆筵席庆贺。
在那个通讯基本靠吼的年代,信息的传播是比较慢的,韩信自己也不知道当时前线的局势,所以萧何说陈豨已经败了,韩信心里只感到震惊而无从分辨消息的真伪,但不管怎样他表面还是推辞:“我有病,还是不去了吧。”
萧何不容分说:“虽然你身体不好,但这么大的事不去恐怕说不过去,还是勉强去一下的好。”
萧何毕竟是朝廷上为数不多能入得了韩信法眼的人才,对韩信又有知遇之恩,韩信自觉不能过分驳他的面子,只好答应和萧何一起进宫。
收拾停当后韩信便踏上了他的不归路。
宫里其实哪里有什么庆功宴,韩信随萧何进宫后,早已埋伏好的武士一拥而上,韩信那里是武士们的对手,一下就被绑了押到了长乐宫的钟室杀死,随后吕后以谋反的罪名杀光了韩信的三族。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16 22:51:50 +0800 CST  
我写下的事情如果不做特殊交代,则均出自正史,但是在韩信谋反这个正史记载的故事里面至少有几个主要的破绽:第一,作为犯了谋反这样大罪的人,为什么陈豨没有被抄家,韩信还能和他的家人互通消息?第二,既然已有谋反的准备和谋反的计划,为什么陈豨谋反之前并没有先通知韩信?有的资料说当时有人告陈豨谋反,刘邦马上就查办,结果查到了陈豨的家人诸多不法的事情,很多事情牵连到陈豨,于是韩王信手下叛将王黄、曼丘臣等人劝诱陈豨反叛,如是这般的陈豨才反了起来。这说明陈豨从预备谋反到正式谋反期间还是有一段时间间隔的,他完全有时间先和曾经有过攻守同盟的韩信通过气再谋反啊,为什么他不这么做,反而是先谋反了以后才让韩信知道消息?第三,韩信做为最杰出的军事家,行事为什么如此的不缜密,谋反这么大的事情居然被手下舍人的弟弟知道了?
于是汉代的陆贾在他的《楚汉春秋》里有给我们讲了牵扯到韩信谋反的另一个的故事。故事只有一个大概:
韩信谋反,刘邦御驾亲征而张良留守关中。恰逢出征时刘邦的身体不适,只能乘坐在辒车中(嬴政的死尸也在这种车里呆过几十天)前行。
刘邦的部队才走出了三四里地,张良便追了上来,而且行色匆匆披头散发的风度全无,赶到车边拉开车厢的窗帘就问刘邦:“陛下如果死了,是准备按诸侯王的规格入葬呢还是按平民百姓的规格入葬呢?”
刘邦虽然生病了但脾气一点都没变,一听张良的话马上就跳起来指着张良的鼻子就骂:“老子是天子,为什么要按诸侯或平民的规格安葬!”
张良回答说:“现在英布在东边造反,淮阴侯韩信在西边叛乱,我担心陛下您会死无葬身之地。”
如果这个故事属实,就和我们所知道的事情完全不符,但写这个故事的陆贾是汉初的功臣之一,还是汉朝初年最有名的大儒,他是与刘邦同时代的人,不比几十年后司马迁生活的武帝时期,更是早出写《汉书》的班固两百年,因此他的故事应该不是空穴来风。为了能够给尽可能的接近历史的真相,我们结合两个版本的故事,只能得出一条重要的结论:
刘邦早已洞悉韩信的谋反意图。
时间我想大概就是在那次多多益善的谈话之后。所以刘邦才没有彻底的处理陈豨的家人,所以韩信才得以和陈豨谋划行动事宜,一切的一切只是让韩信自己暴露出来。
反形已具,你安能不死?
也就是因为这样,刘邦或许早已经有意识的将自己要除掉韩信的打算透露给最信得过的人,比如皇后吕雉、丞相萧何,或者说这些人已经大概猜测出了刘邦要除掉韩信的意图。所以吕后才敢在不经过审讯,也没有获得刘邦批准的情况下将韩信脸上刺字、割鼻、斩脚趾、乱棍打死、枭首、制肉酱如此这般一步步残忍的杀害。
韩信就如同神通广大的孙猴子,最终还是逃不出刘邦的五指山。
当刘邦基本平定陈豨的叛乱回到长安后,吕后已经如他所愿的杀掉了韩信。这时候司马迁在《淮阴侯列传》里仅仅用“且喜且怜之”五个字就生动的把刘邦的心情表达了出来——刘邦的感情是复杂的,他既感到高兴又感到可惜。他可惜韩信的才华,高兴韩信的死,但重要的是历史会永远的记住韩信的死是咎由自取,是吕后的自作主张,跟他刘邦基本没什么的关系。
这就是政治。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17 22:42:12 +0800 CST  
彭越谋反案
如果说韩信的谋反还确有其事,那彭越的谋反就是一个冤案。
当然,和韩信的案子比起来彭越的这个案件就简单多了。
汉朝建国后彭越做了梁王,国都定在了“天下之中”的定陶。虽然彭越得了块肥地,可他没有就此目中无人,不仅在国内遵纪守法,该去朝见刘邦的时候也一次没落下,行事算得上谨慎。虽然刘邦肯定惦记着怎么把分给异姓王的地再要回来,但从刘邦没像夺韩信兵权一样拿了彭越的兵权可以看出,刘邦对他的表现暂时还是蛮满意的,这样看来彭越梁王的小日子过得还是很滋润的。
但事情坏就坏在“滋润”二字上面。
汉王十年,刘邦御驾亲征去平定陈豨的反叛。当时因为兵员不够,刘邦就向各地的诸侯王们发布命令,要求他们带兵来帮助平叛。彭越第一时间收到了刘邦的命令,不巧这时候彭越正在生病,当然也许他真的病了,也许是舒坦日子过多了再也不想出去折腾,于是彭越就跟刘邦告了个病假,打发手下带着几千人马去邯郸随便应付一下。
那个时候的刘邦在前线正因为兵力不足而苦恼不已,这正是彭越、英布等诸侯王们表现自己的机会,可他们居然如此敷衍刘邦,害的刘邦只能在邯郸就地征抓壮丁。形势所迫之下,刘邦只能一面以“首恶必办,胁从不问”的政策来瓦解陈豨叛军的群众基础,一面大打金元攻势,不仅重金收买叛军的将领,还重赏敢于参军入伍帮助平叛的人,如此这般费了不少力气才消灭了叛军。在好不容易摆平陈豨的同时,解决彭越恐怕也被刘邦暗暗提上了议事日程。
等刘邦回到洛阳,一口气缓过来的他哪里还会给彭越好果子吃?汉十一年,梁王彭越手下的太仆因为得罪了彭越而跑到了刘邦那里,他告诉了刘邦一个刘邦当时非常想要知道的事情:
彭越曾经可能想谋反。
具体的说,是在之前因为彭越没有亲自带重兵来帮助平息陈豨的叛乱,刘邦非常的不高兴,曾经派使者去责备彭越。彭越见刘邦责备自己,非常的不安,就准备亲自跟使者到刘邦那里去解释一下。这时候彭越手下一个将军叫扈辄告诉彭越:“之前大王称病不能不亲自去相助陛下,现在陛下派人来责备了您几句,您又表示能去见陛下了,这样一去恐怕就要落得跟楚王韩信一个下场,肯定是死路一条,不如我们趁现在起兵造反或许还有活路。”
够了,这就够了。来人,速速缉拿反贼彭越!
虽然彭越当时没有造反的念头,虽然他当场就否决了扈辄的提议,但也算他谋反了,即便没有谋反的行为,也算心里有了谋反的想法;即便没有谋反的想法,手下居然提出这样的建议,你彭越自然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不管怎么样总是跟谋反沾上边了。
由于彭越真的没想过要造反,也没有过准备,刘邦派去抓彭越的人很轻易的就抓到了他。经过一通审讯之后也不管彭越如何的喊冤,主审官就给他定了个谋反的罪名,按律至少要斩首灭族的下场。
刘邦自己心里清楚,彭越的谋反甚至没发生在口头上,完全是“欲加之罪”,如果就这么把他砍了,自己如何堵得住悠悠众口?所以,尽管法律上朝廷给彭越定的是死罪,但刘邦网开一面把死罪改为流放到蜀地的青衣县。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18 22:49:42 +0800 CST  
彭越感到委屈、冤枉,自己无端得了个谋反的罪名,从一人之下万人之上的诸侯王一下子落到被流放的地步,这心里落差如何能够承受?但彭越没想到这还不算完,就在被流放的途中,他正巧遇到了吕雉。也算彭越命里该绝,流放就流放吧,好歹还能活着,谁让你当年趁机要挟刘邦给你个梁王呢?可彭越不甘于被流放,他见了吕雉这个催命鬼就像见了救星一般,一把鼻涕一把泪的哭诉自己的冤屈,想让吕雉给他求个情,即便不能做王,退一万步让自己回到自己的故乡昌邑做个普通百姓也好啊。
这个时候的彭越想必还不太了解韩信的事情,不然怎么会向吕雉这样的杀人魔王来求情呢?吕雉估计是杀了韩信后还没杀过瘾,就假装许诺帮彭越在刘邦面前求情,便把彭越又带回了洛阳。
见到刘邦后,吕雉压根没打算过为彭越求情,她告诉刘邦,彭越是一个壮士,如果把他流放到蜀地那是养虎遗患,还不如像对韩信般把他除掉,这样才能震慑那些想要谋反的诸侯们。
吕雉的想法未必就不是刘邦的想法,但刘邦终究有心慈手软的一面,既然吕雉肯为他背这个黑锅又何乐而不为呢?于是在吕雉的授意下,彭越的舍人又向朝廷揭发彭越对圣上心存不满,即便已经被流放,手上要兵没兵要钱没钱,但他还是准备再次谋反,而朝廷上主管邢狱的大臣廷尉王恬开根据吕雉的指示,马上上书请求将大逆不道的反贼彭越灭三族。
刘邦很“悲痛”:好吧,既然是大家的意思,那就这么办吧。
于是流放犯彭越又被重新打上了谋反的罪名,同样被脸上刺字、割鼻、斩脚趾、乱棍打死、枭首、制肉酱,然后被夷三族。刘邦还命人把彭越的人头高高挂在洛阳的城墙上警示天下,并且不准任何人收彭越的残尸,否则同样以谋反罪论处。
刘邦也知道彭越冤枉,也怕天下人在背地里议论、指责自己,他用这样的方法想要威慑天下人,想要堵住悠悠众口。但就如同当年秦始皇嬴政因为放逐自己母亲赵姬的事情连续杀了二十七个劝诫的人,却还是不能阻止齐国人茅焦的进言一样,为了公理正义而不怕死的人从来都是有的。
彭越的一个部下叫栾布的,就是这样的人。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19 21:20:56 +0800 CST  
在彭越出事之前,栾布奉彭越的命令出使齐国,没想到形势变化如此的快,等他出使结束回来复命的时候,原来的主人彭越已经经历了由诸侯王到阶下囚再到被杀惨死一系列变故。回到定陶的栾布打听到彭越人头挂在洛阳的城头,于是在家收拾好东西,交代完后事便赶往洛阳。
来到洛阳城下,栾布做为臣子出使外地,出使完毕见到自己的国君当然要现办正事,于是他对着彭越的人头讲述了自己这次出使齐国的经过和结果。正事办完,栾布拿出事先准备好的酒肉纸钱便开始一边烧、一边哭、一边拜祭,完全不顾其他人的眼光。
刘邦在城门下是派有人在那里守着的,没想到还真有人敢来公开祭拜彭越,于是士卒们一拥而上把栾布捉住,栾布也不挣扎、也不反抗,就这么由着士卒把他捆了扭送到刘邦面前。
公开祭拜已经定罪的反贼,这无疑是对刘邦权威的挑衅,何况彭越的案子刘邦清楚是个冤案,栾布的作为让刘邦的面子上更下不去,于是气急败坏之下刘邦破口大骂:“你小子居然敢明目张胆的违抗老子的命令祭祀反贼彭越,证明你跟他就是同谋!”随后刘邦拿出当年项羽对付别人的办法,支起一口大锅准备把这个公开不给自己面子的栾布煮成一锅肉汤。
面对翻滚的汤锅,栾布面上毫无惧色,从容不迫的对刘邦说:“陛下,敢听臣一句实话么?”
刘邦不耐烦的一挥手:“有屁快放。”
栾布正色道:“陛下,当年你在荥阳、成皋间坐困愁城的时候,是梁王帮了你的忙拖住了项羽,那时候如果梁王投靠项羽那边,陛下你就完了;在垓下的时候,如果没有梁王,陛下你是消灭不了项羽的。在这样关键的时候梁王都坚决的站在你这边,他对陛下您的忠诚有什么值得怀疑的呢?前些日子你征兵,梁王不就是因为身体不好没亲自带兵去见你,陛下你就因为这样一点小事马上疑心他谋反,没有确凿证据就把梁王全族都诛杀了,这让天下的功臣们感到多寒心!我栾布是梁王的人没错,现在梁王死了,我栾布是生不如死,请你马上下令煮了我!”
刘邦听罢沉思了许久,又一挥手:“放了他。”然后拜栾布为都尉。
刘邦的反应更加证实了他内心知道彭越死得冤,那他为什么一定要以谋反的罪名置彭越于死地呢?
因为彭越和韩信一样,是朝廷最重要的功臣和诸侯,是刘邦的以往的依仗和如今的心腹大患。彭越的谋反无疑比韩信的冤枉,而彭越的下场也比韩信的更惨,被夷三族之后韩信的肉酱怕是被喂了野狗,而彭越的肉酱却实实在在的被刘邦喂了他的“功狗”:当时彭越被剁碎制成肉酱之后刘邦命令使者将肉酱分成了多份,赐给手下那些诸侯们品尝。刘邦就是想让他们知道,一旦企图谋反,下场就是这样。
你们就给我安安分分的过日子,少给我添乱。
对于刘邦,这才是杀彭越的真实意义。刘邦毕竟是一个国家的最高统治者,在他看来,要想让社会稳定,百姓得到休养生息,就必须震慑住那些可能生出谋反之心的诸侯们,就必须把那些可能会造成社会动荡的潜在不稳定因素扼杀在萌芽之中。所以,即便他知道彭越冤枉,即便作为个人他可能也不愿意看到彭越这样的结局,但在国家、社会更大的利益面前,牺牲个把人算得了什么呢?
这,就是政治。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20 22:50:58 +0800 CST  
第十二章 未竟的事业
前面我们说过,刘邦是想把所有的地盘都划拉到自己的口袋里的,只是形势还不允许他这么做而已。当建国初年他不得已封了七个诸侯王的时候就已经开始有计划的准备把他们一个个干掉。这里面也不能说刘邦就是过河拆桥,里面除了自己家天下的私欲外,也有让社会长治久安的考虑在内,因为这些诸侯王们掌握着封国的赋税、军队、地方官员的任免甚至百姓的生杀大权,其实就是当地的土皇帝。既然是土皇帝就可能有不臣之心,为了天下的安定百姓的安居,也为了他刘家的皇位能世代的流传下去,刘邦肯定是要除掉这些诸侯王的。在当了皇帝后,刘邦可能内心就出现了分裂,一方面他希望社会安定,另一方面他又就是希望诸侯王们造反。因为只有他们造反了,自己才有借口去解决他们,甚至说就是逼也要把他们逼反。我们知道,刘邦达成了后面一个愿望,代价是刘邦当了皇帝后几乎始终都在做的只有一件事,那就是平叛。
汉五年初,刘邦当了皇帝后,马上就有共尉的反叛,好不容易将共尉消灭,五月,刘邦命令部队士卒们都复员回家,本希望这些壮劳力们能放下兵器拿起耕具去恢复社会生产,不料七月燕王臧荼就反了。九月平定了臧荼,利几又起兵反叛。之后帝国过了一年相对安定日子,汉七年韩王韩信投降匈奴,汉十年陈豨反于代地,十一年淮南王英布反于淮南。这里还不包括以谋反罪除掉的楚王韩信、梁王彭越及废掉的赵王张敖等人。
如果这是刘邦的日记,恐怕是最令他高兴又心惊肉跳的日记,甚至在很长一段时间里连刘邦都没有信心自己在这场斗争中一定能够胜利。汉八年,萧何建好了长安的未央宫,刘邦刚从平叛的第一线回来,看到如此规模壮丽的宫殿,贪图酒色享乐的他第一反应居然是大怒:“天下纷争不断,成败还没有个定数,你为什么修建如此规模宏大的宫殿!”。汉十年,刘邦亲征陈豨时他发出的鸡毛信居然没有一个诸侯王及时出兵响应,使得刘邦迫不得已只能在邯郸就近征兵。
是的,他心里没底,他不知道下一个反叛的会是谁,不知道下一次平叛的时候胜利女神是否还在自己一边,不知道自己日渐衰老的身体能否经得起累年征战的考验,幸好这些刘邦咬着牙都一一挺了过来。
刘邦坚信这些异姓的诸侯王们是靠不住的,只有把他们都消灭了再换上自己刘家的子孙,刘姓的天下才能太平。他认为自己的太子太软弱,这些事情只有让他这个老子来做完才能让子孙后代们永远都能享福。于是,消灭了臧荼,刘邦任命从小和自己穿一条裤子长大的同乡卢绾做了燕王;拿住了楚王韩信,刘邦把楚地一分为二,任命同宗的将军刘贾做荆王,自己的弟弟刘交做楚王,同时又把齐国封给了自己当年在曹家的非婚生的庶长子刘肥;平定了陈豨,刘邦把代地封给了自己的四儿子刘恒,把赵国封给了自己最爱的三儿子刘如意。
要给后代留下一个万年不坏的基业,恐怕才是每一个做为帝王的父亲所共有的信念。正是因为有这样的信念,几乎每一次平叛刘邦都御驾亲征,以他逐渐衰老、顽疾纠缠的身躯不断的推着这个庞大的帝国前行。
到了汉十一年,淮南王英布也反了。
英布的谋反实在是被逼的。当年英布和韩信、彭越做为消灭项羽最重要的功臣一起被封为诸侯王,但没过几年韩信就灭了三族,随后彭越的下场更惨,不仅三族没保住,自己还落得跟伯邑考一个下场,自己肉制的肉酱还给别人吃了。只要英布是一个思维正常的人就可以推论出刘邦的心思,下一个被除掉的诸侯王轮也该轮到自己了。正巧这个时候英布小心眼的毛病犯了,疑心自己的爱妾和一个叫贲赫的官员私通,就非要捕杀贲赫不可,于是和彭越的太仆一样,贲赫想到了逃到长安去告英布谋反。
对于这种告发谋反的事情,虽然可能大多没什么切实的根据,但刘邦也乐于派人到淮南去调查调查,万一真能调查出点什么呢?而对于英布,这种情况近几年看多了,多熟悉的桥段,不就是要那自己开刀的前奏吗?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21 23:21:27 +0800 CST  
先发制人,后发制于人,不反也得反了。
英布毕竟是项羽手下的第一号猛将,他谋反之后先袭杀了荆王刘贾,再挟持刘贾的部队又打败了楚王刘交,叛军兵锋盛极一时。刘贾已经是刘邦手下不错的将军了,在楚汉相争之时也曾经是独当一面的将领,但跟英布一比则完全不是对手,至于刘交跟英布比更是差出了好几个档次。这也是英布敢于反叛的原因:他认为刘邦已经老了并且身体不好,不太可能御驾亲征;而刘邦手下的将领中能让英布看得上眼的也只有韩信和彭越两个人,现在这两个人早都不在了,至于其他人则完全不能入他英布的法眼。
的确,这时候的刘邦已经是重病缠身,但面对这样的情况仍然不得不再次踏上征途。英布一路过关斩将与刘邦在庸城相遇,刘邦在庸城上看到英布的军容整肃,排兵布阵颇有当年项羽的风范,顿时感到无比心烦意乱,他远远的看见阵前的英布,便问:“你做王做的好好的,何苦要谋反呢?”
英布朗声回答:“我也想做做你的位置!”
对于英布的公然挑衅刘邦当然是不能忍,他要用实际行动告诉英布,尽管自己已经老了,尽管饱受病痛折磨的身体失去了当年的雄壮,但你大爷永远是你大爷。刘邦亲临前线,一边破口大骂一边指挥部队疯狂的进攻,在战局最焦灼之时他也没有后退过一步。
没曾想就在双方僵持不下的时候,英布军中飞来的一支流失击中了刘邦,这次刘邦连脚趾都没来得及捂就被群臣们抬了下去,好在他手下的将军们也是雄起了一回,终于打败了英布。
英布使用类似项羽的战法,使用类似项羽的排兵布阵,自己也是一员难得的勇将,但他和项羽在战场上面对刘邦却是两个不同的结果,项 能把刘邦打的屁滚尿流,而英布这个“伪项羽”却只能败逃流窜,由此可见当年的项羽真正是一位天生的将才,所谓“千军易得,一将难求”大概就是这个意思。当然我们也可以得出这样的结论,刘邦的军事才能在当时也是一流的,即便不能和顶尖的韩信、章邯、项梁这些人相比也应当相去不远,早年间他在战场上给后人所留下的废柴印象实在是因为他的对手项羽太过于强大。
刘邦中了箭伤,打败英布后便返回长安疗伤,只留手下的将领去追击英布,英布战败后渡过淮河依然是连战连败,只能一路流窜最后被杀死在番阳。
又一个异姓王被除掉,刘邦让自己的七儿子刘长做了淮南王,刘贾没有后代,刘邦就让自己哥哥刘仲的儿子刘濞做了吴王。
但这什么时候是个头啊,刘邦已经感到自己的身体渐渐透支,自己生命的火种越来越微弱暗淡,可自己的帝国才刚刚建立,他的事业还远没有完成,北方有强大的匈奴,南方的越人也不能让自己高枕无忧,国内正是百废待兴的时候却又兵祸连年。这不,刚消灭了英布、部下的将领又斩杀了陈豨,可听说燕王卢绾又反了。这一次刘邦再也没有精力和体力去御驾亲征了,只能派自己的大将樊哙、周勃去征讨卢绾,顺便把自己的小儿子刘建派去做燕王。好在卢绾的反叛其实也是被刘邦诛杀异姓王的行为逼迫的,他真没有反心也没反叛的准备,一看樊哙的大军杀将过来自度这种情况下是有理也说不清,干脆就带着自己的老婆孩子和亲信共几千口人跑到长城外面去了。
卢绾我们以后可能还要提到到他,先暂且不表。这里我们要注意的是刘邦没有御驾亲征,英布反叛时刘邦身体也不好,但他依然能够勉强支撑着出征,而现在他甚至连“强起”都做不到了,这时候的他越来越感到自己时不我待。
在从征英布的前线返回长安途中,刘邦路过自己的故里沛县,这个他生活了四十多年的地方,这个他起兵的地方,这个他许久不曾回到的地方,在一众父老乡亲的面前,刘邦感到威风,感到得意,感到困惑,他有感而歌:
大风起兮云飞扬,
威加海内兮归故乡,
安得猛士兮守四方!
是啊,安得猛士兮守四方?这是刘邦内心真实的疑惑,真的猛士已经被自己消灭干净了,但剩下来的人谁又能保证他们的忠心?一旦自己也撒手而去,那自己辛苦打下来的江山又该由谁来守护?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22 21:47:59 +0800 CST  
可是刘邦已经没有足够的时间来安排这些事情了,当他渐渐对国家甚至对自己的身体健康的掌控都力不从心的时候,他变得越来越焦虑,越来越多疑。刘邦先是怀疑萧何谋反,后又怀疑樊哙政变,虽然最后都不了了之,但是他身边的人都开始感到刘邦性格的变化,他不仅不信任异姓的诸侯王,连自己的大臣们他也开始猜测和怀疑,总觉得有人要阴谋夺取自己的天下。
刘邦毕竟老了,又受了两次严重的箭伤,并且伤势一直没得到彻底的康复,身体每况愈下,终于在征英布归来半年后,刘邦感到自己已经接近油尽灯枯,他再一次病倒了。当太医当着刘邦的面说他的病还可以治的时候,刘邦骂道:“我一个平民出身,手提三尺宝剑便取得了天下,这难道不是上天注定的吗?我的生死自有上天注定,即便是扁鹊在世也不能左右。”随后刘邦赏了太医一笔钱便他打发走人,从此拒绝再做任何的治疗。
刘邦以微末之身起于沛县,在短短的八年时间里便建立了一个统一的帝国,又引领着这个帝国走过了它最初的八年时光。在这短短的十几年的人生旅程中,刘邦经历了绝大多数人永远都不可能经历的精彩,他从一个普通的平民变成了社会地位最至高无上的统治者,期间有人从朋友变成了敌人,也有人从敌人变成了朋友;有忠诚的臣子,也有背叛的亲信;有成功的印记,也有失败的伤痕;有得到的喜悦,也有失去的痛苦,对于病榻上的刘邦而言,一切的一切仿佛就在昨天。
汉高皇帝十二年四月甲辰(公元前195年6月1日),在刘邦做皇帝的第八个年头,他的生命之火终于熄灭了。
在结束刘邦的故事之前,我再说几句多余的话:
我们后来人总喜欢对前人的一生品头论足的做一番评价,而对于刘邦一生,其实当时的人们早就给我们做出了一个准确的评论,那就是他的谥号:高。
刘邦,当初那个沛县的小混混,当初他的理想是做一个快意恩仇的游侠,潇洒的过完一生。然而时势造英雄,在时势的推动下,他建立起了一个伟大王朝,让百姓们在他的庇护下过上相对安宁的生活;他为一个民族永远的烙上了“汉”的烙印,使之成为世界上最伟大的民族之一。“侠之小者,行侠仗义;侠之大者,为国为民。”不管怎么样,从某一角度来说游侠刘邦的最终成为了为国为民的大侠,我猜测或许这是他内心深处最高兴的事情吧。
纵观他人生最后十几年的表现,我们不由得佩服:
高,实在是,高。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23 21:58:12 +0800 CST  
今晚请假一晚,明天继续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24 22:37:38 +0800 CST  
第十三章女主天下——双面太后
懦弱至死的孝惠帝刘盈
所谓“国不可一日无君”,老皇帝死了做为太子的儿子就要即位做新皇帝来管理国家,这是最自然不过的事情,但在刘邦死后这样自然的事情都不能自然的发生了。
刘邦的太子是他和吕后的儿子刘盈,在汉二年的六月就被刘邦立为汉王的王太子,刘邦当了皇帝以后刘盈自然也就升格为了皇太子。也不知道是不是当年刘邦从彭城一路败逃时候的那几脚把刘盈踢坏了,长大后的刘盈完全看不到他老子刘邦身上那种“提三尺剑而取天下”的豪气。刘盈为人说好听点比较的仁慈,说得难听点叫懦弱,这样的儿子完全不对半文盲加大老粗刘邦的脾气,使得晚年的刘邦时常因为刘盈气质上不像自己而苦恼,就打算准备废掉刘盈而改立自己宠爱的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做太子,并三番几次的想付诸于行动。
中国历来有句古话叫“国赖长君”,废长立幼的事情大多没有好结果,这一点朝廷的大臣们远比刘邦要清醒,所以刘邦每一次提出要废立太子之时,几乎所有大臣的反应都是不同意。不仅是张良这样的聪明人,就连口吃的大臣周昌、一生主要以投机取巧为生的儒生叔孙通都极力反对,叔孙通还曾经为阻止刘邦废太子而以死相逼,张良也献计吕后让她请来号称“商山四皓”的四位避世隐居老头来辅佐太子,让刘邦知道天下的民意都在太子刘盈这里,最终使刘邦的理智战胜了感情才保住了刘盈的太子之位。
刘邦一死,最紧张的就是他的皇后吕雉。刘邦在时她贵为皇后,虽然因为更年轻貌美的戚夫人的关系,吕雉逐渐失去了刘邦的宠爱,但她毕竟母仪天下,名分摆在那又有太子刘盈这座靠山,地位不是他人可以轻易撼动的。
虽然当年只是一个新到沛县的年轻女子,甚至有可能待字闺中时连大门都极少迈出,但之后十几年,吕雉的生活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她见识过秦朝的大牢,协助丈夫造过反,当过项羽的人质,杀死过名满天下的大臣,这使得吕雉在性格上逐渐变得刚毅,早已不是当年那个奉父母之命就嫁给刘邦的少女了。然而不管吕雉发生了怎样的变化,现在刘邦死了,自己四十岁就成了寡妇,两个哥哥虽然都做了将军,但一个早死,另一个身体不好没死也就是剩个半条命在,自己的儿子又未成年,这都让吕雉不由得担心:自己孤儿寡母的怎么镇得住满朝的老臣?
这时候的吕雉还没有太多的政治经验,也没有做好自己升格为太后的准备,又被晚年刘邦的疑心病所传染,总是觉得所有的文武大臣随时都准备着赶跑她们母子俩。于是,为了保住刘邦留下来的江山,她决定在想出保证政局稳定的万全之策前先秘不发丧。
就这样一直过了四天,吕后居然还不对外公布死讯。要知道那可是在天气逐渐转热的六月,四天下来刘邦的尸体恐怕都已经开始发臭长蛆,吕后最忙碌的事情却是在和宠臣审食其商量,准备先把那些她认为可能会觊觎帝位的大臣们全都干掉。
想来那刘邦也端的是可怜,管你生前是如何的地位崇高威风八面,死后也不免落得被人利用摆布的下场。好在天下没有不透风的墙,何况这股风还带着尸臭,终于吕后的打算还是被别人知道了。将军郦商也不知怎么的得知了刘邦驾崩和吕后准备诛杀大臣的消息,他急忙告诉吕后的宠臣审食其,如果吕后还不发丧而是准备诛杀朝中的大臣,其结果必然是大臣在朝中叛乱,诸侯们在外面造反,天下瞬间就可能不姓刘了。
审食其是当年刘邦去造反时留在家里照顾吕雉和刘太公的沛县同乡,他常年服侍吕后左右,与吕后年纪相仿又共过患难,还一起做过项羽的人质,两人交情不可谓不亲密。在长期的斗争生活中审食其与吕后有没有产生过超越革命同志的友谊我们不好判断,但至少可以肯定的是他是吕后当年身边为数不多的绝对信任的人之一。因此,刘邦当了皇帝后,想来是通过吕后的关系,没什么战功的审食其也被封了个辟阳侯。
由此可以推见,审食其应该是很替吕后着想的,所以他立即就把郦商的话告诉了吕后,并且建议她还是立即给刘邦发丧。吕后也很信任审食其,马上就给刘邦发了丧,又把大概已经发臭的刘邦安葬入了事先已经准备好的离长安城三十五里外的长陵。
一切安排妥当,又过了二十二天,太子刘盈即位当了新皇帝。
事实证明大臣们还是比较安分的,新皇帝即位后天下还是姓刘,天子也还是姓刘,吕后之前臆想的大臣们时刻准备打倒他们孤儿寡母的事情根本没有出现。
刘盈当皇帝的时候才不过十六七岁,依照古人“二十而冠”的概念他还是个未成年人,各位大臣们又没有专权的意思,朝廷的大权实际上就落在太后吕雉的手里。吕后一看大臣们都挺忠于汉朝又挺能干的,虽然刘邦不在了但大家紧紧围绕在新皇帝刘盈身边仍把国家打理得井井有条,不需要自己母子二人去操心,之前悬着的一颗心也就放了下来。
放下心来的吕雉看着国家政权稳定,她自己吕太后架子也摆起来了,以往总是躲在幕后的她现在要逐渐走上台前抖一抖皇太后的威风,教训下那个不识好歹的人。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25 22:45:06 +0800 CST  
世界杯终于正常一点了??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26 12:48:21 +0800 CST  
这个人就是戚夫人。
戚夫人是在刘邦当汉王前后开始出现在刘邦身边的美人,其人籍贯定陶,再具体的出身、背景就不清楚了,但从她没什么外家势力来看应该不是什么名门望族。戚夫人来到刘邦身边恰好是在刘邦和吕雉长期分居的时候,之后吕雉又在项羽那里当了多年的人质,这样一来正好让戚夫人钻了好酒及色的刘邦的感情空子,等到吕雉终于回到刘邦身边时,戚夫人的儿子刘如意都好几岁了。
后来刘邦当了皇帝,面对一个是年轻、漂亮、爱撒娇,没什么城府的戚夫人;一个是年纪大、性格刚毅、结婚多年没什么新鲜感的吕后,对于刘邦来说选择更亲近谁那真的是太容易了。所以贵为皇后的吕雉虽然表面风光无限,但实际上长期是独守空闺,刘邦常年在外平叛身边陪伴的都是戚夫人,吕后总独自落得个留守关中的“重任”,有时候甚至很久都见不上刘邦一面。
我们现代人都见多了与丈夫长期分居的妇女心理是如何的扭曲的事情,也知道一个心理扭曲怨妇是多么可怕。当刘邦还活着的时候,吕雉心里对戚夫人已经是非常的怨恨,只是有刘邦罩着吕雉还不敢对戚夫人怎么样;戚夫人本人又没什么心机,只是仗着刘邦的宠爱就不知进退,居然还几次三番哭哭啼啼的在刘邦面前为自己的儿子刘如意谋求太子的位置,全凭着群臣们的极力反对和刘邦的理智,戚夫人的要求最终才没有得逞。
虽然刘盈的太子之位没有让刘如意夺去,但这事让吕雉和戚夫人最终彻底的决裂。太子不仅是国家的根本,也是她吕后的根本,戚夫人要动太子就如同要吕雉的命一般,于是吕雉对戚夫人的怨恨更是到了无以复加的地步。可以想见,这种怨恨一旦爆发出来那就是一股多么可怕的力量。
戚夫人不懂得宫廷斗争的残酷,既没有外家势力可以凭借,也没有在朝中培养、拉拢自己的亲信,一切只凭着刘邦的宠爱就任意行事。现在刘邦死了,以往罩在戚夫人身上的那层看起来刀枪不入的保护罩瞬间消失得无影无踪,戚夫人自己便赤裸的暴露在吕后面前,很快吕后的报复便接踵而来。
要对付戚夫人,吕太后也不需要找什么借口,而是直接就命人将戚夫人剃光了头关到了永巷每天就干舂米的活。平日里风华绝代享受惯了锦衣玉食的戚夫人那里受得了这个,她感到委屈、郁闷,整日一边舂米还一边做歌:
儿子做王啊,
母亲做囚犯,
整天做着舂米的活,
时常与死亡相伴。
儿啊,我们相隔三千里,
能找谁来告诉你?
从这首歌就可以看出来戚夫人这个人确实不适合在深宫后院里生活,本来自己落到这个田地是很惨,但如果自己能够忍气吞声委曲求全,说不定吕后还不至于进一步下杀手。毕竟自己的命还在,自己儿子还在赵国当王,还不是非常惨嘛。不就是头发被剃了,只要头还在头发剃了还能长;假以时日等到自己的儿子长大吕后老死了,搞不好自己还能翻身嘛,谁让你之前风光的时候一个劲的得罪人呢?现在倒好,歌声很快传到吕雉的耳朵里,刘如意的名字再次刺激了吕雉,一想到刘如意这个王八蛋三番五次的威胁自己儿子的地位,吕雉更是怒从心头起,恶向胆边生,干脆一不做二不休派出使者要把刘如意从赵国招回来就要斩草除根。
楼主 上医治国1984  发布于 2018-06-26 23:03:34 +0800 CST  

楼主:上医治国1984

字数:439768

发表时间:2018-05-31 06:35:29 +0800 CST

更新时间:2020-03-21 18:32:16 +0800 CST

评论数:34411条评论

帖子来源:天涯  访问原帖

 

热门帖子

随机列表

大家在看